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華文明為什麼那麼長壽從文明古國存活至今
中華文明傳承至今,綿延不絕,在於他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在那得到體現。而且,中華文明的包容萬象,很多,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講完的,但有一點就是,中華文明中如儒家文化,他在歷史的變遷中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真因為這樣,他才能夠源遠流長
② 據說彭祖活了八百歲,古人長壽的秘密到底是什麼
怎麼可能真的活800歲,動動腦子想想好嗎?那樣怕都是成仙了吧,是個妖精,因為國家說建國之後不能成精,所以我們現在都沒有活那麼大歲數的。
你想想那些帝王,每天各種找道士練仙丹,還山珍海味的供著,錦衣玉食的養著,就算這樣他們都沒有活過100歲的,你居然指望著有人活到800歲。
古代的很多故事都是具有神話色彩的,都是後人對本來存在的這個故事進行改編潤色,所以我們現在才看到的。所以彭祖有可能是比當時的人活得久一點,但是活800歲是萬萬不可的。
③ 中華文化為何長壽
中華民族悠悠五千年,孕育形成了具有獨特東方特色的文化體系,在其自身不斷發展和成熟中、在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繼承與發展是中國文化能夠不斷發展的兩個重要原因。繼承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一個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了該民族世世代代的創造和智慧,是該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力量,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復興,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離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文化發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繼承的目的是為了發展,不能原封不動地承襲傳統,必須要把握時代的脈搏,與時俱進,有所淘汰,有所發揚,從而使文化得到發展。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要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有自強不息、勇於進取的信念;有善於學習其他優秀民族藝術之長的包容心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這就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和文化的東方國度,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才能進行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我們的中國文化才能夠生生不息的流傳下去。
④ 《山海經》里神秘國家,所謂「長壽之國」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嗎你怎麼看
冷氏,個人史學考古學研究的成果,嚴禁抄襲。
謝謝您的邀請。山海經中的“長壽之國”是中國文明的源泉。這個長壽的國家已經找到了。他是甘肅天水大地灣遺址。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機構的大地灣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東北的五營鄉邵店村,分布在葫蘆河支流清水河南岸二、三段階丘上,距離天水市102公里。
軒轅之國是黃帝的母族,和隴山,貧山指隴山,是今天甘肅寧夏交界的“六盤山”。軒轅之丘指甘肅平涼的“崇崇崇山”,黃帝曾多次崇。女子國是指古代甘肅隴南地區。軒轅之國位於六盤山的末端,秦嶺末端的西側,甘肅隴南北側,軒轅之丘在軒轅之國的北側,這個地方正好是甘肅天水地區,大地灣的文化遺址正好出現在甘肅天水地區,大地灣遺址的考古遺跡發現,正好是《山海經》的記錄。
“軒轅之國在這座貧瘠的山上,那個不壽者是八百歲。”4000年前的文字記載很粗糙,後世很難理解他們的具體含義,很多人認為雷格魯斯國的人長壽,壽命最短的也是800歲。我們都知道。一個人活了100歲以上。已經很長壽了。人不能活800歲以上。山海經這個詞的真正含義是什麼?閑散的翻譯成現代中文,“軒轅之國(有,睦23780;氏),在六盤山的盡頭,已經搬家800年了。”公元前28世紀到公元前2070年的《山海經》成為書,正好是7800年。
⑤ 中華文明為什麼能如此長壽
人民網介紹,盡管有許多證據可以解釋中華文明長壽的原因,卻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它比其他古代文明更為長壽。很少有學者提出這一問題,更別說試圖解答。
生態因素
我們的分析將從最直接的要素入手,由具體到抽象。有研究指出,特定的地理環境促成了中華文明的擴張和綿延,其生態因素包括三個特徵:
首先,廣闊的水網分布不僅成為了天然的交通運輸網路,更將擁有同樣文化卻散居在不同地方的人們聯系起來。
其次,廣袤的土地為承載大量人口的農耕經濟提供了保障,促使越來越多的族群和人們加入了中華文明。
最
後,古代中國人的聚居區(中國北部地區)氣候比較寒冷,所以這里的人們比同時期處於較溫暖地區的人們,如古埃及人、印度人和巴比倫人,需更勤奮工作。為了
抵禦寒冬,中國人需要搭建屋舍、准備衣物和柴火。中華文明即是源起於較寒冷的北方(黃河流域),之後逐漸遷徙擴展至較溫暖的南方,從長江流域到珠江兩岸。
相比之下,西方文明起始於溫暖的南方(希臘和羅馬),並逐漸向北面擴展,先到西班牙和葡萄牙,再到西歐(荷蘭、比利時、法國、英格蘭、德國等),最終到達
俄國。
文化、宗教和制度因素
一系列的文化、宗教和制度因素可以更好地解釋為何中華文明能擴展並影響其他遠離黃河流域的族群。
在這些因素中,有一個特別的因素就是,古代中國人有一種與「天」緊密聯系的世俗宗教。盡管現代中文裡的「天」在英語中翻譯成「Heaven(天堂)」,但
對於古代中國人來說,「天」是高高在上的,是仁慈與先知的化身,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掌控著宇宙中的秩序,包括統治人類社會。雖然「天」被具化為一個神,
受到人們朝拜,被稱作上帝(或上天),但它卻不是唯一的神。由此導致的結果是,中國人被灌輸了一種非排外的世界觀(正如天堂並不排斥任何人),形成了一種
兼容並蓄的文化。所以,認為「天」並不限於某一族群,這與《聖經?舊約》中基督上帝僅限於猶太人不同(直到耶穌之後,基督教才被允許流傳至異教徒)。而恰
恰這種特性使得非漢族地區的族群融入中華文明成為可能。鑒於此,加之中國沒有像西方一樣的制度化的教會組織的存在,使得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過宗教戰爭,這
或許也是中華文明從未間斷的原因之一。
在之後的中文用語中,「上帝」的「帝」一詞被頻繁使用,但並非特指某一位神,而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最高統治者,他因受天命而享有管轄天下的權力。正如
「天」代表了一種非排他的、跨族群的秩序一樣,受天命的中國統治者(「帝」或皇帝)則不僅是漢族的領導者,也是全中國所有族群的管轄者(狄百瑞)。
另
一個導致中華文明不斷擴張的因素則是皇室的統治方法,通過文化吸收以及示範效應等方法,而不是通過征服和壓迫。政治上,自周朝(前1046—前256)開
始,中國統治者設立了一套分封制度來管理游牧族群。與西方不同,羅馬帝國征服歐洲後,用羅馬文化取代了希臘文明,而在中國的王朝更替中卻沒有出現這樣的文
化斷層。此外,由於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很容易使外來入侵者融入其中並在征服勝利後被「漢化」。歷史上,中原曾兩次遭到少數民族入侵,一次是忽必烈帶領的蒙
古人建立了元朝(1206—1368),另一次是滿洲人建立了清朝(1616—1911)。雖然他們逐鹿中原,取得地位,卻最終被「漢化」,用中華文明的
思想來建立自身統治的合法性。中華文明從未被蒙古或滿洲文明所取代。
正因為中華文明的兼容並蓄,才使少數民族統治者更容易包容並接受中原文化。事實上,滿洲人毫無後顧之憂地接受了漢族文化。假設來說,這就好比羅馬人吸收了希臘、埃及文明,雅利安人包容了哈拉帕(印度)文化,而不是在征服後就以自身文明取代這些文明。
同
樣地,在中原王朝的更替中,後者往往繼承前者的制度結構和統治文化而非推翻後重新建立。在秦(前221—前206)、漢(前206—公元220)最早的兩
個王朝時期,周朝的封建制度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另外,還包括度量衡。自漢代以來的政府結構,以及從周朝開始的書寫體系(包括象形
文字)歷經王朝興衰沿用至今。雖然儒學於公元前136年被定為「國教」,但一些周朝的地方文化,也能在獨尊儒術的背景下,靜靜地流傳下來。由此可見,要理
解中華文明的延續不斷,關鍵是了解其是一個不斷累積而非相互取代的過程。不難想像,我們的祖先是以大地農民的眼光觀看百川匯流融入大海的情景。
中華文明歷經滄桑而從未間斷,關鍵在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也使我們更加期待21世紀中國復興後主導新的世界秩序將是何等景象。
為什麼古代歐洲沒能形成大一統的國家?
另一個導致中華文明歷史悠久的因素與某些歷史發展階段的先後順序有關,這決定了中國的發展歷史與西方截然不同。有兩個方面特別值得關註:
第
一,中國的封建(分封)制度先於帝國專制統治。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提到的「封建制度」不同於封建主義,後者在1949年後的中國被視為落後、專制甚至是反
動的同義詞,被認為是舊中國的代名詞。為了更好理解這里提出的觀點,我們必須先解釋什麼是封建制度。與西方的封建時期相比,周朝出現的中國封建體系權力更
為集中。共主(周天子)是這一體系中的最高統治者,由他將土地分封給各個諸侯。諸侯理論上擁有自己封地上的所有東西,包括人(稱為「子民」),這些子民事
實上是各諸侯的農奴。這些世襲的封地最早是賞賜給不同部族的首領的,感謝他們在推翻商朝(約前1600—前1046)時擁護周氏的部族。由於商朝的最後一
位統治者極其殘忍無情,於是「天」便授意將王權傳給周氏以建立周朝。分封制度後來被周天子們用來統治自己的諸侯,一直延續了867年,而周朝也成為中國歷
史上最長的朝代。
至周朝末期,一些封地開始變為獨立的國家並彼此交戰,由此開始了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前475—前221)。其中,七個封地
演變為當時主要的國家,直到其中之一征服了六國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首個專制王朝——秦。由於秦朝曾在英語中直譯為「Chin」,故中國的英語拼寫
China也由此而來。由秦國建立並在漢朝得到完善的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1911年,它不僅造就了中國專制政治制度的長久,也將中華文明傳承至今。
如
果以羅馬帝國(前27—公元395)做類比則能更好地理解上述問題的重要性。如果橫跨亞歐大陸的羅馬帝國不是崛起於封建主義之前,而是崛起於統一各個領主
的封地之後(封建體制),那歷史又將會是怎樣的?它的命運也許會如同結束了中國封建體制的秦國一樣,使得歐洲以一個完整的國家形態延續至今,就像中國自
2300多年前秦國大一統之後一直保持著完整的帝國形態。如此,羅馬文明也很有可能至今依然存活。
第二,帝國建立和文化統一
在時間上的先後順序不同。在中國,文化統一以「儒化」或國家獨尊儒術的形式出現,使之成為所有人的行為准則,而這幾乎與帝國建立同步進行。在西方,與儒家
文化具有相當地位的則可能是基督教文化,而它的影響僅在羅馬帝國衰落、天主教會的勢力壯大後才傳播開來。在比較基督教文化與儒家文化時,我提到其「也許」
與儒家文化地位相當,因為對於教廷能否作為整個歐洲文化統一的推手這個問題尚存爭議。
由於對基督教的真正教義有不同解釋,教廷內部存在派系
斗爭,加之連年的宗教戰爭,使得教會在促進歐洲文化統一的道路上困難重重,不過,基督教距離這一目標已經十分接近。在此以基督教為例只是希望說明儒家思想
統一下的中國文化,乃是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又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樣,由儒家文化衍生出的科舉制度被歷朝歷代所襲用,中國的政治結構一再得到鞏固,也避
免了中華文明因發生突變而被阻斷。
⑥ 長壽村健康長壽的秘密是什麼
長壽村的秘密 世界公認有五大長壽村,這就是:厄瓜多卡班巴,俄羅斯和喬治亞的高加索;巴基斯坦的罕薩;日本梨的罔原以及中國廣西自治區的巴馬縣。 這些著名長壽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長壽村人的平均壽命都在百歲以上。經調查研究,長壽的秘訣是長壽村人長期飲用的是自然好水—長壽水。 那麼,什麼是長壽水呢?概括起來就是:沒污染的(干凈的)、弱鹼性的(符合人體營養生理需要的)、小分子團水(具有生命活力的水)。這就是自然界的好水。 由此可見,人活到百歲不是夢。只要能長期飲用「長壽水」,也就是李復興教授所倡導的「健康水」,讓占人體體重70%的水,統統置換成健康水。占人體體重70%的水健康了,也就是人體細胞生存的內環境健康了,細胞就生存得好,就健康,細胞健康了,人體的器官、組織就健康,人體的五腑六臟就健康,人體的各大系統就健康。人體的免疫功能就強,人體就有一種自愈康復能力,人就不易生病,即使生病了,人體也有自愈康復能力。 因此,長飲健康水,人怎能不活到百歲以上呢!! 所以,我們常說:水質決定體質,體質決定健康、長壽。 健康水的靈魂是弱鹼性、礦物質及小分子團水。自然界的好水本本就是小分子團水,比如:雪水、冰川水、山泉水、瀑布水、流動的溪水、河水……等等,但是,由於污染的原因,自然界的好水,在結構上遭到了破壞,由小分子團水變成了大分子團水,這都是污染惹的禍。那麼,用現代凈化技術,把水中的污染統統去凈,那怕是凈了又凈,純了又純,大分子團水仍不能變成小分子團水,仍然是退化了的水,所以,水營養學專家稱純凈水為「至清的死水」。 怎樣把大分水以能量:電能、磁能、光能(遠紅外線能)、聲能(超聲波能)、機械能、熱能、宇宙能……等等,都可以。如果給水的能量,足以把大分子團水的水分子之間的締合鍵氫鍵打斷,就可以把大分子團水改造成小分子團水。成了小分子團水,就恢復了水的自然活性,增強了活力,成為具有了生命活力的水。因此就解決了水的退化問題。 所以,從小分子團水角度來看,健康水本身就是能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