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北漂的年齡層
北漂的年齡層應該說涵蓋了所有吧,只不過主要人群還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居多,其次就是早早輟學的打工人員,一般都會打拚到三十多歲但超過四十的人數就減少很多了,因為有些人已經有所成就就不能成為北漂了,四十歲後看不到希望的也走了一大部分。北漂還是18-28歲的人居多吧
⑵ 百萬中年北漂的心聲:如何妥善安放父母的晚年生活
爸爸媽媽給我的不少不多
足夠我在這年代奔波
足夠我生活
… …
固安養老,父母悅享天倫一個暖暖的午後,在屋內曬著陽光陪父母一起回憶過往,不正應了那句「你陪我長大,而我陪你慢慢變老。」
《論語·里仁》里寫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孔子強調子女奉養並孝敬父母,但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去奮斗。對於北漂們而言,夢想或許就是生活得體面、光鮮,同時也能給子女和父母帶去更好的生活條件。
然而,何為夢想,到底何以奮斗?
⑶ 中年開始去北漂是一種什麼感受
中年開始去北漂,是一件很挑戰自己的事情。因為已經到了這個年紀,卻要重新去一個,不熟悉的地方,開始自己的拼搏是很困難的。
⑷ 八十歲忙著畫畫,忙著談戀愛的老頭
孔子曾這樣總結自己的一生: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那是聖人,對「平凡人」來說,太難。
有的人26歲還沒找到想做的事情,
40歲拼盡全力馬馬虎虎養家,
67歲之前都沒錢買房,
83歲卻依舊在談戀愛生小孩,
90多歲還能開創新的國畫表現手法。
他就是齊白石,他一生的經歷都在告訴我們,人生並沒有所謂的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
活在自己的節奏里,每分每秒都是黃金時區。
而立之際,
半路出家學畫畫。
湖南湘潭,
白石鋪,杏子塢,星斗塘,
山林翠秀,水光瀲灧,
1864年,齊白石就出生在這里。
齊白石,原不叫齊白石,
宗族派名純芝,小名阿芝,
從小,阿芝就體弱多病,
難學田裡農活。
木工,
這一無須花大力氣,
也沒有昂貴開銷的手藝,
成為他當時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選擇。
可惜僅僅三個月後,
齊白石就被師父送回了家,
原因是扛不動大檁條。
後來,齊白石跟隨周之美學習雕花,
說也奇怪,這師徒二人真是有緣,
齊白石學得很有興味,
周師傅也覺得他聰明、用心,
覺得這個徒弟,比任何人都可愛。
有一天,齊白石跟周師傅出去做活,無意間見到一部《芥子園畫譜》殘卷,他仔細看了一遍,好像是撿到了一件寶貝,恨不得臨它個幾十遍。
他趕緊把書借到手,
勻出點錢買了紙筆,
每日收工後,
以松油柴火為燈,
一幅一幅地勾影。
祖母曾教訓他:
三日風,四日雨,
哪見文章鍋里煮?
明天要是沒有了米吃,
阿芝,你看怎麼辦呢?
溫飽都愁的光景,
還去搞有錢人的把戲,
也不見得有什麼前途,
這不是拿一家人的性命開玩笑嗎?
足足畫了半年,
勾畫的習作都訂成了十六本。
阿芝的無用折騰,朋友們看在眼裡,
順手把他介紹給了畫師蕭薌陔。
蕭薌陔也是半路出家,
原是紙扎匠,
自己發憤用功,
成了湘潭畫像第一名手,
他把拿手本領都教給了齊白石,
帶領他走進了國畫的大門。
齊白石27歲那年,
到離家四十多里的賴家壠去做雕花活,
碰到了「壽三爺」胡沁園。
胡沁園對齊白石說:
你人很聰明,又能用功。
我也看到你的畫了,很可以造就的!
你願不願再讀讀書,學學畫?
讀書學畫,
齊白石當然是很願意,
但他家裡窮得很哪,
書也讀不起,
畫也學不起。
壽三爺說:
那怕什麼?你要有志氣,
可以一面讀書學畫,
一面靠賣畫養家,
也能對付得過去。
齊白石又怕自己歲數大了,來不及。
壽三爺又說:『你是讀過《三字經》的!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你今年二十七歲,何不學學蘇老泉呢?』
因為齊家住在白石鋪附近,
壽三爺給他取了個別號,
叫做「白石山人」,
預備題畫所用。
從此,
齊白石告別蕭師傅,
扔掉斧鋸鑽鑿一類工具,
改行做畫匠。
要知道,12歲時,家裡就給他娶了童養媳陳春君。
待到19歲,他和陳春君圓了房,成了真正的男兒郎。
結了婚不好好工作,掙錢養家,到了30歲還改行,一切從零開始,未免太不靠譜了吧!
齊白石30歲以後,畫像畫了幾年,終於馬馬虎虎養得起家了。
母親緊皺了半輩子的眉毛,到這時才慢慢地放開了。
祖母也笑著說:阿芝!你倒沒有虧負了這支筆,從前我說過,哪見文章鍋里煮,現在我看見你的畫,卻在鍋里煮了!
年過半百竟成「北漂」,
一張畫不值一顆白菜。
這一畫就畫到了50歲,
齊白石周遊了半個中國,沿途作畫、寫詩,
結交了夏午詒、樊樊山等不少名家。
遠游歸來,希望終老家鄉,
繼續畫畫、刻印。
誰想到連年兵亂,
每天提心吊膽的苟全性命。
一籌莫展之際,樊樊山來信,
勸他到京賣畫自給。
齊白石無奈辭別家人,
年過半百的他,
開始了凄慘的「北漂」生活。
木匠出身又沒有強大背景,
還不會看市場,
一心學著八大冷逸一路的畫風,
他的作品自然不受待見。
看起來也是蠻慘的……
別人一張畫4個銀元,
他賣2個銀幣,
依舊很少人來問津,
生涯落寞得很。
幸好,
陳師曾特別欣賞他,登門拜訪,
鼓勵他自出新意,不必求媚世俗。
齊白石聽了他話,
自創紅花墨葉的一派。
還一個影響過齊白石的人是梅蘭芳。
有一次,齊白石到一個大官家去做客,滿座都是闊人。齊白石不受待見,冷落在一旁,尷尬極了,自悔不該貿然而來。
想不到蘭芳來了,對齊白石很恭敬地寒暄了一陣,座客大為驚訝,才有人來和他敷衍。
事後,他畫了一幅《雪中送炭圖》,送給蘭芳,題了一詩,有句說:而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
齊白石名聲可以說是從那時才開始傳開的,
那一年,他已經58歲了,
別人抱孫兒的年紀,
他的事業才開始走上巔峰。
陳師曾把他的畫帶到日本去展覽出售,
賣價特別豐厚,一幅畫上100-250銀元,
在國內是想也不敢想的。
經過日本展覽以後,
外國人、收藏家、附庸風雅的人,
都紛紛求他的畫,
齊白石的賣畫生涯,
一天比一天興盛起來。
即便如此,
齊白石生活得並不寬裕,
因為他常常挨蒙受騙。
有一次他賣了畫,得了一摞鈔票,很高興,心想把這一年飯費都賺回來了。
他的學生去了一看,才發現那些鈔票當時是無法使用的,因為出鈔票的銀行已經倒閉了,鈔票成了廢紙。
齊白石作為藝術大師,好像把腦筋全用在藝術上了,對於外界的俗事,消息極不靈通。
抗戰結束後,
齊白石在南京、上海辦畫展,
200多張畫全部賣出,
帶回一捆捆「法幣」,
卻如同廢紙,
連10袋麵粉都買不到。
不怕被人笑話,
80歲當爹又怎樣。
守得住寂寞,才看得到繁華。齊白石的成功,除了良師益友的幫助,還多虧了一個賢內助。
他少年時娶了童養媳陳春君,婚後她給他生了五個孩子。她是個聰明的女人,在他「不務正業」自學畫畫時相伴左右,游學會友時義無反顧支持,更是在他遠離妻兒北漂時,為他選擇了一個年輕的女伴。
齊白石與胡寶珠
糟糠之妻只能換一種方式陪伴你,就這樣陳春君把18歲的胡寶珠的送到了57歲的齊白石身邊,他的生命迎來了第二春。
齊白石與胡寶珠
在別人當爺爺的年紀他接連當爹,
之後幾年裡,胡寶珠為他生下6個孩子。
有了胡寶珠照顧生活起居後,
他更能一心一意放在創作上。
待到買了房,
在北京站穩了腳跟,
齊白石已經67歲了。
78歲時他第十二次當爹,
孩子取名良末,意為最後的孩子,
然而在83歲時,胡寶珠又懷孕了,
只是這一次作為高齡產婦的她難產而死。
齊白石與夏文珠
傷心在所難免,可生活還要繼續。之後幾年,一個叫夏文珠的女護士一直陪伴在他左右,即使到了93歲,他也沒有一點老年人的滄桑。
著名小提琴作曲家馬思聰的女兒瑞雪去看望齊白石,看他孤獨,就給他介紹了一個44的女子,不料齊老黑著臉拒絕:「實在是太老了。」
馬小姐後來又給介紹了一個22歲的,齊老一看就心花怒放,興致勃勃要結婚辦喜事。可惜好事籌備時,齊老就去世了。
如今齊白石留下畫作20000多幅,可謂是一生勤奮。除母親去世過於悲傷停止幾天外,他從27歲開始一天不畫畫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癢。
他
有句名言叫:「不叫一日閑過。」
既便90歲高齡時他也堅持每天作畫,
且一畫就是五幅,
還開創了新的國畫表現手法,
不活在名聲里的人,才能永遠進步。
齊白石這一輩子,
不按套路出牌,
不為時間所困,
一直活在自己的節奏里。
二十幾歲的已婚男人做藝術夢,
五十幾歲像小年輕一樣北漂,
八十多歲還可以愛小姑娘。
扇面所寫:搖扇可以消炎,著裘可以御涼,二者日日須防,任人竊笑顛狂。
人生路上,
我們都在奔跑,
總在趕超一些人,
也總被一些人超越。
但是,每個人的時間表是不一樣的。
即使看起來比別人慢,別急,
走在自己的節奏里,
才會越走越從容。
⑸ 北漂過程中,你是如何挨過那些艱難時刻的
北漂族最艱難的其實就是在北京立足,也就是剛到北京的那段時間。從租房子到找工作全都十分的艱難,普通人是無法理解那段艱難的,我來說一說我自己的經歷吧。
因為想要尋求更好的發展,所以懷揣著1000多塊錢就來到了北京,要知道1000多塊錢在我們老家可以花很長時間,但是在北京可能連一個星期都撐不到,甚至直接就被租房子的問題打敗了。為了多節約一些錢,在很偏僻的地方租了一間地下室,費用並不高,但是租完地下室之後,身上的錢也所剩不多了。餓了就只能買饅頭和鹹菜,因為這兩個是最便宜的東西。緊接著就是找工作,為了能夠盡快在北京這個大城市立足找工作肯定是當務之急的事情,而這也同樣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
在老家只要投簡歷基本上就能找到工作,但是在這邊投了幾百份簡歷之後,卻全部都石沉大海,一般沒有任何的音信。這時候我才認識到,原來大城市和小城市真的是有本質區別的,而且區別還不是一點點。因為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又急需花錢,為了不給父母添麻煩,只能暫時在餐廳做營業員。即便是這樣的工作,一般都很難找得到。所以我相對於其他人來說,應該還算是比較幸運的吧。
做了一段時間的營業員,一邊工作一邊尋找著更好的出路,早上五六點鍾就要起床,因為住的太偏僻了,光路上就需要接近兩個小時的時間,如果再不小心碰上堵車,那就一定會遲到。即便是再辛苦這份工作也來之不易,一定要堅持幹下去。幸好沒過多長時間又找到了另外一份工作,而且新的工作離家也近一些,日子總算是好過一些了。漸漸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也換了一個大一點的房子,交到了很多新的朋友,最艱難的時候總算過去了
⑹ 80歲演員49歲開始北漂仍一身肌肉是怎麼回事
他是《重返20歲》里,騎著機車耍帥的可愛爺爺;他是《煎餅俠》里,狡猾、愛錢的功夫老頭;他還是《冬》里,頂著狂風暴雪,跟劇組一起在雪地里吃泡麵的無名老人。他演了一輩子戲,卻因為一場30秒的秀,火了。他是——王德順。
如何在80歲依舊保持這么好的身材,幾乎是所有人都想知道的,「其實不是我刻意保持,這完全是工作的需要。」當年來到北京,演了幾年啞劇後,王德順發現一台演出下來,對他的體力是場考驗,「又蹦又跳,那個運動量相當於一場獨舞晚會。」於是,他轉而去做了活雕塑。為了演好活雕塑,他只能努力健身,「活雕塑有個動作,非常緩慢地蹲下再站起來,膝蓋不能發出疙疙瘩瘩的聲音。最初我考慮去醫院往膝蓋里打點潤滑劑,但我覺得還是得自己練。」
在王德順60歲的時候,他把肌肉練了出來。即便如今已經80歲,再忙他還是會堅持每天2小時的鍛煉時間。
⑺ 70歲還在北漂的人,內心到底有多勇敢,生活是什麼樣的
都說北漂是年輕人的專屬名詞,擁有滿腔熱血,想自己做出一番事業,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都說北京這樣的城市,是年輕人的戰場。也只是因為年輕,在這樣的城市才會無所畏懼,但是500萬北漂之中,從來都不只是年輕人的戰場。有這么一個特殊的群體,我們稱他們為老漂一族,他們大多數已經是為人父母的父母,但是他們來北京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想要的,而恰恰是為了自己的兒女們想要的。
來到北京,替自己孩子照顧孫子,每天接送上下學,在公園里玩耍,准時做飯睡覺。看上去並不是一種漂著的狀態,但是對於他們內心的追求來說,繁華的都市生活會讓自己很不自在,離開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就是一種漂泊,因為內心會沒有安全感。他們大多成為了兒女的「免費保姆」,白天的時候陪著孩子玩,幫助兒女做一些家務,每天忙著團團轉,只有晚上大家都睡下的時候才能安心睡一個好覺。
我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就往哪裡搬,這是對於老漂一族在北京生活的真實寫照。其實仔細想想,為了自己的兒女,這樣的決定同樣需要付出莫大的勇氣,因為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離開原來自己習慣和舒適的居住環境和人,可能年輕人對於大城市的好感有很多,但是對於年過70的他們來說,穩定淳樸的生活更是他們想要的。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對於他們來講,這就是第二次北漂。中國的父母就是這樣,不管有多麼困難,都願意為兒女活著。自己寧可下半輩子的生活過得艱苦一點,也要把盡可能最好的生活留給自己的下一代甚至是第三代,讓晚輩有更好的生活,是這群老漂們心中想卸又不能卸的擔子,所以趁這個中秋,好好和家人圍在一起,說說話聊聊天,父母是你任何時候都可以依靠的人。
⑻ 大齡北漂的生活現狀
北漂的年齡不限,剛出校門的有一部分,在社會上有點經驗的有一部分。至於年齡,30多歲的沒穩定的人很多。我們公司還有37.8的也在北京漂啊。想闖出點作為來。還有已經結婚,夫妻兩人在北京漂的。不管是上班還是做小生意。這個漂,很局限於自己本身,願不願意漂,怎麼漂。於年齡沒有多大關系。前幾天公司還來個七幾年出生的一個人,應該30多了吧,還在找工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