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開國將軍,最高壽依然健在的將軍都有誰
7個1955年的開國少將。一般說開國將軍,習慣指1955年授銜的這批。後來的還有,我這就不算回了。
方槐(1917)江西於答都人,武漢軍區空軍原副司令員
李耀文(1918)山東榮城人,中顧委委員、海軍原政委,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楊永松(1918)廣東大埔人,原北京軍區工程兵政委
鄒衍(1915)江西興國人,沈陽軍區原顧問
詹大南(1914)安徽金寨人,南京軍區原副司令員
熊兆仁(1912)福建永定人,福州軍區原副參謀長
黎光(1914)四川南部人,南京軍區司令員原顧問
㈡ 現存的開國將軍
截止2019年6月份,在世的還有楊永松、鄒衍、詹大南、黎光、姜鍾。
1、楊永松
楊永松,漢族,廣東大埔縣人,1919年7月出生。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343旅685團政治處技術書記,師直政處教育幹事,師政治部秘書、師直政處教育股長,特務團政治處主任,師政治部秘書長,教導二旅五團政治處主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校部秘書科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12月底任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副秘書長,第四野戰軍戰車師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1月調華北軍區裝甲兵政治部主任,1955年授少將軍銜。1957年任北京軍區工程兵副政委,1968年任北京軍區工程兵政委。
1978年,楊永松退居二線,任北京軍區工程兵顧問。1981年以副兵團級離休 。楊永松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候補代表。
從70歲之後,楊永松開始著手撰寫回憶錄,2008年5月,在楊永松將軍年屆90歲高齡時,一本15萬字名為《硝煙往事》的回憶錄正式出版了。
2、鄒衍
鄒衍(1915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中國共產黨黨員。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崇賢鄉霞光村人。
1936年,初進中央黨校學習。結業後分配至西北保衛局任檢查科科長,甘肅華池縣保衛局長,陝甘寧省保衛局偵察科科長,定邊(中心)縣保衛局長。
1938年,再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結業後任陝甘寧邊區保安處政治處主任,邊區政府保衛團政治委員兼延安南區分區衛戌司令。
1942年,大生產運動中因領導部隊抓生產成績顯著,被選為陝甘寧邊區勞動模範,並出席了陝甘寧邊區政府召開的表彰大會。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春任東北公安部隊副政治委員,沈陽軍區裝甲兵政治委員、五十軍政治委員、沈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員、顧問。任職東北公安部隊期間,參加領導、指揮了隱蔽戰線上的斗爭。
1952年,率公安部隊與地方公安部門一起殲滅、俘獲美蔣海上派遣特務3組80人、空降特務5起33人。最富傳奇色彩並轟動世界的是生擒美國中央情報局間諜唐奈和費克圖。整個部隊受到了周恩來的表揚。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列席了黨的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3、詹大南
詹大南,1915年4月18日生,生於安徽省金寨,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曾任紅15軍團保衛局科員,第28軍直屬隊特派員。參加了鄂豫皖蘇區第二次至第四次反「圍剿」作戰。1934年11月隨紅25軍長征。到陝北後,參加了勞山、直羅鎮戰役。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4、黎光
黎光(191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三十一軍特務營排長。
參加了川陝蘇區反圍剿和長征。1937年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任冀中軍區營、團長,晉察冀區軍副旅長,華北軍區旅長,第二十兵團師長。參加了清風店戰役、平津戰役。
1952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同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師長。回國後,歷任炮兵副軍長,師長,南京軍區工程兵副主任、主任,軍區司令部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曾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二級自由獨立勛章。1988年7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5、姜鍾
姜鍾,原名姜心登。四川省平昌縣人。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三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六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一九六一年晉升為少將軍銜。原總參謀部三部部長。
參加過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軍委二局科員、股長、副科長、一處助理員、三科科長。解放戰爭時期,任軍委二局一處副處長,華北革命大學第四部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軍委工程學校(即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二部主任、教育長,軍委技術部幹部學校副校長,西南二局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三部業務指導局局長、副部長、第一副部長、部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楊永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鄒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詹大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黎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姜鍾
㈢ 開國將軍到目前還剩幾個
還有71位,中將一名,少將70名
截止到2014年4月30日,健在的開國將軍共71,其中中將1位、少將70位。
中將健在1人)
張震(1914)湖南平江人
(1955年-1965年授銜的少將1360人,健在70人。)
(1955授銜802人,1957、1958年各補授2人,健在29人)
王貴德(1914)福建上杭人
方槐(1917)江西於都人
方子翼(1917)安徽金寨人
任榮(1917)四川蒼溪人
向守志(1917)四川宣漢人
劉中華(1917)山東文登人
劉居英(1917)吉林長春人
李中權(1915)四川達縣人
李布德(1919)四川營山人
李耀文(1918)山東榮城人
楊永松(1918)廣東大埔人
鄒衍(1915)江西興國人
汪東興(1916)江西弋陽人
宋景華(1919)江西吉水人
張瑞(1909)浙江浦江人
張秀龍(1915)湖北仙桃人
陳茂輝(1912)福建上杭人
胡繼成(1915)安徽金寨人
鍾炳昌(1915)江西興國人
桂紹彬(1916)安徽六安人
賈若瑜(1915)四川合江人
盛治華(1916)江西永新人
曾美(1914)江西尋烏人
詹大南(1914)安徽金寨人
裴周玉(1913)湖南平江人
廖鼎琳(1914)江西吉安人
譚佑銘(1910)四川雲陽人
熊兆仁(1912)福建永定人
黎光(1914)四川南部人
~~~~~~~~~~~~~~~~~~~~~~~~~~~~~~~~~~~~~~~~~~~~~~~~~~~~~~~~~~~~~~~~~~~~~~~~~~~
1961年晉升少將218人(健在12人)
王定烈(1918)四川宣漢人
王硯泉(1917)河北雄縣人
江鴻海(1913)湖北麻城人
孫干卿(1919)山東淄博人
楊思祿(1917)江西於都人
張力雄(1913)福建上杭人
胡煒(1920)河南新蔡人
姜鍾(1919)四川平昌人
殷國洪(1911)湖北紅安人
高銳(1919)山東萊陽人
雷欽(1915)福建上杭人
魏國運(1914)湖北監利人
1962年授予3人,晉升9人(無人健在)
1963年少將授銜3人(無人健在)
1964年少將授予1人,晉升320人(健在29人)
丁釗(1920)山東龍口人
王扶之(1923)陝西延安人
王茂全(1911)江西吉安人
文擊(1918)河北霸縣人
方震(1911)江西弋陽人
華楠(1921)山東牟平人
劉自雙(1915)四川巴中人
劉振華(1921)山東泰安人
陽自碧(1918)四川巴中人
李孔亮(1914)河北高陽人
李丕功(1910)山東淄博人
李樹榮(1919)陝西延川人
楊斯德(1921)山東滕州人
汪運祖(1915)湖北紅安人
張英(1916)遼寧蓋平人
張翼(1918)山東諸城人
張中如(1919)山西原平人
張玉華(1916)山東文登人
張志勇(1916)湖北紅安人
張實傑(1922)山東鄒平人
陳紹昆(1921)江蘇宿遷人
周建平(1919)江蘇吳縣人
胡立信(1915)河南新縣人
姜林東(1918)山東牟平人
賈乾瑞(1916)陝西大荔人
顧鴻(1915)安徽廬江人
高先貴(1912)安徽六安人
塗通今(1914)福建長汀人
瞿道文(1919)四川達縣人
㈣ 百歲開國將軍都有誰
百歲開國將軍:呂正操蕭克陳銳霆陳波孫毅曹廣化童陸生魏天祿吳西閻捷三
㈤ 至今到底有多少位百歲開國將軍
按照中國傳統,截止目前,開國將帥中已經有57位「百歲將軍」:
1、吳西少將(1900.10.6—2005.7.21)享年105歲,原海軍後勤部副政委,我國第一位百歲開國將軍。但檔案記載是1903年出生,即使這樣也享壽102周歲。
2、童陸生少將(1901.1.3—2001.2.27)享年102歲,原軍事圖書館館長。
3、呂正操上將(1904.1.4—2009.10.13)享年106歲,原鐵道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目前為止最長壽的將軍,也是最後一位去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上將。
4、孫 毅中將(1904.5.12—2003.7.4)享年100虛歲,原總參顧問。
5、曹廣化少將(1905.1.13—2004.4.21)享年100虛歲,原中共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
6、閻捷三少將(1905.12.1-2006.1.29)享年102歲,原後勤學院政治委員。
7、陳銳霆少將 (1906.11.10—2010.6.13) 享年105歲,原炮兵副司令員。
8、肖 克上將(1907.7.14—2008.10.24)享年102歲,歷任紅六軍團軍長,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八路軍120師副師長,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四野參謀長。原全國政協副主席。
9、李懋之少將(1907.12.25—2009.2.11)享年103歲,原第二炮兵原副司令員。
10、魏天祿少將 (1908.2.16—2011.5.21)享年104歲,原海軍工程兵政委。
11、陳 波少將(1908.12.20—2009.12.3)享年102歲,二炮後勤部原顧問,獨臂將軍。
12、阮賢榜少將 (1909—2011.4)享年103歲,長期擔任華東各省的軍區副司令員。
13、王兆相少將(1909.10.16—2009.6.3)享年101歲,原軍委工程兵顧問。
14、張 瑞少將 (1909.3—健在)原總參軍務部副部長,現已104歲,為目前健在的最長壽將軍。
15、湯光恢少將 (1909-2008.3.4) 享年100虛歲,原江西軍區顧問。
16、李丕功少將(1910.2.16—健在)原江蘇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
17、阿沛•阿旺晉美中將(1910.2—2009.12)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享年100歲。
18、胡定千少將(1910.3.15—2011.2)享年101歲,原江西軍區副司令員。
19、羅元發中將(1910.11—2010.5.10)享年101歲,原雁北支隊政治委員、第六軍首任軍長。 20、譚佑銘少將(1910.12—健在)曾任20軍政委、解放軍報總編。
21、方 強中將(1911.1.26—2012.2.8) 享年102歲,原海軍副司令員。
22、曾思玉中將(1911.2.2—2012.12.31)原64軍首任軍長、武漢軍區和濟南軍區司令員。
23、王茂全少將(1911.2.22—健在)原河北軍區副司令員。
24、孔慶德中將(1911.3.4—2010.9.29)享年100歲,原58軍首任軍長、武漢軍區副司令員。
25、方 震少將(1911—健在)原二軍大副政委。
26、殷國洪少將(1911—健在)原海軍炮兵學校校長。
27、熊兆仁少將(1912.2.2—健在)原福州軍區副參謀長。
28、陳茂輝少將(1912.8.22—健在)原南京軍區政治部顧問。
29、高先貴少將(1912.10.14—健在)原廣州軍區後勤部顧問。
30、裴周玉少將(1912.12) ,再過一個多月就迎來百歲壽誕,原69軍政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政委。
31、方國安少將(1913.1-2011.05.08)湖南平江人,原廣東軍區副政委,虛歲100歲。
32、吳瑞山少將(1913.5-2012.10.24),原武漢軍區副司令員,享年100歲。
33、王 曉少將(1913-2013.3.11)山西定襄人,海軍後勤部原部長,1961年晉升為海軍少將。享年100歲。
34、江鴻海 (1913) 原湖北軍區副政委。湖北麻城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解放時任四野第46軍136師政治部主任。
35、張力雄 (1913) 原江西省軍區政委。福建上杭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二野特種兵縱隊政治部主任。
36、曹中南 (1914—2014.2.7) 享年100歲,原天津警備區政委。河北景縣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
(註:以下將軍在寫此博文時仍健在)
37、張震(1914)湖南平江人。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任三野參謀長、中央軍委副主席。今年是老將軍百歲華誕。
38、王貴德(1914)原鐵道兵副政委。福建上杭人,1931年參加工農紅軍;解放時任18兵團61軍182師政委。
39、詹大南 (1914) 原27軍軍長,蘭州、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安徽金寨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時任華北軍區第209師長。
40、廖鼎琳 (1914) 原炮兵學院政委。江西吉安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河北軍區定縣軍分區司令員。
41、黎 光 (1914) 原68軍軍長、南京軍區工程兵主任。四川南部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20兵團66軍198師師長。
42、曾 美 (1914) 原北京衛戍區司令員。江西尋烏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20兵團67軍參謀長、196師長。
43、魏國運 (1914) 原空軍政治學校校長兼政委。湖北監利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44、李孔亮(1914)河北高陽人,沈陽軍區後勤部顧問。
45、塗通今(1914)原總後衛生部副部長。福建長汀人,我軍三位「博士將軍」之一。
46、李中權 (1915) 原南京軍區空軍第一副司令員、第二政治委員。四川達縣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8任東北野戰軍九縱政委,1949年46軍政委。
47、鄒 衍 (1915) 原沈陽軍區副政委。江西興國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四野47軍160師政治委員。
48、 張秀龍 (1915) 原浙江省軍區、湖北省軍區司令員,武漢軍區副司令員。湖北仙桃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49、胡繼成 (1915) 曾任42軍軍長,原成都軍區副政委。安徽金寨人,1931年入伍;1949年任42軍126師師長。
50、鍾炳昌 (1915) 曾任67軍政委,原中科院副秘書長。江西興國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8年任66軍197師政委。
51、賈若瑜 (1915) 原軍事學院副院長。四川合江人,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任膠東軍區司令員。
52、雷 欽 (1915) 原64軍190師政委。福建上杭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53、劉自雙(1915)原福州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四川巴中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解放時任河南軍區警備第二旅副旅長。
54、汪運祖(1915)原南京軍區後勤部政委。湖北紅安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49年時任華東軍區後勤部軍需部副部長。
55、胡立信(1915)原南空政治部主任。河南新縣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56、顧 鴻(1915)原南京工程兵學校校長。安徽廬江人,1936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57、顏文斌(1915—2014.4.1)享年100虛歲。原旅大警備區副司令員。江西永新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㈥ 中國目前健在的開國上將
自1955年至1965年間,共授予或晉升10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10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57名上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77名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和1360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其中開國元帥分別是:粟裕、黃克誠、譚政、肖勁光、王樹聲、陳賡、羅瑞卿、許光達、徐海東、張雲逸。
開國上將分別是:
1.蕭克 2.李達 3.張宗遜4.李克農5.王震6.許世友7.鄧華8.彭紹輝9.張愛萍10.楊成武11.韓先楚12.李濤13.傅秋濤14.王平15.呂正操16.傅鍾17.肖華18.甘泗淇19.宋任窮20.賴傳珠21.洪學智22.周士第23.郭天民24.周純全25.楊至成26.陳再道27.陳奇涵28.王宏坤29.蘇振華30.劉亞樓31.劉震32.陳錫聯33.韋國清34.陳士榘35.陳伯鈞36.鍾期光37.宋時輪38.朱良才39.董其武40.唐亮41.葉飛42.楊得志43.王新亭44.黃永勝45.李天佑46.陳明仁47.賀炳炎48.閻紅彥49.謝富治50.陶峙岳51.烏蘭夫52.周桓53.楊勇54.李志民55.趙爾陸56.王建安57.李聚奎
目前開國上將和大將均已去世,其中開國上將呂正操1904(甲辰年).1.4-2009(己丑年).10.13,活了105歲,是中國人民解放軍57位開國上將中最後一名逝世的開國上將。
㈦ 十大大將的名字和簡介
中國十大大將:
1、大將——粟裕(1907-1984)湖南省會同縣人粟裕,他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在全軍首屈一指, 許多方面甚至超過了林彪。 而他長期是以陳毅的副手身份指揮作戰, 建國後任過短時間的總參謀長一職, 授銜時卻不在這一重要位置上, 而且他的資歷只能夠和羅榮桓相比。 陳毅代表新四軍和三野的元帥地位已定, 粟裕只能委屈了。 至於粟裕爭當元帥的傳說是站不住的, 那是人們根據他的戰績和位列大將首席而產生的臆測。 四八年中央軍委曾計劃將粟裕指揮的華野外線兵團 即蘇北兵團擴編為華中野戰軍渡江作戰, 而將華野的內線兵團即山東兵團升級為華東野戰軍。 這一計劃本以明令發表,許世友、譚震林、劉少卿 指揮的山東兵團已使用華東野戰軍的名義達三個月之久。 而正是由於粟裕本人的反對,這一計劃才撤銷。 同時,粟裕還堅決主張已到中原的陳毅繼續兼職華野司令。 可見,粟裕放棄了成為方面大軍主官的機會, 很難認為到授銜時他會再爭執一番。
2、大將——徐海東(1900-1970)湖北省黃陂縣人徐海東,陝北方面的代表, 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紅軍長征時除了三個方面軍外,
還有一隻獨立長征的部隊最先到達陝北, 即紅二十五軍,徐海東是這只部隊倖存的指揮者, 與陝北紅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之後,徐海東任軍團長。 所寫《西行漫記》中曾提到, 蔣介石稱徐海東為「文明的一大害」。 由於在戰爭中肺部負過重傷, 他在抗戰開始不久後就已不能工作, 一直處於療養狀態,直至七零年去世。 陝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劉志丹陣亡,高崗自殺, 徐海東是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
而且他為人一向正直和善,與世無爭, 授他大將不會引起不平衡。
3、大將——黃克誠(1902-1986) 湖南省永興縣人黃克誠,第四野戰軍的代表。 他的戰績、資歷與別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處, 但是他當時的職務是總參謀長兼軍委秘書長, 這一點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
4、大將——陳賡(1903-1961)湖南省湘鄉縣人陳賡,第二野戰軍的代表。 二野參謀長李達是三一年寧都起義才參加紅軍的, 盡管軍事造詣很高,但資歷不足以為二野的代表人物。 陳賡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氣甚大, 是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中的佼佼者。 著名的「黃埔三傑」中,蔣先雲戰死, 賀衷寒去了台灣,陳賡是碩果僅存了。
5、大將——譚政(1902-1988)湖南省湘鄉縣人譚政,當時任總政治部主任, 與元帥中羅榮桓的情況一致, 是大將中政工方面的代表, 同樣意味著中國軍隊的特色,與派系平衡無關。
6、大將——蕭勁光(1903-1989)湖南省長沙人蕭勁光,第四野戰軍的又一代表。 海軍司令的職務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 在所有元帥和大將中只有他在蘇聯進修過海軍業務。 在資歷方面,只提一點就夠了。 當年江西蘇區黨內斗爭中有一頂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 叫做「蕭勁光式的右傾機會主義」。
7、大將——張雲逸(1892-1974)廣東省文昌縣人張雲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戰軍的又一代表, 幾乎可認為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因他的資歷而來的。
大將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參加過護國討袁的。 廣西百色起義時他任紅七軍軍長, 在鄧小平離隊後他率紅七軍艱苦轉戰進入中央蘇區, 任紅軍副總參謀長。抗戰和解放戰爭時他在華東方面的軍職一直高於粟裕。 葉挺任新四軍軍長,他任參謀長兼第二支隊司令; 陳毅任軍長,他任副軍長; 華野成立,他又先後任過副司令兼參謀長。 這些職務大將中無他人可比。
8、大將——羅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縣人羅瑞卿,華北野戰軍的代表。 他的軍事業績和指揮能力都很一般, 資歷也不出眾,是有爭議的人物。
而他當時的職務為公安軍司令兼公安部部長, 工作性質特殊與最高層直接相關, 毛澤東對他頗為賞識,是黨內軍內正在上升的人物, 廬山會議後也正是他接任了黃克誠總參謀長 和軍委秘書長的重要職務。
9、大將——王樹聲(1905-1974)湖北省麻城縣人王樹聲,紅四方面軍的代表。 與元帥中徐向前的情況一致, 盡管王樹聲戰爭中沒有驕人戰績,
甚至在解放戰爭中的職務低於多數大將, 但他擔任過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 僅此一項足以保證他的大將軍銜。 授銜時他的職務與陳賡相同,都是國防部副部長。
10、大將——許光達(1908-1969)湖南省長沙市人許光達,做為紅二方面軍在大將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後, 也是十大將中爭議最大的人。 他的職務、資歷、戰績明顯低於其他的人, 而且在紅軍中僅擔任師長, 對紅二方面軍的代表性都嫌不足。 由於紅二方面軍產生的高級將領本來就少, 參謀長李達因資歷有限而排除在大將之外。 而曾擔任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的蕭克, 本是最有資格的人選, 但他在長征時支持過張國燾的路線, 又與此時主持軍委的彭德懷水火不容,加上他 當時訓練總監察部副部長兼陸軍訓練部部長的職務較低, 故而沒得到大將的位置。 授予許光達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在於, 中國當時在藉助蘇聯建立自己的裝甲兵, 為了對等談判,中國的裝甲兵司令應與蘇軍的軍銜相同。 作為裝甲兵司令的許光達也就順理成章地獲得了大將軍銜, 在各兵種的主官當中成了特例。
㈧ 新中國成立後,授銜時,年齡最大的將帥都有誰
1955年9月27日,註定是一個輝煌而又璀璨的歷史時刻,這一天分別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閣國務院禮堂和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了隆重的將帥授銜典禮。此次授銜典禮,總計授銜元帥10名、 大將10名、 上將55名(1956年和1958年,又先後授予上將軍銜者2位,總計57位)、中將175名(1956年和1958年,又先後授予中將軍銜者2位,總計177位)、少將798名(1955年11月至1958年10月,又先後授予少將軍銜者8位,總計806位)。這一授銜典禮的舉行,無疑是對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貢獻者的一種充分肯定和認可。
史可全,原名史泰金,1892年出生於湖北省天門縣史家嶺,原蘭州軍區後勤部副部長。1955年9月27日,史可全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當時史可全63歲,成為了開國806位少將之中授軍銜時年齡最大的少將。
㈨ 年紀最大的開國將軍
10位元帥授銜時,年紀最大的是69歲的朱德(1886-1976,四川儀隴人),年紀最小的是48歲的林彪(1907-1971,湖北黃岡人)。
10位大將授銜時,年紀最大的是63歲的張雲逸(1892-1974,廣東【今海南】文昌人);年紀最小的是47歲的許光達(1908-1969,湖南長沙人)。
57位上將授銜時,年紀最大的是63歲的陶峙岳(1892-1988,湖南寧鄉人);年紀最小的是39歲的肖華(1916-1985,江西興國人)。
177位中將授銜時,年紀最大的是61歲的傅連璋(1894-1968,福建長汀人);年紀最小的是4位38歲的劉西元(191360位少將授銜時,年紀最大的是63歲的史可全(1892-1979,湖北天門人);年紀最小的是34歲的吳忠(1921-1990,四川蒼溪人),吳忠也是年紀最小的一位開國將軍。17-2003,江西吉安人)、謝有法(1917-1995,江西興國人)、張池明(1917-1997,湖北麻城【今河南新縣】人)、周志堅(1917-2005,湖北大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