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身上有哪幾個長壽開關,沒事搓一搓,舒筋通絡活血化瘀
鼻子上有個穴位叫做鼻通穴,可以治療鼻炎、鼻竇炎、頭痛等疾病。許多人深受鼻炎困擾。這時可以揉搓鼻子上的這個穴位,堅持下去能夠有效緩解炎症。方法是早上出門前用冷水揉鼻翼,可以改善鼻粘膜的血液循環,緩解鼻炎症狀。而鼻子沒有任何問題的人經常揉按這個穴位,可以刺激血液循環,並且預防感冒。不過這個時候就不需要用冷水沾濕了,順著鼻樑直接上下揉搓即可。
除了自然衰老之外,人們的面部也會因平時做表情過於豐富或過於頻繁而加速衰老。平時揉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給臉部更多營養,比敷面膜更有效。此外,當你平時感到睏倦時,揉一揉臉會立刻讓你感覺更精神,眼睛也會恢復到明亮的狀態。
㈡ 「向足三里要長壽,」這種說法到底對不對哪幾種方法可以刺激足三里
這種說法並不準確,按摩足三里雖然可以調節我們的脾胃,但是這並不代表會長壽。影響人們壽命的因素很多,像是我們生活的環境、平常的飲食、身體的素質等等。我們可以通過按摩、針灸的方式刺激足三里,來達到調節脾胃的效果。
其實我們只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平常生活中多注意運動,自然就可以少生病,身體健康也算是延年益壽。
㈢ 哪些穴位強身健體
1、湧泉穴:位於足底前凹陷處。湧泉穴是人的長壽大穴,經常按摩此穴,則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發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強盛,腰膝壯實不軟,行走有力。並能治療多種疾病,如昏厥、頭痛等。
2、足三里穴:位於腿部外膝眼下三寸,距脛骨前緣外側一橫指處。足三里是保健穴,經常用不同的方法刺激它,可健脾壯胃,擴張血管,降低血液凝聚,促進食物的盡快消化吸收,扶正祛邪,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消除疲勞,恢復體力。
3、命門穴:位於後背兩腎之間,第二腰椎棘突下,與肚臍相平對的區域。命門穴為人的長壽大穴。經常按摩命門穴可強腎固本,溫腎壯陽,強腰膝固。延緩人體衰老。疏通督脈上的氣滯點,加強與任脈的聯系,促進真氣在任督二脈上的運行。並能治療陽痿、遺精、脊強、腰痛。
4、會陰穴:會陰穴,為人的長壽要穴。會陰,顧名思義就是陰經脈氣交會之所。此穴與人體頭頂的百會穴為一直線,是人體精、氣、神的通道。百會為陽接天氣,會陰為陰收地氣,二者互相依存,相似相應,統攝著真氣在任督二脈上的正常運行,維持體內陰陽、氣血的平衡,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要害部位。
5、百會穴:位於頭部,在兩耳郭尖端連線與頭部前後正中線的交叉點。百會穴既是長壽穴又是保健穴。此穴經過鍛煉,可開發人體潛能,增加體內的真氣,調節心、腦血管系統功能,益智開慧,澄心明性,輕身延年,青春不老。並能治療頭痛、眩暈、脫肛、昏厥、低血壓、失眠、耳鳴、鼻塞、神經衰弱、中風失語。
6、神闕穴:即肚臍,又名臍中,位於命門穴平行對應的肚臍中。神闕穴,是人體生命最隱秘、最關鍵的要害穴竅,是人的長壽大穴。神闕為任脈上的陰穴,命門為督脈上的陽穴,二穴前後相連,陰陽和合,是人體生命能源的所在地。
㈣ 我不想生病,想長壽,艾炙哪幾個穴位!
中醫針灸理療是中醫國學的一個治療方法,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痛經活絡,內改善微循環,促容進炎性組織吸收的作用,中醫腧穴有幾大保健穴,經常艾灸可以達到延年益壽的功效,足三里,膻中,湧泉,關元,血海,百會,大椎等。
㈤ 常按肚子上哪幾個「長壽穴」,腸胃健康消化好
了解過中醫的人都知道我們身體上是有很多穴位的,經常按摩肚子上的一些穴位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疾病,延年益壽。這也算是我們中國獨創的一門養生方法,按穴位的方法傳到外國後,也是得到外國人的親睞與認同,在國外也算是大受歡迎。下面,我來介紹幾種穴位。
第四,神闕穴。這個穴位在我們腹部的中間,就是我們所說的肚臍。我們平時要特別注意肚臍的狀況,因為一般肚臍出現異常就意味著我們身體出現了健康隱患。同時按摩肚臍可以有緩解食慾不振,腸胃道消化不良的症狀。當然,假如,病症嚴重最好還是就醫。
經常按摩身上的穴位確實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法,可以達到延年益壽,促進消化的效果。但是我要提醒的是,我們的身體出現一些健康問題時,最好還是就醫治療。
㈥ 足三里為什麼被稱為長壽穴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常用的重要穴位,位置在膝下3寸,於脛骨前緣旁開1寸處,患者可取坐位屈膝垂足,或卧位在外膝眼直下3寸,距脛骨前嵴一橫指處取穴。足三里臨床應用廣泛,是治療胃腸及下肢膝脛疼痛的首選之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中指出「足三里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並腹瀉,腿脛膝腫脹酸,傷寒瘦損,氣蠱諸股」。所以足三里有諸病皆治的說法。1 足三里能健脾、消除腹脹、助消化 足三里穴以治療胃腸疾病為主,有「肚腹三里留」之說。胃脘痛可配合內關、合谷、中脘、陽陵泉,腹脹配合脾俞、胃俞。脾胃互為表裡,為後天之本。以足三里為主穴,可配合諸多穴位治療疾病。配中脘治療肝氣郁滯,食停胃脘或因中焦虛寒所致的胃脘疼痛,起到疏肝理氣,溫中散寒的作用,配中脘、內關、合谷有溫胃散寒、調中降逆之效,配脾俞、公孫可調補脾氣、健中和腸以消除泄瀉。以足三里為主穴,可治療消化系統的疾病。2 足三里能調氣血,活絡止痛 按摩足三里能使氣血流通,舒經通絡,祛風散寒。足陽明經,起於鼻兩旁……下至髕骨,沿著脛骨前嵴外側下行足跗,另一支脈從膝下3寸處分出進入中趾外側端。由此可以看出,足三里穴是治療下肢疾病的重要穴位。 臨床證實,足三里有健脾利濕,舒筋活血的功效,所以下肢運動系統的疾病治療離不開足三里穴。風寒濕脾及外傷所致的局部疼痛腫脹,可配膝眼、委中、陽陵泉,關節炎可配昆侖、懸鍾,踝關節疼痛可配丘墟、照海。推拿雙足三里 穴,可治療周身關節痛。 3 足三里具有防病、保健強壯的作用 足三里能起到防病、促健強壯的作用,俗話說「人老先老腿」,推拿足三里穴能使腿腳靈活,這與古代神醫華佗的五禽戲來鍛煉身體,使人達到健康防病是一致的。推拿足三里可防止衰老,預防百病,如配神門可治療失眠,配天柱、中渚可治耳鳴,配聽宮、外關治耳聾,配睛明、風池治視神經萎縮,配心俞、脾俞、內關治心脾兩虛,配心俞、腎俞、關元治心腎虧虛。素體健康的人,經常按摩足三里穴,能使人精力充沛,身心更健康!
㈦ 有無一個穴位,經常按摩可以長壽
葯王孫思邈的養生妙法
葯王孫思邈在西魏時代出生,相傳活到141歲才仙逝,其長壽心得必有過人之處。但事實上幼時的孫思邈體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學醫,總結了唐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編成兩部醫學巨著———《千金葯方》和《千金翼方》。孫思邈的養生之法相信會對您有所裨益。
發常梳
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各做10次。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經常「梳發」,可以防止頭痛、耳鳴、白發和脫發。
目常運
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復3次。有助於眼睛保健,糾正近視。
齒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須發出聲響,做36下。可以通上下顎經絡,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
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12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做12圈。從現代科學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調和荷爾蒙分泌,因此可以強健腸胃。
耳常鼓
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放手,應該有「噗」的一聲。重復做10下;雙手掩耳,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每天臨睡前後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摘自:求醫問葯網 http://www.jk58.com)
腰常擺
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復。最少做50下,做夠100下更好。可以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揉的范圍由小到大,做36下。可以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
攝穀道(即提肛)
吸氣時,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相傳這動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養生功法。
膝常扭
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可以強化膝關節,所謂「人老腿先老、腎虧膝先軟」,要延年益壽,應由雙腿做起。
腳常搓
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腳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區,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
參考資料:http://www.jk58.com/article/105/129/2005920153430.htm
㈧ 每天可以保養哪幾個大穴位,讓人健康長壽!
如果每天保養以下幾個穴位是有利於健康長壽的。就是足三里,關元穴,湧泉穴,大椎穴,腎腧穴。
㈨ 長壽的穴位有哪些
足三里,湧泉穴,三陰交穴每天都按摩的!效果很好,但必須要堅持!
㈩ 我想不生病,長壽!艾灸哪幾個穴位!
足三里。三陰交。合谷穴。百會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