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現在那麼多中國巨嬰
中國式巨嬰,到底有多可怕?什麼都不放過
「巨嬰」是什麼?
就是人身體長大了,心理年齡還停留在嬰兒時期。
現在的中國父母很多都在養「巨嬰」,「巨嬰」的危害很大很大,不信來看看吧!
01
前幾天,上海街頭出現了這樣的一幕。
一位上了年紀的老阿姨在街上走著,後面一男子突然沖過來將她抱起,在空中狂甩。
老阿姨試圖掙扎,男子則加大了力度,強行將她往地上按。
瘦弱的老阿姨被甩得站都站不穩,一個踉蹌就摔倒在了地上。
她疲憊又無奈地坐在台階上,男子卻愈發來勁:
脫掉自己的上衣,用力地朝著老阿姨的頭部抽打,甚至將衣服甩在了她臉上。
後來,周圍來了一些保安,大家試圖制止男子的瘋狂舉動。
可誰知,這名男子非但沒有收斂,反而更加猖狂,還拿了別人的掃帚,要過來毆打老阿姨。
究竟是有什麼不共戴天之仇,才能讓他對一個瘦弱無力的老人下重手?
後來經過調查才得知,這名老阿姨,正是男子的母親。
當天,男子向母親索要2萬塊錢還銀行貸款,但母親說自己沒錢。
男子便讓她去向親戚借,母親不同意,他就直接動了手,對自己的母親又是拖拽又是毆打。
這一幕看得人又心酸又毛骨悚然。
作家武志紅曾在一本書種寫道:
「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沒有超過1歲,還停留在口欲期。」
有太多的中國式巨嬰,把啃老當作理所當然,心安理得地拒絕長大。
他們雖然生理年齡已經是成人,但心理年齡仍似嬰兒般。
總是一味向父母、社會索取,永遠以自我為中心,絲毫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
一旦要求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像沒斷奶的嬰兒一樣撒潑、哭鬧。
02
山東一位70多歲的阿婆,每天頂著酷暑奔走於街頭,只為幫兒子找工作。
不會上網、沒有人脈的阿婆,只能用最笨的方式:在街上找人搭話。
她希望能碰到某個好心的路人,可以幫自己的兒子重新走上社會。
阿婆的老伴已經去世,兒子在家啃老了二十多年。
平日里,兩人就靠著每月3000元的退休金生活。
阿婆說,兒子之前也干過一段時間保安,但後來就不想幹了,在家待著,一待就是20多年。
一個有手有腳的成年男人,每天窩在家裡當蛀蟲,吃飯、睡覺、打游戲。
還要從70多歲老母親微薄的退休金里,搜刮錢財來為自己所用。
這樣的巨嬰現象,在中國實在是太過常見。
有48歲的海歸碩士,回國後不肯工作,靠老母親給的生活費苟活。他母親已經82歲了,還患有尿毒症,苦苦哀勸兒子出去工作,兒子卻死活不肯。
有赴日留學5年的25歲青年,對前來接機的母親連刺9刀,致其生命垂危。
原因僅僅因為他嫌棄母親不能滿足他的生活費需求,於是竟拔刀相向。
有16歲就成為博士的高材生,是別人眼中的天才,卻在畢業前強迫父母在北京為自己買套房。父母無力承擔北京的房價,他卻理直氣壯地說:「我是個博士生又有什麼用,我連一套房子都沒有,算什麼博士。」
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統計,在城市裡,我國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小」現象。
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費。
劉墉曾感嘆說:「今天有多少孩子,既要美國的自由,又要中國的寵愛,沒有美國孩子的主動,又失去了中國的孝道。」
都說百善孝為先,養兒為防老。
然而,有太多喜歡溺愛孩子的中國式家長,養出了遍地的中國式巨嬰。
他們沒有獨立能力,喜歡坐享其成,喜歡一味索取,最後成為不折不扣的白眼狼。
Ⅱ 成年巨嬰的行為特徵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Ⅲ 怎麼看家庭中的「巨嬰」
我認為吧,中國式的巨嬰終歸還是跟家庭的教育和個人的成長有關的。畢竟一個孩子如果不加管教,不做家務,不學習,只知道喝,只知道吃,這就是很巨嬰的行為了。曾經看過一個故事,就是一個人很懶,什麼都不動手,需要別人來幫助他,有一天,他的父母出門了,於是就在他脖子上掛了一個大餅。幾個月之後回來了,卻發現這個人餓死了,因為他吃掉了自己脖子前面的餅,懶得去吃後面的餅,最後就被餓死了。這就是典型的巨嬰,沒了父母什麼都做不成,也許我們還要慶幸他還知道低頭吃他前面的餅,但這都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啟發。
小時候,有些家長好不容易老來得子,對他是疼愛有加,殊不知,這是害死他的前奏。就像最近的鄭爽代孕吧,也是家庭教育的原因。《隱匿的角落》中的朱朝陽,成績優異,最後卻干出一件件不符合他個人形象的事情,主要原因也是來自家庭,他的家庭四分五裂,父親對小三一家非常寵愛,最後導致了朱朝陽性格的扭曲,一個聰明的孩子,就這樣被毀了。
一個孩子的本性和天性都是善良的,他們如同一張白紙,這張白紙需要每一個家長的辛苦耕耘才能變成一張五彩繽紛的畫卷。
我們也不能說都歸咎於家庭教育,因為家長可能也遭受過一些經歷,導致家長自己性格上的扭曲。也有些是外部原因。中國式巨嬰,我個人認為,形成的多方面原因都有。
既然家庭教育不成功,我希望我們在社會上遇到這樣的中國式巨嬰,能利用好社會教育,把他們教育回來,雖然他們那一張白紙早就變得黑不見底,但社會的力量的無窮的,畢竟社會有些深不見底的坑,等著這些巨嬰們去跳嘛。
如果遇到了,不要太計較這些巨嬰,讓他們嘗嘗社會的險惡哈哈哈。
Ⅳ 你怎麼看待現在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的成年「巨嬰」,造成這些「巨嬰」的原因你覺得是什麼
巨嬰,中國家庭幸福的最大殺手。
任何心理障礙,本質上都是關系障礙。
任何人面對世界、面對關系、面對其他人的方式,本質上都是自己內心潛意識的投射。
01
小U最近同老公離婚了,決絕又果斷地給他們七年的感情劃上了句號。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不理解,這金童玉女的一對,甚是般配,走到哪裡都絕對閃瞎一干單身汪,怎麼說離就離了呢?
著名心理學專家武志紅,將典型的巨嬰心理特徵分為三個方面:
1.共生心理
所謂共生心理,就是作為個體的成年人,無法獨自生存,沒有生活能力,極度依賴他人,認為他們和自己沒有區別。
成年人的共生叫病態的共生,一類人表現為無法獲得獨自生存的能力,如社會中那麼多啃老的成年人,父母窮極一生,養出了一個家庭的大蛀蟲;
或是表現為在心理上還未斷奶的「媽寶男」,凡事由母親安排,置妻子角色為透明。
另一類人則表現為無法從原本的共生關系中獲得抽離,認為孩子永遠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給予孩子無邊界的關心,讓孩子在自己的愛中排斥和糾結。
2.全能自戀
全能自戀是嬰兒典型的心理特徵,嬰兒認為自己就是宇宙中心,所有的需求都應該得到滿足。
成年巨嬰的全能自戀殺傷力巨大,在他眼中,自己就是上帝,都是對的,其他人和萬物都是錯的。
在很多的巨嬰中,他們的腦海中都有一個完美的設想,在他們的設想中,自己是完美的存在。
但是巨嬰還有一個特徵就是,不行動,即使他們對自己有著完美的設想,由於不行動,自己的設想終歸只是空中樓閣。
由於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不得志,於是很多的巨嬰都轉向能夠控制的虛擬空間中麻痹自己、逃避現實,在自己構建的虛擬王國中,做著自己的王者。
3.偏執分裂
偏執分裂是全能自戀的另一個極端,當他們的需要無法得到滿足時,巨嬰成年人就會進入到躁狂的偏執分裂。
他們要麼充滿了全能自戀的幻想,要麼對現實世界極度不滿,暴怒。
於是這就能解釋,巨嬰心理的人,為什麼會容易暴怒。
那是因為你沒有滿足他全能自戀的設想,他認為你的這道菜做出來應該是這樣的,但你做出來的不是,於是他們會進入到偏執分裂,並且會暴怒。
這也能解釋,社會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暴戾。
明明是跟你毫不相乾的明星的家務事,竟會有人去質問:你為什麼不去死!
明明是對你們家病患救死扶傷的醫生,卻成了你暴戾的承受者;
明明是跟自己沒有干係的毫無必要的社會紛爭,偏偏有人狂熱參與其中……
這些巨嬰,當身邊的人和事情不滿足他們原有的期待的時候,他們即刻就會進入到偏執分裂的極端,成為施暴者。
Ⅳ 你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過哪些「巨嬰」
巨嬰,自我為中心,張揚而放肆身邊不少人,長期張揚個性,認為自己獨一無二,不與世俗同流。高鐵霸座如此,海歸啃老如此,身邊的,則是那些人,整日自認為不可一世,自我為中心的人,在我眼裡,這不是個性,是自私,是中毒不淺深入骨髓的自私。
Ⅵ 現今社會有很多的巨嬰,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種後果
這就是由於父母太溺愛孩子,在巨嬰小的時候沒有教他們學會獨立,勇敢的面對困難。
巨嬰啃老都啃得理所當然,覺得父母對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巨嬰們都非常自私,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照顧他人,只知道不停地向父母索取。
之前看過一個新聞,一個日本40多歲男子活活的被餓死在家中。很難想像,在這個社會,40多歲的人還會被餓死。一個有手有腳的人再餓都知道去找食物。
這個男子就是一個巨嬰,從畢業之後就跟母親一起生活,在找工作的時候受到挫折,之後就靠自己的母親養著。在他去世前,他的母親剛剛離世不久。沒有人照顧他,他也不懂得該如何去生活,最後只能夠活活的被餓死。
被父母溺愛的孩子,雖然成年了,但是他們的心理年齡還跟嬰兒般。 他們失去了面對生活的勇氣,不懂得該如何去解決問題。
所以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一定要教會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
Ⅶ 曾經的巨嬰楊鎖在失去父母之後,該怎樣生活
我相信許多父母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都會告訴他們的,孩子要學會自立自強。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道理,因為父母是無法陪伴您一生的,到了一定的時候,還是需要你自己去努力的,而且在小的時候就能夠獨自去完成一些事情,這對我們以後的發展也是有著莫大的好處的。此同時,因為有一些父母,他們在兒童時期吃過太多的苦,所以為了不想讓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就對他們過分的寵愛。
關心關愛孩子,這的確沒有什麼錯,但如果將這種關心不斷放大,就會導致出現一些差錯,而這種關愛也就將成為一種溺愛。我們也是見到過許多例子的,本來孩子可以擁有著自己美好的前途,但是卻因為父母的過分溺愛,導致最終一事無成。為什麼說過分的溺愛不好呢?其實就是因為他無法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導致孩子以後的生活都需要依靠父母,我們也是把他們叫做巨嬰。
結語:說起像楊鎖這種巨嬰,雖然現在的生活中已經很少了,但還是有這樣的人的,父母的過分關愛,再加上自身的不努力,導致他們就成為了只能依靠別人生存的人,如果他們多多少少能夠有一點自立的能力,我想他們的生活也不會過得如此悲慘。楊鎖的例子也是給我們了一個警惕,那就是無論如何自身都要保持一顆上進的心,不要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同時也是告訴所有的父母們,關愛孩子可以,但不要把這種關愛變成溺愛!
Ⅷ 很討厭老公的家人怎麼辦
有句老話叫愛屋及烏,你真的愛你的老公,那就要全盤的接受他的一切,包括他的家人,你與他家人之間如果出現問題,最難為的就是你老公,所以,適當的忍耐也是妻子應該做的。交往中如果經常出現不愉快的事情,建議盡量的減少接觸的次數,這樣出現矛盾的機率也會降低,而且可以私下與老公交流,告訴自己不太能接受人際交往中的
哪些問題,讓他幫助你擋掉那些可能出現問題的情況。個人觀點,未必圓滿,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