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謝默斯·希尼的個人經歷
當年的靦腆少年,在越來越接近成為一位詩人的時候,卻不斷在詩行間反滲出春日施肥耕種時的泥土味。在《人類之鏈》中依然如此:一袋煤炭也能入詩,領受詩人耐心的、不斷留出停頓的詞句調遣。這自然也引來了一些批評。美國有主流書評報刊認為,也許眾人過分敬重希尼的「迷失在田園里的詩篇」了,批評者認為希尼越來越有「將華茲華斯等英國浪漫派詩人的舊式掘土機拉到了當代的世界裡,指甲縫里還嵌著前人的泥土」。美國學者蘇珊·桑塔格在世時也曾評論過希尼的愛爾蘭「就好比是都柏林里的迪斯尼樂園」。還有英國的書評人指出,新詩集里的希尼就像「給自己寫好了訃告」。
希尼聽說以後,笑了起來。他是自葉芝以來首位獲得諾獎的愛爾蘭詩人。踏入70歲後,葉芝便開始動筆寫《最後的詩篇》;而希尼承認,他的第12本詩集《人類之鏈》,確實籠罩著面臨人類終極共同命運時的空落感。詩人說,這種令人心悸的濃霧貫穿了他的整個寫作過程。詩集里有一首詩「門開著,可屋裡漆黑」是希尼獻給已故好友、凱爾特民謠音樂家大衛·哈爾蒙的。
對於一些批評,希尼讀到了隱藏之內的另一層含義:批評自己的「田園詩篇」視現實於不顧。他承認現代詩歌具有比過去更多的社會寫實性,可他說自己有點想念傳統的寫作方式:「詹姆斯·喬伊斯說的:『恰如其分的順序,恰如其分的詞句。』」
希尼會用上整首詩,以「姨媽瑪麗」在農場里烤麵包為意象,刻畫院子里陽光的缺乏、姨媽瑪麗被麵粉染白了的指甲。但他也寫具有政治隱喻的詩。在紀念1917年北愛爾蘭新芬黨的復活節起義50年之際,希尼發表了《半島革命者的安魂曲》,名義上是「紀念1798年的愛爾蘭起義」。那時正值上世紀60年代,北愛爾蘭共和軍和聯合派暴力矛盾最激烈的尾聲,而希尼居然在一眾新教徒觀眾面前朗誦了這首詩。希尼記得當時台下所有觀眾鴉雀無聲。他的態度是:「你不需要熱愛它,只要容許它的存在就可以了。」 1969年,第二本詩集《通向黑暗之門》的發表,標志著詩人開始向愛爾蘭民族歷史黑暗的土壤深處開掘。 1966年到1972年,希尼在母校任現代文學講師,親歷了北愛爾蘭天主教徒為爭取公民權舉行示威而引起的暴亂。 1972年,因為北愛爾蘭嚴迫的政治壓力,希尼和家人移居愛爾蘭都柏林,以教書為主,同時寫詩和詩評,希望成為專業作家,發表的詩集《在外過冬》,則是詩人基於愛爾蘭的宗教政治沖突,尋求足以表現民族苦難境遇的意象和象徵的結果。 1974年到美國伯克萊大學做訪問學者,是他詩歌創作上的一個轉折點。80年代起,他開始在英國牛津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任榮譽教授。
希尼創作的最高峰是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那也是北愛沖突最血腥的幾年。 在這期間他發表的重要詩集有《北方》(1975)、《野外工作》(1979)、《苦路島》(1984)、《山楂燈籠》(1987)、《幻視》(1991)及《詩選》(1980)等。希尼曾說:「詩人在根本上是要對世界作出回答,對世界作出反應。」但他也認為,「詩人的首要職責,是允許詩歌再次發生,使詩歌繼續下去」。 北愛爾蘭獲得和平之後,希尼說:「我不會忘記聽到宣布停火那天的感覺:猶如黑暗的屋頂被打開,燦爛的陽光射進來」。 1995年,他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為:由於其作品洋溢著抒情之美,包容著深邃的倫理,批露出日常生活和現實歷史的奇跡 (「Seamus Heaney for works of lyrical beauty and ethical depth, which exalt everyday miracles and the living past」)。2013年8月30日,謝默斯·希尼逝世,享年74歲。
㈡ 重疾險買終身還是70歲,重疾險究竟該如何選
梧桐樹保險網幫您解答疑惑~
就保費而言,大家肯定都知道定期的更便宜,對保險公司而說,給予被保險人的保障時間越長,所承擔的風險就越大,自然保費也就越貴了,這點相信大家都理解。拿某款重疾險舉例,如果買保障到70歲的,一年才2000多,要是選擇終身保障的話,就需要6000左右了,當然所承受的經濟壓力是不一樣的,但問題是,如果只能保到70歲,現在人的壽命越來越長,到了70歲還健在的老人比比皆是,若真到了那個時候,身體素質變差,也更容易生病,最需要保障的時候保障沒了,想重新買基本不可能,年紀越大越不劃算。所以,還是那句話,要是經濟條件可以的話,就買終身的,如果資金不是很充足,可以先買個定期的,等經濟變好了再買終身的。
當然,這並不是說短期或者定期重疾險完全沒有可取之處,如果真實的情況是沒有能力買70歲的,更別說終身了,這個時候考慮一年期的當然可以,有保障總比沒有強。對於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工資不高,直接買終身或者長期的重疾實在是壓力過大,一年期的無疑是很好的選擇,能提供保障又不至於保費過高。要是買一年期的重疾的話,有2個問題是需要注意的。
1.等待期。在等待期里出現保險公司是不賠的,只會退還保費,無論買什麼保險,只要涉及到等待期的都需要認真對待。
2.續保。選擇一年期重疾險的時候,盡量選擇那種可以保證續保的,萬一哪天身體出了問題,發現保單過期,沒法續保,那真是悲催了,或者情況好一些,身體還是好的,只是保險公司突然通知說不能續保,需要額外去找產品的時候,肯定也是虧了的,不如前期選擇時就買能續保的。
其實,有一個不錯的解決辦法,買一個終身的加個定期的,或者買終身的加消費型的,畢竟重疾險的費用在保險中算高的了,採用這樣一種搭配的方法可以保障保額充足,而壓力不至於累積。還是舉個例子,比如買了20萬的終身重疾,在加一個30萬的定期重疾,或者,買的是20萬的終身重疾,加一個30萬的消費型重疾險,保額也可以到50萬,算下來,重疾的保額就有了50萬,肯定比只買終身重疾要便宜。關於重疾險,保額一定要足,要不然當問題發生後,無法解決問題,要是一生平平安安,估計這是大家都希望的吧,只要能健健康康,所交的保費也就不算什麼了,大可賺回來。
㈢ 人一旦年齡過了七十歲,怎樣才能讓晚年一帆風順呢
世間的事,實在太復雜,不是非此及彼,講到開始,就能猜到結局。
世上的人,多半都會為自己努力而活,多半也認為自己盡了為人、為人夫、為人婦、為人父母的責任。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卻沒有那麼容易,就算是父母兒女之間也是一樣。
之間種種,得視當事人具體的情況具體對待、具體分析才行。總之,年過七十的老年人,得記住以下幾條定律:守住安身立命的養老錢、守住健康的身體與樂觀的心態、守住兒女的孝順,你的晚年生活,才會幸福安康就對了。
㈣ 寫給70歲的自己!獻給 50 60後的人們,請看看
寫給七十歲時的自己
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雖然 科技 進步,但能活到八十也算很好了!對於已過六十的我們來說,想想離「古來稀」的日子是越來越近了,如果到這時還不知道人生最該把握的是什麼,仍汲汲追求俗世的價值生活,那麼,到了閉眼那一天才真是知道窮忙碌了人生這一遭。
我希望自己能夠活過七十,有機會看到今天寫的這篇文章。到那一天,我一定會強迫自己「靜靜地、專心地、誠心地」讀《寫給七十歲的自己》,並且以文章裡面的要求來鞭策自己。
一、不貪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里的「得」就是「貪得」,想要擁有什麼的物質慾望。
人老的時候為什麼要「不貪」?因為你的體力、精力、記憶力、拚鬥力…… 都大不如前,這時如果仍然和年輕時一樣,什麼都想要,你的日子肯定會過得十分辛苦。
這時候要放下貪念,也就是孔子說的:戒之在得。
不貪的觀念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又是什麼?
凡是「基本生活」不需要、用不到的,就不要。什麼是基本生活所必須的?你能吃多少、喝多少、穿多少、住多少、玩多少!例如財富,如果已經累積足夠的養老金,再多的要了有何用?為兒女做打算嗎?你已經七十歲,你的兒女年紀有多大?那麼大的兒女,如果還需要你的經濟照顧,除非他是智障、殘廢,否則這種沒出息的兒女不要也罷。
除了不應有物質的貪念,也不應有物質的「比較心」。 好比說名牌皮包、手機,不要因為別人都有,所以自己也想擁有一個,而不問自己是否需要?不管是什麼東西,沒有需要就不要,不要在意別人怎麼看你。
人到七十,還生活在別人的眼光之下,這不悲哀嗎? 我就是我,管你如何看我、如何想我,我還是我。也因此,在人生剩下的歲月里,除了基本生活所需,其餘都不要,這就是孔子說的:戒之在得!
二、不嘮叨
不管什麼事情,都不要嘮叨,啰啰嗦嗦像念經似地念個不停。如果實在看不下去,溫和地提醒一聲,最多兩聲,也就足夠了!再說下去就是「令大家都討厭」的嘮叨。
想想當年你年輕的時候,父母以為愛你,不停地在你的耳邊「叮嚀」,你當時有什麼感覺?人生最可怕的,是不能記取教訓,以致日後成為自己當初所討厭那一型的人!年輕時如果你討厭長輩對你嘮叨,將來當你成了長輩,也請不要對你的晚輩嘮叨。
三、不活在過去
當然,喜歡活在過去是人的天性,不要說老人,曾經有段時間我也喜歡談「當年勇」,一旦談到這些話題,我頓時覺得精神格外振奮、言語格外犀利,大有欲罷不能之勢。
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聽得不耐煩了,皺眉問我:這些都是過去,你講它有什麼意義嗎?頓時之間,我暗暗慚愧。從此,我曉得暗自檢討自己和別人聊天的話題,也開始留意別人談話的內容,這才發現「活在過去」是大多數人的毛病,而且越老越嚴重。
希望我老了以後不要犯這個毛病! 回憶,只須跟「和你有共同記憶」的朋友一起分·享。其它無關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少跟他們談自己的過去。
四、不堅持己見
堅持己見從別人的角度看,就是固執。越老越固執,聽過這句話嗎?這是事實,也是普遍現象。老人為什麼固執?可能原因如下:
1、老人累積了許多的人生經驗。 當他碰到新事件,立刻會拿它和以往的經驗做比較,並迅速做出結論:是好或壞、是對或錯、是可行或不行!
2、老人不太能接受新事物。 這讓老人的許多想法,例如人生理想、生涯規劃、生命的價值觀……和年輕人的認知都有一段差距。
3、人越活,會為自己設定越來越多的框框 ,這個不行、那個不可以,而且,只要自己衣食無慮,往往就會不顧一切地堅持下去。
4、面子問題。 年輕時如果長輩教訓你,即使心裡不服,還是會忍下來。可是,等到你成了長輩,如何能再忍受年輕人對你的糾正?
綜合以上四個原因,老人便成了年輕人眼中的老頑固。我將來可不希望成為老頑固。 如何做呢?我管不了的事 ,我想都懶得想。 家人的事,我只盡勸告的義務 ,最多說一、兩次,絕不堅持。
與我有關的事, 如果是小事,我也不堅持。唯有大事,我才會考慮是否要堅持己見。什麼是大事呢?那些日日夜夜,會長時間影響我生活的事情。畢竟我已經老了,生活上有一些老習慣,即使在別人眼中是壞習慣,只要沒有違法亂紀,別人有什麼資格要求我改變?
五、不怨天尤人
最討厭和別人聊天,一開口就他抱怨天、抱怨地、抱怨張三、抱怨李四......好像普天下都欠他。真有誰對不起你嗎?別忘了,人生如戲!假如碰上一個不稱職的搭檔演員,你可以選擇「拒絕繼續再演下去」。也別忘了,這本來就是一個不公平的世界。有人出生在父親是賭鬼、母親是毒蟲的家庭,他的公平又在哪兒呢? 自己的人生自己選擇,自己過 ,也應由自己負起完全的責任。
六、不後悔
管他過去曾經犯了什麼錯誤,過去的都已經過去了,後悔有何用? 人生已經夠苦了,不要再自尋煩惱。 人生要面對的是現在!
尤其是你已經七十,人生沒有剩下多少「現在」。 掌握現在,規劃短期的未來,讓自己有限的人生更加美滿,這才是七十歲的你應該做的事。
七、想做,就去做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我以為「從心所欲」就是:想做,就去做!人已經活到七十歲了,還有幾個「 健康 」、「從心所欲」的日子可以過?
想做什麼,趁現在還有時間、還有體力、還有財力,就去做吧! 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目光和想法。 該用什麼、該穿什麼、該花什麼、該玩什麼 ……只要自己還有這個能力,全都不必節省。不要等躺在病床上還在掛念衣櫃裡面那件價值好幾萬元,准備留著重要場合穿著的衣服,到今天一次都還沒穿過呢!
八、記住五個「停止」
1
停止生氣
年輕時我們多多少少有些脾氣,特別是孩子不聽話時,總免不了罵孩子甚至打孩子。但是,現在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了,有自己的想法了,我們則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了。
我們可以運用經驗累積的智慧,提供參考意見給兒女,並保持幽默、慈愛的態度,不要因兒女不接受意見就生氣或嘮叨不休,以免形成兩代的緊張關系。
2
停止抱怨
每個人都有煩惱的事情,有時候也想跟別人傾訴,這可以理解,但要注意你抱怨的頻率。
如果你的朋友總是跟你抱怨同一件事,每天都在傳達負能量的話,你也會不喜歡這樣的朋友吧。
3
停止浪費時間
彈指一揮間,我們都已經邁入中老年的行列,時間不等人,我們更沒有機會浪費時間了。
想做什麼就去做,想要什麼就去買,想吃什麼就去吃,別再說什麼「等以後」「等有時間」「等過幾天了!」你可以等時間,但時間決不會等你!
4
停止孤獨
無論是與子女同住,還是和老伴兩人生活,都要做到精神獨立,千萬不要一天到晚就圍繞著家裡的幾個人生活。
老人應該多「走出家門」,有自己的朋友圈,有幾種感興趣的愛好,這樣生活才更豐富。
5
停止存錢
中老年朋友們,不妨停下存錢的腳步吧!存摺上的錢只是一個數字,辛苦了一輩子的我們,真的要對自己好一點。
在自己能力范圍內,不要太在乎一件衣服多少錢,一棵白菜多少錢,要捨得花錢!錢花了才是自己的,存起來的錢只能算遺產。
以上就是我對未來七十歲的我的自我期許。
總合這八項期許,大體上可以歸納成三個小結論:
一、言語要收斂。
二、思想要正向。
三、行動要積極。
人生匆匆,回想我還是那個調皮搗蛋的小鬼,往事猶歷歷在目,卻不料一眨眼我已踏入「老人」之林。
想到歲月如梭,再沒幾年我就可能染上「老人病」,趁著此時還有幾分精力,寫下這篇文章,留待日後警惕自己:希望年老的我不貪、不嘮叨、不活在過去、不堅持己見、不怨天尤人、不後悔,想做,就去做!
如此這般,活在我身邊的親友才會快樂,我自己也會快樂。
最後送給大家一首笑字訣,
祝圈裡的好友天天開心,
人人活過100歲!
笑字訣:
早晨笑笑,歡喜熱鬧;
白天笑笑,更有情調;
晚上笑笑,睡個好覺;
微信笑笑,更感美妙;
困境笑笑,雲開日照;
煩悶笑笑,憂愁拋掉;
繁忙笑笑,勞累頓消;
閑逸笑笑,快活逍遙;
老來笑笑,越長越俏;
經常笑笑, 健康 到老。
㈤ 簡·西蒙斯的角色點評
在成簡·西蒙斯名成以後所主演的電影,大部份都對她的角色有精彩演釋,演技的水準,超過多位得過奧斯卡金像獎的美國女星。《深宮怨》、《霧里足音》、《苦戀》、《錦綉大地》、《孽海痴魂》、《萬夫莫敵》、《田園春夢》、《金屋藏春》和《大團圓》,都能表現出獨特的氣質。 電影生涯西蒙斯後來在1944年返回倫敦,原本打算入讀阿依達·福斯特舞蹈學校(Aida Foster School of Dance),立志成為舞蹈員,但卻被電影導演伏爾·凱斯特(Val Guest)發掘,年僅14歲的她獲安排在瑪格麗特·洛克伍德(Margaret Lockwood)主演的《給我們月亮》(Give us the Moon)中演出。在1946年,她參與由大衛·利恩執導,改編自查理斯·狄更斯同名小說的電影《孤星血淚》(Great Expectations),飾演艾絲泰娜(Estella)一角;後在1948年,她又與羅蘭士·奧利花合作,在他自導自演的《哈姆雷特》(Hamlet)當中飾演歐菲莉亞(Ophelia),並首次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此外,西蒙斯早期在英國參演的電影還有1947年的《孤鳳緣》(Uncle Silas)和《黑水仙》(Black Narcissus)等等。
西蒙斯在《孤星血淚》與大衛·利恩的合作,令她立志在演藝事業有更進一步的成就。而在《哈姆雷特》的演出剛好給予她新的機會。在拍攝《哈姆雷特》後,羅蘭士·奧利花原有意邀請她到布里斯托爾古域劇團(Bristol Old Vic)參與各類演出,但被其經理人公司蘭克機構(Rank Organization)拒絕。在1950年,西蒙斯的經理人公司復將其合約售予美國好萊塢RKO製片商侯活·曉治,令她獲機會往美國發展。
在1950年,西蒙斯嫁給曾多次合作的英國演員史超域·格蘭加(Stewart Granger),在得到丈夫協助下,她得以順利過渡到好萊塢影壇,且為侯活·曉治在四部電影中演出,其中包括由導演奧圖·柏林明嘉(Otto Preminger)執導的《玉面蛇心》(Angel Face)。在1953年,她又與史賓沙·德利西(Spencer Tracy)合作,主演她自認相當喜歡的《紅伶淚》(The Actress)。至於西蒙斯在1955年與馬龍·白蘭度和法蘭·仙納杜拉主演的歌舞劇《紅男綠女》(Guys and Dolls),更為她在翌年奪得金球獎音樂劇及喜劇類最佳女主角獎。西蒙斯在1950年代主演的好萊塢電影還包括與理查德·伯頓(Richard Burton)合作的《聖袍千秋》(The Robe,1953年)、與域陀·米曹(Victor Mature)合作的《埃及人》(The Egyptian,1954年)、與格里高利·派克合演的《山河血淚美人恩》(The Big Country,1958年)、與伯特·蘭開斯特合演的《靈與欲》(Elmer Gantry,1960年)、以及與柯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合作的《斯巴達克斯》(Spartacus,1960年)等等,是1950年代最受歡迎的好萊塢女星之一。在1969年,西蒙斯再憑電影《大團圓》(The Happy Ending)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編輯]後期發展踏入1970年代後,西蒙斯專注於舞台劇和電視演出,但成就比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高峰期遜色。她曾參與的作品包括史蒂芬·桑坦製作的音樂劇《小夜曲》(A Little Night Music),並先後在美國各地和倫敦西區巡迴演出三年。後來她在美國參演迷你電視劇《荊鳥》(The Thorn Birds),並憑此在1983年獲得艾美獎劇集及特別類別最佳女配角獎。在1985年及1986年,她又在另一出美國電視劇《南與北》演出。
西蒙斯後期受酗酒困擾,1986年正式接受戒酒治療後,1988年與安東尼·霍普金斯和休·格蘭特特合作,在英國電影《天倫夢醒》(The Dawning)中演出。在1989年,她繼1946年後第二度參演《孤星血淚》一劇,但這次則是迷你電視劇版本,而飾演的角色則是艾絲泰娜的養母郝薇香小姐(Miss Havisham)。在1991年,西蒙斯曾客串參演美國科幻電視劇《星際迷航:銀河飛龍》(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 西蒙斯步入1990年代後仍然活躍參與演藝工作,1995年在電影《編織戀愛夢》中演出,與威諾納·賴德、艾倫·鮑絲汀(Ellen Burstyn)和安·賓歌羅馥(Anne Bancroft)等合作。為答謝她對演藝事業的貢獻,她在英女皇2003年元旦授勛名單中榮獲OBE勛銜。踏入70歲以後,西蒙斯參與不少配音工作,曾配音的電影包括2001年的《太空戰士:滅絕光年》、以及2004年的動畫電影《哈爾移動城堡》英文版。
晚年的西蒙斯備受肺癌困擾,她在2010年1月22日卒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莫尼卡寓所內,終年80歲。
㈥ 問題大家進來幫
人的一生,由生命開始到衰老死亡,都要經過三個大的階段,即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成年時期、老年時期。在這三個階段中,又有兩個轉化時期,一是由童年步入成年的發育時期,這就是青春期;一是由中年踏入老年之際的過渡時期,稱之為更年期。
更年期(來源於希臘語:梯子的一級),是人體由成熟走向衰老的過渡階段,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生理現象,是生命活動規律。衰老是自然界一切生物的共同特徵,表現為生物形態結構與生理功能都在發生退行性變化。對人類而言,更年期則是進入老年階段的前奏曲。
更年期主要表現為人的內分泌功能減退或失調,最突出的是性腺功能的變化。這一變化或輕或重會引起體內一系列平衡失調,使人體的神經系統功能與精神活動狀況的穩定性減弱,從而導致人體對環境的適應力下降,對各種精神因素和軀體疾患都比較敏感,以致出現情緒波動,感情多變,並可誘發多種疾病。如果在進入更年期前,對此有足夠的精神准備,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則可在心理上較快地適應更年期機體內環境的調整,從而可以避免或減少各種症狀的發生,平安度過更年期,順利邁進老年生活。
常,一談到更年期,人們往往認為那是婦科研究的問題,與男性無關。誠然,女性到了45歲左右往往會出現更年期的各種表現,比如出現月經失調、頭暈、心悸、胸悶、氣短、情緒不穩、喜怒無常等現象。但是,男子會不會和婦女一樣出現更年期呢?有些學者認為,男子到了40歲以後睾丸重量逐漸減輕,50歲開始縮小,產生精子的能力逐漸下降,睾酮的分泌也有所下降,睾丸功能減退;垂體促性腺激素也有一定變化,腎上腺皮質分泌的男性激素也減少,這個年齡階段的男子往往也會出現一些輕重不同的症狀,所以,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男子也有更年期。
男子的生殖器官——睾丸的功能,雖然有一個逐漸衰退的變化,但是不完全喪失功能,這是與女性的根本區別。正因為如此,由中年步入老年的男性,幾乎沒有女性那樣明顯的不再排卵、絕經之生育能力喪失的標志,以及伴隨出現的明顯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的癥候。處於這個時期的男性,仍然會出現許多身體上和心理上的危機。一開始,有人用男性更年期這個術語來形象地概括上述現象時,不少人覺得挺滑稽的。就這個問題,醫學界也爭論了多年,最近幾年意見已趨向於一致,認為男子也有更年期,只是更年期劃分的標准不如女性那樣明顯而已。
男子更年期一般症狀比較輕而隱晦,大部分人不知不覺地渡過了更年期,這是由於男子性腺功能衰退過程不象女性那樣有明顯的標志,從何時才算進入了更年期也不易確定,但在情緒心理、性慾等各方面的改變與女性更年期症狀基本相同,卻都不如女性那樣明顯而急驟。男子更年期症狀雖可表現與女性類似的煩躁不安、心悸、多愁、耳鳴、失眠、心血管系統不穩定等。但其表現常常以神經質、性功能障礙、易疲勞、記憶力減退等為主。由於男性的性腺功能衰退緩慢,男子的更年期症狀出現也比較晚,一般在55~65歲之間發生,比女性晚10年左右。
男子從何時進入更年期?將持續多久?這個問題難以准確地回答。女子也一樣。但是,婦女絕經的年齡是可以准確肯定的。我國城市婦女平均絕經年齡為49.5歲,農村婦女為47.5歲。美國婦女為51.4歲。范圍可在45~55歲之間。男性更年期的實際發生年齡,一般認為比女性稍推後,可在50~60歲這一階段。現在多數學者認為,人的衰老變化從40歲後就逐漸明顯了,但真正影響到工作、生活、學習各方面的時候,應該是在60歲以後或65歲以後。很多國家規定60或65歲為退休年齡是有一定道理的。現在不少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都規定65歲以上為老年。亞洲太平洋地區由於許多國家的平均壽命較低,1980年12月,在世界衛生組織召開的工作會議上,正式提出亞太地區以60歲以上為老年人。我國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會常委會經過研究,建議我國將60歲以上稱為老年(符合我國以「六十花甲之年」為老年的傳統習慣),把45~59歲稱為老年前期,60~89歲為老年期,90歲以上為長壽期。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1億以上,據預測,2000年將達1.3億;2025年將達2.8億;2045年達到高峰,平均每4個人就有一位老年人。根據年齡和平均壽命增長的趨勢,結合我國男性的生理結構和特點,可以認為,我國男性的更年期在50~65歲之間。
性更年期與女性更年期相比,有許多不同之處。除了各種生理變化不如女性突出外,症狀表現也不十分明顯。女性更年期時,卵巢的功能由減退到完全停止,內分泌失調明顯,症狀多而突出;而男性的睾丸變化是緩慢漸進的,因而精子生成的能力在更年期以後也不是完全消失,男性激素分泌的降低也是緩慢的,故男性更年期比女性發生得遲,臨床表現一般較輕,有些人甚至沒有症狀。因此,由中年步入老年的男性幾乎沒有女性那樣明顯的不再排卵、絕經,以及伴隨出現的植物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的癥候。許多男性都能適應這個較緩慢的改變過程,所以他們大都能安穩地渡過更年期而毫無自覺症狀。可是,另外有些人則不然,他們的適應能力和調節能力較差,於是就出現了這樣、那樣的臨床症狀,即所謂「男性更年期綜合征」。
男子在更年期出現不適症狀的年齡大約在50~60歲期間,一般以55歲左右為多見,也有個別發生在40歲左右或遲至70歲者。其症狀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精神、神經方面:如出現神經質、煩躁、易怒、多疑、焦慮、抑鬱、恐怖感、孤獨感,有時會出現因自負、自卑感而喪失信心;睡眠減少、頭痛、口羅嗦和興趣減低等。嚴重者很像精神病發作,即所謂更年期精神病。這些病人多呈抑鬱型,如追問病史,常有精神情緒不穩定的既往史。
(2)血管運動性方面:夜間感到渾身發熱,甚至出現踢棉被的現象;莫名其妙的頭痛,局限於前額和頭頂部,陰雨天氣,頭痛加劇;有些人眼前會出現小黑點,也有人會覺得四肢發涼、心悸、胸悶、呼吸不暢感、眩暈、局部麻木、刺痛感、耳鳴等。
(3)全身方面:精力、體力、注意力、近事記憶力、視力都下降,容易疲勞、乏力、怠惰感及納食減退、便秘、浮腫、夜尿次數增加和排尿困難等。
(4)性機能方面:性功能減退,表現為陽痿、性慾淡漠或是無性慾等。但性機能的變化多數是心理上或過去延續下來的。
㈦ 七十歲對聯
經典對聯:
上聯:福如東海長流水
下聯:壽比南山不老松
㈧ 1951年今年多大
1951年今年是70歲。
年齡,指一個人從出生時起到計算時止生存的時間長度,通常用年歲來表示。年齡是一種具有生物學基礎的自然標志,一個人出生以後,隨著日月流逝,年齡也隨之增長,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人在進行自身再生產的同時,也進行著年齡的再生產,它總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年齡的個人所組成。此外,各種人口現象,如結婚、生育、求學、就業、遷移、死亡等,都與每個人的年齡密切相關。所以,正確計算年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歷法年齡
即年代年齡或者說時序年齡——為出生後按日歷計算的年齡,也叫實足年齡,是最常用的計算年齡的方法,簡單,易掌握,也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記載。
生物年齡
(壽命)即生理學年齡:這是根據正常人體生理學上和解剖學上發育狀態所推算出來的年齡,表示個體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實際衰老程度,可用來預計某一個體未來的健康狀況,估計其壽命。如一位實際年齡60歲的人,生物年齡可能是60歲,也可能是50歲,也可能是70歲。
㈨ 70歲退休的高學歷中老年人世面跟26歲入了幾年社會的年輕女子相比應該更淺還是更深
應該是生,70歲的漫長歲月,從他懂事開始,他所見過的社會以及穿處理過的問題是非常多的而26歲,也就剛踏入社會前階段,也許閱歷和見過的世面。都差不多,但是70歲的人後,一個階段也可能經歷了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如果說見世面如果70歲的人是農村或山區的從來沒有離開過家,而26歲的從小家境好周遊全國周遊世界。所受的教育也非常的優良,那麼這種70歲的人可能沒有26歲的人見過的世面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