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那位老大知道漢 郡都五銖的價值
中國古銅幣。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 ,「罷半兩錢,行五銖錢」(《漢書·武帝紀》)。錢形圓,有方孔,正面和背面都有外郭 ,外郭同文字一樣高低 ,可保錢文不受磨損,錢重五銖(約3.33克),鑄有篆字「五銖」二字。漢初允許私鑄 ,「錢益多而輕」 ,幣制混亂 。武帝元鼎四年(前113)採用桑弘羊建議,鑄幣權收歸中央,令郡國銷毀舊錢,由上林苑的鍾官、辨銅令、技巧令(一說為均輸)三官統一督造,故又稱上林錢、三官錢。五銖錢輕重適宜,量足成色好,利於流通和長久使用 。此後至隋 700 多年間 ,各代均有鑄造,但形狀大小不盡相同。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廢五銖 ,改鑄開元通寶,但五銖錢繼續在民間流通。錢幣界稱該錢為「長壽錢」。
秦滅以後,劉邦建立了漢朝。漢承秦制,貨幣制度也一如其舊。所不同的是,漢初半兩錢的實際重量開始變輕了,如漢文帝時半兩錢只重四銖(二十四銖合一兩)鑄幣的名稱和重量,兩者由相符到有差距,這是世界各國貨幣史上共同的現象。這一方面是統治階級為了節省幣材,另一方面也標志著貨幣地位的進一步確立。
西漢初年,曾允許私人鑄錢,結果引起通貨膨脹,物價上漲,於是嚴禁私鑄,違者處以死刑。但違法盜鑄事件還是層出不窮。公元前175年,漢文帝又允許私人鑄錢,但規定不得摻雜鉛鐵降低錢幣質量,違者處以「黥刑」(臉上刺字)。這樣一來,各地豪強權貴、富商大賈就得到公開鑄錢、大發橫財的機會。大夫鄧通由於鑄造錢幣,財富超過了王侯。吳國豫章郡(轄境相當今江西省)有銅山。吳王劉濞就廣招天下亡命之徒,大量采銅鑄錢,「富埒[liè劣,同等]天子」。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劉濞發動吳楚七國叛亂,曾狂妄宣稱:「我的金錢在全國到處都有,諸王日夜用之不盡。有應當賞賜的,只要告訴我,我就送給。」
從經濟上看,由於私鑄的錢幣越來越多,市場上各種錢幣雜用,很不統一。老百姓用錢,在郡縣之間就有所不同,有的因用輕錢,一百個錢還要貼補上若干。私鑄的錢幣偷工減料是不足為奇的。有一種錢,輕小得象榆樹的果實榆莢[jiá頰]一樣,而中間的方孔又特別大,不小心就碎成四爿[pán盤];它的重量只有二銖多,竟在上面還鑄明「半兩」。
漢景帝平定吳楚之亂以後,又禁止私人鑄錢。但私鑄錢並沒有減少,只是由公開轉入了地下。漢武帝統治時,為了遏止私鑄,就頻繁地下令進行錢幣改鑄。以後,他又嚴令執行由桑弘羊提出的經濟政策,將冶鐵、煮鹽和鑄錢等權力全部收歸官營,從而打擊了富商大賈和地方上豪強權貴的割據勢力,開辟了更廣泛的收入來源。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漢武帝實行幣制改革,採用了新的「白金」和「皮幣」。白金的幣面分三等:圓形的龍幣值三千錢,方形的馬幣值五百錢,橢圓形的龜幣值三百錢。所謂白金,實際上是銀和錫的合金。銀少錫多,作價又那麼高,自然會發生貶值。加上銀的價格高,錫的價格低,成千上萬的人又私下鑄造起來,結果白金只用了一兩年就廢止了。白金是中國最早的銀幣,也是第一次在幣面上出現了圖型。在此以前,錢幣上只鑄文字,不用圖畫,與希臘體系的錢幣不同。漢武帝時中國已同古羅馬、印度等國有貿易往來,白金鑄圖型很可能是受到外國幣制的影響。
皮幣的原料是用皇家上林苑中養的白鹿的皮,長寬各一尺,上面有彩色的繪圖。小小一塊畫了圖的鹿皮,竟然作錢四十萬,在當時是無論如何行不通的。不過,正因為它的幣材與幣面的價值相差懸殊,因而可以說是中國紙幣的最早嘗試。
白金、皮幣的弊病,漢武帝很快就發現了。於是在發行白金和皮幣以後的幾個月,開始鑄造「五銖錢」。
五銖錢相當精美,銅色渾厚勻稱,文字端莊俊秀,並且採用了戰國時刀幣、環錢邊緣突起的輪廓,以保護幣上的文字不致磨損,同時增加牢度。這一邊緣突起輪廓的鑄造法從此就固定了下來。
五銖錢大小得體,輕重適中。在這以前,大的如某些刀幣,長十九厘米,重五十多克;小的如莢錢,直徑不到一厘米,象豌豆那麼一粒,攜帶與計數都很不方便。五銖這一標準是人民群眾通過長期的實踐得來的,因而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元鼎四年),漢武帝將鑄造錢幣的大權收歸中央所有,並在上林苑設立負責鑄錢的機構,稱作「上林三官」。鑄造錢幣有了專門機構負責,錢幣的質量就有了保證。這時鑄錢已經採用了銅質母範的方法,即先用泥土製成非常精美的凹模祖范,然後鑄出凸模銅母範,用它可以造出無數的凹模泥范,因此鑄出的銅錢大小和式樣完全一致。至於錢的邊緣,原來是用手工來銼平的,到了這時,已經改為疊串在一起用車刀車平,在技術上有了進步。
從史書的記載看,漢代在發行了五銖錢以後,錢幣使用得更加廣泛,流通的渠道也更多了。錢可以買到官職,也可以贖罪。漢以前,作為政府一大開支的官吏薪俸,都是以谷和粟等實物來支付的;到了西漢,名義上雖然叫若干石,但在實際發付時,有的發一半谷粟、一半銅錢,有的則完全發錢。東漢時的官俸,連名義上都改為一半錢、一半谷粟了。錢幣的用處這么大,人們對於它的追求也就更加強烈。漢代錢范上,常有「日入千金」、「日入千萬」、「大利千萬」等字樣。「金錢萬能」好象已成為一般人的座右銘。
從公元前116年(漢武帝元鼎元年)起,五銖錢已作為唯一的錢幣,獨步於漢帝國的疆域。直到一百二十多年後,王莽稱「假皇帝」,代行皇帝職權,才發行了三種新錢:大泉、栔[qì氣]刀和金錯刀。
王莽鑄造新錢的主要目的,是想用它來收購黃金。西漢時,黃金在對外貿易中是作為國際貨幣使用的,有一定數量的外流,加上其它原因,使黃金格外希罕。王莽禁止列侯以下挾黃金,人民手中的黃金都要賣給政府,有的乾脆沒收。他所發行的方孔圓錢大泉,每枚值五銖錢五十個;小泉每枚值五銖錢一個;鑰匙形的栔刀每枚值五百個;金錯刀因上部陰文「一刀」兩字用了一點點黃金嵌錯,竟當五千枚五銖錢。公元8年王莽取代劉氏做了皇帝,就將刀錢和五銖錢一並廢除,專用大小泉。泉在周朝已作為「錢」的別寫,而且含有象泉水源源不斷流通的意思。然而人民對王莽的貨幣政策早已怨聲載道,他們拒絕用大小泉,堅持以五銖錢進行交易。在當時無法維持一種穩定的幣制的情況下,不少人又從事私鑄。於是王莽將使用五銖錢的人流放到邊疆去,弄得農民和商人紛紛破產,諸侯卿大夫以至老百姓因私鑄而定罪的多得無法計數。中國歷史上,在貨幣制度方面展開這樣劇烈的斗爭,還是少見的。
王莽極端迷信於所謂的「制度改革」,以為制定了新制度,天下自然會太平。他取國號叫「新」,把各地的地名也都更換得面目全非;貨幣制同樣朝令夕改。專用大小泉僅僅一年,又花樣翻新,搞起了所謂寶貨制:用金、銀、銅、龜、貝五種實物作為幣材,定出了六種二十八等不同的貨幣。寶貨制亂七八糟象個大雜燴,連王莽自己也未必弄得清楚。龜甲、貝殼交易的時候須量尺寸,其麻煩可想而知。布幣分成十級,從小布一百到大布千錢,每級實際重量只差一銖,不識字的人畢竟是大多數,簡直無法分辨。
王莽強迫命令,不帶布幣的不準通行,公卿身上須有布幣才能進宮。他甚至採用殘酷的懲罰辦法,一家鑄私錢,五家連坐,但實際上還是行不通。強制通行的布幣越來越不值錢,物價越漲越高,米每石賣到萬錢。公元14年(王莽天鳳元年),王莽為了挽回人心,第四次改革貨幣,鑄行貨泉和貨布,有點接近了五銖錢幣制。但這時候他的政權正在綠林、赤眉農民大起義的沖擊下風雨飄搖,幣制改革已無濟於事。新朝只存在十五年便滅亡了。
在中國貨幣史上,王莽的幣制最為五花八門,光怪陸離,然而它也促進了鑄錢工藝水平的大大提高。金錯刀的錯金技術爐火純青,「一刀」兩字發射出水銀的光彩,後代人都把它作為珍貴的工藝品來收藏。東漢張衡在《四愁詩》中寫道:「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美人所贈,看來不會是一把真的刀;成語「鑄成大錯」的「錯」,本義也指錯刀,借用為錯誤。貨布長二寸半,寬一寸,四枚連在一起,恰好等於漢制一尺。貨布製造規格很嚴,即使檢查上千枚,其大小輕重也少有差別,以致可以由錢幣來確定漢代的度制和衡制。有人把王莽稱作造幣能手,這是不恰當的,真正的鑄幣能手是那些沒有留下姓名的、默默無聞的普通工匠。
公元25年,借綠林、赤眉起義發家的光武帝劉秀,建立了東漢政權。他沿用王莽時的貨泉,而且還鑄造了新的貨泉。直到他做皇帝的第十六年,才重鑄五銖錢。
在三國時期的貨幣中,有一種叫「太平百錢」。黃巾起義的首領張角曾以「太平道」為號召,由此看來,太平百錢可能是起義軍鑄造的。如果真是這樣,它便是最早的農民起義軍鑄的貨幣了。
東晉時,錢幣很混亂,大的大,小的小:大錢叫「比輪」,意思是比得上車輪;小錢有「小五朱」,是沈充鑄造的,又叫沈郎錢。唐朝詩人李賀寫過「榆莢相催不知數,沈郎青錢夾城路」的詩句,可以反映這種錢幣的薄小。
年號錢出現於與兩晉差不多同時的「十六國」,即成漢的李壽造的漢興錢。漢興是李壽的年號。帝王用年號是從漢武帝開始的,但鑄作錢文也採用年號,則要數漢興錢最早。在漢興錢以後的百餘年,又有南朝的宋孝武帝劉駿鑄造的年號錢,名「孝建四銖」。梁也鑄造過五銖錢,有許多是不值錢的鐵五銖,交易的時候用車來裝運,不是一枚枚地計數,而是說幾貫幾貫(貫是成串的意思,一貫即一千錢)。飢荒的時候甚至一斗米賣八十萬錢,一隻狗賣二十萬錢,可見當時的錢幣已貶值到何種程度。
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也整頓過錢幣,鑄造了統一的新五銖錢「開皇五銖」。但由於隋朝的歷史很短,繼起的唐朝又重新鑄造新幣,這種「開皇五銖」就成了最後的一種五銖錢。
❷ 東漢時期的五珠錢幣價值多少!有好大的收藏價值
東漢的五銖錢雖然年代久遠,但是鑄造量巨大,出土也很多,所以普通的五銖錢市場價也僅1到2元一枚,如果有特殊的版式,如傳形(左讀)、五五、銖銖等,那價格就高不少了。
❸ 五帝錢是指哪五帝
五帝錢是哪五個皇帝的錢
五帝錢指清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個皇帝。
五帝錢有大五帝錢與小五帝錢之分,大五帝錢指秦朝的半兩錢、漢代的五銖錢、唐朝的開元通寶、宋朝的宋元通寶和明朝的永樂通寶,大五帝錢材質屬於青銅。
五帝錢分為大五帝錢和小五帝錢,大五帝錢對應的皇帝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永樂大帝,小五帝錢對應的皇帝是: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和嘉慶。
一、大五帝錢
1、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但是到了後期,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台沙丘。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
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
2、漢武帝
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
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
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並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
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對外,漢武帝采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辟西南夷。
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
漢武帝的歷史影響深遠而復雜,評價亦存爭議。死後謚號孝武皇帝,宣帝時上廟號世宗。
3、唐太宗
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4、宋太祖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後)。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
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
除此之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謚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謚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5、明永樂大帝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等。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
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 。
為加強對北方和東北地區的控制,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8月,朱棣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享年64歲。
謚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長陵。明世宗時改謚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廟號成祖。
二、小五帝錢
1、順治
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
清太宗第九子,出生於沈陽故宮永福宮,生母為孝庄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年號順治,在位十八年。
福臨六歲登基,由叔父攝政王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輔政。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入主中原。同年,遷都北京。
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灤河,福臨提前親政。
順治帝對整頓吏治甚為關注,派監察御史巡視各地,懲治了一批貪官污吏。為了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能,順治帝比較注意發揮漢官的作用。
順治十六年(1659年),除東南沿海之外,全國領土基本得到統一。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駕崩,終年24歲。廟號世祖,謚號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葬於清東陵之孝陵,遺詔傳位第三子玄燁。
2、康熙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
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歷十一月十三日崩於暢春園,終年68歲。廟號聖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傳位於第四子胤禛。
3、雍正
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後,即德妃烏雅氏,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雍正帝在位期間重整機構並且對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廟號世宗,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傳位於第四子弘歷。
4、乾隆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繼續訓政,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乾隆帝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於第十五子顒琰。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卒於養心殿,享年89歲。
廟號高宗,謚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葬於清東陵之裕陵。
5、嘉慶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yóng yǎn](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
年號嘉慶,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儀純皇後魏佳氏(漢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為和碩嘉親王。
顒琰在位前四年並無實權。乾隆帝死後才獨掌大權。顒琰對貪污深惡痛絕,他肅清吏治,懲治了貪官和珅等人。
但他為了維護政權穩定對統治階級的肅貪力度有限,以致於收效不大。終嘉慶一朝,貪污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
他在位期間正值世界工業革命興起的時期,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這時期發生了白蓮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等問題也日益凸顯,鴉片亦流入中國。清朝出現了中衰。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駕崩,廟號仁宗,謚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昌陵。
❹ 五銖錢是不是青銅
三官五銖幣材的顏色為紅色,含銅量在70%以上,含鉛量約2
五銖錢0%,比郡國五銖略低,但配比合理,物理性能好。上林三官五銖錢的鑄造工藝先進,多為銅范或製作極精細的泥范所造。三官錢形制及「朱」字頭方折的特點,系由三銖錢繼承而來,進而成為此後西漢時期五銖錢基本特徵。上林三官五銖是西漢五銖錢中比較容易見到的一種。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洛陽燒溝和洛陽西郊先後發掘漢墓群,出土了大量的漢代鑄幣,上林三官五銖在兩處漢墓中都有出土。錢幣業務由三官署統一辦理,有許多好處:第一、使錢幣標准化,規律化;第二、提高鑄錢技術水準;第三、增加了生產量;第四、有效防止私鑄;第五、容易控制發行。三官錢初期重量超過五銖,製作精美前所未有,而且鑄錢技術採用銅范法,鑄出的錢幣重量上都是一致的,絕對合乎標准,鑄出的錢邊緣都加以打磨,非常整齊,故有「赤仄錢」之稱。新錢鑄成後,政府用以收兌郡國錢,一枚兌劣錢5枚。到了元鼎四年(公元前117年),劣錢已經大部分收回,後明令禁止郡國錢永不許流通。五銖發行三十一年後,漢武帝崩殂。在此期間,鑄成的錢數量很多,錢的範式也有變化。比如文字的大小、書法結構都有出入,至於穿上半月、穿下半星、穿上下橫、星月文、四決文等可能是爐別的標志。
❺ 西漢,東漢五銖錢有哪些區分
東漢五銖:有建武五銖,四齣五銖。
建武五銖:直徑2.5厘米,重4—3.5克。外郭較窄,「五」字交叉彎曲,「金」字頭比西漢五銖大,四點也較長,「銖」字頭圓折,中間直筆,兩頭較細。四齣五銖:為靈帝所鑄,五銖錢背上有四道斜紋,由穿孔四角直達外郭,又叫「四角錢」。直徑2.5厘米,重3克。還有一種社會上都比較熟悉的「董卓小錢」,董卓小錢是東漢末年董卓佔領長安後,取秦始皇金人鑄小錢細薄脆弱,似雞目鵝眼,字跡模糊,肉好無輪郭,粗製濫造的典型。
東漢時還有一種「更始五銖」,是綠林軍與劉繽、劉秀為首聯合推出的更始帝劉玄鑄造的。直徑2.5厘米,重3.5克。「五」字交筆彎曲,體較長,「朱」字圓折,「金」字頭呈等腰三角形,較大,「金」字的四點排列整齊,比較少見。
❻ 東漢鑄造了哪些五銖錢
五銖錢始鑄於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錢重五銖,上有「五銖」二篆字,故名。
錢文「五銖」二字。又名五銖錢。
分列方孔左右,通常是右「五」左「銖」。它的標准重量為4克,錢徑2.5厘米,厚0.12厘米。它繼承了秦半兩錢的形制,確立了圓形方孔,內外有郭,並發展成為輕重大小適度的銅質錢幣。
❼ 五株錢是漢代的貨幣,他大約多重
西漢五銖
鑒於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後引起的吳楚叛亂等嚴重後果,漢武帝在統治期間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才使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貨幣問題得到了比較徹底的解決。
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行三銖錢,重如其文。這是恢復銅鑄幣名義價值與法定重量相一致的一個措施。但是由於三銖錢與四錢重的半兩錢等價使用,於是又導致盜鑄盛行,因此到了建元五年春「廢三銖錢,行用半兩錢」。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從新鑄造三銖錢並造皮幣和白金(銀)幣,還頒布了盜鑄金錢者死罪令。
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又進行了第四次幣制改革。這次改革僅是「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五銖錢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規定,錢文「五銖」從此啟用。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後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西漢時的五銖錢有郡國五銖、赤(側)仄五銖、三官五銖、宣帝五銖以及小五銖,金五銖等等。
五銖錢誕生前夕,因半兩錢瀕臨崩潰,市場一片混亂,各級政府與商民爭利,都拚命鑄錢,使得通貨過度膨脹,錢幣的購買力急速下降,物價飛漲。民眾無法生存,相繼放棄生產,流亡他鄉,靠出賣勞動力來糊口;或者是鋌而走險,加入私鑄行列,期圖賺取厚利。武帝初年,百姓因私鑄而死亡的近萬人,而私鬥殞命的、畏罪自殺的都無法計算,可見問題非常嚴重。
漢武帝元狩五年,詔令各郡國鑄行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又叫元狩五銖。錢文為「五銖」,小篆書,光背,正面有輪無郭,背面則輪郭俱備。錢直徑2.5厘米左右,重約3.5-4克。「五」字交筆斜直或有彎曲;「銖」字的「朱」頭呈方折型,「金」字頭較小,彷彿如一箭鏃。少數錢上有一橫劃。其材料改用紫銅,因而有紫紺錢之稱。但各地技術水平不同,銅礦的成分有差別,官吏了解命令的程度與奉行的態度很難一致,所以鑄出的錢差別很大,有的與舊漢半兩一樣,背平無輪郭,有的穿孔大,肉薄,也有肉厚的。一般地說,都具有偷工減料不夠五銖重的現象,而且越鑄越輕,越晚越粗劣,有重蹈半兩、三銖錢覆轍的現象。政府改鑄五銖錢,主要目的是樹立信譽,穩定金融,使私鑄者無利可圖,自行放棄犯法的勾當,以徹底解決私鑄問題。各郡國官吏,因舊的習慣難改,依舊上下聯手,以謀中飽私囊。漢武帝採納了公卿們的建議,於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國的鑄幣權,由中央政府統一鑄造,統一貨幣發行,從而防止了另一次惡幣的泛濫。
漢武帝收回鑄幣權以後,由漢武帝中央政府統一鑄錢。三官五銖就是這個時候鑄造的。該錢製作精美,邊郭工整,重量准確,錢文秀麗,為錢中楷模。三官指鍾官、辨銅、均輸(技巧),統指政府鑄錢的機構。中央為推廣均輸法,新設水衙都尉一官,在長安上林苑辦公。上林苑是政府鑄錢的機構,是漢初在原秦代舊苑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皇家園林,規模宏大,有離宮70所,周圍面積達300餘里,包括現今的西安、周至和戶縣。
上林三官五銖錢的特點如下:
一、錢文嚴謹規矩,「五銖」二字修長秀麗,風格較為一致,「五」字交筆緩曲,上下與兩橫筆交接處略向內收。「銖」字「金」頭有三角形、箭鏃形兩種,四點方形較短。「朱」字頭方折,下垂筆基本為圓折,頭和尾與「金」字旁平齊,筆畫粗細一致。
二、錢型整齊,直徑25-25.5毫米,穿直徑約0.97厘米,郭厚0.15-0.2厘米,寬0.1-0.14厘米,比郡國五銖的郭略寬,且深峻平整,連接錢肉的一面垂直。背有內外郭,個別內郭四角微凸。
三、重量以3.5-4克者為多,少數的超過4克。
四、鑄工精細,面背比較平整,內外郭寬窄均勻,規矩整齊。
五、記號有穿上橫和下半星兩種。
六、三官五銖幣材的顏色為紅色,含銅量在70%以上,含鉛量約20%,比郡國五銖略低,但配比合理,物理性能好。
上林三官五銖錢的鑄造工藝先進,多為銅范或製作極精細的泥范所造。三官錢形制及「朱」字頭方折的特點,系由三銖錢繼承而來,進而成為此後西漢時期五銖錢基本特徵。上林三官五銖是西漢五銖錢中比較容易見到的一種。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洛陽燒溝和洛陽西郊先後發掘漢墓群,出土了大量的漢代鑄幣,上林三官五銖在兩處漢墓中都有出土。
錢幣業務由三官署統一辦理,有許多好處:第一、使錢幣標准化,規律化;第二、提高鑄錢技術水準;第三、增加了生產量;第四、有效防止私鑄;第五、容易控制發行。
三官錢初期重量超過五銖,製作精美前所未有,而且鑄錢技術採用銅范法,鑄出的錢幣重量上都是一致的,絕對合乎標准,鑄出的錢邊緣都加以打磨,非常整齊,故有「赤仄錢」之稱。新錢鑄成後,政府用以收兌郡國錢,一枚兌劣錢5枚。到了元鼎四年(公元前117年),劣錢已經大部分收回,後明令禁止郡國錢永不許流通。
五銖發行三十一年後,漢武帝崩殂。在此期間,鑄成的錢數量很多,錢的範式也有變化。比如文字的大小、書法結構都有出入,至於穿上半月、穿下半星、穿上下橫、星月文、四決文等可能是爐別的標志。
西漢昭帝年間(公元前86年-前74年),一切以謹慎守成為主,對外戰爭大致已結束,對內則鼓勵生產,經濟狀況比武帝末年還要好。昭帝五銖大小和武帝時三官五銖相同,但重量要比三官五銖輕,一般又比宣帝五銖略重。從書法上看,錢文「五」字變化較大,一般字形瘦長,「五」字兩邊交筆已變彎曲,兩股末端有明顯的收斂,上下橫有的較長而接於外郭;「銖」字「朱」字頭方折,「金」字旁呈三角形,明顯低於「朱」字。面文外郭較高窄,但比郡國五銖及三官五銖略低,有穿上一橫或穿下半星記號。銅色深紅,鑄造技術比三官錢略顯粗糙。
繼昭帝之後,宣帝在位二十四年(公元前73-前49年),吏治清明,四海無事,國泰民安,物阜年豐,是西漢的黃金時期。同時國際貿易也很發達,也是西漢的最高峰。因此年年鑄錢,很快發行出去,又很快迴流到國庫中來。宣帝末年,庫中存錢八十多億。宣帝五銖是漢宣帝在位期間鑄行的。該錢銅質、形制、書體、鑄造均已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錢文筆畫挺拔,給人以清秀超逸之感。「五」字交筆彎曲,上下橫畫超出交筆末端外,「銖」字的「金」頭多呈等腰三角形而低於「朱」字。此外還有一個特徵,就是該錢的外郭由外向內作坡狀傾斜。錢直徑有2.5和2.6毫米兩種,最常見的郭厚1.5厘米,穿寬10厘米,重3.5克左右,面郭約厚1.5-2厘米。在兩漢五銖中這種錢的面郭最寬。其形制整齊,肉面光潔,錢內外郭略高於錢肉,薄厚一致。宣帝鑄錢以工整敦厚著稱,在西漢錢中地位極高。
小五銖約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鑄,俗稱「雞目錢」、「鵝眼錢」,由其形小而得名。在出土的西漢錢幣中,有漢代文獻記載的小型五銖錢,這種錢及錢范出自西漢時期的墓葬或遺址中,其中,漢宣帝杜陵一號陪葬坑中所出土的是有確切紀年的一例。
小五銖面文「五銖」,鑄造精美,面有周郭,無好郭,背側肉好,周郭俱備,文字清晰。錢直徑在1.15-1.2厘米之間,重約0.62-0.65克。錢文書體亦與武帝、昭帝、宣帝三代各有區別。「五」字交股有的較直,有的略彎,也有的彎曲甚大,形制上有的穿上橫畫如三官錢式,也有如五銖最常見的面內無郭的一種。這說明小五銖並非一朝所鑄,也同普通五銖一樣,分別鑄造於武帝以後的西漢各個時期。就出土情況,尤其是從漢宣帝陪葬坑的出土情況看,小五銖是成串地亂置在十件大陶俑之間,說明這是冥錢而非行用錢。
剪輪五銖錢又稱「磨郭五銖」、「剪郭五銖」。武帝初鑄五銖時「周郭其質」,以防止奸民從錢背面磨銅取熔。可是西漢後期竟出現另一種磨邊的剪輪五銖,是一種用普通五銖錢經磨鑢加工而減重的錢幣。實際上這種五銖叫磨邊五銖最為貼切。
西漢後期成帝、哀帝之世,社會矛盾尖銳,災荒相繼,幣制也隨之混亂,剪輪五銖就勢此時開始出現的。
剪輪五銖是幣制混亂時代的產物,洛陽燒溝及洛陽西部發掘的西漢墓中都有出土。
1980年,陝西省咸陽市土原下發現金質五銖一枚,錢直徑2.6厘米,厚0.2毫米,重9克,面背均有郭,正面外郭較背部稍寬,面穿方正,上有橫畫。「五銖」二字小篆陽文工整,「五」字交叉處彎曲,上下兩橫較長,「銖」字的「朱」字頭方折,「金」字頭呈三角形,製作精美,色澤金黃,誠為罕見的稀世珍品。
西漢五銖錢從漢武帝元狩五年始鑄,至隋朝的隋五銖止,一直沿用了七百多年。
(2) 東漢五銖
(東漢五銖)
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都城洛陽,是年為延武元年。東漢王朝剛剛建立,經濟基礎薄弱,社會動盪。半兩錢、西漢五銖錢、王莽的貨泉和大泉五十等,雜混在民間流通。直到延武十六年(公元40年)才重鑄五銖錢。自此以後,東漢各帝均鑄五銖錢。不過,從光武帝到明帝、章帝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五銖錢沒有顯著變化,古錢學家將東漢前期鑄行的五銖錢稱為「延帝五銖」。隨著時間的推移,政治、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東漢後期特別是東漢末年,通貨膨脹嚴重,人民生活貧困,統治階級為了挽救經濟危機,在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改鑄「四齣文」五銖錢。更有甚者,在獻帝時,董卓鑄無文小錢,致使原本混亂的幣制越發不可收拾。
《後漢書·光武帝紀》說:「初王莽亂後,貨幣雜用布、帛、金、粟。」延武十六年始行五銖錢。東漢初恢復的五銖錢亦稱「延武五銖」,是延武年間採納馬援之議而鑄行的。
建武以後各朝五銖錢比西漢各朝五銖錢輕薄,錢徑多在2.5厘米,重3.4-3.4克,厚約0.1厘米,一般為3克,外郭較窄。「五銖」二字寬肥圓柔,筆劃較粗且淺,面文「五」字中間交筆彎曲,上下兩橫不出來,「銖」字「金」字頭呈三角形,比西漢五銖金字旁大,「金」字四點較長;「朱」字頭圓折,中間直筆,兩端較細;製作精緻,文字書體規范。銅質為淺紅色,還有各種記號,如星、橫畫、豎畫等。「星」有一星與多星之別,或半圓點,或三角點等。依其位置而言,則有穿上星、穿下星、穿上下各一星,也有穿上橫、穿下星。多星者多橫排成列。一般來說,這些帶記號的東漢五銖要比不帶記號的輕薄,鑄造工藝也比較粗糙,字口淺平,銅質為黃色。其中有許多可能是東漢中後期鑄造的。
建武年間鑄造的五銖,有紀年銅模盒傳世,可以為證,從此時起,東漢五銖的「朱」旁,上橫圓折,已經成為明顯特徵。東漢五銖的斷代,除 「建武五銖」有傳世的銅模盒以斷定外,明帝以後,則難以區分具體年代。幸好通過洛陽燒溝漢墓出土五銖錢的分期,可以認定穿上或穿下有一「平」字的五銖(稱為「平當五銖」)也應該屬於這個時期所鑄。但它的時期較晚,下限可能已經進入三國。「東漢五銖」是五銖錢中遺留較多的一種。
「四齣五銖」又稱「四齣文錢」。所謂「四齣」,是指錢幕從方孔的四角向外引出一道陽文直線到達外部,這可能是為了防止銼磨錢背盜銅用的防範技術。東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鑄的「四齣五銖」比一般「東漢五銖」鑄造得要好,錢的重量也要重一些。它的直徑為2.5厘米,穿徑約8毫米,廓厚0.15厘米,重3.6-4克。漢靈帝性極貪婪,「帝本侯家,宿貧,每嘆桓帝不能作家居,故聚為私藏」(《後漢書·張讓傳》)。堂堂一國之君,普天下都是他的,還嫌不夠,還要賣官攬錢以充金庫。在這樣的昏君統治下,老百姓哪還有好日子。
橫遭漢靈帝宰割的廣大窮苦百姓怨聲載道。「四齣五銖」鑄行後,人們咒罵說「京師將破,天子下堂,四散而去」。
董卓小錢 東漢末年,董卓專權。董卓本一涼州豪強,漢靈帝時曾任並州牧。黃巾起義,他借何進徵召之機,帶兵入洛陽。他先廢少帝,立獻帝,專斷朝政;後焚燒洛陽,挾天子,自封為太師。董卓生性貪婪,為了搜刮民財,於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毀「金人」,秦始皇所鑄十二金人(銅人)中的九個,鑄成小錢。這種錢直徑只有1.2-1.5厘米,重0.5-1克左右,而且既無內廓又無外廓,「五銖」二字模糊不清,很難辨認,世人諷刺為「無文錢」,董卓這種無文小錢,錢體輕小,製造粗劣。以一個「金人」重量十二萬斤計算,董卓少說也可得錢七八萬億枚。這是東漢朝廷的最後一次鑄錢,流通地區狹小,只限長安、洛陽一帶。他以此在離長安一百多里的現陝西戶縣,建造了一個稱作郿塢的城堡,城內金銀財寶不計其數,單是糧食就足足能吃三十年。
董卓的這種小錢的流通必然會加劇通貨膨脹,很快就出現了「谷石數萬(枚)」的情形。用一擔錢去換一石谷,貧苦百姓哪能吃得起。當時民怨沸騰,飢民蜂起,漢五銖制度被董卓徹底破壞了,東漢王朝也被他推向了死亡的邊緣。於是曹操趁機取漢,不久時代就進入了三國時代。
東漢磨邊五銖和剪鑿五銖 磨邊五銖,亦稱「磨邊錢」,即磨去外廓、邊緣之錢。磨邊五銖始見於洛陽燒溝漢墓出土的第一型晚期。東漢中晚期常見,東漢末年更多。磨邊的方法,據說「多數是用一根木質或金屬的方棍穿進錢的穿孔,每次約百枚或更多一點,然後兩端固定,在磨上打磨錢幣的輪廓。通過加工,磨邊錢要比一般的五銖錢的錢徑小0.15-0.2公分。錢重減輕1克左右,就是說五銖錢經過這次加工,本身的重量減輕三分之一左右。但是一般情況下不會影響到錢的面文,並且錢幣的邊緣都比較光滑。磨邊的目的在於取銅,用來作為鑄造新錢的原料。為此五銖錢大幅度地減重貶值。剪鑿五銖,或稱剪鑿錢,是剪邊錢或綖環錢的總稱。其法是將一枚錢鑿成內外兩枚。剪鑿錢西漢時期已出現,到東漢桓帝、靈帝時期(公元147-184年)更加增多,以至達到泛濫的地步。
剪邊五銖錢就是被剪鑿了外圍或沖鑿了外廓的錢。錢文「五銖」二字僅剩一半,故又稱「對文五銖」。對文五銖的錢徑大小不一,經過測定,錢徑一般不足2厘米,重多在1.5克左右,對文五銖的邊緣都有被沖截的痕跡。剪邊五銖錢據認為還有另一種加工方法,即用剪刀一枚一枚地剪去錢的輪廓。一般情況下,剪邊錢要比磨邊錢所去的輪廓更多一些,大多要把錢幣的面文減去一些,形成錢幣文字不完整的現象。從錢幣的邊緣看,剪邊錢又不像磨邊錢那樣光滑工整,錢的直徑大小也有較大的差異。錢直徑多數為2.05-2.2厘米之間,錢的重量多數減重五分之二或更多一點。區別磨邊錢與剪邊錢的主要依據是邊緣加工的痕跡與錢的直徑。
綖環五銖錢就是被剪去或沖鑿去內圈的錢,錢僅剩邊緣,呈環狀,錢文「五銖」二字有的只剩一半。
無論磨邊五銖、剪邊五銖還是綖環五銖,都不是法定貨幣。它們的出現主要是由於經濟的混亂,幣值不穩,物價昂貴,惟利是圖者剪鑿五銖錢,一個錢當兩個錢用,謀取私利。這是當時政治局勢動盪、經濟蕭條與貨幣流通狀況惡化的必然結果。
東漢晚期的剪鑿五銖曾大量發現。其中剪輪五銖比較多,綖環五銖較少。1953年,洛陽燒溝漢墓出土各型磨廓(剪輪)五銖1858枚,綖環五銖8枚。1969年,甘肅武威雷台東漢墓出土銅錢21017枚,其中剪輪五銖594枚,綖環五銖1枚。1973年,江蘇丹徒出土東晉窖藏銅錢140餘公斤,其中剪輪五銖約有90公斤左右,綖環五銖僅20餘枚。1975年,陝西扶風段家小寨漢墓出土西漢綖環五銖,錢文余有「銖」、「五」各一半,有的僅余字的三分之一,重1克;出土東漢磨廓五銖72枚,東漢剪輪五銖967枚。
東漢五銖從文字上看,「五」字交筆處略圓曲,「銖」字的金字頭呈三角形,「朱」字頭呈圓折形,比西漢五銖錢略顯圓折。以上介紹的就是一些比較有特點的東漢五銖錢。
❽ 五銖錢的簡史
秦半兩漢五銖
秦朝滅亡後,西漢初期仍使用秦制半兩錢,由於允許民間私鑄,錢制較亂,以致出現重僅一克的莢錢。民間還出現剪邊半兩,也就是一些投機商將秦制的半兩,用剪刀剪下一圈,七到八個半兩,就可剪下一個半兩的青銅,用剪下的銅再鑄半兩,這樣以來,導致貨幣失衡,給當時的經濟造成一度的混亂,以至於後世出現剪邊半兩很多,呂後發現問題後,積極主張幣制改革,並且親自參與了錢幣的設計,為了防止剪邊,在方孔圓錢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圍邊,定五銖為計重單位,漢五銖從此誕生。五銖錢是秦漢貨幣史上的一大轉折,實現了中央對貨幣鑄造權的集中統一。西漢時期的五銖錢,枚重五銖,形制規整,重量標准,鑄造精良。王莽篡漢以後,改國號為新朝,王莽頒布一系列改變幣制的法令,禁五銖,行新錢,先後規定的貨幣三十餘種,其形式模仿周制,等級龐雜,使用不便,不足值的大額貨幣泛濫,苛法強制推行,導致經濟的極大混亂,不久即告失敗。由於王莽禁漢,導致大量的漢五銖被集中銷毀,王莽下令,凡使用五銖或收藏五銖的,重則極刑輕則鞭刑,一度盛行的五銖錢,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東漢建武十六年,光武帝劉秀重新推行為王莽改制所一度中斷的五銖錢制,對社會經濟的恢復起到積極的作用。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貨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變期,隋代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統一標準的五銖錢,同時嚴禁私鑄及其他舊幣使用。至開皇五年隋五銖便成為國內統一的法定貨幣。唐朝開國以後,通行720年的五銖錢從此退出了錢幣歷史的舞台,改鑄開元通寶。錢幣從此向唐宋年號、寶文錢制轉變。
西漢五銖
鑒於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後引起的吳楚叛亂等嚴重後果,漢武帝在統治期間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才使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貨幣問題得到了比較徹底的解決。
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行三銖錢,重如其文。這是恢復銅鑄幣名義價值與法定重量相一致的一個措施。但是由於三銖錢與四錢重的半兩錢等價使用,於是又導致盜鑄盛行,因此到了建元五年春「廢三銖錢,行用半兩錢」。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從新鑄造三銖錢並造皮幣和白金(銀)幣,還頒布了盜鑄金錢者死罪令。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又進行了第四次幣制改革。這次改革僅是「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五銖錢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規定,錢文「五銖」從此啟用。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後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西漢時的五銖錢有郡國五銖、赤(側)仄五銖、三官五銖、宣帝五銖以及小五銖,金五銖等等。五銖錢誕生前夕,因半兩錢瀕臨崩潰,市場一片混亂,各級政府與商民爭利,都拚命鑄錢,使得通貨過度膨脹,錢幣的購買力急速下降,物價飛漲。民眾無法生存,相繼放棄生產,流亡他鄉,靠出賣勞動力來糊口;或者是鋌而走險,加入私鑄行列,期圖賺取厚利。武帝初年,百姓因私鑄而死亡的近萬人,而私鬥殞命的、畏罪自殺的都無法計算,可見問題非常嚴重。漢武帝元狩五年,詔令各郡國鑄行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又叫元狩五銖。錢文為「五銖」,小篆書,光背,正面有輪無郭,背面則輪郭俱備。錢直徑2.5厘米左右,重約3.5-4克。「五」字交筆斜直或有彎曲;「銖」字的「朱」頭呈方折型,「金」字頭較小,彷彿如一箭鏃。少數錢上有一橫劃。其材料改用紫銅,因而有紫紺錢之稱。但各地技術水平不同,銅礦的成分有差別,官吏了解命令的程度與奉行的態度很難一致,所以鑄出的錢差別很大,有的與舊漢半兩一樣,背平無輪郭,有的穿孔大,肉薄,也有肉厚的。一般地說,都具有偷工減料不夠五銖重的現象,而且越鑄越輕,越晚越粗劣,有重蹈半兩、三銖錢覆轍的現象。政府改鑄五銖錢,主要目的是樹立信譽,穩定金融,使私鑄者無利可圖,自行放棄犯法的勾當,以徹底解決私鑄問題。各郡國官吏,因舊的習慣難改,依舊上下聯手,以謀中飽私囊。漢武帝採納了公卿們的建議,於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國的鑄幣權,由中央政府統一鑄造,統一貨幣發行,從而防止了另一次惡幣的泛濫。
漢武帝收回鑄幣權以後,由漢武帝中央政府統一鑄錢。三官五銖就是這個時候鑄造的。該錢製作精美,邊郭工整,重量准確,錢文秀麗,為錢中楷模。三官指鍾官、辨銅、均輸(技巧),統指政府鑄錢的機構。中央為推廣均輸法,新設水衙都尉一官,在長安上林苑辦公。上林苑是政府鑄錢的機構,是漢初在原秦代舊苑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皇家園林,規模宏大,有離宮70所,周圍面積達300餘里,包括現今的西安、周至和戶縣。
上林三官五銖錢的特點
一、錢文嚴謹規矩,「五銖」二字修長秀麗,風格較為一致,「五」字交筆緩曲,上下與兩橫筆交接處略向內 收。「銖」字「金」頭有三角形、箭鏃形兩種,四點方形較短。「朱」字頭方折,下垂筆基本為圓折,頭和尾與「金」字旁平齊,筆畫粗細一致。
二、錢型整齊,直徑25-25.5毫米,穿直徑約0.97厘米,郭厚0.15-0.2厘米,寬0.1-0.14厘米,比郡國五銖的郭略寬,且深峻平整,連接錢肉的一面垂直。背有內外郭,個別內郭四角微凸。
三、重量以3.5-4克者為多,少數的超過4克。
四、鑄工精細,面背比較平整,內外郭寬窄均勻,規矩整齊。
五、記號有穿上橫和下半星兩種。
六、三官五銖幣材的顏色為紅色,含銅量在70%以上,含鉛量約20%,比郡國五銖略低,但配比合理,物理性能好。上林三官五銖錢的鑄造工藝先進,多為銅范或製作極精細的泥范所造。三官錢形制及「朱」字頭方折的特點,系由三銖錢繼承而來,進而成為此後西漢時期五銖錢基本特徵。上林三官五銖是西漢五銖錢中比較容易見到的一種。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洛陽燒溝和洛陽西郊先後發掘漢墓群,出土了大量的漢代鑄幣,上林三官五銖在兩處漢墓中都有出土。
錢幣業務由三官署統一辦理,有許多好處:第一、使錢幣標准化,規律化;第二、提高鑄錢技術水準;第三、增加了生產量;第四、有效防止私鑄;第五、容易控制發行。
三官錢初期重量超過五銖,製作精美前所未有,而且鑄錢技術採用銅范法,鑄出的錢幣重量上都是一致的,絕對合乎標准,鑄出的錢邊緣都加以打磨,非常整齊,故有「赤仄錢」之稱。新錢鑄成後,政府用以收兌郡國錢,一枚兌劣錢5枚。到了元鼎四年(公元前117年),劣錢已經大部分收回,後明令禁止郡國錢永不許流通。
五銖發行三十一年後,漢武帝崩殂。在此期間,鑄成的錢數量很多,錢的範式也有變化。比如文字的大小、書法結構都有出入,至於穿上半月、穿下半星、穿上下橫、星月文、四決文等可能是爐別的標志。
西漢昭帝年間(公元前86年-前74年),一切以謹慎守成為主,對外戰爭大致已結束,對內則鼓勵生產,經濟狀況比武帝末年還要好。昭帝五銖大小和武帝時三官五銖相同,但重量要比三官五銖輕,一般又比宣帝五銖略重。從書法上看,錢文「五」字變化較大,一般字形瘦長,「五」字兩邊交筆已變彎曲,兩股末端有明顯的收斂,上下橫有的較長而接於外郭;「銖」字「朱」字頭方折,「金」字旁呈三角形,明顯低於「朱」字。面文外郭較高窄,但比郡國五銖及三官五銖略低,有穿上一橫或穿下半星記號。銅色深紅,鑄造技術比三官錢略顯粗糙。繼昭帝之後,宣帝在位二十四年(公元前73-前49年),吏治清明,四海無事,國泰民安,物阜年豐,是西漢的黃金時期。同時國際貿易也很發達,也是西漢的最高峰。因此年年鑄錢,很快發行出去,又很快迴流到國庫中來。宣帝末年,庫中存錢八十多億。宣帝五銖是漢宣帝在位期間鑄行的。該錢銅質、形制、書體、鑄造均已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錢文筆畫挺拔,給人以清秀超逸之感。「五」字交筆彎曲,上下橫畫超出交筆末端外,「銖」字的「金」頭多呈等腰三角形而低於「朱」字。此外還有一個特徵,就是該錢的外郭由外向內作坡狀傾斜。錢直徑有25和26毫米兩種,最常見的郭厚1.5厘米,穿寬1厘米,重3.5克左右,面郭約厚1.5-2厘米。在兩漢五銖中這種錢的面郭最寬。其形制整齊,肉面光潔,錢內外郭略高於錢肉,薄厚一致。宣帝鑄錢以工整敦厚著稱,在西漢錢中地位極高。
小五銖約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鑄,俗稱「雞目錢」、「鵝眼錢」,由其形小而得名。在出土的西漢錢幣中,有漢代文獻記載的小型五銖錢,這種錢及錢范出自西漢時期的墓葬或遺址中,其中,漢宣帝杜陵一號陪葬坑中所出土的是有確切紀年的一例。
小五銖面文「五銖」,鑄造精美,面有周郭,無好郭,背側肉好,周郭俱備,文字清晰。錢直徑在1.15-1.2厘米之間,重約0.62-0.65克。錢文書體亦與武帝、昭帝、宣帝三代各有區別。「五」字交股有的較直,有的略彎,也有的彎曲甚大,形制上有的穿上橫畫如三官錢式,也有如五銖最常見的面內無郭的一種。這說明小五銖並非一朝所鑄,也同普通五銖一樣,分別鑄造於武帝以後的西漢各個時期。就出土情況,尤其是從漢宣帝陪葬坑的出土情況看,小五銖是成串地亂置在十件大陶俑之間,說明這是冥錢而非行用錢。
剪輪五銖錢又稱「磨郭五銖」、「剪郭五銖」。武帝初鑄五銖時「周郭其質」,以防止奸民從錢背面磨銅取熔。可是西漢後期竟出現另一種磨邊的剪輪五銖,是一種用普通五銖錢經磨鑢加工而減重的錢幣。實際上這種五銖叫磨邊五銖最為貼切。
西漢後期成帝、哀帝之世,社會矛盾尖銳,災荒相繼,幣制也隨之混亂,剪輪五銖就勢此時開始出現的。
剪輪五銖是幣制混亂時代的產物,洛陽燒溝及洛陽西部發掘的西漢墓中都有出土。
1980年,陝西省咸陽市土原下發現金質五銖一枚,錢直徑2.6厘米,厚0.2毫米,重9克,面背均有郭,正面外郭較背部稍寬,面穿方正,上有橫畫。「五銖」二字小篆陽文工整,「五」字交叉處彎曲,上下兩橫較長,「銖」字的「朱」字頭方折,「金」字頭呈三角形,製作精美,色澤金黃,誠為罕見的稀世珍品。
西漢五銖錢從漢武帝元狩五年始鑄,至隋朝的隋五銖止,一直沿用了七百多年。
東漢五銖
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都城洛陽,是年為延武元年。
東漢王朝剛剛建立,經濟基礎薄弱,社會動盪。半兩錢、西漢五銖錢、王莽的貨泉和大泉五十等,雜混在民間流通。直到延武十六年(公元40年)才重鑄五銖錢。自此以後,東漢各帝均鑄五銖錢。不過,從光武帝到明帝、章帝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五銖錢沒有顯著變化,古錢學家將東漢前期鑄行的五銖錢稱為「延帝五銖」。隨著時間的推移,政治、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東漢後期特別是東漢末年,通貨膨脹嚴重,人民生活貧困,統治階級為了挽救經濟危機,在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改鑄「四齣文」五銖錢。更有甚者,在獻帝時,董卓鑄無文小錢,致使原本混亂的幣制越發不可收拾。 建武以後各朝五銖錢比西漢各朝五銖錢輕薄,錢徑多在2.5厘米,重3.4-3.4克,厚約0.1厘米,一般為3克,外郭較窄。「五銖」二字寬肥圓柔,筆劃較粗且淺,面文「五」字中間交筆彎曲,上下兩橫不出來,「銖」字「金」字頭呈三角形,比西漢五銖金字旁大,「金」字四點較長;「朱」字頭圓折,中間直筆,兩端較細;製作精緻,文字書體規范。銅質為淺紅色,還有各種記號,如星、橫畫、豎畫等。「星」有一星與多星之別,或半圓點,或三角點等。依其位置而言,則有穿上星、穿下星、穿上下各一星,也有穿上橫、穿下星。多星者多橫排成列。一般來說,這些帶記號的東漢五銖要比不帶記號的輕薄,鑄造工藝也比較粗糙,字口淺平,銅質為黃色。其中有許多可能是東漢中後期鑄造的。
建武年間鑄造的五銖,有紀年銅模盒傳世,可以為證,從此時起,東漢五銖的「朱」旁,上橫圓折,已經成為明顯特徵。東漢五銖的斷代,除「建武五銖」有傳世的銅模盒以斷定外,明帝以後,則難以區分具體年代。幸好通過洛陽燒溝漢墓出土五銖錢的分期,可以認定穿上或穿下有一「平」字的五銖(稱為「平當五銖」)也應該屬於這個時期所鑄。但它的時期較晚,下限可能已經進入三國。「東漢五銖」是五銖錢中遺留較多的一種。
「四齣五銖」又稱「四齣文錢」。所謂「四齣」,是指錢幕從方孔的四角向外引出一道陽文直線到達外部,這可能是為了防止銼磨錢背盜銅用的防範技術。東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鑄的「四齣五銖」比一般「東漢五銖」鑄造得要好,錢的重量也要重一些。它的直徑為2.5厘米,穿徑約8毫米,廓厚0.15厘米,重3.6-4克。漢靈帝性極貪婪,「帝本侯家,宿貧,每嘆桓帝不能作家居,故聚為私藏」(《後漢書·張讓傳》)。堂堂一國之君,普天下都是他的,還嫌不夠,還要賣官攬錢以充金庫。在這樣的昏君統治下,老百姓哪還有好日子。橫遭漢靈帝宰割的廣大窮苦百姓怨聲載道。「四齣五銖」鑄行後,人們咒罵說「京師將破,天子下堂,四散而去」。
董卓小錢東漢末年,董卓專權。董卓本一涼州豪強,漢靈帝時曾任並州牧。黃巾起義,他借何進徵召之機,帶兵入洛陽。他先廢少帝,立獻帝,專斷朝政;後焚燒洛陽,挾天子,自封為太師。董卓生性貪婪,為了搜刮民財,於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毀「金人」,秦始皇所鑄十二金人(銅人)中的九個,鑄成小錢。這種錢直徑只有1.2-1.5厘米,重0.5-1克左右,而且既無內廓又無外廓,「五銖」二字模糊不清,很難辨認,世人諷刺為「無文錢」,董卓這種無文小錢,錢體輕小,製造粗劣。以一個「金人」重量十二萬斤計算,董卓少說也可得錢七八萬億枚。這是東漢朝廷的最後一次鑄錢,流通地區狹小,只限長安、洛陽一帶。他以此在離長安一百多里的現陝西戶縣,建造了一個稱作郿塢的城堡,城內金銀財寶不計其數,單是糧食就足足能吃三十年。 董卓的這種小錢的流通必然會加劇通貨膨脹,很快就出現了「谷石數萬(枚)」的情形。用一擔錢去換一石谷,貧苦百姓哪能吃得起。當時民怨沸騰,飢民蜂起,漢五銖制度被董卓徹底破壞了,東漢王朝也被他推向了死亡的邊緣。於是曹操趁機取漢,不久時代就進入了三國時代。
東漢磨邊五銖和剪鑿五銖磨邊五銖,亦稱「磨邊錢」,即磨去外廓、邊緣
之錢。磨邊五銖始見於洛陽燒溝漢墓出土的第一型晚期。東漢中晚期常見,東漢末年更多。磨邊的方法,據說「多數是用一根木質或金屬的方棍穿進錢的穿孔,每次約百枚或更多一點,然後兩端固定,在磨上打磨錢幣的輪廓。通過加工,磨邊錢要比一般的五銖錢的錢徑小0.15-0.2公分。錢重減輕1克左右,就是說五銖錢經過這次加工,本身的重量減輕三分之一左右。但是一般情況下不會影響到錢的面文,並且錢幣的邊緣都比較光滑。磨邊的目的在於取銅,用來作為鑄造新錢的原料。為此五銖錢大幅度地減重貶值。剪鑿五銖,或稱剪鑿錢,是剪邊錢或綖環錢的總稱。其法是將一枚錢鑿成內外兩枚。剪鑿錢西漢時期已出現,到東漢桓帝、靈帝時期(公元147-184年)更加增多,以至達到泛濫的地步。剪邊五銖錢就是被剪鑿了外圍或沖鑿了外廓的錢。錢文「五銖」二字僅剩一半,故又稱「對文五銖」。
對文五銖的錢徑大小不一,經過測定,錢徑一般不足2厘米,重多在1.5克左右,對文五銖的邊緣都有被沖截的痕跡。剪邊五銖錢據認為還有另一種加工方法,即用剪刀一枚一枚地剪去錢的輪廓。一般情況下,剪邊錢要比磨邊錢所去的輪廓更多一些,大多要把錢幣的面文減去一些,形成錢幣文字不完整的現象。從錢幣的邊緣看,剪邊錢又不像磨邊錢那樣光滑工整,錢的直徑大小也有較大的差異。錢直徑多數為2.05-2.2厘米之間,錢的重量多數減重五分之二或更多一點。區別磨邊錢與剪邊錢的主要依據是邊緣加工的痕跡與錢的直徑。綖環五銖錢就是被剪去或沖鑿去內圈的錢,錢僅剩邊緣,呈環狀,錢文「五銖」二字有的只剩一半。 無論磨邊五銖、剪邊五銖還是綖環五銖,都不是法定貨幣。它們的出現主要是由於經濟的混亂,幣值不穩,物價昂貴,惟利是圖者剪鑿五銖錢,一個錢當兩個錢用,謀取私利。這是當時政治局勢動盪、經濟蕭條與貨幣流通狀況惡化的必然結果。
東漢晚期的剪鑿五銖曾大量發現。其中剪輪五銖比較多,綖環五銖較少。1953年,洛陽燒溝漢墓出土各型磨廓(剪輪)五銖1858枚,綖環五銖8枚。1969年,甘肅武威雷台東漢墓出土銅錢21017枚,其中剪輪五銖594枚,綖環五銖1枚。1973年,江蘇丹徒出土東晉窖藏銅錢140餘公斤,其中剪輪五銖約有90公斤左右,綖環五銖僅20餘枚。1975年,陝西扶風段家小寨漢墓出土西漢綖環五銖,錢文余有「銖」、「五」各一半,有的僅余字的三分之一,重1克;出土東漢磨廓五銖72枚,東漢剪輪五銖967枚。
東漢五銖從文字上看,「五」字交筆處略圓曲,「銖」字的金字頭呈三角形,「朱」字頭呈圓折形,比西漢五銖錢略顯圓折。以上介紹的就是一些比較有特點的東漢五銖錢。始鑄於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錢重五銖,上有「五銖」二篆字,故名。錢文「五銖」二字,分列方孔左右,通常是右「五」左「銖」。它的標准重量為4克,錢徑2.5厘米,厚0.12厘米。它繼承了秦半兩錢的形制,確立了圓形方孔,內外有郭,並發展成為輕重大小適度的銅質錢幣。自漢武帝元狩五年至西漢末年,幣制不復改變。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鑄行東漢五銖錢。此錢徑2.5厘米,重3.4~3.5克,外郭較窄。靈帝時鑄「四齣五銖」,即錢背有四道斜紋,由穿孔四角至外郭,其形制、質量與東漢五銖錢同。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蜀漢鑄直百五銖;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始鑄「太和五銖」,宣武帝永平三年(510)鑄「永平五銖」,孝庄帝永安二年(529)鑄「永安五銖」;西魏文帝大統六年(540)鑄「大統五銖」,形制似「永安五銖」。蕭梁初期,曾鑄「大樣五銖」;北齊文宣帝天保四年(553)鑄「常平五銖」。581年,隋統一後,另鑄「開皇五銖」,結束了長達一百餘年幣制混亂的局面。唐武德四年(621)鑄「開元通寶錢」,廢止五銖錢。五銖錢流通七百餘年,是中國歷史上鑄造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久的錢幣。
隋五銖特點
隋五銖邊郭較闊,五字交叉兩筆較直,近穿處有一道豎畫。標准隋五銖錢一般徑2.4厘米,重2.8克左右,重者可達3.5克以上;小型隋五銖錢徑2.3厘米左右,重2克左右。隋五銖大多銅質較好,製作規整,外廓寬平,有的銖字金首三角內斜,朱首方折,有大小兩種。因幣材配劑鉛量增加,錢色發白,故稱白錢。
開皇五銖,隋文帝開皇元年鑄造。錢徑一般為2.4厘米,廓寬0.2厘米,穿徑0.8厘米。肉、穿多為周廓,面有周廓,面無內廓,穿右「五」字左邊有豎劃,開皇五銖平均每枚重量為2.8克左右。
❾ 東漢古錢幣就寫著五銖
漢自建立以來,貨幣沿襲秦朝的半兩,但是品質低劣,實際重量往往只有八銖、四銖、甚至更輕,有的薄如榆聯,被稱為「榆莢錢」,貴族、豪商大肆盜鑄錢幣,造成幣制混亂。郡國鑄幣失控也是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發生的原因之一。漢武帝即位後,一方面出於中央政府在經濟管理和政治統治上需要,
漢五銖
另一方面由於對外征伐帶來的歲出增加令國庫日窘,故十分重視幣制問題,先後進行六次幣制改革。第六次改革推行「三官五銖」,一舉解決困擾西漢金融多年的私鑄、盜鑄問題,既穩定了金融,又將漢高帝下放民間的鑄幣權重新統一於中央政府,於是幣製得到長期穩定。五銖錢成為自漢武帝時代直到隋朝七百餘年間國家鑄幣的主要形式。[11] .3厘米漢墓中經常出土的直徑約2,重量約3.5克的五銖錢,就是漢武帝時代第六次幣制改革產生的「三官五銖」。
西漢末期至新朝,王莽推行的一系列幣值改革一度引起了幣制的混亂。到東漢初期,王莽幣才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貨幣變更
在西漢早期,開國皇帝漢太祖(約公元前202年—195年)為了支持私鑄,關閉了政府造幣廠(此處已修改)。漢太祖的寡婦皇後呂雉,作為太皇太後,她在公元前186年廢除了私營鑄幣。她首次發行了由政府鑄造的重5.7克(0.20盎司)的銅幣。而在公元前182年發行了另一種重1.5克(0.053盎司)的錢幣。改用重量較輕的錢幣造成了大范圍通貨膨脹,因此公元前175年,漢文帝(約公元前180-157年)頒布了私營鑄幣廠禁令;它們只允許鑄造重量剛好為2.6克(0.092盎司)的錢幣。公元前144年,即漢景帝(約公元前157年-141年)統治末期,私營鑄幣被再一次廢除。盡管如此,中央及地方郡政府仍繼續發行重2.6克(0.092盎司)的銅錢。直到公元前120年,那一年間,錢幣被1.9克(0.067盎司)的銅錢所代替。其他貨幣也在這一年間發行。徵集政府稅收時使用面值四十萬的綉花白鹿皮代紙幣。漢武帝還採用三種面值分別是三千、五百和三百的銀錫合金錢幣;所有的錢幣重量都在120克(4.2盎司)以下。
白金三品龜幣
公元前119年,政府發行了重3.2克(0.11盎司)的五銖錢;該錢幣是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前的標准貨幣。在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短暫自立的新朝時期(公元9到23年),政府分別在公元7年、9年、10年和14年採用了幾個新的貨幣單位。這些單位(包括銅刀幣、金、銀、龜幣及貝幣)的市場價格與它們的重量不符,從而貶損了錢幣的價值。在新朝滅亡後的大范圍內戰有所緩解後,漢光武帝(約公元25-57年)在馬援的鼓動下,於公元40年重新採用了五銖銅幣。由於各個郡發行貨幣的質量低,重量輕,中央政府於公元前113年關閉了所有的郡鑄幣廠,並賦予中央政府水路及公路掌管者獨有的鑄幣權。盡管在東漢初始中央政府發行的貨幣都轉移到了大司農(中央政府九卿之一)的辦公室,中央政府仍然保持了對貨幣發行的壟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