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篆書對聯 高風自樂石長壽 舊雨相親樽不空
篆書對聯 高風自樂石長壽 舊雨相親樽不空
來源:中國篆刻網作者:高慶春
Ⅱ 齊白石的篆刻有哪些特點
在中國近代的藝壇中,齊白石是一位勤奮刻苦,自學成材,植根於民間沃土,朴實多產而且長壽的藝術家。也是一位對於現代篆刻藝術有著較大影響的篆刻家。對於齊白石的篆刻,歷來頗有爭議,或者形成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然而對於其能獨樹一幟,不拘成法,勇於創新的精神則是任何人都公認的。齊白石對於自己的成就,曾有過:「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見胡潔青在《齊白石遺作展》座談會上的發言)」的評價,而很多人則持相反的評騭, 如黃賓虹認為:「齊白石畫藝勝於書法,書法勝於篆刻,篆刻又勝於詩文。(見王伯敏《黃賓虹畫語錄》)」一般的社會心理認為,詩文與治印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學養」。齊白石是受這種社會心理影響而言之的。綜觀齊白石的篆刻,研究其形成、發展及成熟的過程,對於我們了解齊白石的藝術,進而總結近百年的文化發展,都是有所裨益的。
與許多篆刻名家相比,篆刻起步較晚,而作品前後變化很大,其在繼承文化傳統和獨立創造方面,經過師法眾家,臨摹仿效,辛勤探索,具有四個突出的特點:
1.齊白石藝術的積淀與成熟過程,是由民間藝人向文人畫家演變的過程,由此而決定了他在篆刻方面不斷的學習、臨仿、變化以至完善,直至衰年才形成自己的藝術風貌。
2.齊白石從未接受過正規的科班教育,故而較少地受「成法」的限制,在汲取傳統文化營養方面,能取前人之長,補己之短,而又不落他人窠臼。因無「師承」的羈絆,有利於形成自己個性鮮明的藝術。
3.齊白石早年做雕花木工,雖然篆刻起步較晚,但由於有手工藝基礎,腕力足,摹仿力強,加之勤奮,因此形成了其成熟期的篆刻雄悍直率,不事雕琢,具有陽剛之美。
4.齊白石繪畫風格的變化與成熟,直接影響著他篆刻的審美取向,其篆刻不但與書畫基本上是同步發展的,而且在風格上也有高度的和諧性,這是其藝術的一個顯著特點。
齊白石的篆刻如果從其三十二歲開始計算(見《白石老人自述》),至九十四歲去世止,約有六十餘年的時間,在這六十年中,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三十二歲至四十一歲,刻印啟蒙於黎松庵,仿摹丁黃的浙派,由此進入篆刻藝術的世界。
2.四十一歲至六十之前,棄丁黃而摹趙之謙,見《二金蝶堂印譜》,心追神往,亦步亦趨。
3.六十至七十之間, 取漢隸碑的篆法,借趙的章法,努力擺脫摹仿, 隨著「衰年變法」開創自己篆刻的面貌。
4.七十以後,又參以秦權量銘文的意趣,不斷錘煉,至八十歲達到高潮,最終完善了自己大刀闊斧,直率雄健的篆刻風格。
齊白石的篆刻還有重要的一點是,他從治印入手,未曾於《說文》和小學方面下過工夫,更未上溯到商周的金文,在這一點上,與其詩文有某種「相通」點。他僅將篆書當作一種藝術化的字體,故而印文常不合於「六書」的篆體,甚至以僻字、俗字入印,自我作古,這在當時一方面是受《康熙字典》之影響,而另一方面正是齊白石張揚個性,將自然、天真的民間文化氣息帶入其篆刻創作的一個重要體現。
總之,齊白石篆刻藝術的特點:
1,開拓性。
齊白石篆刻對刀法和章法的拓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他將繪畫中大寫意的性格、構圖帶進了他的篆刻,相反他又將篆刻刀法意趣融進了繪畫。章法大起大落,疏密對比強烈,極富情感。
2、同化性。
由於齊白石的風格強烈,用刀獨特,所以一般學習他的人,一輩子都跳不出來!這也是齊白石高明的地方,他為後世留下了一個無法復制的高度!
3、不可重復性。
由於用刀的獨特,很多人都無法復制它的味道和圖式。即使學齊白石的風格創作,也很難達到他的精神高度。
對後世的啟示
齊白石有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學習什麼?學習他這種學習的方法,繼承的渠道。任何藝術都是這樣,都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大膽獨創。任何的藝術創新都是經過作者對歷史、對傳統的全面審視的結果,齊白石的成功至少為我們說明了這些。
Ⅲ 篆刻閑章內容選擇要比較雅的句子,有閑章類的大全嗎
二字
B 抱朴 百忍 博雅 步月 奔騰 補勤
C 暢神 暢懷 蒼潤 傳神 粹美 翠微 澄懷 藏珍 長樂 長慶 春歸
D 獨醒 獨樂 頓悟 滴翠 多福 達觀 達智
F 飛雪 飛霜 扶疏 浮翠 阜康 福壽 福祿 奮擊 奮發
G 歸真 歸朴 孤高 孤貞 國香 廣博 廣裕 瑰富 耕雲
H 弘毅 懷德 寒碧 寒煙 惠風 含芬 鶴壽 華旦 華英 合歡 厚福 鴻福 鴻禎
J 精誠 居德 濟世 靜觀 雋雅 寄情 極致 吉祥 吉慶 錦綉 嘉祥
K 曠達 空翠
L 樂道 樂天 勵精 流輝 流風 淩雲 淩霜 蘭馨 蘭芝 爛漫 靈犀 靈慧 靈辰 臨眺 龍升 龍光 龍虎 龍鳳
M 妙境 妙善 墨痴 墨緣 墨趣 墨狂 夢蝶 鳴謙 鳴翠 魔韻
N 弄月 凝霜
Q 清曠 清心 清真 清芬 清暑 清陰 清梧 求索 瓊枝 謙和 鵲喜 慶祥
R 仁壽
S 守拙 神德 慎獨 慎思 尚志 似錦 舒暢 舒揚 素澹 素秋 隨風 隨緣 書緣 師心 升恆 肅慎
T 天趣 天香 天祉 天祿 聽雨 聽月 聽濤 圖強 騰飛 踏浪
W 無我 無逸 萬福 萬壽 五福 舞翠
X 心畫 洗心 逍遙 笑傲 馨遠 雪浪 雪影 薰風 嘯風 銜月 寫心 祥瑞 祥禎 戲浪 雄飛 薪傳
Y 養拙 養真 養性 怡心 雅趣 雅集 雲龍 雲游 吟雪 吟秋 吟風 幽馥 逸翮
Z 真純 真趣 制怒 致遠 造極 醉墨 醉舞 爭春 早芳 祝福 中瑞 正祥 至誠 貞仁 逐鹿
三字
B 不容易 抱赤心 碧連天 白玉脂 伴君醉
C 常無欲 春之聲 催春回
D 德潤身 德不孤 達心志 道無窮 道心清 得天趣 東籬菊 獨暄妍 度秋聲 蝶戀花
F 奮則勤
G 龜鶴壽 廣陵濤 觀滄海
H 華而實 翰墨緣 和為貴 寒徹骨 喚春歸
J 金石壽 靜者安 凈無塵 江南好 解語花 將進酒
K 苦寒香
L 樂逍遙 隴頭春 淩雲飛 淩雲竹
M 梅花雪 穆以溫 滿庭芳
N 南山壽
P 平蕪碧 平常心 癖於斯
Q 慶雲集 清且儉 清入骨 千秋月 千杯少 全無敵 強其骨
R 人長壽 仁者壽 如椽筆
S 四時春 四海春 思無邪 師造化 水竹居 說豐年 少則得 守靜篤
T 天行健 天如水
W 瓮頭春 物外游 舞春暉 無雙品
X 下水船 惜寸陰 惜分陰 惜秒陰 香滿座 香如故 香風遠 香盈袖 閑自香 雪霜枝 瀟湘雨
Y 一枝春 一段香 養其拙 藝無涯 意自如 游於藝 飲清露 欲淩雲 雁影遙 雁南飛
Z 志於道 知不足 醉春風 醉歌行 正氣歌 致虛極
四字
B 百忍成金 百花齊放 百福具臻 博學篤志 博學篤行 博學濟世 博學慎思
博學悠遠 博古通今 博覽精思 博愛向善 筆走龍蛇 筆精墨妙 筆情墨趣
筆歌墨舞 抱朴含真 抱璞藏真 抱璞守拙 把酒臨風 半生若夢 冰心玉壺
冰清玉潔 碧雲黃葉 白發學童 八面威風 比翼雙飛
C 寵辱不驚 澄心清神 澄懷觀道 長樂無極 長風萬里 長風破浪 長繩系日
長笑放歌 長毋相忘 春和景明 春華秋實 春風化雨 春風雨露 春風得意
春風桃李 春在天涯 春樹暮雲 春池洗硯 曾經滄海 誠毅和愛 誠朴雄偉
從善如流 啜菽飲水 吃虧是福 草情篆韻 彩筆淩雲 寸陰是競 慘澹意匠
叱吒風雲 椿萱並茂 呈祥獻瑞
D 敦厚周慎 敦品修學 砥節勵行 淡泊明志 澹定自若 澹定從容 道法自然
道履曼茀 對酒當歌 疊雲長風 登雲釣月 登高望遠 淡懷卓識 達者為師
度德量力 篤行有為 篤靜悟初 德厚流光 丹桂飄香 大巧若拙 大愛無疆
E 鷗語濤聲
F 防微杜漸 法貴天真 風花雪月 風調雨順 風鵬正舉 風雨同舟 風雨雞鳴
風神灑落 泛水約風 繁花似錦 飛花點翠 飛舉沖霄 飛鴻越海 飛雲含碧
飛黃騰達 奮發踔厲 奮圖精進 敷析淵微 福域同登 福如東海 福惠雙修
鳳凰來儀
G 高風亮節 高風峻節 高情遠致 高山流水 高蹈自守 高瞻遠矚 剛健中正
光風霽月 光明磊落 廣結法緣 過猶不及 歸真返璞 歸璞返真 耕雲種月
孤雲雁影 公誠勤樸 格物致知 敢為人先 肝膽相照
H 浩氣長存 厚積薄發 厚德載福 厚德載物 漢書下酒 皓月禪心 渾厚華滋
和風清穆 和風秋雲 和若春風 和氣致祥 惠風和暢 花意竹情 華夏龍騰
含英咀華 海運飛鵬 河山帶礪 河清海晏 好學深思 翰不虛動 翰逸神飛
翰海騰龍 渾金璞玉 寒雲遠征 寒塘鳴翠 鶴路雲天 海棠春醉 懷仁慕德
J 見賢思齊 儉以養德 敬慎不敗 敬慎無忒 敬勝者吉 敬業樂群 進德修業
教學相長 精研覃思 精騖八極 精進努力 精思擘畫 驚浪奔雷 君子無逸
及鋒而試 劍氣鬥牛 舉案齊眉 嘉文懿行 嘉福成基 九朽一罷 積水成淵
積善余慶 吉星高照 吉祥如意 錦上添花 錦羽春暉 景星慶雲
K 寬仁厚德 開巻有益 困知勉行 空谷足音 鯤鵬萬里
L 老當益壯 老驥伏櫪 勵精圖治 勵學敦行 鏤月裁雪 綠玉含露 籬落疏影
龍騰虎躍 龍吟虎嘯 龍興華夏 龍翔獅吼 蘭馨素室 蘭馨松壽 蘭馨松盛
蘭風桂露 蘭亭稧後 蘭亭韻事 蘭臯比翼 樂此不疲 靈芝瑞露 攬轡澄清
力爭上游 力挽狂瀾 儷福百益 鸞飛鳳舞 柳浪聞鶯 蘆盪飛雪 鸞鳳和鳴
蓮開並蒂
M 眠雲卧石 眠沙踏浪 敏事慎言 敏而好學 夢筆生花 妙造自然 妙筆簪花
妙法理數 梅開五福 穆如清風 墨海游龍 墨韻詩魂 民富國強 民殷國富
秒分應惜 鳴琴而治 梅鶴同春 明德惟馨
N 寧靜致遠 鳥語花香 南極星輝
O 鷗語濤聲
P 平淡天真 鵬程萬里 披肝瀝膽 破浪乘風 普天同樂 普奏華章 培蘭育桂
Q 清風峻節 清風朗月 清芬可挹 清興高懷 強學力行 氣吞雲夢 晴風暖翠
淺翠深黃 秋月春風 秋原馳獵 秋林飲露 秋露成珠 秋水素翎 千里清秋
千秋功業 千難一易 秦漢遺風 勤能補拙 勤則不匱 勤慎亷和 勤思會學
謙虛謹慎 琴心劍膽 卿雲歌起 前車可鑒 鍥而不舍 青萍結綠 群英集萃
器宇軒昂
R 人夀年豐 人傑地靈 仁者無敵 仁言利博 任重道遠 日新其德 熔金合璧
如日中天 瑞氣盈門 瑞氣集門 瑞氣雲集 瑞彩祥雲
S 思逐風雲 思接千載 思逸神超 神遊千古 神與物游 神氣宛然 神氣晏如
神龍騰飛 神酣筆暢 室雅人和 書為心畫 書魂琴韻 書畫同源 書畫延年
松竹含韻 松風水月 松風雪霽 松鶴遐齡 松鶴延年 疏影橫斜 適者長壽
歲月無情 詩酒餘音 水到渠成 生龍活虎 審微見遠 實事求是 熟讀深思
審攻得當 四海昇平 時和歲豐 時雍道泰 世泰時豐
T 天長地久 天道酬勤 天朗氣清 天下為公 天錫純嘏 停雲落月 苔枝綴玉
踏月尋桂 同舟共濟 同登壽域 泰山北斗 推陳出新 太平盛世
W 為政以德 為人師表 為善最樂 溫故知新 問梅消息 晚翠淩寒 悟道歸真
無欲則剛 聞雞起舞 聞過則喜 萬馬奔騰 萬事如意 萬象更新 五風十雨
毋息半途 吳越同舟 物我兩忘 握發懸鍾
X 先憂後樂 心即是佛 心曠神怡 心馳神往 心慕手追 心手雙暢 心隨天籟
心靜興長 閑雲野鶴 行雲流水 行為世范 杏花春雨 曉月清香 雪裏梅花
雪鄉雁跡 學海無涯 學海泛舟 學貴有恆 學造風雲 瀟灑出塵 息妄歸真
新禧萬福 向紙三日 香流翰墨 霞喚椿庭
Y 頤性養壽 逸志不群 逸興雅懷 游藝依仁 言為心聲 一葦可航 一默如雷
月明風清 月皎林疏 幽谷鳴春 幽節孤芳 野岸秋聲 遠清歸雁 與時俱進
勇攀高峰 勇者不懼 勇猛精進 勇往直前 永不放棄 業精於勤 雲天一嘯
雲起龍驤 玉瀾無影 語妙天下 飲馬投錢 與人為善 以榮增愧 雅抱沖矜
愚公移山 藝海無涯 藝苑新聲 堯天舜日 鶯歌流翠 意在筆先
Z 知白守黑 自強不息 志存高遠 止於至善 彰往察來 正本清源 澤如時雨
櫛風沐雨 智者不惑 智珠在握 智水仁山 戰無不勝 眾妙之門 眾星拱北
眾善奉行 中華崛起 祖國騰飛 祖國萬歲 坐言起行 醉步溪月 中流砥柱
忠信篤敬 壯志淩雲 擇善而行 鍾靈毓秀 芝蘭玉樹 濯古來新 珠藏澤媚
珠聯璧合 種德收福 紫氣東來 振迅天真
Ⅳ 大藝術家們為什麼很多都長壽
縱觀世界歷史上,但凡是搞藝術創作的,特別是大家名家基本都是很長壽的,這是為什麼呢?現在就例舉些中國近現代知名藝術家和大家分享一下,大家一起感悟一下他(她)們長壽體健的秘密。
黃賓虹 享年90歲(1865.1.27——1955.3.25),初名懋質,後改名質,字朴存,號賓虹,別署予向。近現代畫家,擅畫山水,為山水畫一代宗師。
林風眠 享年91歲(1900.11.22--1991.8.12),畫家、藝術教育家、國立藝術學院(現更名為中國美術學院)首任院長。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靜物》、《宮女與花瓶圖》等。晚年林風眠客居香港,深居簡出,憑記憶重畫在「文革」中毀掉的作品,幾乎一直畫到生命的終點。著有《中國繪畫新論》,出版有《林風眠畫集》等。
陳半丁 享年94歲(1876--1970),畫家。家境貧寒,自幼學習詩文書畫。拜吳昌碩為師。擅長花卉、山水,兼及書法、篆刻。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畫院副院長、中國畫研究會會長。代表作品有《盧橘夏熟》、《高枝帶雨壓雕欄》、《惟有黃花是故人》、《赤壁夜遊圖》,《莫負此生》等。
何香凝 享年95歲(1878.6.27-1972.9.1)作為中國革命的元老級人物,何香凝一直沒有放下畫筆,早期作品有濃厚的日本畫風格,她以梅花和老虎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享譽海內外。她擅作花鳥,偶作山水,筆致圓渾細膩,色彩古艷雅逸,意態生動。擅長中國畫。作品有《獅》、《梅花》、《高松圖》等。
齊白石 享年97歲(1864.1.1─1957.9.16),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是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早年曾為木工,後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朴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
劉海粟 享年98歲(1896-1994),名槃,字季芳,號海翁。漢族,江蘇常州人。現代傑出畫家、美術教育家,早年習油畫,蒼古沉雄。兼作國畫,線條有鋼筋鐵骨之力。後潛心於潑墨法,筆飛墨舞,氣魄過人。晚年運用潑彩法,色彩絢麗,氣格雄渾。
李友朋 享年102歲(1907—2009)民間諺語雲:「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蘭好蕭龍士,山水壽李家。」
Ⅳ 晏濟元的生活故事
1901年,晏濟元先生出生於內江。曾祖父是道光時期的進士,父親是清末秀才,因擅長書畫、治印而在周圍十里八村享有盛名。晏濟元天資聰穎,耳濡目染,幼時便表現出對書畫的喜愛,經常四處塗鴉。
7歲開始,晏父便教導他書畫技藝,在藝術上打下了扎實的「童子功」。晏老記得幼年習畫,主要學習方法就是反復臨摹石濤、八大山人等名家的名作,注重用墨自然,眼隨心動。晏濟元學畫並未上過專業學校,其書畫藝術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他主張「學古要敵古,創新要破新」,在繪畫上強調「學畫必先學書,書成而後學畫,必有成就」。為此,他在書法上下過苦功,功力很深。由魏晉入手,上溯篆隸、遍臨歷代名碑法帖。他的書法篆、隸、楷、行、草無所不精,尤其是行草,行筆自然,飄逸瀟灑。
他在繪畫上,擅長山水、人物、花鳥。其山水畫往往給人一種豪放、氣度不凡的感受,而花鳥中最精湛的當推荷花,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栩栩如生的荷葉,令人嘆為觀止。張大千對其花鳥畫評價甚高,曾在其畫上題曰:「濟元仿宋人布局而運筆清潤,如王若水、陳仲仁輩所謂作家、士氣兼到也。」
晏濟元對篆刻還深有造詣。晏老的篆刻法宗秦漢,印從書出,章法平中求變。朱文印圓潤秀逸,寓剛於柔,醇和而有韻味;白文印得漢印之精髓,極富內涵。他的篆刻作品多達四百餘件,所作不同類型的書畫都是使用相應的印章,把詩、書、畫、印融成一體,構成完整的佳作。 晏濟元與張大千有姻親之誼,張大千比他大兩歲。童年時兩人形影相隨,一起玩耍,一起研習書畫。晏濟元告訴筆者,那時候偶爾兩人得到零花錢,總會相約著一起去買字帖或買小人書。由於幾乎都喜歡臨摹八大山人、石濤等作品,所以外人看來,張、晏兩人的作品有著相近的風格,同樣的章法,氣勢恢弘,體現出對古代書畫藝術的傳承。
1921年,動盪的時代令人苦悶。晏濟元放下了畫筆,毅然離開故鄉,到成都尋求強國之路,用直接的、最徹底的方式為國盡忠。年輕時的激情晏老至今記憶猶新。他先後在成都基督教青年會學習英語,隨後考入成都機械專科學校。1928年秋,晏濟元又赴上海求學,幸運地與張善子、張大千兄弟重逢。他在上海寄寓張家6年,與大千兄弟一起創作、切磋,一同參加畫展。
1930年,晏濟元以仿石濤作品《人語響孤峰》、張大千以一幅《荷花》,參加柏林中德美術作品展,聲名漸顯。濟世報國之心,讓晏濟元最終決定出國留學。當時,晏老感到藝術無法直接救國,而日本的機械工業比中國先進,所以想學好技藝來報國。於是,1934年,他東渡日本,專攻機械工程。同時利用課余時間,把遊子的思國之情與報國之志化作了一幅幅藝術作品。當他拿出一幅仿石濤的山水畫參加日本帝國美術作品展時,在當地引發轟動,為留學生活塗上了一抹亮色。 1937年夏,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報國心切的晏濟元毅然要求回國,卻屢遭日方阻撓。為擺脫糾纏,他以回國辦畫展為由,幾番周旋終於脫身。船到天津時,摯友張大千早已等候在碼頭。次年,晏、張兩人在重慶交通銀行的幫助下共同舉辦抗日募捐聯展。
在日寇鐵蹄蹂躪下,中華遍地烽煙,晏濟元的「技術救國」之心無處施展,他只好鑽研藝術。一次,他游歷春城昆明後,創作了寫生作品60多幅,展出後大獲好評。他一直手不離畫,筆不離紙,最終形成了高超技巧與鮮明的個性特徵,以獨到的古典技法被同仁譽為「晏氏風格」。
抗日戰爭勝利後,舉國歡騰,晏濟元高興地在成都舉辦了個人畫展。當時正值張大千住在成都昭覺寺,故人重逢,盡皆感慨萬分。晏濟元把帶去的一幅清心悅目的花鳥作品《瑤台濯玉》拿出請大千指點。張大千細看之後提筆贊道:「濟元擬宋人布局,筆墨清潤如玉若水,作家士氣兼到也。」此評令晏老思念至今,因為這是張大千四海為家之前,他倆的最後一次藝術探討,也是兩人的訣別。屈指算來,轉眼已經60年了。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晏濟元終於在中國民航重慶分局找到一份做技術的工作。1957年,晏濟元被錯劃為右派,下放至牙刷廠,職稱由工程師降為技術員。
憶及過去,晏老心態平和:「我是個樂觀的人,窮的時候不會覺得痛苦,有錢了也不會覺得特別高興。」我們請教晏老長壽秘訣,晏老微微一笑:「沒有什麼特別的,寄託書畫,清心寡慾,開開心心。就是最好的長壽秘訣!」
如今已是過百高齡的晏老身體健康,每天看書、寫字、繪畫、治印,天氣好時還外出采風、寫生……老人家進入了一種很高的境界:「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晏老還記得,上世紀50年代,他曾經舉辦畫展,義賣30多幅精美作品,把所得款項全部捐給抗美援朝的部隊;曾與傅抱石等人共游廬山,完成畫稿數十幅,其後在北京政協禮堂展出。朱德總司令觀後稱贊:「海外有個張大千,國內有個晏濟元」;1964年元旦前,他應郭沫若之邀,為毛澤東主席70歲壽辰創作了一幅國畫《紅日青松圖》,受到毛澤東的喜愛。
1979年,晏濟元開始煥發藝術「第二春」。他應文化部之邀,到北京頤和園作畫。1980年參加《重慶十六位老年國畫家精品聯展》。隨後,他擔任了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等多種社會職務。同時,他又恢復了野外寫生的習慣,南下廣州,遠赴雲南,登峨眉、尋石林、訪灕江、游三峽,創作出無數丹青巨作。僅《長江萬里圖》長卷的寫生畫稿,就達300多張。1978年至1982年,他用5年時間,創作出近30米的長卷《百里灕江》,被藝術界同仁視為傳世經典。
晏老總是說,繼承傳統就是善於發現古人那奇絕至妙之處,它也為現代人創新提供了空間。藝術創新要善於發現,它要通過「學」來實現。學古人最重要的是以古為「敵」,要有超越古人的勇氣,在創新上永無止境。 晏濟元是現當代畫家中最長壽的一位,他99歲時,曾遠赴雲南觀虎跳峽,登玉龍雪山,101歲登華山,102歲登泰山,都是為了寫生。105歲時,他除了頭發有些花白、耳有些背以外,走路尚不要人扶,且舉止自如。直到108歲時,還在作畫刻印。在晏老生前的一次采訪中,他透露了自己的養生秘訣。晏老的記憶力很好,書放在哪裡都非常清楚。每天早晨,晏老起床後必定要保姆何四妹給他梳個發髻。晏老十幾年前便認為「留長發不易感冒」。冬天冷,畫畫站久了怕出汗感冒,老人就經常坐在窗前極目眺望,手指在大腿上寫畫。
晏老一生禁煙酒,以咖啡代茶,不熬夜,睡前浴足。「要靜中有動,隨動而靜;寫字畫畫,就是練氣功。」晏老推崇清心寡慾。他喜逛超市,遇見自己喜歡的刀具,總會停下腳步把玩。保姆說,老人到晚年一直保持童心,愛看有動物的電視節目。
「如果消化好,他一頓能吃大半碗紅燒蹄髈。」何四妹說,老人口味重,與很多老人喜歡清淡食物恰恰相反。「他年輕時當過廚師,飯菜做得好不好,他一嘗就曉得。有時來了興致,爺爺會親自下廚,做自己拿手的回鍋肉。老人還偏愛番茄和豆腐。」
談及長壽秘訣,晏濟元兩手一攤:「沒有,沒有。我吃東西口味重,愛吃肉,還喜歡喝咖啡,特別是現磨的咖啡。你說這是什麼長壽秘訣?我覺得自己像個演員,不順時,就當自己演了個糟糕角色,別人說你不好,就當是自己演了個壞人。」晏老說,長壽無秘訣,只要心態好。
Ⅵ 徐三庚的篆刻風格是什麼
徐氏並不僅僅只向浙、鄧兩派學習,也曾花大氣力向秦、漢和宋、元學習。如「常欠讀書債」白文印,是仿漢玉印的代表作;「新安西岩」、「宗麟私印」、「周泰」等印,為仿漢鑄印、漢銅印、漢官印之精品,「胡钁印信長壽」小印,邊款交待是「仿秦人小印」,實則更接近漢銅印風,勁挺渾穆。特別值得稱道的是「馮兆�穗知父所得金石」多字印,雖說也是仿漢之作,在眾多橫平豎直的線段中,穿插著如「兆」、「父」、「所」、「金」等字的斜線,再加上幾處線段的斑剝,使該印古且新,穩且活,朴而秀;再如「禹寸陶分」朱文印、「長白清瑞之印」白文印,以漢碑額篆法融入篆刻,充分體現了書法的筆意;再如「子嘉」寬邊朱文印,邊款雲「擬周王子申殘皿蓋篆法,遂用曼老(陳曼生)運刀」;「恆矢」一印擬古璽;「丁丑翰林」印,是「擬宋人粘邊朱文」(邊款交待)法;「圓�齋」印,「擬水晶宮道人(趙孟�)法」,是將觸角伸向了宋元;再如徐氏中、晚年所作「登庸印信」、「芙蓉庵」等,則是將秦、漢「印范」(封泥)形式引入自己的印作,可謂開風氣之先。「金真子」印,有漢《祀三公山碑》意;「惟庚寅吾以降」印,純以吳《天發神讖碑》入印;「延年長壽」試圖以魏碑體勢入印……
Ⅶ 齊白石篆刻字體轉換器
摘要 您好,在中國近代的藝壇中,齊白石是一位勤奮刻苦,自學成材,植根於民間沃土,朴實多產而且長壽的藝術家。也是一位對於現代篆刻藝術有著較大影響的篆刻家。對於齊白石的篆刻,歷來頗有爭議,或者形成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然而對於其能獨樹一幟,不拘成法,勇於創新的精神則是任何人都公認的。齊白石對於自己的成就,曾有過:「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見胡潔青在《齊白石遺作展》座談會上的發言)」的評價,而很多人則持相反的評騭, 如黃賓虹認為:「齊白石畫藝勝於書法,書法勝於篆刻,篆刻又勝於詩文。(見王伯敏《黃賓虹畫語錄》)」一般的社會心理認為,詩文與治印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學養」。齊白石是受這種社會心理影響而言之的。綜觀齊白石的篆刻,研究其形成、發展及成熟的過程,對於我們了解齊白石的藝術,進而總結近百年的文化發展,都是有所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