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再論長壽

再論長壽

發布時間:2022-02-10 03:57:53

㈠ 求大師看相,詳解,謝謝,

看相要看多個要素,你再把你的耳朵上傳(頭部的側面),另外你的正面照有點下垂,也妨害正確的判斷。
現在只能給出部分回答:從你的眉毛可知,為人聰明,有好的職位,將終生富有。你的眼睛,給人以忠直形象,但我從你的右眼看出,你的內心有少許狡黠(你可放心,絕大多數人是看不出來的)。鼻與耳,由於缺少側面照,恕不多言。

㈡ 求管理學方面的名人,以及他的名著

《創新者的窘境》
長壽公司》
《從優秀到卓越》
D
《第五項修煉》
《德魯克文集》
E
《21世紀的管理挑戰》
G
《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
《管理:任務、責任、實踐》
《工業文明的社會問題》
《管理決策新科學》
《管理工作的本質》
《管理的新模式》
《個性與組織》
《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
《管理的實踐》
J
《傑克·韋爾奇自傳》
《基業長青》
《競爭優勢》
《巨人學舞》
《經理人員的職能》
K
《科學管理原理》
L
《領導者:成功謀略》
《如何選擇領導模式》
Q
《企業再造》
《企業中人的方面》
R
《讓工作適合管理者》
《日本公司》
S
《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理論》
T
《通曉組織》
W
《為未來競爭》
《偉大的組織者》
Y
《一分鍾經理人》
《營銷管理》
Z
《組織效能評價標准》
《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追求卓越》
《朱蘭質量手冊》
《知識創造公司》
《總經理》
《轉危為安》
《Z理論》
《再論管理理論的叢林》
《組織與管理:系統方法與權變方法》
《再論如何激勵員工》
《組織行為學》
1、《科學管理原理》,時間:1911年,作者 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羅
2、《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時間:1916年,作者:亨利.法約爾
3、《經濟與社會》,時間:1921年,作者:馬克斯.韋伯
4、《經理人員的職能》,時間:1938年,作者:切斯特.巴納德
5、《工業文明的社會問題》,時間:1945年,作者:喬治.埃爾頓.梅奧
6、《動機與人格》,時間:1954年,作者: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
7、《管理實踐》,時間:1954年,作者:彼德.德魯克
8、《管理學》,時間:1955年,作者:哈羅德.孔茨 海因茨.韋里克
9、《管理備要》,時間:1956年,作者:林德爾.福恩斯.厄威克
10、《個人與組織:互相協調的幾個問題》,時間:1957年,作者:克里斯.阿
吉里斯
11、《如何選擇領導模式》,時間:1958年,作者:羅伯特.坦南鮑姆沃倫 H.施
米特
12、《管理決策新科學》,時間:1960年,作者:西蒙
13、《企業的人事方面》,時間:1960年,作者:道格拉斯.默里.麥格雷戈
14、《偉大的組織者》,時間:1960年,作者:歐內斯特.戴爾
15、《管理理論的叢林》,時間:1961年,作者:哈羅德.孔茨
16、《管理的新模式》,時間:1961年,作者:倫西斯.利克特
17、《組織效能的評價標准》,時間:1965年,作者:斯坦利 E.西肖爾
18、《讓工作適合管理者》,時間:1965年,作者:菲德勒
19、《組織發展與官制體系的命運》,時間:1966年,作者:沃倫.本尼斯
20、《工作與人性》,時間:1966年,作者: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21、《渴求成就》,時間:1966年,作者:戴維.麥克利蘭
22、《再論如何激勵員工》,時間:1968年,作者: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23、《組織與管理:系統方法與權變方法》,時間:1970年,作者:卡斯特
24、《權力的兩面性》,時間:1970年,作者:戴維.麥克利蘭
25、《組織結構與設計》,時間:1970年,作者:傑伊.洛希
26、《管理決策新論》,時間:1973年,作者:弗雷姆
27、《經理工作的性質》,時間:1973年,作者:明茨伯格
28、《關於領導方式的目標——途徑理論》,時間:1974年,作者:羅伯特.豪
斯 特倫斯.米切爾
29、《管理——任務、責任、實踐》,時間:1974年,作者:彼德.德魯克
30、《生產管理基礎》,時間:1975年,作者:埃爾伍德.斯潘塞.伯法

㈢ 圓明園為什麼會被燒毀

太富麗堂皇了。
圓明園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宮苑,它坐落在北京西郊,與頤和園毗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萬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布在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周圍。
園中面積340多公頃,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有「萬園之園」之稱。清皇每到盛夏就來到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圓明園始建於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給皇四子胤禛的賜園。1722年雍正即位以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聽政」。乾隆帝在位期間除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還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並入了萬春園。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文物被搶掠,同治帝時欲修復,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它建築。八國聯軍之後,又遭到匪盜的打擊,終變成一片廢墟。

㈣ 范仲淹為何被稱作小范老子

範文正公故事

現今西人講人生的天職第一當有責任心,這個責任心要曉得本來不是單就政治上的大人物說的,無論農工商賈,一般平民都有自己的本分,自己的職業,應該做的什麼,便要切切實實、認認真真的做去,就使遇著艱難困頓的地方也要堅忍不拔,百折不回,到後來苦盡甘來,自然有達到目的那一天。,況且如今民國是把國民做主體。人人都要有政治觀念、國家思想,更應該在那責任心上研究一番,平時對於自己的職業有責任心,臨事更須對於社會國家公共事業上有責任心,只要看定這個責任心的標准,便無論那才力長短,地位廣狹,總得有些良好效果,所以做書的特誠在歷史上尋出一個最有責任心的大人物來給諸位做個模範。諸位不是曉得有罷了。要曉得範文正公如何把這句話實地做,待做書的慢慢將他一生歷史講給諸位聽聽。

范公名叫仲淹,表字希文。他本來是世家後裔。後來衰落了,不知如何流徙到江南,就住在蘇州吳縣(今江蘇吳縣),生後兩歲便沒有父親,家況極其寒苦。因跟了他母親到一個姓宋的家裡,後來長成曉得自己是范氏血胤,便涕泣拜別母親,託言到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縣

宋時稱南京)去求學從師,先依著親戚,後來借住寺院里,刻苦自勵,惡衣惡食,每天一碗粥,劃做四塊做四次吃。把黃虀 切斷寸許,便算是下粥的菜。冬天夜裡用功怕要打盹,便把冷水來撲在面也上一激便醒了。這樣的苦人家是吃不來的,他卻硬著頭皮和那艱難神血戰。這幾年正是他懷著「天下為己任」的責任心時候。人家那裡信他?不過他藏在心裡罷了。不多幾時,苦盡甘來就中了進士,朝廷派他去廣德軍(今安徽廣德縣)司理參軍(官名,一種僚屬)。他訪得母親貧苦,因念撫育之恩,連忙接到官衙里來奉養。這是他一片孝心,諸位也應該注意的,這時候就算范公的得意時候嗎?范公若只有富貴的心也就算告一段落了。但是,范公的耐苦並不是為一己的虛榮,所以他雖然得了科名,依舊還是行他的本色,布衣蔬食自奉極儉。不過對於母親供些甘旨罷了。後來在楚州(今安徽壽縣)糧科院任上丁了母親的優,回籍守制。(母親死後要離職回老家守孝三年。)當下應天府晏殊(字同叔,臨川人)賞識范公才學,便請他做了學正教授諸生。他感激晏公知遇之恩,把他的胸中積蓄發按出來,上了一封萬言書,內說擇郡守、舉縣令(郡守縣令都是應天府的屬官)斥游惰、去 僭冘(濫用叫做 冘、過分叫做僭),慎選舉、撫將帥、各種要政。這是他把政治大事期望晏公。但他自己的志願也不覺流露出來了。

古人說「士為知己者用」。所以沒人引薦,雖有絕大本領也不能見諸實用。范公既受晏公的薦保,進京為秘閣校理(官名,掌秘書教習),他就了職務,竭力推廣學說,從前在寺院里所用的苦功,如今都發展出來,頭頭是道。他貫通六經,里頭更把易經做個柱子一般,士人都來從他學習。他非但諄諄不倦,連那士子的貧苦艱難都體恤周到,就把他自己的月俸來供養那些不得志的秀才先生們。自己呢,勉強得有衣食就完了,他對著諸生講論,每到激烈處,感念時局艱難,朝廷期望便說「我輩正當奮不顧身向前做去,斷不可瞻前顧後,專替自己的富貴功名打念頭」。所以從他的人都發生一種極堅強的「責任心」,一時風會傳播大家看著推諉躲懶,不肯放手,做事的人可羞可鄙。這是范公把自己的精神志願做了種子傳播到各人身上,又就各人身上傳播出去那樣轉移風氣的能力,竟和流行性的傳染病一般。從此,宋朝衰懦的習慣居然振作起來,你道「責任心」的關系大不大呢?

范公的遇事敢言為一時提倡。仁宗初年,奉劉太後聽政,劉太後女權過甚(仁宗是李宸妃所後,太後養為己子)好作威福。冬至受賀,仁宗率領百官上壽,范公上奏極說非禮,且言「皇上年已長成,太後可歸政」,太後黨恨他 戇直設法叫他出京通判陳州(今河南淮陽縣),他雖在外省還是不忘直諫仁宗順從太後意旨,大興土木建築太一宮、洪福院各處選擇木材。范公以為擾民說「侈土木、破民產非所以順人心,合天意也,宜罷修寺觀、減常歲市木之數。」又說「恩悻多(太後的寵人、不以才能進身者)以內降除官(宮里下敕書拜官、不由外朝)非太平之政。」當下仁宗心裡都很明白,只因礙著太後面子,所以不能實行,不久太後死了。仁宗念著范公敢言,因而召他進京做右司諫。司諫是說話的官。然而多說沒要緊的話,便非尊重這個「責任心」了。當下大家因太後己死,紛紛來說太後的短處,獨范公不說。他以為「天下要緊事很多,太後既死,權力也消滅了,說他做甚。」非但不說,而且還勸仁宗顧全大體。他道:「太後受遺先帝調 陛下者十餘年,宜掩其小故以全後德。」帝特詔中外不必再論太後時瑣事。後來太後的黨羽太妃楊氏要照太後的遺詔參決軍國事,范公卻以為妨礙國體便奏道:「太後母號也,自古無因保育而代立者,今一太後崩又立一太後。天下且疑,陛下不可一日無母後之助矣?」這種意思很有關系,所以他當說便說,不當說便不說,都是准著「責任心」做去。

天下事以民命為重,那年江淮一帶大旱,蝗蟲遍地,百姓乏食。范公請差官去調查,一面據實賑濟,朝廷不應。范公便面見仁宗,問道:「宮里的人半天沒有東西吃便是怎樣。」仁宗皇帝被他這一問打動了心,立刻吩咐范公出京到江淮一帶察勘情形,酌量賑濟。范公見百姓困苦,便開倉發賑,人民大沾官惠,又禁止那些迷信的祈禱,勸他們注重水利。卻合著「實事求是」的學理應該做的,一些不肯放鬆。後來和宰相呂夷簡有些爭執,夷簡竟大怒說范公是離間君臣,引用朋黨。當下余靖尹洙力爭說范公無罪,歐陽修(字永叔,謚文忠)也說不宜罷黜。豈知夷簡老羞成怒竟反把范公貶知饒州(今江西鄱陽縣)。雖然後來一班賢人交相引薦, 然而反對黨都說他們是朋黨結合,幸而仁宗還明白,終究信用。范公不過朋黨的名目到後來竟鬧出大禍來。這是後話不題。

范公的學問刻實文武兼全。所以仁宗再用范公就是范公的軍事時代了。只因這時夏元昊造反(本賜姓趙其地在今河套內蒙古),朝廷派夏竦(江州德安人、入奸臣傳)做陝西經略安撫招討使,加范公龍圖閣直學士(見包龍圖編內)派做副使。范公以身許國,情願即 赴行任訓練將士, 到延州邊地(今陝西膚 施縣),查勘兵情。舊法有總管領兵一萬人,鈐轄領兵五千人,都監領兵三千人,敵兵一聲到來,就叫最下級的將官先出陣,范公不以為然說「將不擇人,以官為先,後宜乎取其敗也」,因此就將兵士先行大閱挑選精壯取得一萬八千人分做六營,每營各設一將軍帶領三千兵馬,每下動員令必量敵兵多少,然後輪番出去打仗,當下邊關久不用兵,一般堡砦(音寨、由居木柵圍之如籬笆)都已毀壞,范公就在青澗地方築了一座堡城,扼住賊兵的要道,又大興營兵屯田的規模,揀選左近有水地方用兵力耕種,春夏時候兵就到那裡去就食,又叫商民互市,通有無聚貨財。因此免得京城裡籌餉運輸。布置既定,報告中央。朝廷下詔賜一個新名號叫做康定軍。後來朝廷叫他各路兵出邊征討。范公奏道:「正月塞外大寒,我師暴(音薄)露,不如俟春深入,賊馬瘦人飢,勢易制也。況邊備 漸修,師出有紀、賊雖猖獗,固己懾(音 she、懼怕 也)其氣矣!鄜 (今陝西鄜 縣)延密邇 (極近也)靈夏(靈州今甘肅靈武縣,夏州,今甘肅寧夏縣)西羌(種族名,今甘肅伏 縣一帶)必由之地也,第按兵不動,以觀其釁,(隙也),許臣稍以恩信招之來,不然情意阻絕,臣恐偃兵無期矣。若臣策不效,當舉兵先取綏(今陝西綏德縣)、宥(今陝西靖邊縣宋州),據要害(要緊地方)屯兵營田,為持久計。則茶山、橫山(二山皆羌族所居,間有漢民)之民挈族來歸矣。拓疆禦寇策之上也。」這一本奏章上去,仁宗也非常贊許,都用全的計劃,范公便修葺承平、永平等舊砦,招集流亡,排定堡障名號通斥堠(封土為 壇,以記里數,且設堠吏以報告非常)。築十二砦,從此羌漢的百姓都來歸附。數年之間上下悅服羌人都稱范公「小范老子」,又叫「龍 圖老子」,因為范公曾經做過龍 圖 閣直學士的和包龍 圖一樣。他們都道「小范老子胸里有幾萬甲兵哩」,說范公深明兵法的意思。後來,只因夏元昊來一封書出言不遜。范公對使者當面焚燒。元昊就出兵據邊。朝廷,聽小人之言說范公措置不當,宋庠且請斬范公以謝夏人。幸而仁宗皇帝不聽他話,才把范公降官員外郎知耀州(今陝西耀縣)旋遷 慶州(今甘肅慶陽縣治)、稱環(今甘肅環縣)慶路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范公不把貶謫的事放在心裡,只管勵行他的一種政策,專心撫服羌人,斬去西夏的羽翼。不到一年,法制修明諸羌悅服。後來又在慶州西北部築起一座大順城,扼住賊兵來路。從此夏人便不敢來犯。環慶守將中有葛懷敏者,貪功出塞,敗於定川(地名),賊兵大掠。范公領兵六千由邠(今陝西邠縣)、涇(今甘肅涇川縣)進兵救他。果然驅逐賊兵出塞。當下朝廷聽見定州敗信,仁宗對大臣指地圖道:「若仲淹出援,吾無憂矣。」數日奏果至,帝喜道:「固知仲淹可用也。」他能得皇帝信用如此,所以不為小人所害,總算范公的遇了。後來與韓琦(字稚圭,封魏公),龐籍分任陝西路安撫經略招討使和衷共濟,邊防鞏固。夏元昊不得已請和。朝廷召范公進京拜樞密副使。旋參知政事。從此由出將而入相,這時范公正可大行其志了。

范公意思里本想滅除夏元昊,然後再行太平的計書。無奈當時朝廷風氣畏葸不堪,既已主張息事寧人,與元昊講和。一時也不便再說征討。但曉得元昊必非安靜之輩,不久,便要蠢動。所以范公情願擔任軍務,誓必掃除邊患,不情願在京城裡享那太平宰相的福氣。但是,仁宗皇帝一意要范公輔佐內閣,並且常把何時太平動問。范公對人道:「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後,久安之弊(時宋朝已積弱不振,北有契丹,西有西夏),非朝夕可革也。」仁帝又下手詔立要范公答復,范公乃上十事疏大略說「一曰明黜陟,非有大功大善者不遷。須職滿三年五年,庶幾合考績之法。二曰抑僥悻。大臣不得薦 子弟任館閣職,任子(子弟由父兄之蔭 而得官者)之法,庶不 冘濫。三曰精貢舉。進士諸科,請罷糊名法(科舉法用糊名易書,以防關節之弊),參考履行無闕者(言應該查考他的做事才學,沒有欠闕的),以名聞進士先策論,後詩賦,諸科取兼通經義者,可以循名責實。四曰擇長官。令大官以下各舉所知,以舉主多者,選除刺史縣令。可以得人矣。五曰均公田,外官廩給不均,何以求為善?請均其人第(以次第排比均勻)給之,使有以自養,然後可以責廉節。而不法者可誅廢。六曰厚農桑。每歲預下諸路,風(同諷,把言語勸他)吏民言農田利害,堤堰渠塘,州縣選官治之,定勸課之法,以興農利,減漕運,江南之圩田、浙西之河塘,隳廢 者可興矣。七曰修武備約府兵法(唐代行府兵法最為兵制之善者)。募畿 輔(近京城地方為 畿 輔)強壯為衛士,以助正兵。三時務農(春夏秋三時),一時教戰(此即寓兵於農之法),省給瞻之費(可以省去餉需),畿輔有成法(先從畿輔做起),則諸道可舉行矣(各處可仿效)。八曰推恩信。九曰重命令。法度所以示信,不可數數變更。十曰減徭役,戶口耗少而供億滋多。宜即裁並。」這十條治法仁宗都信用他。好,算得坐言起行。無奈,當時一班官僚眼光淺短,都守著時下的習慣,攻擊范公的話多迂闊。於是先把府兵法打消了,其餘各條也都似是而非,不肯實心奉行。雖有最好的法子,也是徒然了。後來,范公又論及改官制,他說:「周朝制度有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分兼六官之職(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漢以三公分部六卿,唐以宰相分判六曹。今之中書古天官冢宰也。樞密院古夏官司馬也。四官散於群有司無三分兼領之重,而二府(中書、樞密)惟進擢差除循資 級議賞罰檢用條例而已,上非三公論道之任,下無六卿佐王之職,非治法也。臣請 前代(中略)凡官吏黜陟,刑罰重輕,事有利害者,並從輔臣予奪其體大者。二府會議奏裁臣請自領兵賦之職,如其無補,請先黜降。」但看末了三句話,范公的「責任心」極其勇猛可以證明了。可惜當時的人議論紛紛,沒有人敢負責任,反專把人家的話破壞了。仁宗皇帝不能剛斷賢不肖並用。所以范公一切規書不能成立,大都被反對黨推翻了,不是說他迂遠就是說他朋黨,朝廷上亂得一塌糊塗。范公雖然憤慨,也沒法子廓清。後來因為考核 官吏限制位子麽勘的法子狠密,僥悻的人種種不便。所以一般小人就拚命造起謠言說范公無非私厚他一黨的人,把朝廷的爵祿供給他朋黨的利用。諸位,你想專制皇帝那個不要權自我操。最可怕的是人家弄他的權,私下裡結著團體賣他。其實呢?小人的手段巧妙,只要皇帝老頭兒不覺得,輕輕的把他的權奪過來了。若是君子賢人,只因他不肯附和小人,倒被小人反咬一口,把形跡可疑的事情都推在他身上。那皇帝身在深宮里,那裡曉得這里的玄妙。自然只說君子賢人的不是了,到了這樣局面,那末國家也危如累卵了。仁宗皇帝雖然沒有不信任賢人君子的心,但是小人不除,是非夾雜,所以良法美意沒有辦得完完全全的。范公雖操著猛勇的責任心,十椿事兒倒也九椿被小人破壞。你道宋朝還能振作嗎?但是范公一方面卻算得竭忠盡智了。

這時候范公也曉得人心還沒改革諸多阻力,一時難以掃除,不如且注重軍事,肅清邊陲,也可了卻一椿心事。事有湊巧,西夏又蠢動起來,要大臣督兵進剿。仁宗皇帝便差富公弼(封鄭公)和范公做河東陝西宣撫史。帶去黃金百兩分賞各路兵將,范公是和邊界上的軍民很有感情的。這回曉得他再來怎的不歡迎呢?范公就在麟州地方(見前)修理舊砦,招還流亡戶口免去租稅,又因商情困苦,奏免商稅,百姓都欣欣然有喜色了。但是京里一方面還是攻擊范公不歇。范公曉得還不是個時候,就自請罷去政事,專治邊省。朝廷也叫他知邠州事。不多時轉調鄧州(今河南鄧縣),後又再調荊南,豈知鄧州人民因為受了范公德政,死也不肯放他走,范公也因年邁,鄧州地近感情又好,自請暫留,朝廷特別許他。不二年便徙杭州(今浙江杭縣),又徙青州(今山東諸城縣),這時候業已發病,就此不起,年六十四歲,可惜范公的志願十分里還只發展得三四分,范公病重時候,仁宗皇帝屢屢差人賜他方葯,問長問短,殷勤得了不得,足見還要望他辦事。後來得了死的消息,嗟嘆悲悼,頗有悔心,但是仁宗皇帝性質柔懦,總不能下一個辣手盡退小人,專用范公等賢人。所以功業沒有告成,范公的「責任心」也被阻力破壞了一大半。這叫做時勢為之。我輩只好說時事聽之天。「責任心」求之在我罷了,當下朝廷贈范公兵部尚書,謚法叫做文正。仁宗皇帝還御筆親寫一塊碑賜給他,豎立墓道上叫做「褒賢之碑」。

范公做秀才時常常把天下事放在心裡,說是自己的責任,後來科名發達,官做台府,益發不肯放鬆,這個責任了。所以他每遇一件事,沒有辦就便勞身焦思,飯都吃不下,覺都睡不著,那裡還有功夫考究豐衣足食呢?他常對人說「我輩士大夫當先憂後樂」。他這種意思到處流露出來。如今但看他所做的《岳陽樓記》一篇文章就可證明了。

(上略)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盪盪(讀如商)橫無際涯。朝暉久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矣。(中略)若夫霪雨霏霏,連日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 形(被雲遮掩),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被風覆舟)薄(音博、近地),暮冥而悲者矣。(此因己之不遇而悲者)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渠,錦鱗(魚也)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此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因物之可愛而喜者),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反結上文兩段),居朝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興歸。

一篇小小雜記文字 ,本是抒寫風景,他偏說出聖賢學問大臣心事,把那生平的「責任心」都和盤托出,可風這個先憂後樂的大道理沒有一時一刻忘卻的。

范公又因自己幼小貧寒,幾乎廢學失教,因而推想到孤寒子弟身上,他說一個人若沒有養瞻費,不但人才糟蹋可惜,便是生命也保不住。豈不是天地間的一種最大缺憾,可恨那些富貴的人為富不仁,以貴陵賤只顧自己的,朝歡墓樂,飾衣玉食,見了窮人的兒啼女哭,無衣無食,卻眼睛梢見都不帶著的。這種苦樂不均的現象,我輩既然稍稍得志,有些權利,何不設法提倡總使貧寒的人得一分實惠,好一分呀。又想我本是一個孤寒子弟,如今總算得富貴了,但是本來面目豈可丟去,況且自己節儉一分,便可使貧寒的人多沾好處一分。所以節衣縮食非有賓客不有酒肉,妻子衣食不過免得凍餒罷了。奢華豪侈一概戒絕,把這個錢省下來,一箍腦兒用到貧寒人的身上,那是最好沒有。又因為自己的財力有限,那裡能夠普及天下的人?只有守著儒家的方法,第一步是親親,然後再及仁民愛物。親親就是先顧自己的本支,范公心想自己同姓里頭,像我幼小時候的苦惱人一定不在少數,古人說「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兔狐尚且曉得傷他一類的物,何況我是一個人類呢?所以我先設個法兒替他們做個救貧的預備。而且要永久萬世的。當下便買了千畝的良田叫做「義田」,如今把錢公輔(字君侍,宋神宗時武進人)所做的《義田記》,一篇寫證可以曉得范公的處心極慮也是「責任心」的餘波咧。

義田記,範文正公蘇人也。平生好施與,(他沒有大貴時候,便供養寒士,足見得他是本來的責任心,不是沽名釣譽的。)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疏須賢者,便是儒家的稍分階級辦法)方貴顯 時,置負郭(近城處) 常稔(常熟的良田)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濟群 族之人(注重在同族中人),日有食(每日米若干),歲有衣(每歲衣若干),嫁娶凶葬有贍(津貼也給足也),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管理會計)而時其出納(依著時令收支核算),日食人一升,歲衣人一縑(重絹而色微黃者為縑,此言衣之佳者。若布衫尚不在內),嫁女者五十千(嫁女須略備嫁妝 故錢較多),再嫁者三十千(次女可有物通用,故錢略少,可謂體貼人情之至)。娶婦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意亦如嫁女)。葬者如再嫁之數(亦三十千),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給稻八百斛(古謂十斗為斛,今以五斗為斛,此亦作十斗算),以其所入給其所聚(音丙,除也),而家居俟代者興焉(如職業已除名或等缺補用,俱不能得俸給,故與孤寒同等以示體恤),仕而居官者罷莫給(既仕而官有祿可養,故不再給),此其大較也(大概情形),初公之示貴 顯也嘗有志於是矣。而力示逮者二十年(所以處心極慮節衣縮食而後成此義舉,諸位當於這幾句裡面求出范公的責任心來)。既而為西帥(既陝西路經略主西夏軍事)及參大政(參知政事即宰相),於是始有祿賜之人而終其志,公既歿,後世子孫(子孫詳後),修其業,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雖位充祿厚,而貧終其身(都用在施與救濟上面),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不能積財以奉一己飾終之典),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這種遺產實在是最高尚,最闊大,最永久的),昔晏平仲(名嬰,春秋時齊大夫)敝車羸(音累,弱也),馬桓子(陳姓,齊世家)曰是隱君之賜也(責備晏子儉朴太過,猶如把君主所賜隱瞞過了),晏子曰:自臣之貴父之族無不乘車者(也富貴了),母之族無不足於衣食者(不貧寒),妻之族無凍餒者(雖貧而可生活也),齊國之士待臣而舉火者三百餘人(疏遠之賢士,得他的津貼),如此而為隱群君之賜乎,彰君之賜乎,於是齊候以晏子之觴而觴桓子(觴酒杯,罰酒也),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又愛晏子之仁有等級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後及其疏遠之賢。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晏子為近之,今觀文正公之義田,賢於平仲(規模宏大、主計說密而可以永久,比晏子之法更好),其規模遠舉,又疑過之。嗚呼,世之都三公位。享萬鍾祿(鍾,古量名,受六斛四斗),其邸第之雄車興之飾,聲色之多,妻孥之富(遺產給子孫),止乎一己而巳。而族之人不得其門者(門口有挺腰凸肚之家人,不許窮人進去),豈少也哉,況於施賢乎其下為卿,為大夫,為士稟,稍之充(廩日稍、祿之小者),奉養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壺瓢(所以盛食之物,乞丐所 攜)為溝中瘠 者(討不著鈑,死在溝 中)又豈少哉。況於他人乎?(兩層皆說盡不肯施貧活族的人見得苦樂很是不均)是皆公之不罪人也(斷一句反證公之過人),公之忠義滿朝廷,事業滿邊隅,,功名滿天下,後世必有史官書之者。予可無錄焉。(聲明但記義田一事,不泛及公之生平),獨高其義,因以遺其世雲。

范公的氣量有「民吾同胞,物吾同與」的闊大,而且立志誠懇,秉性忠厚,所以他到處待人沒有不好的,人有血氣便 有感情,無論什麼異種野人,人家待他有恩,豈有不感激的道理,所以范公的名字不但中國人各處都紀念他,聽見他死了,嘆惜的嘆惜,哭泣的哭泣。就是邊外和羌民,都當他是父母一般、當時邠慶諸州民眾都把他的畫像供在家裡,寫個長生祿位,禱祝他千年不死,萬年長壽,當地老百姓許多人不知皇帝是那一個,只曉得「龍圖老子」「小范老子」是中國第一等人物,是天上無二,人間少雙的。所以等他過去的時候,大家向著那個畫像痛哭,羌人的首領都設了一個位子供了他的像,朝夜哀哭祭奠,接連三天,方才各自回去。可見人心總是一樣的。

范公生四位公子,都是有道德,有名譽的,固然是義方之教,家學過人,也是范公的忠厚仁愛,所以子孫昌盛,後福無量。在范公的存心不過是愛人如己,保持他的「責任心」罷了,並沒有要求後福的私意,然而因果相乘,既有這樣的存心,那感應力自然沒有不好的,四位公子叫做純佑、 純仁、純禮、純粹,都是聰明仁厚,官位貴顯;里頭純仁尤為著名,純佑讀書能文,常從范公用兵西夏與士卒同甘苦,能知兵事,惜中年得病,昏廢不能辦事。卒年四十九。子正臣純禮,字彝叟,以父蔭得官,亦主忠厚仁愛,有恩於邊民,邊民也畫像供奉,同老范公一樣,名叫范公庵。也做龍圖 閣直學士,知開封府,後來因鬧了黨禁貶官。純粹字德儒,知兵,也做陝西經略副使,只因和章 敦蔡 卞(奸 臣)意見不合,改知鄧州,後亦因黨禁貶官。徽宗時,復徽猷 閣待制。年七十餘卒。純仁字堯 夫,天資穎悟,擢進士第,初知武進縣(今江蘇武進縣)因親老路遠不赴,與范公門下士胡瑗(字翼之),海陵人,世稱安定先生,孫復(字明復,居泰山著春秋、尊王發微等書),石介(字守道,號徂徠先生)、李覯(字泰伯,南陽人,通五經,能文章),一般高材講論學問,所以識力才幹格外高明,又很勤苦,夜間在帳里安燈讀書,帳頂都成了黑色。性又孝友,因長兄純佑有病,朝夕慰問,侍奉如同孝子。直到長兄死後,方才出仕做襄邑等縣知事。都有惠政,後來反對新法,雖居館閣不能發展志願,然遇事敢言,待人忠厚,如同范公生前一樣,竟是一個肖子。後被王安石排擠,出知慶州。神宗皇帝以軍事相責,說他「當繼父業」,純仁不欲開邊釁,但注重養民設防,後來高太後聽政,與司馬光等同入相,哲宗親政,大翻前案,純仁亦貶置永州(今湖南零陵縣),卒年七十五,謚忠宣。生平儉朴一如文正,二子曰正平正思。

試觀范公的子孫,都能守家法,持正道,擔任天下大事。譬如范公沒有死的一般。因此上見得范公把那「責任心」的教育傳了三代,不但門弟子幾百人夏受他的薰陶,, 個個謙 氣節,求學問,遇事敢言,不避權貴。就是他一門里頭繼継繩繩 始終沒有把范公的家法絲毫走板,直到徽、欽二宗,宋朝的國祚中斷,家世方才衰敗。諸位要曉得,范公的深仁厚德,都從堅忍耐苦裡而出來,所以蓄積既久,發達也能延長。歐陽文忠說「為善無不報,而遲速有時,此理之常也」。范公勇於為善,他也並不求報,然而自然的因果道理能逃得過嗎?

范公祖先和范公的墳又范氏義庄舊址如今都在蘇州吳縣天平山腳下,可笑蘇州人迷信風水,倒說他祖宗無意中葬著一塊好地叫做「萬笏朝天」,所以子孫世代三公有這大富大貴的。如此說來范公是但靠著祖墳風水好,就可以享這樣大名的了,豈知富貴是一件事,他的學問,道德,功業又是一件事。難道都是虛無縹緲的風水可以造就他的嗎?奉勸諸位,但學范公那副堅忍不搖的「責任心」,同時可以製造風氣,感動人心,將來可以教育後進,傳授子孫,那好處正說不盡哩。

說明;範文正公墳墓不在天平山而在河南省伊川縣。請喬參看夲站范園春秋欄目更多內容、

㈤ 如何確定一個八字的用神是什麼

(一)什麼是八字的用神、喜神、忌神
要知道用神、喜神有什麼用?當然,前提是必須要了解好什麼是八字的用神、喜神呢?這個用神的用、具體是怎麼用,這個喜神的喜、具體是怎麼喜。何謂用神呢?那首先還得回歸到八字的來源、本義上面來。八字,我一直以來的認知,就是我們這個人一生之中的時間軌跡、時間規律,是一種規律。
而這種時間規律怎麼看呢?正是通過我們傳統文化中的陰陽與五行為核心載體去分析其規律的發展情況的。就好比我們一個人,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無非就是五臟六俯、精氣神、奇經八絡、骨頭肌肉氣血而組成的。那麼,就有一個問題了,你說世界上有從來不生病的人嗎?沒有的。
那為什麼會生病呢?當然是因為這個體內各種力量、精神氣的不均衡變化引起的病變、病理,然後,你想要病好,是不是得找葯?八字亦一樣,因為任何一個八字裡面的五行力量天生就是不平衡的,因為這種不平衡,所以生與克的作用便會出現重或輕、強或弱,一樣會產生八字裡面的「病」,而這個病就是八字中的忌神,可以理解為忌諱之神。同時,針對這個病下的葯,便是用神了。然後,這個對葯有幫助作用的,便是喜神了。我相信這樣一說,大家也就都好理解了。
(二)為什麼要懂得捉住這個八字的用神、喜神、忌神呢
這又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為什麼在看八字的時候,一定要分清忌神,然後取出用神、忌神呢?其實呀,我以前就說過,世人本無吉凶、因人而有,延伸到這個八字上也一樣的。比如本來的金、木、水、火、土本身並無吉凶,是因人、因不同的八字才逞現出的吉凶;比如本來的正財、偏財、正印、偏印等等,本來也無吉凶,也是因為人、因為不同的八字組合的力量不平衡而展現的吉凶。
換一句話說,你要最終確定這個八字哪些方面是吉、哪些方面是凶、哪些是好、哪些是壞,必須知道這個八字組合力量的變化,然而這種變化是飄忽的、虛擬的,並不太好定義、掌握,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標准去固定它、定義它、衡量它,那麼、忌神、用神、喜神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喜用神、忌神,就好比命理裡面的一把尺子,通過這把尺子、懂得用這把尺子,你才能丈量出這個八字裡面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說白了,喜用神、忌神就是看命理吉凶、好壞的一個標准、一把尺子,所以你說重不重要、需不需要這一把尺子呢?這是非常重要和關鍵的。

閱讀全文

與再論長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老保險哪些人不領還要退回 瀏覽:457
為國解憂永不退休不領社保 瀏覽:839
重陽節宣言 瀏覽:991
80歲老人肺氣腫吸氧設備 瀏覽:861
什麼是脫離父母的管教 瀏覽:994
敬老院助殘日活動 瀏覽:622
老年大學品牌打造 瀏覽:864
農民社保卡土地養老金怎麼查詢 瀏覽:424
遼寧農民養老金是多少錢 瀏覽:344
孝敬父母的八個字成語有哪些 瀏覽:57
陸豐市哪裡有老人乘車卡 瀏覽:748
久月初九重陽節小作文 瀏覽:463
老年公寓安全協議 瀏覽:872
老人如何保持生活自理能力 瀏覽:357
高齡老年人適合喝什麼牛奶 瀏覽:450
重陽節爬山活動橫幅 瀏覽:353
老年人脊背燒 瀏覽:578
武警選拔體檢檢查什麼部位 瀏覽:328
金絲峽老人多少歲免門票 瀏覽:509
體檢多少天前要吃素 瀏覽: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