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10歲20歲30而立60花甲

10歲20歲30而立60花甲

發布時間:2022-09-04 12:33:02

❶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八十為耄耋之年

這是古時候形容年齡的別稱,從小到大分別為: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紀很大的老人

拓展資料:

耋dié

(形聲。從老、至聲。本義:年老。古指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同本義 [age over seventy or eighty]

年八十曰耊。字亦作耋。--東漢·許慎《說文》

則大耋之嗟。--《易·離》。馬注:"七十曰耋。"

使率一二耋老而綏焉。--《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耆耋好禮。--《禮記·射義》

又如:耋老(年老;老年人);耋吏(老吏);耋耄(高壽);耋壽(指高壽的人;老人);耋耄之年。

耄mào

<形>

(形聲。從老,毛聲。本義:年老)

同本義。古稱大約七十至九十歲的年紀

匪我言耄。--《詩·大雅·板》

亦聿既耄。--《詩·大雅·抑》

老夫耄矣,無能為也。--《左傳·隱公四年》

又如:耄兒(老人和兒童);耄年(老年);耄老(老年、老年人);耄荒(年老);耄學(年耄碩學之士);耄聵(年老糊塗);耄勤(年老倦勤);耄期(高年);耄耋(八十歲的年齡;高齡、高壽);耄儒(老儒)。

年老昏亂

耄期倦於勤。--《書·大禹謨》

又如:耄思(思緒紛亂);耄耄(紛亂貌);耄亂(謂年老昏亂的人);耄夫(年老昏庸之人);耄昏(年老昏憒);耄聵(年老糊塗);耄朽(老朽;衰老);耄衰(衰老)。

❷ 求古代對10、20、30、40、50、60、70、80、90歲的別稱

3-9歲—抄—垂髫(tiao)10歲——總角襲20歲(女)――桃李年華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
50歲――知命之年
60歲――花甲,平頭之年、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頣

❸ 30歲叫而立,10歲,20,40,50,60,70,80,各叫什麼

1、10歲叫幼學:

10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譯:男子長到十歲叫做幼,這時候該出外上學了。)鄭玄註:「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後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2、男子20歲稱為弱冠:

《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二十歲叫做弱,這時候就該加冠了)」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故用以指男子20歲左右的年齡。

3、40歲稱為不惑:

《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後用作40歲的代稱。

4、50歲稱為知命:

《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意謂到50歲才懂得天命。後人因以「知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5、60歲稱為耳順:

《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何晏集解引鄭玄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後以「耳順」為60歲的代稱。

6、70歲古稀:

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到處都欠著酒債,那是尋常小事,人能夠活到七十歲,古來也是很少的了。)」後因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

7、80歲耋:

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耋dié,老的意思。八十歲稱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

❹ 古代分別稱10歲、20歲、30歲、40歲、50歲、60歲、70歲、八九十歲各稱什麼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20歲:加冠

30歲:而立

40歲:不惑

50歲: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歲: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

70歲:從心之年、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

80歲: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

90歲:鮐背

(4)10歲20歲30而立60花甲擴展閱讀:

兒童稱謂

童孺:兒童。

垂髫[tiao]:指兒童。兒童垂發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兒童猶未束發時自然下垂的短發。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也有說「垂發」的,意思相同,如《後漢書·呂強傳》就有「垂發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頭發紮起來下垂著,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齠[tiao]:兒童換牙。齠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齡:童年。

束發:是指青少年。

稚:稱年齡小的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經聖治》:「故親生只膝下。」

孺子:兒童。《孟子離婁上》 :「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也用作老人對年輕後生的稱呼。《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

成人稱謂

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歲。「愛自待年金聲夙振」(《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女子許嫁,笄而字。」(《禮記·曲禮上》)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願為有室,女子生命而願為有家。」朱熹集註:「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

怨女: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曠夫: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男子。

老人稱謂

杖家之年:五十

杖鄉之年:六十

杖國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禮記·工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問焉,則就其室。」

斑白:老人。老年人頭發斑白,因代指老人。

黃發:是指長壽老人。:指老人,老人的頭發由白變黃。「黃發」是枯黃的頭發。人老了,頭發上由黑變白,白發則黃。

皓首:白頭,指年老。

久壽:長壽。

眉壽:耄[mao]壽,長壽。人老了眉毛長,所以稱眉壽。

姥[mu]:年老的婦人。

暮齒:晚年,暮年。

暖壽:舊俗在過生日的前一天,家裡的人和關系較近的親友來祝壽。

萬壽:大壽,高壽之意。

遐齡:指人長壽高齡。

❺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八十為耄耋之年。是什麼意思

1、二十弱冠

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2、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

3、六十花甲

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為一循環。因干支名號錯綜參互,故稱花甲子。後稱年滿六十為花甲。花甲也指年月、時代、年紀、年歲。

4、七十古稀

古稀,指七十歲。古稀的意思是原有古來稀少,由於古代醫學技術不發達,能夠活到七十歲的老年人比較少見,因此用古稀來形容七十歲。唐·杜甫《曲江》詩之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因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

5、八十耄耋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

七十曰耄,頭發白耄耄然也。 八十曰耋;耋,鐵也。皮膚變黑色如鐵也。後用耄耋指代八九十歲。

(5)10歲20歲30而立60花甲擴展閱讀

最早的出處:

《論語·第二章·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有所成就,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

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

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❻ 在中國古代,10歲是什麼之年,20歲是什麼之年,30歲,40歲,50歲,60歲,70歲,80~90歲,100歲

10歲是幼學,男子20歲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七十曰耄八十九十曰耋。九十為上壽。百歲高壽期頤

❼ 不惑 垂髫 花甲 弱冠 而立 古稀 半百 分別 是多少歲

1.不惑指四十歲

2.垂髫指童年

3.花甲指六十歲

4.弱冠指二十歲的男性

5.而立指三十歲的男性

6.古稀指七十歲

7.半百指五十歲

相關背景:

垂髫:古時童子未冠,頭發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男孩長到二十歲,女孩長到十五歲,就要舉行「冠禮」和「笄禮」。冠笄之前,要先用「筮法」來決定日期和加冠加笄的來賓,叫「筮日」和「筮賓」。

(7)10歲20歲30而立60花甲擴展閱讀

《論語為政》中孔子對於自己在3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雖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聖人,但後人往往把孔子的這些自我評語作為人生不同階段所應達到的生活理想狀態。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大學之道;三十歲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四十歲能成為知者,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六十歲所聞皆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年齡

❽ 花甲,知天命,古稀,弱冠,而立,不惑,耄耋,是多大

花甲是60歲。

知天命是50歲。

古稀是70歲。

弱冠是20歲。

而立是歲。

不惑是40歲。

耄耋是80~90歲。

花甲:指60周歲。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為一循環。因干支名號錯綜參互,故稱花甲子。後稱年滿六十為花甲。花甲也指年月、時代、年紀、年歲。

(8)10歲20歲30而立60花甲擴展閱讀:

三十而立——人在30歲時就應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40歲就沒有什麼可以顧慮、疑惑的了。

五十知命——50歲就不得不認命了,已經無法抗拒了。(另一種解釋:看清事物的真相,自然的繁衍事實;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並非是一種對自己生命妥協的負面心態,而是對追尋學問、獲得人生經驗而總結出來的大道)。

六十花甲——60在陰歷來算,已經天乾地支一個輪回了,要認老了。

六十耳順——個人的修行成熟,沒有不順耳之事。按照現代人的觀點,是指:清楚看明白各人觀點不同、慾望不同、處境不同、心態、情緒等的不同,言語表態等等都能夠釋然,容納了,但不等於接受了。

七十古稀——70就已經是糟老頭了,人生快到頭了。(另解:已經很稀有了,源於唐代大詩人杜甫《曲江二首》詩,杜甫吟詠道:「人生七十古來稀。」)

❾ 中國古人分別稱10歲、20歲、30歲……是什麼呢

1、10歲:幼學;外傅之年。

2、20歲:加冠(又「弱冠」),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結發:束發,扎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3、30歲:而立(而立之年),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始室;克壯:正當壯年;半老徐娘:女子三十歲。

4、40歲:不惑(不惑之年)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5、50歲: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6、60歲:耳順;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花甲:指六十歲,用干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還歷之年;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7、70歲:從心之年;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杖圍之年:指70歲;懸車之年:指70歲。

8、80歲: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9、90歲:上壽:九十為上壽。

10、100歲:期頤:指百歲高壽;上壽:百歲。

(9)10歲20歲30而立60花甲擴展閱讀:

稱謂來歷

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學生往往對此很費解。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了解的知識。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❿ 102030而立40不惑50半百60花甲7080

這是孔子在《論語�6�1為政》的一段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我十五歲時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三十歲時略有建樹;四十歲時能明辨是非,不受迷惑;五十歲時已能掌握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麼都能冷靜思考而不沖動;七十歲時已能做到按照是非和道德標准而從容應對,言論和行動都不逾越規矩。

閱讀全文

與10歲20歲30而立60花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陝西老年人用品 瀏覽:825
為什麼要體檢健康醫生 瀏覽:1000
2017山東退休工資上調 瀏覽:633
元宵老年活動 瀏覽:555
孝敬長輩後記 瀏覽:643
自己孝順兒子也孝順詩詞 瀏覽:296
江蘇省無錫市中人退休金補發 瀏覽:879
孝敬感恩演講稿子 瀏覽:655
長壽花盆土有蟲怎麼治 瀏覽:792
余干體檢多久能出結果 瀏覽:432
公務員面試養老機構 瀏覽:680
新泰養老保險在哪繳納 瀏覽:718
一年級小學生去敬老院作文 瀏覽:268
養生葯酒怎麼解釋 瀏覽:448
考上高中父母不給上怎麼辦 瀏覽:148
中老年人每天吃多少穀物好 瀏覽:750
老人死後用錢擺什麼字 瀏覽:799
老年人寫春聯活動 瀏覽:665
網上老年大學最新版本 瀏覽:656
全身體檢是做些什麼 瀏覽: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