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很多科學家和大學者都很長壽
學習是長壽的動力和秘訣。
科學家和大師學者們的終生學習讓他們長期保持大腦的活力,而學習不斷給他們帶來快樂和自我滿足,讓他們活出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活成榜樣,活出長壽,這才是長壽的動力和秘訣!
而作為大學教師、書法家的趙慕鶴老先生,他1998年為鼓勵孫子念書,決定以身作則,跟孫子一起報名大學聯考,結果孫子考上中華大學,趙慕鶴考上空中大學文化藝術系,2002年,91歲的趙慕鶴和孫子一起畢業,傳為佳話。
其他因素:
1、綜合因素:地域、環境、體力活動、食療、養生保健、醫療等。而對於這些因素,科學家和大師學者大多都能享受到最優的生活條件和待遇。
2、內部因素:預測和防治全身上百種身心智常見病才是長壽的好方法,也就是中醫所說的「上醫治未病」。定期體檢和養生保健對科學家和大師學者是標配。
3、情緒管控:據媒體報道,心理學界有研究表明:70%的疾病與情緒有關,引發疾病的主要情緒有生氣、悲傷、恐懼、憂郁、敵意、多疑、季節性失控等。而科學家和大師學者高度自律,高度專注,忘我無我,能保持情緒長期穩定。
4、吃出長壽:壽星不是靠葯物獲得健康、長壽的,主要是日常食物,即合理的食養,對於科學家和大師學者叫科學食療,作為「國之重器」,國家和相關機構也會密切關注他們的健康,除了定期的體檢外,食療養生是標配。
5、深度思考:也就是說,多多用腦是最好的養生方式和長壽秘訣,學習可以使他們擁有更高質量的長壽!
㈡ 最長壽科學家:後悔自己活到104歲,你願意長壽嗎
關於壽命,我從不貪心,不期待著自己能活到90歲、100歲,只希望自己能在死前不留遺憾,每天都過得很開心。
但是老年人就完全不一樣了。老年人即使身體健康,沒有疾病,在80、90歲的年齡也是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做任何事都是力不從心。心態上也沒有年輕時的激情澎湃,顯得動力不足。如果再生點小病,那更是苦不堪言,嚴重時還要勞煩子女照顧。那種感覺只有躺在病床上的人才能體會得到。
我不願在年老時活成我討厭的有氣無力的模樣,更別說躺在病床上喪失行為能力。所以在年輕的時候,我一有機會就去鍛煉身體,跑步、游泳、瑜伽,盡可能地讓自己心態保持年輕活力。即時行樂,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為的就是將來有一天面對死亡時不留遺憾。
㈢ 科學家誰最長壽
錢學森(1911—抄—)中國現代科學家。祖籍浙江杭州,生於上海。留學美國並在近代力學奠基人卡門指導下從事火箭研究工作。1955年回國後投身於開創中國力學、航天事業等工作。他是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學部委員、力學研究所研究員、第一任所長,中國力學學會第一任理事長等。1958年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為我軍的科技事業發展作了大量工作。
㈣ 科學家很長壽嗎
會長壽
因為科學家有一顆會思考的大腦
㈤ 為什麼科學家都比較長壽
是啊!我也感覺到科學家都比較長壽,大慨因為科學家大腦發達,所以大腦的思維、考慮問題比較多,活動量也比常人大,得痴呆症幾率小,就是到老了說話邏輯性也很高,不糊塗。不用說科學家,就是學歷高一點的人,上了年紀,得痴呆症的幾率也小。因為同樣的問題見解不一樣,大腦思維理解活動量有所差別的原因吧。但是,這個也不一定,也有像傻子啥心也不操,也能活個大年紀,人的壽命長短,未知數很多,與遺傳基因有一定的關系。比如烏龜,如果能將烏龜的長壽基因移植給人類,那麼人類也可以活幾百年。
㈥ 科學家高壽嗎
1950年的統計:諾貝爾獲獎科學家的平均壽命為74.7歲,說明了諾貝爾獲獎科學家是長壽的,因為到了1950年,世界發達國家的人均壽命也才65歲。
科學家中,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平均壽命最高,且與和平獎和文學獎獲得者壽命相近;而化學獎獲得者的平均壽命最短,與最高者相差4~5歲。
㈦ 求外國長壽科學家
11.一個科學家應該考慮到後世的評論,不必考慮當時的辱罵或稱贊。---巴斯德127.在吃飯、睡覺、運動的時候,心中坦然,精神愉快,乃是長壽的最好秘訣之
㈧ 為什麼那些科學家都那麼長壽都是八九十歲有什麼秘訣嗎
他們共同的特點是腦力勞動者,經常用腦,對大腦是一個很好的良性刺激,使人能心神平安,健康長壽。
㈨ 為什麼科學家很多長壽,而搞文學藝術的很多早逝的
這個沒有具體統計過。
一般而言,科學家的心胸比較開闊。對生命、對宇宙有自己的見解,也就是說,其人生觀、宇宙觀、價值觀是順從自然的。個性也比較恬淡,與世無爭——因為他們看不上和市井民眾去爭權奪利。
搞藝術的,如果到了頂峰,其實還是很多長壽的。比如白居易、畢加索、張大千等等。早逝的當然也有,比如普希金,死於宮廷斗爭;聶耳,死於自己的不小心。
總的來說,藝術類,天才出少年的多,過早燃燒了自己的生命。而科學家,需要先學習先人的科學知識,學完了,就很大年歲了,才有超越前人的可能,所以,想早死,還沒成科學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