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日本長壽寺楊貴妃

日本長壽寺楊貴妃

發布時間:2022-08-18 02:38:10

A. 楊貴妃為何被世人稱:「永恆的美—不死的楊貴妃」呢

“美人自古如名將,不許人間見自頭”。關於唐玄宗的貴妃楊玉環的故事,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津津樂道,流傳不衰。經詩人騷客悉心渲染,百姓黎民的口耳相傳,送成名傳千古的神奇人物,而且越傳謎越多,愈解謎愈大,甚而蓋過不少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

B. 楊貴妃到底去沒去日本

馬嵬兵變以後楊貴妃的生死一直是個謎,雖然正史中明確記載她死於馬嵬坡,但民間認為這位薄命的女子在馬嵬坡下並沒有香消玉隕,《長恨歌》中的蓬萊仙島是她最後的歸屬,至於這蓬萊仙島,許多人認為就是一衣帶水的日本。


楊貴妃化身日本大明神。日本稱太陽神為「大明神」也叫「天照大神」,是一位女性神抵,是他們民族的祖神。作為一個外租女性形象,為何成為了日本的神祇了呢?其實這也是受白居易《長恨歌》的影響:「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日本普通民眾認為詩中的海上仙山,蓬萊樓閣即是日本島國,楊貴妃是島國中的仙子,自然就可能是他們的大明神。

「傳說楊貴紀是名古座的熱田大明神的化身,唐玄宗要討伐日本,大明神化為絕色美女,前往唐土,迷倒玄宗紐死後,靈歸熱田」。

C. 楊貴妃秘史的大結局

楊貴妃最後沒有慘死馬嵬坡,而是東渡日本,過上了平民生活

楊貴妃在馬嵬坡死而復生、楊貴妃秘史大結局東渡日本的史跡,是貴妃秘史中最為楊貴妃秘史大結局驚竦傳奇撲朔迷離的終結篇章,也是該劇又一大亮色。漁陽鼙鼓動地來,安祿山以「誅國忠,清君側」為由,起兵反唐。玄宗引宮西幸,至馬嵬坡引發兵變,貴妃被逼自縊。日本遣唐使掘墓救難,貴妃死去再生,跟隨日本遣唐使東渡扶桑,其悲劇命運峰徊路轉。從此玄宗與貴妃兩地相思尋尋覓覓,在亦真亦幻的「蓬萊相會」,玄宗踉蹌而前,呼喚著「玉環」,撲地而死,而貴妃也忽然化為玄宗親手雕琢的玉像。那玉像至今楊貴妃秘史大結局仍供奉在日本荻町長壽寺中,栩栩如生,香火鼎盛……

D. 《楊貴妃秘史》結局是什麼

阿蠻回到大唐,明皇已神志迷亂,除「玉環歸否」之問,不及其他。阿蠻騙他說,貴妃已經回國,但慮及宮內情況,暫駐蓬萊,而路途遙遠,請上皇再等一等。明皇卻說,這正是他與玉環的約定,要求立刻前往。阿蠻請示肅宗,肅宗決定滿足父皇最後的願望。阿蠻為七十八歲的明皇梳洗打扮,第二天早上,高車駿馬,肅宗抱病親自攙扶父皇登車,前往「蓬萊」,其實就是在神龍殿外製造冰煙,使皇宮狀若人們心目中的仙境。


E. 歷史上楊貴妃去過日本嗎

在中國的史料中,楊貴妃是在馬嵬坡被賜死,但是據多方考證,楊貴妃可能在當時只是窒息,進入一種「假死」狀態,蘇醒之後便輾轉到了揚州。在揚州到日本的洋流非常奇怪,從中國漂走的都可以漂到日本一個叫「唐渡口」的地方,據說楊貴妃當初乘一艘無帆的船,載了幾個月的糧食,漂走了,後來就老死在日本。日本還有個地方叫楊貴妃村,蓋了貴妃廟。日本有個廟的菩薩還是按照楊貴妃的長相雕的,這些只不過到處聽來的,但還是有一定根據,不知可不可以。答:有史以來,歷代美女從青春華茂到悲辛收場的故事中,集其大成而又奇詭多變,故事流傳最廣最久的,要算唐朝玄宗皇帝的貴妃楊玉環其人其事。傳說,歷史上的楊貴妃在馬嵬坡被殺。但有人認為,楊貴妃沒有被殺死,而是輾轉到了日本。這兩種說法都有充分的根據,楊貴妃的生死之謎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千年未解之謎。 關於在馬嵬坡時貴妃已死的說法是這樣的。楊貴妃原名楊玉環,歷史上記載她「曉音律,善歌舞,有傾國之貌」。她原為唐玄宗的十八子壽王李瑁的愛妃。一次,在宮廷宴會上,唐明皇看中了她,為了得到她,先要她入宮做女道士,號為太真,然後占為己有。天寶四年(745)冊封她為貴妃。她入官之後,「三千寵愛在一身」。天寶十五年(756),安祿山造反,京師危急,唐玄宗攜楊貴妃倉皇逃走,在馬嵬坡,以右彪武軍大將軍陳玄禮為首的隨從將士,認為這場國難的原因是楊貴妃與哥哥楊國忠平時為非作歹,因此憤怒地殺死了宰相楊國忠,並脅迫唐玄宗將楊貴妃縊死。如果唐玄宗不這么做,他們就不再保護皇室了。唐玄宗無奈,只好照辦。貴妃死時年38歲。《資治通鑒·唐紀》記載:唐玄宗是命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唐國史補》和樂史的《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縊死貴妃於佛堂前的梨樹之下。中國文學史上久遠不衰的敘事長詩的《長恨歌》也是認為這樣的。還有人說她是吞金死的。這種說法僅見於劉禹錫的《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貴人飲金屑……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總之,大部分正史都認為貴妃必死無疑。這種說法還有實物為證。現在在興平市西北12千米的馬嵬坡就有一座楊貴妃墓,據說陳玄禮在確認貴妃已死的情況下,命令士兵用行軍被褥把貴妃屍體包裹起來,在道旁挖了一個坑,草草掩埋,保護著玄宗繼續西逃。兩年過後,玄宗返回長安,途經馬嵬打算對貴妃進行改葬,但因為當年事出突然,在舊的掩埋地被挖開後,並沒有找到貴妃的屍體,只找到貴妃遺落的香囊和鞋襪,玄宗只好鄭重其事地將貴妃遺物掩埋,從而形成了一座衣冠冢。楊貴妃墓原是一個土冢,相傳冢上有一種白色的土,香氣宜人,被稱為「貴妃土」。遊人們紛紛拾取,使得封土被大量帶走,為保持墓葬而砌成現在這風格獨特的青磚冢。 可是,令人驚奇的是日本也有兩個楊貴妃的墳墓,一個在荻町的長壽寺,另一個在久津。京都等古城還有她的塑像。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在2002年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親口承認「我是中國楊貴妃的後代」。這都是楊貴妃沒有死而是東渡到了日本的說法的佐證。據說,陳玄禮覺得貴妃是一代難見的佳人,還是不忍心殺她,得到了唐代舞女謝阿蠻與樂師馬仙期的幫助後,當時在馬嵬驛被縊死的不過是一個侍女。據日本學者渡邊龍策在《楊貴妃復活秘史》一文中說:逃出馬嵬坡後,楊貴妃輾轉到了揚州,見到了日本遣唐使團的藤原制雄,藤原很同情她,建議一起到日本。於是楊貴妃便搭乘日本使團的大船,在日本久津登陸,東渡日本,同行的還有她胞兄楊國忠之媳徐氏及孫兒楊歡。據稱,楊貴妃到日本後,受到日本天皇孝謙的熱烈而隆重的接待。後來,楊貴妃曾幫助孝謙挫敗了一次宮廷政變。所以,貴妃受到日本人民尤其是日本婦女的愛戴。這種說法在我國也有不少人支持。《長恨歌》就說「忽聞海上有仙山」。這個仙山有人認為就是指日本。李商隱最出色的一首詠楊貴妃的詩說「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對楊貴妃逃亡到日本傳說,有進一步的傳播作用。著名學者俞平伯在《長恨歌的質疑》和《從王漁洋講到楊貴妃的墓》等文章中明確指出,楊貴妃是輾轉到了日本定居。周作人先生對此也表示贊同。有人分析楊貴妃可能不死逃向別處是一些情理上的推測。楊貴妃被縊死時執行者是內侍,內侍們對楊貴妃或手下稍留情,或意外,皆可能是貴妃暫時氣絕而未斃命。皇帝與軍士都急於趕路,不可能細看。貴妃復甦後,就只有隨侍奉命料理殯葬的宮女了,她們都是心腹,就更要設法救援,因此,楊貴妃倘若未死,代為掩飾及協助她另路脫身的人是有的,而且是極可靠的。也有人認為楊貴妃沒死不過人們美好的願望,因為總結天寶之亂的歷史經驗,貴妃不是罪魁禍首,她有作為犧牲品的一面。高力士就曾說「貴妃誠無罪」,人們幻想楊貴妃沒死只不過是對無力左右命運的弱女子的同情。 有一種離奇的說法是楊貴妃遠走美洲。台灣學者魏聚賢在《中國人發現美洲》一書聲稱,他考證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坡,而是被人帶往遙遠的美洲。現在,貴妃香魂歸何處仍沒有確切定論。

F. 楊貴妃是什麼人

中國歷史,就從文獻最少的夏代起計,每一個朝代,大抵都有些特出的女人。「特出」,
指其本身的姿色美麗以及和政治的關連;任何一個朝代的美麗女人,倘若沒有強烈的政治陪
襯,便不會享大名,流傳後世。
舉例來說,最古老的夏代,末代帝王桀的妻子妹喜;其次,商殷的紂王妻子妲己;周的
幽王之妻褒姒。被列為亡國的美女,是禍水!雖然褒姒並未使周亡,但丈夫被殺,王都東遷,
人們也就含糊地將之列入亡國禍水類中。
這是中國史上可考的最早的三個朝代,便已如此了。往後去,文明進化,政治權力興替
間,總會有一些美麗的女人出現,組織和構成所謂的「歷史悲劇」,於是乎,有所謂「女
禍」,有所謂「紅顏薄命」等等說法。
那些歷史上著名的美人,大致是少有「福壽全歸」的。長春不老的夏姬下落不明;西施
是否被淹死不知道,後人珍惜一名美人,把她送給范蠡作結,聊以自慰而已;其餘如楚霸王
的虞美人,漢高祖的戚夫人,死得都很慘。王昭君雖然嫁得很好,丈夫死了,丈夫的兒子再
娶她(不是她的兒子),一樣有崇高的地位,但在漢民族的心理上,這樣的遠托異國,又總
是可悲的。再往下數,歷代美女,幾乎脫不了悲終。而從青春華茂到悲辛收場,有史以來,
集其大成而又奇詭多變,故事流傳最廣最久的,要算唐朝玄宗皇帝的貴妃楊玉環。
我處理中國歷史,以夏禹為有史之起點,以前自然有,但只是一些傳說,完全不能稱為
史,此後,我的大劃分代為:秦始皇帝統一中國;南北朝的大混亂;唐玄宗天寶之亂;蒙古
人統治中國;孫文創中華民國。
這個大劃分,以唐玄宗天寶之亂為中國命運的轉折點。自天寶之亂以後,中國就長期向
衰了,這是從文治教化整體的輝煌而言,一時的武功或疆土擴大,是不足道的。
天寶之亂,主要人物或代表人物,自應是當時的皇帝李隆基,但史家和文學家們,把天
寶之亂的重點落在馬嵬坡事件上,於是,楊貴妃便成為中國歷史轉折點的代表人物。
這其實是很荒唐的,但把一個並非政治性的女人來承擔有史以來最大的政治包袱,又是
中國趣味——中國哲學的奧妙所在。
把這個大包袱讓楊貴妃背上,在當時就已如此了,在此,可以引二十八字為證;唐僖宗
朝宰相鄭畋有詩如下:肅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雖亡日月新;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
人。
這一首詩後面十四字去掉也不妨,前面十四個字,寫盡了大唐皇朝由危亡到復興的關鍵
所在:「楊妃死」,危亡的厄運解除,「肅宗回馬」,即太子李亨離開父皇而領一軍奔靈武
自立為帝,展開反攻,收復失土,中興唐皇朝。亦即「雲雨雖亡日月新」七個字所表現的,
「雲雨雖亡」是楊貴妃的,「日月新」則是唐肅宗的,那意思是:楊貴妃雖然遭難但唐皇朝
終於復興。
這一首詩包含的意義很廣,對楊貴妃之遭難,寄予同情——一死而中興國家,死亦得所。
——中國的舊詩,作得好的,常能用極少的字包括敘事和評論在內;但毛病在於這需要
熟知史實的人才能了解,即以上舉鄭畋這首詩,後來被人改(或抄誤)成「玄宗回馬楊妃
死,雲雨難忘日月新」,本意全失,且成俗唱了。
我引此,用以證唐朝人把本朝的興亡之際的大包袱推到楊貴妃身上。而這一段歷史,又
是中國史的轉型期,是以越到後來,楊貴妃所背的包袱也越大了!從夏禹開始到現在,四千
零數十年間,沒有一個女人身負的包袱有如此之重大的!
平時,我們泛泛而道楊貴妃,一個美人,自霓裳羽衣舞至宛轉蛾眉馬前死,繁茂悲辛的
故事,乃至情天長恨,屬於兒女情的,但是,擴大了來看這一個故事,所包含的實在很多。
以上是楊貴妃故事政治、歷史的方面。
而在文學上,楊貴妃其人更張廣大,自公元七五六年楊貴妃死(官定的死期)到如今,
楊貴妃其人其事,成了中國文學創作最大最廣的共題。
唐朝,是中國史上文化、政治、經濟最發達的一朝,也是特出的有言論自由的朝代。唐
朝人雖然有不少文字上和語言上忌諱,但忌諱的范圍以私人之間為主,一般的,可以放言無
忌。批評皇帝,拿皇帝的故事作詩作文,甚至講得很不堪,亦不會遭禍。在楊貴妃生前,文
人對她品評有之,對楊氏家族譏嘲也有之,到她在馬嵬驛遭難後,她的故事迅速地發展成為
文學創作上的主題,並且隨著時間而更加深廣,漸漸,唐朝的文人把歌詠楊貴妃故事當作一
種「考試」式的共題。白居易的《長恨歌》自然考得了古往今來的第一名。但在「長恨歌」
出現之後,文人依然熱心於自這一個「共題」而孜孜不倦於「考試」,藉此來練習和表達自
己的史才,詩筆,議論,想像……
唐代著名的詩人李商隱,對詠楊貴妃故事是極為熱衷者之一,李商隱所作不及《長恨
歌》,李又好在字面上作評斷,而且多局限於兒女情,不過,從李商隱的作品中,卻讓我們
得知了:唐人對皇家的言論自由到了可驚的寬容程度,舉例:
華清恩幸古無倫,猶恐蛾眉不勝人。
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暫蒙塵。(華清宮)
這首詩是諷刺的,但力求在「考試」中作驚人語,結果卻不倫不類了,褒姒「使」她的
王死,楊貴妃沒有「使」她的皇死,這成了什麼話?但由此可見言論自由的放任程度。另
外,李商隱最出色的一首詠楊貴妃的詩:「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這兩句
雖沒沿襲《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的提示,但翻了新意,作為楊貴妃在海外得知玄宗
皇帝被廢被囚。這對楊貴妃逃亡到日本傳說,有進一步的傳播作用。同詩最後兩句:「如何
四紀為天子,不及蘆家有莫愁」,再加「君王若道能傾國,王輦何由過馬嵬」,那是直接批
評皇帝無力護全一名女子以及「有情」的虛假,亦屬於言論自由的頂端了!更有一首:「驪
山有感」詠楊妃雲: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
這首詩一些也不見好,但卻赤裸裸地寫出了玄宗皇帝奪取兒媳為妻的事實,再道出壽王
以後處境的尷尬。詩雖然不見佳,但總是有新意在。
上面,我零亂地取了一些詩句,為了引發楊貴妃故事的若干特出點。
唐朝人就此完全不避諱的,楊貴妃先為李隆基的兒子、封壽王的李瑁之妻,後來父皇取
兒媳為妻。
這是楊貴妃故事的第一階段,當中國的社會道德律更變之後,有許多「衛道」之士,拼
命要否定這一故事,有的人以事實俱在,無可否定,求告和恫嚇兼施,命人們不可提及此
事,甚至搬出孔夫子,「春秋為尊者諱」,唐玄宗是尊者,千萬不可說他這一宗亂倫的醜事
啊!到了清朝,中國自南宋以來積累起來的社會道德律,幾乎比泰山高,比長城固,如朱彝
尊其人,想盡辦法來遮掩楊貴妃先事子,再事父的故事,他「考證」楊貴妃雖壽王妃,但卻
是處女入宮,所以,唐玄宗雖有丑聞,並不太嚴重。
這是可憐亦復無知的新道德保衛者的自我欺騙。唐朝人自己不以為是違反道德律的;官
文書記載,至今仍存,後人為了後起的對婦女的道德律而大叫,其陋可知,從而也可見中國
的文化的向衰。為此,在講故事之前,特別將它提出來。
關於楊貴妃的婚姻,現存「唐大詔令集」(按即皇帝命令,俗稱為聖旨的東西)卷四
十,「諸王冊妃」類,及「王妃人道」類,有兩封詔令,直接提到,一封詔令,間接相關,
摘要如下:冊壽王楊妃:「維開元二十三年,歲次乙亥,十二月壬子朔,二十四日乙亥。皇
帝詔曰(中略)……爾河南府士曹參軍楊玄璬長女,公輔之門,清白流慶……今遣使戶部尚
書同中書門下李林甫、副使黃門侍郎陳希烈持節冊爾為壽王妃……」
「同中書門下」,即是宰相。冊楊玉環為壽王妃,有年月日可查考。冊妃,等於現在的
訂婚。「冊」後,尚有不少繁文褥節(見開元禮),大約需要半年或一年才能結婚。估計:
楊玉環嫁到壽王李瑁那兒,應在開元二十四年夏秋,再推遲些,或開元二十五年初春,要再
遲,便少有可能了。(按:舊、新兩唐書的楊貴妃傳,對楊玉環出身,似有故意的錯亂或隱
蔽,舊唐書連楊貴妃的父名都弄錯,且完全不提先嫁壽王事,新唐書主修者不敢太抹煞事
實,加入先為壽王妃語,但對楊玉環的父叔,卻矇混過去,因為新唐書取舊書資料,二傳皆
亂采傳說,荒唐不經,不必深信。)
壽王的親母武惠妃,為皇帝所極寵,她的女兒咸宜公主嫁楊洄,據史書載:楊洄與岳母
武惠妃同謀,陷害三位皇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李隆基於開元二十五年四
月,將這三個兒子廢為庶人,隨後又賜死於城東驛。武惠妃這樣做,據說是為她親生的兒子
李瑁奪取太子地位,這是可信的。然而,武惠妃本人,卻在同年十二月死了,死時才四十
歲。史書說,武惠妃是被三位皇子的鬼祟而死的。
至於楊玉環入宮,中間有一個轉折,並不是名義上直接由壽王妃變成貴妃的,「唐太詔
令集」卷四十有「道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中曰:「……壽王瑁妃楊氏,……屬太後忌
辰,永懷追福,以茲求度,雅志難違……宜度為女道士。」
此敕文不曾留下年月,但仍可以考據的:第一、度楊玉環為女道士,必然是皇帝先和她
奸好之後的事,據《新唐書》本紀第五玄宗紀,開元二十八年條下雲:「十月甲子幸溫泉
宮。以壽王妃楊氏為道士,號太真。」
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雖缺了年月,但參照本紀,我們可以定出:皇帝和兒媳楊氏奸
好,當在開元二十八年十月(或稍早,但以十月赴溫泉宮時帶到驪山以供淫樂的可能最
大)。如此,則度為女道士的正確時間就容易考出了,李隆基的親母竇氏(太後)死忌在正
月初二。敕文中「屬太後忌辰」,當是開元二十九年的正月初二。(公元七四一)
楊玉環做壽王的妻子,應當有三年多或四年多,結婚至四年,豈有再是處女之可能?何
況,唐朝人又並不重視處女膜的。
楊玉環入宮為女道士(在內宮的太真觀,不是長安市的太真觀),過了四年多,才被冊
立為貴妃。
父、子之間共妻奪妻,以「女道士」作為過渡,說起來,也可以算避了一下,父親娶的
是女道士,並非兒媳。兒子則在這四五年間沒有正式妻子了。天寶四年(公元七四五)七月
二十六日壬辰,皇帝再為兒子壽王冊韋氏為妃,冊韋氏為壽王妃詔,亦存,同見「唐大詔令
集」卷四十,皇帝為兒子再冊妃後,八月六日壬寅,即冊楊太真為貴妃。兩冊時間頭尾在內
共十一日。雙重喜事來得也真快。
楊貴妃入宮問題,自南宋末年起,就成了中國歷史、文學、乃至社會上的大問題,衛道
之士,竭盡心智要縫補一個古人的處女膜。以現代觀念看,這是很無聊之事,但在過去六百
年間,此事關系社會風教,大得很。
南宋以後,中國女人裹小腳,等於半廢了二分之一的人口,而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知識
分子也自行在思想上裹小腳,使中國長期不能進步,這是因,而此因又可以說出在楊貴妃的
身上。
除了政治包袱之外,楊貴妃又背上了一個社會道德的包袱。
在此,先交代了屬於正派的有關楊貴妃的大事,這屬於嚴肅和沉重的一面。下面,我再
作一篇引言,講講馬嵬坡事件的來龍去脈。讀者們將來看故事,可以有一個概念,同時,也
輕松一些,把楊貴妃可能沒有死而逃到海外說一說,考一考,事屬渺茫無稽,但很有趣,至
少比使楊貴妃背著上面所說的包袱為幽雅和風趣一些。

二、馬嵬事變和楊貴妃生死之謎

中國文學史上傑出的、傳播最廣和久遠不衰的敘事長詩:《長恨歌》,作者白居易以楊
貴妃的故事串連成此巨制,他寫楊貴妃在馬嵬坡事變時: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這是文學作品上記楊貴妃的死,是記實。只小有考證上的錯誤:楊貴妃死於馬嵬驛時間
為:天寶十五載(即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六月丁酉(十五日),其時,天子只四軍,據
舊唐書玄宗皇帝紀:「六月壬寅(二十日)次散關,分部下為六軍。」
「六軍」是在楊貴妃死後五日才建制的。馬嵬坡事變,只可稱「四軍不發」。不過,文
學作品上這樣的小誤,實無損記實,因為有不少專家編著的史書,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等,也一樣系錯了時間,甚至,連舊唐書本身,也前後錯記,六軍建制,玄宗紀系時和肅宗
紀系時亦各記一日。
我先引白居易的《長恨歌》,那是為了簡單明白,只用十四個字注出了楊貴妃之死。
舊唐書本紀第九,記馬嵬兵變:「……丙辰(按:辰應為申字之誤)次馬嵬驛。諸衛頓
軍不進,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奏曰:『逆胡指闕,以誅國忠為名,然中外群情不無嫌怨,今國
步艱阻,乘輿震盪,陛下宜徇群情為社稷大計,國忠之徒,可置之於法。』會吐番使二十一
人遮國忠告訴於驛門,眾呼曰:『楊國忠連蕃人謀逆。』兵士圍驛四合,乃誅楊國忠,眾方
退。一族兵猶未解,上令高力士詰之,回奏曰:『諸將既誅國忠,以貴妃在宮,人情恐
懼。』上即命力士賜貴妃自盡……」新唐書本紀第五,記馬嵬兵變雲:「……丙申,行在望
賢宮,丁酉次馬嵬;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殺楊國忠及御史大夫魏方進,太常卿楊暄;賜貴妃
楊氏死……」
(按:楊暄為楊國忠之子;二書所記載,以新唐書確。)
又:舊唐書五十一,列傳卷第一;後妃上:「玄宗楊貴妃」雲:「……從幸至馬嵬,禁
軍大將軍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
在。』蓋指貴妃也。力士復奏,帝不得已,與妃詔,遂縊死於佛室,時年三十八。瘞於驛西
道側……」
新唐書楊貴妃傳所載略同,文字稍有出入,有如下數語:「帝不得已,與妃訣,引而
去,縊路祠下。」
司馬光資治通鑒引實錄記馬嵬事變較祥,錄如下:「……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
之。因東宮宦者李輔國(此時名李靜忠)以告太子,太子未決。令吐蕃使者二十餘人遮國忠
馬,訴以無食,國忠未及對,軍士呼曰:『國忠與胡虜謀反。』或射之中鞍,國忠走至西門
內,(搏按:馬嵬驛之西門。)軍士追殺之,屠割支體。以槍揭其首於驛外門。並殺其子戶
部侍郎暄,及韓國、秦國夫人……軍士圍驛,上聞喧嘩,問外何事?左右以國忠反對。上杖
履出驛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上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
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愛恩正法。』上曰:『朕當自處之。』入門倚杖傾首而立。久之,京兆
司錄韋諤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因叩頭流血。上曰:『貴妃
常居深宮,安知國忠謀反?』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
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陛下則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
輿屍置驛庭,召玄禮等人入視之。玄禮等乃免胄釋甲,頓首請罪。上慰勞之……」(搏按:
秦國夫人已早死,資治通鑒誤。)
根據以上的記載,楊貴妃縊殺於馬嵬坡的佛堂(依唐實錄),應該無疑的了。楊貴妃死
於馬嵬,葬於馬嵬,在官文書中,應已確定無疑。同時,我們只從上舉簡單的官式紀錄,即
可明白:馬嵬兵變,實在是李亨(唐肅宗)所發動的。唐代皇位繼承權,自來就不穩定,李
亨雖為太子,但能繼承與否,不到最後,實無由知。因此,李亨集團乘亂發動兵變,其真正
目的,並不是殺楊貴妃,乃在於楊國忠,因為楊國忠是一個有權力的宰相,如果不能去國
忠,即無法弒帝或迫帝李隆基(唐玄宗)遜位。是以馬嵬兵變發生,楊氏兄妹俱死,李亨在
後隊得訊,即不再隨駕赴蜀,而自帥所部趨渭濱,走奉天而赴朔方,至平涼,再轉靈武,便
自為皇帝。
資治通鑒卷二一八,唐紀三十四,據唐實錄述馬嵬事件發生之後,李隆基等待太子不
來,有如下一段記載:「……上總轡待太子,久不至,使人偵之,還白狀。上曰:『天
也!』乃分後軍二千人及飛龍廄馬從太子,且諭將士曰:『太子仁孝,可奉宗廟,汝曹善佐
之。』又諭太子曰:『汝勉之,勿以吾為念。西北諸胡,吾撫之素厚,汝必得其用。』……
又使送東宮內人予太子。」
這是經過修飾了的篡位之情況,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這里看得出李隆基無可奈何的心
情。
由於目的只在除去楊國忠,國忠死後,新的事太多,迫楊貴妃死,旨在損李隆基的尊
嚴。因此,驗屍雲雲,陳玄禮決不會認真。再者,陳玄禮為了將來自存,以一個軍人,叛迫
皇帝之後,如再認真驗看貴妃遺體,褻瀆之罪大矣。這方面,史書所載,亦已很明白;四軍
將士聞楊貴妃死訊,即歡呼,陳玄禮免甲胄而拜,那是說明了他們並未去驗看楊貴妃的遺
體。於是乎,楊貴妃生死之謎,就由此而起——其後,又有一連串故事發生。
李隆基自蜀中返長安,為太上皇,權力已失,他欲改葬楊貴妃而不能公開進行,乃使內
侍秘密進行,舊唐書楊貴妃傳雲:「……上皇密令中使改葬於他所,初瘞時,以紫褥裹之,
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內官以獻,上皇視之凄惋,乃命圖其形於別殿,朝夕視之……」
新唐書楊貴妃傳略同,但無「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之句,只言:「啟瘞,故香囊猶
在。」
以上兩種唐書,皆根據唐實錄,文字太簡略了,且不提改葬事,但強調香囊仍在,這記
載便引人玄想,其一:由文句引致之錯覺,只剩香囊;其二:李隆基返長安之後,本身處境
極劣,改葬楊貴妃為秘密進行,不見屍體,自將引出大事來,甚至會影響到李隆基的生命,
於是乃為之諱。至「屍體已壞」說,乃是飾詞吧?
因為,楊貴妃不曾死的傳說,在當時即已有了。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當
是據傳說而將楊貴妃故事神化,不會是完全受漢武帝李夫人故事所影響,李夫人故事被白居
易作《長恨歌》時引用衍化,自有其可能,但必然先有傳說而才會聯想及之。再者,《長恨
歌》中記臨邛道士入海上仙山訪楊貴妃,是基於:一、「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
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這里應已點出了楊貴妃葬處無屍體在;倘若未有
民間傳說,白氏應不會如此寫;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碧落是天堂,
黃泉即地府,人死,不入天堂,即歸地府,臨邛道士既能通鬼神,則「兩處茫茫皆不見」,
又進一步說出了楊貴妃的未死;三、「忽聞海上有仙山」以下雲雲,在白居易時代,中、日
交往已久,且極為頻繁,「海上仙山」,無疑是指日本,實是人境,並非仙山;白居易這樣
的寫法,是文學的而非歷史的,在文學作品上,倘若指明人境,那就索然無味了。然而,白
氏《長恨歌》用「海上仙山」,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當能明其所指。再者,陳鴻所作《長
恨歌傳》,對於《長恨歌》中的傳說「仙話」,作了很有力的結語:「世所不聞者,余非開
元遺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今但傳長恨歌雲爾。」
在此,陳鴻把歷史及民間傳聞分割了開來。可是,民間傳說,有時卻比較歷史更吸引人
和令人願意相信。
於是,楊貴妃不死於馬嵬之說,便流傳開來。不但在中國如此,在日本國,楊貴妃逃出
中國,卒於日本之說亦甚。而且,在近年間,楊貴妃故事又泛起來。
先說日本的近事:一九六三年,一位日本少女出現於電視,自稱是中國楊貴妃的後裔,
而且還展視古代文件作佐證。
此一事件曾引起小小的轟動,竹內好主編的日文雜志《中國》,並詳記其事。我在那時
也曾為此而赴日搜找一些材料。
在日本,有關楊貴妃死於日本的材料,的確有一些,偽真自然無法鑒定(說老實話,偽
的多)。但存在久遠則是事實。
其所謂遺跡而使人感到興趣的是:楊貴妃在日本有兩個墳墓,一在荻町的長壽寺,又一
在久津。兩墓皆為石塔,但形狀不同,我沒有親至墓地察看,所見到的只是楊貴妃二墓的照
片。
此外,又有楊貴妃的像(不知是玉是銅),亦傳有二,一在山口的荻町長壽寺,據說是
楊貴妃死後,日本人所琢;一在京都,為唐使送往,而兩像至今尚存。我到京都幾處,俱未
曾見到「真跡」,人們指一尊佛像謂為即楊貴妃像,其地似在三十三間附近,我不能相信它
是真的,或為導游者任意指點而敷衍。
雖然如此,楊貴妃二墓及二像,又都有典籍記載。我看到好幾種有關楊貴妃的文字記
載,是古之好事者虛構,或是傳奇小說類,亦無由辨別,也不欲認真去辨別。各種文件記載
不同,一說楊貴妃東渡,侍女從口,大多死去,楊本人抵日後不久亦死;另一說,楊貴妃受
到日本禮遇,還有一些繁茂的故事留下。亦有說楊貴妃到了日本之後,仍有信息托遣唐使帶
入中原與李隆基……
凡此,如認真去作史料看,那應是無稽的,但是,作為傳奇故事看,卻有其意趣。
再者,由於上述種種,我們應該從「故事」的角度去推測:楊貴妃是否不死於馬嵬坡?
是否能東渡日本?
從史書的縫隙中找線索,這兩者都有可能——故事性的可能,不是歷史的考據。
首先,楊貴妃不死於馬嵬的可能性很大。
綜合舊、新兩唐書及實錄與通鑒等記載,馬嵬之變的經過如下:第一階段:唐天寶十五
載六月辛卯(初九),安祿山部眾攻陷潼關。
——按:唐天寶十五載七月,李亨奪權,即位於靈武,改元至德,因此,天寶十五載又
稱至德元載。
潼關失守,河東、華陰、馮翊、上洛等城防禦使、兵吏皆逃散,是夜,長安城即因「平
安火」不至而知事態嚴重——「平安火」是唐代一種通訊方法,每三十里設戍所,每日暮,
放煙一炸,報告平安,下戍所見前戍所舉煙,便隨之而舉,如此,在很短促的時間內,訊息
即可傳數十里。
六月初十日,皇帝知大事不妙,上朝之前,密召宰相楊國忠議事,決定出奔。繼而上
朝,百官惶惶,對時事皆無所指陳,在緊張中的朝會,毫無結果而散。
此日,宮中已秘密從事出奔的准備。
六月十一日,宮中在准備出奔中觀望,而朝中則已大亂,楊貴妃的姊妹韓國夫人、虢國
夫人入宮,與皇帝相見,商量出奔巴蜀之事。由於楊國忠遙領劍南節度使,因而楊國忠力主
赴蜀。是日下午,市中已亂,有人逃難。
次日(六月十二),不敢在朝中宣布出奔之事,反而揚言御親征,自然,官員對此是不
會相信的,因為哥舒翰在潼關的大軍二十萬人已崩潰,長安及近郊已無可戰之兵,皇帝不可
能親征也。
其次,皇帝發表了人事命令,以京兆尹(以現在官名,即長安市長)魏方進為御史大夫
兼置頓使;京兆少尹崔光遠升為京兆尹。充西京留守將軍邊令誠,掌宮闈管鑰,並命劍南節
度大使穎王李璬赴鎮,令本道預備接待皇帝西奔。
——在此,尚有一項不同的記載,舊、新唐書及實錄等皆言奔蜀出於楊國忠之謀。但
《幸蜀記》文則稱:楊國忠力主堅守都城勿逃,宰臣韋見素主逃亡,與之力爭。並且爭執甚
烈,韋見素還說出楊國忠通敵,所以不願皇帝走雲雲。最後,皇帝接納韋見素的意見逃蜀。
(楊國忠通敵之說,絕對無稽,因安祿山起兵,以誅楊國忠為號召,楊國忠絕無通敵可能。
《幸蜀記》此說,應不可靠。)
十二日傍晚前,皇帝自南內(興慶宮)移居北內——唐皇宮以太極宮(最舊),稱西
內,大明宮稱東內(為主要宮城;大典、大朝皆在大明宮宮城),北內,在地方上應是玄武
門西內苑禁區;不過,唐玄宗在位的中後一段時期,以興慶宮為起居,大明宮在興慶宮之
北,因此,移居北內,也可能是入居大明宮,因為興慶宮獨立孤處在市區中間,安全防衛不
及其它宮城,所以移居,是為了安全。
移居後,皇帝命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調雙禁軍,厚賜錢帛,並選了九百匹馬。
——這些事,都是在宮城內秘密進行的。
六月十三日(乙未)黎明前,大唐天子與東宮城之內的皇子皇孫、部分嬪妃以及楊貴妃
與其姊妹、親近宦臣、宮人,以及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等,悄悄出延秋門而逃。
——按:長安城九門,東三門曰:通化、春明、延興;南三門曰:啟夏、明德、安化;
西三門曰:開遠、金光、延平。
其北為皇城,越皇城而北向為宮城。皇城東南西共七門,北面通宮城三門,宮城北通西
苑、禁苑,為定武門、重玄門,定武門即前時之玄武門。延秋門之名不見於呂大防長安城
圖,永樂大典及程大昌宮城圖亦闕其名,僅李好文《唐三苑圖》志之,延秋門實在是唐宮城
之外,並在西內苑之外,為西北宮外禁區的外苑城門,其地為漢時古宮城所在,亦即漢未央
宮之西城,此西邊牆城,自北而南,有三門,曰:雍門、直城門、延秋門。
皇帝一行人黎明時從延秋門禁區逃出,則前夕之移居北內,當是住玄武門禁軍中,非如
前人所謂住大明宮也。
我特別指明逃走的地方,是為著這次逃亡是極秘密的,也不道德的。皇帝逃跑,連住在
宮城以外的皇族諸王及皇族百官,皆不通知。
皇帝在黎明時逃走了,皇城中人當時亦未知,是日,官員們依然入朝,等到宮城開啟,
內宮宮人逃奔而出,始知皇帝已棄城而逃,於是,城中大亂,諸皇族中人及百官士民四齣逃
竄;流氓宵小,出動偷竊搶劫。長安城於一日之間,陷於空前大亂中。而此時,安祿山部,
尚在潼關,距長安有數百里之遙也。
至於逃亡的皇帝一群,派內侍監宦官王洛卿先行至咸陽望賢宮准備午飯。結果,王洛卿
與咸陽縣令都私自逃走了,皇帝出奔,走了四十里至咸陽望賢宮,已日中,大家都沒有飯
吃。楊國忠去買了一些胡麻制的蒸餅供皇帝充飢,未曾逃走的民眾,以粗飯、麥豆獻給這一
行逃難者。皇子皇孫皆以手掬之而吃——逃亡才走了四十里,狼狽相立刻顯露了,此去多
艱,可以由此而想見。——這頓午飯,先是狼狽,後來,還是由隨行的御膳

G. 楊貴妃秘史大結局,楊貴妃在日本死了嗎,謝啊蠻死了嗎,到最後楊貴妃看到三郎了嗎,謝啊蠻孩子怎麼辦了

楊貴妃和謝阿蠻都沒死~~但最後只有謝阿蠻(兩國使者的身份)見到三郎了,楊貴妃沒見到。三郎最後死了。
孩子沒交代,估計是以後正常成長吧·····

H. 歷史上,傳說楊貴妃並未死在馬嵬坡而是東渡到了日本,有什麼依據嗎

楊貴妃是我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最後香消玉損在了馬崽坡。有傳言說是楊貴妃並未死在馬崽坡而是東渡到了日本隱居,其實這個只是人們對於美女的憐惜,給予一代美人一個美麗的傳說罷了。

楊貴妃不可能東渡日本證據如下

其一 唐朝最詳細的航海事件是鑒真和尚東渡日本人,鑒真和尚在有充足准備之下花了11年的時間。五次以慘痛的代價失敗,在第六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東渡到了日本。依當時楊貴妃的處境,僅憑一人之力無法到達日本。有人會說唐玄宗會派人助她,以當時唐朝的航海技術在沒有充足的准備之下是無法到達日本的。

其二 唐朝時期的日本是崇尚大唐文化,他們來學習唐朝的各種知識,尤其是古詩。據日本史料記載,當時日本特別喜愛白居易的長恨歌。楊貴妃的故事在日本也是廣泛流傳,也會以楊貴妃為題編著各種美麗的故事。出於對楊貴妃的喜愛,加上楊貴妃墓葬沒有其屍體,才會給楊貴妃建立墓葬紀念一代佳人,日本女演員是否存在炒作就不得而知了。

不管楊貴妃在馬崽坡是否真的死亡,楊貴妃最後給我們不但留下了美麗的故事還給我們留下了這個不解之謎,事情真相已無從查起。雖然楊貴妃死亡之謎隨風而去,也不影響我們對於美人想像,以及對待美人的美好猜測,只能說楊貴妃是迷一樣的女人。

閱讀全文

與日本長壽寺楊貴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學佛的養老院 瀏覽:588
黔西南州城鄉養老金每月多少錢 瀏覽:874
新退休工資規定 瀏覽:436
養老保險為什麼不能轉 瀏覽:958
拿了失業金會影響以後退休工資嗎 瀏覽:397
獨生子父母養老補助多少錢 瀏覽:946
慰問敬老院的內容 瀏覽:579
老人家總是說攻頭攻手 瀏覽:306
第三人稱關於孝順 瀏覽:877
深談如何靜觀養生 瀏覽:808
敬老院愛心捐贈儀式 瀏覽:601
養老金上調通知2017年 瀏覽:188
單位要個人繳養老保險 瀏覽:404
被孩子氣瘋的父母有多少個 瀏覽:593
小學演講愛感恩孝順 瀏覽:826
外省人員辭職養老保險怎麼處理 瀏覽:135
寶雞市公辦養老院 瀏覽:642
怎麼說服父母養第三隻貓 瀏覽:556
養生壺溫度感測器一般多少k 瀏覽:599
醫院體檢卡是什麼 瀏覽: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