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長壽路老橋

長壽路老橋

發布時間:2022-02-07 00:16:01

㈠ 浙江平湖古橋的歷史

平湖石板橋

〖仁壽橋〗俗稱杉青港橋,為聯洞平板石橋。位新廟鎮東北25公里處,東西向架於杉青港上,橋全長50米,寬2.5米。橋面以4塊長條石並為一組聯接鋪成,兩面均有欄板石,並有6對望柱相隔,其中間4對頂端為球形,邊上2對為方柱形。中洞寬6.8米。中間4排橋柱分別由4塊長條石並接豎立而成,兩面各有楹聯兩副,南面邊聯為:「波光恍觀南湖月」,「人影時迎野屋風」;「中柱聯為:「廣仁所施萬緣集「」」,「長壽無極五星聯珠」。北面邊聯為:「仰看杉長濃成蔭」,「坐見帆輕落過橋」;中柱聯為:「靈橋留影晨暉永」,「秀水道波後澤長」。橋西南第二塊欄板石上有「江蘇金山朱承訓堂」,南邊橋額上有「仁壽橋」,北邊橋額上有「重建新七星橋」銘刻。橋西堍有簡易方形石亭一個,由4根石柱承托,柱間原有石凳,現無。亭內西邊有碑文,述建橋之緣由及時間,根據橋額及碑文,可知,此處原有七星橋一座,後圮,民國期間,金山縣朱承訓堂的少東家朱維坤為其太夫人(新廟杉青港人)60大壽出資建成此橋,1926年開工,28年竣工。此橋於1963年修過。 照片攝於1991年

重建仁壽橋
〖重建仁壽橋〗為五洞梁式石板橋。位鍾埭鎮鍾南村,南北向架於平鍾公路公路橋___許家橋西約60米。橋全長24米,橋面寬1.52米,中孔寬5米,旁孔4米,兩端各有石階4級。橋額有「乾隆元年」銘刻,可知此橋建於1736年。橋面北端中級長條石已被多塊短石替代,其中兩塊為墓碑石,其一,刻有「民國拾五年丙寅」幾字可知此橋在1926年後修過。橋兩面各有楹聯一付,東面為:「遠近千家資利濟」,「嘉平兩邑慶咸亨」,西面為:「*峙長堤欣得月」,「影搖碧水喜藏珠」。照片攝於1994年

建重清溪橋
〖重建清溪橋〗位於林埭鎮東北約1.8公里處,系三洞梁式石平橋。東西向跨於獨山塘上。橋全長約21米,中洞寬約6米,邊洞寬約4米,兩端階石各8級,橋墩用條石壘砌,上小下大,極為穩固。橋面用九塊長條石分三節並聯鋪成,欄板齊全,並有8隻望柱相隔,中間4隻有獅頭。橋額刻有「重建清溪橋」銘文。據明.天啟「平湖縣志」記載:清溪橋,沈渭、沈涇、沈溥建。原橋在抗日戰爭期間,因阻止日軍通行而拆,現橋為民國三十六年(1947)重建。現西橋墩近水處有裂縫。照片攝於1991年
以上資料摘自謝根明著《平湖古橋錄》

㈡ 在今聊城春秋時有聊城、攝城,那麼聊攝城在哪裡

古代攝城在今天的聊城茌平縣肖庄鄉王菜瓜村境內,縣志記載有:王菜瓜遺址。記載摘錄和老人口口相傳的故事如下,這要從博陵古城說起:
聊城市茌平縣境內有一個博平鎮,古稱博陵。博陵,作為地名,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在《田敬仲完世家》中有:「晉伐我,至博陵。」事在齊威王六年,戰國時的齊國,都於臨淄,轄有山東的濟北、膠東之地,既是來伐我,博陵自是齊國之地。唐張守節《正義》僅稱「在濟州西界也」。唐杜佑《通典·郡縣·博平郡》:「博平:齊之博陵邑也。有攝城。漢博平縣故城在今縣東界也。」《元和郡縣志》、《嘉慶一統志》也俱稱:春秋齊國有博陵邑。漢置博平縣,屬東郡。唐太宗貞觀時並入聊城縣,武則天天授年間又恢復設置。今山東茌平之博陵鎮即此。
公元201年(漢高祖6年)置博平縣,治博陵。自1037年(宋景佑四年)博平縣城遷至寬河鎮(今博平),1956年3月,博平縣撤銷,並入茌平縣。茌平縣縣志記載:茌平縣王菜瓜遺址原為博平故城遺址,舊壘頹垣,高出地面約五米 多的沙丘成魚鱗狀。王菜瓜遺址1980年調查時發現,面積約10萬平方米 ,文化堆積厚約2.5 米,文化內涵豐富,保存較好,出土有盆、罐、磚等戰國、漢代器物。據歷史記載:這里原為攝城,春秋時並入齊國,故又稱攝城。(可查閱茌平縣縣志-王菜瓜遺址)
博陵以陵名而轉為郡名,則始於東漢。據《後漢書·桓帝紀》:「(和平二年)五月辛卯,葬孝崇皇後於博陵。」又「(延熹元年)六月戊寅,大赦天下,改元延熹。丙戌,分中山置博陵郡,以奉孝崇皇園陵。」東漢末年,梁太後和她的哥哥大將軍梁冀當權,漢質帝劉纘被梁冀鴆毒駕崩,太後將襲為蠡吾侯的劉志徵召到夏門亭,准備將妹妹嫁給他。於是兄妹二人定策禁中,擁立劉志為皇帝,是為漢桓帝。桓帝的祖父是河間孝王劉開,父親是蠡吾侯劉翼,劉翼死後,兒子劉志襲封為蠡吾侯。劉志即位當了皇帝之後,追尊父親劉翼為孝崇皇帝;母親郾氏是劉翼的媵妾,故追尊為孝崇博園貴人。梁太後駕崩之後,才又追尊為孝崇皇後,其園陵曰博陵。
今茌平縣博平鎮就是從古博陵古城遷過來的。搬遷時,老人傳說,老城城磚都是靠人力,一塊快傳到新城來的。這可能最早的科學流水線作業啦!
王菜瓜村遺址,此地原為黃河古道,這個地方大約從戰國到秦漢一直都是古代黃河的流經之地,後來因為黃河搖擺多次改道,從河南濮陽到冠縣、博平、高唐、齊河,一直到河北天津,西南東北一線的黃河故道,呈現明顯的沙化景象。
說到攝城,不得介紹下聊城的由來,再此可能對攝城的名稱由來給予佐證參考,下文摘自《百家號》,作者:筆尖歷史的見解引用,只是引用,並無冒犯之意,敬請諒解。
聊城,春秋時期就見於記載,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關於聊城得名,說法復雜,有的說「聊城」因「聊河」或「聊水」得名,此說毫無歷史依據,不能成立。因為在魯西平原上,自古至今從沒有「聊河」或「聊水」存在過。《左傳》、《史記·河渠書》、《漢書·地理志》、《水經柱》均無記載。
「聊」字,一邊是耳,一邊是卯,聊城得名與耳朵有關。
聊城始建於春秋時期,位於齊國西部邊境,是戰略重地。當時齊國在邊境修建了兩座城邑來防禦強敵,一個是「聶」城,一個是「聊」城。「聶」字,按《說文解字》,由三耳組成,意為「附耳私語」,也就是說悄悄話的意思。建城的用意,在於及時探聽西部鄰國信息並匯報,故稱為「聶」城。另一個取名聊城,據《說文解字》,「聊」字從「耳」,「卯」韻,解釋為「耳邊長鳴」。也就是說,作為齊國西部邊垂的重要城邑,要特別注意邊境的信息和動態,時刻警鍾長鳴,因此為這座新建的城池取名「聊」城。
還有一種說法,也與耳朵有關。
聊城的「聊」右面的「卯」在甲骨文里是「殺」的意思,甲骨文中常有卯幾人、卯幾牛的文字。「聊」就是割耳朵的意思。據專家考證,商朝時,聊城是商朝貴族的根據地。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商朝剩餘貴族不服造反,在聊城地區攻殺西周的諸侯國齊國的軍隊,為震懾敵人,還割下齊軍將士之耳。這些商朝貴族還在此地建了兩座城,一曰聊城,一曰攝城,均有割耳震懾之意。
從作者筆尖歷史的見解和引用佐證來看,"攝城"的由來還是很有意思的吧?再給大家摘錄一個歷史君詳解博平既博陵古城的由來吧,此中提到「攝城」現摘錄如下: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
博州,博平。上。開元戶三萬七千四百七十。鄉七十四。元和戶二千四百三十。鄉一十五。
《禹貢》兗州之域。春秋時齊之西界聊攝地也。戰國時為齊地。秦兼天下,今州即秦東郡地也。在漢為東郡聊城縣之地。後魏明元帝於此置平原鎮,孝文帝罷鎮置平原郡。葛榮之據冀州也,又於今理置冀州,尋廢。孝武帝復置平原郡。
隋開皇三年置郡,十六年於今理置博州,大業三年省。隋亂,宇文化及弒逆,自江都舉兵至此。竇建德攻陷其城,復自據。武德四年,討平竇建德,重置博州。
州境:東南一百五十七里。南北一百六十六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七百九十里。西南至東都九百三十里。西南至魏州一百八十里。西北至貝州一百九十里。東北至德州二百六十里。東渡河至鄆州一百八十里。東渡河至齊州二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平糹由十匹。賦:綿,絹。
管縣六:聊城,武水,堂邑,清平,博平,高唐。
聊城縣,緊。三。郭下。本春秋時聊攝地,晏子對景公曰:「聊攝以東,其為人多矣。」漢以為縣,屬東郡。晉屬平原郡。高齊改屬濟州。隋開皇三年改屬冀州,十六年置博州,縣屬焉。
黃河,南去縣四十三里。
茌平故城,在縣東五十三里。在茌山之平地。石勒之賤也,賣在茌平人師歡家為奴。
四口故關,在縣東南八十里。隋置。
武水縣,上。八。東北至州六十里。本漢陽平縣地,屬東郡。隋開皇八年,改陽平為清邑縣,十六年分清邑置武水縣,屬莘州,即今博州武水縣理是也。在武水溝之南,因名之。大業三年廢莘州,改屬魏州。貞觀元年,改屬博州。
黃河,南去縣二十二里。
堂邑縣,上。二。東至州六十里。本漢清縣、發干二縣之地,屬東郡。隋開皇六年,於此置堂邑縣,屬屯州,因縣西堂邑故城為名。大業二年,改屬魏州。
武德四年又屬屯州,貞觀元年廢屯州,改屬博州。
樂平故城,本漢清縣,在縣東三十里。《後趙錄》曰:「東海王使征東將軍苟?擊汲桑、石勒,勒與?相持戰於平原、陽平?,為?所敗,勒奔樂平。」
堂邑故城,在縣西北二十七里。高帝五年,陳嬰為堂邑侯,嬰孫午繼封,尚館陶公主。
清平縣,上。二。東南至州八十里。本漢清陽縣地,屬清河郡。隋開皇六年自今貝州清河縣界移貝丘縣於今理,屬貝州。十六年,改貝丘為清平縣,屬博州。
大業二年省博州,改屬貝州。隋亂廢,武德四年重置,屬博州。
博平縣,上。二。西南至州七十里。本齊之博陵邑也,《史記》曰「齊威王伐晉,至博陵」,是也。漢以為縣,屬東郡。晉屬平原國。隋開皇三年改屬屯州,十六年改屬博州。
故攝城,在縣西南二十里。晏子曰「聊攝以東,其為人多矣」,即此城也。
高唐縣,上。二。西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齊邑,《春秋》夙沙衛奔高唐以叛。《史記》齊威王曰:「君臣有?分子者,使守高唐,趙人不敢東漁於河。」
漢以為縣,屬平原郡。後魏屬濟州,高齊改屬平原郡。隋開皇十六年,改屬博州。
皇朝因之。長壽二年改為崇武縣,神龍二年復舊名。
黃河,在縣東四十五里。
華歆墓,在縣東二十里。
如上摘錄所引記載,這個博陵古城(攝城)是不是很不簡單啦?言歸正傳,如上所說,這個聊攝城是否就是聊城、攝城的統稱呢?古代邊陲,如記載所雲,聊城古城和攝城本就很近,不是相隔遙遠,同在20公里范圍吧。是否「聊攝城"說的就是此地方圓范圍了,但歷史已經記載證明,攝城遺址再此,聊攝城也應指的此地,至少聊攝之說包括此地。
在說回博陵古城(攝城):現王菜瓜村西過七里河西側叫舊城的村屬固有耕地就是古代博陵古城遺址,也就是最早的攝城,這個城的消失故事是和古黃河改道有關。老人傳說,當年因為黃河經常改道泛濫,水患成災,致使人們在城的周圍加高城牆,防備來水時淹入城內,地方方言叫——打堰;當這年來水時節,城裡人們根據以往經驗,每次來水都不會淹沒過城牆,於是大意了,沒有加高加固城牆防水,即沒有打堰,誰知道這年水勢特別大,當人們意識到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水越過城牆灌入城內,致使黃河水囤積泥沙等雜物淹沒此城。人們藉助木料等漂浮物等逃生,水退後,城已經被囤積,所以就有了搬遷博陵古城的故事了。其實關於當年的水淹城傳下來的故事還有很多,在此我就不多講了,只是告訴大家,此城消失是因為黃河水患囤城所致就行了。
我記事時是70年代末,那個地方叫舊城,叫舊城頂的地方最高,有條十字路在這個頂上交匯,是必經之路(現在是聊夏公路南北貫穿通過的地方了)。因為灌溉原因吧,挖的有一條灌溉渠,渠的末端就到舊城頂,東和七里河相通,老人也說那是老護城河的一部分,從頂上看渠底,老人說有兩丈之多,反正當時看下去很嚇人,這個渠就是當時舊城的水源,用抽水機灌溉頂四周的耕地,地里當時很多磚頭瓦塊,經常撿到銅錢和骨制篩子(骰子),四四方方的,四面有坑洞的點數,拿來丟著玩,地里還有很多碗類的陶瓷破片,很多,也有彩色和黑白色等等的陶瓷片,也有很多瓦片,和青磚等的殘片塊等物,據說還有人耕地挖土平地時,挖出精緻的陶瓷佛像等物,都被當時政府給征走了,說是文物。當時這些碎磚瓦什麼的因為影響耕地,當地村裡人就把些碎東西用車拉回村裡,墊宅基地了,80至90年代都還是如此,當然這不是一天的功夫啦,因為太多,逐步實現的,現在耕地地表少見大塊的了,但深下一米,還會是有很多的。
記得當年下大雨和黃河來水時,村子西北和舊城部分低窪地段,經常被水淹,當時這些地方是鹽鹼地,沒人耕種,因為莊稼不愛長,沒有收成,這些地方就是和水有緣呀!現在不同了,經過村裡部分人的辛勤勞作改造,現已是良田,舊城頂也不是看上去很高了,因為多年溝渠開挖出來的黃河泥巴墊高了原來的路,看上去不是那麼陡了,七里河的老橋已經新建了更寬更漂亮的新橋了,公路已經通到村裡,村西和寬敞平直的聊夏公路相通,開車從聊城汽車總站到村裡一刻鍾左右的車程(不堵路呀,呵呵)。
好了,歡迎有興趣探尋古城遺跡的朋友,看看聽聽關於博陵古城(攝城)的故事,王菜瓜村就是您的目的站,您定會不虛此行的!
請給個最佳答案吧!

㈢ 攀枝花公交線路

1路(起點站:渡口大橋南,終點站:沙溝,首末班時間:6:00~20:30,循環方式:往返,全長10.4公里,全程票價:2.00元,IC卡是否通用:是)途經站名:
1、渡口大橋南 2、渡口商場 3、東區政府 4、國貿大廈
5、中心醫院 6、金華巷 7、統一家私 8、巴斯箐
9、田房箐 10、彎腰樹 11、虹橋巷 12、鑫 島
13、五十一 14、雲盤路 15、老 街 16、市三醫院
17、新街口 18、仁和區政府 19、大 河 20、下沙溝
21、市四醫院 22、沙 溝

2路(起點站:攀煤供應處,終點站:機場路,首末班時間:6:00~21:15,循環方式:往返,全長28.5公里,全程票價:3.00元,IC卡是否通用:是)途經站名:
1.攀煤供應處 2.三十九處 3.灰樔子 4.招待所 5.陶家渡 6.花山礦 7.陶花路 8.法拉大橋南 9.法拉大橋北 10.機電公司 11.洗煤廠 12.十三中小 13.河門口公園 14.河石壩 15.重啤集團 16.玉泉 17.大水井 18.西區政府 19.市二醫院 20.清香坪 21.清香坪東街 22.梨樹坪 23.新莊 24.何家灣 25.新莊大橋 26.施家坪 27.冷軋廠 28.李家灣 29.荷花池大橋南 30.荷花池大橋北 31.荷花池 32.白麗坡 33.鋼花村 34.弄弄坪 35.機動公司 36.攀鋼集團 37.向陽村 38.渡口大橋南 39.江邊街 40.水文站 41.公山灣 42.炳草崗大橋南 43.攀枝花報社 44.體育館 45.紫荊山 46.糧食局 47.攀枝花學院 48.機場路

3路(起點站:渡口大橋北,終點站:小攀枝花,首末班時間:6:00~20:00,循環方式:往返,全長13.8公里,全程票價:2.00元,IC卡是否通用:是)途經站名:
1.渡口大橋北 2.攀鋼84棟 3.馬鹿箐 4.硫磺口 5.馬坎 6.密地村 7.佳運巷 8.密地村小學 9.鋼城大道中段 10.水廠 11.變電站 12.密地大橋北 13.紅花田 14.博學路 15.游泳池 16.礦業站 17.雅竹園 18.銀江 19.小攀枝花

4路(起點站:臨江路,終點站:五十一廣場,首末班時間:6:00~22:00,循環方式:往返,全長11.2公里,全程票價:1.00元,無人售票,IC卡是否通用:是)途經站名:
1.臨江路 2.紫荊山 3.東方巴黎 4.中心廣場 5.二街坊 6.人保財險 7.泉福路 8.公山灣 9.水文站 10.江邊街 11.渡口大橋南 12.渡口商場 13.東區政府 14.國貿大廈 15.中心醫院 16.金華巷 17.統一家私 18.巴斯箐 19.田房箐 20.彎腰樹 21.虹橋巷 22.鑫島 23.五十一廣場

5路(起點站:湖濱路,終點站:荷花池大橋北,首末班時間:6:30~21:00,循環方式:往返,全長10公里,全程票價:1.00元,無人售票,IC卡是否通用:是)途經站名:
1.湖濱路 2.臨江路 3.紫荊山 4.攀枝花公園 5.體育館 6.攀枝花報社7.炳草崗大橋南 8.天宇汽配城 9.炳草崗大橋北 10.渡口火車站 11.長壽路 12.渡口大橋北 13.向陽村 14.攀鋼集團 15.機動公司 16.弄弄坪 17.鋼花村 18.白麗坡 19.荷花池 20.荷花池大橋北

6路(起點站:密地大橋南,終點站:巴斯箐,首末班時間:6:30~20:30,循環方式:往返,全長14.3公里,全程票價:1.00元,IC卡是否通用:是)途經站名:
1.密地大橋南 2.地龍阱 3.陽秋巷 4.龍江明珠 5.地龍箐 6.公交總公司 7.鴻海巷 8.竹湖園 9.炳草崗大街 10.民福巷 11.電影院 12.文景巷 13.鳳凰小區 14.人保財險 15.泉福路 16.公山灣 17.水文站 18.江邊街 19.渡口大橋南 20.渡口商場 21.東區政府 22.國貿大廈 23.中心醫院 24.金華巷 25.統一家私26.巴斯箐

7路(起點站:巴斯箐,終點站:大花地南路,首末班時間:6:30~20:30,循環方式:往返,全長 公里,全程票價:1.00元,無人售票,IC卡是否通用:是)途經站名:
1.巴斯箐2.統一家私 3.金華巷 4.中心醫院5.國貿大廈6.東區政府 7.渡口商場 8.渡口大橋南 9.渡口大橋北10.長壽路 11.渡口火車站12.北部站13.螺絲嘴 14.東風 15.敬仁堂 16.大花地橋 17.大花地南路

11路(起點站:機場路,終點站:大花地南路,首末班時間:6:30~20:00,循環方式:往返,全長7.6公里,全程票價:1.00元,無人售票,IC卡是否通用:是)途經站名: 1.機場路 2.攀枝花學院 3.糧食局 4.紫荊山 5.攀枝花公園 6.體育館 7.攀枝花報社 8.炳草崗大橋南 9.天宇汽配城 10.炳草崗大橋北11. 北部站 12.螺絲嘴 13.東風 14.敬仁堂 15.大花地橋 16.大花地南路

12路(起點站:密地大橋南,終點站:巴斯箐,首末班時間:6:15~22:00,循環方式:往返,全長10.5公里,全程票價:1.00元,無人售票,IC卡是否通用:是)途經站名:
1.密地大橋南 2.地龍阱 3.陽秋巷 4.龍江明珠 5.地龍箐 6.公交總公司 7.鴻海巷 8.竹湖園 9.炳草崗大街 10.民福巷 11.電影院 12.文景巷 13.鳳凰小區 14.人保財險 15.泉福路 16.公山灣 17.水文站 18.江邊街 19.渡口大橋南 20.渡口商場 21.東區政府 22.國貿大廈 23.中心醫院 24.金華巷 25.統一家私 26.巴斯箐

13路(起點站:臨江路,終點站:棗子坪,首末班時間:6:15~21:00,循環方式:往返,全長6.3公里,全程票價:1.00元,無人售票,IC卡是否通用:是)途經站名:
1.臨江路 2.紫荊山 3.竹湖園 4.攀枝花公園 5.體育館 6.攀枝花報社 7.炳草崗大橋南 8.天宇汽配城 9.炳草崗大橋北 10.北部站 11.螺絲嘴 12.萬立橋 13.棗子坪下街 14.棗子坪

17路(起點站:炳草崗大街,終點站,五道河,首末班時間:6:15~19:30,循環方式:往返,全長10.6公里,全程票價:1.00元,無人售票,IC卡是否通用:是)途經站點:
1.炳草崗大街 2.紫荊山 3.鴻海巷 4.公交總公司 5.地龍箐 6.龍江明珠 7.陽秋巷 8.地龍阱 9.密地大橋南 10.尾礦路 11.鈦白路 12.道班 13.流沙坡 14.倮果大橋南 15.倮果大橋北 16.倮果花園 17.倮果三村 18.道班 19.馬家橋 20.幼兒園 21.馬家灣 22.二十六中小 23.五道河

18路(起點站:機電學院,終點站:南山,首末班時間:6:30~20:00,循環方式:往返,全長13.6公里,全程票價:2.00元,IC卡是否通用:是)途經站名:
1.機電學院 2.馬家田 3.尾礦路 4.密地大橋南 5.地龍阱 6.陽秋巷 7.龍江明珠 8.地龍箐 9.公交總公司 10.鴻海巷 11.紫荊山 12.東方巴黎 13.中心廣場 14.二街坊 15.人保財險 16.泉福路 17.公山灣 18.水文站 19.江邊街 20.渡口大橋南 21.迤沙拉大道 22.攀鋼黨校 23.南山賓館 24.遠達花園 25.南山
25路(起點站:渡口大橋南,終點站:土城南街,首末班時間:6:30~20:00,循環方式:往返,全長10.6公里,全程票價:1.00元,IC卡是否通用:是)途經站名:
1.渡口大橋南2.迤沙拉大道 3.攀鋼黨校 4.遠達花園 5.交警一大隊6.新開源7.中勝汽貿 8.攀達宏基 9.棉沙灣 10.攀西建材城 11.聯通街 12.攀鋼生活區 13.土城南街

26路(起點站:南山,終點站:棗子坪,首末時間:6:30~19:30,循環方式:往返,全長8公里,全程票價:1.00元,無人售票,IC卡是否通用:是)途經站名:
1.南山 2.遠達花園 3.南山賓館 4.攀鋼黨校 5.迤沙拉大道 6.渡口大橋南 7.渡口大橋北 8.長壽路 9.渡口火車站 10.北部站 11.螺絲嘴12.萬立橋 13.棗子坪下街 14.棗子坪

32路(起點站:河門口,終點站:榕樹街,首末時間:6:00~21:15,循環方式:循環,全長18公里,全程票價:2.00元,IC卡是否通用:是)途經站名:
1.河門口 2.河門口公園 3.烏龜井 4.動力站 5.春苗巷 6.河石壩 7.重啤集團 8.玉泉 9.大水井 10.西區政府 11.市二醫院 12.清香坪 13.立交橋 14.鑄鋼廠 15.龍洞 16.涼風坳 17.洞口 18.弄弄溝19. 團山路 20.大花地橋 21.敬仁堂 22.東風 23.螺絲嘴 24.北部站 25.炳草崗大橋北 26.天宇汽配城 27.炳草崗大橋南 28.二街坊 29.中心廣場 30.榕樹街

34路(起點站:智學北路,終點站:攀枝花公園,首末時間:6:30~20:30,循環方式:環行,全長14.6公里,全程票價:2.00元,IC卡是否通用:是)途經站名:
1.智學北路 2.招呼站 3.農貿市場 4.文體樓 5.清香坪東街 6.立交橋 7.鑄鋼廠 8.龍洞 9.涼風坳 10.洞口 11.弄弄溝 12.團山路 13.大花地橋 14.敬仁堂 15.東風 16.螺絲嘴 17.北部站 18.炳草崗大橋北 19.天宇汽配城 20.炳草崗大橋南 21.二街坊 22.中心廣場 23.東方巴黎 24.炳草崗大街 25攀枝花公園
41路(起點站:小寶鼎,終點站:紫荊山,首末時間:6:30~18:40,循環方式:往返,全長 公里,全程票價:2.00元,IC卡是否通用:否)途經站名:
1.小寶鼎 2.醫院 3.道班 4.三公里 5.招呼站 6.水廠 7.灰老橋 8.沙磚廠 9.客運中心 10.渡口大橋南 11.江邊街 12.水文站 13.公山灣14.炳草崗大橋南 15.攀枝花報社 16.體育館 17.紫荊山

43路(起點站:河門口,終點站:格里坪,首末時間:6:30~18:40,循環方式:往返,全長 4公里,全程票價:1元,IC卡是否通用:否)途經站名:
1.河門口 2.郵電局 3.電桿廠 4.水泥廠 5.飛歌巷 6.洗煤廠 7.冷杉巷 8.田莊巷 9.格里坪

44路(起點站:攀煤供應處,終點站:太平礦,首末時間:6:00~19:30,循環方式:往返,全長2.6公里,全程票價:0.50元,IC卡是否通用:否)途經站名:
1.攀煤供應處2.轉盤 3.雲盤山 4.太平礦

45路(起點站:雅江大橋,終點站:瓜子坪,首末班時間:6:15~19:30,循環方式:往返,全長14.7公里,全程票價:0.50元,IC卡是否通用:否)途經站名:
1.雅江大橋 2.銀江鎮 3.倮果大橋北 4.倮果 5.倮果一村 6.爛院子 7.二井巷 8.變電站 9.密地大橋北 10.紅花田 11.博學路 12.游泳池 13.礦業站 14.瓜子坪

46路(起點站:攀鋼汽修總廠,終點站:密地大橋北,首末班時間:6:15至19:30,循環方式:往返,全長4公里,全程票價:0.50元,IC卡是否通用:否)途經站名:
1.攀鋼汽修總廠 2.攀鋼四中 3.攀鋼十六小 4.新農村 5.雅竹苑 6.礦業站 7.游泳池 8.博學路 9.紅花田 10.密地大橋北

64路(起點站:客運中心,終點站:攀枝花火車站,首末時間:5:10至20:00,循環方式:往返,全長26.1公里,全程票價:3.00元,IC卡是否通用:否)途經站名:
上行:
1.客運中心 2.渡口大橋南3.江邊街4.水文站5.公山灣 6.泉福路 7.人保財險 8.鳳凰小區 9.文景巷 10.電影院 11.民福巷 12.炳草崗大街 13.竹湖園 14.鴻海巷15.公交總公司 16.地龍箐17.龍江明珠18.陽秋巷 19.地龍阱20.密地大橋南21.尾礦路 22.鈦白路 23.道班24.流沙坡 25.倮果大橋南 26.青龍山27.岔河 28.三堆子29.小鮓石 30.消防隊 31.白石灣32.攀枝花火車站

跨1路(起點站:密地大橋南,終點站:沙溝,首末時間:6:30至20:00,循環方式:往返,全長20.9公里,全程票價:3.00元,IC卡是否通用:否)途經站名:
1.密地大橋南 2.地龍阱 3.陽秋巷 4.龍江明珠 5.地龍箐 6.公交總公司 7.鴻海巷 8.紫荊山 9.東方巴黎 10.中心廣場 11.二街坊 12.人保財險 13.泉福路 14.公山灣 15.水文站 16江邊街 17.渡口大橋南 18.渡口商場 19.東區政府 20.國貿大廈 21.中心醫院 22.金華巷 23.統一家私 24.巴斯箐 25.田房箐 26.彎腰樹 27.虹橋巷 28.鑫島 29.五十一 30.雲盤路 31.老街 32.市三醫院 33.新街口 34.仁和區政府 35.大河 36.下沙溝 37.市四醫院 38沙溝

跨2路(起點站:礦務局,終點站:金江,首末時間: 循環方式:往返,全長41.3公里,全程票價:5.00元,IC卡是否通用:否)途經站名:
1、礦務局 2、花山礦 3、法拉大橋 4、機修廠
5、洗煤廠 6、動力站 7、河石壩 8、重啤集團
9、玉 泉 10、大水井 11、西區政府 12、市二醫院
13、清香坪 14、立交橋 15、龍 洞 16、涼風坳
17、洞 口 18、弄弄溝 19、團山路 20、大花地橋
21、敬仁堂 22、東 風 23、螺絲嘴 24、北部站
25、炳草崗大橋北 26、炳草崗大橋南 27、攀枝花報社 28、體育館
29、鴻海巷 30、公交總公司 31、地龍箐 32、陽秋巷
33、地龍阱 34、密地大橋南 35、尾礦路 36、鈦白路
37、道 班 38、流沙坡 39、倮果大橋 40、青龍山
41、岔 河 42、三堆子 43、小鮓石 44、消防隊
45、白石灣 46、金 江

跨3路(起點站:格里坪,終點站:金江,首末時間: 循環方式:往返,全長43.7公里,全程票價:5.00元,IC卡是否通用:否)途經站名: 1、格里坪 2、田莊巷 3、客運站 4、冷杉巷
5、洗煤廠 6、飛歌巷 7、水泥廠 8、電桿廠
9、河門口 10、河門口公園 11、烏龜井 12、動力站
13、河石壩 14、重啤集團 15、玉 泉 16、大水井
17、西區政府 18、市二醫院 19、清香坪 20、立交橋
21、龍 洞 22、涼風坳 23、洞 口 24、弄弄溝
25、團山路 26、大花地橋 27、敬仁堂 28、東 風
29、螺絲嘴 30、北部站 31、炳草崗大橋北 32、炳草崗大橋南
33、攀枝花報社 34、體育館 35、鴻海巷 36、公交總公司
37、地龍箐 38、陽秋巷 39、地龍阱 40、密地大橋南
41、尾礦路 42、鈦白路 43、道 班 44、流沙坡
45、倮果大橋 46、青龍山 47、岔 河 48、三堆子
49、小鮓石 50、消防隊 51、白石灣 52、金 江

跨4路(起點站:沙溝,終點站:攀枝花火車站,首末時間:6:30至18:00 循環方式:往返,全長35.2公里,全程票價:4.00元,IC卡是否通用:否)途經站名:
1.沙溝 2.市四醫院 3.下沙溝 4.大河 5.仁河區政府 6.新街口 7.市三醫院 8.老街 9.雲盤路 10.五十一 11.鑫島 12.虹橋巷 13.彎腰樹14.田房箐 15.巴斯箐 16.統一家私 17.金華巷 18.中心醫院 19.國貿大廈 20.東區政府 21.渡口商場 22.渡口大橋南 23.江邊街 24.水文站 25.公山灣 26.炳草崗大橋南 27.攀枝花報社 28.體育館 29.紫荊山 30.鴻海巷 31.公交總公司 32.地龍箐 33.龍江明珠 34.陽秋巷35.地龍阱 36.密地大橋南 37.尾礦路 38.鈦白路 39.道班 40.流沙坡 41.倮果大橋南 42.青龍山 43.岔河 44.三堆子 45.小鮓石 46.消防隊 47.白石灣 48.攀枝花火車站

跨5路(起點站:攀枝花火車站,終點站:小攀枝花,首末時間:6:30至18:30 循環方式:往返,全長21公里,全程票價:3.00元,IC卡是否通用:否)途經站名:
1. 攀枝花火車站 2.白石灣 3.小鮓石 4.三堆子 5.岔河 6.青龍山 7.倮果大橋南 8.倮果大橋北 9.倮果 10.倮果一村 11.爛院子 12.二井巷 13.變電站 14.密地橋北 15.紅花田 16.博學路 17.游泳池 18.瓜子坪 19.雅竹園 20.銀江 21.小攀枝花

S1路(起點站:攀鋼總醫院,終點站:炳草崗大街,首末班時間6:30至21:30,無人售票,全程票價1.00元,IC卡是否通用:是)
途經站名:1、攀鋼總醫院 2、健康路 3、長壽路口 4、渡口大橋北 5、渡口大橋南 6、江邊街 7、水文站 8、元亨建材 9、泉福路 10、工人文化宮 11、鳳凰小區 12、鳳凰東街 13、電影院 14、民福巷 15、炳草崗大街

S2路(起點站:高峰社區,終點站:高峰社區,雙環線,首末班時間6:30至21:30,無人售票,全程票價1.00元,IC卡是否通用:否)
途經站名:1、高峰社區 2、農貿市場 3、三岔路口 4、黃岡學校 5、民樂社區 6、大花地橋 7、敬仁堂 8、東風 9、螺絲嘴 10、萬立橋 11、團結社區 12、19冶點裝公司 13、三岔路口 14、農貿市場 15、高峰社區

㈣ 蘇州河上的橋以及簡介

蘇州河上的橋是浙江路橋。

浙江路橋的簡介如下:

浙江路橋,俗稱老垃圾橋,位於中國上海市區蘇州河上,南接黃浦區浙江中路,北連靜安區浙江北路,是我國現在僅存的幾座魚腹式簡支梁鋼桁架的老橋之一,更是一座國寶級的橋梁,是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浙江路橋曾在多部影視劇中出現,其中,2001年,瓊瑤的作品《情深深雨濛濛》,其中有個場景便是趙薇扮演的陸依萍,從浙江路橋(車墩影視基地)上跳下。



(4)長壽路老橋擴展閱讀:

蘇州河全長54公里。如今據不完全統計,蘇州河上已建有33座橋,這些橋見證了上海的發展和繁榮。浙江路橋是蘇州河從外白渡橋過來的第六座橋,也是蘇州河上僅存的第二座鋼結構老橋。

光緒三十二年十月(1906年),工部局又拆去木橋,改建成魚腹式簡支梁鋼桁架橋梁,下部結構為木樁基礎重力式橋台,新橋長59.74米,寬13.9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橋上鋪設單軌,通行英電5路、6路有軌電車。

㈤ 武漢的古橋有什麼特點

以下是武漢市各個古橋的特點:
【北洋橋】位於武漢市洪山區和平鄉白洋村北頭,橫跨在東湖北岸的港汊上。建於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始稱白楊橋。單孔石拱橋,橋長12米,寬6.85米,凈跨9.5米,橋兩側有磚砌護欄。為當時武昌聯絡江淮各省的重要通道。橋址原為北洋渡渡口。明宣德、正統年間(公元1426;1450年),地方官曾於北洋渡口兩岸淺水處打木樁,以竹籠裝石塊放在樁上形成墩石,擱置木板架橋,累架累毀。後鎮守劉太監撥白銀240兩,交江夏縣主簿修建石橋未成。明弘治十七年,江夏縣官員周璽到北洋渡口,見等船過渡者不下二三百人,渡運中一船翻沉淹死多人。事後,周璽與友人陳延英述說所見,倡修橋梁。陳捐銀1000餘兩、米100餘擔。周、陳二人又去白洋渡選定橋址,確定橋型,徵集石匠100餘人築成。該造型古樸典雅,坡降平緩,砌石牢固,可通行車馬。橋東段北側立有明萬曆年間;楚城白楊橋碑記;碑和民國初年;鄉人李凌重修北洋橋碑記;碑。碑文刻有該橋沿革。
【保壽橋】位於今武漢市硚口保壽巷46號。原為玉帶河上一座2墩3孔平板式石橋,名玉麟橋。始建於清康熙初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秋,山陝水煙號商人捐資重修更名。該橋是當年山陝會館及新安街、漢正街一帶通往後湖的要道,今河道被填,保壽橋已成巷道。
【三眼橋】始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清乾隆年間《漢陽府志》載:;三眼石橋:在平塘渡,邑人劉肇遠建。;在;三眼石橋;條下還列有;琴塘橋:在平塘渡,邑人劉肇遠建;。至今尚有橋在,地處漢陽城郊,在與漢蔡路相交的武漢市中環線以外。
;三眼橋,隋唐時期是漢陽城通往京城的一條驛道。驛道到此被南流漢水所隔,此處便為官差和百姓過往的重要渡口,扼武昌、漢陽二府通往京城的官馬大道之要津。官方在此設官渡,專供各級官吏和驛馬郵差過渡,稱為平塘渡。四方百姓由此過渡,有朱姓船家擺渡,稱朱家渡。明成化初(1465;1470年)後,漢水改道由北向東入長江,朱家渡、平塘渡的水流減弱,人們募捐集資在此築堤修橋,分官道橋和民道橋。官道橋即三眼石橋,建在官馬大道上,民道橋即琴塘橋,在三眼石橋南側。琴塘橋被水沖毀未重建,三眼橋便成為官民共用橋。清道光年間,三眼石橋曾改建或重建。三眼石橋今為橋閘合一的三眼橋,又名三孔橋。目前尚存的三眼橋閘上刻有;建於1839年,修復於1955年,由漢陽縣人民政府出資修復;字樣。
;關於三眼橋的來歷,民間流傳有一段故事。傳說很久以前,漢陽縣有個大鹽商的女兒拒嫁給官家的一個浪盪公子,逃婚到一條漁船上,年青漁夫相愛並成親。夫妻倆打魚賣魚湯又兼營鹽運,後發家成為有3條鹽船的鹽商。多年後,丈夫陪同妻子回娘家探親,走到平塘渡口,渡船在河對岸要等人坐滿了才開船過來。妻子想到渡船兩頭等人太耽誤工夫,便隔岸與擺渡人商談,擺渡人同意給足銀子,才專程接送他們過河。丈夫見妻子如此這般,好不心疼地說:;我情願花錢修一座橋,我就在橋上賣涼茶。;事後兩口子用賣掉的3條鹽船的巨資,在此修起了3孔石橋,在橋上賣茶賣魚湯到老。四方百姓知道橋是由3條鹽船換來的事後,便取名;三鹽橋;,又因此橋有3孔,天長日久,人們把;三鹽橋;叫成;三眼橋;。
;現存的三眼橋,一是1955年漢陽縣人民政府修復的橋閘合一的三眼橋。二是1970年改造漢沙公路時在三眼橋北側興建的三眼橋,該橋長50.85米,寬9.6米,凈跨徑22.16米,上部結構為微彎板工型鋼結構,下部結構為鑽孔樁基礎,重力式橋台,由武漢市建設局設計科研所設計,漢沙公路改建工程指揮部建設,武漢市城市建設局第四工程大隊施工,武漢市橋梁維修管理處管理。新橋承擔交通運輸任務,老橋只履行涵閘功能。由於三眼橋歷經數百年,橋名也演化成地名,在橋的所在地,有武漢市漢陽區永豐鄉三眼橋村的村名。
【高公橋】清雍正十年(1732年)由漢陽郡守高主持與紳士昌祺捐資修建,該橋為石拱橋,位於高公堤,故稱為高公橋。清末,建漢口集家嘴到漢陽城區的渡口,高公橋逐漸淤沒。20世紀80年代建設施工時挖出高公橋部分存體。1998年因漢水入漢口拓寬及南岸嘴駁岸堤建設施工,高公街不存。
【橋上橋】位於漢陽區橋上街,為漢陽城內的人行橋。明、清時期,為青石橋,跨夾河與段子湖之間,位於夾河沿港,是漢陽城南部的一個重要通道。清末,人們在青石橋上築起一座木橋,於是有了橋上橋。後橋上橋附近居民逐漸增多,並形成街道,隨著湖、河變遷,石橋、木橋也隨著地勢淤高和街道的發展而消失。現僅存有一條長不過70米、寬約2米多的橋上街。
【品字橋】位於漢陽品字街。建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清《大別山志》輯《漢陽縣志》載:;品字橋在睛川閣北,雍正十年裡民公建。;品字街,民間有一段逸事。相傳古時,漢陽城北的小鎮上住著一位張員外,四十得子。待張公子長到14歲時,家裡突遭一場大火,父母雙雙去世,無人管教,他便無惡不作,有外號稱之;張百害;。一天,鎮上來了一位耍把戲的老人,隨手在牆上畫只小鳥,小鳥撲撲翅膀飛走了;隨手畫只桃子,拿下來能吃。張百害一看有這等便宜事,就央求老頭傳授本事。老人拿出3面銅鏡說:;你把它們正反面都看一遍,再到江邊煙波石上來找我。;張百害看到第一面刻著;尊老;二字,反面是自己在毆打老人;第二面刻著;愛幼;二字,反面是自己在欺負小孩子;第三面刻著;善行;二字,反面是一群強盜在放火燒自己的家。張百害連忙跑到江邊,請老人傳授本領。老人帶著他走到鎮邊,將3面鏡子拋上天空,銅鏡閃閃發光,越變越大,落到地上排成一個;品;字。老人用手一招,一隻仙鶴翩翩而至,老人跨上仙鶴飛走了。張百害對天大叫:;師傅,您還沒傳本領給我呢!;老人道:;記住銅鏡上正面的六個字和銅鏡反面的惡行,知錯改錯,前途無量。;從此,張百害改過自新。後來,銅鏡落地之處叫品字街,老人跨鶴飛天之處叫跨鶴街。20世紀90年代初,品字橋遺跡尚存。 2000年後品字街拆除,建南岸嘴景觀區,品字橋不存。
【迎春橋】坐落在蓮花湖上,是古時連通鳳棲山(今鳳凰山)、大別山(今龜山)、月湖通道上的一座人行橋。始建於宋大觀初年(1107年),為武漢市有記載的最早的跨水橋梁。橋頭有宋大觀年間儒士書;迎春;二字。每年春天,該橋兩側桃紅柳綠,燕囀鶯啼,春遊踏春者絡繹不絕。明詩人趙弼賦詩贊道:;誰人壘石架長虹,江水流來匯澤通。綠野年年二三月,野花芳草總春風。;清末,河港淤塞後,迎春橋不存。
【板子橋】清雍正年間,郭公堤建成後,靠近漢水一端的堤腳兩側經多年迴流沖積淤塞而形成小島。島上居民為方便出行,便架木橋連接小島與郭公堤,稱之為板子橋。板子橋周邊景色優美,同治六年出版的《漢陽縣志·古跡》中將;板橋花影;列為月湖八景之一。清同治七年(1869年)出版的《續漢陽縣志·橋梁》中記載了板子橋,
;20世紀初,湖廣總督張之洞在龜山北麓業已淤塞的東月湖創辦漢陽鐵廠,鐵廠礦渣向西月湖傾倒,形成後來的月湖新街、月湖堤。板子橋與月湖連成一片,成為街巷,板子橋便成為漢陽最有名的地名之一。
【石潭涇橋】位於東西湖區徑河街,橫跨徑河,明清時徑河亦稱石潭涇,故名。明代漢陽縣豐樂里(柏泉農場和東山農場巨龍崗)周世匡創修,清初同里張叔珽於雍正二年(1724年)夏至雍正三年(1725年)冬重修。長98丈,高1丈5尺,寬1丈2尺。民國初尚存,後毀。
【六港橋】位於東西湖區荷包湖農場西北、辛安渡農場東南兩場交界處,橫跨六港。1920年版《夏口縣志》記載:;六港橋在新溝後、河泊湖前。為通黃、孝大路。在三淪所、平馬所之間。橋用皮篙建造,每年培修。;;六港;在1958年東西湖圍墾後消失,河道略與今總干溝上游重合,今辛安渡農場東風大隊有;六港村;。;新溝;即舊新溝鎮;;河泊湖;即辛安渡農場荷包湖大隊舊荷包湖村;;三淪所、平馬所;為河泊所名稱,明初設置,均屬原漢陽縣管轄。該橋民國初年尚存,後廢棄。今舊跡不尋。
【戴公橋】位於東西湖區辛安渡農場西部,通雲夢、孝感大路澗港之上。初為木橋,清初,孝感縣廣陽鄉尚文會(今屬辛安渡農場)士紳戴華改建為石橋。早湮。清咸豐八年(1858年)孝感縣諸生、尚文會戴廷蘭等4人稟告知縣文希范:;緣雲、孝大驛中隔澗港,不獨人行病涉,亦且公務多阻。前任塗憲不忍徒涉之苦,轉為公務之計,欲易木為石,工程浩大,非千金不可。令曰『能有捐資建斯橋者,准免徭役。』時生祖戴華聞令鳩工庀材,培土鑿石,作為洞橋。乾隆年間,有馬姓退保役於戴姓,生祖戴利塽、亨煥等先後具呈,復蒙傅憲給有碑文,准雲、孝、川邑免一切徭役。;
【長虹橋】位於武昌起義門外東南,三孔磚砌。《湖廣圖經志》載:;在縣南六里;,未說明始建時間,民間傳說是唐朝尉遲敬德所修,但沒有文獻佐證。該橋頭夜燃油燈,光彩若長虹,故名。又傳,長虹之名,典出《阿房宮賦》:;長橋卧波,未去何龍?復逆行空,不霽何虹;。
;明萬曆末年(1619年)熊廷弼在修築邑南堤時重修,用明磚砌築三孔,磚經磨製,用糯米漿加石灰等物粘接,孔徑均為5米。為城南驛道的起點,鄂省與江南的交通要道。同治五年(1866年),該橋損毀嚴重,作過維修。清代,長虹橋一帶已是縣邑境內較大的集市。民國初年,橋成為南北走向的路,路以橋名命名為長虹橋,1967年曾改名長虹路,1972年恢復原名。
;在近代革命史上,長虹橋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太平天國、辛亥革命和1926年的北伐戰爭,在長虹橋都曾有過激戰。1983年,武漢市人民政府將長虹橋列為武漢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積玉橋】為石橋,《江夏縣志》記為鯽魚橋,建於光緒十三年(1887)。該石橋內空丈余,每逢春夏,湖水上漲,鄰近居民多在此橋孔處捕捉魚蝦,因捕的以鯽魚居多,故稱鯽魚橋。清末此橋為銅元局運送銅元料車必由之地,取鯽魚之諧音和堆金積玉之義,改名積玉橋。1931年橋毀後為地名,沿用至今。1934年在此橋址處,重建鋼筋混凝土橋墩,木面橋梁,1938年又毀,殘留的橋基延至20世紀80年代,今不存。
【解放橋】曾用名倩橋渡、王惠橋、中正橋。跨巡司河。明洪武年間(1368一1399年)知府冒政造舟為橋,名倩橋渡。明正德年間(1507;1523年)周儀改建。明嘉靖年間(1523;1568年)知府嚴中增修,藩王以木構橋,更名王惠橋。康熙四十四年(1706年)總制喻成龍及知縣洪國補便選中這里,用木船作墩子,船上鋪設木跳板供行人行走的浮橋。1936;1937年浮橋拆除,由武昌市政處招標,建築商漢協盛營造廠承包,建成鋼筋混凝土橋,稱為中正橋。解放後改名解放橋。1954年橋身、梁體因被洪水沖刷塌毀,1957年1月由武漢大橋局第二橋梁工程處修復。橋長65.95米,是武昌最早的一座四跨梯鋼筋混凝土中型橋梁。
【老人橋】位於武昌南湖機場到獅子山華中農業大學的公路上,跨南湖港。該橋原名長壽橋,始建於公元1411年。明正德年間,胡王連募資重建。1963年2月由市政部門改建成為兩孔3.3米鋼筋混凝土板梁橋,名為老人橋,可通行荷載13噸以內車輛。
;老人橋地區有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文化遺址,因其址附近有一;老人橋;地名,故省文物管理部門將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文化遺址命名為;老人橋;遺址。
【李家橋】位於武昌城南約20里的古驛道上,跨巡司河。該橋古名為宏濟橋,清康熙年間(1662;1723年)為張之藩倡建,三孔石拱橋。乾隆年間(1736;1796年)由程炳重修。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攻克武昌時,該橋被清軍所毀。同治八年(1869年)修復。1956年該橋由武漢市水利工程公司培修加固。
【新橋】位於武昌復興路南端,跨巡司河。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1576;1619年),由熊廷弼主修。清康熙年間(1622;1723年),總督額倫特重修,故名額公橋。咸豐年間(1853年)太平軍攻克武昌,橋面被守城清軍所焚。同治年間(1861年),該橋修復。光緒二十四年,因修武泰閘曾拆橋運木。民國七年(1918年),許松林等籌款修復。
;;1955年和1982年武漢市人民政府市政建設局對該橋作過兩次較大的加固和改建成一座三孔紅砂石墩,工字鋼梁鋼筋混凝土橋面的板梁橋,橋長32米,車道寬5米。
【張公橋】位於新洲鳳凰鎮舉水河新大橋頭約1公里處的田畈中,是目前新洲境內所發現、唯一保存最完好最大的古石拱橋。今存的;張公橋;取材於附近石屋山上的青石塊,通過人工打鑿,單拱堆砌而成,造型簡朴古拙,以優美弧線構成主體,線條流暢,視覺感極為舒適。橋面長約27米,青石條鋪成;拱頂橋面寬7.8米;拱高13米;拱頂高約8米(至水面)。
【孔嘆橋】位於新洲舊街街黃林墅村,處沙河支流孔子河上,該橋全為青石壘砌而成,橋長22.8米,寬2.25米,高2.52米,其造型為四墩三孔,每孔之間鋪裝5根石樑,共15根。傳說公元前489年,孔子率領弟子自陳蔡去楚國。途經一條逶迤10多公里的河流,由於水深岸闊,不知津口。孔子一行只好在離津口約半公里的下游涉水渡河。由於河水很深,水盈車軸,車上的書籍全部被淹。孔子見狀,長嘆一聲,說此處若有一座橋就好了。明萬曆年間,黃岡知縣茅瑞徵在此修築了一座石橋,並命名為孔嘆橋。相傳茅瑞徵修橋時,一位白發飄飄、有仙風道骨的長者來到此地。他對村民說:;要修成此橋,非用龍骨不可。;村民詫異,;從哪兒找龍骨呢?;只見他拿起羅盤依地而卦,隨即指著南方一塊長形壟崗說:;此地似龍形,必可得龍骨。;眾人依言,來到壟崗,掘地一瞧,果見一塊塊的青石,天然生成,堅硬碩長,每根長逾十米,重約萬斤。抬出地面後,一數,共十六根。說來也怪,其中有一根石頭,眾人使出渾身力氣怎麼也搬挪不動。這時,地仙又飄然而至,向眾人解釋道:;此乃龍脊,不可妄動。;眾人依言而行,留下龍骨,重新填埋好,將其餘的十五根抬走,而此橋的造型為四墩三孔,每孔上面鋪陳五根石樑,正好只需十五根。
【官橋】位於索河鎮官橋村。傳為三國時關公所建。清初,由木橋改建為石台石面平橋。清末,復建為長4.7米,寬4米的麻條石平橋。1969年,蔡城道復修,官橋便向北移建到李家集。1998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簡支板橋,橋長16.4米,寬7.2米,單孔凈跨6.7米。
【馬城橋】又名仙人橋,亦名韜光橋。位於索河鎮彭新集北面,橋東是一條山澗匯流向西注入白石湖的無名河,石橋橫跨其上,北連漢川市城子頭,直通馬城而故名。始建於三國時期,原為木板橋。清嘉靖年間,改建成單孔石拱橋。全橋均為青條石,用糯米瓦灰粘接而成,長5米,寬3米,高4米。拱面中央鑲嵌石刻;功德何人及,名譽豈敢邀,不碑無所記,銘曰『韜光橋』,嘉慶十三年歲官戍辰季春吉日謹識;。1979年,改建成鋼筋水泥結構的單孔橋,長10米,寬5米,高4米。
【茅新集橋】位於永安街菱樂灣。清光緒二年(1877年)建,為青石拱橋,石縫用糯米漿、石灰掛口,橋兩邊各有24級台階,全長50米(包括兩端橋堤),凈跨4米,寬5米,高4.5米。該橋由石匠李萬安包修,故又稱萬安橋。1969年,漢沙公路改建時,廢舊橋,重建鋼筋混凝土一孔平橋,橋長8.7米,寬9.2米。
【西板橋】位於大集街大集場東南,西灣湖蓮溪港上。建於明末,因橋面用木板鋪成而得名。清光緒年間,改建成石板橋。今保存完好。
【狀元橋】位於蔡甸街馬號街。相傳清朝年間,蔡甸韓家塘員外韓宏道與安人王氏婚後數年無生育。天長日久,韓員外與府內丫環春桃私通懷孕,被安人王氏發覺,將丫環春桃趕出府門,韓員外追趕春桃至斷橋上,不料春桃分娩,生下一子,正巧被路過此橋的安人王氏的長兄王山落發現,將其子撿回家中撫養成人,後中為狀元。為光耀門庭,念其生母春桃的功德,養父之恩,狀元公捐資重建新橋,並取名為狀元橋。1930年,修建漢口至馬口公路時,此橋被辟為路基。
【慈渡橋】位於沌口街陞官渡,馬滄湖南。雍正十三年(1736年)建,為石台木質結構的拱橋,三孔,長20米,寬5米,高5米,橋下可通航。民國時期,時毀時修。1938年,日軍侵佔漢陽時,將此橋改名為吊橋。1945年,由國民黨軍重建為青石三孔平橋。1949年春,國民黨軍潰逃時,將此橋炸毀。建國後,修復為石台木面橋。1955年,由武漢市建設局重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雙曲拱橋。1980年,興建漢沙復線公路時,撇開此橋,重建新橋,慈渡橋停用。
【張都橋】位於黃陂張都橋村,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由任明廷都察院右御史、遼東巡撫的長軒嶺人張濤捐銀改建,故名張都橋。張都橋位於灄水河東的汊港上,石拱單孔,橋墩平面北雕龍頭,南刻龍尾。石橋全長28.8米,主橋20.5米、寬4.4米、高6.5米,底孔直徑6.8米。橋所連接的是北通豫皖,南達武漢的大路,且更是木蘭山西南傅家大灣、南場灣、周家畈等40餘灣百姓出入的交通要道。
;張都橋萬曆四十一年改建後,崇禎十五年(1642年)前後遭炮火受毀,在清順治、康熙年間作過一般性修繕,每遇山洪,;人車均不能過橋;,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基本復修。道光年間,橋孔與橋面出現破裂,給行人車輛行駛帶來不便,橋北周家畈灣;武解元;周漢章、;文解元;周華廷父子倆遂捐銀請石匠修繕,;以益利鄉民路人;。今存張都橋即是周漢章、周華廷父子捐銀修繕的。周漢章是道光初年的五品武解元,周華廷是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五品文解元。由於周家父子;武文;兩解元情系鄉里、為民修橋等事跡感人,故清道光至宣統年間,六品以下文武官吏到周家畈灣或途經周家畈灣,在距離灣前一華里的張都橋,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布衣百姓更是稱贊兩解元的義舉。

㈥ 橋的演變過程(簡潔)

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代橋梁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為輔的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

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北宋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

(6)長壽路老橋擴展閱讀:

獨木橋是最早的橋梁形式,我國秦漢以前的橋幾乎都是木橋。如最早出現的獨木橋、木柱樑橋。約商周時便出現浮橋,戰國前後又出現排柱式木樑橋和伸臂式木樑橋。

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質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強度和長度支配等,不僅不易在河面較寬的河流上架設橋梁,而且也難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橋梁來,因此,南北朝始遂為木石混合或石構橋梁所取代。

石橋和磚橋。一般是指橋面結構是用石或磚料來做的橋,純磚構造的橋極少見,一般是磚木或磚石混合構建,而石橋則較多見。

到春秋戰國之際便出現了石墩木樑跨空式橋,西漢進一步發展為石柱式石樑橋,東漢則又出現了單跨石拱橋。

隋代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單孔弧形石拱橋,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樑橋。宋代是大型石橋蓬勃發展的時期,創造出像泉州洛陽橋和平安橋那樣的長達數里橫跨江海交匯處的石樑橋,以及像北京蘆溝橋和蘇州寶帶橋那樣的大型石拱橋。

㈦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尋求個對聯

觀松西峰上,怡乎望北嶺

㈧ 重慶有什麼好玩得地方

你好,樓主 我是正是重慶人 很高興為你解答 向您介紹 重慶洋人街概況 中國重慶洋人街(美心長江風景區)是中國西部旅遊休閑第一品牌,是中國先進旅遊休閑理念的倡導者和大型群眾性休閑娛樂社區開發的實踐者。目前景區擁有洋人酒吧街、婚慶園、廣闊天地、亂吼一條街、影視星工廠、清明上河圖、北京四合院、廟會嘉年華、水軍訓練營、世界最大廁所、舊金山花街等各具特色的商業、休閑、娛樂項目。數十台各型動感游藝機遍布園區,形成了旅遊休閑、文化創意和快感體驗於一體的重慶首座非主題遊憩商業公園。它是3000畝旅遊地產的排頭力作,構建起國際國內交流的平台,集約渡假、觀賞、婚慶、商務、運動、影視拍攝、城市宣傳等多功能。 美心長江風景區的人文及營商環境以「和諧」作為主旨。以和諧來串聯風景區的各個項目,源自美心對和諧的樸素認知,以及多年商道中以「和」促「合」,以和生財眾多範例「向導效應」的驅動。 美心長江風景區的和諧舉措首先體現在對弱勢群體的關心。美心立志作窮人經濟學的踐行者。我們對所有經營戶實行三年免房租、物管費和垃圾清運費的優惠政策。這種讓利於民的舉措使得弱勢群體能有機會經營自己的一份事業。目前吸納的400多名合作者及從業人員,80%是下崗職工。 其次,抑控美心長江風景區的消費價格,使同類同檔消費低於其它地方,為遊客提供非常低廉的消費及優質的服務。創造大家都能消費得起的平民風景區,它才具有最持久的生命力。微利才能致遠,微利才能曲高而和者眾。 美心長江風景區按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要求,踐行能凸顯新風尚、默化遊客的舉措,體現和諧的冀望與初衷,比較成熟的有: 雷鋒崗: 為遊客准備了許多突發狀況的應對措施和工具。這里備有嬰兒車、開水壺、雨傘、醫葯箱,甚至還有針線盒和專門為方便殘疾人出行的手推車,遊人如有需要,可以在這里獲取免費服務,以解決臨時遇到的困難。 無人售貨處: 投幣箱和貨物同台擺放。投幣拿貨,整個售賣過程無人監督。這種方式是對人的一種尊重和信任,也是對買賣雙方道德和誠信的考驗。這種方式在廣州等地實踐過,但無一例外遭到失敗,美心長江風景區的無人售貨處貨款回收率達到97%。目前,美心長江風景區無人售貨處主要售賣兩種商品:礦泉水(1元/瓶)、紙巾(5角/包),以其獨特的銷售方式及公道的價格贏得了廣泛消費群體。 重慶洋人街推薦看點 洋人酒吧街 景區內最早成熟的商業地段,集聚世界各國特色建築、異域風采和酒吧文化。它分為運河酒吧區、老橋時尚精品區、民族風情演藝廣場。歡迎特色餐飲經營者、有規模的演藝團入駐。 清明上河圖 江南四合院 純中國風格的特色建築,茶館酒肆,庭院深深,歡迎特色餐飲,傳統客棧等仿古業態進入。 廣闊天地 青磚綠瓦、土牆茅屋。清明上河圖、四合院、老茶館、老酒肆,一片中式懷舊的建築群落,為知青會、戰友會、同學會、舊人相會提供場所。歡迎特色餐飲、茶館等入駐。 歡迎到重慶遊玩!

㈨ 杭州 南星橋是什麼地方

南星橋在杭州,南起復興街,北接江城路,因為西側有南星古橋而得名。南星古橋始建於五代時期的吳越國,是當地百姓去聖果寺、梵天寺、棲雲寺進香的必經之路,原有輪船客運碼頭,時稱浙江第一碼頭,是杭州城最熱鬧的地方之一,

南星橋是一座跨中河單孔石橋,北宋時取名南新橋,元明以俗名朱家橋相稱,清初改為里橫河橋,乾隆時期地方官奉承皇帝,改名為南星橋,一直叫到了今天。民國時期在這座單孔石橋的東側另修了一座公路橋,也稱作南星橋,旁邊的老橋也就稱作南星古橋。

南星橋的客運碼頭被稱作浙江第一碼頭,是錢塘江最大的客運碼頭,也是由胡雪岩捐資修建的義渡,專門免費供百姓渡江出行的碼頭。當新的錢江輪渡客運碼頭建好之後,原浙江第一碼頭作為歷史見證而保留。

(9)長壽路老橋擴展閱讀:

南星橋火車站

南星橋火車站建於1906年,離杭州火車站3公里,離寧波火車站168公里,隸屬上海鐵路局喬司站管轄。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貨運:辦理整車鹽、化肥和不怕濕貨物發到及承運前保管;不辦理笨零貨物發到;不辦理危險貨物發到;辦理集裝箱貨物發到。

南星橋站見證了浙江鐵路發展史;它曾是中國鐵路向國外列強昂起的頭顱。1905年,浙江人民在與帝國主義爭奪路權的斗爭中,成立了浙江鐵路有限公司,民眾紛紛投資入股,修築起了全長16公里的江墅支線,依靠自己的力量結束了杭州沒有鐵路的歷史。

它曾在黑暗的年代發出革命的吶喊。在「白色恐怖」年代,中國鐵路革命的先驅趙剛烈士曾在南星橋站行包房工作,並與沈干城烈士一起進行革命斗爭。

1937年抗戰爆發,「淞滬會戰」失利,後撤的數十萬軍民、工廠、物資、設備以及機車、車輛經南星橋轉運至大西南,為持久抗戰屯集了戰略儲備。

閱讀全文

與長壽路老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人血栓治療 瀏覽:415
廣州老年大學2019年春季招生 瀏覽:840
50歲了生孩子怎麼還出奶啊 瀏覽:551
南沙養老院招聘信息 瀏覽:253
東營美年大體檢怎麼樣 瀏覽:408
2017年安徽退休養老金調整 瀏覽:27
慈鉻體檢中心國內有多少家 瀏覽:260
東莞老年大學設計單位 瀏覽:647
徐州結婚女方要給男方父母買什麼 瀏覽:569
老年大學二胡班科班 瀏覽:481
你認為哪個地方適合養老 瀏覽:162
重陽節在秋季的什麼秋 瀏覽:789
農村父母墓碑格式怎麼寫 瀏覽:78
孝敬長輩感想100 瀏覽:986
老年人突然排不出尿怎麼辦 瀏覽:618
現在有錢就是孝順沒錢就是不孝 瀏覽:490
對重陽節的印象 瀏覽:748
子女該如何養贍養老人 瀏覽:291
關於孝敬母親的故事短的 瀏覽:778
老年人腰傷了吃核桃 瀏覽: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