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什麼時期是躁鬱高發的年齡
序言:現在人們的生活壓力非常大,心理障礙問題頻發。除了抑鬱症之外,躁鬱症也受到了大家的關注,很多人都非常好奇,躁鬱症高發的年齡是哪個階段?小編在調查資料之後發現遭遇症多發於青少年,同時青壯年也是非常容易受到該疾病侵擾的。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有關於躁鬱症的病情。
躁鬱症也可以被稱為雙向情感障礙,對於這樣的患者來說,他們的情緒存在兩個極端,許多人在看到這樣的事情之後,感覺非常的可怕。出現躁鬱症的原因比較多,與童年的經歷有一定的關系。同時如果是遇事悲觀處理方式極端,這些性格特徵也會出現躁鬱症,這些情況多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家長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已經出現了極端的情況,就要及時的去尋求醫生的幫助。
❷ 尉氏安定精神病醫院戒酒能看么
【有些酒癮患者需要接受葯物治療】
當我們意識到有再度上癮的危險傾向時,同時我們也認知酒癮患者對於其它疾病並沒有免疫能力。
我們有些人必需應付有可能導致自殺的憂鬱症;有時需要住院治療的精神分裂症、躁鬱症或其它精神上和生理上的疾病。我們當中也有癲癇、心臟病、癌症、過敏、高血壓以及許多其它嚴重的疾病。
由於許多酒癮患者出現對於葯物使用上的困難,因此有些會員採取反對立場,認為在A.A.團體當中任何人都不應當接受任何葯物治療。
盡管此種態度對有些人而言無疑是可以防範再度復發上癮的問題,但對其他人卻意謂著災難的降臨。A.A.會員和許多他們的醫師,皆曾有過描述到抑鬱症患者被其他A.A.會員告知應扔掉葯丸的情況。
但其唯一的結果便是憂鬱症復發及其隨之而來所有的困難,有時甚至導致發生自殺。我們也聽說精神分裂症患者、躁鬱症、癲癇患者和其他必須接受葯物治療的人,被其他出於好意的A.A.會員勸阻服用處方葯品,很不幸的是這些非專業人士的建議,往往導致這些受害人的情況惡化到跟以前一樣嚴重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他們因此感到十分內疚,因為A.A.反對使用所有葯物。如今,我們已十分清楚地知道,就好像支持或是導致任何酒癮患者變成對葯物成癮是錯誤的行為一樣,剝奪任何酒癮患者接受葯物治療以緩和或控制身體疾病、情緒問題的做法也同樣不正確。
我們就飲酒模式總結了一些常見的表現: 1.視飲酒為生活中最重要或非常重要的事,在心中占據中心地位,念念不忘。 2.飲酒量較初期飲酒時逐漸增加。 3.飲酒速度增快。 4.經常獨自一個人或者是背著家人偷偷飲酒。 5.以酒當葯,用來解除情緒困擾。 6.有藏酒行為. 7.酒後常常有遺忘表現。 8.無計劃飲酒,常常出現酒後誤事的現象。 9.晨起飲酒,俗稱「睜眼酒」,部分人甚至會在夜間醒來後飲酒。 10.睡前飲酒。 11.喜歡空腹飲酒,飲酒時不吃主食且很少吃菜。 12.在情況允許的時候選擇酒的品牌。 13.因為飲酒與家人爭吵,影響家庭和睦,或因飲酒影響工作。 14.曾經戒過酒,但時間不長又舊病復發,不能控制。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的飲酒行為出現上述表現中的3條以上,即高度懷疑酒依賴。 經常看到一些患有酒精依賴的人因為飲酒給自身的健康、家庭的和睦以及工作帶來很多不良影響,甚至是在酒後出現一些違法的行為。盡管他們對造成這些後果內疚、後悔,但仍不能徹底停止飲酒,反復戒酒,反復復飲。是他們沒有出息還是沒有毅力呢?都不是,這是因為酒精依賴是一種疾病,而且還是一種不斷惡化的疾病,這種疾病像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一樣,是無法徹底根除的。但卻可以被遏制住。復飲的原因與機體對酒精敏感有關,加上在心理上難以擺脫的強制性飲酒慾望,不管復飲會帶來怎樣的不良後果,單靠自身的毅力是無法將其克服的。 就像其他疾病一樣,會出現一些特徵性的臨床表現。一旦對酒精形成依賴後,在突然停止飲酒或驟然減少飲酒量時會出現很多軀體不適症狀,稱之為戒酒綜合征。為方便起見,有人將戒酒綜合征按照出現的時間和嚴重程度分為3個階段:一期戒酒綜合征:一般於飲酒後6~12小時出現,表現為雙手震顫,重者可累計雙側整個上肢,甚至是軀干,病情嚴重者還可出現伸舌震顫,除此外還常見厭食、失眠、煩躁等症狀。二期戒酒綜合征:出現時間為斷酒後24~72小時,除上述症狀外,常出現幻聽,內容常為辱罵性或迫害性的,可繼發沖動行為,興奮相對較輕。三期戒酒綜合征:震顫譫妄,常發生於末次飲酒72小時之後,此時病人意識不清,震顫明顯並伴有行走不穩,可出現各種生動的幻覺,如看到各種小動物,病人表現緊張、焦慮、恐懼。病人的記憶力明顯受損,部分病人可出現癲癇樣抽搐。即使在發達國家,一旦發生震顫譫妄,經治療者總的死亡率仍可達10%~15%,未經治療者則更高。所以說長期飲酒者不能突然停止飲酒。如果高度懷疑對酒精依賴,應該盡早到專科醫院治療。 形成酒精依賴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飲酒行為,也不能控制飲酒量,那麼在戒酒一段時間後能否正常的飲酒呢?就目前所知,從來沒有一個人,僅是數月或數年滴酒不沾,就能夠「正常」喝酒或只在社交場合喝酒。一個人一旦從豪飲發展為失去控制且不顧一切地狂飲,再想走回頭路就不可能了。沒有一個酒精依賴患者是故意為製造麻煩才喝酒的,但不可控制地飲酒必然會帶來麻煩。 很多對酒精依賴的人自認在戒酒一段時期以後,喝幾罐啤酒或幾杯淡葡萄酒沒有問題了。一兩瓶啤酒下肚就會喝醉的人不多。所以也就錯誤地認為自己可以控制每天只喝兩、三瓶啤酒就不再喝了。他們偶爾也確實能夠在幾天或幾個星期內照此辦理。於是就會得出結論:即使喝酒也會「游刃有餘」。但是,他們每次喝的啤酒或葡萄酒會越來越多,要不了多久,就會狂飲如初。 另外一種錯誤的觀念就是以低度的酒來替代高度酒。對於酒精依賴者來說,酒精就是酒精,不管含有酒精的是馬爹尼酒、威士忌加蘇打水、香檳,還是一小杯啤酒,對於他們而言,不管喝一杯什麼樣的酒,都會導致飲酒過度,導致復飲。 所以,對於酒精依賴者而言,在戒酒一段時間後,試圖控制飲「自己的酒量」或只飲用較低濃度的酒,都是危險的。但為了保證徹底戒酒,只能是滴酒不沾。如何能夠做到呢?除了在醫生的指導下完成脫酒治療外,還要接受長期的康復治療,包括對相關心理或精神疾病的治療、防復飲葯物的治療、心理治療以及加入一些自助的康復組織。只要有戒酒的願望和不懈的努力,就會成功。
找到自己的道路
我們並不認為喝酒的問題是一個瑣屑無聊的主題,因此特別希望這本小冊子能夠明確表達出我們的觀點。
嗜酒問題值得我們非常認真的關注,我們並不覺得將仍在受苦中的嗜酒者作為談笑的話題十分有趣,除非是我們純粹從對自己保持清醒有利的角度來自我調侃一番。當某人語帶挑撥地威脅要喝醉酒時,我們並不覺得有趣,這種情況就好像在玩賭俄羅斯輪盤的危險游戲。
雖然我們以嚴肅的態度看待嗜酒問題,但你也將會發現,我們經常能夠以幽默和客觀的方式,談論我們過去的經歷和自己本身的康復過程。 我們認為這是一種健康的做法,當然此舉並不致削弱我們想要獲得並保持康復的決心。
我們大部分人皆曾瀕臨喪失生命的狀態,我們都已經深深感受到此種痛苦的折磨,但我們也體會到一種內心雀躍不已的希望。
我們希望此書所傳遞給你的是鼓勵多於痛苦,如果你是一名嗜酒者,你已經知道了足夠多的痛苦和寂寞,我們衷心地期待你能夠以清醒的頭腦和穩健的心態,面對現實生活中的高低起伏,並從中獲得一些安寧和喜樂。
毫無疑問,在過清醒生活上,起初我們只是處在初始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我們總會理解到更多能夠對我們有所裨益的方法。當你保持清醒之時,理所當然會想到一些本書尚未登載的新觀念,我們也希望如此。
我們也希望當你真的找到有關這方面問題的新想法時,願意將其傳遞出來,請和大家共同分享(將來你將會記得分享的行動對你是有所幫助的)。
我們如果能夠收集更多的經驗,更多的嗜酒者便能夠得到幫助。我們有些人在真正達到穩定的清醒之前,會大約重復再喝酒一次左右。如果你發生這種狀況,請勿感到絕望,盡量記住,就好像其它疾病一樣,酒癮問題是一項極為嚴重的疾病類型,它影響人體健康的情形跟其它疾病一樣,也可能會病情反復,但仍然是有機會康復的。
即使遭遇失敗、挫折的阻礙,如果你仍然想要恢復健康,並有意願嘗試新的方法,就仍然有康復的希望。
依照我們過去的經驗,我們深信你已經加入了我們成千上萬會員的行列,並且正在邁向通往快樂、健康的道路。
無論你沿循我們的足跡還是以你自己的方式,無論你行走在哪一條道路上,願你帶著我們最佳的祝福繼續前進。
舍棄陳舊的觀念
在過去嗜酒期間我們從生活當中累積下來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即使在我們停止喝酒之後,卻無法像變魔術一般,轉瞬間就消失無蹤。
雖然我們已經遠離了醉生夢死的日子,但是酒癮疾病依舊徘徊不去。所以我們已經發覺到,如果能夠設法去除許多開始又再度萌芽發根的舊觀念,將有助於我們康復的療程。
而這些老舊的思想,也確實一再地重復發生。我們所努力想要達成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夠從過去陳舊觀念的束縛中,重新獲得一種放鬆而自由的感覺。很多我們過去思考方式的習慣及
其所形成的概念限制了我們的自主權。
當我們以全新眼光仔細檢視時,原來它們只會壓垮我們而一無是處。我們沒必要再繼續緊抓著不放,除非經過確實的檢驗證明有用,而且真正仍然可以發揮效果。
我們現在可以使用非常具體的標准用來衡量一個想法目前的實用和真實性。我們能夠對自己說「那正是我在喝酒時經常有的想法,這種思考模式現在是否有助於我保持清醒?今天這種思想對我而言是否有益?」我們過去很多陳舊的觀念——特別是那些關於酒精、喝酒、醉酒、以及酒依賴方面的想法(或是嗜酒的問題,如果你比較認同此一措辭)——對我們而言不是毫無價值,就是實際上在自我毀滅,去除掉那些想法將會是極大的解脫。
也許舉幾個例子就足以說明我們拋棄這些陳舊而無用的觀念之益處。當我們在十幾歲的青少年時期,對很多人而言,喝酒是一種宣誓證明,用來表示我們已經不再是小孩子,或者我們已經長大成人,而且聰明老練、見過世面或者足夠強大可以違抗父母和其它權威。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喝酒總是與浪漫、性、音樂、功成名就及優越感、奢華享受密不可分。如果學校有傳授任何關於喝酒的事情,通常只是對於健康的危害和可能被吊銷駕照等——其餘的事並不多。
同時有許多人仍然相當確信任何喝酒行為完全都是不道德,直接導致犯罪、痛苦、恥辱和死亡。無論我們對喝酒的感覺曾經是什麼,正面或負面,通常是強烈而又情緒化遠多於理性。或許我們對於喝酒的態度僅僅只是無意識的,不假思索的全盤接收他人的意見。
對於許多人而言,喝酒是社交場合中,必要而無傷大雅的一部分,在某些地方、朋友之間在特定時間內所進行的令人愉快的休閑活動。
其他人也許視喝酒為佐餐必備物品。但現在我們問自己: 如果不喝酒,是不是就實際上無法盡情享受友情或美食?我們喝酒的方式是否
有助於改善自己的社交關系? 這樣是否能提高我們對食物美味的享受能力?對於想喝醉酒的想法,無論是贊成還是反對,其所衍生的反應甚至更加極端。不勝酒力可能被視為只是好玩或者只是丟臉。
基於各種理由,想喝醉酒的想法常令許多人都覺得反感。可是對我們有些人而言,這是一種渴望的狀態,喝醉酒不僅僅只是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同時我們自己也喜歡這一感覺。但是同時另外還有一個影響因素,就是由於受到社會知名人士的公然輕忽。
有些人完全無法容忍從未喝醉的人,其他人則是鄙視喝得太醉的人。就現今醫療保健所發現的結論,目前對改變這些態度所能發揮的影響力仍然相當有限。當我們第一次聽到「嗜酒者」這個名詞時,我們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到是專門指那些年邁、衣衫襤褸、渾身顫抖或是在行乞令人討厭的人,或是在貧民窟里喝醉酒的人。
現在對此問題有充分了解的人都知道這全都是廢話。然而盡管如此,我們過去所殘留的那些模糊不清的概念,在我們剛開始試著保持清醒之際,依舊縈繞在我們心中。
蒙弊了我們的視線,使我們難以察覺到事情的真相。但直到最後,我們總算變得有意願去接受,轉變過去的那些觀念——只是可能——部分也許有點錯誤,或至少不完全能夠再准確的反映我們個人的親身經驗。當我們能夠說服自己,以誠實的態度看待過去的經驗、並仔細聆聽其它不同於我們自己的想法時,我們就可以用開放的胸懷來面對一長串過去我們所未曾詳細檢視過的信息。
例如,我們可以察看科學專業的敘述:酒精不僅是美味解渴的飲料,而且也是一種能夠改變意識形態的葯劑。我們學習到不但可以在飲料中發現到葯劑,同時也存在於食物和各種葯品之中。而且現在幾乎每一天,我們都可以讀到或聽到一些特定的葯劑對於人體所造成多重的危
害(包括對於心臟、血管、胃、肺部、口腔、腦部等等)這是我們從前所未曾懷疑過的狀況。葯理學家以及其他的成癮治療專家,現在都已經認為酒精無論是使用作為飲料、興奮劑、鎮靜葯、補葯或是安定劑,不能完全視之為安全無虞。但就每個單一個案而言,其本身並未必會直接導致身體傷害或精神惡耗。
顯然大部分人都能夠優雅的使用,而不致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我們發現,可將喝酒視為醫學上的服用葯物,酒醉就像是服葯過量。濫用葯物能夠直接或間接的導致各種身體健康、精神、家庭、社會、財務、工作上的問題。
我們能夠開始看到酒精對有些人所造成的後果,而不是大部分只想到喝酒給我們帶來什麼。我們也已經發覺到,任何人,只要是有發生過關於喝酒方面任何型態的麻煩,也許就是處於我們稱之為「嗜酒」的狀況。
此一疾病侵襲的對象不分其年齡、信仰、種族、性別、智力、背景、情緒、健康、職業、家庭狀況、體質好壞、飲食習慣、社會或經濟地位或其它一般的個性。問題不在於你喝多少或怎麼喝、何時喝、為什麼喝,而是喝酒如何影響到你的生活——當你喝酒時發生過什麼事。
在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有這個疾病之前,我們必須先走出一個老舊而又令人厭倦的誤區:承認我們自己已經無法控制酒量是一可恥、懦弱的表現(如果我們曾經如此)。
軟弱?事實上我們需要相當大的勇氣才能正視這一殘酷的現實、毫無保留、沒有掩飾、無需借口,同時我們不用再自欺欺人。(雖然似乎不是在自吹自擂,但坦白說我們很多人都幻想自己是世界冠軍)在我們從酒癮疾病康復的過程中,同樣也會因為一些錯誤的想法而蒙上陰影。就好像其他數以百萬計的人,親眼見到一個人因為喝酒而導致死亡,對於這個嗜酒者為何無法以自己的意志力停止喝酒會非常的驚訝。
這是另一個過時的觀念,我們之所以會將這種想法一直銘記在心,主要是因為我們很多人在早年時期接觸到一些典型、超強意志力的案例,或許是有過家族或鄰里中的傳奇人物。經過多年放盪不羈的生活後聲名狼藉,但突然間改弦易轍放棄酒精、女人,到了50歲的時候,洗心革面、重新作人,從此滴酒不沾,成為舉止得體、誠實正直的模範。
這種當我們准備好時也能夠依樣劃葫蘆的幼稚想法,是一項危險的錯覺。我們不是其他任何人。我們就只是我們自己(我們也不是每天喝一大瓶,一直活到90歲的老祖父。)現在我們非常確定的結論是,僅憑個人本身意志力來克服酒癮問題,其效果就像是治療癌症一般。從我們自己的經驗中已經一再重復的證實此事。
我們多數人曾經嘗試獨自解決,不論是希望控制酒量或是停止喝酒,但無論如何努力嘗試我們就是無法得到持久的成功。即使如此,要使我們坦白承認需要幫助仍然很不容易。因為此種作法,看來似乎也是一種懦弱的表現。
沒錯,我們正深陷於另一種迷失當中。但是我們最後終於問自己:如果我們能夠獲取並運用更強大的力量,是否比自己徒然無益的孤軍奮戰會更有智慧,尤其是在我們自己經過一段時間反復證實無法奏效之後? 如果按一下開關,就能開啟燈光,我們不認為持續在黑暗中嘗試摸索是明智之舉。我們無法完全靠自己獲得清醒。這並非我們所學習到可以保持清醒的方式。
同時充分享受清醒的生活也不是一個人獨自可以完成的工作。只要我們能夠考慮少數幾個有別於我們原本陳舊想法的觀點,即使是暫時性的,我們就已經作了一個正確的決定,邁入快樂、健康的新生活。
原本我們深信絕無可能會發生此事,但這種變化此時此刻正出現於我們成千上萬的會員之中。
2、遠離第一杯酒
「如果你不喝第一杯酒,就不會醉。」「一杯太多了,但二十杯也不夠。」
當我們從一般性喝的多發展為嗜酒時,經常的醉酒嚴重干擾了生活和工作,於是我們減少飲酒次數,或試圖把酒量控制在一到兩杯,或從高度酒換成啤酒或葡萄酒,好讓自己不要醉得太厲害。也許我們可以保持一段時間滴酒不沾,然後遇到機會(一些特別慶典、個人困惑或根本沒有特別的事),我們又會開始喝酒,開始我們想只喝一杯吧,由於一杯酒並未導致什麼嚴重後果,我們覺得再喝一杯也是安全的。但事實證明那隻是個陷阱——當我們喝了兩三杯,感覺不錯,然後覺得以我們的酒量再喝一兩杯也不會有什麼問題。結果我們控制不住的喝得太多,回到了原來爛醉如泥的狀況。
專門研究酒依賴問題的醫生告訴我們——正是第一杯酒觸發了潛在的飲酒慾望,進而使我們失控。這種重復的經歷使我們得出結論:試圖控制酒量計劃如何不喝醉是不可能的,而避免那關鍵的一杯酒——「永遠不端第一杯」才能使我們保持長期清醒。
酒依賴是一種對於酒精的成癮行為。酒精作為一種軟性毒品與任何其它成癮物質一樣,我們如果想保持康復狀態,只有遠離第一劑導致我們所成癮的那種麻醉劑。
3、 使用「24小時」計劃
在酗酒的日子裡,我們經常會在非常難受的時候很嚴肅的發誓「再也不喝了。」」我發誓要一年不喝。」,從心裡說,我們真的是不想再喝醉了。當然有些人會有所保留:說這個誓言只是針對於「烈酒」,而不是啤酒。其實啤酒與葡萄酒也會讓我們喝醉,只是需要喝更多的量來達到與白酒一樣的效果。我們喝啤酒與葡萄酒醉酒所受的傷害同我們喝烈酒一樣。
然而,過一段時間,誓言和痛苦的記憶都會被拋之腦後。我們在某個時刻又開始喝酒了。我們的「永遠」總是不能持久。
當然其中一些人確實信守諾言戒了很久,2個月、半年、或者一年,直到時間到了,我們覺得應該可以自由的、控制性的喝酒……我們又復飲了,很快落入原來的麻煩中,同時帶著新的內疚與悔恨。
酒依賴是一種永久的、不可逆的疾病,我們大家的經驗告訴我們,對於保持清醒不要發長期的誓言。更實際、更有效地說法是:「我只是今天不喝酒」。
也許我們昨天喝酒了,但可以決定今天不喝。無論遇到什麼誘惑和憤怒,我們盡我所能努力避免今天喝第一杯酒。
如果飲酒的願望過於強烈,那就把24小時分成更小的單元——至少一小時——我們可以忍受這種暫時的停酒引起的不舒服,那再多一小時!再一小時!再繼續下去。我們今天成功了,我們就有理由相信我們明天也能做到。
「24小時」計劃是很隨意的。我們可以在任何時間重新開始,無論我們在哪兒。在家,在工作時,在醫院的病房,在下午的4:00或早上的3:00,我們可以決定從任何時候開始在未來的24小時或5分鍾內不去沾酒。
我們只是嘗試著過好今天(現在),僅僅為了保持清醒--它的確奏效。一旦這種思維方式成了我們思想中的一部分,我們發現以24小時為一階段的生活對於處理其它的一些事情同樣有效和令人滿意。
4、 採取行動
我們越想要遠離酒精,想喝酒的念頭就越揮之不去。因此簡單地遠離酒(或不去想喝酒)是不夠的。
一旦停酒之後 ,那些空餘出來的時間要如何打發? 我們中大部分人都有正式工作要做,但仍然有許多空出的時間必須打發。所以我們必須培養新的愛好、安排豐富多彩的活動,以填補這些時光,同時也給原本一度沉迷於酒精之中的精力找到適當宣洩的渠道。
可以做的適合於我們並有意義的事有很多。
1.戒酒的初期,可以散步或者快走。尤其是去未曾到過的新地方。去公園或鄉間小道悠閑地漫步,但不是累人的急行軍。
2.閱讀。雖然我們有些人無法定下心來看書, 但是我們真的該好好看一些書籍,以此使自己開闊視野,增加生活的閱歷,同時更加專心。
3.逛博物館或畫廊,有些人選擇攝影也很不錯。
4.游泳、跑步、騎自行車、瑜珈或醫生建議的其它運動。
5.著手處理忽略已久的家庭雜務。整理衣櫃、梳妝台、將文件分門別類歸檔、或是處理我們拖延很久的事務。但我們在做這些事時,不要貪多,量力而行。不要一次清理整個廚房或是整理所有文件, 而是一次清理一個抽屜或一個檔案夾,其它工作改天再做。
6.嘗試培養新的嗜好。選擇不會太昂貴或要求太高、純粹娛樂消遣、沒有競賽壓力卻令人耳目一新、振作精神的活動。例如歌唱、寫作、熱帶魚、木工、籃球、烹飪、賞鳥、業余表演、木雕、園藝、吉他、電影、舞蹈、石雕、盆栽、收藏等。許多人發覺,自己現在真正喜愛的活動竟然是過去從未考慮嘗試的嗜好。
7.重拾往昔樂趣。一件你多年沒有潤色的水彩畫、撞球或圍棋、閱讀札記等,延續這些愛好。但如果覺得已不再適合你,就直接舍棄。
8.去上課。學習日語或是英語?喜愛歷史或數學?想了解考古學或人類學?或者烹飪、電腦操作,那就去參加函授課程、電視大學或成人教育(只為興趣,不一定要有學分證書)。還有很多地方都有每周只要上一天的課程,何不嘗試一下?上課不僅可以開闊視野,更可以拓寬生活領域。萬一你對上課內容感到厭倦,不要猶豫馬上退出。學會放棄對自己無益或是沒有正面、積極、健康意義的活動,我們才能夠鼓起勇氣重新面對,才有機會去領略喝酒之外嶄新的生活層面。
9.自願去做一些有用的服務。許多醫院、兒童服務機構、社會福利團體都非常需要志願者提供各項服務。我們可以有很多選擇,當我們能夠對他人有所貢獻時, 即使只是微不足道的服務 ,我們也會覺得特別受用,甚至在談論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及其相關訊息時,我們也會感覺非常有興趣而特別投入。
10.打扮自己。我們大部分人知道很多方式剪個新發型、穿件新衣服、換副眼鏡、甚至更新牙齒,都會有出乎意料、令人愉悅的效果。
11.放鬆地玩!並非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作的每一件事都一定必須要積極進取、求新求變。我們也需要去做一些純粹只為了興趣的活動,諸如你喜歡的風箏、動物園、喜劇電影、靈魂音樂、偵探小說等等;都不喜歡的話,找其它一些好玩而又與喝酒無關的活動,純粹為了犒賞自己。
5、 改變舊有習慣
在我們酗酒的過程中,固定的時段、熟悉的地點以及習慣的活動。尤其是在疲累、飢餓、寂寞、憤怒或是特別高興的時候,這些看似平常、重復出現的場景,對我們清醒的生活而言都是危險的陷阱。
我們剛開始戒酒時,回顧過去喝酒的習慣對找到克服酒癮的方法很有幫助。我們經常習慣買酒的地方也許是上班途經的某個超市,我們每個人總是有自己最喜愛的喝酒地點。不管是和朋友的飲酒作樂,還是每天固定時間的習慣性小酌,我們都可以從過去喝酒的軌跡中發現自己習慣在什麼時間、哪些日子喝酒。
我們可以調整所有一切與喝酒問題有關聯的生活細節。
充分的休息
嚴重酗酒的人一般不了解自己身體為什麼疲憊。其實,至少有三個源自於酒精特點的原因:①酒精屬於高熱量飲料,能夠快速提供能量;②酒精麻痹了中樞神經系統,使得酗酒者無法察覺到身體不適的症狀;③當酒醉麻痹狀況逐漸消失後,隨之而來的焦慮又引起另一種緊張感。
在我們停酒後,焦慮不安的感覺仍會持續一段時間,並導致躁鬱及失眠。同時我們也經常感到十分疲倦和昏昏欲睡,這兩種情況時常會交替出現。隨著停酒過程的延續,這兩個問題都會逐漸好轉,毋需擔憂。
這就提醒我們,初期停酒階段必須要有充分的休息。因為當我們疲倦時,往往又會產生再端起第一杯酒的念頭。
我們很多人急欲了解為何有時會無緣無故地、突然間出現想要喝酒的沖動。如果我們仔細分析當時的情況,就會發現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我們感覺特別疲憊的狀態時,只是我們當時不了解其中的關聯性。我們常常消耗了過多體力又得不到充分休息,一般而言,此時只要吃份快餐、小點心或者小睡一會兒就能立即恢復,同時想要喝酒的念頭也會煙消雲散;即使我們沒有立即入眠,但只要躺一會兒或在椅子上小憩片刻,都能夠放鬆心情,消除疲勞。當然,如果我們能在每天的計劃中為自己安排出足夠的休息時間,會有更好的效果。
停酒後常常出現失眠的各種狀況。而「失眠」太多的被我們作為需要喝一兩杯的借口,因此我們必須採取一些措施以幫助自己避免再去喝酒。
有時候與其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無法入眠,倒不如索性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即使是在凌晨一兩點鍾,亦不妨起來閱讀或寫作,直到身體需要休息時為止。
重新檢查自己的生活起居習慣,看是否因某種不良習慣造成了自己的睡眠障礙。例如,晚上是否喝了太多茶或者咖啡?飲食是否適度節制?有沒有適量的運動?消化道系統的運作是否正常?
另外,很多傳統的老偏方對解決失眠問題也很有效。例如,喝杯熱牛奶、深呼吸、熱水澡、閱讀一本單調、乏味的書或是欣賞輕音樂等等。
如果情況沒能改善甚至持續惡化,我們建議去尋求一位比較高明的、同時了解酒癮問題的醫師診治。
我們必須謹記:安眠葯並不能解決我們嗜酒者的失眠問題。經驗表明,依賴葯物,最終不可避免的會復飲!況且藉助葯物入眠,需要承擔很大風險。因此,我們寧願忍受短期的不適,也不願冒險藉助葯物,直到身體重新恢復健康的睡眠習慣。
在擺脫酒精的桎梏後,我們很多人曾在夜深人靜或是黎明破曉時,驚懼的發現自己竟然做了一個鮮明生動的有關自己復飲的噩夢。 我們對於復飲的狀況感到如此的震驚與痛苦,但這種現象並不是一件壞事,它表示:我們確實已經痛改前非,領悟到自己不能再這樣繼續狂喝濫飲,所以我們在夢中、在潛意識里也認同自己保持清醒的選擇。
當我們可以滴酒不沾安然入眠,感覺是如此的美好,一種身心純粹愉悅的享受,從此不必再經受宿醉的痛苦折磨,也勿需擔心酒後失態、記憶一片空白等窘境的出現。這意味著,我們已經能夠以感恩而又充滿希望的心情迎接嶄新一天的到來了!
❸ 我母親患有躁鬱症,每次談話都會覺得很丟人,這是她病情的一部分嗎
如果這種情況真的發生了,我想這可能是她冥想的一個不尋常的副作用,但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反應。
我不知道你的母親多大了,但如果她在50歲左右,她很可能處於更年期,這通常會讓人煩躁易怒。
然而,我似乎認為是她的性格導致了這種可悲的行為,而且這種情況可能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只是現在情況變得更糟了,或者你注意到了更多。
然而,如果你現在認為你和你母親交談時的感覺是內疚的,那麼我建議你和你的母親更徹底地討論這個問題,看看你能否弄清楚為什麼她覺得有必要這么做。
❹ 什麼是心理障礙與精神障礙怎麼區別
如果某人出現了精神、心裡異常,我們不能認為就是精神病,那對治療沒有任何幫助,因為異常可以分為精神障礙疾病、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它們之間區別有哪些,下面由這方面的專家高喜翠為大家闡述下。
當然,隨著醫學科技技術的發展,對於精神障礙、心理障礙、心理問題等判斷也從問診上升到尖端儀器的檢查,在精神心理疾病專科醫院都配套很齊全的檢查設備群。?
面對精神障礙、心裡障礙和心裡問題怎麼進行治療才是關鍵,大致歸類如下:
精神障礙:是靠生物學模式,精神障礙是因為「大腦生病了」。這個在以前經常被認無法治癒了,現在科技的發展,某些心理障礙的治療可以適用於精神方面的治療。而且主要要靠患者的意志以及對生活的態度認知的改變。還要需要社會團體的幫助,親屬的重視。
心理障礙、心裡問題的治療:主要靠相關的心理咨詢與心態調理修復,還有輔助生物學模式治療,有的可以吃葯,有的可以不吃葯,這個要細看患者的自身情況和選擇治療方案情況。比如身體素質差了就必須要靠葯物調理身體,身體恢復了,那麼心裡障礙恢復期就不遠了。
現在那麼先進的技術,這些疾病不是大問題,千萬不要用落後思想認知,忽視不重視,先進時代治療方法很多,醫院的精神科,社會心理學,各種咨詢師、會都會幫助患者走出來因此要積極治療。還有患者自身的性格與認知要正確,要現實要成熟,心態要調理好,這樣才能康復,健康就會到來。
以上就是對精神障礙、心理障礙、心理問題的區別簡單介紹,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有時候各種精神、心理障礙如果不進行治療可能會惡化,造成輕生的後果,那時候的代價實在太大了,所以大家要學會正確的對待,理性治療。
❺ 請問我的工傷能鑒定為多少級傷殘能獲得多少傷殘賠償
我建議你先到,你所在地的勞動能力堅定部門做完鑒定才能知道是幾級傷殘,你的差不多不會底於9級吧!關於賠償也是按傷殘等級賠償的:10級是賠償6個月的本人工資+傷殘就也金+醫療補助金(資也就是你所在區域上年度平均的工資的基數)9級是8個月的本人工資(同上)8級12個月....
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標准GB/T16180—1996
1、一級工傷與職業病鑒定標准
以下12種情況之一者可認定為一級工傷或職業病;
(1)極重度智能減退;
(2)面部重度毀容,同時伴有表B2中二級傷殘之一者;
(3)雙眼無光感或僅有光感但光定位不準者;
(4)四肢癱肌力3極或三肢癱肌力2級;
(5)重度運動障礙(非肢體癱);
(6)全身重度瘢痕形成,脊柱及四肢大關節部分功能喪失;
(7)雙肘關節以上缺失或功能完全喪失;
(8)雙下肢高位缺失及一上肢高位缺失;
(9)雙下肢及一上肢瘢痕畸形,功能喪失;
(10)小腸切除90%以上;
(11)肝節除後原位肝移植;
(12)雙側腎切除或孤立腎切除術後,用透析維持或同種腎移植術後腎功能不全尿毒症期。
2、二級工傷與職業病鑒定標准
以下34種情況之一者可認定為二級工傷或職業病。
(1)重度智能減退;
(2)精神病性症狀致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者;
(3)一眼有或無光感,另眼矯正視力<=0.02,或視野<=8%(半徑<=5();
(4)雙側上頜骨完全性缺損;
(5)雙側下頜骨完全性缺損;
(6)一側上頜骨及對側下頜骨完全缺損,並伴有顏面軟組織缺損30平方厘米。
(7)靜止狀態下或僅輕微活動即有呼吸困難;
(8)三肢癱肌力3級或截癱、偏癱肌力2級;
(9)雙側前臂缺失或雙手功能完全喪失;
(10)雙下肢高位缺失;
(11)雙下肢瘢痕畸形,功能完全喪失;
(12)雙膝雙踝僵直於非功能位;
(13)雙膝以上缺失,不能裝假肢;
(14)雙膝、踝關節功能完全喪失;
(15)同側上、下肢瘢痕畸形,功能完全喪失;
(16)四肢大關節(肩、髖、膝、肘)中四個以上關節功能完全喪失者;
(17)心功能不全三級;
(18)一側全肺切除並胸改術,呼吸困難3級;
(19)肺功能重度損傷;
(20)呼吸困難4級或PaO24.1~8kPa或PaCO27.9~6kPa;
(21)塵肺Ⅲ期,伴肺功能中度損傷或呼吸困難3級;
(22)放射性肺炎後,兩葉以上肺纖維化,伴肺功能中度損傷或呼吸困難3級;
(23)肝功除3/4,並有常規肝功能重度損害;
(24)肝外傷後發生門脈高壓三聯症或發生Budd-chiari綜合症;
(25)慢性重度中毒性肝病;
(26)膽道損傷致重度肚功能損害;
(27)全胰切除;
(28)全胰切除胰腺移植術後;
(29)急性白血病;
(30)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ⅠⅡ型);
(31)食管閉鎖或切除後,攝食依賴胃造瘺者;
(32)小腸切除>3/4,未施行逆蠕動物吻合術;
(33)孤腎部分切除後,腎功能不全失代償期;
(34)腎功能不全尿毒症期。
3、三級工傷與職業病鑒定標准
以下37種情況之一者可認定為三級工傷或職業病。
(1)精神病性症狀表現為危險或沖動行為者;
(2)面部重度毀容;
(3)一眼有或無光感,另眼矯正視力<=0.05或視野<=16%(半徑<=10();
(4)雙眼矯正視力<0.05或視野<=16%(或半徑<=10();
(5)一側眼球摘除或眶內容剜出,另眼矯正視力<0.1或視野<=24%(或半徑<=15);
(6)同側上、下頜骨完全性缺損;
(7)一側上頜骨完全性缺損,伴顏面部軟組織缺損>30平方厘米;
(8)一側下頜骨完全性缺損,伴顏面部軟組織缺損>30平方厘米;
(9)呼吸完全依賴氣管套管或造口;
(10)截癱肌力3級;
(11)偏癱肌力3級;
(12)雙手全肌癱肌力3級;
(13)完全感覺性或混合性失語;
(14)一手缺失,另一手拇指缺失;
(15)雙手拇、食指缺失或功能完全喪失;
(16)一側肘上缺失(利側);
(17)利手缺失,另一手功能不全;
(18)利手功能完全喪失,另一手功能不全;
(19)雙髖、雙膝關節畸形,功能完全喪失;
(20)一側髖、膝關節畸形,功能完全喪失;
(21)非同側腕上,踝上缺失;
(22)非同側上下肢瘢痕畸形、功能完全喪失;
(23)Ⅲ度房室傳導阻滯;
(24)一側全肺切除並胸廓改形術後;
(25)一側胸改術後(切除6根肋骨以上);
(26)塵肺Ⅲ期;
(27)塵肺Ⅱ伴肺功能中度損傷或呼吸困難3級;
(28)塵肺Ⅰ期、Ⅱ期、合並活動性肺結核;
(29)放射性肺炎後,兩葉肺纖維化,伴肺功能中度損傷或呼吸困難3級;
(30)肝切除2/3,並肝功能中度損害;
(31)粒細胞缺乏症;
(32)全胃切除;
(33)小腸切除3/4,未施行逆蠕動吻合術;
(34)一側腎切除,對側腎功能不全失代償期;
(35)雙側輸尿管狹窄,腎功能不全失代償期;
(36)永久性尿管腹壁造瘺。
4、四級工傷與職業病鑒定標准
以下58種情況之一者可認定為四級工傷或職業病。
(1)中度智能減退;
(2)精神病性症狀致使缺乏社交能力者;
(3)癲癇重度;
(4)面部中度毀容,全身瘢痕面積>70%;
(5)眼有或無光感另眼矯正視力<0.2或視野<=32%(或半徑<=20();
(6)一眼矯正視力<0.05另眼矯正視力<=0.1;
(7)雙眼矯正視力<0.1或視野<=32%或半徑<=20(;
(8)雙耳聽力損失<=91Dbhl;
(9)牙關緊閉或因食管狹窄只能進流食;
(10)一側上頜骨缺損1/2,伴顏面部軟組織缺損>20平方厘米;
(11)下頜骨缺損長6cm以上的區段,伴口腔、顏面軟組織缺損>20平方厘米;
(12)雙側顳下登關節強直,完全不能張口;
(13)舌缺損>全舌的2/3;
(14)雙側完全性面癱;
(15)甲狀腺功能重度損害;
(16)甲狀旁腺功能重度損害;
(17)單肢癱肌力2級;
(18)雙手部分肌癱肌力3級;
(19)雙足全肌癱肌力2級;
(20)中度運動障礙(非肢體癱);
(21)雙拇指完全缺失或無功能;
(22)利手前臂缺失;
(23)利手功能完全喪失,另一手部分功能喪失;
(24)一側肘上缺失(非利側),不能安裝假肢;
(25)一側膝以下缺失,不能裝假肢,另一側前足缺失;
(26)一側膝以上缺失,不能假肢;
(27)一側踝以下缺失,另一足畸形行走困難;
(28)雙膝以下缺失或無功能;
(29)食管重建術後吻合口狹窄,僅能進流食者;
(30)瓣膜置換術後;
(31)心功能不全二級;
(32)病態竇房結綜合症(需安裝起博器者);
(33)一側全肺切除術後;
(34)肺功能中度損害;
(35)肺葉切除後並部分胸改術;
(36)塵肺Ⅱ期;
(37)塵肺Ⅰ期伴肺功能中度損傷;
(38)呼吸困難3級;
(39)肝切除2/3;
(40)肝切除1/2,肝功能輕度損害;
(41)膽道損傷致中度肝功能損害;
(42)胰次全切除,胰島素依賴;
(43)再生障礙性貧血;
(44)慢性白血病;
(45)小腸切除3/4,施行逆蠕動吻合術;
(46)小腸切除2/3,包括回盲部分切除;
(47)全結腸、直腸、肛門切除,回腸造瘺;
(48)外傷後肛門排便重度障礙;
(49)腎修補術後,腎功能不全失代償期;
(50)輸尿管修補術後,腎功能不全失代償期;
(51)永久性膀胱造瘺;
(52)重度排尿障礙;
(53)神經原性膀胱,殘余尿>=50mL;
(54)尿道狹窄,需定期行擴張術;
(55)雙側腎上腺缺損;
(56)未育婦女雙側卵巢切除;
(57)腎上腺皮質功能明顯減退;
(58)免疫功能明顯減退。
5、五級工傷與職業病鑒定標准
以下60種情況之一者可認定為五級工傷或職業病。
(1)完全運動性失語;
(2)完全性失用、失寫、失讀、失認等;
(3)腦脊液瘺,不能修補;
(4)面部輕度毀容;
(5)一眼有或無光感,另眼矯正視力<0.3或視野<=40%(或半徑<=25();
(6)一眼矯正視力<0.05另眼矯正視力<=0.2;
(7)一眼矯正視力<0.1,另眼矯正視力等於0.1;
(8)雙眼視野<=40%(或半徑<=25();
(9)一側眼球摘除者;
(10)雙耳聽力損失>=81Dbhl;
(11)鼻缺損1/3以上;
(12)一般活動及輕工作時有呼吸困難(喉原性);
(13)一側上頜骨缺損1/4,伴口腔、顏面軟組織缺損>10平方厘米;
(14)下頜骨缺損長4cm以上的區段,伴口腔、顏面軟組織缺損>10平方厘米;
(15)上或下唇缺損>1/2;
(16)面頰部洞穿性缺損>20立方厘米;
(17)舌缺損<2/3、>1/3』
(18)脊柱骨折後遺30(以上側彎或後凸畸形,伴嚴重根性神經痛,或有椎管狹窄者;
(19)四肢癱肌力2級;
(20)單肌癱肌力3級;
(21)雙手部分肌癱肌力2級;
(22)利手全肌癱肌力3級;
(23)雙足全肌癱肌力3級;
(24)非得手前臂缺失;
(25)非利手功能完全喪失;
(26)肩、肘、腕關節之一功能完全喪失;
(27)一手拇指缺失,另一手除拇指外三指缺失;
(28)一手拇指無功能,另一手除拇指鑽研指功能缺失;
(29)一手功能完全喪失;
(30)雙前足缺失或雙前足瘢痕畸形,功能完全喪失;
(31)一髖(或一膝)功能完全喪失;
(32)莫氏Ⅱ型Ⅲ度房室傳導阻滯;
(33)病態竇房結綜合症(不需安起博器者);
(34)瓣膜置換術後;
(35)雙肺葉切除;
(36)肺功能中度損傷;
(37)呼吸困難3級或PaO278~10.7kPa;
(38)肝切除1/2;
(39)慢性中度中毒性肝病;
(40)青年脾摘除;
(41)胰切除2/3;
(42)血小板減少並有出血傾向(<=4×1010/L)
(43)胃切除3/4;
(44)小腸切除2/3,保留回盲部;
(45)直腸、肛門、結腸產分切除,結腸造瘺;
(46)肛門外傷後排便輕度障礙;
(47)一側腎切除,對側腎功能不全代償期;
(48)慢性中毒性腎病;
(49)一側輸尿管狹窄,腎功能不全代償期;
(50)膀胱部分切除;
(51)尿道瘺不能修復者;
(52)兩側睾丸、副睾丸缺缺損;
(53)兩側輸精管缺損不能修復;
(54)陰莖缺損;
(55)未育婦女子宮切除或部分切除;
(56)已育婦女雙側卵巢切除;
(57)未育婦女雙側輸卵管切除;
(58)陰道閉鎖;
(59)未育婦女雙側乳腺切除;
(60)生殖功能重度損傷。
6、六級工傷與職業病鑒定標准
以下58種情況之一者可認定為六級工傷或職業病。
(1)輕度智能減退;
(2)精神病性症狀影響職業勞動能力者;
(3)癲癇中度;
(4)不完全性失語;
(5)一側完全性面癱;
(6)面部重度異物色素沉著或脫失;
(7)全顏面植皮術後或全身瘢痕面積達60%~69%;
(8)撕脫傷後頭皮、眉毛完全缺損者;
(9)甲狀腺功能中度損害;
(10)甲狀旁腺功能中度損害;
(11)一眼矯正視力<=0.05另眼矯正視力<=0.3;
(12)一眼矯正視力<=0.1,另眼矯正視力等於0.2;
(13)雙眼矯正視力<=0.2,或視野<=48%(或半徑<=30();
(14)雙耳聽力損失>=71Dbhl;
(15)雙側前庭功能喪失,睜眼行走困難,不能並足站立;
(16)食管狹窄,或食管成形術後只能進半流食;
(17)食管重建術後吻合口狹窄,僅能進半流食者;
(18)雙側顳下頜關節強直,張口難Ⅲ度;
(19)面部軟組織缺損20平方厘米,伴發涎瘺;
(20)鼻缺損<1/3、>1/5;
(21)脊柱骨折後遺小於30(畸形伴根根性神經痛(神經電生理檢查不正常);
(22)三肢癱肌力4級;
(23)非利手全肌癱肌力2級;
(24)雙足部分肌癱肌力2級;
(25)單足全肌癱肌力2級;
(26)單純一拇指完全缺失;
(27)一拇指功能完全喪失,另一手除拇指外有二指功能完全喪失;
(28)一手三指(含拇指)缺失;
(29)一手大部分功能喪失;
(30)除拇指外其餘四指缺失或功能完全喪失;
(31)一拇指缺失;
(32)一側踝以下缺失;
(33)一側踝關節畸形,功能完全喪失;
(34)下肢骨折成角畸形>15(,並有肢華麗短縮4cm以上者;
(35)一前足缺失,另一足僅殘留拇趾;
(36)一前足缺失,另一足除拇趾外,2個趾畸形,功能喪失;
(37)一足功能喪失,另一足部分功能喪失;
(38)一髖或一膝關節功能不全;
(39)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40)肺葉切除,並肺段或楔形切除;
(41)塵肺Ⅰ期,伴肺功能輕度損傷;
(42)放射性肺炎後肺纖維化(<兩葉),伴肺功能輕度損傷;
(43)肝切除1/3;
(44)膽道損傷致肝功能輕度損害;
(45)胰切除1/2;
(46)白血病完全緩解;
(47)腹壁缺損大於腹壁的1/4;
(48)胃切除2/3;
(49)小腸切除1/2,包括回盲部;
(50)腎損傷性高血壓;
(51)一側腎切除;
(52)兩側睾丸創傷後萎縮、血睾酮低於正常值;
(53)生殖功能輕度損傷;
(54)已育婦女雙側乳腺切除;
(55)腎上腺皮質功能輕度減退;
7、七級工傷與職業病鑒定標准
以下59種情況之一者可認定為七級工傷或職業病。
(1)不完全性失用、失寫、失讀和失認等;
(2)第Ⅲ、Ⅳ對腦神經麻痹;
(3)雙側不完全性面癱;
(4)電燒傷顱骨切除>3平方厘米,並行硬腦膜植皮術者;
(5)頸頦粘連,影響頸部活動者;
(6)全身瘢痕面積50%~59%;
(7)一眼有或無光感,另眼矯正視力>=0.8;
(8)一眼矯正視力<=0.05另眼矯正視力>=0.6;
(9)一眼矯正視力<=0.1,另眼矯正視力>=0.4;
(10)雙眼矯正視力<=0.3,或視野<=64%(或半徑<=40();
(11)雙耳聽力損失>=56BHL;
(12)喉保護功能喪失,飲食時嗆咳並易發生誤吸;
(13)食管重建術後並返流食管炎;
(14)一耳或雙耳廓缺損2/3以上;
(15)牙糟骨損作78cm,牙齒脫落10個以上;
(16)截癱或偏癱肌力4級;
(17)雙手全肌癱肌力4級;
(18)單手部分肌癱肌力3級;
(19)雙足部分肌癱肌力3級;
(20)單足全肌癱肌力3級;
(21)輕度運動障礙(非肢體癱);
(22)骨盆骨折後遺產道狹窄(未育者);
(23)骨盆骨折嚴重移位,症狀明顯者;
(24)一指指間關節離斷;
(25)一拇指指間關節畸形,功能完全喪失;
(26)一手除拇指外,其他2~3(含食指)近側指間關節離斷;
(27)一手除拇指外,其他2~3指(含食指)近側指間關節功能喪失;
(28)肩、肘、腕關節之一功能不全;
(29)一足除拇趾外,4趾缺失;
(30)一足除拇趾外,其他4趾瘢痕畸形,功能喪失;
(31)一前足缺失;
(32)四肢大關節人工關節術後,關節功能良好;
(33)關節創傷性滑膜炎,長期么復積液;
(34)下肢傷後縮短<3cm、>2cm者;
(35)肺葉切除;
(36)肺功能輕度損害;
(37)局限性膿胸行部分胸改術;
(38)塵肺Ⅰ期,肺功能正常;
(39)放射性肺炎後肺纖維化(<兩葉)肺功能正常;
(40)其他職業性肺疾患,伴肺功能輕度損傷;
(41)肺切除1/4;
(42)慢性輕度中毒性肝病;
(43)膽道損傷,膽腸吻合術後;
(44)成人脾摘除;
(45)胰切除1/3;
(46)再生障礙性盆血完全緩解;
(47)白細胞減少症;
(48)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49)血小板減少(<8×1010/L);
(50)胃切除1/2;
(51)小腸切除1/2;
(52)結腸大部分切除;
(54)輕度排尿障礙;
(55)已育婦女子宮切除或部分切除;
(56)未育婦女單側卵巢切除;
(57)已育婦女雙側輸卵管切除;
(58)陰道狹窄;
(59)未育婦女單側乳腺切除。
8、八級工傷與職業病鑒定標准
以下61種情況之一者可認定為八級工傷或職業病。
(1)邊緣智能;
(2)精神病性症狀有人格改變者;
(3)顱骨外露;
(4)面部燒傷廣泛植皮術後;
(5)鼻或面頰部有>8平方厘米或三處以上>1平方厘米的增生性瘢痕;
(6)一側或雙側眼瞼有明顯缺損或瞼外翻;
(7)全身瘢痕面積40%~49%;
(8)一眼矯正視力<=0.2,另眼矯正視力>=0.5;
(9)雙眼矯正視力等於0.4;
(10)雙眼視野<=80%(或半徑<=50();
(11)一袋子則或雙側瞼外翻或瞼閉合不全者;
(12)上瞼下垂蓋及瞳孔1/3者;
(13)瞼球粘連影響眼球轉動者;
(14)外傷性青光眼;
(15)雙耳聽力損失>=41Dbhl或一耳>=91Dbhl;
(16)體力勞動時有呼吸困難(喉原性);
(17)發聲及言語困難;
(18)一耳或雙耳缺損>1/3、<2/3;
(19)牙槽骨損傷長>=cm,牙齒脫8個以上;
(20)舌缺損小於舌的1/3;
(21)雙側鼻腔或鼻咽部閉鎖;
(22)雙側顳下頜關節強直,張口困難Ⅱ度;
(23)食管成形術後咽下運動不正常;
(24)甲狀腺功能輕度損害;
(25)甲狀旁腺功能輕度損害;
(26)脊椎壓縮骨折;前緣高度減少1/2以上者;
(27)脊椎滑脫術後無神經系統症狀者;
(28)單肢癱或單手全肌癱肌力4級;
(29)雙手部分癱肌力4級;
(30)雙足全肌癱肌力4級:
(31)單足部分肌癱肌力3級;
(32)一手除拇指、食指外,有兩指近側指間關節離斷;
(33)一手除拇指、食指外,有兩指近側指間關節無功能;
(34)一足拇趾缺失,另一足非拇趾一趾缺失;
(35)一足拇趾畸形,功能喪失,另一足非拇趾一趾畸形;
(36)一足除拇趾外,其他三趾缺失;
(37)一足除拇趾外,其他三趾瘢痕畸形,功能完全喪失;
(38)因開放骨折感染形成慢性骨髓炎,反復發作者;
(39)關節外傷或因傷手術後,殘留創傷性關節炎,無積液;
(40)心功能不全一級;
(41)血管代用品重建血管;
(42)肺段切除;
(43)其他職業性肺部疾患,肺功能正常;
(44)肝部分切除;
(45)膽道修補術後;
(46)脾部分切除;
(47)胰部分切除;
(48)腹壁缺損10cm左右;
(49)胃部分切除;
(50)小腸部分切除;
(51)一側腎上腺缺損;
(52)輸尿管修補術後;
(53)尿道修補術後;
(54)一側睾丸、副睾丸切除;
(55)一側輸精管缺損,不能修復;
(56)已育婦女單側卵巢切除;
(57)已育婦女單側輸卵管切除;
(58)已育婦女單側乳腺切除;
(59)性功能障礙;
(60)急性放射性皮膚損失Ⅳ度,及慢性放射性皮膚損失手術治療後影響肢體功能;
(61)放射性皮膚潰瘍經久不愈者。
9、九級工傷與職業病鑒定標准
以下43種情況之一者可認定為九級工傷或職業病。
(1)癲癇輕度;
(2)顱骨缺損>=25平主厘米,無功能障礙;
(3)腦子葉切除術後無功能障礙者;
(4)第V對腦神經眼支及第Ⅳ對腦神經麻痹;
(5)發際邊緣瘢痕性禿發,需戴假發者;
(6)鼻或同部有明顯畸形或>3平方厘米的增生性瘢痕;
(7)頸部瘢痕畸形;
(8)全身瘢痕面積30%~39%;
(9)鼻再造術後;
(10)瞼外翻、唇外翻植皮術後;
(11)一眼矯正視力>=0.3另眼矯正視力>0.4;
(12)雙眼矯正視力等於0.5;
(13)職業性(含放射性)及外傷性白內障Ⅲ期(或重度);
(14)淚器損失,手術無法改進溢淚者;
(15)雙耳聽力損失>=31Dbhl或一耳損失>=71Dbhl;
(16)發聲及言語不暢;
(17)食管切除術後,進食正常者;
(18)一耳或雙耳廓缺損>1/5,<1/3;
(19)鉻鼻病有醫療依賴;
(20)牙槽骨損傷長4cm,牙脫落4個以上;
(21)二個以上橫突骨折後遺腰痛;
(22)三個節段性疹柱內固定術後;
(23)脊椎壓縮前緣高度<1/2者;
(24)一拇指末節部分1/2缺失;
(25)一手食指兩節缺失;
(26)一拇指指關節功能不全;
(27)一足拇趾末節缺失;
(28)除拇趾外其他二趾缺失;
(29)除拇趾外其他二趾瘢痕畸形,功能不全;
(30)足庶骨或跗骨骨折影響足弓者;
(31)患肢外傷後一年仍持續存在下肢中度以上凹陷性水腫者;
(32)骨折內固定手術,無功能障礙者;
(33)心臟、大血管修補術;
(34)心臟異物滯留或異物摘除術後;
(35)肺修補術;
(36)支氣管成形術;
(37)肺內異物滯留或異物摘除術後;
(38)乳腺成形術後;
(39)隔肌修補術後;
(40)慢性隱匿型中毒性腎病;
(41)子宮修補術後;
(42)一側卵巢部分切除;
(43)陰道修補或成形術後。
10、十級工傷與職業病鑒定標准
以下51種情況之一者,可以認定為十級工傷或職業病。
(1)顱骨缺損9~24平方厘米,無功能障礙;
(2)一側不完全性面癱;
(3)面部輕度異物色素沉著或脫失;
(4)全身癱痕面積<30%;
(5)一眼矯正視力<=0.5另一眼矯正視力>=0.8;
(6)雙眼矯正視力<=0.8;
(7)職業性(含放射性)及外傷性白內障Ⅰ~Ⅱ期(或輕、中度),或職業性及外傷性白內障術後無晶體;
(8)晶體脫位;
(9)眶內異物未取出者;
(10)球內異物未取出者;
(11)外傷性瞳孔放大;
(12)雙耳聽力損失>=26Dbhl,或一耳>=56Dbhl;
(13)雙側前庭功能喪失,閉眼不能並足站立;
(14)發聲障礙;
(15)一耳或雙耳缺損>2平方厘米;
(16)一耳或雙耳再造術後;
(17)鉻鼻病(無症狀者);
(18)嗅覺喪失;
(19)牙齒除以外,節牙脫落1個以上或其他牙脫落2個以上;
(20)一側顳下頜關節強直、強口困難Ⅰ度;
(21)鼻竇或面頰部有異和未曾取出;
(22)單側鼻腔或鼻孔閉鎖;
(23)鼻中隔穿孔;
(24)鼻或面部有>1平方厘米的增生性瘢痕;
(25)外傷後受傷節段脊柱關節炎伴腰痛,年齡在50歲以下者;
(26)一手指拇指外,任何一指遠側指離斷或功能喪失;
(27)指端植皮術後(增生性瘢痕1平方厘米以上);
(28)手背植皮面積>50平方厘米,並有明顯瘢痕;
(29)一拇指指間關節部分功能不全;
(30)手掌、足掌植皮右積>30%者;
(31)除拇指外,餘3~4指末節缺失;
(32)除拇趾外,任何一趾末節缺失;
(33)足背植皮,面積>100平方厘米;
(34)身體各部位骨折癒合後無功能障礙;
(35)外傷後半月板切除,髕骨切除,椎間盤切除或韌帶修補術後無功能障礙;
(36)血、氣胸行單純閉式引流術後,胸膜粘連增厚;
(37)胸壁異物滯留;
(38)脅骨、鎖骨、胸骨骨折治癒後無功能障礙;
(39)肝修補術後;
(40)脾修補術後;
(41)胰修補術後;
(42)開復探查或胃修補術後;
(43)開復探查或結腸修補術後;
(44)開復探查或小腸修補術後;
(45)腎修補術後;
(46)膀胱修補術後;
(47)卵巢修補術後;
(48)輸卵管修補術後;
(49)乳腺修補術後;
(50)一手或兩手慢性放射性皮膚損傷Ⅱ度及Ⅱ度度以上者;
(51)免疫功能輕度減退。
附錄C (提示的附錄)
正確使用標準的說明
C1 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精神科門
C1.1 反復發作性的意識障礙,作為傷殘的症狀表現,多為癲癇的一組症狀或癲癇發作的一種形式,故不單獨評定其致殘等級。
C1.2 精神分裂症和躁鬱症均為內源性精神病,發病主要決定於病人自身的生物學素質。在工傷或職業病過程中伴發的內源性精神病不應與工傷或職業病直接所致的精神病相混淆。精神分裂症和躁鬱症不屬於工傷或職業病性精神病。
C1.3 鑒於手、足部肌肉由多條神經支配,可出現完全癱,亦可表現不完全癱,利手及非利手致殘後對於手功能影響也有區別。所以在評定手、足癱致殘程度時,應區分完全性癱與不完全性癱,利手與非利手,再根據肌力分級判定基準,對肢體癱瘓致殘程度詳細分級。
C1.4 神經系統多部位損傷或合並其他器官的傷殘時,其致殘程度的鑒定依照本標准總則中的有關規定處理。
C1.5 有關腦神經障礙參見眼、耳鼻喉、口腔科(見表B3)。
C1.6 顱骨缺損、腦葉缺失(外傷或術後)和顱內異物,如出現功能障礙,參照有關功能障礙評級。
C1.7 有關大小便障礙參見普外科(見表B4)。
C1.8 感覺障礙一般都與運動障礙伴隨出現,可參考運動障礙定級。
C1.9 由於外傷或職業中毒引起的前庭性功能障礙,參見耳鼻喉科(見表B3)。
C1.10 外傷或職業中毒引起的周圍神經損害,如出現肌萎縮者,可按肌力予以定級。
C1.11 外傷或職業中毒引起的同向偏盲或象限性偏盲,其視野缺損程度可參見眼科標准予以定級。
❻ 躁鬱症的表現是什麼
躁鬱症(manic depressive disorder),又稱兩極情緒違常(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或bipolar disorder),屬於情緒病的一種,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被歸類於第一軸違常。ICD-10編號F31。一般而言是指個體有時出現憂郁的症狀,有時又出現狂躁的症狀,此兩種特徵不斷的交互出現之情形,因此又稱之為雙極性疾患(bipolar disorder),也就是說個體會出現兩極的情緒反應,一為狂躁,另一為憂郁。當個體在狂躁階段,其出現的特徵為情緒異常興奮、自我膨脹,睡眠時數減少,非常健談、多話,常常是滔滔不絕講個沒完,另外他們的思考或想法也經常跳來跳去,稱之為跳躍性思考(flight of ideas),易分心,在行為上我們可以看到其常常瘋狂購物,而不管價錢多少等失控行為特徵。當個體處於憂郁的階段,其特徵又顯示出心情沮喪低沈、對任何事缺乏反應或興趣、體重改變、產生睡眠困擾、缺乏活力、負向的認知或看法等等的特徵。
解釋
躁鬱症是一種周期性情緒過度高昂或低落的疾病。這種情緒波動因起伏較正常人大,持續時間亦長,且會影響一個人的社會生活與生理功能。
躁鬱症在有效持續的葯物及心理治療下,是能有效的治癒。根據現有的研究,這樣的病症還是有遺傳的可能性。
躁鬱症是一種雙極性的情感疾患(bipolar mooddisorder)。此種疾病的特性是躁狂發作(manicepisode)與憂郁發作(depressiveepisode)交互或混合地出現。其中躁狂發作的特性為:高昂、開闊、多話、易怒、自誇、自大、注意力分散、意念飛躍、不尋常的快樂、盲目的投資或采購、活動量增大、睡眠時間少等等。憂郁發作的特性為:心情沮喪、失去興趣、活動力降低、食睡習慣改變、疲累無活力、自責、自殺等等。由此可知,躁鬱症的朋友在情緒上的變化會很極端,可能前一周還「快樂得不得了」,下一周就憂郁得想自殺。甚或混合型的發作,更出現喜怒無常、陰情不定的特性。
跟這樣的朋友要怎樣相處呢?您可以進一步參考醫學書籍了解這種疾病的特性。當您了解病人情緒起伏的特性後,請您包容、關懷並接納他。這時您自身的情緒比較不會受到影響。您可以協助他赴精神科就診並勸他按時服用葯物,這麼做可以增進其情緒穩定度。您仍然可以與他做朋友,並盡你所能協助他適應生活。但是,這樣的疾病確實有必要接受專業醫療的協助。由於躁鬱症還有各種型態,到醫院看診時,再針對病患特性請教相對應的相處方式會更好。
憂鬱症(major depression) or clinical depression和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兩者都是常見的情感性疾病 (affective disorder or mood disorder),因為他們主要的症狀是影響個體的情緒。憂鬱症和躁鬱症又分別稱為單極性 (unipolar,因為症狀是單向的)和雙極性(bipolar or manic-depressive,因為症狀是雙向的) 的情感疾病。其它常見的情感性疾病尚包括了輕鬱症 (dysthymia, 一種慢性的中度憂鬱症),循環性情感疾病(cyclothymia, 一種較輕微的躁鬱症)。
為什麼會患有這類疾病呢? 一個人的基因生化以及環境因子都在疾病的發作及愈後上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腳色。現有理論傾向於有些個體先天即比較容易發生腦部化學物質不平衡的現象( 和遺傳相關),生活中的壓力事件只是促使發病的近因,所以躁鬱症患者的手足和子女有較高罹患躁鬱症的比例。
縱使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曾經驗過情緒上的起起落落,這和躁鬱症的情緒起伏並不相同。後者不論是在情緒強度或是持續時間上,都比一般的情緒起伏極端許多。
分類
躁鬱症分成第一型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 I)與第二型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 II)。 大略來講,他們的差別在於第一型由狂躁及憂郁組成,而第二型由重郁及輕躁組成(躁期與郁期說明請見下一節)。一般因躁症而送急診的是第一型。如需更精確的區分標准,請自行參閱DSM的躁鬱症診斷判准。
青少年躁鬱症,多是從一種輕微情緒交替違常(Cyclothymic Disorder)引起。簡單來說,情緒違常跟躁鬱症一樣具有欣快/憂郁交替的特徵,但強度不及躁鬱症的標准。一定比例之擁有循環情緒病徵的兒童,在青春期會轉變成躁鬱症。同樣的,若需更多關於循環性疾病的細節,請參閱DSM。 [編輯本段]主要症狀
躁病
*情緒過度興奮、愉悅。
*精力充沛,不覺得需要睡眠。
*易怒、喜爭論,易與人起沖突。
*過分慷慨、熱心,亂花錢。
*自認能力很強或具超能力。
郁病
*情緒低落,表情憂愁。
*失眠、早醒或易驚醒。
*食慾減少、性興趣減退。
*反應遲鈍、動作減少。
*絕望、有罪惡感。
*有自殺意念或企圖。
[編輯本段]躁期與郁期 躁期
在「躁期」(manic episode),患者會產生欣快的情緒,這樣的情緒可能被當事人形容為興奮的、有活力的、滿足的、狂喜的、沖動的等等。除此之外,患者會表現出許多與欣快情緒相關的行為,包括自我膨脹、精力旺盛、多話、性慾增加、失眠,並降低自製力和危機感。
在輕躁(hypomania)時,患者會感覺特別有活力或創造力,且能維持正常的生活,因此許多病患留戀輕躁期的感覺。實際上,許多患有躁鬱症的藝術家在輕躁時作品的產量與質量都特別好。有些人很幸運地,一生長期處於輕躁的狀態,這樣的情況如果沒有造成任何令當事人無法忍受的不便,則不需要治療,嚴格來講也不被視為疾病,但仍舊被歸類為躁鬱症的一種形式。這種精力充沛的人常常變成所謂的工作狂。輕躁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患者會花太多錢、亂交朋友、或進行不切實際的規劃或危險的投資,也有可能因為太過興奮不知自製,導致亂發脾氣或亂講話,而在行為或言談間傷害到身邊的人。
狂躁(severe mania)則會損害患者的認知能力,並可能產生妄想、幻覺和認知扭曲。有些患者在高昂的情緒與幻覺中會產生暴力或自殘的行為。有時也會做出不可理喻的行動或決定。躁症若沒有被治療,會越來越嚴重。反之若在發作初期即受到良好的控制,能保護患者的社會功能受到最小的損害。
郁期
在「郁期」(depressive episode),患者會感到憂郁,包括悶悶不樂、傷心、提不起勁、悲痛等等、如果進入重郁,也有可能感到失去生存的動力。郁期的行為視輕重程度(mild or moderate depression to severe depression)而定,包括不想講話、睡眠時間變長、哭泣、自殺等等。 [編輯本段]躁鬱症的病程*近來的研究發現:躁鬱症的發病與腦內某些化學物質的作用異常有關。
*但病人的情感變化,經常是找不出與環境有什麼直接的關聯。
*一般而言,躁病的發病年齡約在二十歲與二十五歲之間,郁病的發病年齡則大 約在三十至三十五歲左右。躁病與郁病發作持續時間也不盡相同,通常若不加以治療,躁病的症狀可能持續三至六個月,郁病症狀,可能長達六至九個月。 [編輯本段]治療躁鬱症能根治嗎?
由於病因不清楚,因此目前尚無法根治,但能透過葯物治療來控制情緒起伏的強度,患者也能夠過談話治療來學會面對自己變化過於快速又激烈的情緒。談話治療也能使患者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變化如何能影響到周遭的人事物,並且學會處理或彌補它造成的後果。
病患及家屬若能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規則的服葯,不因病情穩定而自動停止治療,可使病人能維持正常穩定的生活與工作。
協助治療
症狀發生時家人如何協助他
情緒過分高昂時有什麼徵兆?
當你察覺到病人突然顯得過分興奮,精力充沛,好爭論,易與人起沖突,過分慷慨、熱心,這就是情緒高昂的開始。
如何「協助」它呢?
此時病人會變得敏感,容易受周遭環境的影響,斤斤計較,愛批評、易怒又固執,甚至會出現不合理的要求及行為,我們必須了解這些是症狀,對於可行的要求,可以同意,不合理的部份要用接受的態度,誠懇的傾聽,但不立即給予答復,來暫緩他不合理的要求。假如他激動得無法接受勸解及轉移時,可以肯定、堅決但不責備的態度告訴他:「我們很關心你,但這是不可以的。」如此可達到限制的目的,也使病人感受到安全與信任。
家人該注意些什麼?
因為活動量過大,注意力不集中,而易疏忽照顧本身的安全、起居,所以必須要------
*布置一個簡單、安全的環境。將剪刀、煙灰缸收起來,防止作為功擊的武器。
*協助注意營養的攝取。因為耗費大量體力,須少量多餐以補充所須的營養。
*注意個人衛生的處理因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忽略漱洗、沐浴及衣服的更換,須定期提醒。
情緒過分低落時,有什麼徵兆?
病人呈現出憂郁情緒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沉溺於不說一句話,不做任何事,活動減少而緩慢,食慾不振,睡眠型態是易驚醒或早醒時,就該注意了。
家人該注意些什麼?
*用簡單、直接、重復的語句來接近病人,以了解、尊重的態度來鼓勵他。
*注意營養的攝取少量多餐,在旁陪伴。食物的准備,要易咀嚼消化且高熱量、高蛋白質的食品。
病人大多不會主動要求,不要因病人拒絕,就把食物取走。
*個人衛生的處理協助漱洗、沐浴及衣服更換。
*給予按摩,促進血液循環協助病人按摩四肢,做被動運動。
*注意周圍的環境減少吵雜聲音,以避免刺激,但仍可安排病人活動,並鼓勵與人接觸。
*為預防病人因憂郁而產生的自殺行為,故須避免讓病人自己保管葯物或單獨居住,多留意病人情緒與言行舉止,並應遵從醫師指示,按時給葯,必要時須接受住院治療。
如何來預防自殺行為?
*60--80%自殺病人,都曾直接或間接提過想死的事,因此,要注意自殺的警訊,不要認為宣稱自殺的人絕不會自殺。
*密切觀察病人言行,發現有自殺前兆,隨時陪伴病人
*自殺前兆包括病人的情緒與行為突然改變,如嚴重憂郁病人轉變成開朗或活躍;或怨恨、攻擊轉變成退縮或拒食;或言語中有想死的暗示。
*發現自殺前兆時,應給予充份的關心與支持,鼓勵病人說出心中的仇視、憤怒與哀傷。
*安排一個安全溫暖的環境,除去周圍環境中的危險物品,須特別注意的時間是清晨與深夜。
*耐心傾聽病人痛苦的心聲,讓他感覺到有人在關心他與了解他,願意幫助他。
*不要否定或譏笑病人所說的,也不要與他爭論。
*發現自殺前兆,最好能協助、鼓勵病人就醫。
*情緒改善後,至少三個月內仍有再度自殺的可能性,仍須注意即預防。
葯物治療
躁鬱症患者對鋰鹽有正向反應,而其他的精神病患沒有,因此臨床上會以來測試患者罹患的是否為躁鬱症。作為一種情緒穩定劑,能協助穩定躁鬱症患者情緒起伏。不過,由於鋰鹽會造成許多不舒服的副作用,因此目前多用在急性狂躁發作或對其他葯物反應不佳的病患身上。目前又有許多新的葯物能代替鋰鹽,和帝拔癲(Depakene,成分Valproic Acid)對患者副作用的痛苦,如果患者對過去葯物有不良反應,可試著請醫師開立如Topamax(成分topiramate)等抗躁劑。
其他可用的抗癲癇葯物還有癲通(Tegretol,成分:Carbamazepine),樂命達(Lamictal,成分Lamotrigine)等。
至於也可用來抗癲癇的利福全(Rivotril,成分Clonazepam),則是早期某些個案的用法,目前的抗癲癇葯物葯效顯著, 並不需要使用此葯。(Clonazepam屬於BZD類鎮定劑
Lamictal抗憂郁效果比抗躁症效果強,是目前美國德州規范建議的雙極性憂郁期的首選葯物。 其他的抗癲癇葯物或鋰鹽或抗精神病葯物多半以抗躁症的能力較強。
抗精神病葯物,也常被用來控制躁症,甚至是鬱症。如思樂康Seroquel(Quetiapine)、金菩薩Zyprexa(Olanzapine)、理思必妥Risperidal(Risperidone)等。由於第一代(典型)抗精神病葯物長期使用後,容易導致憂郁的傾向,所以上述的這些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葯物的出現便顯得相當重要。
鈣離子通道阻斷劑維拉帕米verapamil也有人認為有效,不過目前健保不給付此葯。 事實上,以樂命達為例,其本身即具備鈣離子和鈉離子通道阻斷的效果,至於其他的葯理作用,則包括減少glutamate產生,以及阻斷NMDA受器。(NMDA受器活化後的傳訊路徑產生之NO會對神經細胞有毒性) 而鋰鹽則是抑制磷酸肌醇(phosphoinositol)路徑,並有一些促進GABA受器的功能。
舉例:越獄第二季登場的馬洪探員患的就是躁鬱症,在第三季中馬洪探員在第一次在SORA監獄中會見他的律師時提到那白色的葯丸(varatril)能夠抑制躁鬱症。
❼ 請問躁鬱症有什麼最新的治療方法和葯物嗎(懇請幫助)
警告!以下資料僅供參考,強烈建議遵循專業醫師的指導後再考慮是否採用以下方案
情感受性(心境)障礙
情感性(心境)障礙(Affective(mood)disorders)是一組病因未明的精神障礙。發情感受或心境顯著而持久的高揚或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伴有相應的思維與行不改變。有反復發作傾向,間歇期精神正常。一般不遺留人格缺陷。輕者可達不到精神病程度。狹義的情感性障礙僅指躁狂抑鬱症,又稱躁鬱症。
患病率遠低於精神分裂症,歐美報告為3.6-25%。,國內報告為0.6%。16-30歲首次發病者居多,於15歲前和50歲且首次了病者少見。躁症發病年齡一般比抑鬱症早,女性發病年齡一般較男性早。男女患病率之比為1:2-3.2。
[病因與發病機理]
一、病因 未明。相關因素有:
(一)行物學因素:
1.遺傳因素 流行病學凋查結果表明遺傳因素是本症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先症者家族中同病率為一般人口的30倍,一級親屬的預期發病北海為7.2-16%,血緣關系越近,發病率越高,單卵雙生子同病率(69-95)顯著高於雙卵雙生子的同病率(12-38%)。患者的子女既使在出生後不久即寄養於正常人家中,日後患病率仍很高。
2.病前性格特徵:環性性格特徵是發病的基礎。分三類素質: ①憂郁素質表現為沉靜、嚴肅、遇事認真、多悉善感,遇挫折易陷入肖極。②輕躁狂素質表現為開朗樂觀、熱情好動、進取心強、精神充沛,常帶有情感高漲色彩。③環性素質為上述兩種素質特徵的交替出現,每種可歷時數月之久。
(二)心理社會因素:常作為一種促發因素而起作用。
二、發病機理
(一)中樞神經遞質代謝障礙假說:如兒茶酚胺(CA)假說認為抑制鬱症患者腦內CA不足,多巴胺(DA)的代謝產物高香草酸(HVA)降低;躁狂時則增高。五羥色胺(5-HT)假說認為腦內外交困-HT的增多與減少和躁狂症與抑鬱症有關。有人提出膽鹼(Ach)能一去甲腎上腺素(NE)能活性平衡失調假說,認為Ach能活性亢進,NE能活性降低可能與 抑制鬱症發病有關;反之與躁狂症發病有關。
(二)神經內分泌失調假說:抑鬱症患者血漿皮質激素和17羥皮質類固醇的含量增高,服用地塞米松後,不出現抑制現象。同時,促甲狀腺素對於促甲狀腺素釋放因子的反應遲緩或消失。推測這些內分泌反應異常可能與間腦、下丘腦生物胺的功能障礙有關。
[臨床表現]
發情感的高漲或低落為主症狀,可表現為躁狂與抑鬱兩種臨床相。前者臨床特點可概括為情感高漲、思維迅速、言語與動作增多;後者則為情感低落、思維緩慢、立語和動作減少 。
一、躁狂症(型或期):情感高漲,喜悅、樂觀、洋洋自得、重者狂歡、易源程序動;思維迅速,聯想奔逸、言多語快、高談闊論、吹噓誇大、內容豐富,但不荒謬也不脫離現實,言語風趣,描述生動且富於形容詞,常引旁人發笑故具有「感染性」,活題常隨境轉移,有意念飄忽,重得有音聯,意聯。患者精力充沛,精神運動性興奮,活動增多,行為積極主動,整日忙碌不停,但做事有始無終,好管閑事,受提意見,凡事以我為主,發致常與人爭執,漫罵或毆人等。智力無障礙,自知力欠良或缺乏。
二、抑鬱症(型或期):情感低落,抑鬱憂慮,對有或事的興趣變得淡漠藍天消失;自覺聯豐收緩慢、思考困難,消極意念沉重,感覺活著沒有意思還不如死,且有自卑、自責或自罪,甚至有罪惡妄想。意成減退,精神不振,缺乏主動性,有時連有常生活也需人督促,動作緩慢,重者終日呆立,悉容不展,淚流滿面,有的卧床不起,甚至呈木僵狀態。有的自殺意念強烈,反復出現自殺企圖及行為。抑鬱症的症狀可有晨重晚輕的節律特徵,即精神活動障礙以晨間嚴重,午後轉輕。
軀體症狀:躁鬱症患者一般多不睡眠障礙,食慾減退及體重下降,性機能亢進或減退等。女性患者常閉經。
[臨床類型]
臨床上分為躁狂型、抑鬱型、躁狂抑鬱型等。在整個病程中吸有躁狂或抑鬱發作者稱單豐型發作;在病程中既有躁狂發作又有抑鬱發作者稱雙相型以作,兩者可呈有規則的或不規則的交替發作。
[病程與預後]
躁狂症起病較急,已性多於男性。抑鬱症起病多緩慢。自然病程3-6個月,躁狂症比抑鬱症特續時間短,有反復發作傾向,以發作1-2次居多,亦可發作數次,發作次數愈多,年齡愈大,其病程持續時間愈長。一般預後良好,間歇期精神狀態正常,多次發作也不遺留精神症狀和人格障礙。少數患者遷移成慢性者,預後較差。從類型上看:單相型發作的間歇期和持續時間均較長,雙相型雙單相型易於復發,發作持續時較短。
[診斷依據與鑒別診斷]
診斷依據:
一、青壯年期起病,起病較急;
二、精神症狀特點:以情感高漲或抑鬱為主,伴有思維增速或遲緩,意志行不增多或減少。情感、思維和意志行為三者協調,無脫離現實表現;
三、病程呈周期性,躁狂症持續至少一周以上,抑鬱症2周以上。多數病有既往曾有類似發作史。間歇期精神狀態完全正常;
四、排除器質性疾患;
五、有陽性家屬史者,可作參考。
鑒別診斷:
一、精神分裂症:青春型病有表現有情感的言語、行為的興奮或抑制時,易誤診為躁鬱症,前者發情感、思維與意志行為不協調,脫離現實為主,後者協調而無脫離現實表現。此外,起病方式、病期、以往發作後有無殘留症狀、家族史及治療反應等,均有助於鑒別。
二、反應性精神病:起病前有強烈精神因素,症狀表現反映內心體驗,持續時間短,經休息或適當治療後可迅速好轉,既往無類似發作史,也不復發。
三、神經衰弱:輕抑鬱症早期常有失眠、頭痛、乏力類似神經衰表現,以致常被誤診。但抑鬱症賻感較為焦慮,對外界事物興趣變得淡漠或消失,有自卑感,並可有生不如死念頭,要求治療心情並不迫切,抗抑鬱劑治療有效。
四、症狀性和腦器質性精神病:阿的平、腎上腺皮質激素、異煙肼、利血平等葯物使用後,甲狀腺機能亢進和腦瘤、腦炎等器質性疾病,也可出現躁鬱症樣表現,但有明確病因和陽性體征可尋,可有不同程度意識障礙和智力障礙,可資鑒別。
附《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准 第二版》中情感性(心境)障礙診斷標准。
躁狂發作的疹斷標准
一、症狀標准:以情緒高漲或易激惹為主要特徵,且症狀持續至少一周,在心境高揚期,到少有下述的三項;1。言語比平時顯著增多;2。聯想加快,或意念飄忽,或自覺說話的速度跟不上思維活動的速度;3。注意力不集中或集中不持久,或有隨境轉移;4。自我評價過高,可達妄想程度;5。自我感覺良好,如感頭腦特別靈活,或身體特別健康,或精力特別充沛;6。睡眠需要量減少且無疲乏感;7。活動增多或精神運動性興奮;8。行為輕率或追求享樂,且不顧後果,或具有冒險性;9。性慾明顯亢進。
二、嚴重程度標准:精神障礙至少造成下述情況之一:1。工作或學習或家務能力受損;2。社交能力受損;3。給別人造成困境或麻煩;4。給本有造成危險或不良後果。
三、排除腦器質性和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及精神分裂症。
抑鬱發作的疹斷標准
一、症狀標准:以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徵且持續至少二周,在此期間至少有下述症狀中的四項:1。對日常生活喪失興趣或無愉快感;2。精力明顯減退,無原因的持續的疲乏感;3。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活動明顯減少;4。自我評價過低,或自責,或有內疚感,可達妄想程度;5。聯想困難,或自覺思考能力顯著下降;6。反復出現死亡的念頭,或有自殺行為;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過多;8。食慾不振,或體重明顯減輕;9。性慾明顯減肥退。
二、嚴重程度標准:精神障礙至少造成下述情況之一:1。社會功能受損;2。給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後果。
三、排除標准:同躁狂症。
[治療]
一、精神葯物治療:躁狂症可用氯丙嗪、氟哌啶醇、鋰鹽、卡馬西平。抑鬱症可用丙咪嗪,氯丙咪嗪、阿米替林、多慮平、麥普替林、氟西汀等、
二、電抽搐治療:對抑鬱症療效較顯著尤其適用於重症抑鬱症、有頑因故自殺企圖和木僵狀態患者,為首選療法。也適用於高度興奮的躁狂症。治療次數:一般抑鬱症3-5次,躁狂症5-8次,隔日一次。
三、胰島素昏迷治療:在上述各種療法無效時可考慮使用。
四、精神治療:是抑鬱症不可缺少的方法,不論在病期中或恢復期都要進行,尤其要隨時注意有自殺企圖的動向,以便做好預防措施。
五、預防復發:鋰鹽能減少躁狂症的復雜率,對抑鬱症也有一定的預防復發作用,對雙相病例的躁狂與抑鬱發作均有較好預防作用。抑鬱症臨床緩解後,持續服用三環類抗抑鬱葯6個月以上,比服安慰劑者的復發率減少一半。
[病例]
男,25歲未隱藏。近二月來自覺精力充沛,聰明,什麼事都一學就會,感到有能力當官。在單位好提意見,且很尖銳,不達到目的便煽動其他人:「罷工」,整天忙忙碌碌,東跑西跑,走親訪友。自已不吸煙,卻買好多高檔煙,逢人便發,以示慷慨。春節瓣買了雞鴨,兼價出售給鄰居,說是做好事,搞好鄰里關系。日進五餐,頓食斤余,食慾特增,睡眠銳減,夜睡三小時,精神拌擻。自稱具趙子龍之勇,諸葛亮之才,關羽之義,劉務之胸懷。二月來體重減少7公斤。
進一步查詢病史,據家屬回憶,半年前一度沒有原因的情緒低落,在家不出門,說話少,不願做事,自覺人生無味,在家休息二月後上班,一切正常。
個性直爽,樂綱,喜交際。家族中母曾患精神病,經往院治療恢復良好。
軀體檢查和神經系統檢查未發現異常。精神檢查:儀態端下,接觸主動,談笑風生,一見如故,主動唱:「中國心,」邊唱邊舞,說「這是對偉大祖國母親的愛」。對醫院提出十條「建設性意見」,說是「對醫院改革的一片心意。」認為自己「是個全才之人,文武雙全,人才難得,但歷史證明切不可做孤家寡人,要團結群眾,買雞鴨,送些香煙,僅是吃小虧占磊便宜,
診斷:躁狂抑鬱症(躁狂發作)。經鋰鹽治療一月病癒。
❽ 躁鬱症的症狀有哪些
雙相障礙的臨床表現按照發作特點可以分為抑鬱發作、躁狂發作或混合發作。
1.抑鬱發作
雙相抑鬱發作與單相抑鬱發作的臨床症狀及生物學異常相似而難以區分,雙相抑鬱因表現不典型往往被忽視。正確診斷雙相抑鬱障礙是合理治療的前提。兩者的治療方案及預後轉歸存在明顯差異,兩者的差異主要表現在:
(1)人口學特徵①性別單相抑鬱女性患病率幾乎是男性的2倍,但在雙相障礙患者中性別差異不明顯;②年齡雙相障礙平均發病年齡為30歲,單相抑鬱症為40歲,前者明顯早於後者,尤其是25歲以前起病的首發抑鬱是雙相抑鬱的重要預測因素;③家族史家系調查和雙生子研究已經證實雙相障礙的家族聚集性,與單相抑鬱相比,雙相障礙(尤其是雙相i型)患者的家系傳遞與遺傳因素的關系更密切。
(2)抑鬱發作的特徵①病程特點與單相抑鬱相比,雙相抑鬱起病較急,病程較短,反復發作較頻繁;②症狀特徵雙相抑鬱區別於單相抑鬱的症狀特徵包括情緒的不穩定性、易激惹、精神運動性激越、思維競賽擠、睡眠增加、肥胖重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更多的自殺觀念和共病焦慮及物質濫用(煙草、酒精、毒品等)。
2.躁狂發作
(1)心境高漲自我感覺良好,整天興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顏開,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圍人的共鳴,引起陣陣的歡笑。有的患者盡管心境高漲,但情緒不穩,變幻莫測,時而歡樂愉悅,時而激動暴怒。部分患者則以憤怒、易激惹、敵意為特徵,甚至可出現破壞及攻擊行為,但常常很快轉怒為喜或馬上賠禮道歉。
(2)思維奔逸反應敏捷,思潮洶涌,有很多的計劃和目標,感到自己舌頭在和思想賽跑,言語跟不上思維的速度,言語增多,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手舞足蹈
❾ 為什麼會得精神病
首先,這些表現如被害妄想的確是心理障礙.解決的辦法最好是找心理醫生咨詢.並且注意改善她生活的環境.吃葯的效果不大.這也有可能和環境的影響有關系,要注意她是否遭受過打擊,或者有過大的挫折等等,主要是心理治療
❿ 50多歲老以為自己兒子媳婦老公合夥欺負她,是得躁鬱症
50多歲懷疑兒媳和老公合夥欺負她,這可能是更年期引起的多疑,可以到當地的精神衛生中心去看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