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八十歲老人話多,總認為別人嫌棄她,是不是心理問題又或者是不是某事一直沒釋懷
八十多歲的老人了,他肯定會覺得有一種寂寞感。願意和別人說說,願意和別人傾訴一下,哪怕他說的是瞎話,或者是湖邊的他只是想找一個人陪他說說話。所以無論他說什麼,你都跟他逗逗就好了,哄她開心一下,老人可能只是想讓你陪她聊聊。
『貳』 80歲老人經常感到憋屈心酸想哭是怎麼回事
不幸福。家人給不夠的愛
『叄』 怎樣才能調整老人的心態
1、參與社會活動
全社會在關愛老年人的前提下應該更多地了解老年人,他們是社會財富的一部分,他們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專業知識和社會經驗,應該充分加以利用,不應該造成這部分人力資源的浪費。讓老年人 以各種途徑使老年人回歸社會,比如,上老年大學,參加社區組織的各種社團活動,為社區做各種有意義的事情,做顧問等等。總之,讓老年人自己參與到社會經濟、文化生活中去,在此期間重新建立起社會關系,人際關系。在參與當中可以重新找回他自身的價值,也可以開闊眼界,舒緩身心,促進身體健康,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而達到心理保健的目的。
2、調節好情緒
人的情緒可以通過大腦影響到心理活動和全身的生理活動。良好的情緒可以讓人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處於最佳狀態,相反,不良情緒可以引發疾病,對健康造成危害。「生、老、病、死」是一種最現實、最自然的生命規律。世上誰都無法徹底改變這個規律,雖然,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在生物醫學—心理—社會各方面的幫助下,能延緩人的壽命,但也不可能無限制地延長。老年人應該客觀唯物地面對老化這一現實,調整好心態,克服自身的消極情緒,積極面對生活,面對疾病和衰老。利用自身的優勢在各種社會環境中努力再創造自身的價值。
3、和諧的家庭關系
老人退休,有更多的時間與家人相處,家庭的結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等都可以影響到老人的心理狀態。一方面老人應該做好自我情緒的控制,另一方面家庭成員也應該結予老人適當的心理上的支持,共同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和諧的夫妻關系,和諧的代際關系,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肆』 該如何與80多歲的老人相處
你都說了老人都80多歲了,在這個世上還有多少個日子昵?要珍惜與老人相處的日子,老人會教會你很多做人的道理,家裡有老人的是一種幸福。不少後輩感到與老年人不好相處,認為老年人脾氣怪了,名堂多了,愛固執己見,有時甚至不講道理。是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生活環境生活條件的改變,人們的生理、心理都會發生某些變化。老人從工作、勞動一線退下來後,這種變化會更大一點。但不管怎麼樣,我們做兒女後輩的,都得與老人好好相處,盡好孝道。其實只要本著理解、尊重的宗旨,拿出我們兒女的「孝心、關心、耐心」來,是能與老人相處好的。
有些老人年紀越大越難伺候。有時會像個任性的小孩子,他要做什麼就要什麼,誰也勸阻不了。還有些老人越老疑心越重,有時懷疑某人拿了他的東西,有時懷疑媳婦作風不正……這些,都是老人心理變化引起的,有的就是老人痴呆的症狀。我們要理解,要同情,不要當真,因為這是病態。他們年輕的時候,是絕不會這般亂說的,也是不會隨便就懷疑人的。
還要理解老人記舊心態。老年人最大的一個認知特點是:往事歷歷在目,近景一片模糊。幾十年歲月的痕跡深深的烙印在他們的心裡,過往的苦難與歡樂,讓他們沉浸在遙遠的回憶中,是支撐他們生活的一個很重要的精神支柱。老人一般都喜歡講述自己年輕時的成績、榮譽與見聞,我們不管已聽過了多少遍了,都要拿出耐心來傾聽,這時我們可以偷點懶,「嗯」、「啊」地答應著,多聽少說。如果老人過多回憶起以往的苦難,為免老人過度傷心,我們又要因勢利導,幫助老人擺脫苦澀的回憶。
沒有一個願同老人聊天的人不受老人的歡迎。與老人相處好的基本經驗就是增加與老人的對話。人老後,社交圈子小了,孤獨寂寞時時伴隨著老人,他們特別需要與人交流,需要傾訴和陪伴,需要被人關注。我們做兒女的,要理解老人這種心理需求,盡可能抽時間多與老人說說話。多些時間陪伴老人聊天,可以讓老人增強自信,樂觀開朗,對防止老年痴呆症有明顯效果。如果我們不在老人身邊,我們也要定時通過電話問候老人,不要吝嗇電話費,多與老人聊幾句。有條件上網的,可定時與老人進行音頻、視頻聊天。
與老人交談態度要和藹,說話的速度要相對慢些,語調要適中,有些老人耳聾,則須大聲點。要選擇老人喜愛的話題,如家鄉、親人、年青時的事、電視節目等,避免提及老人不喜歡的話題。老人都渴望自己被肯定,我們要真誠、慷慨地多贊美他,他就高興;萬一有事談得不如意或老人情緒有變時,我們要盡快扯開話題。在老人面前,要多講一些開心、幽默的話語,少提生老病死之事,以免引起老人傷感。
從思想感情上來說,我們要認定「丈夫的媽媽也是我媽媽」。與婆婆建立起親情。有了這樣的觀念,你就能夠做到從細微之處關心婆婆,也就可以原諒婆婆一些不妥的言行。但同時我們又要注意,由於血緣關系,婆婆與媽媽是還有所區別的,因而,我們要像愛自己的媽媽一樣愛婆婆,但又不可像在媽媽面前一樣任性、放肆、耍脾氣。做到了這一點,婆媳關系就會慢慢融洽。
禮物是婆婆與我們媳婦之間一種必需的潤滑劑。「禮輕情義重」,婆婆的需要不是用錢多錢少來衡量的。因此,只要我們用心就能夠體察到什麼東西能夠送到婆婆的心坎上——選她最想要而又沒有的東西送。比如說,婆婆雖然已是老年,但總還是女人,買件適合她的漂亮衣服和一條和這件衣服顏色相配的褲子,她自然會喜歡得很。她高興了一家人就都高興了。
家庭是重情不重理的地方,與婆婆的事,不要過份去要求明辨是非,婆婆就是錯了,沒有必要當面糾正她,當面讓她下不了台,在媳婦面前丟面子。萬一婆媳之間出現了分歧,發生了矛盾,一定要保持冷靜的頭腦,剋制自己的情緒,避免爭吵。我們作媳婦的從尊敬長輩出發,要多作點自我批評。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庭矛盾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只要雙方讓些步是不難解決的。我們切忌到外面去說婆婆的不是,這是最傷感情的。有了不遂心的地方不要緊,可通過丈夫去向婆婆講,這樣的效果比到外面說咸道淡好得多。等對方情緒平靜之後再商討處理所存在的問題。
婆媳之間的矛盾產生的原因多是由於家務問題和經濟問題,有的人結婚以後家務活都推給婆婆去干,這樣就容易產生矛盾。做媳婦的要多承擔一些家務工作,凡事搶在前頭去干,乾的時候不要帶著怨氣,要心平氣和地去干。如果媳婦事事都搶在頭里,老人是最容易受感動的,反而會不讓媳婦去干。
處理婆媳關系兒子要多做調節工作,起好中介作用。發生矛盾時要及時勸解,「和稀泥」,當面安慰老人,背後勸導妻子, 兒子作為婆媳關系的中介點,對婆媳雙方的性格特點最為了解。兒子可以幫助婆媳進行心理溝通。通過兒子的溝通,婆娘之間可以更輕易地消除心理上的屏障,增進感情。例如給母親 送禮多叫妻子出面,每年的贍養費由媳婦交給婆婆,這些策略都有助於婆媳之間的情感交流。
只要我們從孝心出發,處處從關心入手,耐心地對待老人,我們定能與老人融洽地相處,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伍』 人老了越來越害怕死亡是有原因的,這個80歲的老人說出了實話
人有很多種活法,但是到頭來的結局都是一樣的,人老了,都要面對死亡。
有人說人總歸要一死,坦然面對就是,話雖如此,但是真的要面臨死亡了,就會產生前所未有的恐懼感。
由於以前在醫院工作,見過太多悲歡離合,對這方面深有體會。
《百年孤獨》里說:「一個幸福的晚年的秘訣不是別的,而是與孤寂簽訂一個體面的協定」,我們終其一生,為的就是體面的晚年,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那麼的幸運,更多的是活得越來越艱辛。
林伯80歲了,是我們科室的常客,倒也不是什麼大病,但是老人一旦生病,就很容易發生並發症,林伯來醫院的次數多,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林伯的孩子不是這么認為的,兒子認為老人沒事找事,女兒覺得老人做,孫子們都有各自的事情,每次來的時候,兒子都很不耐煩,覺得老人在浪費他的時間。
有一次我問老人的兒子,老人怎麼動不動就要來醫院?老人的兒子說:「怕死唄」。這不是氣話,而是真的,老人是真的怕死,每次來醫院都是小問題,但是就要上一趟醫院才放心。
後來接觸多了,對老人的事情也有所了解。
老人80歲了,已經體驗過人生百味,照理來說,也沒什麼好遺憾的,也經歷過許多事,見過許多人,面對死亡,心態應該很平穩才是,怎會因為一點點小事都表現如此慌張,老人的兒子坦言,其實以前還好,老人心態挺好的,可是自從母親去世以後,老人就越來越怕死。
妻子去世那天,老人沒哭,沒鬧,一直沉默著,沒有人知道他想什麼,後來老人就格外注意身體,動不動就說哪裡不舒服,要上醫院。
他記得以前父親可是很抗拒上醫院的,總說自己沒什麼問題,就一點小毛病。
不得不承認,以前我也認為人越老的話,對世間萬物往往看得越通透,心態也會豁達和從容一些。
但後來我發現很多人老了以後,都會越來越害怕死亡,這位老人就曾經跟我說過他很怕自己哪天就走了,自己也不知道怕什麼,但就是怕。
雖說人老了,就應該看透了,但是真正能夠看透的又有幾個。
人老了,免不了一場兵荒馬亂。
但是再害怕,人終歸有走的一天,後來老人走了,那天,隨著老人的最後一下心跳停止,我看到家屬臉上的竟然不是悲傷,而是解脫。
很真實,也很現實。
人老了,越來越害怕死亡,不料身邊的人卻越來越不耐煩,彷彿都盼著解脫的一天早點到來,人到老了就會發現,活得越久,承受的折磨越多。
一方面你無力阻止死亡的到來,另一方面,沒有人能夠理解你的恐懼。
後來,我跟我媽說起這件事,我媽說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容易,年輕的時候,經歷得再多,擁有得再多,失去得再多,都不覺得有什麼,畢竟來日方長,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人生也開始慢慢地進入人生的下半程,曾經那些在身邊吵吵鬧鬧的人,以為一輩子都不會離開的人,也開始逐漸地離去,這時候才意識到自己也會有一天離開。
是啊,人都是在感覺到事情無法掌控的時候,才開始反思。
人老了,就會越來越喜歡回憶往事。
這位老人的兒子就跟我說自從母親去世以後,父親就愛跟他們嘮叨,回憶過去的事,可他們哪有那個閑情逸致聽他說,只能敷衍他,那時候他不懂,他總覺得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再說也無益。
他當然不懂,因為他還有時間,但老人沒有時間了,過去的點點滴滴都是他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不是想要說故事,他是想回到過去,他是遺憾沒有好好珍惜過去的每一分每一秒。
人老了,就意味著離死亡不遠了,而人一旦死了,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抑或是未來,都與他無關了。
現實生活里,人面對死亡更多的是恐懼,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豁達,那人越老了,為什麼會越來越害怕死亡?
01.對過去的遺憾
生活中,很多人都在得過且過的生活,總想著來日方長,等等再說往往是他們的口頭禪,他們拖延的底氣來源於時間,而年輕是他們放肆的資本。
殊不知,時間就這樣在他們的指縫間一點一點地溜走,等他們意識到時間不多的時候,人生已經走入了下半場,有些事年輕的時候不做,老了想做也來不及了。
人老了,身體會變差,身邊的人也會離去,你本來打算老了再來彌補過去的遺憾,才發現自己早已失去了彌補的機會。
隨著時間的過去,你只能無奈地跟時間妥協,別人以為你看透了,其實你是無能為力,只能選擇跟時間妥協,但內心的遺憾還是有的。
這位老人年輕的時候忙於工作,也不夠關心妻子,後來也習慣依賴妻子生活,直到妻子去世以後,他才發現妻子對自己的重要性。也才知道妻子的好跟苦。
他想要彌補,可妻子早已不在了,好好活著,時常念著妻子也算是對過去的彌補。但一旦走了,就連彌補和懷念的資格都沒有了。
人老了,就會越來越愛回憶過去,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彷彿回憶能抓住過去的尾巴,能夠讓時間走得慢一些,殊不知人老了,就意味著離過去越來越遠。
2:對未知的恐懼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愛誇誇其談,覺得死亡離我們很遠,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然而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反倒害怕了,不是懼怕這件事的本身,而是對未知的恐懼。
人在年輕的時候,身邊總會有人陪伴著,即使面對未知,也能充滿信心,但是人老了,身邊的人呢開始慢慢地離自己而去,而年輕的後輩們也有各自的生活,沒有人有時間聽你說話,更不會有多餘的時間陪伴你。
這時候的你,就會陷入一種極大的孤寂裡面,你抓不住過去,對未來也一無所知,彷彿掉進了一個絕大的黑洞,沒有出口,只有無盡的深淵。
而病痛就好像一座大山一樣壓過來,讓你的恐懼加倍,彷彿會加速你的死亡。
人面對不確定的時候,往往容易陷入胡思亂想中,安全感的缺失會放大一個人的悲觀。
你不是不知道這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但你還是無法避免地害怕。
人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往往需要一個人獨自面對,沒有人能體會你的恐懼,也沒有人能夠幫你戰勝恐懼,彷彿偌大的世界只剩下你一個人。
老人說他之所以要來醫院,是因為醫院有同樣的人,也有醫生護士,能夠減輕他的恐懼感,但是在家裡,沒有人能夠理解他,也許哪天沒了也沒人知道。
03:害怕被遺忘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有限的,總有退出人生舞台的一刻,也會有被遺忘的時候,但是人還是會害怕被遺忘,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活得那麼灑脫。
當一個人對這個世界產生了眷戀,對一個人有了念想,就會害怕被遺忘,遺忘意味著抹去來過這個世界的一切痕跡,等於否定一個人的存在。
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逝去的人是無所畏懼的,只有活著的人,才會害怕遺忘」,人活著最讓人焦慮的時刻,是離死亡越來越近的時刻,生命旺盛的時候,還有很多機會去綻放生命,去陪伴自己想陪伴的人,但是人老了,便意味著離死亡越來越近,就會越來越害怕被遺忘。
人來這個世界一趟,無論結局好壞,總會有所懷念,但是老去,會把人跟張哥世界隔絕,會讓一個人被這個世界遺忘。
我曾經因為工作的原因,去過一趟老人院,那裡是離死亡最接近的地方,他們都被外面的世界遺忘了,慢慢地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雖然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但沒有人願意以這樣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
人老了,身體會慢慢被摧毀,尊嚴也會被一點點地撕碎,人連最後直面死亡的勇氣都會失去。
小結:
求生是一個人的本能,人老了,面對死亡的坦然是對無能為力的屈服,而害怕是最後的倔強。
當你明白了這點,你就能明白為什麼人老了,就會變得作,不是他想折磨你,他只是恐懼,想要理解和陪伴。
人生很長,也很短,珍惜當下,老了才會少一點遺憾,才能盡量保留最後的尊嚴和體面。
生老病死是無法避免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珍惜眼前,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為自己的晚年做好准備。當老了,面對死亡,能夠盡量保持坦然。
死亡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還沒准備好,就已經老了。
希望我們都能珍惜眼前的一切,走好每一步。
『陸』 80歲老人的心理和想法
安度晚年,平靜的生活,不問世事滄桑。
『柒』 人活到八十後是什麼心理
人活到80一切都看淡了,
覺得人生就是過眼煙雲
人生就是一場戲
『捌』 八十歲以上的老人 心理上需要什麼
你好,老年人奮鬥了一輩子、忙碌了一輩子,在年老的時候更大的需要是一個平靜、慢節奏的生活,而且更希望心理上的牽掛能夠呆在自己身邊的同時也希望被牽掛的人能過上好的生活讓他們放心。這樣就需要我們時常的回家陪陪老人,不要給老人帶有太大的心理負擔,他們需要的是平靜、平安。祝你好運
『玖』 老年人的心態
老人怎麼保持良好心態?學會這7個心理保健方法很重要
第一、不要期望和思慮過多
老年人不要有過多、過高的期望,不要思慮過多徒增煩惱,令自己發脾氣,應給自己留一個心理的空間,以便令自己更容易接受一些事情。
第二、正確地稱贊自己
不要過於自卑和自憐,不要太多地責怪自己,以及生氣,反而應以積極的態度贊美自己,這會對你的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
第三、遇到失望時要學會自救
當自己面對一些挫折、或不順心的事情時,不要過於急於發脾氣和失望。首先應該冷靜、沉著面對,不能失去希望與信心,也不能因此而失望、緊張、煩惱、焦慮、易於引起情緒起伏等。應該控制好自己的脾氣,使自己的身心處於積極的健康狀態。
第四、積極地參與生活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保持一定的熱情,那麼埋藏在心中的陰霾就可以消除。當你不開心的時候,應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時,這會令人感到充滿喜悅。
第五、保持和創造快樂的心態
樹立樂觀的態度是克服負面情緒的法寶,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創造一個快樂的環境。情緒中有外在因素,但可以控制它,在困難面前不要氣餒。
第六、學會釋放消極的情緒
面對不利的環境,我們應該學會釋放消極的情緒,可以找幾個知心朋友,發泄內心的壓抑和不滿,適當發泄,有利於釋放負面情緒。
第七、學會寬容
老年人應該學會寬容,培養自己寬廣的胸懷。在生活中,即使是你身邊的人在生你的氣,抱怨你的時候,也要學會寬容。老年人與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帶來歡樂和安慰。一個人心胸狹窄、容易發怒的人,只會損害自已和他人。學會包容、欣賞、原諒他人,這樣心情也會保持樂觀。
總之,人的情緒與免疫功能有非常直接的關系,如果老年人經常生氣,會導致身體的免疫功能下降,疾病就會產生。因此,老年人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把不良的情緒釋放,這樣有益於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拾』 80歲老人體弱多病 有時總是會胡思亂想 自己的病而心情不好
沒什麼太好的辦法.因為你的外婆現在已經是高齡老人了,高齡老人內最不好處理的容地方就是思想比較頑固(我並不是在指責什麼,只是就事論事.我家裡就有80多歲的老人,在這方面我有體會).所以,單純的勸說其實是起不到什麼作用的.而且,這種年齡的老人,除非是心態非常好,非常放得開的老人能夠釋然看待問題,否則一般身患疾病的老人都有疑神疑鬼的毛病.
如果樓主真想幫助你的外婆,你和你的家人首先得做好思想准備:這個年齡的老人,什麼時候都可能離開人世.所以,作為家人的你們首先不能悲哀,至少不能讓你外婆看到你們情緒不對.應該保持順其自然的態度,既不過分關心,也不過於冷漠,一定要讓老人處於一種"別人認為她還是正常健康狀態下的環境中".這樣老人的心理就能慢慢地釋然緩解.所以,關鍵的關鍵,是看你們能不能讓老人處於這種祥和的氣氛中.
如果講方法,那就是多在老人面前露出笑容(一定要自然地笑,而不是刻意地笑),多用平和的語氣和老人說話.如果老人發脾氣,就盡可能讓老人把情緒發泄出來.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老人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