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真正的養生
一、什麼是真正的養生?現在,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養生是鍛煉身體養筋骨嗎?還是吃飽、吃好養形態?古人雲:「善養生者,上養神智、中養形態、下養筋骨。」也就是說,真正的養生,不單單養身,更要滋養我們的心神,榮養我們的心智,是要涵養我們的生命,是要性命雙修,身心俱康。 就是天人合一。
如何做到天人合一?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既規律,規律又有大小之分。一定時空下的規律不是永恆不變的。例如冬天,北方零下十幾度,而南方還是溫暖如春。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指宇宙中的這個大規律,這種大規律是無始無終,小至精微,大到無窮。你看不見她,但是你又無時無刻的在體驗著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寒來暑往……養生能懂得順其自然,也就是真正開始接近了天地萬物。才能夠做到天人合一。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各有自身的獨到之處。而每個人又都或多或少的接受的來自自然和大宇宙的信息和靈感。當人體的小宇宙,與自然的大宇宙十分的吻合,毫無偏差的時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現在的大眾養生,還只是停留在健康的基礎上:認為吃的健康一點,運動合理一點,就能夠健康一點。生活質量也就隨之提高一點。但還沒有人提出活的長久一點,活的自在一點的觀念。而道家的很多東西,都揭示了長壽的秘密。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謂限度,是指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中醫學稱之為「天年」。
那麼,究竟人應該活到多少歲數呢?《黃帝內經》認為是一百歲,如《素問上古天真論》里說:「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禮記》稱百歲為「期頤」。《尚書》又提出「一曰壽,百二十歲也」,即活到120歲,才能叫做活到了應該活到的歲數。大哲學家王充提出:「百歲之壽,蓋人年之正數也。猶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
」晉代著名養生家嵇康認為,「上壽可達百二十,古今所同」。據上所述,人的壽命應該是100-120歲左右。但社會的現實告訴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達不到自然壽命的。為什麼不能享盡「天年」?根本原因是做不到天人合一。做不到順應自然。人生最寶貴的是什麼?——生命生命最珍貴的是什麼?——健康健康最可貴的是什麼?——養生!養生最關鍵的是什麼?——自然!要想順應自然,我們首先要認識自然。其實自然就再我們的周圍。方方面面。我們看動物世界,冬天了,有的動物會冬眠,有的會換上厚厚的皮毛過冬。春天地時候,大地回暖,動物開始覓食。夏季是所有生靈最活躍的季節。秋季是忙碌儲存食物的時候。動物比人更懂得順應自然的生活。它們是天生的養生家。所以科學研究表明,它們的實際壽命往往比它們的「天年」要長久。所以,我們應該像動物學習。古人其實也是一直在和動物學習養生的。比如《五禽戲》《八錦緞》以及一些武術,都是模仿動物的基礎上創立的。而現在的人們,整日想的是名利,整日做的是競爭,家庭、社會、等等諸多的繁雜瑣事,影響著人們的心神。神不能聚,健康也就付諸東流了。其實順應自然的養生很簡單。你每日看到太陽升起來的時候,就起床。你每天看到太陽落下去的時候,就休息。不要再出去工作、喝酒。應酬少一點兒,健康也就多一點兒,生命也會長久一點兒。簡單的說,就是「跟著太陽走」。因為萬物都是順乎太陽的。太陽是熱的,發光的,明亮的,溫暖的,運動的。就好比中醫里講的人體的陽氣。太陽就是萬物的陽氣。只有我們順從太陽的時間,人體的陽氣才能充盈。人體的陽氣充盈了。也就自然健康長壽了。道家的修煉,不也是要做到純陽嗎?對於普通人,不要求純陽,只要陽氣充盈,盡享天年就是沒有問題的。而如何讓自身的陽氣充盈,則來源於大宇宙中的這個大火球--太陽。順則昌,逆則亡。你每日早睡早起,就是順。你每日夜裡不睡,早晨不起,就是逆。天人合一,最根本的就是在時間和規律上,做到與自然完美的結合。這其實做起來並不難。請晚上少一點兒應酬,多一點兒休息。少一點興奮,多一點安靜。這樣,慢慢的,心神就會安寧,身體自然與天地同步。真正的養生也就開始了。葯王孫思邈曾說「人過四十講養生」40歲,是人體走下坡路的時候了。就好象一部汽車跑了40萬公里了,就要大修,否則再跑下去就難以正常。是不是人只有到了40才要養生呢?不是的。我們知道,人性都是有弱點的。最致命的一條就是「當失去了之後才會覺得寶貴」。40歲,恰恰是健康已經失去了的時候,所以這時的人們才開始著急,才開始養生,才開始惜命。其實「物壯則老」,「物極必反」。人在最年輕,精力最旺盛的時候,也就是走向衰老的時候,這時就應該養生了。就應該認識到天人合一的觀點,並積極的配合實施了。只是現在的年輕人,整日吃喝玩樂,根本無法意識到自己已經在衰老而已。我們應該讓人們了解自己的身體,了解道家養生的觀念。做到防微杜漸。做到「壯則知養,老則久長。」上邊我們說了順應自然是天人合一的第一步。下面我們談談具體的。首先,我們說說四季如何養生。(二)四季養生(1)四季養生要領四季養生,早在《黃帝內經》里就早有記載。「春者,天氣以生,地道初萌。當夜卧早起,踏青徐步,松形深納,緩氣徐行,養乎陽道,以資志意也。」就是說,春天多風,專龔頭項。懶惰,不運動則會陰郁,陽不能生發。所以人應該早起,散步,深吸淺呼。鬆散衣發,漫步以養陽氣。「夏者,天地交化,品物華實。早卧早起,迎日緩行,清心養神,使華毓秀,濁滯清宣,通乎腠理也。」夏天所濕,多病胸肋,濕熱生痰。積郁胸肋。為什麼呢?因為夏天是天地交化,陰陽各半的時候。萬物茂盛。本應早睡早起,迎著朝陽散步,清心養神,讓剛剛掛上的果實更加漂亮俊美。這時正是濁音下降,清陽上升的時候。你若違背,自身的小宇宙就會陰陽失調。陰不能降,陽不能升。所以就會郁積中焦。最好的辦法就是運動,出汗,讓毛孔皮膚通透。不要整日呆在空調房裡。「秋者,風氣大動。地氣顯明。早卧早起,與雞同興。平心靜氣,內守神思,靜立庭外,以緩秋刑。」我們都知道,古時處決死囚,都是在秋後。因為古人比較講究順應自然。秋天,尤其是秋後,正是肅殺之氣正重的時候。這時候殺人也算是順應天意嘛。秋風凜冽,陽氣難收而陰氣顯盛。這時夏季的暑濕未散,又有燥風來襲。風客邪於肺,肩背就容易受病。要想避免,就要和雞一樣的作息。心平氣和,不能亂發脾氣。這樣才能緩和秋天的肅殺之氣。「冬者,萬物閉藏,水冰地坼。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伏匿,內守勿離,去寒就溫,緩步於庭,動無勞骨,勿泄乎陽。」自然界的許多動物都要冬眠。因為冬天是萬物休養生息的季節。我們這時候尤其要注意。身體和心神都不要太過勞累。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太陽出來後再散步運動。運動也不能過量,以身上微熱不出汗為宜。因為冬季大汗,無異於泄了陽氣。以上是四季養生的要領。結合中醫的一些理論和方法,更能讓人活得健康。有句話說:春天的艾灸,夏天的針,秋天的拔罐兒,冬天的排打。四季合乎,疾病安來?這也符合了四季的規律。春天初暖。需要傳統的艾灸來驅除一冬的寒邪。同時溫煦陽氣。夏天陽氣在表,用針刺來疏泄腠理皮毛。秋天風大,易感風邪。拔罐兒就是最好的應對方法。冬天易滯。排打到全身發熱。是最好的保健。生活的智慧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2)生命在於動靜之間最後要注意兩個問題。《內經》里說的四季養生里有一靜一動。靜,是指心神要保持平靜。不管是什麼季節。心神都要靜。神不能亂,志不能移。暴怒,過喜過憂都是不對的。動,絕不是現在的快跑,而都是緩步、慢行。也就是散步似的,絕不是強體力的運動。很多人想減肥,每天拚命的跑步健身。但效果並不好。過量的強度運動等於消耗自身的陽氣。只有舒緩的運動才是養生保健所需要的。記住這一靜一動。四季養生的要領就在其中了。(3)二十四節氣養生四季在細化分,就是一年的二十四節氣了。我們都知道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分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具體的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每個氣,都要如何去做呢?這里總結了二十四節氣養生歌訣。內容如下:大寒立春,萬物不容,惟木獨顯。天氣冷滯,不得化張。雨水驚蟄,根基不固,水運難行。厥陰無情,營血不布。春分清明,月高風清,一陽升騰。形實郁氣,風郁內生。穀雨立夏,嫩陽嬌弱,陰盛陽虛。形漸蕭蕭,氣遂騰騰。小滿芒種,郁從心生。丹田積病。勿勞心神,津布氣行。夏至小暑,土實形滿。熱從中生。少食勿積,病患不生。大暑立秋,陽極氣盛。形虛動風。血燥發熱,遇濕則淫。處暑白露,金水相承,心火囚中。脾土難運,陰陽難平。秋分寒露,陰陽相應,貴在平衡。耗損多燥,勞勞不葆。霜降立冬,令在三焦,節食少欲,疏導通路,滯氣自消。小雪大雪,寒水傷木,凍土封山,飽和心火,心平氣和。冬至小寒,陰盛陽微,莫飲貪杯,靜之以待,內斂生機。解釋起來就是:大寒立春:天氣由最冷轉暖。膽氣太過反間肺氣。肺氣虛遇寒宜感冒發燒。上焦傷寒當發表辛散。知道這些就能健康長壽。穀雨驚蟄:這時候的自然就好像剛剛睡醒一樣倦懶。而我們的心肺容易淤結,應當化痰行血活血為宜。這個時候,脾土虛而肝氣容易郁結,所以要多運動,好疏散郁結之氣。適當初些補益的食物葯物宜健脾養胃。春分清明:這個時候萬物復甦,土地松軟,草木開始生長,但尚幼嫩。人體也是一樣,肝木和脾土正虛,所以服葯或食物應以辛散味重為宜(如香菜、茴香、薄荷、…)如果長吃零食或飲冷水,加重脾胃的負擔,遇到風寒就會容易感冒。小孩子發熱要用清腸消積的葯物。穀雨立夏:雨水開始增多,穀物開始生長。主消化的小腸在這個時候也開始活躍起來了。所以我們可以用艾灸的方法來灸小腸的部位(肚臍下腹)。同時多吃五穀雜糧養護腸道脾胃。治療上熱症清利下焦,而寒症以溫補為宜。注意血寒和腎寒的病人不要灸小腸。小滿芒種:穀物開始漸漸飽滿。我們要注意腎和大腸,服用養陰益氣的葯物。配合按摩肚臍以下的部位。這樣才能使心臟健康。對於出虛汗的人可以燉骨頭湯喝(骨湯燉兩小時以內為宜)夏至小暑:天氣漸漸變得炎熱。脾土多實。脾主四肢,六虛原膜的病多起來,且多是實熱癲狂之證。飲食上要以清淡為主,莫貪腥膩。否則脾反克肝導致肝壅血粘。大暑立秋:天氣最熱且有濕。體內熱極生風遇濕而郁,胃和大小腸因濕滯太過運化不力。飲食上不能吃油炸的食物。肉食也要少吃,多食則助濕。處暑白露:暑天結束,天氣轉涼,萬物收引。脾土肝木也隨之衰弱,小腸和膀胱活躍力減緩。多吃蔬菜,飲食清淡,不要太過口重。腸淫的人多喝骨頭湯,可以喝點兒小酒溫腎。秋分寒露:天氣漸有寒意。人體肺火盛,用葯要清肺、養肝、護大小腸。同時可以適當扶陽氣,但切忌太過。心膽虛的吃些酸淡的食物。霜降立冬:空氣結霜,冬天來了。可以用艾灸灸小腸、六虛。用葯注意不用太過苦瀉斂下發散之葯。以免損傷陽氣。若要清利下焦,可以服用水果煮的粥。飲食要適時適量。小雪大雪:開始下雪了,樹木枯萎。這時人體的肝膽也是最虛弱的,而腎水最旺。飲食上清淡利口最好,味重的食物還是不要吃了,以免擾動腎陽。心情要安靜自然,氣息也要收斂順暢才好。冬至小寒:天冷結寒。這時人的肝和小腸是很敏感的。若吸入不時之氣就會傷人胸膈,造成咳喘之症。多吃些甜、腥的食物,就溫避寒,這樣那些血症、瘰癧(淋巴結核類)等病都能自愈。以上就是我們的一年二十四節氣應該如何養生的方法。順應天時,順應自然。你就能永葆健康!我們說了道家養生的總綱領是順應自然,天然合一。還講了四季養生和二十四節氣養生的方法,但這些還只是天時,還缺少「地利」和「人合」。三、地利與人合何謂地利?簡單說就是順應地理的變化。順天應地。比如北方人口重,四川人喜歡吃辣,南方人飲食味淡。各地有各地的地方特色。我們應該順應這種地方特色去生活。而不能逆之違之。北方這幾年年輕人的腸胃突然比以前差了很多。許多年輕人得了腸胃病。為什麼呢?這和遍布大街小巷的四川菜館有關。川菜講究麻辣鮮香。味道好極了。但人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忘記了節制。川菜是四川的地方特色。而四川地區地勢低窪,濕氣重,那裡的人體濕大,需要辛辣的食物來排濕毒。但土生土長的北方人,本來就是燥多濕少。吃太多的辛辣食物,必然會上火,長痘痘。時間久了,腸胃就吃壞了。所以吃東西不要只圖味道美,要注意和自己的生活環境相結合。還有北方有句老話「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大夫開葯方」。為什麼冬天要吃蘿卜?是因為北方以麵食為主,而面屬熱,需要蘿卜來解其熱毒。還能順氣開胃。可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是冬天只吃蘿卜白菜加土豆了。我們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然而。我們現在人的身體素質,和以前那些只吃蘿卜白菜的人相比,有過之嗎?沒有。反而是越來越差。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其實就是因為沒有順應人的地利去生活。你是北方人,就有了北方人特有的體制,就要順應北方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偏偏學南方人整天吃海鮮。那麼疾病就離你不遠了。所謂「地利」就是順應地理。南方人不要北方的生活習慣,北方人也不要學南方。各守其本。保持自己本土的生活習慣,是最好的養生。天時地利,還需人合。如何人合?在於心。你會保養,懂養生,但整日和人勾心鬥角,明爭暗鬥,那前面說的再好,做得再好也是白搭。心要靜。氣才能勻。氣勻神才能聚,神聚精才能充盈。精充人就能長壽。都說學習要用心。用心,用心,不是說讓心動,而是說讓心靜。只有靜中求動,方能達到心神飽和。真正的拳師是在用心打拳。真正的書法家是在用心寫字。不用心,做出來的事都是沒有生機的。用了心,再難的事都容易完成。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很可貴。用心的創造自己積極快樂的人生。這里的用心不是動心眼,耍心計。而是指發自內心的真真切切的東西。你真心對人,人必然也會真心對你。你把以上說的養生方法認真用心的去做。堅持,循序漸進。收獲自然就會隨之而來。不僅是健康,還有人類的終極目標--長壽。上曉天,下曉地,中通人事。天時、地利、人和。可得長生久視。四、我命在我不由天,身心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道家說「我命在我不由天」。相信人的生死命運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強調了個人主動不懈地修養以臻長壽,而否定聽天由命的消極思想。這種生死觀看似「反乎自然」,實質上是最高層次的「順應自然」,這也是道家養生的重要思想基礎。應當看到,道家養生學作為一門極具生命活力的古老科學,注重客觀因素在健康長壽中的作用並不是它的最大特點。事實上,道家養生所關注的重點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觀條件中去努力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以便達到卻病延年的養生目的。也就是不信命,信自己。就算說我五更死,我也要「添油續命」。通過自身主觀的努力和修為,達到健康、長壽,盡享天年的目的。有一條簡訊很有意思,說:人生啊,0歲出場,10歲快樂成長,20歲為情彷徨,30歲基本定向,40歲拚命打闖,50歲回頭望望,60歲告老還鄉,70歲搓搓麻將,80歲曬曬太陽,90歲躺在床上,100歲掛在牆上、、、生的偉大,死得凄涼,所以啊該吃吃該喝喝,遇事別往心裡擱,洗著澡看著表,舒服一秒是一秒。如果不想這樣庸庸碌碌的了此一生,那麼從現在起,了解中華文化,學習道家養生觀和方法,為自己添油續命,盡享天年。祈願人們都能健康長壽快樂。
2. 聽說中醫養生大師阮愛科36歲了樣子如同20歲,是不是真實的
中醫養生能讓人長壽,不能讓人年輕。
3. 男人40歲以後如何養生
1多吃4種食物
天津營養學會名譽理事長付金如表示,人到中年應盡量做到飲食均衡,除了保證規律飲食、吃飯七分飽以外,還要適當地多吃新鮮的果蔬和粗糧,少吃油炸、燒烤食品等,切忌胡吃海塞,餐餐大魚大肉。日本一項研究發現,40歲後要多吃4種食物:豆製品提高骨密度,燕麥幫助降膽固醇,杏仁有利於控血糖,每周吃4次深海魚,改善高血壓。
專家表示,40歲後,唾液分泌減少,口腔自潔能力變差,牙齒開始「罷工」,牙周炎、牙齒酸痛、牙齦紅腫等問題會接踵而來。因此,中年人更要注意口腔保健。40歲後,除了堅持每天早晚刷牙,還要每年洗一次牙。
4. 陳淑長養生三七粉功不可沒
我們誰都不想變老,但是衰老是生命發展不可抗拒的必然規律。每個人衰老的速度和程度都是由先天遺傳和後天因素共同決定的。據說遺傳因素只佔到25%,更重要的就是您的後天因素。也就是說關鍵在於您如何去對抗衰老。那關於這一點,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今天健康故事的主人翁是怎麼做的? 中國中醫界著名專家陳淑長,70歲的陳教授至今還在工作,我們仔細打量了她,發現她的臉不僅色斑少,而且即使是近距離細看,也幾乎挑不出什麼瑕疵。這樣的皮膚和通常的「古稀」老人的形象,確實差距很大。 再來看看她的手,上面也是一點斑點也沒有 如果說臉和手都是女人的重點保養的地方,這不完全說明問題。 那我們在看看她的腳 她的腳似乎比她的臉和手,更顯年輕漂亮 陳教授真的是很顯年輕吧!!!70歲的年紀了,皮膚卻光潔如玉,甚至連腳上都沒有斑點。要知道現在有些人50歲不到就長出了老年斑,難道這位中醫血管病的專家,真的有自己獨到的延緩衰老的秘方嗎? 還別說,她還真有... 不過陳教授說了,她並不是抹了什麼特殊的化妝品,她保養的第一招就是:吃。 陳教授生活非常有規律,每天早上按時按量吃早餐是一天中重要的環節,看看她吃的東西有什麼特別的嗎? 康片,牛奶,葡萄乾..乳酪加麵包,也沒有看到什麼養顏護膚的特別的東西呀 直到早餐快吃完的時候,我們才發現陳教授拿起了旁邊的粉色小盒子,她說這裡面的東西才是保養的關鍵... 和我一起快來看看,粉色小盒子里到底是什麼吧? 說起這個小盒子里的東西,那和她的專業可以說密切相關。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陳教授正全力研究中醫如何治療周圍血管病,她每天都會遇到很多腿部出現色素沉著的患者,那些患者腿上的色斑,讓陳教授非常擔心。 這種色素中醫認為是在血,在血什麼呢?不是血虛是血瘀不通。當時中醫治療周圍血管病還是一個空白,為了那些有潛在危險的色斑,打通血瘀,陳教授苦下功夫,精心研製了幾款中成葯,其中有一個葯就是專門是活血通脈,止疼還可以幫著脫色,陳教授看著自己配製的葯祛斑效果那麼好,陳教授心想,如果用作預防是不是也會有用呢?陳教授說:」我沒有病,我吃它我用的是保健量天天活血通脈,不是各個組織各個部位都很好嗎?我到現在都沒什麼色斑「 陳教授說,雲南有個文山,那裡產三七的品質特別好,用三七打成粉天天吃,三七是一種活血的葯,從那以後三七就走上了陳教授的早餐桌。每次用早餐剩下的奶放入1克到3克三七粉都可以,然後喝下去。 中醫美容講究自內而外,其中血的充足和暢通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我們皮下組織的垃圾,沒有充足的血液運送,那最終只能沉積在皮膚表層,形成色斑,所以說老年斑其實是氣血不足的表現。陳教授就非常重視氣血,她的皮膚沒有色斑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三七粉...三七活血,通血,補血,常服自然氣血通常是有益於美容的,現代研究也發現,三七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抗疲勞的功能,陳教授建議說:30歲以上有色斑的人,每次用1到3克的三七粉,把它兌在牛奶或者是白水裡面服下去,久而久之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雲南文山地道三七銷售平台
5. 中老年應該怎麼養生
老年人的體質遠不如年輕人,所以一定要好好注意呵護。今天,小編就介紹些老年人養生的注意事項給家,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哦。
3、慎激動,有很多老年人上了年紀後,調整不好自己的心態,常常心理不平衡,又非常容易動怒。專家提示,情緒過於激動歷來就是老年人健康的天敵。特別是患心臟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更應該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沖動是魔鬼這個道理相信大家都清楚。因為,過於激動就會使血壓升高、心跳速度加快,使原本已經硬化的心腦血管發生破裂後出血,從而誘發心肌梗塞、中風等疾病。老年人怎麼養生?對於老年朋友來說,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非常重要。老年人保健身體是必要的,更要保持一個好的心情。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調整好心情,多到戶外散散步,養養魚,栽栽花,種種草,尋找樂趣,以此來提高晚年的幸福指數。
一方面,老年人不僅要預防疾病,其實更重要的是從根本上「慎重」。
6. 中年男人養生知識有哪些
1.多吃4種食物
人到中年應盡量做到飲食均衡,除了保證規律飲食、吃飯七分飽以外,還要適當地多吃新鮮的果蔬和粗糧,少吃油炸、燒烤食品等,切忌胡吃海塞,餐餐大魚大肉。日本一項研究發現,40歲後要多吃4種食物:豆製品提高骨密度,燕麥幫助降膽固醇,杏仁有利於控血糖,每周吃4次深海魚,改善高血壓。
2.趕快戒煙
煙草和煙霧中含有超過250種有毒物質或致癌物質,對呼吸系統、心腦血管危害極大。什麼時候戒煙都不晚!」研究顯示,40歲戒煙能多活9年。另外,人到中年,事業初見起色,應酬在所難免,小酌怡情,切不可不醉不歸,否則肝臟會嚴重受損。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主任賈繼東建議,喝酒一定要把握量,低度白酒最多2兩,中度白酒別超1兩,烈性酒要控制在25毫升以內,啤酒一天最多一瓶。
3.做力量練習
人到中年,新陳代謝開始減緩,肥胖幾率增加,如果不重視鍛煉,患慢性病的風險將翻倍增加。英國利茲城市大學運動學教授庫克指出,40歲後,肌肉會逐漸減少,建議每周進行啞鈴、杠鈴、阻力帶等有助於「重建」肌肉群的力量訓練,以每周3次,每次進行8-10組為宜。如果沒有時間,每天散步、快走30分鍾,同樣有益健康。
4.轉變心態,減法生活
40歲前後,很多人都要面對「中年危機」,事業上可能處於瓶頸期,停滯不前;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負擔重。對此,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肖震宇指出,人到中年拼的就是心態,如果說年輕時積累知識、經驗是做加法的話,40歲後就要學著做減法,及時清理消極情緒。調整好工作和生活的關系,多關注自己和家人,能讓人更豁達。
5.注重體檢
中醫認為,40歲後人的五臟六腑、十二經脈開始衰落,外在表現是皮膚日漸鬆弛面部光澤慢慢消失、頭發變白等,而內在變化是心腦血管變得脆弱,慢性病開始積累,因此定期體檢十分必要。北京老年醫院健康體檢中心體檢主檢醫師馬毅建議,除了血壓、血糖等基礎項目,建議40歲人群增加血管、前列腺、骨關節、幽門螺桿菌感染、腫瘤標記物、乳腺、宮頸、甲狀腺的檢查。有家族遺傳病的人更要做針對性檢查。
5.保護牙齒
40歲後,唾液分泌減少,口腔自潔能力變差,牙齒開始「罷工」,牙周炎、牙齒酸痛、牙齦紅腫等問題會接踵而來。因此,中年人更要注意口腔保健。40歲後,除了堅持每天早晚刷牙,還要每年洗一次牙。
7. 中老年養生
談及老年病,大多數人可能會認為那是老年人的事,至少也應該是退休以後的事。
據有關資料統計,近年來,40歲左右的中年人死亡率大幅上升,男大於女,常見的死亡原因有:心肌梗死、腦出血等心腦血管疾病,而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病率也趨於年輕化。
為什麼中青年人就患上了老年病?其主要原因就是中青年人工作壓力大、生活無規律、飲食不合理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延遲這些疾病的發生,必須做到預防為主。中青年時的過度消耗與透支,可使組織器官提前衰老,過早地發生老年病,等到六七十歲時才開始養生,已經太晚了,各臟器組織的衰老已不可逆轉。所以說養生要從中青年開始。中青年該怎樣養生呢?
□生活要有規律
談到生活規律,就是指一天安排要形成良好的規律,如起居有常,根據每個人習慣早睡早起,或晚睡早起,以不睡懶覺為好。一日三餐要定時,如早餐6點半,午餐12點,晚餐6點半應相對固定。可根據一年四季適當調整起居飲食時間,也就是中醫所說的「順應四時」。生活有規律可以使人體各個系統功能較為正常,有利於營養的消化吸收,使人有充沛的體力去工作。
冬季應該早睡晚起----傳統養生學認為,人生於天地之間,其生命活動就要與大自然的變化保持一致,需要根據四季氣候變化的規律而改變自己的日常生活規律,以順應自然,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思想。
□飲食要合理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極大豐富,工作、社會交往頻繁,一些人外出就餐機會增多,這樣極易造成飲食的不合理。如暴飲暴食、食無定時、食無節制、挑食偏食,日久就會造成營養過盛,或營養素的不均衡,從而出現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多種飲食不合理造成的疾病。中醫說,「高粱厚味,足生大疔」,說的就是多食肥甘厚味,可使人生瘡長疔。過量飲酒可造成ā脂肪肝及酒精性肝硬化。所以要想飲食合理,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家吃飯,因為家裡可根據身體情況做到營養合理,葷素搭配,食量適度。人到中年後,要多吃蔬菜、水果、高蛋白(如牛奶、雞蛋等)、低脂肪。這樣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或延遲一些中老年性疾病的發生。
巧食五味 科學養生----人們的口味千差萬別,酸、甜、苦、辣、咸,各不相同。中醫養生認為,為了健康,各種味道的食物都應該均衡進食。
□堅持適當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但如何運動,運動量多大為宜,卻不是每個人都能科學把握的。我認為最好的運動是散步,這是大多數人都容易做到、容易堅持的。可根據每個人的體質等因素選擇步行的長度,一般來講,路程以3~5公里為宜。晨起或晚飯後均可進行。散步是有氧運動,好處很多:有助於消化系統,對慢性胃炎可起輔助治療作用;防止腿腳的退化;提高心肺功能;降低血壓;還可以使人精力充沛、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睡眠質量等。對於中青年人來說爬樓梯也是一項很好的運動。工作或生活在高層建築的人,可選擇逐漸增加的方式鍛煉,如先爬3層,一個月後增加1~2層,逐步增加至10層左右,每天爬2~3次,同樣能達到鍛煉目的。當然,40歲以上的人最好不要爬樓梯,因為年齡偏大,關節過多負重可促進老化。
現在有一些人因為工作忙,每周只能抽出1~2小時運動,這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還是要選擇易掌握、易堅持的運動項目。
人們都知道體育鍛煉對健康的重要性,一方面,適度的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調節和興奮大腦神經中樞,增強和提高免疫力;另一方面,運動還可以增加飲食,提高睡眠質量。但在鍛煉身體的時候,要把握好鍛煉前、鍛煉中和鍛煉後這三個環節,這樣才能達到鍛煉的最佳效果鍛煉身體不能由性而為。
8. 四川70歲老中醫與小30歲女子五年三結三離,你如何看待老中醫這種做法
現在大家都說到婚姻自由一些,人在選擇戀愛時,他們都會跟隨自己喜歡的進行結婚,在四川也有一名70歲的老中醫與小30歲的女子結婚,他們在結婚的五年當中三結三離,對於老中醫的這種做法,我認為他是把婚姻當做兒戲。三次結婚,三次離婚,實屬是把婚姻沒當回事兒,同時這位老中醫還找的是比自己小30歲的女子作為一位老中醫來說,他的戀愛觀實在是有些超前,甚至在選擇戀愛對象時比自己小太多也能接受,對於一般的老中醫來說都難以接受的事情。
雖然說現在婚姻都是自由的,一些,人在選擇戀愛對象時都會根據自己的擇偶要求進行選擇,這當中也包含了同性戀和黃昏戀,他們雖然說不被家人們所看好,但是他們都遵從於自己的選擇。這樣的一些人在生活上可能也會有所代溝,這也需要時間的磨合,如果進入到婚姻當中,就要好好的珍惜兩個人的感情。
9. 為什麼中醫普遍的有動輒九十甚至一百多歲的老中醫,西醫沒有呢
顏正華教授是當代國醫大師、首都國醫名師,顏老如今已年逾九旬,仍身體健康,面色紅潤,雙目炯炯,思維清晰,還能出門診,還能參加視察新校區等活動。
顏老總結自己有五大養生方法,排第一的就是保持精神平和,他自己常通過靜坐氣功、練書法、哼湯頭歌、練氣功等來放鬆精神。
我的父親李濟仁,心態就特別好,始終保持一顆童心,他的“志向”是游遍世界。第二屆國醫大師孫光榮孫老特別“喜歡”家父,孫老說:在國醫大師中唯有“佛菩薩”(孫老對家父的敬稱)最逍遙!之所以能“逍遙”,可能是因為心無掛礙,之所以心無掛礙,可能是因為情有所鍾,之所以一直能情有所鍾,一定是始終保持著好奇心——對新事物、老事物,總能以虛空的心來悅納,心中總是充滿好奇,滿載歡喜。
而現在大多數人都面臨心理困惑,心理問題已經成為我們人生最大的問題,心理疾病甚至成為當代社會的一種流行病。
10. 中醫怎麼養生 最直接的方法是吃東阿阿膠
現代體育鍛煉一般是健體為主(不鍛煉臟腑,鍛煉肢體),一般傳統太極拳、形意拳一類的可以健身(即保健臟腑)。阿膠一般補血止血,滋陰潤燥,是中醫治療血虛症的首選葯物。適用於貧血患者;體虛人群;月經不調患者;腫瘤放療、化療患者;安胎、保胎、產後恢復;免疫力低下者;中老年人日常保健;女性美容養顏等。而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應慎服。你所提到的服法應該是阿膠羹。原料:阿膠250克,黃酒250克,冰糖200克,黑芝麻、核桃仁各250克 做法:取阿膠250g,砸碎。放入帶蓋的湯盆或瓷碗中,加黃酒250g,浸泡1-2天,至泡軟。取冰糖200g克,加水250ml化成冰糖水,倒入泡軟的阿膠中,加蓋。置盛膠容器於普通鍋或電飯煲內,水浴蒸1-2小時至完全溶化。將炒香的黑芝麻、核桃仁放入繼續蒸1小時,攪拌,成羹狀。取出容器,放冷,冰箱存放。每天早晚各服一匙,溫開水沖服。
中醫養生范圍比較廣,不僅是服葯飲食調理,還有生活規律、起居有節等諸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