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70歲的老人出去討米

70歲的老人出去討米

發布時間:2022-09-01 00:43:40

⑴ 討米是什麼意思

乞福

⑵ 老人到店乞討還挑食刁難攤主,你對此有什麼看法

那些去乞討的老人他們可以說是非常可憐的,也是值得去同情的。但是有的老人他們們秉著乞討的心理就直接的去為難他人,而且還去道德綁架這種行為就是非常不應該的。雖然那些人是可以去給他吃的,但是他也不能夠直接的去刁難他人。這樣只會讓大家越來越討厭乞討之人,而且也不會去給他們飯吃了。有很多乞討之人他們故意的在他人的門前做一些事情,引起他人的注意。

如果自己不給錢的話,就不會走了,可以說是十分過分的了。其實那些乞討的人,他們有手有腳,可以憑借著自己的能力去賺錢。但是他們卻直接的去向他人索要相應的錢財,而且還理直氣壯,這樣的人就是不被他人接受的。

但是如果變本加厲的去要求,而且還挑三揀四的話,那麼肯定會引起他人的不滿的。這個乞討老人的要求非常的高,還直接故意找茬。乞討老人雖然值得他人同情,但是他所做的這種行為就不被他人理解和接受。如果每一個人都像他這樣去用這種方式去進行乞討的話,那麼只會讓大家覺得十分的無語。

⑶ 怎麼還有人討米,怎麼回事

農村有的地方有這個風俗,家裡死了老人,要去各家各戶討米。

⑷ 武漢流傳老人七七四十九天不能犯七犯七討飯不

討米的,就是百家飯,要討一百家,不過你要是討不齊,可以讓最後一家給你條魚

⑸ 農村為什麼死人要討米

在亞洲,除古印度和中國外,日本和泰國等很早以前也都實行火葬。其中泰國實行火葬的歷史已有1000多年,歷代國王後都要實行火葬。日本在19世紀中葉就有城市火葬場的設施,實行屍體集中火化,1873年日本明治政府曾一度發布火葬禁令,但兩年以後即為廢禁,現日本火葬場遍布城鄉,火化率達90%以上。
而實際上,中國各民族中火葬方式可謂。由來已久,火葬之法在許多地方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還相當流行。火葬見諸古籍、有文字可考者在先秦時期,在先秦典籍中有關火葬的記載多集中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如:《墨子·節葬下》載:「奏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儀渠現在甘肅省慶陽西南一帶),其親戚,聚柴薪而焚之」;《呂氏春秋》也有:憂其而不焚「的記述。在24史中有關我國少數民族實行火葬記載的還有許多,如《北史,突厥傳》、《隋書,真臘傳》、《太平御覽》等都有關於以火焚屍的葬俗。
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於氐羌人的火葬習俗後來逐漸影響到蒙古、彝、傣、怒、普米、拉枯、納西、哈尼、畲、土家等少數民族;藏族只在活佛、上層喇嘛和貴族中實行火葬;而鄂倫春、景頗、德昂、獨龍等族則限於惡疾致者中實行;舊時蒙古貴族後,將屍體置柴薪上用火焚燒,然後由寺廟喇嘛僧將其遺骨磨成粉,再以麥粉拌成餅狀,貯放於山西五台山寺廟;而一般人則拾貯骨於木匣中存放;如傣族大佛爺後先舉行盛大拉屍典禮然後舉行火葬,骨灰盛於瓦壇中,葬於寺後,有些則建一墳塔;西藏的夏爾巴人中也盛行火葬,先殮人土箱,抬到火葬場火化,然後揀少許骨灰撒進江河;甘肅的裕固族也盛行火葬;東北的赫哲族對燒、淹、吊、被人打和外邊去的則不準土葬,直接送屍火葬。
火葬之俗同佛教在我國的流傳不無關系。東漢初年佛教被印度僧人傳人我國,火葬在我國民間及社會上的流傳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僧眾後焚身火化的影響下,火葬逐漸開始在民間流行開來,但在隋朝前實行火葬者的屬少數。但是到了唐代晚期,宋朝尤其南宋時期火葬在民間已十分普遍,雖然朝廷都曾下令禁絕,但民間百姓「以火化為便,相習成風,勢難遽革」,地方官吏也只得「姑從其便」。宋代還在城郊建立焚化院、化人亭之類的專門火化場所。元代火葬從江南等地發展到中原及北方的河南、河北、陝西、山西及西南地區的黔桂一帶。據《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當時我國北起寧夏,西到四川,東達山東,南至江南的廣大地區及不少的商業城市均有「人焚其屍」的風俗,既使達官顯貴也不例外。
但在明清兩代,由於對火葬採取嚴厲處罰措施,在《大明律·禮律·喪葬條》及《大清,律儀律》中規定對違反規定實行火葬者,實行了「仗一百」、「仗一百、流三千里」甚至「斬首」等刑罰』及其監督防範措施,正是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之下,在中國古代曾流傳千年的火葬之法終為土葬所替代。
為了禁絕火葬,幫助無錢購買土地的貪窮之家安葬親人,歷代朝廷還採取了一些諸如置官地,設漏澤園,立義冢,無主屍由官司代為埋葬等。在封建倫理道德和國家法律的高壓下,宋元時期各地盛行的火葬之俗到明中葉後漸漸衰退,但最終並沒有完全革除。究其原因,其一在於信仰佛教的貴族和官僚不管朝廷的禁令,我行我素,地方官府畏懼其權勢也不敢把他們如何;其二是失去土地的窮人日益增多,但漏澤園、義冢畢竟有限』,且多集於城郊,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而火葬不需要錢財和土地,這就使得漢族的火葬之俗時斷時續,卻不能杜絕。清末在河南開封一帶還流行對夭折幼童實行火葬的習俗。
從歷史上火葬的起源和流傳上可以看出,火葬所以能夠流行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1、佛教信仰的影響改變了人們傳統的喪葬觀念,而這種觀念與傳統的靈魂在後歸天一致,導致人們遵循火葬習俗;2、少數民族喪俗的影響和人們的從眾心理,尤其是上層人士的喪俗習慣影響到百姓的葬俗;3、地狹人眾,人地矛盾的加劇,使土地高度集中,使貧民幾乎無立錐之地,無法實行土葬,只得以火葬代之;4、祈禳心理的影響,如對夭折者或凶者實行火葬以利於活著的人。正因為如此,造成了火葬在歷史上一度盛行,成為漢族中,僅次於土葬的一種重要葬法。火葬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並成為我國殯葬改革的發展方向。

⑹ 農村老人逝世後,他們的兒女們為什麼要討"七米",

"討七米"在古時候是人們去除邪祟污穢的一種講究。「七米」指的是七家姓氏不同人家的大米,所以也稱為「七家米」,人們認為用「七家米」做的飯能辟邪。

⑺ 有去世老人討要百家米給嗎

可以給的呀。討要百家米,一般情況下給一點就可以了。沒有多少。既然去世老人家里討要百家米,可以給一些的。權當做善事了。

⑻ 什麼樣的情況要跟去世的老人討米呀

什麼樣的情況下?都不要和去世的老人討米,一種不道德的行為,他們都是要去世的人了,沒有必要

⑼ 老人不撞7討孝米,是兒子還是女兒討

有兒子當然是兒子,沒兒子那就孫子,都沒有就侄子。這都沒有那就女兒了
這個沒有不好意思,別人也不會笑話你。

⑽ 今天有個阿姨敲門要米 就一小勺不知道要幹嘛 看樣子也不是要來吃的 每家都在要 她是要來幹嘛呢

古有「百家飯」,今有「百家米」。
「百家飯」是一種民俗講究,相傳,在農歷正月初一這一天,老人抱著未滿周歲的的孩子,到各家各戶進行乞討,然後將討回的百家米帶回煮成稀飯,讓孩子吃下,這樣孩子就可受到百家的庇護,能消災祛病、保佑安康。「百家米熬百家粥」,小孩吃了就是「吃百家飯,享百家福」,認為這是託大家的福,託大家的福就要吃百家飯,是父母期望孩子健康成長的願望。
真正的「百家飯」與「百家米」,是指家裡「老」了人,仙逝的老者「沒犯七」——「沒飯吃」之諧音,道士或者算命的說後人要吃「百家飯」,否則後人就「沒飯吃」。家中長子帶上兄弟或者長孫去鄉親的家裡討米,總共要討夠一百家,這米拿回家要一鍋煮完,後人要一餐吃完。在老家時,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看到帶孝的人上門討米,認為這是後輩在行孝道,總會很尊敬的給一點點,並不許小孩子們在旁邊瞎說,討飯的孝家也不必說謝謝,施捨一點點米,誰家都不會吝嗇。討百家米,家家都只給那麼一點點就行,多了討家還不要,因為討米太多背回家很吃力。

與70歲的老人出去討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南基礎養老金 瀏覽:872
建信養老金薪酬待遇 瀏覽:378
重陽節手抄報簡單易畫素描紙 瀏覽:586
改革前繳納養老保險費退回 瀏覽:489
父母愛情中的男主叫什麼 瀏覽:31
器質性老年痴呆 瀏覽:984
2020青島西海岸老年大學地址 瀏覽:644
重陽節唱首 瀏覽:728
同大鎮養老院 瀏覽:380
什麼時候中人能領到真真的的退休金 瀏覽:377
如何做好父母的培訓 瀏覽:530
三高的人能長壽嗎 瀏覽:375
老年人空腹血糖81怎麼處理 瀏覽:787
老人家農村 瀏覽:247
買什麼給鄉下的老人 瀏覽:808
父母愛情阿慶嫂多少歲 瀏覽:331
老人突然昏迷嘴角流血怎麼回事 瀏覽:655
養老保險銀行抵扣是什麼意思 瀏覽:672
濟南市養老保險政策 瀏覽:54
2016民政養老院政策 瀏覽: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