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直能堅持就行,應該沒事的。主義最好有人陪著,畢竟已經84歲拉。最好還是散散步,比較簡單一點的。
2. 老年人為什麼要運動鍛煉
「生命在於運動」。老年人通過運動鍛煉,可推遲人體各器官的老化與衰退,更好地保持它們的功能,保持身體健康。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運動是在大腦指揮下進行的肌體活動,同時大腦又接受來自肌肉、關節的神經末梢接收器的刺激,所以運動可以調整神經系統活動,增強大腦皮質的興奮和抑制過程。運動不僅使心肌纖維粗壯有力,加強心肌收縮,改善心肌供氧,還能防止膽固醇在血管中沉澱,可以有效地預防血管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生。
通過運動鍛煉,可以使呼吸差加大,肺活量增加,使得氣體充分交換,血中含氧量增加,加快新陳代謝過程。運動也可以加強消化道的蠕動和消化腺的分泌,並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充分地吸收。經常運動還可以使老人骨質堅強,能承擔更大壓力、拉力,並可加固關節,加強肌纖維,增進彈性、耐性和靈活性。
3. 七十歲的老人是做運動鍛煉身體好還是不運動的好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人民的健康水平已大為提高,預期壽命已達70歲,較解放前的35歲提高了一倍,但我國老年人雖已長壽但不健康,往往患有多種疾病和殘疾,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差,生活質量不高。響應世界衛生組織(WHO)"健康老齡化"的號召,做好健身運動是實現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途徑之一,它對提高全民的身體素質、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都將發揮重要作用。老年人健身運動,必須掌握適宜的運動強度,進行科學的運動處方指導下的體育鍛煉。所謂運動處方,其完整概念可以概括為:"根據醫學檢查資料,按其健康、體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狀況,結合生活環境條件和運動愛好等個人特點,用處方的形式規定適當的運動種類、時間和頻率,並應指出運動中的注意事項,以便有計劃地進行經常性鍛煉,達到健身或治病的目的。由於年邁體衰多病,老年人健身運動起點強度應以輕度活動即低能量運動為主,根據美國研究結果,長期堅持低能量運動的中老年人較不參加或偶爾參加劇烈運動的人,死亡率降低2.5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的發病率減少35%,說明低能量運動也有良好的健身效果。運動時間每天可一次或幾次相加在30分鍾以上。輕度運動有餘力者可以過渡到中度,身體健康者也可以直接從中度運動開始,至於劇烈運動應列為禁忌。老年人應該選擇什麼樣的運動方式呢?由於生理心理文化素質各異,老年人健身運動類型應靈活多樣,注重康樂,太極拳、扭秧歌、跳老年迪斯科、射門球、做體操均可。步行也是很好的鍛煉方式,根據瑞典Fraedin等研究70歲以上老年人堅持每天步行30分鍾者,在男性對骨鹽含量、肺功能和上樓梯能力,在女性對肌力和上樓梯速度,都有明顯好處。另外運動鍛煉還要講究科學性,一些常規的運動習慣不一定科學,比如人們習慣於清晨運動,但早晨冠狀動脈張力高,交感神經興奮性也較高,無痛性心肌缺血、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發作以及猝死發病也多在早晨6時至中午12時,因此應盡量選擇下午或晚上活動為妥。如在清晨健身,運動量應盡量小一些。另外,常說的一句中國古話"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被當做老年人健身格言,其實,飯後百步走並不科學,宜慎重行事。從近代醫學觀點看,老年人不宜提倡飯後百步走,因為吃飯特別是吃飽飯對於有心血管疾病者,是一種負荷,對老年人更是如此,科學研究證明在餐後60分鍾血壓由139mmHg下降到129mmHg,而心率上升15次/分鍾,中度運動後有些人出現了體位性低血壓,說明餐後運動對心血管系統有明顯的負面作用。因此老年人應該避免在餐後特別是飽餐後兩個小時內進行運動鍛煉。維持體力活動的健康效果有賴於堅持健身。一般停練幾周以後這種效果就逐漸消失了,因此必須堅持鍛煉,至於在酷暑嚴寒季節,可以暫時停練。
4. 60周歲以上老人鍛煉怎樣速度合適
針對老年人的身體特點,鍛煉一定要遵循「輕」「柔」「慢」「短」原則,即強度要輕,動作要柔,頻率要慢,時間要短。
同時還要注意鍛煉時間盡量不要在早晨,尤其是冬天的早晨。秋冬季節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季節,早晨又是高發時段,所以鍛煉可以安排在下午5點。老年人鍛煉裝備也很重要,冬季要注意保暖,衣服要舒適合身,裝飾不要太多。鞋子一定要合腳、防滑,防止跌倒摔傷。
世界衛生組織對老年人定義為60周歲以上的人群,老年人身體有其獨特的生理特點。
老年人的身體特點:
身體機能下降 步入老年,基礎疾病增多,身體的各項機能開始減退,如基礎代謝率下降、器官功能降低、肌肉萎縮、關節活動失靈等。身體機能下降會導致鍛煉過程中容易損傷,不宜恢復。
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是每個老年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骨質疏鬆會逐漸加重。老年人鍛煉一定要避免的就是「骨質疏鬆性骨折」,因為這類骨折不需要很大的暴力,而且恢復慢。
(4)80歲老人在鍛煉擴展閱讀:
適合老年人的鍛煉方式
走路:
走路是一種很好的養生保健運動,非常適合老年人。走路鍛煉簡單易行,是整個身體的鍛煉運動,強度適中,而且可以增強老年人心肺功能、調節身體狀態。
游泳:
游泳是一種非常適合老年人的全身運動,可以改善老年人運動協調性,提高老年人心肺功能。
跳舞:
跳舞對老年人來說也是比較好的鍛煉方式,其不僅鍛煉身體,而且可以增加老年人的人際交往,可以減少老年人心理問題的出現。但是需注意跳舞時間不要太長,以不超過半小時為宜,動作不要太劇烈,尤其是扭腰、扭胯、扭膝關節的動作,避免意外損傷。
中醫養生功法 :
中醫養生功法如五禽戲、太極拳、易筋經、八段錦等功法,都具有強身健體的作用,適合男女老少練習。如八段錦,只有八節動作,動作精煉,運動量適中,還可以疏通經絡氣血、調整臟腑功能。
5. 80歲的老人每天堅持散步,對身體有幫助嗎
八十歲的老人每天堅持散步,可以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因為在散步的過程中,老人在不斷提高自己身體的免疫力,換言之,也就是增強自己的體質。
3、身體協調性
80歲左右的老人,如果沒有鍛煉身體,那麼手腳的動作,可能會比較遲緩,而每天散步,全身都在跟著運動。如此一來,就能夠增強老人的協調性,因為在散步的時候,全身各個關節都在微動,這樣就達到鍛煉的目的。所以說看似簡單的散步,對於老人而言還是相當重要的,它不僅能夠預防老年痴呆,還能提高老人的身體免疫力,同時身體的協調性也會變強。所以平時我們看到充滿青春活力的老人,都是比較愛運動的,這就是運動所帶來的魅力和好處。
6. 老年人如何鍛煉
很多的中老年人都會因為身體中的營養成份大量流失,尤其是鈣質的流失不能得到很好的補充,很容易出現骨質疏鬆的症狀,這時候運動健身就需要格外的小心了。
1、鍛煉要規律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鍛煉一定要規律,想要對於健康有好處的話,不管是什麼年齡階段的人都是需要進行規律性的鍛煉的,每周最好也要有三次,最好每個星期都能夠堅持,不能一曝十寒,這樣才能使鍛煉達到最佳的效果。因為即使是規律的鍛煉一旦停止,鍛煉帶給你的益處就會很快被逆轉,這樣對身體反而會造成損害。
2、鍛煉要盡可能廣泛
對於老年人或患有骨質疏鬆症的人來說,當骨頭處於一定的壓力時才是有益的,因此要做一些廣泛的,能夠影響到你的手臂、腿和軀乾的運動是很重要的。一般來說,有兩種運動 對骨質疏鬆很有益處,即負重和力量(抵抗性)性鍛煉。這兩種鍛煉能夠很好促進骨及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增加骨及周圍組織的營養供應,對骨質疏鬆症的預防和控制具有非常好的作用。負重性鍛煉包括走路、慢走、無板籃球、網球、跳舞和高爾夫等;力量性鍛煉主要可以採用日常鍛煉時在腿部和手臂部使用重物,增加重量可以提高鍛煉的效果。
3、 避免的運動方式
通常情況下骨質疏鬆或老年人在運動時發生損傷的危險性較高,因此,最好避免一些易於發生意外或損傷的運動項目。如要避免激烈的、高強度的、扭曲 性或爆發性的運動;避免腹部蜷曲型運動;避免向前彎腰部,尤其是負有任何重物時;避免升舉重要等運動。同時注意,對於已經確診患有骨質疏鬆的人群,在鍛煉 時也要避免進行負重性鍛煉。
4、 骨質疏鬆的人鍛煉方法
患有骨質疏鬆的人群最性發生跌倒意外,負重或過於激烈的運動也會造成損傷,這部分人群最適宜的鍛煉項目應該是改善肌肉力量、獲得平衡性、穩定性 和協調性,這些運動可以有效防止跌倒的發生。較為適合這些人的運動項目包括水中的運動項目、太極拳、太極劍等舒緩、柔和的運動項目。
7. 80歲以上老人靜養還是運動
其實,靜養還是運動,還是要看自己的身體,在身體還比較健康的情況下,還是運動更加好。
生命在於運動還是靜養?1500名老年人給出答案
10月7日,《英國醫學雜志(BMJ)》發表了一項研究結果,從2012年起,挪威研究人員邀請了1567位70到77歲老人參加研究,研究人員將他們分為了三組,在五年間進行不同強度的訓練。
·高強度間歇組一周進行兩次的「4×4間歇法」,即4分鍾的高強度運動為一組,共做4組,中間穿插休息期,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90%;
·中度鍛煉組一周進行兩次中等強度的訓練,每次50分鍾,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70%;
·還有一組為對照組,進行不強制要求的自行鍛煉,只需要定期檢查身體。
在5年後,參加高強度間歇組的老人,無論是心理狀態還是身體狀態都比其餘兩組好,體能也更加好。在參加研究的5年後,高強度間歇組中有3%的老人去世,中度鍛煉組為6%,對照組只有4.5%。
為什麼對照組的存活率反而比中度鍛煉組高?這是因為,即使沒人督促,對照組的老人也進行了主動的鍛煉。據統計,對照組中1/5的老人主動堅持了有規律的高強度鍛煉,部分老人的鍛煉量比中度鍛煉組還大,「定期體檢」這件事激勵了他們去鍛煉。
8. 老年人怎麼鍛煉身體
體育鍛煉對老年人是有好處的。但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要量力而行,要遵守體育鍛煉的原則,保持良好的思想情緒,避免精神過度緊張和超負荷運動。
近年來,
喜歡體育鍛煉的老年人越來越多。盡管大多數人運動項目強度較小,但不正確的鍛煉方法仍導致許多疾病,特別是軟組織損傷。因為老年期軟組織退化較快,且損傷後不易恢復,所以,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除選擇較小負荷的項目以外,還應量力而行,持之以恆,同時還要遵循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有關老年人鍛煉的五項指導原則:
一、應特別重視有助於心血管健康的運動,如游泳、慢跑、散步、騎車等。專家們認為,鑒於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威脅老年人的「第一殺手」,老年人有意識地鍛煉心血管就顯得格外重要。為保證心血管確實得到有效鍛煉,專家們建議有條件的老年人每周都應從事3~5次、每次30~60分鍾的不同類型運動,強度從溫和至稍稍劇烈,這也就是說,增加40%~85%的心跳頻率。當然,年齡較大或體能較差的老人每次20~30分鍾亦可,鍛煉的效果就差一些。
二、應重視重量訓練。以前的觀點是老年人並不適宜從事重量訓練,其實適度的重量訓練對減緩骨質喪失、防止肌肉萎縮、維持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均能起到積極作用。當然,老年人應選擇輕量、安全的重量訓練,如舉小沙袋、握小杠鈴、拉輕型彈簧帶等,而且每次不宜時間過長,以免導致可能的受傷。
三、注意維持體能運動的「平衡」。適度的運動對老年人同樣重要。但沒有哪一項單一的運動適應任何人。體能運動的「平衡」應包括肌肉伸展、重量訓練、彈性訓練等多種方面的運動。至於如何搭配,則視個人狀況而定,其中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之一是年齡。
四、高齡老人和體質衰弱者也應參與運動。傳統的觀念是高齡老人(一般指80歲以上)和體質衰弱者參加運動往往弊多利少,但新的健身觀點卻提倡高齡老人和體質衰弱者同樣應盡可能多地參與鍛煉,因為對他們來說,久坐(或久卧)不動即意味著加速老化。當然,他們應盡量選擇那些副作用較小的運動,如以慢走替代跑步,游泳替代健身操等。
五、關注與鍛煉相關的心理因素。鍛煉須持之以恆,這對老年健身者來說,也許比年輕人更為重要。但遺憾的是,由於體質較弱、體能較差、意志力減弱或傷痛困擾,不少老年人在鍛煉時往往會產生一些負面情緒(如急躁、怕苦、怕出洋相、因達不到預定目標而沮喪等),由此或使鍛煉不能起到預定的健身效果,或使老年健身者半途而廢,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鑒於此,專家們要求健身指導者在對老人制定科學的健身計劃時,還須同時關注他們可能出現的負面情緒。
------------------------------
一、晨練先飲水:人經過一夜睡眠,已從皮膚和呼吸器官散發了一部分水分,加之尿液的形成,使機體相應缺水。如果晨練前不先飲點水,因體育鍛煉使呼吸節奏加快,皮膚毛孔擴張,汗腺分泌增強,引起顯性或不顯性出汗,可加重人體的缺水程度。因此晨練前應先飲水,有利於身心健康。飲一杯涼(溫)開水、淡鹽水、蜜水均可。
二、老年人應以"練"為主:在身體情況允許下,可進行表演賽,但運動負荷不能過大,並要有全面的醫務監督。絕不可不顧老年生理、心理特點,爭強好勝,輕率拼搏。拼搏會引起老年人情緒上的過多激動,心理上的過度緊張,血液循環、呼吸、內分泌等急速改變,極易誘發事故。
三、應避免快速和變化過猛的動作:如跳躍、倒立、滾翻、沖刺等,這些極易損傷老年人的筋骨,甚至會發生意外事故。喜歡騎自行車鍛煉的同志,外出應做到"五不要":即籠頭不要太活,剎車不要太松,座墊不要太高,速度不要太快,轉彎不要太急,以便應付突然出現的情況。
四、運動後注意"三忌":即一忌驟然降溫(冷水浴等),會引起生理機能的紊亂,而導致神經系統失調,招來疾病;二忌傾缸暴飲,會給消化系統、循環系統、排泄系統,特別是心血管系統增加沉重的負擔,且會引起抽筋、痙攣等;三忌體溫烘衣,易著涼,會引起呼吸道、消化道的疾病,如感冒、哮喘、腹瀉等,同時也不衛生。
五、下列情況應暫停鍛煉:
(1)體溫升高,如感冒、急性扁桃體炎等。
(2)各種內臟疾病的急性發作階段。
(3)身體某一部位具有出血傾向的患者。
(4)運動器官外傷末愈者(功能恢復者除外)。
(5)各種傳染性疾病未愈者。
(6)平時經常鍛煉的老年人,體內各器官的代謝和功能增強,神經靈活性和均衡性提高。一旦突然停止運動,可能會出現煩躁不安,或周身不適等不良的心理和軀體反應,"運動醫學"中稱之為"運動成癮症"。有些因特殊情況需停止鍛煉的,也應逐漸遞減每天的運動量,以防止不良心理反應的發生。
總而言之,中老年人在養生健體方面要做到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因地制宜,注重衛生和持之以恆。
---------------------------------
根據老年人生理特點。適合老年人鍛煉的項目以動作緩慢柔和,能使全身得到活動.活動量容易調節掌握而又簡便易學為原則。下面介紹幾項適宜老年入鍛煉的項目:
步行:是老人鍛煉最簡便、安全的運動,如果鍛煉得法,其效果可與慢跑相同。生理醫學研究表明,步行可促進體內新陳代謝,如以2分鍾走100米的慢速步行1。5—2小時,新陳代謝率可提高48%;步行還能調整神經系統功能,緩解血管痙攣狀態,使血管平滑肌放鬆。
慢跑:也是適宜老人鍛煉的項目之一。醫學研究證明,40—81歲的長跑者比一般中老年人最大吸氧量增大。
太極拳:有「老人健身寶」之譽。是很適合老年人生理特點.安全而有效的鍛煉項目.尤其對體質弱及有慢性病的老人更為適宜。練太極拳能增進心肺健康.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肺氣腫等慢性病;還能促進消化吸收功能,加速代謝過程。同時還對老人骨關節及肌肉功能的保持有良好作用。生理醫學檢查表明,常練太極拳的老人血壓較低、消化功能良好脊柱柔韌性好、骨質疏鬆總發生率低。此外,大極拳還能調節神經系統功能,增進全身健康。
醫療保健體操:如練功十八法、降壓舒心操、祛病延年二十勢等,針對性強、實用效果好。
保健氣功是一種鍛煉元氣、增強體質的健身方法。一方面練氣功時能調整神經細胞興奮抑制功能,使某些頑固的病理性興奮灶轉入抑制,促進康復;另一方面又可通過對呼吸的控制調節,促進消化吸收,使血管放鬆等,對健身防病有良好作用。
參考資料:人民鐵道報,星辰在線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9. 老年人怎麼鍛煉
避免劇烈的運動,當然這也因人而異,選擇適合自己身體承受強度的運動,不建議慢跑(對膝蓋影響大,容易磨損膝蓋),可以適量做一些瑜伽、太極(很適合所有年齡段的人鍛煉)、散步、廣場舞(別擾民就行)、呼吸練習(鍛煉肺活量很有好處,可以增強對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抵抗力)等
如果腿腳不便,可以選擇向上爬樓梯(上爬過程中關節積液有潤滑膝蓋的作用,對鍛煉關節有益),但注意不要下樓梯,下樓梯對關節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