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陶淵明50歲

陶淵明50歲

發布時間:2022-03-03 11:11:30

1. 陶淵明的故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名潛,或名淵明。一說晉世名淵明,字元亮,入劉宋後改名潛。唐人避唐高祖諱,稱陶深明或陶泉明。自號五柳先生[1],私謚靖節先生(陶徵士誄)。潯陽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晉代文學家。以清新自然的詩文著稱於世。

生平
陶淵明出身沒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出身微寒,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長沙郡公。祖父陶茂作過武昌太守,父親陶逸任安成太守,早逝,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早年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及彭澤縣令等職,後「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回家,從晉安帝義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隱居不仕。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的這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逝後,其生前好友顏延年為其作誄文《陶徵士誄》。

陶淵明有五子陶儼、陶俟、陶份、陶佚、陶佟。

陶淵明流傳至今的作品有詩一百二十餘首,另有文、賦等十餘篇。田園生活是陶詩的重要題材,因此後來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他最著名的作品為《桃花源記》,描述了一個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會,和諧美好,沒有戰亂,自食其力的社會。使得桃花源與烏托邦齊名,都代表了一個美好的幻想。在今江西省九江縣馬回嶺鎮存有清代重建的陶淵明墓。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Tao_Yuanming

2. 陶淵明的家庭婚姻生活

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謚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

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裡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庄》《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後,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游,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職回家。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帝位,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後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撫爭的意願。他高興極了,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後,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經過劉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其性格、才幹、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並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謚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緊接著就辭職隱居,於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後,他也隨著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我豈能為五十斗米向鄉里小幾折腰。」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滿堂前。」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雜詩》)至今膾灸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義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遷至栗里(今星子溫泉栗里陶村),生活較為困難。如逢豐收,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遇災年,則「夏日抱長飢,寒夜列被眠」。義熙末年,有一個老農清晨叩門,帶酒與他同飲,勸他出仕:「襤褸屋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願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稟氣寡所諧。纖轡(回車)誠可學,違已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用「和而不同」的語氣,謝絕了老農的勸告。他的晚年,生活愈來愈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周濟他。有時,他也不免上門請求借貸。他的老朋友顏延之,於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經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家飲酒。臨走時,留下兩萬錢,他全部送到酒家,陸續飲酒。不過,他之求貸或接受周濟,是有原則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家訪問。這時,他又病又餓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濟勸他:「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檀道濟饋以梁肉,被他揮而去之。他辭官回鄉二十二年一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志趣,老而益堅。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輓歌詩》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陶淵明的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時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有「田園詩人」之稱。

陶淵明一生結過三次婚,前兩個妻子年紀輕輕早逝,第三個妻子翟氏,比他小一輪,陪伴他到終生。陶淵明的婚姻是不幸的,兩次經受中年喪妻的打擊;陶淵明的婚姻也是幸福的,他的三個妻子都很賢惠,感情很深。

公元376年,陶淵明25歲結婚成家。婚後離開園田居,移居到潯陽縣城,先是教書,然後到江州刺史王凝之手下任別駕祭酒,不辭而歸。陶淵明回到家裡,知道妻子已經懷孕了。母親和賢妻怕他在官場分心,想瞞一段時間。

古人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陶淵明到了而立之年要當爸爸了,自然很高興。誰知妻子臨盆難產,肚裡的孩子只是伸出一條腿,當時的條件,束手無策,眼睜睜看著大人孩子送了命。給妻子辦完喪事,陶淵明萬念俱灰。

公元385年,34歲的陶淵明又做了新郎官。結婚第二年大兒子阿舒出生了,新生兒給陶家帶來極大的歡樂。又過二年,二兒子阿宣出生。阿宣剛會跑,妻子又生了一對雙胞胎,取名阿雍和阿端。陶淵明深愛他的幾個寶貝兒子,特別是那對雙胞胎。他夜晚讀書的時候,也抑制不住內心的高興,躡手躡腳走到床邊,在微弱的燈光映照下,端詳這雙寶寶的小臉,像兩塊透紅的美玉,長得一模一樣。他懷著一種特別的幸福,鑽進妻子的被窩里。

公元392年,陶淵明的第二任妻子得了癆病,大口吐血,又離開人間。陶淵明很痛心,知道妻子是為了家庭操勞過度累死的。在六年的時間里生了四個孩子,忙活一家老少七口人的生計。

妻子去世後,家庭的重擔落到陶淵明母親肩上。每天教書回來,看到四個不懂事的孩子亂成一團。這四個孩子就夠母親看的,誰來操持家務?家裡沒個主婦實在不行。

孟老夫人和叔叔陶夔商量,又給陶淵明提了一門親事,等到第二年的春天娶進門。

陶淵明的第三個夫人姓翟,翟夫人比陶淵明小一屬,又賢惠又能幹。首先對婆婆侍奉的很好,婆媳關系融洽。對陶淵明前妻留下的四個孩子盡心盡力撫養。經過她的一番整治,這個家庭又井井有條,其樂融融。陶淵明只管教書就行了,回家讀書寫字的時候,孩子也不圍著吵鬧了。翟夫人有付好身板,農田裡的活也很能幹。每到農忙時,插秧或是收割,她都跟著陶淵明一起干,幹得比陶淵明都利落。

結婚兩年,翟氏為陶淵明生了個小兒子,乳名阿通。由於翟夫人能吃苦耐勞,陶家的日子漸漸好起來。田裡的莊稼年年豐收,糧食吃不了,每年都要釀些酒喝。每當新酒釀成,翟夫人先端一大碗給陶淵明。只要家裡有酒,翟夫人每頓飯都為陶淵明備酒。陶淵明覺得飲酒是件很舒服的事,小飲小舒服,大飲大舒服,飲多了就醉過去了。

陶淵明在家閑居的時候,逗逗孩子,自飲自酌,把名利之心忘到九霄雲外。當然,他也有消沉的時候。有時候感覺自己已經老了,有時想到死。特別是他的兩個夫人,年紀輕輕,相繼去世,對他打擊很大。東晉的時候,人的平均壽命不到50歲,多少王公貴族,三四十歲就完命了。陶淵明已經45歲了,他想到自己不定那一天就會倒下。陶淵明不信命,他覺得生死都是自然規律,是不可抗拒的。這一年,他為自己寫下了《自輓歌辭三首》。第一首是: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

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陶淵明的詩明白如話,造句雖淺而涵義實深,雖出之平淡而實有至理,似枯而實腴,自然而有妙趣。

在東晉的時候,能像陶淵明這樣把生死看得很透,能提出「有生必有死」這樣的命題,是很可貴的。不像有些人煉丹念咒,幻想得道成仙,長生不老。

陶淵明意識到,人死後一了百了,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是非功過,榮辱得失,誰能評說!不如在世的時候多喝幾杯酒。西晉時張翰曾說:「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陶淵明似有同感,在這首詩的最後兩句:「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雖近詼諧,也是肺腑之言。《似輓歌辭三首》中的第二首是:

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

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

餚案盈我前,親舊哭我旁。

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

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

一朝出門去,歸來夜未央。

這首詩寫的是人死後從入殮到停屍家中受祭奠的情形。緊接上篇,活著的時候,想喝酒杯常空。如今,在祭奠的案桌上,酒盈杯,餚擺滿。想喝不能喝,想吃不能吃。親人扶著棺柩哭,我口無音,眼無光。一旦出門去,葬在荒郊野外,長眠地下,暗無天日,與這個世界永別了。

《似輓歌辭三首》第三首是: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蕉嶢。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這首詩通篇寫送葬下葬的過程,突出寫了送葬者。把墓地的環境、氣份寫得歷歷在目,把送葬者的表現也寫得合情合理。最後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意思是說人死後還有什麼好說的呢,把屍體託付給大自然,化作大山腳下的一杯土,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誰也無可奈何這樣的命運。陶淵明這樣豁達是空前的。
陶淵明的詩

《飲酒》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譯文: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牆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迴翔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有人生的真義,我該怎樣表達內中深奧!
歸去來兮辭 (東晉 陶淵明)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1〕,瓶無儲粟〔2〕,生生所資〔3〕,未見其術〔4〕。親故多勸余為長吏〔5〕,脫然有懷〔6〕,求之靡途〔7〕。會有四方之事〔8〕,諸侯以惠愛為德〔9〕,家叔以余貧苦〔10〕,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11〕,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12〕,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13〕。何則?質性自然〔14〕,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15〕。嘗從人事〔16〕,皆口腹自役〔17〕;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18〕,當斂裳宵逝〔19〕。尋程氏妹喪於武昌〔20〕,情在駿奔〔21〕,自免去職。仲秋至冬〔22〕,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23〕。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24〕!既自以心為形役〔25〕,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26〕。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27〕,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28〕,載欣載奔〔29〕。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30〕,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31〕。倚南窗以寄傲〔32〕,審容膝之易安〔33〕。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長關。策扶老以流憩〔34〕,時矯首而遐觀〔35〕。雲無心以出岫〔36〕,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37〕,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38〕!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39〕。或命巾車〔40〕,或桌孤舟。既窈窕以尋壑〔41〕,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42〕,感吾生之行休〔43〕。
已矣乎〔44〕!寓形宇內復幾時〔45〕,曷不委心任去留〔46〕?胡為乎遑遑欲何之〔47〕?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48〕。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49〕。登東皋以舒嘯〔50〕,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51〕,樂乎天命復奚疑!

——選自中華書局排印本《陶淵明集》

我的家境貧困,耕種田地不能維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經常沒有存糧,找不到維持生計的辦法。親戚朋友多勸我出去做個小官,自己心裡也產生了這種念頭,但苦於沒有門路。剛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長官都以愛惜人才為美德,叔父因為看到我貧苦就加以推薦,於是被任命為小城的官吏。這時戰亂沒有平息,心裡害怕遠地的差使。彭澤縣離開家鄉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獲的糧食足夠釀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來。但過了沒幾天,思念田園,歸鄉的念頭就產生了。為什麼呢?因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會勉強做作;飢凍雖是急迫之事,但違背自己本心就會使人感到十分痛苦。雖然自己曾經做過官,但都是為生活所驅使;於是感到煩惱,激動不已,有愧於平生的志願。但還是想等到秋收以後,就收拾行裝連夜離去。不久,嫁給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著前去奔喪,就自己棄官離職了。從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針對這件事情來抒發自己心裡的情意,給這篇文章命名為《歸去來兮》。時在乙巳年十一月。歸去吧,田園將要荒蕪了為什麼還不回去呢!既然讓自己的心志受形體來驅使,那又為什麼還要傷感而獨自悲哀呢?我覺悟到過去做錯的已經無法挽回,而知道未來的卻還來得及彌補。雖然走入迷途但還不是太遠,現在已經明白了如今歸田是對的,以前出仕是錯的。船在水中輕快地飄盪前進,微風吹動著我的衣裳。向行人詢問前面的路程,只恨早晨天色朦朧,還不十分明亮。
我一看到自己的簡陋家門,就高興地奔去。家中的僮僕前來迎接,孩子們都在門口等候。庭院中的小路已經荒蕪,只有松樹和菊花卻還依舊存在。攙起孩子們的手進入屋裡,酒已擺好。端起酒壺來自斟自酌,看著院子里的樹木感到非常愉快。身體依靠著南面的窗戶寄託自己傲岸的情懷,深深感到簡陋的居室也可以使人安樂滿足。每天到園子里散散步,自有樂趣,屋子雖然有門卻經常關著。拄著手杖到處游息,有時抬起頭來向遠處眺望。天空的雲彩自然地從山峰邊飄出,鳥兒飛倦了也知道自己回來。日光慢慢暗下去太陽快要落山了,我還撫摩著獨立的松樹徘徊著不願離開。
歸去吧,讓我斷絕與世俗的交遊。既然世俗與我的情志相違背,我還要駕車出遊追求些什麼呢!跟親戚們談談知心話使我感到愉快,彈琴讀書能夠使我消愁解憂。農人們告訴我春天到了,將要到西邊的田地里去耕種。有時乘了有篷簾的小車,有時劃了一條小船。有時經過曲折幽深的山溝,有時經過高低不平的山丘。看到樹木欣欣向榮,泉水涓涓地流淌。我真羨慕自然界萬物正生機勃勃,感嘆自己的生命即將終止。
算了吧!人生寄身於天地之間又能有多少時候,為什麼不隨著自己的心意而任其自然?為什麼整天心神不定又想到哪裡去呢?富貴榮華不是我的心願,神仙境界也不可以期待。遇到好天氣就一個人獨自出去游覽,或者把手杖放在一邊做些除草培苗的工作。有時登上東邊的高崗放聲長嘯,有時在清澈的水邊吟詠賦詩。姑且隨順著大自然的變化以了結此生,抱定樂天安命的主意,又有什麼可疑慮的呢!
(徐鵬)

【注釋】
〔1〕幼稚:指孩童。〔2〕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類。〔3〕生生:猶言維持生計。前一「生」字為動詞,後一「生」字為名詞。〔4〕術:方法。〔5〕長吏:較高職位的縣吏。指小官。〔6〕脫然:猶言豁然。有懷:有做官的念頭。〔7〕靡途:沒有門路。〔8〕四方之事:指出使外地的事情。〔9〕諸侯:指州郡長官。〔10〕家叔:指陶夔,曾任太常卿。〔11〕風波:指軍閥混戰。〔12〕彭澤:縣名。在今江西省湖口縣東。〔13〕眷然:依戀的樣子。歸歟之情:回去的心情。語本《論語·公冶長》:「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人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14〕質性:本性。〔15〕違己:違反自己本心。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16〕從人事:從事於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17〕口腹自役:為了滿足口腹的需要而驅使自己。〔18〕一稔(rěn忍):公田收獲一次。稔,穀物成熟。〔19〕斂裳:收拾行裝。〔20〕尋:不久。程氏妹:嫁給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縣。〔21〕駿奔:急著前去奔喪。〔22〕仲秋:農歷八月。〔23〕乙巳歲:晉安帝義熙元年〔405)。〔24〕胡:何,為什麼。〔25〕以心為形役:讓心志被形體所驅使。〔26〕「悟已往」二句:語本《論語·微子》:「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諫:止,挽救。來者:指未來的事情。追:來得及彌補。〔27〕遙遙:漂盪:颺(yáng揚):飄揚。形容船駛行輕快。〔28〕瞻:望見。衡宇:猶衡門。橫木為門,形容房屋簡陋。〔29〕載:語助詞,有「且」、「乃」的意思。〔30〕三徑:漢代蔣詡隱居後,在屋前竹下開了三條小路,只與隱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31〕眄(miàn面):斜視。柯:樹枝。〔32〕寄傲:寄託傲世的情緒。〔33〕審:明白,深知。容膝:形容居室狹小,僅能容膝。〔34〕策:拄著。扶老:手杖。流:周遊。〔35〕矯首:抬頭。遐(xiá俠)觀:遠望。〔36〕岫(xiù袖):山峰。〔37〕景:日光。翳(yì義)翳:陰暗的樣子。〔38〕言:語助詞。焉求:何求。〔39〕疇(chóu愁):田地。〔40〕巾車:有篷幕的車子。〔41〕窈窕(yǎo tiǎo咬脁):幽深的樣子。〔42〕善:羨慕。〔43〕行休:將要終止。指死亡。〔44〕已矣乎:猶言算了吧。〔45〕寓形宇內:寄身於天地之間。〔46〕曷不:何不。委心:隨自己的心意。去留:指生死。〔47〕遑遑:心神不定的樣子。何之:到哪裡去。〔48〕帝鄉:天帝之鄉。指仙境。〔49〕植杖:把手杖放在旁邊。耘(yún雲):田地里除草。耔(zǐ子):在苗根培土。〔50〕皋(gāo高):水邊高地。舒嘯:放聲長嘯。「嘯」是撮口發出長而清越的聲音。〔51〕乘化:隨順著大自然的運轉變化。歸盡:歸向死亡。

3. 陶淵明的《雜詩 其二》

雜詩 其二 陶淵明 (東晉) 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
遙遙萬里輝,盪盪空中景。
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 這是陶淵明《雜詩十二首》的第二首。寫詩人中夜不眠時的情懷,抒發了事業無成的感慨。這首詩先描寫了日月更迭,萬里輝煌的景象作為鋪墊,一句「盪盪空中景」為全詩鋪下了悲涼的感情基調。然後詩人又用了晚風、冷席的意象,寫出了因為天氣的變換覺察出四時更替,更以「天寒」襯托出「心寒」,刻畫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來的兩句陶淵明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可以陪自己說話喝酒的知己,從而感嘆歲月如梭匆匆而過,空留一個沒有實現大志的自己。詩的結尾把悲傷推向了極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凄,到天亮的時候都不能平靜下來。全詩充滿對人生的嘆息。這是陶淵明眾多表現自己鬱郁不得志的詩作中的一首。

4. 古語中,40歲的人稱為什麼,50歲呢,60呢,70是古稀吧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總稱-總內角
10歲以下-黃口容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像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天命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致改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耄耋(音maodie)
90歲-背之年
100歲-期頤

5. 古人稱男子20歲為什麼之年,30,40歲,50歲·····

您好:
孩提是指二三歲之間,還在襁褓里的幼兒。也寫成「孩抱」。《孟子•盡心上》中有「孩提之童」。
垂髫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有「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黃口是指十歲以下。《淮南子•汜論訓》中有「古之伐國,不殺黃口」。
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陶淵明《榮木詩亭》「總角聞道,百首無戍」。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杜甫《贈別》詩中有「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大戴禮記》中有「束發而就大學」。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古代女子到了十五歲後,就把頭發盤起來,並用簪子夾住,表示已經成年。《禮記》中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牡丹亭》中有「忽有一生,年可弱冠,風姿俊妍」。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論語》中有「三十而立」。
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論語》「四十而不惑」。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論語》中有「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是六十歲。《唐詩紀事》中有「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有珠」。
古稀是七十歲。杜甫有詩雲「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因這句詩,稱七十歲為「古稀之年」。
耄耋指八九十歲。《聊齋志異》中有「君無大貴,但得耄耋足矣」。
期頤指一百歲。《聊齋志異》中有「兒福相,君亦期頤,更何求」。

6. 陶淵明真的過得窮困潦倒嗎 陶淵明其實是小康生活

陶淵明雖然多次在詩歌中表達自己的生活清貧,好像給人看來他過的生活十分窮困潦倒,然而實則不了,陶淵明其實過的也算是小康生活。
其實,陶淵明的祖輩已仕宦三世,是潯陽的名門望族,陶淵明出生後,雖家境中落,但也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陶家仍不失為有家產田業的官宦門庭。歸田後,詩人的居地可考的就有上京閑居、園田居和南村等處,田莊別業則有西疇、南畝等處,遠不止「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歸田初,陶淵明在家飲酒賦詩,琴書自娛,生活清閑。這時的詩人,過的是舒適的文人閑居生活。50歲以後,由於連年遭受自然災害,再加戰禍綿延,境遇確已非昔比。然而,他仍能「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常著文章以自娛」,勞逸結合,也不是一位赤貧的農民。

7. 陶淵明隱居之後的生活

陶淵明的隱居生活起初還不錯,後來逐漸窮困潦倒。

盡管他的父親去世了,但是他還有父親留下的家產,可不久他的家人著火了。甚至房屋被燒毀。陶淵明也不得不搬到山上開闊荒地 ,被迫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陶淵明喜歡喝酒,但他沒有錢買。他每天只能坐在門口等待朋友送酒。他的朋友們也很高興給他喝酒,但朋友們不是每天都來。陶淵明開始釀造自己的葡萄酒。陶淵明在家中有幾十畝的土地打算種所有高粱,這樣他可以高粱釀造葡萄酒。

這下把陶淵明的夫人給氣壞了:「都釀酒了,吃什麼?」陶淵明說:「喝酒還吃什麼主食。」他夫人道:「你不吃我們還吃呢。」好說歹說留出一塊地種了點稻穀和大豆,要不然連米飯都吃不上。

盡管解決了飲食問題,但是衣服本身不能解決。陶淵明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穿鞋,直到他的好朋友王弘看到了,並命令他的男人為陶淵明製作鞋後,再穿上新鞋。

後來家裡遭了一次火災,更是窮困潦倒,可以說是家徒四壁,一貧如洗:「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到最後,連酒都喝不上了。

(7)陶淵明50歲擴展閱讀

陶淵明的軼事典故

1、白衣送酒

有一年重陽節,陶淵明在東籬下賞菊,撫琴吟唱,忽而酒興大發。由於沒有備酒過節,他只好漫步菊叢,採摘了一大束菊花,坐在屋旁惆悵。

就在這時,他看見一個白衣使者向他走來,一問才知此人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送酒的。王弘喜歡結交天下名士,曾多次給陶淵明送酒。陶淵明大喜,立即開壇暢飲,酒酣而詩興起,吟出了《九日閑居》這一首名詩。

2、不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秋,他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時,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劉雲,以兇狠貪婪聞名遠近,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栽贓陷害。

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馬上動身。

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

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縣。

8. 關於陶淵明的經歷

1、早年生活

淵明曾祖或為陶侃(尚存爭議,但二者的親緣關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晉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過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說,或名岱或名茂 ),父親是個「寄跡風雲,寘茲慍喜」的人,具體事跡已不可考。

2、仕宦生涯

二十歲時,淵明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飲酒》其十:「在昔曾遠游,直至東海隅。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即是回憶他的遊宦生涯。

3、隱居生活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淵明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令。十一月,程氏妹卒於武昌,淵明作《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束。此時的淵明,政治態度入於明確的時期,思想上也入於成熟的時期。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濟聽聞淵明之名,去看望他,贈以粱肉,並勸他出仕淵明卻拒絕了他,所贈粱肉也沒有收下。同年,淵明卒於潯陽。

(8)陶淵明50歲擴展閱讀:

陶淵明的文學成就:

1、詩文作品

陶淵明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2、飲酒詩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後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

3、文學思想

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真的理解,既注重歷史與生活的真實,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懷抱負的真實,是較完美的藝術真實。

4、語言

陶淵明作品的語言平淡,但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平易的語言表達出來;表意易讀懂,其內涵還需細細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陶淵明

9. 陶淵明的一生可以用誤字概括么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陶淵明用一個"誤"字,便把自己曾經夢寐以求的仕途理想給概括了,他在官場掙扎了三十年,一萬多個黑暗日子堆積而成的歲月的泥濘,竟還能生長出一枝傲然挺立的菊花,嬌而不躁,艷而不媚,詩意地棲居於那片悠然南山。

自陶淵明選擇懸車致仕之後,他便成了文學史上的一個"異類",一不慕名利,二不求生活質量,三自絕於喧囂塵世,陪伴他的唯有:詩,酒,狂。

看似逍遙快活,可陶淵明心中也有難念的經,那就是心繫天下與懶散度日之間的矛盾和斗爭。雖說隱了匿了,但他畢竟脫離不開古代讀書人為國抱負的價值觀,自己越是悠閑,心裡就越是內疚。

更何況,他的頭上還頂著那麼多的歷史第一。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史上第一個寫下大量飲酒詩的文人,無酒不可歡;擁有明星粉絲最多的詩人之一,李白、王維、韓愈、白居易,王安石、歐陽修、蘇軾、辛棄疾……

然而,陶淵明的精神世界遠不如我們想像般平靜,他的生活也不是第一該有的富足生活,而是十分拮據。原因很簡單,一來他沒有固定收入,其次他的錢幾乎都用來喝花酒了。他曾寫下不少作品,無不流露出他因喝酒誤事而產生的悔意。

50歲那年,已經辭官八年的陶淵明,或許內心仍不屈服,但他的確已經對這種無憂無慮、隨遇而安的生活上癮了。於是,他一連寫下數首詩,來表達自己消極的心情。

《雜詩十二首·其一》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這首詩非常有名,尤其最後四句堪稱千古經典,經常被老師拿來勉勵自己的學生,而家長們耳濡目染,也學著用來鞭策自己的孩子。其實這是一個大誤會,倘若我們縱觀全詩來理解,才能清楚陶淵明在這首詩里主要闡述的觀點是:感喟生命之短暫,慨嘆人生之無常。

他開篇就表達出了人生苦短的思想:人生在世,就如那無根的木,無蒂的花,又如那田野里被風吹起的塵土。隨風流轉,隨波逐流,早已不是本來的模樣了。這很明顯是"消極人生觀",頹廢的處世態度。

緊接著,中間的四句,陶淵明又表現出及時行樂的思想:來到世上大家都是兄弟,何必在乎骨肉之親呢?有行樂的機會就要抓住,有酒喝就要與鄰居一起分享。這是明顯的"享樂主義",有著濃烈的趨樂避苦的慾望

10. 陶淵明歸隱時的具體歲數

陶淵明大概出生在352年,隆安五年(401年)冬天,他因喪母辭職回家。兩年後的記載是他已經在家鄉躬耕自資,由此算來,他歸 隱的歲數在50歲左右。

閱讀全文

與陶淵明50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齡老年人適合喝什麼牛奶 瀏覽:450
重陽節爬山活動橫幅 瀏覽:353
老年人脊背燒 瀏覽:578
武警選拔體檢檢查什麼部位 瀏覽:328
金絲峽老人多少歲免門票 瀏覽:509
體檢多少天前要吃素 瀏覽:507
退休後社保每個月發多少 瀏覽:698
蘇州市養老金一個月能拿多少錢 瀏覽:199
養老保險賬戶可以撤銷嗎 瀏覽:952
警務人員體檢都有什麼項目 瀏覽:471
退休職工80歲老人國家補助政策6 瀏覽:224
女高中生怎麼養生 瀏覽:856
青島養老保險幾號發 瀏覽:563
好孝順的孩子媽媽命真好 瀏覽:40
2016成都平均退休工資是多少 瀏覽:363
怎麼留筆錢給父母 瀏覽:223
北碚新生幼兒體檢在哪裡 瀏覽:815
什麼樣的子女才叫孝順 瀏覽:107
桔子園老年公寓 瀏覽:516
重慶市個人參保怎樣辦理退休年齡 瀏覽: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