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道教保鳮長壽山道覌

道教保鳮長壽山道覌

發布時間:2022-08-21 22:07:54

『壹』 西安 想皈依道教 全真派 入道觀 應該怎麼做 具體點

西安道教有宮觀如下:天下第一福地——樓觀台
八仙閹
重陽宮
西安都城隍廟
驪山老母殿和老君殿
道教名山——華山
寶雞金台觀
關中第二華山——龍門洞
太白山道教建築群
銅川葯王山
佳縣白雲觀
西安湘子廟
西安東岳廟
金仙觀
長安太興山道觀
戶縣化羊廟
戶縣望仙坪與清涼山
三原城隍廟
周公廟
寶雞長壽山道觀
吳山道教建築群
太和山道觀
張良廟
陝南小武當——鳳凰山擂鼓台
安康香溪洞
商洛天竺山道觀
中華道教第一山——老君山
這是西安道教協會的聯系方式:西安市道教協會

西大街城皇廟
聯系人:西安市道教協會
地址:西大街城皇廟
電話:02987278333
傳真:02987278333

你可以咨詢下,謝謝,皈依三寶,福生無量!

無量壽福

『貳』 西安附近,道教有收徒弟的嗎 想出家,不需要工資。可以談經論道,修身養性。

西安道教有宮觀如下:天下第一福地——樓觀台
八仙閹
重陽宮
西安都城隍廟
驪山老母殿和老君殿
道教名山——華山
寶雞金台觀
關中第二華山——龍門洞
太白山道教建築群
銅川葯王山
佳縣白雲觀
西安湘子廟
西安東岳廟
金仙觀
長安太興山道觀
戶縣化羊廟
戶縣望仙坪與清涼山
三原城隍廟
周公廟
寶雞長壽山道觀
吳山道教建築群
太和山道觀
張良廟
陝南小武當——鳳凰山擂鼓台
安康香溪洞
商洛天竺山道觀
中華道教第一山——老君山
這是西安道教協會的聯系方式:西安市道教協會

西大街城皇廟
聯系人:西安市道教協會
地址:西大街城皇廟
電話:02987278333
傳真:02987278333

無量壽福

『叄』 有哪位大德告知一下,四川偏僻的道教宮觀本人想去四川出家,拜得明師

可以去四川第二大道觀(僅次於青城山)四川省三台縣雲台觀(千年古觀,皇家道觀,明神宗皇帝下聖詣重建雲台觀,賜尚方寶劍,玉印,頒發明《正統道藏》7千多冊,建九重殿,修三洞山門,山門外立石華表,賜千畝良田歸觀內道士使用。),雲台觀系九龍捀聖的風水寶地,真武祖師83化身的大道場[武當游駕至飛烏(飛烏古地名即現在是三台縣),茅屋雲台天下無,九轉神丹思再煉,孜孜本為救凡夫。](真武祖師於宋寧宗慶元元年間(1195年)三月初三日誕生,轉世投胎於三台縣菊河鄉趙村埡,改名換姓趙名肖庵,7歲出家於雲台山,14歲招集門徒於雲台山修了兩重大殿,一正殿玄天宮供奉真武祖師少年皇太子出家合金塑像,一拱宸樓供奉真武祖師中年82化身塑像,20歲了道脫殼飛升,於嘉定6年7月初1日作偈雲:″脫落一貧道,謫凡有十九,若問歸去時,再注重陽酒″。果然第二年9月初9日辰時趙肖庵祖師端坐羽化,時年20歲。人以他是玄天上帝轉世,祈禱屢應,宋光宗封其為"妙濟真人"。)早在東漢時,張道陵率弟子趙升,王長至雲台山煉大丹服之,時永壽二年九月九日,(公元156年)乃與夫人登雲台峰白日飛升。此後聲名遠播,初有屋舍建立。三國時,劉備入川駐扎郪王城(今三台縣郪江鎮)。一日,諸葛亮登雲台山觀其為"九龍捧聖"之風水寶地,利於建都城,心大喜遂於山頂布玄陣擺七星燈(其遺址至今猶在),意為照九龍藏身,變山為水,利於建都。忽一晚子時聽山頂上有神仙擺條說話,鍾鼓齊鳴的聲音,諸葛亮掐指一算此地被神仙佔了,劉備無福享受,只有到成都平原去建都了。清康熙43年(1703年),湖北武當山太子坡龍門派五名高道入川傳教,大師兄陳清覺道長住持青城山,二師兄張清夜道長住持成都青羊宮二仙庵,五侯祠,三師兄張清雲道長住持雲台觀,四師兄住持眉山熙磨觀,五師兄穆清風未有建樹。站在雲台山頂俯視雲台觀,綿延起伏,九條龍脈圍繞雲台山,藏風聚氣。立向為一倒掛金鉤,結合雲台觀九重殿建在同一中軸線上,整個建築布局為地界,人界,天界,喻為自始至終一個輪回發展過程,其千年古建築群構成一部完整的洛書。1995年一江蘇考古學家來此觀瞻,稱其為"西南獨尊"。雲台觀於1986年5月,被省市縣級人民政府批准為道教開放活動場所,1988年正式成立為三台縣雲台觀道教協會,1997年被確認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綿陽市宏大規模的古建築群,方圓三里路遠。雲台觀的主要宗教活動為道教節日活動,每年節日有:農歷2月15日老君會,農歷2月19日觀音會(慈航道人生日),農歷3月初1日祖師會(真武祖師生日),農歷5月18日城隍會,農歷6月19日觀音會,農歷9月19日觀音會,屆時,前來朝拜的遊人香客絡繹不絕,多達數萬人。雲台觀道士平時晨鍾暮鼓,早晚課誦,朝真禮斗,貢祀諸天,祈禱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為民消災解厄,祈福延壽,祭祖超度,履行了道教徒修身護國為本的宗旨。1981年版《中國名勝詞典》輯四川名勝數處,其中道教宮觀青城山建築群,成都青羊宮,三台縣雲台觀鼎足並峙。1986年,中國道教副會長傅元天大師先後三上雲台觀親臨指導工作,時開放條件已經成熟,並在1986年底調青城山天師洞出家的傅元法道長到雲台觀協助開發。1989年冬,國際道教老子聯誼會會長:台灣中華道教太乙宗宗師黃史先生率尋祖朝覲團一行20人來雲台觀認祖歸宗。1990年3月,中央軍委委員梁光烈同志來雲台觀題字留名稱"千年古剎"。現雲台觀住持付元法道長的恩師為李真果仙師。1983年9月李真果仙師住青城山圓明宮內修養,時為四川省道協籌備委員會常務委員。當時付元法道長師從李真果仙師數十年,李真果仙師(搜網路:、《對李真果仙師的回憶錄》)很重視雲台觀,在擺談中指出傅元法道長會在雲台觀長住,當時傅元法道長尚不知有雲台觀這個地方,但後確切在1986年來到雲台觀長住至今。李真果仙師在世,內外功深厚,磨道數百載,日日常居卧室,但有緣人士忽然在千里之外相見。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傅元天大師也十分關心他,多次囑咐其靜養長壽。1984年一陣雷霆震天下,天空隕石墜,年冬奉天命歸去,羽化時顯象於貴州(李真果仙師傳),轉世在四川遂寧等地度眾生,經遂寧王明海等同志多次相見。風光綺麗,景色秀美的雲台山充分體現了中國道教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為世人譜寫了一首身心盪漾的玄曲。如今以嶄新的面貌笑迎八方賓客。
迎賓客
雲游古聖名山,雲台中外巍名。
五嶽游山不辭,心香繚繞祥煙。
到此必生妙義,感悟聖地遺跡。
玄學疏通背理,暗示人生未來。
立大智
到此間,生妙義,凶化吉,常浴心,享天福,報國恩。
——傅元法道長題。

『肆』 徐州市道教協會的道觀地址

泉山區王長山天和宮----------------------------徐州道教協會籌委會在2006年元月即對道教活動場所的選址展開工作。先後考察了子房山、泉山、雲龍山南節、駱駝山、拉犁山、九里山、呂梁山、楊山、王長山等地。2006年3月22日至24日全國人大常委、中道協常務副會長張繼禹道長,中道協副會長、江蘇省道協常務副會長張鳳林道長,中道協副秘書長馮正偉,省民宗局沈祖榮副局長,香港佛道社負責人林真強、莫彩珍等一行7人來徐專題就徐州道教選址進行考察調研。中國道教協會於3月26日專門就選址問題發來了建議函,就徐州道教選址提出了參考建議。5月8日下午,李福全市長,李文順副市長,市政協副主席、市委統戰部曹文泉部長帶領市民宗局、市規劃局、市土地局、市水利局及雲龍區、泉山區的主要領導一行十餘人,專題就道教天和宮選址事宜深入到雲龍區的楊山、駱駝山和泉山區的王長山進行實地考察。考察結束後,李福全市長在王長山現場主持召開了市長辦公會。會議議定道教天和宮選址在泉山區王長山。天和宮的建設擬選址在王長山(擬將王長山更名為天和嶺)佔用整座山,取名「天和嶺道教聖地」。擬佔用水利局土地520畝和屯裡村、南望村、北望村、雲龍湖乳牛場等幾家農田和山坡地約330畝。根據王長山具體的坐落位置以及面積,擬將整個景區入口放在玉帶河東側,面向東方,建造一大型牌坊,玉帶河上建造金水橋,中間置御路。玉帶河向西以山門和山頂為中軸線,建三進院落,其中主殿為天和大殿,擬建成天壇式圓形宮殿,內供奉祖天師及後世天師像;天和宮周圍為大型祭拜廣場,中間放置「天下第一劍」,可申請吉尼斯記錄,高度9米,;廣場外圍建環型六十甲子殿,供奉六十甲子;由主殿向東依次為三清殿、玉皇殿、靈官殿等;靈官殿前建天下第一影壁,上刻道德經全文,再前樹幡桿;兩側配殿分別供奉財神、四御、文昌、媽祖、斗姥、碧霞元君等。另外在近山頂處擬建99米高露天張天師聖像,聖像面向東方,聖像下為四層,分別建萬神殿、張道陵紀念館、道教紀念館、會議中心。在天和宮北側建國際會議村和辦公補給區域;天和宮南側建道教藝術館和道教音樂廳;天和宮東面規劃為功德林植樹區和道教祁福區;玉帶河以東區域則規劃為綜合服務區、停車場、電瓶車服務區、南側建設流水別墅渡假區等,在三環路與漢王路三角處建設音樂噴泉廣場,內置天下第一奇石。在王長山與家後山之間約600畝的平坦山谷中,擬建長壽谷:大型彭祖石刻、彭祖紀念館、道教中醫院、道教慈航殿、道教養生中心、洞天福地等。

『伍』 道教名山聖地有哪些,以及那些地方的道觀和傳說,歷史名人。要有香火的

道教淵源於古代巫術,是中國漢族固有的宗教。由張道陵於東漢順帝時首創於四川鶴鳴山。四川的青城山與龍虎山(江西)、武當山(湖北)、齊雲山(安徽)合稱道教四大名山。

江西鷹潭龍虎山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東漢中葉,張道陵於江西鷹潭龍虎山修道煉丹大成後,從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始,歷代天師華居此地,守龍虎山尋仙覓術,坐上清宮演教布化,居天師府修身養性,世襲道統63代,奕世沿守1800餘年,他們均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冊封,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夫子)」兩大世家。上清宮和嗣漢天師府得到歷代王朝無數次的賜銀,進行了無數次的擴建和維修,宮府的建築面積、規模、布局、數量、規格創道教建築史之最。龍虎山在鼎盛時期,建有道觀80餘座,道院36座,道宮數個,是名副其實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國。 龍虎山風景區獲得的榮譽有: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成員、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是「中國丹霞」中的一處)、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整個景區面積220平方公里,龍虎山是我國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是中國道教第一仙山。 整個景區規劃面積320平方公里(其中,龍虎山景區管委會管轄范圍總面積200多平方公里),包括上清宮、正一觀、仙水岩、應天山、馬祖岩、洪五湖六大景區,景區內共有99峰、24岩、108處自然和人文景觀。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秀美多姿的碧水丹山和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謎是龍虎山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三大特色。《水滸傳》開篇重筆描繪的龍虎山位於市南20公里處,是道教發源地和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天師世家」的世居之地,號稱「中國道家第一山」。龍虎山以其道家祖庭、丹霞地貌、春秋戰國大型崖墓群珠壁聯合為特色,在全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獨樹一幟。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張天師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所以鷹潭又稱為「道都」。2010年8月2日,龍虎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產。 龍虎山風景區是2009年經國務院批準的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中心推薦的中國丹霞,是2010年中國唯一申遺項目。2010年8月1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召開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把「中國丹霞」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龍虎山已經成為我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產。2009年龍虎山還入圍「中國大學生最喜歡的旅遊景區」金獎! 上清宮、天師府相繼賜帑營建,規制宏大壯麗。四方道徒雲集龍虎山,成為道家之總會,不少道士各擇仙鄉勝境自建院觀,以為修煉之所,道教建築遍布龍虎山區,曾有十大道宮,八十一道觀,三十六道院。「觀宇整飭,飛甍麗棟,映掩山水;崇台邃閣,繚繞山林。」上清溪兩岸的奇峰、崖墓,也都被蒙上道教神秘面紗,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染上仙氣,被稱為「仙岩」、「仙棺」、「仙人城」、「神仙窟」,引得天下文人學士、達官貴人紛至沓來,既謁龍虎福地,亦兼探奇攬勝。元吳澄(1249-1337)《仙岩玄禧觀記》載:「川流中貫,風帆上下,探僻探怪者時時而至。昔陸文安公(陸九淵)偕文學士七十八人游覽,留其名氏。」78人「組團」泛舟遊仙岩,可見宋時這里已是游覽勝地。 嗣漢天師府是歷代天師生活起居和祀神的處所,佔地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建築群,坐落於上清古鎮中部,背靠西華山,南對琵琶峰,門臨瀘溪河,依山帶水,氣勢恢宏。府內豫樟蔽目,鳥棲樹頂,環境清幽,恰似仙境。作為道教領袖的私第園林,在中國絕無僅有。
編輯本段青城山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2007年)。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素有「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之說。青城山上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自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師」張陵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成為天師道的祖山,全國各地歷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道教宮觀。
編輯本段齊雲山
齊雲山又名白岳、雲岳,位於徽州(今黃山市)休寧縣城西約15公里處,海拔1000餘米,面積60多平方公里,因最高峰齊雲岩得名,以幽深奇險著稱。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岩、二十四澗及其他許多洞泉飛瀑,與黃山、九華山合稱"皖南三秀",素有"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之譽。早在唐代建寺、宋代寶慶二年(1226)建佑聖真武祠,成為道 教中心。明代嘉靖皇帝敕建殿,御賜山額,以後道教繁盛,建有三清殿、玉虛殿、無量壽宮、文昌閣等著名道觀。以後遊人日盛,文人墨客多有題詠,至今尚存碑碣及摩崖石刻1400餘處。
編輯本段武當山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位於湖北省西部丹江口市境內的武當山,方圓400公里,東鄰襄陽市,西接十堰市(新興的汽車城),背靠神農架林區,面臨丹江口水庫,是國家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有七十二峰、二十四澗、十一洞、十石、十池、九泉、九井、三潭、九台以及元、明建築群等風景勝跡,居於七十二峰之道的天柱峰,海拔1612米。北宋書畫家米芾曾贊武當為"天下第一山"。這里既是道教名山之一,又是武當拳的發源地,丹江口水庫之濱的玄武門(石雕牌坊),坊額刻有明代嘉靖皇帝御筆"治世玄岳"四字。玄岳門西一公里處,有明成祖永樂十五年(1417)敕建的遇真宮,是紀念武當拳的創始者張三豐的。天柱峰頂端有建於1416年的金殿,是武當山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築群,也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銅建築群。殿高5.54米,寬5.8米,深4.2米,重80 余噸,英姿魁偉。還有銅鑄金童、玉女及水火二將侍立兩側,十分壯觀。漢代陰長生,唐代呂洞賓,明代張三豐等均在此修煉。

『陸』 北京的道教宮觀,除白雲觀外,還有沒有別的

北京的道教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燕地即產生早期道教的雛形,並出現了許多著名方士。道教在中原地區形成並傳入北京以後,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金代中葉受到尊崇,元代仍然十分流行,明代時,因太祖、成祖及世宗等崇信道教,使道教曾活躍一時。而清代統治者重視佛教,道教相對受到冷落,致使日益衰落。民國年間,道教依然沒有擺脫衰敗的命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北京僅存各類大小道教寺觀65所。

白雲觀位於西便門外濱河路,是北京最大的道教建築群。觀初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9),原名天長觀,金明昌三年(1192),重修此觀,改名為太極宮,金泰和三年(1203),太極宮毀於火。元初全真派道長長春真人丘處機奉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詔駐太極宮掌管全國道教,遂更名長春宮。金天會五年(1127)丘處機逝世,其弟子在宮東建立道院,取名白雲觀。元代末年,長春宮等建築毀於兵燹,白雲觀獨存。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重建前後二殿和一些附屬建築,正統年間又大規模重建和添建,使觀之規制趨於完善。明末,觀復毀於火。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在原來基礎上重新大規模重修與擴建,今白雲觀的整體布局和主要殿閣規制即形成於此時。以後,在乾隆、光緒年間又有修繕和少量添建。民國期間,觀內建築大都因年久失修變的殘破。解放後,政府於1956年撥款進行修繕,1957年定為中國道教協會會址。「文革」期間,觀再次受到破壞,1981年又撥款全面修葺,並對外開放。1979年,觀被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白雲觀坐北朝南,分為中、東、西三路以及後院計四個部分,佔地面積1公頃多。主要殿宇位於中軸線上,包括山門、靈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丘祖殿、三清閣等建築,配殿、廊廡分列中軸兩旁。山門前神路的前端有欞星門,為一四柱七樓木結構牌坊,正樓前後有額,前書「洞天勝境」,後書「瓊林閬苑」。山門建於明代,面闊三間,單檐琉璃瓦歇山頂,漢白玉雕花拱券石門,檐下額書「敕建白雲觀」,門前有石獅、華表等物。欞星門外有磚砌照壁,壁心嵌「萬古長春」字樣的琉璃雕磚。山門內為靈官殿,原為四帥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內奉王靈官像。靈官殿後東西兩側有鍾鼓樓,為方形二層建築,東為鼓樓,西為鍾樓,與其他寺觀布置相反。其後為玉皇殿,坐落於高大的「凸」字形台基之上,殿面闊五間,三間前列月台,灰筒瓦歇山頂,殿內供玉皇大帝神像,現兩側的萬曆年間鑄造的銅像為他處移來。老律堂原稱七真殿,位於玉皇殿後,為觀內道士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殿面闊三間,勾連搭建築,前出月台。殿內供奉全真道祖師王重陽的七大弟子塑像,丘處機居中,殿內正樑上懸康熙御書「琅簡真庭」橫匾。殿外月台右方立銅騾一騎,原為東岳廟之物,後移至此處。丘祖殿為老律堂後一組自成院落的前列建築,始建於金正大五年(1128),名處順堂,清康熙年間改為貞寂堂,乾隆四十五年(1780)改為今名,是全真龍門派後裔奉祀丘處機的殿堂,殿面闊三間,灰筒瓦歇山頂,殿內塑有丘真人和二脅侍像,有癭缽置於石座上,相傳為宋代遺物,為乾隆帝所賜。三清閣和四御殿是與丘祖殿組成院落的正房,上下兩層,上為三清閣,下為四御殿,面闊五間,前出廊,是白雲觀中路北端的頂點建築。三清閣供奉道教最高尊神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四御殿供天神界的四位大帝像。閣兩側有轉角翼樓相通,東為藏經樓,原藏有明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後移交北京圖書館。西翼樓為朝天樓或望月樓。三清閣後為雲集園,是白雲觀的後院,也是觀最北端的建築。雲集園始建於光緒十三年(1887),園中以戒台、雲集山房為主體建築,另外尚有雲華仙館、友鶴亭、妙香亭、退居樓等建築點綴園中。雲集山房面闊三間,周以圍廊;戒台位於其南,北向,為傳經受戒之所,其兩側有游廊迂迴,後有假山橫亘。整個後院布局精巧、景色幽美。觀東路原有南極殿、真武殿、火神殿、齋堂等建築,因所奉神像早毀,現已辟為寮房,作為生活居住區。東路尚有保存完好建於雍正年間的羅公塔,塔八角三級,磚石結構,雕花細膩,古樸莊重。西路建築呂祖殿、八仙殿、元君殿、元辰殿、祠堂院等;祠堂在南端,為供奉白雲觀歷代方丈神位之所;元君殿,亦稱娘娘殿,建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面闊三間,歇山頂,中奉碧霞元君,左右為子孫娘娘和眼光娘娘,殿左右復有懸山各一座,下有催生娘娘和天花娘娘塑像,殿原為坐北朝南,現為坐南朝北,為觀中唯一的倒座殿;呂祖殿位於元君殿西側,建於嘉慶十三年(1808),為一獨立院落。院分前後亮殿,均面闊三間,兩側配以廡廊;前殿為八仙殿,殿中順兩山塑八仙像。穿八仙殿而過為呂祖殿,為供奉呂洞賓的專殿,殿為綠琉璃瓦頂,為觀中僅有;元辰殿在三清閣西側,又名六十甲子殿,為供奉六十甲子星宿神像之所,殿面闊五間,灰瓦歇山頂,殿內原奉六十甲子像毀於「文革」,現為1984年補塑,並於中央新塑斗姥像做主神。

大高玄殿位於西城區三座門大街23號,是明清兩代尊奉「三清」的皇家道觀。殿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嘉靖二十六年(1547)毀於火,萬曆二十八年(1600)重修。清代因避康熙帝名諱,改名「大高元殿」,後又更名為「大高殿」,並於雍正八年(1730)、乾隆十一年(1746)、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後又有多次修葺。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殿受到嚴重破壞,後修復。民國年間,殿前部分建築進行了拆除和改動。解放初期,政府曾對殿前木牌樓和習禮亭進行修繕,1956年在修景山前街時,將兩座牌樓、兩座亭子、北上門和兩邊連房拆除。1957年,殿被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殿坐北朝南,南北長264米,東西寬57米,佔地面積近1.5公頃,現存古建築約1600平方米,基本上保持了原建風格。殿沿中軸由南往北依次為大高玄門、大高玄殿、九天萬法雷壇、乾元閣等主體建築,其左右布置有配殿、鍾鼓樓及值房等建築。殿前有兩重琉璃門,均為並列的三座洞券門,護以石欄。琉璃門內有大高玄門,門面闊三間,中間有御路,通面闊16.20米,通進深8.80米,黃琉璃筒瓦歇山頂調大脊,五踩單昂斗栱。門內東西有鍾鼓樓,均為方形平面,兩層,黃琉璃瓦歇山頂,其內鍾、鼓亦於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失落。大高玄殿面闊七間,通面闊34米,通進深16.5米,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上檐七踩單翹重昂斗栱,下檐五踩重昂斗栱,金龍和璽彩畫,前檐明、次間各四扇四抹隔扇門,兩梢間為檻窗,均為三交六碗菱花窗格,帶銅面頁。大殿座落於漢白玉石欄桿圍繞的須彌座台基之上,前有月台,正面踏跺三出,中間有石雕御路,御路上雕有雲龍、雲鳳、鶴等圖案。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五間,均為綠琉璃瓦歇山頂,前出廊,一斗二升交麻葉斗栱,旋子點金彩畫。九天萬法雷壇,位於大殿之後,面闊五間,通面闊15米,通進深10米,單檐廡殿頂,綠琉璃瓦黃剪邊,五踩重昂斗栱,檐下繪旋子點金彩畫,殿前有圍以漢白玉石護欄的月台,中間有御路。殿東西有配房,各九開間,通面闊37.40米,通進深9.60米,綠琉璃瓦歇山頂調大脊。大高玄殿最北的是一座兩層樓閣,上層名「乾元閣」,為八根柱子構成圓攢尖頂,覆紫色琉璃瓦,亭立於平座上,周以圍廊,有木質欄桿;下層名「坤貞宇」,方形,腰檐鋪黃琉璃瓦,單翹單昂斗栱,井口天花,繪金龍;閣建於有漢白玉護欄的台基之上,正面中間有踏跺,石雕御路。

都城隍廟位於西城區成賢街33號,為供奉都城城隍的神廟,1984年,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廟始建於元至元七年(1270),初名佑聖王靈應廟。元天歷二年(1329)加封大都城隍為護國保寧王,夫人為王妃。明永樂年間重修,更名為大威靈寺,以後明清各朝先後進行了重修或重建。廟坐北朝南,中軸線上原有廟門、順德門、闡威門等三道門,均三間,左右各一門。另有鍾鼓樓、大威靈祠、寢祠、兩廡各三間及治牲所、井亭、燎爐、碑亭等,現僅存寢祠。寢祠面闊五間,通闊24.8米,通進深17米,建築面積約420平方米,黃琉璃瓦黑剪邊歇山頂調大脊,正吻垂獸,排山滴水,五踩重昂斗栱,旋子彩畫,五抹斜方格門窗,殿內井口天花,前後加金柱,一斗三升斗栱。殿前出軒三間,通面闊17.80米,進深7米,軒內為溜金斗栱。廟內尚存明英宗、清世宗、清高宗御書石碑。

東岳廟位於朝外大街141號,是道教正一派在華北地區最大的廟宇。廟為東漢時中國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天師)第三十八代後裔張留孫開始籌資興建,其逝世後由其弟子吳全節完成。廟動工於元延佑六年(1319),至治三年(1323)竣工,賜名為東岳仁壽宮,作為東岳大帝的行宮。元泰定二年(1325)魯國大長公主祥哥刺吉出資修建後殿,作為大帝和帝後的寢宮,天歷元年(1328)完工,賜名昭德殿。明正統十二年(1447),明英宗於故地修葺和擴建,並更廟名為東岳廟,大殿為岱嶽殿,後殿為育德殿。萬曆三年(1575),明神宗及其母李太後捐資重修東岳廟,次年又建造鍾鼓樓。萬曆二十五年(1592)再次對東岳廟進行修葺,並加築東、西太子殿和後罩樓。萬曆三十五年(1607),宮中太監又捐資修建廟前琉璃牌坊,至此,東岳廟正院殿宇工程基本完工。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廟毀於火,康熙四十一年修復。乾隆年間又對邁哦進行修葺。道光年間,廟中道士馬宜麟重修廟宇,並擴建東西道院,東岳廟基本格局遂趨完備。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東岳廟為日軍占據,損毀嚴重。民國年間,廟日趨衰敗,至解放前夕廟中僅余道士9人。解放後,廟被機關、學校佔用。1957年,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文革」期間,廟中文物毀失殆盡。後因道路擴建,將山門和門前兩座跨街木牌樓拆除。1995年底,東岳廟中路移交朝陽區文物文化管理局,並作為北京民俗博物館對外開放。1996年,公布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東岳廟坐北朝南,佔地約6公頃,有殿宇600餘間,分中路正院和東、西道院三個部分。其建築雖經明清兩代重建、擴建,但中軸線上建築的格局和廡殿斗栱及替木等仍保持著元代建築的形制與特點,布局整齊,規制宏麗。中路現存主要建築有琉璃牌坊、欞星門、戟門、岱嶽殿、育德殿等,其他建築則均勻、規整、對稱地分布於兩側,形成既獨立又相互連通的六進院落。戟門,又名瞻岱門,面闊五間,廡殿頂殿式做法,明次間三間為穿堂,左右兩梢間內前有道教護法神哼哈二將塑像,後有十太保塑像。過戟門,有一長60米、高近1米的甬路連接廟的主殿岱嶽殿。甬路兩旁有鍾鼓樓,均為方形,二層,綠琉璃瓦重檐歇山頂,兩檐間懸有明代陡匾,西側鍾樓為「鯨音」,東側鼓樓為「鼉音」。岱嶽殿坐落於長25米、寬19米的台基之上,面闊五間,進深十一檁,灰筒瓦綠琉璃剪邊廡殿頂。檐下單翹三昂斗栱,正面坐龍天花,和璽彩畫。殿前後有抱廈,前為歇山卷棚頂,面闊三間,進深八檁;後為四檁懸山卷棚頂,面闊一間。岱嶽殿兩側分別引出東西環廊回廡,連接東西朵殿和配殿,合圍於戟門兩側。東朵殿稱三茅君殿,西朵殿稱炳靈公殿,東配殿為阜財神殿,西配殿為廣嗣神殿,皆面闊三間,灰筒瓦綠琉璃剪邊歇山頂,兩配殿檐下轉角處為鴛鴦交首斗栱,仍保持宋、元時期的建築特點。育德殿以一穿堂與岱嶽殿相連接,殿面闊五間,灰筒瓦綠琉璃剪邊廡殿頂,前出抱廈,抱廈面闊三間,歇山卷棚頂。岱嶽殿與育德殿整體格局如「工」字,為典型的宋、元建築形制。戟門左右及向北的兩側有環繞的廡殿為地獄七十六司,灰筒瓦綠琉璃剪邊懸山調大脊,其前後檐下斗栱呈明顯的元代形制特點。中路正院後部是後罩樓,二層,懸山調大脊,前出廊,三面環抱共七十四楹,內有娘娘殿、斗母殿、關帝殿、灶君殿、靈官殿、真武殿等,樓下有三間御座房,清末專供皇帝來廟祭典或往東陵時休憩使用。東院由六個小院組成,有伏魔大帝殿、江東殿、丫髻山九位娘娘殿等,其大部分為花園,奇花異果、迴廊怪石點綴其間,景色宜人。西院則分布著一些零散殿宇,格局不甚規整,所供神祗多為民間俗神,如葯王殿、魯班殿、月老殿等。現東西兩院仍為單位佔用,部分建築因改建樓房被拆除。

火德真君廟,俗稱火神廟,位於西城區地安門外大街77號,1984年被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廟相傳為元代所建,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在元代廟址上改建,將殿宇改作琉璃瓦頂,並建重閣。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廟坐北朝南,有門東向。東向山門內外各有一牌樓,門外還有旗桿等物。山門面闊三間,黃琉璃筒瓦綠剪邊歇山頂,山門內有鍾鼓樓。門內為前殿,稱為靈官殿,殿面闊三間,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二層殿面闊三間,勾連搭建築,前為硬山箍頭脊,後為歇山頂,藍琉璃瓦綠剪邊筒瓦頂。三層殿為二層,硬山調大脊,藍琉璃瓦綠剪邊筒瓦頂。四層殿為二層,名萬壽景命寶閣,黃琉璃瓦硬山調大脊。東西配樓二層,硬山調大脊,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殿後有亭,可眺望什剎海。

呂祖閣位於西城區新壁街41號和明光胡同6號,是供奉以呂岩為主的道教宮觀。閣始建於清初,1984年,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閣坐北朝南,山門因建樓而拆除,現存主要建築有鍾鼓樓、前殿、中殿、後殿以及各配殿等。鍾鼓樓均為方形,5.20米見寬,重檐歇山筒瓦頂調大脊,磚吻垂獸,五小獸,上有障日板。前殿面闊三間,通闊12.85米,通進深9.30米,硬山調大脊筒瓦頂,正吻垂獸,五小獸,排山滴水,殿前有高約2米的石獅一對。中殿面闊三間,通闊12.85米,通進深9.30米,硬山調大脊筒瓦頂,正吻垂獸,五小獸,排山滴水,殿前有形制相似的東西配殿各三間,硬山箍頭脊東西配房各三間。後殿面闊五間,通闊20.55米,通進深9.75米,黃琉璃瓦綠剪邊硬山調大脊,正吻垂獸,五小獸,排山滴水,前出廊,旋子彩畫,殿前有月台。東西配殿各五間,通闊18.3米,通進深6.25米,另有耳房三間。

宣仁廟位於北池子大街2號和4號,雍正六年(1728)敕建,祭祀風神,俗稱風神廟。嘉慶九年(1804),曾對廟進行重修。廟坐北朝南,外垣門東向。主要建築有影壁、山門、鍾鼓樓、前殿、中殿、後殿等。影壁為琉璃磚所砌,綠琉璃瓦歇山頂調大脊,金邊寶相花心,下有石須彌座。鍾鼓樓為方形,黃琉璃筒瓦綠剪邊,重檐歇山頂。山門三間,黃琉璃筒瓦歇山頂調大脊,檐下懸「敕建宣仁廟」石額,東西兩側有八字牆。前殿為祭祀風伯,面闊三間,通闊10米,通進深6.2米,旋子彩畫。中殿,為廟之主體建築,面闊三間,通闊14.4米,通進深11.8米,殿內盤龍井口天花,和璽彩畫,正中樑上懸雍正帝御書「協和昭泰」匾額。後殿為祭祀八風神之所,面闊五間,通闊18.5米,進深8.5米,旋子彩畫。各殿均為黃琉璃筒瓦綠剪邊歇山頂調大脊。1984年,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現為醫院佔用。

凝和廟位於北池子大街46號,雍正八年(1730)敕建,祭祀雲神,俗稱雲神廟。民國年間時作為學校,現為北池子小學,1984年被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廟街門西向,殿宇則坐北朝南,原有建築有影壁、鍾鼓樓、及四層大殿等,現存大殿及後殿等。大殿面闊三間,通闊14.4米,進深11.8米,黃琉璃瓦綠剪邊歇山頂調大脊,重昂五踩斗栱,和璽彩畫,盤龍井口天花,六抹方格玻璃門窗。後殿面闊五間,通闊18.4米,進深8.5米,黃琉璃瓦綠剪邊歇山頂調大脊,明間單昂斗栱,平身科六攢,次間四攢,六抹方格玻璃門窗,內檐為單翹三踩斗栱,井口天花,後殿兩側各有朵殿三間,面闊10米,進深6.4米,灰筒瓦大式硬山箍頭脊。

昭顯廟位於西城區北長街71號,始建於雍正十年(1732),祭祀雷神,俗稱雷神廟。民國時期北京教育會在此成立,1925年3月10日至4月15日,「國民會議促成會全國代表大會」在此召開。1984年,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廟坐北朝南,外垣門東向。中軸線上原有影壁、山門、前殿、中殿、後殿等建築,現僅存影壁及後殿。影壁長約22米,高約3.5米,厚約2米,綠琉璃筒瓦硬山調大脊。後殿面闊五間,通闊18.5米,通進深8.45米,黃琉璃瓦綠剪邊歇山頂調大脊,三踩單昂斗栱,和璽彩畫。

此外,北京現存比較著名的道教宮觀還有位於東城區的大慈延福宮、西城區鼓樓西大街149號的關岳廟、復興門內北順城街13、15號的呂祖閣、宣武區白紙坊東街的三教寺、順義牛欄山的元聖宮、海淀區藍靛廠的立馬關帝廟、宣武區萬壽公園的萬壽西宮、琉璃廠東街29號的火神廟、崇文區花市的火神廟、東曉市街的葯王廟、海淀區黑龍潭的龍王廟、朝陽區的九天玄女娘娘廟、朝外大街的天仙宮、豐台區南苑的中頂廟、長辛店的火神廟、房山區黃山店鄉的玉虛宮、區大南峪的呂祖廟、官道鄉的關帝廟、琉璃河鄉的岫雲觀、瑞雲寺、密雲縣古北口的呂祖閣、葯王廟、通州區西南邊鄉的碧霞元君廟、伏魔大帝宮等,它們多數被列入北京市或各區縣文物保護單位,陸續得到保護和修繕,成為北京宗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柒』 道教中的十方叢林分別指哪十個道觀

十方叢林不是指十個道觀,而是指普天下所有的道觀。
十方:指十大方向,即上天、下地、東、西、南、北、生門、死位、過去、未來。
道教宮觀廟宇有兩種不同屬性區別:一種是子孫廟,一種是十方常住(十方叢林)。子孫廟收徒弟代代世襲相傳,不論該廟規模多麼大,只能稱小廟而不能稱常住,稱為子孫常住。十方常住也稱十方叢林,有傳戒特權而不得私收徒弟。這種宮觀性質是屬於全國道教徒公有的,地不分東西南北,派不分正一全真,凡是滿發大領的道教徒人人有享受掛單居住的權利,同時人人都有保護的義務。十方叢林皆備有全國三山五嶽各宗各派的「字派」,凡常住掛單道友,號房、客堂可按簿查對法派留單轉執事。

閱讀全文

與道教保鳮長壽山道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人吃不下飯能活多少年 瀏覽:240
肉肉孝順 瀏覽:18
幫父母賣東西覺得很丟臉怎麼辦 瀏覽:341
孝敬之星主要事跡40字 瀏覽:672
2016常德退休職工加工資問題 瀏覽:810
初中生要學會孝順 瀏覽:694
傳承中華美德演講稿孝敬父母 瀏覽:120
湖北士官體檢核酸檢測什麼時候做 瀏覽:423
74歲的老人血壓多少為正常 瀏覽:941
要回農村養老保險要哪些手續 瀏覽:879
農村戶口養老保險能一次性補齊么 瀏覽:468
怎麼在支付寶查父母養老保險 瀏覽:796
老年人褥瘡怎麼處理 瀏覽:201
平安員工養老金 瀏覽:579
每年回家看父母多少次 瀏覽:287
深圳女幹部失業後退休年齡 瀏覽:131
老年人臀部疹子 瀏覽:82
50歲男人狐臭 瀏覽:431
雙子座孝順 瀏覽:75
懷孕多久能做染色體檢查男女 瀏覽: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