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乾隆年間的青花瓷盤價值多少錢
看圖才能估價,如是真品,且品相較好,市場價格範圍在3000-6000 RMB。
相關資料如下:
青花瓷器是我國古陶瓷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優秀品種之一,起源於唐代,發展於元代,成熟於明、清,並成為主流,一直沿用至今。
清代是中國青花瓷器的高度發展時期,陶瓷史上的黃金時代,各種具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雲集景德鎮,形成該鎮「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繁榮局面。體制上承襲明代,繼續在景德鎮設置御窯廠燒制宮廷用瓷,並實行宮搭民燒的辦法。
清代青花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狀況,最能代表景德鎮制瓷工藝水平的仍然是官窯產品,品質精良,主要擔負著朝廷陳設和生活用器及對內外賞賜和交換的需要。而民窯青花風格上則表現出自然、淳樸、流利,富於藝術氣質。
總體上看,乾隆青花造型已達到無物不備的境地,秀巧的壁瓶、高雅的賞瓶、精湛的鏤空轉心瓶,以及成雙成對的大型陳設瓷如瓶、尊等都非常華美壯觀,小件器皿製作上有新意,大件器皿端莊古樸,華貴典雅。
景德鎮御窯廠多是按照朝廷送來的圖樣描繪,裝飾風格以細致、繁縟、華麗為特色,反映民從生活內容的已少見。
乾青花最引人注目的纏枝蓮、雲龍、八寶紋大量出現。另外還有:荷蓮紋、三果圖、勾蓮、折枝蓮、把蓮、纏枝牡丹、折枝桃、四季花卉、花蝶、花果、海石榴、九桃、雲蝠、寶相花、朵花「壽」字、魚藻、菊花蝴蝶、竹石、桃蝠、蕉葉、松竹梅、博古、梵文、詩句、過枝梅、鵲梅、鷺蓮、蘆雁、獅球紋、團鶴、穿花龍、穿花鳳、穿花龍鳳、松鼠葡萄紋等。
仿古銅器紋飾有回紋、夔紋、獸面紋、饕餮紋等。多數是用在琢器上。
人物紋有山水人物、柳下釣魚、漁家樂、八仙過海、山水牧樵、人物樓閣、嬰戲紋等。人物頭部多採用渲染手法。
乾隆青花紋飾題材廣泛,主要是以植物花卉為主,富麗繁密,細致精巧。每件器物都有多層圖案裝飾,有的多達數十層無論是寫意還是變形,都畫工嚴整細膩,紋飾清晰,排列整齊,具有圖案畫的效果。另外,經常看到一些盤、碗採取里外繪畫的裝飾手法,如青花里博古外折枝花盤、青花里外纏枝牡丹花碗、里青花垂雲團花外淺藍地盤、里青花纏枝寶相花外霽藍盤等,這種裝飾手法在晚清瓷器也常出現。在乾隆青花的紋飾中,吉祥圖案增多也其特點之一,就是用各種動物或植物及物品的諧音,畫出象徵吉祥或祝福寓意的紋飾,如蝙蝠與「福」通,魚與「余」通,松鶴表示長壽,鴛鴦表示成雙成對等。可說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另外「山高水長」、「萬壽無疆」等寓意長壽的文字也經常出現。
乾隆青花多數是在器物底足內書寫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極少見四字篆款和楷書款。高足盤、高足碗、雙連、瓶一般是在足內寫篆書六字橫款。乾隆本朝官款字體緊湊工整、橫平豎直,青花色調濃艷而又深沉,在鑒別真假乾隆青花瓷器時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制」字下半部的「凹」一般呈「凹」樣,即出頭,這種寫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仿明代款識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代年制」,「大明嘉靖年制」。
堂名款:比雍正青花的堂名款多。主要有「和暉堂制」、「旭華堂」、「百一山房」、「寧晉齋」、「澹寧齋」、「彩秀堂制」、「養和堂」、「彩華堂」、「浴硯書屋」、「志勤堂」、「慶目堂」、「忠信堂」、「彩潤堂」等。堂名款主要書寫屬在盤、碗、碟等小件器皿上。
⑵ 康熙清花磁都有什麼款
1、早期康熙青花胎體厚重,釉面肥潤呈青白色,有縮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與器底釉色不一致,個別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層醬釉,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火石紅,露胎處能看到一圈細密的旋環痕跡。
2 、康熙民窯器中常見縮釉、粘砂、不光滑現象,器物底足內釉薄泛白,常見放射狀的跳刀痕,有的足牆同面斜削呈尖狀,圈足直徑大,許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現台階的形狀,其折角處極為挺直,俗稱「二層台」或「台階底」。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龍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較外圈矮,兩圈間露胎無無釉,圈足寬厚。
3 、 康熙中期青花由於燒成溫度進一步提高,胎體潔白堅硬,斷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雜質,胎體薄厚適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漿白兩種,粉白釉面硬度高,漿白釉面略顯疏鬆,偶有開片,還有一種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沒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經過打磨,光滑呈泥鰍背狀,但沒有後期雍正青花的滾圓,少見火石紅,胎釉結合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當時還出現用精細淘洗的漿泥製成的瓷胎,俗稱「漿胎」,產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體偏輕。
4 、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澤深沉含蓄,胎體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較深普遍採用平切,切削整齊。
5 、 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廣東青料描畫,呈色灰藍,個別發色欠佳,濃重灰暗及藍黑,與順治青花特點很相似。
6 、 中期青花使用雲南省的「珠明料」,這種青花色料提練精純,由於水沉法改進為煅燒法,呈色鮮藍青翠,無漂浮感,明凈艷麗,清朗不渾,艷而不俗。有的呈寶石藍色,鮮藍而不火氣,它與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區別,時代特徵十分明顯。並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面貌。人們往往稱康熙青花為「翠毛藍」、「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色彩變化有五個層次的色階,所用青料有「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之分。古人對康熙青花評價甚高,謂「其青花一色,見深見淺,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嬌翠欲滴。」器物畫面濃淡深淺,光線強弱分明,不同層次的渲染,完全是由於工匠們熟練地運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識地造成多種深淺層次不同的色調,甚至在一筆一劃中也能分出深淺不同的筆韻,如青花山水人物圖,花鳥圖等,無論遠山近水,層巒疊嶂,均富有層次的節奏感、立體感,結合暈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達到國畫題材的表現手法,猶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觀賞性,這也是康熙青花備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7 、晚期青花,呈色趨於淡雅,有的灰藍,有的泛暈散,也有描青花,所佔比重不大,多繪在杯、盤、碟等小件器皿上。
8 、 康熙朝除了燒造傳統的白地的青花外,還有漿胎青葯,哥釉青花,郎窯青花,藍釉青花、黃釉青,灑藍開光青花、藍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醬釉內青花、青花紅彩、青花釉里紅、青花加黃、青花加紫、青花戧金、青花鏤雕等派生品種,雖燒造數量不是很多,但別具情趣。
9 、 康熙青花仿明代青花發色也很流行,所佔比例不大,主要是仿永樂、宣德青花蘇泥勃青料重鮮艷帶暈散的藝術效果。其次還有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藍中泛紫。這時期最擅長仿宣德青花瓷,由於採用的是國產鈷料,含鐵量低,穩定性好,所繪花卉呈有黑色結晶斑點,是採用人工重塗積點方法,有意點染形成,青花下沉度及質感不夠,釉面同樣泛青,個別也有桔皮紋,用手撫摸釉面,比較光滑,凹凸不平感覺不明顯,而永宣青花釉面往往帶有波浪狀,總體來看,仿製水平還是很高的。
10、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為豐富的一個時期,形式更是變化多樣,層出不窮,一種器型往往有多種不同的式樣,以人們的現實生活需要和條件為依據,千姿百態,仿古創新,既有陳設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種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銅器式樣祭器、外銷瓷等。外銷瓷在當時對外貿易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表花、五彩兩個品種,基本都是民窯器,用色偏濃重,造型高大,紋飾也適應於國外市場的需求,規整繁縟,並有許多創新式樣。
11 、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產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這與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術列趨成熟有密切關系。如:大棒槌瓶、大香爐、萬壽字大瓶、大盤口瓶,鳳尾尊、花盆、大魚缸、綉墩、大蓋罐等,整體特點是古樸穩重,頗具陽剛之氣的力度。盡管體積較大,有的高達 80 厘米,極少變形,器身介面不明顯,反映了成型與修胎工藝的精進。器物外部輪廓線和轉折處清晰、利落而有精神。風格硬朗,挺拔向上,渾厚朴實、有力,粗獷豪放,富有陽剛氣勢,製作很清楚規范,絲毫沒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獨創性,嚴謹大方,講究整體效果,不刻板,端莊中透出靈秀的美姿。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許多方形器,如方盤、方碗、方棒槌瓶、方尊、方花盆等,比較而言,燒制方形器要比圓形器難得多,充分表現當時工匠們造型設計的高超水平與制瓷技術的進步。
12 、 康熙青花瓷器種類繁多,根據一些常見器物現擇要分類介紹如下:
瓶類:是康熙青花造型最為豐富的,多用為陳設觀賞。有長頸瓶,早期瓶高頸粗,晚期瓶矮頸短。梅瓶小唇口,短頸,體豐滿,多是玉璧形底,少量是圈足,無款,有平肩、溜肩兩種,形體大的胎輕,個別釉面有開片,體小的胎重。筒瓶,又稱象腿瓶,外形與崇禎、順治基本相同,但沒有順治的高。棒槌瓶,創新式樣,因形似我國南方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基本是民窯產品,有圓棒槌和方棒槌兩種,前者數量多,後者少,線條處理楞角分明,普遍高度在 46 厘米左右。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青花祝壽圓棒槌瓶,洗口,長直腹,高達 77.6 厘米,形體高大,十分引人注目。又如康熙青花漁家樂方棒槌瓶,都是這類器的精品。葫蘆瓶,口沿部分增高,洋重線條美,底部有露胎和書款兩種,前者仿明代特徵。錐把瓶、玉壺春瓶與明代相比頸部縮短,腹部肥大。膽瓶、天球瓶、蒜頭瓶、荸薺扁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為康熙朝新創器型。此外,還有八方瓶,綬帶耳扁腹葫蘆瓶等。
13 、尊類:搖鈴尊,又稱紙槌瓶,為康熙官窯的創新式樣,平底內凹,均有款,所見多為青花及釉里紅兩個品種;鳳尾尊為當時的流行式樣,因其口、足外撇形似鳳尾,故名。它是從花觚演變而來的,線條優美,舒展流暢。多是康熙中、晚期產品,無款居多。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圖鳳尾尊高 73.5 厘米,及青花雉雞牡丹圖鳳尾尊均屬代表之作。撇口尊、琵琶尊、形似弦樂器琵琶,故名。雙陸尊、石榴尊、馬蹄尊、筒式尊、獸面銜環尊、觀音尊、雙耳尊等,其器型撇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至底外撇。
14 、罐類:將軍罐,始見明代嘉靖,康熙朝延續順治式樣,高矮大小不等。官民窯均有,但民窯所佔數量多,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畫仕女嬰戲、洞石花鳥兩種圖案,往往底部無釉露胎,胎體厚重,足邊有火石紅,官窯產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繪團壽紋,底部圈足滿釉書有本朝 6 字款。蓮子罐、瓜罐、冰梅罐、竹節蓋罐,罐身繪翠竹紋,除青花外,還有白釉綠彩。鼓式蓋罐、獅鈕蓋罐、粥罐,為康熙朝創新式樣,多是民窯產品,尺寸不是很大,形體矮而圓,底部無釉露胎,肩部有對稱雙圓孔,穿有銅環,便於提用。罐蓋分圓頂和平頂兩種,前者多置寶珠形鈕,後者無鈕。
15 、 花觚類:大器居多。早、中期大量生產,基本是民窯產品。一般器型高大,高度在 45 厘米左右,份量適中。早期簡單呈筒形,平底內凹。中期形體特徵鮮明,開始發生變化,口足外撇,鼓腹,腹上下各凸起一周,二層台底,足內常見書寫仿明代成化、嘉靖年 6 年字款,其雙圈畫的很大,有的花觚只畫雙圈,有的不寫款,多數是口徑大於足徑。
16 、 壺類:執壺、賁把壺;又稱「藏草壺」,宗教法器,是仿照藏族銀制賁把壺形制燒造而成。茶壺,飲茶器具,燒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樣式,善於隨形變換,有竹節式、桃式、提梁式、端把式、八寶式、「福」字形、「祿」字形、「壽」字形等。壺體與壺流、壺柄比例適度,和諧統一,端莊大方。茶壺常見畫松竹梅和博古圖。博古即是用各咱工藝品組合成的圖案。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康熙青花松竹梅紋茶壺,構思巧妙,蓋鈕、流柄塑成梅枝、竹節及松樹,在用青花繪松、竹、梅紋,將繪畫與雕塑融為一體,精美雅緻。鼻煙壺,做為盛放鼻煙的器皿,開始在當時廣為流行,但式樣單一,呈筒形,又稱炮竹形。小唇口,外繪纏枝蓮花、折枝菊花和寒江獨釣圖,前者多無款,後者多寫成化年制 4 字仿款。
17 、 筆筒類:文房用具之一,數量很多,器壁多較厚。較明末清初有了明顯的變化,流行口底相若的圓筒形,數量最多的也是最具代表性。另有撇口形、竹節式、束腰式等,束腰式多出現在早期,有的口部施漿白釉,已不是主流品種。最常見的是玉璧形底,底心出臍微向內凹,有釉,比外壁釉要偏白、薄,臍內的外圍有施釉和無釉兩種,後者居多。其次是台階底,圈足和平底無釉露胎。也有的是底部有三個條形小足。官窯筆筒多書長篇詩文,詩尾常用釉里紅篆書「康熙傳古」方章。民窯釉面泛青,多畫山水人物故事和花鳥圖。個別帶有紀年如康熙二十年山水人物筆筒、康熙十三年山水筆筒等,這類帶紀年的民窯筆筒,總體特別是胎厚重,底無釉,口沿與近底處往往有暗刻雙弦紋或卷草紋,而這種暗花邊飾在明末崇禎和清初青花瓷中非常流行,如筆筒、蓮子罐和筒式瓶中經常看到。
18 、花盆類:養花器具。形體龐大,胎體堅硬,沉穩敦厚。常見有圓形、圓筒形、橢圓形、海棠形、四方形、長方形、六方形等。造型端莊、古樸,製做考究,多是康熙晚期景德鎮御窯廠專門為康熙皇帝祝壽而燒制的。做為御用養花器具,因而器上身出現許多象徵長壽的吉祥圖案如「松鶴延年」、「壽山福海」、「鶴鹿同春」、雲龍、雲鳳、雲蝠靈芝、八仙圖等,也有繪山水人物圖、百子圖,口部多折沿,底心有圓孔,沿下青花寫有「大清康熙年制」 6 字楷書橫款。
19 、盤類:日常生活用器,中小型居多,早、中、晚期均有燒造。有些差別不是很大,有高足盤、花口盤、方盤、折沿盤、撇口盤、菊瓣盤等。圈足略高,比較而言,民窯釉面泛青,胎要重於官窯青花,足寬厚。盤底一般平整滿釉,少見明代的塌底現象。外銷瓷有別於國內用瓷,多為折沿,淺壁。胎極輕,很精緻,質量高,青花艷麗,紋飾既有傳統的花鳥紋,也有西方國家的花卉和樓閣等,帶有異國情調。而從文獻上來看,銷往歐洲的居多,許多國家的博物館都有大量康熙青花外銷瓷的收藏。器底往往寫有「玉」字款。
20 、碗類:有高足碗、蓋碗、盒 碗、卧足碗、敞口碗、折沿碗、折腰腕、撇口深腹墩式碗、四方委角碗、小斗笠碗為康熙朝創新式樣,除青花外還有鬥彩,里外常畫鳳竹紋,採用的是過枝手法,這種由外到里的過枝畫法,為當時所首創,後期雍正、乾隆廣泛使用。足內寫「御賜純一堂」雙方框款。康熙青花碗畫面都不是很繁密,裝飾得體。官窯以龍、鳳為主,常見有雲蝠、朵雲、松鼠葡萄、牡丹花、八寶、八卦紋等。
21 、盒類:上下結合緊密,蓋面扁平,圈低矮、平切。盒底常見有「清玩」 2 字,外壁往往畫人物,書「大清康熙年制」雙行 6 字款的常常通體畫纏枝牡丹。另有圓盒、四節圓盒、小印泥盒、串鈴盒、棋子盒等。
22 、杯類:有高足杯、酒杯、茶杯、螭耳杯、鈴鐺杯,鈴鐺杯大口,深腹,小圈足,足高,因其外觀極令鈴鐺而得名,又稱仰鍾不,是康熙朝富有朝代風格的器物。有薄胎、深胎兩種。官窯胎薄多敞口,民窯胎厚多撇口;套杯,多為 3 個 1 套大中小合成一體,外壁常繪詩句人物,後期雍、乾二朝數量明顯增多有 8 個、 10 個。乾隆以後套杯多是粉彩。十二月花卉詩句杯,為康熙朝官窯青花名品之一。屬精美之器,景德鎮曾成批地燒造。除青花外還有五彩,宮中有大量傳品,這種花卉杯製作上技術要求高,燒造難度大。胎薄如紙,輕巧瑩透,青花淡雅,晶瑩光潤,已經達到了只見釉而不見胎的程度。古人用「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消。」來形容它可謂恰如其分。杯身分別於一面繪代表十二月份的花卉,另一面書五言或七言泳花詩句,詩句後面均有一方篆書「賞」字印。十二月花卉杯在康熙朝以後也有少量燒造,多是粉彩,成套的不多,極少見到青花。
23 、 仿古銅器的式樣有:爐、尊、觚、爵、杯、豆等。有的不僅造型仿,紋飾也畫古銅紋,如饕餮紋、獸面紋等。
康熙朝十分崇尚明代青花瓷器,根據文獻記載,多是在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郎廷極任江西巡撫時期燒制的。從傳世品看,仿明代青花,以宣德朝最多,且最為成功,不僅按照宮中宣德青花為藍本進行精心仿製,有的還將宣德紋飾畫在本朝風格的器物上。有目的是想「借古耀今」。仿宣德青花的作品,多出自郎窯,不僅造型、尺寸相同,紋飾、款識也十分逼真,若不仔細觀察對比分析,很難區分,達到了「與真無二」、「比視宣成欲亂真」的程度。清人劉廷璣的《在園雜志》稱贊郎窯「近復郎窯為貴,紫垣中丞公開府西江時所造也。仿古暗合,與真無二,其摹成、宣,釉水顏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極難辯別。」說明康熙仿宣德青花取得了高度成就。
24 、 康熙青花裝飾題材廣泛,包羅萬象,圖案布局巧妙合理,與造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窯青花在紋飾方面,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鮮明的時代性,能夠與現實生活緊密相聯,反映當時思想與生活習俗的圖案大量出現,繪瓷匠人水平決不低於官窯畫師,突破歷代官窯圖案規格化的束縛,自由地發揮民間大眾化特點的藝術風格。而官窯青花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紋飾對稱、平衡、整齊,主題,醒目、突出,仍代表著當時繪瓷工藝的最高水平。
25 、 康熙青花在繪畫技法上,也有不少改革和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改變了明代青花勾勒花紋輪廓線,然後塗色的傳統方法,即單線平塗,而是採用瀉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和借鑒了西洋畫的焦點透視手法,濃重、淡雅層分分明。在瓷坯上繪畫,一種顏色即能表現出濃淡、深淺多種不同的色調。所謂「分水皴」就是用筆梢蘸濃淡不同的料水在胎上描繪,技術上要求高,少的三五種,最多能分了八九種色階。山石的描畫,多採用斧劈南宋畫院派的風格。運筆時勾、染、皴、擦、點各種繪畫手法並用,這全靠畫工手筆功夫來完成,構圖講究多樣化,強調畫面活潑有趣味,視野開闊,無論畫面大小,都有一種很完美的情境。可以說,康熙青花將中國繪畫的技法,經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制在瓷器上,使我國瓷器裝飾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有的畫面結合刻、劃及鏤空堆貼等工藝。同時還廣泛借鑒其它姐妹藝術的有益經驗來豐富自身的裝飾,尤其是青銅器、漆器和織綉等。
26 、 取材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師法自然和社會,反映世俗生活,主要有:植物花卉、山水、動物、人物故事、神話故事、吉祥紋以及長篇詩句等。也有一些是來自明末清初的木刻版畫內容,康熙青花千變萬化的裝飾圖案,也為其後雍、乾青花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7 、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識,多種多樣,在清代一朝是最為豐富多樣。早期青花一般不書帝王年號款,偶見以宮廷或御花園中的齋堂落款,不帶雙圈,如「中和堂制」、「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康熙十年)、「康熙壬子中和堂制」(康熙十一年)、「康熙癸丑中和堂制」(康熙十二年)等,中和堂是康熙皇帝在圓明園中的住所。康熙青花中期開始大量書寫帝王年號款,均為楷書,主要是青花雙罪狀「大清康熙年制」 6 字款, 3 行 6 字。晚期青花既有 3 行 6 字,也有雙行 6 字,後者往往不畫雙圈,「清」字右下的「月」字下現一橫常豎寫,還有少量的「大清年制」4字楷書款。這種4字款在顏色釉中也常看到,如黃釉碗和青釉瓷器蓋碗等。康熙款總的風格是一般色澤稍淺淡,字體清晰,瘦長,端莊工整,清秀有力,熙字寫法有「一撇三臣二筆已」之說,下半部的四點有直點和順點兩種,前者居多。字與字之間拉開距離比較大,上下不是很緊湊,頂天立地,時代特徵鮮明。
28 、仿明款識有「大明年制」、「永樂年制」、「大明永樂年制」、「大明宣德年制」、「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慶年制」、「大明萬曆年制」,從數量上看有一半是寫仿成化款,既有4字,也有6字,多是楷書,其次是寫仿宣德款和嘉靖款。
29 、民窯青花的款識比官窯要復雜,區別很多,多數不書寫年號款,這和當時禁書年號的規定有關系。往往寫堂名款,雙稱齋堂款,即所居的「齋」、「堂」、「室」、「軒」,還有吉言贊頌款和花押圖記款。多數是寫在底足,畫有雙圈,沒有雙圈線的極為少見,少量是在碗心,常見:「碧雲堂制」、「興裕堂制」、「兆慶堂制」、「惟善堂制」、「慎德堂制」、「慎德堂博古制」、「杏林軒制珍玩」、「叢菊齋制」、「拙存齋」、「白雲堂依古制」、「應德軒博古制」、「全慶堂仿古制」、「芝蘭齋制」、「天寶堂制」、「宿雲齋」、「三元堂制」、「筆花齋制」、「世錦堂制」、「中和堂制」。吉言贊頌款有:「在川知樂」、「永慶奇珍」、「奇石寶鼎之珍」、「友昆連碧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玉殿傳臚首唱」、「益友鼎玉雅制」、「風流宰相家」、「青玉寶鼎之珍」、「世德留芳祿在其中」、「滄浪綠水」、「文章山斗」、「世代文章」、「杏林春宴」、「球琳珍玩」、「球琳琅軒之珍」等。個別器物只是在圈足內畫雙圈,圈內無字,有些繪樹葉、梅花、海螺、小兔、雙魚、靈芝、爵杯、香爐、荷花等圖案標記。盤、碗的足內常寫「佳」字或「福」字,有的描繪筆、銀錠、如意寓意「必定如意」,有的描繪雜寶、方勝等。
30 、 康熙青花寫干支年款的很多,絕大多數書於器身文尾,按年代順序排列有:「丙午」款(五年)青花三友碗,青花山水筆筒,「丁未」款(六年)青花山水紋碗,「辛亥」款(十年)青花山水人物盤、青花八仙爐,「癸丑」款(十二年)青花山水筆筒,「已未」款(十八年)青花人物詩句套杯,「甲子」款(二十三年)青花人物三足爐,「丁卯」款(二十六年)青花詩句筆筒,「已巳」款(二十八年)青花雲龍爐,「庚午」款(二十九年)青花漁家樂圖方棒槌瓶,「壬申」款(三十一年)青花騰王閣序筆筒,「丁丑」款(三十六年)青花山水人物筆筒,「戊寅」款(三十七年)青花羅漢紋筒多瓶,「乙未」款(五十四年)青花人物紋鳳尾尊等,這些帶有明確紀年的器物,對我們鑒定同類型器的年代確認,深入系統的研究提供了准確的依據。
⑶ 青花瓷器是我國陶瓷史上最優秀的瓷器品種之一,其生產歷時()而不衰。AA小懶貓
青花瓷器是我國陶瓷史上最優秀的瓷器品種之一,其生產歷時(700多年)而不衰。
下面是網路順便找來的知識,可以看看:
早期康熙青花胎體厚重,釉面肥潤呈青白色,有縮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與器底釉色不一致,個別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層醬釉,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火石紅,露胎處能看到一圈細密的旋環痕跡。 、康熙民窯器中常見縮釉、粘砂、不光滑現象,器物底足內釉薄泛白,常見放射狀的跳刀痕,有的足牆同面斜削呈尖狀,圈足直徑大,許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現台階的形狀,其折角處極為挺直,俗稱二層台或台階底。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龍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較外圈矮,兩圈間露胎無無釉,圈足寬厚。
康熙中期青花由於燒成溫度進一步提高,胎體潔白堅硬,斷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雜質,胎體薄厚適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漿白兩種,粉白釉面硬度高,漿白釉面略顯疏鬆,偶有開片,還有一種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沒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經過打磨,光滑呈泥鰍背狀,但沒有後期雍正青花的滾圓,少見火石紅,胎釉結合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當時還出現用精細淘洗的漿泥製成的瓷胎,俗稱漿胎,產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體偏輕。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澤深沉含蓄,胎體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較深普遍採用平切,切削整齊。
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廣東青料描畫,呈色灰藍,個別發色欠佳,濃重灰暗及藍黑,與順治青花特點很相似。
中期青花使用雲南省的珠明料,這種青花色料提練精純,由於水沉法改進為煅燒法,呈色鮮藍青翠,無漂浮感,明凈艷麗,清朗不渾,艷而不俗。有的呈寶石藍色,鮮藍而不火氣,它與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區別,時代特徵十分明顯。並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面貌。人們往往稱康熙青花為翠毛藍、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色彩變化有五個層次的色階,所用青料有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之分。古人對康熙青花評價甚高,謂其青花一色,見深見淺,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嬌翠欲滴。器物畫面濃淡深淺,光線強弱分明,不同層次的渲染,完全是由於工匠們熟練地運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識地造成多種深淺層次不同的色調,甚至在一筆一劃中也能分出深淺不同的筆韻,如青花山水人物圖,花鳥圖等,無論遠山近水,層巒疊嶂,均富有層次的節奏感、立體感,結合暈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達到國畫題材的表現手法,猶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觀賞性,這也是康熙青花備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晚期青花,呈色趨於淡雅,有的灰藍,有的泛暈散,也有描青花,所佔比重不大,多繪在杯、盤、碟等小件器皿上。
康熙朝除了燒造傳統的白地的青花外,還有漿胎青葯,哥釉青花,郎窯青花,藍釉青花、黃釉青,灑藍開光青花、藍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醬釉內青花、青花紅彩、青花釉里紅、青花加黃、青花加紫、青花戧金、青花鏤雕等派生品種,雖燒造數量不是很多,但別具情趣。
康熙青花仿明代青花發色也很流行,所佔比例不大,主要是仿永樂、宣德青花蘇泥勃青料重鮮艷帶暈散的藝術效果。其次還有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藍中泛紫。這時期最擅長仿宣德青花瓷,由於採用的是國產鈷料,含鐵量低,穩定性好,所繪花卉呈有黑色結晶斑點,是採用人工重塗積點方法,有意點染形成,青花下沉度及質感不夠,釉面同樣泛青,個別也有桔皮紋,用手撫摸釉面,比較光滑,凹凸不平感覺不明顯,而永宣青花釉面往往帶有波浪狀,總體來看,仿製水平還是很高的。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為豐富的一個時期,形式更是變化多樣,層出不窮,一種器型往往有多種不同的式樣,以人們的現實生活需要和條件為依據,千姿百態,仿古創新,既有陳設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種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銅器式樣祭器、外銷瓷等。外銷瓷在當時對外貿易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表花、五彩兩個品種,基本都是民窯器,用色偏濃重,造型高大,紋飾也適應於國外市場的需求,規整繁縟,並有許多創新式樣。
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產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這與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術列趨成熟有密切關系。如:大棒槌瓶、大香爐、萬壽字大瓶、大盤口瓶,鳳尾尊、花盆、大魚缸、綉墩、大蓋罐等,整體特點是古樸穩重,頗具陽剛之氣的力度。盡管體積較大,有的高達 厘米,極少變形,器身介面不明顯,反映了成型與修胎工藝的精進。器物外部輪廓線和轉折處清晰、利落而有精神。風格硬朗,挺拔向上,渾厚朴實、有力,粗獷豪放,富有陽剛氣勢,製作很清楚規范,絲毫沒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獨創性,嚴謹大方,講究整體效果,不刻板,端莊中透出靈秀的美姿。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許多方形器,如方盤、方碗、方棒槌瓶、方尊、方花盆等,比較而言,燒制方形器要比圓形器難得多,充分表現當時工匠們造型設計的高超水平與制瓷技術的進步
康熙青花瓷器種類繁多,根據一些常見器物現擇要分類介紹如下:
瓶類:是康熙青花造型最為豐富的,多用為陳設觀賞。有長頸瓶,早期瓶高頸粗,晚期瓶矮頸短。梅瓶小唇口,短頸,體豐滿,多是玉璧形底,少量是圈足,無款,有平肩、溜肩兩種,形體大的胎輕,個別釉面有開片,體小的胎重。筒瓶,又稱象腿瓶,外形與崇禎、順治基本相同,但沒有順治的高。棒槌瓶,創新式樣,因形似我國南方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基本是民窯產品,有圓棒槌和方棒槌兩種,前者數量多,後者少,線條處理楞角分明,普遍高度在 厘米 左右。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青花祝壽圓棒槌瓶,洗口,長直腹,高達 厘米 ,形體高大,十分引人注目。又如康熙青花漁家樂方棒槌瓶,都是這類器的精品。葫蘆瓶,口沿部分增高,洋重線條美,底部有露胎和書款兩種,前者仿明代特徵。錐把瓶、玉壺春瓶與明代相比頸部縮短,腹部肥大。膽瓶、天球瓶、蒜頭瓶、荸薺扁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為康熙朝新創器型。此外,還有八方瓶,綬帶耳扁腹葫蘆瓶等。
尊類:搖鈴尊,又稱紙槌瓶,為康熙官窯的創新式樣,平底內凹,均有款,所見多為青花及釉里紅兩個品種;鳳尾尊為當時的流行式樣,因其口、足外撇形似鳳尾,故名。它是從花觚演變而來的,線條優美,舒展流暢。多是康熙中、晚期產品,無款居多。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圖鳳尾尊高 厘米,及青花雉雞牡丹圖鳳尾尊均屬代表之作。撇口尊、琵琶尊、形似弦樂器琵琶,故名。雙陸尊、石榴尊、馬蹄尊、筒式尊、獸面銜環尊、觀音尊、雙耳尊等,其器型撇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至底外撇。
罐類:將軍罐,始見明代嘉靖,康熙朝延續順治式樣,高矮大小不等。官民窯均有,但民窯所佔數量多,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畫仕女嬰戲、洞石花鳥兩種圖案,往往底部無釉露胎,胎體厚重,足邊有火石紅,官窯產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繪團壽紋,底部圈足滿釉書有本朝 字款。蓮子罐、瓜罐、冰梅罐、竹節蓋罐,罐身繪翠竹紋,除青花外,還有白釉綠彩。鼓式蓋罐、獅鈕蓋罐、粥罐,為康熙朝創新式樣,多是民窯產品,尺寸不是很大,形體矮而圓,底部無釉露胎,肩部有對稱雙圓孔,穿有銅環,便於提用。罐蓋分圓頂和平頂兩種,前者多置寶珠形鈕,後者無鈕。
花觚類:大器居多。早、中期大量生產,基本是民窯產品。一般器型高大,高度在 厘米 左右,份量適中。早期簡單呈筒形,平底內凹。中期形體特徵鮮明,開始發生變化,口足外撇,鼓腹,腹上下各凸起一周,二層台底,足內常見書寫仿明代成化、嘉靖年 年字款,其雙圈畫的很大,有的花觚只畫雙圈,有的不寫款,多數是口徑大於足徑。
壺類:執壺、賁把壺;又稱藏草壺,宗教法器,是仿照藏族銀制賁把壺形制燒造而成。茶壺,飲茶器具,燒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樣式,善於隨形變換,有竹節式、桃式、提梁式、端把式、八寶式、福字形、祿字形、壽字形等。壺體與壺流、壺柄比例適度,和諧統一,端莊大方。茶壺常見畫松竹梅和博古圖。博古即是用各咱工藝品組合成的圖案。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康熙青花松竹梅紋茶壺,構思巧妙,蓋鈕、流柄塑成梅枝、竹節及松樹,在用青花繪松、竹、梅紋,將繪畫與雕塑融為一體,精美雅緻。鼻煙壺,做為盛放鼻煙的器皿,開始在當時廣為流行,但式樣單一,呈筒形,又稱炮竹形。小唇口,外繪纏枝蓮花、折枝菊花和寒江獨釣圖,前者多無款,後者多寫成化年制 字仿款。
筆筒類:文房用具之一,數量很多,器壁多較厚。較明末清初有了明顯的變化,流行口底相若的圓筒形,數量最多的也是最具代表性。另有撇口形、竹節式、束腰式等,束腰式多出現在早期,有的口部施漿白釉,已不是主流品種。最常見的是玉璧形底,底心出臍微向內凹,有釉,比外壁釉要偏白、薄,臍內的外圍有施釉和無釉兩種,後者居多。其次是台階底,圈足和平底無釉露胎。也有的是底部有三個條形小足。官窯筆筒多書長篇詩文,詩尾常用釉里紅篆書康熙傳古方章。民窯釉面泛青,多畫山水人物故事和花鳥圖。個別帶有紀年如康熙二十年山水人物筆筒、康熙十三年山水筆筒等,這類帶紀年的民窯筆筒,總體特別是胎厚重,底無釉,口沿與近底處往往有暗刻雙弦紋或卷草紋,而這種暗花邊飾在明末崇禎和清初青花瓷中非常流行,如筆筒、蓮子罐和筒式瓶中經常看到。
花盆類:養花器具。形體龐大,胎體堅硬,沉穩敦厚。常見有圓形、圓筒形、橢圓形、海棠形、四方形、長方形、六方形等。造型端莊、古樸,製做考究,多是康熙晚期景德鎮御窯廠專門為康熙皇帝祝壽而燒制的。做為御用養花器具,因而器上身出現許多象徵長壽的吉祥圖案如松鶴延年、壽山福海、鶴鹿同春、雲龍、雲鳳、雲蝠靈芝、八仙圖等,也有繪山水人物圖、百子圖,口部多折沿,底心有圓孔,沿下青花寫有大清康熙年制 字楷書橫款。
盤類:日常生活用器,中小型居多,早、中、晚期均有燒造。有些差別不是很大,有高足盤、花口盤、方盤、折沿盤、撇口盤、菊瓣盤等。圈足略高,比較而言,民窯釉面泛青,胎要重於官窯青花,足寬厚。盤底一般平整滿釉,少見明代的塌底現象。外銷瓷有別於國內用瓷,多為折沿,淺壁。胎極輕,很精緻,質量高,青花艷麗,紋飾既有傳統的花鳥紋,也有西方國家的花卉和樓閣等,帶有異國情調。而從文獻上來看,銷往歐洲的居多,許多國家的博物館都有大量康熙青花外銷瓷的收藏。器底往往寫有玉字款。
碗類:有高足碗、蓋碗、盒 碗、卧足碗、敞口碗、折沿碗、折腰腕、撇口深腹墩式碗、四方委角碗、小斗笠碗為康熙朝創新式樣,除青花外還有鬥彩,里外常畫鳳竹紋,採用的是過枝手法,這種由外到里的過枝畫法,為當時所首創,後期雍正、乾隆廣泛使用。足內寫御賜純一堂雙方框款。康熙青花碗畫面都不是很繁密,裝飾得體。官窯以龍、鳳為主,常見有雲蝠、朵雲、松鼠葡萄、牡丹花、八寶、八卦紋等。
盒類:上下結合緊密,蓋面扁平,圈低矮、平切。盒底常見有清玩 字,外壁往往畫人物,書大清康熙年制雙行 字款的常常通體畫纏枝牡丹。另有圓盒、四節圓盒、小印泥盒、串鈴盒、棋子盒等。
杯類:有高足杯、酒杯、茶杯、螭耳杯、鈴鐺杯,鈴鐺杯大口,深腹,小圈足,足高,因其外觀極令鈴鐺而得名,又稱仰鍾不,是康熙朝富有朝代風格的器物。有薄胎、深胎兩種。官窯胎薄多敞口,民窯胎厚多撇口;套杯,多為 個 套大中小合成一體,外壁常繪詩句人物,後期雍、乾二朝數量明顯增多有 個、 個。乾隆以後套杯多是粉彩。十二月花卉詩句杯,為康熙朝官窯青花名品之一。屬精美之器,景德鎮曾成批地燒造。除青花外還有五彩,宮中有大量傳品,這種花卉杯製作上技術要求高,燒造難度大。胎薄如紙,輕巧瑩透,青花淡雅,晶瑩光潤,已經達到了只見釉而不見胎的程度。古人用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消。來形容它可謂恰如其分。杯身分別於一面繪代表十二月份的花卉,另一面書五言或七言泳花詩句,詩句後面均有一方篆書賞字印。十二月花卉杯在康熙朝以後也有少量燒造,多是粉彩,成套的不多,極少見到青花。
仿古銅器的式樣有:爐、尊、觚、爵、杯、豆等。有的不僅造型仿,紋飾也畫古銅紋,如饕餮紋、獸面紋等。
康熙朝十分崇尚明代青花瓷器,根據文獻記載,多是在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郎廷極任江西巡撫時期燒制的。從傳世品看,仿明代青花,以宣德朝最多,且最為成功,不僅按照宮中宣德青花為藍本進行精心仿製,有的還將宣德紋飾畫在本朝風格的器物上。有目的是想借古耀今。仿宣德青花的作品,多出自郎窯,不僅造型、尺寸相同,紋飾、款識也十分逼真,若不仔細觀察對比分析,很難區分,達到了與真無二、比視宣成欲亂真的程度。清人劉廷璣的《在園雜志》稱贊郎窯近復郎窯為貴,紫垣中丞公開府西江時所造也。仿古暗合,與真無二,其摹成、宣,釉水顏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極難辯別。說明康熙仿宣德青花取得了高度成就。
康熙青花裝飾題材廣泛,包羅萬象,圖案布局巧妙合理,與造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窯青花在紋飾方面,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鮮明的時代性,能夠與現實生活緊密相聯,反映當時思想與生活習俗的圖案大量出現,繪瓷匠人水平決不低於官窯畫師,突破歷代官窯圖案規格化的束縛,自由地發揮民間大眾化特點的藝術風格。而官窯青花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紋飾對稱、平衡、整齊,主題,醒目、突出,仍代表著當時繪瓷工藝的最高水平。
康熙青花在繪畫技法上,也有不少改革和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改變了明代青花勾勒花紋輪廓線,然後塗色的傳統方法,即單線平塗,而是採用瀉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和借鑒了西洋畫的焦點透視手法,濃重、淡雅層分分明。在瓷坯上繪畫,一種顏色即能表現出濃淡、深淺多種不同的色調。所謂分水皴就是用筆梢蘸濃淡不同的料水在胎上描繪,技術上要求高,少的三五種,最多能分了八九種色階。山石的描畫,多採用斧劈南宋畫院派的風格。運筆時勾、染、皴、擦、點各種繪畫手法並用,這全靠畫工手筆功夫來完成,構圖講究多樣化,強調畫面活潑有趣味,視野開闊,無論畫面大小,都有一種很完美的情境。可以說,康熙青花將中國繪畫的技法,經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制在瓷器上,使我國瓷器裝飾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有的畫面結合刻、劃及鏤空堆貼等工藝。同時還廣泛借鑒其它姐妹藝術的有益經驗來豐富自身的裝飾,尤其是青銅器、漆器和織綉等。
取材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師法自然和社會,反映世俗生活,主要有:植物花卉、山水、動物、人物故事、神話故事、吉祥紋以及長篇詩句等。也有一些是來自明末清初的木刻版畫內容,康熙青花千變萬化的裝飾圖案,也為其後雍、乾青花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識,多種多樣,在清代一朝是最為豐富多樣。早期青花一般不書帝王年號款,偶見以宮廷或御花園中的齋堂落款,不帶雙圈,如中和堂制、康熙辛亥中和堂制 ( 康熙十年 ) 、康熙壬子中和堂制 ( 康熙十一年 ) 、康熙癸丑中和堂制 ( 康熙十二年 ) 等,中和堂是康熙皇帝在圓明園中的住所。康熙青花中期開始大量書寫帝王年號款,均為楷書,主要是青花雙罪狀大清康熙年制 字款, 行 字。晚期青花既有 行 字,也有雙行 字,後者往往不畫雙圈,清字右下的月字下現一橫常豎寫,還有少量的大清年制 字楷書款。這種 字款在顏色釉中也常看到,如黃釉碗和青釉瓷器蓋碗等。康熙款總的風格是一般色澤稍淺淡,字體清晰,瘦長,端莊工整,清秀有力,熙字寫法有一撇三臣二筆已之說,下半部的四點有直點和順點兩種,前者居多。字與字之間拉開距離比較大,上下不是很緊湊,頂天立地,時代特徵鮮明。
仿明款識有大明年制、永樂年制、大明永樂年制、大明宣德年制、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慶年制、大明萬曆年制,從數量上看有一半是寫仿成化款,既有 字,也有 字,多是楷書,其次是寫仿宣德款和嘉靖款。
民窯青花的款識比官窯要復雜,區別很多,多數不書寫年號款,這和當時禁書年號的規定有關系。往往寫堂名款,雙稱齋堂款,即所居的齋、堂、室、軒,還有吉言贊頌款和花押圖記款。多數是寫在底足,畫有雙圈,沒有雙圈線的極為少見,少量是在碗心,常見:碧雲堂制、興裕堂制、兆慶堂制、惟善堂制、慎德堂制、慎德堂博古制、杏林軒制珍玩、叢菊齋制、拙存齋、白雲堂依古制、應德軒博古制、全慶堂仿古制、芝蘭齋制、天寶堂制、宿雲齋、三元堂制、筆花齋制、世錦堂制、中和堂制。吉言贊頌款有:在川知樂、永慶奇珍、奇石寶鼎之珍、友昆連碧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玉殿傳臚首唱、益友鼎玉雅制、風流宰相家、青玉寶鼎之珍、世德留芳祿在其中、滄浪綠水、文章山斗、世代文章、杏林春宴、球琳珍玩、球琳琅軒之珍等。個別器物只是在圈足內畫雙圈,圈內無字,有些繪樹葉、梅花、海螺、小兔、雙魚、靈芝、爵杯、香爐、荷花等圖案標記。盤、碗的足內常寫佳字或福字,有的描繪筆、銀錠、如意寓意必定如意,有的描繪雜寶、方勝等。
康熙青花寫干支年款的很多,絕大多數書於器身文尾,按年代順序排列有:丙午款 ( 五年 ) 青花三友碗,青花山水筆筒,丁未款 ( 六年 ) 青花山水紋碗,辛亥款 ( 十年 ) 青花山水人物盤、青花八仙爐,癸丑款 ( 十二年 ) 青花山水筆筒,已未款 ( 十八年 ) 青花人物詩句套杯,甲子款 ( 二十三年 ) 青花人物三足爐,丁卯款 ( 二十六年 ) 青花詩句筆筒,已巳款 ( 二十八年 ) 青花雲龍爐,庚午款 ( 二十九年 ) 青花漁家樂圖方棒槌瓶,壬申款 ( 三十一年 ) 青花騰王閣序筆筒,丁丑款 ( 三十六年 ) 青花山水人物筆筒,戊寅款 ( 三十七年 ) 青花羅漢紋筒多瓶,乙未款 ( 五十四年 ) 青花人物紋鳳尾尊等,這些帶有明確紀年的器物,對我們鑒定同類型器的年代確認,深入系統的研究提供了准確的依據。
⑷ 景德鎮陶瓷電熱水壺套裝 自動上水抽水電茶爐消毒鍋茶具燒水壺怎麼用
使用方法:
插入電源,抽水電水壺進入待機關態,電源指示燈亮
打開壺蓋:對正水管,然後按下加水區內的任一按鍵,消耗在排空時,噪音較大,這是正常現象
當注水正常後,你可直接按加熱區的按鍵,默認為自動狀態,自動狀態:溫度達到100度時,自動進入保溫
恆溫狀態,你可以調整溫度從65度.70度.75度........100度
當你不需要加熱加水時,請按關機鍵,抽水電水壺進入待機狀態,或真接拔下插頭.
建議使用桶裝水
水質不同,使用後要清潔,清潔前要確保電源線插頭憶從插座上分離,並讓其冷卻後用濕布擦拭壺身及基座,注意電源線插頭及基卒連接器外保持乾燥
⑸ 青花瓷底部有雙圈是哪個時期的
器物名稱:日用瓷碗
燒制年代:二十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
在碗口四周塗一兩圈青料的瓷碗型式,早年出自明末景德鎮有小南街窯,該窯特點為纖薄而堅致,釉色白中帶青。後逐漸為各類青花紋飾替代,只有民間還有地方窯廠按此款型燒制,但均很粗糙。建國後,各地日用瓷燒制企業一度沿用傳統的青花紋飾,同時此款型瓷碗也作為百姓用瓷繼續燒制,但仍為較粗糙製品回。
隨著文革開始,傳統青花紋飾先後被作為四舊而停產。這個時候,因碗口雙圈型式簡潔美觀,很快被在各日用瓷企業大規模啟用。六十年代後期至七十年代中期民用瓷碗普遍採用此款型,質量也有了較大提升。無論城市鄉村,至今仍有很多家庭在使用。
(5)巴馬長壽瓷青花抽水套壺市場價擴展閱讀:
元青花瓷造型獨具特色。從製作工藝上看,此時出現了胎體厚重的巨大形體,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等。但也有精細之作,如胎體輕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盤等。在元代社會,青花瓷還沒有成為宮廷或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除酒具、明器外,主要產品是對外輸出,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乃是為了滿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習慣使用者的需要。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是為了適應伊斯蘭國家廣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飯的習慣而特別生產的大型飲食器皿。
而元時生產的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壺則多銷往菲律賓。根據考古資料可知,許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當年為滿足東南亞人陪葬需要而製作的外銷商品。除了外銷,元青花生產者對內為了符合元代社會生活習俗還生產了中小型瓶、爐、筆山、高足碗、連座器等。大體可綜合為五大類。
⑹ 我家盤子後面有個中國景德鎮的標準是藍色花邊請問是不是古董
你先看看是否有年代,根據年代特點可以判定真偽, 1、早期康熙青花胎體厚重,釉面肥潤呈青白色,有縮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與器底釉色不一致,個別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層醬釉,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火石紅,露胎處能看到一圈細密的旋環痕跡。
康熙時期:1、早期康熙青花胎體厚重,釉面肥潤呈青白色,有縮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與器底釉色不一致,個別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層醬釉,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火石紅,露胎處能看到一圈細密的旋環痕跡。2 、康熙民窯器中常見縮釉、粘砂、不光滑現象,器物底足內釉薄泛白,常見放射狀的跳刀痕,有的足牆同面斜削呈尖狀,圈足直徑大,許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現台階的形狀,其折角處極為挺直,俗稱「二層台」或「台階底」。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龍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較外圈矮,兩圈間露胎無無釉,圈足寬厚。
3 、康熙中期青花由於燒成溫度進一步提高,胎體潔白堅硬,斷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雜質,胎體薄厚適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漿白兩種,粉白釉面硬度高,漿白釉面略顯疏鬆,偶有開片,還有一種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沒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經過打磨,光滑呈泥鰍背狀,但沒有後期雍正青花的滾圓,少見火石紅,胎釉結合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當時還出現用精細淘洗的漿泥製成的瓷胎,俗稱「漿胎」,產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體偏輕。
4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澤深沉含蓄,胎體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較深普遍採用平切,切削整齊。
5 、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廣東青料描畫,呈色灰藍,個別發色欠佳,濃重灰暗及藍黑,與順治青花特點很相似。
6 、中期青花使用雲南省的「珠明料」,這種青花色料提練精純,由於水沉法改進為煅燒法,呈色鮮藍青翠,無漂浮感,明凈艷麗,清朗不渾,艷而不俗。有的呈寶石藍色,鮮藍而不火氣,它與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區別,時代特徵十分明顯。並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面貌。人們往往稱康熙青花為「翠毛藍」、「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色彩變化有五個層次的色階,所用青料有「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之分。古人對康熙青花評價甚高,謂「其青花一色,見深見淺,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嬌翠欲滴。」器物畫面濃淡深淺,光線強弱分明,不同層次的渲染,完全是由於工匠們熟練地運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識地造成多種深淺層次不同的色調,甚至在一筆一劃中也能分出深淺不同的筆韻,如青花山水人物圖,花鳥圖等,無論遠山近水,層巒疊嶂,均富有層次的節奏感、立體感,結合暈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達到國畫題材的表現手法,猶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觀賞性,這也是康熙青花備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7 、晚期青花,呈色趨於淡雅,有的灰藍,有的泛暈散,也有描青花,所佔比重不大,多繪在杯、盤、碟等小件器皿上。
8 、康熙朝除了燒造傳統的白地的青花外,還有漿胎青葯,哥釉青花,郎窯青花,藍釉青花、黃釉青,灑藍開光青花、藍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醬釉內青花、青花紅彩、青花釉里紅、青花加黃、青花加紫、青花戧金、青花鏤雕等派生品種,雖燒造數量不是很多,但別具情趣。
9 、康熙青花仿明代青花發色也很流行,所佔比例不大,主要是仿永樂、宣德青花蘇泥勃青料重鮮艷帶暈散的藝術效果。其次還有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藍中泛紫。這時期最擅長仿宣德青花瓷,由於採用的是國產鈷料,含鐵量低,穩定性好,所繪花卉呈有黑色結晶斑點,是採用人工重塗積點方法,有意點染形成,青花下沉度及質感不夠,釉面同樣泛青,個別也有桔皮紋,用手撫摸釉面,比較光滑,凹凸不平感覺不明顯,而永宣青花釉面往往帶有波浪狀,總體來看,仿製水平還是很高的。
10、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為豐富的一個時期,形式更是變化多樣,層出不窮,一種器型往往有多種不同的式樣,以人們的現實生活需要和條件為依據,千姿百態,仿古創新,既有陳設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種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銅器式樣祭器、外銷瓷等。外銷瓷在當時對外貿易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表花、五彩兩個品種,基本都是民窯器,用色偏濃重,造型高大,紋飾也適應於國外市場的需求,規整繁縟,並有許多創新式樣。
11 、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產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這與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術列趨成熟有密切關系。如:大棒槌瓶、大香爐、萬壽字大瓶、大盤口瓶,鳳尾尊、花盆、大魚缸、綉墩、大蓋罐等,整體特點是古樸穩重,頗具陽剛之氣的力度。盡管體積較大,有的高達 80 厘米,極少變形,器身介面不明顯,反映了成型與修胎工藝的精進。器物外部輪廓線和轉折處清晰、利落而有精神。風格硬朗,挺拔向上,渾厚朴實、有力,粗獷豪放,富有陽剛氣勢,製作很清楚規范,絲毫沒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獨創性,嚴謹大方,講究整體效果,不刻板,端莊中透出靈秀的美姿。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許多方形器,如方盤、方碗、方棒槌瓶、方尊、方花盆等,比較而言,燒制方形器要比圓形器難得多,充分表現當時工匠們造型設計的高超水平與制瓷技術的進步。
12 、康熙青花瓷器種類繁多,根據一些常見器物現擇要分類介紹如下:
瓶類:是康熙青花造型最為豐富的,多用為陳設觀賞。有長頸瓶,早期瓶高頸粗,晚期瓶矮頸短。梅瓶小唇口,短頸,體豐滿,多是玉璧形底,少量是圈足,無款,有平肩、溜肩兩種,形體大的胎輕,個別釉面有開片,體小的胎重。筒瓶,又稱象腿瓶,外形與崇禎、順治基本相同,但沒有順治的高。棒槌瓶,創新式樣,因形似我國南方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基本是民窯產品,有圓棒槌和方棒槌兩種,前者數量多,後者少,線條處理楞角分明,普遍高度在 46 厘米左右。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青花祝壽圓棒槌瓶,洗口,長直腹,高達 77.6 厘米,形體高大,十分引人注目。又如康熙青花漁家樂方棒槌瓶,都是這類器的精品。葫蘆瓶,口沿部分增高,洋重線條美,底部有露胎和書款兩種,前者仿明代特徵。錐把瓶、玉壺春瓶與明代相比頸部縮短,腹部肥大。膽瓶、天球瓶、蒜頭瓶、荸薺扁瓶,直口,長頸,扁圓腹,圈足,為康熙朝新創器型。此外,還有八方瓶,綬帶耳扁腹葫蘆瓶等。
13 、尊類:搖鈴尊,又稱紙槌瓶,為康熙官窯的創新式樣,平底內凹,均有款,所見多為青花及釉里紅兩個品種;鳳尾尊為當時的流行式樣,因其口、足外撇形似鳳尾,故名。它是從花觚演變而來的,線條優美,舒展流暢。多是康熙中、晚期產品,無款居多。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圖鳳尾尊高 73.5 厘米,及青花雉雞牡丹圖鳳尾尊均屬代表之作。撇口尊、琵琶尊、形似弦樂器琵琶,故名。雙陸尊、石榴尊、馬蹄尊、筒式尊、獸面銜環尊、觀音尊、雙耳尊等,其器型撇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至底外撇。
14 、罐類:將軍罐,始見明代嘉靖,康熙朝延續順治式樣,高矮大小不等。官民窯均有,但民窯所佔數量多,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畫仕女嬰戲、洞石花鳥兩種圖案,往往底部無釉露胎,胎體厚重,足邊有火石紅,官窯產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繪團壽紋,底部圈足滿釉書有本朝 6 字款。蓮子罐、瓜罐、冰梅罐、竹節蓋罐,罐身繪翠竹紋,除青花外,還有白釉綠彩。鼓式蓋罐、獅鈕蓋罐、粥罐,為康熙朝創新式樣,多是民窯產品,尺寸不是很大,形體矮而圓,底部無釉露胎,肩部有對稱雙圓孔,穿有銅環,便於提用。罐蓋分圓頂和平頂兩種,前者多置寶珠形鈕,後者無鈕。
15 、花觚類:大器居多。早、中期大量生產,基本是民窯產品。一般器型高大,高度在 45 厘米左右,份量適中。早期簡單呈筒形,平底內凹。中期形體特徵鮮明,開始發生變化,口足外撇,鼓腹,腹上下各凸起一周,二層台底,足內常見書寫仿明代成化、嘉靖年 6 年字款,其雙圈畫的很大,有的花觚只畫雙圈,有的不寫款,多數是口徑大於足徑。
16 、壺類:執壺、賁把壺;又稱「藏草壺」,宗教法器,是仿照藏族銀制賁把壺形制燒造而成。茶壺,飲茶器具,燒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樣式,善於隨形變換,有竹節式、桃式、提梁式、端把式、八寶式、「福」字形、「祿」字形、「壽」字形等。壺體與壺流、壺柄比例適度,和諧統一,端莊大方。茶壺常見畫松竹梅和博古圖。博古即是用各咱工藝品組合成的圖案。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康熙青花松竹梅紋茶壺,構思巧妙,蓋鈕、流柄塑成梅枝、竹節及松樹,在用青花繪松、竹、梅紋,將繪畫與雕塑融為一體,精美雅緻。鼻煙壺,做為盛放鼻煙的器皿,開始在當時廣為流行,但式樣單一,呈筒形,又稱炮竹形。小唇口,外繪纏枝蓮花、折枝菊花和寒江獨釣圖,前者多無款,後者多寫成化年制 4 字仿款。
17 、筆筒類:文房用具之一,數量很多,器壁多較厚。較明末清初有了明顯的變化,流行口底相若的圓筒形,數量最多的也是最具代表性。另有撇口形、竹節式、束腰式等,束腰式多出現在早期,有的口部施漿白釉,已不是主流品種。最常見的是玉璧形底,底心出臍微向內凹,有釉,比外壁釉要偏白、薄,臍內的外圍有施釉和無釉兩種,後者居多。其次是台階底,圈足和平底無釉露胎。也有的是底部有三個條形小足。官窯筆筒多書長篇詩文,詩尾常用釉里紅篆書「康熙傳古」方章。民窯釉面泛青,多畫山水人物故事和花鳥圖。個別帶有紀年如康熙二十年山水人物筆筒、康熙十三年山水筆筒等,這類帶紀年的民窯筆筒,總體特別是胎厚重,底無釉,口沿與近底處往往有暗刻雙弦紋或卷草紋,而這種暗花邊飾在明末崇禎和清初青花瓷中非常流行,如筆筒、蓮子罐和筒式瓶中經常看到。
18 、花盆類:養花器具。形體龐大,胎體堅硬,沉穩敦厚。常見有圓形、圓筒形、橢圓形、海棠形、四方形、長方形、六方形等。造型端莊、古樸,製做考究,多是康熙晚期景德鎮御窯廠專門為康熙皇帝祝壽而燒制的。做為御用養花器具,因而器上身出現許多象徵長壽的吉祥圖案如「松鶴延年」、「壽山福海」、「鶴鹿同春」、雲龍、雲鳳、雲蝠靈芝、八仙圖等,也有繪山水人物圖、百子圖,口部多折沿,底心有圓孔,沿下青花寫有「大清康熙年制」 6 字楷書橫款。
19 、盤類:日常生活用器,中小型居多,早、中、晚期均有燒造。有些差別不是很大,有高足盤、花口盤、方盤、折沿盤、撇口盤、菊瓣盤等。圈足略高,比較而言,民窯釉面泛青,胎要重於官窯青花,足寬厚。盤底一般平整滿釉,少見明代的塌底現象。外銷瓷有別於國內用瓷,多為折沿,淺壁。胎極輕,很精緻,質量高,青花艷麗,紋飾既有傳統的花鳥紋,也有西方國家的花卉和樓閣等,帶有異國情調。而從文獻上來看,銷往歐洲的居多,許多國家的博物館都有大量康熙青花外銷瓷的收藏。器底往往寫有「玉」字款。
20 、碗類:有高足碗、蓋碗、盒碗、卧足碗、敞口碗、折沿碗、折腰腕、撇口深腹墩式碗、四方委角碗、小斗笠碗為康熙朝創新式樣,除青花外還有鬥彩,里外常畫鳳竹紋,採用的是過枝手法,這種由外到里的過枝畫法,為當時所首創,後期雍正、乾隆廣泛使用。足內寫「御賜純一堂」雙方框款。康熙青花碗畫面都不是很繁密,裝飾得體。官窯以龍、鳳為主,常見有雲蝠、朵雲、松鼠葡萄、牡丹花、八寶、八卦紋等。
21 、盒類:上下結合緊密,蓋面扁平,圈低矮、平切。盒底常見有「清玩」 2 字,外壁往往畫人物,書「大清康熙年制」雙行 6 字款的常常通體畫纏枝牡丹。另有圓盒、四節圓盒、小印泥盒、串鈴盒、棋子盒等。
22 、杯類:有高足杯、酒杯、茶杯、螭耳杯、鈴鐺杯,鈴鐺杯大口,深腹,小圈足,足高,因其外觀極令鈴鐺而得名,又稱仰鍾不,是康熙朝富有朝代風格的器物。有薄胎、深胎兩種。官窯胎薄多敞口,民窯胎厚多撇口;套杯,多為 3 個 1 套大中小合成一體,外壁常繪詩句人物,後期雍、乾二朝數量明顯增多有 8 個、 10 個。乾隆以後套杯多是粉彩。十二月花卉詩句杯,為康熙朝官窯青花名品之一。屬精美之器,景德鎮曾成批地燒造。除青花外還有五彩,宮中有大量傳品,這種花卉杯製作上技術要求高,燒造難度大。胎薄如紙,輕巧瑩透,青花淡雅,晶瑩光潤,已經達到了只見釉而不見胎的程度。古人用「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消。」來形容它可謂恰如其分。杯身分別於一面繪代表十二月份的花卉,另一面書五言或七言泳花詩句,詩句後面均有一方篆書「賞」字印。十二月花卉杯在康熙朝以後也有少量燒造,多是粉彩,成套的不多,極少見到青花。
23 、仿古銅器的式樣有:爐、尊、觚、爵、杯、豆等。有的不僅造型仿,紋飾也畫古銅紋,如饕餮紋、獸面紋等。
康熙朝十分崇尚明代青花瓷器,根據文獻記載,多是在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郎廷極任江西巡撫時期燒制的。從傳世品看,仿明代青花,以宣德朝最多,且最為成功,不僅按照宮中宣德青花為藍本進行精心仿製,有的還將宣德紋飾畫在本朝風格的器物上。有目的是想「借古耀今」。仿宣德青花的作品,多出自郎窯,不僅造型、尺寸相同,紋飾、款識也十分逼真,若不仔細觀察對比分析,很難區分,達到了「與真無二」、「比視宣成欲亂真」的程度。清人劉廷璣的《在園雜志》稱贊郎窯「近復郎窯為貴,紫垣中丞公開府西江時所造也。仿古暗合,與真無二,其摹成、宣,釉水顏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極難辯別。」說明康熙仿宣德青花取得了高度成就。
24 、康熙青花裝飾題材廣泛,包羅萬象,圖案布局巧妙合理,與造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窯青花在紋飾方面,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鮮明的時代性,能夠與現實生活緊密相聯,反映當時思想與生活習俗的圖案大量出現,繪瓷匠人水平決不低於官窯畫師,突破歷代官窯圖案規格化的束縛,自由地發揮民間大眾化特點的藝術風格。而官窯青花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紋飾對稱、平衡、整齊,主題,醒目、突出,仍代表著當時繪瓷工藝的最高水平。
25 、康熙青花在繪畫技法上,也有不少改革和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改變了明代青花勾勒花紋輪廓線,然後塗色的傳統方法,即單線平塗,而是採用瀉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和借鑒了西洋畫的焦點透視手法,濃重、淡雅層分分明。在瓷坯上繪畫,一種顏色即能表現出濃淡、深淺多種不同的色調。所謂「分水皴」就是用筆梢蘸濃淡不同的料水在胎上描繪,技術上要求高,少的三五種,最多能分了八九種色階。山石的描畫,多採用斧劈南宋畫院派的風格。運筆時勾、染、皴、擦、點各種繪畫手法並用,這全靠畫工手筆功夫來完成,構圖講究多樣化,強調畫面活潑有趣味,視野開闊,無論畫面大小,都有一種很完美的情境。可以說,康熙青花將中國繪畫的技法,經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制在瓷器上,使我國瓷器裝飾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有的畫面結合刻、劃及鏤空堆貼等工藝。同時還廣泛借鑒其它姐妹藝術的有益經驗來豐富自身的裝飾,尤其是青銅器、漆器和織綉等。
22 、杯類:有高足杯、酒杯、茶杯、螭耳杯、鈴鐺杯,鈴鐺杯大口,深腹,小圈足,足高,因其外觀極令鈴鐺而得名,又稱仰鍾不,是康熙朝富有朝代風格的器物。有薄胎、深胎兩種。官窯胎薄多敞口,民窯胎厚多撇口;套杯,多為 3 個 1 套大中小合成一體,外壁常繪詩句人物,後期雍、乾二朝數量明顯增多有 8 個、 10 個。乾隆以後套杯多是粉彩。十二月花卉詩句杯,為康熙朝官窯青花名品之一。屬精美之器,景德鎮曾成批地燒造。除青花外還有五彩,宮中有大量傳品,這種花卉杯製作上技術要求高,燒造難度大。胎薄如紙,輕巧瑩透,青花淡雅,晶瑩光潤,已經達到了只見釉而不見胎的程度。古人用「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消。」來形容它可謂恰如其分。杯身分別於一面繪代表十二月份的花卉,另一面書五言或七言泳花詩句,詩句後面均有一方篆書「賞」字印。十二月花卉杯在康熙朝以後也有少量燒造,多是粉彩,成套的不多,極少見到青花。
23 、仿古銅器的式樣有:爐、尊、觚、爵、杯、豆等。有的不僅造型仿,紋飾也畫古銅紋,如饕餮紋、獸面紋等。
康熙朝十分崇尚明代青花瓷器,根據文獻記載,多是在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郎廷極任江西巡撫時期燒制的。從傳世品看,仿明代青花,以宣德朝最多,且最為成功,不僅按照宮中宣德青花為藍本進行精心仿製,有的還將宣德紋飾畫在本朝風格的器物上。有目的是想「借古耀今」。仿宣德青花的作品,多出自郎窯,不僅造型、尺寸相同,紋飾、款識也十分逼真,若不仔細觀察對比分析,很難區分,達到了「與真無二」、「比視宣成欲亂真」的程度。清人劉廷璣的《在園雜志》稱贊郎窯「近復郎窯為貴,紫垣中丞公開府西江時所造也。仿古暗合,與真無二,其摹成、宣,釉水顏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極難辯別。」說明康熙仿宣德青花取得了高度成就。
24 、康熙青花裝飾題材廣泛,包羅萬象,圖案布局巧妙合理,與造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窯青花在紋飾方面,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鮮明的時代性,能夠與現實生活緊密相聯,反映當時思想與生活習俗的圖案大量出現,繪瓷匠人水平決不低於官窯畫師,突破歷代官窯圖案規格化的束縛,自由地發揮民間大眾化特點的藝術風格。而官窯青花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紋飾對稱、平衡、整齊,主題,醒目、突出,仍代表著當時繪瓷工藝的最高水平。
25 、康熙青花在繪畫技法上,也有不少改革和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改變了明代青花勾勒花紋輪廓線,然後塗色的傳統方法,即單線平塗,而是採用瀉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和借鑒了西洋畫的焦點透視手法,濃重、淡雅層分分明。在瓷坯上繪畫,一種顏色即能表現出濃淡、深淺多種不同的色調。所謂「分水皴」就是用筆梢蘸濃淡不同的料水在胎上描繪,技術上要求高,少的三五種,最多能分了八九種色階。山石的描畫,多採用斧劈南宋畫院派的風格。運筆時勾、染、皴、擦、點各種繪畫手法並用,這全靠畫工手筆功夫來完成,構圖講究多樣化,強調畫面活潑有趣味,視野開闊,無論畫面大小,都有一種很完美的情境。可以說,康熙青花將中國繪畫的技法,經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制在瓷器上,使我國瓷器裝飾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有的畫面結合刻、劃及鏤空堆貼等工藝。同時還廣泛借鑒其它姐妹藝術的有益經驗來豐富自身的裝飾,尤其是青銅器、漆器和織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