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鄂溫克族認為什麼象徵長壽

鄂溫克族認為什麼象徵長壽

發布時間:2022-03-06 22:57:49

❶ 鄂溫克族圖騰的含義

鄂倫春族的圖騰崇拜。鄂溫克族信仰的神種類多達十餘種。
鄂倫春族是大興安嶺的狩獵民族,他們的宗教信仰和自己在林區的生存息息相關。鄂倫春人對「低拉恰」(太陽神)非常崇拜。太陽給人類光明和溫暖,沒有太陽,人們就不能生存,因此每年初一要向太陽跪拜;人們遇到困難時,要向太陽禱告;發生日蝕時,認為是天狗在吃它,用敲銅盆來解救。
「托博如坎」(火神):鄂溫克人對火非常敬重,認為火是主人的神,火主若「死」掉,此戶有絕根之危難。在牧區,鄂溫克人把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作為火神回天的日子,太陽落山後,要祭火神。
鄂溫克族獵民信奉的「白納查」就是山神。在狩獵途中,獵人遇到高山、岩洞、卧牛石和怪石,都認為是「白納查」神住的地方。從旁邊走時不能喧嘩,否則對狩獵不利。同時認為一切野獸都是「白納查」飼養的,獵獲野獸是「白納查」的「恩賜。他們用獸肉獻祭「白納查」神,在飲酒用餐時先敬「白納查」,以求獵取更多的野獸。

❷ 鄂溫克族禁忌是什麼

1、男性忌

鄂溫克族有敬老愛幼的傳統習慣,禁止虐待老年人,父母在世時不得留胡須,不能和老年人並列坐著,更不許打罵老年人,認為罵老年人一定會少活幾年;青壯年人途中遇見長輩和老年人時,必須下馬請安,方可行走;禁止直呼長輩的名字,認為那樣沒有禮貌還會折壽;公公和大伯子禁止在兒媳或弟媳面前光身子,不能罵罵咧咧說話,不準談男女風情之類的事情,不準坐到兒媳或弟媳的炕上去,更不能卧在她們的鋪位上;禁止大伯子坐在兄弟媳婦的跟前,大伯子用過的煙袋兄弟媳婦不能用;妻子梳頭還沒有編成辮子前,丈夫不許往外走。下午禁止理發刮臉;一般情況下反對跪下,認為有罪的人才跪下。

2、女性忌

姑娘不能和外來的青壯年說話,說話會受到父母的責備和批評。

禁止女人摸男人的頭,因為認為男人頭上有佛;禁止女人踩或坐在男人的行李上,因為認為女人臟;禁止女主人或者女客人越過撮羅子內火位以北線;禁止女人使用男人的馬鞍子;禁止婦女在斧子上跨過,否則會生出傻孩子;禁止婦女從男人的馬鞍、馬鞭子、套馬桿上踩過或跨過;禁止婦女在搬家時牽著馱「瑪魯神」的馴鹿;禁止新媳婦從「敖卓勒神」(祖先神)前走過;禁止女人在室內大小便。

禁止孕婦吃腐爛的肉和獾子肉;禁止孕婦坐毛驢車;禁止說孕婦懷孕,而是說「有了」;婦女禁止坐熊皮墊子,否則一生不能生兒育女;禁止孕婦跳舞和唱歌。

從前,鄂溫克婦女生小孩時,必須在外單獨蓋一產房(薩喜柱),離住房約有十公尺遠,一般由婆婆照料,七天之內禁止男人進產房,因為認為男人進產房沾晦氣,不吉利。開始住馬架子和草房後,也不許女人在炕上生小孩,產婦要在灶旁生孩子,過十幾天後才能上炕。獵區鄂溫克人禁止產婦在供「瑪魯神」的撮羅子里生產,要搭臨時撮羅子為產房。婦女生孩子不許說生孩子,而是說「有孩子了」或「添孩子了」;禁止產婦三天內撥火,火里不得扔進辣味的食物;產婦未滿月前,禁止帶槍和帶鑰匙的人進屋,以防斷奶,也不許任何人帶馬鞭進屋。

丈夫出外辦事期間,妻子在家必須清潔,否則丈夫將一事無成。婦女不得使用男人的馬鞍子,更不能騎獻給神的「溫古」馬。

寡婦在守寡的三年內禁止出嫁,忌諱出席任何婚禮;寡婦不許在娘家過年和參加群眾性的娛樂活動。上述有些禁忌現在多數已經基本廢除。

❸ 鄂溫克族的風俗習慣

鄂溫克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尚保有氏族外婚及姑舅表婚的特點,婚姻只能在不同氏族之間進行,同一氏族內禁止通婚。他們也與蒙古、鄂倫春、達斡爾等族通婚。在陳巴爾虎旗的鄂溫克人中尚保有「逃婚」習俗,互戀的青年男女決定結婚日期後,女方乘黑夜逃至男方所塔的「撮羅子蟹里,由候在此處的老婦把姑娘八根小辮改梳成兩根,即成為合法的婚姻。人死後,以前曾行天葬(即風葬),後因受鄰近兄弟民族的影響,多改土葬。
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中,樺皮佔有一定的位置,可稱之為「樺皮文化」。其打獵、捕魚、擠奶用的製品很多都是用樺皮製作的。餐具、釀酒具、容器、住房「撮羅子」、籬笆、皮般。甚至人死後裹屍都用樺皮製作。除此外,鄂溫克族許多服飾也是用樺皮做的。象樺樹皮帽、樺樹皮鞋等十分廣泛。各種樺樹皮製品,尤其是樺樹皮容器,除了輕便實用外,還配有花紋圖案裝飾。一般婦女從七八歲開始學習世代相傳的雕刻、壓印、繪畫、拼貼等手藝,逐步產生了鑽研技藝的熱情,對器皿用具進行美術創作。圖樣多源於生產、生活之中,有花草、樹木、山峰、蟲魚、石崖等模仿自然構圖,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鄂溫克族人不但勤勞、勇敢、純朴、爽快,而且具有誠實的美德。在鄂溫克族獵人和牧人中,不知道什麼叫偷竊。獵人和牧民在森林和草原上設有倉庫,存食品、衣物、工具等,從不上鎖,如果有人途中斷糧、缺衣,可以到任何二個倉庫去取。鄂溫克族講究禮節,非常好客。年輕人見到長輩,要施禮問安和敬煙。最通常的禮節是屈膝、側身、拱手作揖。家中來了客人被認為是喜事,牧區對客人敬以奶茶,獵區則以鹿或犴的胸口肉以及馴鹿奶待客。節日主要有祭敖包、陰歷年和「米闊勒」節等。祭敖包時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每次敖包會上還要舉行賽馬、摔跤等活動。「米闊勒」節是生產節日,每年夏歷五月二十二日舉行,這一天要給馬烙印、剪鬃、去勢、除壞牙,給羊剪耳記號等,並舉行宴會。
尊老待客
鄂溫克族好客並講究禮節,到鄂溫克族家裡做客,主人把皮墊擺在哪裡,客人就在哪裡落座,不得隨意挪移皮墊。客人落座後,女主人隨即端上奶茶,然後煮獸肉,肉煮好後,女主人拿出獵刀切一小塊肉投入火堆里,然後再給客人們吃。如果來者是貴客,通常還要獻上馴鹿的奶。鄂溫克族待客必須有酒,除飲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釀野果酒。敬酒時主人要高舉酒杯先往火中傾注點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請客人喝。鄂溫克族認為:外出的人誰也不會背著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別人,自己出門後也不會有人照顧。
敬火之俗
鄂溫克族人敬火如神,在喝酒、吃肉前,先要向火里扔一塊肉、灑上一杯酒,然後才能進食。舉行結婚儀式時,新婚夫婦要敬火神。鄂溫克族人對火還有許多禁忌,比如不許用帶尖的鐵器捅火,不許用水潑火,不許向火里扔臟東西,不許女人從火上跨過,不能用腳踩火等等。
節慶
除春節等節日與鄰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米調魯節」。「米調魯」是歡慶豐收之意。節日期間,人們要身著盛裝,男人們要進行剪馬鬃、馬尾活動,屆時牧民家家都要備下豐盛的酒肉,宴請親朋好友。
米闊魯節是呼倫貝爾草原莫爾格勒河流域鄂溫克牧民的豐收節。每年的5 月中下旬,忙完接羔保畜的鄂溫克人喜氣洋洋地聚集到一起,慶祝一年一度的豐收節日。
米闊魯節要進行一系列生產活動,主要是給馬烙印、除壞牙、剪耳記、剪鬃毛及給羔羊割勢等。首先從「尼莫爾」(即放牧小集團)的一頭開始,先從馬群里套出二歲子馬,放倒,人們有的用剪子剪鬃、割尾梢,有人用刀子割耳為記號。這時馬的主人把自家的畜印燒紅,在馬的左跨上烙印。割下的鬃毛由畜主收起,剪下的耳塊由畜主點數保存。在羊圈裡,母羊都放出去吃草了,只剩下滿圈的小羊羔,牧人們把公羊羔割勢(閹割寨丸),把母羊羔耳朵剪下自家樣式的豁口(每家的羊豁口不相同,以示區別)。
米闊獸節上,老人們也贈給自己的親人(如外甥、侄兒、女兒等)母羊羔之類,祝福晚輩們擁有更多的羊群。最後,各家膠次舉行宴會。宴會開始時一般是按照鄂溫克人先茶後酒習慣進行。敬酒日寸,從首席輪始,即由男女主人捧著一個木盤,盤里放兩個酒杯,依次敬讓。敬酒輪一周時,主人拿出一條「哈達」,向割勢人致謝,同日寸鄭重的向大家說明新的一年幼畜繁殖數。大家向主人道喜,祝他牲畜旺盛,烙印割勢的數字與歲俱增.
野外婚禮與「歡樂之火」
鄂溫克獵民的婚姻一般包括求親、訂婚、結婚幾個階段。臨近婚期,男方家不管離女方家多遠,都要遷到女方家附近。結婚之日,新郎在父母親友的陪同下,帶上送給女方的1 0 只馴鹿到女方家去,女方也以同樣的隊伍到路上來迎接。雙方相遇後,新郎新娘擁抱接吻,並互贈禮物。然後大家進撮羅子喝喜酒,直到晚上酒宴結束,舉行婚禮。有趣的是,他們的婚禮不是在室內,而是在野外舉行。屆時,他們在清理過的河灘谷地上燃起一堆被稱為「歡樂之火」的篝火,然後人們把新郎新娘從撮羅子里簇擁到篝火邊,並以火為中心圍成一個半圓圈,由一位主持婚禮的長者宣布婚禮開始。主婚人用樺皮杯斟滿兩杯酒,交由新郎新娘潑在火里,表示對火神的尊敬,接著再向雙方父母敬酒。然後新郎新娘互相擁抱接吻,手挽手和所有參加婚禮的人拉成一圓圈,載歌載舞,歡度良宵。這種歌舞鄂溫克人稱之為「歡樂之火」舞。它舞姿雄健有力,時而振臂扭腰,時而盡情歡跳。一人領唱,眾人齊和。歌伴舞,舞隨歌,時快時慢,高低錯落。大家在歌舞中縱情歡樂。

❹ 鄂溫克族的習性和資料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訥河縣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人口30505人(2000年)。鄂溫克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鄂溫克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鄂溫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農民則廣泛使用漢文。鄂溫克族的口頭創作有神話、故事、歌謠、謎語等,還善於用樺樹皮刻剪成各種工藝品。大部分鄂溫克人以放牧為生,其餘從事農耕。馴鹿曾是鄂溫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譽為「森林之舟」。鄂溫克族信奉薩滿教和喇嘛教。主要節日有祭敖包、陰歷年和米闊勒節。

編輯本段民族習俗
婚喪嫁娶
鄂溫克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尚保有氏族外婚及姑舅表婚的特點,婚姻只能在不同氏族之間進行,同一氏族內禁止通婚。他們也與蒙古、鄂倫春、達斡爾等族通婚。在陳巴爾虎旗的鄂溫克人中尚保有「逃婚」習俗,互戀的青年男女決定結婚日期後,女方乘黑夜逃至男方所搭的「撮羅子」里,由候在此處的老婦把姑娘八根小辮改梳成兩根,即成為合法的婚姻。人死後,以前曾行天葬(即風葬),後因受鄰近兄弟民族的影響,多改土葬。
樺皮文化
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中,樺皮佔有一定的位置,可稱之為「樺皮文化」。其打獵、捕魚、擠奶用的製品很多都是用樺皮製作的。餐具、釀酒具、容器、住房「撮羅子」、籬笆、皮般。甚至人死後裹屍都用樺皮製作。除此外,鄂溫克族許多服飾也是用樺皮做的。象樺樹皮帽、樺樹皮鞋等十分廣泛。各種樺樹皮製品,尤其是樺樹皮容器,除了輕便實用外,還配有花紋圖案裝飾。一般婦女從七八歲開始學習世代相傳的雕刻、壓印、繪畫、拼貼等手藝,逐步產生了鑽研技藝的熱情,對器皿用具進行美術創作。圖樣多源於生產、生活之中,有花草、樹木、山峰、蟲魚、石崖等模仿自然構圖,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鄂溫克族人不但勤勞、勇敢、純朴、爽快,而且具有誠實的美德。在鄂溫克族獵人和牧人中,不知道什麼叫偷竊。獵人和牧民在森林和草原上設有倉庫,存食品、衣物、工具等,從不上鎖,如果有人途中斷糧、缺衣,可以到任何二個倉庫去取。 鄂溫克族講究禮節,非常好客。年輕人見到長輩,要施禮問安和敬煙。最通常的禮節是屈膝、側身、拱手作揖。家中來了客人被認為是喜事,牧區對客人敬以奶茶,獵區則以鹿或犴的胸口肉以及馴鹿奶待客。 鄂溫克族好客並講究禮節,到鄂溫克族家裡做客,主人把皮墊擺在哪裡,客人就在哪裡落座,不得隨意挪移皮墊。客人落座後,女主人隨即端上奶茶,然後煮獸肉,肉煮好後,女主人拿出獵刀切一小塊肉投入火堆里,然後再給客人們吃。如果來者是貴客,通常還要獻上馴鹿的奶。鄂溫克族待客必須有酒,除飲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釀野果酒。敬酒時主人要高舉酒杯先往火中傾注點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請客人喝。鄂溫克族認為:外出的人誰也不會背著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別人,自己出門後也不會有人照顧。
敬火之俗
鄂溫克族人敬火如神,在喝酒、吃肉前,先要向火里扔一塊肉、灑上一杯酒,然後才能進食。舉行結婚儀式時,新婚夫婦要敬火神。鄂溫克族人對火還有許多禁忌,比如不許用帶尖的鐵器捅火,不許用水潑火,不許向火里扔臟東西,不許女人從火上跨過,不能用腳踩火等等。 鄂溫克獵民的婚姻一般包括求親、訂婚、結婚幾個階段。臨近婚期,男方家不管離女方家多遠,都要遷到女方家附近。結婚之日,新郎在父母親友的陪同下,帶上送給女方的1 0 只馴鹿到女方家去,女方也以同樣的隊伍到路上來迎接。雙方相遇後,新郎新娘擁抱接吻,並互贈禮物。然後大家進撮羅子喝喜酒,直到晚上酒宴結束,舉行婚禮。有趣的是,他們的婚禮不是在室內,而是在野外舉行。屆時,他們在清理過的河灘谷地上燃起一堆被稱為「歡樂之火」的篝火,然後人們把新郎新娘從撮羅子里簇擁到篝火邊,並以火為中心圍成一個半圓圈,由一位主持婚禮的長者宣布婚禮開始。主婚人用樺皮杯斟滿兩杯酒,交由新郎新娘潑在火里,表示對火神的尊敬,接著再向雙方父母敬酒。然後新郎新娘互相擁抱接吻,手挽手和所有參加婚禮的人拉成一圓圈,載歌載舞,歡度良宵。這種歌舞鄂溫克人稱之為「歡樂之火」舞。它舞姿雄健有力,時而振臂扭腰,時而盡情歡跳。一人領唱,眾人齊和。歌伴舞,舞隨歌,時快時慢,高低錯落。大家在歌舞中縱情歡樂。
節慶活動
鄂溫克族節日主要有祭敖包、陰歷年和「米闊勒」節等。祭敖包時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每次敖包會上還要舉行賽馬、摔跤等活動。「米闊勒」節是生產節日,每年夏歷五月二十二日舉行,這一天要給馬烙印、剪鬃、去勢、除壞牙,給羊剪耳記號等,並舉行宴會。 除春節等節日與鄰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米調魯節」。「米調魯」是歡慶豐 民族舞蹈
收之意。節日期間,人們要身著盛裝,男人們要進行剪馬鬃、馬尾活動,屆時牧民家家都要備下豐盛的酒肉,宴請親朋好友。 米闊魯節是呼倫貝爾草原莫爾格勒河流域鄂溫克牧民的豐收節。每年的5 月中下旬,忙完接羔保畜的鄂溫克人喜氣洋洋地聚集到一起,慶祝一年一度的豐收節日。 米闊魯節要進行一系列生產活動,主要是給馬烙印、除壞牙、剪耳記、剪鬃毛及給羔羊割勢等。首先從「尼莫爾」(即放牧小集團)的一頭開始,先從馬群里套出二歲子馬,放倒,人們有的用剪子剪鬃、割尾梢,有人用刀子割耳為記號。這時馬的主人把自家的畜印燒紅,在馬的左跨上烙印。割下的鬃毛由畜主收起,剪下的耳塊由畜主點數保存。在羊圈裡,母羊都放出去吃草了,只剩下滿圈的小羊羔,牧人們把公羊羔割勢(閹割寨丸),把母羊羔耳朵剪下自家樣式的豁口(每家的羊豁口不相同,以示區別)。 米闊魯節上,老人們也贈給自己的親人(如外甥、侄兒、女兒等)母羊羔之類,祝福晚輩們擁有更多的羊群。最後,各家膠次舉行宴會。宴會開始時一般是按照鄂溫克人先茶後酒習慣進行。敬酒日寸,從首席輪始,即由男女主人捧著一個木盤,盤里放兩個酒杯,依次敬讓。敬酒輪一周時,主人拿出一條「哈達」,向割勢人致謝,同日寸鄭重的向大家說明新的一年幼畜繁殖數。大家向主人道喜,祝他牲畜旺盛,烙印割勢的數字與歲俱增。
編輯本段文化藝術
民間文學
民族大家庭
鄂溫克族的民間文學十分豐富,有歷史傳說、神話、故事、諺語、謎語等,生動感人。雖產生於不同時代,但都反映了現實的生活。例如:「人類來源的傳說」對他們的遷徙歷史、古代生活和自然景象都作了樸素的描繪和解釋。當代文學的著名作家有烏熱爾圖,他的代表作有《一個獵人的懇求》等。他們能歌善舞,民歌優美動聽,風格獨特,即景生情,即情填詞。特別是牧歌和獵歌,表現了鄂溫克族勇敢而質朴的性格。每逢年節或舉行婚禮時,多由婦女跳鄂溫克舞蹈。「努給勒」舞步獨特,剛健有力,節奏性強,以「跟靠步」和「跺步」為其舞蹈特點。獵區的舞會多在晚間圍繞篝火舉行,主要跳「跳虎」和「獵人舞」等舞蹈。;「努給勒」舞步獨特,剛健有力,節奏性強。「扎恩達勒格」是鄂溫克族山歌和小調類歌曲的總稱。鄂溫克族居民從青少年時即開展射擊、跳高、跳遠、撐桿跳、滑雪等運動。造型藝術有刺綉、雕刻、繪畫等,喜在器皿上飾以多種花紋圖案,並善於用樺皮作原料製成禽獸形狀的兒童玩具。
天文歷法
各地區的鄂溫克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民間對於時間、距離、度量衡、方向、預測年成、氣候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套方法。? 鄂溫克人主要靠太陽和星星來計時。白天按「天剛亮」、「太陽出來」、「太陽到西南」、「太陽要落了」等來計時。冬天夜裡主要觀測星星而將夜分成三段時間:「三星出來」、「三星偏西」、「三星要落」。狩獵地區的鄂溫克人,把太陽正南時叫「找狍子的時間」,太陽剛出時叫「打犴鹿的時間」,太陽偏西南叫「吃飯的時間」。? 鄂溫克主要是以星位和太陽的位置為准判定方向,如北斗七星出自東北方向,三星出自東南方向,曉星(超魯朋)在早晨放亮前出自東南方;還有天河是東北—西南的一條寬線,四季方位不變。日、月是從東方出來,獵區把「日出的方向」稱東,「日落的方向」稱西,「中年太陽的方向」稱南,「太陽到不了的方向」稱北。? 傳統觀測天氣的方法,主要依據方向、節氣及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如,從東南方向下雨,一定是大雨;從西北刮風時,不會下雨。從西北開始下雪。太陽和月亮的周圍出現光圈,是變天的預兆,將會刮風、下雪或下雨。一定下得多。夏季白蝶多,冬季多雪。夏季小鼠洞多,冬季少雪。清明這天刮風,春天必有大風。清明下雪,春季要降大雪。? 預測年景好壞,是在陰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在天亮之前看南斗星和月亮的位置。月亮在南斗星的左上邊,認為來年要澇;月亮在南斗星的右上邊,來年要旱;月亮在南斗星的中間或下邊時,一定是風調雨順的好年成。? 此外,鄂溫克人在長期的狩獵實踐中,積累了豐富多樣的狩獵技術和經驗。除了用獵槍獵外,還採用圍獵、陷阱、槍扎、箭射、犬捉、夾子、網套、葯毒、葯炸等各種捕獵方法。而狩獵知識和經驗的傳授,早在鄂溫克人的孩童時代就已開始,孩子從小就隨大人出獵,12歲便可試槍,隨父兄狩獵,先學打灰鼠,再學打大獸。到十六七歲時便可單獨狩獵了,到青年時多數已成為優秀獵手。鄂溫克獵民發明製作了滑雪板作交通工具,並用來追趕各種野獸。他們還發明製作舟船。最初他們用五米多長的粗大原木刳木為舟,可乘1—2人。後來,他們利用樺樹皮製造樺皮船,可乘3個人。
歌舞
鄂溫克族不僅善於歌唱,也非常愛好舞蹈。他們喜歡跳舞步簡單、生動活潑的集體舞,大多數通過婦女舞蹈來表現鄂溫克族的生產和生活。主要有「阿罕拜」、 鄂溫克歌舞
「愛達哈喜楞舞」、「哲輝冷舞」。鄂溫克族人崇尚天鵝,以天鵝為圖騰。天鵝舞是鄂溫克族的民間舞蹈,鄂溫克語叫作「斡日切」。婦女們閑暇時喜歡模仿天鵝的各種姿態,自娛而舞,逐漸演變成一種固定的舞蹈--天鵝舞。? 鄂溫克族人長幼之間恪守嚴格的禮節,長輩和老年人享有很高的威望。鄂溫克族人既有不畏強暴的民族性格,又有大公無私、濟貧助危的傳統道德觀念。
信仰與標志
鄂溫克族被譽為「森林之舟」,信奉薩滿教和喇嘛教,鹿善於奔跑而且柔順、和美具有神力,古代人對它產生崇拜之情,史書中對它有記載。蒙古薩滿認為鹿能顯靈,可以驅魔鎮邪。鄂溫克族百姓以森林、大山、火、水作為民族的標志,象徵著生機、活力和興旺。 鮮卑人的墓葬中,常有馬、牛、羊為殉牲,唯不見有鹿為殉牲。聯繫到後來在黑龍江沿岸、在大興安嶺山脈中發現的岩畫馴鹿圖,聯繫到明清時期大興安嶺的鄂 馴鹿
倫春、鄂溫克人被稱為「使鹿部」,史學家們認定:鮮卑郭洛是馴鹿。 北方的這座大山因棲息馴鹿即鮮卑郭洛而得名大鮮卑山;北方這個古老的民族馴鹿標志因居住在大鮮卑山而又自稱為鮮卑人。以祥瑞而名獸,以瑞獸而名山、名腰帶,又以山名族,轉了好大一個彎子。北方,則有鹿作為民族的標志。 另外,在陳巴爾虎旗的鄂溫克人,每個氏族對自己的標志都非常尊敬,絕對禁止殺害或損害的行為。 日常食俗 在純畜牧業生產區的鄂溫克族以乳、肉、面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離開牛奶,不僅以鮮奶為飲料,也常把鮮奶加工成酸奶和干奶製品。主要奶製品有:稀奶油、黃油、奶渣、奶乾和奶皮子。最為常見的吃法是將提取的奶油塗在麵包或點心上食用。主食以面為需,除烤麵包外,還常食用面條、烙餅、油炸餜子等,食用時,拌上或抹上鮮奶或黃油。有時也食用大米、稷子米和小米,但都用來做成肉粥,很少吃干飯;肉類以牛羊肉為主。過去每戶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來只羊和兩頭牛。冬季到來之前是鄂溫克族大量宰殺牲畜儲存肉類的季節。宰殺後的牛羊肉凍或曬干儲存,食肉的方法常有;手把肉、灌血腸、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居住在北部興安嶺原始森林裡的鄂溫克族,完全以肉類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達犴肉、鹿肉、熊肉、野豬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飛龍、野雞、烏雞、魚類等,食用方法也與牧區略有不同,其中罕達犴、鹿、狍子的肝、腎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則要煮食。熟食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吃鮮肉,但不把肉煮爛,用獵刀削吃,講究有「嚼頭」,也有的將鮮肉切片串在木棍上,火烤熟後蘸鹽食用;另一種方法是將肉煮到七八成熟曬干,食用時再用火烤或切成塊熬粥(也可直接食用)。魚類多用來清燉,清燉魚時只加野蔥和鹽,講究原湯原味。很少食用蔬菜,僅僅採集一些野蔥,做成鹹菜,作為小菜佐餐。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鄂溫克族的主食漸被麵食如:面條、烙餅、饅頭等所代替。 生活在嫩江流域和山區的鄂溫克族早已開始農耕並兼事狩獵、採集等多種生產方式的經濟活動,他們的主食以農產品為主,畜牧和狩獵的收獲多做為副食,主、副食已有明顯的區別,日常喜食熊油,獵到熊之後,無論冬夏,都要熬油,一般一隻黑熊可熬出上百斤熊油。並開始廣種蔬菜,主要食用菜有白菜、蘿卜、豆角、黃花等。 鄂溫克族都以奶茶為飲料,製作的方法是在燒開茶水後,先濾去茶葉(一般都用磚茶)然後放入少量的炒稷子米和鹽,適量地對入鮮奶,燒開後即成奶茶。飲用時根據個人的口味再加黃油、奶渣。此外,還飲用麵茶、肉茶,麵茶即將炒稷子米搗成面經油鍋炒後加入奶茶;肉茶即把熟肉切成碎塊加入奶茶。林區的鄂溫克族還飲用當地特有的馴鹿奶,馴鹿奶呈灰白色,濃度大,味香甜,也可用來製作奶茶。 鄂溫克族傳統炊餐用具別具特色,有用罕達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胃)盛水煮肉、罕達犴筋縫制的鹿皮盛糧口袋,樺木、皮製的各種碗、碟等。如今瓷、鋁、鐵、塑料製品已廣為使用。 2003年8月10日,中國最後一個狩獵部落——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的獵民開始搬遷,11戶37名獵民作為獵鄉首批生態移民牽著馴鹿走出大山,開始了他們的新生活。這是准備搬出大山的內蒙古敖魯古雅鄂溫克獵民。 節慶、禮儀食俗 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 《鄂溫克族風采》 陳玉先
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調魯節」。米調魯是歡慶豐收之意。節日期間,人們都要身著盛裝,男人們要進行剪馬鬃、馬尾活動,屆時牧民們家家都要備下豐盛的酒肉,宴請親朋好友。鄂溫克族好客並講究禮節,到鄂溫克族家裡做客,主人把皮墊擺在哪裡,客人就在那裡落座,不得隨意挪移皮墊。客人落座後,女主人隨即端上奶茶,然後煮獸肉,肉煮好後,女主人拿出獵刀切一小塊肉投入火堆里,然後再給客人們吃。如果來者是貴客,通常還要獻上馴鹿的奶。鄂溫克族待客必須有酒,除飲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釀野果酒。敬酒時主人要高舉酒杯先往火中傾注點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請客人喝。鄂溫克族認為:外出的人誰也不會背著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別人,自己出門後也不會有人照顧。
編輯本段鄂溫克族自治旗
概況鄂溫克族自治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呼倫貝爾大草原南端,濱洲鐵路海拉爾站南側,東街大興安嶺脊樑為界。地理坐標東經118°48′02″——121°09′25″,北緯47°32′50″——49°15′37″。東與牙克石市接壤,南同扎蘭屯市、興安盟的科右前旗交界,西和新巴爾虎左旗為鄰,北鄰海拉爾區、陳巴爾虎旗。旗域如下垂的楓葉狀,北緣自海拉爾市斷橋距南端的伊和高古達山178.75公里,東部界山伊和布德爾距西部輝河流向北灣處173.25公里。全旗土地總面積為19111平方公里。自治旗地處大興安嶺山地西北坡,處於大興安嶺山地向呼倫貝爾平原的過渡地段,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平均海拔高度800——1000米。最高點是東南部山地的伊和高古達山,海拔1706.6米,最低處在伊敏河谷地,海拔602米.自治旗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漫長寒冷,夏季溫和短促,降水較集中。年平均氣溫在零下2.4—2.2℃之間,年平均降水量為350毫米左右。全年無霜期平均在100-120天左右。 行政規劃和人口鄂溫克族自治旗是鄂溫克族實行區域自治的縣級自治地方。全旗轄巴彥托海、伊敏河、紅花爾基3個鎮,輝、伊敏、 巴彥嵯崗、錫尼河東、錫尼河西5個蘇木,大雁礦區和巴彥塔拉達斡爾民族鄉。巴彥托海鎮是旗黨政機關駐地,也是全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歷史沿革鄂溫克族自治旗歷史悠久。1958年4月11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向國務院提出「撤消內蒙古自治區索倫旗,成立鄂溫克族自治旗」的報告。5月29日,經國務院全體會議第77次會議決定,撤消索倫旗,在原索倫旗的行政區域成立了鄂溫克族自治旗。 地質地貌自治旗可分為三個地貌區,即:大興安嶺中山—低山地貌組合、低山—丘陵地貌組合、殘丘—高平原地貌組合。自治旗河流屬額爾古納河水域,海拉爾河水系。旗境內有263條河流,其中河流長度在20公里以上的31條,河流總長度為5397.97公里,河道水面面積約108.8平方公里。自治旗植被的地帶性分布與氣候熱量的空間變異相適應,從大興安嶺頂到西部高平原依次有:森林、森林草原、草原。 自然資源自治旗土地面積19111平方公里。全旗擁有草原128.9萬公頃,佔全旗總面積的68.9%;林區面積112公頃,佔全旗土地面積的58.9%;全旗降水總量為65.613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為10.716億立方米。境內較大的河流有伊敏河、輝河、錫尼河。全旗已探明的煤儲量為103.12億噸以上。野生植物種類繁多,旗內植物有72科284屬621種。珍稀植物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樟子松、興安柳。還有草原白蘑、花臉蘑、紫蘑、靈芝等菌類植物。旗境內棲息的野獸種類據不完全統計有4個目、14科49種。其中有受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12種。鳥類資源比較豐富,據記載伊敏河流域鳥類有16個目、34個科140種。 旅遊資源自治旗草原東南部,距旗所在地150公里處,有與舉世聞名的法國維希礦泉相媲美的維納河礦泉,是觀光旅遊療養勝地。當前,自治旗旅遊業發展的重點放在巴彥胡碩旅遊區、紅花爾基森林公園、輝河濕地保護區、五泉山旅遊區、維納河療養院渡假區和旅遊產品的開發上。巴彥胡碩旅遊區和紅花爾基森林公園已被國家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審部門初審評定為2A級和A級。輝河濕地保護區已批准為省(區)級重點自然保護區。
鄂溫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大部分鄂溫克人以放牧為生,其餘從事農耕。 純畜牧業生產區的鄂溫克族以乳、肉、面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離開牛奶,不僅以鮮奶為飲料,也常把鮮奶加工成酸奶和干奶製品。主要奶製品有:稀奶油、黃油、奶渣、奶乾和奶皮子。最常見的吃法是將提取的奶油塗在麵包或點心上食用。鄂溫克人還喜歡吃鹿油抹面餅。 肉類以牛羊肉為主。過去每戶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來只羊和兩頭牛。冬季到來之前是鄂溫克族大量宰殺牲畜儲存肉類的季節。食肉的方法有:手把肉、灌血腸、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 居住在中國北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的鄂溫克族,完全以肉類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達犴肉、鹿肉、熊肉、野豬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飛龍、野雞、烏雞、魚類等,食用方法也與牧區略有不同,其中罕達犴、鹿、狍子的肝、腎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則要煮食。 魚類多用來清燉,清燉魚時只加野蔥和鹽,講究原湯原味。 鄂溫克族很少食用蔬菜,僅僅採集一些野蔥,做成鹹菜,作為小菜佐餐。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主食漸被麵食如:面條、烙餅、饅頭等所代替。 鄂溫克族都以奶茶為飲料,飲用時根據個人的口味再加黃油、奶渣。此外,還飲用麵茶、肉茶。林區的鄂溫克族還飲用當地特有的馴鹿奶。 吃飯時,全家人圍繞火堆席地而坐,在三角架上吊著鐵鍋,將捕獲的駝鹿或其它獵物切成肉塊,放入沸滾的鍋里涮著吃。涮出的獸肉多掛著縷縷血絲,半生半熟。人們認為這樣吃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容易吸收。 剩餘的大量獸肉,鄂溫克人晾曬成肉乾和肉條,貯存起來慢慢吃,外出狩獵時,把它裝在鹿包兜里當干糧。 鄂溫克族傳統炊餐用具別具特色,有用罕達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盛水煮肉、罕達犴筋縫制的鹿皮盛糧口袋,樺木、皮製的各種碗、碟等。

❺ 鄂溫克族的民風民俗是啥

鄂溫克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居住在薩馬街的鄂溫克族群眾每逢喜慶佳節,就會穿起民族服裝,跳起歡快粗獷的「努給勒」或「阿罕伯」舞。並涌現出一大批舞蹈、聲樂、文學創作等各種人才。

(1)服飾

舊時扎蘭屯地區鄂溫克族獵民的服裝主要以狍皮等獸皮製作的衣服為主,除此以外,樺樹皮夏帽為該民族服飾的一大特點。樺樹皮帽為一方塊樺樹皮捲成錐形,用麻線連綴起來,狀如斗笠,主要用於遮陽御雨。

如今鄂溫克族居民的服飾與漢族相同,但部分年長者仍願穿著傳統的皮袍,逢喜慶節日或重大場合,年輕人了著民族服裝,但面料多為綢緞。

(2)飲食

鄂溫克族獵民喜食肉食,主要是野獸肉,其中多為狍子肉,其次是鹿、犴、熊和野豬肉。食肉方法很多,如「達拉嘎蘭」(燒肉),將肉扔在火炭上燒;「席拉蘭」(烤肉),把肉切成大塊或條放在鍋里煮,「阿期根」(生吃),主要是生吃狍、鹿等的肝、腎;「庫呼樂」(曬熟肉乾),將熟肉切成塊曬干。如今鄂溫克族獵民的飲食同當地漢族居民漸趨相同,但仍喜歡食用野獸肉和野菜等。

(3)居住

扎蘭屯市鄂溫克族獵民舊時住山林和靠近江河的地方,主要以游獵為主,無固定場所,一般多住「木刻楞」。定居後,所住房屋與室內裝飾等與當地漢族居民基本相同。

(4)禮儀

鄂溫克民族十分講究禮節。老年人普遍地受到社會的尊重,年輕人見到長輩,首先要施禮問安和敬煙。落座讓長輩先坐,喝酒請長輩開懷,吃肉讓長輩先動刀,起程讓長者先走;如騎在馬上則下馬問安,然後側身讓老人先行。長幼之間恪守嚴格的禮節,見面相互問安,相互尊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為本民族所憎惡。

鄂溫克人十分熱情好客。他們常說:「外來的人不會背著自己的房子走」。因此,不論對本民族客人還是其他民族客人,來到自己的家,主人都認為是大喜事,熱情地將客人讓到屋裡,讓客人坐在貴賓座位,敬茶遞煙。對遠方的來客,還要用豐盛的肉食和好酒款待。

(5)姓氏

鄂溫克族歷史上曾分為三大部分,即從事游獵生產的「雅庫特」、主要從事牧業生產的「通古斯」和嫩江流域從事農業生產的「索倫」。他們的姓氏根據本氏族的名稱而來,又因居地不同有所區別。薩馬街鄂溫克人的主要姓氏有:俄格都塗格敦、尼格混塗格敦簡姓塗;俄格都杜拉爾、尼蘇混杜拉爾、謝盼杜拉爾、左然杜拉簡姓杜;那哈塔、卜勒吉格勒簡姓卜;薩馬基爾簡姓薩;蒙古勒達圖、黑格特達圖簡稱代;俄格都何音、依格吉日何音簡姓何;伊格吉日簡姓伊;白格日簡姓白;瓜爾佳簡姓郭等。

(6)傳統藝術

>>>舞蹈

鄂溫克語也稱「額黑勒格」、「額黑勒仁」。鄂溫克族的主要舞蹈有《鄂溫克舞》、《哲輝楞舞》、《愛達哈喜楞舞》等。這些舞蹈節奏性強,動作有力,腳的動作和上身的姿態和諧優美,加上有節奏的呼號聲,構成鄂溫克舞蹈的特點。

還有一種被稱作《努經勒》的舞蹈,多由鄂溫克婦女參加。這種舞蹈動作有力,節奏性強,腳的動作比較突出,鄂溫克風格比較濃厚。

>>>歌謠

鄂溫克人長期生活在森林、草原、田野之中,創作大量反映狩獵、採集、種植以及社會交往、男女愛情、婚喪嫁娶、宗教儀式等歌謠——「扎恩達仁,其中包括獵歌、牧歌、情歌、酒歌、薩滿歌等,此外還有逃婚歌、反抗徵兵歌等,內容比較豐富。鄂溫克歌謠比喻優美,抒情真摯感人,詩句朴實豪放。韻律以押頭韻為主,雙句一韻,每首歌謠韻律多變,易於即興演唱。

(7)婚嫁

鄂溫克族基本上沿襲一夫一妻制,所不同的是有「氏族外婚」和「姑舅表親」現象。「姑舅表親」就是姑表兄弟姐妹之間通婚,並且有優先婚配的權利。女子出嫁後,在婆家如生女孩,則喜歡嫁給舅舅家人,俗稱「還骨頭」。鄂溫克族歷史上的婚姻嫁娶習俗,實質上是兩氏族之間的婚配,後來才逐步發展到與外族通婚。與外族通婚早已習慣化,薩馬街的鄂溫克族與外族通婚已一半以上。

鄂溫克人有入贅的習慣。雙方父母經過多次協商後,無需贈送禮物,由男方將新郎送到女方家,大家在新娘家盡情歡樂,婚事即算完畢。入贅者要至誠地奉養孝敬女方父母,同時和女方的兄弟姐妹一樣有權使用和繼承老人的財產,有權保留自己的姓氏。

鄂溫克女子選擇配偶,不以窮富為標准,而主要看勞動能力、社會名譽和人品是否端正,厭惡不忠不孝,反對言行不一。

鄂溫克人歷史上的婚姻程序大致分為求婚、訂婚、結婚三個階段。求婚時,必須聘請一位受人尊重的媒人出面,經過媒人的奔走說合,婚事即可確定;訂婚,男方要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送牲畜、酒、生產工具、金銀首飾等,並且置辦酒席,共同歡慶,互祝訂婚之喜;結婚禮儀比較繁瑣,由於居住地域區別有所不同,薩馬街鄂溫克人同鄂溫克自治旗南屯鄂溫克人的結婚儀式大體相同,主要有修建新房、迎接新娘、善意刁難男方、新郎新娘共同就餐、招待賓客等主要儀式。

(8)喪葬

清代至民國初期,本市(旗)境內鄂溫克族人死後,多放置在樹上實行風葬,好將屍體掛在樹枝上,落地後用火葬或者挖土掩埋。新中國成立後,境內鄂溫克族喪葬習俗與漢族相同

❻ 鄂溫克族生活禁忌你都知道哪些

鄂溫克族有敬老愛幼的傳統習慣,禁止虐待老年人,父母在世時不得留胡須,不能和老年人並列坐著,更不許打罵老年人,認為罵老年人一定會少活幾年;青壯年人途中遇見長輩和老年人時,必須下馬請安,方可行走;禁止直呼長輩的名字,認為那樣沒有禮貌還會折壽;公公和大伯子禁止在兒媳或弟媳面前光身子,不能罵罵咧咧說話,不準談男女風情之類的事情,不準坐到兒媳或弟媳的炕上去,更不能卧在她們的鋪位上;禁止大伯子坐在兄弟媳婦的跟前,大伯子用過的煙袋兄弟媳婦不能用;妻子梳頭還沒有編成辮子前,丈夫不許往外走。下午禁止理發刮臉;一般情況下反對跪下,認為有罪的人才跪下。

❼ 少數民族裡的鄂溫克族有什麼神話傳說

居住在我國東北邊境的鄂溫克族,自稱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善於獰獵、馴鹿,
仍有熊圖騰崇拜的殘余。他們獵到熊以後,有一系列的崇拜儀式和禁忌,先將熊的頭
和骨、五臟等用樺樹條或乾草包好,掛在樹上,進行風葬,然後向其敬煙、叩拜、做
哀哭狀,意思是對祖先的悼念,求得熊圖騰的寬恕。

為什麼鄂溫克人會把熊視為祖先呢,他們的神話傳說是這樣解釋的:有一個獵人進
山打獵的時候,突然被一隻母熊抓住了。母熊把他帶進山洞,強迫獵人與她成婚。獵
人被迫元奈,便在山洞裡和母熊共同生活了幾年,直到他們生了一隻小熊。後來獵人
乘機從山洞中逃了出來。母熊發現獵人逃走了.便抱著小熊追趕就把小熊當場撕成
兩半,一半拋向獵人,一半留在身邊。留在身邊的成了後來的熊,拋給獵人的就是後
來的鄂溫克人。這當然很荒誕,哪有熊會變人的,這便是他們遠古祖先圖騰觀念的反
映。鄂倫春族與鄂溫克族同源,「原是一個古老部落的兩個親近的分支」 ②,因此
這兩個民族流傳著完全相同的關於熊祖先的神話,鄂倫春還有一系列復雜的獵熊祭
熊的儀式,其目的之一是為了怕他們認為有靈性的熊對獵人與分食熊肉的人進行報
復。風葬時,還要唱一首風葬的歌,歌詞的內容,其中隱含這樣的意思:不是我們打
死了你,而是你的壽命到了,自己死去的。他們稱雄熊為祖父、舅舅,稱雌熊為祖母
③。鄂溫克與鄂倫春的熊祖先神話,屬於比較單純的動物圖騰神話,沒有與後世的其
它傳說故事相混在一起。西南少數民族此類神話更不鮮見。怒族傳說,他們的始祖
是蛇與蜂交配所生,藏族說猴子與岩妖交配才有了人類。彝族崇拜的動物有虎、鹿
、猴、水牛、綿羊、岩羊、豬子、熊、鼠、鷹、自雞、綠斑鳩鳥等等。西雙版納的
勤納的克木人,直至80年代初,還保留著完整的圖騰制度,形式相當原始。克木人對
所信奉的圖騰動物,不捕不吃,連摸一摸都認為是不敬。

❽ 鄂溫克族是怎樣過年的

鄂溫克族是只有3萬人口的東北少數民族,他們主要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草原和大小興安嶺林區,從事畜牧業、農林業、飼養馴鹿業等生產經濟活動。「鄂溫克」是鄂溫克語,其意義是「從高山峻嶺走向草原的人們」。鄂溫克族有悠久而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

春節,鄂溫克語稱之為「阿涅別」,是鄂溫克族傳統而隆重的節日之一,其中「阿涅」是「狂歡」、「喜悅」、「聲勢浩大」之意;「別」是指「月」,「阿涅別」合在一起表示「狂歡月」或「喜悅月」等概念。鄂溫克族過「阿涅別」的日期與我國傳統節日春節的時間完全相符。為了迎接春節的到來,鄂溫克族提前一個月開始做各種准備工作。其中最有意義的,是從臘月二十到三十,這10天中他們每天都有傳統而特定的安排。如,臘月二十宰殺過年的羊,臘月二十一做各種野果醬餑餑,臘月二十二炸制用牛奶、奶油、野雞蛋、白糖、麵粉和在一起做成的各種�子,臘月二十三全家人圍在爐火旁祭火神,臘月二十四打掃房屋,臘月二十五包羊肉凍餃子和牛肉凍包子,臘月二十六祭北斗星,臘月二十七打掃牛羊圈,臘月二十八女的修飾發型,男的理發、剃鬍須,臘月二十九全家人洗浴,臘月三十祭祖先神。在這些准備工作中炸�子的工序比較復雜,講究也比較多。鄂溫克人的傳統信仰觀念中�子味道的好壞,花樣的豐富與否,直接關系著家庭生活的幸福和甜美。所以,臘月二十二炸�子備受鄂溫克婦女的重視,也是她們展示勤勞和手藝的好機會。

按照鄂溫克人的傳統生活習俗,臘月三十晚上,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手扒羊肉,喝用酸奶、肉湯、白米煮成的肉粥。鄂溫克人認為,除夕之夜吃手扒羊肉會在一年內一切順心、萬事如意。吃完年夜飯全家人走出屋,用酒、肉等食品共同祭祀祖先神,祈禱祖先神給他們帶來幸福、美好的一年,並永遠造福於後代。

初一,天還沒全亮之前,年輕人和孩子們穿戴新年服裝到長者家裡拜年、磕頭,祝老人健康長壽。長輩們給孩子一些吉祥物,主要包括潔白的毛巾和自製的保護孩童的神偶;初二,青年們騎馬或乘坐雪橇到遠方的長者家拜年;初三,中年人相互拜年;初四,老年人相互拜年;初五,家族全體成員共同度過;初六,基本上開始正常的生產生活活動。初十五,每家都煮凍餃子吃,這意味著春節圓滿而快樂的結束。

❾ 鄂溫克族人有什麼特點

鄂溫克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兩地。鄂溫克族最大的聚居區是鄂溫克族自治旗。該旗地處大興安嶺支脈的丘陵山區,有19000多平方公里的天然牧場,生長著數十種牧草。有8300多平方公里的森林,森林裡野生動物繁多,有鹿熊、飛龍、天鵝、烏雞等。還出產世界稀有的貴重木材——樟子松和聞名中外的白蘑菇。它的地下資源也很豐富。

在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中,樺樹皮文化佔有一定的位置。人們採用樺樹皮為材料製造器物,用於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樺樹皮夏帽,用來遮陽御雨;用樺樹皮製作器皿來盛貯食品;用樺樹皮做船、葬具等。

鄂溫克族人民不但勤勞、勇敢、純朴、爽直,而且有誠實的美德。他們不知道什麼叫偷竊,存放物品的地方從不上鎖。鄂溫克族講究禮節,恪守長幼有序。唱歌跳舞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鄂溫克人認為只會打獵、放牧,不會唱歌的人,不算好獵手、好獵人。同其他民族一樣,鄂溫克族有著光榮的斗爭歷史傳統。

❿ 鄂溫克族節日習俗

鄂溫克族的傳統節日
1.正月十五
供「托博如坎」(即火神)和「吉雅奇」(畜神),主要以奶粥和乳製品為供物。人們串門相聚,舉行娛樂活動。正月十六這天,人們清早起來,爭相為別人臉上抹鍋灰,認為是吉祥的表現。

2.清明節
鄂溫克語叫「漢西」,這天主要是祭奠死去的先人,備菜、酒和乳肉食物,向墳地扔酒,並用金銀箔紙製成元寶和日、月燒掉。傳說死人的靈魂在這天要還鄉探親,行祭是讓死去的老人有吃、有穿、有錢花。

3.瑟賓節
「瑟賓」是鄂溫克語,意為「歡樂祥和」,每年的6月18日舉行。瑟賓節是鄂溫克族傳統節目。節日活動中,通常表演舞蹈,還有賽馬、摔跤、勁力、拉棍、拔河、跳棋等競賽。

4.奧米那仁
過去阿榮旗鄂溫克族每年四月初三開始舉行的薩滿教宗教集會。俗稱四月會。少則四五天,多則七八天。在此期間薩滿天天跳神,人們日夜歌舞,儀式隆重。但集會日期各地不一。會場一般設在薩滿家裡,院內立一棵樺樹,屋內立一棵楊樹或柳樹,兩樹間系一麻繩,樹枝和麻繩上掛許多由參加者獻的五色布條。全氏族成員及曾請薩滿跳神「治」過病的人都來參加。主要活動內容由老薩滿領教新薩滿,檢查人口增減和為全莫昆祈求幸福等。會上由一名本氏族薩滿和一名從外氏族請來的薩滿共同跳神。後來活動的性質、內容、形式逐漸變化,增加了賽馬、射箭、摔跤和歌舞等文體活動。新中國成立後不再舉行奧米那仁集會。

5.帕斯克節
居住於陳巴爾虎旗的莫爾格勒、白音哈達蘇木及鄂溫克族自治旗西尼河東蘇木,過去被稱為通古斯的鄂溫克人的節日。鄂溫克人一般稱此節日為基利斯多夫(俄語)。時間是4月13日。節前,從4月7日開始,人們便陸續到教堂禮拜,喝酒,吃美食,到4月13日,都用整雞或把雞蛋染成紅色供神。

6.阿涅

鄂溫克語,春節之意。陰歷正月一日是鄂溫克人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往日,鄂溫克人在舊歷年三十要把所供的佛像都擺開,擺上羊、各種乳食品、糖果、點心等供物.供完以後,把羊撤來大家一起吃。從除夕至初三,早晚都要給佛點燈。初一要先給佛叩頭,再給老人叩頭。然後到各親戚家拜年(鄂溫克語叫阿涅仁)。對於拜年的晚輩,老年人也要給小禮物並祝福他們長壽。現在鄂溫克人的過年禮節已經簡化。初一隻給老人和親戚拜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聚集在一起,盡情地歡樂、跳舞、唱歌,直到深夜。

7.米闊魯節

「米闊魯」是鄂溫克語的譯音,慶豐收之意。米闊魯節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等地的鄂溫克牧民歡慶豐收的節日,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為期一天。聚居在陳巴爾虎旗的鄂溫克人,主要從事牧業,住蒙古包,隨季節逐水草而遷徙。他們有豐富的畜牧經驗,有很強的適應性,在高山之巔,脫下帽子可知風的強度,觀天象可知暴風雪的即將來臨,從小在馬背上長大的鄂溫克牧民,從孩提時就受到了環境的熏陶,七歲男孩開始學騎馬,以後逐漸參加賽馬,學習套馬、馴馬的本領。
五月下旬,春光明媚的牧場,花紅草綠,水草豐盛,接羔工作緊張而又忙碌。碧綠如茵的草原上(www.yw11.com起名網),到處可見白雲般的羊群和飛奔的馬群,充滿無限生機。鄂溫克人每年於此時歡慶豐收的節日期間,人們身著鮮艷的節日盛裝,親朋好友互相幫助,給牲畜拔壞牙,打烙印,剪鬃和打耳記。穿著羔皮筒裙的姑娘們,雙手忙著抓羊羔,抱在懷里撫摸著,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驃悍的小夥子矯健地跨上最好的「桿馬」,揮舞著長長的套馬桿追套烈馬,草原上騰起陣陣塵煙。每當套住烈馬時,強壯的騎手們便一擁而上,跳上馬背,拉住馬尾,握緊馬耳,剎那間將馬摔倒在地,開始剪馬鬃、馬尾。若是四歲馬,還要在臀部打上烙印作為標志。整個過程非常緊張而有趣,這是牧民們大顯身手的好機會。入夜,青年男女環繞篝火,手拉手自左向右轉動,一人領唱,眾人相合,載歌載舞。舞步剛健有力,節奏感強,具有草原的獨特風格,熱情好客的鄂溫克人,待人誠摯,節日期間總要准備下豐盛的手扒肉、美酒和其它食品,宴請所有參加生產活動的客人。大家逐家吃喝,熱鬧非凡。

8 祭敖包

祭敖包是祭祀活動,也是重要的節日。敖包是在野外高坡處人工堆起的石頭堆,祭敖包就是祭山神、河神,祈求風調雨順、四季平安、人旺年豐。祭敖包每年農歷五月間舉行,眾人集會為敖包添石塊、插新柳枝、系綵綢帶,殺牛宰羊獻祭,舉行賽馬、摔跤活動

閱讀全文

與鄂溫克族認為什麼象徵長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勉縣哪裡可以做體檢 瀏覽:897
農村退伍軍人養老政策 瀏覽:640
退休補交社保怎麼入賬 瀏覽:101
孩子為什麼不孝順 瀏覽:104
重陽節詩歌朗誦指導思想 瀏覽:763
廣西人社養老保險 瀏覽:606
老年人溏便如何調理 瀏覽:79
勝利油田老年公寓 瀏覽:669
北京處級幹部退休工資多少錢 瀏覽:318
代交養老保險怎麼弄 瀏覽:790
退休人員返聘怎麼發工資嗎 瀏覽:420
退休金7000是什麼級別 瀏覽:921
出名的老年痴呆養老院 瀏覽:126
株洲市個人養老保險查詢 瀏覽:135
公司只給繳納養老保險嗎 瀏覽:4
撫順2016退休漲工資 瀏覽:244
怎麼申請澳門養老金 瀏覽:541
70歲老人很瘦怎麼辦 瀏覽:755
長沙企業退休金走勢圖 瀏覽:628
28到50歲的服裝款式 瀏覽: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