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年人為什麼會害怕死亡有恐懼感
老人面對死亡會經歷五個階段,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死亡五部曲:
美國著名的心理分析醫生伊麗沙白.庫伯勒.羅斯通過對大量晚期患者的訪談及研究患者臨近死亡前的心理活動,將瀕臨死亡的過程分成五個心理階段:拒絕、憤怒、掙扎、沮喪、接受。
第一階段:否認與隔絕
大多數患者無論是在一開始就被明確告知病情或是起初不明真相、隨後意識到自己患有絕症時,第一反應往往經歷否認這一階段,產生不同程度的否認情緒,會在心裡想:不,這不可能。否認是暫時的自我防禦機制,它的意義在於抗擊痛苦,幫助重拾自我,激發出其他的、稍平和一些的心理防禦機制,不久就轉為在一定程度上的接受態度。
第二階段:憤怒
當最初的否認無濟於事,憤怒、狂燥、嫉妒、怨恨之情便開始出現,會自然而然的想:為什麼會是我。憤怒的根源是由於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亂,無法充分享受生活、實現自己的人生計劃等。常常把怨氣撒在他人的身上。
第三階段:交涉
這個階段其實即是與殘酷的事實討價還價、做交涉和拖延時間,自我設定一個最後期限,在這個期限內實現一樁心願、完成一件自我的承諾。
第四階段:抑鬱
當晚期患者對自己的狀況再也無法否認,當他出現越來越多的徵兆、變得越來越虛弱時,他無法做到一笑了之、無動於衷,也無法做到怨氣沖天時,取而代之的將是一種強烈的失落感和焦慮,這種焦慮來自對生活、情感、工作等的焦慮,也來自病人在等待與這個世界永別的過程中產生的悲傷。
第五階段:接受
經歷了前面的幾個階段,最終進入到對死亡即不感沮喪又不感憤怒的階段,這時候,不再惋惜自己將失去精彩的人生美景,而是開始默默守候離去的那一刻,睡眠也不再是為了逃避現實或是病痛折磨間隙的短暫休息,這一階段的睡眠變得象嬰兒一樣單純,對一切事物都不再有任何興趣,重新找到了安寧。
B. 八九十歲的老年人為什麼那麼怕死
對很多老年人來說,「死」或與「死」相關的各種字眼,似乎成了他們最大的忌諱,而且,好像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越大越害怕死亡。於是,想盡辦法遠離疾病,也成了中老年人迫切追求的事。
懼怕死亡是種本能
從人類的進化來說,對於未知的事物保持恐懼,這並不是一個缺點,而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手段。例如動物不了解火的特性,因此本能地會懼怕火,而這種對火的恐懼有助於它們逃離森林火災。同樣,當一個從來沒見過相機的人面對閃光燈的時候,本能的反應就是退縮,盡管閃光燈是無害的,但這種千百萬年保留下來的本能還是在起著作用。人死了,感知覺活動自然也就停止了,因此沒有人知道死亡以後是怎麼樣的。對死亡的未知,也是人們會對死亡產生恐懼的原因之一。對 人來說,死亡比年輕人要近的多,因此對於一無所知的「另一個世界」的恐懼,自然也比年輕人要多一些。
老年
孤獨比死亡更可怕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到老年,死亡的幾率開始上升。也許自己還算健康,但當每次同學聚會,去公司參加慶典,與周圍同伴聊天時,發現自己當年的同學、同事、老夥伴相繼過世,難免不勝唏噓。人也許可以不怕死,但是對於孤單和寂寞,沒有人會喜歡。同樣,從自己的角度來說,死亡意味著和 、子女的訣別,如果家庭關系和睦,對彼此都念念不舍的,自然也會害怕死亡將他們分隔。所以對於老年人來說,死亡帶來的孤寂感,也是讓人害怕死亡的原因。
伴侶
此外,人是有想像力的動物,當人們從電影、電視劇、 報道等節目中看到那些瀕死者的掙扎、呻吟、親屬的哀號……往往會想到「自己死的時候會不會也是那樣?」這種對痛苦的害怕,不免會轉移到恐懼死亡本身上。
新聞
真心關愛 老人 是解決之道
知道了恐懼死亡的原因,自然也就能找到應對的辦法。如果您已經進入老年,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識到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興衰的歷程,人生亦不例外。因衰老而死亡是一種「善終」,是最自然的方式,也是人生完整的最後一環。其次,死亡之後,感知覺自然就會終止, 所帶來的痛苦也不再會延續,更不存在所謂的「死亡世界」,不必為了解「死後是什麼樣的」而恐懼。最後,死亡雖然會把我們和至親分開,會讓他們悲傷,但是對於我們來說,越是能夠做到安詳和坦然面對死亡,越能減少他們的擔心,減輕他們的痛苦。
疾病
家裡有老人的,子女又能做些什麼呢?人是社會的動物,害怕孤孤單單一個人。因此,作為子女,平時抽出時間來多看看老人,甚至哪怕多打幾個電話,都會減少他們的孤寂感,進而減輕他們對死亡的恐懼
C. 當人老後會很懼怕死亡,該如何緩解焦慮呢
這是人類發展的自然律法。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各種功能是下降,較舊的痴呆,顫抖,腦動脈硬化等,但即便如此,老人仍然充滿了恐懼,當他們面對死亡。中國人與死亡談話,面臨死亡充滿了恐懼,甚至感覺到死亡離每個人都很遠。老年人是一種漸進的過程,受到身心能量的感覺,害怕生命結束。體力消失,身體變得更大。
金色的陽光健康天堂堅持老人,第一個服務,「是這個國家的關注,是兒童的孝道。」所有員工都有一定的文化識字,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徵,生理特性,願意為老人服務。最後,我希望老年人能有一個安靜的晚年,隨著孩子的喜悅,可以去蔬菜市場購買食物,去公園鍛煉身體,可以和家人一起吃電視,你可以去醫院掛斷,服用醫療治療。注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返回年輕人的生命,每天三餐,舊的是過去,它是穩定的。
D. 老年人產生恐懼死亡的原因是什麼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怕死,我們老年人更是如此。很多老年朋友到老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完,但自己已經老了,沒有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便覺得死亡是很恐怖的東西,而且遇到不好的子女不孝敬他們,使他們沒有勇氣面對死亡。
有些老年人一生病的時候,對死亡極其恐懼。看到牆壁或天花板,就以為那裡有鬼,老是想到閻王要來索取他的命了,整日茶飯不思,精神恍惚。
從人類的進化來說,對於未知的事物保持恐懼,這並不是一個缺點,而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手段。人死了,感知覺活動自然也就停止了,因此沒有人知道死亡以後是怎麼樣的。對死亡的未知,也是人們會對死亡產生恐懼的原因之一。對老年人來說,死亡比年輕人要近的多,因此對於一無所知的「另一個世界」的恐懼,自然也比年輕人要多一些。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我們到了老年,死亡的幾率開始上升。也許自己還算健康,但當每次同學聚會,去公司參加慶典,與周圍同伴聊天時,發現自己當年的同學、同事、老夥伴相繼過世,難免不勝唏噓,恐懼感也不禁在心底產生。
同樣,從自己的角度來說,死亡意味著和伴侶、子女的訣別,如果家庭關系和睦,對彼此都念念不舍的,自然也會害怕死亡將他們分隔。所以對於老年人來說,死亡帶來的孤寂感,也是讓人恐懼死亡的原因。
此外,我們人類是有想像力的動物,當我們從電影、電視劇、新聞報道等節目中看到那些瀕死者的掙扎、呻吟、親屬的哀號……往往會想到「自己死的時候會不會也是那樣?」這種對痛苦的害怕,不免會轉移到恐懼死亡上來。
E. 人到老年,突然很害怕死亡,該怎麼辦
其實這是你開始焦慮,只要適當的處理好焦慮,有一個比較好的心態就可以了。
人從生下來的時,就需要面對死亡。年輕人並不害怕死亡,因為他們離死亡還很遠。但是對老人來說,談死色變,因為他們的確是時時刻刻面對死亡。
人一旦老了,也許你的身子還比較好,但客觀事實提醒我們,我們正在一步一步的靠近死亡。這個讓你很畏懼。你應該怎麼辦啊?
05、要多身體檢查。
人老了,身體上的零件都老化啦。小毛病就會多了起來。要盡可能多的身體檢查。有了病趕緊治,預防小病變成大病,影響人體健康。
06.要擺脫一切對身子有害的小毛病。
有很多的習慣,對人體健康是不利的。比如喝酒抽煙,打牌,懶惰賴床等。當然了,荒淫也是對身子不利的,需注意控制。
F. 80多歲的老人總是懼怕死亡,怎樣緩解這種焦慮
回想你的戀愛情人,你的老伴,還有和愛人在一起甜美的往事。這樣想的多了,你就會思念她,你就會有一種迫不及待,要與她相見的感覺,而她正在那邊等著你。想啊想啊想啊,您說懼怕死亡,我不是您,也沒有到老年,所以無法體會那種感受,不敢妄評。我想您的話大概是真的,因為坊間流行一種說法:小孩怕笨、女人怕丑,老人怕死。我不知道幾十年後
人的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規律。任何人都是阻擋不了,也是無法倖免不死的。所以說,人生死亡是必然的,只是時間問題。沒有什麼值得可怕的!我有一位大爺,今年九十一歲了,耳不聾眼不花,身體還可以。之所以能活這大年紀,我看主要還是心態好,樂觀豁達,從不把生死放在眼裡,他常說:「這輩子我已經夠本了,同齡人都上了天堂
G. 老年人為什麼怕死
准確來說,沒有人不怕死。尤其是上了一定年紀的人,對死更是恐懼。人一旦對死產生了恐懼,就會喪失生活的信心,呈現出一付生無可戀的狀態。身為家人的我們,如何才能開解老人這種心理呢?發展老人的興趣,讓老人有事干:比如跳跳廣場舞,下下棋,種種花,喂貓、喂狗再或者讓老人帶帶孩子、接送孩子上下學、再做做飯、打掃房間等等讓他覺得自己被需要,比說那一句「你不會死」有用。如果老人開始傾訴、嘮叨,家裡成員要盡量配合,讓他相信自己的觀點是被重視的,自己是受歡迎的,從而體會到更多的支持和親密感,老人會慢慢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到自己的生活,也就不會天天想著怕死這件事了。
H. 老人怕死的表現
老人為什麼「怕死」?有一種心態叫「終點焦慮」
歲月
生老病死,是我們每個人註定需要面對的,但即使年輕如我們也不願意去面對生老病死,因為它讓我們感到痛苦、恐懼、悲傷和無奈。
而歲月有時是無情的,年老時誰也避不開它們,都需要真真切切的去體驗它們。
故事
吳老爺子,現在每天只要沒有排便,整天就無精打采,悶悶不樂,天天要吃通便靈。家人勸說多次,他都不聽,一天到晚都在說大便的事情,讓家人不勝其煩,也擔憂不已,不知道他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王佳的奶奶,今年72歲了,奶奶總是一臉愁容,經常拉著她說:「我這高血壓是沒辦法了,我也快死了,可還沒等到你結婚呢。」而且,奶奶表現很奇怪,自從60歲生日後,每天晚上睡覺都把鞋子襪子准備好,經常擔心自己晚上睡著了,第二天就永遠醒不過來了。家人經常勸她放寬心,但奶奶一直聽不進去,每天說「死」的事情,家人每天也活得提心吊膽的。
懂--老人心理
其實,老人們這種心態被稱為「終點焦慮」,即隨著老人面對越來越近的人生「終點」,會產生恐懼不安、焦慮煩惱等負面情緒,使自己和身邊人陷入「陰霾」中。
有的老人身體稍有不適,就懷疑自己得了大病,整日提心吊膽;
有的老人最反感別人說「老」、「死」、「病」的事情,堅決不肯承認自己老了或身體不適;
有的老人常因身邊有人離世而感慨人生無常,整日悶悶不樂;
有的老人早早開始准備自己的身後事,甚至寫好了「悼詞」。
死亡恐懼
老人之所以會「怕死」,主要是出於對死亡的未知。
是對死後現實世界的未知。許多老人擔憂自己的身後事不知如何操持,自己還會不會被人記得,家裡比較弱的孩子以後怎麼生活等。他們不確定這些生前惦念之事能否得以解決。
是對靈魂世界的未知。離開親人和現實世界,他們不知道死後會到何處,進而產生孤獨、無助感。從進化心理學角度看,人類對未知事物始終保持恐懼,這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手段,但過度恐懼卻會造成心理危機。
此外,死亡意味著和伴侶、子女訣別,老人對此戀戀不舍,自然會害怕死亡將他們分隔。死亡帶來的孤寂感,也是讓人害怕死亡的原因。
緩解「終點焦慮
幫助老人們積極看待自己的一生,多些成就感、價值感,少些悔恨、遺憾、自責,坦然享受晚年生活。
萬物都有興衰的歷程,人生亦不例外。因衰老而死亡是「善終」,也是人生完整的最後一環。死亡雖然會把我們和至親分開,會讓他們悲傷,但我們自己越能做到安詳和坦然面對死亡,就越能減少他們的擔心和痛苦。
消除他們的後顧之憂,鼓勵他們樂觀面對生活。
如果老人主動提及自己命不久矣,擔心老伴、孩子以後的生活,說起自己葬禮、墓地等事宜,家人應給予回應,並達成一致意見,而不是避而不談。
多理解、陪伴,減少他們的孤獨感和無助感,包容他們的做不到和犯下的低級錯誤。
對於兒女來說,之前我們是弱小的孩子,他們是強大的父母,現在我們長大了,成為強大的人,而他們老了,變成了「弱小的孩子」。因此,在與老年父母相處中,我們需要父母對孩子那般的耐心和付出、理解和陪伴,不要讓他們感到孤獨,不讓他們感到被拋棄,包容他們的做不到和犯下的低級錯誤。
寄語:這個世界上生、死與時間是最公平的三樣。作為一個正常的人類,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規律。世界上沒有長生不老葯,每個人都無法逃脫歲月的軌跡。一輩子不長,願我們珍惜時光,珍重自己,不悔此生。
I. 75歲的老人很懼怕死亡,該如何緩解焦慮
人生是一條單程線,沒有重來的機會,年輕時,總覺得時間太慢,想快快長大有自己的生活,但一旦真的長大就又想回到小時候。
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不再是一天天地長大,而是一天天地老去。
雖說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但是從古至今,不論是權力頂峰的皇帝,還是一般的百姓,都希望自己能夠長生不老。年紀越大的人,若非已經參透到了生命的本質,都是會懼怕死亡的。所以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都會害怕老去面對死亡的那一天。
而老去後恐懼死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沒有人知道死去後的世界是怎麼樣的,對死亡的未知,就會產生恐懼,而這也是人類保護自己的手段之一,就像遇到一條蛇我們會產生恐懼那般。
就如那句話所說,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個先來,但難道,因為害怕這個意外我們就不能正常生活了么,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相反,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也更能認識到生命的真諦,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長河裡活出無限的價值,才更應該是我們思考的事情,老年人也是一樣,其實發揮出自己的余熱,就算是簡簡單單的事情,也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