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王常月長壽秘訣

王常月長壽秘訣

發布時間:2022-09-01 14:25:25

A. 有修真著嗎讓我看看修真者張什麼求樣

你是看不到的,修真者一般在山清水秀的地方隱修,待破虛空成仙也,其實修真就是修道,寺廟的道士就是在修真,和平常人一樣的,只是氣質與眾不同,[修真入門九則]一、生命之玄機
歲月匆匆,人生百年倐忽而過。百年前我是誰?百年後我又魂歸何方?千百年來古今中外無數仁人志士都在探索和追尋其中的真正答案。《道德經》雲:出生入死。這就是真理,何等簡單明了!意即:出世為生,入土為死。人之生,皆緣父母妄情交合,精血之物混融而成,待至十月胎足,識神[靈魂]投體,呱呱墜地,遂有此生。嬰兒時代,無欲無求,渾然天真,身體快速發育成長,待至成年之後,七情六慾,斫傷真元,酒色財氣,名利恩愛,牽纏一生,遂至老矣,死矣。死歸何處?古經雲,臨死之時身體無法動彈,靈魂在冥冥之間不由自主,多入異類,轉為動物之身,是故有十二生肖之說,可不懼哉?!若生前有罪,魂入地獄受罰,千生百死,罪盡方出,輾轉輪回。生前多行善事者,來世不失人身。宿世積功累行,建有大功德者,魂入天界受福。對於一般人而講,因果循環,六道輪回,永無止境,可不悲哉!
欲出輪回,躲過生死之劫,莫過於步入大道,立志修真。或 問,何為真?何為假?答曰:真者,金剛不壞,如世間之金玉,與天地長存;假者,瞬息即滅,如凡俗之肉體,漸老衰死而不自覺。肉體者,四大假合矣,雖曰父母恩賜,然父精母血本為凡俗之物,數十年後焉能不壞?何為四大?地、水、風、火,是也。地構成骨胳肌肉和臟腑,水構成身中之血液,風構成呼吸系統,火則構成身中之恆常體溫。對於人身而言,四大缺一不可。一有不合,則病焉!四大受控於人之精神而假合數十年,精神一朝衰敗,四大自然散去,人身何存?

二、何謂修真
修真者,借假修真也。藉此四大假合之肉身,修成吾金剛不壞之真身。古今天下,沒有不死的肉身,只有永恆的法身。此身非凡身,乾坤共合成;名為神氣穴,內有坎離精。一言概之,太乙含真氣是也。一語道破天機。仙道貴秘,天律甚嚴,故在此吾亦不敢盡泄無上秘義,世間有慧根德行大志者,何不悟之?

三、大道淵源
大道淵源,始於老子。太上之道,文始派最高,少陽派最大。
文始派:昔年老子西出函關,親書《道德經》八十一章授於尹喜[字文始],尹文始真人傳麻衣先生,麻衣先生傳陳摶老祖,陳摶老祖傳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傳張三豐真人。張三豐真人清虛志雅,道德崇高,文韜武略,集金丹大道和書、劍、琴、棋、詩於一身,開創武當一脈,以武演道,威震江湖,廣開法門,普渡眾生,張真人亦因其功勛卓著而被玉帝加封為洞玄帝君。此為文始派,因該派多為世外高人,隱顯莫測,故亦稱隱仙派、猶龍派。
少陽派:太上當年西行至昆侖山,傳道於王少陽真人[王玄甫,世稱東華帝君] ,東華帝君傳正陽真人[鍾離權,史稱漢鍾離],正陽真人傳呂祖[純陽真人呂洞賓,亦稱孚佑帝君]。呂祖慈心普渡,先傳王重陽真人,令開北派[全真教];呂祖再傳劉海蟾真人,又立南宗。北派之中,全真七子,名揚天下,邱祖[長春真人邱處機]更是光大全真教,龍門派遂名震天下。南宗張紫陽真人則以《悟真篇》聞名於世,流傳萬古。

四、修真必由之路
1、 築基煉己:補漏築基,補足精氣神三寶,打好修真之基石,可初步達到祛病、延年益壽之效果。築基成功的檢驗標準是:精滿不思欲,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眠。
2、 煉精化氣:亦稱「丹道小周天」。任督二脈通,返老還童,青春永駐。
3、 煉氣化神:亦稱「丹道大周天」。天人感應,神凝氣結,性命合一。
4、 煉神還虛:真空煉形,返童還嬰。
5、 煉虛合道:粉粹虛空,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五、道果之層次
修煉的最終成果分為如下五大層次:
1、最下成(鬼仙):
命功無成,悟入頑空。撒手離塵之際,與常人不同,定中可出陰神,具備投胎奪舍之能力,可待來世繼續修證。
2、下成(人仙):
祛病健身,培本固元,已立修仙之根基,可健康長壽,然未突破生死。
3、中成(地仙):
性命雙修,內丹已成,證悟長生。身輕體健,已成無漏之體,具備一定神通之妙。然只可陸行,無沖舉飛行之能力。
4、上成(神仙):
體變純陽,水火無害。陽神已成,脫質升舉,神通大顯。
5、最上成(天仙):
又稱「大羅金仙」。神光普照,化身萬千。神通廣闊,法力無邊。

六、修真與三教
三教者,儒、釋、道也。儒之格物致知,釋之真空妙覺,道之返本歸真,同一理也。一個真理,各自表述而已。然而修真則出入三教內外,而且形式自由活潑,可出家專修,但更提倡混俗和光,在俗世滾滾紅塵的磨煉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真實人格和修為。試觀老子當年並未出家,卻以道高德崇而被道教尊為太上老君,其千古名著《老子》被尊為《道德經》;莊子亦是在家修煉,而被後世奉為南華真人,其修真名著《莊子》被奉為《南華經》。鍾離權真人當年曾是漢之將軍,許旌陽真君當年是晉之縣令,劉海蟾當年曾是燕之宰相,呂祖當年是大唐進士,張三豐真人當年曾是元之縣宰……可見,是否出家與是否真心修道、能否得道成真並沒有必然的聯系。

七、仙道不可分
大道無相,仙貴有形。道為仙之體,仙為道之用。仙道豈能截然分離乎?近現代有攖寧夫子者,首倡仙學獨立,概因當時政局混亂,不忍大道聖潔精華埋沒於三教劫難之中。無奈後世之人,妄解先生本意,只修道不修德,只重口訣不重功行,妄冀憑借一兩句口訣就能立地成仙,殊不知一功不立,一善不行者而位列仙班者,古之未有也!古經雲,天仙當立三千功德,地仙須積八百善行,否則,即便神功煉 成,也會因善功不足而天界不收,止為一游神散仙矣。可見,惟有道德並重,內外功勤行,大智勇、大善根之人方有成仙得道之時!昔文昌帝君仁義誠信,積善為寶,連續十七世不失人身,最終位列仙班;釋迦佛曾為五百年忍辱真人,久經歷劫磨礪,方成如來正果;真武大帝十世積德,九世修煉,最終得以隱居武當四十二載而道果圓成,法力無邊。相比之下,當今那些以「無神論仙學家」自居、不信因果業報輪回、不講善功德行[實為斷滅邪見]的人們可不三思乎?!

八、修真必讀寶笈
修道之書,浩如煙海,令人目不暇接。尤其外道邪說,甚囂塵上,小術橫行,大道式微,求道之士,可不謹慎尋覓真正寶笈乎?為免除修真學子奔波涉獵勞碌之苦,吾今真心推薦如下必讀書目:
(一)、 入門基礎篇:<<中華道家修煉學>>田誠陽道長著
(二)、 洗心向道篇:<<元始四十九章修道經>>
(三)、 實修得道篇:
1、《道德經》;
2、《陰符經》;
3、《悟真篇》;
4、《張三豐全集》;
5、《道書十二種》;
6、《性命圭旨》;
7、《大成捷要》;
8、《樂育堂語錄》;
9、《道門語要》。

多則惑,少則得。執大象,天下往。以上所列書目實為道書之精華,千古仙佛之心法,立志修真者何不辛苦尋覓而勤奮讀之悟之、修之成之?當然,能否找到以上寶笈,就要靠各自慧根和緣分了。

(理恆補注;修真之書,歷來汗牛充棟,不可記數.以上僅是抉擇其要者,以為入門參考可矣!然於此典之外,甚有要籍可尋,一並而參之,今使列之如下.)

道教四經除<老子>而外,尚有<南華莊子>,<沖虛列子>,<文始關尹>.

魏伯陽老祖<周易參同契>

嚴君平先生<老子指歸>

於吉真人<太平真經>

魏華存元君<黃庭內外景真經>

司馬承禎老祖《天隱子》、《服氣精義論》、《坐忘論》

催希范真人<入葯鏡>

吳筠天師<玄綱論>

王文卿真人<沖虛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話>

陳摶老祖<陰真君還丹歌注>,<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

張繼先天師<虛靖真君語錄>

漢鍾離祖師<鍾呂傳道集>,<靈寶畢法>,<破迷正道歌>

呂洞賓祖師<敲爻歌>,<黃鶴賦>,<既濟真經>,<百字碑>,<指玄篇>

劉海蟾祖師<還丹破迷歌>,<還丹賦>

王重陽祖師<重陽全真集>,<重陽教化集>,<重陽分梨十化集>,<重陽真人金關玉瑣訣>,<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五篇靈文注>,<重陽祖師修仙了性秘訣>

馬丹陽祖師<漸悟集>,<丹陽神光璨>,<洞玄金玉集>,<丹陽真人直言>,<丹陽真人語錄>,<真仙直指語錄>

丘處機祖師<磻溪集>,<大丹直指>,<長春祖師語錄>,<青天歌>

劉處玄祖師<仙樂集>,<劉真人至真語錄>

譚處端祖師<雲水集>

王玉陽祖師<雲光集>

郝大通祖師<太古集>,<郝大通祖師語錄>

孫不二祖師《孫不二元君傳述丹道秘書》、《孫不二元君法語》

尹志平祖師<清和真人北游語錄>,<葆光集>

王志謹祖師<盤山棲雲王真人語錄>

張紫陽真人<悟真篇>,<青華秘文>,<金丹四百字>

石杏林真人<還源篇>

薛紫賢真人<還丹復命篇>

陳泥丸真人<翠虛篇>

白玉蟾真人<海瓊問道集>,<海瓊傳道集>,<海瓊白真人語錄>,<紫清指玄集>,<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

陳致虛真人<金丹大要>

李道純真人<中和集>,《道德會元》

陳虛白真人<規中指南>

蕭廷芝真人<金丹問答>,《金丹大成集》

尹真人<性命圭指>,<皇極闔辟證道仙經>

張三豐祖師<大道論>,<無根樹詞>,<玄機直講>,<玄要篇>,<玄潭全集>

張宇初天師<覲泉集>,<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義>

趙宜真真人<元陽子法語> ,<靈寶歸空訣>

孫汝忠大師<金丹真傳>

伍守陽真人<天仙正理直論>,<仙佛合宗語錄>

柳華陽真人<金仙證論>,<慧命經>

王常月祖師<龍門心法>

閔一得真人<上品丹法節次>,<泄天機>,<天仙心傳>,<天仙道程寶則>,<管窺編修真指要>,<清規玄妙全真參訪集>

張逢源真人《道學薪傳》、《原易篇》

任永真真人《三乘輯要》

董清奇真人<赤腳董真人語錄>

張清夜真人<玄門戒白>,<陰符經注>

劉名瑞真人<道源精微歌>,<敲蹻洞章>

蔣植陽先生<修道全指>

李昌仁先生<玄妙鏡>

趙僻塵先生<性命法訣明指>

牛金寶先生<性命雙修養生延壽法>

汪東亭大師《性命要旨》,《體真山人真訣語錄》

徐海印大師<天樂集>,<玄談集>

魏則之大師<大道真傳>,<一貫天機直講>

蕭天石居士<道家養生學概要>

陳攖寧居士《參同契講義》,《仙學必成》

陳明霖真人《白雲集》

易心瑩真人《老子道學系統表》,《道教三字經》,《道學課本》,《女子道學叢書》

商明修真人《氣數元貞》,《六骰堂》

伍止淵真人《靜坐卻病生理學》

杜維宏真人《玄門易道》、《修真十三論》

匡常修真人《玄修秘訣》、《養生三字經》

曹振陽真人《道學真言》,《道學皈元》

九、實修第一
仰止崇山,心欲登而身即到;
羈系密網,數難避而理可回。
懸慧劍於靈台,斬斷邪關都匿跡;
握神樞於智府,重開法界任扶搖。
故鐵杵磨針,不廢半途終造極;
石磐作蓋,甘居死地得長生。
索秘妙於寶笈琅函,務效蟻蛛尋曲折;
葆性命於琳宮肅宇,寧將絲緒苦糾纏。
奮玉斧以開基,端憑意匠;
啟金繩以覺路,朗注情田。
深斯入道之源,以辟修真之要。
————韓湘仙君夢授立志篇
一鶴相隨,望青山而遐舉;
雙鳧忽化,跨綠水以橫飛。
趺跏非委蛻之蟬,結念而調龍虎;
湛寂擬蓬廬之蝶,空形以駕鳳凰。
故巨石苦鑽研,卌載邀天穿洞穴;
高崖勤注視,九年立地現丹珠。
罕見罕聞,比生若滅;
忘言忘象,俾坐如眠。
雲洞影蕭蕭,一粒粟中藏日月;
石床心炯炯,三升鼎內煮山川。
築基之會有精修,鑄道功憑煉己;
安鼎之先開秘諦,還丹妙在還神。[這只是參考資料而以,若想找也許在某寺廟可遇到,即使遇到也與你無緣,從你提問的態度我可知.]

B. 張三豐長壽的原因

中國明代著名道士張三豐,不僅開創內家太極拳,而且精修傳統太極內丹功法,傳說他超長壽約150歲左右。

1、丹功的核心是煉丹田丹氣

張三豐說:「皇帝尋我問金丹,祖師留下生長訣……神仙哪有異功夫」;「大丹如黍米(指丹氣)……人能服此葯,壽與天齊,如若不延壽,吾言皆是非」;「豈知大道在目前……早拜明師結成丹。有人識得真鉛汞(指丹氣),便是長生不老仙……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虛道人三豐仙「(《張三豐全集》)。

(1)張三豐主修的是:中華正統道脈「黃、老」(指黃帝和老子)內煉學說。

該學說,以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和北宋張伯端《悟真篇》兩部經典名著為核心。此兩經典名著,被中國道家並推為正宗,即正統道脈,其他則是旁門。

該學說自廣成子傳黃帝,到先秦時期的老子(160歲)→東漢魏伯陽(100歲以上)→唐代呂洞賓(100歲以上)→北宋石泰(138歲);薛道光(114歲)→明代張三豐(150—300歲)→清代王常月(160歲);高東籬(148歲)→ 白馬李(204歲)→近代李慶遠(256歲1678—1935年)→現代吳雲青(158歲仍健旺)。
可見,按傳統「黃老」內煉學說精修內丹功獲長壽超長壽的聖人、名人的文字記載,比比皆是,此不能不使當今修煉養生者深思。

(2)正統道脈「黃、老」內煉學的本質核心是:丹田丹氣,即在人體丹田內脫變出一種新的生命物質。
古丹家將丹田氣這一新的生命物質,巧喻為「先天氣、原始祖氣、真氣、鉛汞」等等。中國道家萬卷丹經中所言的此種代名詞可稱千千萬萬,但千隱萬喻,基本皆是圍繞丹氣這一核心!

張三豐在他的文字關鍵處,有時故意直接指破了這一千古謎底,並告之世人修功到底應該煉什麼。他說:「我之看書無滯,才知聖凡一氣(指丹氣),不為盲人迷惑……從整心猿,從發志氣……苦求明師」;「聖人直指先天一氣」;「只此是救命符、延年葯也」(指丹氣);「修道以修身為大」,「一身之中,惟金鉛最貴「(指丹氣);」但未有明師指破的人,如在醉夢相似」。又說:「收得一分氣,便得一分寶……氣之貴重,世上凡金凡玉,雖百兩不換一分」;「豈知一氣原無故,氣滿身中命可延」等等。

2、丹功的姿式是行、住、坐、卧
(1)行功

選寬敞地,漫步逍遙,自然放鬆,速度以中、慢為主。

(2)住功(站)

自然站立,以面向東或南為主,兩手可提丹田前一尺遠,掌心朝向丹田。

(3)坐功

平坐,習慣盤坐也可,兩手自然放在兩大腿上,坐式要端正。

(4)卧功

自然平仰卧;左右側卧:兩手在兩肩前呈交叉圈式,一腿稍直,另一腿稍彎曲。

以上行住坐卧四式及其細節,功中均可相互更換。練功者可探尋出適合自身的一式為主,其他次之。此四式極方便簡易,占空間極小,室內室外皆可,關鍵是時時感受和採取丹田丹氣。內丹學名著《入葯鏡》中「意所到,皆可為」的論述,即指此。

3、丹功內煉的方法和訣竅

丹功第一大目標是丹氣通周天

(1)迴光返照、凝神入氣穴

此法目的是:在丹田內逐漸激發出內丹氣。

方法:入坐後姿式和頭端正,雙眼先凝視遠處靜不動,但覺思慮少了許多,即可把目光慢慢收回。又覺靜了許多,然後垂簾,將目光和意念注入丹田之中。青年人為臍上或臍中,中老年為臍下(虛空腔內)。

C. 道教的信仰

道教全真派第一叢林 : 白雲觀

白雲觀,位於北京西便門外,殿堂壯麗,環境幽雅,是中國道教全真派祖庭,被稱為「道教全真第一叢林」。1957年中國道教協會成立以來,白雲觀又成為中國道教協會的所在地,是全國道教活動中心。1983年,白雲觀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白雲觀創建於唐朝,初稱天長觀,是中國道教最早宮觀之一。據唐劉九霄《再修天長觀碑略》載:唐玄宗為「齋心敬道」,奉祀老子,建此觀。建造年代為開元十年(722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現寺內珍藏著一尊漢白玉刻老群像,就是當時觀中所奉祀的老君聖像。這尊玉石雕像是建觀以來的鎮觀之寶,玉質潔白,老君坐在長方形石椅上,面含微笑,雙目炯炯有神,三縷白髯垂灑胸前。雕刻極為精細,眉毛、胡須及衣飾都形象逼真,神態自然,是一位充滿智慧的長者形象。在1200多年的歷史中,白雲觀幾度毀於火災,其它殿堂、塑像被毀殆盡,唯此老君像免遭劫難。

金朝正隆五年(1160年),天長觀毀於火災。信奉道教的金世宗敕令重修,歷時四年,於大定十四年(1174年)建成。朱甍碧瓦,瑰瑋壯麗,規模弘大。共有殿堂廊閣150楹,並改名為「十方大天長觀」。十方大天長觀落成時,觀內舉行三晝夜的盛大道場,金世宗及太子前來觀禮。金著名道士閻德源任住持,開壇說戒。中國道教的傳戒制度從此開始。

後來著名道士孫道明任十方大天長觀住持,在此編纂《大金玄都寶藏》,全部結板都貯藏在此。此後,劉德仁、丘處機、王處一、劉處玄等道士都匯集於此,這里成為北方道教的最大叢林。

邱處機(1148—1227年),字通密,號長春,也稱長春真人。為金、元時期著名道士,道教全真派龍門宗的開創人。在道學思想上,他繼承王重陽的思想,主張清心寡慾為修道之本。修道者應出家,斷絕一切塵緣。認為「一念無生即自由,心頭無物即仙佛」。

元太祖十七年(1222年),邱長春應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召,歷時四年,行程萬余來到西域大雪山。元太祖待之甚厚,尊其為神仙。邱處機回大都(北京)後,元太祖賜以虎符、璽書,命其掌管天下道教。一時道侶雲集太極宮,教門興盛。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邱處機在太極宮羽化(去世),喻旨改此宮為長春宮。其弟子尹志平等在長春宮之東立下院,建「處順堂」(今邱祖殿)安置邱處機藏蛻(遺體),謂之白雲觀。此後,全真派信徒便尊白雲觀為祖庭。

明朝,白雲觀經過三次修建,形成一定的規模,明朝末年衰落。

清朝初年,著名道士常月任白雲觀方丈。王常月(?—1680年),原名平,號昆陽子,道教尊昆陽王真人,是龍門派第七代宗師。順治十三年(1656年),順治皇帝封他為國師,並敕賜紫衣。他先後三次在白雲觀開壇傳戒,受戒弟子上千人。康熙皇帝為太子時也在此受方便戒。現存在白雲觀的金鍾玉磬就是康熙受戒時所賜之物。王常月方丈住持白雲觀前後二十多年,對宮觀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重建,形成了今日白雲觀的規模、格局。清朝時,白雲觀清規嚴格,香火興旺,常住道士二三百人。被譽為「全真第一叢林」。

白雲觀的傳戒情況。自清初到1928年止,先後傳戒數十次,受戒人數逾萬。最後一任的傳戒大師是白雲觀方丈陳至霖律師。白雲觀形成了一整套叢林制度和傳戒制度。

1949年以來,人民政府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白雲觀得到政府和道教界很好的保護和維修。1956年和1981年,政府兩次撥款進行維修,並列為北京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宮觀。

1957年,中國道教協會在北京成立,白雲觀成為中國道教協會所在地。中國道教協會是全國各地區、各宗派道教徒的愛國宗教團體,其宗旨是在人民政府的領道下團結全國道教徒,繼承和發揚道教優良傳統,代表道教界合法權益,協助政府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促進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貢獻力量。

1957年4月8日至12日,召開了中國道教協會成立會議,岳崇岱任會長,陳攖寧、汪月清、孟明慧、喬清心、易心瑩任副會長。

1961年11月1日至9日,召開了中國道教協會第二屆全國代表會議,選舉了新的領導機構,陳攖寧任會長,易心瑩、孟明慧、喬清心、黎遇航、蔣宗瀚任副會長。

1980年5月7日至13日,中國道教協會在北京召開了第三屆全國代表會議,黎遇航道長被選為中國道教協會會長,王教化、陳理實任副會長。

1986年9月8日至17日,中國道教協會召開了第四屆全國代表會議,黎遇航任會長,王教化、劉之維、傅元天任副會長。

1992年3月2日至6日,中國道教協會召開了第五屆全國代表會議,傅元天任會長,黎遇航任顧問,謝宗信、陳蓮笙、閔智亭任副會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道教協會在團結道教徒愛國愛教,繼承和發揚道教優良傳統,挖掘整理道教文化,推動全國各地宮觀實現自養,積極培養道教界人才,開展對外友好交往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90年5月5日,中國道教史上第一所道教高等學院—中國道教學院在白雲觀成立,並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

中學道教學院由中國道教協會主辦,目的是培養愛國愛教、具有較高道教知識和修養並有志為道教事業服務的青年道教徒,繼承和發揚道教優良傳統,弘揚道教文化。學院設兩年制的專修班和兩年制的進修班。主要學習道教簡史、教理教義、齋醮科儀、戒律、經典、經韻、音樂、宗派與名人、神仙系統、修養辦法、宮觀管理、內外丹法、道藏精華、養生學、道教音樂等宗教課程,另外還要學習文化課、政治課及道家拳術、劍術等體育課。創立之初院長由黎遇航道長擔任,傅元天、閔智亭、李養正任副院長,1992年3月後由傅元天擔任院長,院址就設在白雲觀。

白雲觀殿堂層層迭迭,布局緊湊,古槐蔥郁,碑石林立,十分清凈幽雅。山門前有影壁和牌樓,進入山門,中軸在線分布著靈宮殿、玉皇殿、老律堂、丘祖殿、三清四御殿、雲集山房等6座主要殿堂,東側有雲水堂、豐真殿、修真堂、養真堂、功德祠、南極殿、藏經閣、齋堂、廚房等;兩側有十方堂、儒仙殿、八仙殿、呂祖殿、元君殿、元辰殿、祠堂等。後院有被稱作「小蓮菜」的後花園,以戒台和雲集山房為中心,假山錯落,綠樹成蔭,清新幽靜。全觀佔地面積1萬平方米,是北京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道觀。

在白雲觀山門之外有影壁和牌樓。影壁上有元代書法家趙孟俯書「萬古長春」四個大字。牌樓,又稱欞星門,建於明正統八年(1443年)。為七層重檐彩畫建築,舊為觀內道士朔望日觀星望氣之所。正面匾額上寫著「洞天勝境」四個大字,背面為「瓊琳閬苑」四個大字,遒勁有力。

白雲觀山門也建於明正統八年(1443年),是一座三斗拱的券門,全部用磚門建成,高大寬闊,氣勢磅礴。門牆上雕刻著流雲、仙鶴、花卉圖案,刀法渾厚,造型精美。最引人注目的是浮雕上的一個巴掌大小、雙目圓睜、玲瓏活潑的小猴。民間傳說摸摸石猴,便可去痛延年,四時吉祥。經過幾百年的歲月,這個小石猴已被摸得黝黑發亮。

進入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漢白玉橋,名曰「窩風橋」(為1989年重修)。相傳過去白雲觀西邊有個和尚寺,寺里的和尚非常嫉妒香火旺盛的白雲觀,於是把自己的寺名更名為「西風寺」,意思是用西方之風吹散白雲觀的道氣。於是白雲觀就在門內修了這一座「窩風橋」意思是將西方吹來之風「窩」於橋下,而不至損傷白雲觀之道氣。如今,窩風橋成了人門「擊鍾求福」(谷稱打錢眼)的娛樂場所。

過了窩風橋,里邊即是靈宮殿,建於明景泰七年(1456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殿內奉祀著道教護法神靈官像。此像為明代木刻像,右手執金鞭,左手插靈官訣,身披金甲,足踏風火輪,意為奉旨巡察天下,收瘟降魔,法力無邊,因此被道教尊為山門守護神。殿內兩邊配有馬勝、趙公明、溫瓊、岳飛四大元帥絹絲畫像。

靈官殿前東側有一通《重修白雲觀殿宇橋梁碑》,1924年建立,記載著白雲觀第21代方丈陳明霖集資修葺觀內中路各殿以及窩風橋之事跡。西側是《白雲觀表德述異記》。

鍾樓、鼓樓,位於靈官殿和玉皇殿之間,為清代建築,歇山重檐。一般宮觀是東邊建鍾樓,西邊建鼓樓,而白雲觀恰恰相反,西邊為鍾樓,東邊為鼓樓。傳說是為擋西風寺的西風把鍾換到西樓。兩樓之間為明代鑄制的銅香爐。

再往裡走,便是玉皇殿,為清康熙元年(1662年)修建,原名「玉歷長春殿」,康熙四十五年(1662年)改今名。殿正中供奉著玉皇大帝,身著九章法服,頭戴十二行冕旒珠冠。《玉皇本行集經》稱,玉皇是「諸天之玉」、萬王之尊「,統御主宰三界十方。每逢臘月二十五日和正月初九玉皇的出巡和聖誕之日,宮內都要舉辦道場,誦經禮懺,祝願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殿內神龕前掛的百壽幡,系慈禧太後六十壽誕之物,後敕賜白雲觀。兩壁掛有南斗六星、北斗七星、三十六帥、二十八星宿等8幅絹絲工筆彩畫。兩側有玉皇大帝階前的四位天師銅塑像,為薩天師(薩守堅)、許天師(許旌陽)、張天師(張道陵)、葛天師(葛玄)系明萬曆年間鑄造,形態生動逼真。

玉皇殿東側為乾隆御筆的《白雲觀重修碑記》,敘述了重修過程。西側也是乾隆御筆的詩文碑。

玉皇殿後老律堂,建於明景泰七年(1456年),原名七真殿,是觀內道士宗教活動的重要殿堂,是全真龍門派律師傳戒說法之所。殿中供奉的是全真道七位真人,他們是邱處機、譚處端、劉處玄、馬丹陽、郝大通、王處一、孫不二。他們是金、元時期北方道教全真派的代表人物,受到元朝帝王的封賜,被尊為「真人」。道教「真人」在神之下,仙人之上。唐以後帝王常以真人封號授以歷史人物和著名道士。殿內正中懸掛著清康熙皇帝御筆匾額「琅簡真庭」。

殿前有一銅騾,據傳是按康熙皇帝坐騎形象鑄造,原系北京東岳廟文昌閣的文物,後移於此。

邱祖殿是白雲觀的中心建築。原名處順堂,建於1228年,高大壯麗。殿中是明代塑造的邱處機坐像,面容端莊,手執如意。據記載,殿內原有長春真人西遊圖、十八宗師畫像等壁畫,現已不存。邱處機的遺蛻即埋在殿下。殿內還有一癭缽,為一古樹根雕制而成。缽身深棕色,口嵌金邊,置於一刻滿花紋的漢白玉石座上。缽身刻有「大清乾隆皇帝二十年奉指重修髹金供本觀」。此缽為乾隆皇帝所賜,諭:「廟中他日有絕糧乏食之時,道眾可舁此缽從正陽門入皇宮,宮中必有賜給。」牆壁上掛有《邱祖西域應聘圖》、《丘祖青天歌》等有關邱祖的資料。

三清四御殿建於明宣德年間,兩層。下層為四御殿,供奉道教信奉的四位天帝,即恭衛玉皇大帝神位左右的天皇大帝、北極大帝、南極長生大帝和後土皇祗,統稱「四御」。

道教認為,玉皇大帝,又稱是昊天金闕至尊上帝,為總執天道之神;天皇上帝,又稱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協助玉皇執掌南北極與天地人三才,並主宰人間兵革之神;北極大帝,又稱中天紫微北極大帝,為協助玉皇執掌天經、地緯、日月、星辰,統御諸星和四時氣候之神;後土皇祗,又稱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是掌管陰陽生育、萬物之靈與山河之秀的女神;長生大帝,又稱南極長生大帝,協助玉皇統理諸天,宰制十極之中萬物生化之神,是長壽的象徵。

塑像前設經壇,上置法器、經書,每逢祖師聖誕之日,在此舉行隆重道場。

二層為三清閣,正中供奉道教至高無上的尊神—三清。中央為玉清聖境元始天尊,左邊為上清真境靈寶天尊,右邊是太清仙境道德天尊。

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之前、道氣圓融的第一大世紀,又稱虛皇道群;靈寶天尊,又稱太上道君,象徵混沌初判、陰分明的第二大世紀;道德天尊,又稱上老君,是道教最早崇拜的至尊之神,象徵天地之形成,萬物生長的第三大世紀。老子(太上老君)是道教所崇拜的先天地而生、無世不存的宇宙至尊之神。

三清四御殿東邊是藏經樓,珍藏著《正統道藏》,西邊為望月樓。

祠堂,建於清康熙四十五年(1708年),奉祀全真龍門第七代律師王常月坐像。在東西室壁上嵌有元書法家趙孟俯書《道德經》、《陰符經》,為白雲觀之珍寶。

八仙殿,建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殿內奉祀道教八仙,即:鍾離權、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何仙姑、藍采和、鐵拐李、韓湘子等八位神仙。

呂祖殿,殿內供奉道教北五祖之一的呂純陽祖師。呂純陽(789—?),字洞賓,唐末道士。他主張以慈悲度世,改丹鉛與黃白之術為內功,改劍術為斷除貧嗔、愛欲和煩惱,對宋代道學理論有一定影響。元代封他為「純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通稱「呂祖」。

元君殿(又稱娘娘殿),建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正中供奉天仙聖母碧霞元君,左側為送子娘娘、催生娘娘,右側為眼光娘娘、天花娘娘。道教認為,元君乃應九氣而生,受玉帝之命,證位天仙,統攝岳府神兵,昭察人間善惡。兩側的四位娘娘乃中國民間信仰之神。

元辰殿(又稱甲子殿),建於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舊名瑞聖殿,俗稱六十甲子殿。中間供奉斗姥元君,四頭八臂,被稱為北斗眾星之母。周圍是近年新塑的六十元辰像。

道教信奉的六十位星宿神,每位神名都用天干、地支循環相配而得,滿六十年為一周,故名六十甲子。因此,每個信徒都可根據自己的出生年找到自己的本命元辰。每年春節的民俗迎春會期間,信徒遊客都要來到本命元辰的星宿神像前,祈求吉祥如意。

白雲觀後院的雲集園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園內庭院相連,游廊迂迴,假山環繞。東山有友鶴亭,西山有妙香亭。園內還有雲華仙館、退居樓、大戒台等建築。院門上有「別有洞天」、「小蓬萊」書刻。院內花木茂盛,清新幽靜。全國道教最高學府—中國道教學院就設在這里。仙家學子們在這得天獨厚的環境里,認真學習豐富燦爛的道教文化,與今道教界之青年精英有許多人出自於此。

傳戒,是道教重要的宗教活動。《白雲觀志》載,凡授戒分二時春秋季,春戒二月十五至四月初八日止。秋戒十月十五至十二月初八而止,均為五十三天。白雲觀鼎盛時,每年舉兩次傳戒活動。

戒壇分為三期,第一壇於大殿,宣示要目;第二壇為密壇,夜深人靜時宣示之,二壇後戒子方成正式道士,發給戒牒、戒衣、錫缽等;最後宣示戒律,為第三壇。

1989年11月12日至12月2日(農歷十月十五日至十一月五日),白雲觀舉行了建國後首次傳戒活動。來自全國各地名山宮觀的全真派道士75人受了三壇大戒。戒子們還學習了「道教徒的修養」、「道教知識」等,進一步提高了道教知識水平。

1989年11月10日,白雲觀在開壇傳戒之前,首先舉行了新任方丈王理仙升座典禮,他是白雲觀歷史上第二十二代方丈。

白雲觀珍藏著《道藏》和不少文物字畫。《道藏》是道教經典著作,歷來被視為寶中之寶,「非經不可以明道」。金元時期,白雲觀所藏《萬壽道藏》經版、《大金玄都寶藏》、元《道藏》都因至元梵經而毀。明正統九年(1444年),白雲觀又得到了新刊的《正統道藏》。這部《道藏》一直被視為後世的藍本,完整地珍藏在觀中。為了妥善保護這一歷史文化遺產,這部明刊《道藏》已轉交北京圖書館珍藏。現白雲觀內仍藏有明道藏3000餘卷。清刊《道藏輯要》、民國時涵芬樓《小道藏》及部分明清版經書。

現白雲觀在四御殿院內開辟了東西文物陳列室,展出唐宋元明清歷代名人字畫、雕刻、道教科儀用器等。

東展室陳列有:唐石刻老子像、宋玄武檀香爐、元邱處機《長春真人雪山應聘圖》、老子騎青牛青銅像、明絹絲彩畫三十二天神像、木刻呂洞賓像、清藤道人徐渭書《巴蕉》、長幅大和山(武當山)祥瑞圖、清《雪山應聘圖》、唐朝御筆《中堂》,還有乾隆皇帝御書對聯:「萬古長生,不用餐霞求秘訣;一言止殺,始知濟世有奇功。」此外還有元書法家趙孟俯書《道德經》石刻拓片、吳道子畫、十七神仙圖影印件、康熙賜金鍾玉盤、慈禧梅花清平圖等。

西展室有:明清絹絲工筆彩畫三清、五老、斗姆、三台、教苦天尊、鬼王等神像數張,十殿閻君圖、修真圖、內經圖、清刺綉法衣、白雲觀戒牒、日誦經典、戒律及道教齋儀使用的法器等等。

1988年8月,白雲觀成立了「白雲觀道教音樂團」。道教韻是道教舉行齋醮儀式時所使用的音樂,有贊、頌、步虛、偈等曲調格式和鼓樂、吹打樂、器樂合奏等多種形式,豐富多彩。它保存了大量的中國古代傳統音樂和宮廷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組成部分。為了搜集和挖掘整理這份藝術遺產,幾年來,白雲觀道教音樂團在有關方面的支持、幫助下,積極整理、宣傳和研究道教音樂,逐步培養了一些有音樂素養的道教界人士,演奏水平不斷提高。其中如步虛、澄清韻、仙家樂、白瞧飛、雲樂贊、大贊、小贊、三寶香等樂曲,旋律舒緩流暢,具有清心滌慮、清靜無為的意境,所製作的盒式錄音帶為各地道觀所彩用,同時也得到中國古典音樂愛好者的贊賞。

D. 真正的道士真的很長壽嗎

道士的壽命復與同期普通制人壽命相差不大。
偶有特異者如孫思邈,是因為本身精通醫學。
宣揚特異長壽或者怪力亂神者是脫離了基本情況,古代很多高壽道家人物更多是傳說或者以訛傳訛,比如說彭祖壽八百。
道士養生延長壽命不能脫離自己所處的時代,有改善但是絕對不可能脫離歷史和現實。
脫離所處時代的玄機要麼是增加宗教神秘感,要麼就是別有用心的騙子,要麼就是虛榮。
講歷史和傳說沒用,關鍵是要有證據。
另外,壽命不僅僅有長度還有寬度,王八活一萬年還是王八,重陽祖師壽不滿古稀卻開創全真教被供奉在廟堂之上。

E. 中國有活到150歲以上的人嗎

誰是有史以來最長壽的人呢?大家可能馬上會想到中國壽星的象徵彭祖。據說他生於夏代,到商末時已800歲。這當然是無稽之談。正式的歷史記載,也即所謂「正史」或24史,要可靠一些。明朝謝肇浙在《五雜組》一書中曾做過統計:「人壽不過百歲,數之終也,故過百二十不死,謂之失歸之妖。然漢竇公,年一百八十。晉趙逸,二百歲。元魏羅結,一百七歲,總三十六曹事,精爽不衰,至一百二十乃死。洛陽李元爽,年百三十六歲。鍾離人顧思遠,年一百十二歲,食兼於人,頭有肉角。穰城有人二百四十歲,不復食谷,惟飲曾孫婦乳。荊州上津縣人張元始,一百一十六歲,膂力過人,進食不異。范明友鮮卑奴,二百五十歲。……此皆正史所載。」其中「洛陽李元爽」,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九老圖詩序》一文中提到的。他晚年定居洛陽,74歲時與八位年紀比他大的老人組織了一個「九老會」,其中最老者就是李元爽,時年136歲。按照這些記載,活過120歲者代不乏人,甚至有的活到二百多歲。

F. 小坑園道教

中國道教:解說............

晉江小興源道教.吳金撮道長..............解釋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它的教義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東漢時形成,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立者之一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後又分化為許多派別。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
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即《老子》)、《正一經》和《太平洞經》為主要經典。奉三清為最高的神。要人脫離現實,煉丹成仙。
道教的第一所國家級道觀位於洛陽上清宮。

神仙的來源
自然崇拜
天、地、日、月、星辰、雷、電、風、雨、山川、河流等都作為信仰對象,神化而加以崇拜。
例如土地、星君、雷公、電母、風伯、雨師、山神、河神等。

圖騰崇拜
把某種動物或植物作為崇拜的對象。
例如龍、鳳、熊、虎、玄鳥,花、槐等,成為龍神、花仙等。

鬼魂崇拜
例如閻王、黑白無常、鬼王等。

生殖、 祖先崇拜
例如黃帝、三皇五帝等。
彝族、瑤族、基諾族、漢族等許多民族。

對聖賢崇拜的承襲
孔子、孟子、關公、岳飛等。

幾千年間,中國的道教
歷史
道教源於先秦時代的道家思想和盛行於秦漢時期的的神仙方術。東漢末年,由張道陵在四川地區創立了第一個道教組織——五斗米道。後張角又提倡太平道,支持黃巾起義。

到南北朝時期,隨著煉丹術的盛行,道教獲得了很大發展。寇謙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師道,陸修靜建立了南天師道。到了唐朝,道教非常受到重視

教理和教義
道教從創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根本經典,將其中「道」和「德」作為基本的信仰。道教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主宰,無所不在,無所不包,萬物都是從「道」演化而來的。而「德」則是「道」的體現。

道教文化 ★內 丹★養 生★武 術

發展歷程
道教的發展一般分為漢魏兩晉的起源時期、唐宋的興盛、元明期間全真教的出現和清以後衰落四個時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作為道教最終形成的兩個標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經》的流傳,一是張道陵的五斗米道。東漢順帝時(126年-144年),於吉、宮崇所傳的《太平清領書》(即後來所謂《太平經》)出世,得到廣泛傳播。到東漢靈帝時,張角奉《太平清領書》傳教,號為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頗有影響。後來黃巾起義失敗,太平道日趨衰微。同樣是在東漢順帝時,張陵學道於蜀郡鵠鳴山,招徒傳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稱五斗米道。其孫張魯保據漢中多年,後又與最高統治當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響從西南一隅播於海內,遂為道教正宗。

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煉丹術的盛行和相關理論的深化,道教獲得了很大發展。同時道教也吸取了當時風行的玄學,豐富了自己的理論。東晉建武元年,葛洪對戰國以來的神仙家理論進行了系統地論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論的第一次系統化,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南北朝時,寇謙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師道」,陸修靜建立了「南天師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淵認老子李耳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極其崇信道教,道教因而備受尊崇,成為國教。此時出現了茅山、閣皂等派別,天師道也重新興起。在理論方面,陳摶、張伯端等人闡述的內丹學說極為盛行。

金朝時,在北方出現了王重陽創導的全真道。後來,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為蒙古成吉思汗講道,頗受信賴,並被元朝統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權力。而同時,為應對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龍虎山天師道、茅山上清派、閣皂山靈寶派合並為正一道,尊張天師為正一教主,從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兩大派別的格局。

明代時,永樂帝朱棣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對祭祀真武的張三豐及其武當派大力扶持。此時,道教依然在中國的各種宗教中占據著主導的地位。

清代開始,滿族統治者信奉藏傳佛教,並壓制主要為漢族人信仰的道教。

道教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音樂、繪畫、建築、醫學、葯物學、養生學、氣功、化學、武術、天文學、地理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此外,它對於華人的思維方式、倫理、道德、民俗、民族關系、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各方面也有很深的影響

道教活動
道教的活動主要在宮觀內進行。宮觀可以分為兩種:

子孫廟:廟產由廟主私有,師徒相傳,一般規模不大。
十方叢林:廟產屬於道教徒或者某個道派公有,凡是道教徒都可以在這里通過一定的手續掛單居留。一般規模較大。十方叢林可以傳戒,但是不能收徒弟。
另外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子孫叢林」,是兩者的混合物。一般都是從子孫廟發展過來的。

此外正一道的宮觀和全真道的宮觀在制度和日常活動上也是不一樣的,二者一般不混雜。

教派
從修行方式上來說道教主要分為兩個派別--符籙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張以符咒等方術治病驅鬼,後者主張煉金丹求仙,分外丹與內丹二脈。
道教的分派,一般認為是開始於宋、元。道教歷史上比較有影響的有5個大派: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靈寶派,正一派、凈明派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也有很多,如龍門派,遇仙派,南無派等。
真大道教:金朝時創立,元朝以後逐漸衰微。
太一道:金朝時創立,元末以後逐漸衰微。
凈明道:南宋時創建,明朝以後衰微
明朝以後,道教分為正一道和全真道兩大派別,其他宗派全部歸納到這兩個宗派之下。現在北京的白雲觀藏有《諸真宗派總簿》,所列道派共有86家,實際上只有80家。

正一道:正一道即東漢末年的五斗米道,後更名為天師道,正一道。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葷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觀,一般被稱作為「子孫廟」。
全真道:全真道興盛於金元時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代表人物王重陽,丘處機。全真道講求清修,其道士必須出家、吃素。其道觀,一般被稱作為「十方叢林」。

道教南宗正一派雖然以符籙、齋醮、科儀為主,但北宋以後也主張三教一理,修煉內丹,出現了《悟真經》、《金丹四百字》等經典。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張三教合一,煉氣全神,明心見性,兼融釋儒,以《道德經》、《孝經》和《般若心經》三家經典為主,提倡「孝謹純一,敦厚樸素」

道教的儀式統稱為「齋醮科儀」,齋是清潔的意思,醮是指祈禱,又稱為道場。道教祭祀神仙,由於認為神仙清靜潔高,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喝酒吃葷,進行齋戒。進行祭祀活動稱為「醮」,道教在發展過程中吸取了許多的內容,名目繁多。道教認為通過這些儀式可以去災求福。占卜也是道術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簽、測字等。此外,道教很有特色的是使用符、籙。符是用硃砂畫在黃紙上的一些符號,道教認為可以用來治病,而籙則被認為可以驅使天神。另外道教認為口念禁咒可以治病驅使鬼神,趕走野獸。這些主要都是正一道的法術。

道術
道教的宗教活動十分龐雜,主要分兩大類,道士的自身修行(稱為道術)和道教儀式,內容包括道教經法、懺法、齋、醮、符咒、禁咒、隱遁、乘蹻、驅邪、伏魔、降妖、消災、祈禳、房中術、神仙術、辟穀等。

戒律
道教戒律是一些約束道士思想言行的准則。戒律的內容主要有不得殺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盜,不得邪淫等。戒律是教徒必須遵守的,而且必須有一個受戒儀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根據規則的嚴緊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據節律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

道教養生:

一、道教養生要求人們重視自己思想道德晶質的修養,這是養生長壽最重要的前提條件。道教先賢曾這樣教導養生者,「養生者,不但餌葯餐霞,其在兼於自行。自行周備,雖絕葯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也就是說,道教在修煉養生中常講的要修仙道,必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難成。為了強化養生者的思想道德修養,道教制定了許多清規戒律,強調必須要做到與人為善,積功累德,忠孝友悌,正己化人,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救人之急,憫人之孤等。通過這些具體的道教行為規范,凈化社會,凈化人們的心靈,最終就可達到不求壽而壽自延的目的。

二、道教養生素重煉氣之法。這是一種動靜結合以養護元氣為主的養生之道。道教認為,人的元氣為生命之源,得元氣則生,失元氣則死,欲保生命之體,就必須養氣。養氣分為服氣和行氣兩個方面。服氣即吸收天地之生氣,具體操作時應該注意:時間以每天清晨為主,以晴天為主,端立或平坐,閉目叩齒,舌抵上顎,津液回咽,吸氣平穩適度有力。行氣的要求是以我之心,行我之氣;適我之體,攻我之疾。實際就是用體力真氣抵抗外部邪穢之侵襲,從而達到氣血兩旺,身體免疫力增強的效果。道教服氣、行氣早已成為氣功修煉的基本要領,同時也被醫學界所推廣,用於治療很多慢性頑固性疾病。如養生治病的呼吸行氣的「呵、呼、咽、吹、噓、唏」六宇訣即是最好的例證。

三、道教養生十分注重適度鍛煉,而且必須持之以恆。生命在於運動,這是養生的基本要求。有病者要注意鍛煉,無病者也應該經常加以鍛煉。鍛煉身體能夠強筋骨、健精神、增食慾、活氣血、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為此,道教的修煉者發明了武當拳、太極拳、形意拳、太極劍、八段錦等等。當然,鍛煉的方式很多,打拳舞劍、長跑短跑、散步淡心、跳舞做操等。人們可以根據身體的承受能力選擇其中的若干項作為鍛煉的基本方式。鍛煉身體切記要做到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不要一暴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只有堅持不斷才能收到強身健體的理想效果。這是益壽延年、養生強身的治本之道。

四、道教養生尤其重視個人的心理衛生修養。具體地說來,就是要求人們心胸開闊、性情直爽、能夠抑喜忍怒、甘於淡泊、清靜無為,具有處世不驚,調適自己心理變化和狀態的自製力和適應力,避免感情上的大起大落,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始終保持一個心情平和的良好精神狀態,只有這樣,才能駕馭各種養生之術。否則,養生便不可能收到預期的效果。什麼是健康的心理衛生呢?按照孫思邈的要求,那就是:「故善攝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惡行。此十二少者,養性之都契也。」有一個良好的心理氛圍,盡量避免情緒波動和各種愁緒的干擾,是養生的必要條件。從反面例證來說,怒氣傷肝,哀怨傷心,情緒不穩定是養生的大敵和剋星。

五、道教養生把養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搞好膳食營養平衡作為養生的重要途徑。道教認為,百病從口人。所以應該杜絕葷腥,以素食為主。現代科學證明,高蛋白、高熱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菜餚有害於人的身體健康,會引發多種疾病。至於煙酒,對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更大。所以,道教徒們謹遵「三皈五戒」的教義,忌食葷腥煙酒,忌食蔥蒜辛辣之味。「廚膳勿使脯肉豐盈,常令素食為佳」,米面雜糧、蔬菜果瓜,粗纖維食品既利於消化,,又營養豐富,這就是素食能夠長壽的秘訣。同時,主張一日三餐不能吃得過飽,不要吃夜餐,先飢而食,先渴而飲,如果飲食不加節制,久則「傷神損壽」。道教中著名的壽星彭祖曾說:「苟能節宣其宜適,抑揚其通塞者,可以增壽。一日之忌者暮無飽食,一月之忌者暮無大醉」,他還告誡說:「夜飽損一日之壽,夜醉損一月之壽」。這些都是養生注意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至理名言。

六、道教養生強調要做到有病早治、無病早防,服食一些必要的維生素葯物健身強體。養生的目的是祛病,祛病才能延年。那種認為養生不需重視疾病的防治的觀點是片面的、錯誤的。當然,現代社會的防病治病所需用的葯物,絕不同於以往的砂鉛汞石,診治疾病、服食葯物,必須要到醫院求醫問葯,只有真正的做到防病治病同養生鍛煉的有機結合,祛病延年、延緩衰老、健康長壽才能夠真正地成為可能。
內養心性,外煉形體,使其相合,從而使「性命雙修」之養生之道,臻於合一,而益壽延年。正所謂:養生健身得天地造化,益命康體求長久福安。 道家的養生,是在天人合一的生命原則中順應天地;道家的養生,是在返樸歸真的生活態度中親近自然;道家的養生,是在清凈無為的精神境界中融人世俗;道家的養生,是在長生不老的終極追求中珍愛生命。

道教神仙
道教是一個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另外道教按照人間的秩序創造了天廷及其皇帝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員,吸收了佛教地獄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為天廷的附屬,也創造了閻羅殿和水晶宮的一系列神仙官員,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灶王等。還吸收了眾多中國古代神話中的西王母、八仙等作為天廷秩序之外的「散仙」。所以道教的神仙眾多,還隨時可以吸收地方百姓創造的任何神仙以及崇拜的名人,如媽祖、關帝等都可以納入道教的神仙系統。但一般宮觀只供奉三清神像,其他的神可以建立自己的廟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隨著中國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執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規戒律由於和現行法律抵觸而作廢。1957年,成立了中國道教協會,管理中國道教內部的事務。到文化大革命時期,道教同中國其他的宗教一樣經受了一場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道教才開始恢復正常的宗教活動。

泉州小興源道教史:

從清初開始,晉江縣興源里小興源村(也稱小坑園村)吳氏「世掌道門」,子弟多以從事道教法事為生。《興源里長房三族譜·序》載:「由東皋三世吳源逵公分居開建於此,地號興源,卜宅兆而安焉。其地也:東枕豸角,西拱虎山,土厚地肥,山明水秀,至今十餘傳,世掌道門,列三教之一,宜乎地靈而出人傑,洵不誣也,是為序。」「民國壬子年(1912年)菊月重輯工竣謹筆登錄。」該村道教傳乘至今已有廿一世。

小興源打城戲又稱法事戲、和尚戲、道士戲。流行於泉州、晉江、南安、龍溪以及廈門、金門等地。它從釋、道兩教法事活動的宗教儀式,逐步衍化為戲曲藝術形式。 佛教初期嚴禁僧侶"聽歌觀舞",及大乘稍有寬松,至密宗則於儀式中即有歌舞樂伎成份,唐代的寺廟幾乎普遍成了戲優演唱的場所。宋代錢易《南部新書》記載:"長安戲場,多集慈恩,小者在青龍,其次薦福、永壽。"泉州開元寺(初名蓮花寺,開元中易現名)自唐歷經五代至宋天禧年間(1017-1021),朝例普渡,寺僧築壇,打城超度眾生。唐宋時期,泉州多種宗教並存,和睦共處。而釋、道兩教關系尤為密切。兩教在經典、哲理乃至神譜、儀式等等方面經常互相浸透、吸收。在齋醮儀式中,兩教相同的模式體現尤為明晰,"打城"這一儀式也同樣存在道教的法事活動之中。不過,道教的"打城",稱為"打天堂城",演說芭蕉大王巡視枉死城,釋放屈死冤魂的故事;釋教的"打城",稱為"打地下城",演說地藏王大開鬼門關,放出元辜冤鬼的故事。道教在進行庄嚴肅的齋醮儀式之後,情緒上往往需要加以調節,於是有了以藝術形象宣講教義的小節目出現,除"打城"之外,還有《哭城鬼》、《放敖》、《雙挑》、《白猿搶經》等《目連》的片段表演。此外,還有純粹展獻伎藝的廣場雜耍表演,如弄飛撥鈸、跳桌、頂碗、高蹺等等。

齋醮儀式的余興表演,為滿足觀眾的欣賞要求,不斷提高藝術成份,增強戲劇性,逐步走向戲劇化。這一過程當然是較長的,由於文獻缺乏記載,已無法了解它更早階段的發展沿革。據現在調查所得,

大約在清咸豐十年(1860),在具有七百餘年道教傳承的晉江縣小興源村(也稱小坑園村),由吳永詩、吳永寮兄弟出面創建打城戲班(俗稱師公戲),在晉江、南安、同安、金門一帶進行民俗法事活動。隨後又延聘提線木偶藝師口授《目連救母》戲文全本,並排演《四游記》和《楚漢》、《叄國》、《說岳》等歷史故事連台本戲。凡民間喪儀、孟蘭盆會、水陸大醮、中元節等都延請他們搭台演出,成為半專業性的戲班。

清光緒十一年(1885),晉江縣小興源村的打城戲班已具有相當規模,擁有一批藝術人才,較知名的有吳遠明(老生)、吳汝埔(老生)、吳混沌(旦)、吳傳家(小生)、吳受恩(北)、吳添埔(北)、吳灌注(雜),這個戲班到宣統二年,又有所擴展,演員增加吳千真(雜)、吳寶駕(武生兼司鼓)、吳芬津(旦)、吳萬聖(北、丑)、吳寶燦(老生)、洪金水(旦)、龔打(老生)、吳坤山、吳健、吳深枝、八師等人。

小興源道教.道長簡介:

大約...清————民國;

吳遠明.吳汝埔.吳混沌.吳受恩.吳添埔.吳灌注.吳千真.吳寶駕.吳芬津.吳萬聖..吳健.吳深枝.吳傳家.吳寶燦.吳寶藏.吳深機.吳圓通.《吳瑞英.道號.鼎雄》.吳寶慶.吳寶月.吳寶增.吳仁義.吳祖家.

大約...民國————共和;

吳澤汪.吳延束.吳炎宣.吳金田.吳天乙.吳地四.《吳金塔.道號.大地》.吳純洲.吳清珵.吳鴻鍾.吳橋.吳鋃才.《文得.道號.大意》中秋..吳建成.

《吳金撮.道號.大宏》.吳鋃戶.吳清暖.吳建民.

吳健新.吳健德.吳樹一.吳秋炎.吳金尚.吳海庭.吳玉樹.吳健鋒.吳榕桐.吳天色.吳文場.吳乾坤.吳全清.吳慈.吳文出.吳清輝.吳榮坎.吳文集.

尤以吳遠明更是邇遐馳名。當年在安海水心亭做水醮 。至今民間尚有傳頌。

至共和《2000》庚辰年.泉州小興源道教已有三十一代。《注三十一代為:武.》

小興源道教宗旨.濟生度死.發揚中國道教文化。

小興源道教系譜:

守道明仁德.

籙真復太和.

至賢宣流典.

玉律演金科.

沖極通妙蘊.

宵漢鼎大羅.

武當愈興進.

福祿起洪波.

晉江小興源道教.吳金撮道長.道號吳大宏.摘

注釋 :

三十六洞天與七十二福地

十大洞天:小有清虛天、大有空明天、太玄總真天、三玄極真天、寶仙九室天、上玉清平山、朱明耀真天、金壇華陽天、左神幽虛天、成德隱玄天

三十六洞天:第一霍林洞天、第二蓬玄洞天、第三朱陵洞天、第四仙林洞天、第五玄關洞天、第六司馬洞天、第七虛陵洞天、第八洞靈真天、第九山赤水洞天、第十會極亢洞天、第十一玄德洞天、第十二天寶洞天、第十三生上洞天、第十四天司洞天、第十五玄真洞天、第十六真化洞天、第十七太樂洞天、第十八大玉洞天、第十九耀寶洞天、第二十寶玄洞天、第二十一秀樂洞天、第二十二玉寶洞天、第二十三陽觀洞天、第二十四太元洞天、第二十五華妙洞天、第二十六金庭洞天、第二十七丹霞洞天、第二十八仙都洞天、第二十青田洞天、第三十朱日洞天、第三十一太生洞天、第三十二良常洞天、第三十三紫玄洞天、第三十四天蓋洞天、第三十五白馬洞天、第三十六金華洞天
七十二福地:地肺山、蓋竹山、仙山、東仙源、西仙源、南田山、玉溜山、青嶼山、郁木洞、丹霞山、君山、大若岩、焦源、靈墟、沃洲、天姥嶺、若耶溪、金庭山、清遠山、安山、馬嶺山、鵝羊山、洞真墟、青玉壇、光天壇、洞靈源、洞宮山、陶山、皇井、爛柯山、勒溪、龍虎山、靈山、泉源、金精山、閣皂山、始豐山、逍遙山、東白源、缽池山、論山、毛公壇、雞籠山、桐柏山、平都山、綠蘿山、虎溪山、彰龍山、抱福山、大面山、元晨山、馬蹄山、德山、高溪藍水山、藍水、玉峰、天柱山、商谷山、張公洞、司馬梅山、長在山、中條山、湖魚澄洞、綿竹山、瀘水、甘山、漢山、雲山、廬山、東海山 。

人物

黃帝 老子 莊子 列子 關尹子 茅盈 河上公 嚴君平 張陵 魏伯陽
於吉 左慈 葛玄 許遜 葛洪 寇謙之 陸修靜 陶宏景 王嘉 孫思邈
成玄英 李榮 王玄覽 司馬承禎 吳筠 杜光庭 鍾離權 呂洞賓 劉海蟾 彭曉
陳摶 張伯端 石泰 薛道光 陳楠 白玉蟾 劉永年 翁葆光 蕭廷芝 彭耜
王重陽 馬鈺 邱處機 譚處端 劉處玄 王處一 郝大通 孫不二 曹文逸 李道純
張君房 王志謹 張三豐 孫玄清 孫汝忠 陸西星 伍沖虛 王常月 黃守中 閔小艮
劉一明 傅金銓 柳華陽 李涵虛 黃元吉 汪東亭 徐頌堯 劉名瑞 趙避塵 陳攖寧

組織

中國道教協會,省一級地方道教協會,地區、市一級地方道教協會, 2010年.吳金撮.作.

G. 氣功高手進

道教內經修真圖--詳解

內經圖 創制時間考
劉直
中國醫史博物館編撰的《文物選粹》一書,收有一幅彩繪《內經圖》,系清宮如意館藏品;這幅圖畫出自何人何時,未加註明。做為道教教理的圖說形式,北京白雲觀也有同樣一幅,是木刻板,黑白圖。道教中稱它"繪法工細,筋節脈絡註解分明,一一悉藏竅要"(語見白雲觀藏圖)。把圖像、詩歌、隱語集於一紙,是明清之際養生類書的典型風格,像高濂的《遵生八箋》、周履清的《赤鳳髓》、龔居中的《萬壽丹書》及清代醫學家曹無極的《萬壽仙書•諸仙導引圖》等,都附有圖示,但以上插圖在於以神仙名譽規定導引動作,《內經圖》則重在描畫人之身內,與嘉靖、萬曆年間的《性命圭旨》的插圖,又屬一類風格,故又稱《內景圖》。關於它的創制時間,我們可以綜合落款、題詩、畫風三個方面,尋其答案。
就落款而言,白雲觀藏圖下留有收藏者素雲道人的"會心"文字,全文是:
此圖向無傳本,緣丹道廣大精微,鈍根人無從領取,是以罕傳世。予偶於高松山齋中檢觀書畫,此圖適懸壁上,繪法工細,筋節脈絡註解分明,一一悉藏竅要。展玩良久,覺有會心,始悟一身呼吸吐納即天地盈虛消息,苟能神而明之,金丹大道思過半矣。誠不敢私為獨得,爰急付梓,以廣流傳。素雲道人劉誠印敬刻並識。板存京都白雲觀。
時間是"光緒丙戌年荷月上浣"--光緒十二年陰歷六月上旬。
從以上文字中,我們可以得到三點啟示:
其一,道教中將《內經圖》視為內丹作品。
其二,白雲觀版是臨摹而來,並非首創。
其三,它的創制時間的下限當在"光緒丙戌年"之前。
再看《內經圖》的題詩,雖然傳世版本各異,卻都題有一首七律:
鐵牛耕地種金錢,刻石兒童把貫穿。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
白頭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托天。
若問此玄玄會得,此玄玄外更無玄。
這首詩出自《呂祖全書》,是清初順治年間道教信士劉體恕等扶乩託名之作,上圖時略有字詞的改動或是誤抄,這里不再細說。再看清初的道教,龍門第七代律師王常月,從隱居的嵩山北上京師,"奉旨主講白雲觀,賜紫衣凡三次,登壇說戒,度弟子千餘人"(清完顏崇實《昆陽王真人道行碑》)。一時間一度出現了道教史上的龍門中興之勢,即順乎時局的需要,贏得了統治者的禮遇,所以一貫尊崇喇嘛教的清庭收有推崇呂洞濱的道教龍門內丹學派的《內經圖》,並非怪事。倒是在順治、康熙、雍正之後,"道流卑賤,不宜濫廁朝班",已是乾隆一朝的公開歧視,紫禁城從此給道教擺上了"閉門羹",在其後清庭一百七十年的飄搖風雨中,日漸衰老的道教,已失其獻圖之路矣。據此,我們說,彩繪《內經圖》當是清初作品,如果就道教謎辭結合《內經圖》畫風,進行一番考據,就更能充分地說明這一點了:
大約在春秋之際,我國典籍中出現了一種叫"廋辭"或"隱"的文學游戲,這在《國語》、《呂氏春秋》、《韓非子》上,都有記載。《國語•晉語》:"有秦客廋辭於朝,大夫莫之能對也。……"
大約在漢魏時,吳中的"高門弟子"魏伯陽,將其姓名隱入了"委時去害……"的廋辭中,且他的"詞韻皆古,奧雅難通"的《周易參同契》,經五代的彭曉推崇發揮之後,道教奉之為"丹經王",從此,道教內丹學派的含蓄、曲隱的風格,因之樹立了。
兩宋的道教,不僅在政治上取得了崇高的地位,於理法上,也正處於一個在三教同爐中"燒煉"的重要時期,而道教典籍的玄遠、隱晦的表述方法,則始終沒有脫離文化習俗的軌道,此際問世的"南宗祖書"《悟真篇》之被後世王陽明斥為"誤真篇",多少總會與它的語言曖昧有些牽涉吧。
在明代受謎戲風格影響而出現的《性命圭旨》一書,可謂是文化習俗的大趨勢的枝端,結出的道教之果。而清初的《內經圖》,在創意風格上,直接承嗣了《性命圭旨》的畫風,不同之處是圖示更加藝術化和形象化了。如果不是那首"鐵牛"詩的提示,讀者很難發現《內經圖》所繪的原來是一個"人體"!舉個例子:在《性命圭旨》的《反照圖》上標注的"昆侖頂"、"祝融峰"等丹家所謂的"上丹田"部位,《內經圖》直以峰巒之狀描繪,使整個人形"完全隱入了"山水"之中。道教謎辭與圖畫的結合,更形象地講述了道教內丹修煉的經旨,為後修煉者提供了方便之徑。
丹詩破譯
丹詩破譯
1、鐵牛耕地種金錢——指搬運腎氣,搬運工夫有牛車、羊車、鹿車之分,因為初煉,故用牛車。所種金錢,隱喻所耕耘收獲乃珍貴者,借喻金丹。
刻石兒童把貫穿——把金錢貫串,天機在其中,須珍而重之。刻石兒童,暗喻刻圖者。兒童把貫串成北斗,《破迷正道歌》雲「若遇神仙親指訣,捉住北斗周天輪」,此之謂也。
一粒粟中藏世界——小宇宙等同大宇宙,丹頭種子即整個生命之源。
半升鐺內煮山川——山川大宇宙,玄機亦同鐺內烹煮工夫。主在火候。
白頭老子眉垂地——白頭者,氣也。指氣從督脈上,再引導陰液沿頭面下降。
碧眼胡僧手托天——手托天指搭鵲橋,任督二脈因舌頂上顎而使氣暢通。
若問此玄玄會得——明通造化之機,此工夫是終極。
此玄玄外更無玄——除此以外,並無其他。
2、我家端種自家田——人身中有可耕之田,不用外求。
可育靈苗活萬年——身中之田可養活生命,長生不死。
花似黃金苞不大——所開之花是金花,不太大。金花即真炁。初起之苞為丹種,幼嫩而細小。
子如玉粒果皆圓——大小僅似粟米。
栽培全藉中宮土——意是工夫的重點。
灌溉須憑上谷泉——氣往上走,上丹田有液下流。
有朝一日功行滿——火候足,工夫到,直至功行果滿。
便是蓬萊大羅仙——大羅金仙,仙界中之最。
3、眾妙之門何處求,機關撥轉水逆流;萬丈深潭應見底,甘泉湧起滿山頭——水逆流,因腎水往上沖,故逆流。腎氣為後天功能,自先天腎水出,全賴「鐵牛耕地」所致,牛車搬運上山脊之象。山頭,即頭頂。腎氣到頂,自口中生津液而為甘泉湧起。此乃氣多生液、任督相通之貌。
4、腎神名玄冥、字育嬰——見《黃庭經•心神章第八》。
5、心神名丹元、字守靈——見《黃庭經•心神章第八》。
6、肝神龍煙字含明——見《黃庭經•心神章第八》。
7、肺神皓華字虛成——見《黃庭經•心神章第八》。
8、膽神龍曜字威明——見《黃庭經•心神章第八》。注意:此圖五臟欠脾,六腑只提到膽。脾為中央土,以意喻之,乃交接水火之媒介,修煉工夫本已有之,不可或缺,故不作煉臟腑神之用。至於膽,此為六腑之一。本來五臟均主藏精不泄,六腑主傳化物而不藏,但功能上膽卻藏五臟之精汁,故特別予以強調。後世以「三焦」替代膽為六腑之代表角色,如「六字訣」。
9、後三關:尾閭下關、夾脊中關、玉枕上關合稱三關。此三關之位置,發展至鍾呂,有不同之描述。《靈寶畢法•肘後飛金晶第五》鍾呂認為,天柱為上關,相當於頸椎第三節下;神道為中關,相當於胸椎第五節下;命門為下關,相當於腰椎第二節下。
10、前三丹田:下丹田氣海、中丹田絳宮、上丹田泥丸。
11、十二樓台藏秘訣——十二重樓,即喉軟骨。秘訣者,此在氣液相交之際,咽津或咽氣以逆求丹種之謂也。
12、陰陽玄牝車——玄牝,是萬物所由生之所。陳摶借用為「煉精化氣」之預備工夫。此借玄牝車喻丹種之出現,在陰陽混沌於橐龠,真炁由此而出之貌。《老子•第6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13、水火交接地——此地劃於下丹田,說明真炁萌生於此,《悟真篇》雲「要知產葯川源處,只在西南是本鄉」,及「依他坤位生成體,種在乾家交感宮」,皆是此意。
14、夾脊雙關透頂門,修行路徑此為根——氣必循夾脊上行,此乃煉氣的基本方法。氣到頭頂,頭頂上有泥丸宮,為修煉之終極。
李經緯《內經圖》釋
一、關於《內經圖》名稱:
《內經圖》或稱之為《內景圖》,其實按其內容與圖示目的是很不相同的,當然也有相關性。《內景圖》嚴格講是人體內臟的解剖圖,其目的是要給予學習人體解剖、內臟關系的人以圖示,而《內經圖》則明顯富有道家養生方法圖示的目的。《內經圖》與《內景圖》實際上可能都源於《黃帝內經》之有關內容,而《內經圖》之命名,可能包含著「內丹修煉」經典之意。
二、《內經圖》與中醫學、道家的關系
從《內經圖》的內容實質來看,所示人體臟腑經絡生理與解剖部位關系看,與中醫學健康長壽、養生養性學問關系密切,或即源於中醫學內容之發展。但從對人體臟腑生理功能的重新命名與界定、圖示練功法要領來看,其語言特點其道家理論更為突出。
中醫學的發展,在歷史上與中國道家有著密切的關系,特別是中醫學養生的理論與技術,與道家長生不老的思想、習練方法等十分密切。道家思想對中醫理論源藪《黃帝內經》與中葯典籍《神農本草經》中,有著深湛的滲透。或者說,道家關於健康、長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曾經指導過中醫葯學的發展。譬如:《黃帝內經•素問》開卷就以黃帝問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何也?」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神農本草經》分葯為上、中、下三品,上品多述服之輕身延年,不老神仙之服食煉丹之葯品,幾乎完全是道家煉丹服後以求健康長壽甚至成仙的理論。
古代著名中醫學家晉•葛洪、梁•陶弘景、唐•孫思邈、明•李時珍等等,既是偉大的醫學家,也以精於道家學理對道家養生養性頗有研究的大學問家。他們不但對中醫學的發展作出過重大成就,而且在融道家養生養性思想與方法於中醫學、促進中醫學養生養性健康長壽的完善,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道家養生養性在追求不老神仙的目標上,在唐末、宋、明時期,他們日益將其內容、人體臟腑、經絡、體位功能等神秘化,發展了含蓄、曲隱風格,謎辭隱語泛化,而且在命名、理論上日益眾說紛紜,使一般人越來越難以理解與掌握,成為少數道師、道士的專利。中醫學在道家養生思想之影響下,逐步擺脫修煉成仙目標的制約,而對其有益於人體健康、防治疾病等思想與技術則充分吸收加以發展,從而日益成為比較科學養生養性的代表。
三、道家養生與《內經圖》
道家關於追求健康,延年益壽思想與方法技術,集中表現在:
1、修煉長生不老丹葯,寄希望服食不老丹葯而成仙,即煉丹派,後稱為外丹;
2、修練內丹,後世發展為靜養功,即將外丹煉制方面的若干學理、學術語引入人體靜養功法之中,或即現時所稱的氣功;
3、五禽戲和太極拳為代表的導引動功。
煉丹服食盛行於秦漢魏晉時期,由於引起服食者的廣泛中毒而遭到醫學家、學術界的反對聲討而衰落。靜功的氣功與動功的五禽戲、太極拳等則繼續得到發展和豐富。
《內經圖》代表了道家靜養功思想與技術的真諦,其廋辭、謎詞、隱語在圖示與論述上大量出現,更是道家宋明以來的典型風格。
據分析研究,《內經圖》約彩繪於清初皇宮如意館道家畫師之手,《內經圖》的創意依據,當源於明代氣功學家尹真人佚名弟子於萬曆年間(1573—1619)所撰《性命圭旨》,有人將《內經圖》與《性命圭旨》進行了比較,認為《內經圖》直接繼承了《性命圭旨》反照圖等精美繪圖的謎戲畫風,使靜功小周天法(內丹修煉)的圖示更隱晦、更形象、更藝術化,使整個人體形象完全隱於一幅「山水風景」之中,從而以謎辭隱語結合精美圖畫,形象化講述了道家「內丹修煉」的經旨、方法與技術。
所謂內丹:是以人體喻爐鼎,精、氣為葯物,以神運精氣,通過意念修煉而結丹葯者,即內丹,亦稱聖胎。隋•蘇玄郎稱行氣導引為內丹。王夫子揭示內丹的特點「多隱其辭,托為龍虎,鉛汞交媾之說,使以自悟。」
所謂小周天:全名為「陰陽循環一小周天」。練功者閉目靜坐,鼻吸清氣,使吸入之氣下降臍下(丹田),過肛門而沿督脈尾閭(下關)上行,經夾脊(中關)至玉枕(上關),到頭頂之百會,入泯丸(上丹田,或以兩眉間為上丹田),順面部至舌與任脈接,至前胸部膻中(中丹田)而下,至下丹田復沿原路循行,即一小周天。練功者可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與疾病決定收氣存想其處,以達到強身卻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按道家認為:上中下三丹田,上中下三關打通後,則任、督脈可循環周流,就能達到增強體力、抵抗疾病、延年益壽甚則不老神仙。
四、《內經圖》主要術語簡介
上丹田:為百會所在,亦即泥丸宮、升陽府、昆侖頂、靈台等,道家所指名稱甚多,可以說是各自命名,眾說紛紜,不過多指腦而言。其中玄關所指在兩目兩眉與額、鼻骨之十字中心處,道家對此也十分重視,認為是入道之門,或泛指氣功基礎,認為是天地靈根,是祖竅、祖氣,至寶至貴。
中丹田:為膻中所在,為自承漿下十二層樓(指喉管)至黃庭(指人體內中虛空竅,或在心之下……),以牛郎代表心為陽,有肝膽脾均各自專職,共同耕種心田,故有「我家專種自家田,可育靈苗活萬年……灌溉須憑上谷泉(指舌頂上顎,所謂白頭老子眉垂地之律液至上鵲橋),有朝一日功行滿,便是蓬萊大羅仙。」
下丹田:即正丹田,在臍下,或有稱之為氣海,藏命之所,以織女代表腎為陰性。
按道家以織女喻腎,為真陰,在卦為坎;以牛郎喻心,為真陽,在卦為離,陰陽合則為真夫妻,陰陽合則生丹葯,所以還有坎離交媾,男女媾精陰陽合而生丹葯之喻。心腎交,水火交,龍虎交之類等等,也都是指練功中之術語。圖中「水火交煉池」即喻心腎相交之處所。
尾閭關:為下關,在人體尾骶骨之末節,或指長強穴之所在,為任脈向督脈過渡之處,亦為任脈之陰與督脈之陽交會之所,《金丹大成集》:「水火之際曰尾閭關。」亦叫虛危穴、尾閭穴,或稱為天人合發之機,子母分胎之路,精氣聚散常在此處,水火發端也在此處,陰陽變化也在此處。道家認為此穴「系人生死岸頭」,仙家稱為生死窟,可見其多麼重要,也是修煉通關最難處。
夾脊關:即轆轤關,為中關,釋意資料很少,僅知為練功陰陽和合上行的第二關,按《金丹大成集》命名為轆轤關,似有提升上行之喻意。
玉京關:為上關,即玉枕,位在枕骨粗隆上緣。《金丹大成集》:「腦後曰玉枕關」。由此上行則可會於泥丸宮,完成任督二脈通,達到任督二脈循環周流,當然也至關重要。
「鐵牛耕地種金錢」,以鐵牛耕地,比喻修煉下丹田,精、氣、神三合與通過尾閭關之不易,三合生丹田爐火,即農夫腳下有一鐵爐,爐中火十分盛熾,使水火相濟,水火相交。圖中有丹鼎,爐火正旺,下有男女童子車水,喻促進水火相交,心腎交,陰陽合,坎離交媾而生丹葯之意。此任督交會之處,能否通關是十分關鍵的,故以「鐵牛耕地種金錢……」一段作為比喻。
《內經圖》將中醫學對人體生理、病理認識,對人體心、肝、脾、肺、腎五臟與膽、小腸、大腸、膀胱、胃等六腑,以及任督脈與十二經脈循行的生理功能、解剖關系與相互間關系按道家丹經理論,將人體設計成為一個小天地,並不斷加以神化、神秘化、形象化,不同時期的道師們,以抽象的廋辭、謎詞、隱語各自命名比喻,也可能與道、道家逐漸轉為道教理論相關,從追求健康長壽而妄圖輕身不老神仙有關,或許還因為與道長、道師、道士與道人們不斷使之神秘化以求得歷代最高統治者寵信,求得道家的發展,求得與佛教的爭斗中立於不敗之地有關。
總之,這個神秘化與當初道師們的意圖,恐怕所能獲得的效益正相反,它逐漸使自己更加孤立,神秘化的過程也促進了非科學內容的不斷滲透。我的專業是研究醫學發展史的,平素對道、佛、哲學思想與醫學發展的關系也涉及甚少,為求得對《內經圖》的透徹了解,我希望當今道家學術的研究者,道教的師長們以及廣大對此有興趣的朋友們,大家共同參與,大家點擊求證,使《內經圖》所示,更多的為我們的健康服務。
王力平《內經圖》解
「內經圖」解決的秘訣是關和竅。背後闖三關過九到竅為暗中之竅。一旦氣串動到這些部位時,就要注意了。
三關為尾閭關、夾脊關、玉枕關。
尾閭關在脊背的盡頭之處,有七個骨節,七個穴位。們練的就是這七個穴位的通道,其內關通內腎,一男一女。內腎為藏精孵卵之地。上行一條髓道,髓道過去叫河車、黃河,也叫漕渓,上通到泥丸,此陽氣上升之路。直到第七節與內腎相對之處,謂之夾脊關。
-旦氣到夾脊關,一旦氣在兩腎中間停留不動,這時要用急火燒。要看看時辰,什麼時候要吸長,什麼時候要呼短,什麼時候腹腔要往裡去,要進風,要想辦法鼓風,現在叫巽風。
夾脊關再往上,上到腦後靈風之穴,就到玉枕關。
煉丹的第一個過程就是將這三關把握住。把握住三關後,才能通過三關到泥九,再往下降,變玉液還丹為金液還丹。
把「智能法」和「三仙功」結合起來練就比較方便了,前面拉動的三條線,正好是身後的三個關。
人的前身有三田。上田叫泥丸,也叫華池,第一個華他、上華池,方園一寸二,虛間一穴,乃藏神之所。從眉心往裡,一寸為明堂,二寸為洞房,三寸為泥丸。洞房內坐一位白頭老人把關,看你能不能進去。練到進氣二寸時,人頭上戴一個箍,箍叫羅台,這時人很難受。如果不練功,也不想它,就會功棄重來,沒有了,又下去了。這時一定要把握住玉枕和天目穴兩點力的平衡,即想辦法犁出中田。一定要閉眼做,肝開竅於目,睜眼就是陽神之漏,桌就不能從腎升到肝上來。
眉心往下向口行,有兩穴,是暗竅,就是一個人兩手托住的兩個穴,在齶上,即鼻子上。過去把鼻樑上的兩穴叫金橋,也叫上鵲橋。封上鵲橋必須用鼻夾。
舌下兩穴要開開,開開後下通氣管喉嚨喉為十二節,叫重樓,可進食進氣,又可通向胃腸。
氣管之下到肺,肺的暗竅比較多。肺竅一般都叫金,液體氣體都從這里出來,可以出現一些氣體,醫生說還可以出現一點液體。液體怎麼出來的,還沒弄清。
心上有一竅,就是圖上坐的一個小人,小人上有一竅,也是暗竅,名回絳宮,是金公、黃婆約會、龍虎交會的地方。
再直下三寸六,叫土釜黃庭宮,為中田,方圓一寸二,是藏炁之所,煉丹之鼎,外與臍門相對,約有三寸六分。故曰天上三寸六,地下三寸六,(這就轉到靈寶畢法上了)自天至地八萬四千里,自心到腎是八寸四分。臍門內有一個生門,內有七竅下通外腎,外腎乃精氣行走之處。這時男女要分開練,女同志沒有外腎,氣門有一竅通到卵巢。男的要提腎,女的要收腹。
臍後腎前有一穴叫炁海(它不是穴位的氣海),方園一寸二,裡面有華池,古人稱為下田,是藏精之所,采葯之處。這里是爐,爐是倒放的,鼎在上,爐在下,放日:逆行成仙,順行成人。
再往下有兩竅,向上一竅通內腎,向下一竅通尾閭,尾閭的中間為玄關(玄關不是一個竅),此為無中生有之處。玄關也要火燒,火不燒玄關不開,練功練到精滿炁足時它就自然產生一種炁了,玄關自開,就可以煉成金丹三穴。這時要注意流量的變化和下鵲橋的變化。下鵲橋的下竅、整個小腹部叫坎宮:為腎位,外腎外陰而內陽,中藏元氣,為命、鉛、虎、吞穴是也。坤爐就設在臍後尾閭前。下鵲橋尾閭處有幾個穴位,有穀道,是陰竅,是虛的,可以出氣出食的穴位。前面有前陰穴,是內陰外陽。這兩個穴位必須搭通,搭一個橋,就是靠會陰穴。所以告訴大家一定要封住底三陰。底穴封住,人可以養生長壽。
現在練功想辦法做到六根不漏:一、抵住穀道,封住下三陰,即生死之根,叫身根不漏;二、用鼻夾夾住鼻竅,夾住上鵲橋之穴,叫鼻根不漏;三、耳不聽外物,叫耳根不漏;四、吻齒相合,舌頂上齶,舌根不漏;五、閉目,回光返眼,自然不動,眼根不漏;六、一念不生,一意不散,六欲不起,六塵不染,意根不漏,這是最難練的。
六根不漏才能采葯、煉丹。煉丹實際上就是一種靜坐。老年人體弱多病,最好不要煉丹。
六根不漏自然有六根震動之景。有人感到震動就屬六根震動之例,有三十六動,三十六個真人,三部八景。六根震動現象摘自「靈寶經」:神主氣,用神控制自己的氣路;氣育神,氣養育著神,氣足了神才能旺,神旺才能自己支配自己真養至神炁真皈大定,混為一體,結成金丹大葯。一震,臍下至外陰上,小腹發熱,會引起全身發燒,震動得厲害。這時一定要封住下三竅,搭住下鵲橋,不使熱感緩解了,一變涼,馬上把意念轉入到舌下兩竅;二震,兩腎燙,急熱,意念要轉到臍下;三震,兩眼內吐光,流淚;四震,耳後生風,要注意兩個***的變化,女的注意卵巢的變化,做到雌龍退回陰府;男的注意外腎的變化,做到龜頭回縮,縮到腹腔里去,這時開始練丹;五震,腦中鷲鳴,震動,身體發抖,受不了。這時要運行卯酉周天,高不出心,低過臍下。卯酉周天就是腎、肝、心、胃、肺相轉;六震,鼻根震動,流的不是鼻涕,根似水,要讓它流空,流空以後上鼻夾。上鵲橋有兩穴,要看到鼻孔內的兩穴。六震正符合咱們的練功過程,已經開始有小葯了。
從內經圖和修真圖里可以看出一個人有什麼病,練功之前有什麼病,練功之後病情有什麼變化。還可看出一個人練功練到什麼程度,練得好壞。
道家講看問題應當跳出界外,要客觀地對待事物,從旁觀來觀察事物,聰明難,糊塗更難。修煉「引仙法」應當難得糊塗,少管閑事,要跳出私利因子,處理好家庭事物,方能練好功。
經絡總則
手之三明,從藏走到手
手之三陽,從手走到頭
足之三陽,從頭走到足
足之三明,從足走到腹
此為大周天走向,從藏開始,從肺經~大腸經~胃經~牌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做功時哪個經絡抖動,哪個經絡就開了,看看與哪個臟腑有關系。第一個開通的都是肺經。
十二經絡轉後一閉死,大周天才算走完,任督二脈才開通,小周天這才開始運行。十二經絡閉死後,練功是熱在轉,將會是另一個景象

四 百 字 真 義
真意發真知,靈知也自應。三家合一家,倏爾身心定。
虛室卻生光,靜中又復陽。采來勤鍛煉,化就紫金霜。
靈竅慧光生,性現塵情滅。朗朗夜明珠,無處不皎潔。
噪性化真性,人心變道心。若非神火鍛,礦里怎分金?
真知與靈知,兩者本同氣。經火烹練成,渾淪沒點弊。
元竅真靈露,趁時下手載。性情相眷戀,長出大丹材。
有個虛靈竅,號為玄牝門。中藏神與氣,原是魄魂樞。
靈知火里精。真知水中寶。水火陰氣消,光鮮著實好。
靈葯自家有,何須在外尋?護持常照應,左右盡珠林。
真知總是真,卻要靈知配。練去後天陰,兩家成一塊。
靈知好外游,須借真知制。以婦去從夫,坎離即既濟。
震兌和坎離,精神情性象。若知攢簇力,獨步昆侖上。
火候不拘時,何勞尋子午?沐浴洗塵心,卯酉豈能主?
金情與木性,不得有偏差。兩者如同氣,靈根自發花。
大則包虛空,小還如黍米。若問這根源,一真而已矣。
天地日月精,吾身本自有。真靈若不迷,造化常在手。
性起情來制,情生性去牽。相爭相鬧罷,仍舊是先天。
本性金情交,真知靈知合。武練與文烹,現出玲瓏塔。
持心名沐浴,溫養有抽添。刻刻防危險,功深自入玄。
會的陰陽理,聖胎不難結。生子又生孫,長生永不滅。

閱讀全文

與王常月長壽秘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滑翔院區和沈北院區哪個體檢好 瀏覽:207
雞抗體檢測的防偽碼在哪裡掃碼 瀏覽:177
南平社保退休金 瀏覽:474
到日本給老人買什麼 瀏覽:987
老年人怎麼換血 瀏覽:396
老年人幸福感調查 瀏覽:477
老人照片怎麼命名 瀏覽:49
江南哪些地方房價下跌適合養老 瀏覽:788
長壽花長大什麼樣子 瀏覽:915
老年人固執原因 瀏覽:89
應屆生考獄警體檢結果多久出來 瀏覽:141
和老公結婚父母不管怎麼辦 瀏覽:815
去年重陽節幾號幾日 瀏覽:673
廈門個人交15年退休工資是多少錢 瀏覽:736
退休年齡後能否補繳社保 瀏覽:793
為什麼子女與父母的感情那麼虛假 瀏覽:845
心率慢怎麼調整長壽 瀏覽:836
長壽花分享吧 瀏覽:845
農村公益養老院 瀏覽:528
山東省2018年退休金提高最新消息 瀏覽: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