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壽命最長的地區
台灣地區民眾平均壽命達76歲,是中國人均壽命最長的省
『貳』 長壽之地有哪些
目前廣為人知的世界長壽之鄉有:原蘇聯的高加索地區、巴基斯坦的罕薩、厄瓜多的比爾卡班巴、中國新疆的南疆和廣西的巴馬。世界養老之鄉,是國際人口老齡化、長壽化專家對某區域的養老生活體系綜合評價後,給予的最高榮譽和嘉獎。聯合國規定,長壽地區的標準是每百萬人口中要有75位以上的百歲老人。而在2016年,中國廣東的博羅也因各項指標遠超聯合國評審標准,成為新晉的世界長壽之鄉。
      比起其他的長壽之鄉,博羅幾乎鮮為人知,但正得益於這份低調和不被打擾,讓博羅更好的保留著原始生態環境,這里山巒連綿,森林茂密,被稱為「中國十佳宜居縣」、「天然生態氧吧」,遠離污染的博羅官山,還被國內外專家評委「世界長壽水源地」,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長壽家族。我們國內的優質天然礦泉水鹿啄泉,便是來自世界長壽水源地博羅官山,取自地下200米無污染的深岩裂隙中,每一滴都是經過2000多年的富集礦化而成的地心之水。近日,鹿啄泉通過了國際權威機構的諾貝爾技術檢測,和依雲、斐濟泉一並獲得「水類最高安全評級」。其包裝採用了直灌搭配環保盒裝水的包裝方式,比較新穎。,還可以保持水質的純凈鮮活。
『叄』 世界五大長壽之鄉分別是哪裡
世界第五長壽之鄉--廣西巴馬縣巴馬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與百色、田陽、田東、平果、大化、東蘭、鳳山、凌雲等市縣相毗鄰,全縣總面積1971平方公里,人口23.8萬,現轄12個鄉鎮,境內居住有瑤、壯、漢等12個民族。是世界五大長壽之鄉中百歲老人分布率最高的地區,被譽為「世界長壽之鄉·中國人類聖地」。 巴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土地對於當地農民顯得萬分珍貴和珍惜。巴馬的山最高處海拔1216米,最低處221米,一般在600至800米之間,境內盤陽河由北向南悠然而下將巴馬一分為二,更是巴馬境內石山區和土山區的界河。巴馬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0.4℃,年無霜期337天以上,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晝夜均小有溫差,人居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十分宜人,風秀、谷幽、氣香、水甘是對這里綠色大自然恰到好處的概括。特別是這里的空氣十分的清新,被譽為天然氧吧,世外桃源。這里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一般為每立方厘米2500個,盤陽河谷及一些長壽村屯竟高達3萬多個 ,是首都北京的100至750倍。 巴馬是革命老區,是右江革命根據地的中心腹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初,鄧小平、張雲逸、韋拔群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領導和指揮如火如荼的革命斗爭,著名的盤陽起義、萬崗起義和停歲阻擊戰就在這里打響。 雖然巴馬境內山多地少,人民生活、生產條件還較困難,但少有而宜人的自然因素令這里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這里有一個叫「巴盤屯」的小村,村裡515人中,百歲老人就有七人,是聯合國評定壽鄉標準的200倍,人稱這里為「長壽聖殿」,更為特別的是這里的每戶人家都基本出一個教師,故此人們又將巴盤屯稱為秀才村。以前這里的孩子長到10歲才去上學,上了中學才能看到電視,頭腦發育的階段眼裡看到的都是險山、秀水、奇石,看不到污染本性的東西,但他們聰明,智商高,這么一個小村建國以來為國家培養輸送了大中專生63名,其中博士生兩名,研究生兩名,目前有兩名正在國外深造,無論從上著名大學的人口比率,還是從接受教育的時間條件來看,恐怕也是一些大城市望塵莫及的。 在這塊神秘的土地上,獨特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巴馬壽鄉探秘游已列為廣西十大旅遊精品線路之一,境內有桃花源般令人難以忘懷的盤陽河秀麗風光,有被英國探險隊稱之為天下第一洞的百么洞、有令人如夢如幻般經歷三晝夜的祈壽宮(百鳥岩)水上溶洞;還有美如西湖的賜福湖風光、弄友原始森林、龍洪田園風光、龍洪天然八卦景觀、東山瑤族風情、瑤族競技大觀及好龍天坑等旅遊資源。 長壽之鄉這神秘而特殊的水土還繁育了眾多珍貴土特產,其中巴馬香豬、火麻、紅粳米、珍珠黃玉米、茶籽油、板粟、黑麻山羊、蛤蚧、油魚、巴蕉竽粉絲等便是典型代表,由於它們均生長於獨特、封閉、無污染的自然環境中,被國際自然醫學會推薦為「綠色長壽食品」,特別是「巴馬香豬」曾是明、清時代宮庭貢品,十分名貴,巴馬因此被國家命名為「中國香豬之鄉」。巴馬是桂西茶油主要產地之一,現有油茶林26萬多畝。目前已開發生產的長壽系列食品有蛤蚧大力神酒、巴馬春、巴馬玉液,茶籽火麻調合油、精煉茶油、玉米香酥、玉米糊、旱藕粉絲。礦產資源主要有鈦、硅、錳、銻、鐵、金、輝綠岩、水晶、滑石、大理石、方解石、玻璃礦、雲母礦等。此外,瑤族善射,百步穿揚,全國的許多射弩冠軍就出生在巴馬的東山鄉,故巴馬還有「中國射弩之鄉」以及與周邊縣共同組成的「世界銅鼓之鄉」等殊榮。 巴馬的基礎設施建設迅速發展。公路四通八達,縣城位於國道323線和省道322線的交匯處,是桂西通往桂東南沿海地區和大西南地區的咽喉要地,距南昆鐵路70公里。可從田陽、田東、大化三條線路通往首府南寧。城市服務功能日趨完善,水、電、路、通訊等均較便利,銀行、保險、商業、學校、醫院、廣播電視、電腦網路等均已配套。 巴馬作為國家西部大開發地區的一部分,在享受國家特殊扶持政策的同時,已經出台一系列有自治縣特色的,更加寬松的適應西部開發的投資優惠政策。神奇美麗的壽鄉正在借西部大開發的東風,敝開胸懷,熱忱歡迎國內外各界人士前來投資興業、洽淡貿易、旅遊觀光、休閑度假,共創壽鄉輝煌、共享長壽之樂,為您添福增壽!
『肆』 中國十大長壽之鄉是
中國十大長壽之鄉的長壽秘密  5月22日,山東省萊州市被中國老年學學會正式命名為「中國長壽之鄉」 。據介紹,中國老年學學會從2006年開始進行「中國長壽之鄉」的評審活動,並制定了15項考核標准。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有3項,一是百歲老人數量占總人口數的7/10萬,二是80歲及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數的1.4%以上,三是區域人均預期壽命超過全國平均水平(71.4歲)3歲。目前,中國十大長壽之鄉為廣西巴馬、廣東三水、廣西永福、湖南麻陽、四川彭山、四川都江堰、河南夏邑、湖北鍾祥、江蘇如皋、山東萊州。
廣西巴馬:
巴馬人長壽的主要因素在四個方面:一是具有特殊的自然環境。境內山青水秀,環境優美,空氣新鮮,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特高,是一般平原地區的三十多倍;同時無環境污染,是天然的養生好地方。二是具有獨特的長壽食物。巴馬壽星們的食物主要有珍珠黃玉米、大米、小米、紅薯等,常吃的蔬菜主要是南瓜苗、紅薯葉、青菜、苦麻菜、雷公根、野藤菜、野蘑菇、香菇、木耳、竹筍等;油類以茶籽油、火麻仁、黃豆粉為主;他們多吃素食,少食葷腥。三是老人們堅持長期生產勞動。四是生活起居有規律,性格樂觀開朗。此外,巴馬的長壽還與飲礦泉水、喝中草葯酒及晚婚晚育之類的養身之道有一定關聯
廣東三水:
三水地處廣東西江和北江交匯處,飲用水源水質常年達到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標准。近年來,三水區大力進行環保整治,先後將17家工藝落後、污染大的立窯式水泥生產線全部關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持續的環境保護措施,使得三水區成為珠三角地區難得的生態綠洲。三水的百歲老人多生活於西江和北江河畔的村鎮中。長壽老人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非常樂觀的情緒、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平和的心態及濃厚的愛心。多數百歲老人出身貧寒,自小養成勤勞、好動、豁達的習慣。飲食清淡,喜歡吃粥和喝湯,吃本地生產的糧食、蔬菜、水果、魚、雜食等。
廣西永福:
悠久的人文歷史,山青水秀的居住環境,清新自然的空氣和經濟、社會的穩步發展為廣西永福人延年益壽奠定了扎實基礎。永福縣積極倡導家庭成員之間互敬互愛,關系和美,每年要進行一次「和諧家庭」和「孝星」評選活動,推動和諧社會發展。永福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短夏長,人居環境好。境內河流縱橫,水質優良;森林覆蓋率達74.1%,空氣清新。老人們能長壽,除了自然條件、民風淳樸、鄰里和諧、心理健康外,還與他們的飲食有關。永福縣專門對各鄉鎮長壽老人起居飲食進行了充分的調查了解,共同研究設計了千叟宴菜譜,用料全部產自本地。主要有10道菜,包括金玉湯、壽桃、麻姑獻壽、百汁雞球、佛果釀、馬蹄膠、常安宮丁、板峽竹魚、錦壽面、福敬親人等,整個菜譜色香味俱全,而成本不足百元。
湖南麻陽:
麻陽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長壽老人?專家認為,該縣獨特的自然環境有利於長壽。麻陽地形奇特,西、南、北三面被高山環繞,朝東傾斜開口,海拔高差達1275米,這種特殊的地貌輪廓儼然一個天然「地磁場」。地下水中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該縣的飲用水水質、大氣和室內空氣達標率均為100%,山河垃圾無害化處理達到100%,森林覆蓋率達56.48%。專家還發現,在這偏遠山區,一種被醫學界視為「長壽素」的負離子含量極高。這里歷年的平均氣溫在17攝氏度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尤其是丘陵地帶多瀑布、噴泉。民俗專家還認為,麻陽人住山寨則建吊腳樓,住平地則建二層高的房屋,保證了居住環境的通風和乾燥。
四川彭山:
因彭祖而得名的四川彭山是我國彭祖長壽文化的發祥地,具有家庭和睦、孝文化博大的人文背景和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由此形成了我國最早也是最完備的長壽文化發祥地。據悉,在彭祖房室養生術的長期熏陶下,彭山人科學地對待性,不視性為神秘,也不視性為洪水猛獸。對此,長壽專家蕭振禹表示,人類進入21世紀以後,實現社會和諧、保持健康長壽、不斷提高人的生命質量成為人們普遍的美好理想。彭祖的長壽文化,究其根源是建立在人體自身和諧及人與外界相和諧的基礎上,其核心就在於一個「和」字。彭祖的導引行房術、調攝療養術、膳食養生術和房室養生術四大養生術,其「適身、通神、一志、導心」八字要訣,分別從生理和情理方面補益健養人體,從而使人得以健康長壽,因此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四川都江堰:
都江堰青城鄉是成都市百歲老人最密集的地方。這里為何盛產壽星?生命學專家解釋,成都平原獨特的人文環境和地理環境造就了長壽之鄉。都江堰的長壽現象是一個綜合現象,它得益於都江堰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生活習性,比如適宜的溫度、物種的多樣性,以及對中草葯的運用。地理界一般認為,長壽有30%是遺傳因素,另外70%是外部環境影響。西南地區冬暖夏涼的氣候、舒適的生活環境都有利於生存。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王五一研究員認為,岷江流域土壤中豐富的硒元素可能是出現長壽的重要原因。
河南夏邑: 
夏邑縣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冷暖適中。虯龍溝、巴清河、沱河、東沙河等河流橫穿全境,水質優良;空氣清新,大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准.當地物產豐盛,小麥、玉米、大豆、紅薯、蘋果、食用菌、各類時令蔬菜均是餐桌上常見的食品。飲食起居和日常生活特點突出:一是順其自然。種啥吃啥,四季常新的農作物和蔬菜,調劑製作一日三餐,少葷多素,保證了老人身體的新陳代謝能力,顯現出良好的養生效果。二是勤勞刻苦。動可延年,思能抗衰。大部分百歲老人操勞一生,克勤克儉,鍛煉出了過硬的身板,並養成了早睡早起、勤苦勞作等生活習慣,有效增強了身體的抵抗力。三是性格爽直,開朗豁達,勞動積極,樂於奉獻,一生樂觀、不生氣。「河南夏邑地理位置優越,歷史文化厚重,經濟發展迅速,生態保護堅決,民眾心態平和,長壽人口顯著,多項指標超過標准,評定為『中國長壽之鄉』名副其實。」
科技博覽----探秘長壽鄉之夏邑尋因1-----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
湖北鍾祥: </b>
鍾祥人之所以長壽,主要與四大因素密切相關:一是生態環境因素。鍾祥市境內與人體元素相關的礦產資源相當豐富。水資源豐富,全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均在100%。還具有清新可人的大氣環境。二是人文習俗因素。 鍾祥長壽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尊老敬老的好傳統尤為突出,尊老敬老的遺風,一直流傳至今並發揚光大,涌現了很多尊老敬老的動人故事。三是勤勞好動因素。 鍾祥市的長壽老人基本上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或漁民),他們從小就下地干農活,勞動磨煉了他們的意志,也鍛煉出他們強健的體魄。四是飲食習慣因素。他們絕大多數堅持一日三餐,主食以米飯為主。對於菜類不挑食,葷素皆可。鍾祥自古以來盛產黃豆,豆腐、豆皮、豆乾、豆筋等一系列的豆製品便成了鍾祥人一年四季餐桌上的美味佳餚。鍾祥地處大洪山南脈,這里生長著一種稀有植物叫葛粉。野葛之根加工而成的葛粉可以說是一種難得的綠色保健食品。鍾祥的百歲老人還有一特點,就是愛吃「土雞蛋」。
江蘇如皋:
如皋長壽飲食文化的核心,可以用「淡、雜、鮮、野」四個字概而言之。如皋人的飲食習慣是粗茶淡飯,以素為主,拒絕大魚大肉、大油大糖、大吃大喝。青菜、蘿卜、豆腐是如皋人的當家菜、家常菜。吃的雜,什麼都吃,是如皋人飲食文化的又一特色。如皋百歲壽星中有93%的人,既吃大米、麵粉等細糧,又食玉米、大麥、元麥等粗糧。如皋地區田疇平曠,河港交錯,是一座新鮮食品的天然倉庫,使如皋人吃東西有條件講究個「出水鮮」。肉要當天宰的,蝦要當天撈的,魚要現剖的,文蛤要現劈的,青菜要早上拔的,毛豆要早上剝的,豇豆要早上摘的,芋頭要當場刮的,豆腐、茶干絕對要當天做的。如皋濱江臨海,四季分明,氣候濕潤,日照充足,無霜期長,適宜野菜蓬勃生長。如皋人飯桌上一年四季都有新鮮碧綠的野菜佐餐。
山東萊州:
中國老年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趙寶華表示,目前中國的長壽地區有三種類型:溫飽型、小康型和富裕型,萊州屬於富裕型。「萊州地理位置優越,歷史文化厚重,經濟發展迅速,生態保護堅決,民眾心態平和,長壽人口顯著,多項指標超過標准,評定為『中國長壽之鄉』名副其實。」萊州自古就有「齊魯之甲勝,天下之名疆」的美譽。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土壤肥沃,水質優良,綠化率高,空氣清新,這些都為萊州百姓提供了長壽的良好條件。萊州有悠久的敬老愛老傳統。長期以來,老年人,特別是高齡老年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尊敬和愛護。近年來,該市開展了以「愛父母、敬老人」為主題的「孝德工程」。同時,萊州市還大力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不斷完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社會救助制度,為長壽老人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
</B>
『伍』 中國最長壽地區
根據全國人口普查的最新數據,目前我國百歲老人多分布在南方,沿江河流域分布,主要聚集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南沿海、川渝和中原等五個地區,且多分布於中、低山丘陵及沖積、洪積平原地區。據中科院統計,海南是全國百歲老人密度最大的省份,達到1300餘人,也就是說,在海南每10萬人中就有13個人活到百歲以上,據全國之首。
長壽老人有區域聚集性,這提示我們,長壽與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
1)氣候溫和怡人
長壽區氣溫大多溫暖,年降雨量充沛,大部分地區河網密布,空氣濕度較高,日照充足,空氣清新。
2)山區植被茂密、空氣好
長壽老人多集中分布於丘陵山區,那裡工業、雜訊等污染較少,加上植被茂密,空氣富氧離子含量高。
3)水系發達
很多疾病是由於水攝入不足引起的。水多的地方,人也容易長壽。
4)氣候寒冷,影響壽命
東北和西北地區冬天寒冷漫長,氣候變化劇烈,空氣乾燥,因此長壽老人偏少。迄今為止,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認定的「中國長壽之鄉」有60多個(以縣、市為行政單元),但沒有一個在東北。

長壽老人四大特徵
1)良好的睡眠
一項老人睡眠狀況的研究表明,隨著入睡時間的延長(超過30分鍾)和睡眠效率的下降,死亡率會增加。本次調查顯示,百歲以上老人平均睡眠時間為9.6小時,80~99歲老人睡眠時間為8.33小時,而60至79歲低齡老人睡眠時間只有7.64小時。
2)患病次數少
統計表明,老年人口患病及住院的高發年齡在60~79歲,隨年齡增加,患病次數及住院次數減少,百歲老人平均兩年患病不到一次。所以,在80歲之前,即便身體狀況不理想,也別對長壽悲觀失望。
3)積極的心態
老人積極心態是指遇事總能想得開,並感覺與年輕時同樣快樂;消極心態包括緊張、害怕和孤獨等。心態積極的長壽老人所佔的比例遠遠高於消極心態,一半以上的長壽老人困境時總能想得開。
4)膳食清淡、蔬菜比例高
五個長壽之鄉的老人,飲食整體上以清淡為主,多以大米和麵粉為主食。蔬菜是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90%的長壽老人每天食用蔬菜。
『陸』 中國長壽之鄉的地域特點
中國老年學會陸續認證了9個人口超過10萬、百歲老人比例超過7/10萬的「長壽之鄉」,包括湖南麻陽、廣西永福、廣西岑溪市、四川彭山、湖北鍾祥、廣東三水、河南寧陵、江蘇如皋和四川都江堰。據陳冬鋒介紹,研究人員通過對如皋市和寧陵縣的地質背景及土壤、水、大氣的環境質量調查顯示,這些長壽之鄉的奧秘之一在於良好的水土環境。專家對湖北省鍾祥市、江蘇省如皋市長壽地區白蒲鎮、河南省寧陵縣的四個鄉的土壤進行了1000多樣點分析,結果顯示,這些地區每千克土壤中,碘、鋅、硒的平均含量分別達3.3毫克、57.3毫克、0.47毫克,明顯高於其他地區。專家表示,元素硒、鋅、碘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是由這些元素特有的生理功能決定的。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人體中起到抗衰老防癌變的作用。鋅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是構成人體參與生命活動多種蛋白質所必需的元素。碘是被人類發現的人體必需的有益微量元素,雖然碘在人體內含量較少,但對人體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更加重要是,雖這些地區元素的含量較高,但又不太高,正好適合人體需要。」陳冬鋒說。
調查還顯示,如皋地區沉降物中重金屬含量處於江蘇全省最低水平,特別是砷、汞、鎘、鉛等毒性比較大的重金屬含量明顯偏低。專家認為,如皋長壽地區有其獨特的地質背景,其表層、深層土壤中有害金屬含量均處於較低水平,這種優良的水土氣生態環境綜合作用,加之良好的飲食習慣,使得這個地區居民體質逐步增強,形成世界聞名的長壽地區。
當然,如果當地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異常,也會引起地方病,主要包括克山病、大骨節病、地方性甲狀腺腫、地方性氟病和食道癌、肝癌等。比如大骨節病與克山病分布在從東北到西南的淋溶土帶,由於淋溶作用,土壤中硒較缺乏。而大家熟悉的甲狀腺腫主要是飲水中碘缺乏。
人的健康長壽不僅受生活環境的影響,也與文化、生活習慣、膳食營養等相關,但與該地區地理環境的關系更加直接,當地的氣候、土壤、水、空氣、植被等是影響人健康長壽的主要因素。 國際上對長壽地區的標準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標准,就是看這個地區百歲老人的多少,10萬人口裡面有7個百歲以上的老人,這個地區就是長壽地區。綜合分析發現,我國長壽區域的分布呈現六大顯著特徵:一是均處於北緯38°線以下的南方地區,主要分布在廣西、四川、海南、雲南、廣東和新疆等地。中國三北(華北、東北、西北大部分)地區是長壽「盲區」,沒有發現長壽區。二是多沿江河流域分布,主要分布在珠江、長江、瀾滄江流域和近海地區。從氣候條件來說,主要分布在中南亞熱帶、熱帶邊緣和新疆的暖溫帶地區,沒有溫帶地區。這些地方自然環境優美,海拔高度適中,一般都在1500米以下。氣候涼爽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有益健康,利於長壽。三是多為少數民族地區。廣西、雲南、新疆的長壽區多為少數民族聚居區,主要為瑤族、傣族、維吾爾族。四是多呈現聚集性,而不是孤立存在。主要分布於廣西巴馬—都安—東蘭等縣、四川都江堰—彭山、雲南潞西—勐海—景洪、廣東三水—佛山、新疆阿克蘇—阿克陶—吐魯番5個長壽帶。五是多為中、低山丘陵及沖積、洪積平原地區,海拔高度在1500米以下。六是多為地方病較少流行或沒有流行的地區。調查發現,長壽區的土壤和食物中富含微量營養元素,尤其是土壤中的硒含量都偏高,而硒是公認的對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如:湖北、河南、河北等長壽區。

『柒』 世界長壽之鄉的如皋
2011年10月25日上午9時,庄嚴的人民大會堂,江蘇省如皋市隆重舉行世界長壽鄉——中國如皋授牌儀式暨新聞發布會,繼2008年成為中國長壽之鄉後,該市又榮獲世界長壽鄉稱號。世界長壽鄉中國如皋授牌儀式暨新聞發布會活動由國際自然醫學會、世界長壽鄉科學認證委員會、如皋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儀式上國際自然醫學會主席森下敬一博士宣布如皋「世界長壽鄉」調查成果,授予如皋「世界長壽鄉」匾牌。
如皋是著名的長壽之鄉。2008年被授予「中國長壽之鄉」稱號。如皋現145萬人中百歲老人高達265位,總數位居全國縣(市)之首,佔比高出國際標准近一倍。此外,90歲以上的老人有8300多人,80歲以上的老人有58100人。地處江海平原的如皋,不僅是我國沿海地帶的長壽之鄉,也是處於工業相對發達地區的長壽之鄉,目前如皋是全世界唯一處於平原的「長壽之鄉」。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歷時3年國內首個土壤微量元素與長壽關系的研究發現,如皋之所以壽星眾多,與當地土壤的微量元素含量息息相關。
專家在如皋選擇了1000多個土壤採集點,將其中微量元素分3類作進一步研究:第一類是有效態硒、鋅、硼、鎳等,其分布特徵為北-東-東南部較高,中西部較低,與長壽人口比例的空間分布極為相似;第二類是有效態錳和鈷,分布自西向東、自南向北遞減,與長壽人口比例分布完全相反;第三類是有效態銅和鐵,分布特徵與長壽人口比例分布基本無相似之處。 硒有抗衰老、防癌變的作用;鋅能維持細胞膜穩定性,提高免疫功能;硼影響人體鈣、維生素D、氨基酸或蛋白質等營養成分的代謝。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組合正好適合人體,通過食物鏈,長壽區的人們長期從環境中獲取這些微量元素,抗衰老能力更強(以上資料參考《土壤學報》第42卷第5期 2005年9月 江蘇省如皋市長壽人口分布區土壤及其微量元素特徵 )。

『捌』 長壽地形特點
長壽區的地形、地貌 據大量資料研究表明, 五大世界級「長壽之鄉」都分布在海拔1000 m左右的山區, 如: 被譽為「世界長壽中心」的厄瓜多的比卡爾班巴村坐落在安第斯山山谷, 海拔1370m; 高加索位於黑海、亞速海和裏海之間, 是延綿不斷的山區, 平均海拔1500~2500 m; 巴基斯坦的罕薩位於海拔1000 m 以上的山區; 中國新疆阿克蘇長壽村位於平均海拔高度為1114. 8 m 的山區; 中國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位於海拔435~698 m 的山區。另外我國其他長壽區大多分布在海拔為500~1500 m 的山區, 如: 安徽省六安縣的華山村海拔高度為500 m 左右; 湖北省神農架林區塔坪村海拔1200 m。也有部分長壽區分布於海拔較高的高原,如: 西藏有不少百歲老人分布在平均海拔4000 m以上的藏北高原和藏東高山峽谷地區; 川西北高原阿壩、甘孜兩州長壽區平均海拔2500 m 以上。另外還有些長壽區分布於海拔較低的平原地帶, 如: 成都平原長壽區海拔300 m 以上。
『玖』 為什麼平原地區的人也能長壽
生活環境好 
污染小空氣好 
水質土質好 
吃的都是綠色食品 
心態也好 
自然就能長壽 
生命所需的微量元素及時補充
比如長壽之鄉——如皋!
那邊也是平原地區,沒有高山流水
而那邊的人卻長壽,經科學檢測發現
那邊老人的「發硒」含量明顯高於普通人的3倍以上
是由於那邊的水質土質富含大量的微量元素
『拾』 世界上那四個地區的人最長壽
聯合國規定,長壽地區的標準是每百萬人口中要有75位以上的百歲老人。按以上標准進行的全世界范圍調查,最後確定的世界五大長壽地區是:巴基斯坦的罕薩、厄瓜多的比爾卡班巴、喬治亞的阿布哈吉亞和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和田與阿克蘇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巴馬地區。世界五大長壽之鄉探秘 
中國巴馬:長壽人口不斷增加 
巴馬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盆地和雲貴高原的斜坡地帶。在這里,90歲和100歲以上的老人分別由第三次人口普查的242和44人,上升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291和66人,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已經增加到531和74人,有3位老壽星達到了110歲以上,是五大長壽鄉中唯一長壽老人不斷增多的地方。 
巴馬人長壽,首先得益於大自然良好環境的賜予。巴馬屬於亞熱帶氣候,空氣清新,每立方米負氧離子的含量高達2000~5000個,最高可達到兩萬個,被稱為「天 然氧吧」。 
喜歡勞動、飲食習慣良好、生活有規律,也是巴馬壽星多的重要因素。甲篆鄉百馬村坡納屯壽星黃布鐵已經104歲了,但每天不是去摘豬菜,就是下地幹活,還做家務。他每天吃兩頓,每餐吃兩碗飯。老人每天早睡早起,耳不聾、眼不花,一頭黑發。他常說:「每天不出去活動一下,吃飯就不香,晚上睡不好覺。」 
巴馬人長壽還和飲食有關。他們經常吃火麻、玉米、茶油、酸梅、南瓜、竹筍、白薯等天然食品。玉米、白薯等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火麻製成的油和湯含有大 量的不飽和低脂肪酸。國際自然醫生學會會長森下敬一對巴馬進行調查後認為,不飽和低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攝入正是巴馬人長壽的關鍵所在。 
除了以上幾點,樂觀也是巴馬長壽老人的另一個突出特點。 
中國和田:老人喜歡喝茶吃饢 
新疆和田於田縣的拉依蘇村是另一個在我國境內的世界長壽之鄉。 
拉依蘇村有2400人,僅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就有16人。 
肉孜·買買提老人已有110歲,身體健康,還能幹簡單的農活。他每天天黑就睡覺,清晨雞叫就起床。眼睛雖然花了,但他每天上午還要干兩個多鍾頭的活。老人 早晨和中午喝茶、吃饢,晚上幾乎不吃東西。據肉孜的大兒媳婦講,老人喜歡吃湯湯水水的東西,愛吃玉米做的饢。 
104歲的買提庫爾班·肉孜和95歲的肉孜汗·肉孜是親兄妹,哥哥早晨起來喜歡散步,回家時順便把一些草放到羊圈裡餵羊。妹妹肉孜汗在50歲之前沒得過什麼大 病,只是近幾年來偶爾患上感冒。她早晨喝茶、吃饢,中午吃拌面、湯飯和饃饃,晚上吃半個饃。 
在拉依蘇有一對長壽夫婦,97歲的努熱勒阿洪·托乎提和他80歲的老伴。努熱勒阿洪看電視能看到晚上11時,早晨7時起床,中午能吃一盤拉條子,不好甜食。他 早晚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喝足白開水。當問起他的長壽秘訣時,努熱勒阿洪說,他年輕時身體很好,一個人開墾出了3畝荒地,現在身體還是挺結實。另外,他和老伴從 來沒吵過架,子女都很孝順,跟鄰居也很和睦。 
外高加索:百歲老人還選美 
最近,喬治亞舉辦了90歲以上的老人的「選美大賽」,參賽者中年齡最大的已有106歲——百歲老人選美,這可能只有在外高加索這樣的長壽鄉才會發生。據統 計,喬治亞500多萬人口中百歲壽星達2000多人,90歲以上的超過兩萬。而在亞塞拜然,上世紀80年代初每10萬人中百歲老人曾多達63人。 
外高加索人的樂觀生活態度是他們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當地人的婚禮上,八九十歲的長者和年輕人一起又唱又跳。除了樂觀的心態,當地人的飲食也很講究。 在喬治亞的長壽鄉阿巴哈吉亞,當地居民每天都吃用玉米面做的麵包和粥。這里的人每天至少喝兩杯牛奶、三四杯酸奶,喝時還要放蔥、芹菜等。此外,當地人還常 吃菠菜、豆角、韭菜、白菜、洋蔥、紅辣椒以及當地產的無花果,不吃香腸、熏肉或火腿,很少吃蛋糕、土豆、動物油脂和糖果。他們不喝咖啡,主要喝當地產的「格 魯吉亞茶」。 
巴基斯坦罕薩:六七十歲不算老 
罕薩山谷距離我國的新疆僅30多公里,4.5萬罕薩人世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在罕薩,當地人幾乎從不患病,六七十歲根本不叫老人,八九 十歲仍可在地里勞作,健康地活過100歲在這里並不算什麼稀罕事。 
為了解開罕薩人的長壽之謎,英國醫生羅伯特·麥卡森進行了實地考察,發現了罕薩人長壽的秘訣。一是飲食:罕薩人喜歡吃粗製麵粉、奶製品、水果、青菜、 薯類、芝麻等。他們還喜歡適量飲用一種由葡萄、桑葚和杏製成的烈酒「罕薩之水」。二是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罕薩山谷附近有許多冰川、河流,這些水體中含有豐 富的礦物質,常年飲用有利於人體健康。罕薩人在種莊稼時也用這種水進行灌溉,從來不施農葯,種出來的瓜果蔬菜特別有營養。三是生活習慣:罕薩人多以務農為 生,古樸的生活習慣使他們遠離了現代社會的惡性競爭,又為自己的長壽增加了一塊砝碼。 
厄瓜多比爾卡班巴:沒有金錢概念 
在厄瓜多南部山區有一個叫比爾卡班巴的村莊。1970年,村裡一個叫米格爾·卡爾比奧的人得了眼病,有生以來第一次去看病。這次眼病使比爾卡班巴聞名於 世,因為米格爾當時據稱已活過了120歲。 
據當地政府介紹,比爾卡班巴大約有5000人,其中有20多位百歲以上的老人。由於100年前這個地區還比較落後,沒有完整的人口檔案系統,這個數字很難證實。 但不管怎樣,這個山村是公認的西半球最長壽之地。村裡有位102歲的盧西拉老太太,幾年前還能在小鎮的狂歡節上跳舞。在被問到為什麼長壽時,她說:「我們走路 走得多,到老了也要幹活。」 
比爾卡班巴人喜歡吃豆類、玉米、香蕉、甘薯、大米、芒果等。大多數人每周只吃一兩次雞或魚等動物食品。當地人還喜歡飲用泉水,科學分析發現,當地泉水中的礦物質含量較高,其中鐵、鎂等成分的比例很理想。 
美國科學家尤金·佩因把這里稱為「免疫島」,因為當地人很少得心腦血管疾病。科學家認為,這主要歸功於當地人沒有金錢和競爭概念,喜歡勞動,這使得他們對心腦血管疾病「免疫」。而很少吃動物和高熱量食品,使得當地人擁有緩慢穩定的新陳代謝。 
長壽的確有秘訣 
國際上公認基因遺傳、地理與生活環境、社會背景、飲食習慣是長壽的四大關鍵因素。世界五大長壽鄉的居民,確實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基因上,巴馬縣老齡委對當地144位長壽老人進行調查後發現,祖父母壽命超過70歲的佔29%和38%,父母壽命超過70歲的為41%和37%;世界衛生組織也認為, 人的長壽有15%要取決於遺傳因素。 
對於飲食,五大長壽鄉的飲食結構體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豆類、薯類、玉米、水果吃得多,動物食品吃得很少,而且飯量小。據國際自然醫學會調查,5個地方 的人日均攝入熱量1640千卡,明顯低於一般人日均2400千卡的標准。 
另外,五大長壽鄉基本都位於偏僻地區,民風淳樸,居民熱情友好、樂觀向上、喜歡清靜,這也是長壽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五大長壽鄉的居民都身體力行著現代人最難實行的長壽原則:勞動一生。現在,除了巴馬,其他幾個長壽鄉都出現了壽星減少的趨勢,主要就是現代生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