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古代老人超過60歲殺死

古代老人超過60歲殺死

發布時間:2022-09-01 06:45:55

『壹』 中國古代真的有「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的規定嗎

其實並沒有這樣的規定,這個只是傳說而已,況且古代的傳統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講究孝敬的,怎麼可能會出現這種“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的規定呢。“人到六十,不死就活埋”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古代,一般老年人到了六十歲之後,已經是非常年邁的人,所以即便是沒有逝世,也會將他們活埋起來,直到死去。但是這個其實也就是個傳說罷了,並不是真正存在的。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傳說呢,其實主要是因為古代貧苦勞動人們的生活很悲慘,家庭生活負擔很重,對於年過六十歲的老人來說,已經沒有了勞動能力,不能夠再出去勞作,但是家庭負擔又重,與年輕人爭奪家中的糧食,所以不得已才將老人活埋。所以這只不過是一個傳說,用來體現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苦生活是多麼的困苦的,多麼的潦倒的。

『貳』 古代是哪個朝代把六十歲以上的老人處死

這個多見於野史、傳聞,正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

這種事也稱,「瓦罐墳」、「花甲葬」、「六十還倉」、「棄老風俗」。

「磚打墓」:傳說在元朝漢族老人活到60歲時必須被送到野外的一個墓穴里等死,這個墓穴就是傳說中的"磚打墓",意思就是用磚打造的墓穴。

「花甲葬」:皇帝殘酷,認為老人無用,下令六十者進活墳等死。

「六十還倉」:天後磚把墳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親。在他們看來,人到了一定的歲數就要,離開人群自願去死。

「棄老風俗」:在古代鄖縣這一帶的麇國里,凡是上了60歲的老人,都要按老規矩送進自死窯讓他們凍餓而死。

元朝,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定都大都是現在的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2)古代老人超過60歲殺死擴展閱讀:

「磚打墓」

蒙古人統治漢人時除了建立必要的軍事力量和鎮壓工具監獄,在最基層,每個村子派一個蒙古家庭統治整個村子的漢人,漢族人姑娘要結婚,必須和這家蒙古人的男人睡三天覺,用文縐縐的語言說,就是這位姑娘的處夜權是屬於蒙古人的。

事實上,這種空穴來風的謠言並沒有任何證據文獻的支持。蒙古統治者在統一中國後 , 出於維護和鞏固其統治的需要,一改本民族貴壯賤老的風俗。逐漸接受漢族尊老敬老思想傳統,。在物質、經濟、法律和名譽等許多方面制定了救助優待老人和養老者的政策措施。

「棄老風俗」

楊三的農民,偷偷把老父親養在家裡。恰好這時外國送來一隻像黃牛那麼大的'犀鼠',全國上下無人能識別和制服這一怪獸,陷入驚恐不安之中。

楊三將此事告知老父,老人家教他用一隻13斤半的貓斗敗了犀鼠。國王從這件事認識到智慧豐富的老人是個寶,從此就廢除了將老人送進自死窯的古老習俗。

『叄』 古時候哪個朝代的人,到了六十歲就會被活埋

民間有很多傳言,說秦朝的始皇帝會坑殺六十歲的老人,只要年長者活到六十歲還沒去世的話,就會被強制活埋。這樣的事聽起來非常殘忍,是真的嗎?還是危言聳聽?

自古以來古人們就崇尚孝道,注重倫理。例如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派們就注重“仁”的思想,更是宣揚“百善孝為先”。後世王朝多數以儒家思想為尊,自然也宣揚孝道,又怎會活埋六十歲的老人呢?

那麼這些傳言又是這么產生,出現在哪一朝代呢?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綜上可知,不管是那些傳言還是真實存在的“瓦罐墳”等,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認為六十歲及以上的老人,都喪失了勞動能力,只會消耗社會上的物質,成為社會上的“廢物”。

為了青壯年勞動力能夠更好的發展,便出現了遺棄老人的社會現象。其實不僅是古時的中國會出現這樣殘酷的局面,全球各地都會存在,這也是那個時代獨特的悲哀。

所幸,我們生存的時代是一個進步的時代,“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人們能夠安享晚年,而不是被視為消耗社會物質,沒有存在價值的人。

『肆』 據說在古代人到60歲就要處死!!請問有沒有這回事呢什麼朝代的事呢

並不是被處死的,而是被餓死的。在宋元時期經常發生。

在古代有一種墳,被稱為瓦罐墳,也就是孝子要把年滿60歲的父親安置在村外的預先建好的墳中,每天送一次飯並加上一塊磚,待360天後磚把墳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親。

這種墳文化反應了古代人民生活水平極端低下,無法養活失去勞動力的老人,因此形成了一種習俗,就是將年過六十的老人慢慢活埋。

這種習俗雖然殘忍,卻反應一個事實,那就是種族的延續大於文明的要求。小螳螂永遠看不到它的父親,因此它還沒有生下來時,父親就被母親吃掉了。

相傳老人過了六十歲就必須死,要麼活埋,要麼處死,子女不活埋超過六十歲的父母則罪死不赦。大家口耳相傳,這道皇命是千古第一暴君秦始皇嬴政下的,這黑鍋秦始皇想不背都不行。

秦國以法治國,對內的重點在於治理疲民,所謂疲民就是游手好閑、好吃懶做、坑蒙拐騙的不良百姓,或者紈絝子弟。秦國治理疲民的手段就是強制勞動,強制勞動的內容就是服徭役,服徭役就可以吃牢飯;不願意接受強制勞動則貶為奴隸,或者處死。

秦國不開倉,不濟災,有功者賞,有過者罰,無功無過者不賞不罰,因此被視為暴政的典型。秦國重拳處理疲民,被儒家擴大化為六十歲以後的老人必死,因為六十歲的老人失去了勞動力,屬於「疲民」。但是秦始皇並沒有下達這么荒唐而弱智的命令,都是後世為黑而黑編造出來的。

韓信少時以打柴為生,他經常接濟鄰居老地仙,使得老地仙得以延命。老地仙告訴韓信:我們後山上有一處龍脈風水寶地。如果我死在你老母前面,你將我葬在那龍口裡的話,你今生將大富大發,一生榮華富貴;如果你老母死在前面,你將她葬在那龍口裡的話,你今生會出將入相,位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在老地仙死前,韓信的母親還很健康,為了出將入相,韓信提前將母親葬在龍口。老地仙知道後說韓信天理難容,必然不得善終,不得好死。韓信助劉邦取得天下後,給劉邦說了這件事,劉邦為了保全功臣,允下了五不殺之約: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光不殺,見君不殺,見鐵不殺!

最終韓信被呂後設計殺死,趁劉邦外出征戰,裝在布袋中不見天地,被宮女以木棒擊殺!這正應了老地仙說的不得好死。仔細一想,這是呂後為了殺韓信命文人騷客編輯出來的故事,呂後還編輯了嬴政是呂不韋的兒子的事,好為她呂氏代劉作輿論准備呢。

反應了人們在物資匱乏年代為了種族生存不得不做的事,反應了生存大於文明的天道,反應了強者生存的人道。游牧民族物資比農耕民族少,他們的生存條件十分惡劣,為了種族的延續,游牧民族在遷移時會拋棄老人,讓他們自生自滅。

除了拋棄老人外,他們還可以娶庶母,娶寡嫂和弟媳;人類的葬禮除了土葬、水葬、天葬、火葬外,還有食葬,也就是親人死後,他的屍體會被活著的親人吃掉;這一切只是為了種族生存下去,這些事做得自然而然,雖有違現代文明。

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文明與禮儀才會產生,才會有尊老愛幼,長幼有序的人倫秩序。天道早於人道產生,有些天道跟人道完全是兩碼事,比如天道無私弱肉強食,但是人道卻要求照顧弱小,體恤孤寡。

(4)古代老人超過60歲殺死擴展閱讀:

古人將60歲稱為花甲之年的原因:

第一種說法是,在古代,沒有日歷的時候,就以天乾地支來計算歷法。以10天乾和12地支來組合,進行歷法和時間的計算。

天乾和地支兩兩組合之後,輪完一次,正好是六十年。其中,天干中排在最先的是「甲」,地支中排第一的是「子」,以「甲子」為第一個單位,所以也稱為一個甲子。又因為乾和支之間是相互錯雜的,所以也稱為花甲。六十年一個甲子輪回,所以後來花甲也成了六十歲的代稱。

第二種說法主要是和人的身體機能有關。通常,在人的指甲根部會出現一道道白色的痕跡,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開始衰老,等到了六十歲的時候,身體的代謝機能在逐漸下降,這道指甲上的白痕也逐漸消失。所以,六十歲也被稱為「花甲之年」。

『伍』 中國哪個朝代老人過了70就殺死

歷史上沒有過七十就殺死的記錄,只有六十歲不死就活埋的傳說。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而且有不同版本。有的說是秦朝的秦始皇執行的,有的說是宋朝,還有的說是元朝。
版本一:六十歲不死活埋的傳說1
中國人幾乎很少有人不知60不死活埋這個故事的由來,但傳說和觀點也都不盡相同。
(一)傳說秦始皇獨裁統治,又嫉賢妒能,怕人有本事和造反,因為人到60歲以上更有經驗,便頒布了「60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逼得百姓把60歲以上的老人紛紛想法躲藏起來。
話說某年夏季,咸陽被洪水淹了,幾天後才消退下去,這時在城門附近,發現了一隻如牛大的怪獸,樣子有點像老鼠,便稟報到了皇上那裡,皇上下令貼出告示:誰能認出這是什麼野獸,就賞賜給他多少地畝和銀兩。再說這城裡有一家人,父親已60多歲,怕官府知道了被活埋,兒子便將他壘在了牆的里邊,留出一個洞每天送飯和水給他吃喝。城門那裡發現了怪獸和官府貼出告示後,兒子告訴了壘在牆里的父親,父親讓他於袍袖內藏一隻狸貓,暗地裡到怪獸眼前露一下,如果那怪獸看見貓全身顫抖,那就是一隻老鼠,老鼠在某種情況下也會長的很大,叫做「成了精」,天下所有老鼠都怕貓,這就是證明,你就揭告示,要賞你地畝銀兩時,你都不要,你只要朝廷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
兒子照著父親說的去一試驗,果然那怪獸顫抖,便揭告示去領賞,官府里問他是誰指教的這個辦法,他如實說了一遍,並提出不要一切獎賞,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咸陽官府稟報朝廷,結果皇上採納了這個建議,從此廢除了「60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民眾歡呼「萬歲」。
但是史料就連「活埋」的事也沒查到,更沒廢除「活埋」的事了。
版本二:
相傳在大宋年間,人活到60歲不死也要活埋,原因可能是因為當時經濟不發達,物質貧乏,不夠用。皇帝認為人活到60歲後,年歲大了,失去了勞動能力,不能再創造財富了,(不知皇帝是不是60歲也活埋)只是消費。包公的父親快到60歲了,按規定也要活埋,可包公是個孝子,不忍心將父親活埋,但又不能讓別人看見,包公想了一個辦法,在他家花園里挖了一個地窖,並且進行整理,准備讓她父親在地窖里邊生活。他父親快到60的時候,包公讓他父親假死,並大辦喪事,別人都以為他父親死了,連家裡人都不知道,包公偷偷地把父親放到了地窖中,每天由包公親自送飯,包公在這里呆的時間不能很長,送完飯後馬上去干其它的事。一天包公給他父親送完飯後沒有馬上走,而是看著他父親吃飯,一邊看,一邊落淚。他父親就問包公為什麼哭,包公說:「我不能盡孝了,明天皇帝要殺我,我不能給您送飯了,您一定會餓死,我越想越傷心,所以我才哭」,他父親問他:「皇帝為什麼要殺你」。
包公把發生的事如實向老父親說了一遍。原來,有隻支成了精的老鼠大鬧東京,這幾只老鼠白天變成一些大臣模樣到皇帝的金殿上,盡讒言,陷害大臣。晚上傷害良家婦女。一連幾天,多家的姑娘受到傷害,皇帝限期讓大臣破案,超一天打,超三天殺頭,已經殺了多名大臣,可案件不但沒有破,反而越來越多,每個大臣都膽戰心驚,都怕皇帝讓自己去破這個案子,這哪裡是破案,就等於宣布死型一樣。這幾支老鼠開始還比較小心,後來發現在朝中沒有人能破案,都不是它們的對手,膽子越來越大,有時故意現原形向人們挑戰,人們都知道是老鼠做的案,但就是沒有辦法。這天又殺了一名大臣後,皇帝非常生氣,問眾大臣誰能破這個案子,連問多遍沒有人答應,也沒有人敢答應。最後皇帝的眼光落在了包公的身上,限包公三天破案。三天破不了案,就殺頭。包公沒有辦法,硬著頭皮,強答應了下來,轉眼三天就到了,一點線索都沒有,明上朝就要殺頭了。
第二天包公請求皇帝再延長兩天期限,皇帝本來不想寬限,但想到殺了包公其它人更破不了案了,也就同意了。
包公找到小島,來到主人家,向主人借貓,主人聽了包公的來意,就說:「不行呀,要除去成了精的老鼠,貓必須要六斤半以上才行,我家的一隻貓重六斤,一隻還不到六斤」。其實主人不想借。主人讓包公等貓長到六斤半時再來,包公聽後也沒有了辦法,皇帝只給兩天時間,也是急中生智包公趁主人不在時,給貓餵了一條半斤重的魚,看著貓把魚吃干靜了。包公就找到主人說,
你是不是稱錯了,從新稱一下,主人為了讓包公死心,就重新稱,一稱整好是六斤半,心裡還納悶呢,早上稱,還不到呢,現在就到了,但沒有辦法,對包公說,除掉老鼠後,一定要把貓還回來,包公一口答應:「用完後馬上就還」。
包公回來後就把貓放在了袖子里,過去的人衣服肥大。放在袖子里誰也看不到。來到金殿上,這時正是早朝,包公剛走到金殿上,袖子里的貓就竄了出來,直奔那個由老鼠變的大臣,幾個由老鼠變的大臣一看,現了原形,嚇得都跑不動了,貓很快就追上去,一個一個地把老鼠咬死了。包公把貓又放到了袖口裡。
皇帝看到把做案的老鼠除掉了,非常高興,說包公聰明,想出這個辦法破案。包公馬上跪下說:「自己有欺君之罪」,說這個辦法不是自己想的,是老父親出的主意,包公就把父親在地窖中的事說了出來,。這時皇帝正高興,聽完,不但不怪包公,還說老人有用呀,你父親立了大功。讓你的父親也不用在地窖中生活了,讓他來到社會中生活,從今以後去掉60歲不死活埋的規定。皇帝想以後如果老鼠做怪怎麼辦,讓包公不要把貓還回去了,包公左右為難,和人說好了是借,不還不合適,可皇帝不讓還。又一想,剛才欺君,皇上都沒有殺我,我也就不還了。從此貓就留了下來,後來還真是有很多老鼠,到現在也沒有捕完。這個貓是越想越生氣,我在島上生活的無憂無慮,非常快活,到你們這里天天捕鼠也捕不完,累死了。它認為這些都是包公造成的,就天天罵包公。不信你等貓睡著了,仔細聽貓打呼嚕時發出的聲音「許送,不送,包公爺雜種」。
版本三:元朝漢人初夜權的傳說
首先,我想先指出一點,並沒有任何正史證明蒙古在中國有實行初夜權制度,但蒙古在歐洲確實有這個制度。
在我們村(豫北地區的一個小農村)的田地里,有時候會挖到一些質量相當不錯的磚,每逢這時候,老人們總是非常驚恐的把它扔出去,他們把這轉叫做「磚打墓」,意思就是用磚打造的墓穴,我問了初中的一位歷史老師——這位老師也愛研究民間野史。這位老師說,歷史書上說的清清楚楚,在元朝統治時期,蒙古人把全中國人分為四等(其實是三等,蒙古人當時並沒有把自己當成中國人),我們所處的北方是三等公民——就是歷史書上說的那個「漢人」,這是歷史書上講的。後面的故事歷史書上就沒有了,蒙古人如何統治漢人呢,除了建立必要的軍事力量和鎮壓工具(監獄),在最基層,每個村子派一個蒙古家庭統治整個村子的漢人,漢族人姑娘要結婚,必須和這家蒙古人的男人睡三天覺,用文縐縐的語言說,就是這位姑娘的處夜權是屬於蒙古人的;漢族老人到了六十歲,必須送到野地里的一個墓穴里等死,這個墓穴也就是老人們說的「磚打墓」。由此看來,元朝時期是中國人最屈辱、最黑暗的一段時期,而不是象某些無恥的「愛國」歷史專家所吹噓的那樣「強大無比,威震亞歐」!
元朝末年,漢族人終於忍受不下去了,「殺父之仇,奪妻之恨」,蒙古人全佔了,所以漢族人恨透了蒙古人,最後終於爆發了農民大起義。

『陸』 在古時候,為什麼老人到了六十歲就得被活埋呢

孟子曾說:“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不懂得孝順父母的人,就失去了最起碼的做人資格。孝順之心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做人最根本的是要懂的孝順父母。

都知道,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更有漢時以孝治天下,所以,從古至今,“孝”之一字都是至關重要的。可是,歷史上卻有老人活到60歲就要活埋的說法,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只要是人,終究會有變老的那一天,作為兒女,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應該孝敬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為年邁的父母養老送終是每個子女該盡的義務。

以我們現在的情況,人的平均壽命已經接近了80歲,這就使得60歲成為了一個相當年輕的年紀。由此,希望普天之下的子女都能夠孝順自己的父母,讓父母擁有一個幸福的晚年。畢竟,父母之恩大於天,沒有父母哪有我們呢,父母是我們的避風港,沒了避風港,生活還會美好嗎?

『柒』 古代習俗到60歲不死就要活埋,真相是怎樣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是,在古代,傳說凡是年滿60歲的老人,都要被活埋、處死,或者被拋棄在荒郊野外任其凍死餓死。這被稱為「花甲葬」、「六十還倉」。

如果說秦始皇真的有了這個規定,那麼後來的大漢朝可不是吃干飯的,肯定會在史書上大寫特寫,無限放大,但事實是沒有;再如果說宋朝真的發生了這樣的行為,那麼後來被視為外族入侵者的元朝豈會放過這樣一個醜化宋朝的機會?

當然不會;元朝更不可能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了,既然被視為外族的入侵者,那麼大明朝更得添油加醋地書寫一筆了,但是史書上還真的就沒有記載。

至於這種傳聞是真是假,無人可知。總之古人太過於封建迷信,致使一些陋習滋生。

『捌』 古代為什麼會有「人到60歲就活埋」的傳說,這算殺人嗎

其實“人到60歲就活埋”這句話只是一個誤傳,不過在歷史上確實有過這一種說法。根據相關史料的記載,在史前有這么一個“瓦罐墳”的傳說,說的是史前游牧民族在遷移時的習俗,據說當時的孝子要把年滿60歲的老人安置在一個預先准備好的類似於瓦罐的墳中,而每當送一次飯就加一塊磚,直到360天以後,這個墳墓就形成了,而這個老人也算是安葬好了。

不過不管歷史上有沒有發生過這一種事情,這么對待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是不可容忍的,而且無論是在哪一個朝代,統治者要想更好的管理天下,絕對是不會做出這樣有失民心的事情的,所以說“人到60歲就活埋”完全就是無稽之談。

『玖』 中國歷史上那個朝代60歲老人被活埋它的典故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秦朝、宋朝、元朝都有過60歲老人活埋的說法。

典故:

1、秦朝

有關於秦始皇的說法是,秦始皇下了一個六十歲不死就活埋的命令。其原因非常可笑,居然是嫌棄老者沒有勞動能力,白白浪費國家糧食。

還有一種說法,秦始皇擔心老者當中有經歷過戰國洗禮的賢能之人,怕他們因為暴秦而謀反。於是很多老者被活埋,直到有一天咸陽城出現一隻怪物,像老鼠又有點像貓,便稟報到了皇上那裡,皇上下令貼出告示:誰能認出這是什麼野獸,就賞賜給他多少地畝和銀兩。

再說這城裡有一家人,父親已60多歲,怕官府知道了被活埋,兒子便將他壘在了牆的里邊,留出一個洞每天送飯和水給他吃喝。城門那裡發現了怪獸和官府貼出告示後,兒子告訴了壘在牆里的父親,父親讓他於袍袖內藏一隻狸貓,暗地裡到怪獸眼前露一下。

如果那怪獸看見貓全身顫抖,那就是一隻老鼠。老鼠在某種情況下也會長的很大,叫做「成了精」,天下所有老鼠都怕貓,這就是證明,你就揭告示,要賞你地畝銀兩時,你都不要,你只要朝廷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

兒子照著父親說的去一試驗,果然那怪獸顫抖,便揭告示去領賞,官府里問他是誰指教的這個辦法,他如實說了一遍,並提出不要一切獎賞,只要求朝廷不再活埋60歲以上的老人,咸陽官府稟報朝廷,結果皇上採納了這個建議,從此廢除了「60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民眾歡呼「萬歲」。

但是史料就連「活埋」的事也沒查到,更沒廢除「活埋」的事了。

2、宋朝時期

宋遼檀淵之盟後,戰爭停止了,北宋王朝卻失去了黃河以北的大面積國土。十年生聚,加上不願做遼奴的人大量回遷到中原地帶,到宋真宗時代,中原地區人滿為患,社會也逐漸進入了老齡化階段。六十歲的老人既不能戍邊,也不能勞動,只有吃飯的份,還得兒女照顧著。

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極大負擔。突然有一個皇命傳遍了中原的大地,人到六十歲一律活埋。有仁義者,忍悲含淚,給自己的父母准備了棺木和食品,送他們去了九泉;有不孝者,乾脆就那樣活埋了自己六十歲的雙親。但是正史上也沒有記載。

3、上古時期

由於土地貧瘠,社會資源匱乏,而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由於失去勞動力成為社會的負擔,所以凡是年滿60歲的老人,一律要被處死、活埋,或被拋棄在荒郊野外任其凍死餓死,這叫「花甲葬」,或叫「六十還倉」。

4、元朝

元朝統一中原後實施殘酷的高壓政策,不但把中原人分為幾等,而且還對老年人採取六十不死活埋的政策以達到羞辱漢人和減少人口的目的。

(9)古代老人超過60歲殺死擴展閱讀:

除了上面說的這些,還有一種叫瓦罐墳的風俗,即是孝子要把年滿60歲的父親安置在村外的預先建好的瓦罐墳中,每天送一次飯並加上一塊磚,待360天後磚把墳的窗口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親。

日本歷史書《楢山節考》也記載了「棄老風俗」: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老人活到70歲時,為了節約糧食,養育幼童,家裡長子就會把他們背到村子附近的楢山上,讓其自生自滅。

這種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人道,即使真的發生過,也只能存在在不發達歷史階段(根據野史,可能在史前時期至秦朝時期),隨著社會進步、糧食的豐富、禮儀的完善,自然就取消了。

一位研究民俗學的中國學者說,韓國、中國、印度、日本、印尼等國家均有同類故事傳世。由這樣的故事推斷,遺棄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在古代可能是遍及各個民族普遍現象。

一位歐洲學者曾經詳細介紹了古代社會處死失去健康的國王、巫師、祭司的習俗,有的民族的巫師年邁以後甚至挖個坑讓後代將自己活埋。

『拾』 歷史上哪個朝代出現了「人到60歲就要被活埋」的風俗

在古代,曾經出現過人到了60歲就要被活埋的規定,那麼為什麼會有這個規定呢?而他們被活埋的真相又是什麼呢?我們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一些好的習俗被保留下來了,一些不好的惡習被我們所摒棄了。但是人到了60歲就要被活埋的這件事情,實在是令人想不通,相信很多人對此事也都比較感興趣吧,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吧。

其實秦始皇之所以那麼輕松的就廢除了這個規定,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如今的秦始皇已經統一了六國,國家在他的帶領下逐漸向好的方向發展,百姓也越來越富裕了,60歲老人就算不死也不會影響國家的發展,就算老人完全喪失了勞動力,國家也是可以養得起他們的,把糧食分給他們一些根本無關緊要!而且,秦始皇還認為這些老人能夠為國家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幫助,所以便爽快的廢除了這個規定。

閱讀全文

與古代老人超過60歲殺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60歲養生吃什麼 瀏覽:980
寫社會關系時父母已故怎麼寫 瀏覽:898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多少錢了 瀏覽:37
老年人笑的好看怎麼形容 瀏覽:850
養老院取暖安全管理制度 瀏覽:819
不去醫院體檢還可以去哪裡 瀏覽:643
老年人血小板低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742
湯泉養老院 瀏覽:567
軍人體檢後多久家訪 瀏覽:402
腰不好是體檢什麼 瀏覽:217
微信報名寧海老年大學 瀏覽:325
婚姻中的父母有哪些權利 瀏覽:564
養生金交15年大約能拿多少錢 瀏覽:343
關於孝敬老人的格言 瀏覽:566
孝順父母的歌曲抖音 瀏覽:731
農村老年人發的養老的錢叫什麼 瀏覽:582
50歲還能辦理社保 瀏覽:418
如何瞞著父母來國外旅行 瀏覽:999
如何看待貧窮老人 瀏覽:102
鎮江敬老院活動 瀏覽: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