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國演義趙雲年紀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平話里描寫這個時候的趙雲是「少年將軍」,從這里就可以基本判定趙雲的年齡。古時候最晚在15歲進行「冠禮」,一旦進行「冠禮」,就等於成人了,不能再用「少年」稱之,所以剛出征的年齡在15歲以下
趙雲是在蜀漢建興6年(公元229)年去世的,而在蜀漢建興4年,趙雲力戰五將就有「憶昔常山趙子龍,年登七十建奇功」的詩句,鄧芝還祝賀說:「將軍壽已七旬,英雄如昨」,所以即使按這時趙雲七十歲來算,他應該壽七十二而終的。由此倒推趙雲應該出生於公元157年。而劉備生於公元161年,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那麼趙雲應該比劉備大4歲,比諸葛亮大24歲。但趙雲在《三國演義》里出場時卻是一位少年將軍,有地方史書說他15歲從軍,那從公元191年公孫大戰袁紹時趙雲從軍算的話,趙雲應該是176年出生,比劉備小15歲,比諸葛亮大5歲。所以《三國演義》中關於趙雲年齡最矛盾的地方就在於那句詩了,似乎應該是「憶昔常山趙子龍,年登五十建奇功」才對,趙雲壽五十三而終。
Ⅱ 有誰知道北伐曹魏的時候70歲趙雲連斬4將的
一是虛構年已七十的趙雲在諸葛亮出兵前自告奮勇充當先鋒,在鳳鳴山連殺魏國西涼大將韓德的四個兒子,嚇得韓德「肝膽皆裂」;「西涼兵素知子龍之名,又見英雄尚在,誰敢交鋒?……大敗而走」。
第二天再次與魏軍交鋒,不到三個回合又剌死了「有萬夫不當之勇」的韓德 。這一場廝殺,使讀者深深感到趙雲寶刀未老,雄風猶在。二是虛構趙雲剌死了曹真手下的副先鋒朱贊,再一次立下戰功 。三是略而不提趙雲「失利於箕谷」的事實。四是繪聲繪色地描寫了趙雲和鄧芝從容撤軍的經過:趙雲讓鄧芝打起自己的旗號先撤,自己在後掩護,這種虛虛實實的布置使畏懼趙雲的魏軍不敢放手追趕。趙雲卻時而沖到魏軍面前,剌死其先鋒蘇顒;時而又出現在魏軍背後,一聲大喝,「驚得魏兵落馬者百餘人」。於是趙雲安全退到漢中,沿途毫無損失。這樣描寫的結果,使這次退卻在讀者心理上似乎成了一次勝利 。五是描寫趙雲謝絕諸葛亮的賞賜,使得「孔明嘆曰:『先帝在日,常稱子龍之德。今果如此,言不謬也。』乃倍加欽敬」 。這一系列生動的描寫,使趙雲在最後一次出征中保持了「常勝將軍」的威名,並使他的美德在晚年發出新的光彩。正是在這種慷慨雄壯的藝術氛圍中,羅貫中完成了對趙雲形象的塑造。
Ⅲ 諸葛亮北伐趙雲多大
在《三國演義》中,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那時趙雲力戰韓德的4個兒子,並殺之。
後人有詩贊曰:「憶昔常山趙子龍,年登七十建奇功。獨誅四將來沖陣,猶似當陽救主雄。」
那時趙雲應該是70歲左右。
公元229年趙雲去世,應該在71歲左右。
Ⅳ 三國中趙雲七十歲上戰場是哪一集
第九十二回 趙子龍兵敗鳳鳴山
Ⅳ 趙雲長坂坡之戰的時候 他多大
據三國志記載,趙雲約出生於公元158年左右,那麼長坂之戰應該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所以如果他沒過生日的話就是實齡50,需齡51
,確實老了。不過那些故事都是《三國演義》杜撰出來的,無史可考,不可相信。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氏,白袍銀甲,白馬銀槍。趙雲的槍法學自三國時期武術名家童淵。童淵本來只收徒兩人,一人是「宛城侯」張綉,另一人是西川的大都督張任。兩人均學了他的「百鳥朝凰槍」,並且闖下了極高的名望。童淵晚年隱居深山,後經趙雲求拜,收了趙雲為關門弟子。誰也不知道,趙雲藝成下山後,自創了一套「七探蛇盤槍」。初戰成名於公孫贊與袁紹的戰役,當大將文丑追殺公孫贊時,趙雲單人獨騎殺敗文丑,槍挑鞠義,保護公孫贊,並助其反敗為勝。此後趙雲除了在新野槍挑曹洪的頭盔,便沒有再殺敵的機會,直到長坂坡當陽道,趙雲在曹操百萬軍中殺了個三進三出,才真正一戰威震天下。
Ⅵ 趙雲七進七出那年他多大
趙雲的生年任何史料都未清楚記載。
既然正史上無跡可尋,那我們就在演義裡面找找吧。
當然我們要明白一點,《三國演義》非史書,所以即使我們能得出答案也未必為真實情況。
好吧,我們就來推算一下趙雲在《三國演義》里的年齡:
長坂坡大戰是發生在公元208年,趙雲是死於公元229年,但演義沒有寫明趙死亡時的年齡。演義上說趙雲跟隨諸葛亮參加了第一次北伐,並於鳳鳴山力斬西涼大將韓德父子五人,讓隨軍的鄧芝佩服得五體投地,「芝賀曰:『將軍壽已七旬,英勇如昨。今日陣前力斬四將,世所罕有!』」。
由此可知,趙雲此時的年齡至少70歲,那麼就算他70歲死亡。
如此:趙雲在公元208年的年齡就是49歲(比劉備還大一歲)。
此外還須提起的是:演義上還描述了關羽說的一句話:子龍久隨吾兄,即吾弟也。
如果這句話成立的話,那麼趙雲的年齡應小於關羽,也就是說趙雲不可能活到70歲,更不用說70歲還在參加北伐,那麼可以推測趙的死亡年齡應在63--67歲之間,那麼趙雲在公元208年的年齡應在42--46歲之間。
不管怎麼說吧,反正趙雲那時候的年紀肯定並非我們想像中的年輕瀟灑。
《三國演義》裡面人物的年齡以及地理方面的說法,具有很多的漏洞。
但是畢竟它只是一部小說,我們無須深究其咎!
Ⅶ 新版三國趙雲70多歲還殺了5人是那一集
好像是90集70多歲的子龍最後一次出戰
Ⅷ 趙雲70多歲連斬五人,對面的實力如何
趙雲未中一箭,70歲斬韓德五將,關羽卻三次中箭,出身、武藝差別太大,為什麼這么說呢,我們詳細的介紹一下。
同樣是三國名將,趙雲征戰無數,卻未曾中一箭,70歲還能獨斬韓德五將,而關羽就不同了,整個生涯中,中過三次箭,而且都是致命的創傷,一次是過五關斬六將時中了一箭;大戰黃忠時,要不是黃忠留情射中盔嬰,估計關羽命喪黃泉了;最後一次被龐德射中了,三國里才有了刮骨療毒。
趙雲武功超強的事,就是趙雲年輕時(公元194年前),和劉備一起,在公孫贊手下,幹了好幾年,跟袁紹的軍隊打了無數的仗。當時,趙雲的職位,只是一個騎兵分隊的隊長,也就管過幾百人。這種職位,打起仗來,不可能在後方指揮。而是一有沖鋒陷陣的任務,總得一馬當先。《三國演義》說趙雲和袁紹手下的多少名將交過手,這倒不可信。可趙雲打了多少仗,卻沒負過一次傷。可見其「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武功何其厲害。因為同樣是沖鋒陷陣,有多少人倒下,可趙雲卻總能安全到最後,還立了不少戰功。古代打仗,都是刀對刀槍對槍肉搏,誰的武功好,自然占上風。趙雲在激烈的交戰中,永遠占上風,足於說明其武功非同凡響。
關羽性格狂妄,一般情況下,大將都不會親自在人家城門樓下面罵戰。關二爺太狂妄了。反觀趙雲性格有一點超越關羽處事穩重。
因為自傲,二爺很輕易的就上了呂蒙和陸遜故意示弱的詭計,無法洞察孫吳這個盟友其實早已在劉備崛起後產生的變化;也是因為自傲,二爺竟然在孫權上門提親時喊出」虎女焉能嫁犬子「的口號,將盟友得罪個一干二凈。
關羽這三次中箭,每一次相隔大約十年,也就是說,關公在其長達三十餘年的戎馬生涯中,只中過三次箭,這本身就已經是個奇跡了。
為什麼趙雲沒受過重傷呢?因為他的身份就是劉備的警衛隊長,貼身保鏢。沒什麼機會出兵打仗。劉備和孫尚香洞房花燭的時候,孫尚香還總愛動武,劉備就給趙雲封了個掌內事,就給自己壯膽。趙雲一直充當這樣的一個角色。從這角度看趙雲沒打過什麼硬仗沒受過什麼重傷是情有可原的。趙雲也打過敗仗,諸葛亮六齣祁山九伐中原,失街亭那回,放假消息和曹真正面打,讓趙雲正面牽制曹真,諸葛亮自己從後面打曹真,結果趙雲被曹真偷襲成功了,兵敗了。
趙雲被稱作常勝將軍的稱號在民間廣為流傳,最早的出處難以考證,明清一些學者在自己私撰的個人作品裡有說到過,但也並未直接說「常勝將軍」四個字,而是用諸如「身經百戰未嘗敗」、「無敵之將」等來表述。
Ⅸ 真實歷史上趙雲七十多歲真的還能力斬五將嗎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歷史人物。
內容是被作者羅貫中增減、虛構、神話了。
趙 雲 生 平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公元154年生。書中描寫他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公元194趙雲初仕公孫瓚,三國演義中趙雲在磐河之戰解救了公孫瓚,並與河北名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在三國演義的記述趙雲是一名萬人敵的猛將,他一生中與他交手的名將並不多,所殺名將則更少,就三國演義里提到的,在公元201年汝南與曹操軍作戰時斬殺「河北四庭柱」之一高覽,三十餘合戰敗「河北四庭柱」之一張頜。劉備初到荊州時,趙雲斬殺山賊張武,搶得的盧馬獻與劉備。公元207年趙雲斬殺來犯新野曹仁部將呂曠,並以十數合戰敗李典。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追擊劉備至當陽長坂,劉備丟下妻子南奔,趙雲一面抱著幼主劉禪,一面保護劉備之妻甘夫人,母子二人因此得以倖免,後趙雲被封為牙門將軍。在三國演義中當陽長坂是趙雲的成名戰,長坂坡中趙雲進出先後救出陷入敵陣的簡雍、糜竺、甘夫人、劉禪,殺夏侯恩奪得名劍青gang,斬殺曹洪部將晏明,夏侯n部將鍾縉、鍾紳,唬退張he,力戰焦觸、張南、馬延、張(豈頁)四將,在曹操軍陣中往來沖突,如入無人之境,共斬曹營名將50餘員,當時曹操亦贊曰:「真虎將也!」。諸葛亮對於智勇雙全的趙雲是很器重的,赤壁之戰前夕諸葛亮借東風畢後就是依靠趙雲接應,那時趙雲射斷吳將徐盛船上篷索,也顯示出了他過人的射技。劉備到東吳娶親時,諸葛亮也放心地將保衛工作交給趙雲,而趙雲也不負所託達成了諸葛亮的計謀,這也是與趙雲本身謹慎細致的個性分不開的。孫權為了奪回荊州所使用長使張昭的計謀,欲將劉備之子劉禪作人質換取荊州,「趙雲截江奪阿斗」更是他勇武與見識獨到之處。公元211年趙雲入川沿江西上江陽,與諸葛亮會師成都。攻克成都後,趙雲被封為翊軍將軍。公元219年,黃忠在定軍山因劫糧被魏將張he、徐晃圍困,趙雲於漢水營前往接應,斬殺魏將焦炳,沖入曹軍重圍,戰退張he、徐晃,「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趙雲救出黃忠,所到之處,無人敢阻。曹操見亦驚嘆:「昔日當陽長坂英雄尚在!」。後在漢水以拒曹軍,佔得曹軍營寨,劉備贊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稱趙雲為「虎威將軍」。公元223年,趙雲升中護軍、征南將軍,封為永昌亭侯,再遷為鎮東將軍。公元225年,南蠻叛亂,趙雲、魏延為大將隨諸葛亮征討南蠻,趙雲斬殺三洞洞主之首金環三結。在三國演義里趙雲於公元228年隨諸葛亮北伐,在鳳鳴山與西涼魏將韓德一家作戰,趙雲刺死長子韓瑛,刺倒四子韓琪,射死三子韓瓊,生擒二子韓瑤,後再刺殺韓德(滅門?),威震諸軍,而此時趙雲年已七旬。三國志里公元228年趙雲與鄧芝與魏帥曹真對陣,兵少敵強,在箕谷失利,但由於趙雲召集部眾,固守陣地,不至大敗,撤軍後趙雲被降為鎮軍將軍。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因馬謖失守街亭而撤兵,趙雲、鄧芝斷後,趙雲抵擋郭淮,刺死蘇喁,殺退萬政,全身而退,「不折一人一騎,輜重等物,亦無遺失」。公元230年,趙雲於成都病故,享年76歲,追謚為順平侯。在三國演義中縱觀趙雲一生,一世英名從未受挫,得善始善終,與他同為五虎上將的關羽、張飛則顯得不如他了。趙雲有二子,長子趙統,承襲父爵,官至虎賁中朗,督行領軍;次子趙廣,任牙門將,隨姜維出征,參加沓中之戰陣亡。
三國演義中,劉備親賜五虎大將軍的稱號予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人,趙雲僅次於關張位居第三。孰不知,史傳中趙雲不但終其一生位階始終較關張低上許多,甚至尚不及馬超、黃忠。實際上,演義中除了孔明之外,溢美最多的人物恐怕就是趙雲了。
演義,平話
細數演義里趙雲武勇的事跡,其武藝高超,遭遇強敵無數而未嘗一敗,甚至數度擊敗曹魏名將張郃;在漢水河畔勇救老黃忠時,「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嚇得徐晃、張郃不敢抵擋,任其在萬軍之中來去自如,如入無人之境;當陽長坡(注1),趙雲於百萬曹軍中懷抱阿斗,還能連殺曹營名將五十人後從容離去,其神威蓋世,簡直無人能及!演義中擊殺敵軍將領之多,實無人出趙雲之右!
奈何這些事跡,泰半都是子虛烏有。演義中趙雲所殺敵將,幾乎全部都是演義虛構出來的;其中當陽救主、漢水退敵(注2)雖然見載於史冊,卻也絕無演義渲染的那麼誇張。
趙雲的武勇在劉備陣營是被肯定的。蜀書楊戲傳中記載了楊戲對趙雲的評價,其中就有「猛將之烈」四個字。然而出了蜀漢,知道趙雲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演義描述敵方對劉備陣營的忌憚,動輒排出「諸葛孔明之智,關張趙雲之勇」,然而我們看到赤壁戰後周瑜寫給孫權的信,其中卻只有提到「梟雄」劉備和關張兩頭「熊虎」。大概在周瑜心目中,孔明這個剛出茅廬的年輕小夥子只是蔣干那類言利辭倒、長袖善舞的辯士吧!至於趙雲,周瑜可能根本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就算有,也不會放在心上吧。
今人大都知道演義中周瑜因為孔明的關系而被醜化不少,卻很少有人注意到因趙雲而被演義貶抑的人。演義安排張郃遭逢趙雲在先、遇孔明於後,真不知道該說是張郃的悲哀抑或是榮幸!演義中張郃屢受挫於趙雲,史傳中張郃卻從來沒有跟趙雲對壘過。我甚至懷疑張郃知不知道世界上有趙雲這個人。
劉備領漢中王,演義說他封關張趙馬黃為五虎將,實情卻是劉備擢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為前、右、左、後將軍,趙雲則仍然擔任入益州時因功升任的翊軍將軍。
不妨比較一下成書較早的三國志平話中的描寫。按平話中的趙雲已經是五虎大將之一,但仍然依照史實列於五人之末;而趙雲在平話中用的槍雖有涯角槍的美譽——謂其天涯海角無對也,卻敗於張飛的丈八神槍在先、又被鐵臂將軍張益擊敗於後。由張飛聽到趙雲被張益擊敗的消息之後「大怒出戰」張益的情節,更隱隱透露出了早期三國故事中趙雲所扮演的角色。
史實中的當陽長坡
建安十三年(西元二零八年),曹操揮師南下,劉備讓關羽由水路趕往江陵,自己帶著十萬百姓南逃,百姓腳程緩慢,一天只能走十餘里路程。曹操大軍開到襄陽時發現劉備已經遠離,於是曹操點了樂進、曹純等將,親自率領五千名精銳騎兵急追,「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終於在當陽長坡追到了劉備軍。劉備留下二十名騎兵給張飛斷後,自己帶著孔明、趙雲等人在三十餘騎的護衛下逃走。按照往例,劉備每次倉皇逃跑無不拋妻棄子,此時也不例外,惟獨這一次劉備身邊多了一個膽大心細的趙子龍,甘夫人和劉禪才沒有被曹軍俘虜。
史冊中關於趙雲當陽救主的記載,就只有蜀書趙雲傳:「......(劉備)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和蜀書二主妃子傳:「....(劉備)棄後(甘夫人)及後主,賴趙雲保護,得免於難。」這樣兩句話而已。既沒有百萬曹軍,也沒有夏侯恩先送性命再送寶劍,更沒有糜夫人投井自盡......。然而,現實雖然不像小說那樣極盡誇張渲染之能事,但誰也不能否認在十萬慌亂的人群中、背後又是五千名號稱曹軍精銳中的精銳的虎豹騎,要懷抱一個嬰孩並且保護一名女子是多麼艱難的一件事情,足可證明趙雲的膽大、心細、武藝超群。反倒是如果趙雲面對的真的是八十三萬大軍,他還能夠「懷抱後主,直透重圍,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那何只是神勇而已,簡直就是神話了。
史冊對趙雲的記載大抵如是,沒有力斬五將的英勇,沒有力敵萬人的壯舉,也沒有擔當過什麼顯赫的職務。但從漢水空營退敵(注3)中,我們看到了趙雲的膽識和急智;孔明兵敗街亭,趙雲率領佯攻箕谷的軍隊撤退,「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裴松之注引雲別傳),又是一次膽大心細的表現。凡此種種,趙雲雖然不像演義中所描寫的那麼光芒萬丈,仍不失為一員良將。
檢舉
Ⅹ 三國中的趙雲在真實的歷史上究竟有多大,有什麼歷史依據
《三國》裡面,有幾個永遠搞不清楚的事情,比如諸葛亮與郭嘉到底智謀更高,關羽與馬超比武到底誰厲害?還有,比如趙雲的年齡,縱觀《三國演義》?趙雲的年齡,堪稱三國一大謎團。
但是演義整個架構從前文後理來看,趙雲就是比劉關張小,這是不可否認的,,可是後面卻忽然變成七十。如果真要認真對待,把這七十理解成六十,會比較合理,整部小說也就前後呼應了。如果硬要執著數字,認為死時七十多不可改,認為出場時趙雲就是一個中年大叔,那麼整部小說就有太多不合理地方了。至於後面為什麼說他年過七旬,只有兩個可能,一是作者算錯了,二是後人纂改。我感覺是被後人纂改的機會較大,畢竟現在看的三國小說其實都是修改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