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股骨頭換後多長時間可以恢復
股骨頭換後一般兩周後開始去康復科治療,一個月左右可以拄拐鍛煉,重在堅持,不要怕吃苦,基本3個月左右可以獨立行走
2. 做了髖關節置換後腳幾個月才能合攏
問題分析:
這種情況如果是髖關節的置換手術,一般術後一個月可以完全恢復正常的關節功能,可以下地走路及合攏的。
意見建議:
建議術後首先防止感染等並發症,定期積極的活動關節鍛煉,避免感覺周圍的韌帶僵硬勞損等並發症,一般很快可以恢復功能的。
3. 髖關節置換術後大概多長時間可以恢復正常走路
術後第二天即可下地。
實際上,最好等術後一周左右,既不影響術後恢復,也不會增加傷口出血,影響傷口癒合。
由於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所以恢復的時間也是有差異的。一般來說,膝關節置換手術在術後要住院一周到兩周左右,術後建議一個星期後,可以藉助拐杖獨立行走,完全康復要在兩個月左右,術後注意運動和休息要合理分配,避免關節受力。
(3)80歲換人工髖關節多久可以恢復擴展閱讀:
術後康復治療程序:
1、術後體位:平卧,患髖外展20°-30°,踝關節中立位,防止髖關節脫位,被動活動膝、踝關節,並開始進行下肢肌肉收縮練習。
2、術後1天:主動活動健側關節並進行患側踝關節和足趾的主動背伸和跖屈練習,以及股四頭肌的等長、等張收縮鍛煉,按摩髕骨周圍、膝關節及小腿後部,同時進行深呼吸、引體向上運動,防止肺部並發症。
3、術後2天: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髖關節輕度屈伸練習,髖關節屈曲應<60°,以防活動過度致假體脫出,時間限定在30分鍾之內。
4、術後第3~7天:加強股四頭肌等長收縮,並保持10~15秒,重復10~20次,膝下墊枕以膝部為支點,小腿抬離床面做伸膝動作,保持10秒,重復10~20次,患側髖、膝關節被動活動,關節持續被動運動,從0-30°開始,逐日增加5°-10°,直至90°,1小時/次,2次/天。在他人幫助下進行床上移動訓練,訓練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下進行。
4. 78歲老人做股骨頭置換手術,需多久恢復
如果疼痛的部位仍然是患側髖關節,術後一個月仍然疼痛,這是不正常的。需要找手術醫生復查,尤其警惕感染的可能,因為這是災難性的。
如果是其他部位,根據你的描述,患有的疾病都可引起疼痛,還是要到正規醫院診治。
僅供參考。
5. 髖關節置換術後多久完全康復
做了手術後,每逢陰雨天都會有反映的,而且是在陰雨的頭幾天就會有不適的感覺了。這種情況會持續幾年的。我父親就是做的髖關節手術,已經很多年了。現在有時還有不適反映。但如果保養的好的話,就會好些的。注意別貪涼啊,寧可悟著點啊,千萬不能受涼哈!每個人的體質都不一樣(如果保養的好的話有個2.3年就好了)。
6. 股骨頭置換術康復需要多長時間
股骨頭壞死置換後,患者的康復護理對於疾病康復有著重要的作用。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經過手術所致的創傷,引起髖關節周圍的炎症充血、水腫,二天達到了高峰、以後進人炎症、水腫、血腫的吸收階段,這個階段可因創傷的大小,血腫殘留的有無,脂肪液化的情況,感染是否存在和年齡大小,創口的情況各有不向,一般約一個月左右。
術後早期是抗感染,通暢引流,消除血腫,促使創口癒合,注意機體的扶正。拆線以後著重進一步促使局部的炎症水腫的吸收和防止和減少關節周圍的粘連,此時著重進行活血化瘀的內外結合治療。外治著重膏葯外用、理療、按摩、骨牽下練習坐卧運動(骨盆截骨,加蓋例外)或被動抬腿曲髖,防止關節粘連。經過一個月的治療,局部組織松軟,屈髖功能逐步恢復,疼痛減輕。
另外,在康復護理期間,一定要遵醫囑進行,不要急於求成,以便於減少假體並發症發生的幾率。
7. 髖關節置換術多久恢復正常
理論上講,術後第二天即可下地
實際上,最好等術後一周左右,既不影響術後恢復,也不會增加傷口出血,影響傷口癒合
至於恢復正常走路的時間,跟病人情況、術前的情況還是有很大相關性的。比如,年齡較輕的病人,肯定要比年齡大的病人恢復時間短;術前能正常走路的肯定比術前不能正常走路的恢復時間短。這個不能一概而論的。而且,跟手術做得好壞也有很大關系,這是顯而易見的
髖關節為多軸性關節,能作屈伸、收展、旋轉及環轉運動。但由於股骨頭深嵌在髖臼中,髖臼又有關節盂緣加深,包繞股骨頭近2/3,所以關節頭與關節窩二者的面積差甚小,故運動范圍較小。
髖關節置換術後不單純是身體的恢復,更需要預防並發症。大手術給病人體力帶來很大消耗,病人很需要卧床恢復體力,但卧床太久會產生褥瘡、肺炎、誘發心臟病。一旦出現這些並發症則嚴重影響整體的康復。另外,缺乏運動時肢體血流會減慢,血流緩慢的時候血管內的血液容易發生凝固,造成血管栓塞,堵塞血管的栓子如果脫落,順著血液流到心臟進一步流到肺臟則會堵住肺臟的大血管,危及患者生命。所以手術後要早起下地運動,預防並發症的發生。
手術後什麼時候開始進行康復運動合適呢?應該說手術結束後越早恢復運動越好,但由於傷口一般放有將傷口內的瘀血引流出來的管子,在引流管拔出之前不方便下地行走,所以手術當天一般只能在床上做被動的運動,如按摩下肢,這樣可以促進下肢血流加快,預防血管的栓塞。手術後第一天就可以把引流管拔除,拔除引流管後就應該下地練習下地行走了。年齡太大的病人,比如90歲以上的老人做了手術是不是可以酌情考慮晚幾天下地呢?恰恰相反,年齡越大越容易出現手術後卧床並發症,就越應該早下地行走。
全髖人工關節置換術後恢復選擇何種運動比較好呢?這個沒有統一的意見,應該因地制宜,但有統一的原則,那就是運動量由小到大,逐漸增加。比方手術當天可以幫患者按摩下肢的肌肉和關節,術後第一天上午可以增加床上運動,讓患者自己練習在床上屈伸下肢關節,主動抬高下肢,下午就可以練習下床站立,如果病人體力允許,除了站立之外還要增加逐漸練習行走。術後第二天開始逐漸增加練習行走的次數和行走距離。術後5-7天就要開始練習上下樓梯、登自行車等運動,增加運動的協調性。術後兩周,如果病人體力較好,在能站穩不摔倒的情況下可以逐漸放棄助行器練習行走。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原發病、手術中使用的人工關節假體類型、有沒有使用骨水泥固定等等對手術後的運動恢復有沒有影響呢?一般是沒有影響的,只要患者沒有感覺到手術部位的疼痛,就可以完全負重,也就是說將身體的重量完全放在手術的肢體上。除非手術中因為患者骨頭結構缺損比較大進行了重建,一般都能在術後一到倆天內恢復下地行走。手術中如果重建了骨頭,也應該早期下地,但醫生可能會告訴病人手術側的肢體不能負重或者不能完全負重,需要拄拐來代替患側肢體的負重。
患者術後選擇何種運動要根據患者本身的情況及醫院的條件來定,注意循序漸進,運動量由小到大,注意不要摔倒,上下床時預防關節脫位。為了預防並發症和增加康復速度,髖關節關節置換術後的病人應該能走的時候不要站,能站的時候不要坐,能坐的時候不要躺。如果運動後感覺傷口疼痛加重或者夜間疲勞感很重,說明運動量過大,需要適當減少運動量。
8. 髖關節置換後多久可以正常走路
理論上講,術後第二天即可下地
實際上,最好等術後一周左右,既不影響術後恢復,也不會增加傷口出血,影響傷口癒合
至於恢復正常走路的時間,跟病人情況、術前的情況還是有很大相關性的。比如,年齡較輕的病人,肯定要比年齡大的病人恢復時間短;術前能正常走路的肯定比術前不能正常走路的恢復時間短。這個不能一概而論的。而且,跟手術做得好壞也有很大關系,這是顯而易見的 。
9. 請問髖關節置換手術後休養多長時間能走路
建議:你好,這樣的情況是需要三個月後才能走路的,請你注意。醫生詢問: 查看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