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島津義弘的人物軼事
島津義弘(しまつよしひろ):1535年—1619年。島津貴久次子,島津義久之弟。
由第十五代家督島津貴久時代開始,島津家逐漸擴張自己的勢力,而貴久的四個兒子島津義久、島津義弘、島津歲久、島津家久也都是優秀的人才,並且始終保持家中團結,不但統一了薩、隅、日三州,還擊敗了九州名族大友氏,幾乎佔領了整個九州。
島津義弘1554年初陣蒲生合戰開始,為父親的三州(薩摩、大隅、日向)統一做出貢獻。1578年耳川合戰中大敗大友軍,與兄長義久一起踏上九州制霸的道路。1587年島津家降伏秀吉後,義弘繼任家督之位,但實際上是與義久共同執政。侵略朝鮮的戰爭中在泗川合戰、露梁海戰中立下大功。關原合戰中屬於西軍,在西軍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率領一千五百名左右島津士兵突破敵陣,以犧牲侄子豐久和家臣的代價平安返回領地。
島津義弘一生征戰無數,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木崎原合戰、侵朝戰爭中的泗州合戰和關原合戰。 天文二十三年(1554)七月,西大隅的豪族蒲生范清不甘接受島津家的統治,糾合祁答院良重、入來院重嗣等國人眾勢力,以及真幸院的北原兼守、大口的菱刈隆秋等形成反島津同盟,隔月即舉兵進攻已歸附島津家的肝付兼演的加治木城。島津當代家督島津貴久為了救援肝付兼盛,巧使圍魏救趙之策,直接進攻蒲生范清的支城要塞岩劍城。此戰被視為島津家存亡的關鍵一戰,島津一族幾乎全部出動,貴久的次男,20歲的島津義弘也在此時迎來了初陣的機會。
岩劍城位於姶良郡南面的岩劍山上,山高150餘米,北、西、東三面都是斷崖,有難攻不落的「險城」之稱。就連島津家身經百戰的老家督島津忠良看到岩劍城天然形成的險要地勢,也不禁對義弘等兄弟發出「要攻下岩劍城,你們三兄弟大概要有一人陣亡(「三兄弟のうちの誰かが死なねば落ちまい」)」的感嘆。城中駐守的是由以勇力聞名大隅的城主祁答院良重和蒲生家大將西俁盛家率領的五百城兵。(《三州諸家史/薩州満家院史/蒲生町郷土志》)
島津家軍分為二路,一隊由島津貴久之弟島津忠將率領,攻打岩劍北面的帖佐城以牽制蒲生兵力,主力則由薩摩內城出發,於九月十二日推進至岩劍城北的狩集布陣,同時派遣伊集院忠朗等一部分兵力至岩劍城東北的日當平設立分陣。(《岩劍御合戰記》)
九月十三日晨,義久、義弘兄弟率隊從狩集向鹿兒島灣西岸脇元、平松村一帶的白銀坂推進。家中大將梅北宮內大輔和宅間與八衛門等鹿兒島眾和川邊眾焚燒了白銀坂附近的村莊,刺激守軍出戰。果然一部分守軍中計出擊,被義久、義弘兄弟擊退。
十三日夜,雨後的戰場上產生了大霧,據說此夜在島津本陣附近出現了「狐火」。島津家世代傳說,家祖忠久乃是初代幕府將軍源賴朝的私生七男,其母丹後局曾因北條政子迫害而逃亡攝津,被一群狐狸所救,因此視狐狸為家族守護神。此次臨戰之前發現了代表祥瑞的「狐火」,一時軍心大振。
九月十四日晨,由帖佐城迂迴而來的島津忠將用兵船50餘艘逆岩劍川而上在城東登陸,慌亂中移兵補防的守軍被忠將裝備了種子島鐵炮的鐵炮隊攻擊,並也以鐵炮還擊,形成了日本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鐵炮實戰。(《祁答院町史/入來町史/三州諸家史》)頗受損失的祁答院軍重整防務,依仗地勢和島津軍展開了相持拉鋸戰。
九月二十日,在城東麓待機的島津義弘率先取得突破。他以五百足輕佯作割取城下農田中秋熟的禾稻,吸引守軍出城爭搶,然後由埋伏的三百鐵炮和弓箭手施以攻擊,成功的奇襲擊潰守軍一部。義弘此戰使用的伏擊戰法「麥刈」,被認為是日後島津家著名戰術「釣之野伏」的雛形。
二十九日晚,義久、義弘兄弟奉命潛至帖佐城附近的星原,義弘故技重施,再次以「麥刈」誘出帖佐城守軍予以痛擊,受重創的守軍逃回帖佐閉門不出,義弘兄弟成功切斷了帖佐對岩劍的增援。
此時,得知岩劍城危在旦夕的蒲生范清匆忙放棄對加治木城的圍攻,率兵二千返回救援。早有所料的貴久得知蒲生援軍逼近,即率義久、義弘兄弟主力撤圍應敵。
十月一日夜,蒲生范清趕到池島布陣,與城兵呼應意圖夾擊島津軍,沒想到島津軍也是分兩隊迎戰,雙方遂在岩劍城北的平松展開激戰。島津義弘一馬當先,冒著敵軍的弓箭和鐵炮率先殺入敵陣,將援軍大將祁答院重經(祁答院良重長男)追到高桶川加以斬殺。此戰島津軍大獲全勝,祁答院重經以下,城將西俁盛家等五十多位名武士被討死,蒲生范清逃回居城。(《三州諸家史/薩州満家院史/蒲生町郷土志》)
岩劍城守軍在得知援軍慘敗的消息之後,士氣低落,島津軍趁機再次發動攻勢。十月二日,義弘在叔父尚久的掩護下縱火攻破了城西口,破城已僅是時間問題。
當晚,義久至城下向守軍勸諭投降,未獲答復,但祁答院良重卻帶著殘兵在黑夜中棄城而逃。十月三日,貴久率大軍進入空城,並舉行了慶祝酒會。(《島津國史.卷十七》)至此,岩劍城攻略以島津完勝告終。
由於義弘在此役的優秀表現,貴久任命義弘為岩劍城守城城番。岩劍城從此成為島津攻略大隅的前哨,義弘亦經常的成為島津出陣的先鋒。 天文二十四年(1555)一月,貴久中了北村城主北村清康的詐降之計兵敗北村城,奮勇殿後的弟子丸播磨守、指宿豐後守,以及敷板、福崎、浜田、青山、名越、池井等多位島津家名武士戰死。
三月,島津家調集忠將、義弘、尚久等部攻打蒲生支城帖佐城。義弘和大將喜入季久猛攻破城,守將祁答院良重不支敗走,此後,得到蒲生范清支援的良重曾試圖重奪帖佐,但在義弘親自率軍的攻擊下終於再次敗逃,四月二日,帖佐城落入島津手中。(《祁答院町史/入來町史/三州諸家史》)
弘治二年(1556)三月,貴久派遣義弘兄弟各率千餘兵力輪番對蒲生氏另一支城松坂城展開猛攻,在燒光城外建築後,義弘搶先突入城內,守將中村織部氏節被討死,10月18日松坂落城。但在此戰中一直身先士卒的義弘也身負重傷。
面對島津的連續猛攻,蒲生范清守衛本城的四座支城已去其三。貴久得勢不讓人,連連發動攻擊,栴野城、松元城、本南陣、遠江ケ塁、尼ケ城、馬立、貝皿、七由等一個個要塞據點先後被攻取,對蒲生龍城的合圍已漸形成。
十二月,菱刈重豊率大軍前來援助范清,在北村布陣以牽制島津軍,兩軍開始對峙。相持一直持續到次年四月,老家督忠良親臨前線督戰,貴久趁菱刈軍長期滯留鬆懈之機,突然襲擊菱刈重豊在北村境內矢筈城的本陣。
五千島津軍勢向菱刈陣線發起猛攻,慣打先鋒的義弘再次當先突破敵陣,討取了菱刈方大將楠原的首級,自己的鎧甲上連中五箭,重傷之下猶然奮戰。在他的激勵下,島津軍威大振,菱刈軍全線崩潰,菱刈重豊自刃而死。四月十五日,北村城落。五天後,情知大勢已去的范清焚毀了苦心經營半生的居城,逃往祁答院領。至此,西大隅完全歸入了島津家版圖。(《三州諸家史/薩州満家院史/菱刈町郷土史/大口市郷土史》)
此時在日向方面,豐州島津庶家島津忠親面對伊東家與肝付家的聯合進攻疲於應對,不堪重負,開口向貴久求助。永祿2年(1559)4月,忠親將與伊東家鄰接的末吉獻於貴久,次年三月,更收義弘為義子,借用其勇力對抗伊東,島津的勢力開始進入日向。
就在島津的發展擴張順風順水之時,大變徒生,永祿四年(1561)四月,肝付兼續突然出兵屬於島津同族的廻城,貴久派其弟忠將前往援救,竟然中伏戰死。此事令貴久大受打擊,不得不於永祿五年(1562)二月召回駐在日向的島津義弘。
義弘一去,伊東義祐旋即卷土重來,3月即拿下了忠親所守的飫肥城。此後雙方陷入你來我往的拉鋸戰,9月,忠親再次奪回飫肥城,永祿6年(1563)2月貴久出征飫肥,與伊東軍在三山交戰大勝。永祿7年(1563)5月底,伊東再次進犯,襲擊島津方的今城,而守備此地區的飯野城主北原兼親出現叛離跡象,義弘急忙趕赴日向,11月17日義弘進入飯野城,監視兼親。以後義弘作為島津的守護代,以飯野城·加久藤城為據點,擔任日向治理的先鋒。永祿九年(1566年)二月貴久把家督之位讓予島津義久。同年十月義久兄弟出兵進攻伊東義祐在真幸院的三山城,因島津義弘受創而撤退。永祿十年(1567年)十一月,義久兄弟等人以報回一敗之仇為名出兵三山城,但是經過般若寺時卻急轉直攻北薩國人眾菱刈隆秋的馬越城,展開薩摩平定戰。十一月二十四日攻陷馬越城,菱刈隆秋逃往牛山城。附近的市山、橫川、曾木、羽月、山野、平泉、青木、湯尾等城當夜盡入島津氏版圖之中。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市山城的市來家利進攻牛山城,反遭菱刈隆秋打敗,進而攻打市山城。翌年正月島津義久與島津義弘出兵救援市山城,菱刈隆秋雖然有相良氏的援軍相助,但仍被島津義久在堂崎擊敗。永祿十二年(1569年)五月島津義久在天神尾再次擊敗菱刈隆秋,八月十八日兵圍牛山城與菱刈鶴千代達成和議,菱刈鶴千代向島津義久請降。翌年正月五日,薩摩領內涉谷一族的入來院重嗣等人向島津義久投降,島津義久終於成功統一薩摩。 1572年的木崎原合戰則是島津義弘的成名之戰。此戰中島津義弘以不到五百的兵力沉著應戰,伊東義佑大軍無功而返,義弘繼而趁其撤退發動突襲大破伊東軍。從此伊東家失去了與島津家抗衡的能力,為島津家掃除了統一九州的一個絆腳石。 元龜二年(1571)六月,島津貴久歿、國內不穩,大隅肝付氏便又開始蠢蠢欲動,伊東義祐也發函密約肥後相良義陽夾擊飯野城。元龜三年(1572)五月初,以伊東祐安為總大將,伊東家一門眾武將伊東新次郎祐信、伊東又次郎及老臣落合源左衛門等率領的三千名伊東軍從三山城出發直撲飯野城。這支部隊的總兵力雖不算多,但多是由日向各地選拔的血氣方剛的年輕武士,是名副其實的「精兵」。而防守方僅是義弘的飯野城三百守軍,以及廣瀨夫人(義弘之妻)和川上忠智所在加久藤城的五十餘名足輕。
五月三日夜,伊東軍兵分兩路,主力駐扎於飯野城南木崎原附近的桶平,伊東新次郎祐信、伊東又次郎則率領另一路經白鳥山麓直趨加久藤城,准備一舉拿下這座兵微將寡的小小支城。但是,戰事的進展卻遠不如想像中那樣順利。由於道路狹窄崎嶇,加上夜色昏暗,攻擊者居然把附近修行僧人樺山常陸坊凈慶的宅邸的石垣搞當成通向城堡本丸的小道,糊里糊塗的發動了攻擊,結果招致僧侶們的鉄炮還擊。(《小林地元郷土史》)
加久藤城的守衛者雖然只有五十餘人,卻表現得極為頑強,猛將川上忠智不僅用鉄炮居高臨下轟擊敵人,還親率敢死隊利用夜色和地形的掩護突擊伊東軍側翼,加之義弘派遣的遠矢下總守率六十人來援,激戰一夜,伊東軍不但沒有分毫進展,大將宗右衛門反而中鉄炮身死。天明後,身心疲憊的攻城部隊退至飯野城南的池島川岸邊休整,同時等待與肥後相良氏的援兵匯合。
伊東軍的一舉一動,都沒有逃過義弘精心布下的情報網的偵查。從伊東軍到達飯野,義弘就在積極地調兵遣將。
除去增援加久藤的遠矢下總守,義弘還命富永萬左右衛門在飯野城北面的山林中遍插旗幟,前來挾擊島津的七百相良軍看到旗幟,懾於義弘的威名,居然不戰而走,溜回了肥後。
此外,五代右京亮率領的四十人已埋伏在伊東軍背後的白鳥山麓野間門,大口的新納忠元援軍也正在緊急趕來。而義弘自己,除留下有川雅樂貞真帶領五十人留守飯野城外,已親率主力一百三十人趕往木崎原。
此時由於天氣暑熱,不少伊東軍將兵都脫下盔甲,開始准備早飯,甚至還有跳到池島川里洗澡的。見此情景,義弘令心腹大將鐮田政年帶八十人迂迴伊東本陣的側後,自己則親率五十精騎從正面向毫無防備的三千伊東大軍發起了突擊!驟然遇襲令伊東軍勢頓時一片大亂,許多士兵不及披甲執械便被砍倒,義弘的小部隊左沖右殺,如入無人之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伊東軍的人數優勢逐漸顯露了出來。伊東又次郎、落合源左衛門重新整隊,開始夾擊義弘,義弘的小部隊且戰且走,向川內川對面的三角田撤退。但由於切入敵軍核心太深,一時竟不得脫身。
此時,島津隊中六名武士相互顧言:「我六人死守此地,便能令本隊有時間重整軍勢。」六人挺立原地奮力死戰,不久即全部討死。
忽然之間鉄炮大作,伊東總大將加賀守祐安一頭栽下馬來。迂迴的鐮田隊,埋伏的五代隊紛紛從側後殺來,遭到幾面同時夾擊的伊東軍不知敵人有多少,總大將又突然陣亡,登時陷入了不可抑止的大混亂中。這,就是島津家日後揚名日本的戰術——釣之野伏!眼看敗局難挽,殺紅眼的伊東新次郎祐信不退反進,一馬沖至義弘身邊,舉槍就刺,關鍵時刻,義弘的坐騎卻恰巧跌倒,令對方一槍刺空,義弘趁機挺槍反刺,洞穿祐信的胸膛,左右旋即割取其首級。接著,頭戴日之丸前立筋兜的伊東家知名勇將長峰彌四郎又狂掄太刀劈來,義弘從者見主人遇險,急以木楯掩護,竟然被連楯帶盔一起劈開!島津側近武士蜂擁而上,彌次郎亦因眾寡不敵而終被討殺。此後,加久藤的川上、遠矢隊,大口的新納忠元隊先後趕來投入戰斗,伊東軍兵敗如山倒,號稱「日州第一槍突」的猛將柚木丹後守和家中另一勇士比田木玄齋奮力斷後,雙雙壯烈戰死。此戰東軍戰死者高達七百人以上,其中大將五人,各外城的奉行、地頭竟有二百五十餘人,伊東的骨幹戰力遭到空前大損,從此一蹶不振。
而獲勝的島津方亦有二百五十七人陣亡,在《惟新公御自記》中,義弘也感嘆說此戰實乃前所未有之惡戰。
木崎原合戰,島津義弘以寡凌眾,擊敗十倍於己的大軍,此戰作為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被與織田信長的桶狹間之戰相提並論,被稱為「九州的桶狹間」。島津義弘亦因此戰而名震九州,跨入了戰國名將的行列。 豐臣秀吉發動的侵朝戰爭在開戰之初進展順利,在戰爭爆發兩個月零兩天後,朝鮮的三都十八道全部陷落,兩個朝鮮王子被俘,逃到義州的朝鮮國王只得向明朝求救。
在朝鮮軍隊陸上潰散之時,只有一個將軍帶領他的軍隊在海上取得了勝利,這個人就是朝鮮名將李舜臣。在他的帶領下朝鮮海軍優勢明顯,日軍連戰連敗失去了部分制海權,但是這些勝利並不能扭轉朝鮮半島的總體戰局。不過在明朝派遣四萬精銳進入支援朝鮮後,日軍逐漸失去了優勢戰爭陷入膠著期。慶長之役後期,明軍路上三路大軍齊頭並進。
萬曆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夜,明軍領董一元率中路明軍兩萬六千(明朝人數,加上朝鮮人2200餘人有實際萬不到號稱五萬余)攻打泗川城。日軍七千人分守內外二城。董一元部負責進攻盤踞在泗州的島津義弘部,起初進展順利董一元拿下了晉州和泗州,日軍大將相良豐賴戰死,主將川上忠實身負重傷,率領一百餘人撤進內城。島津義弘只得背海築起臨時工事防守。明軍數日連攻不下,調來大將軍炮、紅尊炮對日軍陣地開炮,眼看日軍就要潰散時,因明軍營內失火,導致火葯爆炸,島津義弘趁機,擊敗了混亂中的明軍,但是明軍的傷亡不是像戰後日本吹噓的幾萬,根據馬伯庸和汗青合著的《帝國最後的榮耀》推算,明軍傷亡約為七千人 。是為泗州合戰,此役後因島津義弘運氣好到爆被被稱為鬼石曼子。
1598年豐臣秀吉病故,日軍從朝鮮撤軍,但明朝聯軍封鎖了出海要道,使日軍第二軍小西行長等部無法撤退,島津義弘率領日軍第五軍主力打通了海路,使小西行長等部勉強撤離。此戰日軍第五軍主力幾乎被全殲,島津士兵陣亡過萬。 1600關原合戰爆發前,島津義久堅持中立政策,而義弘卻執意參戰並參加了西軍。(義弘本跟家康密約,代為守衛伏見城,結果城裡的人未接通報,不但沒有開門,還放了幾槍。換了別人,無非是找德川家康告一狀,可這位就不同了,二桿子精神再起操著傢伙連夜投奔石田三成去也。)因為義久反對參戰、侵朝戰爭的損傷、伊集院忠真叛亂等多種因素,導致島津義弘只能帶兵一千五百人參戰。
因為主將石田三成一意孤行,對島津義弘夜襲東軍陣地的建議不與理睬,並因島津士兵數較少輕視島津家等緣故,關原合戰開始後島津軍採取觀望政策,接近島津陣地的士兵不論東西一並射殺。小早川秀秋戰場倒戈西軍潰散後,才布下鋒矢陣,直接突破德川軍本陣,將不可一世的本多,松平,井伊部隊突破,還擊傷了東軍追擊的井伊直政及松平忠吉,贏得了時間,面對如山似海般的敵軍,義弘使用「舍奸」戰術,成功突破逃離,這就是名揚日本的「敵中突破」,侄子豐久和軍師長壽院盛淳都充當了替死鬼的角色。
之後因為義久戰後的外交舉措,使家康最終沒有處罰島津家。值得一提的是,要不是因追擊義弘並討取豐久首級的德川家家老井伊直政為義弘求情,恐怕義弘的腦袋已經和石田三成等人一起搬家了。
關原合戰後義弘將家督之位讓給兒子島津忠恆,自己醉心佛學不問世事,於1619年病逝。
❷ 請問哪位好漢知道島津義弘的生平.
姓名: 島津義弘 1535 -- 1619
別名: 兵庫頭,忠平,又四郎,義珍.
道號:維新齋.
官位: 不詳.
身份:島津貴久次男.
傳:率領勇猛的薩摩軍團,輔助父貴久,兄島津義久統一九州,人稱"鬼島津"的名將.
1554年,大隅岩劍城攻城戰,首次上陣.
1572年,木岐原之戰,以少數兵力擊破伊東軍. 耳川之戰,水俁城之戰,居功至偉.
1587年,島津家降服豐臣家後繼任家督.
關原會戰中從屬西軍.西軍敗陣時,義弘血戰逃脫.戰後,德川家臣井伊直政極力求情, 得以免罪.
島津義弘
說到薩摩島津家,大家反應出來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島津家義久這四兄弟,能夠出色的發揮兄弟們的能力,保持家中始終的團結,是島津家九州制霸過程中最不可缺的一個條件。這兄弟四人的能力,在歷史上的評價也都很高。
四人中人氣最旺者,當屬老二島津義弘。
人稱「鬼石曼子」,「鬼島津」的島津義弘,是島津一門中最出色的戰將。(俺是認為家久略強啦)義弘性格堅強,遇事能冷靜分析、處驚不亂,個人的人格魅力也是在家中無人能比的,這一切都註定了義弘日後將成為九州乃至全國的頭號名將。
在光榮的信長野望系列游戲中,義弘的統率始終高居前五位,且兵科數值也是比例最好的,義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認證。(比起加藤清正,立花宗茂等後期名將處境好多了)可能有人會問:沖田咀合戰,戶次川合戰這幾次關繫到島津家命運的戰役都是四男家久指揮的,義弘憑什麼排在家久之前呢?
答案其實是很簡單的,義弘生涯中的三大場戰役,決定了義弘九州第一名將的命運。
眾所周知,義弘的成名之戰,是與日向伊東家的木崎原合戰中,僅以不到五百兵的少數兵力,基本上無人傷亡的戰績大勝,這在日本合戰史上都是罕見的。(所以木崎原合戰也被安了個「九州桶狹間」的名譽)伊東家的將領,在游戲中看起來一個個都像面人般,其實不然,伊東家與島津家兩家多年來一直為日向良港油津的爭奪而反復爭斗著。(這也就創下了個日本史上城池爭奪的最高記錄:一共一百四十年的沃肥城爭奪史)第一代爭斗是伊東家第一位名君伊東佑國挑起(由於沃肥城擁有九州最繁華的幾座城下町),手勢高達一萬八千的精兵攻打當時島津藩名將——即沃肥城的修建者新納忠續所守的沃肥城,在強攻十七日不落後,島津軍八千援軍開到,里應外合,大敗伊東軍,佑國也在戰役中戰死。
接著是從一四八五年到一五六七年這段時間內,沃肥城五易其主,可見爭奪之激烈。一五六八年,伊東佑國的孫子義佑經過三十一日的苦戰奪回沃肥城,為伊東家迎來史上的最高峰奠定基礎,這時候,伊東家領有日向全境,大耦北部等四十八城近四十五萬石的領地。
但是,伊東家的這段高峰僅僅保持了五年不到,就因元龜三年(一五七二年)的木崎原之戰中而再也無力與島津家抗衡了,而這場大戰就是義弘一手領導的,從此,義弘名聲大振,成為南九州地區無人不知的猛將。
義弘生涯中的第二場大戰役,是在侵略朝鮮之時的「泗川合戰」。萬曆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夜,明軍領董一平率中路明軍兩萬六千名攻打泗川城。日軍兩萬人分守內外二城。二十八日夜,明先鋒李寧率一千人攻破外城,戰死。是夜,董一平全殲外城守軍,擊斃日軍大將相良豐賴,主將川上忠實身負重傷,率領一百餘人逃進內城。義弘率殘部萬餘人據險死守待援。十月一日,明軍於內城牆外百米架炮猛轟,城門告破。明軍總攻即將開始,義弘正准備敢死隊突圍逃跑,不料明軍後部彈葯失火爆炸,軍心動搖。明軍以為後路被日軍偷襲,紛紛逃竄。義弘見機出城掩殺,明軍大敗。(因為此戰,島津義弘名聲大振,在日本國內被捧上了天,稱為「鬼石曼子」,其實說穿了,這位仁兄的勝利秘訣只有一條——運氣好。 )
第三場大戰役關原之戰是義弘生涯中最危險的一仗,手下多員名將戰死(長壽院盛淳,島津豐久,肝付兼護,川上忠堅等),自己也險些失去性命,不過這一仗倒是為義弘一生的征戰劃下了完美的句號。
眾所周知,秀吉以不會「節約」薩摩隼人而出名(一生對島津家都無比刻薄,歲久和家久之死便是秀吉打壓島津家的最好證據,但到頭來忠於自己的還只有島津家),在侵朝戰爭的最後一戰,也就是退卻之戰中將接應殿後的重任交給了俺們薩摩隼人,這就是薩摩軍的悲劇——露梁海戰。薩軍面對明朝和朝鮮水軍聯軍(主帥明軍水軍統帥陳璘,副帥朝鮮水軍名將李舜臣,其中明軍是主力),損失慘重,絕對傷亡人數在一萬人以上,從此元氣大傷,此後十多年都沒能恢復過來。
關原之戰中,義弘像是趕集般領出了一千多軍,趕赴戰場,其本人就在這一仗中沒有抱下生還的打算。
由於戰前石田三成軍不援救島津豐久隊,義弘在大戰的開始一直都抱觀望態度,直到西軍總敗退的時候,義弘才勇敢的站了出來。布下鋒矢陣,突破德川軍本陣,將不可一世的本多,松平,井伊部蹴散後退卻,面對如山似海般的追軍,義弘仍然能保持相當冷靜的頭腦,冷靜的決定了有秩序的退卻行動。當然,侄子豐久和軍師長壽院盛淳都充當了替死鬼的角色,在這里不得不提一下義弘的軍師長壽院盛淳。
盛淳在島津家實際軍事上的地位,甚至還超過宿將山田越前守有信,新納武藏忠元等。秀吉曾許新納忠元十萬石的大名身份,遭到忠元拒絕;十萬石請盛淳作自己的幕僚,(甚至高過黑田官兵衛)也遭到娩絕;無奈之下秀吉終於拉到了伊集院父子,許以七萬石領地。最後,盛淳在關原之戰中身披秀吉賞賜給義弘的盔甲,僅以十騎之力擋住了德川追軍連續三次的突擊後壯烈戰死,為島津家留盡了最後一滴鮮血。
無論如何,率領僅僅一千軍在關原合戰這樣的大戰中殿軍而成功退卻,使得義弘的名望,人氣達到頂峰,就連僅以三千軍守衛上田城牽制住秀忠大軍的真田昌幸父子都無法與之相抗衡。
晚年的義弘,醉心於佛學,不問世事。其激流勇退的作法,在世人心目中留下了「名君」的形象。
或許,與大多數戰死沙場的名將相比,義弘的人生是完美的吧!
❸ 信長之野望13里全體強化 八幡之備 為什麼傳授不了啊 統帥都110以上 還是不行
以下以原始的歷史武將為基礎,不包含特典
學習戰法的武將不能受傷或生病狀態
學習戰法的武將戰法比教授武將的戰法低階
戰法教授是在教練完成之後進行的,所以下文列出的必須條件都是教練完成之後的要求.
戰法教授1次只能教育1個,如果達到條件傳授率為100%,所以刻意的想進行戰法傳授的話請1對1教學.
只要進行了教練.就能傳授戰法,例如讓柳生給槍適性S的人教練政治(當然那人要政治比柳生還低),也是能學燕飛的
足輕系
槍四 正木時茂 (槍S) 必須條件:槍A
槍極 足利義輝 (槍A) 必須條件:槍S 厭惡武將:松永久秀
槍極 大谷吉繼 (槍A) 必須條件:槍S
槍極 林崎甚助 (槍s) 必須條件:槍S
鬼槍 長宗我部元親(槍S) 必須條件:槍S
燕飛 愛州宗通 (槍s) 必須條件:槍S
燕飛 柳生宗嚴 (槍A) 必須條件:槍S
燕飛 丸目長惠 (槍A) 必須條件:槍S
騎兵系
突四 朝倉宗滴 (騎A) 必須條件:騎A
突極 立花宗茂 (騎S) 必須條件:騎S
疾驅 高橋紹運 (騎A) 必須條件:騎S
赤備 山縣昌景 (騎S) 必須條件:騎S
弓系
齊四 一粟放牛 (弓A) 必須條件:弓A
齊四 小笠原秀政 (弓S) 必須條件:弓A
齊四 那須高資 (弓A) 必須條件:弓A
齊極 小笠原長棟 (弓S) 必須條件:弓S
扇撥 吉田重政 (弓S) 必須條件:弓S
射切 花房正幸 (弓A) 必須條件:弓S
鐵炮系
擊四 瀧川一益 (鐵S) 必須條件:鐵A
擊四 稻富佑直 (鐵S) 必須條件:鐵A
擊極 鈴木重意 (鐵S) 必須條件:鐵S 厭惡武將:織田信長
烈火 蒲生氏鄉 (鐵A) 必須條件:鐵S
計略系
謀殺 松永久秀 (智98)必須條件:智力100
亂破 風魔小太郎 (智90)必須條件:智力100
離間 鍋島直茂 (智91)必須條件:智力100
治療 筒井順興 (智75)必須條件:智力100
治療 本願寺蓮如 (智95)必須條件:智力100
治療 南光坊天海 (智97)必須條件:智力100
兵科強化類
足輕強化 小笠原成助 必須條件:槍A或者槍B且統率80
足輕強化 西園寺實充 必須條件:槍A或者槍B且統率80
足輕強化 松平長親 必須條件:槍A或者槍B且統率80
足輕強化 山名佑豐 必須條件:槍A或者槍B且統率80
騎兵強化 赤井時家 必須條件:騎A或者騎B且統率80
騎兵強化 桑折貞長 必須條件:騎A或者騎B且統率80
騎兵強化 三木直賴 必須條件:騎A或者騎B且統率80
弓強化 阿蘇唯將 必須條件:弓A或者弓B且統率80
弓強化 一條房基 必須條件:弓A或者弓B且統率80
弓強化 氏家隆繼 必須條件:弓A或者弓B且統率80
弓強化 那須資晴 必須條件:弓A或者弓B且統率80
弓強化 服部康成 必須條件:弓A或者弓B且統率80
弓強化 蠣崎季廣 必須條件:弓A或者弓B且統率80
鐵炮強化 粟屋盛久 必須條件:鐵A或者鐵B且統率80
鐵炮強化 長壽院盛淳 必須條件:鐵A或者鐵B且統率80
鐵炮強化 下間賴照 必須條件:鐵A或者鐵B且統率80
鐵炮強化 村井長賴 必須條件:鐵A或者鐵B且統率80
兵器強化 大內義長 必須條件:兵器A或者兵器B且統率80
兵器強化 大友清 必須條件:兵器A或者兵器B且統率80
備類
適性D=0 C=1 B=2 A=3 S=4
八幡之備 真田幸隆 必須條件:統率90 適性之和=10
金剛之備 角隈石宗 必須條件:統率95 適性之和=10
鐵壁之備 太原雪齋 必須條件:統率100 適性之和=11
威風之備 直江兼續 必須條件:統率105 適性之和=11
不動之備 武田信玄 必須條件:統率110 適性之和=12
❹ 日本戰國歷史上有哪些名將
日本所謂的戰國時代根本無名將,就一群村長、鄉長打架,相互掐來掐去,還統一不了日本,日人就喜歡YY。
比如:竹中重治,稱其以十六人智取主家居城稻葉山城。十六人就能攻下的城,能是什麼樣的固如金湯的堡壘?本來就屬於家臣,沒有防備罷,日本史書就把他吹的跟個神似,死得還比較早。
真田昌幸,青年時擔任過武田信玄的隨從,可能多多少少受到些熏陶。被豐臣秀吉稱作「表裡不一之人」。成就其絕世謀將名號的正是其反復無常,在各大勢力間左右搖擺的策略。最出彩的就是以三千兵將德川秀忠的數萬東軍牢牢的釘在了信濃,其實應該是這個德川秀忠的軍事能力太次造成的,豬一樣的對手,成就了他的名聲,可笑。
島津義弘,日本人給了他一個鬼石曼子的稱呼,可是這來源卻不是那麼名副其實,在侵朝戰爭中,明軍董一元進攻盤踞在泗州的島津義弘部,起初明軍進展順利,日軍大將相良豐賴戰死,主將川上忠實身負重傷,島津義弘只得背海築臨時工事防守,明軍調大炮對日軍陣地攻擊,眼看日軍就要潰散時,不巧明軍後部彈葯失火爆炸,島津義弘才趁勢擊敗混亂中的明軍,逃跑。史稱泗州合戰,日本人把這一戰也吹上天了。其實真正的島津義弘有一個更名副其實的稱號——逃跑將軍,說來也神,每次撤退總能全身而退,在關原會戰中,用侄子島津豐久、軍師長壽院盛淳等人性命終於又一次成功逃跑。
日本根本無名將,更談不是上什麼謀將、智將。大都日本將領都是二桿子、一根筋,勇將倒是有幾個。所以和日本人打仗切忌硬碰硬,日軍都是死硬派,但說到用智用謀就差一大截了。對日應「圍師必闕」,再十面埋伏。日本無真正的英雄,自卑的日本人就喜歡上了YY。不遺餘力的塑造他們所謂的英雄。
❺ 井伊直政的人物生平
井伊氏為遠江國的名門豪族,以橘花作為家紋,家本源自藤原氏(藤原北家,房前家系),原為三國姓(繼體天皇後裔)。平安時代(1032年),藤原共保移居井伊谷,改苗字為「井伊」,即井伊氏第一代當主。南北朝時代(1337年),井伊道政協助宗良親王(道政之女為宗良親王正室,尹良親王之母)作為南朝一方舉兵,被北朝方的今川氏(駿河守護)於三方原擊敗。
戰國時代,1505年,第20代當主井伊直平成為曳馬城(後來的濱松城)城主。1513年,今川氏發動遠江侵攻,大敗斯波、井伊、大河內聯軍,奪取三岳城,井伊氏被迫臣從。但是,由於井伊氏仍擁有井伊谷城6萬石,曳馬城6萬石,共計12萬石的領地,勢力可與大名相媲美,所以今川氏並不信任井伊氏。
1544年,直平決定由幼孫直親作為嫡孫直盛之養子成為第23代繼承人。但是由於家老小野和泉守心中不服,便向今川氏進讒言誣陷井伊家意欲造反。從那時起,井伊家開始風雨飄搖:1544年,9歲的直親逃往信濃,11年後才回歸;直平的次子直滿、三子直義被叫到駿府,以謀反罪秘密處決;為了挽回今川家的信任,嫡子直宗(21代)戰死在三河國田原城下,嫡孫直盛(22代)與今川義元一同戰死在1560年的桶狹間……
直親在逃亡信濃期間與親戚之女奧山氏結婚,1555年二人回歸井伊谷城。1560年,直親繼任家督。1561年,直親長子虎松誕生,井伊家找回了短暫的喜悅。但義元死後爆發「遠州錯亂」,小野但馬進讒言誣陷直親與松平元康(即後來的德川家康)勾結謀反,於是今川氏真令朝比奈泰朝處死直親,並追殺其幼子虎松。井伊一族都由此被牽連,幸有直盛之妻的兄長新野親矩對其援護,才勉強支撐。 1563年,為奪取濱松城領導權,飯尾連龍之妻田鶴夫人毒殺井伊家主直平,至此,井伊家除了嬰兒虎松與一位已出家的叔父以外的男性全部死去,幾近滅族。為躲避氏真的追殺令,虎松作為井伊家唯一存活之男子,從兩歲起便被乳娘和少數親人守護著,過上了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頻繁地更換藏身之處。
1564年,虎松的養父新野親矩戰死,井伊家失去了最後的靠山。1565年,直盛的女兒、直親的義妹次郎法師回到井伊家,改名井伊直虎,以直親正室的身份(二人本有婚約,未婚但有名分)代替其繼續擔任第23代家督,並認領虎松為義子。 1569年,虎松被送到到三河國的鳳來寺,在寺廟中由珠源和尚撫養。後來,生母改嫁今川家臣松下清景,虎松也由此改名為松下虎松,成為了松下家的養子,也因此失去了井伊氏繼承人的資格。
隨著三河國主德川家康發起的三河獨立與遠江侵攻,被今川迫害至深的井伊氏倒向德川軍門。
1575年,井伊眾密議決定將虎松的未來託付給德川家康,於是促成了二人的會面。2月15日,家康在濱松城獵鷹,14歲的虎松前來拜謁他,請求成為德川家臣。虎松雖然年幼,但容貌美麗,言動凜然,家康當即點頭應允,從此虎松便成為了家康的近侍。
家康允許虎松恢復舊姓井伊,並以自己的幼名「竹千代」,賜名「萬千代」,從此通稱井伊萬千代。同時家康還處死了讒言陷害井伊氏的小野道好等人,為井伊滿門報仇,並讓萬千代重新成為井伊家的繼承人,重獲父祖所有的井伊谷城。家康還安排在平定遠江錯亂中的井伊氏功臣——近藤秀用、鈴木重好、菅沼定治三人(井伊谷三人眾)盡心輔佐萬千代。 1576年,15歲的萬千代第一次上戰場,跟隨家康與武田勝賴作戰,在初陣芝原合戰中,他迅即立功,得到家康的贊賞。
1581年3月22日,家康出陣高天神城之戰,是戰萬千代被家康任為旗本手先鋒,因討取了隱藏在家康房內的忍者們等戰功,立下武名。在高天神城攻略戰包圍網進行時,萬千代又獻策切斷水源,這個提議立刻被家康所採納,同時他又派本多忠勝、神原康政等出兵攻打該城,最後德川家在只有輕微傷亡下落城。萬千代的獻策令家康大為高興,也使井伊萬千代在德川家嶄露頭角,但卻令本多、神原等諸將非常不快。
1582年,武田氏滅亡,東海道一帶基本被平定,只有關東的北條氏政未能把握。自高天神城之戰後,不僅家康,織田信長也對萬千代有不錯的評價,故此,信長於同年4月委派萬千代為外交役使到小田原城與北條氏政談判,並得到氏政的中立答允。
6月,本能寺之變爆發,聽聞信長去世的消息,家康急忙逃離飯盛山,穿越伊賀之時,萬千代又立下功勞,家康之為表示對他的褒美,將一件用孔雀羽毛織成的陣羽織賞賜給他,該陣羽織在新瀉縣三島都與板町的歷史文化博物館中保存。
在平定甲斐時,家康與同樣對甲斐一帶有野心的北條氏政發生沖突,並於若神子與北條勢對陣,史稱天正壬午之亂。為安定北條,家康特以將其女督姬嫁與北條氏直,並由萬千代作為外交役使出使小田原,在婚嫁之餘,也為兩家加強關系。到達小田原城之後,萬千代獲北條氏政接見,由於他對當前政局的精確分析,使氏政大為佩服,同時宣布同盟的聲明。
這次的外交成功,更令德川家內的各人大為震驚,家康故把駿河阿倍群鷹峰共4萬石賜與萬千代,既是作為獎勵,也是為了保護東面的安全。在駿河時,萬千代著力於安定、招攬關東、駿河一帶的浪人,以增強德川家。但德川家內三河本家的人也因此對他有所不快。 1582年,義母直虎去世,萬千代正式元服,取名為「井伊直政」,繼任井伊氏第24任家督。
家康在家中會議中提出要重整武田氏的赤備隊,作為德川家的特別部隊,並對直政說:「萬千代,飯富兵部之赤備隊你認識嗎?如德川家於甲州重招舊臣為新赤備隊,可真令德川家之實力增添不少!」但此話立即令神原康政大為不滿:「剛元服之小僧何能令武田舊臣招至我家之下,並加以約束?小平太(康政)願當此重任,也相信能完成此事,否則會為此悔恨!」正當會議氣氛越發緊張時,首席家老酒井忠次斥責康政道:「投降的人應被照顧,不應強之而行!」這才使之平定。
最後家康委任直政及本多正信招攬武田舊臣歸附,當時直政經家康同意之下發 出的書信、安堵狀及宛行狀共超過40封,比本多正信的30封為多,證明家康對直政的外交才華之認可度非常之高。最後,直政的書信,勸服170位武田舊臣(諸將為二代赤備首領山縣昌景下屬,再之前則下屬於一代首領飯富虎昌)加入德川,最後逐漸組成共4000人、令人聞風喪膽的「井伊赤備隊」,當時直政只有21歲。
因為對飯富兵部十分敬仰,直政也自稱「兵部少輔」。
1583年,直政迎娶家康的養女德川花姬,花姬本姓松平,生父為駿河三枚橋城主松平康親。 1584年2月27日,豐臣秀吉對直政展開懷柔政策,授予其修理大夫的官職。但是,直政卻靠著所率領的赤備隊的武勇而一鳴驚人。
3月爆發小牧長久手之戰爆發,也是初創的「井伊赤備隊」的初陣。4月9日,池田恆興率兵奇行幸襲德川本陣,總大將豐臣秀次、池田恆興及森長可率領別動隊准備突襲,但卻遭到神原康政及德川家康軍反奇襲,直政帶領赤備隊於德川軍的左翼,進為先鋒攻擊池田恆興,加上森長可被康政軍大敗戰死,故之池田軍被家康大軍包圍,在直政的赤備隊的猛攻下,池田隊被殲滅,池田恆興與長子元助被殺,次男池田輝政突圍逃出,三好秀次及堀秀政也敗走,加上本多忠勝的指揮下,秀吉未能救援,只有被迫撤退。得到重大勝利的家康.信雄聯軍乘勝追擊,向正攻打大野城的瀧川一益及九鬼嘉隆進攻,由直政的赤備隊作先鋒,最後迫使兩軍撤退。小牧.長久手之戰,令新生的井伊赤備隊名重一時,也使直政的名聲大為提高,雖然本人看上去還是個少年的模樣,但當先一騎孤身切入敵陣的勇姿,已得到「赤鬼」、「赤夜叉」的稱號,令諸大名聞風喪膽。 1585年,直政成為德川家擁有最多兵士一萬人的侍大將,而與之齊名的本多、神原、酒井則各自擁有五千人的部隊。8月,家康與同盟北條氏一起進攻北信濃和上野,命鳥居元忠為總大將帶領7000人,攻打背叛德川投向上杉氏的真田氏上田城,史稱第一次上田合戰。但鳥居元忠在上田城之戰遭伏兵奇襲而退敗,家康震怒之下在9月時命直政帶5000人北上前往救援,在小諸城跟鳥居元忠會師穩定軍隊。
但直政認為元忠敗得蹊蹺,並沒有直接出軍。他首先刺探消息,了解到真田氏與上杉聯盟已在沼田城聯盟,用同樣的戰略擊敗了元忠與北條氏直,德川家的盟軍北條已被擊敗擅自退兵,因為真田氏秘密地叫來了援軍上杉。直政在分析利弊下認為己方孤軍與聯軍纏斗毫無價值,9月28日直接下令(沒有通報家康)大久保忠世守備小諸城,主力軍則撤回本陣。結果是:德川軍沒跟聯軍發生任何交戰。
隨即發生石川數正(與酒井忠次並列為首席家老)出奔事件,使德川家實力大受打擊,家康於是全面停止北信攻略。事後家康並沒有責怪直政擅自撤軍,反而十分認同對他回師保存德川實力的判斷。並加封他井伊谷城6萬石予以嘉獎。
1586年,直政在生母周年忌日造訪龍潭寺,被賜予「清涼泰安」的法名。這一年,家康將本城從岡崎轉移到駿河,直政也隨之入住駿府。 1596年,豐臣與德川停戰和談,秀吉與家康正式交換人質:家康把次男於義丸(即結城秀康)送予秀吉為養子,而秀吉則把其妹朝日姬嫁與家康,另外把母親大政所送到岡崎城作人質。對於是否如約還是保持與北條氏的盟,家康仍然有些猶豫不決,直政為此向家康分析利害,說服張家康上洛暫時臣從於秀吉,最後家康終於上洛表示臣從,而大政所也正式到達岡崎。
大政所在岡崎遇襲,為直政所救,秀吉得知後,命直政隨家康於1586年上洛。秀吉對直政給予母親的招待及幫助表示感謝,並高度評價了他的武勇與政治。這時秀吉也沒忘記拉攏直政,提出賜姓豐臣,直政以「我本姓藤原,不可改姓豐臣」為由拒絕,秀吉於是將自己的隨身攜帶的佩刀解下贈與他。
1588年4月,聚樂第行幸之時,就任侍從,並正式升列為獨立大名(豐臣直屬大名,同時也是德川家臣)。聚樂第行幸中,秀吉加封德川家以酒井忠次為首的諸位大將的官職,但只有直政被允許升殿面見天皇,並且成為獨立大名(本多、神原成為大名是在德川轉封關東之時),雖為外樣,卻也是德川家最高格的重臣。另外在同期加封的侍從中,他人均被賜姓豐臣(如池田輝政、細川忠興),唯有直政是藤原姓(關於批准他就任尊貴之人才可擔當的侍從一職的貴重史料《公家成》仍被保存,其中記載為「井侍從藤原直政」之名)。
豐臣政權對於授予直政居於德川眾臣之首的官位一事,給出的理由有:其一,直政實為德川氏一門(女婿)、親族(與家康正室築山殿有血緣關系);其二,直政出身高貴,井伊氏(稱藤原氏)與德川氏(稱清和源氏)家格對等。家康本人考慮到直政的外交能力,也同意豐臣授予直政最高的地位。
離開京城後,秀吉再次請直政到大阪一聚,同時會見大政所。但在茶室時,直政面見已出奔(背離德川家投奔豐臣家)的石川數正。當秀吉到來時,直政向秀吉說:「背離從先祖開始一直侍奉之主君的膽小人物(數正),直政不願與他同座。雖是殿下之下屬,然而直政為與此人同肩相靠,感到羞辱!」,秀吉聽到後,使當場稱贊直政為「德川家的好漢」。 1590年4月,秀吉發出全國大名動員令,二十萬大軍直指小田原城,德川家康也從征,由於本多忠勝率領別動隊轉攻其他要城,故德川本陣由誰出任先鋒,成了大問題,正當所有認為是神原康政時,家康卻決定由井伊直政出任先鋒,令一眾家臣驚訝。當直政被任為先鋒時,直政則向家康建議趁機殺死秀吉:「現今秀吉周圍之兵不多,是討取的最佳時機。」但家康不言一語,故直政只好說:「如此,直政一定擔當好先鋒。」
開戰後,直政率兵攻破北條氏的箱根防衛線,並成功突入內陣,秀吉知悉後大喜,並立即頒發感狀予直政,由於防線已被突破,小田原立即被包圍,但未能立即突入,直政因此向筱曲輪發動夜襲,與守將山角定勝激戰,並斬取首級四百,雖然山角死守,但由於小田原城已被直政的赤備隊突破,加上北條氏照及松田憲秀的寑返,最終小田原城被攻陷,戰後,秀吉稱贊直政的功勞,指出此乃「攻入之首功也!」。
此戰中,直政所率的部隊作為20萬軍中唯一一支突入小田原城內的部隊,井伊赤備從此盛名轟動天下。
1590年,小田原城攻陷後,直政受封上野國箕輪城十二萬石,是德川所有家臣中最多的。德川家唯一超過10萬石的僅有直政、本多忠勝、神原康政三人而已。直政的箕輪城與康政的上野國館林城分別為德川對應真田、上杉的對策。 1591年,北奧州的南部家臣九戶政實反叛,爆發「九戶政實之亂」,秀吉迅即派蒲生氏鄉及淺野長政等出兵討平。直政奉命陪同氏鄉一同出兵,事後秀吉對直政的協力表示贊賞。
1598年,直政奉家康之命廢止箕輪城,在南邊的和田處建設高崎城(現代高崎市的前身)。但直政因為政治事務十分繁忙,很少能回到高崎城去休息。
直政平時奔走於大阪城與名護屋城之間,與「反石田派」的諸將領進行外交博弈,並最終達成雙贏。直政與諸將領進行交涉的文書至今仍有很多存世,特別是1598年12月25日開始直政與黑田孝高、黑田長政父子的多次通信,被後世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其為黑田父子加入親德川派做出了很大的推動。
秀吉死後,三成與家康的對立日益加深,當家康只帶幾個兵衛上京時,直政一直隨行保護。
1600年,關原合戰爆發前夕,在直政的外交攻略之下,京極高次、竹中重門、加藤貞泰、稻葉貞通、關一政、相良賴房、犬童賴兄等人相繼應允倒戈加入東軍。 1600年9月15日上午8時,由德川家康帶領的東軍和石田三成組織的西軍於關原布陣完成,正式開戰。
由於當日大霧,東軍先鋒福島正則得到了西軍各陣情形的報告,正在原地僵持。直政(身份是軍監,本來不是來打仗的)與家康四子松平忠吉共同前進,經過福島隊面前,被正則的侍大將可兒才藏阻住。才藏說道:「今天的先鋒是我家主公,戰前誰也別想過我面前!」
直政回答:「這位是家康公的四子忠吉殿下。本日是他的初陣,想要去前方探知敵情,在下也只是奉公行事,前來陪同而已。」才藏給忠吉的名字鎮住,不得不讓開道路。一隊人來到陣前,直政忽然下令向宇喜多隊開槍射擊,搶先於福島隊前挑起戰端,使戰爭正式引爆,史稱「關原一番槍事件」。天下之分的大戰,竟是由德川家打響了第一槍,擔心功勞被搶的正則又驚又怒,不得不奮力開戰,連忙下令全軍進擊。福島、宇喜多兩軍終於陷入激戰。
由於小早川秀秋在家康的威嚇下寑返,使得當時正處於上風的西軍,頓時變成逆勢。下午一時,西軍迅即潰散,石田、小西、宇喜多諸隊先後逃逸。直政、忠吉與及本多忠勝乘機追擊准備逃避的島津義弘隊。家康為免危險,想下令忠吉回陣,但直政派使者向家康說:「武家之子,以光榮的死於合戰為榮,主公不必阻止!」最後家康因此未有堅持。義弘素有「西國第一強將」之稱,實力強橫,但他要面對忠勝持續狙擊、直政迎面攔截,結果是雙方均傷亡慘重:義弘之侄島津豐久與軍師長壽院盛淳皆俱戰死,直政右肩中槍落馬(也有說是傷在左肩/大腿/手腕的),忠吉也被擊傷。這一場惡戰之後,義弘率領少數殘兵成功脫逃。
直政在此戰中傷得很重,雖然家臣力勸,但他堅持繼續進擊,但島津已突破戰場,直政回到本陣參加攻打立花的軍議,其間與鍋島勝茂會面,勝茂稱直政的軍略、氣勢、容儀讓他嘆為觀止,給予直政極高的評價。 直政不顧關原之戰中的重傷,將所有精力投放在戰後和平事業及鞏固江戶幕府穩定的政治事務上。
其中第一件事就是協調西軍總大將毛利輝元與家康的講和。發誓從今全面效忠家康的輝元,在直政的斡旋下,尤其是周防/長門二國之事讓他安心,於是對直政表示了強烈的感謝,並書信說希望直政日後也能為自己指明方向。
因為曾在小牧長久手之戰中有過交涉,在取樂第行幸同任侍從以上官職,在升殿儀式中也一同列席的緣分,直政與長宗我部元親的交情也十分深厚,所以對他的兒子也非常關照,在長宗我部盛親對自己參與西軍之事的謝罪儀式中擔任仲裁。後來,盛親因聽取家臣讒言殺害兄長而被沒收領地的時候,直政還派了部下去土佐援助他。
另外,直政擔任了德川氏與島津氏和平交涉的仲裁(直政在這次交涉的過程中途就去世 了,後來由本多正信接過了他的未竟事業),在他的努力下,義弘保住了性命,直政顯示出他出類拔萃的政治覺悟與外交手段。
還有,直政還為真田昌幸與其次子真田幸村的生存而極力求情,這大概是因為他接受了昌幸長子真田信之的懇求,而直政認為信之為人俠義,將來必會對德川誓死效忠的緣故吧。
最後,那個時候,家康召集了自己的6位重臣,問他們關於德川氏繼承人決定問題,直政推舉的是自己的女婿四公子松平忠吉,但是大家都知道結果家康最終選擇了三公子德川秀忠,直政則因功受賞佐和山領地18萬石,轉封近江國。
一般傾向於認為,兩位公子能力相近,但既然選擇秀忠,年輕且權重的直政就必須退出德川政治中心,於秀忠派而言威脅過大,所以轉封近江。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近江是一塊戰略要地,既可以抑制西國,非常時期還可以保護皇室,果然後來井伊家成為皇家近衛,這也是家康器重直政的表現之一吧。 直政的的新領——近江國佐和山城是西軍核心人物石田三成的故居,所以起初他並不十分接受,向家康說自己還是想回上野國高崎城,但家康執意要他接受封賞,只能無奈接受。他曾構思過在附近建築一座新城,但因為戰後他一直忙於和平斡旋事業,曾經設想的彥根城建設計劃也被擱置。
1602年,長年奉公導致的過勞(據《井家美談》記載,直政在1600年的關原合戰之前就已積勞成疾,8月8日還曾重病一場,喝了葯才上的關原;而在真實書信文件與史料《黑田家書》中,有直政給家臣的書信中「因為病情惡化」的記錄。多數日本歷史學者認為直政是死於過勞而不是受傷),加之關原合戰中重傷未愈,戰後也片刻不停地為和平交涉奔波,終於引起了破傷風而病倒。
1602年農歷2月1日(3月24日),直政知道自己將死,為不能再回到家鄉井伊谷感到非常遺憾,只得遺言在近江修建與井伊谷相同的寺院,並吩咐下屬重建在戰亂中損毀的佐和山城。 但是,在直政亡故之後,當地的民眾傳出了「這是三成的亡靈在作祟」的謠言,並且越傳越廣,最後傳到了家康的耳中,於是家康一聲令下把以佐和山城為首的有關三成的所有東西全部毀去。後來直政的兒子開始著手建造彥根城,其所在地即後來的彥根藩,到明治時代一直非常繁榮。
直政的遺體被送往流經佐和山城下的芹川中的沙洲,在以嫡子直勝為首的眾多家臣的注視中火化。「孤高的赤鬼」直到最終依然是孤身一人從戰亂中飛馳而去。他的骨灰一分為二,各自葬在彥根的清涼寺與井伊谷的龍潭寺。
生於戰國亂世之中,戎馬一生的井伊直政亦隨著這個時代的終結而逝去,據說,臨終的直政將位列家臣之首的木俁守勝喚到枕邊交代後事,說道:「井伊家永遠不可以忘卻德川殿下的恩情。世世代代的繼承人都必須盡心盡力,用無以復加的忠誠來侍奉德川家族」。
1603年,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將軍,此後是近三百年的太平盛世。
曾在戰國亂世中掙扎求存的井伊氏,從幾近滅亡的古老家族到德川麾下的外樣大名,至此正式升任為江戶幕府的譜代大名,之後有七世當主曾任幕府大老。井伊氏作為江戶時代最顯赫之政治世家的歷史,隨著直政的逝去而開始。
❻ 信長之野望14pk哪些武將有死亡劇情
太多了。
織田信秀,平手政秀,今川義元,長宗我部信親,島津家久,羽柴秀長,千利休,豐臣秀次,長尾為景,足利義明,北條氏綱,陶晴賢,高橋紹運,清水宗治,上杉景虎,德川信康,伊達小次郎,石川高信,松永久秀,十河一存,三好義賢,三好義興,安宅冬康,三好長慶,松平清康,松平廣忠,大內義隆,足利義輝,大谷吉繼,石田三成,小西行長,齋藤道三,太原雪齋,毛利元就,北條氏康,武田信玄,淺井長政,山縣昌景,馬場信濃,內藤昌豐,上杉謙信,竹中重治,仁科盛信,明智光秀,柴田勝家,立花道雪,蒲生氏鄉,織田信長,前田利家,明智玉子,島左近,島津豐久,長壽院盛淳,毛利隆元,山本勘助,武田信繁。
按鑒賞裡面的來看,大概就這些。其他事件和戰國傳里應該還有一些。
❼ 介紹日本戰國史中的大名!!!
姓名: 島津義弘 1535 -- 1619
別名: 兵庫頭,忠平,又四郎,義珍.
道號:維新齋.
官位: 不詳.
身份:島津貴久次男.
傳:率領勇猛的薩摩軍團,輔助父貴久,兄島津義久統一九州,人稱"鬼島津"的名將.
1554年,大隅岩劍城攻城戰,首次上陣.
1572年,木岐原之戰,以少數兵力擊破伊東軍. 耳川之戰,水俁城之戰,居功至偉.
1587年,島津家降服豐臣家後繼任家督.
關原會戰中從屬西軍.西軍敗陣時,義弘血戰逃脫.戰後,德川家臣井伊直政極力求情, 得以免罪.
島津義弘
說到薩摩島津家,大家反應出來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島津家義久這四兄弟,能夠出色的發揮兄弟們的能力,保持家中始終的團結,是島津家九州制霸過程中最不可缺的一個條件。這兄弟四人的能力,在歷史上的評價也都很高。
四人中人氣最旺者,當屬老二島津義弘。
人稱「鬼石蔓子」,「鬼島津」的島津義弘,是島津一門中最出色的戰將。(俺是認為家久略強啦)義弘性格堅強,遇事能冷靜分析、處驚不亂,個人的人格魅力也是在家中無人能比的,這一切都註定了義弘日後將成為九州乃至全國的頭號名將。
在光榮的信長野望系列游戲中,義弘的武力始終高居前五位,且兵科數值也是比例最好的,義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認證。(比起加藤清正,立花宗茂等後期名將處境好多了)可能有人會問:沖田咀合戰,戶次川合戰這幾次關繫到島津家命運的戰役都是四男家久指揮的,義弘憑什麼排在家久之前呢?
答案其實是很簡單的,義弘生涯中的三大場戰役,決定了義弘九州第一名將的命運。
眾所周知,義弘的成名之戰,是與日向伊東家的木崎原合戰中,僅以不到五百兵的少數兵力,基本上無人傷亡的戰績大勝,這在日本合戰史上都是罕見的。(所以木崎原合戰也被安了個「九州桶狹間」的名譽)伊東家的將領,在游戲中看起來一個個都像面人般,其實不然,伊東家與島津家兩家多年來一直為日向良港油津的爭奪而反復爭斗著。(這也就創下了個日本史上城池爭奪的最高記錄:一共一百四十年的沃肥城爭奪史)第一代爭斗是伊東家第一位名君伊東佑國挑起(由於沃肥城擁有九州最繁華的幾座城下町),手勢高達一萬八千的精兵攻打當時島津藩名將——即沃肥城的修建者新納忠續所守的沃肥城,在強攻十七日不落後,島津軍八千援軍開到,里應外合,大敗伊東軍,佑國也在戰役中戰死。
接著是從一四八五年到一五六七年這段時間內,沃肥城五易其主,可見爭奪之激烈。一五六八年,伊東佑國的孫子義佑經過三十一日的苦戰奪回沃肥城,為伊東家迎來史上的最高峰奠定基礎,這時候,伊東家領有日向全境,大耦北部等四十八城近四十五萬石的領地。
但是,伊東家的這段高峰僅僅保持了五年不到,就因元龜三年(一五七二年)的木崎原之戰中而再也無力與島津家抗衡了,而這場大戰就是義弘一手領導的,從此,義弘名聲大振,成為南九州地區無人不知的猛將。
義弘生涯中的第二場大戰役,是在侵略朝鮮之時的「泗川合戰」,由於是鬼子砍俺們中國人,俺也不多講了,但是給大家兩組數據參考參考:
日軍 薩摩軍八千 明軍 四萬軍以上(甚至還有吹成二十萬的說法)
傷亡 一千七百人左右 傷亡 近八千人
由此可見,俺們明軍,在這一仗可是夠狼狽的。(可惜啊,戚繼光老大沒能多活個十年,要不從哪兒生出這組數據啊)
第三場大戰役關原之戰是義弘生涯中最危險的一仗,手下多員名將戰死(長壽院盛淳,島津豐久,肝付兼護,川上忠堅等),自己也險些失去性命,不過這一仗倒是為義弘一生的征戰劃下了完美的句號。
眾所周知,秀吉以不會「節約」薩摩隼人而出名(一生對島津家都無比刻薄,歲久和家久之死便是秀吉打壓島津家的最好證據,但到頭來忠於自己的還只有島津家),在侵朝戰爭的最後一戰,也就是退卻之戰中將接應殿後的重任交給了俺們薩摩隼人,這就是薩摩軍的悲劇——露梁海戰。不善水戰的薩軍面對無敵的李舜臣朝鮮水軍,損失慘重,絕對傷亡人數在一萬人以上,從此元氣大傷,此後十多年都沒能恢復過來。
關原之戰中,義弘像是趕集般領出了一千多軍,趕赴戰場,其本人就在這一仗中沒有抱下生還的打算。
由於戰前石田三成軍不援救島津豐久隊,義弘在大戰的開始一直都抱觀望態度,直到西軍總敗退的時候,義弘才勇敢的站了出來。布下鋒矢陣,突破德川軍本陣,將不可一世的本多,松平,井伊部蹴散後退卻,面對如山似海般的追軍,義弘仍然能保持相當冷靜的頭腦,冷靜的決定了有秩序的退卻行動。當然,侄子豐久和軍師長壽院盛淳都充當了替死鬼的角色,在這里不得不提一下義弘的軍師長壽院盛淳。
姓名: 島津義久
別名: 虎壽丸,忠良,又三郎。道號:龍伯
官位: 修理大夫,三郎左衛門尉
傳:
島津貴久嫡男。
1566年繼任家督後,致力於統一九州大業。 擁有優秀的兄弟和勇猛的家臣團,是一名優秀的家督。德川家康曾對他贊不絕口。
木崎原之戰攻破伊東家,大隅肝付家歸附。 耳川之戰,攻破大友宗麟軍。 沖田畷之戰,攻破龍造寺隆信軍。 此時,除築前,豐前外,九州全域統一。
大友宗麟請豐臣軍來援。 戶次川之戰,擊破豐臣軍先鋒仙石秀久軍。
但豐臣秀長領軍來後,豐臣軍勢大,島津義久決定出家,將家督讓予島津義弘,島津家降服。 降後,領地削減為薩摩,大隅及日向一部分,九州統一之野望破滅。
島津義久年表
元龜3年 1572木崎原合戰以少勝多,以3000兵大破日向伊東氏,掌握南九州霸權
天正5年 1577在高原之戰中擊敗伊東義佑,迫使其逃往豐後
天正6年 1578基督教大名大友宗麟率軍43000攻日向,島津軍在耳川之戰中將其擊破
天正12年 1584島津家久軍3000和有馬晴信軍5000組成的聯軍,在沖田畷擊破龍造寺軍15000
天正14年 1586家久在戶次川之戰中擊敗秀吉九州派遣軍第一陣仙石秀久,宗麟向秀吉求援
天正15年 1587秀吉大軍25萬來攻,島津家投降,義久讓位與義弘,島津家仍領大隅一國
天正20年 1592參加豐臣秀吉的朝鮮出陣
文祿元年 1592義弘之子即義久之侄子島津久保在朝鮮病死
文祿2年 1593義弘次子即義久侄子島津忠恆18歲朝鮮初陣
文祿4年 1595秀吉任命島津為薩摩、大隅、日向三國守
文祿5年 1596秀吉命島津家再出陣朝鮮
慶長2年 1597義弘渡海來到朝鮮參戰,在泗川古城旁另築新城
慶長3年 1599豐臣秀吉在大坂城死;明軍4萬(一說20萬)進攻泗川,義弘放棄泗川古城,退守新城,斬首7000,明軍潰走(真是我們中國人的恥辱!);救援順天城小西行長;露梁津海戰,朝鮮李舜臣使用龜船破島津家殿軍
慶長4年 1600 5大老會議一致決定加增島津封地5萬石;忠恆設計暗殺伊集院幸侃,伊集院忠真在庄內舉兵反抗,不久平定
慶長5年 1601關原之戰,搜小西令加入西軍,從中央突破德川本陣,由於其它陣線相繼被突破,不得不撤軍,成功擊退追兵,全身而返
慶長10年 1611 78歲,病終
大友宗麟,出生於享祿3年陰歷1月3日(1530年1月31日),卒於天正15年陰歷5月6日(1587年6月11日),是日本戰國時代九州的戰國大名、並同時是位天主教大名。大友氏第二十一代領主。本名大友 義鎮( 日語假名: おおとも よししげ 羅馬發音: ōtomo Yoshishige)。因大友氏始祖出自上古名門藤原氏,故正式姓名又可記為藤原義鎮(日語假名: ふじわら?の?よししげ 羅馬拼音: Fujiwara no Yoshishige)。最初他皈依禪宗、之後改信天主教接受洗禮。父親是大友義鑒、母親是義鑒的續弦(出自大內氏)。同父異母的弟弟是大內義長。宗麟的正室是奈多八幡宮奈多鑒基的女兒、田原親賢的妹妹奈多夫人。其子有大友義統、大友親家、大友親盛。官位至正四位下左衛門督。幼名塩法師丸。佛教法名宗麟、天主教洗禮名Don Francisco(普蘭師司怙)。
姓名: 鍋島直茂
別名: 信安,信真,信昌,信生.法號:日峰宗智.
官位: 左衛門大夫,飛彈守,加賀守
傳:
早在享祿三年,龍造寺家兼以得赤熊一揆軍的援助,反敗為勝。那援助者,是浪人鍋島茂尚、長男清正、二男清房和他們的一族。家兼因之招清房為家純婿,這是龍造寺與鍋島兩家關系的開始。天文十七年八月,清房妻死,隆信母特召見他說要為他作媒,清房大喜,並謝她的好意。及期,彩轎中的新娘,卻是做媒者本人!這是怎麼回是呢?在清房的驚訝中,她面告清房:隆信尚幼,失父親和祖父後,無人可托,故願下嫁。豪族出身的清房,自然不會拒絕她的好意。後來生信房、信生,那信生,就是龍造寺家著名的鍋島直茂。
小城郡畦晴氣城主,築後柳川城主,龍造寺隆信死後為佐嘉城主. 父清房後與隆信母結婚,直茂亦為隆信義弟.
今山合戰之際,佐嘉城被圍,城內正討論對大友家或和或降,直茂堅持出戰. 得知大友軍今川布陣,並在喝酒做樂.直茂引七百騎夜襲,大友軍大敗,總大將 大友親貞被殺.龍造寺家乘勢奮起佔領了五國二島.
沖田畦之戰中,得知隆信死訊後,決定退兵.其後,輔助少主政家,掌握實權..
歸順豐臣家後,以功得東肥前一國.
鍋島直茂在日本歷史上的總體的評價應該是一個頗有智謀的人物,並且以「智將」而稱的人物。但是這個肥後的藩主是否真的那麼名副其實?
當我在玩信長系列游戲的時候,我對於鍋島的能力,我感到很滿意。的確這樣高的數值,令我們用的很得心應手,但是我真的對這個被贊譽為智將的人很難感到服氣啊。
他到底是個品德高尚的智將,還是一個虛偽的竊國賊? </P><P>老實說起來,鍋島一系還是龍造寺的一門,直茂的父親鍋島清房還是龍造寺家兼的女兒的第二個老公。所以直茂和隆信是堂兄弟的關系。嚴格的說來,直茂也應該龍造寺的一門吧!在龍造寺家族裡,直茂也算是一個有威望,有地位的人。有這樣一個有智謀的良將的輔佐,龍造寺隆信的事業的確很好。戰績也很傑出。
32歲時,他在大友軍圍攻佐嘉城時,僅率700騎兵夜襲數萬之眾的大友軍,獲得斬殺敵主將大友親貞的大勝。
46歲時,他在沖田畷之戰中,擔任龍造寺軍的右翼與島津軍的猿渡信光作戰並討死其子猿渡彌次郎。在得知隆信戰死後向柳川城敗退。
之後更是獲得了龍造寺信周的信任,成為龍造寺家中掌握軍權的人。
但是在此之後,鍋島直茂漸漸的侵吞了龍造寺的家業,後來被秀吉封為肥後領主,徹底的取代了龍造寺家族。並且參加了石田三成對加藤清正的迫害。在關原的時候又從石田方倒向德川方。
從以上的事例,我們來看看鍋島此人吧!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意見而已。
性格上的反復和善變。
鍋島直茂的性格到底是什麼樣,我不清楚,我只是在這里做小小的分析而已。
鍋島直茂實際上是個反復的人,他對事物的觀點和看法並不從一而終。從很多事情中可以看出這一點,所以造成了在日本歷史學上曾經出現的對他的唾罵的餳�W魑�桓齔鏨礱�諾娜宋錚��Ω么幼約旱募易逯醒�暗階魑�桓鑫涫康木�窈妥齜ā6�涫康淖齜ㄍ��嵌允攣鐧鬧頁希��皇巧票洹5�槍�翰⒚揮心艽鐧醬右歡�盞牡夭劍��納票湟淮斡忠淮蔚謀硐至慫�韻質檔氖攣錒鄣謀浠�4由廈嫻募父隼�涌梢越饈退�惱庵中願瘛?nbsp;
①,在秀吉征討九州時,他受秀吉大恩,被封肥後,於是他的實現主義的觀點使他拋棄了自己的家族之一:龍造寺家族。他取代了龍造寺,因為此時的現實是需要他去取代,而不是作為一個武士的精神去繼續他的「忠誠」。
②,在去朝鮮的時候,他是加藤清正的副將。但是他沒有在石田三成迫害加藤的時候去為清正開脫,而是看到了石田三成是秀吉的寵臣,在日本的政權中很有地位,所以他的現實主義迫使他又一次的違背了武士的正義的精神,於是夥同石田一同迫害加藤虎之助。這也是他心中的「現實主義」在作怪吧!
③,在關原的時候,作為一個武士,應該有「有恩必報」的精神和看法,但是這個出自日本九州名門的人物,卻在這個時候倒向了日本後來的主人,德川家康。他雖然加入了西軍,但是卻消極的出戰,和小早川秀秋有什麼區別?也許有區別,就是秀秋敢於去做,敢於做個被策反的人,而鍋島不敢。應該說鍋島是一種觀望的態度,所以更加在品格上,更加的可憐。這也是因為他的「現實主義」吧!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來,鍋島直茂是一個在他的「現實主義」的理念支配下,為自己,為自己家族著想,而至武士道精神不顧的人,雖然他從小就受武士道精神的熏陶。
到底是智將,還是奸雄?
這個問題很難說清楚,因為從哲學這樣的世界觀上來看,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誰都沒有錯,只是看問題的切入點的不同而已罷了。
到底是個顧全大局的智將,還是個心懷叵測的奸雄?
還是用例子來說吧:
天正十二年(1584年)龍造寺家的大軍,滿懷信心的進入沖田咀。他們是要爭奪「九州真正霸主」的稱號。對手,正是島津軍。戰斗開始才了一個時辰,前方傳來消息:「隆信大人戰死了!」這個噩耗很快的傳到到了每個龍造寺的士兵的耳朵里,此時此刻,每個人都出現了兩種結果完全不同的行動:壯烈的戰死?或者是臉面全無的,像個兔子一樣的從戰場上退卻!「龍造寺四天王」之一的江里口信常,想都沒想,第一時間便殺到了島津家的前陣。他高喊自己的姓名,沖進島津軍隊裡面,去搶奪龍造寺隆信的首級。在手刃了三十餘名島津家的士兵後,他壯烈的倒下了。接著,另外三位「天王」:百武賢兼,成松信勝,木下昌直也大喊著自己的名字沖進敵陣,帶領著自己的部下,沖進島津部隊中,一個個壯烈犧牲。正如佐賀的初代藩主:鍋島勝茂說的話:「壯烈的戰死,是任何武士終生所追求的。但是,壯烈戰死的武士,或許只能做為一個武士而被人記住吧!」(來自《肥前人物誌.鍋島勝茂》),他們都達到了武士所追求的壯烈。但是這個時候,說這句話的鍋島勝茂的父親,這個有著龍造寺家族血統的鍋島直茂,卻在這個時候從右翼,偷偷的退了下來,最後身邊只有6人。
讓我們看看當時的形勢吧!
鍋島直茂在龍造寺的右翼,並且討死了猿渡信光之子猿渡彌次郎。這樣的戰果,應該是很不錯的,應該是處於上峰的。但是,為什麼在得到了隆信大人戰死的短短的數分鍾後,就四散逃竄?最後僅僅只剩7人??我們只能說:問題在鍋島直茂身上!作為一個在家族裡有威望,有地位的人物。他的部隊居然潰敗的那麼快,只有一個解釋:鍋島直茂率先潰退!這個舉動被以後很多他的支持者認為是「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材燒」。但是我不這么看!首先,他完全可以在此繼續激勵自己的部下,作為一個用威信的人物,他的話是帶有實效性的。所以如果他和他的親信能大聲鼓噪:「龍造寺大人沒死,還在某某地方。」「島津家真不要臉,用這種卑鄙的方法」等等等等,那麼結果是什麼?說不定還能以右翼的局勢帶動其他戰場,反攻擊敗對手也是有可能的,畢竟才作戰了一個時辰而已,反擊的力量還有嘛!其次,如果要退,他完全不必那麼倉皇的獨自帶頭退縮。完全可以以當時的勝勢來掩護撤退。最後也不至於只剩7人那麼慘吧!而鍋島最後做出的率先潰退的方法,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恐怕很難面對「壯烈」這兩個字吧!最後,正是他在沖田畷之戰中的「出色」的表現,使他最後能保存全身,侵吞龍造寺的家業,最後在他的「現實主義」的理念的驅使下,創立了江戶幕府立藩後的佐嘉藩。而自己的親族——龍造寺氏,卻慘遭滅門,一系全部消失的後果吧! 是保存實力的智將?還是心懷叵測的奸雄?
這就是鍋島直茂的作為。對,他是保存了實力,但他保存自己的實力,代價卻是龍造寺一族的滅亡。 </P><P>對於鍋島直茂,見解不少。他是成功的,有人說「成王敗寇」,不管怎麼說,他還是成功了,有什麼好說的?但是在鄙人的眼中,他是一個反復善變,居心叵測的人。他愧對作為一個武士的基本品格。
「勿以成敗論英雄!」這是我想說的。成功者未必是英雄,反之亦然!
立花誾千代
立花誾千代(たちばな ぎんちよ、永祿12年8月13日(1569年9月23日) - 慶長7年10月17日(1602年11月30日))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女性。另有銀千代、勝千代以及宮永樣、腹赤樣之稱。法名「光照院殿泉譽良清大姊」,神號「瑞玉院」.
戰國女城主
她是大友氏重臣立花道雪之女,母親是仁志姬(西姬、寶樹院) 天正三年(1575年)僅6~7歲便受到道雪讓位而成為家督。這是基於道雪的意願而成為女性當主的特例,也是戰國時代少見的例子。 然而立花道雪本身還是希望由男子繼承立花家,因此曾經有讓養女嫁給家中重臣薦野增時來繼承的做法,但是被增時以自己不是血親也不是大友家重臣為由拒絕。
白梅、觀音
誾千代幼年便生的美麗,擁有白皙的皮膚和明亮的大眼,因而被褒美為『築前的白梅』是連愛好美女的豐臣秀吉都傳聞想染指的女性。 誾千代也具備父親道雪一般的庄嚴,幼年即讓同年的男童望而怯步,並且逐年成長之間,擁有極高的氣質,因此被褒稱為『白慈的觀音'.
雷神之女
天正6年(1578年),大友家與島津家爆發耳川之戰,大友家敗後,原本臣服於大友家的北九州築前一地的國人眾開始陸續發起反抗活動,立花道雪與高橋紹運為此出城迎戰,當時在城中的誾千代也沒閑著,雖然才12歲便招集城中婦女少女等,組織女鐵炮隊守衛。
夫婿千熊丸
之後道雪聽聞同是大友家臣的岩屋城主高橋紹運生有一子與誾千代年齡相近,其子便是千熊丸,日後的立花宗茂。道雪邀了千熊丸到自城立花山城遊玩,並觀察他的一舉一動,認為將來必成大器,遂決定將他交給家老由布惟信教導,期盼能成為獨當一面的武士好繼承立花家。 不久千熊丸元服,取名高橋彌七郎統虎,道雪便與高橋紹運說了希望讓統虎成為養子繼承立花家,起初紹運不答應,但在道雪苦苦哀求後總算是讓統虎成功繼承。
這段苦苦哀求的話,內容是這樣的: 『我(道雪)從壯年至今70多歲,為大友家征戰好幾十年,多有勝利時刻,可是近年大友家逐漸衰退,賊徒日日壯大,我方的勝機日日消逝,鄰近有龍造寺、島津,遠一點有毛利等強敵,在我死後只剩你(紹運)能支持大友家,但所能做的還是有限的吧! 如今你有正值壯年的兩個兒子,如果能讓長子統虎繼承我立花家,那麼在我死後至少還有兩個名族能守住大友家....』
然而這其中還發生立花家另一位家老小野鎮幸的反對,他只支持立花家血肉的誾千代繼承,但最後還是被道雪及紹運給說服。
家督之爭
天正9年(1581年)8月18日誾千代正式與統虎結婚,起初兩人相處和睦,但在道雪死後便開始不合,主因就是兩人的性格氣質相似,吵起架來誰也不讓誰。 天正13年9月11日道雪於築後遠征中病死,此時統虎改名立花統虎,與誾千代兩人繼承立花家。
之後島津大軍攻略立花山城時,誾千代也領軍備戰,並隨統虎殺敵。
九州經歷了豐臣秀吉的征伐後,立花宗茂因功被封柳河13萬2千餘石的領地,誾千代知道後雖然為丈夫的表現感到高興,但隨後便鬱郁寡歡,因為要離開從小便居住的立花山城,移居到父親長年征戰不下的柳河城,且道雪和祖母(養孝院)皆葬在立花山城,心中不免一陣不悅,離去前便在立花城境內建了"梅獄寺"悼念父親,離城也比宗茂晚了三日...
然而最主要的原因則是誾千代自己認為是立花山城城主並為立花家家督,堅持著這想法的誾千代怎樣也不願讓出立花山城,為此在立花家准備離城之前都和立花宗茂吵架,鬧別扭等等。
西國的女丈夫
豐臣秀吉所發起的文祿慶長之役的幾年間,因宗茂出兵朝鮮,他便在領地柳川組成女子巡邏隊,嚴加防止火災,小偷等,且每夜在街道,屋敷等地來回巡邏。此事常被後人訴說,也有些故事創作。
而此時秀吉身在肥前名護屋城,招集了各大名的妻子伺候,誾千代也受命參加,她也知道秀吉是好色出了名,便和侍女拿著大剃刀,且腰間系了脅差去參見,當秀吉看到了美艷的誾千代和侍女拿著武器參見時,便褒獎她:『立花家的妻子就算平時也如此有警戒心,真是位女丈夫~!』
之後在1594年~1597年之間移居到柳河城南方的宮永村。原因是宗茂在朝鮮回國後(約1593年~1596年)因細川忠興引薦下,娶了矢島秀行(足利第十五代將軍義昭之子)之女矢島八千子(又名八重/八千子、瑞松院,大納言菊亭晴季外孫女),一氣之下便離開柳川城至宮永村,任憑宗茂親自去招她回來都沒用...
立花早擊女
關原合戰之際,她因世仇島津家加入西軍且自身已預見東軍勝機較大為由而勸宗茂加入東軍,但宗茂為了貫徹對秀吉的恩義毅然加入西軍。宗茂回國時,她命令家臣數十人前往豐後鶴崎迎接。
不久鍋島直茂,加藤清正,黑田如水(孝高)聯軍先後攻打柳河城,宗茂命令由家老小野鎮幸等人在柳河北方國界布陣,並於江上八院一地死戰鍋島勝了一陣後,因兵力不足撤退回柳河,此時誾千代為了捍衛領地,穿著紫系威鎧甲,手拿大剃刀,腰系小脅差率領穿著唐紅具足的女鐵炮隊200餘人,由宮永村北上,並人人佩帶由道雪所發明的"早入"(彈葯+彈?)鐵炮,在柳河領地北郊以鐵炮集體速射抵擋了鍋島軍的軍勢,因為道雪發明的"早入"能使的鐵炮射速比一般鐵炮快三倍,而誾千代也從幼年便學習布兵陣型,使得鍋島無法進軍,整個大軍最終變成只能包圍柳河城。
之後她為了拖延加藤軍進攻,又率800人前往江之浦街道攔截加藤軍,使的加藤清正繞路白鳥街道而不從原來的瀨高街道進軍,成功拖延了時間。
而誾千代的速射女鐵炮隊早先便有了"立花早擊女"之名,之後也在九州更加出名,誾千代更被人稱"花中的立花"(此稱呼後來變成當地採茶歌~花阿柑橘,茶香~現在的立花後代除了在柳河經營結婚場所外也販賣柑橘茶).
白梅終凋落
立花家改易後,宗茂與誾千代受到加藤清正保護,讓宗茂住在玉名郡的高瀨一地,誾千代與生母寶樹院則一同住在腹赤村,雖然兩地很近,但兩人卻都沒在相見.....
宗茂流浪到江戶期間,誾千代活的很痛苦,雖有立花家老臣米多比鎮久扶養,扔衣食短缺,最後在慶長7年(1602年)10月17日,病死一說(跳井自殺)
享年34歲法名「光照院殿泉譽良清大姊」
後世的人們稱誾千代為"築前的白梅""西國的女丈夫""白慈的觀音""宮永/腹赤夫人"
誾千代的菩提寺在柳川的良清寺,是立花宗茂讓瀨高上庄來迎寺的僧侶,即蒲池鑒盛之孫應譽所開。後來在熊本縣玉名郡長洲町有相傳是誾千代的墓,由形狀而得到「牡丹餅樣」的稱呼。
伊達政宗(1567年—1636)伊達氏第十七代家督,安土桃山時代奧羽地方著名大名,江戶時代仙台藩始祖,人稱「獨眼龍政宗」。幼名梵天丸,元服後字藤次郎。其名政宗(與九代家督政宗同名,九代家督政宗有中興之祖之稱)即意味能達成霸業。其母為有「美貌與謀略雙全之鬼姬」之稱的義姬,父為伊達輝宗。小時候因為罹患皰瘡(天花),而右眼失明,人稱"獨眼龍"。
幼年時的政宗得最好的教育,並得日後得力助手片倉小十郎及伊達成實為家臣。1579年與愛姬成婚。1582年初次領軍作戰,與相馬氏作戰得勝。1584年輝宗退位,政宗繼任為伊達家17代家督。1585年父親伊達輝宗遭到二本松義繼綁架而遇害,同時二本松義綱與佐竹義重的軍隊也開始伊達家進攻,伊達政宗於人取橋將反伊達聯軍擊敗。之後伊達政宗又於1589年在折上原擊敗蘆名義廣。
經過折上原等對周邊大名的戰爭後,伊達政宗開創比其父更大的伊達家版圖。
1592年,受豐臣秀吉之命領兵三千出兵朝鮮,3月抵達征明(中國當時為明朝)之地名護屋,1595年獲批准回日本。其後秀吉亡,跟隨德川家康,參與大阪冬之陣及大阪夏之陣等著名戰斗。
德川幕府成立後,多次任將軍的上京供奉。
曾說「願早生二十年,成就如信長公霸業」,他雖有作一番時業的志向,卻難逃生不逢時的厄運。1636年5月,政宗病重,三代將軍德川家光親自探望,幾日後離世。法名瑞岩寺殿貞山禪剎大居士,家臣15人及陪臣5人殉死。
幼名——梵天丸
綽號——獨眼龍
出生
伊達輝宗的長子,戰國末期的名將。
說起政宗的出生,還頗有傳奇色彩。
KYO中的政宗,外表剛烈強悍,但是內心細膩溫柔,對小時候時總跟不上狂的明的關心真的很感人,在我看來,梵是四聖天中最有人情味的了
下邊是梵的原型政宗的歷史背景,喜歡他的可以了解一下
伊達政宗 1567-1636
政宗的母親是當時奧州的強勢大名最上義守的女兒最上義姬,是最上義光的妹妹。當時伊達家有意與最上家聯姻,派有反叛之心的中野宗時做使者到最上家提親。中野宗時與最上義守和最上義姬密謀,假意義姬已暗戀輝宗數年,同意聯姻,等與輝宗生下一子後,下了輝宗帶著兒子回到最上家的山形城。兩人成親後,在龜岡文殊堂(東置賜郡)度蜜月時,晚上義姬夢到獨眼神僧萬海上人希望轉世,因為這個吉瑞之夢而懷孕。十月懷胎後於永祿十年(1567)生下了政宗,父親輝宗為愛子起名「梵天丸」。
幼年
梵天丸出世後,父親輝宗堅信愛子是萬海上人轉世,給他提供了最好的老師和未來的得力助手——片倉小十郎景綱和伊達藤五郎成實。在五歲時,政宗卻得了皰瘡,雖保住性命,但是右眼因此失明。這使輝宗更加堅信政宗是獨眼神僧萬海上人轉世,但獨眼的他遭到母親義姬的嫌棄。把母愛全部轉移到了比政宗小11個月的次子竺丸的身上。幼年的政宗受到了父親專程請來的高僧虎哉禪師的教育,為政宗提供了最好的學習條件,使他得以成為戰國末期的名將。
繼任家
❽ 誰知道這幾個日本古代武將的資料!
日本戰國時代至江戶時代初期(中國明朝嘉靖,萬曆年間)
介紹
服部半藏(Hattori hanzou masanari,1542-1596),日本戰國時代至江戶時代初期時德川氏麾下的武士一族。「半藏」一名是服部家用來代代相傳的名號。此外、歷代的族長都以石見守(いわみのかみ,Iwami no Kami)世代相傳,因此又稱為服部石見守,服部正成,服部千軍
部氏祖先原本是日本古代(6世紀中旬)豪族之一秦氏的後裔,而秦氏則是自中國吳國渡海過來的移民。秦氏不但傳授紡織技術給日本人,更在日本各地展開「新樂」公演,令日本人大開眼界。所謂「新樂」,是3世紀末到4世紀初,在中國非常發達的一種大眾藝能,內容包含歌舞、雜技、力技、魔術、偶人劇、口技,以及訓練犬、猴子、鳥等小動物表演節目的大眾娛樂。據說是融合西藏藝能與中國藝能的新型技藝。秦氏集團當時主要在中國南部都市與寺廟巡迴演出,日後組織逐漸膨脹,分散到中國各地。其中之二、三個樂團,為了尋求新天地,渡海到日本來。日本和服的傳統稱呼是「吳服」,語源正是取自秦氏出身的吳國。
服部氏是秦氏集團分組之一。至於何時移居伊賀?年代不大清楚。服部氏一族如何將「新樂」技能鑽研演繹成兵法忍術?也沒有詳細史料可追本究源。總之,服部一族於16世紀上旬離開老家,歸依三河大名松平清康(德川家康祖父),世代成為松平家家臣。作為德川的家臣、服部半藏率領伊賀忍者建立了不少戰功。所以人們都畏懼地稱他為「鬼半藏」。而從此德川家的忍者部隊的首領也以繼承『半藏』這個稱號為榮耀。不過正成的兩個兒子卻都是悲劇型人物:長子服部正就因為自私自利和愚蠢而激起部下忍者集體叛亂(這是極為罕見的),後被德川家康貶為平民。後來為了重振家道,正就參加了1615年德川家康進攻豐臣秀賴的「大阪夏季戰役」,在戰斗中陣亡。次子服部正重也因為妻子娘家涉嫌叛亂而遭到株連,遭到流放的處罰,最後窮困潦倒的客死異鄉。
服部氏於第2代的服部半藏正成時仕奉於德川家康以旗本的職位領有8000石俸祿。家康將召募自伊賀地方的武士編成伊賀同心軍團後交予服部指揮。一般若沒有特別說明,服部半藏指的就是第二代的服部正成,乃德川十六將之一,又號稱「鬼半藏」。
半藏麾下的伊賀同心兵士中有不少是伊賀忍者、因此流傳至後世的印象中,服部半藏之名代表著德川氏有名的忍者軍團。
服部半藏家是出自伊賀國的豪族,祖先姓秦,而秦氏也確實是從中國古代吳國的移民。
服部正成之父服部半三保長為第一代,原仕奉足利義晴,離開伊賀後到了三河國仕奉松平氏,相繼侍奉了松平清康、廣忠、家康 三代。他也被認為是一名忍者,但真實的情形已無法考究。
保長的長子服部正成繼承了半藏(半三)一名,開始通稱服部半藏。正成有「鬼半藏」的稱呼,被視為傑出的猛將,在仕奉德川家康時屢立戰功。
正成雖被視為忍者但是以武士的身份立功、後世記載他的事跡多是率領忍者眾進行放火等秘密活動。桶狹間合戰後,德川家康出兵進攻今川家領地。在進攻三河國西郡宇土城一戰中, 正成率伊賀忍者六、七十人潛入城中,為落城立下首功。
永祿十二年(1569) 正月的掛川城攻戰中,又協助本多重次落城。
元龜三年(1572)十二月,在三方原合戰中再此立下大功,並得到家康的重賞。
天正七年(1579)9月,家康的長子松平信康被迫在二吳城切腹。已經被任命為天方山城守的服部半藏擔當了信康的介錯。但是半藏整個過程都伏地大哭,連刀都不能舉起。忠義令人感動。此外在本能寺之變時,因為在伊賀擁有地緣和人脈的關系,服部順利地將家康經伊賀護送回三河,而立下大功。這一次歸程被家康稱為「生涯第一艱難之旅」。一路都是半藏先行探路,再護送家康通過。家康回到三河後,為表彰半藏的功績,賜給其遠江八千石的領地。小田原之戰後,家康移封關東,隨行的半藏此時下屬伊賀眾已達二百餘人。
慶長元年(1596)12月,半藏去世。並被安葬於安養院,這是當年半藏為少主松平信康建立的供奉寺院(後來改稱西念寺),這也是對其一生忠義的認可。
此後,家康開始將天正伊賀之亂中流離失散的伊賀忍者集合起來,組成伊賀同心軍團,交予正成統領。家康搬至江戸城時,半藏負責江戸城西門的警備、因此這個西門到現在都還有半藏門的稱呼。
正成的長男,服部正就在父親死後、繼續領導伊賀同心200人、同樣與父親有半藏和石見守的稱呼。然而正就一掌有指揮權後就引來部下的不服,從此正就被廢了兵權、改封領地,服部半藏一名看起來似乎只繼承了三代、不過,正就的妻子是桑名藩主松平定勝的姐姐,他的兒子・服部源右衛門正辰也因而得以仕奉於桑名松平家。此外,正成長男的次子・服部半藏正重也被松平家任為家老一職。
之後服部半藏之名傳至第十二代時由廿一歲的服部半藏正義繼承,他成為桑名藩松平定敬的家老,曾經參與鳥羽伏見之戰。
德川家康,(とくがわ いえやす)(天文11年12月26日-元和2年4月17日;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江戶幕府的第一代征夷大將軍、日本國王。官至正一位太政大臣。生於名古屋附近的岡崎,為岡崎城主松平廣忠的正室之子(長子為阿久所生),原姓松平氏,小名竹千代,初名元信,後改名元康,最後改名家康,1566年奉敕改姓德川。德川家康的先祖是發跡於三河地方的一個土豪,在戰國時代逐漸上升為戰國大名,到松平廣忠這一代時,松平氏已經是西三河的大豪族。但其被夾在勢力較強的兩個大名尾張的織田氏和駿河的今川氏之間,地位很不鞏固。
[編輯本段]經歷
1547年松平廣忠與尾張的織田信秀作戰,為請駿河的今川義元援助,將六歲的家康送作今川氏的人質,但中途被田原的戶田氏(戶田康光)所奪,與天野三之助.阿部德千代同被送往織田氏的熱田,監護在熱田有兩年之久(一說被扣在那古野)。在此期間,其父廣忠被自己的近臣暗殺。1549年擔任今川軍師的太原雪齋指揮七千大軍攻陷三河的要沖安祥城並擄獲了守將織田信廣,雪齋遂跟織田信秀交涉,成功以信廣交換被劫走的松平竹千代(德川家康)。德川家康便返回岡崎,僅十日又作了今川氏的人質。八歲至十九歲這十二年間,德川家康作為人質住在駿河。
1560年桶狹間之戰,織田氏大敗今川氏,今川義元陣亡。從此德川家康擺脫今川氏而獨立,1562年與織田信長結成同盟,開始全力經營三河。由於竹之內波太郎等人的支持以及各寺院的煽動,激起了1563年三河國全境的一向宗起義。經過他近半年的征戰,最終用攻心的方法瓦解了起義,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基地。
1568年德川家康的同盟者織田信長進入京都,邁出了統一全國的第一步。這時已在三河打下了堅實基礎的德川家康開始採取東進政策。1570年他聯合織田信長在姊川打敗淺井氏、朝倉氏,史稱「姊川之戰」,此後率軍攻克遠江的曳馬野,並將治所遷往曳馬野(遷移居城時已改名濱松)。但這時武田信玄也想奪取全國政權,為掃清進軍道路上的障礙,屢次出兵遠江和三河。
1572年10月,武田信玄傾甲、信、駿三國之兵三萬五千人意圖進軍京都,但途徑德川家康的三河國。德川家康聞訊率自己所部五千人及織田信長援軍三千餘迎戰於三方原。此戰便被稱為「三方原合戰」。由於雙方兵力懸殊,且用兵之妙信玄又略高一籌,結果德川、織田聯軍大敗,織田援將·平手凡秀戰死。此戰德川家死傷一千六百餘人,其部下分四批陸續扮成德川家康吸引了信玄軍兵力,德川家康本人遂逃回濱松。此役德川家康雖然打了敗仗,但武田信玄卻十分佩服德川軍的勇猛頑強。武田信玄的猛將馬場信房(又稱馬場信春)事後對信玄說:「看了三河軍的屍體,面朝我軍倒下的都是臉朝下,面向濱松倒下的都是臉朝上,這說明這些士兵都是向前沖殺時戰死的,因想逃跑而被處斬的一個也沒有。」據說德川家康就是經過此役而取得了「海道一雄」的名聲。
此後德川家康一面與武田氏對抗,一面加強領內建設。1575年5月,武田信玄死後繼承了武田家的武田勝賴率一萬五千人攻打奧平信昌率五百人駐守的長筱,德川氏聯合意欲一口氣掃平武田氏的織田氏於「長筱之役」大破武田勝賴,1581年陷遠江的高天神城,把武田氏驅逐出遠江。翌年隨織田氏滅掉武田氏,領有駿河。
1582年織田信長死於本能寺。信長一死,圍繞政權落入誰手的問題各大名之間展開了激烈斗爭。本能寺之變時德川家康正在堺市(又稱「堺港」),因急取近道需經伊勢返回三河,期間由服部半藏、茶屋四郎次郎等護送平安回到三河,才免遭危難。
德川家康返回岡崎後,發現中央的實權已被豐臣秀吉奪去。為了積蓄實力准備將來與豐臣秀吉分庭抗禮,他更加堅定了東進的決心。不久發兵佔領了甲斐,同時把手伸進了信州。至1583年前後,德川家康已先後把三河、遠江、駿河、甲斐、南信濃五國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
當時東海道地區兵農分離進行得很緩慢,還沒有像大內氏和北條氏那樣形成大名的城下町,家臣和自己的封地還緊密地聯在一起,因此要控制家臣必須牢牢地控制住土地。鑒於這種情況,德川家康當時對所屬家臣一律採取給予封地的形式,通過土地這個紐帶來控制家臣。
這一時期德川家康也很重視發展領內的工商業。早在三河國時他就把三河的小山新市作為「樂市」,免除各種稅役。遷入濱松後,他又整頓了各種工商業團體。征服甲斐後,統一了通過甲斐全境的度量衡,招攬外地商人到三河、遠江進行貿易。通過這些措施,德川家康不僅穩定了對新領地的控制,而且增強了經濟實力。
此後豐臣秀吉步步推進國內的統一,不久當上了關白和太政大臣,名副其實地掌握了全國政權。豐臣秀吉與德川家康之間也很自然地變成了近似於主從關系的一種關系。
豐臣秀吉征伐九州時,德川家康未被征調,擺脫了一次巨大的消耗。但1590年征伐小田原時他參加了戰斗。北條氏滅亡後,德川家康被封於關八州,年貢260萬石。1590年8月1日德川家康離開五國遷往江戶(現東京),從此採取一系列措施,全力經營關東。
首先,採取新辦法配置家臣。德川家康在靠近江戶的武藏、相模等地,集中了直轄地和封地在一萬石以下的下級家臣。萬石以上的高級家臣配置得盡量遠些,分布的密度是關東的西南部略稀,東部與敵對性大名接壤的邊境地帶較密。顯然,這樣配置是一種臨戰體制。而且他在進入關東的同時,便決定將封地換算成產量發給家臣。這些措施對進一步控制家臣,鞏固關東新領地起了很大作用。
其次,德川家康為了調整農村中的租佃關系,穩定新領地的秩序,還開展了大規模的檢地。其具體辦法是,在土地登記冊上,在隸屬農民登記人姓名的右上方標上人名肩書,表明該人耕種的土地其領有權是屬於哪個名主的。這樣做,是既承認身為領主的名主的土地領有權,使其負擔交繳年貢的責任,另一方面又承認租佃者尚不穩定的耕作權。這種措施對治理關東這種比較落後的地區是得策的。
最後,德川家康也十分注意發展領內的工商業。為了解決陸路運輸和吸引外地商人來江戶經商,從江戶和周圍農村征調人夫建立了道中雲馬役。為了解決水路交通問題,組織人力挖掘溝渠,使船舶可以直接停靠江戶城下。又指定專人管理領內的度量衡;委託從舊領地跟來的土豪式商人發展江戶的市區建設和對工商業進行管理;1592年以後,鑄造了號稱武藏小判的一兩金幣,以促進貨幣流通。隨著江戶建設的步步進展和工商業的繁榮,外地商人紛紛來到江戶。德川家康對關東的建設,為他後來奪取全國政權提供了巨大的經濟支援和鞏固的根據地。
1598年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是五大老的首領。1600年,他進攻上杉景勝。接著於當年9月的關原之戰打敗石田三成,掌握了全國政權。1603年2月,被朝廷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右大臣、源氏的長者(即源氏的族長、家主)。同年,他在江戶開設幕府。1605年,把大將軍職讓給了兒子秀忠,退居駿府城,但作為大御所仍然掌握著軍政實權。1615年5月大坂(今大阪)之役,滅掉豐臣秀賴,實現了所謂的「元和偃武」。1616年3月,出任太政大臣,並向明朝皇帝稱藩,被明皇帝冊封為「日本國王」。4月17日死於駿府城,終年73歲,葬於久能山。翌年,追謚正一位,受東照大權現的敕號,後改葬日光山。
織田信長(1534年5月12日-1582年6月2日)是活耀於日本安土桃山時代的戰國大名。織田為其苗字,族姓則有三說:平氏、忌部氏或藤原氏,一般認為忌部說可能性較高。幼名吉法師,出生於尾張國(今愛知縣西部)。他成功控制近畿地方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帶,使織田氏成為日本戰國時代中晚期最強大的大名,但後來遭到部將明智光秀的背叛,魂斷本能寺,織田氏也因而一蹶不振。法名總見院殿贈大相國一品泰岩尊儀,生前官至正二位右大臣,大正天皇時追贈為正一位太政大臣。
[編輯本段]【略歷】
1534年出生。父親死後、歷經與同母所生之弟的織田信行的家督之爭,勝利後成為織田家的主君。於擊破周邊敵對勢力的今川家與齋藤家之後,立足利義昭為將軍並完成上洛(京都)。之後義昭與信長為敵,並下令給武田家、朝倉家、比睿山延歷寺、石山本願寺等,組成了反信長包圍網。信長突破包圍網後,邁向天下布武之路,推行如樂市樂座、土地調查等革新政策。後因家臣明智光秀的謀反(本能寺之變)而自殺。
否定既存的權威與勢力(朝廷、佛教等),選用人材不在意其家世出身,透過活用新兵器如火繩槍將戰國時代導向終結之路。由於秀吉的情報操作加上信長本人亦曾自稱魔王(第六天魔王),最早織田信長被稱為「第六天魔王」是在元龜三年(1572),當時武田信玄正要上京,信玄寫了封信給信長,並署名「天台座主沙門信玄」,而信長給信玄的回信書就署名「第六天魔王信長」。大概可以看出信長和信玄之間彼此挑釁的味道很重 對信玄等人而言,死後可以成佛 但對信長而言,只有現在看的到的才是真實的,信長並不認同死後悟道的想法 這大概就是信長當時以「第六天魔王」自稱的原因吧,信長本身亦存在為人所懼的部分。
豐臣秀吉(とよとみ ひでよし Toyotomi Hideyoshi)
(1536-1598)
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封建領主,是繼室町幕府之後,完成近代首次統一日本的日本戰國時代大名。為1590-1598年期間日本的實際統治者。法名國泰佑松院殿霊山俊龍大居士。《明史》里稱作平秀吉。
明智光秀
あけち みつひで(1528-1582)
[編輯本段]【一、冷峻的指揮官】
日本戰國名將。織田信長重要將領,全稱明智十兵衛光秀。,
官職: 征夷大將軍、近畿管領、日向守、丹波守護
上圖為日本光榮游戲《戰國無雙2》中的明智光秀
關於他的身事在歷史頗有爭論,一般說法是《明智軍記》里說明智家是美濃豪族土歧家的分支,屬於武田氏一派的子孫,由於明智光秀的父親明智光綱早亡,他是寄養在叔父明智光安的城裡長大的,另外,明智光秀還是織田信長的妻舅,原因是因為明智光秀的叔父明智光安把三女兒嫁給了織田信長的岳父齋藤道三。(注,該說法在歷史上不被承認。美濃確實有個名為明智庄的庄園,但史料中卻毫無任何有關明智家存在的證明。另外,《明智軍記》寫明智光秀游歷的很多名城在當時還未建成,而那些提到的諸侯又早已死去。)
長大後的明智光秀出仕了齋藤家,此後不久,齋藤道三遭到其子齋藤義龍的攻殺,齋藤道三在長良戰死後,齋藤家的新當主齋藤義龍立刻對親近齋藤道三的明智家發動進攻,明智家被滅亡,明智光秀被迫逃亡到越前,出仕越前朝倉家。
也許是不滿意朝倉家,永祿十一年(1568)七月,明智光秀再度出走,就在這時,他遇到了被三好三人眾和松永久秀趕出京都的征夷大將軍足利義輝的弟弟足利義昭,足利義昭此刻正前往越前朝倉家,他希望能夠藉助朝倉家的力量奪回征夷大將軍職位,但是,朝倉家以實力不足的理由,拒絕了他的要求,無奈的足利義昭只好准備再去上杉家,武田家尋求幫助,就這樣,為伸張大義的明智光秀跟隨了足利義昭。
在尋求上杉家和武田家的幫助失敗後,足利義昭一行人最後來到了尾張的織田家,最後,在明智光秀的說服下,織田信長終於同意幫助義昭上京奪回征夷大將軍職位,由於明智光秀出色的才能,織田信長請求足利義昭讓明智光秀以足利家臣的身份仕於織田家,這在「忠臣不仕二主」的道德觀上看來,這種情況確實異常,但是,在名份上看來,足利義昭是未來的征夷大將軍,那麼織田信長也就是義昭臣子,而且,足利義昭此刻急需信長的幫助,所以,足利義昭很爽快的答應了。
姓名: 島津義弘 1535 -- 1619
別名: 兵庫頭,忠平,又四郎,義珍.
道號:維新齋.
官位: 不詳.
身份:島津貴久次男.
傳:率領勇猛的薩摩軍團,輔助父貴久,兄島津義久統一九州,人稱"鬼島津"的名將.
1554年,大隅岩劍城攻城戰,首次上陣.
1572年,木岐原之戰,以少數兵力擊破伊東軍. 耳川之戰,水俁城之戰,居功至偉.
1587年,島津家降服豐臣家後繼任家督.
關原會戰中從屬西軍.西軍敗陣時,義弘血戰逃脫.戰後,德川家臣井伊直政極力求情, 得以免罪.
島津義弘
說到薩摩島津家,大家反應出來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島津家義久這四兄弟,能夠出色的發揮兄弟們的能力,保持家中始終的團結,是島津家九州制霸過程中最不可缺的一個條件。這兄弟四人的能力,在歷史上的評價也都很高。
四人中人氣最旺者,當屬老二島津義弘。
人稱「鬼石曼子」,「鬼島津」的島津義弘,是島津一門中最出色的戰將。(俺是認為家久略強啦)義弘性格堅強,遇事能冷靜分析、處驚不亂,個人的人格魅力也是在家中無人能比的,這一切都註定了義弘日後將成為九州乃至全國的頭號名將。
在光榮的信長野望系列游戲中,義弘的統率始終高居前五位,且兵科數值也是比例最好的,義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認證。(比起加藤清正,立花宗茂等後期名將處境好多了)可能有人會問:沖田咀合戰,戶次川合戰這幾次關繫到島津家命運的戰役都是四男家久指揮的,義弘憑什麼排在家久之前呢?
答案其實是很簡單的,義弘生涯中的三大場戰役,決定了義弘九州第一名將的命運。
眾所周知,義弘的成名之戰,是與日向伊東家的木崎原合戰中,僅以不到五百兵的少數兵力,基本上無人傷亡的戰績大勝,這在日本合戰史上都是罕見的。(所以木崎原合戰也被安了個「九州桶狹間」的名譽)伊東家的將領,在游戲中看起來一個個都像面人般,其實不然,伊東家與島津家兩家多年來一直為日向良港油津的爭奪而反復爭斗著。(這也就創下了個日本史上城池爭奪的最高記錄:一共一百四十年的沃肥城爭奪史)第一代爭斗是伊東家第一位名君伊東佑國挑起(由於沃肥城擁有九州最繁華的幾座城下町),手勢高達一萬八千的精兵攻打當時島津藩名將——即沃肥城的修建者新納忠續所守的沃肥城,在強攻十七日不落後,島津軍八千援軍開到,里應外合,大敗伊東軍,佑國也在戰役中戰死。
接著是從一四八五年到一五六七年這段時間內,沃肥城五易其主,可見爭奪之激烈。一五六八年,伊東佑國的孫子義佑經過三十一日的苦戰奪回沃肥城,為伊東家迎來史上的最高峰奠定基礎,這時候,伊東家領有日向全境,大耦北部等四十八城近四十五萬石的領地。
但是,伊東家的這段高峰僅僅保持了五年不到,就因元龜三年(一五七二年)的木崎原之戰中而再也無力與島津家抗衡了,而這場大戰就是義弘一手領導的,從此,義弘名聲大振,成為南九州地區無人不知的猛將。
義弘生涯中的第二場大戰役,是在侵略朝鮮之時的「泗川合戰」。萬曆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夜,明軍領董一平率中路明軍兩萬六千名攻打泗川城。日軍兩萬人分守內外二城。二十八日夜,明先鋒李寧率一千人攻破外城,戰死。是夜,董一平全殲外城守軍,擊斃日軍大將相良豐賴,主將川上忠實身負重傷,率領一百餘人逃進內城。義弘率殘部萬餘人據險死守待援。十月一日,明軍於內城牆外百米架炮猛轟,城門告破。明軍總攻即將開始,義弘正准備敢死隊突圍逃跑,不料明軍後部彈葯失火爆炸,軍心動搖。明軍以為後路被日軍偷襲,紛紛逃竄。義弘見機出城掩殺,明軍大敗。(因為此戰,島津義弘名聲大振,在日本國內被捧上了天,稱為「鬼石曼子」,其實說穿了,這位仁兄的勝利秘訣只有一條——運氣好。 )
第三場大戰役關原之戰是義弘生涯中最危險的一仗,手下多員名將戰死(長壽院盛淳,島津豐久,肝付兼護,川上忠堅等),自己也險些失去性命,不過這一仗倒是為義弘一生的征戰劃下了完美的句號。
眾所周知,秀吉以不會「節約」薩摩隼人而出名(一生對島津家都無比刻薄,歲久和家久之死便是秀吉打壓島津家的最好證據,但到頭來忠於自己的還只有島津家),在侵朝戰爭的最後一戰,也就是退卻之戰中將接應殿後的重任交給了俺們薩摩隼人,這就是薩摩軍的悲劇——露梁海戰。薩軍面對明朝和朝鮮水軍聯軍(主帥明軍水軍統帥陳璘,副帥朝鮮水軍名將李舜臣,其中明軍是主力),損失慘重,絕對傷亡人數在一萬人以上,從此元氣大傷,此後十多年都沒能恢復過來。
關原之戰中,義弘像是趕集般領出了一千多軍,趕赴戰場,其本人就在這一仗中沒有抱下生還的打算。
由於戰前石田三成軍不援救島津豐久隊,義弘在大戰的開始一直都抱觀望態度,直到西軍總敗退的時候,義弘才勇敢的站了出來。布下鋒矢陣,突破德川軍本陣,將不可一世的本多,松平,井伊部蹴散後退卻,面對如山似海般的追軍,義弘仍然能保持相當冷靜的頭腦,冷靜的決定了有秩序的退卻行動。當然,侄子豐久和軍師長壽院盛淳都充當了替死鬼的角色,在這里不得不提一下義弘的軍師長壽院盛淳。
盛淳在島津家實際軍事上的地位,甚至還超過宿將山田越前守有信,新納武藏忠元等。秀吉曾許新納忠元十萬石的大名身份,遭到忠元拒絕;十萬石請盛淳作自己的幕僚,(甚至高過黑田官兵衛)也遭到娩絕;無奈之下秀吉終於拉到了伊集院父子,許以七萬石領地。最後,盛淳在關原之戰中身披秀吉賞賜給義弘的盔甲,僅以十騎之力擋住了德川追軍連續三次的突擊後壯烈戰死,為島津家留盡了最後一滴鮮血。
無論如何,率領僅僅一千軍在關原合戰這樣的大戰中殿軍而成功退卻,使得義弘的名望,人氣達到頂峰,就連僅以三千軍守衛上田城牽制住秀忠大軍的真田昌幸父子都無法與之相抗衡。
晚年的義弘,醉心於佛學,不問世事。其激流勇退的作法,在世人心目中留下了「名君」的形象。
或許,與大多數戰死沙場的名將相比,義弘的人生是完美的吧!
❾ 日本戰國時期的舍奸是什麼意思
舍奸是日本戰國時代九州大名島津家的戰法。
❿ 關原合戰中九州名將島津義弘何如脫離戰陣
關原合戰中,由於戰前石田三成軍不援救島津豐久隊,義弘在大戰的開始一直都抱觀望態度,直到西軍總敗退的時候,義弘才勇敢的站了出來。布下鋒矢陣,發動突圍(敵中突破),突破德川軍本陣。將不可一世的本多,松平,井伊部蹴散後退卻,面對如山似海般的追軍,義弘仍然能保持相當冷靜的頭腦,冷靜的決定了有秩序的退卻行動。島津義弘突破東軍優勢兵力包圍,當然侄子豐久和軍師長壽院盛淳都充當了替死鬼的角色。 另外,薩摩兵一向的英勇善戰也發揮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