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怒族長壽

怒族長壽

發布時間:2022-09-12 08:06:26

Ⅰ 請問老師,雲南是哪個族的呢謝謝!

早在氏族社會時期,雲南就生活著「羌、濮、越」三大族群,他們是雲南最早的先民,秦漢暑期總稱為「西南夷」。後經歷代的不斷遷徒、分化、演變、融合,到了明、清兩代,各族的分布和特點才趨於穩定。現在,雲南除漢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還主要聚居著25個民族。
漢族 阿昌族 白族 布朗族 布依族 傣族 德昂族 獨龍族 哈尼族 回族 景頗族 基諾族 拉祜族 滿族
苗族 蒙古族 納西族 怒族 水族 藏族 佤族 瑤族 彝族 壯族 普米族 傈僳族
阿昌族:在本世紀50年代阿昌族已經發展到了封建地主經濟階段。阿昌族以農業為主,水稻是主要農作物,較早地接受了漢民族文化,學習了先進的生產技術。
白族:雲南白族人口約140萬,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善種水稻。大理雪梨、賓川桔柑都是馳名中外的特產,白族有本民族語言,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信仰佛教。
布朗族:一家蓋新房,全寨來幫忙,這是布朗族的一條古規。新房子落成後,主人全舉行賀新房儀式,用酒肉來招待全寨的親友,其儀式與傣族的賀新儀式相同。
布依族:布依族早在元明時期就進入封建領主制階段,從清代初期至本世紀50年代,封建地方經濟已成為主要的經濟形態。布依族崇拜祖先,有的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布依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節日除了同漢族相同的「春節」、「端陽」、「中秋」外,還有極富本民族特色的「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和「六月二十四」等節日。
傣族:雲南傣族與古傣族「百越」人有淵源關系。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信仰小乘佛教。人口約1025128分布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等地。傣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尤以傣歷、傣醫葯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
德昂族:德昂族人口不多,分布較廣,與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的漢、景頗、傈僳、佤、傣等民族長期交錯雜居,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受上述各民族的影響。德昂族以農業為主,過去大多為其它民族的佃農。德昂族實行一夫一妻制,但在本世紀50年代邊遠山區的德昂族還保留著父系大家庭公社的殘余。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有紋身的習俗,過潑水節。過去大部分德昂族婦女不留發而剃光頭,裹黑布包頭,戴大耳墜、銀耳圈,穿藍、黑對襟緊身短上衣,腰間纏著刻有花紋的黑漆藤篾圈,老年或青年婦女均喜穿長裙,一般長至踝骨。節日有「進窪」、「出窪」、「做擺」和「燒白柴」。
獨龍族:獨龍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種,人口:4,000人,主要聚居在貢山獨龍放怒族自治縣的獨龍河谷。本世紀50年代獨龍族尚處在原始的父系家庭公社解體階段,但基本生產資料已經私有,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庭雖已確立,但還保有群婚和對偶婚的殘余。獨龍族一般穿黑白直條相交的麻布或棉布,男子下穿短褲,習慣用麻布一塊從左肩腑下斜拉到胸前,坦露左肩右臂。女子多在腰間系戴染色的細藤圈作裝飾,過去有紋面習俗。男女均不冠帽,披頭散發,跣足。獨龍人信仰萬物有靈。男著「麻布短衣」,女著「短衣長裙」。通過交換解決裝飾品。婦女用著色的藤皮作發箍,上綴白銀泡、貝殼和鑄幣,戴手鐲和珠子;男的常戴獸角表示擅於狩獵和勇武。
哈尼族:過去哈尼人一直沿襲著古代遺留下來的「搶婚」的習俗。
回族:回族以7、13世紀東遷來的中亞、阿拉伯人為主,在與其它各族長期交往、融合中形成。信仰伊斯蘭教。人口:8602978,主要分布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回族人以漢語作為本民族的語言,並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使用漢文.回族民間歌曲「花兒」在甘、寧夏和青海一帶廣為流傳,其中以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蓮花鄉每年六月初一至初六的「花兒」盛會規模最大。
景頗族:景頗族發源於青藏高原,唐代的「裸形」、「尋傳」部落即其先民,約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開江南遷,到十七世紀逐漸定居在今緬甸北部和雲南德宏地區。
基諾族:「基諾」是基諾族的自稱,釋意為舅舅的,無本民族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基諾族的男子穿無領對襟白色上衣,肥褲;婦女愛穿白色刺有各種色圖案的背心,外著無領長袖外衣,下穿黑色紅邊的合縫裙子。挽發高髻,興戴三角形尖帽,身背大麻布袋。男女都有戴手鐲、大耳環的習俗。
拉祜族:拉祜族先民屬於古代人系統,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拉祜」是用火烤吃虎肉的意思,因而拉祜話被稱為「獵虎的民族」。拉祜族婦女多穿黑布開襟長衣,衫長到腳面,開岔至腰部,衣領和開岔處都鑲綉彩色花邊和銀泡,不穿長褲。西雙版納地區的拉祜族有的婦女剃光頭發,包黑色頭貼,戴大耳環,胸前掛大銀牌;男子穿黑色對襟短衫,下穿寬大長褲。
滿族: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了中國,形成滿漢長期雜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
苗族:苗族先民於秦漢時聚居在「五溪」地區,即今湘西、黔東等地。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蒙古族:雲南的蒙古族是元代初期隨忽必烈征戰遺留在雲南的蒙古族下級士兵後裔。雲南的蒙古族通用獨特的通海蒙古語(卡卓語),語言與內蒙古語言比較,有特殊性,與附近的漢、彝語比較有差別,又有共同點。雲南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服飾中的衣袖花邊,上衣高領,仍與內蒙古相近,婦女喜歡在外衣上套上一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非常別致、美觀。
納西族:居住在麗江寧蒗永寧地區納西族的一個支系――摩梭人至今仍保留著"阿夏"走婚制和母系家庭的殘余。
怒族:怒族自稱「怒蘇」、「阿龍」等,是怒江、瀾滄江中游的古老居民。怒族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怒族有自已的語言,怒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怒族人無自已的文字,解放後使用漢語。怒族過去崇拜圖騰,信萬物有靈。部分怒族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
水族:水族源於古代「百越」族系,過去曾有一種古老文字「水書」。水族擅長農耕,以種植水稻為主。民間有尊老習俗,凡遇老人生日,晚輩兒女要特意縫制自製白布長衫和白布頭帕敬獻老人,祝福老人健康長壽。人死實行土葬。死者系婦女,要由娘家驗看後才能人殮合棺。停樞期間設堂開祭,請男女歌手唱歌跳舞。
藏族: 藏族自稱「博」,歷史上有吐蕃、西番等不同稱呼。藏族以農牧業為主,信仰藏傳佛教。
佤族:佤族是古代「百越」人的一支,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
瑤族:瑤族族源與古代長沙「武陵蠻」有關,主要從事農業,以大米、玉米為主食,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瑤族有自己的語言,瑤語屬漢藏語系瑤語族瑤語支,但情況比較復雜,一半以上的人說「勉」話,屬苗瑤語族瑤語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說「布努」語,屬苗語支;廣西地區有的說「拉珈」語,屬壯侗語族。多通漢語、壯語,無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文。口頭文學極為豐富。瑤族以農業為主,兼營林業和狩獵,瑤族人民精於織染和刺綉。瑤族宗教信仰復雜,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異。
彝族: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六種方言。彝族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音節文字,其中比較通用的有一千多個。1957年通過了彝文規范方案,確定819個規范彝字,並開始試行。彝族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用彝文記載的歷史、文學、醫學、歷法等著作中,不乏價值極高的珍貴文獻。流行的民間集體舞是「跳樂」。傳統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綉、銀飾、雕刻、繪畫等。彝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是副業,手工業生產也相當發達。
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雲南省文山,廣東連山、貴州從江、湖南江華等地也有分布。壯族在宋代史籍中稱為「撞」、「僮」。解放後稱「僮」。1965年改族名為「壯族」。
普米族:普米族多為氏族同居。同氏族不通婚,一夫一妻的父系大家庭,但仍有少數家庭保留母系社會的殘余。寧蒗、永勝、麗江等地的普米族還要為十三歲兒童舉行"穿褲子"禮(成年禮)的隆重儀式。普米族的婦女喜歡包大頭帕,穿大襟衣,著百褶長裙,寬大的彩色腰帶。背上披一張潔白的長毛羊皮。男子穿麻布短衣和寬大的褂子,披白羊皮領掛,也有穿氆氌和呢質大衣的,膝下常以布裹腿至踝。普米族服飾美觀大方,富有滇西北高原的濃郁特點。
傈僳族:傈僳族為氐族後裔,即藏緬語族的一支,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傈僳族的服飾很有特點,婦女穿綉花上衣,麻布裙,喜歡戴紅白料珠、珊瑚、貝殼等飾物;男子穿短衣,外著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掛箭包。傳統節日有闊什節(過年)、刀桿節、收獲節等。

Ⅱ PA用西區地名

遼寧省(遼 206 遼V-省直機關)
沈陽市(遼A)
瀋河區 皇姑區 和平區 大東區 鐵西區 蘇家屯區 東陵區 沈北新區(新城子區) 於洪區 渾南新區 新民市(縣級市) 法庫縣(法庫鎮) 遼中縣(遼中鎮) 康平縣(康平鎮)
鞍山市(遼C)
鐵東區 鐵西區 立山區 千山區 海城市(海城經濟開發區) 台安縣(台安鎮) 岫岩滿族自治縣(岫岩鎮)
撫順市(遼D)
順城區 新撫區 東洲區 望花區 李石新區 清原滿族自治縣(清原鎮) 新賓滿族自治縣(新賓鎮)
本溪市(遼E)
平山區 明山區(新明街道) 溪湖區 南芬區 本溪滿族自治縣(小市鎮) 桓仁滿族自治縣(桓仁鎮)
丹東市(遼F)
振興區 元寶區 振安區 東港市(大東街道) 鳳城市 寬甸滿族自治縣(寬甸鎮)
錦州市(遼G)
太和區 古塔區 凌河區 松山新區 凌海市(大凌河街道) 北鎮市 黑山縣(黑山鎮) 義縣(義州鎮)
營口市(遼H)
站前區 西市區 鮁魚圈區 老邊區 大石橋市(青花街道) 蓋州市
阜新市(遼J)
海州區 新邱區 太平區 清河門區 細河區 彰武縣(彰武鎮)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阜新鎮)
遼陽市(遼K)
白塔區 文聖區 宏偉區 太子河區 弓長嶺區 燈塔市 遼陽縣(首山鎮)
盤錦市(遼I)
雙檯子區 興隆台區 盤山縣(太平鎮府前大道) 大窪縣(大窪鎮)
鐵嶺市(遼M)
銀州區 清河區 調兵山市(調兵山街道) 開原市(新城街道) 鐵嶺縣(鐵嶺市銀州區) 昌圖縣(昌圖鎮) 西豐縣(西豐鎮)
朝陽市(遼N)
雙塔區 龍城區 凌源市 北票市 朝陽縣(朝陽縣柳城鎮) 建平縣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大城子鎮)
葫蘆島市(遼P)
龍港區 南票區 連山區 興城市(縣級市) 綏中縣(鎮) 建昌縣(鎮)

大連市(遼B 207)
大連市
西崗區 中山區 沙河口區 甘井子區 旅順口區 金州區 普蘭店市 庄河市(城關街道)瓦房店市經濟技術開發區 長興島臨港工業區 花園口經濟區 保稅區 長海縣(大長山島鎮)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吉林省(吉 208)
長春市(吉A)
朝陽區 南關區 寬城區 二道區 綠園區 雙陽區 經開區 高新區 汽車城區 凈月新區 德惠市 九台市 榆樹市 農安縣
吉林市(吉B)
船營區 昌邑區 龍潭區 豐滿區 高新區 蛟河市 樺甸市 舒蘭市 磐石市 永吉縣
四平市(吉C)
鐵西區 鐵東區 公主嶺市 雙遼市 梨樹縣 伊通滿族自治縣
遼源市(吉D)
龍山區 西安區 東豐縣 東遼縣
通化市(吉E)
東昌區 二道江區 梅河口市 集安市 通化縣 輝南縣 柳河縣
白山市(吉F)
八道江區 江源區 臨江市 撫松縣 靖宇縣 長白朝鮮族自治縣
白城市(吉G)
洮北區 洮南市 大安市 鎮賚縣 通榆縣
松原市(吉J)
寧江區 長嶺縣 乾安縣 扶余縣 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吉H)
延吉市 圖們市 敦化市 琿春市 龍井市 和龍市 汪清縣 安圖縣

湖北省(鄂 209)
武漢市(鄂A)
江岸區 江漢區 硚口區 漢陽區 武昌區 青山區 洪山區 東西湖 漢南區 蔡甸區 江夏區 黃陂區 新洲區
黃石市(鄂B)
黃石港 西塞山 下陸區 鐵山區 大冶市 陽新縣
十堰市(鄂C)
茅箭區 張灣區 丹江口 鄖 縣 鄖西縣 竹山縣 竹溪縣 房 縣 白浪經濟開發區
荊州市(鄂D)
沙市區 荊州區 石首市 洪湖市 松滋市 公安縣 監利縣 江陵縣
宜昌市(鄂E)
西陵區 伍家崗 點軍區 猇亭區 夷陵區 宜都市 當陽市 枝江市 遠安縣 興山縣 秭歸縣 長陽自治縣 五峰自治縣
襄樊市(鄂F)
襄城區 樊城區 襄陽區 老河口 棗陽市 宜城市 南漳縣 谷城縣 保康縣
鄂州市(鄂G)
鄂城區 梁子湖 華容區
荊門市(鄂H)
東寶區 掇刀區 鍾祥市 京山縣 沙洋縣
黃岡市(鄂J)
黃州區 麻城市 武穴市 團風縣 紅安縣 羅田縣 英山縣 浠水縣 蘄春縣 黃梅縣 龍感湖管理區
孝感市(鄂K)
孝南區 應城市 安陸市 漢川市 孝昌縣 大悟縣 雲夢縣
咸寧市(鄂L)
咸安區 赤壁市 嘉魚縣 通城縣 崇陽縣 通山縣
仙桃市(鄂M)
潛江市(鄂N)
神農架林區(鄂P)
恩施州(鄂Q)
恩施市 利川市 建始縣 巴東縣 宣恩縣 咸豐縣 來鳳縣 鶴峰縣
天門市(鄂R)
隨州市(鄂S)
曾都區 廣水市 隨縣

廣西省(桂 214)
南寧市(桂A)
青秀區 興寧區 西鄉塘區 江南區 良慶區(良慶鎮) 邕寧區(蒲廟鎮) 武鳴縣(城廂鎮) 隆安縣(城廂鎮) 馬山縣(白山鎮) 上林縣(大豐鎮) 賓陽縣(蘆圩鎮) 橫縣(橫州鎮)
柳州市(桂B)
城中區 魚峰區 柳北區 柳南區 柳江縣(拉堡鎮) 柳城縣(大埔鎮) 鹿寨縣(鹿寨鎮) 融安縣(長安鎮) 融水苗族自治縣(融水鎮) 三江侗族自治縣(古宜鎮)
桂林市(桂C)
象山區 秀峰區 疊彩區 七星區 雁山區 陽朔縣(陽朔鎮) 臨桂縣(臨桂鎮) 靈川縣(靈川鎮) 全州縣(全州鎮) 平樂縣(平樂鎮) 興安縣(興安鎮) 灌陽縣(灌陽鎮) 荔浦縣(荔城鎮) 資源縣(資源鎮) 永福縣(永福鎮)龍勝各族自治縣(龍勝鎮) 恭城瑤族自治縣(恭城鎮)
梧州市(桂D)
萬秀區 蝶山區 長洲區 岑溪市(岑城鎮) 蒼梧縣(龍圩鎮) 藤 縣(藤州鎮) 蒙山縣(蒙山鎮)
北海市(桂E)
海城區 銀海區 鐵山港區(南康鎮) 合浦縣(廉州鎮)
崇左市(桂F)
江州區(太平鎮) 憑祥市(憑祥鎮) 寧明縣(城中鎮) 扶綏縣(新寧鎮) 龍州縣(龍州鎮) 大新縣(桃城鎮) 天等縣(天等鎮)
防城港市(桂P)
港口區(漁洲坪街道) 防城區(防城鎮) 東興市(東興鎮) 上思縣(思陽鎮)
欽州市(桂N)
欽南區 欽北區 靈山縣(靈城鎮) 浦北縣(小江鎮)
貴港市(桂R)
港北區(貴城街道) 港南區(橋圩鎮) 覃塘區(覃塘鎮) 桂平市 平南縣(平南鎮)
玉林市(桂K)
玉州區(玉城街道) 北流市 容 縣(容州鎮) 陸川縣(溫泉鎮) 博白縣(博白鎮) 興業縣(石南鎮)
百色市(桂L)
右江區(百色鎮) 凌雲縣(泗城鎮) 平果縣(馬頭鎮) 西林縣(八達鎮) 樂業縣(同樂鎮) 德保縣(城關鎮) 田林縣(樂里鎮) 田陽縣(田州鎮) 靖西縣(新靖鎮) 田東縣(平馬鎮) 那坡縣(城廂鎮) 隆林各族自治縣(新州鎮)
賀州市(桂J)
八步區(八步街道) 鍾山縣(鍾山鎮) 昭平縣(昭平鎮) 富川瑤族自治縣(富陽鎮)
河池市(桂M)
金城江區(金城江街道) 宜州市(慶遠鎮) 天峨縣(六排鎮) 鳳山縣(鳳城鎮) 南丹縣(城關鎮) 東蘭縣(東蘭鎮) 都安瑤族自治縣(安陽鎮)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東門鎮) 巴馬瑤族自治縣(巴馬鎮)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思恩鎮) 大化瑤族自治縣(大化鎮)
來賓市(桂G)
興賓區 合山市(嶺南鎮) 象州縣(象州鎮) 武宣縣(武宣鎮) 忻城縣(城關鎮) 金秀瑤族自治縣(金秀鎮)

雲南省(雲 216)
昆明市(雲A)
盤龍區 五華區 官渡區 西山區 東川區 安寧市 呈貢縣 晉寧縣 富民縣 宜良縣 嵩明縣 石林彝族自治縣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昭通市(雲C)
昭陽區 魯甸縣 巧家縣 鹽津縣 大關縣 永善縣 綏江縣 鎮雄縣 彝良縣 威信縣 水富縣
曲靖市(雲D)
麒麟區 宣威市 馬龍縣 沾益縣 富源縣 羅平縣 師宗縣 陸良縣 會澤縣
楚雄 (雲E)
楚雄市 雙柏縣 牟定縣 南華縣 姚安縣 大姚縣 永仁縣 元謀縣 武定縣 祿豐縣
玉溪市(雲F)
紅塔區 江川縣 澄江縣 通海縣 華寧縣 易門縣 峨山彝族自治縣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紅河 (雲G)
蒙自縣 個舊市 開遠市 綠春縣 建水縣 石屏縣 彌勒縣 瀘西縣 元陽縣 紅河縣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河口瑤族自治縣 屏邊苗族自治縣
文山 (雲H)
文山縣 硯山縣 西疇縣 麻栗坡縣 馬關縣 丘北縣 廣南縣 富寧縣
普洱市(雲J)
思茅區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景東彝族自治縣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西盟佤族自治縣
版納 (雲K)
景洪市 勐海縣 勐臘縣
大理 (雲L)
大理市 祥雲縣 賓川縣 彌渡縣 永平縣 雲龍縣 洱源縣 劍川縣 鶴慶縣 漾濞彝族自治縣 南澗彝族自治縣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保山市(雲M)
隆陽區 施甸縣 騰沖縣 龍陵縣 昌寧縣
德宏 (雲N)
潞西市 瑞麗市 梁河縣 盈江縣 隴川縣
麗江市(雲P)
古城區 永勝縣 華坪縣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寧蒗彝族自治縣
怒江 (雲Q)
瀘水縣 福貢縣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迪慶 (雲R)
香格里拉縣 德欽縣 維西僳僳族自治縣
臨滄市(雲S)
臨翔區 鳳慶縣 雲縣 永德縣 鎮康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滄源佤族自治縣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陝西省(陝 217 陝U-省直機關)
西安市(陝A)
未央區 新城區 碑林區 蓮湖區 灞橋區 雁塔區 閻良區 臨潼區 長安區 藍田縣 周至縣 戶 縣 高陵縣
銅川市(陝B)
耀州區 王益區 印台區 宜君縣
寶雞市(陝C)
渭濱區 金台區 陳倉區 鳳翔縣 岐山縣 扶風縣 眉 縣 隴 縣 千陽縣 麟游縣 鳳 縣 太白縣
咸陽市(陝D)
秦都區 渭城區 興平市 三原縣 涇陽縣 乾 縣 禮泉縣 永壽縣 彬 縣 長武縣 旬邑縣 淳化縣 武功縣
渭南市(陝E)
臨渭區 韓城市 華陰市 華 縣 潼關縣 大荔縣 合陽縣 澄城縣 蒲城縣 白水縣 富平縣
漢中市(陝F)
漢台區 南鄭縣 城固縣 洋 縣 西鄉縣 勉 縣 寧強縣 略陽縣 鎮巴縣 留壩縣 佛坪縣
安康市(陝G)
旬陽縣 漢濱區 漢陰縣 石泉縣 寧陝縣 紫陽縣 嵐皋縣 平利縣 鎮坪縣 白河縣
商洛市(陝H)
商州區 洛南縣 丹鳳縣 商南縣 山陽縣 鎮安縣 柞水縣
延安市(陝J)
寶塔區 延長縣 延川縣 子長縣 安塞縣 志丹縣 吳起縣 甘泉縣 富 縣 洛川縣 宜川縣 黃龍縣 黃陵縣
榆林市(陝K)
榆陽區 神木縣 府谷縣 橫山縣 靖邊縣 定邊縣 綏德縣 米脂縣 佳 縣 吳堡縣 清澗縣 子洲縣
楊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 楊陵區

重慶市(渝 218)
渝中區 大渡口區 江北區 南岸區 沙坪壩區 北碚區 萬盛區 雙橋區 渝北區 巴南區黔江區 江津區
九龍坡區
街道:楊家坪謝家灣 石坪橋 黃桷坪 中梁山 石橋鋪 渝州路
九龍鎮 華岩鎮 白市驛鎮 西彭鎮 銅罐驛鎮 陶家鎮 走馬鎮 含谷鎮 巴福鎮 金鳳鎮 石板鎮
萬州區
柱山鄉 九池鄉 郭村鎮 鐵峰鄉 黃柏鄉 溪口鄉 燕山鄉 長坪鄉 梨樹鄉 普子鄉 地寶鄉 茨竹鄉 恆合土家族鄉
高峰鎮 龍沙鎮 響水鎮 武陵鎮 瀼渡鎮 甘寧鎮 天城鎮 熊家鎮 大周鎮 小周鎮 孫家鎮 高梁鎮 李河鎮 分水鎮 余家鎮 後山鎮 彈子鎮 長嶺鎮 新田鎮 走馬鎮 白土鎮 長灘鎮 白羊鎮 太安鎮 龍駒鎮 太龍鎮 羅田鎮 新鄉鎮
街道:高筍塘 太白 牌樓 雙河口 龍都 周家壩 沙河 鍾鼓樓 百安壩 五橋 陳家壩
涪陵區
街道:李渡 敦仁 崇義 荔枝 江東 江北 龍橋 白濤
百勝鎮 珍溪鎮 清溪鎮 南沱鎮 藺市鎮 石沱鎮 義和鎮 新妙鎮 焦石鎮 馬武鎮 青羊鎮 龍潭鎮
羅雲鄉 大木鄉 同樂鄉 大順鄉 增福鄉 武陵山鄉
長壽區
鳳城街道辦事處 晏家街道辦事處
江南鎮、但渡鎮、鄰封鎮、長壽湖鎮、雲集鎮、雙龍鎮、龍河鎮、海棠鎮、雲台鎮、石堰鎮、葛蘭鎮、新市鎮、渡舟鎮、八顆鎮、洪湖鎮、萬順鎮
合川區
合陽城街道 釣魚城街道 南津街街道
雲門鎮 錢塘鎮 沙魚鎮 官渡鎮 淶灘鎮 龍市鎮 肖家鎮 大石鎮 古樓鎮 三廟鎮 燕窩鎮 二郎鎮 龍鳳鎮 太和鎮 隆興鎮 銅溪鎮 渭沱鎮 鹽井鎮 草街鎮 雙鳳鎮 獅灘鎮 清平鎮 土場鎮 小沔鎮 三匯鎮 香龍鎮 雙槐鎮
永川區
中山路街道 勝利路街道 南大街街道
青峰鎮 大安鎮 金龍鎮 陳食鎮 臨江鎮 雙竹鎮 何埂鎮 松溉鎮 仙龍鎮 吉安鎮 五間鎮 來蘇鎮 寶峰鎮 雙石鎮 紅爐鎮 永榮鎮 三教鎮 板橋鎮 朱沱鎮
南川區
東城街道 南城街道 西城街道
三泉鎮 南平鎮 神童鎮 鳴玉鎮 大觀鎮 興隆鎮 太平場鎮 白沙鎮 水江鎮 石牆鎮 金山鎮 頭渡鎮 大有鎮 合溪鎮
石蓮鄉 木涼鄉 河圖鄉 黎香湖(土溪鄉) 乾豐鄉 騎龍鄉 魚泉鄉 中橋鄉 鐵村鄉 德隆鄉 慶元鄉 古花鄉 峰岩鄉 民主鄉 冷水關鄉 石溪鄉 福壽鄉

黑龍江省(黑 219)
哈爾濱市(黑A 黑L-松花江)
道里區 南崗區 道外區 香坊區 松北區 平房區 呼蘭區 阿城區 雙城市 尚志市 五常市 依蘭縣 方正縣 賓縣 巴彥縣 木蘭縣 通河縣 延壽縣
齊齊哈爾市(黑B)
龍沙區 建華區 鐵鋒區 富拉爾基區 昂昂溪區 碾子山區 訥河市 克山縣 克東縣 甘南縣 富裕縣 依安縣 拜泉縣 龍江縣 泰來縣 梅里斯達斡爾族區
牡丹江市(黑C)
愛民區 東安區 陽明區 西安區 綏芬河市 海林市 寧安市 穆棱市 東寧縣 林口縣
佳木斯市(黑D)
前進區 東風區 郊區 同江市富錦市 樺南縣 樺川縣 湯原縣 撫遠縣 佳木斯向陽區
大慶市(黑E)
薩爾圖區 龍鳳區 讓胡路區 紅崗區 大同區 肇州縣 肇源縣 林甸縣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
伊春市(黑F)
伊春區 南岔 友好區 西林區 翠巒區 新青區 美溪區 金山屯 五營 烏馬河 湯旺河 帶嶺區 烏伊嶺 紅星區
雞西市(黑G)
雞冠區 恆山區 滴道區 梨樹區 城子河區 麻山區 虎林市 密山市 雞東縣
鶴崗市(黑H)
興山區 向陽區 工農區 南山區 興安區 東山區 蘿北縣 綏濱縣
雙鴨山市(黑J)
尖山區 嶺東區 四方台區 寶山區 集賢縣 友誼縣 寶清縣 饒河縣
七台河市(黑K)
桃山區 新興區 茄子河區 勃利縣
綏化市(黑M)
北林區 安達市 肇東市 海倫市 望奎縣 蘭西縣 青岡縣 慶安縣 明水縣 綏棱縣
黑河市(黑N)
愛輝區 北安市 五大連池市 嫩江縣 遜克縣 孫吳縣
大興安嶺地區(黑P)
呼瑪縣 塔河縣 漠河縣 加格達奇區 松嶺區 新林區 呼中區
上甘嶺
鐵力市 嘉蔭縣

湖南省 (湘 220)
長沙市(湘A)
嶽麓區、芙蓉區、天心區、開福區、雨花區、瀏陽市、長沙縣、望城縣、寧鄉縣。
株洲市(湘B)
天元區、荷塘區、蘆淞區、石峰區、醴陵市、株洲縣、炎陵縣、茶陵縣、攸 縣。
湘潭市(湘C)
岳塘區、雨湖區、湘潭縣、湘鄉市、韶山市。
衡陽市(湘D)
雁峰區 珠暉區 石鼓區 蒸湘區 南嶽區 常寧市 耒陽市 衡陽縣 衡東縣 衡山縣衡南縣、祁東縣。
邵陽市(湘E)
雙清區、大祥區、北塔區、武岡市、 邵東縣、洞口縣、新邵縣、綏寧縣、新寧縣、邵陽縣、 隆回縣、城步苗族自治縣。
岳陽市(湘F)
岳陽樓區、君山區、雲溪區、臨湘市、汨羅市、 岳陽縣、湘陰縣、平江縣、華容縣、
張家界市(湘G)
永定區、武陵源區、慈利縣、桑植縣。
益陽市(湘H)
赫山區、資陽區、沅江市、桃江縣、南 縣、安化縣。
常德市(湘J)
鼎城區、武陵區、津市市、澧 縣、臨澧縣、桃源縣、漢壽縣、安鄉縣、石門縣。
婁底市(湘K)
婁星區、冷水江市、漣源市、新化縣、雙峰縣。
郴州市(湘L)
蘇仙區、北湖區、資興市、宜章縣、汝城縣、安仁縣、嘉禾縣、臨武縣、桂東縣、永興縣、桂陽縣。
永州市(湘M)
零陵區、冷水灘區、祁陽縣、藍山縣、寧遠縣、新田縣、東安縣、江永縣、道 縣、雙牌縣、江華瑤族自治縣。
懷化市(湘N)
鶴城區 洪江市 會同縣 沅陵縣 辰溪縣 漵浦縣 中方縣 新晃侗族自治縣 芷江侗族自治縣 通道侗族自治縣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麻陽苗族自治縣。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U)
吉首市、古丈縣、龍山縣、永順縣、鳳凰縣、瀘溪縣、保靖縣、花垣縣。

貴州省(貴 221)
貴陽市(貴A)
雲岩區 南明區 小河區 金陽新區 花溪區 烏當區 白雲區 修文縣 息烽縣 開陽縣 清鎮市

六盤水市(貴B)
鍾山區 六枝特區 盤縣 水城縣

遵義市(貴C)
紅花崗區 匯川區 新蒲新區 赤水市 仁懷市 正安縣 桐梓縣 遵義縣 鳳岡縣 余慶縣 湄潭縣 綏陽縣 習水縣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銅仁(貴D)
銅仁市 萬山特區 德江縣 思南縣 江口縣 石阡縣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松桃苗族自治縣 玉屏侗族自治縣

黔西南(貴E)
興義市 普安縣 晴隆縣 貞豐縣 冊亨縣 望謨縣 安龍縣 興仁縣

畢節(貴F)
畢節市 大方縣 黔西縣 金沙縣 納雍縣 織金縣 赫章縣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安順市(貴G)
西秀區 普定縣 平壩縣 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

黔東南(貴H)
凱里市 雷山縣 黎平縣 施秉縣 麻江縣 錦屏縣 台江縣 劍河縣 三穗縣 黃平縣 從江縣 鎮遠縣 天柱縣 榕江縣 岑鞏縣 丹寨縣

黔南(貴J)
都勻市 福泉市 甕安縣 貴定縣 惠水縣 長順縣 獨山縣 荔波縣 平塘縣 羅甸縣 龍里縣 三都水族自治縣

江西省(贛 222)
南昌市(贛A)
東湖區、西湖區、青雲譜區、灣里區、青山湖區 南昌縣、新建縣、進賢縣、安義縣。
贛州市(贛B)
章貢區 黃金區 贛縣 信豐縣 大余縣 上猶縣 崇義縣 安遠縣 龍南縣 定南縣 全南縣 興國縣 寧都縣 於都縣 會昌縣 尋烏縣 石城縣 南康市 瑞金市
宜春市(贛C)
袁州區,靖安縣、奉新縣、宜豐縣、上高縣、銅鼓縣、萬載縣、豐城市、樟樹市、高安市。
吉安市(贛D)
吉州區、青原區、吉安縣、新干縣、永豐縣、峽江縣、吉水縣、泰和縣、萬安縣、遂川縣、安福縣、永新縣、井岡山市
上饒市(贛E)
信州區、上饒縣、廣豐縣、玉山縣、婺源縣、鄱陽縣、余干縣、萬年縣、弋陽縣、橫峰縣、鉛山縣、德興市
撫州市(贛F)
臨川區、東鄉縣、金溪縣、資溪縣、南城縣、南豐縣、黎川縣、廣昌縣、崇仁縣、樂安縣、宜黃縣。
九江市(贛G)
潯陽區、廬山區,九江縣、武寧縣、修水縣、永修縣、德安縣、星子縣、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瑞昌市、共青城開放開發區管委會、廬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
景德鎮市(贛H)
昌江區、珠山區,樂平市,浮梁縣。
萍鄉市(贛J)
安源區、湘東區,上栗縣、蘆溪縣、蓮花縣。
新余市(贛K)
渝水區、分宜縣。
鷹潭市(贛L)
月湖區、余江縣、貴溪市

新疆省(新 223)
烏魯木齊(新A)
天山區 沙依巴克區 新市區 水磨溝區 頭屯河區 達坂城區 米東區 烏魯木齊縣
昌吉(新B)
石河子(新C)
新城街道、向陽街道、紅山街道、老街街道、東城街道、北泉鎮、石河子鄉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新E)
博樂市 精河縣 溫泉縣 阿拉山口口岸
克拉瑪依(新J)
克拉瑪依區 獨山子區 白鹼灘區 烏爾禾區
吐魯番(新K)
老城路街道 高昌路街道
七泉湖鎮 大河沿鎮
亞爾鄉 艾丁湖鄉 葡萄鄉 恰特卡勒鄉 二堡鄉 三堡鄉 勝金鄉
哈密(新L)
東河區街道 西河區街道 新市區街道 麗園街道 石油新城街道
雅滿蘇鎮 七角井鎮星星峽鎮 二堡鎮
沁城鄉 烏拉台哈薩克族鄉 雙井子鄉 大泉灣鄉 陶家宮鄉 回城鄉 花園鄉 南湖鄉 五堡鄉 德外都如克哈薩克族鄉 西山鄉 天山鄉 白石頭鄉 城郊鄉 柳樹溝鄉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M)
庫爾勒市
輪台縣 尉犁縣 若羌縣 且末縣 和靜縣 和碩縣 博湖縣 焉耆回族自治縣
阿克蘇(新N)
欄桿街道 英巴扎街道 紅橋街道 新城街道 南城街道
喀勒塔勒鎮 阿依庫勒鎮
依干其鄉 拜什吐格曼鄉 托普魯克鄉 庫木巴希鄉 托喀依鄉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新P)
喀什(新Q)
喀什市
疏附縣 疏勒縣 英吉沙縣 岳普湖縣 伽師縣 莎車縣 澤普縣 麥蓋提縣 葉城縣 巴楚縣和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
和田(新R)
肖爾巴格鄉 古江巴格鄉 伊里其鄉 吐沙拉鄉 吉亞鄉
拉斯奎鎮 玉龍喀什鎮
古勒巴格街辦 納爾巴格街辦 古江巴格街辦 奴爾巴格街辦
阿克恰勒管理區 浙江工業園區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F)
伊犁州直屬
伊寧市
薩依布依街道 墩買里街道 伊犁河路街道 喀贊其街道 都來提巴格街道 瓊庫勒克街道 艾蘭木巴格街道 解放路街道
巴彥岱鎮
英也爾鄉 漢賓鄉 塔什庫勒克鄉 哈爾墩鄉 托格拉克鄉 克伯克於孜鄉 潘津鄉 達達木圖鄉
奎屯市(新D)
團結路街道 烏魯木齊東路街道 北京路街道 烏魯木齊西路街道 火車站街道
開干齊鄉
伊寧縣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霍城縣 鞏留縣 新源縣 昭蘇縣 特克斯縣 尼勒克縣

塔城地區(新G)
塔城市
和平街道 杜別克街道 新城街道
二工鎮
喀拉哈巴克鄉 恰夏鄉 阿西爾達斡爾族鄉 阿不都拉鄉 葉門勒鄉
烏蘇市
新市區街道、南苑街道、西城區街道、虹橋街道、奎河街道、白楊溝鎮、哈圖布呼鎮、皇宮鎮、車排子鎮、甘河子鎮、百泉鎮、四棵樹鎮、古爾圖鎮、西湖鎮、西大溝鎮、八十四戶鄉、夾河子鄉、九間樓鄉、石橋鄉、頭台鄉、吉爾格勒特郭愣蒙古族鄉、塔布勒合特蒙古族鄉
額敏縣 裕民縣 托里縣 沙灣縣 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

阿勒泰地區(新H)
阿勒泰市
金山路街道 解放路街道 團結路街道
北屯鎮 阿葦灘鎮 紅墩鎮
切木爾切克鄉 阿拉哈克鄉 汗德尕特蒙古族鄉 拉斯特鄉 喀拉希力克鄉 薩爾胡松鄉 巴里巴蓋鄉 切爾克齊鄉
布爾津縣 哈巴河縣 吉木乃縣 福海縣 富蘊縣 青河縣

河北省(冀 224)
石家莊市(冀A)
長安區 橋東區 橋西區 新華區 井陘礦區 裕華區
辛集市 藁城市 晉州市 新樂市 鹿泉市
井陘縣 正定縣 欒城縣 行唐縣 靈壽縣 高邑縣 深澤縣 贊皇縣 無極縣 平山縣 元氏縣 趙縣
唐山市(冀B)
路北區 路南區 古冶區 開平區 豐南區 豐潤區
遵化市 遷安市
灤縣 灤南縣 樂亭縣 遷西縣 玉田縣 唐海縣
秦皇島市(冀C)
海港區 山海關區 北戴河區 昌黎縣 撫寧縣 盧龍縣 青龍滿族自治縣
邯鄲市(冀D)
叢台區 邯山區 復興區 峰峰礦區 武安市
邯鄲縣 臨漳縣 成安縣 大名縣 涉縣 磁縣 肥鄉縣 永年縣 邱縣 雞澤縣 廣平縣 館陶縣 魏 縣 曲周縣
邢台市(冀E)
橋東區 橋西區
南宮市 沙河市
邢台縣 臨城縣 內丘縣 柏鄉縣 隆堯縣 南和縣 寧晉縣 巨鹿縣 新河縣 廣宗縣 平鄉縣 威 縣 清河縣 臨西縣 任 縣
保定市(冀F)
新市區 北市區 南市區
涿州市 定州市 安國市 高碑店市
滿城縣 清苑縣 淶水縣 阜平縣 徐水縣 定興縣 唐 縣 高陽縣 容城縣 淶源縣 望都縣 安新縣 易 縣 曲陽縣 蠡 縣 順平縣 博野縣 雄 縣
張家口市(冀G)
橋東區 橋西區 宣化區 下花園區 宣化縣 張北縣 康保縣 沽源縣 尚義縣 蔚縣 陽原縣 懷安縣 萬全縣 懷來縣 涿鹿縣 赤城縣 崇禮縣
承德市(冀H)
雙橋區 雙灤區 鷹手營子礦區
承德縣 興隆縣 平泉縣 灤平縣 隆化縣 豐寧滿族自治縣寬城滿族自治縣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滄州市(冀J)
運河區 新華區 泊頭市 任丘市 黃驊市 河間市
滄 縣 青 縣 東光縣 海興縣 鹽山縣 肅寧縣 南皮縣 吳橋縣 獻縣 孟村回族自治縣
廊坊市(冀R)
安次區 廣陽區 霸州市 三河市 固安縣 永清縣 香河縣 大城縣 文安縣 大廠回族自治縣
衡水市(冀T)
桃城區 冀州市 深州市 棗強縣 武邑縣 武強縣 饒陽縣 安平縣 故城縣 景縣 阜城縣

安徽省(皖 225)
合肥市(皖A)
廬陽區、瑤海區、蜀山區、包河區、長豐縣、肥東縣、肥西縣
蕪湖市(皖B)
蕪湖縣、繁昌縣、南陵縣、鏡湖區、弋江區、鳩江區、三山區
蚌埠市(皖C)
蚌山區、龍子湖區、禹會區、淮上區、懷遠縣、固鎮縣、五河縣
淮南市(皖D)
田家庵區、大通區、謝家集區、八公山區、潘集區五區、鳳台縣
馬鞍山市(皖E)
雨山區、花山區、金家莊區、當塗縣
淮北市(皖F)
相山區、杜集區、烈山區、濉溪縣
銅陵市(皖G)
銅官山區、獅子山區、郊區、銅陵縣
安慶市(皖H)
迎江區、大觀區、宜秀區、懷寧縣、潛山縣、樅陽縣、宿松縣、太湖縣、望江縣、岳西縣、桐城市(省級直轄縣級市)
黃山市(皖J)
屯溪區 黃山區(甘棠鎮) 徽州區(岩寺鎮) 休寧縣(海陽鎮) 歙縣(徽城鎮) 祁門縣(祁山鎮) 黟縣(碧陽鎮)
阜陽市(皖K)
潁州區、潁東區、潁泉區、太和縣、臨泉縣、阜南縣、潁上縣、界首市(省級直轄縣級市)
宿州市(皖L)
埇橋區、碭山縣、蕭縣、靈璧縣、泗縣
滁州市(皖M)
琅琊區、南譙區、天長市(省級直轄縣級市)、明光市(省級直轄縣級市)、鳳陽縣、定遠縣、全椒縣、來安縣
六安市(皖N)
金安區、裕安區、壽縣、霍邱縣、舒城縣、金寨縣、霍山縣
宣城市(皖P)
宣州區 寧國市(省級直轄縣級市/河瀝溪街道) 廣德縣(桃州鎮) 郎溪縣(建平鎮) 涇縣(涇川鎮) 旌德縣(旌陽鎮) 績溪縣(華陽鎮)
巢湖市(皖Q)
居巢區、無為縣、廬江縣、和縣、含山縣
池州市(皖R)
貴池區 東至縣(堯渡鎮)石台縣(仁里鎮)青陽縣(蓉城鎮)
亳州市(皖S)
譙城區、渦陽縣、蒙城縣、利辛縣

Ⅲ 古代的酒禮酒俗有哪些

餐入席禮儀。西餐的貴賓席同中餐規定完全不同。西餐通常採用長條桌,因此,在座位的排列上有其特點。通常以離主人座位的遠近來決定客人座次的高低。離主人越近者,地位越高;反之,則地位越低。中國人請客時,很少考慮到男女比例問題。西方人則喜歡男女各半,入席時男女間隔而坐。

在入席時,由女主人陪同第一男主賓,男主人陪同第一女主賓入席。其他客人依次入席。男賓應為鄰座的女賓拉開椅子,照顧她坐下。男女主人應分坐桌子兩端。

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分布各地的眾多民族,醞釀了豐富多姿的民間酒俗。有的酒俗留傳至今。

一 傳統的飲酒文化根基——酒德和酒禮

歷史上,儒家的學說被奉為治國安邦的正統觀點,酒的習俗同樣也受儒家酒文化觀點的影響。儒家講究"酒德"兩字。

酒德兩字,最早見於<<尚書>>和<<詩經>>,其含義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於酒」,<<尚書·酒誥>>中集中體現了儒家的酒德,這就是:「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只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禁止民從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儒家並不反對飲酒,用酒祭祀敬神,養老奉賓,都是德行。

飲酒作為一種食的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有時這種禮節還非常繁瑣。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亂的嫌疑。又因為飲酒過量,便不能自製,容易生亂,制定飲酒禮節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飲酒時不遵守酒禮,深感長輩有責任,於是從古代的書籍中採集了大量的資料,專門寫了一篇<<觴政>>。這雖然是為飲酒行令者寫的,但對於一般的飲酒者也有一定的意義。我國古代飲酒有以下一些禮節:

主人和賓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叫侍飲,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後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盡。

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嘗嘗酒味,並加以贊揚令主人高興;最後仰杯而盡。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

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 除了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一般不飲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飲酒的。飲酒的習俗各民族都有獨特的風格。

二 原始宗教、祭祀、喪葬與酒

從遠古以來,酒是祭祀時的必備用品之一。

原始宗教起源於巫術,巫師利用所謂的「超自然力量」,進行各種活動,都要用酒。巫和醫在古代是沒有區別的,酒作為葯,是巫醫的常備葯之一。古代統治者認為:「國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動中,酒作為美好的東西,首先要奉獻給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戰爭決定一個部落或國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發之前,更要用酒來激勵鬥志。酒與國家大事的關系由此可見一斑。反映周王朝及戰國時代社會制度?lt;<周禮>>中,對祭祀用酒有明確的規定。如祭祀時,用「五齊」、「三酒」共八種酒。主持祭祀活動的人,在古代是權力很大的,原始社會是巫師,巫師的主要職責是奉祀天帝鬼神,並為人祈福禳災。後來又有了「祭酒」主持饗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動。

我國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喪葬時用酒舉行一些儀式的習俗。

人死後,親朋好友都要來弔祭死者,漢族的習俗是「吃齋飯」,也有的地方稱為吃「豆腐飯」,這就是葬禮期間的舉辦的酒席。雖然都是吃素,但酒還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數民族則在吊喪時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聽到喪信後,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贈送喪家幾斤酒及其大米,香燭等物,親戚送的酒物則更多些,如女婿要送二十斤白酒,一頭豬。喪家則要設酒宴招待吊者。雲南怒江地區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戶帶酒前來吊喪,巫師灌酒於死者嘴內,眾人各飲一杯酒,稱此為「離別酒」。死者入葬後,舊的習俗還有在墓穴內放入酒,為的是死者在陰間也能享受到人間飲酒的樂趣。漢族人在清明節為死者上墳,必帶酒肉。

在一些重要的節日,舉行家宴時,都要為死去的祖先留著上席,一家之主這時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為祖先置放酒菜,並示意讓祖先先飲酒或進食後,一家人才能開始飲酒進食。在祖先的靈位前,還要插上蠟燭,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達對死者的衰思和敬意。

三 重大節日的飲酒習俗

中國人一年中的幾個重大節日,都有相應的飲酒活動,如端午節飲「菖蒲酒」,重陽節飲「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間,春季插完禾苗後,要歡聚飲酒,慶賀豐收時更要飲酒,酒席散盡之時,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歸」。

過年,也叫除夕,是中國人最為注重的節日,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年夜飯是一年中最為豐盛的酒席,即使窮,平時不怎麼喝酒,年夜飯中的酒也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年夜飯,有的人還有飲酒守歲的習俗。正月的第一天,開始走親訪友,有客人上門,主人將早已准備好的精美的下酒菜餚擺上桌子,斟上酒,共賀新春。

新年尹始,有合家飲屠蘇酒的習俗,飲酒時,從小至大依次飲用。據說飲此酒可以避瘟氣。

朝鮮族的「歲酒」:這種酒多在過「歲首節」前釀造。歲首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歲酒」以大米為主料,配以桔梗、防風、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葯材,類似於漢族的「屠蘇酒」,但葯材配方有所不同。用於春節期間自飲和待客,民間認為飲用此酒可避邪,長壽。

哈尼族的「新谷酒」: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雲南元江一帶的哈尼族,按照傳統習俗,都要舉行一次豐盛的「喝新谷酒」的儀式,以歡慶五穀豐登,人畜平安。所謂「新谷酒」,是各家從田裡割回一把即將成熟的谷把,倒掛在堂屋右後方山牆上部的一塊小篾笆沿邊,意求家神保護莊稼,然後勒下穀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內泡酒。喝「新谷酒」選定在一個吉祥的日子,家家戶戶置辦豐盛的飯菜,全家老少都無一例外地喝上幾口「新谷酒」。這頓飯人人都要吃得酒酣飯飽。

「菊花酒」由來已久,<<西京雜記>>曾記載:「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四 婚姻飲酒習俗

南方的「女兒酒」,最早記載為晉人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狀>>,說南方人生下女兒才數歲,便開始釀酒,釀成酒後,埋藏於池塘底部,待女兒出嫁之時才取出供賓客飲用。這種酒在紹興得到繼承,發展成為著名的「花雕酒」,其酒質與一般的紹興酒並無顯著差別,主要是裝酒的壇子獨特,這種酒壇還在土坯時,就雕上各種花卉圖案,人物鳥獸,山水亭榭,等到女兒出嫁時,取出酒壇,請畫匠用油彩畫出「百戲」,如「八仙過海」,「龍鳳呈祥」,「嫦娥奔月」等,並配以吉祥如意,花好月圓的「彩頭」

「喜酒」,往往是婚禮的代名詞,置辦喜酒即辦婚事,去喝喜酒,也就是去參加婚禮。

滿族人結婚時的「交杯酒」:入夜,洞房花燭齊亮,新郎給新娘揭下頭蓋後要坐在新娘左邊,娶親太太捧著酒杯,先請新郎抿一口;送親太太捧著酒杯,先請新娘抿一口;然後兩位太太將酒杯交換,請新郎新娘再各抿一口。

滿族人在舉行婚禮前後的「謝親席」:將烹制好的一桌酒席置於特製的禮盒中,由兩人抬著送到女家,以表示對親家養育了女兒給自家做媳女的感謝之情。另外,還要做一桌「謝媒席」,用圓籠裝上,由一人挑上送到媒人家,表示對媒人成全好事的感激之情。

達斡爾族的「接風酒」和「出門酒」:送親的人一到男家,新郎父母要斟滿兩盅酒,向送親人敬「接風酒,這也叫」進門盅「,來賓要全部飲盡,以示已是一家人。爾後,男家要擺三道席宴請來賓。婚禮後,女方家遠者多在新郎家住一夜,次日才走,在送親人返程時,新郎父母都恭候門旁內側,向貴賓一一敬「出門酒」。

「會親酒」,訂婚儀式時,要擺酒席,喝了「會親酒」,表示婚事已成定局,婚姻契約已經生效,此後男女雙方不得隨意退婚,賴婚。

「回門酒」,結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婦要「回門」,即回到娘家探望長輩,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稱「回門酒」。回門酒只設午餐一頓,酒後夫妻雙雙回家。

「交杯酒」:這是我國婚禮程序中的一個傳統儀節,在古代又稱為「合巹」(巹的意思本來是一個瓠分成兩個瓢),<<禮記·昏義>>有「合巹而醑」,孔穎達解釋道「以一瓠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巹又引申為結婚的意思。在唐代即有交杯酒這一名稱,到了宋代,在禮儀上,盛行用彩絲將兩只酒杯相聯,並綰成同心結之類的彩結,夫妻互飲一盞,或夫妻傳飲。這種風俗在我國非常普遍。

婚禮上的交擘酒:為表示夫妻相愛,在婚禮上夫妻各執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飲一口。

五 其它飲酒習俗

「滿月酒」或「百日酒」,也是中華各民族普遍的風俗之一,生了孩子,滿月時,擺上幾桌酒席,邀請親朋好友共賀,親朋好友一般都要帶有禮物,也有的送上紅包。

「寄名酒」:舊時孩子出生後,如請人算出命中有剋星,多厄難,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廟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戶人家則要舉行隆重的寄名儀式,拜見法師之後,回到家中,就要大辦酒席,祭祀神祖,並邀請親朋好友,三親六眷,痛飲一番。

「壽酒」:中國人有給老人祝壽的習俗,一般在50、60、70歲等生日,稱為大壽,一般由兒女或者孫子,孫女出面舉辦,邀請親朋好友參加酒宴。

「上樑酒」和「進屋酒」:在中國農村,蓋房是件大事,蓋房過程中,上樑又是最重要的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樑這天,要辦上樑酒,有的地方還流行用酒澆梁的習俗。房子造好,舉家遷入新居時,又要辦進屋酒,一是慶賀新屋落成,並志喬遷之喜,一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

「開業酒」和「分紅酒」:這是店鋪作坊置辦的喜慶酒。店鋪開張,作坊開工之時,老闆要置辦酒席,以誌喜慶賀;店鋪或作坊年終按股份分配紅利時,要辦 「分紅酒」。

「壯行酒」,也叫「送行酒」,有朋友遠行,為其舉辦酒宴,表達惜別之情。

六 獨特的飲酒方式

飲咂酒:這是古代遺留下來的獨特的飲酒方式,在西南,西北許多地方流傳,在喜慶日子或招待賓客時,抬出一酒壇,人們圍坐在酒壇周圍,每人手握一根竹管或蘆管,斜插入酒壇,從其中吸吮酒汁,人數可達五、六人甚至七八個人。飲酒時的氣氛熱烈。這種獨特的飲酒方式,可以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

「轉轉酒」:這是彝族人特有的飲酒習俗,所謂「轉轉酒」,就是飲酒時不分場合地點,也無賓客之分,大家皆席地而坐,圍成一個一個的圓圈,一杯酒從一個人手中依次傳到另一人手中,各飲一口。這個習俗,據說來自一個動人的傳說:在一座大山中,住著漢人、藏人和彝人三個結拜兄弟兄弟,有一年,三弟彝人請兩位兄長吃飯,吃剩的米飯在第二天變成了香味濃郁的米酒,三個兄弟你推我讓,都想將酒留給其他弟兄喝,於是從早轉到晚,酒也沒有喝完,後來神靈告知只要辛勤勞動,酒喝完後,還會有新的酒湧出來,於是三人就轉著喝開了,一直喝得酩酊大醉。

七 勸酒

中國人的好客,在酒席上發揮得淋瀝盡致。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時得到升華。中國人敬酒時,往往都想對方多喝點酒,以表示自己盡到了主人之誼,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興,說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會覺的有失面子。有人總結到,勸人飲酒有如下幾種方式:「文敬」、「武敬」、「罰敬」。這些做法有其淳樸民風遺存的一面,也有一定的負作用。

「文敬」,即有禮有節地勸客人飲酒,這是傳統酒德的一種體現。

酒席開始,主人往往在講上幾句話後,便開始了第一次敬酒。這時,賓主都要起立,主人先將杯中的酒一飲而盡,並將空酒杯口朝下,說明自己已經喝完,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客人一般也要喝完。在席間,主人往往還分別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這是客人與客人之間的「敬酒」,為了使對方多飲酒,敬酒者會找出種種必須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無法找出反駁的理由,就得喝酒。在這種雙方尋找論據的同時,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華。

「代飲」:即不失風度,又不使賓主掃興的躲避敬酒的方式。本人不會飲酒,或飲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達敬意,這時,就可請人代酒。代飲酒的人一般與他有特殊的關系。在婚禮上,男方和女方的伴郎和伴娘往往是代飲的首選人物,故酒量必須大。

為了勸酒,酒席上有許多趣話,如「感情深,一口悶、感情厚,喝個夠」, 「感情淺,舔一舔。」

「罰酒」:這是中國人「敬酒」的一種獨特方式。「罰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門。最為常見的可能是對酒席遲到者的「罰酒三杯」。有時也不免帶點開玩笑的性質。

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時,先在酒杯中倒滿酒,端到客人面前,這時,客人要用雙手接過酒杯,然後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和拇指伸進杯子,輕蘸一下,朝天一彈,意思是敬天神,接下來,再來第二下、第三下,分別敬地、敬佛。這種傳統習慣是提醒人們青稞酒的來歷與天、地、佛的慷慨恩賜分不開,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靈。在喝酒時,藏族人民的約定風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馬上倒酒斟滿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滿,接著喝第三口,然後再斟滿。往後,就得把滿杯酒一口喝乾了。這樣做,主人才覺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興。說明主人的酒釀得好。藏民族敬酒時,對男客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則用小杯或小碗。

壯族人敬客人的交杯酒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兩人從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飲。主人這時還會唱起敬酒歌:「錫壺裝酒白連連,酒到面前你莫嫌,我有真心敬貴客,敬你好比敬神仙。錫壺裝酒白瓷杯,酒到成前你莫推,酒雖不好人情釀,你是神仙飲半杯。

西北裕固族待客敬酒時,都是敬雙杯。主人不論客人多少,只拿出兩只酒杯,在場的主人輪番給客人敬雙杯。

八 酒令(觴令)

飲酒行令,是中國人在飲酒時助興的一種特有方式。酒令由來己久,開始時可能是為了維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設立「監」。漢代有了「觴政」,就是在酒宴上執行觴令,對不飲盡杯中酒的人實行某種處罰。在古代就有了射禮,為宴飲而設的稱為"燕射"。即通過射箭,決定勝負。負者飲酒。古人還有一種被稱為投壺的飲酒習俗,源於西周時期的射禮。酒宴上設一壺,賓客依次將箭向壺內投去,以投入壺內多者為勝,負者受罰飲酒?lt;<紅樓夢>>第四十回中有鴛鴦吃了一鍾酒,笑著說:"酒令大如軍令,不論尊卑,唯我是主,違了我的話,是要受罰的"的描述。

總的說來,酒令是用來罰酒。但實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躍飲酒時的氣氛。何況酒席上有時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認識是很常見的,行令就象催化劑,頓使酒席上的氣氛就活躍起來。

行酒令的方式可謂是五花八門。文人雅士與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文人雅士常用對詩或對對聯、猜字或猜謎等,一般百姓則用一些既簡單,又不需作任何准備的行令方式。最常見,也最簡單的是「同數」,一般叫「猜拳」,即用手指中的若干個手指的手姿代表某個數,兩人出手後,相加後必等於某數,出手的同時,每人報一個數字,如果甲所說的數正好與加數之和相同,則算贏家,輸者就得喝酒。如果兩人說的數相同,則不計勝負,重新再來一次。

擊鼓傳花:這是一種既熱鬧,又緊張的罰酒方式。在酒宴上賓客依次坐定位置。由一人擊鼓,擊鼓的地方與傳花的地方是分開的,以示公正。開始擊鼓時,花束就開始依次傳遞,鼓聲一落,如果花束在某人手中,則該人就得罰酒。擊鼓傳花是一種老少皆宜的方式,但多用於女客。

中華飲食源遠流長。在這自古為禮儀之邦,講究民以食為天的國度里,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中國的飲宴禮儀號稱始於周公,千百年的演進,終於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 飲食進餐禮儀,是古代飲食禮制的繼承和發展。

飲食禮儀因宴席的性質、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區,也是千差萬別。古代的飲食禮儀是按階層劃分:宮廷,官府,行幫,民間等。而現代飲食禮儀則簡化為:主人(東道),客人了。

作為客人,赴宴講究儀容,根據關系親疏決定是否攜帶小禮品或好酒。赴宴守時守約。抵達後,先根據認識與否自報家門,或由東道進行引見介紹,聽從東道安排,然後入座:這個「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飲食禮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從古到今,因為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變化。總的來講,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

家庭宴請,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巡酒時自首席按順序一路敬下。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左手邊依次為2、4、6……右手邊依次為3、5、7……直至匯合。

若為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為主客。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為首席。然後首席的左手邊坐開去為2、4、6、8,右手邊為3、5、7。

如果為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為3、5、7席,根據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

Ⅳ 貴州省遵義市簡介i

貴州省遵義市屬貴州省地級市;面積:30762平方公里,人口:800萬 ( 2015年 ),西南官話-遵義話 。。。
遵義,簡稱「遵」,位於貴州省北部,是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南臨貴陽市,北倚重慶市,西接四川省,是昆築北上和川渝南下之咽喉。
是西南地區承接南北、連接東西、通江達海的重要交通樞紐。全市轄3個區、9個縣、2個縣級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終年溫涼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遵義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世界自然遺產赤水丹霞。享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厚朴之鄉、中國金銀花之鄉、中國高品質綠茶產區、中國名茶之鄉、中國吉他製造之鄉等稱號。曾獲得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雙擁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多項殊榮。
1935年,中國共產黨在遵義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成為了黨的生死攸關的轉折點,被稱為「轉折之城,會議之都"。
遵義市 海拔高度一般在800~1300米,在全國地勢第二級階梯上。遵義市平壩及河谷盆地面積佔6.57%,丘陵佔28.35%,山地佔65.08%。
遵義市是多民族市有:土家族、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仡佬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Ⅳ 哪個省的身份證是5帶頭的

重慶市

身份證號碼前6位

500000 重慶市<BR><BR>500100 市轄區 500101 萬州區 500102 涪陵區 500103 渝中區 500104 大渡口區 500105 江北區 500106 沙坪壩區 500107 九龍坡區 500108 南岸區 500109 北碚區 500110 萬盛區 500111 雙橋區 500112 渝北區 500113 巴南區 500114 黔江區 500115 長壽區 500200 縣 500222 綦江縣 500223 潼南縣 500224 銅梁縣 500225 大足縣 500226 榮昌縣 500227 璧山縣 500228 梁平縣 500229 城口縣 500230 豐都縣 500231 墊江縣 500232 武隆縣 500233 忠縣 500234 開縣 500235 雲陽縣 500236 奉節縣 500237 巫山縣 500238 巫溪縣 500240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500241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500242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500243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500300 市 500381 江津市 500382 合川市 500383 永川市 500384 南川市<BR><BR>510000 四川省<BR><BR>510100 成都市 510101 市轄區 510104 錦江區 510105 青羊區 510106 金牛區 510107 武侯區 510108 成華區 510112 龍泉驛區 510113 青白江區 510114 新都區 510115 溫江區 510121 金堂縣 510122 雙流縣 510124 郫縣 510129 大邑縣 510131 蒲江縣 510132 新津縣 510181 都江堰市 510182 彭州市 510183 邛崍市 510184 崇州市 510300 自貢市 510301 市轄區 510302 自流井區 510303 貢井區 510304 大安區 510311 沿灘區 510321 榮縣 510322 富順縣 510400 攀枝花市 510401 市轄區 510402 東區 510403 西區 510411 仁和區 510421 米易縣 510422 鹽邊縣 510500 瀘州市 510501 市轄區 510502 江陽區 510503 納溪區 510504 龍馬潭區 510521 瀘縣 510522 合江縣 510524 敘永縣 510525 古藺縣 510600 德陽市 510601 市轄區 510603 旌陽區 510623 中江縣 510626 羅江縣 510681 廣漢市 510682 什邡市 510683 綿竹市 510700 綿陽市 510701 市轄區 510703 涪城區 510704 遊仙區 510722 三台縣 510723 鹽亭縣 510724 安縣 510725 梓潼縣 510726 北川羌族自治縣 510727 平武縣 510781 江油市 510800 廣元市 510801 市轄區 510802 市中區 510811 元壩區 510812 朝天區 510821 旺蒼縣 510822 青川縣 510823 劍閣縣 510824 蒼溪縣 510900 遂寧市 510901 市轄區 510903 船山區 510904 安居區 510921 蓬溪縣 510922 射洪縣 510923 大英縣 511000 內江市 511001 市轄區 511002 市中區 511011 東興區 511024 威遠縣 511025 資中縣 511028 隆昌縣 511100 樂山市 511101 市轄區 511102 市中區 511111 沙灣區 511112 五通橋區 511113 金口河區 511123 犍為縣 511124 井研縣 511126 夾江縣 511129 沐川縣 511132 峨邊彝族自治縣 511133 馬邊彝族自治縣 511181 峨眉山市 511300 南充市 511301 市轄區 511302 順慶區 511303 高坪區 511304 嘉陵區 511321 南部縣 511322 營山縣 511323 蓬安縣 511324 儀隴縣 511325 西充縣 511381 閬中市 511400 眉山市 511401 市轄區 511402 東坡區 511421 仁壽縣 511422 彭山縣 511423 洪雅縣 511424 丹棱縣 511425 青神縣 511500 宜賓市 511501 市轄區 511502 翠屏區 511521 宜賓縣 511522 南溪縣 511523 江安縣 511524 長寧縣 511525 高縣 511526 珙縣 511527 筠連縣 511528 興文縣 511529 屏山縣 511600 廣安市 511601 市轄區 511602 廣安區 511621 岳池縣 511622 武勝縣 511623 鄰水縣 511681 華瑩市 511700 達州市 511701 市轄區 511702 通川區 511721 達縣 511722 宣漢縣 511723 開江縣 511724 大竹縣 511725 渠縣 511781 萬源市 511800 雅安市 511801 市轄區 511802 雨城區 511821 名山縣 511822 滎經縣 511823 漢源縣 511824 石棉縣 511825 天全縣 511826 蘆山縣 511827 寶興縣 511900 巴中市 511901 市轄區 511902 巴州區 511921 通江縣 511922 南江縣 511923 平昌縣 512000 資陽市 512001 市轄區 512002 雁江區 512021 安岳縣 512022 樂至縣 512081 簡陽市 513200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513221 汶川縣 513222 理縣 513223 茂縣 513224 松潘縣 513225 九寨溝縣 513226 金川縣 513227 小金縣 513228 黑水縣 513229 馬爾康縣 513230 壤塘縣 513231 阿壩縣 513232 若爾蓋縣 513233 紅原縣 513300 甘孜藏族自治州 513321 康定縣 513322 瀘定縣 513323 丹巴縣 513324 九龍縣 513325 雅江縣 513326 道孚縣 513327 爐霍縣 513328 甘孜縣 513329 新龍縣 513330 德格縣 513331 白玉縣 513332 石渠縣 513333 色達縣 513334 理塘縣 513335 巴塘縣 513336 鄉城縣 513337 稻城縣 513338 得榮縣 513400 涼山彝族自治州 513401 西昌市 513422 木里藏族自治縣 513423 鹽源縣 513424 德昌縣 513425 會理縣 513426 會東縣 513427 寧南縣 513428 普格縣 513429 布拖縣 513430 金陽縣 513431 昭覺縣 513432 喜德縣 513433 冕寧縣 513434 越西縣 513435 甘洛縣 513436 美姑縣 513437 雷波縣<BR><BR>520000 貴州省<BR><BR>520100 貴陽市 520101 市轄區 520102 南明區 520103 雲岩區 520111 花溪區 520112 烏當區 520113 白雲區 520114 小河區 520121 開陽縣 520122 息烽縣 520123 修文縣 520181 清鎮市 520200 六盤水市 520201 鍾山區 520203 六枝特區 520221 水城縣 520222 盤縣 520300 遵義市 520301 市轄區 520302 紅花崗區 520303 匯川區 520321 遵義縣 520322 桐梓縣 520323 綏陽縣 520324 正安縣 520325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520326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520327 鳳岡縣 520328 湄潭縣 520329 余慶縣 520330 習水縣 520381 赤水市 520382 仁懷市 520400 安順市 520401 市轄區 520402 西秀區 520421 平壩縣 520422 普定縣 520423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520424 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520425 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 522200 銅仁地區 522201 銅仁市 522222 江口縣 522223 玉屏侗族自治縣 522224 石阡縣 522225 思南縣 522226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522227 德江縣 522228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 522229 松桃苗族自治縣 522230 萬山特區 522300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522301 興義市 522322 興仁縣 522323 普安縣 522324 晴隆縣 522325 貞豐縣 522326 望謨縣 522327 冊亨縣 522328 安龍縣 522400 畢節地區 522401 畢節市 522422 大方縣 522423 黔西縣 522424 金沙縣 522425 織金縣 522426 納雍縣 522427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522428 赫章縣 522600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522601 凱里市 522622 黃平縣 522623 施秉縣 522624 三穗縣 522625 鎮遠縣 522626 岑鞏縣 522627 天柱縣 522628 錦屏縣 522629 劍河縣 522630 台江縣 522631 黎平縣 522632 榕江縣 522633 從江縣 522634 雷山縣 522635 麻江縣 522636 丹寨縣 522700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522701 都勻市 522702 福泉市 522722 荔波縣 522723 貴定縣 522725 甕安縣 522726 獨山縣 522727 平塘縣 522728 羅甸縣 522729 長順縣 522730 龍里縣 522731 惠水縣 522732 三都水族自治縣<BR><BR>530000 雲南省<BR><BR>530100 昆明市 530101 市轄區 530102 五華區 530103 盤龍區 530111 官渡區 530112 西山區 530113 東川區 530121 呈貢縣 530122 晉寧縣 530124 富民縣 530125 宜良縣 530126 石林彝族自治縣 530127 嵩明縣 530128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530129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530181 安寧市 530300 曲靖市 530301 市轄區 530302 麒麟區 530321 馬龍縣 530322 陸良縣 530323 師宗縣 530324 羅平縣 530325 富源縣 530326 會澤縣 530328 沾益縣 530381 宣威市 530400 玉溪市 530401 市轄區 530402 紅塔區 530421 江川縣 530422 澄江縣 530423 通海縣 530424 華寧縣 530425 易門縣 530426 峨山彝族自治縣 530427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530428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530500 保山市 530501 市轄區 530502 隆陽區 530521 施甸縣 530522 騰沖縣 530523 龍陵縣 530524 昌寧縣 530600 昭通市 530601 市轄區 530602 昭陽區 530621 魯甸縣 530622 巧家縣 530623 鹽津縣 530624 大關縣 530625 永善縣 530626 綏江縣 530627 鎮雄縣 530628 彝良縣 530629 威信縣 530630 水富縣 530700 麗江市 530701 市轄區 530702 古城區 530721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530722 永勝縣 530723 華坪縣 530724 寧蒗彝族自治縣 530800 思茅市 530801 市轄區 530802 翠雲區 530821 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530822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530823 景東彝族自治縣 530824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530825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530826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530827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530828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530829 西盟佤族自治縣 530900 臨滄市 530901 市轄區 530902 臨翔區 530921 鳳慶縣 530922 雲縣 530923 永德縣 530924 鎮康縣 530925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530926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530927 滄源佤族自治縣 532300 楚雄彝族自治州 532301 楚雄市 532322 雙柏縣 532323 牟定縣 532324 南華縣 532325 姚安縣 532326 大姚縣 532327 永仁縣 532328 元謀縣 532329 武定縣 532331 祿豐縣 532500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532501 個舊市 532502 開遠市 532522 蒙自縣 532523 屏邊苗族自治縣 532524 建水縣 532525 石屏縣 532526 彌勒縣 532527 瀘西縣 532528 元陽縣 532529 紅河縣 532530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532531 綠春縣 532532 河口瑤族自治縣 532600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532621 文山縣 532622 硯山縣 532623 西疇縣 532624 麻栗坡縣 532625 馬關縣 532626 丘北縣 532627 廣南縣 532628 富寧縣 532800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532801 景洪市 532822 勐海縣 532823 勐臘縣 532900 大理白族自治州 532901 大理市 532922 漾濞彝族自治縣 532923 祥雲縣 532924 賓川縣 532925 彌渡縣 532926 南澗彝族自治縣 532927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532928 永平縣 532929 雲龍縣 532930 洱源縣 532931 劍川縣 532932 鶴慶縣 533100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533102 瑞麗市 533103 潞西市 533122 梁河縣 533123 盈江縣 533124 隴川縣 533300 怒江僳僳族自治州 533321 瀘水縣 533323 福貢縣 533324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533325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533400 迪慶藏族自治州 533421 香格里拉縣 533422 德欽縣 533423 維西僳僳族自治縣<BR><BR>540000 西藏自治區<BR><BR>540100 拉薩市 540101 市轄區 540102 城關區 540121 林周縣 540122 當雄縣 540123 尼木縣 540124 曲水縣 540125 堆龍德慶縣 540126 達孜縣 540127 墨竹工卡縣 542100 昌都地區 542121 昌都縣 542122 江達縣 542123 貢覺縣 542124 類烏齊縣 542125 丁青縣 542126 察雅縣 542127 八宿縣 542128 左貢縣 542129 芒康縣 542132 洛隆縣 542133 邊壩縣 542200 山南地區 542221 乃東縣 542222 扎囊縣 542223 貢嘎縣 542224 桑日縣 542225 瓊結縣 542226 曲松縣 542227 措美縣 542228 洛扎縣 542229 加查縣 542231 隆子縣 542232 錯那縣 542233 浪卡子縣 542300 日喀則地區 542301 日喀則市 542322 南木林縣 542323 江孜縣 542324 定日縣 542325 薩迦縣 542326 拉孜縣 542327 昂仁縣 542328 謝通門縣 542329 白朗縣 542330 仁布縣 542331 康馬縣 542332 定結縣 542333 仲巴縣 542334 亞東縣 542335 吉隆縣 542336 聶拉木縣 542337 薩嘎縣 542338 崗巴縣 542400 那曲地區 542421 那曲縣 542422 嘉黎縣 542423 比如縣 542424 聶榮縣 542425 安多縣 542426 申扎縣 542427 索縣 542428 班戈縣 542429 巴青縣 542430 尼瑪縣 542500 阿里地區 542521 普蘭縣 542522 札達縣 542523 噶爾縣 542524 日土縣 542525 革吉縣 542526 改則縣 542527 措勤縣 542600 林芝地區 542621 林芝縣 542622 工布江達縣 542623 米林縣 542624 墨脫縣 542625 波密縣 542626 察隅縣 542627 朗縣

Ⅵ 中國最老的人有幾歲

廣西壯族自治區巴馬瑤族自治縣的瑤族老壽星羅美珍以125歲的高齡,成為中國最版長壽老人。

新華權網報道,中國老年學學會日前在廣西東興市公布了第三屆中國十大壽星排行榜,生於1885年7月9日的羅美珍以125歲的高齡居十大壽星榜首。

該排行榜活動於6月1日在中國全國范圍內正式啟動,全國共推薦百歲壽星173名。

第三屆中國十大壽星排行榜上榜壽星平均年齡119.9歲,「最小」的也有117歲,來自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於1893年5月3日出生的傈僳族老壽星打蘭彎。

調查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1日,中國健在百歲老人已達到4萬3708人,比去年凈增3316人。

李本公指出,心態平和、凡事順其自然;粗茶淡飯、生活儉朴;勤勞好動,終身勞作;子女孝順,身邊有一位孝親敬老的人;居住地環境優良,水質氣候特殊;有遺傳因素,家族長壽等六個方面是中國十大壽星長壽的共性規律。

Ⅶ 各地的名風名俗

浙江省
烏程縣元旦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元旦祭祖後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於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裡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福建省
廈門人元旦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餘」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上在廳上迎神下降。

廣東省
海豐一帶,小輩向長輩賀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潮州春節節食有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初四夜裡,家家要點一盞燈,准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東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

江蘇省
江寧縣元旦貴家於房門口貼畫雄雞。吳縣多於元旦至通元寺禮拜觀音大士。蘇州習俗:元旦一早開門要於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歷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並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准安人傳說,吃湯團可以接財神,所以從大年初一清晨就開始下湯團,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湯團吃。武進縣婦女元旦剪松柏枝,繞以紅絲,戴在發髻上,據說可以長壽。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面以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劉閣等地於正月初七「人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飯。成都人則於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長壽縣元旦於門外燃九支臘燭,稱為「九品燭」,以敬天地。

陝西省
富平縣各宗族皆為祖先畫像,元日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為「節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麵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高陵縣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元旦結綵懸於門,名為「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家家剪紙人後,拿到門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山東省
寧陽縣元旦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元旦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麵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檯上。小孩子起床後,要攀著門拴打三個鞦韆,據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飯後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余頭「。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的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曲阜則在初五辦「文曲星會「,初五晚上,學生要到老師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師出題做一篇文章,完成後由老師它焚掉,叫做「文曲星會「。

Ⅷ 白銀區永豐街的來歷

北京市 東城區 西城區 崇文區 宣武區 朝陽區 海淀區 豐台區 石景山區 門頭溝區 房山區 通州區 順義區 昌平區 大興縣 平谷縣 懷柔縣 密雲縣 延慶縣 天津市 和平區 河東區 河西區 南開區 河北區 紅橋區 塘沽區 漢沽區 大港區 東麗區 西青區 北辰區 津南區 武清區 靜海縣 寧河縣 寶坻縣 薊縣 山西省 太原市 古交市 陽曲縣 清徐縣 婁煩縣 大同市 大同縣 天鎮縣 靈丘縣 陽高縣 左雲縣 廣靈縣 渾源縣 陽泉市 平定縣 盂縣 長治市 潞城市 長治縣 長子縣 平順縣 襄恆縣 沁源縣 屯留縣 黎城縣 武鄉縣 沁縣 壺關縣 晉城市 高平市 澤州縣 陵川縣 陽城縣 沁水縣 朔州市 山陰縣 右玉縣 應縣 懷仁縣 晉中市 介休市 昔陽縣 靈石縣 祁縣 左權縣 壽陽縣 太谷縣 和順縣 平遙縣 榆社縣 忻州地區 忻州市 原平市 代縣 神池縣 五寨縣 五台縣 偏關縣 寧武縣 靜樂縣 繁峙縣 河曲縣 保德縣 定襄縣 苛嵐縣 呂梁地區 離石市 孝義市 汾陽市 文水縣 中陽縣 興縣 臨縣 方山縣 柳林縣 嵐縣 交口縣 交城縣 石樓縣 臨汾地區 臨汾市 侯馬市 霍州市 汾西縣 吉縣 安澤縣 大寧縣 浮山縣 古縣 隰縣 襄汾縣 翼城縣 永和縣 鄉寧縣 曲沃縣 洪洞縣 蒲縣 運城地區 運城市 河津市 永濟市 聞喜市 新絳市 平陸縣 恆曲縣 絳縣 稷山縣 芮城縣 夏縣 萬榮縣 臨猗縣 河北省 石家莊市 辛集市 藁城市 晉州市 新樂市 鹿泉市 平山縣 井陘縣 欒城縣 正定縣 行唐縣 靈壽縣 高邑縣 趙縣 贊皇縣 深澤縣 無極縣 無氏縣 唐山市 遵化市 豐南市 遷安市 遷西縣 灤南縣 豐潤縣 玉田縣 唐海縣 灤縣 樂亭縣 秦皇島市 昌黎縣 盧龍縣 撫寧縣 青龍滿族自治縣 邯鄲市 武安市 邯鄲縣 永年縣 曲周縣 館陶縣 魏縣 成安縣 大名縣 涉縣 雞澤縣 邱縣 廣平縣 肥鄉縣 臨漳縣 磁縣 邢台市 南宮市 沙河市 邢台縣 柏鄉縣 任縣 清河縣 寧晉縣 威縣 隆堯縣 臨城縣 廣宗縣 臨西縣 內丘縣 平鄉縣 巨鹿縣 新河縣 南和縣 保定市 涿州市 定州市 安國市 高碑店市 滿城縣 清苑縣 淶水縣 阜平縣 徐水縣 定興縣 唐縣 高陽縣 容城縣 淶源縣 望都縣 安新縣 易縣 曲陽縣 蠡縣 順平縣 博野縣 雄縣 張家口市 宣化縣 康保縣 張北縣 陽原縣 赤城縣 沽源縣 懷安縣 懷來縣 崇禮縣 尚義縣 蔚縣 涿鹿縣 萬全縣 承德市 承德縣 興隆縣 隆化縣 平泉縣 灤平縣 豐寧滿族自治縣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寬城滿族自治縣 滄州市 泊頭市 任丘市 黃驊市 河間市 滄縣 青縣 獻縣 東光縣 海興縣 鹽山縣 肅寧縣 南皮縣 吳橋縣 孟村回族自治縣 廊坊市 霸州市 三河市 固安縣 永清縣 香河縣 大城縣 文安縣 大廠回族自治縣 衡水市 冀州市 深州市 棗強縣 武邑縣 武強縣 饒陽縣 安平縣 故城縣 景縣 阜城縣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 呼和浩特市 托克托縣 清水河縣 武川縣 和林格爾縣 土默特左旗 包頭市 固陽縣 土默特右旗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烏海市 赤峰市 寧城縣 林西縣 喀嗽沁旗 巴林左旗 敖漢旗 阿魯科爾沁旗 翁牛特旗 克什克騰旗 巴林右旗 通遼市 霍林郭勒市 開魯縣 科爾沁左翼中旗 科爾沁左翼後旗 庫倫旗 奈曼旗 扎魯特旗 烏蘭察布盟 集寧市 豐鎮市 興和縣 卓資縣 商都縣 涼城縣 化德縣 察哈爾右翼前旗 察哈爾右翼中旗 察哈爾右翼後旗 四子王旗 錫林郭勒盟 錫林浩特市 二連浩特市 多倫縣 阿巴嘎旗 西烏珠穆沁旗 東烏珠穆沁旗 蘇尼特左旗 蘇尼特右旗 太僕寺旗 正鑲白旗 正藍旗 鑲黃旗 呼倫貝爾盟 海拉爾市 滿洲里市 牙克石市 扎蘭屯市 根河市 額爾古納市 陳巴爾虎旗 阿榮旗 新巴爾虎左旗 新巴爾虎右旗 鄂倫春自治旗 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鄂溫克族自治旗 伊克昭盟 東勝市 准格爾旗 烏審旗 伊金霍洛旗 鄂托克旗 鄂托克前旗 杭錦旗 達拉特旗 巴彥淖爾盟 臨河市 五原縣 磴口縣 杭錦後旗 烏拉特中旗 烏拉特前旗 烏拉特後旗 阿拉善盟 阿拉善左旗 阿拉善右旗 額濟納旗 興安盟 烏蘭浩特市 阿爾山市 突泉縣 扎賚特旗 科爾沁右翼前旗 科爾沁右翼中旗 遼寧省 沈陽市 新民市 遼中縣 康平縣 法庫縣 大連市 瓦房店市 普蘭店市 庄河市 長海縣 鞍山市 海城市 台安縣 岫岩滿族自治縣 撫順市 撫順縣 新賓滿族自治縣 清原滿族自治縣 本溪市 本溪滿族自治縣 桓仁滿族自治縣 丹東市 東港市 鳳城市 寬甸滿族自治縣 錦州市 凌海市 北寧市 黑山縣 義縣 葫蘆島市 興城市 餒中縣 建昌縣 營口市 大石橋市 蓋州市 盤錦市 大窪縣 盤山縣 阜新市 彰武縣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遼陽市 燈塔市 遼陽縣 鐵嶺市 鐵法市 開原市 鐵嶺縣 西豐縣 昌圖縣 朝陽市 凌源市 北票市 朝陽縣 建平縣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吉林省 長春市 九台市 榆樹市 德惠市 農安縣 吉林市 舒蘭市 樺甸市 蛟河市 磐石市 永吉縣 四平市 公主嶺市 雙遼市 梨樹縣 伊通滿族自治縣 遼源市 東遼縣 東豐縣 通化市 梅河口市 集安市 通化縣 輝南縣 柳河縣 白山市 臨江市 靖宇縣 撫松縣 江源縣 長白朝鮮族自治區 松原市 乾安縣 長嶺縣 扶余縣 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白城市 大安市 洮南市 鎮賚縣 通榆縣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延吉市 圖們市 敦化市 龍井市 琿春市 和龍市 安圖縣 汪清縣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自治州 哈爾濱市 阿城市 尚志市 雙城市 五常市 呼蘭縣 方正縣 賓縣 依蘭縣 巴彥縣 通河縣 木蘭縣 延壽縣 齊齊哈爾市 訥河市 富裕縣 拜泉縣 甘南縣 依安縣 克山縣 泰來縣 克東縣 龍江縣 鶴崗市 蘿北縣 綏濱縣 雙鴨山市 集賢縣 友誼縣 寶清縣 饒河縣 雞西市 密山市 虎林市 雞東縣 大慶市 林甸縣 肇源縣 肇州縣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 依春市 鐵力市 嘉蔭縣 牡丹江市 綏芬河市 寧安市 海林市 穆棱市 東寧縣 林口縣 佳木斯市 富錦市 同江市 湯原縣 樺川縣 樺南縣 撫遠縣 七台河市 勃利縣 黑河市 五大蓮池市 北安市 嫩江縣 孫吳縣 遜克縣 綏化地區 安達市 海倫市 肇東市 綏棱縣 蘭西縣 明水縣 青岡縣 慶安縣 望奎縣 大興安嶺地區 漠河縣 塔河縣 呼瑪縣 上海市 黃埔區 南市區 盧灣區 徐匯區 長寧區 靜安區 普陀區 閘北區 虹口區 楊浦區 閔行區 寶山區 嘉定區 浦東新區 金山區 松江區 青浦區 南匯縣 奉賢縣 崇明縣 山東省 濟南市 章丘市 長清縣 平陰縣 濟陽縣 商河縣 青島市 膠南市 膠州市 平度市 萊西市 即墨市 淄博市 桓台縣 高青縣 沂源縣 棗庄市 藤州市 東營市 墾利縣 廣饒縣 利津縣 濰坊市 青州市 諸城市 壽光市 安丘市 高密市 昌邑市 昌樂縣 臨朐縣 煙台市 龍口市 萊陽市 萊州市 招遠市 蓬萊市 棲霞市 海陽市 長島縣 威海市 乳山市 文登市 榮成市 濟寧市 曲阜市 兗州市 鄒城市 魚台縣 金鄉縣 嘉祥縣 微山縣 汶上縣 泗水縣 梁山縣 泰安市 寧陽縣(寧陽鎮) 東平縣(東平鎮) 肥城縣(新城鎮) 日照市 五蓮縣 莒縣 萊蕪市 德州市 樂陵市 禹城市 陵縣 寧津縣 齊河縣 武城縣 慶雲縣 平原縣 夏津縣 臨邑縣 臨沂市 沂南縣 郯城縣 沂水縣 蒼山縣 費縣 平邑縣 莒南縣 蒙陰縣 臨沭縣 聊城市 臨清市 高唐縣 陽谷縣 茌平縣 莘縣 東阿縣 冠縣 濱州地區 濱州市 鄒平縣 沾化縣 惠民縣 博興縣 陽信縣 無棣縣 荷澤地區 荷澤市 鄄城縣 單縣 鄆城縣 曹縣 定陶縣 巨野縣 東明縣 成武縣 安徽省 合肥市 合肥市 長豐縣 肥東縣 肥西縣 淮南市 鳳台縣 淮北市 濉溪縣 蕪湖市 蕪湖縣 南陵市 繁昌縣 銅陵市 銅陵縣 蚌埠市 懷遠縣 固鎮縣 五河縣 馬鞍山市 當塗縣 安慶市 桐城市 宿松縣 樅陽縣 太湖縣 懷寧縣 岳西縣 望江縣 潛山縣 黃山市 休寧縣 歙縣 祁門縣 黟縣 滁州市 天長市 明光市 全椒縣 來安縣 定遠縣 鳳陽縣 阜陽市 界首市 利辛縣 臨泉縣 渦陽縣 潁上縣 蒙城縣 阜南縣 太和縣 宿州市 蕭縣 泗縣 碭山縣 靈壁縣 巢湖市 含山縣 無為縣 廬江縣 和縣 六安市 壽縣 霍山縣 霍邱縣 舒城縣 金寨縣 毫州市 宣州市 寧國市 廣德縣 朗溪縣 涇縣 旌德縣 績溪縣 池州地區 貴池市 東至縣 石台縣 青陽縣 杭州市 蕭山市 建德市 富陽市 餘杭市 臨安市 桐廬縣 淳安縣 寧波市 餘姚市 慈溪市 奉化市 鄞縣 寧海縣 象山縣 溫州市 瑞安市 樂清市 永嘉縣 洞頭縣 平陽縣 蒼南縣 文成縣 泰順縣 嘉興市 海寧市 平湖市 桐鄉市 嘉善縣 海鹽縣 湖州市 長興縣 德清縣 安吉縣 紹興市 諸暨市 上虞市 嵊州市 紹興縣 新昌縣 金華市 蘭溪市 義烏市 東陽市 永康市 金華縣 武義縣 浦江縣 磐安縣 衢州市 江山市 衢縣 龍游縣 常山縣 開化縣 舟山市 岱山縣 嵊泗縣 台州市 臨海市 溫嶺市 玉環縣 天台縣 仙居縣 三門縣 麗水地區 麗水市 龍泉市 縉雲縣 青田縣 雲和縣 遂昌縣 松陽縣 慶元縣 景寧畲族自治縣 福建省 福州市 福清市 長樂市 閩侯縣 連江縣 平潭縣 永泰縣 閩清縣 羅源縣 廈門市 三明市 永安市 明溪縣 將樂縣 大田縣 寧化縣 建寧縣 沙縣 尤溪縣 清流縣 泰寧縣 莆田市 莆田縣 仙游縣 泉州市 石獅市 晉江市 南安市 惠安縣 永春縣 安溪縣 德化縣 金門縣 漳州市 龍海市 平和縣 南靖縣 詔安縣 漳浦縣 華安縣 東山縣 長泰縣 雲霄縣 南平市 建甌市 邵武市 武夷山市 建陽市 松溪縣 光澤縣 順昌縣 浦城縣 政和縣 龍岩市 漳平市 長汀縣 武平縣 上杭縣 永定縣 連城縣 寧德市 福安市 福鼎市 壽寧縣 霞浦縣 柘榮縣 屏南縣 古田縣 周寧縣 江蘇省 南京市 江寧縣 江浦縣 六合縣 溧水縣 高淳縣 徐州市 邳州市 新沂市 銅山縣 睢寧縣 沛縣 豐縣 連雲港市 東海縣 灌雲縣 贛榆縣 灌南縣 淮陰市 淮安市 淮陰縣 漣水縣 洪澤縣 盱眙縣 金湖縣 宿遷市 宿豫縣 沭陽縣 泗陽縣 泗洪縣 揚州市 高郵市 江都市 邗江縣 寶應縣 泰州市 興化市 姜堰市 泰興市 靖江市 南通市 如皋市 通州市 海門市 啟東市 海安縣 如東縣 鎮江市 揚中市 句容市 丹陽市 丹徒縣 常州市 武進市 金壇市 溧陽市 無錫市 江陰市 錫山市 宜興市 蘇州市 常熟市 張家港市 太倉市 崑山市 吳縣市 吳江市 江西省 南昌市 新建縣 南昌縣 進賢縣 安義縣 景德鎮市 樂平市 浮梁縣 萍鄉市 蓮花縣 上栗縣 蘆溪縣 新余市分宜縣 九江市 瑞昌市 九江縣 星子縣 武寧縣 彭澤縣 永修縣 修水縣 湖口縣 德安縣 都昌縣 鷹潭市 貴溪市 余江縣 贛州市 瑞金市 南康市 石城縣 安遠縣 贛縣 寧都縣 尋烏縣 興國縣 定南縣 上猶縣 於都縣 龍南縣 崇義縣 信豐縣 全南縣 大余縣 會昌縣 上饒地區 上饒市 德興市 上饒縣 廣豐縣 波陽縣 婺源縣 鉛山縣 余干縣 橫峰縣 弋陽縣 玉山縣 萬年縣 宜春地區 宜春市 豐城市 樟樹市 高安市 銅鼓縣 靖安縣 宜豐縣 奉新縣 萬載縣 上高縣 撫州地區 臨川市 南豐縣 樂安縣 金溪縣 南城縣 東鄉縣 資溪縣 宜黃縣 廣昌縣 黎川縣 崇仁縣 吉安地區 吉安市 井岡山市 吉安縣 永豐縣 永新縣 新干縣 泰和縣 峽江縣 遂川縣 安福縣 吉水縣 寧岡縣 萬安縣 廣東省 廣州市 花都市 番禺市 從化市 增城市 深圳市 珠海市 斗門縣 汕頭市 澄海市 潮陽市 南澳縣 韶關市 樂昌市 南雄市 仁化縣 始興縣 翁源縣 曲江縣 新豐縣 乳源瑤族自治縣 河源市 和平縣 龍川縣 紫金縣 連平縣 東源縣 梅州市 興寧市 梅縣 蕉嶺縣 大埔縣 豐順縣 五華縣 平遠縣 惠州市 惠陽市 惠東縣 博羅縣 龍門縣 汕尾市 陸豐市 海豐縣 陸河縣 東莞市 中山市 江門市 台山市 新會市 開平市 鶴山市 恩平市 佛山市 順德市 南海市 三水市 高明市 陽江市 陽春市 陽西縣 陽東縣 湛江市 廉江市 雷州市 吳川市 遂溪縣 徐聞縣 茂名市 高州市 化州市 信宜市 電白縣 肇慶市 高要市 四會市 廣寧縣 德慶縣 封開縣 懷集縣清遠市 英德市 連州市 佛岡縣 陽山縣 清新縣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連南瑤 自治縣 潮州市 潮安縣 饒平縣 揭陽市 普寧市 揭東縣 揭西縣 惠來縣 雲浮市 羅定市 雲安縣 新興縣 鬱南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 南寧市 邕寧縣 武鳴縣 柳州市 柳江縣 柳城縣 桂林市 陽朔縣 臨桂縣 靈川縣 全州縣 平樂縣 興安縣 灌陽縣 荔浦縣 資源縣 永福縣 龍勝各族自治縣 恭城瑤族自治縣 梧州市 岑溪市 蒼梧縣 藤縣 蒙山縣 北海市 合浦縣 防城港市 東興市 上思縣 欽州市 靈山縣 浦北縣 貴港市 桂平市 平南縣 玉林市 北流市 容縣 陸川縣 博白縣 興業縣 南寧地區 憑祥市 馬山縣 扶綏縣 大新縣 上林縣 崇左縣 天等縣 賓陽縣 寧明縣 隆安縣 橫縣 龍州縣 柳州地區 合山市 融安縣 象州縣 來賓縣 鹿寨縣 武宣縣 忻城縣 融水苗族自治縣 金秀瑤族自治縣 三江侗族自治縣 賀州地區 賀州市 鍾山縣 昭平縣 富川瑤族自治縣 百色地區 百色市 凌雲縣 平果縣 西林縣 樂業縣 德保縣 田林縣 田陽縣 靖西縣 田東縣 那坡縣 隆林各族自治縣 河池地區 河池市 宜州市 天峨縣 鳳山縣 南丹縣 東蘭縣 都安瑤族自治縣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巴馬瑤族自治縣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 大化瑤族自治縣 海南省 海口市 海口市 三亞市 通什市 瓊海市 儋州市 瓊山市 文昌市 萬寧市 東方市 澄邁縣 定安縣 屯昌縣 臨高縣 白沙黎族自治縣 昌江黎族自治縣 樂東黎族自治縣 陵水黎族自治縣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 湖北省 武漢市 武昌縣 漢陽縣 黃陂縣 新洲縣 黃石市 大治市 陽新縣 襄樊市 老河口市 棗陽市 宜城市 襄陽縣 谷城縣 保康縣 南漳縣 十堰市 丹江口市 鄖縣 竹山縣 房縣 鄖西縣 竹溪縣 荊門市 洪湖市 石首市 監利縣 公安縣 江陵縣 宜昌市 宜都市 當陽市 枝江市 宜昌縣 秭歸縣 遠安縣 興山縣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荊門市 鍾祥市 京山縣 沙洋縣 鄂州市 孝感市 應城市 安陸市 廣水市 漢川市 雲夢縣 大悟縣 孝昌縣 黃岡市 麻城市 武穴市 紅安縣 羅田縣 浠水縣 蘄春縣 黃梅縣 英山縣 團風縣 咸寧市 赤壁市 嘉魚縣 通山縣 崇陽縣 通城縣 隨州市 仙桃市 天門市 潛江市 神農架林區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恩施市 利川市 建始縣 來鳳縣 巴東縣 鶴峰縣 宣恩縣 咸豐縣 湖南省長沙市 長沙縣 望城縣 寧鄉縣 株洲市 醴陵市 株洲縣 炎陵縣 茶陵縣 攸縣 湘潭市 韶山市 湘鄉市 湘潭縣 衡陽市 耒陽市 常寧市 衡陽縣 衡東縣 衡山縣 衡南縣 祁東縣 邵陽市 武岡市 邵東縣 洞口縣 新邵縣 綏寧縣 新寧縣 邵陽縣 隆回縣 城步苗族自治縣 岳陽市 臨湘市 汨羅市 岳陽縣 湘陰縣 平江縣 華容縣 常德市 津市市 澧縣 臨澧縣 桃源縣 漢壽縣 安鄉縣 石門縣 張家界市 慈利縣 桑植縣 益陽市 沅江市 桃江縣 南縣 安化縣 郴州市 資興市 宜章縣 汝城縣 安仁縣 嘉禾縣 臨武縣 桂東縣 永興縣 桂陽縣 永州市 祁陽縣 藍山縣 寧遠縣 新田縣 東安縣 江永縣 道縣 雙牌縣 江華瑤族自治縣 懷化市 洪江市 會同縣 沅陵縣 辰溪縣 漵浦縣 中方縣 新晃侗族自治縣 芷江侗族自治縣 通道侗族自治縣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麻陽苗族自治縣黔陽縣 婁底市 冷水江市 漣源市 新 縣 雙峰縣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吉首市 古丈縣 龍山縣 永順縣 鳳凰縣 瀘溪縣 保靖縣 花垣縣 河南市 鄭州市 鞏義市 新鄭市 新密市 登封市 滎陽市 中牟縣 開封市 開封縣 尉氏縣 蘭考縣 杞縣 通許縣 洛陽市 偃師市 孟津縣 新安縣 欒川縣 嵩縣 汝陽縣 宜陽縣 洛寧縣 伊川縣 平頂山市 汝州市 舞鋼市 寶豐縣 葉縣 魯山縣 郟縣 焦作市 沁陽市 孟州市 修武縣 博愛縣 武陟縣 溫縣 鶴壁市 浚縣 淇縣 新鄉市 衛輝市 輝縣市 新鄉縣 獲嘉縣 原陽縣 延津縣 封丘縣 長垣縣 濮陽市 濮陽縣 南樂縣 清豐縣 范縣 台前縣 許昌市 禹州市 長葛市 許昌縣 鄢陵縣 襄城縣 漯河市 舞陽縣 臨潁縣 郾城縣 三門峽市 義馬市 靈寶市 澠池縣 陝縣 盧氏縣 南陽市 鄧州市 桐柏縣 方城縣 淅川縣 鎮平縣 唐河縣 南召縣 內鄉縣 新野縣 社旗縣 西峽縣 商丘市 永城市 虞城縣 民權縣 寧陵縣 睢縣 夏邑縣 柘城縣 濟源市 信陽地區 信陽市 息縣 淮濱縣 潢川縣 光山縣 固始縣 商城縣 羅山縣 新縣 周口地區 周口市 項城市 扶溝縣 西華縣 商水縣 太康縣 鹿邑縣 鄲城縣 淮陽縣 沈丘縣 駐馬店地區 駐馬店市 確山縣 泌陽縣 遂平縣 西平縣 上蔡縣 汝南縣 平輿縣 新蔡縣 正陽縣 西藏自治區(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 6地區1地級市1縣級市71縣 拉薩市 林周縣 達孜縣 尼木縣 當雄縣 曲水縣 墨竹工卡縣 堆龍德慶縣 那曲地區 那曲縣 嘉黎縣 申扎縣 巴青縣 聶榮縣 尼瑪縣 比如縣 索縣 班戈縣 安多縣 昌都地區 昌都縣 芒康縣 貢覺縣 八宿縣 左貢縣 邊壩縣 洛隆縣 江達縣 類烏齊縣 丁青縣 察雅縣 山南地區 乃東縣 瓊結縣 措美縣 加查縣 貢嘎縣 洛扎縣 曲松縣 桑日縣 扎囊縣 錯那縣 隆子縣 浪卡子縣 日喀則地區 日喀則市 定結縣 薩迦縣 江孜縣 拉孜縣 定日縣 康馬縣 吉隆縣 聶拉木縣 亞東縣 謝通門縣 昂仁縣 崗巴縣 仲巴縣 薩嘎縣 仁布縣 白朗縣 南木林縣 阿里地區 噶爾縣 措勤縣 普蘭縣 革吉縣 日土縣 札達縣 改則縣 林芝地區 林芝縣 墨脫縣 朗縣 米林縣 察隅縣 波密縣 工布江達縣 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彭州市 邛崍市 崇州市 金堂縣 溫江縣 郫縣 新津縣 雙流縣 新都縣 蒲江縣 大邑縣 自貢市 榮縣 富順縣 攀枝花市 米易縣 鹽邊縣 瀘州市 瀘縣 合江縣 敘永縣 古藺縣 德陽市 廣漢市 什邡市 綿竹市 中江縣 綿陽市 江油市 平武縣 安縣 梓潼縣 北川縣 鹽亭縣 三台縣 廣元市 劍閣縣 旺蒼縣 青川縣 蒼溪縣 遂寧市 蓬溪縣 射洪縣 大英縣 內江市 資中縣 威遠縣 隆昌縣 樂山市 峨眉山市 犍為縣 夾江縣 井研縣 沐川縣 峨邊彝族自治縣 馬邊彝族自治縣 南充市 閬中市 營山縣 儀隴縣 蓬安縣 南部縣 西充縣 宜賓市 宜賓縣 興文縣 南溪縣 珙縣 長寧縣 高縣 江安縣 筠連縣 屏山縣 廣安市 華鎣市 岳池縣 武勝縣 鄰水縣 達州市 萬源市 達縣 渠縣 宣漢縣 大竹縣 開江縣 巴中地區 巴中市 通江縣 南江縣 平昌縣 雅安地區 雅安市 蘆山縣 石棉縣 名山縣 天全縣 滎經縣 寶興縣 漢源縣 眉山地區 眉山縣 仁壽縣 彭山縣 洪雅縣 青神縣 丹棱縣 資陽地區 資陽市 簡陽市 安岳縣 樂至縣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馬爾康縣 九寨溝縣 紅原縣 汶川縣 阿壩縣 理縣 若爾蓋縣 小金縣 黑水縣 金川縣 松潘縣 壤塘縣 茂縣 甘孜藏族自治州 康定縣 丹巴縣 爐霍縣 九龍縣 甘孜縣 雅江縣 新龍縣 道孚縣 白玉縣 理塘縣 德格縣 鄉城縣 石渠縣 稻城縣 色達縣 巴塘縣 瀘定縣 得榮縣 涼山彝族自治州 西昌市 美姑縣 昭覺縣 金陽縣 甘洛縣 布拖縣 雷波縣 普格縣 寧南縣 喜德縣 會東縣 越西縣 會理縣 鹽源縣 德昌縣 冕寧縣 木里藏族自治縣 雲南省 昆明市 安寧市 富民縣 嵩明縣 呈貢縣 晉寧縣 宜良縣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石林彝族自治縣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曲靖市 宣威市 陸良縣 會澤縣 富源縣 羅平縣 馬龍縣 師宗縣 沾益縣 玉溪市 華寧縣 澄江縣 易門縣 通海縣 江川縣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峨山彝族自治縣 昭通地區 昭通市 永善縣 綏江縣 鎮雄縣 大關縣 鹽津縣 巧家縣 彝良縣 威信縣 水富縣 魯甸縣 思茅地區 思茅市 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景東彝族自治縣 鎮沅彝族 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景谷彝族傣族自治縣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西盟佤族自治縣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臨滄地區 臨滄縣 鎮康縣 鳳慶縣 雲縣 永德縣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滄源佤族自治縣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保山地區 保山市 施甸縣 騰沖縣 龍陵縣 昌寧縣 麗江地區 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永勝縣 寧蒗彝族自治縣 華坪縣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縣 硯山縣 西疇縣 馬關縣 丘北縣 廣南縣 富寧縣 麻栗坡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個舊市 開遠市 彌勒縣 紅河縣 綠春縣 蒙自縣 瀘西縣 建水縣 元陽縣 石屏縣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屏邊苗族自治縣 河口瑤族自治縣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景洪市 勐海縣 勐臘縣 楚雄彝族自治州 楚雄市 元謀縣 南華縣 牟定縣 武定縣 大姚縣 雙柏縣 祿豐縣 永仁縣 姚安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市 劍川縣 彌渡縣 雲龍縣 洱源縣 鶴慶縣 祥雲縣 賓川縣 永平縣 漾濞彝族自治縣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南澗彝族自治縣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潞西市 瑞麗市 梁河縣 盈江縣 隴川縣 怒江僳僳族自治州 瀘水縣 福貢縣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 中甸縣 德欽縣 維西僳僳族自治縣 貴州省 貴陽市 清鎮市 開陽縣 修文縣 息烽縣 六盤水市 水城縣 盤縣 六枝特區 遵義市 赤水市 仁懷市 遵義縣 綏陽縣 桐梓縣 習水縣 鳳岡縣 正安縣 余慶縣 湄潭縣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銅仁地區 銅仁市 德江縣 江口縣 思南縣 石阡縣 玉屏侗族自治縣 松桃苗族自治縣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 萬山特區 畢節地區 畢節市 黔西縣 大方縣 織金縣 金沙縣 赫章縣 納雍縣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安順地區 安順市 普定縣 平壩縣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 關嶺布依族功族自治縣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興義市 望謨縣 興仁縣 普安縣 冊亨縣 晴隆縣 貞豐縣 安龍縣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凱里市 施秉縣 從江縣 錦屏縣 鎮遠縣 麻江縣 台江縣 天柱縣 黃平縣 榕江縣 劍河縣 三穗縣 雷山縣 黎平縣 岑鞏縣 丹寨縣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都勻市 福泉市 貴定縣 惠水縣 羅甸縣 甕安縣 荔波縣 龍里縣 平塘縣 長順縣 獨山縣 三都水族自治縣 重慶市 渝中區 大渡口區 江北區 沙坪壩區 九龍坡區 南岸區 北碚區 萬盛區 雙橋區 渝北區 巴南區 萬州區 涪陵區 永川市 合川市 江津市 南川市 長壽縣 綦江縣 潼南縣 榮昌縣 璧山縣 大足縣 銅梁縣 梁平縣 城口縣 墊江縣 武隆縣 豐都縣 奉節縣 開縣 雲陽縣 忠縣 巫溪縣 巫山縣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酉陽土家族自治縣李渡區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烏魯木齊市 烏魯木齊縣 克拉瑪依市 石河子市 吐魯番地區 吐魯番市 托克遜縣 鄯善縣 哈密地區 哈密市 伊吾縣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 和田地區 和田市 洛浦縣 和田縣 民豐縣 皮山縣 策勒縣 墨玉縣 於田縣 阿克蘇地區 阿克蘇市 溫宿縣 沙雅縣 拜城縣 阿瓦提縣 庫車縣 柯坪縣 新和縣 烏什縣 喀什地區 喀什市 巴楚縣 澤普縣 伽師縣 葉城縣 岳普湖縣 疏勒縣 麥蓋提縣 英吉沙縣 莎車縣 疏附縣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阿圖什市 阿合奇縣 烏恰縣 阿克陶縣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庫爾勒市 和靜縣 尉犁縣 和碩縣 且末縣 博湖縣 輪台縣 若羌縣 焉耆回族自治縣 昌吉回族自治州 昌吉市 阜康市 米泉市 奇台縣 瑪納斯縣 吉木薩爾縣 呼圖壁縣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博樂市 精河縣 溫泉縣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 伊犁地區(伊寧市) 塔城地區(塔城市) 阿勒泰地區(阿勒泰市) 伊犁地區(伊寧市)伊寧市 伊寧縣 特克斯縣 尼勒克縣 昭蘇縣 新源縣 霍城縣 鞏留縣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塔城地區(塔城市) 塔城市 烏蘇市 額敏縣 裕民縣 沙灣縣 托里縣 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 阿勒泰地區(阿勒泰市) 阿勒泰市 青河縣 吉木乃縣 富蘊縣 布爾津縣 福海縣 哈巴河縣 青海省 西寧市 湟中縣 湟源縣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 海東地區 平安縣 樂都縣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互助土族自治縣 化隆回族自治縣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 海北藏族自治州 海晏縣 祁連縣 剛察縣 門源回族自治縣 黃南藏族自治州 同仁縣 澤庫縣 尖扎縣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 海南藏族自治州 共和縣 同德縣 貴德縣 興海縣 貴南縣 果洛藏族自治州 瑪沁縣 班瑪縣 甘德縣 達日縣 久治縣 瑪多縣 玉樹藏族自治州 玉樹縣 雜多縣 稱多縣 治多縣 囊謙縣 曲麻萊縣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格爾木市 德令哈市 都蘭縣 烏蘭縣 天峻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 銀川市 永寧縣 賀蘭縣 石嘴山市 平羅縣 陶樂縣 惠農縣 吳忠市 青銅峽市 靈武市 同心縣 鹽池縣 中衛縣 中寧縣 固原地區 固原縣 海原縣 西吉縣 隆德縣 涇源縣 彭陽縣 陝西省 西安市 長安縣 高陵縣 藍田縣 戶縣 同至縣 銅川市 耀縣 宜君縣 寶雞市 寶雞縣 岐山縣 鳳翔縣 隴縣 太白縣 麟游縣 扶鳳縣 千陽縣 眉縣 鳳縣 咸陽市 興平市 禮泉縣 涇陽縣 永壽縣 三原縣 彬縣 旬邑縣 長武縣 乾縣縣 武功縣 淳化縣 渭南地區(渭南市) 韓城市 華陰市 蒲城縣 潼關縣 白水縣 澄城縣 華縣 合陽縣 富平縣 大荔縣 延安市 安塞縣 洛川縣 子長縣 黃陵縣 延川縣 富縣 延長縣 甘泉縣 宜川縣 志丹縣 黃龍縣 吳旗縣 漢中市 留壩縣 鎮巴縣 城固縣 南鄭縣 洋縣 寧強縣 佛坪縣 勉縣 西鄉縣 略陽縣 榆林市 清澗縣 綏德縣 神木縣 佳縣 府谷縣 子州縣 靖邊縣 橫山縣 米脂縣 吳堡縣 定邊縣 商洛地區 商州市 鎮安縣 山陽縣 洛南縣 商南縣 丹鳳縣 柞水縣 安康地區 安康市 紫陽縣 嵐皋縣 旬陽縣 鎮坪縣 平利縣 石泉縣 寧陝縣 白河縣 漢陰縣 甘肅省 蘭州市 永登縣 榆中縣 皋蘭縣 金昌市 永昌縣 白銀市 靖遠縣 景泰縣 會寧縣 天水市 武山縣 甘谷縣 清水縣 秦安縣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嘉峪關市 定西地區 定西縣 岷縣 渭源縣 隴西縣 通渭縣 漳縣 臨洮縣 平涼地區 平涼市 靈台縣 靜寧縣 崇信縣 華亭縣 涇川縣 庄浪縣 慶陽地區 西峰市 慶陽縣 鎮原縣 合水縣 華池縣 環縣 寧縣 正寧縣 隴南地區 成縣 禮縣 康縣 武都縣 兩當縣 徽縣 宕昌縣 西和縣 文縣 武威地區 武威市 民勤縣 古浪縣 天祝藏族自治縣 張掖地區 張掖市 民樂縣 山丹縣 臨澤縣 高台縣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酒泉地區 玉門市 酒泉市 敦煌市 安西縣 金塔縣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 甘南藏族自治州 合作市 臨潭縣 卓尼縣 舟曲縣 迭部縣 瑪曲縣 碌曲縣 夏河縣 臨夏回族自治州 臨夏市 臨夏縣 康樂縣 永靖縣 廣河縣 和政縣 東鄉族自治縣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Ⅸ 關於56個民族的資料

56個民族:

壯族、藏族、裕固族、彝族、瑤族、錫伯族、烏孜別克族、維吾爾族、佤族、土家族、土族、塔塔爾族、塔吉克族、水族、畲族、撒拉族、羌族、普米族、怒族、納西族、仫佬族、苗族、蒙古族、門巴族、毛南族、滿族、珞巴族。

僳僳族、黎族、拉祜族、柯爾克孜族、景頗族、京族、基諾族、回族、赫哲族、哈薩克族、哈尼族、仡佬族、高山族、鄂溫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獨龍族、東鄉族、侗族、德昂族、傣族、達斡爾族、朝鮮族、布依族、保安族、布朗族、白族、阿昌族、漢族。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等省、自治區。

(9)怒族長壽擴展閱讀:

中國的民族識別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一、中國成立到1954年為第一階段。

這個時期民族識別的主要工作是進行調查研究,並確定一批民族成分。經過這一階段的民族調查識別,除已經公認的蒙古、回、藏、維吾爾、苗、瑤、彝、滿、黎、高山等民族外,經過識別和歸並。

又確認了壯、布衣、侗、白、哈薩克、哈尼、傣、傈僳、佤、東鄉、納西、拉祜、水、景頗、柯爾克孜、土、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鄂溫克、保安、羌、撒拉、俄羅斯、錫伯、裕固、鄂倫春等民族,共計38個少數民族。

二、1954年到1964年為第二階段。

在基本掌握各族體的族源、歷史、現狀與語言的基礎上,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民族識別,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中南的一些省份,尤其是雲南省。雲南260多個不同族稱,經識別歸並為22個民族。

經過這一階段的調查識別,從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之前自報的183個不同稱謂的民族名稱中,新確定了16個少數民族,即土家、畲、達斡爾、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龍(現改為德昂)、京、獨龍、赫哲、門巴、毛難(現改為毛南)、珞巴等民族。

另將74個不同民族名稱歸並到54個少數民族中。還有幾十個在識別中自動撤銷原登記的民族名稱。至此,對已填報的族體的識別大體上得以基本解決,有待繼續識別的已為數不多。

三、1964年到80年代末為第三階段。

這一階段,民族識別工作的重點是在一些地區對一批人的民族成分進行恢復、更改,對一些自稱為少數民族的人們共同體進行辨別、歸並。

Ⅹ 錫伯族高考加分政策!

在不同地區,錫伯族高考加分政策不同。
如:黑龍江對錫伯族考生,在所報省屬院校調檔分數線下降低20 分投檔;
在新疆,凡參加漢語言統考並報漢語言招生計劃或民考漢招生計劃的錫伯考生,在錄取時分別按以下兩種情況予以照顧:父母雙方均為錫伯族者,加50 分;父母一方為錫伯族者,加10 分。

補充:
全國各地高考少數民族加分政策匯總(部分)
1、黑龍江對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赫哲、柯爾克孜、錫伯族考生,在所報省屬院校調檔分數線下降低20 分投檔;其他少數民族考生,在所報省屬院校調檔分數線下降低5 分投檔,由院校審查決定是否錄取。

2、吉林高考加分政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加10 分投檔。在高考文化課考試中用本民族文字答卷的少數民族考生。

3、遼寧省 1.雙語教學的民族中學畢業的朝鮮族和蒙古族考生高考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的考生資格由各市招考委會同相關部門負責審核。包括以下考生: 散居在漢族地區的少數民族考生; 內蒙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可在高校投檔分數線下降低10 分投檔,由高校審查決定是否錄取:1.蒙古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俄羅斯族考生;另外,蒙古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俄羅斯族和中學用朝鮮語授課的朝鮮族考生報考少數民族預科班,在同批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上生源不足時,可適當降分投檔,由高校審查決定是否錄取。漢族以外的其他少數民族考生報考民族班,在同批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上生源不足時,可適當降分投檔,由高校審查決定是否錄取。在與其他考生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蒙古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俄羅斯族以外的其他少數民族考生。

4、山西同等條件可優先錄取的考生:少數民族考生 。

5、河北散居少數民族考生加5 分 。

6、湖北加10 分的情形 少數民族考生 。

7、湖南少數民族聚居州、縣、鄉的少數民族考生,可以降低20 分;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漢族考生,可以降低10 分;散居在漢族地區的農村少數民族考生可以降低10 分;散居在漢族地區的城鎮少數民族考生可以降低5 分。

8、甘肅對報考漢語言授課的普通高等學校的民族自治縣和民族鄉的少數民族考生,錄取時文化課加20 分。散居在漢族地區的少數民族考生,在與漢族考生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長期居住在民族自治縣、民族鄉的漢族考生,報考省內院校(含蘭州大學和西北民族大學)理工、文史類專業的,錄取時文化課加10 分。

9、廣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可以在院校調檔分數線下按以下相應條款降低分數投檔,由學校擇優錄取。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項降低分數投檔的條件,只能取其中降低分數要求幅度最大的一項分值,且不得超過20 分。 (一)在全區范圍內(除南寧市、柳州市、桂林市、梧州市、北海市等5 市的城區外),對瑤族、苗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回族、彝族、京族、水族、仡佬族等10 個世居少數民族的考生,總分降低20 分。 對融水、三江、龍勝、恭城、隆林、富川、羅城、環江、巴馬、都安、大化、金秀等 12 個民族自治縣和享受民族自治縣同等待遇的資源、凌雲、西林 3 個縣以及防城港市的防城區、東興市2 個區、市的考生(含漢族考生),總分降低20 分。 對融安、灌陽、蒙山、上思、百色市市轄區(右江區)、田陽、田東、平果、德保、靖西、那坡、樂業、田林、昭平、河池市市轄區(金城江區)、南丹、天峨、鳳山、東蘭、宜州、忻城、象州、武宣、憑祥、上林、隆安、馬山、扶綏、崇左市市轄區(江州區)、大新、天等、寧明、龍州等33 個山區和邊境縣(市、區)的考生(含漢族考生),總分降低10 分。 除上述50 個縣(市、區)以及南寧市、柳州市、桂林市、梧州市、北海市城區的少數 民族考生外,區內其他市、縣的少數民族考生(除10 個世居少數民族的考生外),總分降低 7 分。 南寧市、柳州市、桂林市、梧州市、北海市城區的少數民族考生,總分降低5 分。 對東興、靖西、那坡、憑祥、大新、寧明、龍州和防城港市的防城區等8 個邊境縣(市、區)以及享受邊境縣待遇的德保縣、扶綏縣、崇左市江州區、防城港市港口區、天等縣等5 個縣(區)的考生在錄取時實行傾斜政策,在上述第四條第「(一)」款已降分的基礎上,再降低10 分,但按教育部規定,考生享受照顧的總分值均不得超過20 分。

10、新疆加 10 分回族考生 (以地、州、市招生辦公室審核的名單為准)。民族考生最高加 50 分凡參加漢語言統考並報漢語言招生計劃或民考漢招生計劃的維吾爾、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塔吉克、錫伯、烏孜別克、塔塔爾、達斡爾、藏、俄羅斯11 個民族的考生(以下稱 「民考漢」),在錄取時分別按以下兩種情況予以照顧:父母雙方均為上述民族者,加50 分;父母一方為上述民族者,加10 分。參加民語言統考並報民語言招生計劃的漢族及其他民族考生(不含對「民考漢」已給予照顧的11 個民族),在錄取時與「民考漢」考生的照顧分值一樣對待。

11、浙江可以在其統考成績總分的基礎上加10 分投檔,由高校審查決定是否錄取。 根據省人大審議批準的《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自治條例》有關規定,對戶籍在景寧畲族自治縣,且在當地完整完成高中階段教育的考生,可以在其統考成績總分的基礎上加5 分投檔,由高校審查決定是否錄取。

12、江蘇少數民族考生平行院校志願中A 院校報考民族院校的,錄取時可加10 分投檔;報考其他院校的,錄取時可加3 分投檔。

13、福建散居在漢族地區的少數民族考生優先錄取。享受加10 分的照顧寧德市、羅源縣、連江縣、福州市晉安區的北峰山區(日溪鄉、宦溪鎮),漳浦縣湖西鄉、赤嶺鄉,龍海市隆教鄉,永安市青水鄉,上杭縣官莊鄉、廬豐鄉,寧化縣治平鄉的畲族考生;晉江市陳埭鎮、惠安縣百崎鄉的回族考生;華安縣高山族聚居點的高山族考生;生活在高山(享受高山補貼)、海島 (無橋梁、海堤與大陸相連)的少數民族考生。

14、雲南這些考生可加10 分雲南省哈尼族、傣族、苗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景頗族、瑤族、布朗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德昂族、獨龍族、藏族、蒙古族、基諾族、水族、布依族在內地的考生;內地農村戶口的彝族、壯族考生; 這些考生可加20 分各州(市)人民政府確定的內地高寒貧困山區的少數民族考生;邊疆及執行邊疆政策縣的少數民族考生;漢族考生(指土生土長或隨父母到邊疆,戶口、上學逆推連續十年以上,現仍在邊疆的考生);上述考生,高中階段在內地上學的相對減少10 分。

15、四川民族地區的特殊性,甘孜、阿壩、涼山3 州,峨邊、馬邊、米易、鹽邊、石棉、北川、平武、漢源、寶興、興文10 縣,仁和、金口河2 區的少數民族考生,本科第一批錄取院校(含提前批執行本科第一批錄取控制分數線的本科院校,以下簡稱本一院校)加25 分,其他院校加50 分;其漢族考生,本一院校加10 分,其他院校加25 分。攀枝花市東區、西區的少數民族考生,本一院校加10 分,其他院校加25 分;其漢族考生,本一院校加5 分,其他院校加10 分。古藺、敘永、珙縣、屏山、筠連5 縣的苗、彝族考生,本一院校加10 分,其他院校加25 分。另外,上述少數民族地區以外的散居少數民族考生,在與漢族考生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 少數民族自治州、縣和攀枝花市東區、西區及少數民族聚居區以外的其他少數民族考生,在我省地方屬院校錄取時加5 分。

16、重慶下列考生在同等條件下可優先錄取:散居在漢族地區的少數民族考生。有部分情形之一的考生,錄取時可降低10 分(報考藝術、體育類降低5 分)投檔,由學校審查決定是否錄取。

17、安徽有部分情形之一的考生,可在考生統考成績總分的基礎上增加5 分投檔,由學校審查決 定是否認可和錄取。

18、青海對連續在牧區工作15 年以上、現仍在牧區工作的漢族幹部職工子女,和世居牧區的漢族群眾子女,其戶口在當地、從小學到高中與當地少數民族學生接受同等教育條件者,降低 10 分投檔。其中對玉樹、果洛州從初中一年級起至高中畢業一直在當地就讀,父母在當地工作10 年以上,現仍在當地工作的漢族幹部職工子女,降低20 分投檔。2.少數民族考生:在向中央部委院校投檔時,降低20 分投檔;在向地方省屬高等院校投檔時,給六州少數民族考生降低35 分投檔,給西寧、海東地區少數民族考生降低20 分投檔。「對口高職」少數民族考生的照顧分以三門考試科目按普通類照顧分值比例加分。對青南地區(玉樹、果洛、黃南州)「民考漢」考生小學、初中、高中階段一直在牧區就讀、與當地的漢族學生接受了同類教育、參加了同類試題的高考,選報省內院校的,在享受原照顧加分條件的基礎上,降低10 分投檔(試行)。

19、山東山區、湖區、海島、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少數民族考生,其高考成績總分低於高校調檔分數線10 分之內的,可以向高校投檔,由高校審查決定是否錄取。

20、海南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報考省內外學校可增加 20 分投檔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少數民族考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報考省內學校時可增加10 分投檔本人及其法定監護人的戶籍在三亞、五指山、東方市和少數民族自治縣、少數民族聚居鎮,且在這些地區的高級中等教育學校畢業同時在這些地區的市縣報考的考生,以及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省屬中學少數民族考生。

21、江西高考加分政策省政府明確劃定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少數民族鄉、村(貴溪市樟坪畲族鄉等8 個民族鄉和鉛山縣陳坊鄉長壽畲族村等82 個民族村)的少數民族考生可加 10 分。

22、天津少數民族考生,在其高考成績總分低於高校調檔分數線下5 分以內,高校提出調檔要求,可以提供考生電子檔案。

23、西藏邊境縣所屬邊境鄉鎮農牧民子女,加10 分;執行漢族錄取分數線的其他少數民族考生,加10 分; 門巴族、珞巴族、僜人、夏爾巴人,加20 分。

24、寧夏回族考生在高考文化課基礎上可以加20 分、其他少數民族考生加10 分,且加分項目和分值可在全國范圍高校適用。山區和少數民族考生加分項目和分值可以累加,二是累加後山區少數民族考生照顧加分最高分值為30 分,三是該項加分政策在全國范圍使用。由於該項錄取照顧政策不符合教育部普通高校招生規定所限定的照顧加分的項目、分值和適用范圍,且與區外高校錄取時實際執行的教育部限定的政策范圍以及教育部對地方性高考照顧政策限定的加分分值及適用范圍的要求之間存在較大矛盾。因此,區外院校對自行制定的超出教育部規定的地方性高考照顧政策加分項目和分值不予認可,致使部分享受了我區超出教育部規定范圍的地方性高考照顧政策的考生,面臨被院校退檔或錄取專業安排處於劣勢的較大風險。

25、貴州貴陽市(三縣一市除外)、遵義市紅花崗區、遵義市匯川區、安順市西秀區的少數民族考生,總分加10 分;其他縣(市、區、特區)的少數民族考生,總分加20 分。

26、河南少數民族考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移民考生,可獲加5 分投檔。

27、陝西有部分情形之一的考生在普通高校調檔分數線下延10 分投檔,由普通高校決定是否錄取。

閱讀全文

與怒族長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難忘的重陽節活動作文 瀏覽:865
法定退休年齡含不含病退 瀏覽:942
老年養老院建設標准 瀏覽:530
老人如何做好防暑降溫 瀏覽:609
中老年人燙發發型圖片 瀏覽:83
如何正確對待父母的分居 瀏覽:406
華東理工老年大學 瀏覽:201
怎麼勸朋友孝敬父母 瀏覽:233
嘉定區評價高的養老院多少錢 瀏覽:678
養老金未做 瀏覽:489
屬牛什麼時辰生父母沾光 瀏覽:551
養老金大學時工齡 瀏覽:175
孩子欠父母什麼嗎 瀏覽:322
把你做得孝順故事 瀏覽:734
朝陽養老機構怎麼樣 瀏覽:700
滁州市養老保險要交多少錢 瀏覽:92
如何分財產給父母 瀏覽:517
養老金余額沒用完 瀏覽:211
父母的哪些話是在揭孩子的短 瀏覽:852
新都就近醫養結合的養老院有哪些 瀏覽: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