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孝庄60歲時候得過什麼病

孝庄60歲時候得過什麼病

發布時間:2022-08-26 18:32:19

⑴ 正史上都記載過孝庄的什麼事跡,野史上呢

孝庄文皇後——一代偉大的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原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三月初八日,名叫布木布泰。1625年,年僅13歲的布木布泰,在哥哥吳克善和侍女蘇茉爾的陪嫁下,嫁給了後金大汗皇太極為側室福晉。1636年皇太極稱帝,封年齡最小的布木布泰為永福宮庄妃。她為皇太極生了3個女兒:固倫雍穆公主、固倫淑慧公主、固倫淑哲公主;一個兒子:九阿哥福臨(即清世祖順治皇帝)。 皇太極死時,孝庄32歲,她六歲的兒子福臨繼承了皇位,改元順治。她「母因子貴」晉封為皇太後,順治死時年僅24歲,由8歲的康熙繼承皇位。康熙尊自己的祖母為太皇太後。這位太皇太後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位幼主,為清初的繁榮和穩定立下漢馬功勞,而史學家對其評價甚高,稱她是明末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深受各朝各帝的尊敬。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太後病逝,終年活了七十五歲。葬入清東陵風水牆外的昭西陵。 孝庄文皇後一生經歷了清太宗、清世祖、清聖祖三朝,同時也經歷了長年征戰與各種政局變化,以及種種艱難險阻;最後清朝統一了全中國,並使社會從動亂走向安定,使經濟從崩潰走向穩定和發展。這一切都與她的作為不無關系,可見其影響巨大。 孝庄文皇後聰明強干,具有政治遠見和真知卓識,並且頗具謀略和非凡的才智,因此她對清初的軍國大事,多有指畫;特別是她對培育兒孫更有一套獨特的方法。她與皇太極的關系很好,長期做著襄助內政的工作,輔佐丈夫「肇造丕基」。當皇太極暴卒後,她曾經要以身殉葬,只是由於群臣的勸阻,才算做罷。由於皇太極生前沒有決定繼承人,故引起了一場爭奪皇位繼承權的斗爭:當時主要分為兩派,一派以皇太極的長子豪格(鑲白旗旗主肅親王)為首;另一派以皇太極的九弟多爾袞(正白旗旗主睿親王)為首。經過雙方激烈爭斗,最後達成妥協,決定讓皇太極的幼子六歲的福臨繼承皇位,是為順治皇帝;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輔政。但是由於孝庄、福臨孤兒寡母,勢單力薄,一切大權都掌握在多爾袞手裡;特別是在1644年(順治元年)夏天,多爾袞率領清軍進入北京後,在大內武英殿升坐,接受明朝舊臣朝拜,並三呼萬歲,當時人們只知有「攝政王」,而不知有順治皇帝時,更是躊躇滿志,真想早日圓他的皇帝夢。在這種情況下,孝庄與福臨於是年9月來到北京。當時,她看到多爾袞大權獨攬,飛揚跋扈,對自己兒子的皇位構成威脅,為了延緩其篡位、稱帝的野心(而且多爾袞也早就對她表示愛慕),她決定按照滿族風俗,父死兒可妻其後母、兄死弟可妻其嫂的習慣,決定下嫁給多爾袞。(按:「皇後下嫁」是清初「三大疑案」之一,目前尚無最後定論。)此後多爾袞雖然以「皇叔父」、「皇父」自居,儼然成為了個「太上皇」,但始終沒有篡位。 1650年(順治七年),39歲的多爾袞死去,順治皇帝親政。孝庄開始幫助當時只有13歲的福臨理政。在她的輔助下,清朝統治者籠絡、利用漢軍漢將很快鎮壓了南明殘余勢力和明末農民起義軍主力,基本奠定了統一中國的大業。但是這時孝庄與順治母子二人,在某些政見上也發生了一些矛盾和分歧。如,是堅持清入關前的規章制度,還是盡快學習漢文化、採取漢族的文化制度等。孝庄表現保守,而順治表現開化。此外,在順治皇帝的個人婚姻,如皇後的廢立問題上,母子也有不同的主張。結果弄得順治鬱郁寡歡,在1661年(順治十八年)患天花死去。在選擇誰為繼承人的問題上,孝庄也頗費心機,最後在徵得傳教士湯若望的意見後,決定由8歲的孫子玄燁即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玄燁已出過天花)。當時有人勸孝庄出來「垂簾聽政」,遭到了她堅決拒絕,決定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四大臣輔政。 其中鰲拜後來勢力漸大,消滅了異己,獨攬了政權,飛揚跋扈,甚至沒把小皇帝康熙放在眼裡。此人性情剛愎,獨斷專行,行為粗暴,且相當守舊、保守和自私。例如,在「歷法之爭」問題上,他主張用舊的「大統歷」,反對用西方傳教士湯若望制定的「時憲歷」,並主張殺掉湯若望,後來由於北京地震,上天「示警」,再加上他曾給皇室中許多人(包括孝庄)治好過病,才在孝庄太皇太後干預下,得以免死獲釋。康熙帝10歲時,其生母慈和皇太後去世,此後康熙帝就完全由祖母孝庄太皇太後培育、教養、呵護,並成為了他的政治顧問和導師。他們祖孫兩人感情深厚,關系極好。她教給了康熙帝治國安邦的許多要略和方法,使康熙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帝王。康熙帝30多年來對她也一直尊重、孝順;幾乎天天都到祖母處請安,並請求指教。在她的輔導下,康熙帝逐漸成熟起來,完成了一系列鞏固政權,開基建業的大事。一是在他14歲親政不久,於1669年(康熙八年)就利用少年侍衛組成的「庫布」(即摔跤)手,在鰲拜入宮時,乘其不備將其智擒,從而擊敗了鰲拜集團對其皇權的威脅,使中央集權制進一步鞏固。二是1773年(康熙十二年)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爆發後,康熙帝在孝庄太皇太後的幫助下,採取堅決鎮壓政策,最後取得了勝利。孝庄在這場戰爭中,經常拿出宮中節省下來的金銀慰勞前方將士,從而鼓舞了軍隊的士氣。三是1675年(康熙十四年)蒙古察哈爾部布爾尼乘三叛亂之機,也蠢蠢欲動,舉兵反清,並對北京構成威脅。 貼子相關圖片: 作者: emilysweety 2006-4-19 23:45 回復此發言 -------------------------------------------------------------------------------- 2 孝庄文皇後——一代偉大的女政治家!在這種萬分危機的情況下,孝庄堅決支持康熙向察哈爾部用兵,派大學士圖海率領「八旗家奴」萬餘人,開赴前線,很快殺掉了布爾尼,平息了這次動亂。 孝庄文皇後平日生活節儉,經常用宮中節省下來的錢財賑濟災民和前線軍隊。她與蘇麻喇姑的關系也十分融洽,兩人共同輔佐康熙皇帝治理朝政,對康熙皇帝影響很大。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秋,孝庄文皇後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康熙帝為進孫子之孝,每天不離祖母身邊,端茶喂飯,問寒問暖,並親嘗湯葯,殷勤侍奉,並多次為之祈禱。但因孝庄文皇後年老病重,已無回天之力,1688年1月27日(即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後與世長辭,終年75歲。在她臨死前,囑咐孫兒:不要把自己葬到盛京昭陵,因為「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故決定在孝陵附近擇地安葬。於是康熙帝遵照她的遺囑,把她的靈柩暫時安放在順治皇帝的孝陵附近,到1724年(雍正二年),才入清東陵孝陵東邊的地宮,因該陵位於盛京昭陵(即今沈陽北陵)之西,故曰「昭西陵」。 *因為她的兒子和孫子(即清聖祖玄燁,康熙皇帝)都做了皇帝,因此她又先後被尊為「皇太後」和「太皇太後」。 作者: emilysweety 2006-4-19 23:45 回復此發言 -------------------------------------------------------------------------------- 6 孝庄文皇後個人小檔案姓氏:博爾濟吉特氏出生:萬曆四十一年(1613)二月八日屬相:牛父親:寨桑丈夫:崇德帝皇太極子女:3女1子出嫁:天命十年(1625)二月初二日封庄妃:崇德元年(1636)七月十日最痛心:福臨英年早逝最得意:玄燁治國有方,成為名君卒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二十五日享年:75歲陵寢:昭西陵徽號: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後謚號:孝庄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後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7 05:33 回復此發言 -------------------------------------------------------------------------------- 7 回復:孝庄文皇後——一代偉大的女政治家!有些人相信電視劇里的孝庄,那些都是被藝術裝飾過的,信不得。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27 21:54 回復此發言 -------------------------------------------------------------------------------- 8 回復:孝庄文皇後——一代偉大的女政治家!孝庄皇後——輔佐三代清帝的女人孝庄皇後姓博爾濟古特,名布木布泰,公元1613年3月28日出生於蒙古科爾沁貴族世家,是"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後裔。13歲那年,嫁給了後金國的四貝勒皇太極。皇太極稱帝後,她被封為庄妃。順治、康熙時,她被尊為皇太後、太皇太後。1688年1月27日病逝,享年75歲。後人習稱為孝庄皇後。孝庄皇後是我國古代—位賢良卓識、才華出眾、功垂青史的傑出女政治家。她在民族矛盾及滿洲貴族內部斗爭十分復雜的形勢下,先後擁立兩位小皇帝(六歲的兒子福臨、八歲的孫兒玄燁)登基繼位;協助三朝(皇太極、順治、康熙)皇帝統理朝綱,在奠定和發展大清江山的恢弘偉業中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她沒有任何政治頭銜,也不要政治名義,雖然朝臣一再奏請她"垂簾聽政";她只以一位妻子(妃)、母親(皇太後)、祖母(太皇太後)的自然身份,在幕後默默地奉獻心血、智慧和才能。不論她做出什麼樣的貢獻,都全部歸功於丈夫、兒子、孫子。"孝庄"皇後,即清初孝庄端康文皇後,本是蒙古族,姓搏爾濟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的女兒。她十三歲嫁給清太宗皇太極,被封為"庄妃"。她那嬌柔弱質、美艷萬方的大家閨秀的身體里卻流淌著成吉思汗後代的血液,充滿了勇敢、剛毅、信心和智慧。在滿族宮廷斗爭的漩渦和明清大決戰的大潮中搏擊一生。她先後輔佐清太宗皇太極(夫君)、清成宗義皇帝多爾袞(下嫁)、世祖順治福臨(兒子)、清聖祖康熙玄燁(孫子)"四代"帝王,主持了入關、定都、滅明三件大事,對清代的建政、鞏固和政治清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她當時在朝廷中的地位不亞於唐代的武則天,但她卻不稱帝;她的權利不小於後代的慈禧太後,但她也不"垂簾聽政"。因此,她的身前身後也有許多故事流傳。第一,洪承疇降清。? 洪承疇是明王朝的薊遼總督,是抗金前線八路總兵的主帥。公元1614年,在松山戰敗被俘,押送到盛京。當時,皇太極野心勃勃,想吞並中原,正在尋找一個明朝重臣作入關的"帶路人",因此,不惜一切代價勸其降清。又是金錢,又是美女,但洪承疇不為所動,大義凜然地說:"本帥只知有明,不知有清,只知有死,不知有降!"說罷面壁而坐,不飲不食,只求速死。皇太極真是拿他毫無辦法。? 消息傳到京城,明王朝舉國上下為之感動,立即為他舉行了追悼會,崇禎皇帝還親臨祭奠。可是,此時洪承疇並未慷慨就義,不但降了清廷,而且當了清軍入關的"開路先鋒"。立此勸降大功的人,不是別人,真是庄妃。據說,在洪承疇絕食的第四天,屈辱痛苦恍惚之間,忽然一位漢族打扮的俏麗女子推門而入,嗚嗚咽咽地陪坐在洪承疇的身邊,竟使洪承疇喪失了戒心,視其為同病相憐之人,攀談起來。並聯想起自己的嬌妻愛子,百感交集,也淚如泉涌。那女子一面為他拭淚,一面悄聲勸道:"將軍啊,人生求死容易,活下去才難。明朝比如一座大廈,將軍你就是明朝的棟梁,如果棟摧梁折,明朝還靠什麼來支撐?當前,明清兩國勢均力敵,戰則兩敗俱傷,和則共同興旺。以將軍的威望,若能保全性命,從中調停,把弄僵的局面扭轉過來,達成協議,豈不是報效了朝廷和天下生民么?"洪承躊沉吟不語。那女子又乘機娓娓道來:"將軍縱使不念及家人和我小女子的私情,也應念及生民和社稷。""但是——"洪承疇已然心動,欲言又止。那女子忙介面道:"清主仁慈寬宏,決不會為難將軍的。"? 洪承疇剛剛點頭,門就立刻打開了,原來大清皇帝皇太極"恰巧"來了,他正盼望這個結果!? 此後,洪承疇跟隨多爾袞入關,攻城掠地,滅明輔清,平定江南,掃盪雲貴,敗李定國,除明桂王,為清王朝馳騁疆場二十餘年,真正成為了滿清掃平中原的先鋒。? 這是庄妃第一次露了崢嶸。? 第二,策劃福臨登基。? 公元1644年,皇太極駕崩。一場激烈的皇位之爭展開了。有權勢的競爭者有三個人: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其中,豪格和多爾袞都是擁有勢力的親王,豪格是眾兄弟中唯一封王的兒子,轄八旗中正黃和鑲黃兩旗,得到舉足輕重的八旗部隊中半數的支持;多爾袞呢,戰功卓著,威望正隆,手中握有正白、鑲白兩旗部隊,兵精將勇,並有豫親王多鐸和武英郡王阿濟格的效忠。兩大集團互不相讓。福臨呢,才六歲,而且沒有任何實力。但他是庄妃親生兒子。庄妃擁有的是足夠的智謀。她靜觀其變,暗中籌劃,決定利用兩大集團的矛盾,為福臨爭奪皇位。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31 04:05 回復此發言 -------------------------------------------------------------------------------- 9 回復:孝庄文皇後——一代偉大的女政治家!庄妃暫時放下因皇太極之死帶來巨大悲痛,全身心投入到奪位之爭中去。她審時度勢,放眼未來,感到皇太極打下的江山不但要保住,而且統一中原的大業指日可待,而豪格和多爾袞,無論誰登基,都免不了引發一場大內戰。這是他倆都不希望的。所以,豪格表面上屢次假意推辭,多爾袞也遲疑不決,那麼擁戴" 第三者"福臨就是絕好機會。關鍵是要爭取實力派的支持!庄妃權衡利弊,為了大清江山,為了自己兒子福臨,她作了一個極為大膽的決定:利用多爾袞,爭取多爾袞!於是,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用了女人所有的一切手段和政治家所有的伎倆,使一向將大一統視為己任的多爾袞與自己達成協議:堅決擁護福臨登基。隨即水到渠成,庄妃不動一刀一槍,化解了一場劍拔弩張的皇位之爭。福臨稱了帝,庄妃坐收"漁人之利"。福臨即位之後,次年改為順治元年,當時三十一歲的庄妃,被尊為皇太後。史稱"孝庄皇太後"。這是二次大顯身手了。庄妃成了皇太後。第三,定都燕京。? 與順治掌權同時,關內一片混亂。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消息傳到清廷,震動朝野。為了完成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的遺願,孝庄皇太後當機立斷,決定啟動全國兵馬,大舉入關,統一整個中國。她告戒多爾袞,入關後要嚴明軍紀,籠絡民心,遷都北京,以穩定中原。不久,李自成不敵洪水般的清軍,放火燒毀明朝宮殿,洗劫了府庫,倉惶潰走。清廷遷都以成定局。但是,清廷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不願背井離鄉,遠離自己祖先的發祥地,不願到那既陌生又充滿敵意的他鄉去。又是這位庄妃,力挽狂瀾,決定破釜沉舟,舉行一場史無前列的遷都大進軍。。她帶著年幼的小皇帝,拜別了皇太極的昭陵,承擔起遷都的全部風險和重擔。她的車子率先走在這支浩浩盪盪的大軍的最前面。面對李自成留下的空城和焦土,面對成千上萬人無吃無住的極大困難,是她,早有預見,強令朝鮮支援大米十萬石,是她,堅定下旨:定都燕京!? 隨即,人心安定了,大軍無憂了。李自成敗亡,魯王、唐王等南明小朝廷先後滅亡。清太宗耗盡畢生精力而終未能完成宏願,終於實現了!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大清帝國建立起來了。而"駕御"這一個大國臣民的正是孝庄的兒子——剛剛六歲的順治。? 要說是順治的"治國安邦",還得說全靠孝庄。? 第四,輔佐康熙。順治初年,在經歷了明末的暴政、農民起義的破壞、清軍鐵騎的洗劫之後,在中國這塊大地上,已經變得人煙稀少,田園荒蕪,斷瓦殘垣,破敗不堪了。為了幫助年幼的兒子治理這個百廢待興的國家,孝庄竭盡全力輔佐順治削平群雄、打擊朋黨,沿用漢制,厲行節儉,使國家得以休養生息,人民能夠安居樂業。可惜,順治並不爭氣,在愛妻董鄂妃病逝之後,一蹶不振,自己也染上天花而死亡。他的兒子康熙八歲就當上了皇帝,孝庄成了太皇太後。兩年後康熙生母去世,撫養教育十歲皇帝康熙的重任又落到了孝庄肩上。她還在幕後為康熙出主意,治理朝政。? 當時,四位輔佐大臣鰲拜、蘇克薩哈、遏必隆、索尼矛盾重重,各有野心。孝庄對他們分化、利用,最終擒了稱雄一時的鰲拜,鞏固了皇權。之後沒多久,三藩作亂,撤三藩,平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孝庄不但支持康熙力排眾議,而且多次拿自己的份銀犒賞出征的將士,深得人心。在蒙古察哈爾部布爾尼起兵反清的緊急時刻,孝庄果斷推薦已被免職的大學士圖海為將,從而平定了北方,穩定了大局。? 康熙親政後數年,凡重大事件,都請示孝庄而後施行。? 康熙對孝庄極為孝道,曾說:"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評價之高,無人能及。第五,庄妃下嫁之謎。?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皇太後去世,享年七十五歲。這位為清朝披肝瀝膽的巾幗至尊,死後並未按慣例全國舉哀,她的棺槨在"暫安殿"內一停就是四十年,直至雍正朝才下葬,而且葬在清東陵的風水牆外,令人不得其解。?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31 04:05 回復此發言 -------------------------------------------------------------------------------- 10 回復:孝庄文皇後——一代偉大的女政治家!後人猜測,這和她傳說下嫁給多爾袞有關。? 傳說,當初,科爾沁貝勒寨桑曾將布木布泰口頭許配給多爾袞,沒多久努爾哈赤又去科爾沁部,見了布木布泰,就將布木布泰為皇太極定了親。多爾袞認為:布木布泰本來屬於他的,是被皇太極奪了去。多爾袞為了確保福臨即位,寧肯放棄自己當皇帝的機會,同時也斷絕了皇太極另一個繼妃所生的兒子豪格的皇帝夢。孝庄文皇後知道:多爾袞權傾朝野,羽翼豐滿,廢帝自立,易如反掌。一旦生變,不但自己母子性命難保,連大清江山也可能斷送在八旗內亂之中。因此,她變鵲橋暗渡為明媒下嫁,可說是明智之舉。於是朝廷以皇帝名義下詔行婚,制禮,舉行婚禮。不出兩年,多爾袞病逝。福臨再無後顧之憂。此後,可能因為滿人接受了漢人的道德標准,以此為恥,不肯在正史中寫入,後人也以此為憾,不提"下嫁"之事。 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貝勒(部落之長)寨桑的女兒,孝端皇後的侄女,清太宗皇太極的皇後,有絕色,性機敏。1625年,年僅十三歲時嫁給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為妻,與姑母一同嫁予皇太極為妻。婚後生有三女,固倫雍長公主,固倫淑慧長公主、固倫淑哲長公主。1636年皇太極稱 帝,封博爾濟吉特氏為永福宮庄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福臨,尊庄妃為皇太後,史稱孝庄文皇後。孝庄文皇後天生麗質稱得上清朝前期的絕代佳人。她臨事處置沉靜果斷,早在皇太極時期,孝庄文皇後就『贊助內政』,為皇太極出力。1642年(清太宗崇德七年),清軍攻陷松山,明薊遼總督洪承疇被俘,為表示忠於明室,宣布絕食,後來,皇太極知道洪承疇好色,於是孝庄皇後向皇太極自薦,誘降洪承疇,後來洪承疇引清兵入關,明亡。1643年,皇太極逝,福林繼位為順治帝,遷都北京,尊孝庄皇後為太後,以皇叔多爾袞攝政,順治年幼(六歲)為了消除多爾袞對帝位的威脅,孝庄太後按滿族「兄死則妻其嫂」的習俗,毅然下嫁給多爾袞。雖然史書對孝庄下嫁的說法不一,但是文獻對下嫁事實的記載正規。《東華錄》的記載,多爾袞長出入皇宮內院,順治也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清初疑案「太後下嫁」之事,當非空穴來風。由於政治原因,這種舉措也無損於她的歷史地位。由於孝庄太後的調停,順治的皇位保住了,多而袞沒有取而代之,清朝大權逐漸轉移到順治手中。為了創建初期的清王朝能得到漢族上層的支持,孝庄皇太後敢於沖破滿、漢不得通婚的慣例,順治十年()她把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育之宮中」當作宗室郡主看待;又把皇太極第十四女和碩公主嫁給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起到拉攏漢軍將領的作用。順治死後,玄燁即位,號康熙,為後世的康熙大帝。康熙尊稱孝庄為太皇太後,時康熙八歲,由四位大臣輔理政務,孝庄太後盡力教養幼主,護衛著愛新覺羅政權避過了重大的風險和暗礁,是大清王朝達到盛世的彼岸。四位輔政大臣中,鰲拜專橫跋扈,目無幼主,妄圖篡奪皇權,他濫殺無辜,企圖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孝庄太後成了康熙的堅強後盾,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康熙一舉粉碎了鰲拜集團,奪回了政權。康熙在平定三番之亂時,孝庄皇太後全力支持康熙平亂,她拔出宮中金帛加以犒勞。孝庄皇太後提倡節約,多次把宮中節省下來的銀錢賑濟災民。她的節省家風影響到康熙、雍正兩朝。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後逝,享年七十五歲,為『孝庄文皇後』。令人不解的是並未與皇太極合葬於沈陽的昭陵,也沒進清皇陵,一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給祖母孝庄文皇後建陵,其梓宮在暫安奉殿停了38年之久,而最終於雍正三年(1725年)才由曾孫胤禛安葬於清東陵的風水牆外的地宮內。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即使至今也未找到令人信服的解釋,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不過對此民間傳說甚多。關於孝庄皇後為什麼不葬入昭陵一事,民間有「托夢定陵址」的說法。大意是:孝庄皇後死,清廷遵照祖制,決定將她葬入昭陵,與太宗合葬。但當梓宮途經東陵時,突然沉重異常。128名杠夫個個被壓得齜牙裂嘴,眼冒金星,寸步難行,只得把梓宮就地停放。兩個時辰過後想繼續前行,梓宮就像長在地上一樣,絲毫不動。這下子可急壞了送葬諸王大臣,於是飛報朝廷。康熙皇帝接到奏章,也是一籌莫展。當夜皇帝夢見孝庄皇後,對皇帝說:「我決計不與太宗合葬,如今梓宮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建陵安葬,切記吾言,休得違誤。」皇帝醒後,遵照囑咐,擇吉鳩工,即地建陵。這回再移動棺槨也不那麼沉重了。很顯然,這純屬神話,不能作為依據。 作者: emilysweety 2006-5-31 04:05 回復此發言 -------------------------------------------------------------------------------- 11 回復:孝庄文皇後——一代偉大的女政治家!還有的說,因為孝庄皇後下嫁給多爾袞,已不是皇太極的皇後了,所以她沒有資格入葬昭陵,也無顏與皇太極合葬。清廷官書從來沒有孝庄皇後下嫁多爾袞的記載,康熙帝以後各帝始終承認她是太宗皇帝的皇後。所以說這條理由也不充足。而查閱史料,孝庄皇後不與皇太極合葬的原因有這樣一段記載。孝庄皇後生前就為自己葬地之事早就留下了遺囑。她諄諄囑咐康熙皇帝:「我身後之事特囑你: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不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你們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康熙皇帝一向孝順祖母,孝庄皇後死後,康熙帝遵照遺囑,將祖母安葬在了遵化的東陵附近。那麼,為什麼孝庄又被葬在了清東陵大紅門東側風水牆外,而不是在皇陵內呢?許多野史稱,這是因為孝庄下嫁多爾袞丟了愛新覺羅家族的顏面,所以把她葬在陵區大門外,罰她世世代代為子孫把門。其實,這只不過是好事者的主觀意會而已。真正的原因是,順治的孝陵處於陵區內至高無上的位置,而孝庄則是順治的生母,將她葬在陵區內任何地方,位置都低於孝陵,這就與她的輩分不相稱。第二,孝庄雖葬在遵化清東陵,但與遠在沈陽的皇太極的昭陵仍是一個體系。孝庄皇後的陵名叫昭西陵,因此看,與清東陵是兩個不同體系,不能混淆,只能葬在東陵區外,以示區分。第三,在清代,無論皇帝、王公謁陵,都先從最高輩分的墓主人的陵寢開始。孝庄皇後在清東陵所有內葬人中輩分最高,所以謁陵時,每次都必先從孝庄皇後的昭西陵開始。大紅門是陵區的正門。是謁陵人的必經之處。將昭陵建在大紅門旁邊,也為謁陵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避免了繞道往返之勞。第四,清代,以左方為尊貴之位,皇帝謁陵,出入宮門、殿門、陵寢門皆走左門,臣工走右門。把昭陵建在大紅門左側,處於尊貴之處,也正反映了她的後代兒孫們對她的尊崇敬仰之意。大紅門左側地勢高而平坦、土厚質純,而大紅門右側,低窪多石,又濱臨西大河,常有水患,所以從地理環境上看,也應該將昭西陵建在大紅門左側。從以上幾點看,將孝庄皇後葬在東陵陵區外,絕不是為了罰她為後代子孫看守陵門,而是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原因後作出的最佳選擇。 ---轉自孝庄文皇後吧

⑵ 為什麼大玉兒(孝庄太後)比自己親姐海蘭珠更長命是什麼原因呢

這個問題該怎麼回答呢?首先,人的壽命是有差別的,即便是同卵雙胞胎也會出現壽命的差異。其次,孝庄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和敏惠恭和元妃博爾濟吉特氏(海蘭珠)雖然是親姐妹,但沒有史料說她們是一母同胞。換言之,在那個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的時代,布木布泰和海蘭珠很可能是同父異母。同卵雙胞胎的壽命都不盡相同,更何況同父異母的姐妹?清聖祖康熙帝活到了將近七十歲,而他的不少兄弟連成年都沒有活到,有的甚至出生一個月便夭折了。活到成年的隆禧剛成年就去世了,福全、常寧也沒能活過五十歲……


⑶ 孝庄文皇後病逝是什麼病啊

有清一代,在眾多皇後中,對清王朝影響最大的有兩人:一是清初的孝庄文皇後(初稱庄妃,後稱皇太後、太皇太後);一是慈禧太後(又稱西太後)。她們都經過三朝,輔立過幼帝,都經歷過四大臣輔政,都在清宮中生活了六十多年,都以七十以上的高齡病故,死後葬在同一個地方——河北遵化清陵。但她們在清代歷史上所起的作用與影響截然不同。孝庄一生經歷清初三朝,正是由亂到治的關鍵歷史時期,她始終全力輔佐順治、康熙二位幼帝主政,嘔心瀝血。以其聰明才智和特殊地位,調和清宮內部矛盾和斗爭,穩定清朝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的統一和鞏固,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開創了清朝鼎盛局面。而200多年後的慈禧太後卻拚命爭權,垂簾聽政,使清朝走向了沒落衰敗之路。本文僅就孝庄的身世及歷史上所起的作用咯作評述,以饗讀者。(一)在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的中國政治舞台上,出現了明朝、蒙古、後金(其前身即滿洲部)三家鼎立的局面。在剛剛勃興的後金與日趨衰落的明帝國之間,是雄居朔漠的蒙古,它東接後金,南鄰明朝,是一支重要的中間力量。在明、後金的角逐中,無論哪方取得蒙古的支持,都將如虎添翼,否則將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因此,對努爾哈赤來說,能否與明爭奪蒙古就成為關乎今後成敗的關鍵之舉。正是上述原因,促使努爾哈赤為首的滿洲統治者以為蒙古諸部對於自己有重大實際意義,從而採取了聯姻通好的親善政策。正如恩格斯所說:「對於騎士或男爵,以及對於王公本身,結婚是一種政治行為,是一種借新的聯姻來擴大自己勢力的機會;起決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決不是個人的意願。」【1】正是這種政治婚姻致使蒙古科爾沁貝勒之女布木布泰走上了清朝政治的舞台。孝庄文皇後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宰桑之女,第一代達爾罕親正滿珠習禮之妹,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清順治皇帝生母,康熙皇帝的祖母。在布木布泰兩歲的時候,皇太極就娶走了她15歲的姑姑(名叫「哲哲」)為嫡福晉。天命十年(1625年),布木布泰只有13歲,由父母專程護送,嫁給了比她大20歲的親姑父皇太極為側福晉。9年後,布木布泰26歲的姐姐(海蘭珠)也嫁給了皇太極。布木布泰從此在清宮生活了60多年。孝庄文皇後的宮廷生活,可分為三個階段:入關前封永福宮庄妃,順治時期尊為皇太後,康熙時期尊為太皇太後。庄妃人雖然在後宮,但一直捲入政治旋渦,為清朝的建立、鞏固和發展,作出了他人不可代替的作用。入關前的庄妃,有兩件既關系清朝全局,也決定個人命運的大事:一是與皇太極結婚後成為清宮的核心人物;二是皇太極死後,嫡子福臨繼承皇位。皇太極一生有子女的後妃有15人,其中7人來自蒙古,而7人中又有3人來自科爾沁。地位最重要的是崇德年間封的五宮,稱「崇德五宮」。1635年,皇太極加封布木布泰為盛京永福宮庄妃。清寧宮的皇後是庄妃姑姑哲哲,關睢宮宸妃為庄妃姐姐海蘭珠。盛京五宮中來自科爾沁的姑侄佔了三席之位。而皇後不問政事,只生三女,沒有生子;宸妃病故,且生子早夭;只有庄妃生子福臨,提高了她在後宮中的地位。(二)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病故。孝庄「痛不欲生,誓以死身殉,諸王大臣合辭堅請,方留此身」。皇太極死後,因沒有留下繼承皇位的遺囑,宗室諸王、人人覬覦。皇太極長子豪格,皇太極兄代善,弟多爾袞、阿濟格、多鋒,均緊張地四處活動,不惜兵戎相見,清宮里為爭奪皇位出現了白熱化狀態。但(1643年)八月十四日諸王貝勒大臣會議上,年僅六歲的福臨出入意外地登上皇帝的寶座。這完全出自後宮庄妃,她憑著自己在後宮旨意舉足輕重的作用,籠絡各方勢力,尤其是關鍵人物多爾袞和代善。這次事關重大的立嗣會議由大貝勒代善主持。歸皇帝直掌管的兩黃旗,堅決主張立皇子。「兩旗巴牙喇兵張弓挾矢,環立宮殿」對會議施加壓力;會上提名繼承皇位者有4人:皇長子豪格,以「德小福薄,非所堪當,固辭退出」,豪格雖為長子,然是五宮之外的元妃所生,地位不及五宮所生之子;多爾袞」猶豫未允」,代善以年老辭謝;多鐸毛遂自薦,無人響應,均未通過。多爾袞首倡立福臨,由他與濟爾哈朗共同輔政,立即得到代善支持,被會議通過。擁立福臨是一種歷史合力的結果,也是滿洲貴族間共同利益的需要。1643年,正是清軍入關前夕,內部必需團結一致。擁立福臨的折中方案,能為大多數貴族接受,正是他們的共同利益發揮作用的結果。福臨繼位後,代善的兒子與孫子阿達禮和碩托,還圖謀立多爾袞為帝,多爾袞和代善揭發了他們,並將其處死。其次,福臨能夠以六歲幼齡登上皇位,是與孝庄的顯赫地位及背後強大的蒙古貴族支持分不開的。蒙古是滿族堅定的盟友,也是滿族入主中原必須依靠的力量。庄妃家族科爾沁部不僅勢力龐大,而且在蒙古各部中「荷國恩獨厚,列內札薩克二十四部首」。況且此時,孝庄的四哥滿珠習禮正統率一萬蒙古騎兵在疆場上為清廷沖鋒陷陣,這是不可低估的一支軍事力量。因此,擁立福臨也是滿蒙聯合的需要。福臨是庄妃嫡子,也是蒙古科爾沁貝勒的外甥。福臨即位,本身就是滿蒙聯合的象徵。母以子貴,福臨登基,使庄妃地位也隨之提高。時年三十二歲的庄妃與皇後哲哲同被尊為皇太後。(三)順治元年(1644年)6月,清朝入關,10月19日,福臨進入北京皇宮,十一天後被宣布為中國的皇帝。時國事初定,皇帝年幼,孝庄以太後之尊完全可以垂簾聽政,然而她始終無此意,只想輔助幼主,不願公開臨朝。孝庄雖不直接參與朝政,但對朝政的影響和作用越來越大。順治時期,孝庄皇太後的活動,一是處理皇室婚嫁問題,二是輔佐順治帝親政。 順治即位後的七年中,濟爾哈郎與多爾袞輔政,以濟爾哈朗居首。但不久多爾袞集大權於一身,國家大事就在他本人的府邸中決定,御璽也存放在府中,到了1644年底,濟爾哈朗降為輔政王,所得俸祿僅及多爾袞之半。多爾袞言出如法,舉國上下,莫不遵行。同時,他毫不留情地對待那些膽敢反對自己的王公們。1647年,他褫奪濟爾哈朗的輔政王之職,委其胞弟多鐸繼任。1648年,濟爾哈朗受到種種指責而大遭貶抑。同年,一向與多爾袞不睦的豪格也被加上各種罪名,受到幽禁,後自殺於監所。其他幾位王公也同樣遭到貶抑。與此同時,多爾袞除了自己原有的正白旗以外,又進而控制了其他旗。首先,接管了原屬莽古爾泰,曾一度由皇太極控制的正藍旗,在其胞弟多鐸死後(1649年),又控制了鑲白旗。這樣,他便掌握了三個旗,而皇帝僅僅控制著兩黃旗。多爾袞的種種跡象已日益暴露出排斥異己,結黨擅權,篡位自立的真面貌。1648年初,多爾袞免除了參謁時的君前跪拜。1648年底或1649年初,多爾袞加上了皇父攝政王的尊號。為了阻止多爾袞奪取帝位,保護幼帝福臨,「太後下嫁」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發生的政治婚姻。1650年底,多爾袞前往熱河狩獵,因身體虛弱,當年除夕,死在長城腳下的咯喇和屯,年僅三十九歲。孝庄文皇後作為後宮的主宰,在處理皇室婚嫁問題上,也表現出比較開明,並尊重男女雙方的婚姻自主權,當然其目的仍在維護清朝的統治。順治九年(1652年),反清將領李定國於西南率軍北伐,定南王孔有德戰死,只有一女孔四貞被救出。孝庄得知此事,破例收為養女,賜號四貞格格。這是清王朝數百年歷史上僅有的一位漢族公主。順治十三年(1656年),孝庄打算把孔四貞嫁給順治帝,「禮部奉聖母皇太後諭,定南武壯王孔氏,忠勛嫡裔」,「宜立為東宮皇妃」【2】,然孔四貞言:自幼父母將她許配給父部下孫延齡。孝庄尊重孔四貞本人意願,放棄了立為皇妃的打算,召孫延齡入京,「皇太後命為夫婦賜第東華門外」【3】。為了穩住平西王吳三桂,順治十年(年),將皇太極第十四女,嫁給吳三桂兒子吳應能為妻。順治十七年(1660年),又將「撫育宮中」的原承澤親王碩塞之女,「封為和碩公主,下嫁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子隆」【4】。通過這些婚姻,一方面聯絡感情,以結其心;另一方面也是加強控制,留居京師的額附,實際成為人質。孝庄在自己兒子的婚姻問題上,忠實地執行了「滿蒙聯姻」政策。在順治後宮中,來自科爾沁的有兩位皇後。順治八年(1651年),福臨冊封孝庄皇後侄女——科爾沁右翼中旗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的女兒。這位皇後雖然花容月貌,但十分奢靡,且脾氣古怪,嫉妒心強,因而受到順治帝的疏遠。三年後順治提廢後,孝庄不允,滿漢大臣都紛紛反對。順治帝見廢後不成,回宮後一病不起。孝庄見狀,甚為擔憂,皇後侄女固然近,然皇帝兒子更重要,權衡之下,還是捨出侄女,於是孝庄下令群臣再議,群臣見孝庄已同意,不好再諫阻。於是順治「奏聞太後,(將皇後)降為靜妃,改居側室」。順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順治帝再娶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孝庄二哥之女),聘為妃,六月冊為皇後。當時順治帝寵幸董鄂妃。「奉聖母皇太後諭」董鄂妃相繼被冊封為「賢妃」、「皇貴妃」,死後追謚為「孝獻皇後」。在順治皇帝的婚姻問題上,母子間糾葛不斷,但孝庄基本上滿足了兒子的要求,表現了開明大度和對婚姻自主的尊重。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十四歲的福臨開始親政。順治親政後,孝庄為福臨制定了「作君之則」。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誥諭皇帝曰:「為天下者,處於至尊,誠為不易」。「民者國之本,治民必簡任賢才,治國必親忠遠佞,用人必出於灼見真知,蒞政必加以詳審剛斷。賞罰必得其平,服用必合乎則。毋作奢靡,務圖遠大,勤學好問,懲忿戒嬉。倘專事佚豫,則大業由茲替矣。凡幾務至前,必綜理勿倦。誠守此言,豈惟福澤及於萬世,亦大孝之本也」 【5】。這份誥諭反映了孝庄對兒子的殷切希望和叮嚀告誡。順治也把它當作自己的座右銘和「作君之則」。福臨親政初期,很難看懂向他呈遞的奏摺,由此他深感自己對漢文的無知。他以極大的決心和毅力攻讀漢文,因而在短短的幾年內已經能夠用漢文讀、寫、評定考卷,批閱公文。他還經常到內三院與漢人文臣討論歷朝治國的得失,總結治國經驗;選賢任能,嚴懲貪官,對朝政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福臨親政時所取得的成就與主持後宮的孝庄的輔佐是分不開的。孝庄以婚姻手段籠絡了駐鎮南方的漢族各藩王,穩定了清王朝入關後的局勢,在當時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如前文所說孔四貞嫁出後,一直對孝庄感恩戴德,「無刻不以太皇太後為念」【6】。三藩之亂,其夫死後,孔四貞從清平叛,影響著定南王舊部,起了很大的分化瓦解叛亂勢力的作用。吳應熊娶了和碩公主,使吳三桂在南方為清朝效命二十年,盡犬馬之勞,二十年後方起反叛之意。清初戰亂頻繁,國庫空虛,兵餉不足,孝庄在後宮提倡節儉,常將節余的銀兩拿出賑濟災民。《清史稿》載「十年,上以皇太後諭:發布省銀八萬兩賑兵民」。同時,孝庄皇後努力勸阻制止順治帝的輕舉妄動。福臨年少,血氣方剛,性格急躁,遇事不冷靜。順治十六年(1659年)堅持抗清的鄭成功率十萬大軍北伐,攻克長江門戶鎮江,圍困南京,朝野為之震動。順治帝驚慌失措,想要退守關外老家,受到皇太後的斥責:怎麼可以把祖先以勇敢得來的江山,竟這樣卑怯地放棄呢?福臨從羞愧轉為狂怒,要「親自出征,或生或死」,孝庄亦給予勸阻,批評此舉為輕率魯莽之舉。順治帝兩次遭孝庄批評,心中惱火「使他勃然大怒,據說他受到這番阻攔,一怒之下,劍劈了寶座」。【7】盡管如此,孝庄還是極力勸阻,還遣福臨的乳媽與在京外國傳教士湯若望反復勸說,終於使狂怒的皇帝冷靜下來,放棄了御駕親征的打算,留在北京坐鎮指揮。鄭成功兵敗在大陸無立足之地,日後只好渡海,從荷蘭人手中收復台灣為其根據地。順治十七年(1660年)九月,福臨寵愛的董鄂妃死後,陷入極度的悲痛中,甚至起自殺的念頭。後來他削去頭發打算出家為僧,也被孝庄和一些高僧勸阻。由於孝庄的盡心輔佐,使順治帝在清初的政治、軍事斗爭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勝利。(四)順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順治帝染上天花駕崩。八歲的玄燁繼位,年號康熙,福臨第三子。順治生前,喜歡二子福全,從小將他養在宮中,准備立福全。也有傳說順治臨死前,曾想選立一位成年的兄弟。但孝庄堅持立皇子,並擇定玄燁。原因是玄燁已出過天花,有了免疫能力。「他在髫齡時已經出過天花,不會受到這種病的傷害」【8】。玄燁繼位後,由四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與鰲拜輔政。孝庄文皇後由皇太後進而被尊為太皇太後。太皇太後將玄燁扶上皇帝寶座後,仍然堅守問政而不擅權的原則。當時有人上書勸孝庄垂簾聽政,《清聖祖實錄》記載:「甲子,江南桐城縣生員周南詣闋奏十款……請垂簾以勸盛治之隆」。這個請求被她斷然拒絕,而實行四大臣輔政。然而,重大決策必經孝庄同意方可實施。四大臣輔政時期,仍以「效法太祖、太宗」作為施政綱領,並恢復部分入關前的舊制,他們的思想傾向守舊。但四大臣約康熙四年(1665年)開始出現了裂痕。索尼資望最高,居四大臣之首,曾參與擁立福臨,最受太皇太後倚重。康熙四年初,議立索尼孫女(長子噶布喇之女)為康熙皇後。鰲拜聲稱「若將噶布喇之女立為皇後,必動刀槍。滿洲下人之女,豈有立皇後之理?」並會同遏必隆與蘇克薩哈啟奏太皇太後。孝庄太皇太後斷然回答說:「滿洲之女如何立不得皇後!我意已定,不必再議」【9】。七月,索尼的孫女冊立為皇後,成為皇親。同時,出身鑲黃旗的鰲拜權勢日張,遏必隆依附之,加強了他們在輔政大臣中的地位。康熙五年(1666年),鰲拜借故恢復舊制,對清初圈定的八旗土地,倡議並強行換地,與正白旗的蘇克薩哈的利益發生尖銳沖突,因此積怨日深。索尼年老多病,害怕捲入他們之間的矛盾,於康熙六年(1667年)三月,會同鰲拜等奏請康熙親政。太皇太後諭示說:「帝尚幼沖如爾等俱謝政,天下事何能獨攬?緩一、二年再議」【10】。六月,索尼病故。七月,太皇太後決定康熙親政理事,但仍強調「雖親政,爾等仍同輔政」【11】。鰲拜表面贊同康熙親政,實際上並不願放棄輔政大臣。這時,輔政大臣已剩下3人。遏必隆依附鰲拜,鰲拜居功自傲,擅權跋扈,排斥異己,結黨謀私。康熙三年,朝廷發生新舊歷法的爭議,鰲拜利用康熙年幼,不把康熙放在眼裡,打擊新法參與者,並將順治時期的欽天監湯若望等人逮捕審訊,判決凌尺處死。適逢京師地震,宮中失火,太皇太後親自出面干預,才將湯若望保護下來。鱉拜還獨斷專行,濫殺大臣,找借口將向他提意見的戶部尚書蘇納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正登聯等大臣殺掉。康熙十四歲,到了親政年齡,大臣們上疏要求皇帝親政,但奏摺被鰲拜一再扣壓,最後孝庄以太皇太後的身份出面,才使康熙親政。輔政大臣蘇克薩哈自知勢孤,疏請經先帝陵寢,鰲拜稱旨責問,將蘇克薩哈及全家逮捕,定二十四大罪,凌尺處死。康熙「堅決不允」,「鰲拜攘臂上前,強奏累曰」終於將蘇克薩哈處以絞刑【12】。鰲拜專權跋扈,藐視皇帝,威脅了皇族的利益。以孝庄的智略膽識,豈容如此權臣,於是演出「智擒鰲拜」的歷史事件。《清史稿》記載:「……乃選侍衛,拜唐阿少年有力者為撲擊戲,是日鰲拜入見,即令侍衛等掊而擊之」。選少年侍衛以游戲為名捕鰲拜,事不成,只算少年無知游戲過火而已,成功了則假戲真做。就這樣沒費刀槍血刃,便將不可一世的鰲拜捕獲,將其終身監禁,處死了其同黨。康熙帝全面親政後,太皇太後不過多出面參政,然康熙處理國家大事,必先徵求她的同意。她雖「不預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後行」【13】。據《康熙起居注》記載,玄燁每天上朝前或下朝後,都要去後宮向祖母問安請示,有時一天多達三次,聆聽祖母面授機宜。康熙帝稱頌祖母說:雖然「穆處深宮」,但常為國家謀劃「弘綱大政」,「勉以懷保,惕以勵精」【14】。康熙十一年(1672年)末,太皇太後諭示玄燁說:「方今天下太平,四方寧謐,然安不忘危,閑暇時仍宜武備訓練」。又說「人君之道,誠莫如虛公裁斷」【15】。這些諄諄教誨,為康熙一生的文治武功奠定了扎實的治國思想基礎。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吳三桂等發動「三藩之亂」。在朝廷內圍繞撤藩與否發生過激烈的爭論,康熙亦曾有過動搖之念,但在孝庄的支持下,力排眾議,堅決撤藩,毅然發兵平叛。康熙十四年(1675年),駐牧在關外義州的蒙古察哈爾部布爾尼乘清軍南下平叛,無力北顧之機,興兵叛亂,威脅京師。康熙帝束手無策,太皇太後建議派遣大學士圖海率兵平叛,康熙認為圖海在前朝處理刑事失職被免職而有顧慮,太皇太後諭示:「圖海才略出眾,可當其責」。圖海「八旗家奴之健者數萬人」【16】。孝庄力主用圖海平叛,使清朝擺脫了南北受敵之困境,從而集中全力鎮壓了「三藩之亂」。(五)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75歲的孝庄病重,卧床不起。康熙召天下名醫為其祖母治病,自己晝夜守在身邊,「遍撿方書,親調葯餌,晝夜席地而坐,衣不解帶,寢食俱廢」【17】。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75歲崩於慈寧宮。她在臨終前的遣詔中,寫自己盛年喪夫,中年喪子之哀情,並囑康熙帝「勉自節哀,以萬機為重」【18】。遵照她的遺願,安葬於河北遵化清陵。孝庄的逝世,對康熙身心的打擊極大,康熙陷入極度悲痛之中。文武群臣合疏勸皇上節哀,稱頌太皇太後「佐太宗文皇帝,肇造丕基。啟世祖章皇帝,式廓大業」【19】。這是對太皇太後較恰當的歷史評說。康熙在祭文中,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稱頌祖母說:「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後,臣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極之恩,畢生難報」【20】。康熙作為清代最傑出的皇帝,文治武功,大有作為,六十年如一日,勤朝政、慎刑罰、重農桑、肅吏治,天下寧一,四民尊業,名振中外,開創清王朝鼎盛之世,孝庄為之倍注心血乃是一大原因。他能繼承皇位,是孝庄太後慧眼選定,並在她的直接撫育、教導和輔佐下成長起來。正如康熙所說:「全賴聖祖母太皇太後鞠養教誨以致成立」【21】。

⑷ 孝庄太後最後是生病去世的嗎

孝庄皇後,她是屬於正常的生老病死。公元1687年,年邁的昭聖太皇太後(即孝庄皇後)得了急病,康熙皇帝為此茶飯不思,親自到祖母塌前侍奉。有一次,為了給祖母祈福,他率領百官到天壇,向上天祈禱,希望折損自己的壽歲,來讓祖母多活幾年。生老病死乃是定律,康熙的祈禱終究還是沒能讓孝庄皇後戰勝病魔。公元1688年1月27日,這位輔佐三代帝王的一代名後,終是撒手人寰。 孝庄皇後生前又不願意於丈夫合葬,因此後世子孫只能重新尋找合適的地址,再建造一處陵寢。孝庄皇後陵墓也於此時葬入了地宮。因陵寢位於皇太極的昭陵西方,所以又被稱為「昭西陵」。

⑸ 孝庄太後人物 簡介

最早見於抗清志士張煌言的《建夷宮詞》的孝庄太後下嫁多爾袞可能純屬子虛烏有之談。

皇叔父攝政王,改稱皇父攝政王,可能是古人尚父、仲父之意,不能為太後下嫁之依據。如果以太後下嫁之故,遵攝政王為「皇父」,肯定會頒詔告諭,在清朝可能為後世帝王避諱而毀掉。但是在屬國朝鮮也沒有發現相關詔敕,也說明了太後下嫁之無稽。

太後死後不與太宗合葬也不能成為太後下嫁之根據。因太宗昭陵已有孝端皇後合葬,孝庄為第二後,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諸帝的第二後也都沒有合葬。所以孝庄太後不與皇太極合葬,也不能成為下嫁的證據。

⑹ 孝庄太後什麼時候死的

孝庄太後是病逝的。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太後病逝,終年活了七十五歲。葬入清東陵風水干牆外的昭西陵。

⑺ 康熙王朝43里,孝庄太皇太後得的是什麼病,為什麼後來就死了

應該不是得了什來么病自,是壽終正寢。孝庄文皇後(1613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寨桑之次女。天命十年(1625年)嫁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後受封為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臨(順治帝),其子順治帝即位後與其姑孝端文皇後並尊為皇太後,其孫康熙帝繼位後尊為太皇太後,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後,一生培育、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 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廿五日(1688年1月27日),布木布泰逝世,享年75歲。這在古代已經是比較長壽了!

閱讀全文

與孝庄60歲時候得過什麼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老金交滿了怎麼辦 瀏覽:694
如何能夠擺脫原生家庭的父母 瀏覽:846
孝順作文一年級 瀏覽:636
查詢養老社保查詢應用哪個軟體 瀏覽:17
體檢有無腎炎看什麼值 瀏覽:719
老年痴呆是否半夜要鬧 瀏覽:879
六十歲的老人喝什麼牌子奶粉好 瀏覽:881
老年痴呆葯物醫保報銷嗎 瀏覽:117
如何勸父母看牙 瀏覽:681
老年人撿口罩 瀏覽:824
養老保險金網上支付 瀏覽:279
甲亢治癒後又患老年痴呆 瀏覽:206
連雲港工人退休工資 瀏覽:550
遷安換駕駛證體檢在哪個醫院 瀏覽:890
2018流行秋標款50歲女裝 瀏覽:133
馬鞍山好的敬老院 瀏覽:114
成武縣養老金都是什麼時候發放 瀏覽:1
養生玉碗騙老年人 瀏覽:187
老年人喜歡的食物 瀏覽:646
老年人遺產免費公證 瀏覽: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