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長壽之道周有光

長壽之道周有光

發布時間:2022-09-03 12:02:18

① 人的長壽與哪些因素有關系

人類的健康長壽涉及因素很多。聯合國衛生組織(WHO)認為,人類的健康和壽命與五大因素有關:遺傳因素佔15%,社會和環境因素佔10%,醫療服務佔8%,氣候因素佔7%,而健康的生活方式(自我保健)佔60%。這是一種科學的分析。所以醫學家說:「健康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一、生活方式在最大程度上決定著人的健康狀態和生命質量,也是鍛造生活質量和健康生命的指南。假如我們對生命心存敬意,生命將顯示她的厚度和力度。許多百歲高齡老壽星總結了不少感悟和體會。如:四要訣「天天走路,基本吃素,遇事不怒,勞逸適度」。四個要:腦要用,身要動,心要松,腹要空。四個八:八小時睡眠,飲八杯水,走八千步路,吃八分飽。其他還有不少。

二、良好的心態,讓生活充滿陽光。這也是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心態好,一切都好。良好的積極心態讓我們充滿活力。

正如塞繆爾·厄爾曼在《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中說的:「歲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膚,熱忱拋卻,頹唐必至靈魂」。我們生逢盛世,社會安定,國泰民安,在尊老愛老的好風尚下,百歲人瑞年年增加,黃昏不是孤獨和落寞,而應當是人生的一天中最美好的時光。要善於自尋樂趣,而切勿庸人自擾。真正心中保持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必然笑口常開。

三、培養個人的興趣愛好,提升生活的品位。

如何培養個人的興趣和愛好,至關重要。無論是唱歌吟詠,或寫詩作賦,無論是琴棋書畫,或養花集郵,或釣魚旅遊,都應有出自內心的喜愛。這樣,等到一旦退下來,有了更多的時間,不僅不會感到失落,反覺時間不夠用,從中可以尋找自己的樂趣。這才是真正的修身養性之道。

史學大家、復旦歷史系教授蔡尚思先生走完了他104歲的人生歷程。作為最後一位辭世的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等學術大師的弟子,蔡尚思讓人記住的不只是他多年勤奮著成的等身著作,還有獨立治學精神和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青年時代蔡尚思酷愛文史,遍訪名師,醉心於書海。年逾九旬後,他仍是上海圖書館的常客。這位屈指可數的百歲教授,有人問他的養生之道,他的回答是:「一曰養心;二曰煉身」。蔡先生一生清苦,不沾煙酒。淡泊養心,還堅持「煉身」,每日按時浸泡「冷水浴」,50多年天天如此。「永不畢業,永葆青春」則是他始終如一的信念。

四、要有理想和精神追求。

另一位高壽學者周有光是我國傑出的語言文字學家,如今已是103歲了。他一輩子經歷許多坎坷的事,然而他一生淡泊名利,把一切的不幸都看成幸運。「文革」期間周先生被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這本是人生中一段痛苦的回憶,然而,他卻認為這是他的幸運。因為,本來困擾他的失眠症,結果到五七幹校一勞動,毛病居然好了。一直到現在都不再失眠。這正應了一句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以遇到不順的事,不要失望,在「文革」時候,他經常講兩句話,要做到「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是古人的至理名言

② 很多百歲老人都有壞習慣,為何他們還能百歲呢

抽煙不是有害健康嗎?為什麼總看到老人活得很長卻不沾煙酒?

為什麼抽煙喝酒就能長壽?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確實有一部分活了百年的老人有抽煙喝酒的習慣,但這只是一個例子,不能代表所有活了很久的人,所以不能偏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了太多的「倖存者偏差」。

生存偏差

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邏輯謬誤,只看到某種篩選產生的結果,而沒有實現篩選過程,所以忽略了關鍵信息。比如你只看到身邊的熟人,抽煙喝酒,卻還活的很長,而忽略了看不見的世界裡還有更多你不認識的人,因為抽煙喝酒,早早的死於癌症或者心臟病。

死者不會說話,這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邏輯謬誤。

許多百歲老人通常抽煙喝酒,但他們活得更長。為什麼?有兩個原因

百歲老人還有許多其他好習慣

而這些長壽老人往往還有其他的好習慣,就像劉國欣一樣,剛開始是百歲老人。

首先,他雖然抽煙喝酒,但從不過量。他喝了一輩子酒,但從來不喝太多,一頓飯只喝一兩杯。每次抽完煙就幹完農活點根煙休息。不是你不把手留下。

其次,他還有良好的作息習慣,比如早睡早起,有足夠的休息時間,長期從事農業生產,即使100歲了,他依然不閑,保持適量的運動。

而且他不挑食,不管家裡做什麼菜,他從來不挑食。

最後,老人心態比較好,沒有壓力,喜歡出門。每次孩子帶他進城,他就像個孩子一樣,眼睛裡滿是視線,看不夠。

但是每天還是保持著和別人一起走或者自己走的好習慣。這種運動和靜止的方式,更建議大家採用主動的方式,可以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

對於健康來說,它尤其能改善心肺功能。抽煙喝酒的人經常傷害這個地方,所以適當的鍛煉有利於健康,有助於人們減少傷害。

所以,這也是在告訴大家,關於健康,我們還是要從很多方面入手。而不是簡單的放棄生活習慣,不要覺得自己特別,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良好的心態才是保護健康的基石。

③ 養生專家早逝說明了什麼

2019年6月,被一個消息刷屏,一位叫梅墨生的養生大師去世,這位大師以養生出名寫過很多養生方面的文章,人設是太極拳名家,養生大師,書畫家,他曾經撰文說書畫家必須注重養生,書畫家必須長壽。但是懂養生懂太極的大師生命在59歲這年終止,甚至沒能活過一甲子這算是英年早逝,而且英年早逝導致養生大師的人設有點崩塌喲。
我們印象中能叫大師的人,是要有兩把刷子,造詣深厚的,能叫養生大師更是是深通養生之道,知道人生百忌,他們一定活的很養生,一百歲都是個起步價。
畢竟那些不喜歡鍛煉的人,活大歲數的大有人在,九十多歲的楊振寧。82歲時還娶個28歲的少婦,據說他不太鍛煉,112歲去世的周有光更是不太喜歡鍛煉,吃喝嫖賭的少帥,在重獲自由後第一件事就是甩開老婆去拜會自己心中的女神,著那有點養生家克制的養子。
不懂養生的人能活大歲數,這也許有點僥幸,但是知道人生規律的養生大師,必須要活大歲數才對得起養生專家這四個字。

梅墨生生前說書畫大師必須長壽,他又研究養生,懂養生的書畫大師更應該是長壽的先驅,但是梅大師很倔強的用自己的中道崩殂和大眾開了個玩笑,養生者不長生,59歲就掛了。
這簡直是打臉養生這一行啊。
壽命這事兒,真的不是以人的意志力為轉移的,養生者未必長壽,不養生的人沒准活的更長。
比如秦始皇比劉邦大一歲,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劉邦還是啥也不是的一混混。
有一次圍觀秦始皇出行,看到場面宏大的車隊,劉邦還不由感嘆:大丈夫當如是。
當時只是感嘆的劉邦,大約沒想到,數年後他真的如是了。
劉邦比秦始皇多活了11年,做出了和秦始皇一樣的功業,人生的變化有時候就是這樣神奇。
秦始皇其實也是挺喜歡養生的,他生命的後半程基本上都在尋找長生之道。
如果他碰到梅大師大約會引為知音吧。秦始皇求長生,遇到了很多騙子,像梅大師這種教人養生長壽的,在秦朝能忽悠很多錢。

劉邦好像活的比較豁達,一輩子喜歡酒,喜歡女人,不太喜歡養生和神仙方數,遇到梅大師大約會抓過他的帽子當夜壺,劉邦死的時候知道自己的病沒得治了,也沒讓太醫再搶救一下,很從容的安排自己的後事。
教人養生的短命,這事兒本就很有反差萌的效果。如果這位大師多活20年,八十多歲仙風道骨又會太極拳又懂養生還是書畫名家,肯定會收獲無數崇拜者,掙更多的錢不在話下,養生大師就是個越老越吃香的職業。

④ 為什麼說懂得拐彎,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人生天地間,路路九曲彎,從來沒有筆直的。

水能直至大海,就是因為它巧妙地避開所有障礙,不斷拐彎前行。

許多聰明人沒能走上成功之路,不少是因為撞了南牆不回頭。

人生路上難免會遇到困難,拐個彎,繞一繞何嘗不是個辦法。

山,路;路,人。

只要心念一,逆境也能成機遇。只要你心裡拐個彎,就會路隨心而從而超越自我,開創新的天地。

達爾文說得更透徹:“適者生存。”

他們所說的“適”,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會“拐彎”。

走過一些路,才知道辛苦;

登過一些山,才知道艱難;

趟過一些河,才知道跋涉;

跨過一些坎,才知道超越。

只要你願意走,路的盡頭依然是路。

4

人生之路,有崎嶇有平坦,總有許多溝坎需要跨越;生活之味,有苦辣有甘甜,總有許多咸澀需要品嘗。

旅途在前進時候總有拐彎的地方,面對痛苦,無需躲避;不避生活百態,坦然面對。

做一枝傾情綻放的花朵,盛開時無須肆意遮掩,凋零時坦然面對凄涼,用簡單快樂之心,笑迎人生。

眼光不到,容易走彎路;理智喪失,容易走絕路。其實,彎路走到底差不多就成絕路了。

5

這個世界,彎路有無數條,絕路只有一條。區別是,彎路是把正路走繞了,絕路是把正路走反了。

彎路是山窮水復,絕路是一去無歸程。路走不通時,何不選擇拐彎呢?

傑出的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享年112歲。問起他的長壽秘訣時,周老說:“凡事要想得開,要往前看。”

主持人開玩笑地說:“要是我還是想不開呢?”

周老跟著一句說:“拐個彎,不就想開了嘛!”

周老認為“拐個彎,壞事就是好事”。

他還提醒人們說:“自殺的人,就是他走到要拐彎的地方,他不能拐彎,就只好死了。”

彎路給予人生的好處是,你可以看清正路在哪裡;給予人生的壞處是,你需要損失人生另外的東西去彌補它。

6

要善於團結周圍的人,該收斂時收斂,該隱忍時隱忍,要有氣度。

生活不會虧待有雅量的人,待人要厚道,讓善念相伴一生,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

成全他人,就是成全自己,少生氣,多爭氣。

對於漫漫人生路來說,看得清比走得快更重要,因為走得對才能走得遠。

⑤ 周有光還健在嗎

【老人依然健在】請看下面的今年一月份的新聞:

【周有光111歲 三更半夜想起過世的兒子,還是會哭】
2016-01-14 03:32:58

周有光身上的標簽實在太多:作家沈從文的連襟、才女張允和的丈夫、經濟學家、語言學家。周有光一輩子活出了別人幾輩子。他的一生分了幾個階段:50歲以前是銀行家;50歲到85歲,是語言文字學家,精力都傾注在語言文學領域;85歲以後,是思想家。

2005年,100歲的周有光提出「終身教育,百歲自學」,從關注語言學到世間萬象,他對百年洞見加以提煉和訴說,無疑更透徹。100歲出版了《百歲新稿》、104歲出《朝聞道集》、105歲出《拾貝集》、108歲出《周有光文集》,110歲時又有《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問世。

「我的身體狀況還是好的,只是年紀大了一些。年紀老了,但思想不老。」昨日,著名經濟學家、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迎來111歲生日。

周有光的外甥女毛曉園接受成都商報記者專訪時說,過去這一年,周有光送走了一個不同尋常的一年,聽聞八十多歲的兒子病逝,精神備受折磨,住進醫院,幾次被下病危通知書,最終在悲痛中戰勝病魔挺過來。

為周有光出書的責編葉芳告訴成都商報記者,最令她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去年住院期間,周有光和楊絳的一次歷史性會面。

111歲生日

用粉絲送的芨芨草當火柴 點燃了生日蠟燭

昨日上午,成都商報記者聯繫到《從世界看中國——周有光百歲文集》的責編李靜韜時,她剛從周有光先生家中出來,她說:「因為是周有光先生的生日,老人家心情很好,精神也不錯,家裡很熱鬧,因為晚上會有家人的聚會,所以我沒有久留。」

下午,成都商報記者又聯繫到高級工程師、周有光的外甥女毛曉園,毛曉園說:「我是他九妹的女兒,在北京工作,所以和舅舅有比較多的相處機會。每次去,舅舅就會說『你來了,好,好,今天有兩條重要新聞』……」

昨日,周有光111歲生日是怎麼度過的呢?「全家親戚都去了」,毛曉園說。周有光是江蘇常州人,早上,常州的親戚朋友們送來了蛋糕,還從北京的常州賓館做了很多常州美食送到他家,中午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還唱了生日歌,切了蛋糕。眾人給周有光戴上了壽星帽,圍上了紅圍巾,蛋糕上插了三支蠟燭,表示111歲,但是幽默的周有光突然說:「我111歲,就等於1歲,一事無成,以後要少說空話。」說了這個話後,插上的三根蠟燭,他要求只點燃一根。周有光還精神矍鑠地說:「年紀老了,思想不老。年紀越大,思想越新。」

周有光昨日收到各種禮物,除了書籍、手工藝品、特製壽碗外,還有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包芨芨草。周有光曾經在一篇《奇妙的芨芨草》中回憶過,以前在幹校的時候,因為很貧困,芨芨草不僅可以當柴燒,還能做製品,比如用小刀削了當牙簽。昨日,一個不認識的粉絲從甘肅寄來一包芨芨草,讓毛曉園轉交給周有光作為生日禮物,「把芨芨草拿給舅舅時,他很高興,回憶了很多往事,還把芨芨草當火柴,點燃了生日蠟燭。這個很有意義。」

毛曉園還向記者介紹說,現在周有光住的仍然是「很老很老」的房子。家人曾經說要給他換個有電梯的房子,但他說年紀大了不願意折騰。毛曉園說,「舅舅的知識積累實在太豐富了,記憶力極強,每天他都堅持看新聞,有時他跟我們講世界上發生的事情,什麼都知道。聊天時,我還拿筆做記錄,真是自愧不如。」去年巴黎發生恐怖襲擊,周老馬上讓小保姆打電話給張森根(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朝聞道集》等書的策劃人),讓他到家裡聊聊。最近,他還饒有興趣地追看了《大秧歌》《羋月傳》等熱播劇。

不尋常的2015

兒子病逝備受折磨,被三次下達病危通知書

談到去年的一次家庭聚會,毛曉園說,「記得去年也是這個季節,表哥周曉平讓我們把他接到舅舅家,他說要回家陪舅舅過生日。一個多月沒見,父子倆見面非常高興,吃了晚飯後還一起唱了歌,先用英文唱了聖約翰大學的校歌,接著又用法文唱了《馬賽曲》。這么多年,我們第一次聽到80多歲的表哥和110歲的舅舅一起唱歌,令人動容。」

過完生日後,周曉平還在父親家住了幾天,才回到自己家,但誰能想到這竟是永別。周曉平2015年1月22日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毛曉園說,全家人不知道該怎麼和周老說周曉平去世的噩耗,但周有光似乎察覺到了什麼。「去年1月27日晚上十點半,舅舅睡不著,讓保姆把他推到大表姐床前,他說,我想問你,你到北京來有什麼目的?我們來對對牌……」那天晚上,周有光講了周曉平的一生,還講了大自然的規律。

周曉平去世後,2015年2月,周有光因胃部大出血、肺部感染等問題住進醫院,「表哥去世對舅舅的精神折磨很大,他身體變得虛弱了,人也清瘦了。對於舅舅來說,2015年是不尋常的一年。因為三個多月內,被三次下達病危通知書。6月以後,就慢慢恢復了不少,身體康復後,他就出院了,現在有時三更半夜想起曉平表哥還是會哭」。

這一年,周老的飲食不像之前可以隨便吃烤鴨了,主要以營養液和雞蛋羹為主。從醫院回到家,周有光告訴外甥女,「風暴已經過去,我都好起來了。」

成都商報記者 陳謀 毛曉園供圖

周有光長壽秘訣

少吃補品 生活要有規律

過去的這一年,周老的飲食主要是營養液和雞蛋羹,不復往日大啖烤鴨和蔥油海參的「豪氣」,人清瘦不少。周老的精神時好時壞,兩個保姆日夜守護著他,身體狀況已無法堅持看書做學問,但老人依然會看新聞。

周老有「三不」原則:一不立遺囑,二不過生日,三不過年節。日常生活越來越簡單,生活需要也越來越少。

他在自己撰寫的書中透露長壽秘訣:張允和在世時,我們上午下午都喝茶,有時喝清茶,有時喝英國紅茶,有時喝咖啡。我們的理論是,夫婦生活不僅要有愛,還要有敬。古代夫婦「舉案齊眉」,我們今天沒有案了,就「舉杯齊眉」。喝咖啡時大家舉杯,這個小動作很有用處,增加家庭生活的趣味,增加家庭生活的穩定。這是古代傳下來的,很有道理,朋友來了,我們也宣傳這個道理。

我們很少吃補品,人家送來的補品,我也不吃。從前在銀行里,很多人請客,不能拚命吃,山珍海味會吃壞人。我想健康最重要的就是生活要有規律,同時胸襟開朗。健康有物質方面,有精神方面。物質方面我們要求不高。不要生氣,都是小事情,吃虧就吃虧。

周有光和楊絳

醫院會面互道「久聞大名」

《周有光文集》的責任編輯葉芳女士經常去探望周老。昨日,葉芳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去年,在周有光住院期間常去探望他,希望周老能夠走出兒子去世的悲痛,她會主動跟周有光談到個人的憂傷,但是周有光打斷她說,「不要談我個人,我們來談談這個世界。我是認真地思考了這個世界的。」

⑥ 111歲的周有光:我的長壽之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關注一個問題便是如何長壽。在以前,所有的人都想要長命百歲,甚至永生,可實際上古人的壽命是極短的,很多人甚至活不到40歲,但是現在就完全不同了。

現在,能活過七八十歲已經不是很罕見,甚至已經出現了很多百歲老人,那麼這些百歲老人究竟是如何活到這么大歲數的呢? 這其中的百歲老人不得不提的是周有光,活到111歲,其長壽秘訣究竟是何?

在我國,雖然有很多的百歲老人,但能在百歲之後依然生活 健康 ,並且能和正常人一樣生活的,目前也只有111歲的周友光了。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是江蘇常州人,其實很多人都熟悉周永光,因為他可不是一個普通老人,而是我國一位特別「神奇」的百歲老人。

他不僅是我國極為傑出的語言學家,更是漢語拼音的主要制定者,所以他也有著「漢語拼音之父」的稱號; 其實周有光對現代語文的貢獻不僅在拼音方面,而是理論實踐的雙重研究,毫不誇張地說,周有光的貢獻是極為全面的。

同時,周永光也是一個相當博學的人,在他的前半生中,不僅在語言方面有很大成就,甚至還從事過金融方面相關的工作,但在人生起起伏伏的過程當中,周永光最後還是決定回到語言這個方向上。

周永光在退休之後,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獻在對語言的研究上,85歲之後,周小光開始從事文化學的研究問題,要 知道,那個時候周有光已經接近90歲高齡,可周有光依然在不停的發表著作、發表論文,甚至說,他那時的思維能力要強於一些年輕人。

周有光的一生是富有激情的,當同齡老人已經話都說不清楚的時候,周有光依然有著強於大多數人的活躍思維,那麼周永光究竟是如何保持長壽的呢?他又是如何在長壽的同時又保持如此活躍的思維呢?

周有光先生是2017年1月14日去世的,截止去世,周有光已經活了111歲。據周有光身邊的人說,周有光能如此長壽,並且還保持著清晰的腦部思維,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他的生活非常有規律 ,而且他的規律並不是簡單的時間規律,而是一直遵循科學的標准。

其次,周有光為人十分大度 ,他從來不會因為別人的錯誤而懲罰自己,更不會因為一些事而膽戰心驚。

其實周有光的生活方式雖然很容易理解,但要做到卻十分難。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人都保持著較為規律的生活,但在規律的基礎上又要保持著科學的作息,這是很難做到的。

其實周有光先生年輕時候身體也不是很好,不過為了讓自己的身體變好,他便開始努力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規律。

要知道,周有光先生的規律作息是在大量工作前提下,即便是人到晚年,周有光工作依舊十分繁忙,但為了在繁忙之餘保持好身體,周有光從來都是按時作息生活,並且很少亂吃東西。

同現在的年輕人完全不同,現在年輕人工作之餘會想盡辦法去休閑 娛樂 ,甚至很多人在忙碌一天後,直至凌晨才會睡,到第二天又要早起,這樣生活的人,工作中往往極其疲憊, 但周有光卻完全不同,他雖然也經常熬夜、經常吃宵夜,但因為生活作息十分規律,所以身體還是很棒。

很多接觸過周有光的人都說,周有光生活的態度簡直太樂觀了 ,他十分有涵養,從來不會因為別人的錯誤而懲罰自己。

每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定是受過很多委屈, 尤其是周有光這一代人,經歷過上山下鄉與勞動改造,一般來說像他這樣的知識分子 ,在這樣的環境下往往會自暴自棄,很多有文化的人都曾因為年輕時的這段經歷,導致在老年出現各種身體問題,甚至出現整夜睡不著覺的情況。

但周永光則完全不同,無論是在改造期間還是後來生活當中,他從來不會因為一些小事影響自己的心情,每天生活的樂觀,吃得飽睡得香,根據周有光先生自己說,他很少會失眠。

其實是周有光先生的長壽之法,說起來還是較為簡單的,但卻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細節。首先,周永光先生在日常飲食當中十分注意,他的飲食不僅有所規律,而且在日常飲食中也堅決杜絕吃任何油炸食品,基本上是以雞蛋、牛奶和青菜、豆腐為主,這樣的飲食不但營養豐富,而且沒有任何不 健康 物質。

反觀當下年輕人,不僅重煙重油,油炸和腌制食品從不間斷,長期選擇這樣的飲食對身體的損耗是極大的,尤其是在北方地區,很多北方人酷愛吃燒烤,甚至有 「一天三頓小燒烤」 的說法,試想,這樣的飲食習慣,身體又怎麼能 健康 呢?

除此外,周有光老先生也一直都在抵觸一些新興的 娛樂 方式,要知道周有光先生是2017年去世的,而在他去世前,他思維依舊非常的活躍。

可是他對於以現代化的手機、電腦等並不是很感興趣,他日常生活基本都是以讀書、看報為主,這讓他的思緒十分的穩定。

但說到他的長壽秘訣,其實關鍵點還是在心態問題,在周有光先生的日常生活中,他很明確一點,就是千萬 不能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很多人日常所煩惱事情都是別人帶來的,如若說一直生活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我們的身體 健康 也會出現各種不同程度的問題。

尤其是現在上班的年輕人,經常會因為同事或者上級領導一句話或者一件事就徹夜難眠,這種例子簡直不勝枚舉,所以我們也應該學習周有光先生對生活的態度:不要太在乎別人說的話,別人做的事情, 過於思慮他人,到頭來受傷的肯定還是自己

每個人的生命都僅有一次,除去疾病和意外傷害,每個人都有可能活到100歲,但想要 健康 的長壽,就需要從多方面去考慮。俗話說的好: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如果身體不夠 健康 ,那麼長壽便是一種煎熬。雖說現在網路上有各種各樣長壽的方式,但這些方式說的玄之又玄,反而不如周有光先生帶給我們的生活觀點啟示 。那麼從現在開始規律作息,笑口常開,向著成為下一個思維活躍百歲壽星奮進吧。

⑦ 我國最牛老人發明漢語拼音,還和愛因斯坦是朋友,他活到了幾歲

相傳我們民族最初的文字是由倉頡創造出來了,也正是文字的出現,我們才有辦法將文化傳承下來。對於我們民族來說,文字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文字在我們的入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小到一本簡單的書籍,大到國家大事的交流,實際上都離不開文字的存在。

假如沒有文字,現代社會能不能繼續運轉下去尚是個問題。文字除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具之外,還是我們思想交流的手段。正是有了文字作為媒介,所以各種不同的思想才能碰撞在一起,構建了各種不同的燦爛的文化。

結語:兩人晚年之後的生活,更是讓別人感到羨慕。每天他們都要喝兩次紅茶,每次都要碰杯,就好像當初結婚一般。可是在2002年之後,碰杯聲就再也沒有響起來了。妻子的離世,對於周有光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打擊,他差點都走不出陰影了。後面周有光也是振作起來了,只是每當有空的時候,周有光總是會回憶起兩人以前的生活。

雖然已經年過百歲了,但是周有光依然不願意閑下來,將自己的精力全部都放到了學習上面。自從漢語拼音被發明出來之後,周有光還出版了很多的圖書,別人問他長壽的秘訣的時候,周有光總是笑著說:死神那麼忙,可能把我給忘記了。我國最牛老人,發明了漢語拼音,還和愛因斯坦是朋友,活到了112歲。

俗話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可能周有光就是最好的代表人物了。雖然說現在已經是年過百歲的年紀了,但是只要他還有心思學習,那麼他就是年輕的。

⑧ 自己爸媽老了,老是忘事,該怎麼辦

我爸去超市買東西回來,翻遍了上下左右的衣服口袋,無論如何找不到購物卡了。卡上還有幾百塊錢,對一個連空葯瓶都捨不得丟、連說明書都要留下來在背面寫字的老人來說,丟張卡挺心疼的。
翻來覆去找了個遍,自行車筐里、茶幾上、床頭櫃上……把家裡可能放卡的地方都找了一遍,未果。回想整個購物過程,覺得有可能是結賬後把卡落在收銀處了,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情回了超市。

要相信從來沒有「年老,忘事,記性差」這件事。楊絳寫《洗澡之後》時已經99歲,100多歲還在寫文章;今年1月份剛剛去世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活到112歲,他105歲時接受采訪,回答「為什麼還能用電腦、寫文章,有什麼長壽之道?」周老風趣地答:「是上帝太忙了,把我遺忘了吧。」如果哪位老人家說自己「老了,愛忘事」,可以給他們講講這兩位更老的老人家勵勵志。人們如果相信什麼,就會不斷在生活中驗證什麼,所以千萬不要在老年人大腦中置入「年老,忘事,記性差」理所當然的信念。
祝咱爸咱媽身體健康!

目光炯炯內心溫暖 微信公眾號【丁是丁】ID:dsd555555

⑨ 走進「周百科」,一個讓你受益餘生的「小世界」

     「周網路」?是個人名還是一本書?又是出於好奇,我開始了探索「周網路」是什麼的旅程。

     有問題,找「度娘」啊!於是,我在「度娘」那得知了關於「周網路」的很多令人嘆為觀止的事!

     原來,「周網路」是一個人的名字,而且還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物。或許有很多小夥伴早就知道,那你就盡情的笑話我的後知後覺吧;對於還不知道這個人的小夥伴,就由我來帶你踏上「周網路」的探索之旅吧!

「周網路」

     要了解「周網路」的來歷,我們先從沈從文說起。

     沈從文,讀過書的人都知道,他是著名作家。也肯定有人八卦過他的妻子,我就是想說說他的妻子——張兆和。張兆和是「張家四姐妹」之一,排老三,還有大姐張元和、二姐張允和、小妹張充和。這個「張家四姐妹」是出了名的「才女」,當時在國內外都是很有名的。其實我主要想說的是二姐張允和,她有什麼特別之處呢?她,就是「周網路」的妻子。那麼,這樣一看,沈從文和這個「周網路」就成了連橋。既然不是外人,那麼就一定會經常在一起說說笑笑,「周網路」這個「綽號」其實就是拜沈從文所賜。

     那麼,沈從文為什麼給他起這個綽號呢?因為」周網路「小時候就讀了很讀書,其中有一本讓他終身受益的書叫《不列顛網路全書》。他專門有一書架擺滿了《不列顛網路全書》,共三排,從上至下分別是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周網路」曾在一篇文章中介紹過自己綽號的來歷:

「漢語拼音之父」

     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又是怎麼回事呢?

     1954年,因為之前已發表、出版過一些關於拼音和文字改革的論文和書籍,他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邀請擔任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委員。1955年,他提出普及普通話的兩項標准:全國漢族學校以普通話為校園語言,全國公共活動以普通話為交際媒介,並提出漢語拼音方案三原則:拉丁化、音素化、口語化。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1979年-1982年,他出席國際標准化組織會議,促成國際投票通過漢語拼音方案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准(ISO7098)。之後,他繼續研究以詞語為單位的拼音正詞法,形成《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1988年公布。他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主編《漢語拼音詞彙》 ,成為電腦中文詞庫基礎。

「今年已經111歲」

     1月13日是我國「漢語拼音之父」的生日,2016年的他,已經111歲了。這位老人很有趣,他從80歲以後就從頭開始計算年齡了。那麼我想了一下發現,人家現在已經比我多活了一輩子,而且比我大了3歲。

     那麼,他的長壽之道是什麼呢?

     我在一些文章里看到了關於他長壽秘訣的介紹:

胸襟要開闊

     他年輕時身體不好,得過肺結核,患過憂鬱症。他的妻子張允和身體也差。他和張允和結婚的時候,家裡的老媽媽偷偷找了算命先生給他們算命,說這對夫婦只能活三十五歲。他覺得這個說法挺有道理。不能長壽也無所謂,他不避諱生死,對生活總是淡然處之,不為長壽與否而糾結。可他如今已經111歲,妻子張允和也享年93歲。為什麼兩個人身體都不好,卻都很長壽呢?這是因為他們都不生氣,他和張允和結婚七十多年都沒吵過架。兩夫妻完全不吵架也是誇張。他們要吵,但不會高聲謾罵,也不會鬧幾個小時,一般三兩句話就吵完了。這樣吵不傷和氣,所以他們的婚姻生活十分和諧。遇什麼事情都不生氣,這就是他的處世之道。他對名利看得很淡,覺得是身外之物。以前他有失眠症,不容易睡著。後來「文革」時期被下放到農村,失眠症反而治好了,一直到現在都不會再失眠了。

生活要簡單,有規律

     他有「三不主義」:一不立遺囑,二不過生日,三不過年節。他覺得麻煩,沒有必要。日常生活越來越簡單,生活需要也越來越少。睡覺、吃飯、看書、寫文章就是他現在的簡單生活。上午下午依舊要喝一杯紅茶。穿衣服也簡單,別人會給他送漂亮衣服,但他卻沒有機會穿。因為他幾乎不出門,偶爾出門要穿,又覺得漂亮衣服穿出來,身上不自在。在生活方面,他還有三個規矩:不亂吃東西,不抽煙,不喝酒。實在想喝酒了,就喝點啤酒。有客人來,他要敬煙,買了很好的煙,都請客人抽,自己不抽。他也從來不在意養生,也從來不知道自己為何能這樣長壽。有次他去醫院做檢查,填一個表,他寫的是97歲。醫生一看他的模樣,覺得他是不是把數字填顛倒了,就把97改成了79。他說自己真的是97歲,醫生大吃一驚,連忙請教他長壽秘訣。他說,你是醫生怎麼問我啊?

多吃素,少吃葷,不吃補品

     在這之後,他才開始思考如何才能長壽。他想了想,就總結出來一點:我的生活有規律,不亂吃東西。他說這是以前在上海受到一個醫生的啟發。這個醫生告訴他,大多數人不是餓死而是吃死的,亂吃東西不利於健康。首先,補品不要亂吃。家裡有很多別人送的補品,但他不吃,大部分都轉送給了親友。其次,不要「瞎吃」。在宴席上,很多人看到這么多山珍海味,總是要拚命吃。這樣一來,一是吃得太飽不好消化,二是營養過剩,就會有高血糖、高血脂的問題。所以遇到有人請客,他是能推掉的就推掉,不能推掉的也只是吃一點素菜。他日常的飲食,吃得很清淡。很多葷菜不吃,不吃油煎肉類,主要吃雞蛋、青菜、牛奶、豆腐四樣。但是牛奶和雞蛋都不能多吃,雞蛋一天一個。但是,偶爾也要開開葷。去年他身體不太好,住院一段時間,到了9、10月份才慢慢好轉。這時他想吃烤鴨了。那就吃。那段時間,他吃了三次烤鴨,幾次大閘蟹,還有蔥油海參。對老年人而言,胃口好了就應該多吃。

保持好奇心

    111歲了,精力還十分充沛。雖然他因為年齡太大不再做專業方面的研究了,但他對語言學、文字學等新東西產生了興趣。他喜歡閱讀,要看《參考消息》,還要看英文雜志。有了新的見解就寫成文章,也不為名,只是寫著好玩。他覺得讀書和寫作可以讓一個人的大腦興奮,減緩衰老。很多老學者習慣手寫文章,但他是用一台夏普打字機。這台打字機他用了20多年。當初這個打字機的研發,曾從語言學的角度徵求他的意見。打字機生產出來,就送了他一台。打字機在當時還是新玩意,很多人不願意用。但他就喜歡嘗試,他覺得用打字機以後,寫作效率提高很多。現在電腦普及了,他也提倡別人用電腦寫作。

「與愛因斯坦聊過天」

     1947年,他在美國的一家銀行工作,同時在普林斯頓大學做訪問。一天,他的朋友、當時也在該校做研究的著名經濟學家何廉對他說,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他現在很空閑,你可以去跟他聊聊。

     愛因斯坦早在17歲時就因憎惡軍國主義而放棄了德國國籍,希特勒奪取德國政權(1933年)後,他為了躲避法西斯迫害,接受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數學學院的聘請,做終身學者。愛因斯坦自稱:我無法把自己從我的研究工作上撕下來,我已經被物理學抓得牢不可破了。

     他見到愛因斯坦那年已68歲,因積極呼籲禁止使用原子彈、謀求世界和諧而成為和藹可親的「崇高老人」。他在《百歲口述》中回憶道:「我的印象就是他的為人非常好,生活也很隨便。我們在銀行界,穿衣服都很講究,他在大學里,大學的風氣跟銀行不一樣,大學教授穿衣服馬馬虎虎的,他穿的衣服還沒有我講究。他沒有一點脾氣和架子,給我的印象非常好。」

     回國後他一直沒有提過與愛因斯坦見面的事情。事實上,他是中國為數不多與愛因斯坦面對面說過話的人。他們見過兩次面,聊過兩次天。但有意思的是,這種如此值得炫耀的事情卻被遺忘了50多年,直到晚輩們為他整理百歲華誕的賀冊才被「挖掘」出來。

     「小輩們問我,為什麼這么多年都不講愛因斯坦的事情。我忘掉了。」他說,「我們是一般的談話,當時的國際形勢,當時美國發生的情況,隨便講講。為什麼我會把這個事情忘掉呢?因為談話內容沒有特點。這是一個遺憾的事情。他的研究方向跟我不一樣。」

他就是傳奇人物「周有光」

     1906年1月13日出生於江蘇常州青果巷,原名周耀平,起先「周有光」是他的筆名,「有光」後來成為他的號。1923年,周有光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主修經濟,語言學。在大學讀書時,周有光積極參加了拉丁化新文字運動。1933年4月30日,與張允和結婚。結婚後夫婦一同前往日本留學。1935年開始從事金融工作,直至1954年轉做語言學相關工作。退休後還在不斷讀書、鑽研和寫書。現在,周有光依然豁達樂觀,依然在閱讀、在思考。據媒體介紹,他在電視新聞上得知巴黎發生恐怖襲擊事件後,就讓保姆喊相熟的編輯來家裡交流看法。晚上精神好的時候,他也會看一點電視劇,比如《羋月傳》、《大秧歌》。

     周有光曾滑稽的對前來拜訪他的著名哲學家李澤厚說:「我的天下小得不得了,一間破屋子……」

     他無疑成為了我的又一個榜樣,他的這一輩子如此豐腴,別人好幾輩子都比不上他這一輩子有價值。他的一生分了幾個階段:50歲以前是銀行家;50歲到85歲,是語言文字學家,精力都傾注在語言文學領域;85歲以後,是思想家。他就是周有光,一個簡單卻讓世界矚目的傳奇人物!

⑩ 影響人類長壽的因素有哪些

人類的健康長壽涉及因素很多。聯合國衛生組織(WHO)認為,人類的健康和壽命與五大因素有關:遺傳因素佔15%,社會和環境因素佔10%,醫療服務佔8%,氣候因素佔7%,而健康的生活方式(自我保健)佔60%。這是一種科學的分析。所以醫學家說:「健康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一、生活方式在最大程度上決定著人的健康狀態和生命質量,也是鍛造生活質量和健康生命的指南。假如我們對生命心存敬意,生命將顯示她的厚度和力度。許多百歲高齡老壽星總結了不少感悟和體會。如:四要訣「天天走路,基本吃素,遇事不怒,勞逸適度」。四個要:腦要用,身要動,心要松,腹要空。四個八:八小時睡眠,飲八杯水,走八千步路,吃八分飽。其他還有不少。

二、良好的心態,讓生活充滿陽光。這也是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心態好,一切都好。良好的積極心態讓我們充滿活力。

正如塞繆爾·厄爾曼在《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中說的:「歲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膚,熱忱拋卻,頹唐必至靈魂」。我們生逢盛世,社會安定,國泰民安,在尊老愛老的好風尚下,百歲人瑞年年增加,黃昏不是孤獨和落寞,而應當是人生的一天中最美好的時光。要善於自尋樂趣,而切勿庸人自擾。真正心中保持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必然笑口常開。

三、培養個人的興趣愛好,提升生活的品位。

如何培養個人的興趣和愛好,至關重要。無論是唱歌吟詠,或寫詩作賦,無論是琴棋書畫,或養花集郵,或釣魚旅遊,都應有出自內心的喜愛。這樣,等到一旦退下來,有了更多的時間,不僅不會感到失落,反覺時間不夠用,從中可以尋找自己的樂趣。這才是真正的修身養性之道。

史學大家、復旦歷史系教授蔡尚思先生走完了他104歲的人生歷程。作為最後一位辭世的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等學術大師的弟子,蔡尚思讓人記住的不只是他多年勤奮著成的等身著作,還有獨立治學精神和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青年時代蔡尚思酷愛文史,遍訪名師,醉心於書海。年逾九旬後,他仍是上海圖書館的常客。這位屈指可數的百歲教授,有人問他的養生之道,他的回答是:「一曰養心;二曰煉身」。蔡先生一生清苦,不沾煙酒。淡泊養心,還堅持「煉身」,每日按時浸泡「冷水浴」,50多年天天如此。「永不畢業,永葆青春」則是他始終如一的信念。

四、要有理想和精神追求。

另一位高壽學者周有光是我國傑出的語言文字學家,如今已是103歲了。他一輩子經歷許多坎坷的事,然而他一生淡泊名利,把一切的不幸都看成幸運。「文革」期間周先生被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這本是人生中一段痛苦的回憶,然而,他卻認為這是他的幸運。因為,本來困擾他的失眠症,結果到五七幹校一勞動,毛病居然好了。一直到現在都不再失眠。這正應了一句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以遇到不順的事,不要失望,在「文革」時候,他經常講兩句話,要做到「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是古人的至理名言。

閱讀全文

與長壽之道周有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60歲以上老年人免費接種流感疫苗 瀏覽:540
老年人指紋鎖壞了怎麼辦 瀏覽:159
老年人怎麼交社保醫保 瀏覽:760
50歲光良 瀏覽:436
長興得心園養生會所318有什麼服務 瀏覽:543
兒媳婦有沒有義務孝敬公婆 瀏覽:351
如何讓家裡的老人運動 瀏覽:748
村委辦理養老金有什麼要求 瀏覽:754
長春退休開支用社保卡 瀏覽:746
新余老年大學畢業典禮 瀏覽:444
六十歲老年人做愛的正確姿勢 瀏覽:685
鄭州市老年大學官方網站 瀏覽:567
60歲的人這的身體 瀏覽:508
大齡未婚女兒對父母不坦誠怎麼辦 瀏覽:738
老人分享照片怎麼稱贊 瀏覽:807
撿老人骨頭古文怎麼說 瀏覽:813
鞍山市老年大學收費標准 瀏覽:167
父母帶薪假怎麼申請 瀏覽:487
60分萬歲軟體下載 瀏覽:656
長壽花白毛怎麼辦 瀏覽: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