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95後博士高敏攻克了癌症是真的嗎
我看到這個新聞,是非常吃驚的。不是因為高博士取得了很高的科學成就,而是因為很不明白這種水平的所謂科研成果有什麼值得宣傳的,這不就是一篇普通的灌水文嗎。這夠博士畢業的嗎。不過華中科技大學的博士畢業要求低,應該能拿到學位證和畢業證。我前導師經常跟我講,***是我們全球首次發現的,首次做到的。而我跟前導師說,你首次做到,首次發現,是因為這個東西不重要,這個東西確實沒有太大的意義。如果很重要,不會輪到你來首次發現。如果真的是你首次發現的東西很有意義,只能說明你讀的文獻太少,可能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已經被發現了。我真沒覺得高博士做出了重大貢獻。外行都這么容易被忽悠嗎。怪不得很多人都覺得現在中國科研已經超過美國了,怪不得很多人覺得癌症能馬上治癒了。高博士的研究,首次將動物活體作為實驗對象,利用數字PET在線監測到質子束進入其體內的實際作用范圍和投遞劑量,獲得了世界上第一個對活體動物的質子刀在線在束監測的實驗結果。我確實沒有找到其它用動物活體作為實驗對象的文章,因為Proton Therapy技術足夠成熟,很多文獻是用人做為實驗對象。我查了下,居然還有十年前發表的。「The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Use of a Beam ON-LINE PET System Mounted on a Rotating Gantry Port in Proton Therapy 「看不懂網上狂熱的盲目樂觀。
『貳』 癌症早知道:9種癌症的早期徵兆的作者簡介
王建璋,教授,1928年生於江蘇江陰,1953年南京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分配至北京中國協和醫院外科工作。1958年調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曾任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外科副主任,防癌科主任,副院長,腫瘤研究所副所長。
曾先後擔任中國癌症研究基金會理事兼科普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及腫瘤探測早期診斷委員會主席、世界衛生組織癌症研究合作中心主任、中國抗癌協會理事、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高科技健康產業工作委員會委員、《抗癌之窗》雜志專家委員等。
20世紀50年代末,開展放療和手術綜合治療食管癌的研究。60年代在國內建立防癌科並開展北京市腫瘤登記工作。自60年代始,參加創建林縣食管癌高發區防治研究現場。80年代曾參與雲南省個舊錫礦礦工肺癌調研工作。先後在國內外發表論文60餘篇。主編及參加寫作專業及科普書24部,發表科普文章260餘篇。
1991年獲國家科委、衛生部、勞動部等6單位授予礦工肺癌防治榮譽獎。1992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及證書。1996年和1998年兩次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2002年12月國家科技部、中共中央宣傳部等授予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榮譽證書。2008年3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授予傑出貢獻獎。
世界衛生組織癌症研究合作中心前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前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前副所長。
『叄』 得過癌症的人最長活多少年世界記錄是多少
癌症有可能是由炎症發展而來的,也有可能是那種可近似地認為沒有經過炎症階段直接來的。無論哪種情況,這個病如果發現及時、治療徹底,可以認為好了就是好了,一般認為五年不復發就是好了(但也不排除極少數過了幾十年又復發的)。就好了的來說,壽命長短與得過癌症可能沒多大關系,如宋美齡活了106歲,於藍活了99歲,秦怡現年98歲仍在世,鄭曉英現年91歲仍在世,這些人以前都得過癌症,而最後死不是因為癌症;而常香玉四十歲左右得過癌症,80歲復發,81歲去世;再有李文華60歲左右得了喉癌,後來做了手術,可認為癌症本身好了,但最後去世(二十幾年後)是因為癌症手術引發的其它病造成的。
『肆』 多人患不同癌症的家族遺傳研究知識如何預測未發現的患者
作為癌友,本人想談談本人的經歷、可能對朋友們打敗癌症有些幫助。我今年63歲了、2003年那年本人56歲當時本人在水利部門擔任技術工作,這年的春季本人的右肋及後背肩部的疼痛忽然加劇,以前也痛過沒有在意,這次的忽然發病讓我住進了醫院,由於當時淶源的醫院無法做出診斷便轉到張家口人民醫院,並初步診斷為肝區腫大,肝右葉有腫塊,經細胞檢測為肝原位癌晚期一侵潤擴散。為了得到有效地治療本人們又輾轉來到了北京的腫瘤醫院,經過親屬的協助本人得到了當時的腫瘤技術權威張主任的親自治療。前期准備做肝移,但考思到本人的身體狀態,計劃被否決了!後來採取的是大劑量的化療和放療,持續了近一個半月,我的身體極度虛弱、以至連解大便的力氣都沒有了;最後張主任通知我的孩子說『希望不大了,建議親屬做好意理准備』實際上就等於宣判了本人的末日!由於破費宏大,加上我的肉體狀態有些恢復,又轉回老家的醫院治療,說白了就是回家等死。兒子的一個同事在探望本人的時侯,向我兒子推薦了一個佛傳中醫,說他治療癌症的水平很高,兒子為了盡最後一點孝心便同意了;服用了這位佛醫寄來的中葯,起初10多天沒什麼變化,後來就覺得背部有些發熱,接著兩臂和腰部也熱了起來,這樣的乾熱大約持續十天左右就忽然的發起了高燒、並且出了很多很多的黏涎樣的腥汗(味很難聞、很刺鼻)兩天以後漸漸的就退了燒,慢慢的就覺得有了食慾,肉體狀態一天天的有了起色。就是到了今天我也不能肯定到底是北京腫瘤醫院治好了我的病?還是那位很怪很怪的佛治療好了本人?(他的郵箱是foyi01網易163的郵箱)怪醫生是佛醫、講究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希望他不會責怪我)總之本人在內心充溢了對他的感激!如今我是帶癌生存,雖然身體狀態大不如前、但也滿懷感恩每一天。
最後作為一名癌症患者,我的體會是癌友們一定要樹立起打敗癌症的自信心;不能自己把自己打垮、想得開一點,不要讓自己悲觀的心情縮短來自己的生命,也不要讓家人感到不安,一定要自信,只有良好的心態才是最好的靈丹妙葯。2010年12月29日 張偉
『伍』 老年人得惡性腫瘤
1、高齡癌症晚期患者,一般不適合做手術、放化療等傷害性、破壞性、風險性的治內療方法,應該用容安全、平穩、無風險的治療方法;
2、原則上最好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優勢互補、相輔相成、標本同治、效果更好;
3、具體方法可以用西醫支持、對症治療、減輕痛苦,同時用中醫中葯抗癌治療,一方面殺傷抑制癌細胞,減輕、緩解、控制病情,既可局部抗癌,又可整體抗癌,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另方面可對症治療,全身調理,提高免疫力,帶病生存,延長生命等;
4、注意生活規律、保持大便通暢、心理調節、家庭關愛、防感冒、防勞累、防生氣等;
5、注意飲食保健,可以多吃營養豐富、好吸收、好消化的食物,口味清淡、少食多餐、多吃新鮮蔬菜瓜果、豆類、蘑菇類食物,可吃豬肉、鴨肉、鴿子肉。不要吃牛羊肉、狗肉、雞肉、魚蝦、辣椒等辛辣食物,不要吃生冷的、油膩的、油炸的、腌制的、煙熏的食物等.
『陸』 感動中國
獨臂英雄丁曉兵:20多年來一直是英雄
20多年前的一次軍事行動中,丁曉兵失去了右臂。當英雄在被鮮花與贊譽圍繞時,南京航空學院的一名大學生給他寫了封信,信中的話讓丁曉兵深感意外:成為英雄,你只算過了第一關,如果有這樣的機會我也可能成為英雄。我現在並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後依然還有事跡從你的身上出現,到那個時候,這個英雄的稱號你才當之無愧。
20年過去了,丁曉兵時刻不忘這封來信。從連指導員、幹事、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到團政治委員,丁曉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帶領的集體,先後獲得248面獎牌、證書和36座獎杯。
【頒獎詞】
這個用左手敬軍禮的人,我們以他為驕傲。戰時敢捨身,平時能忘我,從逆境中掙扎啟程,在順境中保持清醒。沙場帶兵敢稱無愧無悔,把守國門能說有骨有節。他像一把號角,讓理想與激動,在士兵心中蔓延。
【簡歷】感動中國2006——丁曉兵 獨臂英雄
丁曉兵,入伍20多年,武警8722部隊政治委員。
在一次重大軍事行動中,身為偵察大隊「第一捕俘手」的丁曉兵,在敵人陣地生擒一俘虜回撤途中,為掩護戰友和俘虜,抓起敵人投來的手雷向外扔的剎那間,手雷突然爆炸,右臂被炸得只存一點皮肉。為了把任務完成到底,他以驚人的毅力用匕首割下殘臂,扛著俘虜,冒著炮火翻山越嶺4個多小時才與接應分隊碰上頭。而就在此時,他一頭栽倒在地,戰友們以為他犧牲了,含淚為他化妝,緊緊抱著遲遲不忍就此讓他而去。路過的前線醫療分隊被這個場面深深感動,切開腿部動脈血管強行壓進2600CC血漿。死神就這樣與這位獨臂英雄擦肩而過。
2003年,部隊在淮河流域抗洪搶險,丁曉兵一隻胳膊不能挖土,就扛包運土;不能打樁,就潛到水裡壘圍堰。其身如令,其勢似鋒,18天時間,他在抗洪一線表現著他的人格官品。二十多年來,他把對黨的忠誠、對國家的熱愛、對部隊的責任,全部傾注於他軍人生涯中的每一個細節,付諸於部隊生活中的每一個舉動。284面獎牌證書見證了他以殘缺之軀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的不平凡歷程。
王百姓:排除炸彈1.5萬多枚
把公安工作稱作和平時期風險最大的職業之一,一點兒都不誇張。公安部的統計數字表明,從1995年開始,每年因公犧牲的全國公安民警始終在400人以上。前年全國公安民警因公犧牲414人、負傷4134人,「天天有犧牲,時時在流血」是近些年來全國公安民警的真實寫照。
幾乎每次出差,妻子都要在王百姓的行李中放兩只蘋果,期盼丈夫平安歸來。自1985年從部隊轉業到河南省公安廳工作以來,王百姓始終戰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線,多次臨危受命,親手排除各類炸彈1.5萬多枚,處置大小爆炸現場無數,是公安系統唯一沒有傷殘、排爆沒出過一次差錯的全國勞模。
王百姓有著普通人的情感--眷念家人、恐懼死亡,但他還是一次次地在生死線上穿越,「因為我是一個警察,又從事這方面工作,我不去誰去?」
【頒獎詞】
10年時間,1.5萬多枚炸彈,專門與危險打交道。誰能不害怕,平常人只要一次遭遇炸彈,就已經驚心動魄了。而他和我們一樣,有家有妻有娃,只不過頭頂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國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擔憂、戰友的期盼,一肩擔起。
【簡歷】感動中國2006——王百姓 全國知名排爆專家
王百姓 河南省公安廳治安總隊調研員,三級警監警
王百姓,男,55歲,中共黨員,全國知名排爆專家,現任河南省公安廳治安總隊調研員,三級警監警銜。曾榮獲「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模」、「全國優秀人民警察」、「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從1969年參軍至1985年轉業到河南省公安廳至今,已經在爆破、防爆和排爆這個令人肅然的崗位上工作了37年。
華益慰:「值得託付生命的人」
華益慰是著名醫學專家,一生兢兢業業,被患者譽為「值得託付生命的人」。他做過數千例手術,挽救了許多患者的生命,沒有出過一次醫療事故和差錯。從醫56年,華益慰只做著一件事,那就是對得起病人。
妻子張燕容是他的同學、同行,共同相處了幾十年,說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說道:「他也就是盡到了一個做醫生的職責,做一個醫生分內的事情,只不過他做得比較認真。」一些網友並不這么看:醫者父母心。華醫生,您用您的一生向世人詮釋了什麼是「醫者」。如果我們生活中的醫生都像他那樣多好啊!
【頒獎詞】
不拿一分錢,不出一個錯,這種極限境界,非有神聖信仰不能達到。他是醫術高超與人格高尚的完美結合。他用盡心血,不負生命的囑托。
【簡歷】感動中國2006——華益尉:人民的好軍醫
華益慰,著名醫學專家、北京軍區總醫院主任醫師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常務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長為普通外科:胃腸道、乳腺、甲狀腺疾病的外科診斷治療。
華益慰同志從醫56年來,始終忠誠實踐黨和軍隊的根本宗旨,自覺恪守人民軍醫的行為准則,以高超的醫術救治了眾多患者,以高尚的醫德溫暖了千萬人的心,書寫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壯麗篇章,為醫生這個神聖職業樹起了一座道德豐碑,為共產黨員這個光榮稱號增添了光彩。他不愧是共產黨員的優秀楷模,不愧是廣大醫務工作者的傑出代表。胡主席充分肯定了華益慰同志為醫療衛生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精闢概括了華益慰同志先進思想的本質內涵和時代價值,要求全國全軍衛生戰線深入開展向華益慰同志學習的活動。
霍英東:聚財有道,散財亦有道
霍英東給人的印象,一是官至高位,在政界、商界、體育界擁有眾多的頭銜;二是他是個慷慨的有錢人。
從小吃過不少苦的霍英東聚財有道,但也熱心公益,散財有道。多年來他對社會的各類捐助金額接近200億元,單是在家鄉番禺的捐助就超過40億元,有報道稱他是港澳地區為家鄉捐贈最多的富豪。
說起父親生前的善行,其子霍震霆回憶道:「他說過一句話:人一生一定要做有意義的事。有錢,是給他一個機會,能對國家做自己的貢獻。」
【頒獎詞】
生於憂患,以自強不息成就人生傳奇。逝於安樂,用赤誠贏得生前身後名。他有這樣的財富觀:民族大義高於金錢,赤子之心勝於財富。他有這樣的境界:達則兼濟天下。
【簡歷】感動中國2006——霍英東 慈善家
霍英東,男,漢族,1923年5月生,廣東番禺人。1953年創辦霍興業堂置業有限公司及有榮有限公司,任董事長。
霍英東先生是一生愛國的香港慈善家,過去數十年裡,霍英東用作慈善的捐款超過150億港元,在推動各地教育、醫療衛生、體育、山區扶貧、幹部培訓等方面, 做出了許多的貢獻。
霍英東一向對推動教育工作出錢又出力,過去數年巨額捐款包括先後兩次向香港科技大學捐款,2003年先捐贈3000萬元,兩年後又向科大捐出一筆總值8億元的巨額捐款,支持該校未來的發展,這筆捐款更創下該校十多年來接獲捐款的最高額紀錄。
除了對本地教育支持,霍英東對內地教育也不遺餘力,尤其鍾情他的家鄉—番禺南沙。過去他曾捐款予南沙建中學,撥款支持香港大學北上南沙,與內地專家合作研究科研發展,其中包括「南沙信息科技園」等項目。
霍英東曾捐贈興建的道路、大橋、基建更是不勝其數,例如英東體育館、泳池、醫院等社會設施,另又捐資興建洛溪大橋、大石大橋,撥款抵押建南沙大道。二十多年來,單是在家鄉已投資建設超過40億元。
以霍英東的名字命名的「霍英東基金會」於1977年正式成立,基金會一直以捐獻和非牟利投資形式,策劃了數以百計的項目。有一次,某媒體記者問霍老一共向內地捐贈了多少錢,他回答不出來,只是謙虛地說:「我的捐款,就好比大海里的一滴水,作用是很小的,說不上是貢獻,這只是我的一份心意!」
季羨林:最難時也不丟掉良知
96歲的季羨林先生長年任教北京大學,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其著作已匯編成24卷的《季羨林文集》,現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還堅持讀書寫作。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間偷偷地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雜憶》一書,凝結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
【頒獎詞】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簡歷】感動中國2006——季羨林 東方學大師
季羨林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並入臨清市)。曾在濟南三合街小學、濟南一中、山東大學就學。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的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入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等。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6年,季先生回國,同年秋,經陳寅恪推薦,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北京大學合辦的南亞研究所所長。1984年任北京大學南亞東南亞研究所所長。他先後擔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等。著作已經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有24卷。
季羨林創建了東方語文系,開拓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是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季老不僅學貫中西,融會古今,而且在道德品格上同樣融合了中外知識分子的優秀傳統。中國傳統士大夫的仁愛和恕道,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感,堅毅的氣節和情操;西方人文主義知識分子的自由獨立精神,尊重個性和人格平等觀念,開放創新的意識;這些優秀傳統都凝聚融化在季老身上。所以,他能夠做大學問,成大事業,有大貢獻,他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一面旗幟和榜樣。
葉篤正:「要讓外國人來同我們接軌」
91歲的葉篤正先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國際大氣科學界屈指可數的幾位學術巨匠之一,榮獲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近60年的科學生涯中,葉篤正先生在大氣動力學、青藏高原氣象學、東亞大氣環流以及全球變化科學等領域成就顯著,被公認為是我國現代氣象學和全球變化學科的奠基人之一,為全球變化、大氣環流和氣候變化研究作出了開創性重大貢獻,也是國際全球變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常掛在葉篤正先生嘴邊的是:「要讓外國人來同我們接軌」。
【頒獎詞】
風華正茂時已經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開拓者。讓外國人同我們接軌,這是一個年過九旬的大學者的大氣象。笑攬風雲動,睥睨大國輕。
【簡歷】感動中國2006——葉篤正 科學前沿
葉篤正先生榮獲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葉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國際大氣科學界屈指可數的幾位學術巨匠之一,為全球變化、大氣環流和氣候變化研究做出了開創性重大創新貢獻,在全球變化領域提出了新的系統創見,對大氣環流和氣候變化研究做出了重大原始創新貢獻,也是國際全球變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
他在國際前沿的工作,並不是跟在外國人後面的所謂「同國際接軌」,而是做出了系統的原始創新成果,並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同,從而成為這些前沿領域科學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葉先生常說的,「要讓外國人來同我們接軌」。
他先後從事動力氣象、高原氣象、海氣關系、大氣與地表面過程、全球變化等專業方向的研究工作,共發表專著6冊、科學論文90餘篇。因葉篤正先生的傑出貢獻,他曾於1987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並於1995年獲得第一屆何梁何利最高獎-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和陳家庚地球科學獎。
孔祥瑞:150項革新帶來8000萬元效益
僅有初中學歷的工人孔祥瑞有著「藍領專家」的美譽。2001年,他主持創新「門機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門機每一次作業可節省時間15.8秒,當年創效1600萬元;2003年,他主持的「門座式起重機中心集電器」技改項目,被授予國家級實用型發明專利。
【頒獎詞】
不管什麼時代,勞動者都是社會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還應該是那些不僅貢獻汗水還貢獻智慧的人。150項革新,給國家帶來8000萬元效益,這就是一個工人的成就。
【簡歷】感動中國2006——孔祥瑞 藍領專家
1972年,孔祥瑞初中畢業後到天津港碼頭當了工人。他放棄了多次學習深造的機會,始終堅持在實踐中學習,把工作崗位當課堂,把生產實踐作為教材,把設備故障作為課題,把身邊懷有一技之長的工友作為老師,努力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
2001年,他主持創新'門機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門機每一次作業可節省時間15.8秒,當年創效1600萬元;2003年,他主持的'門座式起重機中心集電器'技改項目,被授予國家級實用型發明專利。……
一名僅有初中學歷的普通工人,34年創造了150多項科技成果,為企業創造效益8400多萬元。孔祥瑞在為企業創出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使他所在部門的機械設備使用管理跨入同行業全國領先、世界一流的水平。
林秀貞:30年來贍養了6位孤寡老人
林秀貞是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王常鄉南臣贊村農民,30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種困難,像女兒一樣贍養了6位孤寡老人。
這位朴實的農村人,始終記得她母親的樸素教誨:人人管閑事,世上沒難事;人人都幫人,世上沒窮人;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來治理自己的家,萬萬治鄰——用一萬分力量來治理鄰里關系。
【頒獎詞】
用30載愛心讓一村之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富人做這等事是慈善,窮人做這等事是聖賢,官員做這等事是本分,農民做這等事是偉人。這位農婦讓九州動容。
【簡歷】感動中國2006——林秀貞 孤寡老人的好女兒
林秀貞,女,1946年出生,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王常鄉南臣贊村農民,197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林秀貞30年如一日,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各種困難,義務贍養了6位與自己及家庭成員無任何血緣關系的孤寡老人,在精神和物質生活等各方面對6位老人付出了兒女般的照料和孝道。林秀貞學科技、學經濟,帶頭創辦個體企業,並把經營企業作為扶貧濟困奉獻社會的基礎。多年來,為8位殘疾人傳授了玻璃鋼和橡膠生產技術,不但在自己的企業為他們安排就業崗位,還幫助他們解決了婚姻、疾病救治等許多生活困難。林秀貞熱心鄉村教育事業,先後出資4萬多元幫助鄉村中小學改善辦學條件。還資助本村和鄰村14名貧困家庭子女步入大中專院校,收養救治了一名出生僅40天的患病棄嬰。她熱心公益事業,積極為村裡修路、打機井、文化娛樂隊伍建設等公益事業捐資出力。
陽光少年黃舸:行程1.3萬多公里,當面感謝恩人
18歲的黃舸看上去像個十一二歲的孩子。7歲時,他被確診為先天性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據專家介紹,同類患者最長生命紀錄僅為18歲。
黃舸的生命也許就要走到盡頭,但是為了能面對幫助過他的人說聲謝謝,2003年,15歲的黃舸和父親用一輛三輪摩托車踏上了「感恩之旅」,開始在全國尋訪素未謀面的恩人。如今,父子倆已經走過了82個城市,行程1.3萬多公里,向30多位當年給他們寄過錢的恩人當面道了謝。父子倆一路上感受著感動,也傳播著感動。
黃舸說:「到好心人的家門口說聲謝謝,送上一束鮮花表達深深的謝意,是我最大的心願。」這個心願一直支持著他走到今天。如果有一天離開人世,黃舸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給需要的人。 人生路上,他是陽光少年。
【頒獎詞】
我們需要靜下心來體會這個場面,一個四肢無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賽跑,跋山涉水、萬里迢迢。
他就像一小截被命運丟棄的蠟燭,善良的人點亮他,他就歡快地燃燒起來。藏起眼淚,還給人們光明和希望。
【簡歷】感動中國2006——黃舸 父子 感恩之旅
黃舸,生於1988年10月30
『柒』 2007感動中國結果
錢學森
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
浙江杭州人,1938年在美國獲博士學位,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受到美國政府迫害,歷經5年於1955年才回到祖國。1958年起,錢學森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
頒獎詞:在他心裡,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開創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後來的攀登者。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
閔恩澤
燃燒自己照亮能源產業
男,84歲。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奠基人。200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他成為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兩位獲獎人之一。從60年代開始,閔恩澤已經多種疾病纏身,並被發現有肺癌,切除兩片肺葉和一根肋骨。但是他一直堅持工作並不斷取得突破進展,至今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線。
頒獎詞:在國家需要的時候,他站出來!燃燒自己,照亮能源產業。
謝延信
細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
男,55歲,河南焦作煤業(集團)鑫珠春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機電科工人。
1973年,劉延信與同村姑娘謝蘭娥喜結良緣,第二年7月,謝蘭娥去世前,囑咐丈夫要好好照顧自己的爹媽和智障兄弟。此後,劉延信付出了33年的忠貞與孝心,成就了一個大孝至愛、感天動地的謝延信(劉延信後改姓為謝)。
頒獎詞:用33年辛勞,延展愛心,信守承諾。他就像是一匹老馬,沒有馳騁千里,卻一步一步地到達了善良的峰頂。
鍾期榮 胡鴻烈
香港教育界的傳奇夫妻
兩位均已89歲高齡,香港樹仁大學創辦人。35年來,胡氏夫婦為學校拼盡心力,生活非常節儉。胡鴻烈更不惜以遲暮之年,回律師樓工作,出入法庭打官司,為學校大樓掙工程費。據估算,兩人創立樹仁學院,奉上畢生積蓄估計至少4至5億元。
頒獎詞:獅子山下的愚公,香江邊上的夫子。賢者伉儷,本可錦衣玉食,卻偏偏散盡家產,一生奔波。
陳曉蘭
堅守醫德無私無畏醫生
女,55歲,原上海一家地段醫院的理療科醫生。近年來,陳曉蘭一直從事醫療器械行業打假,在她與假劣醫療器械10年的斗爭中,為了取得一手證據,她曾假扮病人,冒著危險「以身試針」。
頒獎詞:雖千萬人,吾往矣!曾經艱難險阻,她十年不輟,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對生命負責,在這個神聖的崗位上,良心遠比技巧重要得多。她是一位醫生,治療疾病,也讓這個行業更純潔。
羅映珍
用愛喚醒沉睡愛人
女,27歲,羅映珍的丈夫羅金勇是雲南省永德縣公安局民警。羅金勇與3名毒販搏鬥,因寡不敵眾身受重傷,成了「植物人」。在精心呵護丈夫同時,含淚寫下了600多篇愛的日記,現在,羅金勇已從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狀態中蘇醒過來,能眨眼,能開口講幾個簡單的字。
頒獎詞:把愛人從沉睡中喚醒,是生命的奇跡,還是心靈的力量?甜蜜不是愛情的標尺,艱難才能映照愛情的珍貴。
李麗
「湖南張海迪」溫暖八萬人
女,45歲,衡陽人,1歲患小兒麻痹症。她創辦了「李麗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網站「麗愛天空」,長期從事公益事業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被人們譽為「湖南的張海迪」。
頒獎詞:五年時間,溫暖八萬個冰冷的心靈,接受、回報、延伸,她用輪椅為愛心畫出最美的軌跡。
李劍英
為保村莊 放棄逃生
河南鄭州人,空軍上校軍銜。2006年11月14日,李劍英在完成訓練任務駕機返航途中,遭遇鴿群撞擊,發動機空中停車。在生死攸關的16秒里,李劍英看到飛機下方密集的村莊和人群,毅然決定改跳傘為迫降,先後3次放棄跳傘求生機會,為了保護國家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壯烈犧牲。
頒獎詞:他有22年飛行生涯,可命運只給他16秒!他是一名軍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傾斜。飛機無法轉彎,他只能讓自己的生命改變航向。
方永剛
「平民教授」勇斗癌魔
44歲的方永剛是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治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研室教授,被譽為「平民教授」、「大眾學者」和「科普專家」。2006年11月,被確診為晚期結腸癌的方永剛,仍然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抗爭,堅持上課。
頒獎詞:一個真正的戰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一個忠誠的戰士,在垂危的時候,不會忘記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滿懷激情的理論家,更是敢於奉獻生命的實踐者。在信仰的戰場上,他把生命保持在沖鋒的姿態。
孟祥斌
跳江救人永別妻女
男,28歲。第二炮兵某旅機要參謀。2007年11月30日上午,孟祥斌帶著妻子葉慶華和女兒到市區購物,在經過通濟橋時,一名輕生女青年從10餘米高的橋上跳下,孟祥斌跳水救人,孟祥斌將女青年托出水面,交到救援人員的手中,自己卻再次沉入水中。12月4日,在孟祥斌的葬禮上,浙江金華市近3萬名群眾自發為捨己救人的英雄孟祥斌送行。
頒獎詞:風蕭蕭,江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別去問值還是不值,生命的價值從來不是用交換體現。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給我們一個溫暖的啟示。
『捌』 安徽「國醫大師」李濟仁逝世,享年91歲,他生前的醫術究竟如何
有一些人,我們無法用語言形容他們的偉大,他們是祖國的棟梁之才,為我國各個領域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就像“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兩彈元勛”鄧稼先、“國醫大師”李濟仁等等。但是由於時間的慢慢流逝,歲月不饒人他們也逐漸老去,就在北京時間2021年3月11日0點10分在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傳來一個噩耗,我們的“國醫大師”李濟仁逝世,享年91歲。這個消息令我十分的震驚,這樣的人逝去,對我們國家都算是一種損失。現在讓我簡短的介紹一下李濟仁老先生和他生前的故事。
總而言之,他還有很多醫學方面的成就和傑出貢獻,為我們現代醫療科技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這樣的人逝世對我們來說真的是一種損失。你們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