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女子15歲才成年,為何男人都娶十三四歲的
古代女子15歲才成年,多在十三四歲就嫁人的原因,起初大多是為了補充人口,後來逐漸演化為一種婚姻習慣。
當然女子十三四歲結婚的最後一個原因,我認為還跟古代男子的神秘息息相關,在古代,普遍認為十三四歲是「豆蔻年華」,此時的女子如剛綻放的花骨朵,正是讓人喜歡的時候。
❷ 在古代,女子和男子到多少歲結婚,比如說唐朝、明朝、清朝
古代成婚的年齡,各朝代並不相同。春秋時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結婚;又謂「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為不失時。《漢書·惠帝紀》中就明文記載:「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罰她繳納五倍的賦稅。其實,中國古代早婚的現象也很嚴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並聽婚嫁」的規定。《後漢書·班昭傳》中就記載:班昭「年十有四,執箕帚於曹氏」。《漢書·上官皇後傳》中甚至有「月余遂立為皇後,年甫六歲」的記載。但一般都是在20歲前後。
其實關於婚齡古代是呈現一種轉變的趨勢,但是大致都回歸到了20歲左右,而關於成婚年齡的利弊古書上有一段講述得很好,引用如下
「人之男女不可於幼小之時便議婚姻。大抵女欲得托,男欲得偶,若論目前,悔必在後。蓋富貴盛衰,更迭不常,男女之賢否須年長乃可見。若早議婚姻,事
無變易固為甚善。或昔富而今貧,或昔貴而今賤,或所議之婿盪浪不肖,或所議之女狼戾不檢。從其前約則難保家,背其前約則為薄義。而爭訟由之而興,可不戒哉?」
❸ 古代男女結婚,男子比女子大多少歲
古代男女結婚不一定要男比女大,甚至還有女大三抱金磚的說法,所以古代男女結婚在年齡上並不是很保守,甚至老妻少夫也很常見,當然通常情況下,男子的正妻與丈夫的年齡相差不會很大,一般來講老妻少夫通常是有原因的,比如小男孩得重病,需要沖喜,這時就有可能會娶一個比自己大十幾歲的女子,再比如皇帝賜婚,通常死了駙馬的公主會被再次賜婚,此時公主可能年齡比較大了,但往往還會被賜給年輕的臣子。當然了,對於年齡也許古人比我們開放的多,七八十歲的老頭子娶十幾歲的小姑娘是很正常的。之所以你感覺會接受不了,那是因為你沒生活在那個社會背景下,因為古代女子的婚姻完全沒有自主可言的,別被古裝電視劇拐騙了,女豬動不動就逃婚,那簡直是不可能的,因為一旦逃婚,夫家是有權處死你的。呵呵,雖然很同情古代的女子,但本公子不得不想說:古代真好啊!
❹ 古代男子很喜歡娶14、15歲的女子,有何緣故呢
在古代,不僅僅是平民百姓,皇帝在這個年齡也已經娶妃子了。80年代或者90年代的爺爺奶奶,或許都是這個年齡結婚的吧?有的,更小,可能是在十三、四歲就已經成親了。當年的彩禮也簡單,不要銀兩,幾斗米或許就成就一樁姻緣
不是古代人喜歡娶十四五歲的女孩,而是就是這種普遍現象。
1、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在談婚論嫁方面,都是越年輕,越值錢的。這是人類的普遍認識。
2、有錢人家當然更喜歡買年輕的了。缺錢的只能將就了。
❺ 在古代封建時期,男子都喜歡娶十三四歲的小姑娘,其中有何「貓膩」
因為當時社會的封建,女子一般十幾歲就嫁人了,一般超過十六歲還沒出嫁的就算老姑娘了。所以不是說男子都喜歡娶十三十四歲的女孩子,而是因為這個年紀的女子都是適婚年齡。再說了就算是古代人都喜歡娶這個年紀的女孩子也情有可原,因為剛開始發育,身體很稚嫩,心靈很純潔,基本人見人愛。
十三四歲這樣的年齡,放在現在,或許還是在上初中的青澀女生,在大多數人的眼中,那般的年紀,不要說結婚了,就算是談戀愛都是早戀,的確,十三四歲這樣的年紀,女生不要說結婚生子,身體甚至都還沒有發育完全,過早綻放的花朵自然也更易夭折。
古人壽命短,一般因為飲食和疾病的原因,很多人也就活到40多歲!尤其是碰到災年,天災,戰爭,瘟疫,飢餓,普通的老百姓根本沒有能力反抗,只能撒手人寰,留下年幼的子女!所以為了更好的延續後代,古人們常常很早就結婚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血脈的延續在古代,永遠是家族最重要的事情!
❻ 為什麼古人結婚平均年齡才十幾歲古代女子為何要早婚早育
古代是一個早婚的時代,在我國最早的《禮記》中,對男女婚嫁年齡標准有規定,男子20歲,女子15歲便可以成婚。到了唐朝以後,尤其是中期以後,就變成男15歲以上,女13歲以上都可以嫁娶。明代以後,明太祖朱元璋就規定男子16歲,女子14歲可以婚嫁。
另外也還是這個原因,惡劣的條件下,孩子的夭折率也非常高,有時候要想養活一個孩子,必須得多生幾個孩子才可以。為了保證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死之前能夠養大至少一個孩子,就必須早婚早育了。
❼ 古代男女婚配年齡,古代女子的結婚年齡是多大各個朝代有什麼不同
提起古代男女婚配年齡,大家都知道,有人問古代女子的結婚年齡是多大?各個朝代有什麼不同?另外,還有人想問古代女子幾歲可以出嫁?男子幾歲可以娶妻?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古代結婚的年齡,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古代女子的結婚年齡是多大?各個朝代有什麼不同?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古代婚姻,很多人有這樣一種認識,古人普遍早婚早育。從文獻資料來看,古代女子結婚是比較早的,具體早到什麼程度呢?一般而言,古代女子到了13、14歲就要出嫁的,最晚也不能超過19歲。
《春秋穀梁傳·文公十二年》載,西周時期男子20歲「冠而列丈夫」,女子15歲為「及笄」,男女過了這個年齡就可結婚。同時,《周禮》也有規定:男子30而娶,女子20而嫁。這一時期,女子出嫁是比較晚的。
但是到了漢代,這一年齡大大提前了。在漢代,男子結婚年齡是15、16歲,女子則是13、14歲。《漢書.惠帝紀》有載:「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女子超過了15歲還不嫁人就要繳納五倍的賦稅,就要出面干預了。
從西周到漢代,結婚年齡為何提前呢?有人這和越王勾踐有關。據《國語·越語上》載,越王勾踐曾下了這樣一道命令「女子十七歲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越王勾踐為了復仇,舉國上下都獎勵生育,早婚早育自然是題中之義。
漢代之後,早婚似乎成為傳統,歷朝歷代一再沿襲。如,貞觀元年(年),唐太宗下詔:男20歲,女15歲以上無夫家者,州縣以禮聘娶。又如,宋代規定「凡男年15,女年13,並聽婚嫁」;明代朱元璋規定,男子16歲而娶,女子14歲而嫁。
這是規定,從歷史人物看,也反映了女子早婚這一現象。如班昭年僅14歲的時候,就已經嫁給了曹世叔;李清照18歲的時嫁給了丞相趙挺之之子趙明誠;南朝後主陳叔寶的妃子張麗華,10歲入宮便被臨幸,然後便懷孕了。
古代女子在18歲之前大都已經結婚,身體尚處在發育階段,其身心是備受扭曲的。過早結婚生育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加之古代的條件比較差,女子的命運可想而知了。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一再提前人們結婚的年齡呢?原因其實不難理解,古代生產力低下,戰爭不斷,人口擴張是對抗天災人禍的辦法。每場戰事、天災之後,要快速恢復人口,必然要鼓勵人們早婚早育,並為此做出一系列的規定。
值得一說的是,既然要早婚早育,就很難做到優生優育。古代瘋狂擴充人口,造成了很多的後果,如孩童的概率變高,人們的體質不斷下降,這也是古代人平均壽命較短的原因之一。
按照《禮記》所規定的男女成年標准來理解,古代嫁娶年齡一般是男20歲、女15歲。
越王勾踐規定男子20歲而娶,女子15歲而嫁;宋仁宗時期規定男子15歲而娶,女子13歲而嫁;明太祖規定男子16歲而娶,女子14歲而嫁。
《晉書·武帝紀》記載,司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詔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意思是說,女子到17歲,如果父母不將閨女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個「剩男」逼其出嫁。
南北朝時期「剩男剩女」要受嚴懲「女子十嫁,家人坐之」。
在中國古代,女子婚齡標准,各朝多有變動。其中,上古周代的「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屢被提起。此說出自《周禮·地官·媒氏》篇中,如果照這么說,中國早期是實行晚婚晚育的。
從史料來看,實際不然。這個婚齡杠杠,不是現代婚姻中的結婚年齡,而是成年男女必須結婚的年齡上限。
中國古代其實是「早婚」,特別是女性的結婚年齡普通較低。早的11歲就結婚了。據《梁書·張緬傳》和《周書·城冀傳》,梁高祖第4個女兒富陽公主和北周高祖女兒平原公主都是11歲出嫁的。更早的還有在6歲就結婚的,漢昭帝八歲繼承皇位,娶「年甫六歲」的上官安女為皇後。
按照《禮記》所規定的男女成年標准來理解,古代嫁娶年齡一般標準是男20歲、女15歲。但各朝代有異,如唐代,「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明代,「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並聽嫁娶。」
以上就是與古代女子的結婚年齡是多大?各個朝代有什麼不同?相關內容,是關於古代女子的結婚年齡是多大?各個朝代有什麼不同?的分享。看完古代男女婚配年齡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❽ 古代幾歲嫁人
我國古代其實是一個 「早婚國家」,按照《禮記》所規定的男女成年標准來理解,古代嫁娶年齡一般是男20歲、女15歲。但各朝代略有不同,比如唐代,男15歲、女13歲以上;明代,男16歲、女14歲以上。
古代對於適齡男女婚嫁問題,亦制定了相關法令:越王勾踐規定男子20歲而娶,女子15歲而嫁;宋仁宗時期規定男子15歲而娶,女子13歲而嫁;明太祖規定男子16歲而娶,女子14歲而嫁。
到了法定年齡不嫁人的女子,是要被處罰的。譬如南北朝時,如果女孩適齡仍未出嫁即為犯法,家裡人都是要跟著坐牢,這也就是《宋書·周朗傳》中說的「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而漢朝孝惠皇帝時,誰家要是有女兒15歲至30歲還沒有嫁人,就要罰款600錢。
唐朝對於男子20歲以上,女子15歲以上還沒有結婚的也要處罰。這種強迫女子出嫁的初衷,雖然可能首先是出於增加社會人口的考慮,但在客觀上確實解決了不少光棍娶不到老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