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海豹「不想回大海」引起海豹死亡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水開了。
❷ 海洋的統治者有哪些
哺乳動物、爬行動物、海鳥並列為海洋的統治者。它們各有各的本領,也是其他海洋動物所望塵莫及的。
海洋哺乳動物
在茂密的海藻叢中,不時會傳來一種古怪的海洋歌聲,這些嘯叫聲和啾啾、唧唧聲都是海洋中的脊椎動物發出來的。為了呼吸和哺育幼仔,這些海洋脊椎動物會經常躍出海面,這就是外表酷似魚類的海洋哺乳動物。
在所有哺乳動物中,海洋哺乳動物是適應海洋環境的特殊類群,人們通常把它們稱作「海獸」。今天生活在海洋中的海獸的祖先是陸生哺乳動物,它們經過億萬年的演化,逐漸進入海洋,由於各種海獸下水的時間長短不一,因此對水的依賴程度也不盡相同。在我國,目前共有39種海獸。
1.獸中之王——藍鯨
藍鯨
藍鯨是海洋珍稀動物,也是人類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
藍鯨是海洋珍稀動物,也是人類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全身體表呈淡藍色或鼠灰色,背部有淡淡的細碎斑紋,胸部有白色的斑點,褶溝在20條以上,腹部也布滿褶皺,長達臍部,並帶有赭石色的黃斑。雌獸在生殖孔兩側有乳溝,內有細長的乳頭。與身體相比,藍鯨的頭部相對較小,呈扁平狀,有2個噴氣孔,位於頭的頂上,吻寬,口大,嘴裡沒有牙齒,上頜寬,向上凸起呈弧形,生有黑色的須板,每側多達300~400枚,長90~110厘米,寬50~60厘米。它的耳膜內每年都會積存很多蠟,人們可以根據蠟的厚度來判斷其年齡。藍鯨的上頜部有一塊白色的胼胝,曾經長有毛發,後來經過演化,毛發都退掉了,就留下一塊疣狀的贅生物。由於這塊胼胝在每個個體上的形狀各不相同,就像是穿著不同的服裝一樣,很容易辨別出不同的個體。藍鯨的背鰭特別短小,其長度不及體長的1.5%,鰭肢也不算太長,約為4米左右,具4趾,其後緣沒有波浪狀的缺口,尾巴寬闊而平扁。藍鯨的整個身體呈流線型,看上去好似一把剃刀,所以人們又把它稱作「剃刀鯨」。
在1904年,人們捕捉到了一條最大的藍鯨,地點在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附近。這條藍鯨長33.5米,體重195噸,相當於三十幾頭大象的重量。它的舌頭重約3噸,它的心臟重700公斤,肺重1500公斤,血液總重量約為8~9噸,腸子有兩百多米長。軀體如此巨大的藍鯨,只能生活在浩瀚的海洋中,其他地方恐怕都容納不下它。
2.潛水冠軍——抹香鯨
抹香鯨
抹香鯨身體的最大特徵是頭重尾輕,宛如一條巨大的蝌蚪,頭部佔去全身的1/3,看上去像個大箱子。
抹香鯨身體的最大特徵是頭重尾輕,宛如一條巨大的蝌蚪,頭部佔去全身的1/3,看上去像個大箱子。它鼻孔也很特別,只有左鼻孔暢通,且位於左前上方。所以,它呼吸時噴出的霧柱是以45°角向左前方噴出的。抹香鯨的牙齒足有20多厘米長,每側有40枚~50枚,卻是它只有下頜長牙,而上頜只有被下頜牙齒「刺出」的一個個的洞。抹香鯨的本領很強大,獵物一旦被它咬住想脫身就難了。它最喜歡的食物是深海大王烏賊,常因追獵巨烏賊而「屏氣潛水」長達1.5小時,可潛到2200米的深海。它因此練就了一身相當了得的潛水功夫,故稱它為哺乳動物潛水冠軍。
抹香鯨有著非常高的經濟價值,巨大的「頭箱」中盛有一種特殊的鯨蠟油。這是一種作用很大的潤滑油,許多精密儀器,如手錶、天文鍾甚至火箭,幾乎都離不開它。一頭大抹香鯨的頭部,可以裝一噸鯨蠟油。著名的龍涎香是抹香鯨腸內的一種分泌物,它是一種足以和麝香媲美的名貴香料,抹香鯨的名字便是由此而來。
3.海上霸王——虎鯨
虎鯨
虎鯨的身體強壯而有力,同時殘暴貪食,是企鵝、海豹等動物的天敵。
虎鯨是齒鯨類的一種。其身體長為8~10米,體重約9噸。背呈黑色,腹為灰白色,有一個尖尖的背鰭,背鰭彎曲長達1米,嘴巴細長,牙齒尖銳。
虎鯨體側有一塊向背後方向突出的馬鞍形灰白色斑,使它風格獨具。虎鯨身體強壯,行動敏捷,游泳迅速,每小時可達55公里。游泳時,雄鯨高達1.8米的背鰭突出於水面上,與古時候的一種武器「戟」倒豎於海面的形狀頗為相似,所以虎鯨又有「逆戟鯨」的別名。
虎鯨的身體強壯而有力,同時殘暴貪食,是企鵝、海豹等動物的天敵。有時,人們還會在海上屢屢目睹虎鯨襲擊海豚、海獅以及大型鯨類的驚心動魄的情景,它可說是遼闊海洋里的霸王。
4.海之驕子——海豚
海豚躍出水面
海豚每小時的游速可達70公里,相當於魚雷快艇的中等速度,著實令人驚嘆。
在鯨類王國里,海豚是體型較小的一類,它的種類很多,共有近62種。它體長1.2~4.2米,體重23~225千克,嘴巴尖且長,上下頜各有約101顆尖細的牙齒,主要以小魚、烏賊、蝦、蟹為食。海豚喜歡過群居生活,少則幾頭,多則幾百頭,場面壯觀至極。
海豚有著超群的本領和超凡的智慧。它的模仿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強,經過訓練,就能打乒乓球、跳火圈等。除了人類外,海豚的大腦是最發達的。人的大腦占本人體重的2.1%,海豚的大腦占它體重的1.7%。海豚的大腦由完全隔開的兩部分組成,當其中一半大腦處於睡眠狀態時,另一半卻在覺醒中。每隔十幾分鍾,它們的活動狀態就變換一次,節奏感很強。正是因為海豚大腦兩半球睡眠和覺醒的交替,所以海豚看起來彷彿永遠不眠不休地在海水中游動。
根據物體所發出的回聲,海豚很輕易就能判斷出目標的遠近、方向、位置、形狀,甚至物體的性質。有人曾做過這樣的試驗,將海豚的眼睛蒙上,把水攪渾,看它們是否能迅速、准確地追到目標物,結果海豚確實做到了。海豚不僅有敏銳的聽覺,還有高超的游泳技術和異乎尋常的潛水本領。據測驗,海豚潛水可潛至300米,而如果人不穿潛水衣,也僅僅潛到20米水深處。至於它的游泳速度,更是人類所無法企及的。海豚每小時的游速可達70公里,相當於魚雷快艇的中等速度,著實令人驚嘆。
5.海中精靈——海豹
海豹是一種神奇又可愛的海洋哺乳動物。海豹大多生活在寒溫帶海洋中,從南極到北極,從海水到淡水湖泊,都能尋覓到海豹的足跡。海豹體型不大,只有1.3~2米長,最大的個體重150公斤,雌獸略小,重約120公斤,壽命大約為30年。海豹的身體極為平滑,幾乎成完全的流線型,四肢變為鰭狀,善於游泳。海豹為了抵禦嚴寒,在體內積聚了大量脂肪,厚度可達60毫米。除此之外,這一層厚的皮下脂肪還能夠提供食物儲備,產生浮力。
海豹大部分時間是在海中度過的,只有脫毛、繁殖時才到陸地或冰塊上生活。上岸時多選擇海水漲潮能淹沒的內灣沙洲和岸邊的岩礁。在潛水方面,海豹表現得尤為出色,一般可潛到100米左右,在水深的海域還可潛到300米,一口氣可潛23分鍾。它的游泳速度也很快,一般可達每小時27公里。海豹主要捕食以魚類和頭足類為食,有時也吃甲殼類。它的食量很大,一頭60~70公斤重的海豹,每天要吃7~8公斤魚。海豹既有很好的聽覺,又有敏銳的嗅覺和視覺,清水中和空中的物體它都能看得很清楚。
6.深海打撈員——海獅
海獅的吼聲很像陸地上的獅子,且雄性海獅頸部長有漂亮的鬃毛,又頗像獅子,因此得名「海獅」。它的四腳像鰭,很適於在水中游泳。海獅的後腳能向前彎曲,使它既能靈活行走,又能像狗那樣蹲在地上。雖然海獅有時候會上岸,但海洋才是它真正的家,只有在那裡它才能捕到食物、避開敵人。因此,一年四季它們大部分都在海上覓食。
海獅喜歡的食物主要有魚、蚌、烏賊和海蜇。它的食量很大,如身體粗壯的北海獅,在飼養條件下一天喂魚最多達40公斤,一條1.5公斤重的大魚它一下子就能吞進肚子里。若在自然條件下,每天的攝食量要比在飼養條件下大2~3倍。
海獅也是一種較為聰明的海獸。經過訓練,它可以表演頂球、投籃、鑽圈、倒立行走等技藝。或許你不知道,海獅的鬍子比耳朵還要靈,能輕松辨別出幾十海里外的聲音。海獅對人類最大的幫助是,潛入海洋深處打撈海中的東西。
7.食草的海獸——儒艮
儒艮的身體長2~3.5米,重300~400公斤,最大的可達1000公斤。它的身體呈紡錘形,即兩頭略尖,中部鼓起。儒艮的頭部較小,前端較鈍,向後方傾斜;嘴巴朝腹面張開,唇上有短而粗的具有觸覺功能的剛毛,以用來尋覓和選擇食物。鼻孔位於頭的背面,左右並列,鼻孔內有結實的瓣門,能夠防止海水的入侵,它的背面呈深灰色,腹面呈灰色,皮膚有很多褶皺,且長有稀而細的短毛。儒艮是海洋中唯一的草食性哺乳動物,並且胃與陸地上的牛一樣分四個室,因此又有「海牛」之稱。
儒艮最喜歡棲息在熱帶海藻叢生的海域或某些河流中,它們也喜歡群居。在水下吃食物時,平均幾分鍾要浮出水面呼吸一次。它們大多在黎明或黃昏時分出來覓食,中午潛伏在30~40米深的淺海底,靜如岩石。它吃草像卷地毯一般,一片一片地吃過去,所經之處被清除得一干二凈,享有「水中除草機」的美譽。
8.北半球的「土著」——海象
海象是地球上北極地區的特有動物,分布在以北冰洋為中心,也包括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最北部一帶海域。因此,有人親切地稱它為「土著」居民。
海象別名海馬,是海洋中除了鯨類以外最大的哺乳動物。頭部扁平,嘴巴短而闊,鼻子粗大,上犬齒形成長達40厘米~90厘米的獠牙,雄雌皆很大,每隻4公斤以上。在挖掘食物、攀登岩石或攻擊敵人時,這一對獠牙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或武器。雄海象體長可達5米,重4噸。海象的後肢能向前屈,貼在腹下,能使它在陸地上靈活向前移動。海象也是一種喜歡群居的動物,每群可從幾十隻、數百隻到成千上萬只。一到炎熱的夏季,它們便成群結隊游到大陸和島嶼的岸邊,或乾脆爬到大塊冰山上曬太陽。海象以小型魚類和魷魚為食,在陸地上不吃任何食物,每天體重下降8公斤。
9.會使用工具的海獸——海獺
海獺是海洋中珍貴稀有的動物。成年雄海獺體長1.47米,體重45千克;雌海獺體形嬌小,體長約1.39米,體重約33千克。海獺頭部很小,身體肥胖,前肢短而裸露,後肢長而扁平,趾件間有蹼,成鰭狀,適於游泳和潛水。尾巴扁而長,約占體長的1/4。海獺僅在休息和生育時上岸,大多時間還是生活在海洋中。它晚間寢於海面,睡覺時用海藻纏住全身,用海藻纏繞住自己的身體,這樣可以防止熟睡後被海浪沖走。可見海獺的警覺性是很高的。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以為只有人類會使用工具,事實證明,動物也會使用工具,海獺就是一個例子。海獺愛吃硬殼動物,如海膽、貽貝、蛤子等。這些動物都有堅硬的外殼,海獺很難咬碎它們。這時,聰明的海獺想到了更堅硬的石塊。它們在海底抓到海膽或其他軟體動物以後,先塞在自己肚皮里的皺摺,再拾一塊石頭,游到水面後仰躺,把石塊放在腹部,然後用前肢抓住海貝用力敲打石塊,直到硬殼敲碎,就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了。吃飽以後,海獺把石頭和剩下的食物藏在皮囊中,即使受到海浪沖擊也不會掉落,以備下次食用。
海獺的毛皮十分珍貴,用它製成的衣服是禦寒的極品。海水的傳熱比空氣要快4倍,而海獺缺少一層像鯨那樣厚厚的皮下脂肪以抗寒,它的皮下脂肪僅占體重的1.8%,但是海獺有一身厚厚的皮毛,國東北貂皮雖有「毛皮之王」之稱,但海獺皮比貂皮還要密4倍。它的身體每平方厘米有12.5萬根毛,同時皮毛上還有一層脂肪,即使潛在深水裡也滴水不進。
形態各異的爬行動物
爬行動物是全身披有角質鱗片,在陸上繁殖的變溫動物。從目前來看,海洋爬行動物包括海龜和海蛇兩類,已滅絕的包括魚龍、蛇頸龍等。海龜與海蛇類爬行動物現主要生活在暖水海洋中,位於北半球暖溫帶的青島近海。其數量稀少,在夏、秋季海水溫度升高時才能偶爾看到它們的身影。
1.長壽之星——海龜
海龜
海龜是名副其實的古老、頑強而珍貴的動物,也是動物中當之無愧的老壽星。
它們在廣闊的海洋中已經徜徉了2億多年,被譽為「海洋活化石」;它們身軀龐大,卻憨態可掬招人喜愛;它們行動緩慢,卻又長年遠涉重洋;它們就是現今海洋世界中軀體最大的爬行動物——海龜。
在海洋龜類中,體型最大的要數棱皮龜了。它最大體長可達2.5米,體重約1000公斤,堪稱「巨龜」。
最初的時候,海龜和中生代傲視群雄的恐龍共同經歷了一個繁榮昌盛的時期。後來地球幾經滄桑巨變,恐龍相繼滅絕,這一中生代生物界霸主全部退出歷史舞台。但是,海龜憑借那堅硬的背甲和腹甲所構成的龜殼的保護,戰勝了自然界帶給它們的一切困難,頑強地生存了下來。海龜是名副其實的古老、頑強而珍貴的動物,也是動物中當之無愧的老壽星。
海龜每當產卵季節時,就會千里迢迢、漂洋過海回到陸地上產卵。而且產卵場必須是沙質細、滿潮時潮水達不到的沙灘。沙灘寬闊而目坡度較小,前面沒有岩礁等大的障礙物,是海龜產卵的最佳選擇場地。
到了晚上,海龜會陸續從海中悄悄爬上沙灘,挖一個大約寬20厘米、深50厘米的坑,開始產卵。海龜的卵就像乒乓球那樣大、那樣圓。由於卵成熟的時間不一致,它有時要分幾次才將卵產完。產完卵後,海龜便用沙將洞口堵住。溫暖的陽光和舒適的沙灘造成一個理想的孵化床,小海龜在其中慢慢地孕育變化。沙地溫度在28℃~30℃時,大約經歷兩個月的時間,小海龜便破殼而出。之後,它會本能地爬進波濤洶涌的大海中,開始自己艱難的生活,循著祖先走過的路徑去游歷大洋。大約經過7年~8年時間達到性成熟,它們又開始生兒育女。成年的海龜,不論漫遊到哪裡,一到產卵期必定會回到陸地上。
海龜憑借什麼准確找到故地,而不會迷航,是人們一直很感興趣的問題。可惜,至今這仍是一個謎。有人認為,海龜有自己的「羅盤」,白天能根據太陽的方位和高度辨別方向,晚上以天上的繁星作為導航。也有人認為,海龜對出生時第一次接觸過的海水氣味,有著超強的記憶力,它就靠靈敏的嗅覺來尋找故土。
除了出生和繁殖生活在陸地以外,海龜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海中,它們既能用肺呼吸,也能利用身體的一些特殊器官直接從海水中吸取氧氣。它的四肢粗壯,形似槳狀,適宜於劃水。海龜在陸地上的行動看起來笨拙,但是到了海里卻活動自如,它已經完全適應了海洋環境。海龜的個體大、活動量大,其食量自然也很大,它每天要吃很多的魚、魚卵、蝦、甲殼類和軟體類以及藻類。海龜沒有牙齒,但是它們的喙卻非常銳利,能夠輕松咬破軟體動物的外殼。從海龜的生活習性來看,其自身的含量大、行動遲緩和具有耐飢耐寒的生理機能,都是其長壽的原因。
海龜溫順而又可愛,全身上下都是寶貝。龜板是龜的腹甲,又稱龜甲,是名貴的葯材和工藝品原料,肉可食用,脂肪可用來是製造香皂和化妝品。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引來了人類的濫捕亂殺,全世界每年約有30多萬只成熟的海龜葬送在人類手裡。為了保護海龜,1960年以後各個捕捉海龜的國家便採取禁挖海龜卵、禁捕海龜等措施,並開展人工養殖海龜。海龜是人類的朋友,為了讓這著名的「活化石」永久地同人類一起生活下去,我們不能再亂捕濫殺它們和破壞它們的生存環境了。總之,保護海龜,人人有責。
2.致命狙擊手——海蛇
海洋深處逍遙自在的海蛇
在海洋深處,海蛇逍遙自在地在石縫中游盪覓食,或者懸垂在珊瑚叢下小憩,時不時還上露出水面呼吸新鮮空氣。即使海洋中的鯊魚很兇猛,但是看到海蛇也要避退三舍。其實,原本海蛇也生活在陸地上,便由於後來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些陸地蛇不得不下海尋覓新的生存空間,開始新的生活。為了能夠適應海洋生活,它們的身體開始逐漸發生變化:腹鱗退化了,身體變成圓柱形,後部直到尾部變得側扁,這樣能夠減少海水的阻力,游動時更加靈活;它的鼻孔朝上,有瓣膜可以開合,能最大面積地接觸空氣,它一口氣可以潛在水中5小時之久。
海蛇在尋找食物時,就像打仗的狙擊手一樣埋伏在洞穴或岩縫里,耐心等待目標物的出現。只要哪個不知情的可憐蟲從旁邊經過,海蛇就會迅速上前咬住對方,然後慢慢吞入腹中。海蛇吃東西的迅速十分緩慢,所以很多時候它不得不將獵物留在海底,自己去海面上呼吸新鮮空氣。海蛇和陸地蛇一樣都是「近視眼」,在黑暗的環境下看不清東西,但是憑著發達的嗅覺,不管怎樣游到哪裡,它總是能輕松靈活地穿過森林般的珊瑚礁,找到自己的目標物。
目前人類已知的海蛇有38種海蛇,下面為大家簡單介紹較常見的幾種。
青環海蛇:體長2米左右,軀干前段較細,頭部很小,體後部及尾部側扁。頭背呈黃橄欖色或深橄欖色,眼後及顳部有黃斑,腹鱗寬度不到體寬的1/4,軀幹部最粗部的背鱗略呈圓形,呈覆瓦狀排列。青環海蛇有毒,在我國沿海均有分布,是我國海蛇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
淡灰海蛇:俗稱黑點海蛇,它的腹鱗特徵類似於青環海蛇,但是它身體最粗部位的背鱗呈六角形或方形,略呈覆瓦狀排列或呈彼此鑲嵌排列,軀幹部前段不太細,頭也不太小。軀幹部深色環紋不達腹部中央,從側面來看,深色環紋其間淺色部分寬。它主要分布於從波斯灣經印度半島沿岸到印澳海域,以及中國的山東、廣西、廣東、海南、台灣等沿海地區。
青灰海蛇:其腹鱗與背鱗特徵與淡灰海蛇相似,但軀幹部深色環紋達腹部中央,構成完整的環紋,從側面來看,深色環紋比其身體上的淺色部分要窄。主要分布於從印度洋經南中國海至印度尼西亞到澳大利亞,以及中國的台灣、山東等沿海地區。
平頦海蛇:俗稱棘海蛇,軀乾的腹鱗不太清晰,與其相鄰的背鱗大小相似,或腹鱗退化。眼睛上下的鱗片正常,不成棘狀。體型粗短,頭部較大,分布於東印度洋經印澳海域到澳大利亞及菲律賓沿海,以及中國的山東、福建、海南、廣西、香港、台灣等沿海地區。
自由翱翔的海鳥
所謂海洋鳥類,就是指以海洋為生存環境的一類鳥。人們在研究海鳥時,主要將它們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大洋鳥,這類鳥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海上,或者是在飛越海洋中度過一生,與大陸完全失去聯系,如管鼻鸌、海燕及鸌科類;一類是海岸鳥,這類海鳥偶爾會到內陸江湖中去,在內陸取食、休息,與內陸聯系密切,屬於「半海洋性」海鳥,如各種鷗類和燕鷗類就屬於這種類型。
當乘船來到海上時,會看到有很多海鳥在盤旋、飛翔。它們的姿勢非常優美,寬大的翅膀強健有力,上下拍打,持續飛很久都不覺得疲倦。
有趣的是,也有些海鳥最大的本領不是飛翔,而是游泳和潛水。它們在進化過程中,已經具備了「水中運動員」的潛質。例如企鵝,它就是一種不會飛的海鳥。它在陸地上行走時顯得很笨拙,但在水裡卻很敏捷,是天生的游泳家,每小時能游30公里,速度直逼潛艇!
海鳥在最初為了適應海洋環境,自身的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有的腳趾之間長出蹼膜,肌肉組織也發達了。另外,在海鳥靠近尾巴的地方長著許多尾脂腺,能分泌油脂,海鳥用喙把油塗在自己的羽毛上,起到保護和潤滑的作用。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使海鳥輕快地游泳,另一方面也會使它保持穩定的體溫。
在海鳥身上,我們還會這樣一種奇特的現象,就是它們喝完水後,會再吐出來。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海鳥的眼睛附近生有一個鹽腺,鹽腺排出的鹽分通過鼻孔流到鳥喙。當海鳥飲過海水後,在15分鍾內,就有含鹽液體順溝流到喙端滴下或甩掉。這樣看上去,就好像是將喝的水再吐掉一樣。
通常情況而言,海鳥要比其他鳥類長壽、晚育,而且有著族群老化問題。大多數海鳥會聚居在一起,少則數十,多則百萬。每到遷徙的季節,它們會聚集成千上萬只向目的地飛去。它們所涉的路途通常很遙遠,橫越赤度或環繞地球飛行等事,時有發生,並不罕見。
❸ 大型海洋生物的壽命
1鯨魚的壽命大概是80年左右,並不是最長壽的。
2鯊魚極少生病,它的壽命一般為70年左右,有的甚至可活到100歲。
3中華白海豚的壽命在35年左右。
4海豹的壽命20年左右,威德爾海豹壽命有時更短。
5一般小章魚的壽命只有3到5年,海地的大章魚就不好說了 另外CCTV上談到預測世界盃的德國章魚時主持人說是五年,錯了找他
6海龜 壽命最大為150歲左右
❹ 海豹會不會淹死
海豹靠肺呼吸,也會被淹死!
(1)老海豹由於牙齒脫落了,無法咬開冰面進行呼吸,經常會被淹死。小海豹也是如此。
(2)海豹在被天敵捉到以後,就是被天敵淹死的。
(3)很多先天有缺陷的海豹也會被淹死!如瞎眼等。
由於海洋污染嚴重,有越來越多的先天有缺陷的海豹出生出來!
這是人類的悲哀!
❺ 女性一般比男性長壽,其他哺乳動物中,雌性壽命也比雄性長嗎
女性比男性長壽,一直以來都是不爭的事實。
在各個國家裡,女性的壽命普遍比男性長,10個活到110歲的人中,其中有9個就是女性。
目前被認可的,世界上最長壽的人, 是法國女性的珍妮·卡門特,1875年出生,1997年逝世,壽命122歲。
不光是我們人類,大多數野生哺乳動物也遵循這個原則,雌性動物的壽命明顯長於雄性動物。
一直以來,這也只是我們的假設,直到研究小組對101個物種的不同年齡死亡率進行了評估,有了大規模數據支撐,才得出這個結論。
最後
雌性比雄性壽命長,並不能一概而論。
在自然界,決定壽命的因素有很多,有一些鳥類、鵝和蝙蝠中,雄性壽命反而更長,只能說這樣的情況比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