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告訴我晏子資料
晏子,名嬰,字平仲,春秋後期齊國的國相,曾在齊靈公、庄公和景公三朝任事,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候。他愛國憂民,敢於直諫,在諸候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博聞強識,善於辭令,主張以禮治國,曾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漢代劉向《晏子春秋》敘錄,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並論。
《晏子春秋》是一部記敘春秋時代齊國晏嬰的思想、言行、事跡的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說集。相傳為晏嬰撰,現在一般認為是後人集其言行軼事而成。書名始見於《史記·管晏列傳》。《漢書·藝文志》稱《晏子》,列在儒家類。全書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內、外篇。主要記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語言簡煉,情節生動,寫出了晏嬰形象,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書中寓言多以晏子為中心人物,情節完整,主題集中,諷喻性強,對後世寓言有較大的影響。
晏子名嬰字平仲,萊之夷維(今山東濰坊市高密)人,春秋齊國名相。據專家考證,他活到95歲(前595-500年)。在2500多年前,醫療條件極差,生活水平十分低下的春秋時代,一個政治家能活到如此高齡,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晏子一生忙於政事,沒有養生長壽方面的論述,但從有關典籍和家鄉人們的傳說中,可窺到這位政治家長壽之道的一斑。<br> 仁者長壽,和則養生。「仁」是儒家「仁政愛民」的主要學說,也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內容。曼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時於天下」必須「始於愛民」。他堅持「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遇有災荒,國家不發糧救災,他就將自家的糧食分給災民救急,然後動諫君主賑災,深得百姓愛戴。對外則主張與鄰國和平相處,不事撻伐。齊景公要找魯國,他勸景公「請禮魯以息吾怨,遺其執,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魯」。此舉受到許多諸侯國的贊譽。這正是體現了人們常說的「萬人稱譽,多壽病法」的道理。<br> 廉潔無私,心胸坦盪。晏子輔佐齊國三公,一直勤懇廉潔從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張「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管理國家秉公無私,親友僚屬求他辦事,合法者辦,不合法者拒。他從不接受禮物,大到賞邑、住房,小到車馬、衣服,都被他辭絕。不僅如此,晏子還時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祿送給親戚朋友和勞苦百姓。他善良無私的胸襟和坦盪寬闊的心地,是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br> 生活簡朴,清心寡律。晏子生活十分儉朴,吃的是「脫粟之食」、「苔菜」,可謂「食菲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粗茶淡飯素食當家;穿的是「緇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車駑驪;住的是「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他不僅如孔子所說的「戒得」,也十分注意「戒色」。景公見晏子妻「老且惡」,欲以愛女嫁他,他堅辭不納。他說;「去老者,為之亂;納少者,為之淫,且夫見色而忘義,處富貴而失倫,謂之逆道」。他說到做到,言行一致。應是健康長壽的秘訣之一。<br> 樂觀豁達,處其自然。晏子虛懷若谷,聞過則喜。他曾辭退了「三年而未嘗弼過」的高糾,主要嫌這個人三年都沒有指出過自己的過錯。孔子贊他是「不以已之是,駁人之非,遜辭以避咎,義也夫!」表明了他隨和大度,注重自身修養的品格。晏子生性樂觀,對生死淡然視之。他說人都是要死的,不論仁者、賢者、貪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從來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規律。不像有的王公貴胃祈求長生之術,求神靈保佑不死。他始終保持樂觀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❷ 晏濟元的生活故事
1901年,晏濟元先生出生於內江。曾祖父是道光時期的進士,父親是清末秀才,因擅長書畫、治印而在周圍十里八村享有盛名。晏濟元天資聰穎,耳濡目染,幼時便表現出對書畫的喜愛,經常四處塗鴉。
7歲開始,晏父便教導他書畫技藝,在藝術上打下了扎實的「童子功」。晏老記得幼年習畫,主要學習方法就是反復臨摹石濤、八大山人等名家的名作,注重用墨自然,眼隨心動。晏濟元學畫並未上過專業學校,其書畫藝術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他主張「學古要敵古,創新要破新」,在繪畫上強調「學畫必先學書,書成而後學畫,必有成就」。為此,他在書法上下過苦功,功力很深。由魏晉入手,上溯篆隸、遍臨歷代名碑法帖。他的書法篆、隸、楷、行、草無所不精,尤其是行草,行筆自然,飄逸瀟灑。
他在繪畫上,擅長山水、人物、花鳥。其山水畫往往給人一種豪放、氣度不凡的感受,而花鳥中最精湛的當推荷花,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栩栩如生的荷葉,令人嘆為觀止。張大千對其花鳥畫評價甚高,曾在其畫上題曰:「濟元仿宋人布局而運筆清潤,如王若水、陳仲仁輩所謂作家、士氣兼到也。」
晏濟元對篆刻還深有造詣。晏老的篆刻法宗秦漢,印從書出,章法平中求變。朱文印圓潤秀逸,寓剛於柔,醇和而有韻味;白文印得漢印之精髓,極富內涵。他的篆刻作品多達四百餘件,所作不同類型的書畫都是使用相應的印章,把詩、書、畫、印融成一體,構成完整的佳作。 晏濟元與張大千有姻親之誼,張大千比他大兩歲。童年時兩人形影相隨,一起玩耍,一起研習書畫。晏濟元告訴筆者,那時候偶爾兩人得到零花錢,總會相約著一起去買字帖或買小人書。由於幾乎都喜歡臨摹八大山人、石濤等作品,所以外人看來,張、晏兩人的作品有著相近的風格,同樣的章法,氣勢恢弘,體現出對古代書畫藝術的傳承。
1921年,動盪的時代令人苦悶。晏濟元放下了畫筆,毅然離開故鄉,到成都尋求強國之路,用直接的、最徹底的方式為國盡忠。年輕時的激情晏老至今記憶猶新。他先後在成都基督教青年會學習英語,隨後考入成都機械專科學校。1928年秋,晏濟元又赴上海求學,幸運地與張善子、張大千兄弟重逢。他在上海寄寓張家6年,與大千兄弟一起創作、切磋,一同參加畫展。
1930年,晏濟元以仿石濤作品《人語響孤峰》、張大千以一幅《荷花》,參加柏林中德美術作品展,聲名漸顯。濟世報國之心,讓晏濟元最終決定出國留學。當時,晏老感到藝術無法直接救國,而日本的機械工業比中國先進,所以想學好技藝來報國。於是,1934年,他東渡日本,專攻機械工程。同時利用課余時間,把遊子的思國之情與報國之志化作了一幅幅藝術作品。當他拿出一幅仿石濤的山水畫參加日本帝國美術作品展時,在當地引發轟動,為留學生活塗上了一抹亮色。 1937年夏,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報國心切的晏濟元毅然要求回國,卻屢遭日方阻撓。為擺脫糾纏,他以回國辦畫展為由,幾番周旋終於脫身。船到天津時,摯友張大千早已等候在碼頭。次年,晏、張兩人在重慶交通銀行的幫助下共同舉辦抗日募捐聯展。
在日寇鐵蹄蹂躪下,中華遍地烽煙,晏濟元的「技術救國」之心無處施展,他只好鑽研藝術。一次,他游歷春城昆明後,創作了寫生作品60多幅,展出後大獲好評。他一直手不離畫,筆不離紙,最終形成了高超技巧與鮮明的個性特徵,以獨到的古典技法被同仁譽為「晏氏風格」。
抗日戰爭勝利後,舉國歡騰,晏濟元高興地在成都舉辦了個人畫展。當時正值張大千住在成都昭覺寺,故人重逢,盡皆感慨萬分。晏濟元把帶去的一幅清心悅目的花鳥作品《瑤台濯玉》拿出請大千指點。張大千細看之後提筆贊道:「濟元擬宋人布局,筆墨清潤如玉若水,作家士氣兼到也。」此評令晏老思念至今,因為這是張大千四海為家之前,他倆的最後一次藝術探討,也是兩人的訣別。屈指算來,轉眼已經60年了。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晏濟元終於在中國民航重慶分局找到一份做技術的工作。1957年,晏濟元被錯劃為右派,下放至牙刷廠,職稱由工程師降為技術員。
憶及過去,晏老心態平和:「我是個樂觀的人,窮的時候不會覺得痛苦,有錢了也不會覺得特別高興。」我們請教晏老長壽秘訣,晏老微微一笑:「沒有什麼特別的,寄託書畫,清心寡慾,開開心心。就是最好的長壽秘訣!」
如今已是過百高齡的晏老身體健康,每天看書、寫字、繪畫、治印,天氣好時還外出采風、寫生……老人家進入了一種很高的境界:「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晏老還記得,上世紀50年代,他曾經舉辦畫展,義賣30多幅精美作品,把所得款項全部捐給抗美援朝的部隊;曾與傅抱石等人共游廬山,完成畫稿數十幅,其後在北京政協禮堂展出。朱德總司令觀後稱贊:「海外有個張大千,國內有個晏濟元」;1964年元旦前,他應郭沫若之邀,為毛澤東主席70歲壽辰創作了一幅國畫《紅日青松圖》,受到毛澤東的喜愛。
1979年,晏濟元開始煥發藝術「第二春」。他應文化部之邀,到北京頤和園作畫。1980年參加《重慶十六位老年國畫家精品聯展》。隨後,他擔任了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等多種社會職務。同時,他又恢復了野外寫生的習慣,南下廣州,遠赴雲南,登峨眉、尋石林、訪灕江、游三峽,創作出無數丹青巨作。僅《長江萬里圖》長卷的寫生畫稿,就達300多張。1978年至1982年,他用5年時間,創作出近30米的長卷《百里灕江》,被藝術界同仁視為傳世經典。
晏老總是說,繼承傳統就是善於發現古人那奇絕至妙之處,它也為現代人創新提供了空間。藝術創新要善於發現,它要通過「學」來實現。學古人最重要的是以古為「敵」,要有超越古人的勇氣,在創新上永無止境。 晏濟元是現當代畫家中最長壽的一位,他99歲時,曾遠赴雲南觀虎跳峽,登玉龍雪山,101歲登華山,102歲登泰山,都是為了寫生。105歲時,他除了頭發有些花白、耳有些背以外,走路尚不要人扶,且舉止自如。直到108歲時,還在作畫刻印。在晏老生前的一次采訪中,他透露了自己的養生秘訣。晏老的記憶力很好,書放在哪裡都非常清楚。每天早晨,晏老起床後必定要保姆何四妹給他梳個發髻。晏老十幾年前便認為「留長發不易感冒」。冬天冷,畫畫站久了怕出汗感冒,老人就經常坐在窗前極目眺望,手指在大腿上寫畫。
晏老一生禁煙酒,以咖啡代茶,不熬夜,睡前浴足。「要靜中有動,隨動而靜;寫字畫畫,就是練氣功。」晏老推崇清心寡慾。他喜逛超市,遇見自己喜歡的刀具,總會停下腳步把玩。保姆說,老人到晚年一直保持童心,愛看有動物的電視節目。
「如果消化好,他一頓能吃大半碗紅燒蹄髈。」何四妹說,老人口味重,與很多老人喜歡清淡食物恰恰相反。「他年輕時當過廚師,飯菜做得好不好,他一嘗就曉得。有時來了興致,爺爺會親自下廚,做自己拿手的回鍋肉。老人還偏愛番茄和豆腐。」
談及長壽秘訣,晏濟元兩手一攤:「沒有,沒有。我吃東西口味重,愛吃肉,還喜歡喝咖啡,特別是現磨的咖啡。你說這是什麼長壽秘訣?我覺得自己像個演員,不順時,就當自己演了個糟糕角色,別人說你不好,就當是自己演了個壞人。」晏老說,長壽無秘訣,只要心態好。
❸ 晏氏的來歷
源流一
來源於子姓,一說姜姓。春秋時期的齊國大夫晏弱被分封於晏,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齊河縣西北的晏城,所以他以晏作為自己的姓氏。他的後代也沿用晏姓,形成了晏姓的以支。晏弱為子姓,出土的叔弓鍾,叔弓鎛中記載了靈公在晏弱滅萊後,賜予三千家食祿的事,其中有"赫赫成湯"語。齊靈公曾經打算嫁女給晏嬰,按照古代同姓不婚的原則,晏弱不可能為姜姓。另外晏弱死的時候,晏嬰用殷人的禮儀給父親服喪。由《叔夷鍾》和《左傳》等證實,晏氏乃商湯王後代,春秋時宋穆公曾孫晏弱(桓子),因政治避難,靠姻親關系遷入並仕齊,晏弱後代人才濟濟,其子晏嬰為國之棟梁,晏氏從此在齊國發揚光大。
源流二
來源於陸終氏,是陸終子晏安的後代。傳說中的古帝顓頊的第五個兒子叫做陽安,他的後代便以晏作為姓氏,並且在春秋時期與高、國、鮑一起成為齊國的四大望族,世代在齊國做官。
源流三
來源於上古堯時期的大臣晏龍。據說晏龍是堯時掌管音樂的大臣,為歷史上最早的晏姓人物。晏龍被認為是此支晏氏的始祖。[1]
❹ 有沒有晏子的資料
晏子,名嬰,字平仲,春秋後期齊國的國相,曾在齊靈公、庄公和景公三朝任事,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候。他愛國憂民,敢於直諫,在諸候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博聞強識,善於辭令,主張以禮治國,曾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漢代劉向《晏子春秋》敘錄,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並論。
《晏子春秋》是一部記敘春秋時代齊國晏嬰的思想、言行、事跡的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說集。相傳為晏嬰撰,現在一般認為是後人集其言行軼事而成。書名始見於《史記·管晏列傳》。《漢書·藝文志》稱《晏子》,列在儒家類。全書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內、外篇。主要記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語言簡煉,情節生動,寫出了晏嬰形象,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書中寓言多以晏子為中心人物,情節完整,主題集中,諷喻性強,對後世寓言有較大的影響。
晏子是春秋時齊國的名臣,他足智多謀,清正廉潔,大公無私,被委任為東阿地方長官。只任職三年,就有好多人四處告狀,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包括其手下和身邊左右的人,都告晏子治理東阿不力,沒有政績,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齊王召見他說,我也無可奈何,雖然我知道你有本事,但眾怒難平,只有罷免你了。晏子很嚴肅地立下軍令狀,保證能讓齊王在全國聽到晏子的好名聲。三年後,果如其然,齊王很高興,大宴群臣,就要提拔重用。這時,晏子向大家說,過去三年,我盡全力為老百姓做實事。修路築橋,動用民力,整頓社風,那些懶惰的人怪我勞民傷財,那些行為不軌的人不喜歡對他們整頓;因為審理案件時不聽權責打招呼,他們來東阿,我也從不迎來送往,搞超規格接待,他們對我意見很大;身邊左右的人、還有親戚里道求我幫忙,我總是公事公辦以致他們得不到好處,也非常反感我。整整三年都是這樣,誰會有好名聲呢?後來三年,我萬事不管,一心對上遷就,忙於應酬,也不搞什麼實事,身邊的人有要求,我都盡力設法滿足。三年下來,天下人都說我是一個好官。其實,前三年要懲罰我,那正是我應該受到表彰獎賞,現在要提拔我,正是我應該受到懲罰呀!同一個晏子,在同一個地方工作三年,因為作法和效果截然不同,前後評價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實在令人深思。
首先,晏子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幹部考核完全是自上而下,由職位最高的齊王一人說了算,「說行就行,說不行就不行」。作為現代的領導幹部,與晏子一樣,掌握著一定的權力。所不同的是,晏子作為舊時代的官吏,他代表的是君王的、統治階級的利益,全然不顧老百姓;而現代的領導幹部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老百姓,全然沒有自己的利益。因此,對幹部的評價,就能以之為鑒,從我們的幹部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既不能讓少數人定了終身,又不能因為為群眾做了事情而誤了真正的好乾部。要准確考核一名幹部,必須自下而上,上下結合,徹底打破由少數人說了算,而應由群眾,真正意義上的群眾說了算。
正常情況下,民意測驗得票最多的一般是群眾公論好、受歡迎的,但也絕不能唯票選人定政績。做人和做事是兩碼事,前三年晏子光做事不管「做人」,而後三年光琢磨「做人」而不去做事,結果前三年「票少」,後三年「票多」,做的事多,得罪人多,「不合格」、「不稱職」也就多了;不做事,當好好先生,同流合污,沒有不利的名聲,既輕松自在,又能重用提拔,只苦了百姓群眾,得「優秀」票當然不少。那麼怎樣才能解除這一怪現象干擾?就在於各級組織和領導幹部要聽真話,聽逆耳的話,聽反對的話,即使反對意見是少數,也決不可輕易否定,只有深入群眾,看是不是真正體現和維護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讓事實說話,分析社會議論和群眾的話是不是一回事,這就決不會被假象所迷惑,決不會被那些惡意散布的流言所蒙蔽。
其次,對幹部的行為,要多方位,辯證地看,不能用同一標准評價不同的幹部所作的不同的工作,不可聽一面之辭或受眾口一詞的影響。比方說評價獨斷專行、作風不民主,實際上有可能是事業心、責任感和開拓進取精神強或對下屬要求嚴格。有的因為環境過於困難而工作難見成效,這就要同德才平庸、不思進取區別開來;有的是改革過程中因某些政策界定不明,造成了工作失誤,這就要同幹部自身素質區別開來;有的注重基礎建設,在培植發展後勁,這就要同只求一時政績而犧牲長遠利益區別開來。
另外,第一年反映晏子有問題,應該馬上跟蹤考察,真是不行,沒有本事也沒有做正事,政績也沒有,早就要指出其存在的問題,肯定其優點,可以讓他到合適的崗位上去,以適得其所。真是行,盡全力做正事做實事,政績突出,就不該有罷免決定。決不能因為告狀的人多了,對他的印象不好了就隨便作出決定。
評價幹部是一面旗幟,選拔任用幹部主要依靠對幹部本身的評價,這項工作鮮明地反映著領導者的意圖,有時正反映出用人現念、用人路線、用人標准甚至是個人好惡、親疏恩怨、價值取向。
參考資料:http://www.infoe.cn/sunlight/more.asp?name=wangheng&id=845&page=4
❺ 宴子為什麼能活到95歲
晏子一生忙於政事,沒有養生長壽方面的論述,但從有關典籍和家鄉人們的傳說中,可窺到這位政治家長壽之道的一斑。<br> 仁者長壽,和則養生。「仁」是儒家「仁政愛民」的主要學說,也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內容。曼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時於天下」必須「始於愛民」。他堅持「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遇有災荒,國家不發糧救災,他就將自家的糧食分給災民救急,然後動諫君主賑災,深得百姓愛戴。對外則主張與鄰國和平相處,不事撻伐。齊景公要找魯國,他勸景公「請禮魯以息吾怨,遺其執,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魯」。此舉受到許多諸侯國的贊譽。這正是體現了人們常說的「萬人稱譽,多壽病法」的道理。<br> 廉潔無私,心胸坦盪。晏子輔佐齊國三公,一直勤懇廉潔從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張「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管理國家秉公無私,親友僚屬求他辦事,合法者辦,不合法者拒。他從不接受禮物,大到賞邑、住房,小到車馬、衣服,都被他辭絕。不僅如此,晏子還時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祿送給親戚朋友和勞苦百姓。他善良無私的胸襟和坦盪寬闊的心地,是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br> 生活簡朴,清心寡律。晏子生活十分儉朴,吃的是「脫粟之食」、「苔菜」,可謂「食菲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粗茶淡飯素食當家;穿的是「緇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車駑驪;住的是「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他不僅如孔子所說的「戒得」,也十分注意「戒色」。景公見晏子妻「老且惡」,欲以愛女嫁他,他堅辭不納。他說;「去老者,為之亂;納少者,為之淫,且夫見色而忘義,處富貴而失倫,謂之逆道」。他說到做到,言行一致。應是健康長壽的秘訣之一。<br> 樂觀豁達,處其自然。晏子虛懷若谷,聞過則喜。他曾辭退了「三年而未嘗弼過」的高糾,主要嫌這個人三年都沒有指出過自己的過錯。孔子贊他是「不以已之是,駁人之非,遜辭以避咎,義也夫!」表明了他隨和大度,注重自身修養的品格。晏子生性樂觀,對生死淡然視之。他說人都是要死的,不論仁者、賢者、貪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從來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規律。不像有的王公貴胃祈求長生之術,求神靈保佑不死。他始終保持樂觀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❻ 晏的詳細解釋
一、晏字的基本釋義:
1、晴朗。
2、通「安」( ān)。平靜;安逸。
3、通「旰」( gàn)。遲。
4、通「安」( ān)。溫和;和柔。
5、鮮艷,華美。
二、晏字的拼音是yàn。
三、晏字的偏旁是日,晏字是上中下結構。
四、晏字的筆順是豎, 橫折, 橫, 橫, 點, 點, 橫撇/橫鉤, 撇點, 撇, 橫。
相關組詞晏駕晏晡晏清晏閑晏嬰晏卧秋晏肅晏晏歲晏如 晏息晏起晏眠晏歸
一、晏駕
[yàn jià]
君主時代稱帝王死:太宗皇帝要晏駕,世祖皇帝才六歲,睿親王多爾袞攬總兒掌握朝政,眼看著的花花江山唾手可得,他就是不伸這個手。
二、晏閑
[yàn xián]
安閑:退休後到故鄉小住,倒也晏閑自在。
三、晏卧
[yàn wò]
謂安居:只有社會秩序安定,人民才能晏卧樂業。
四、秋晏
[qiū yàn]
指晚秋:秋晏季節還能找到春天和夏天錯過的鮮花嗎?
五、晏歲
[yàn suì]
晚歲;晚年:我們祝願爺爺健康長壽,晏歲幸福。
❼ 晏姓 祖宗
看你到什麼時候了……
晏氏來歷
晏氏來歷有三:
《世本》雲:「陸終第五子晏安之後。」晏安是遠古時部落首領祝融的後裔,其後世子孫以其名字中的「晏」字為姓。
《姓氏急就篇注》雲:「齊公族之後。」春秋時,齊國公族大夫晏弱因封邑在晏而得氏。還有一支是周代齊國的始祖太公呂尚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