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年人學小提琴,有什麼忠告
小孩子對形狀各異、能發出不同音色的樂器遠不就充滿了好奇心的,樂器學習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自發的熱情與興趣,但是這種好玩的興趣很快被樂器學習中家長存在的功利思想所轉移。大多家長將樂器學習的關注點放在結果上,不斷地要求孩子學會演奏曲子,於是孩子漸漸地在枯燥、機械的訓練中甚至是在家長的逼迫下對樂器學習失去了興趣。那麼如何保持孩子學樂器的熱情呢?
方法1:興趣
在樂器學習中要從孩子的興趣入手,利用孩子喜愛的故事游戲,如一首樂曲在練習之前配上一個動聽的故事,孩子在練習中彷彿走進故事情節,讓故事中的主人公陪伴孩子練習。樂器能發出奇妙的聲音,帶給孩子快樂與好奇心。
方法2:激勵法
家長和老師要認識到,樂器學習是一個漫長積累的過程,會彈多少樂曲的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樂器學習增添孩子對音樂的喜愛,甚至是保持一生的愛好與興趣。在樂器學習中善於運用鼓勵與激勵法,可以更好地保持孩子對樂器學習的興趣。
方法3:游戲法
樂器學習要講求方法與策略,不要讓樂器學習變成機械式的訓練,要符合孩子的特點,讓孩子在游戲中去嘗試與體驗。如家長和老師可以與孩子一起探索用不同的方法,讓樂器發出聲音。也可以一起即興玩奏創編新的節奏等,在積極地探索中獲得更多的音樂經驗。
方法4:因材施教
1.對性格倔強的孩子,引導他學習樂器時,家長和老師可能要花費更多的心思。家長和老師要與孩子共同商討決定建立學習的規則,什麼時間練習,練習多長時間,並且嚴格執行。
2.對於好動的孩子,引導他學習樂器時,要仔細發現他們在樂器學習中的長處,並進行具體的鼓勵,如:這一小節演奏起來很難,你卻練得很好,很認真。要經常鼓勵他們的長處,要讓孩子感受到被欣賞。性格好動的孩子玩性太大,學習樂器的時候,很難長時間堅持,所以需要家長和老師經常陪同孩子進行樂器學習。
2. 一般教小提琴的老師是不是不收十歲以上的學
琴行的只要你交錢,70歲都收。一些教授名師是很挑人的,十歲以上已經沒有成長為藝術家的可能性了,他們是肯定不收的;就算四、五歲的孩子,他們也是仔細磷選認為有天份的才收
3. 70多歲的小提琴家還能拉好小提琴嗎
呵呵,
盛中國
七十歲了。照樣拉得好。
小提琴是琴中之王,能拉出名的人都是天份極高。
4. 馬思聰的親人追憶
馬思聰的親人追憶:
1、幾十親戚遭牽連入獄:
盡管馬思聰一直都有回國的心願,但上世紀80年代末的幾次邀請都沒有促成他回國。「當時主要是考慮到國內還不夠穩定,而且他的身體也不太好,所以就一直擱置了。」馬之庸說,「文革」期間的經歷給馬思聰帶來巨大的創傷和陰影。
「文革」期間,馬思聰不堪忍受折磨,在親戚幫助下於1967年從香港奔赴美國。馬思聰離國後,親戚中幾十人被牽連入獄,在上海生活的馬思聰的二哥跳樓身亡。岳母、侄女和廚師相繼被迫害致死。此事波及面之廣,令馬之庸至今談起仍然憤慨。
「他走了後,兄弟姐妹都被隔離審查了。夫人王慕理一家更慘,哥哥弟弟都被抓去坐牢……」馬之庸當年30多歲,在廣播電台工作,不知情的她也遭到隔離審查,被調到麻袋場工作,直到1979年才調回原單位。
而在那十多年間,她及國內的親戚都和馬思聰失去了聯系,直到電視上播出馬思聰獲平反的新聞。
馬之庸說,馬思聰獲得平反後,國內當時的音協主席和領導寫信向他道賀,他在回信時說「我是收到信才知道自己有投敵叛國的罪名」,他在信中表示慶幸大家都還健在,並表示自己「適當的時候會回國」。
1985年年初二,馬思聰會見自己獲得平反後、第一個前去采訪他的中國大陸記者時,萬分感慨地說:蘇武牧羊19年啊!
可是,馬思聰等待的回國「適當時候」並沒有「出現」。在美國費城賓州醫院的手術床上,中國一代音樂巨子馬思聰,與世長辭。終年76歲。
2、侄女追憶,回國太心切魂斷手術台:
『叛國投敵』罪名平反 重病思聰「歸心似箭」
「文革中他被迫去了美國後,因為寫了《我為什麼離開中國》一書,被定下『叛國投敵』罪名。書中稱「我是音樂家。我珍惜恬靜、和平的生活,需要適宜工作的環境。況且我作為一個中國人,非常熱愛和尊敬自己的祖國和人民。
當然,我個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國當前發生的悲劇比起來,全是微不足道的。『文化大革命』在毀滅中國的知識分子。我和許多黨內外多年以來雖然不是一直掌權但畢竟是起過很大作用的人的遭遇是一樣的。
夏秋所發生的事件,使我完全陷入了絕望,並迫使我和我的家屬成了逃亡者,成了漂流四方的『飢餓的幽靈』。如果說我的行為在某種意義上有什麼越軌的地方的話,那就是我從中國逃跑了……」
不過他看得開,沒有怨天尤人,亦無記恨,因為他根本沒時間去多想,他一直在樂此不疲地創作著……」昨晚9時,一直在忙於14日馬思聰各項紀念活動的馬思聰研究會副會長、馬思聰侄女馬之庸,抽空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一談起叔叔,馬之庸充滿了追思與崇敬。
3、馬思聰
收到「平反」信才知背負「叛國」名 堂侄女、馬思聰研究會副會長馬之庸談馬思聰骨灰回國內幕
「現在他的心願終於實現了。」昨晚,馬先生的堂侄女、馬思聰研究會的副會長馬之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回國一直是馬思聰的心願,此次,年逾60的馬如龍專門從美國護送父親馬思聰的骨灰回國,並將歸葬於白雲山麓,「這樣可以讓他與祖國的山水更加親近。」
4、為鄉民辦小提琴獨奏會
馬之庸是馬思聰的堂侄女,定居廣州。這位70歲高齡的老人的客廳擺著一張馬思聰拉小提琴的照片,她翻出馬思聰先生各個時期的照片向我們逐一介紹:「這是他上世紀60年代在廣州的照片、這是他們夫婦在美國的照片……」。
馬之庸說,馬思聰在國內時一直致力於普及小提琴,提倡西洋樂器可以演奏出民族化的東西,為此,他不僅在大城市演出,還踏遍了新會、汕尾等廣東小城。
抗戰時期香港淪陷時,馬思聰帶著夫人和學生回到家鄉海豐,當時年僅8歲的馬之庸經常可以聽到馬思聰應當地鄉民要求而上演的「小提琴獨奏會」。「他一直都堅持,通過民眾檢驗的音樂才是好音樂。」
5、「他是很講義氣的人」
眾所周知,在文革那段非常歲月里,「右派分子」被視為「毒瘤」,很多人為求自保都對之「退避三舍」。但是馬思聰卻從不怕和「右派」交朋友。馬之庸回憶:當年馬先生的第6妹夫馬國亮被打成「右派」,躲在家裡一直不出門。「馬思聰似乎沒有『那根筋』。
他經常到馬國亮家裡,熱情洋溢地想和他一起創作協奏曲,馬國亮哪有那個激情啊,每次都對他說:『你回去吧,不要和我一起了,我現在是右派啊』,馬思聰總大聲地回一句:『右派又怎麼了!』又繼續暢談他的創作。」
中國交響樂團首席演奏家向澤湃,是跟隨馬思聰16年的入室弟子。馬之庸說:「文革中,向澤湃的父親也戴上了『右派』的帽子。身為『右派』之子後,向澤湃就再也沒去學校上課了。有一天,馬思聰忍不住,親自去他家裡找他——『你爸是右派又有什麼關系?我一樣教你!』發了一頓火後硬把向拉回學校……」
6、幽默風趣童心未泯
馬之庸說,「叔叔不善言辭,平時話不多,不過很幽默。」她給記者講起了一個故事。馬思聰被平反後,時任中央音樂學院的領導給他打電話,告訴他這大喜事——罪名「叛國投敵」撤銷!
聽到這,已是古稀之年的馬思聰欣喜之餘哈哈大笑,對子女們說:「真沒想到我還得了個『叛國投敵』這么了不起的稱號,可惜,現在都沒了我才知道啊。」
「他不僅幽默風趣、樂觀豁達,而且始終保持著一顆童心。」馬之庸笑言,步入老年後的馬思聰很少照鏡子了,女兒問他為什麼,他睜大眼睛很嚴肅地說,「敢照?一照鏡子就覺得自己老了很多!我不要這樣……」
7、冒險手術魂斷醫院
在馬之庸的記憶里,馬思聰一生都眷戀著祖國。1966年「不得已離開」後,他對故國家園的思念未曾停止過,並將這些情愫寄寓在自己的作品中。在那首著名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中,馬思聰將自己有家難歸的悲涼心情,借用古詩名句演繹得分外真切。
1984年,國家公開為馬思聰的所謂「叛國投敵」案平反。1985年的春節,當平反的消息傳到大洋彼岸的美國時,馬思聰欣喜不已,不斷給國內的親人摯友打電話,表達了自己的「歸心似箭」。可是一直心臟不好的他,那時的病情已加重,難以經受旅途的辛勞。
馬之庸告訴記者,馬思聰患心臟病多年,此前一直以葯物治療,雖然保守但也穩妥。然而在1986年,馬思聰卻一改往常,堅持以手術治療心臟病,因為他認為手術治療能更快好起來,可以坐飛機了。
「他對手術很樂觀,上手術台前也沒有交代什麼,沒想到手術失敗了,他在打麻醉針的時候就已經不行了……」提到這,馬之庸動情地說,「他實在是太想回國了。」
(4)70歲小提琴擴展閱讀:
馬思聰(1912年5月7日——1987年5月20日),小提琴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廣東海豐人。
生於1912年5月7日,1987年5月20日卒於美國費城。1923年隨兄去法國學習小提琴,並就讀於巴黎音樂學院。1929年回國,在上海、南京、廣州等地舉行獨奏音樂會。1930年再次赴法,隨畢能蓬學作曲。次年回國,先後在廣州、南京、上海從事音樂教育、演奏及創作活動。
抗日戰爭開始後,他輾轉於西南各地,受到新音樂運動的影響,作品中表現了愛國主義思想。
他注意提琴作品的民族化,努力汲取民間音調,如小提琴獨奏《第一迴旋曲》(1937)、《內蒙組曲》(1937)、《西藏音詩》(1942)、《牧歌》(1944)和《小提琴協奏曲》(1944),管弦樂《第一交響曲》(1941),以及男中音獨唱曲《永生》(1937)和《20首抗戰歌曲》等。
其中不少作品的音樂主題採用民歌素材,具有一定的民族風格1946年他指揮台灣省交響樂團,並在台北、台中、台南等地舉行獨奏會。1947~1948年先後在廣州和香港教學。在此期間,由於受到民主運動和解放戰爭勝利的鼓舞,先後創作了3部歌頌祖國、嚮往光明的大合唱。
即:《民主大合唱》(1946)、《祖國大合唱》(1947)和《春天大合唱》(1948)。1949年,馬思聰離開香港赴解放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和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除擔任教學和演出外,主要從事創作。
截至1966年11月,其主要作品有:話劇《屈原》配樂(1953);管弦樂《山林之歌》(1954)和《第二交響曲》(1960);大型聲樂曲《淮河大合唱》(1956);以及一些民歌改編曲、室內樂和小提琴獨奏曲等。
馬思聰是中國最早的小提琴家之一,他的演奏和作品,對中國小提琴事業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他的其他管弦樂作品,在民族風格和西歐作曲技巧的結合上,作過有益的探索,有一定的貢獻。
自1967年起,馬思聰在國外從事音樂創作、教學和演出。
中國第一代小提琴音樂作曲家與演奏家,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1945年抗戰勝利後,先後擔任台灣交響樂團指揮、廣州藝術音樂系主任、上海中華音樂學校校長、香港中華音樂院院長等。
1950年後任中央音樂學院首任院長,並兼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音樂創作》主編等職。
作為一位作曲家,馬思聰在長達半個多世紀內,涉及小提琴音樂、交響音樂、協奏曲、大合唱、室內樂、鋼琴音樂、歌劇、舞劇、藝術歌曲、群眾歌曲多個領域。以他的小提琴作品在中國近代音史上影響最突出。
主要代表作有小提琴曲《內蒙組曲》、《西藏音詩》、《第一迴旋曲》、《牧歌》、《秋收舞曲》、《山歌》、《雙小提琴協奏曲》,交響音樂《山林之歌》、《第二交響曲》,大合唱《祖國》、《春天》,舞劇《晚霞》、歌劇《熱碧亞》等。
小提琴曲《內蒙組曲》是馬思聰的成名之作,作於 1937年.尤其是其中的《思鄉曲》和《塞外舞曲》已成為飲譽中外的優秀中國小提琴代表作。管弦樂《山林之歌》作於1954年.它以其創作技法精湛和民族風格的鮮明,被認為是馬思聰交響音樂中的精品。
《思鄉曲》和《第一迴旋曲》都創作於1937年,它們也都是採用民歌的曲調素材寫成的。 我們中國民族眾多,是個民歌大國。無論漢、滿、蒙、回、藏,和其他民族,都有著數量多和音樂素材豐富的民歌。寫作這兩首樂曲,就是用內蒙古民歌的素材。
《思鄉曲》原先是馬思聰寫的大型管弦樂曲《綏遠組曲》中的第二樂章。《綏遠組曲》又稱《內蒙組曲》,這是因為「綏遠」是舊地名,後來它被劃入內蒙古的緣故。但音樂版物上又把此曲稱作《綏遠組曲》,所以我也跟從此說。
馬思聰有多量作品採用內蒙古民歌作為創作素材,我想這不但是內蒙古民歌大多具有豪放、朴實、深沉兼具的特徵,同時還和它們的曲調舒緩可歌,又能適應各種心情的可塑性有關。《綏遠組曲》中的三個樂章分別叫做《史詩》、《思鄉曲》、《塞外舞曲》。
由於馬思聰的管弦樂作品非常小提琴化,它們都可以用小提琴獨奏鋼琴伴奏這樣的形式來演奏。這三個樂章中,尤其以第二樂章最為優美感人。當年前蘇聯的交響樂隊在介紹中國的作品時,就專門演奏它。
所以,把它稱為「第一首真正走上國際舞台」的中國管弦樂和小提琴曲(另外我國的第一支走上國際舞台的鋼琴曲,那就是賀綠汀的《牧童短笛》了)。由於用小提琴來獨奏的《思鄉曲》特別受歡迎,所以時至今日,這個曲子(還包括後邊那個《塞外舞曲》)也就變成幾乎只用小提琴獨奏了。
人所共知,《思鄉曲》的主題,用的是一支只有短短八小節的民歌:《城牆上跑馬》。北方內地原先比較貧窮的地方,其土城牆都是窄而不寬。在上面跑馬,只能往前,不能掉轉馬頭而回來,這是曲意,它的確道出了深藏在去國懷鄉而無法歸來的遊子心中的凄楚感受。
質朴的民歌,其曲調本質上就是非常優美的。作者對它毫不作修飾,只是讓小提琴把它在中低音區演奏出來,然而就在後面,作者順著這個朴實的主題,寫出了好幾個風格上非常統一的發展主題,使得這種思鄉情緒不斷提升和發展,終於在小提琴奏出激動的雙音樂句時,到達高峰。
這樣,最後由小提琴在高音區再次奏出這個民歌主題,用寧靜、延綿的音樂聲,演述出遊子的鄉愁,隨著從低往高的一連串上行平行四度,作者把這種解不了的鄉愁凝結在逐漸逝去的極高音的泛音上了。遊子回來了沒有?沒有。他再也回不來了。
《第一迴旋曲》寫作上是標準的迴旋曲式。是我國小提琴曲中寫得最工整的一首,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認真的創作風格。主題是來自一首粗放而富有豪情的內蒙古民歌《情別》,有著很有特徵的切分節奏。
經過作者的仔細處理,再度創作,加上多個副主題和歌唱性的慢速對比主題,使它最終成為一首快速的充滿激情的優秀作品。我個人認為,它雖是一首非標題音樂,但是其音樂形象是明確的,它很好地體現出了我們民族的力量和自信。
同時,在當時那個演奏環境下,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一首炫技曲。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蘇聯小提琴大師大衛·奧依斯特拉赫來華訪問演出時,就特意選擇了演奏此曲!所以,它是第一首被外國小提琴大師演奏的我國小提琴獨奏曲。
5. 60歲退休的老頭還能學習小提琴嗎
學習的話 嚴格說不可以 娛樂可以 小提琴許多孩子很小的時候因為骨骼發育問題被拒絕 大學畢業不行的改行中提琴
6. 馬思聰在小提琴演奏和創作方面的貢獻和評價
馬思聰 收到「平反」信才知背負「叛國」名 堂侄女、馬思聰研究會副會長馬之庸談馬思聰骨灰回國內幕 「現在他的心願終於實現了。」昨晚,馬先生的堂侄女、馬思聰研究會的副會長馬之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回國一直是馬思聰的心願,此次,年逾60的馬如龍專門從美國護送父親馬思聰的骨灰回國,並將歸葬於白雲山麓,「這樣可以讓他與祖國的山水更加親近。」 為鄉民辦小提琴獨奏會 馬之庸是馬思聰的堂侄女,定居廣州。這位70歲高齡的老人的客廳擺著一張馬思聰拉小提琴的照片,她翻出馬思聰先生各個時期的照片向我們逐一介紹:「這是他上世紀60年代在廣州的照片、這是他們夫婦在美國的照片……」 馬之庸說,馬思聰在國內時一直致力於普及小提琴,提倡西洋樂器可以演奏出民族化的東西,為此,他不僅在大城市演出,還踏遍了新會、汕尾等廣東小城。抗戰時期香港淪陷時,馬思聰帶著夫人和學生回到家鄉海豐,當時年僅8歲的馬之庸經常可以聽到馬思聰應當地鄉民要求而上演的「小提琴獨奏會」。「他一直都堅持,通過民眾檢驗的音樂才是好音樂。」 幾十親戚遭牽連入獄 盡管馬思聰一直都有回國的心願,但上世紀80年代末的幾次邀請都沒有促成他回國。「當時主要是考慮到國內還不夠穩定,而且他的身體也不太好,所以就一直擱置了。」馬之庸說,「文革」期間的經歷給馬思聰帶來巨大的創傷和陰影。 「文革」期間,馬思聰不堪忍受折磨,在親戚幫助下於1967年從香港奔赴美國。馬思聰離國後,親戚中幾十人被牽連入獄,在上海生活的馬思聰的二哥跳樓身亡。岳母、侄女和廚師相繼被迫害致死。此事波及面之廣,令馬之庸至今談起仍然憤慨。 「他走了後,兄弟姐妹都被隔離審查了。夫人王慕理一家更慘,哥哥弟弟都被抓去坐牢……」馬之庸當年30多歲,在廣播電台工作,不知情的她也遭到隔離審查,被調到麻袋場工作,直到1979年才調回原單位。而在那十多年間,她及國內的親戚都和馬思聰失去了聯系,直到電視上播出馬思聰獲平反的新聞。 馬之庸說,馬思聰獲得平反後,國內當時的音協主席和領導寫信向他道賀,他在回信時說「我是收到信才知道自己有投敵叛國的罪名」,他在信中表示慶幸大家都還健在,並表示自己「適當的時候會回國」。1985年年初二,馬思聰會見自己獲得平反後、第一個前去采訪他的中國大陸記者時,萬分感慨地說:蘇武牧羊19年啊! 可是,馬思聰等待的回國「適當時候」並沒有「出現」。1987年3月,馬思聰感冒住院,轉為肺炎並引發心臟病。5月20日,手術失敗,在美國費城賓州醫院的手術床上,中國一代音樂巨子馬思聰,與世長辭。終年76歲。 侄女追憶 回國太心切魂斷手術台 『叛國投敵』罪名平反 重病思聰「歸心似箭」 「文革中他被迫去了美國後,因為寫了《我為什麼離開中國》一書,被定下『叛國投敵』罪名。不過他看得開,沒有怨天尤人,亦無記恨,因為他根本沒時間去多想,他一直在樂此不疲地創作著……」昨晚9時,一直在忙於14日馬思聰各項紀念活動的馬思聰研究會副會長、馬思聰侄女馬之庸,抽空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一談起叔叔,馬之庸充滿了追思與崇敬。 「他是很講義氣的人」 眾所周知,在文革那段非常歲月里,「右派分子」被視為「毒瘤」,很多人為求自保都對之「退避三舍」。但是馬思聰卻從不怕和「右派」交朋友。馬之庸回憶:當年馬先生的第6妹夫馬國亮被打成「右派」,躲在家裡一直不出門。「馬思聰似乎沒有『那根筋』,他經常到馬國亮家裡,熱情洋溢地想和他一起創作協奏曲,馬國亮哪有那個激情啊,每次都對他說:『你回去吧,不要和我一起了,我現在是右派啊』,馬思聰總大聲地回一句:『右派又怎麼了!』又繼續暢談他的創作。」 中國交響樂團首席演奏家向澤湃,是跟隨馬思聰16年的入室弟子。馬之庸說:「文革中,向澤湃的父親也戴上了『右派』的帽子。身為『右派』之子後,向澤湃就再也沒去學校上課了。有一天,馬思聰忍不住,親自去他家裡找他——『你爸是右派又有什麼關系?我一樣教你!』發了一頓火後硬把向拉回學校……」 幽默風趣童心未泯 馬之庸說,「叔叔不善言辭,平時話不多,不過很幽默。」她給記者講起了一個故事。馬思聰被平反後,時任中央音樂學院的領導給他打電話,告訴他這大喜事——罪名「叛國投敵」撤銷!聽到這,已是古稀之年的馬思聰欣喜之餘哈哈大笑,對子女們說:「真沒想到我還得了個『叛國投敵』這么了不起的稱號,可惜,現在都沒了我才知道啊。」 「他不僅幽默風趣、樂觀豁達,而且始終保持著一顆童心。」馬之庸笑言,步入老年後的馬思聰很少照鏡子了,女兒問他為什麼,他睜大眼睛很嚴肅地說,「敢照?一照鏡子就覺得自己老了很多!我不要這樣……」 冒險手術魂斷醫院 在馬之庸的記憶里,馬思聰一生都眷戀著祖國。1966年「不得已離開」後,他對故國家園的思念未曾停止過,並將這些情愫寄寓在自己的作品中。在那首著名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中,馬思聰將自己有家難歸的悲涼心情,借用古詩名句演繹得分外真切。 1984年,國家公開為馬思聰的所謂「叛國投敵」案平反。1985年的春節,當平反的消息傳到大洋彼岸的美國時,馬思聰欣喜不已,不斷給國內的親人摯友打電話,表達了自己的「歸心似箭」。可是一直心臟不好的他,那時的病情已加重,難以經受旅途的辛勞。 馬之庸告訴記者,馬思聰患心臟病多年,此前一直以葯物治療,雖然保守但也穩妥。然而在1986年,馬思聰卻一改往常,堅持以手術治療心臟病,因為他認為手術治療能更快好起來,可以坐飛機了。 「他對手術很樂觀,上手術台前也沒有交代什麼,沒想到手術失敗了,他在打麻醉針的時候就已經不行了……」提到這,馬之庸動情地說,「他實在是太想回國了。」
編輯本段徐遲祭馬思聰文
歷史上,放逐、出奔這類事不少。屈原、但丁是有名的例子。在「文革」中,我中華民族的著名作曲家馬思聰先生,受盡極「左」路線的殘酷迫害,被迫於1967年出走國外,以抗議暴徒罪惡,維護了人的尊嚴,他根本沒有錯,卻還是蒙受了十九年(1967——1985年)的不白之冤。 1984年11月,當我在美國費城和他會晤之時,他給我最初印象最令我驚奇。雖然他還和過去一樣的故人情重,且神志泰然,並相當樂觀,還在勤奮作曲,我感到他和以前卻有所不同。我沒有去深入思考他在哪一點上跟以前不同。我只是從他的聲音笑貌中,感到他似乎不時流露著一點點不易覺察的細微凄愴,卻未能體會他心靈深處,埋藏著巨大的痛苦。 後來在他女兒馬瑞雪回憶她父親最後日子的文章里說到一個晚上,馬思聰聽著貝多芬的《第五(命運)交響樂》。他忽然失聲痛哭,他求他夫人王慕理讓他哭一個夠。後來,他含淚說:「這個世界很美,」他為什麼哭?他哭他內心的哀傷。他哭他離開了祖國大地,這么久了沒能回去。但這個世界很美,很美。 有一次中央音樂學院一位前副院長和我談到他們在「文革」中的往事。這位前副院長在黯然傷神中,突然顏容扭曲,喘息地說道:「有人用有釘子的鞋子猛打馬院長……怎麼打得下去!……」他說不下去了! 那年年底我回到國內,不久便聽說我國已公開為思聰平反。不白之冤終於昭雪了。從此我就等他回國。1985年8月16日,他從美國寄我一封長信,其中講到他「讀了葉淺予文章,謝謝他的真情。那時代的人好像比較真情,『文革』把人弄壞了」。 看來我真不如淺予。在《為馬思聰饒舌》一文中淺予寫道:「受過欺凌而被迫出亡的人,最懂得祖國的可愛,愛國之心也是最切。只有那些口口聲聲教訓別人如何如何愛國,而自己卻橫著心侮辱善良靈魂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馬思聰不欠祖國什麼,那些竊國篡權的人卻欠他太多了。」葉淺予說得又慷慨,又體貼。我們許多人卻都沒有說什麼,以幫助他解除那凝凍住他內心的深沉痛苦啊! 那封長信是他從歐洲旅遊回來寫給我的,他寫到了南斯拉夫的鍾乳石岩洞,威尼斯舟子的金色歌喉,羅馬的鐵伏黎噴泉的音樂和瓦格納常去喝咖啡的一家希臘咖啡店。他還寫到翡冷翠的大教堂,比薩的斜塔。還有,如入仙境的瑞土雪山,以及大雪紛飛之下雪山餐廳里的豐盛午餐。還有他的那一別已半個世紀的巴黎,他寫到巴黎他的母校國家音樂學院的陳舊的鐵門。最後他到了倫敦,這次旅遊快要結束了,他忽又悲從中來,說「盛衰轉換,月圓月缺,周而復始,自是開地之軌道。」什麼引起他的感慨萬端?他為何要自苦了呢?想來是因為他能作歐游,還不能回國。他只在信尾說了,「待我從西雙版納出來,立刻跑新疆」。這卻不是說他想去一次雲南和新疆。不,他說的是他正在修改那五易其稿的、以雲南民歌為主要旋律的《A大調鋼琴協奏曲》(作品第六十號),等到他修改完工,從這曲中,從雲南旋律中跑出來,便要立刻跑到新疆民歌為主要旋律的一部寫新疆生活的大歌劇《熱碧亞》(作品第六十—號)的創作中去。他人在北美心在祖國。他只是沒有法子給我說他暫時還不能回國來,雖然他正馳神於雲南的熱帶雨林和新疆的天山南北牧場上。 因為他不知道回來的話會怎麼對待他。他也許是心中在想,他既然出走了,他還能回去嗎?他童年時是一個固執的小孩,到了晚年他還是一個固執的老人。在「文革」中他有勇氣出走,現在他無勇氣回來。出走是不得已的事,在國外十九年是不得已的事,暫時不回來也是不得已的事,如今永遠不會回來,更是不得已的事。這中間,恐怕只有葉淺予等少數人,只有少數親友,給過他巨大痛苦的心靈一點兒慰藉。 他保持了他獨特的性格。除了他音樂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外,他還有最純潔的最天真的最美的音樂的個性。他還有一點疑慮。還沒有回來,等待著一個能夠回來的時機,等待著他疑慮的被消除。不幸他沒有能等到那一天,他的靈魂已經飛升到了萬里雲天之外,但是他的靈魂,正像在歌德的《浮士德》第一部的結尾,是「得到了拯救」的。 1988年5月20日,馬思聰逝世一周年。作文奠祭,其辭曰:逝者如斯,從茲離分。恨別經年,夢睹英靈。黃鍾墜地,瓦釜雷鳴。美人離宮,騷客出境。夢思沸騰,莫此為甚。魂逐飛蓬,愛國有心。孀閨淚盡,永安幽冥。歡怨非貞,中和可徑。幽幽琴聲,一往情深。民族之音,冬夏常青。百世芳芬,千秋永恆。 2012年5月7日,汕尾市舉辦大型系列活動,紀念馬思聰誕辰100周年,汕尾海陸豐人民的驕傲——馬思聰 活動前,4月11日下午,記者從汕尾市紀念馬思聰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籌備工作推進會上獲悉,5月7日是馬思聰誕辰100周年紀念日,汕尾市舉辦包括馬思聰百年誕辰紀念封和《馬思聰傳》首發儀式、參觀馬思聰故居、馬思聰生平事跡圖片展、馬思聰百年誕辰紀念大會、馬思聰百年誕辰紀念音樂會等系列活動。
7. 老人自學三種樂器同奏,他身上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71歲老人王明佐自學了三種樂器,他一個人就是一個樂隊。這個新聞引起了很多人的熱議,我們不禁感嘆老人的才華和能力。那麼,在這位老師身上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品質呢?
8. 家裡有一把70年代小提琴想知道現在大約多少錢
看指板掉漆裡面的木質可知,此琴很一般,不值錢。
9. 18歲學小提琴可以嗎,是不是太晚了有希望嗎
不會晚的讓孩子學琴,主要為的不是造就小提琴家,而是造就人,音樂對人的性情有極大的陶冶作用,會使人成為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一個有格調和品位的人,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不要因為年齡大就覺得不好意思,70歲了開始學小提琴也是不晚的,沈陽音樂學院院校畢業,學士學位,從事小提琴專業教學多年,具有豐富授課經驗,尤其是對青少年和學齡前兒童基本功階段的規范化訓練有獨特完整的教學方法與授課模式,可針對不同年齡和情況的學生區別對待.使學生在小提琴學習的初級階段能比較好的學到和掌握正確的學琴方法,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由淺入深、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