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內功長壽

內功長壽

發布時間:2022-03-03 06:36:58

『壹』 誰知道內功

最高追加50分 老闆~~~
聽口氣是個初學者,哦?
內功分很多種,也有很多流派,三個字"要全面",不是要嚇死人嗎?
我估計可能要從什麼是丹田開始和你說起......
這我找了篇文章,應該比我解釋的清楚,不懂什麼是丹田,那就無法談內功.所以樓主細細領會吧

丹田

解釋:
①穴位,關元、陰交、氣海、石門四個穴位位於腹部臍下,都叫做丹田。
②人體的部位,兩眉間叫上丹田,心窩處叫中丹田,臍下叫下丹田。
③道家指人體臍下三寸的地方。
綜上所述,丹田多指人體臍下三寸處之關元穴。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內丹派修煉精氣神的術語,現在已被各派氣功廣為引用。《東醫寶鑒》引《仙經》之文,不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還闡述了丹田的功能:「腦為髓海,上丹田;心為絳火,中丹田;臍下三寸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氣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貯藏精氣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視丹田的意義,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們知道,意守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幫助意識進入氣功入靜狀態,並在此基礎上發揮意識能動性,主動感知和調整自身功能活動,來達到良好效果的練功方法與過程。意守丹田,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並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練功方法,是眾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種。更確切地講,這種方法屬於意守自身部位類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實際練功時,人們是無法將意念僅僅守在一個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為中心的一個范圍內。因此,將丹田理解為這樣一個范圍更合適些。

人身雖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說,但實際練功時,除特殊情況之外,一般所說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認為下丹田和人體生命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陰陽之會」、「呼吸之門」、「水火交會之鄉」,是真氣升降開合的樞紐,是匯集烹煉、儲存真氣的重要部位。當然,從現代解剖學和生理學的觀點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並未發現有特殊的形態和功能。但是,通過意守丹田來促進練功人的意識達到入靜狀態,取得療效,則早已被實踐所證實。其中的機理,有待於人們進一步研究、揭示。
丹田在何處,說法不一。多數氣功家認為,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上丹田叫「泥丸」,在頭頂百會穴,有的說在兩眉間印堂穴。中丹田叫「絳宮」,在胸部膻中穴。下丹田在臍下小腹部相當大的一塊體積,包括關元、氣海,神闕、命門等穴位。還有人認為丹田在臍上,又稱祖竅。也有人說巨闕穴為中丹田,又名靈台。下丹田為足掌心之湧泉。其說不一。
古人認為丹田是滋養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無火能使百體皆溫,無水能使臟腑皆潤,關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線不絕,則生命不亡」的說法。

上丹田:為百會所在,亦即泥丸宮、升陽府、昆侖頂、靈台等,道家所指名稱甚多,可以說是各自命名,眾說紛紜,不過多指腦而言。其中玄關所指在兩目兩眉與額、鼻骨之十字中心處,道家對此也十分重視,認為是入道之門,或泛指氣功基礎,認為是天地靈根,是祖竅、祖氣,至寶至貴。

上丹田在督脈的循行路上,屬於陽性,是陽氣集中的地方,是藏神之所,是主管意識活動的神經中樞所在。是練功入靜的主要部位。上丹田的作用是鍛煉神經系統,控制自己的意識活動,調節、增強神經中樞,抑制整體代謝機能,從而發揮貯能性效應。這有助於休養生息,積聚精力與疾病作斗爭,獲得健康。所以,練功後感到體力增強,精力充沛,是有道理的。
上丹田在頭部,頭部為諸陽之會,凡氣虛下陷,頭部怕風寒,以及腦貧血、低血壓病人,可意守上丹田,但初學氣功者,不要馬上意守上丹田,以免氣機上竄引起頭暈;陽盛的病人(如心火上炎、肝陽上亢、高血壓)也不要意守上丹田。

中丹田:為膻中所在,為自承漿下十二層樓(指喉管)至黃庭(指人體內中虛空竅,或在心之下……),以牛郎代表心為陽,有肝膽脾均各自專職,共同耕種心田,故有「我家專種自家田,可育靈苗活萬年……灌溉須憑上谷泉(指舌頂上顎,所謂白頭老子眉垂地之律液至上鵲橋),有朝一日功行滿,便是蓬萊大羅仙。」

中丹田在胸部,如病人是中氣下陷,婦女月經過多,可意守中丹田,但容易引起胸悶,要慎重使用。

下丹田:即正丹田,在臍下,或有稱之為氣海,藏命之所,以織女代表腎為陰性。
按道家以織女喻腎,為真陰,在卦為坎;以牛郎喻心,為真陽,在卦為離,陰陽合則為真夫妻,陰陽合則生丹葯,所以還有坎離交媾,男女媾精陰陽合而生丹葯之喻。心腎交,水火交,龍虎交之類等等,也都是指練功中之術語。圖中「水火交煉池」即喻心腎相交之處所。
下丹田,是練功誘導得氣的主要部位,其作用是鍛煉體液系統,激發體內的能量物質,以調節、充實體液循環,提高整體代謝機能,從而發揮激能性效應。這對人體充實下元,防止早衰,健身延年起重要作用。
歷代氣功家多主張意守下丹田;因為這個部位對人體生命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它位於人體中心,是任脈、督脈、沖脈三脈經氣運行的起點,十二經脈也都是直接或間接通過丹田而輸入本經,再轉入本臟。下丹田是真氣升降、開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養胎的地方。《難經》認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陰陽之會,呼吸之門,水火交會之鄉。」所以氣功家多以下丹田為鍛煉、匯聚、儲存真氣的主要部位。人的元氣發源於腎,藏於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動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人體的強弱,生死存亡,全賴丹田元氣之盛衰。所以養生家都非常重視保養丹田元氣。丹田元氣充實旺盛,就可以調動人體潛力,使真氣能在全身循環運行。意守丹田,就可以調節陰陽,溝通心腎,使真氣充實暢通八脈,恢復先天之生理機能,促進身體的健康長壽

懂了什麼是丹田後,可以開始找丹田了,不是用眼睛找,是用意念,去感覺丹田的存在,當然這不是馬上能做到的事.丹田需要修煉,坎離易位,水火交融,采氣結丹.這個是道家方面的要求,一般武術或養生的氣功要求簡單的多
功諺雲:「練就丹田混元氣,打遍天下無人敵」。
下面這個功法是我以前自己練過的,效果確實可以.

(一)內養功

盤膝而坐,自然盤、單盤、雙盤都可以。身體中正,全身放鬆,含胸拔背,舌抵上齶、自然呼吸.雙手掌心朝天重疊(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吸氣:意想真氣從百會穴進入,貫注丹田,微微提肛
呼氣:松肛,丹田似守非守。
進氣要緩慢,綿長,功中一切順其自然。排除雜念,不受外界干擾,放鬆入靜,無憂無慮,使內氣隨著人的意識引導而貫通到全身各個部位。這樣練習至少半小時以上,越長越好
收功:右掌貼於丹田,左掌覆於其上。以肚臍為中心,兩手向下向右再向上向左沿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每三圈放大一次,漸放漸大,上至心窩下至恥骨兩側至腰側為限,共36圈。然後每三圈縮小一次,漸縮漸小,沿逆時針方向運行,最後收在丹田處,意念全身之氣漸漸收攏在丹田成團,然後發散至全身四肢百骸。兩手掌心對搓發熱、擦面。鳴天鼓36通;叩齒36通;將口水咽入丹田。然後再緩緩起立步行片刻即可。

這是功法的第一步,可以單獨練習,樓主先練一段時間,等你有氣感的時候找我要下面的功法,呵呵~
[email protected]

『貳』 為啥孫祿堂,董海川,楊露禪等武學高手都不長壽

人的壽命取決於很多因素,要全面的看待。首先孫祿堂活了73歲,董海川69歲,楊露禪版73歲,還有陳發科71歲,海等法師權83歲,在舊社會來說就不算短壽了。這些武術家門還要面臨很多的挑戰、比武,甚至還有決斗、暗殺,可能會受傷,甚至喪命。這是影響武術家壽命的不利因素。全面考慮,習練傳統武術尤其是內功練習(絕對是國粹中的國粹)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是毫無爭議的。

『叄』 為何一些太極名師不長壽

怎麼說呢,長壽不長壽是要結合多種因素的,基因、環境、生活習慣等等。一些太版極名師雖然練權習太極拳,但是生活習慣並不算好,有的暴飲暴食、有的縱欲過度等等。還有就是好爭勇鬥狠的,受傷肯定也是家常便飯了。太極拳也是武術,內功什麼的都是虛的,內行人從來不談內功。健骨強體、修身養性倒是可以的。

『肆』 老頭為長壽苦練內功60年,90歲返老還童,後來怎樣

「功虧一簣」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後一點卻沒能完成,結果枉費工夫,由於沒有熬過最後一刻而身敗名裂的事情有很多,前兩天我聽了一個小故事,聽完讓人感慨唏噓,而且頗具教育意義,一起來聽聽吧!

柳家人感到羞愧不已,嚴謹消息外傳,回頭看柳翁的一生,能堅持修煉60年的道家內功心法,可見其意志堅定,才會90歲依舊鶴發童顏,最後由於自己沒有把持住,把幾十年的修為都毀了不說,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實在是令人感嘆。

『伍』 練氣功真的能長壽嗎

首先要看你練習什麼樣的氣功,如:硬氣功在年經體壯時雖然很能打,但是到老時身體就會變的很差,聽說當年的德禪大師到老了手抖的很厲害,吃飯時拿不住筷子,更何談延年益壽,由於他練習的是軟、硬雙修歲數活的也不算小,九十多歲。這種例子有很多,比如:鐵沙掌,打磚,石頭的一些硬功夫都不易延年益壽。這也是人們長說的好漢不提當年勇,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各門派都有軟、硬氣功,大多要求軟硬雙修,特別是比較大的門派如:少林、武當分化的比較細,各種武功比較多。少林寺的金剛掌,金鍾罩鐵布衫,二指禪等硬氣功,也有馬步站樁,坐禪的軟氣功(也叫內功、靜功)。十八般兵器五花八門樣樣都有人練。這些門派大多數人練功多為實戰而練,不注重養生。因此雖然練氣功,但是長壽的人並不多。久而久之,重武不重功。就拿現在人來說,只要聽說誰練氣功首先想到的是這個人有多歷害能不能打?一個人能打幾個?沒有人注意氣功能否養生,失去了老祖宗初創氣功的真正含義。要知道氣功最早是從醫療中被發現的,而後運用到武術當中。直到現在氣功和武術更是分不開,在叫法上統稱武功。說起氣功首先想到的是功夫,氣功在醫院里早已消失的無影無蹤,幾乎沒有人再練氣功養生。有人反對說:打太打極拳有很多人呀。今天的太極拳之類的是經過幾代人的改編只剩下架子了和廣場舞是一個類型叫運動而不叫氣功。

歷史上練氣功長壽的人有哪些?

比較遠的先不說,如:大彭祖、小彭祖,一個活八百多歲,一個活四百多歲,再如:張三豐相傳也活了二百多歲,都是練氣功的祖師爺。這些人由於年代久遠無從考證,雖然只是個傳說,但是俗話說無風不起浪,即然能流傳自今也並非是空穴來風。再說說比較近的李慶遠,壽命打破了世界吉尼斯紀錄,被稱為世界上最長壽的人。原籍雲南後來移居四川,出生於清朝康熙年間,去世於民國時期。此人本身是醫生,懂得很多中草葯不足為奇,通過草葯的調理養生達到了長壽,只是其一,其二真正原因離不開氣功。據說此人沒事兒時常坐在圈椅上坐著閉目養神,練過的人應該知道這就是氣功養生。大家可以看出雖然他活了幾百歲氣功也練了幾百年,並沒有聽說他武功有多高,只是長壽無人能及。可見並非武俠小說中所說的那樣氣功練得越久,歲數越大,功夫就越高。老人家由於長壽名聲在外,在軍閥割據的年代並非好事,多次被軍閥頭子騷擾,強行請走,為他們講長生之道,可想而知他們為了爭名奪利,如何能放棄世俗的纏繞。由於長途跋涉,每次回家後都大病一場,最終於1933年離開了人世,享年256歲。氣功本來無門無派,由於練的人多了,各有各的看法,便有了門派之分。例如太極:原本是張三豐所創,後來經過多人改編,陳式、楊式、吳式等等,再如:有個網紅自稱掌門人的馬保國,硬把太極拳改一成了綉花枕頭,能看不中用,招到不少網友的調侃。嘴上的功夫卻非同一般,啄木鳥都自愧不如佩服其嘴硬。氣的張三豐不是被張無忌拉著,不知道從墳里出來揍他多少回了?

現代人對氣功了解

通過網友的反饋和對社會上人的走訪,真正了解氣功的人寥寥無幾,由於大多數人是通過電視或武俠小說中所了解的氣功,要麼各類廣告,他們為了利益不得不把氣功說的神乎其神,進行神秘化的包裝。造成人們只相信謊言,說實話卻沒人信,真的很可悲。本人實話實說不想得罪某些人,但也不怕得罪什麼人。

延年益壽有待研究

自從有了人類開始,一直沒有停止對長壽的探究,其不知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首先說,人的壽命長短,排除天災人禍以外,和先天性的遺傳基因,以及後天的生活習慣方式的不同密不可分。現代人的生活由於完全脫離了大自然,生活在一個吵吵鬧鬧的空間,所用的食物又都離不開有害物質,人體始終保持在亞健康狀態,抵抗力嚴重下降等於零。經受不住病魔的侵入。年輕人還好一點,稍微上點歲數的人百病纏身。無奈之下只能寄託於醫院,醫院成救命的最後一根稻草。這樣的結果可想而知,別說長壽,能多活幾年已經是阿彌陀佛了。那麼為了能夠融入大自然,總不能都跑到深山老林裡面去過原始人的生活吧!那也不現實。因此如何養生成了一門學問有待研究,關系生命刻不容緩。

總結

在沒有研究出來之前,本人覺得先練練氣功養倒是個不錯的選擇。人體好比電池,過於充電會減少壽命,過於虧電同樣會減少壽命。因此無論做什麼都要留三分餘地,關鍵要把握好度。為人處事如此,生命更星如此。如:吃飯也要飽七分留三分,做到粗細搭配,甜咸不偏,同樣工作時不可過於勞累。這樣方可養生。那麼再加上學會氣功養生不但可以修身養性,也可以延年益壽。最其碼多活個幾十年不成問題。

『陸』 金剛長壽功的主要介紹

《黃帝內經》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又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金剛長壽功》中國道教炁體養生法之一。是我國道家祛病強身、健康長壽的一套秘不外傳的優秀功法。它吸取我國傳統優秀的氣功文化之精華。應用「天人合一」自然規律,結合「陰陽五行」中醫理論,由《金剛功(外八部)》和《長壽功(內八部)》兩部功法復合而成。《金剛功》為陽、為剛、為外、為顯、為離、為火、為乾、為體、為後天、為基礎;《長壽功》為陰、為柔、為內、為隱、為坎、為水、為坤、為神、為先天、為上乘。修練《金剛長壽功》實為內外結合、剛柔結合、乾坤結合、坎離結合、先天之氣與後天臟腑五穀水化精微之氣結合。長期習練可以達到「天人合一」虛空無為的境界和性命雙修、陰陽平衡、祛病健身、延年益壽的目的。
《金剛功》煉外功,煉形體,煉五臟六腑。運用雙臂變成一橫一直曲線弧形,用剛性內勁之氣疏通全身的經脈。堅持習練調節、理順四肢,使身軀、骨骼、關節的連接舒暢;能調整身體中柱脊椎骨的某些變形與錯位,使其神經系統恢復正常;能協調五臟六腑運作,排除體內各種病氣,強身健體。
《長壽功》練內功,練心神,練人的先天之氣。它著眼於松靜自然,存心凝神,採用許多柔和的曲線弧形動作,溝通天地先天之氣與人體臟腑元氣交融。長久習練,使進入「玄牝之門」,練精化氣,練氣化神,五氣歸元,最終達到練神還虛、復歸無極、無思無為、物我兩忘而「天人合一」的無極境地。此乃長生之道也。
外氣動誘發內氣,內氣動則帶動外氣。先天氣賴後天氣培育充氧,後天氣得先天氣以活力資助。故《金剛長壽功》剛柔互輔,內外交融,陰陽相合,實為道家養生長壽之上乘功法。
本功法不分男女皆可習練。不論肥瘦病殘、不講東西南北、不拘室內野外習練。少壯煉之長智長力;老大練之長壽長生;健者練之增氣增力;病者練之,除疾除根;胖者練之正常減肥;瘦者練之體重增加;不出偏差,更無走火入魔。《金剛功》外剛,強勁好動,象徵陽氣方剛,宜在清晨陽光快出時,選擇一幽靜環境習練,讓全身金剛之陽氣與朝陽相映同輝;《長壽功》內柔,虛靜,宜在深更夜靜,晶瑩的月光下習練,意景相宜,功效倍增。
守株待兔,固不可取;葉公好龍,亦非所宜。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亡羊補牢,何如未雨綢繆。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求。欲健壯而長壽、長壽還健壯者,朝練「金剛」,夜練「長壽」,百天四月,自己可知,親友可見,長期堅持,倒啖甘蔗,漸人佳境!貧道講求實際,不愛多言。
「道生之,德蓄之。」《金剛長壽功》講德。若恬淡虛無,心神寧謐,豁達開朗,順應自然,人之元氣必定聚集,周流於身,長壽則不難矣! 昔道祖邱處機秉王重陽全真教之精義,集眾家之所長,深受元太祖器重,賜號「神仙」,進爵「大宗師」,掌管天下道教,乃造就道教風靡鼎盛之勢。邱祖創立全真龍門派,人才輩出,代有高人沿襲相傳,其輩分字型大小歷經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復、本、合、教、永、園、明、至、理,累計二十二代。吾師祖席永貴,全真龍門派正宗第十八代,為湖北省武當山太子坡主持;師爺王圓吉,全真龍門派正宗第十九代,接任武當山太子坡主持;師父劉明蒼,全真龍門派正宗第二十代,出家於大天竺山鐵鍾坪大廟,後雲跡陝西省華縣福城山(即少華山)碧雲庵任當家。收弟徒十七人,香火余燼,今盡存吾一人矣!
《金剛長壽功》為歷代單傳之功法,知者甚少。由於歷代皆是口傳。無文留下,社會上尚無此功法,即便道友中亦無流傳。吾十七歲於華山遇師劉明蒼而出家,承傳此功,六十八載習練不輟,獲益殊深。今雖年居八十有六,因得師之法,又承天施大恩,體格還算硬朗。
為弘揚祖國道教文化,為炎黃子孫乃至全人類的文明昌盛、福壽康寧,遵循祖師「代代傳,不能斷」之遺訓,將此單傳口述之秘法,結合自身數十年修煉之心得,整理成文字公諸於世,以期望對眾生作微薄貢獻,使功德更大圓滿。願歷代祖師頷首笑,助我修成大道也。

『柒』 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和金剛長壽功哪個好我該煉哪個或者說都可以煉(一起練)

多大了你?年紀大就先學洗經伐髓的那個 年紀二十以上不過三十就學那個啥長壽功
(又不是天賦異稟經脈寬韌 學啥內雙修)

『捌』 請神人介紹內功怎麼練!!!

Practice the simplest safest, and already more than 1000 years!!!

去病延壽六字訣:凡行氣,以鼻吸氣,吐氣時以口默念各字音無聲或微聲。(收錄於《道藏》!!!智愷《小止觀》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冷謙(150歲)《修齡要旨》高濂《遵生八箋》)

春煉噓屬肝,肝連目(用力睜大雙目)

夏煉呵屬心,主舌(反復兩手放頭頂交叉)

秋煉呬屬肺,主鼻(雙手向上托起)

冬煉吹屬腎,主耳(治寒症,兩腿下蹲雙手抱膝)

四季煉呼屬脾,主中宮(治熱症,撮口)

四季煉嘻屬三焦(躺卧)

唐-孫思邈《修真十書》

孫思邈(541或581~682)西魏時代出生,卒於682年,是個百歲老人孫思邈的年齡現今有六種說法:最小的101歲,第二種說法是120歲,第三種說法是131歲,第四種說法是141歲,第五種說法是165歲,甚至還有168歲的說法。為唐代著名醫葯學家。被人稱為「葯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http://ke..com/view/22427.htm

春噓明目木扶肝

夏至呵心火自闌

秋呬定致金肺潤

腎吹唯要坎中安

三焦嘻卻除煩熱

四季常呼脾化餐

切忌出聲聞口耳

其功尤勝保神丹

六字訣養生法,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養生方法,為吐納法。它的最大特點是:強化人體內部的組織機能,通過呼吸導引,充分誘發和調動臟腑的潛在能力來抵抗疾病的侵襲,防止隨著人的年齡的增長而出現的過早衰老。
歷代文獻對此有不少論述,秦漢的《呂氏春秋》中就有關於用導引呼吸治病的論述。《莊子·刻意》篇中說:「吹 呴呼吸,吐故納新,熊徑鳥伸,為壽而已矣。」在西漢時期《王褒傳》一書中,也有「呵噓呼吸如矯松」的記載。南北朝時代陶弘景發明長息法。他在《養性延命錄》一書中說:「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微而行之名曰長息。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嘻、呵、噓、呬,皆為長息吐氣之法。時寒可吹,時溫可呼, 委曲治病,吹以去風,呼以去熱,嘻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滯,呬以解極」。隋代天台高僧智顗大法師,在他所著的《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一書中,也提出了六字訣治病方法。他談到:但觀心想,用六種氣治病者,即是觀能治病。何謂六種氣,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噓 、六呬。此六種息皆於唇口中,想心方便,轉側而坐,綿微而用。頌日:心配屬呵腎屬吹,脾呼肺呬聖皆知,肝臟熱來噓字治,三焦壅處但言嘻。傳至唐代名醫孫思邈,按五行相生之順序,配合四時之季節,編寫了衛生歌,奠定了六字訣治病之基礎。

歌雲:
春噓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腎寧。
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熱難停。
發宜常梳氣宜斂,鹵宜數叩津宜咽。
子欲不死修昆侖,雙手摩擦常在面。

明代《正統道藏洞神部》,引用了太上老君養生法,說得更為具體。書中說:呬字,呬主肺,肺連五臟,受風即鼻塞,有疾作呬吐納治之。呵字,呵主心,心連舌,心熱舌干,有疾作呵吐納治之。呼字,呼主脾,脾連唇,脾火熱即唇焦,有疾作呼吐納治之。噓字,噓主肝,肝連目,論雲肝火盛則目赤,有疾作噓吐納治之。嘻字,嘻主三焦,有疾作嘻吐納治之。

明代太醫院的龔廷賢在他著的《壽世保元》中,也談到六字訣治病。書中說:「不煉金丹,且吞玉液,呼出臟腑之毒,吸入天地之清。」又說:「五臟六腑之氣,因五味熏 灼不知,又六欲七情,積久生病,內傷臟腑,外攻九竅,以致百骸受病,輕則痼癖,甚則盲廢,又重則傷亡,故太上憫之,以六字訣治五臟六腑之病。其法以呼字而自瀉去臟腑之毒氣,以吸氣而自采天地之清氣補氣。當日小驗,旬日大驗,年後百病不生,延年益壽。衛生之寶,非人勿傳。呼有六曰:呵、呼、呬、嘻、噓、吹也,吸則一而已。呼有六者,以呵「字治心氣,以呼字治脾氣,以呬字治肺氣,以噓宇治吁氣,以吹字治腎氣,以嘻字治膽氣。此六字訣,分主五臟六腑也。

漢代「六字訣」三法詳解
2008-09-05 17:29:00中國健身氣功協會
「六字訣」屬於吐納類功法,是中國傳統氣功經典性功法之一,主要用於養生康復。基本法則是鼻吸口呼,在呼氣時默念噓(xu)、呵(he或ke)、呼(hu)、呬(xi)、吹(chui或fu)、嘻(xi)六字,以對治肝、心、脾、肺、腎、三焦和膽系的疾病,故通稱「六字訣」或「六氣法」。此法來源甚古,因其治病效果顯著,故歷代養生名家多重視之,至今仍盛行不衰。

這里所載三法皆出於漢代,是「六字訣」的早期文獻,從中可見「六字訣」之原本。為省煩累,不列原文,不加註釋,而是直接用現代漢語譯出。有關學術問題和實踐問題,均在「解說」中以明之。

一、六氣法

納氣有一,即吸氣。吐氣有六,即吹、呵、嘻、呼、噓、四,皆是呼氣。平時人的呼吸都是用鼻一呼一吸,呼吸均勻,但六氣法就要用鼻微微吸氣,用口慢慢呼氣,這叫做「長息」。它的方法和作用是:

時寒可默念「吹」字呼氣,時溫可默念「呼」字呼氣。用「吹」字呼氣能去寒;用「呼」字呼氣能去熱;用「嘻」字呼氣能去病,又能去風;用「呵」字呼氣能去煩躁,又能使氣下行;用「噓」字呼氣能消散淤滯,用「四」字呼氣能解除疲睏。所以老子說:「從早到晚,經常練習不懈,就能健康長壽。」

解說:

本條出自《太清金液神丹經•注序》,又見《養性延命錄》、《神仙絕穀食氣經》、《服氣雜法秘要口訣》等。

六氣法,又稱「六氣訣」、「六字訣」,屬於行氣、服氣的吐納治病健身之法,起源甚早。《老子》二十九章有「或噓或吹」之說,河上公註:「噓,溫也。吹,寒也。」《莊子•刻意》有「吹四呼吸,吐故納新」之說,「四」即張口噓氣。老莊之說雖不足以證明春秋戰國時就有「六氣法」,但從西漢河上公注中已見有與《太清金液神丹經•注序》的相同內容,這至少可以肯定在西漢時就有「六氣法」的萌芽。《太清金液神丹經•注序》是東漢五斗米道創始人張道陵的弟子趙升、王長所撰,其書為晉代葛洪整理。由此可以肯定:「六氣法」在東漢時就已流行,並受到了著名養生家的重視。今之學者在提到「六氣法」時皆肯定它的作用,這是對的,但把其起源說得過晚則有失恰當。

二、吐納六字訣

四字:四主治肺,肺連五臟。受風即鼻塞有病,就用四字吐納治之。

呵字:呵主治心,心連舌和五臟。心熱舌干有病,就用呵字吐納治之。

呼字:呼主治脾,脾連唇。論雲:「脾溫熱,即唇焦。」有此病狀,當用呼字吐納治之。

噓字:噓主治肝,肝連目。論雲:「肝氣過剩,眼就發紅。」有此病狀,當用噓字吐納治之。

吹字:吹主治腎,腎連耳。論雲:「腎氣虛,耳就聾。」有此病狀,當用吹字吐納治之。

嘻字:嘻主治三焦。三焦有病,當用嘻字吐納治之。

解說:

本訣出自《太上老君養生訣•服氣吐納六字第二》,該書題「華佗授廣陵吳普」。如此,則本訣於東漢時已有之,但比前《太清金液神丹經•注序》所載為晚。前者只說去寒、去熱、去病等,較籠統。本訣則明確地說對治五臟、三焦,已與後世乃至現在的「六字訣」完全一致,但對於「吐納」之說未詳。茲略釋於下:

吐納,即「吐故納新」補瀉之法。納,即吸氣,緩緩地用鼻吸入清新之氣,為補;吐,即呼氣,緩緩地用口呼出病濁之氣,同時有針對性地默念六字之一,為瀉。其吐納的操作,可參考「閉氣六字訣」。

三、閉氣六字訣

夜半後至中午是生氣之時,可以練功;其餘時間是死氣時,不可以練功。練功首先要調氣、服氣。氣調適之後,須床鋪厚軟,枕頭高低與身取平,仰卧,兩腳舒展,兩手握固,離身四五寸。然後微微用鼻吸引太陽氣,氣從鼻進入後,再用意念送此氣通遍身體,隨即閉氣。閉氣到不能再閉時,即細細地從口中呼出,不要讓耳聽到吐氣之聲。如果患上寒熱、瘴氣、腳腫等病,不論什麼時節,都可以調治。如果當日調治不好,明日再進行調治,不過三兩日必定會調治好。如果患心病冷病,就用「呼」字吐氣;熱,就用「吹」字吐氣。如果肺有病,就用「四」字吐氣。吐納次數:半夜後二十四次,雞鳴時十八次,天亮時十二次,日出後十二次,次數多更好。要練此功,還需先做一些導引按摩,以有助於去掉疾病。

去五臟病的療法:

心病,體有冷熱。療法:用「呼」、「吹」二氣去之。「呼」去冷,「吹」去熱。

肺病,胸背脹滿,四肢煩悶。療法:用「呵」氣去之。

肝病,憂愁不樂,頭眼疼痛。療法:用「噓」氣去之。

脾病,體上游風習習,情悶疼痛。療法:用「嘻」氣去之。

腎病,體冷而陰衰。療法:用「四」氣去之。

某臟有病,每次行功皆須做三十六遍。如果感到疾病未除,還需要左右導引按摩。

解說:

握固,氣功掌訣。即以四指握大拇指,如嬰兒握拳之狀,具有「閉關防」、「固真氣」和防止「驚功」的作用。

閉氣,古代氣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即吸足一口氣後暫時停止呼吸,直到憋不住時再緩緩呼氣,然後把呼吸調勻,再反復為之。

本條出自《太上老君養生訣•服氣吐納六字第二》,是東漢時期與「吐納六字訣」並行的另一種「六字訣」,主要特點是吸氣後「閉氣」,可分兩部分:

一是講治療一些雜病之法。對行功的要求,如體勢及吐納之法等論說甚細,並明確了行功的最低次數。

二是講治療五臟病之法。此與一般的訣法不完全一致。如心病,通常用「呵」字,此則用「呼」、「吹」二字,這是從「去冷」、「去熱」上說的,與前「六字訣」之說相同。又如肺病用「呵」、脾病用「嘻」,亦與前「吐納六字訣」及一般說法相抵牾,然而與前「六氣訣」之說相聯系,亦與具體疾病和辯證論治理論有關,是為古人實踐經驗,不可視為傳抄之誤。

此兩者皆要求結合導引按摩,以加強功效。現在社會上流行的導引按摩之法甚多,可根據自身治療的需要,選用適宜者。

若人卒得疾,及癰瘇、惡氣、飛屍、百毒、惡夢之屬,便閉氣誦甲午至戊戌止,留氣在上斗中。上斗中者,在兩乳間也。閉氣暗誦甲午至戊戌十遍,然後吐氣,又誦甲子至戊辰止,留氣在下斗中。下斗中氣暗誦甲午至戊戌十遍,然後吐氣,又誦甲子至戊辰止,留氣在下斗中。下斗中者,臍中也。亦暗誦十遍,然後吐氣,以治建八尺之質,含萬有之軀。外有四支、九竅,內有五臟、六腑,各有神主,精稟金火,氣諧水木五臟者,是五神之府,含生之器。神欲安,氣欲寬,導養之妙。

火則躁而禮,金則勇而義。躁與勇,義與禮,陰陽之數也。長陰則殺,長陽則生,生殺之數也。故抑躁行禮義則生,長勇罷禮義則死。外行禮義,內安脾膽,導養之秘也。以忠孝為先,不識其原,傷生之道。然知其本靈秘之術,若能安其神,煉其形,攝生得氣,歸正背偽,出其恍惚,入其玄妙,辨補寫之理,誕延育之方,可升仙矣。子龜鏡焉,道在其中也。黃帝敬受靈訣,專精行之,未逾一紀而神猷先鑒,行氣使心,精步逾玄,含靈契理,入水不溺,入火不焚,氣運於內,神應於外,豈非至真哉!謹具五臟玉軸圖於後。

肺臟圖

治肺當用呬。呬為瀉,吸為補。夫肺者,兌之氣,金之精,其色白,其象如懸磬,其神如白狩。肺主魄,魄化為玉童,長七寸,持仗往來於肺臟。其神多怒者,蓋發於肺臟也。欲安其魄而存其形者,則當收思斂欲,含仁育義,不怒其怒,不聲其聲,息其生則含乎太和。肺合於大腸,上主於鼻。故人之肺有風則鼻塞也。色枯者,肺干也。人鼻癢者,肺有蟲也。人之多怖者,魄離於肺也。人之體生白點者,肺微也。人之多聲者,肺強也。人之不耐寒者,肺勞也。好食辛者,肺不足也。顏色鮮白者,肺無他惡也。人大腸鳴者,肺氣壅也。夫肺主商,肺有疾當用呬。呬,肺之氣也。其氣義,則瘳疾,義以安神。人有怨怒填塞胸臆者,則呬而泄之,蓋自然之理也。向若不呬,必致傷敗。獲呬而獲生乎!故病用呬耳。夫人無苦,用呬者不祥也。夫肺處七宮驚門,主信,使人方正平直,習武先忠,則魄安形全也。且肺者,秋之用事。秋三月,天地氣明,肅殺萬物,雀卧雞起,用安至精,公施抑怒改息,兩相形長,秋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常以七月、八月、九月望旭旦,西面平坐,鳴天鼓七,飲玉漿三,然後瞑目,吸兌宮白氣,入口吞之,以補呬之損。肺以正白之用,以致玉童餞,則神安思強,氣全兆體,百邪不能殃之,兵刃不能害之,延年益壽,名飛仙耳。蓋所謂補寫神氣,安息靈魄之所致哉。

心臟圖

治心當用呵。呵為寫,吸為補。夫心者,離之氣,火之精,其色赤,其象如蓮花,其神如朱雀。心主神,化為玉女,身長八寸,持玉英,出入於心府也。其神躁而無准,人之暴急者,蓋發於心臟也。欲安其神而全其形者,則全忠履孝,輔義安仁,止其風,靜其急,自其熾,澄其神,而全其形,則合中和也。心合乎小腸,主其血脈,上於舌。人之血壅者,心驚也。舌不知味者,心虧也。上智者,心有七孔,中智五孔,下智三孔,明達者,心有二孔,尋常者有一孔,愚痴者無孔也。多忘者,心神離也。好食苦者,心不足也。多悲者,心傷也。重應者,心亂也。面青黑者,心冰也。容色赤者,心無他惡也。夫心主徵,心有疾當用呵。呵者,心氣也。理其氣體,呵能靜其心而和其神,所以人之心亂者則多呵,蓋天全之候也,人皆為而不知哉!向若不呵,當致憤怒者也。故心疾用呵,除邪氣也。夫心處九宮驚門,主智,使人樂善好施,恭孝以修仁,則心和而形全也。且夫心者,夏之用事也,天地氣交,萬物華結,亥寢丑起,無厭於養。英成實長,夏之德也,逆之則傷心。常以四月、五月、六月弦朔清旦,南面端坐,叩金梁九,漱玄泉三,靜思想,吸離宮之赤氣,入口三吞之,以補呵之損,植其靈府,開心穴,餌離火,濯玉女,神平體安,眾殃不害,金火不能傷,治神之靈也。

肝臟圖

治肝當用噓。噓為瀉,吸為補。夫肝者,震之氣,水之精,其色青,其象如懸匏。肝主魂,其神如龍,化為二玉女、玉童,一青衣,一黃衣,各長七寸;一負龍,一持玉漿,出入於肝臟也。其神好仁,人之行惠者,蓋發於肝也。欲安其魂而延其齡者,則當澤被芻棘,恩覃庶類,而後全其生,則合乎太清者也。肝合於膽,上主於目。肝盛則目赤。又主於筋,肝虧則筋急。皮枯者,肝熱也。肌肉黑黯者,肝風也。好食醋味者,肝不足也。色青者,肝盛也。手足汗者,肝無他惡也。毛發枯者,肝傷也。夫肝主角,故肝有疾者,當用噓。噓者,肝之氣也。其氣仁也,故除毀痛。人之有傷痛者,則噓之以止痛,皆自然之驗也,豈不以為靈哉?此之至理也,通玄之道。且肝之主春,春之用事。春三月,天地氣生萬物,花葉繁茂,人及芻萌,順陽之道也,逆之傷肝也。傷之則毛骨不榮也。常以正月、二月、三月寅時東向平坐,叩齒三通,閉氣七息,吸震宮之青氣三吞之,補噓之損,以享青帝之祀,以致二童之饌。木精乘王,則肝歡寡憂,精之妙也。知

脾臟圖

治脾當用呼。呼為瀉,吸為補。夫脾者,坤之氣,土之精,其色黃,狀如覆盆。脾主意,其神如鳳。化為玉女,長六寸,循環於脾臟也。其神多嫉妒。人之疾妒,蓋起於脾臟也。土無正形,故妒之無准也。婦人則妒劇者,乘陰氣也。欲安其神,則當去欲寡色,少思屏慮,長其土德而後全其生也。脾合乎太陰,脾連胃,上主於口,消谷之腑,如磨之轉,化生而入熟也。食不消者,脾不轉也,食堅硬之物,磨之不化也。人不欲食訖便卧,其脾則側,側則不轉,食堅物,生食不化,則為宿食之患也。故食不調則傷脾,脾藏不調則傷質,質神俱損,則傷人之速,故人之不欲食生硬堅澀之物,全人之道也。人不欲食,為脾中有不化食也。多惑者,脾識不安也。多食者,脾虛也。食不下者,脾塞也。無顏色者,脾傷也。好食甘者,脾不足也。顏色鮮滑者,脾無他惡也。夫脾主於中宮土也,故脾之有疾當用呼。呼者能引脾疾,故人之中熱者,呼之以驅熱溫之弊也。向若不呼,則熱氣擁於內,陰氣息於外,致憤悶之患,形何從而安哉?夫脾位寄於土宮,宮主義也。使人寬舒廣大,屈已濟人以利,不爭者也。且脾之無正形,寄王四季,隨六氣助成萬物。脾育腸胃,義之道也。不以自專為德,不以物競為功,長坤之理,逆之則傷脾。常以四季月末十八日旭旦,正坐中宮,禁氣五息,鳴天鼓七,吸土宮之黃氣,入口五吞之,補呼之損,飲玉醴以致神之和,以補於脾,以佐神氣,則入山不畏虎狼,登險不懼顛蹶者,行氣之精也。

腎臟圖

治腎當用吹。吹為瀉,吸為補。夫腎者,陰之精,坎之氣,其色黑,其象如圓石,其神如白鹿,兩頭化為玉童,長一尺,出入於腎臟。其神和也,人之柔順者,蓋發於腎臟也。欲安其神,則當仁德平廣,膏潤萬物,長其精,順其志,而後全其生形,則合乎太清者也。腎合於骨,上主於齒。齒痛者,腎傷也。又主於耳,人之骨痛者,腎虛也。耳不聞聲者,腎虧也。齒多楚者,腎虛也。齒黑 < 齒肖 > 者,腎風也。耳痛者,腎氣壅也。腰不伸者,腎冰也。色黃者,腎衰也。容色紫光者,腎無他惡也。骨鳴者,腎贏也。夫腎主羽,人之有疾當用吹。吹者腎之氣,能瘳腎之疾,故人之積氣沖臆者,則強吹也。腎氣沉滯,吹徹則通。且腎者冬之用事,三月乾坤氣閉,萬物伏藏,戌寢寅起,與玄陰並,外陰內陽以養骨齒,以治其神,逆之則傷腎。常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面北平坐,鳴金梁七,飲玉泉三,吸玄宮之黑氣,入口九吞之,以補吹之損,以符呦鹿呦鹿:《詩·小雅·鹿鳴》有「呦呦鹿鳴」句,該詩旨為歡宴嘉賓。之詞,以致玉童之饌。益腎氣,神和體安,則群妖莫害,可致長生之道矣。

膽臟圖

以前名五臟,加膽名六腑。膽亦受水氣,與坎同道。膽有疾,當用嘻。嘻為瀉,吸為補。夫膽者,金之精,水之氣,其色青,其象如懸瓠,其神龜蛇,化為玉童,長一尺,戟其手,賓士於膽。其神勇,人之勇決者,蓋發於膽臟也。欲安其神,當息忿寢爭,與仁輔義,其後全生也。膽合於膀胱,上主於毛發。毛發枯者,膽損也。發燥者,膽有風也。無懼者,膽洪大也。顏貌青光者,膽無他惡也。爪甲干者,膽虧也。毛焦者,膽熱也。無事淚出者,膽勞也。好酸者,膽不足也。夫膽寄於坎宮,使人觀智慕善,並邪去佞絕奸,治方直也。且膽者,生於金,金主於武,故多勇,且抑之大吉。夫膽乘陰之氣,秉金之精,故主於殺。殺則悲,故人之悲者,金生於水,目中墜淚也。夫心主火,膽主水,火主辛,水主苦,所以人有弊者,即言辛苦。故為水火二氣相背,則火得水而煎,陰陽交爭,水勝於火,故目淚出,淚流也。苦而出,故曰淚。夫悲啼號泣,其聲稱苦者,為淚出於膽,而以苦為詞也。膽,水也,而主於陰;目,明也,而主於陽。陰從陽,故從目出。常以孟月,端居正北,思吸玄宮之黑氣,入口九吞之,以補嘻之損,以食龜蛇之味,飲玉童之漿,然後神治體和,顛不能犯,邪莫之向,膽氣所致也。

歧伯曰:夫人之受天地之元氣生。氣之來也謂之精,精之媾也謂之靈,靈之變也謂之神,神之化也謂之魂,隨魂往來謂之識,並精出入謂之魄,管主精魄謂之心,心有所從謂之情,情有所屬謂之意,意有所指謂之志,志有所憶謂之思,思而遠慕謂之慮,慮而用事謂之智。智者,乃識見者也,蓋精神、魂魄、意志、思慮、情智、見識之所用也。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含天地之象。具在身矣。則胸脅為宮室,四支為郊境,頭圓象天,足方象地,左目為日,右目為月。發為星辰,齒為金玉。大腸為江河,小腸為川瀆。兩乳、臍、膝為五嶽,肝、腎、脾、肺、心為五行。故修道者常理之,若不修緝,必致毀敗。營衛不通,血氣不流,齒發不堅,五臟不調,則傾化隨及。故至人修其未毀,治其無疾也。
練習六字訣掌握了要領有利於提高質量,消除練功中不良反應,使練功能沿著正確的軌道順利發展,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六字訣的基本要領為:

第一,松靜自然:在練功中要做到關節肌肉盡可能地放鬆,身體各個部位放鬆了,氣就自然順暢,肌肉筋骨全部松開,就自然達到了「氣遍周身不少滯」的要求,松是舒展,而不是軟和縮,形體舒松氣自順通,從而達到體松、意靜、氣運自然。靜是由定中產生,神不外馳,精神內守,靜了以後才能安心,心安以後才能達到充分發揮調整肌體自然平衡的本能。靜,並不是思想靜止。練功中的要求神不外馳,集中注意力,以一念代萬念,排除外來的一切干擾。不要過分緊張強求入靜,不必向其它方面追求。六字訣是動中求靜,是以動促進靜而收養氣之效,以靜養之氣促進體內血液循環暢旺。

法歸自然。自然就是有規律的運動,運動的協調均衡是自然發展規律的體現,任何物體的運動必須符合於協調均衡的自然規律才能夠存在和發展。違背自然就要發生混亂偏差以至停止運動而消亡。由於宇宙運動永遠保持整體協調平衡,所以宇宙無始無終,永恆長存。養氣功效法自然。自然必須在靜的條件下才能實現。養生的目的是為了益壽延年,在日常生活應付事物中,也應注意到「自然」,所以中庸上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所以中和之氣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均衡。經常保持著生命活動的協調均衡,也就會自然而然的得到益壽延年。松靜自然的要領即是練功的過程,又是練功的目的。

第二,呼吸鍛煉:六字訣是通過調整呼吸來達到吐出臟腑之毒,吸進天地之清的目的,是練功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六字訣屬於吐納法。人們的呼吸活動,是由植物神經系統支配的,可以控制和調整。呼吸活動又是對人體生理各方面有著廣泛的影響,通過對呼吸的鍛煉來達到調整整個肌體的功能,極為重要。

六字訣是採用順腹式呼吸,吐字呼氣時略提會陰(小腹內收,提肛縮腎),橫膈上升,使濁氣排除,吸氣時輕合嘴唇,舌抵上齶,會陰放鬆,腹部自然隆起。呼吸深、細勻長,加強了呼吸功能,促進了肺循環,同時,加強 腹內的自我按摩,改善腹腔的血液循環,增強了胃腸的蠕動,加強了食物消化及營養吸收功能,在意識上是主動呼氣,吸氣時自然放鬆,使神經系統做到最大的放鬆。

第三,注意吐字時的口型鍛煉:臟腑的內部運動和經絡的運行受人體內外不同作用力的影響,而呼氣時用不同的口型可以使唇、舌、齒、喉產生不同型狀和位置,從而造成胸腔、腹腔不同的內在壓力,影響不同的臟腑。古代養生家從長期實踐中總結出六個宇,分別以口型影響著不同臟器的氣血運行,從而取得治病健身的效果。多年臨床經驗證明,開始初學時,一定要出聲,這樣可以使氣通順,通過發音才能正確掌握口型。因為念字的口型不一樣,唇、舌、齒、喉,開口、合口、半合口、半開口部有很大的區別。正因為這種不同的念字口型,才能區別我國五聲音階上的角、徵、宮、商、羽,配合肝、心、脾、肺、腎五臟的關系。不發聲則沒有五音,就沒有口型,那就失掉了六字訣養生法的治病效能。我在臨床應用時,曾分別試驗,發聲的比不發聲的收效快,所以就決定初練時要發聲,發聲時口型容易掌握。我給它起名叫風呼吸。等到口型正確,腹式呼吸練熟了,自然呼吸深長,由胸腔深入小腹丹田之內,真氣調動起來,水到渠成,就不期然而然地不出聲了。一般說來,半個月或一個月就不出聲了。這時會感覺到有一種氣流通行上下,有的感到熱,有的感到涼,有的感到麻脹,有的感到輕松。

第四,導引動作要柔和,並要做到氣盡式成。使動作的快慢與吐氣的速度一致並受氣的支配,做到「氣為元帥,手足為兵丁」之格言。

第五,在練功的初級階段,不要強調以意領氣或意氣相隨,隨著動作的熟練,松靜程度的提高,在明確了經絡的起始運行路線以後,氣感就會在練功中自然產生,就會在精神內守的前提下,隨著吐字,氣就會相依地在經絡軌道中運行,這樣就會水到渠成。這就是太極拳經所謂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之理論,所謂「著熟」就是練氣功之呼吸自然,所謂漸悟就是「勿助長」,不要急於求成。這一條戒律要特別注意,求急者反以得緩,所以孔子再三說,率性之謂道。孟子謂拔苗助長之比喻。

第六,六字訣中六個字的次序是根據祖國醫學五行生剋之理論排列的。它影響著病情好轉還是加重,不宜變更顛倒。要按次序練習。肝屬木,木旺於春,四季以春為首,所以先練噓字功,是因應天時,收效較快。木能生火,心屬火,練呵字可以補心氣。再煉呼字補脾,脾屬土,為火所生。呼字練完,可以練呬字功,呬能補肺氣。肺屬金,為脾土所生。練完呬字功,再練吹字,吹能補腎氣,腎屬水,為肺金所生。吹字練完,五臟之氣都得到補養。三焦主氣,再加嘻字功,導引行氣則全身之氣血通調而疾病不生。

六字訣還可根據個人身體條件和病情疾患的虛實需要進行補瀉。先按順序練,然後有針對性地單獨練某個字;我們在臨床上,應用幾十年都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玖』 金剛長壽功的張至順道長

張至順道長,道號米晶子,又號九曲回陽道人。河南省沈匠縣人。生於一九一二年。七歲時值清末民初,戰亂災荒交加。因家境貧困離家乞討。十二歲隨師學藝,十七歲在陝西省華山遇師劉明蒼道長而出家。在道觀,張至順從事雜役,終日勞苦,磨練心志因道心清明和修煉上獨辟蹊徑,被師授以真傳,為中國道教全真門正宗第二十一代傳人。
張至順道長終生清修,苦己利人,順應自然,他心地虔誠,奉師如父母,恪守門訓不曾逾越。
他離塵脫俗,研讀道經,專心修煉,把握陰陽造化之妙,立志攀登丹道之巔峰。
他長途跋涉,忍飢挨餓,苦行募化,積累資財,整修一座又一座的道廟;
他恭謙好學,廣交良師益友,掌握到中醫、中葯、針炙、按摩的高超醫術,急人之急,為許許多多的疑難重病患者除疾救命。
他心無掛礙,灑脫飄逸,雲游四方,隨緣變化。
歷經風風雨雨,張至順志堅秘篤行,功具德備,在修煉上獲得了極深的造詣,曾被同輩道友羨稱為「水上漂」、「七九道人」、「八卦神仙」。
張至順道長修煉六十八年驚人成就之一,就是他那金剛長壽之軀。他雖然八十六歲高齡,但耳聰目明,思維敏捷,肌肉結實,肢體靈巧,語音洪亮,步履嬌健,其體格之健壯為世所罕見。生動地顯現了道教的「寸柄在握,我命在我不由天」的偉大思想和「長生久視之道」的修真妙締。
張至順道長解放前隱世修煉,解放後曾任陝西省寶雞縣人民代表,全國重點宮觀陝西周至樓觀台(道教祖庭)監院、山東嶗山太清官南嶽玄都觀知客及湖南張家界明元宮道長、湖南慈利五雷山道教協會會長、全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等職。
張至順道長是當今世上的高道。從當年流浪乞討,清苦出家到今日修養有度,氣質非凡,他深深體會到祖國道教的偉大。有感於國家改革開放建沒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需要和氣功界魚龍混雜、典假難辨的現狀,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高全民身體素質,本著道教「濟世度人」的宗旨和傳統,他不同於那些匿跡遁世的修道者,於一九九三年毅然出山,將祖師的秘傳和自己畢生修煉所得獻之於世。先後在山東青島、湖南張家界、廣東(增城、湛江、肇慶)、上海、泰國等地傳授《金剛長壽功》和《丹道內功》。他對中華傳統文化無比自豪,對炎黃子孫殷切厚望,給學員以強烈感染;而他的道家氣功真傳「點點入骨,處處見血,更使學員為人寶山,日不暇接。《炁體源流之一(金剛長壽功)》就是他近幾年來在講授基礎上整理出來的。該功法在劉明蒼師傳時比較零散,尤其是《長壽功》後四部的功理部分闡述甚少,經張至順道長梳理充實,這一幾百年來單傳口授之秘法,成為系統文字,廣為世人受用。《炁體源流之二(內丹靜功)》,集中介紹他在古經中參悟並修煉的一套鮮為人知的內丹修煉方法,快捷、自然、高效,是歸根復命之法,對修煉大道者將存極大的參考價值。

閱讀全文

與內功長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盆栽長壽花用什麼盆栽好看 瀏覽:884
老人說不出來話來是怎麼回事 瀏覽:31
黑龍江省教師退休工資怎麼算 瀏覽:634
濟南養老機構明細表 瀏覽:383
被父母逼著相親你怎麼辦 瀏覽:702
50歲多吃什麼長壽 瀏覽:787
離異的父母該怎麼擺脫 瀏覽:981
50歲生孩子可以母乳喂養嗎 瀏覽:225
退休年齡西寧 瀏覽:271
徵兵體檢需要帶什麼東西嗎 瀏覽:391
辭職了養老保險金怎麼辦 瀏覽:171
老年痴呆症全國哪個醫院治療最好 瀏覽:958
老年人嘴澀吃什麼葯 瀏覽:448
父母喜歡拍照買什麼手機好 瀏覽:51
什麼2b院校可以培養老師 瀏覽:672
老年人會銷健康生活館 瀏覽:573
兩會後農村養老 瀏覽:220
新年女朋友拜年父母給多少紅包 瀏覽:633
勉縣哪裡可以做體檢 瀏覽:897
農村退伍軍人養老政策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