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能活多少小時呢
理論上可以活150歲
現存的最老的壽星:
130歲 印度發現世界上壽命最長的人 (2002年07月31日 10:34 大洋論壇)
大洋網訊 據印度北部喜馬偕爾邦布朗村的居民講,生活在這座村子裡的老太太戴弗吉·黛維已經至少130歲高齡了。如果她的年齡能夠被證實,那麼她將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人,比已知的世界上最長壽的一位中國婦女還大14歲。
我們到底能活多久?
美國科學家認為,即使科學不斷進步,人類的壽命也很難達到100歲,至少在未來的一個世紀內不會成為現實。本世紀出生的人平均壽命85歲。
芝加哥伊利諾大學研究公共保健的教授奧勒尚斯基說,在現今的世界上還沒有一種神奇的葯物、荷爾蒙、抗氧化劑、基因工程或生物技術的方法,可以像有些人預言的那樣,使人類的壽命增至120歲或150歲。舊金山加州大學研究壽命問題的專家赫福利克完全同意奧勒尚斯基的觀點,認為人類「超長壽」的說法簡直是「無稽之談」。
但是奧勒尚斯基並不否認,有一些事實還是令人鼓舞的。他在舊金山召開的美國科學發展協會的年會上說,自從1900年以來,由於醫療水平的提高,人類的平均預期壽命已經增加了30年。例如,一個在1900年出生的美國女孩的預期壽命僅為48.9歲,而於1995年出生的女孩的預期壽命已達到79歲。奧勒尚斯基在本周即將出版的一期《科學》雜志上發表一份報告稱,在法國和日本出生的嬰兒至少要在200年後,才能活到100歲;而在美國出生的嬰兒則要到 600年後才能加入這個百歲俱樂部。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在這3個國家裡,死亡率下降的速度不同。從1985年到1995年,法國的死亡率下降了 1.5%,日本下降了1.2%,而美國只下降了0.4%。根據這個數據推測,法國人平均預期壽命到2033年就能達到85歲,日本為2035年,而美國則要到2182年。
根據資料記載,迄今為止壽命最長的人是一個名叫卡爾梅特的法國婦女,她於1997年去世時是122.45歲。英國王太後也是少數長壽的例子之一。赫福利克教授稱,人的壽命與預期壽命是兩個概念。壽命是指某一個人能活多久;而預期壽命是指在某一年出生的人群預計平均能活多少年。人類的最長壽命大約是 125歲。即使人類最常見的死因如癌症、心臟病和中風等消除了,預期壽命也最多增加15年,然後人會因衰老而死亡。他認為,只有在生物學研究人員發現如何延緩衰老過程,並使這一發現服務於全人類,人類壽命的下一次大飛躍才會出現。
奧勒尚斯基說,目前最現實的做法是研究如何延長人類的健康期。今天,65歲人的健康狀況已與1960年時60歲人的健康狀況相同。對人類來說,生命的質量可以說最寶貴.
樓住,在湖北有一個長壽村,那裡有許多的百歲老人.五市同堂.你如果想尋求長壽的秘訣,不妨到那裡去看以下,說不定你可以發現那裡有很多有經驗的長壽老人,或許可以發現人類長生不老的神秘,但我知道,你不是想長壽才來的.
❷ 山東33歲產婦生出的新生兒死亡,到底是誰「殺死」了那個孩子
據澎湃新聞報道,山東蘭陵縣的杜先生舉報:自身的妻子在蘭陵縣人民醫院生產製造,可孩子居然在醫院夭亡。杜先生覺得,這一起不幸事情,醫院層面應當要承擔責任。他說道:「大家什麼都不懂,到醫院來世孩子,便是為了確保媳婦和孩子的安全性,她們有這些責任和義務,確保孕媽媽和新生寶寶的安全性。」
都伴隨著爸爸的幾回回絕簽名而付之東流。這件事情在網路上發醇以後,引起了網民們的強烈反響。「我認為醫院應當告他敲詐。」「哪來的臉索賠200萬?」「醫院一毛錢也不需要給,以前叫你剖腹產不同意,如今居然拿著遠去的孩子敲詐……」「醫師都說三胎提議剖腹產,為何不聽呢?」我認為他第一步需要反省自己的問題。
生孕,從不是一個人的事。多給妻子一點關懷溫馨,多給醫務人員一些重視和室內空間,孩子才會在每個人的關愛中,安全來臨。願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
❸ 兔寶寶出生幾天之內最容易死亡兔寶寶存活幾天算是度過危險期
嬰兒
突然死亡
綜合症,醫學正規名稱是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孩子生下來到滿一歲為止,是最為脆弱也是最為危險的12個月。每年光美國就有約4000個孩子突然
意外死亡
(Sudden
Unexpected
Infant
Deaths
(SUID)),最主要的三個原因是,嬰兒突然死亡綜合症,不明原因死亡,呼吸道被堵所致窒息死亡。而其中,嬰兒突然死亡綜合症佔了新生兒死亡的一半以上。
❹ 人的一生按年齡可以分為哪四個階段
1、嬰兒期: 0~3 動作發展,感知覺發展,第一發展加速期
2、童年期 :7~12 學習及其發展,記憶發展,思維發展,同伴關系發展
3、青年期:身心發展不平衡,第二發展加速期,第二反抗期:爭取行動和人格獨立,身心成熟,進入社會,生活空間擴大,戀愛結婚,自然科學創造力高峰人文科學創造力高峰,工作滿意度高峰,人際關系復雜
4、老年期:老年喪失期觀與畢生發展觀,感知覺退行性變化,退休生活,更智慧
拓展資料:
廣義來看,人生指人的生存及人的生活,生存是基礎,生活是動態發展。而「人」可以泛指一群人或整個人類社會,也可狹指單個人。是以,人生這一基本詞彙詞義極其豐富。很多時候我們將人生作狹義理解專指「個人的生活(出生到死亡)」,是不對的。
如歷史學指「不斷變革中的人生及其產物的文化的學問」,此處的人生即應作廣義理解,指人的生存及生活,或者說人事的生存發展。李大釗的提法絕對值得重視。
關於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它是關於人生問題的哲學學說,是人生觀的理論形式。它主要探討人生的目的、價值、意義、態度等。相比理論化、系統化的哲學而言,它的表現形式通常是智慧箴言式,典型作品:《重大人生啟示錄》。它也可以泛指一切人生價值觀。它的功能是讓人了解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和道理,對人們的生活起到指引作用。
❺ 一篇文章總結人從出生到100歲死亡,每一個年齡用一句話概括
一生不過如此
開心些,人生不過100歲
最近一期雜志上,有篇文章叫《從睜開眼到見到神》,用輕松調侃的方式為人生從1到
100歲的每一年各擬一句話。其實這種玩法的始作俑者,是一本英文書「This book will change your life」,作者是兩位年過三十的在倫敦從事廣告創意的人Ben Carey
和Henrik Delehag。我看到的這篇中國版,是雜志編輯想像了一個普通中國人可能碰到
的情況,改寫了一套。刊登於最近一期《第一財經周刊》
預備……開始:
0歲 我來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
1歲 我就是不講話,不讓大人們輕易知道我在想什麼。哼哼。
2歲 發表第一篇論文《論走路》:還是手腳並用更穩當一些……
3歲 認識了許多新朋友。女生(男生)?她(他)和我不一樣。
4歲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拂綠水,紅掌撥清波……我的苦難人生就這樣開始了。
5歲 我討厭每個人都過來摸我一下表示喜歡,我討厭回答幾歲了這個問題。
6歲 上學,我很忙。
7歲 老師說的為什麼和爸爸媽媽說的不一樣?一定是爸爸媽媽錯了。
8歲 我應該有些自己的奢侈品,原來的那些太土了。
9歲 第一次翹課。
10歲 「隔壁班上的那個女孩(男生)為什麼還沒有經過我的窗前……」
11歲 褪字靈真是個好東西,但學會模仿爸爸簽字好像更重要。
12歲 升初中,真的從現在開始就能決定我一生的走向嗎?那要不要列一個清晰版的人
生計劃?
13歲 每天都在發育。女生在媽媽陪伴下買了第一個Bra,男生突然開始自己洗內褲。
14歲^%^$##%$@#$*&(*()&%^&^%……!!其實不過是拉拉手而已。
15歲 小學里最要好的朋友,有的已經失去了聯系。
16歲 成為有身份的人。男生偷偷用了父親的刮鬍刀。
17歲 人生里「第一次」最密集的一年。
18歲 成年。有投票權。啊,還有高考……它的重要性和決定性是過了好多年才發現
的。雖然當時已經被這重要壓得喘不過氣來了。
19歲 新世界展開了,我可以無法無天了。被叫「叔叔」或者「阿姨」。
20歲 重新思考一下人生,可以給過來人講自己的傳奇故事了。
21歲 無所事事的一年,也是最容易被忽略和忘記的一年。或者,這一年就該被浪費
掉?
22歲 我賺錢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23歲 一個人住在北京(上海……),還不錯哦。很多東西不像自己想像的那個樣子。
24歲 對本命年充滿忌憚,隨時准備倒更大的霉。
25歲 懶得跳槽了,有什麼區別呢?
26歲 學會了用「呵呵」來表達自己不一樣的看法。
27歲 啊,那些運動員的年齡,居然比我還小。
28歲 遠大前程,終於找到了得心應手的感覺。
29歲 父母幫忙付首付,自己付按揭的第一套房。第一次婚姻。該為家族負責的事,在
這一年似乎應該都搞定才行。
30歲 曾經可怕的年齡,也就這么著就來了。
31歲 事業不錯,生活也不錯,但不舒服的是,富豪榜上也有比你年輕的人了。
32歲 計劃開始繁殖。
33歲 抓住青春的尾巴。
34歲 發現有些事情不是你通過努力就能做到的。
35歲 突然想起來,多年以前那個35歲退休的理想不可能實現了。
36歲 理解了為什麼媽媽當年會覺得你是如此天賦異稟,因為你也如此看自己的孩子。
37歲 撓撓七年之癢。
38歲 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
39歲 奔4,但已經不恐慌了。
40歲 四十不惑。就是說,任何事情都要自己解決了,你沒有資格也不好意思再去請教
別人了。
41歲 看孩子寫作業,這些題怎麼還是那麼討厭。
42歲 畢業20年聚會,男生最大的能耐還是把自己的肚子搞大。
43歲 孩子問題好像是遇到的問題中最棘手也是最沒把握的。
44歲 去健身房的目的不是為了肌肉或者減肥,而是更多考慮自己的心肺功能問題了。
45歲 中年危機,找到心跳的感覺。
46歲 事業有成,覺得自己還是很幸運的。
47歲 孩子的個頭超過自己。
48歲 發現眼睛居然不近視了。
49歲 琢磨了一年如何與孩子溝通的問題。
50歲 結婚20周年紀念,一起度一次假。只是因為孩子住校了。
51歲 去陌生城市開拓一個新市場。很激動興奮,就像有很多未知的東西等在前面。
52歲 同學又聚會,為早逝的同學默哀。交流最多的是健康問題。
53歲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54歲 公共汽車上,很意外有個孩子給你讓座。
55歲 兒子(女兒)要出國了。
56歲 做的所有事,終究還是要放下的。
57歲 父母隨時需要有人在身邊照顧。
58歲 越來越絮叨了,更年期。
59歲 做了很多退休的計劃,這一年過得可真快。
60歲 退休。早上一起床就手足無措,若有所失。
61歲 認識了許多新朋友。
62歲 見一對陌生的同齡夫婦,與他們一起探討了兒女結婚的事宜。
63歲 參加孩子的婚禮。
64歲 搬到另一個城市與孩子同住。
65歲 能記得住電視里每個電視頻道的號碼。
66歲 告誡自己不要太操心孩子家裡的事,但總是管不好自己。
67歲 很迫切地希望有孩子的孩子。
68歲 終於有了自己的愛好。
69歲 不會再搬家了。
70歲 得了一場病,寫了遺囑。
71歲 終於有了孩子的孩子,溺愛他(她)。
72歲 同學聚會,發現少了些人。
73歲 想應該把自己一生記錄下來。
74歲 記憶力狠狠衰退了一下。
75歲 早晨醒得越來越早。
76歲 和兒子(女兒)爭執,第三代應該如何教育。
77歲 不再抱怨了,世界不是我們的。
78歲 與朋友談論最多的是各種疾病。
79歲 堅持每天了解新聞,知道別人在講什麼東西。
80歲 其實一輩子還是挺滿意的。
81歲 量身高,發現比年輕時矮了3公分。
82歲 孩子越來越多地把我當作要照顧的孩子。
83歲 重寫一遍遺囑,只不過是叮囑繼承者一定保管好這些東西。
84歲 「我居然活到了84歲。」
85歲 隨身帶著卡片,上面記著姓名健康狀況還有住址和聯系電話。
86歲 很久遠的事都想起來了,但身邊發生的事變得越來越模糊了。
87歲 有時會想有關尊嚴的問題。
88歲 他們以為我真的什麼也不清楚了。
89歲 拒絕輪椅,堅持每天出去走幾分鍾。
90歲 對那些說「看不出您90歲」的人報以微笑。
91歲 最後一顆牙齒掉了。
92歲 接受不做任何事——已經沒有人放心讓你做任何事情了。
93歲 接受輪椅。
94歲 孫子(女)用他(她)的第一個月的工資給我買了禮物。
95歲 已經不再關心具體的日期了。只是下意識地問「今天是幾號?」一天問了10次。
96歲 上一次出門是什麼時候?
97歲 在床上,完成所有活動。像很早很早以前。
98歲 又一次幾乎觸摸到死亡。
99歲 等待。
100歲 我走了。
❻ 從出生到死亡要經歷哪幾個階段
實際說來,人類的生命不該被劃分為童年、青年、老年,那樣不夠科學,因為人每隔七年,就會有一個新的時期,一個新的階段會展開。
一至七歲: 以自我為中心
在頭七年的時期中,小孩子以自己為中心,他儼然是這世界的中心,全家人都圍繞著他打轉,任何他所需要的都會馬上被滿足,不然的話他就會鬧脾氣。他就像個國王一樣,一個真正的國王。爸爸、媽媽都是他的僕人,全家人都為他而存在。當然對於更大的世界他也是做如是想,月亮為他升起,太陽也為他升起,四季為他交替,有七年的時間,小孩完完全全地以他自己為中心,他是個絕對的自我主義者。你去問心理學家,他們會說小孩在那七年的期間,都是處在令自己很滿足的狀態中,他不需要別的事情,不需要別人,他經驗到的是完整。
七至十四歲: 以同性情誼為重
七年之後,會有一個突破發生,小孩子不再以自我為中心,更實在地說,他離開了那個軌道,也就是他偏離了原本的中心,開始轉向其它人,別人變成很重要——朋友、同學……這時候他不再對自己那麼有興趣,他的興趣在於別人,在那個更大的世界,他步上了一個探險,去發現「別人」是什麼,一趟探尋之旅於焉展開。
在第七年之後,這小孩變得很會問問題,什麼東西他都要打破沙鍋問到底,他成了不折不扣的懷疑論者,由於他無所不在的問題,這個小討厭把父、母親搞得都快煩死了。他的興致在於別人,在於這世界裡的所有一切,為什麼樹木是綠色的?為什麼神創造了世界?為什麼這個是這樣?他愈來愈像是哲學家——詢
問、質疑,對任何事情都堅持要追根究底。
他會把一隻蝴蝶殺死看看里頭有什麼∶把玩具弄壞,只是想知道玩具的原理;摔壞一隻鍾,只為了發現它是如何滴嗒作響的,裡面究竟有什麼?他對別人感到興趣,不過這個別人指的是同性,對女生他沒有興趣,如果其它男生對女生感興趣,他會認為他們是娘娘腔。女生們對男主也沒興趣,如果某個女生喜歡跟男生玩在一起,她會被認為是男孩子氣,那是不正常的、有毛病的。
精神分析師與心理學家稱這第二個階段是同性戀的階段。
十四至二十一歲: 性蓬勃發展
在十四年之後,第三道門打開了。男生不再對男生感興趣,女生也不再對女生感興趣,他們對彼此友善,但已不再興致勃勃。這就是在七歲到十四歲之間建立的友誼會最深刻的原因,因為頭腦在那時是同性戀(so)的,生命中那般的友誼在以後不可能再發生,那些朋友是一輩子緊緊相系的朋友。你會對其它的朋友很友善,不過那都是泛泛之交,不像七歲到十四歲之間所發生的友誼那樣深切。
然而,在十四歲之後,男生不再對男生感到興趣,如果一切如常地進行,如果他沒有卡在某個地方,他會開始對女生有興趣,現在他是異性戀。不單是對別人有興趣,而且是真正對「另一個人」有興趣。因為看男生喜歡男生時,這男生成許是「別人」,但他仍是一個男生,就像他自己一樣,並不是真正的別人。當男生對女生感興趣時,這時的他是真正對異性有興趣,這是真正的別人∶當女生開始對男生感到有興趣時,世界就此展開。
第十四年是個大關卡,性的部分成熟了,一個人開始從性的角度想事情,在幻想開始頻繁出現於夢境中,這男孩成了偉大的情聖唐磺,開始會調情,開始寫詩、談戀愛,他正進入這個世界中。
二十一至二十八歲: 追逐成功與物質的野心
到了二十一歲,假如一切進行得順利,小孩沒有被社會(so)強迫去做不自然的事,到了二十一歲時,小孩對野心的興趣會開始變得比愛還要多。他想要勞斯萊斯,想要豪宅,他想成為成功人士,當另一個洛克菲勒,或是一國的首相。他的野心變得很大,對未來(so)充滿渴望,他所有注意力全放在如何才能成功,如何與人競爭,如何在掙扎中求勝。
現在他不只是進入自然的世界,他還進入人類的物質世界,進入一個瘋狂的世界,對他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物質。他整個朝向都是世俗一面的--金錢、權力聲望。
二十八至三十五歲: 追求舒適與安全
假如一切進行得正確,當然事情從未正確無誤地進行過,我現在所講的是絕對自然的成長情況。到了二十八歲的年紀,一個人怎麼樣都已經不想再過冒險的生活。從二十一歲到二十八歲,他去冒險,等到了二十八歲,他就會開始意識到所有的慾望是無法被滿足的,他比較能了解要滿足許多欲求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是傻子的話,你可以去追逐這些慾望,但聰明的人在二十八歲會進入另一道門。人們對於安全與舒適的興趣開始大於冒險與野心,他們開始定下來,嬉皮士的生活結束於二十八歲的時候。
二十八歲是嬉皮結束的年紀,革命家已經不再鬧革命,他們開始定下來,要找一種舒適的生活,銀行里有些存款,他們不再想當洛克菲勒,那個渴求已經不在了。他們要有一個舒適的小窩可以住,銀行里有些錢,讓他們覺得安全,至少他們可以永遠擁有這么一些東西。二十八歲的人會開始買保險,他們開始定下來,流浪者已經不再是流浪者了。他買了房子,開始定居、過起文明的生活來。
文明(civilization)這個字是從civis而來的,也就是公民(citizen)的意思。現在他成了城市的一部分,不再流浪,不再漂泊。他不會再去加德滿都或去果阿海灘(Goa),他哪都不去。一切結束,他到處晃夠了,也知道得夠多了,此時他要定下來休息一下。
三十十五至四十二歲: 傳統的擁護者
三十五歲的時候,一個人生命的能量會到達一個頂峰,這個圓圈已經完成一半了,能量從此處開始走下坡,這時候的他不只是對安全與舒適有興趣,他還成了保守派分子,他非但不想有任何改革,現在他還反對改革,反對一切的改變,他只支持安定。他不願有任何的改革,只想呆在安定的狀態里,因為現在他已經定下來了,如果有任何一點變動的話,一切又會被揚起,所以現在他反對改革與反叛,他正式變成體制里的一部分了。
這是正常的,除非是哪出問題了,否則一個人不可能做一輩子的嬉皮。那是一個階段,能經歷過的話很好,但若停在那裡就不大妙了,因為那表示你卡在某個階段中。
在七歲到十四歲之間當同性戀是不錯的,不過如果一個人的一生都是同性戀的話,那等於他並沒有成長,他沒有長大成人,他必須接觸女人,那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異性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唯有透過異性,你才得以懂得另外一面: 沖突、痛苦與極樂--狂悲與狂喜兩者,這是個訓練,一個必要的訓練。
到了三十五歲的時候,一個人終究得變成世俗世界的一部分,開始相信傳統、相信歷史、吠檀多(so)(Vedas)、可蘭經、聖經,而且完全反對改變,因為隨便一個改變都代表著你個人的生活將會受到干擾,你現在承擔不起損失。你不可能會支持改革,因為你要保護自己,你會支持法律、法院和政府,你不再是個無政府主義者,你會擁護政府和法規。
四十二至四十九歲: 渴望宗教與靈性
到了四十二歲時,各式的心理與精神上的疾病會突然一起出籠,因為此時生命正在走下坡,能量朝死亡逐漸靠近。
在生命的初始,你的能量開始流動,你愈來愈有活力、生命力,你愈來愈有勁。而現在正好相反,你一天比一天脆弱,只不過你的習慣仍不變,三十五歲之前你都能吃得飽飽的,如果現在你還是照這種吃法的話,你會開始發胖。
這時候的你並不需要太多食物,以前你會需要,但是現在不需要,因為生命正朝死亡前進,你不用再吃那麼多。假如你們象以前那般填飽你的肚子,你會有各式的疾病產生:高血壓、心臟病、失眠和各式潰瘍,這些大致都發生在四十二歲左右,這是最危險的年紀,你開始掉頭發、長白頭發,生命正轉向死亡。宗教在人接近四十二歲時第一次變得重要,你以前或許曾稍微涉獵一些宗教,現在宗教對你來說首次變成是一件重要的事。因為宗教與死亡有很深的關系,死亡這時候正在靠近,生平頭一次你有了對宗教的渴望。
五十六至六十三歲: 擺脫社會的羈絆
在五十六歲的時候又會有一個革命性的轉折。這時單單朝喜馬拉雅山看是不夠的,一個人必須真的去旅行,真的出走一番。生命正朝向終點,死亡正逐漸靠近。四十九歲的人變得對異性沒有興趣,而五十六歲的人會對別人、對社會上那一套、對社團活動都不再有興致,五十六歲的人應該退出所有的扶輪社或獅子會,這些東西現在看起來既愚蠢又幼稚。
❼ 一對正常夫妻兩人,每次生個孩子到一歲的時候就得了不知道什麼病死了,都兩個孩子這樣了,為什麼
基因組合方面是有可能的,現有一般醫學條件下很難查清楚代價也大。一般基因問題在胎兒期就掉了,能生下來到一歲不太可能是嚴重基因問題,要查出原因相對容易。其實在以前這種情況很常見,生了幾個不存的都有。基因組合方式是幾乎無窮無盡的,各方面盡量檢查好好注意應該能得償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