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年齡最小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是誰
兩院院士增選 上海新增15名
2005年全國新增的101個兩院院士已經出爐,為近年來最少。而其中上海新增了15名院士,為歷年最多。其中本次增選的兩院院士中歲數最小的一位是來自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員麻生明,年僅39歲(按去年申報年齡算)。
據悉,麻院士的研究方向叫「聯烯化學」,不僅普通人感到陌生,即便在當前的有機化學領域也是個「冷門」。可1997年從美國博士畢業回國的麻生明,主動選擇了這根科研「冷骨頭」,並且一「啃」就是八年多。昨天晚上9時30分,當記者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撥通了電話時,作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的麻生明和往常一樣,周末時間仍然泡在實驗室里,加班加點進行著某項金屬催化的實驗分析。對於自己剛過不惑,就摘得中科院院士「桂冠」,麻生明向記者低調地表示,「沒什麼值得慶賀的,科學奧秘的探索永無止境,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麻生明用最通俗的語言解釋自己的工作:常見的金屬有單質和無機鹽兩種狀態,但通常金屬催化性能不高。但通過配體與金屬之間的相互作用,其物理、化學性質就會「大變身」,從而可以實現更優異的金屬催化性能。就在今年5月,其領銜參與研究的「金屬參與的聯烯化學中的選擇性調控」課題,獲得2004年度上海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據悉,本次新當選的15名上海院士中,11位是中科院院士,4名是工程院院士。其中,來自生命科學和醫學部的新增上海中科院院士最多,總共6位,占據全國該領域新院士半壁江山。而此次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三位教授,同時晉升院士。據統計,這15名新兩院院士平均年齡為58歲,其中最小39歲,最大70歲。經過此次增選,中科院院士總人數達707位,上海的中科院院士已壯大到97人,其中女性6位。如今,上海地區的兩院院士總人數位居全國第二。
㈡ 院士大學校長可以干到多大年齡
70歲。
院士退休年齡如下: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干勇透露,中央已批准相關改革方案,規定院士統一70歲從工作單位退休。凡是達到新政策規定退休年齡的院士可在2017年12月31日之前辦理退休手續。其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的70歲以上院士可經有關部門批准,將退休年齡延長到75歲。
㈢ 院士將統一70歲退休 其評選標准和條件有哪些
院士在中國,原來稱為學部委員,就是在某一領域內的資深專家。現在的院士評選需要提名,提名資格一般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自然科學二等獎以上;需要經過大概三輪評選才能成為院士。 中國最早的院士產生於1948年3月,通過層層選拔,81人當選為第一屆中國院士。1955年,中國科學院選聘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上述81名院士中,包括華羅庚、蘇步青、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楨、茅以升等46位著名科學家進入新中國第一批院士(學部委員)的行列。1994年,中國工程院開始選聘工程院士。目前全國的兩院院士已有1000多人。
院士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科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每次增選,先要推薦院士候選人,然後進行學部評審和選舉。 推薦候選人有院士推薦和歸口初選部門推薦兩個途徑,不受理本人申請。
每位院士最多推薦2名候選人。2003年增選時,要求65歲以上的候選人需有6名或6名以上院士推薦,且至少有4名院士所在學部與被推薦人相同方為有效。
學部評審要進行兩輪,第一輪評審產生初步候選人,第二輪評審產生正式候選人。從2003年起,第一輪評審全部採用通信評審。評審院士們通過閱讀被推薦人的有關材料,獨立判斷,行使選舉權利。
然後就是選舉,由各學部常委會組織本學部院士對本學部的正式候選人進行無記名投票,獲得贊同票超過投票人半數的候選人,按本學部應增選名額,根據獲得贊同票數依次入選,滿額為止。如遇有獲得贊同票數相同而超過增選名額時,則對票數相同者再投票表決,以增選名額為限,取票數多者入選。
中國工程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2003年新當選的院士包括兩名女性,她們是解放軍南京軍區總醫院的劉志紅和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上海血研所的陳賽娟。新院士平均年齡62歲,60歲以下的佔35%,50歲以下的佔9%,其中年齡最小的44歲,他們是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歐進萍和南京軍區總醫院的劉志紅。至此,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總人數達到663名,其中女性36名,平均年齡為69.6歲。
㈣ 成為院士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標准條件:
1、在中國工程科學技術方面作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國國籍的高級工程師、研究員、教授或具有同等職稱的專家,可被提名並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具有很高的工程科學技術水平和在國際上享有良好聲譽,對中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作出貢獻或在促進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界國際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外國籍專家、學者,可被提名並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外籍院士如取得了中國國籍,可按程序轉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並享有同等義務、權利及有關待遇。
選舉程序:
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增選總名額不超過60名。各學部每次增選名額的分配,由院士大會的常設領導機構根據學科布局和學科發展趨勢確定。院士候選人通過以下兩種途徑推薦,不受理本人申請。
1、院士直接推薦候選人。每次增選,每位院士推薦候選人限額不超過兩名;獲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薦有效。對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學者、專家的推薦,僅適用此款。
2、國內各有關科學技術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中國科協所屬一級學會,按組織系統推薦候選人。此類候選人,必須經過其主管部門、中國科協或省、自治區、直轄市組織初選。
各學部常務委員會組織院士對候選人進行評審和選舉。評審必須堅持標准,遵循公正、客觀的原則,對候選人進行全面、科學的評價。選舉實行差額無記名投票,差額比例為百分之四十。各學部參加投票選舉的院士人數,應超過本學部院士人數的二分之一。
獲得贊同票不少於投票人數三分之二的候選人,按本學部應選名額,根據得票數依次當選,滿額為止。選舉結果分別由各學部常務委員會檢查確認,經院士大會常設領導機構審議批准後,以書面形式向全體院士通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第三條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其公民具有雙重國籍的規定,院士加入外國國籍後,即為自動放棄院士稱號。
當院士的個人行為觸犯國家法律,危害國家利益或喪失科學道德,違背院士標准,有不少於5名院士書面提議,要求撤銷其院士稱號時,由其所在學部常務委員會受理並審議後,通過本學部全體院士投票表決,可做出撤銷其院士稱號的決定。
做出此項決定時,參加投票表決的院士人數,不得少於本學部院士人數的三分之二,贊同撤銷其院士稱號的票數不得少於投票人數的三分之二。該項決定,需經院士大會常設領導機構審查批准生效,並通報全體院士。
院士義務和權利:
1、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事業,遵守《中國工程院章程》;積極促進工程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努力創新,不斷作出成績;提倡科學精神,維護科學道德,發揚優良學風,起表率作用;積極培養人才,推動工程科學技術隊伍建設;
2、參加工程院及學部的活動,承擔工程院及學部組織的咨詢、評議任務,促進工程科學技術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
3、對國家工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決策有建議權;對院士候選人和外籍院士候選人有提名權;在院士會議上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享受有關待遇。
4、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參加院士會議及咨詢、評議和學術交流等活動。
5、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對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發展和中國工程院工作有建議權;可應邀出席中國工程院及學部組織的有關會議和學術活動,可獲得中國工程院贈送的出版物。外籍院士不參加選舉活動。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院士
網路-中國工程院院士
㈤ 院士有哪些
我國的院士主要分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代表我國科學研究和工程領域的最高水平。並且我國還有很多頂尖的科學家擁有外國的院士稱號,如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表示他們的研究水平得到了國外的認可。院士在某一領域有著深入研究並且造詣很深,大多數院士的年齡都為50歲以上,在我國,院士主要分布在各高校做科研工作,其中在985高校和211高校中工作的院士較多,一個學校的研究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於院士。
㈥ 青海大學有幾個院士
截至2020年10月有8人。
截至2020年10月底,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365人,其中45歲以下青年教師865人。教師中具有正高級職務的264人,具有副高級職務的480人。
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雙聘院士7人,雙聘教授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4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等國家級人才22人。
歷史沿革:
2013年,青海大學入選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2014年,入選國家第一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
2017年,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2018年2月,成為教育部與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3月,入選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7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
2020年9月27日,加入健康扶貧聯盟; 9月30日,成為高校「資源環境扶貧聯盟」成員。
以上內容來源:青海大學-師資力量
㈦ 截止2018年共有幾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供職於中國地質大學
一共有12位在校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有趙鵬大,殷鴻福,於崇文,翟裕生,李曙光,劉光鼎,金振民,王成善,莫宣學。
工程院院士有吳金國,鄧軍,沈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