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七星關長壽

七星關長壽

發布時間:2022-02-06 20:02:55

A. 四川省巴中市三江口天馬山怎麼樣

東漢十三州

國家:漢監控的區域名稱。也被稱為部。東漢末年,在全國設立13個州,一個國家管轄下的縣,數額不等的國家。每個國家成立一個省長或州牧,巡察所屬的縣,州督察縣,縣官員和當地豪強,糾舉不法,彈劾官員。東漢靈帝中平五年,作為統治的選舉朝廷大臣的狀態。從那時起,國家已逐漸成為行政區,王也站在方軍政長官。東漢末年,國家或家中,牧,或設置刺史,希望轉移的嚴重程度。

1,司隸州:東漢州。也被稱為司隸校尉部。東漢末年,106的司法管轄區七縣,縣。傳統,即國家行政機關位於洛陽縣。在東北,河南洛陽洛陽故城遺址。司隸轄境相當於這個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及陝西渭河平原的狀態。
2,青州:東漢狀態。 65縣,州,縣的司法管轄權。遺留下來的臨淄縣,故城解決這個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北。轄境相當於這個北方地區的山東臨東南方。

3,您現在的狀態:東漢州。管轄權的縣,州,縣90。薊縣的北京大興縣西南,在此的遺產。轄境相當於今天在北京,河北北部,遼寧南部和西北部北朝鮮。

4,徐州:東漢狀態。 12的管轄權縣,州,縣和6個。遺留下來的,在山東郯縣縣。按住Shift鍵漢末規則皮,江蘇邳縣東。三魏移治彭城,江蘇省徐州市的任期。轄境相當於今天在江蘇和山東南部地區北部的長江。

5,冀州:東漢狀態。管轄權的縣,全國九縣百。遺留下來的鄴縣,在今河北臨漳西南。三衛移春信縣,河北冀縣。相當於中央和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河南北部和司法管轄權。

6,荊州:漢州的名稱。 7管轄權的縣,縣117。傳統的漢壽縣,湖南省漢壽縣,北。最終漢襄陽縣政府提出在這襄樊市,湖北省。轄境相當於今天湖北,湖南大部,河南,貴州,廣東,廣西和其他省份的一小部分。

7,揚州市:東漢狀態。管轄權的縣,國家,六,縣92。在這個傳統的李陽,安徽和縣。漢末移治壽春,這壽縣,安徽省。轄境相當於淮河,長江以南的江蘇,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東部,河南東南部。

8日,憲法規定::東漢狀態。縣,全國八個縣八十的司法管轄權。昌邑縣治所,,西北今山東金鄉縣。轄境相當於這西南部山東,河南等地區。

9,禹州:東漢國家。司法管轄權槍,6個縣97。今天的安徽亳州譙縣,治所。轄境相當於今天北部伏牛山和東部的河南,安徽北部淮河流域東部。

10,涼州::東漢狀態。 12管轄權縣,州,縣的98%。傳統的隴縣今天在??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這三個國營魏移治姑臧縣甘肅武威縣。轄境相當於甘肅,寧夏,青海湟水河流域,陝西西部。

11日,宜州市::東漢狀態。的管轄權縣,州,縣118。傳統的羅平縣,在四川廣漢。按住Shift鍵漢末規則在四川成都,成都。轄境相當於四川,雲南,貴州大部,陝西,甘肅,湖北的一小部分。

12,狀態::東漢狀態。司法管轄區九縣98槍。傳統中錦陽山西太原西南。轄境相當於在山西,內蒙古,河北,陝西一些地區。

13,支付狀態:東漢州。 7管轄權槍,蒼馬特。 16:18。治所長期編譯在北部的河內,越南。三孫吳移治在廣州番禺。轄境相當於今天大多數的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越南的部分地區。

14日,湖南永州::東漢狀態。東漢興平第一年的子集的涼州區和三輔地區。全縣9的司法管轄權。傳統的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轄境相當於陝西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和東南部的黃河在青海部分地區中部和東南部的部分。

東漢王朝十三個州:司隸,豫州,冀州,兗州,徐州,青州,荊州,揚州,益州,涼州,並州,,支付狀態幽州。十三個州是一個地方行政??區,指出以下是縣,縣以下的鄉,鄉以下館。 (三國時期,在許多國家,例如,交州,涼州過大過大,東吳分離的廣州,魏割讓永州)

每個國家絲麗縣
/>:河東郡,河內縣,河南縣弘農郡。

鈺洲:謝,汝南縣安豐縣,弋陽縣,江川縣。

冀州市:中山市,常山縣,河間縣渤海國,安平,樂陵國,平原縣,清河縣,陽平縣廣平郡6月,魏,趙,巨鹿縣。

兗州:縣陳留,濟陰縣,三洋縣,任何一個城市的縣,東平國家,東郡,瀘縣,台山縣,經濟北國。

徐州:東莞郡,琅琊彭城國,東中國海國家,下鋼坯縣,廣靈縣。

青州:濟南,齊樂安郡,北海,沉陽市的縣,東萊縣。

荊州:邢煒縣,上庸郡,新城郡襄陽郡,南鄉郡,南陽郡,江夏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縣,衡陽縣,內置平郡,尼爾森。

揚州金(草字頭以上,不玩)春縣,廬江縣丹陽郡,吳郡,會稽,鄱陽縣,臨海郡,豫章郡,臨川縣廬陵郡的建縣,托吡酯陵典農校尉部。

一舟:陽平縣,武都縣,漢中郡,巴西縣,梓潼縣,酒吧,東郡,廣漢縣,東廣漢郡,伯克郡,涪陵縣,江陽新縣,阿拉伯之春縣,蜀郡,韓佳縣,永昌縣,雲南縣建寧縣興古郡,朱提槍,像中郡,更多的聖胡安縣。

涼州:敦煌郡,縣,酒泉,張掖縣,無為縣,西平郡縣,金城,隴西縣,南安普敦縣,廣偉軍,穩定縣,扶風縣,京兆郡,北土地縣,馮吹噓縣。
國家的雁門郡,新興郡,太原郡,河縣,樂平縣,上黨郡。

支付狀態:絞汁縣,雲林縣,蒼梧縣,朱崖縣,高冷卻器縣,南海炮。

幽州,范陽郡,代郡長老縣國燕,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縣,昌黎縣,屬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一個方縣。

鄴城

建設突破後,2009年(公元204年),東漢建安曹操袁紹鄴城的廢墟,河北臨漳縣17.5公里西南這座城市。漳河歷年泛濫的地面文物已經非常稀少,著名的銅雀三個倖存的兩套殘存的城牆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鄴城3.5東部和西部,北部和南部2.5公里的城市,在城市街道的東西兩側,分為北部和南部地區,地勢較高的地方,在北區,包括宮殿和政府辦公室,建設部,西式法院,市西北角??高聳冰,銅雀台,金虎台,建立軍事瞭望的高地。南區附近四公里的長壽,吉陽,永平,思忠,然後強行將其置於集中在勞動人民和強大的投奔曹操,巨豪,以及他們的步驟。
鄴城在我們的新都城的歷史時代意義,它將宮苑集中在市區北部,居住區城南後世資本的繼承,並創建一個新的城市布局。鄴城西北部的一套三魏,晉,洛陽市,仿此設置在金墉城的西北角。

曹魏羅羊城

曹魏羅陽城洛陽市以東15公里曹丕黃早王朝(公元220年),建於東漢洛陽城根據城市。成長方形,南,北三面城牆的東,西,北,幾經周折和曲折,在良好的條件中的每一個由於南城牆的破壞洛河北移西城區牆的剩餘長度4290,北垣全長3700,寬25 -30米,3895東垣殘留物的長,寬14米,寬20米。南牆上的東西垣的間距約2460米,城牆周長14345米的長度。
西,北,的東垣總的門12,西垣3。為了從南到北光陽門,西銘礦門閭全家人門;北垣兩個大夏門從西到東,廣武門3東垣。建春門,東陽門,清明門為了從北到南,據史料記載,南牆應該是四,從東到西開陽門,平昌門,玄陽門津陽門。
城市西北角仿鄴城三大建築金庸城的軍事防禦設施。洛陽市仿鄴城的設計,集中在城市北部的宮城中央,政府辦公室及住宅的城市南部地區。南中國文化的建立,明堂靈台靈台始建於東漢,魏,晉如下漢晉靈台最早的天文觀測台在中國發現的文物遺址,距今超過1900年。

孫武五常市

開始的第一年(公元220年),魏黃孫權原武昌,今湖北鄂縣東部一帶。俗稱王城。城略呈方形,邊長為0.75公里,南段南牆和東牆保存完好的城市基礎,寬十餘米,高達4米的最高點殘存的。前市北部的城市,孫武武昌宮有一個兒子。西方的城市有郭的遺體。再往西武昌港樊口。城南發現古代煉鐵網站。武昌北枕河,西屏西山,南電阻范砂嗯和楊瀾湖東南角的鳳凰台高地,形勢險要,另一個港口,鋼鐵冶煉,控制在中間的一個軍事重鎮達到的長江。

孫吳建業城

吳黃龍元年(公元229年)遷都建業,南京玄武湖南岸的廢墟中。文件建業新都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建行記錄第2卷)。孫吳建業城市消失。

七星關:這個貴州畢節西南七星山通諸葛亮旗儀式。
九江縣治壽春。安徽淮南,巢湖,對這個區域的北魏管轄改變了淮南郡。
主持人:國家名稱(縣級性質的國家,該國的相對總裁)的頭說,治今江蘇睢寧西北管轄權江蘇和安徽北部。
上郡:規則副使,陝西榆林東南。
上黨郡:治,壺關的管轄晉東南。
庸縣:晚漢前回家規則,上庸在湖北竹山西南。
山陽:這是河南焦作市東漢獻帝廢三洋公眾在這里。
在山陽縣:山東金鄉西北。
廣陵郡,治所在今揚州西北,然後到徐州管轄。
肖培:沛縣昵稱。
易押嗯縣:湖北棗陽東南。
子午道:從長安東南的杜陵穿秦嶺到漢中的通道,南口,在這幸福。
天水郡:治汲縣,甘肅甘谷東漢陽縣南部和東部韓,魏天水改變。
五原縣:九原在內蒙古包頭市西北的遺產,呂布五原人。
五丈原:在陝西省岐山縣南斜谷口西。
太原縣治所在晉陽,目前太原西南的期限。
中山:漢郡,州,治盧奴(今河北定縣)
長坂:在今湖北當陽東北。
長沙縣:臨湘,現代湖南臨湘然後排除。
武林外傳:孫劉破曹在這個湖北洪湖縣,東南部的長江以北武林洛杉磯。
巴基斯坦ITA:漢末劉張集,治魚復現代四川奉節東。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原來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劉張,分為三個子巴東,巴西治閬中(今閬中),巴西和伯克希爾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治理江州(今重慶)
左馮毅王加入:韓Zuoping易,右扶風稱三輔,規范化的資本附近三個地方官員分別管理。 Zuoping易,右扶風都官名,也行政區的名稱。魏治所在臨晉,陝西大荔縣馮毅改變。
右扶風:看上面的文章。魏變化扶風縣治槐里陝西興平東南。
右北平:治平剛在遼寧凌源西南。咱是誰把本縣。
龍編號:河內,越南,中東,天德河以北的跨國家和跨地址郡治。
平原:有時也被稱為全縣有時會改變國家的傳統在今天的平原縣西南。
東平國家::無鹽治理,吉靳東乒。
東君:轄潞西,河南東北部,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
東莞郡:西漢後期的設置,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北。
東阿縣治郯(今山東郯城北),陶謙,當徐州規則譚後,移動鵬城。
北縣:治理阜平,吳忠市西南。
北海郡:有時也被稱為國家,治理營陵,山東昌樂東南。
底塞:今河北喜峰口。
戴軍:治代縣,河北蔚縣西南。
的白馬:現在河北彰化縣,在黃河南岸,與北岸李陽春相對的。
白帝城:在四川奉節白迪山,是東漢公孫述建立了他的自以為是白帝,因此而得名。
漢中郡,治南鄭(陝西漢中東)。
永昌縣,雲南大理和哀牢山西,治不韋,現在雲南保山東北的管轄權。在
弘農郡:規則弘農郡,舊函谷關在河南靈寶北。司法管轄區黃河以南,益陽西部。
遼東郡:治襄平現代遼陽。
遼西縣治楊岳,長期在遼寧西部義縣組。
西縣:諸葛亮首次北伐屯兵在此,甘肅天水西南。
西和縣:西和縣漢管轄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和西部,山西。治茲的,現在的汾陽。
揚州:揚州漢淮河以南長江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省。三國時魏,吳在揚州,揚州,吳治理建業,魏揚州治壽春。
夷陵:在湖北省宜昌市,今天的東南。改變後,吳西陵,夷陵金的變化。
華融:西南今湖北潛江。
延津:今河南延津黃河以南。渡輪從延津東北至滑縣,延津也統稱。該
合浦縣:治合浦,合浦縣東北。
會稽:治理三負,現在紹興,轄浙江錢塘江流域和華南的福建。後吳和額外的海濱,干縣,狹窄的管轄范圍。
支付狀態:東漢支付的國家治理番禺現代廣州,本管轄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吳分交州統治,交州和廣州市,廣州市,番禺區,跨州治龍系列(現在,越南,河內東),支付這個越南北部和雷州半島的國家管轄權廣東和廣西欽州。
齊郡,治臨淄(今山東臨淄)。
朱崖縣孫吳設置,治理雷州半島徐聞徐聞縣,西現在,朱崖島,海南島。
國家:東漢魏治晉陽,山西的管轄權,這其中,內蒙古,河北以及。
米倉路:沿林水穀道和江谷路公交車從漢中路四川巴中。
法律和秩序江夏縣:韓璐(今湖北雲夢),這其中的管轄權,在河南,湖北三國魏武各江夏,魏旭(雲夢西南),吳在武昌(今鄂城)。
江州:現在重慶嘉陵江北岸。
汜水關:這滎陽市汜水鎮虎牢王國閉幕兩個人叫錯了兩關。
治上蔡,汝南縣:長期的上蔡縣西北。
穩定性和縣治臨涇,甘肅省鎮原東北本。
祁山:甘肅澧縣東北。
陽關: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
陽平關:漢陽平關在今陝西勉縣白馬河和漢江交界處,蜀漢的陽平關在南漢陽平關,寧強西北。
陰平郡:曹操成立了治理陰平(今甘肅省西北部),後,蜀漢藏。路通過陰平的唐逸Mieshu的是岷山山脈後,平武,江油,從馬路對面的新文成縣到成都。
麥迪遜:今湖北當陽東南沮水漳水之間。
召:邯鄲縣,邯鄲治理。
蒼梧縣治光信(今廣西梧州),轄梧州,湖南,廣東部分。
赤壁:一般認為,現在是湖北溥儀山脈西北赤壁表示,南武漢赤洛磯山。蘇皇崗紅鼻子洛杉磯誤認為是「赤壁」被稱為東坡赤壁。
葉:這是河北臨漳西南。冀州魏郡的遺產。
吳峻:這蘇南浙北,轄治吳縣(蘇州),包括杭州。
廬江縣:治理,其中舒城,:姬金廬江西南。
廬陵郡:孫策時設置的規則廬陵(江西泰和)。
豐富:治理相的縣,在這個安徽,和沛縣中,肖培是不同的概念。
的汶山縣:治理東帝汶河,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北。
中國的陸路口岸:溥儀口,口的寶磯,陸水入長江路蘇,呂蒙屯兵在
隴西縣治狄道,甘肅臨洮南威遷,:向吳吉靳隆皙。
陳倉:陝西省寶雞市東。
陳國:謝仙帝變化,規則陳縣,即今淮陽。
陳留縣治陳留,這開封東南陳留城。
,昭陵縣:吳開始,設置治理昭陵現代,湖南邵陽。象晉奠定,司馬昭禁忌改變召失惹。
青州:在這個東北部,山東,河北小部分,治臨淄的管轄權。
青溪:吳在建業城東南開運河,從中山市西南到秦淮河通過這個城市。
武鄉:諸葛亮密封吳項後在漢中東北。
武昌前身為E縣湖北鄂城,孫權時間的變化。
武威縣:治姑臧,甘肅武威。
武都縣:陶成縣,甘肅省在此西歧視的統治下。在
武陵郡:,治臨淵(湖南常德西),轄本鄂西南省,湖南西部,貴州,廣西部分。
鬱林郡:治布山本桂平西。轄今廣西最。
山碭山,東北河南永城分芒山和碭山,王國在此落草的張飛的一次。
昌邑縣:漢昌邑縣或州,三洋槍是相同的概念,治昌邑市,山東巨野東南。三洋縣和西安皇帝被廢黜,山陽縣家是不是一個概念。
治理昌黎昌黎縣:魏開始設置(現為遼寧義縣)。該
金城縣司法管轄區今天西部的蘭州,甘肅和青海的治理,讓我(今甘肅永靖西北),漢縣金城意味著今天蘭州,在金城郡轄內。
北京:江蘇省鎮江,209-211孫權政府從吳。東晉開始,更改名稱京口。
兗州:這西南部山東,河北治昌邑市東部的管轄權。
河內縣轄這樣的西北河南,治懷縣河南武陡西南。
河東郡:這個西南地區的山西,治保坂,關羽河東管轄權。
河間縣:有時國家。治理娛樂城,河北獻縣東南。
河南縣:治理洛陽,說,首腦會議的東漢時,的縣河南尹。
瀘水:今雅礱江下游金沙江,雅礱江後一段時間內的交叉??點。
埠:也被稱為油江口。在湖北公安,赤壁戰後硫准備駐軍這個古老的油和水進入長江三角洲北。
定襄縣治今內蒙和林格孩子西北。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東北。
房間郡:東漢住房郡尉縣改變地鐵賓士陵,今湖北房縣。
APB:今天在南京。
建寧縣:原名稱為益州郡,劉備變化治理無知縣(現為雲南省曲靖市)。
建安縣孫吳的時候師會稽設置,浙江,福建,開始分而治之。治建安福建建甌。設置了
始興縣:孫吳分桂陽縣治在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南。
開始安郡:孫吳分零陵郡一套規則開始在廣西桂林,安全。
大:江衛屯兵在此甘肅舟曲西岷縣南。
青島市城陽區,縣治巨獻,現代山東莒縣,
荊州:轄今湖北,湖南,河南,貴州,廣東和廣西部分。原來的規則漢壽,常德,湖南,吳煒,劉表治襄陽,後各部分,鄔江嶺,魏治襄陽。
環渤海郡:治南皮縣南皮縣東北的今天。轄今,天津,河北,山東部分。
南陽縣:治理宛城。
尼爾森:治江陵市,孫吳縣移治公安。
滎陽縣:魏開始設置,討論的董卓時尚不是滎陽縣,更多的滎陽太守叫。
知識趙太守期間:河北邯鄲地區本規則邯鄲。
臨川縣:孫吳在此福州,江西豫章郡位於臨川縣,治南城現代江西南城東南該區。
臨於:又稱玉關,長期本山海關。
您的狀態:司法管轄區在這個河北北部,遼寧,北京天津海河以北的北京西南遺留在此。
信縣:又稱廣川國,治信都縣,邢台市西南。
濟陰縣:治理定陶縣(今定陶縣西北)
山東省濟南市:治東平陵,目前章丘西,山東,山西移歷城(濟南)的期限。
台山縣:治理奉在山東泰安東北部。

桂陽縣治彬縣,現代湖南彬州,轄此湘南粵北。
常山縣治真定,現在河北正定。
峽口:漢江入長江漢口,綿陽口,祿口,也被稱為。孫吳嘴蛇山夏季城市。
柴桑:這九江西南,孫權赤壁之戰前駐柴桑,他的遺產仍然是NG的,只是作為一個臨時指揮部柴桑。
逍遙津:安徽合肥東北。
徐州:治郯城,現在山東,魏移彭城。
膠東郡:有時國家治理即墨市平度市東南。
高陽縣:治高陽,即今河北高陽。西漢早期李食其自稱「高陽酒徒,河南高陽鄉,有沒有做高陽縣。
一舟:四川,甘肅,陝西南部,湖北西北部的這一小部分管轄權,雲南,貴州,原本治理羅(廣漢北),柳岩移綿竹(德陽東北),然後轉移到成都。
益州郡:治理滇池,雲南晉寧東,易槍和益州兩個概念。蜀漢改為建寧郡。
涼州:今寧夏,甘肅,青海,陝西,內蒙古部分的管轄權。原來的規則隴縣(今甘肅張家川)衛移Guzang(現在武威)。
開陽現代琅琊國:治理諸城,諸葛亮是琅邪。
梓潼縣,劉備自稱皇帝點廣漢縣位於梓潼縣治今四川梓潼梓潼,。
斜谷:太白山發源贊美水向南入漢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利用這兩個山谷稱為包鞋路開辟了道路,也被稱為斜穀道,斜谷北口在陝西省眉縣西南。
清河國家治理甘嶺臨清東。
涿郡:治涿縣現代河北涿縣。
淮陽縣治宛丘,長期的淮揚菜。
淮南國的規則壽春(今壽縣,安徽省),在這個南部,安徽淮河流域的管轄權。
漁陽郡:治漁陽在北京密雲西南。
涪陵縣治,茯苓(四川彭水)劉備開始設置。
梁國治羅洋(河南商丘南)。
博治柏??翎郡(今河北蠡縣)建郡:結束的浪費。魏師幽改博陵縣的跑路縣。
博望:此河南方城縣西南。
賈山葯:四川廣元,西南,的蜀漢變化漢壽。
建縣:治武楊(今四川彭山硐)的司法管轄區在這個四川南部,雲南,貴州,。
街亭:在甘肅庄浪東南。
江川縣:轄在這個河南中部治理氏族(今河南禹縣)。
瀘縣治魯縣(今山東省曲阜市)。
敦煌郡:治敦煌縣,西敦煌。
渭在此以東10公里的咸陽,東渭橋在Bashui在渭河大橋附近的渭河大橋的橋:漢長安城到渭水處,西本咸陽渭河大橋南
零陵郡。 :今天湖南南部和北部的管轄范圍,治理泉靈,現在湖南零陵,零陵郡現在廣西全州。
蜀郡:治成都司法管轄區北松潘,南宜賓。
雍州:設置,直到結束東漢,魏管轄權今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和部分中部和東南部部分。鄱陽縣,
:漢末孫權鄱陽縣治理鄱陽湖在江西鄱陽。
>譙縣建安末年,曹操在譙縣,治譙縣,現在在安徽亳州市曹操譙縣。
楊立春的豐富:在這個河南浚縣東,是古北黃河岸邊的渡輪,與南岸的白馬天津。
豫章郡:治南昌(今南昌),原轄境大致相同今江西省,後孫吳分為幾個縣的管轄范圍逐漸縮小??。
冀州:治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轄,這河北中部,南部和山東,河南,一小部分。
襄平:遼寧省遼陽市。 BR />襄陽郡:治襄陽,今河南襄陽。

B. 張氏家譜字輩大全

重慶
百忍堂張氏字輩(主要分布在墊江、長壽):思念朝廷忠大德,國家世代永安明。遺傳萬年邦民泰,富貴榮華慶長春。
清河堂張氏(分布在巴縣、大足):系湖南衡陽張萬九郎支,衡陽縣崇光鄉儀城裡太通堂人氏。其後裔善笛康熙二十六年(1688)入川,落重慶巴縣西城裡石門龕厰上。子仕惠後徙大足昌寧里一甲地名轉龍場蘭家垻小河頭。
大足清河張氏字輩(前20個字)原是:善仕惟文武,世代永興隆;成明榮華萬富,德重應豋先。
河北
衡水市故城縣鹽廠村 張氏字輩:玉華寶守新、孝訪忠良賢。支祖:張學顏
江西
清河堂張氏原派:木火土金水,仁義禮智信,恭從明聰睿,肅又哲謀聖。三修續派:明孝友作則,存忠厚為良,裕德才宏顯,培基澤遠長。芝麻灣原派:文應光宗國,士正天心順,官清大學永。七里硚原派:先賓聯孝國正天,心順官清大學永。
星子清河世家字輩:兆元之善慶 唐漢起聞人 理學傳家寶 鴻文壽世珍 久承金殿詔 長際盛朝春 忠孝千秋在 庭階景象新
信豐安息闌州張氏字輩:正元高國福,玉定志用金,□順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學士攀龍鳳,賢才振紀剛,仁義為珍寶,詩書作棟粱,祖宗恩德積,科甲傳名揚。
南昌四六公後裔字輩:孔子添景德 汝維道必儒 嗣賢承柞永 亦世發長祥 孝友怡謀代 朝封錫命昌 才高文選萬 忠顕陸純堂 理學佳備厚 先傳克照光(前十派未按派號排)
永修字輩:子國季仕元 昌自良玉耀光宗紹孔孟 一行可維邦 芳名遠近揚 禮儀承先德 應嗣發其祥 忠孝傳家久 詩書創業長 聖朝召左右 佳士樂安康
豐城董家張氏字輩:光昌顕祖 佔有可成 良相永升 吉人來集 紹繩光緒 繼述宗漠 嗣英盛發 久遠洪圖
豐城社崗張氏字輩:旭友均庭正,彝定先美新;惟以文學應,士登上林春;禮德垂家法,詩書淑後賢;勤修增世業,序爵丹墀前。
上饒清河張氏諱行字派:文武成康烈,從周儒雅□,詩書詔令德,孝友啟新獻,華國重良弼,光天欽遠謀,芳聲延祖澤,維與勤家修。行派:宗支蕃衍盛,元亨利貞祥,富貴榮華顯,斯慶綿長,棠棣聯芳秀,賢聖倫蒸當,圭璋含輝耀,翰學拜明堂,源流恢先緒,奕翼後厥昌,克昭家聲振,萬古姓名香。
景德鎮市浮梁縣張氏:化孫公八句詩:清河系出源流長,卜處移居閩上杭。百忍風聲思祖德,千秋金鑒慕宗訪。傳家孝友乘今古,裕後詩書繼漢唐。二九苗裔能凜訓,枝分盛姓名香。化孫公支下世派:化雲騰上昊,承先紹啟宗。仲興山詒遠,永庭應萬崇。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隆。千三公下世派:千念仲 居玉旭志國張 興尚鴻光日文 明振家聲元猷 佐聖治功績冠 群英世繼勤宣 德維新業廣成 孝友立基厚萬 代慶昌榮。
湖北
安陸市接官鄉:
茲當修譜伊始,謹遵先人已定名派恭錄之,庶族人便於誦焉,名派原十四字,後改十六字,今從之。
德懋承先 永光世澤 學崇華國 大有文章 (本源,根據老譜《張氏本源考》記載:「張氏系出黃帝五子輝,始造弦,張網羅,世掌其職,因氏焉。」)
安陸市洑水鎮白龍村:宗守家法 應運洪昌 明英衛取 世得亨家 光尊麗景 福耀春霞 現在到衛字輩了,據碑文記載,清康熙年間過來紮根的。
棗陽市王城鎮耿灣村張家灣:明從宗之澤,德遠在仕遷,顯升本仁定,自古可同傳。(堂號未知)
隨州市環譚鎮武家河村:全 中 運 正 可 學 希 之 家 國 宗 傳 方 萬 年 仁 義 禮 道 德。
隨州市萬和鎮:崇高文明,治國齊家。(這是中間的一段,其他的不清楚)
松滋馬御河張氏:一元繼敘起,萬代家名傳;江漢滋伸遠,詩書世澤長...
荊州松滋張拱斗後裔:拱國正泰,井亭應大,畢承世德,啟敬家良,志立宏遠,中原恆光......
新洲張旗牌(兩銘堂):文之世廷居,元於和同衍,亨吉大有興,利恆光裕泰,貞益永承傳,佑啟昭百代;
(續增二十言第二屆增撰三修再增五言):建業德肇晉,寶善訓述楚,用廣在謹念,體立尚敬守,言行貴慎修……
黃岡張戶嶺納蓭公後裔:自先能以志 維在秉時全
陽新排市龍口村張氏,祖籍江西,字輩:天仕庭興用友太久繼元亨利禎克孝家學明先德吉丙成周
麻城市順河鎮張氏:明良光再積
紅安八里灣鎮張家田村張氏:培鈞治楷耀
紅安張家灣字輩:鼎勝文有一,玉同士孔明,永載廷兆國,之映正大光,敬守先賢訓,欽崇祖德良,家聲隆萬世,象笏立朝堂,繼述承宏澤,謨猷裕後昆,千年綿宗紀,品業荷君恩
孝感市大悟縣彭店鄉通山村張氏:單方傳家孝友從正忠良
鄂西張氏,派行詩:大開張世仕,永應長興宏,發達承天佑,嚴明光祖宗。
蘄春縣劉沖村:有2支張姓延續在此。
1、洪達勝賢
2、廷文正逢興 ,極大學之道,明新承恩遠,啟佑世澤長,修齊開國運,輔治耀龍光,清俊 建炎順,永輝宗德昌。
利川市與石柱縣交界處張姓字輩:大明一登(或等)臣 國正天星順 萬世成典(後改為顯)啟 江漢永朝宗
仙桃市西流河鎮竹林村張姓字輩:大庭之德,以緒本長,有賢克繼,萬代崇光。
湖北省來鳳縣利正里一甲地名茅壩坪,孝原里四甲地名洗踏溪張性派字排列:逹述先思本,福應必逺昌。振開國正啟,世永定太祥。庭瑞延連澤,清河映日長。舉心修士志,光裕德芬芳。
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法泗鎮雷家澥康熙壬申年當前定張姓字輩:光明正士 家國永宗 同紹先祖 定爾發祥
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法泗鎮雷家澥乾隆乙亥年後續定張姓字輩:樹德知心泰 懋修卜世昌 經綸雲漢表 謨烈殿廷揚
湖南漵浦張氏字輩:仁昌安顯,瑞正明良,文才定國,世代永光。祖德禎祥遠,雲梯步月青,孝友傳家美,詩書裕後昆。
寧鄉官山張氏通譜字輩:德茂光先祖,良貽在克家,殷勤敦實務,謙厚發菁華,紱冕芬徽□,圭璋品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燦雲霞。(南軒後裔)
平江敦本堂張氏派語:白泉公立派:添志必文天,朝尚池仁承。福積公立派:漢道丹玉單,大本汝興臣。丙申重修字派:禮樂光昭遠,詩書發澤長,於今登一本,世代顯而昌。己未重修派語:禮樂光青陽,詩書發澤長,兩銘傳道德,百忍肅家常,業以千秋著,名因萬選芳,雲礽綿世德,奕葉自輝煌。己丑重修字派:禮樂光青陽,詩書發澤長,傳家原孝友,立品在端方。
益陽金鑲堂張氏字輩:大寶時國日,萬正仕祈芳,和世家聲遠,千秋學業長,承宗敦孝友,應題啟文光,基植先培本,源開永發祥。
益陽孝文堂張氏舊派語:富標瑞世,貴顯都京,唐宋廷秀,元明尚應。新派語:克讓光堯代,允恭裕舜朝,中天開景運,盛德自宣昭。
瀏陽金岡段張氏字輩:慶清公勝士,光國永世昌,宗德延先澤,人文啟瑞祥,純儒欽佐運,動業耀銘常,孝友傳家政,忠良萬代揚。
長沙坳上張氏字輩:獻光王國聲名遠,孝友傳家世澤延。新增字輩:肇錫宏慶,翊贊昌明,振志宣定,應運維新。
醴陵新洲張氏:堂號雍睦堂。始遷祖明甫公,字天相,號吉軒,原籍江西吉安府安福縣雞子團山。明永樂間授經於醴,遂落業新洲丁家坊。弟明慶,占籍上版都。清乾隆7年(1742)一修族譜,嘉慶21年(1816)二修,道光30年(1850)三修,光緒5年(1879)四修,宣統2年(1910)五修,2004年六修。族人多分布在珊田沖、小溪及萍鄉、瀏陽等地。1948年統計人口4000人。字輩:明純鳳永伯堂廷承循子九世同居木火土金水生際盛朝維國之瑞守乃家傳聲華日貴。[1-2]
常德張姓字輩:忠孝廣佳傳
新化太陽張氏:清乾隆40年(1743)首次付梓。乾隆譜排行:大奇泰茂玉,聲昌才學優,道誼崇銘術,經綸紹策籌,家謀貽九世,國鑒著千秋,光裕惟忠孝,清河一派流。道光11年(1831)重修族譜改訂排行:萬通洪金興,添刪元舜伯,德先思文時,永奉廷仁朝,大奇泰茂玉,聲昌才學優,前賢垂淑矩,後嗣接徽猷,源遠淵逾浩,枝榮葉益稠。
湘蜀張氏:朝鶴忠龍秀(清朝為朝學忠秀夢),輔遂臣必發,福顯永良才,時大友之天,錫爵文明起,賜祿華映先,千年宏聖道,萬世富崇原,家聲綿祖澤,懿得復仙元。
(南軒後裔)
湘蜀雲貴張氏:雲從龍化運維新,金鑒增光太平升,登得家基名譽遠,青錢萬選輝先聲。或:化功昌(或行啟)景運,金鑒乘時新,詩禮光先澤,青錢邦國珍。(南軒後裔)
湘蜀張氏:德谷應彰友本文,天廷萬世國維京(或:天萬元國京大學),光宗思繼述,開胤啟良賢,仁孝承先志,倫正祚永昌。(南軒後裔)
湘蜀張氏:時希國定正,士大化世隆,才鴻宜高選,上邦聲名達,繩武貽謀遠,祖功宗德長。或尊祖貽謀遠,齊家世澤長,繼興傳達孝,敦睦發奇祥。(南軒後裔)
汝城秀水張氏:承宣溥守隆召景明志元克應德本尚存永家茂盛文獻朝欽孝行丕著世胄芳聲時來運亨賢俊篤生增光先烈端在積誠體全用達顯揚玉京心同氣合佐佑功成遠繼宗盟立意良深敦詩秉禮由義居仁振拔有日謀猷孔新維祈仲季福履昌榮。
四川
蜀湘張氏:(老字輩)國正天心順,中邦頌治興(或萬芳慶治平),居家安質實,素履守貞誠,裕後垂芳范,光前有懿行,賢良綿世澤,金鑒復鳴盛。居廣漢、中江、武勝、宜賓、瀘州、邵陽等地(南軒後裔)。
廣安張氏:維佑世朝文,洪遠百代榮,紹宗開明順,福祿永康平
廣安悅來鎮廖家溝張氏,入川始祖:張希旦。字輩:時希國定正,士大化世隆,才鴻宜高選,上邦聲名達,純武貽謀遠,祖功宗德長。(南軒後裔)
四川崇州市三江鎮皂角村紅廟子張氏:奉天君令,應運子開。福善光德,壽嗣永忠。先祖自清初「湖廣填四川"來蜀。
岳池縣雨台村,水桶廟村,北城鄉
安岳縣 永清張氏:仕維正萬文,世孝(代)在朝廷(名),忠臣仁義本,忠德顯明倫
前20個字:子才鸞起金 經應鼎樞人 學成先聖道 世代遠傳名
後20個字:作述崇文治 循良著德馨 敦宗邦國重 錫福顯朝廷
岳池坪灘鎮芭蕉灣村張家壩:盛邦化日長,實學秀成良,明道思先德,宏運克有光
青川縣茶壩鄉興龍村張氏字輩:文藝家升遠,才德陽邦國。
川東北張氏字輩:廷延著立際占亨應國瑞啟仁文光前代裕後昆尊遠益世常興
廣安張氏(湖南寧遠遷入)字輩:文廷天遇時 尚正世有之,九錫顯其昌,繼承在嗣光,克紹純宗祖,永大可呈祥。
渠縣兔鄉群康村張氏字輩:越朝有先顯禺萬,大印正文元明善,福壽光華照乾輝,永遠克昌可紹清。渠縣縣志可查。支祖:張越。
顧縣鎮張氏字輩:文應光宗國,士正天心順,官清大學永
武勝縣飛龍鎮黃連壩張氏(清初由湖南邵陽遷入),入川始祖:張才睿。字輩:(前二十代)汝如思志祖,本仕文添才,永遠承光烈,世守繼鼎台。(後三十代)先朝賢哲聖,輔國表奇功,廣德兆民化,弘儒萬代宗,清雲(明良)慶會合,泰運復開通。(南軒後裔)
武勝縣烈面鎮西關鄉七村五香廟張氏祠堂字輩(據說湖南張家界遷入):天子萬國榮,朝廷舉俊英,先澤光遠大,世界永楊明。
川湘張氏:汝如思志祖,本仕文添才,永遠承光列,世澤登帝台,正啟儒大宗,惟仁德厚從,富貴興清朝,萬國友再朋。(南軒後裔)
四川宜賓牛青山張氏:覲文宗子明 ,祖興如朝國<廷>, 一啟大自宏, 永德盛芳榮, 有志承仕道 ,必先正其心(張覲遠後裔.一伏祖次子啟禮公生五子:大貴<即大成也>、大美、大學、 大用 、大勝,大貴和大勝均未入川也。牛青山一支的上川始祖---張大美)
貴州
畢節市張氏:華從金才啟,世有玉枝葉。
山東
濟南市天橋區(原齊河縣)桑梓店鎮張王堂村張氏族譜:清朝中期自棗強遷至齊河以東25里張家莊,中華民國二十八年歲次乙卯孟春續刊,自十二世起依次為:逢曰其景學 樹德傳家永 瑞光照宗明 洪輸繼海清 國憲保文華 中興養吉慶,望後世以此輩分續之
棗庄市台兒庄區鄭庄村/張樓村張姓輩分:方/(音)宜/(音)純(音)兆/裕/言/體/均/成/心(音)
龍口(黃縣)張氏族譜 (清)張允選等修。清光緒十三年(1887)刊本,四冊,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龍口市鄉城鄉東村藏。字行輩分是:基業可久 名望常昭 衍慶為志 肇錫永超。
濟寧微山縣留庄鎮北湖村張氏字輩:相景永興寶,開貴玉希賢(晨興張氏)
日照莒縣棋山鎮張家管庄村、茅埠村、埠南頭村字輩:維洪司韶世,文廣奎寶紀,正宗永培遠,學成鳳友際。
鄒平縣檯子鎮大張村:敬成會海,中憲榮光,端根清源,安受乾坤之鴻福。
齊河縣梯門村張氏字輩:令之允傳方聖,永懷修世德。支祖:張子岩
濟寧市任城區唐口大張庄村部分字輩:興毓(玉)傳繼廣,昭憲慶繁祥
泰安市肥城張氏部分字輩:同學敬道美嘉修 明平正光華
老城鎮百尺彈子山張氏字輩(20輩):錫淑相炳堂 欽衍業照培 金泰東熙增 鈞衡保煥基
東平縣單樓、稻屯、張庄、下套、曹營張氏部分字輩:鏡淑型格燦,銓法增懋秋
省鄆城縣黃崗村張姓張氏部分字輩:起士文朋有養廷逢志廣登永金繼元心進瑞善修鴻玉雲兆龍守海景中效清德慶如安(或耀誠思國際安)
大塢鎮大塢張氏部分字輩:學尚廣崇肇(兆)裕(玉)光明貽(宜)本禮念永保慶成
平陰縣洪範池鎮南張村:方祥瑞可化,九文明子書,玉全廣金貴,修德多鴻福,學正傳萬世,凌雲逄新篤,守成敬宗憲,履一信作樹。
平陰縣李溝大荊山村張氏部分字輩:天立志現召傳尚元乃齊邦正
鄒城市鞏庄村張氏字輩:(原本)川元憲成業,(後續)得祥理智信
臨沭縣西後澇枝村張氏字輩:順、永、興、成、計、春、洪、軍、茂、光
臨朐縣 張遠德(江西吉安府豐縣人)明弘治到臨朐,三支:臨朐孔家莊、沂水胡庄、臨朐大山。
忠恕堂:繼仿* 秉 *化汝於宗景克善作樹傳承瑞良玉慶洪澤(菏澤市巨野縣老張庄村)
東明縣東黑崗張氏:青萬全軍紅治邦毅守誠
泗水縣柘溝鎮東馬村張氏:三應其萬廷,賢良傳繼廣,方正衍世長,輝基承宗(當代)訓,裕典昭熙康,心自仁和培,家從孝友昌,尚需勤學問,似續慶凡祥。
泗水縣山西遷入張氏:三應其萬廷,賢良傳繼廣,方正衍世長,輝基承宗(當代)訓,裕典昭熙康,心自仁和培,家從孝友昌,尚需勤學問,似續慶凡祥。
成武縣張樓鎮張海村三石張字輩: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來,派衍清河。(清同治年及1962年重修)克大文興廣,玉佩慶景長。連進懷登殿,福建仍安定,繼世守真善,道德傳正宗。
菏澤市牡丹區大黃集鎮張海子村字輩:慶君長懷印,忠臣愛賢仁
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孫東村張氏字輩:大洪乙松美,廷*維宗介丹,兆繼慶傳文,廣永遠立毓,方振興有德,會史旭年憲陽。濟南市長清區馬山鎮大崖村張氏字輩:洪玉建兆榮,安居振丹庭。興懷傳家夢,轉單上元平。
濟南張氏字輩:士傳學汝景兆
泰安泰山區邱家店後燕家莊張氏字輩:成玉傳繼廣,兆延慶吉祥;岱嶽區道朗鎮城子寨村張氏字輩: 泰相緒恆秀士學道傳成;天平街道辦事處姜家莊張氏字輩:樹燦清士立,文勝廉登彥。此支脈由山西洪洞縣老鴰窩遷往泰安市東平縣,清朝時期姜家莊張氏始祖帶兩個兒子來泰山之南、金牛山之東的姜家林定居。「樹」字輩為定居後的第四代傳人,現已傳至「勝」字輩。寧陽縣伏山鎮張行村:士寶傳衍慶,恩熙兆瑞洪;張家堂張氏:......來化西樹漢;東疏鎮義和庄張氏:……景忠厚傳家遠
山東德州臨邑縣張家林村張氏字輩:維尚懷淑德,永承慶新傳,光明清宏化,興學立志公。山東即墨大橋張氏字輩:京永文德大,本立正道昌,詩書承聖澤,孝友振綱常。
費縣新莊鎮張家坡村現存輩分:開啟京(金、自)俊兆春(志)
山東兗州新驛鎮東二村張氏:文士堂西廣,召書慶元祥,承彥明嘉緒,振國守典長。
山東菏澤鄄城舊城鎮三合村:宗孟慶兆留,泰和通亞歐。雲騰翔萬里,華光瑞千秋。
山東聊城莘縣張寨鎮後張寨村張氏字輩:德廣傳宗永
山東滕州前村張氏字輩:敬,顯,令,宗,後,洪
東北
吉林張氏:連仕繼榮祿恩熙忠義廣啟國貴明徳永慶福成祥。(山東省登州府萊陽縣遷奉天西揚長河)
本溪張氏:富玉天廷永,修懷寶殿明。國中希鳳世,學得慶恩榮。
吉林德惠張氏:燕俊志海濤。
吉林省農安縣萬順鄉光輝村張氏:文永國志興,鳳顯耀中庭。繼承敬孝義,德才佩華榮。(祖籍:河北省 順天府 寶坻縣 熱河庄? 牌路張? 有家廟。)
祖籍順天府大興縣,先遷至東北。張氏:凱兆作文聖,永昌如松柏。
肇州縣張氏,祖籍山東,光緒十三年遷至黑龍江。字輩:文鳳兆德茂,寶新真存孝。
安徽
安徽阜陽潁泉區大鹿村張姓族譜:維文忠賀慶,宗朝建家邦,萬春青紅傑,治國臣鳳良……
安徽安慶樅陽「連城張氏」字輩:(自11世起)永承宗德,克紹賢良,復起文士,為國之光......[3]
安徽省金寨縣麻河張氏宗祠麻河張氏字輩:啟大道,正賢良, 一經傳家,宗功世守 ,克承先訓,繼緒可久,長思祖德,齊敦孝友,尚學自立,光前裕後
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長風鄉張姓字輩:忠厚傳家 德儀輔國 勛慕益稷 道宗伊洛
安徽省桐城姥山張氏(植根堂)派行:萬志之雲永,啟世自榮昌,大德應時選,興朝必以良。[4]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岔路鎮邢樓村下元組:永遠乾坤大傳家世業長。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周集鎮洪台村,祖上是山東棗林庄,家譜是;乾大傳家永,甲地丙嚴昌,志遠德良久,仁義壽如春.
安徽省六安市單王鄉張灣村 部分字輩:賢傳玉繼開文化;
安徽省亳州市古井鎮門庄行政村張盤庄村,共六輩人:敬 廣(玉) 國 允 朝 志。
安徽省亳州市十八里鎮、十八里鎮和營村、魏崗鎮張樓寨:雲 昌 繩 祖 慶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縣老張集一帶字輩:之(奉)、如(學)、兆(懷)、宗(仁)、文(德)、南(殿、中)、修(廷、念)、九(興、家、永、克)、心(錫、金)、三(傑、立、漢)、敬(俊、建、子)、治(明)、國(全)、良(多)、相(福)、祝(民)、富(耀)、貴(友)、安(瑞)、邦(昌)、崇(振)、才(宏)、欽(圖)、開(道)、廣(遠)、尚(繼)、孝(聖)、禮(祖)、義(慶)、光(祥)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許疃鎮張圩村部分字輩:..文傳之獻孝...
安徽省碭山縣李庄鎮豐屯村、田樓村、卞樓村張氏部分字輩:山 文愛(書)國
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盛橋鎮宋壩村張氏家譜:選宗炳高厚載權申為
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區槐林鎮栗樹庄張氏家譜:祖光宗耀,科甲世傳,三文尚可,乾元雲國勝,永泰家道隆,昌敦倫崇德,天錫禎祥。
安徽安慶潛山、岳西、太湖孝友堂,明初自江西豫章遷入,始遷祖 偉和公子齋德公,衍派:齋禮百永、友文子金、德玉之大、良元會亨、英奇超卓、仕慶同登……現共二十二代。
安徽安慶潛山、岳西百忍堂,於宋元之際由江西都昌遷入,始遷祖貴一公三子華卿公,貴四公子均佐。一公房舊派:卿成仕友甫 金玉奕應昌 家文三元啟 宗瑞兆聯芳;四公房舊派:均和煙宏文 慶有儒學啟 應世舉玉嘉 傳國珍基承。新派:祖澤余福永 一本萃賢良 光榮期遠大 繼述樂延長。
安徽安慶太湖新倉茶元張姓字輩:榮懷忠孝本,聲聞裕道全,世澤發加祥,承先有俊良,詩書開甲弟,繼啟慶綿長
安徽太湖清河堂字輩:文士光學緒,德行正家邦;有志希先達,敦仁永發祥;明良思喜啟,福善定榮昌;國泰興萬世,族盛威名揚。
安徽蕭縣王寨鎮張老家(張老家祠堂)張氏輩分:毓(十四世) 克 世 永 本, 吉 夢 慶 祖 長, 學 全 功 名 顯 聖 賢, 宏 猷 傳 業 遠, 政 修 乃 清 平;毅 然 樹 勛 念;家 教 尚 樂 善 ;勤 儉 增 貢 獻 良 才 效 偉 哲;安 民 作 典 范
安徽泗州張氏字輩:成立永懷、佩玉金香、家傳萬世。
安徽宿州市埇橋區永安鎮李庄村,山前村,大許村,張字輩:天地文明,紹(志)先啟訓,甲勝永生。 安徽天長張氏字輩:盛正普世文,治國齊聚恆 堯舜天才廣,後來永茂興;
安徽天長市張氏清河堂屬於蘇州人士:主要居住在天長街道長亭村和萬壽鎮的張安村、汊河村、忠孝村,楊村鎮龍集社區。字輩:寶(保)、有、定、文、開、元、金、玉
安徽阜陽阜南縣老觀鄉張大檯子村張氏字輩(已知):金全敬廣振其開。
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廬城張氏字輩(南槐堂):河 清 海 晏 ,家 呈 祥 瑞,貴 馥 南 方,子 顯 孫 揚(部分)
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眾興鄉、民族鄉、梁園鎮張氏字輩(百忍堂):少文繼武,華國傳家,修仁樹德,府世貞幫。(合肥市瑤海區、祖籍眾興鄉張氏後人張浩丹、又名張靈國、字蘭石提供)
安徽合肥市肥東縣黃塘村張戶張氏字輩 : 志道家發宏(部分)
安徽宿州蕭縣趙庄鎮汪屯行政村三座樓自然村張氏字輩:守書元繼世
安徽肥東縣張集張氏(百忍堂)字輩: 正元德孟曾光大,應道友良盛世昌
河南
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長竹園漆林沖張氏字輩:文如世發祥,德厚永輝煌,家聲宜善守,恩澤慶延長。
河南省信陽市何寨彭家灣張氏字輩:祖 宗 恩 德 厚 綿 遠 世 澤 長 光 明 富 貴 顯 賢 才 耀 華 堂[5]
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勒馬鄉張庄張氏家乘:遜志時敏,義修厥德,允懷於茲,綿延家澤
河南省鹿邑縣城南王皮溜鎮南張樓張氏字輩:平章延士澤守令振嘉升
河南省鹿邑縣城北渦北鎮張氏字輩:中韋思正廣祖德玉善振家興
河南浮戲山張氏字輩:文布永士 俊其如辰 廣有鴻業 仁義忠信
河南商丘(歸德府)張柿園:合鳳學昌運,文耀武威興,盛景開元起,勤奮偉業成,齊心繼祖志,忠孝定作宗。
河南封丘張氏字輩:玉公之景國恩家慶
河南原陽縣陡門鄉河西張村:曰維元成玉,國正傳道明,文武一同在,帝邦永常興,中華業鼎盛,浩瀚普大統,祖榮千古繼,萬秋培傑英。
河南原陽縣韓董庄鎮大董庄村張氏字輩:自心文志天,孔會慶宗聯,倫常增光華,榮顯萬世傳,仁傑富貴賢,家聲名振遠,忠貞留後繼,先祖本有泉。
河南方城博望張氏字輩(清張玉遷居河南方城縣博望鎮,開始沿用該字輩直至現在):玉榮偉龍火,萬(慎德百書)元(春存天琴)文堂成,遠希第克中,輝邦應運廷,家和義澤豐,光明兆亞東,慶景祥齊賢,方正延河青。
河南社旗縣晉庄鎮張氏字輩:成合中文宗
【河南南陽市宛城區紅泥灣鎮柏樹墳張庄張氏】
(主要分布在魏沖、張庄,柏樹墳,燕集、啞叭庄、趙庄,張代庄等)張氏宗派:七世祖開宗族譜:克宗有大士,人舉自學成,振從弘天上,法清德永興(高祖張邦振,高祖張守祥,張魯福,張玉 )祠堂在魏沖村西(人口分布區域:1 柏樹墳村2 魏沖村3 張代庄4 大趙庄4 張庄5 燕集6 姜營7 啞巴庄8 張高庄9 小郭庄10 李八廟11 浦山12 廟後王慶13 十二里河14 馬場15 新店鄉棗庄 下王莊16橋頭鄉 窩李17石橋 西左庄 上曹營村18 河西 陳棚 李相公庄19 博望 大兆19 午陽縣西門外20 南召石門關溝21 北啞巴庄等地)
河南鄧州市劉集鎮鄭趙集村張氏字輩:景春耀先祖、清平萬世昌、
河南安陽市水冶鎮南固現村張氏字輩:元鳳思天建,萬宗德有生,金凝如寶玉,家道永平清。
河南安陽還有這樣一個關於張氏族譜的故事:
相傳我張氏自明初由山西洪桐縣老槐樹下遷來兄弟兩人,即我欽,皇二祖。按當時雖雲手足情深相偕遷來,終生相和。然其子孫理應各立其祖,各續宗。故至今與欽祖之子孫,仍同一宗派。慶吊相通,然至春秋祭祀各認其祖,蕭然兩家,傳聞我皇祖遷此,傳十餘世,其宗譜之軸冊具備,裝訂精緻,敘述清晰,無不盡善盡美。但因新中國成立,反對家族宗派,家族宗譜也隨之失散失落大半,不盡系統。
而後改革開放國家政策放鬆,對家族宗派不再干涉,我張氏後人二十二世張建普又名張二法,由於國家發展經濟政策放寬,搞起了農民企業勞動致富,因其忠厚老實,平日行善積德,廣做善事,日子過的也算稍有富餘,但日子好了,想到家譜遺失之事就夜不能寢,所以召集張氏後人各門各家之能人共同商議追續家譜之事,在權存殘譜片頁家譜的基礎上,多方調查遍訪同宗,遺憾的是十五世紀以前續不起來,十五世紀以後基本追續完善。使我張氏宗族後人知其張氏宗族和家族發展狀況,完成了一項合宗族心,滿宗族意的大事,
江蘇
江蘇省江都市大橋鎮 張氏金鑒堂,字輩:紹正學大余良丨
江蘇省泗洪縣魏營鎮二甲村張氏字輩:瑞德澤永強
江蘇省豐縣范樓秦鎮秦庄村張氏字輩:紹夫長龍繼。
江蘇省東海縣駝峰鄉張頂村.百忍堂字輩:二十世起:正道光明 欲國宣揚 祖德長久 乃服興幫
靖江張氏字輩:永言孝義,照明嗣服,肇應昌期,業宏丕績,翊宣文華,顯揚□德,啟後承先,同心敬述。
南通張氏字輩:象賢學聖,宏啟達寧
江蘇沛縣張集、張伙庄等百忍堂張氏字輩:敬尊祖訓,永守先行,忠厚傳家,百世光榮。
江蘇泗陽縣蒓鱸堂、始祖啟、發二公於己於1374年自蘇州閶門草橋來桃(桃源縣,即江蘇泗陽縣),距今600餘年,相傳24世,約千餘戶,近萬人。分布在江蘇省泗陽縣東南部、淮陰縣南部以及南京市、盱眙縣、沭陽縣、金湖縣、新沂市、連雲港等地。
江蘇省泗陽縣還有一個張姓堂號即繼善堂,字輩中有「文成業立,克正家生」等字。
廣東
廣東省紫金縣蘇區鎮張氏字輩;初福富茂榮昌勝遠。
福建
福建張氏字輩;龍章鳳譽,詩禮傳家,敦宗正學,道德啟發,克繩祖武,萬載榮華。
廣西
桂林張氏:增其心性學,器宇自溫純,積厚垂麻遠,國恩申錫頻。
孝友堂張氏:噟正世大,光明顯曜,承紹人文,永昭宗道。新增字輩:建立功言,進修德業,恢振先聲,蔚啟英哲。

C. 貴州畢節名勝古跡的詳細文字介紹(最好帶圖片)

畢節一小那裡和老行署下面一點有2個紅軍長征時在此地的作戰指揮部,是紅六軍團政治部的舊址,還有畢節的大屯土司庄園,是古時候一個當地的地主主的房子,裡面的結構和裝飾都很華麗(在當時哈),

D. 長壽之鄉七星關注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注冊

長壽之鄉七星關商標總申請量6件
其中已成功注冊0件,有5件正在申請中,無效注冊1件,0件在售中。
經八戒知識產權統計,長壽之鄉七星關還可以注冊以下商標分類:
第1類(化學制劑、肥料)
第2類(顏料油漆、染料、防腐製品)
第3類(日化用品、洗護、香料)
第4類(能源、燃料、油脂)
第6類(金屬製品、金屬建材、金屬材料)
第7類(機械設備、馬達、傳動)
第8類(手動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類(科學儀器、電子產品、安防設備)
第10類(醫療器械、醫療用品、成人用品)
第11類(照明潔具、冷熱設備、消毒凈化)
第12類(運輸工具、運載工具零部件)
第13類(軍火、煙火、個人防護噴霧)
第14類(珠寶、貴金屬、鍾表)
第15類(樂器、樂器輔助用品及配件)
第16類(紙品、辦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類(橡膠製品、絕緣隔熱隔音材料)
第18類(箱包、皮革皮具、傘具)
第19類(非金屬建築材料)
第20類(傢具、傢具部件、軟墊)
第21類(廚房器具、家用器皿、洗護用具)
第22類(繩纜、遮蓬、袋子)
第23類(紗、線、絲)
第24類(紡織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5類(服裝、鞋帽、襪子手套)
第26類(飾品、假發、紐扣拉鏈)
第27類(地毯、席墊、牆紙)
第28類(玩具、體育健身器材、釣具)
第34類(煙草、煙具)
第35類(廣告、商業管理、市場營銷)
第36類(金融事務、不動產管理、典當擔保)
第37類(建築、室內裝修、維修維護)
第38類(電信、通訊服務)
第39類(運輸倉儲、能源分配、旅行服務)
第40類(材料加工、印刷、污物處理)
第41類(教育培訓、文體活動、娛樂服務)
第42類(研發質控、IT服務、建築咨詢)
第43類(餐飲住宿、養老托兒、動物食宿)
第44類(醫療、美容、園藝)
第45類(安保法律、婚禮家政、社會服務)

E. 拜求三國時代各地州郡城池!

1 襄平 都市 幽州 幽州 位於遼東半島今遼陽市。自董卓任命公孫度為太守以來,至238年止都由公孫氏管理。

2 北平 都市 幽州 幽州 公孫瓚以此地為治所,並利用漁陽的鹽鐵之利,發展成一座商業都市。

3 薊 都市 幽州 幽州 幽州牧-劉虞的據點。劉虞採用懷柔政策,致力於此地與烏丸族間的和睦。

4 南皮 都市 冀州 冀州 渤海郡的中心都市,袁紹的據點。204年袁譚逃到此地,與曹操間發生爭戰。

5 平原 都市 冀州 冀州 連接冀州和青州、徐州方面的要地,曾受劉備、袁譚等人統治,後來曹植封侯於此地。

6 鄴 都市 冀州 冀州 冀州最富饒的都市。191年,袁紹自韓馥的手中奪取此地,204年,曹操大破審配而取代之。

7 晉陽 都市 並州 並州 黃巾之亂後,就被黑山賊張燕占據。205年,張燕歸降於曹操。

8 上黨 都市 並州 並州 張楊曾任當地太守,後來和匈奴於夫羅投靠袁紹陣營。

9 北海 都市 青州 青州 孔融曾任此地的太守,抵擋黃巾軍。而在官渡之戰前,則由袁譚統治。

10 濮陽 都市 兗州 兗州 水運及交通相當發達,深具商業、戰略價值之地。194年,曹操和呂布在這里展開激烈的殊死戰。

11 陳留 都市 兗州 兗州 此處為交通發達、人材物資集中的要地。189年,曹操從這里起兵,發布董卓的檄文。

12 下邳 都市 徐州 徐州 被泗水與沂水環繞的徐州要沖。198年,曹操利用水攻在此最終殲滅呂布。

13 小沛 都市 徐州 徐州 徐州對西方的最前線基地。在徐州爭奪戰中,呂布和劉備在此地大動干戈,曹操也加入了戰局。

14 許昌 都市 豫州 豫州 原名許。196年9月,曹操自洛陽迎獻帝遷都至此,221年1月,曹丕將此處易名為許昌。

15 汝南 都市 豫州 豫州 袁氏郡望.200年官渡作戰期間,劉備脫離袁紹,與劉辟等在此活動,襲擾曹操後方.201年,遭曹操攻陷.

16 洛陽 都市 司隸 司隸 自光武帝-劉秀由長安遷都至此後,此處便成東漢之首都,繁盛一時.220年曹丕即位,又成了魏國的首都.

17 長安 都市 雍州 雍州 高祖-劉邦在此地建立了西漢的首都。211年的渭水之戰中,馬超與曹操在此交鋒。

18 安定 都市 雍州 雍州 211年,馬超在渭水之戰中失利,敗逃至此,後受追擊,逃往冀城。

19 天水 都市 雍州 雍州 蜀漢名將-姜維的出身地。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使妙計讓姜維歸降。

20 西平 都市 涼州 涼州 涼州西部之郡。被夏侯淵所敗的韓遂逃來此地,但在215年,被麴演等人所破。

21 武威 都市 涼州 涼州 位於涼州西部。由於土豪叛亂頻繁,張既受曹丕之命,順利平定了此地的叛亂。

22 壽春 都市 揚州 揚州 逃離南陽的袁術以此地為據點。197年,袁術僭稱帝位,建都與此。

23 廬江 都市 揚州 揚州 曹操在徐州屠城時,許多百姓逃難至此。赤壁之戰後,百姓們大舉遷往江南。

24 建業 都市 揚州 揚州 原名秣陵。212年,孫權聽從張紘遺言,建都於此以抗魏軍,同年改名。

25 吳 都市 揚州 揚州 山越族的嚴白虎占據之地。196年,被孫權攻破,此後到212年之間,都是孫氏的都城。

26 會稽 都市 揚州 揚州 揚州南部的大都市。王朗曾任太守,後來被孫策鎮壓。

27 柴桑 都市 揚州 揚州 東吳的水軍基地,周瑜便是在這里訓練水軍。赤壁之戰時孫權屯駐於此,並接獲曹操『會獵江東』的書簡。

28 宛 都市 荊州 荊州 曾為張肅的據點。197年,張肅奇襲曹操,使典韋、曹昂、曹安民皆戰死。

29 新野 都市 荊州 荊州 201-208年間,劉備受劉表之邀駐兵在此,並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擔任軍師。

30 襄陽 都市 荊州 荊州 曾為劉表的據點。208年起歸屬曹操。219年,曹仁死守樊城,擋住關羽的水攻。

31 江陵 都市 荊州 荊州 劉表囤積兵糧物資的軍事基地。208年,當周瑜在這里和曹仁大戰時,中了流箭落馬。

32 江夏 都市 荊州 荊州 劉表麾下將軍黃祖曾為太守,鎮守此地。黃祖曾數度抵擋住孫策的猛攻,但在208年時戰敗而亡。
33 長沙 都市 荊州 荊州 197年,孫堅平定區星的叛亂後,便成為本地的太守,後來改由韓玄擔任。

34 武陵 都市 荊州 荊州 金旋曾任當地太守。208年,為劉備所陷。

35 桂陽 都市 荊州 荊州 趙范曾任當地太守。趙范曾企圖游說趙雲娶其嫂,但反而招惹趙雲大怒。

36 零陵 都市 荊州 荊州 劉度曾任當地太守。208年,被劉備所破。

37 西城 都市 荊州 荊州 荊州西北通往漢中的要地。220年,由於孟達投降,並入魏國的新城郡。

38 永安 都市 益州 益州 222年,在夷陵之戰大敗的劉備逃入白帝城,將之改名為永安。223年,劉備亡故於此。

39 漢中 都市 益州 益州 道教五斗米道的中心地。215年,曹操自張魯手中取得,但在219年,又遭劉備奪去。

40 梓潼 都市 益州 益州 連接漢中與成都的要沖。劉備入蜀後升格為郡,任命霍峻為太守駐守此地。

41 成都 都市 益州 益州 214年,劉備降服劉璋後,即以次為根據地。221年劉備即位,這里便成為蜀漢的首都。

42 江州 都市 益州 益州 巴郡的中心都市.226年,蜀國的中都護-李嚴鎮守於此,利用此處的水運之便,將其建設成一個強大城池.

43 建寧 都市 益州 益州 蜀國的李恢出身地。225年,李恢平定雍闓叛亂,229年就任太守,廣施善政。

44 雲南 都市 益州 益州 叛亂不斷,諸葛亮南征後才歸降蜀國,後來呂凱就任此地太守,實施統治。

45 交趾 都市 交州 交州 士燮一族為太守,在這里建立半獨立的體制。210年,孫權派遣步陟,使其並於吳國之下。

46 烏丸 異族 異族 異族 曾被稱為東胡的北方外族之地。自從丘力居自立為王後,便不時在漢境作亂。

47 羌 異族 異族 異族 擅長騎射的西方游牧民族之地。247年,姜維曾得到羌族的後援,與郭淮激烈交戰。

48 山越 異族 異族 異族 東吳視為心腹之患的南方外族之地。後來被賀齊、陸遜等人鎮壓,編入吳軍的精銳部隊。

49 南蠻 異族 異族 異族 占據南中的南方外族之地。叛亂不斷,但在225年被諸葛亮鎮壓。

50 帶方 港 幽州 襄平 204年,公孫康自樂浪郡分割而成。237年,倭女王-俾彌呼派遣難升米到達此地,以向魏國朝貢。

51 樂浪 幽州 襄平 漢武帝設於朝鮮半島的4郡之一,是和漢倭奴國王交流的關口。

52 丸都 幽州 襄平 209年,高句麗建都於此,後來幽州刺史-毋丘儉討伐高句麗王-位宮,丸都也遭破壞。

53 昌黎 幽州 襄平 282年,司馬炎在位時,鮮卑族的慕容涉歸曾進犯此地。

54 安平 港 幽州 襄平 有高句麗血統的小水貊在此建國,出產人稱貊弓的良弓。

55 柳城 幽州 北平 207年,曹操追擊袁熙、袁尚兄弟時,以此地為據點和烏丸作戰。

56 易京 幽州 北平 公孫瓚為了與袁紹決戰而在此建造樂城寨。後來袁紹軍挖掘地道破之,公孫瓚自縊而死。

57 漁陽 幽州 薊 公孫瓚鎮壓鮮卑,以白馬將軍名振於此。187年,烏丸的丘力居等人在這里舉兵作亂。

58 代縣 幽州 薊 281年,烏丸族在這里發動叛亂,但被曹彰與田豫平定。

59 涿縣 幽州 薊 隸屬幽州南部,劉備與張飛的出身地。也是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之所在。

60 河間 冀州 南皮 魏國名將張郃的出身地。袁譚在和曹操結盟後,追擊失去冀州的袁尚,並奪取此地。

61 樂陵 港 冀州 南皮 244年,曹操與趙姬之子曹茂受封為樂陵王,並領有此地。

62 界橋 冀州 南皮 192年,袁紹與公孫瓚為奪取冀州,在此展開大戰。當時,袁紹軍的麴義在此大破公孫瓚的白馬陣。

63 清河 冀州 平原 曹操與劉夫人在此地生下清河長公主,日後並許配給夏侯茂為妻。

64 安德 港 冀州 平原 魏國劉長仁被任為此地的縣長。

65 頓丘 冀州 平原 176年,曹操自洛陽北部尉升任為這里的縣令。

66 高唐 港 冀州 平原 黃巾之亂後,劉備辭去安喜縣尉、下密縣丞之職,赴任此地的縣長。

67 巨鹿 冀州 鄴 張角的出身地,成為太平道的據點而盛極一時。後成為黃巾之亂的起點。
68 常山 冀州 鄴 趙雲的出身地,這個地名也被引用於《孫子》九地篇的『常山之蛇』中。

69 白馬 港 冀州 鄴 黃河渡口。200年,在此地發生樂袁紹與曹操的官渡之戰的前哨戰。此地也因關羽斬猛將顏良而聞名。

70 雁門 並州 晉陽 魏國名將張遼的出身地,也是戰國時代趙國名將李牧大破匈奴之地。

71 太原 並州 晉陽 為東漢司徒王允等祁州名門王氏一族的郡望。

72 襄坦 並州 晉陽 此處的五陰山,是對晉陽的天然屏障。古跡交多,常發現春秋戰國時期的貨幣。

73 西河 並州 上黨 韓暹、胡才、李樂等黃巾余黨所佔據,人稱『白波賊』。內有知名的白波谷。

74 壺關 關 並州 上黨 正確名為壺口關.205年,袁紹侄子高幹舉兵於此,遭到曹操軍的樂進、李典等人的牽制,一年後被曹操攻破.

75 長子 並州 上黨 春秋戰國時期,趙韓兩國的必爭要地。古跡多,常有春秋戰國的貨幣出土。

76 東萊 港 青州 北海 東吳勇將太史慈的出身地。

77 即墨 青州 北海 曹操討伐徐州時,曹仁率領騎兵在此大敗陶謙軍。

78 臨淄 港 青州 北海 曹植受封公爵時的屬地,也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首都。

79 東武 港 青州 北海 198年,曹操破呂布,把琅琊、北海、東武並為城陽郡,以此地為郡治。

80 東阿 港 兗州 濮陽 194年,曹操征伐陶謙時,被呂布奪取了兗州,唯荀彧和程昱固守鄄城、東阿、范。

81 東平 兗州 濮陽 青州黃巾賊即由此流入兗州,後來身為州牧的曹操奉命前往鎮壓。

82 泰山 兗州 濮陽 五嶽之首,為中國名山的代表。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等皆在此舉行封禪之禮。泰山郡因山得名。

83 定陶 兗州 陳留 曹操與呂布為了爭奪兗州的決戰地點。後來呂布戰敗,逃往徐州。

84 任城 兗州 陳留 222年,曹操的三子-曹彰受封任城王。

85 廣陵 港 徐州 下邳 199年,孫策曾帶兵侵入,但被太守陳登擊退。

86 琅琊 徐州 下邳 諸葛氏一族的出身地,秦始皇曾在這里遙望蓬萊。

87 淮陰 徐州 下邳 劉備任徐州牧時,與袁術發生沖突之地。當時張飛與曹豹不睦,使徐州被呂布奪去。

88 彭城 徐州 小沛 曹操攻打陶謙時,曾屠殺此地的百姓。這里是當初劉項爭天下時,項羽的首都。

89 中牟 豫州 許昌 陳宮曾為此地縣令,並擒獲暗殺董卓失敗後逃亡的曹操,但感於曹操的才氣,將其釋放。

90 穎川 豫州 許昌 曹操旗下-荀彧、荀攸等智士輩出之地。

91 譙縣 豫州 汝南 曹操的出身地。曹氏一族、夏侯氏一族多數出身於此,使此地成為曹操軍團的根基所在。

92 宋縣 豫州 汝南 由春秋戰國時代的宋所統治,為晉、楚、齊多次爭戰之要地。

93 陽安 豫州 汝南 以汝南為據點的李通歸順曹操後,被任命為當地的都尉。

94 朝歌 司隸 洛陽 企圖奪取冀州的袁紹曾屯駐於此,並且降服韓馥。此地也曾是古代殷商王朝的首都。

95 河內 港 司隸 洛陽 190年,反董卓聯盟和董卓相爭的要地之一,也是司馬氏一族的出身地。

96 平陽 港 司隸 洛陽 董卓死後的紛亂中,張濟被任命為此地的侯爵。此處也是上古時代堯的首都。

97 河東 港 司隸 洛陽 關羽、徐晃的出身地。此地雖曾受白波賊及匈奴的威脅,後來曹操任命杜畿為太守,從此安定。

98 官渡 港 司隸 洛陽 200年,曹操與袁紹爭霸的官渡之戰的歷史舞台便在此.後來曹操軍偷襲烏巢而勝利.是三國三大戰場之首.

99 虎牢關 關 司隸 洛陽 洛陽至陳留之間的天下要塞。190年,反董卓聯盟與董卓相爭,呂布與劉備三兄弟在此展開大戰。

100 孟津 港 司隸 洛陽 黃河的重要渡河點之一。由於深富戰略性,為『官渡之戰』等河北爭戰的中心。

101 弘農 司隸 洛陽 遭到董卓廢黜的少帝,被任命為弘農王,流放至此地。

102 河南 司隸 洛陽 洛陽周邊21縣合稱為河南尹,相當於一個郡。河南尹也是治理此地的官名。

103 臨晉 雍州 長安 晉武帝司馬炎在位時,外戚楊駿被封為本地列候。
104 潼關 關 雍州 長安 211年,馬超為報父仇,舉兵攻打此地,曹操名曹洪與徐晃鎮守,但不敵被破。

105 商縣 雍州 長安 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宰相公孫鞅受封之地。因此公孫鞅又被稱作商鞅。

106 武關 關 雍州 長安 長安至宛之間的天下名關。董卓橫死後,在動亂中慘敗的呂布,便是由這里逃出長安。

107 郿 城塞 雍州 長安 在長安專橫暴虐的董卓,在此儲存了30年用的金銀和糧草,並築城池。

108 子午谷 雍州 長安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經進言可率領大軍穿越此谷急襲長安,但此議未被採用。

109 陳倉 雍州 安定 孔明第二次北伐時,魏國名將耗昭堅守陳倉城,擋住蜀軍的猛攻。

110 五丈原 雍州 安定 孔明第五次北伐時,壯志未酬而喪命之所。此處也是周文王和太公望初次相遇之地。

111 街亭 雍州 天水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馬謖違背孔明軍令,上山布陣,結果被魏國將軍張郃所敗。

112 段谷 雍州 天水 256年,蜀國大將軍姜維發兵攻打此地,但為魏國的陳泰、鄧艾所敗,斷送了張嶷等眾多將士的性命。

113 隴西 雍州 天水 土豪、外族頻繁作亂之地,後來由夏侯淵、郭淮等人鎮壓而平定。

114 狄道 涼州 西平 255年,矢志北伐的姜維,曾與魏國名將陳泰在此大戰。

115 金城 涼州 西平 211年,和馬超一同舉兵的韓遂被曹操打敗後,退於此地為據點,後來被夏侯淵所破。

116 令居 涼州 武威 248年,郭淮在此地鎮壓羌族的蛾遮塞、治無戴,確保了通往涼州的進軍通路。

117 張掖 涼州 武威 與武威、酒泉、敦煌合稱河西四郡,建有對抗匈奴的軍事基地。

118 酒泉 涼州 武威 西漢的驃騎將軍霍去病,將武帝所賞賜的美酒到入此地的泉水,全軍共飲,因得酒泉之名。

119 合淝 揚州 壽春 魏吳間的戰略要地,長期由張遼鎮守。233年,滿寵進言,築合淝新城。

120 烏江 港 揚州 壽春 西楚霸王項羽垓下戰敗後,自刎於此。後長江改道,確切地點無從考據。

121 石亭 揚州 廬江 228年,東吳的周魴詐降魏國,引誘曹休領魏軍通過此地,陸遜加以包圍,獲得大勝。

122 尋陽 港 揚州 廬江 魏吳前線要地,由東吳的呂蒙和黃蓋的將領把守。尋陽湖以水賊眾多而知名。

123 阜陵 港 揚州 建業 孫策在江東攻打劉繇之前,帶領孫權等一家老小,由曲阿遷移至此。

124 丹陽 揚州 建業 195年,孫策以救援丹陽太守吳景為機,脫離袁術,開始稱霸江東之業。且多出吳軍精銳。江左的老家。

125 曲阿 港 揚州 吳 孫堅死後,孫策舉家避難於此。劉繇被袁術任命去壽春,曾以此處作為據點,但後被孫策攻破。

126 章安 港 揚州 會稽 孫權之子孫奮受封為章安侯。274年,民間曾傳出孫奮將為天子的謠言。

127 始新 揚州 會稽 207年,東吳的賀齊平定此地後,和新定、休陽縣等6縣合並成為新都郡。

128 建安 揚州 會稽 265年,吳帝孫皓受了讒言,強迫徐紹的部屬移居至此。

129 九江 港 揚州 柴桑 又稱為煙水亭的水域,據說是周瑜訓練水軍之地。

130 武昌 揚州 柴桑 221年,孫權稱吳王時,以此地作為吳的核心。吳建國後,即將首都由建業遷來。

131 鄱陽 港 揚州 柴桑 該地的鄱陽湖是東吳訓練水軍的基地,也因此聞名。

132 南昌 揚州 柴桑 豫章郡治所。195年,薛禮被孫策追趕欲逃至此地,但中途被笮融所殺。

133 高昌 揚州 柴桑 廬陵郡治所在。周瑜的次子周胤犯罪,被孫權流放至此地。

134 陸口 港 揚州 柴桑 『赤壁之戰』時,孫、劉聯軍的總部所在,與長江對岸在烏林盤踞的曹操軍對峙。

135 穰縣 荊州 宛 198年,曹操與張綉在此爭戰,曹操撤退時設伏,擊退張綉、劉表的追兵.敗後,賈詡鼓勵張綉再戰,得勝而還.

136 博望 荊州 宛 孔明出山擔任軍師後不久,就在這里用計大破夏侯敦軍。

137 湖陽 港 荊州 新野 197年,曹操破劉表軍,取得此地與舞陰。

138 隆中 港 荊州 新野 諸葛亮晴耕雨讀的隱居地,受劉備『三顧茅廬』之禮,終於允諾出仕。

139 漢津 港 荊州 襄陽 『長阪之戰』中逃亡的劉備,在這里和率領艦隊前來接應的關羽會合。

140 新城 荊州 襄陽 220年,蜀漢的孟達降魏後,曹丕把上庸、房陵合並成為新城郡。

141 麥城 荊州 江陵 關羽失去荊州後的最後據點,因援軍無望,突圍被擒,父子同時遇難。

142 華容 荊州 江陵 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逃到此地時遭遇關羽的伏兵,但被關羽放行。

143 烏林 港 荊州 江陵 曹操在『赤壁之戰』時的大本營,與對岸的周瑜軍隔江相望。是三國三大戰場之次。

144 宜都 荊州 江陵 劉備為關羽報仇時,曾率軍攻陷此地。後來由陸遜任太守,負責治理荊州南部。

145 夷陵 荊州 江陵 222年,劉備發兵東進,在此地被名將陸遜火攻連營,史稱『夷陵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場之末。

146 江津 港 荊州 江陵 江陵之南,長江渡口。與南岸的公安隔江相望。

147 公安 港 荊州 江陵 原名油江口,『赤壁之戰』後劉備改其為公安,以此為據點治理荊州。

148 安陸 荊州 江夏 236年,陸遜命令周峻等人攻擊魏國,取得此地。

149 夏口 港 荊州 江夏 劉備從『長阪之戰』逃出後的落腳點。他曾在這里同魯肅商討孫、劉聯盟的事宜。

150 汨羅 荊州 長沙 春秋戰國時代楚人屈原投江之地。

151 衡陽 荊州 武陵 近臨南嶽衡山。衡山上供奉水神。

152 魏興 荊州 西城 孔明死後,蔣琬曾進言自漢中取水路攻打魏興、上庸,未被採納。

153 上庸 港 荊州 西城 劉備即位漢中王後,曾令劉封與孟達攻下此地。後來關羽在麥城困守,向劉封等人求援遭拒。

154 安陽 港 荊州 西城 連接漢中至西城,交通要道。漢水從益州自此進入荊州。

155 巫縣 港 益州 永安 劉備平定江南時,命向朗治理巫縣和夷陵。後並入上庸郡。

156陽平關 關 益州 漢中 防衛漢中的天然要塞.先後曹操與張魯、曹操與劉備、姜維與鍾會之間發生過多次爭奪戰.山上有張衛修築的城寨。

157 定軍山 益州 漢中 219年 曹操和劉備爭奪漢中,黃忠陣斬曹操主將夏侯淵,取得極大優勢。

158 武都 益州 漢中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時,曾派遣陳式至此,以保蜀國的領土。

159 沓中 益州 漢中 262年,被鄧艾擊敗的姜維駐扎此地修整。翌年,姜維得知魏軍入蜀,即由此出發前往救援。

160 陰平 益州 漢中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時,曾派遣陳式至此,以保蜀國的領土。

161 白水 益州 梓潼 漢中至梓潼之間的天然要沖。

162 葭萌關 關 益州 梓潼 漢中至梓潼之間的要塞。劉備軍的霍峻曾以800精兵,在此擊退劉璋的1萬大軍。

163 劍閣 關 益州 梓潼 漢中至梓潼之間的要塞。263年,姜維死守此地,抵擋魏國鍾會的猛攻。

164 漢壽 益州 梓潼 為費禕和姜維等蜀國大將的駐在地。253年,費禕遭魏國降將郭循刺殺身亡。

165 巴西 益州 梓潼 入川後,張飛任巴西太守,領兵駐扎於此。

166 漢昌 益州 梓潼 蜀漢的馬忠赴任於此。

167 江油 益州 梓潼 蜀漢的馬邈鎮守此地。鄧艾率領魏軍進犯時,馬邈隨即投降,並為魏軍向導入蜀。

168 廣柔 益州 梓潼 傳說是古代大禹的出生地。由於神聖不可侵犯,連外族都不敢入內。

169 綿竹 益州 成都 守護成都的門戶。263年,蜀將諸葛瞻在此迎擊鄧艾,錯失戰機,全軍覆沒。

170 都安 益州 成都 此地有由著名水利灌溉系統都安堰(宋後稱都江堰)。諸葛亮曾指此處為蜀國農業的命脈。

171 涪水關 關 益州 成都 蜀國東方要地。劉備決定與劉璋開戰後,首先殺了守關的楊懷和高沛,才開始攻打成都.

172 峨眉 益州 成都 位於成都西南方的靈峰。愚弄曹操的方士左慈,就是在此地得到《遁甲天書》

173 廣漢 益州 成都 蜀國要地。由於土地豐饒,皆由德高望重之人為太守。呂義、鄧芝皆歷任過。

174 臨江 益州 江州 吳國名將甘寧的出身地。

175 江陽 益州 江州 自荊州入川時,水路要道。蜀漢張翼年輕時曾任此地縣令。

176 朱提 益州 建寧 當南蠻叛亂之心漸起時,蜀將鄧方受任為此地太守,後由李豐繼任。

177 且蘭 益州 建寧 223年,朱褒從此地發動叛亂。225年被馬忠征討而失敗。

178 宛溫 益州 建寧 興古郡的中心都市。蠻族的叛亂頻繁,後來由張嶷平定。

179 台登 益州 雲南 盛產鹽、鐵、漆等物品。張嶷征討蠻族後,鹽鐵之利便歸蜀國所有。

180 永昌 益州 雲南 位於益州東南部的郡。孟獲叛亂時,呂凱和王伉率軍抵抗,堅持到諸葛亮前來。

181 南海 交州 交趾 279年,發動叛變的郭馬殺了南海太守劉略,並驅逐廣州刺史徐旗。

182 蒼梧 交州 交趾 208年,被趕出新野的劉備意欲投靠蒼梧守將吳巨,但被魯肅勸阻,於是劉備與孫權結盟。

183 合浦 交州 交趾 合浦太守修允的私兵隊長郭馬,在279年發起叛亂。這場叛亂也製造了晉滅吳的契機。

184 烏鼠山 羌 羌 渭水的水源所在。因此,在211年曹操和馬超的爭戰中,此地也成為攻防要地。

185 南城 山越 山越 《世說新語》的作者,臨川王劉義慶的出身地。

F. 畢節市七星關區有多少個鄉鎮

8個鄉和27個鎮。畢節七星關區因貴州歷史名關七星關而得名,建置沿革源遠流長。七星關區畢節之名,始於元代,歷史上曾是歷代郡、府、路、司、衛、道、署所在地。其地勢西高東低,自然景觀神奇秀麗,還是「中國避暑名城」、「貴州長壽之鄉」。

G. 七星關區海拔

七星關區境內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1511米。

七星關區地處滇東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過渡的傾斜地帶,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呈階梯狀逐漸下降,平均海拔1511米,最高處烏箐梁子海拔2217米,最低處赤水河谷里匡岩海拔470米。

七星關區屬中山地貌類型,東北部山地與溝壑交錯,地勢陡峭;中部屬中山山地和河谷平地;西部屬中山和高中山及谷地。

七星關區中部的市西街道以石灰岩、紫沙頁岩、中山岩為地質特徵,東有龍盤山,南有虎距山,西有靈峰山,北有文筆山,最高海拔1817米,最低海拔1472米。

(7)七星關長壽擴展閱讀:

七星關區是貴州省畢節市轄區,畢節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運輸物流中心,川滇黔渝結合部區域性中心城市,西南地區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物資集散地和商貿物流中心,國家重要的新型工業、特色農業和旅遊業基地。

七星關區因貴州歷史名關七星關而得名,建置沿革源遠流長。七星關區畢節之名,始於元代,歷史上曾是歷代郡、府、路、司、衛、道、署所在地。地勢西高東低,自然景觀神奇秀麗。

年均氣溫12.8℃,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森林覆蓋率達51.73%,大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准,生活飲用水達到國家規定的GB/T5750-2005標准,是「中國避暑名城」、「中國最佳綠色宜居城市」、「貴州長壽之鄉」。

H. 三國時期各個州的險要之地

曹魏鄴城

東漢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擊破袁紹以後營建的鄴城的遺址,在今河北臨漳縣城西南17.5公里。由於漳河歷年泛濫,地面遺跡已極稀少,著名的銅雀三台尚存二台殘跡,城垣已盪然無存。
鄴城東西3.5公里,南北2.5公里,城內以一條東西橫街將城劃分為南北兩區,北區地勢較高,其中部建宮和衙署,西部置苑,西北城隅高聳著冰 ,銅雀台、金虎台,是為軍事需要而建的瞭望制高點。南區主要是居民區,有長壽、吉陽、永平、思忠四里,其中安置了當時強制集中的各地勞動人民和投奔曹操的強宗巨豪,以及他們的部曲。
鄴城在我國都城史具有借時代意義,它將宮苑集中於城區北部,居民區放在城區南部,為以後歷代都城所繼承,開創了一種嶄新的城市布局。鄴城西北設置三台,魏晉洛陽城也仿此在西北隅設置金庸城。

曹魏洛陽城

曹魏洛陽城在今洛陽市東15公里處,由曹丕於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在東漢洛陽城基礎上修建而城。南北成長方形,東、西、北三面城垣各有幾處曲折,保存狀況較好,南城垣因洛河北移被毀,西城垣殘長4290、寬約20米,北垣全長3700,寬約25-30米,東垣殘長3895,寬約14米。南垣長度以東西垣的間距計算約2460米,城垣周長約14345米。
西、北、東垣共計城門12座,其中西垣3座。從南到北依次為廣陽門、西明門、閭闔門;北垣二座,從西至東依次為大夏門、廣莫門;東垣3座。從北至南依次為建春門,東陽門、清明門;據文獻記載,南垣應有4門,自東至西依次為開陽門、平昌門、宣陽門、津陽門。
城西北隅仿鄴城三台建金庸城,為軍事防禦設施。洛陽城仿鄴城的設計,將宮城集中於城內中部以北,將官署、居民區置於城區南部。城南設立國學、明堂、靈台、此靈台為東漢時所建,魏晉沿用,漢晉靈台遺址是我國發現的最早一座天文觀測台遺跡,距今已有1900多年。

孫吳武昌城

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孫權始都武昌,在今湖北鄂城縣以東一帶。俗稱吳王城。城略作方形,邊長0.75公里,南壁和東壁的南段保存較好,城基寬十餘米,殘存最高處達4米。城內北部原似建有子城,為孫吳武昌宮所在。城西有郭城遺跡。再西為武昌的港口樊口。城南發現有古代冶鐵遺址。武昌城北枕大江,西屏西山,南阻樊山和洋瀾湖,東南隅有鳳凰台高地,形勢險要,又有良港、鐵冶,是控制長江中游的一個軍事重鎮。

孫吳建業城

吳黃龍元年(公元229年)遷都建業,遺址在今南京玄武湖南岸。文獻記載「建業都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建實錄》卷2)。孫吳建業城址現已消失。

七星關:今貴州畢節西南七星山上,傳諸葛亮祭旗處。
九江郡:治壽春。轄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區,魏改淮南郡。
下邳:國名(國與郡級別性質一樣,國的行政首腦稱相)治所在今江蘇睢寧西北,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
上郡:治所在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
上黨郡:治所在壺關,轄晉東南。
上庸郡:漢末始置,治所在上庸,在今湖北竹山西南。
山陽縣:今河南焦作東,漢獻帝被廢為山陽公即此地。
山陽郡:山東金鄉西北。
廣陵郡:治所在今揚州西北,當時屬於徐州管轄。
小沛:即沛縣的別稱。
義陽郡:湖北棗陽東南。
子午道:從長安東南的杜陵穿秦嶺到漢中的通道,南口在今安康。
天水郡:治所在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東漢時曾叫漢陽郡,魏又改為天水。
五原郡:治所為九原,在今內蒙包頭西北,呂布為五原人。
五丈原:在今陝西歧山南,斜谷口西。
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即今太原市西南。
中山:漢時郡、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
長坂:在今湖北當陽東北。
長沙郡:當時治所在臨湘,即今湖南臨湘。
烏林:孫劉破曹處,今湖北洪湖縣東南,長江北岸的烏林磯。
巴東郡:漢末劉璋設,治魚復,即今四川奉節東。
巴郡:原來的巴郡在劉璋時被一分為三,分巴東、巴西和巴郡,巴西治閬中(今閬中),巴郡治江州(今重慶)
左馮翊:漢時將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稱三輔,即把京師附近地區歸三個地方官分別管理。左馮翊、右扶風既是官名,也是行政區名。魏改馮翊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
右扶風:見上條。魏改扶風郡,治槐里,今陝西興平東南。
右北平:治平剛,在今遼寧凌源西南。公孫瓚曾領此郡。
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天德江北岸,為交州和交址郡治所。
平原:有時稱郡有時改國,治所均在今平原縣西南。
東平國:治無鹽,即今山東東平。
東郡:轄魯西和豫東北,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
東莞郡:漢末設,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北。
東海郡:治郯(今山東郯城北),陶謙時為徐州治所在郯,後遷到彭城。
北地郡: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
北海郡:有時稱國,治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
盧龍塞:即今河北喜峰口。
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西南。
白馬:在今河北滑縣,當時在黃河南岸,與北岸黎陽津相對。
白帝城:在四川奉節白帝山上,是東漢處公孫述建,他自以為是白帝,故命名。
漢中郡,治南鄭(今陝西漢中東)。
永昌郡:轄今雲南大理及哀牢山以西,治不韋,即今雲南保山東北。
弘農郡:治弘農縣,即舊函谷關地,在今河南靈寶北。轄黃河以南,宜陽以西。
遼東郡:治襄平,即今遼陽。
遼西郡:治陽樂,即今遼寧義縣西。
西縣: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屯兵處,在今甘肅天水西南。
西河郡:漢時西河郡轄今內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地區。治茲氏,即今汾陽。
揚州:漢揚州包括江蘇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國時魏、吳各有揚州,吳揚州治建業,魏揚州治壽春。
夷陵:在今湖北宜昌東南。吳後改西陵,晉又改夷陵。
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
延津:今河南延津,當時在黃河以南。從延津東北至滑縣的渡口,也統稱延津。
合浦郡:治合浦,在今廣西合浦東北。
會稽郡:治三陰,即今紹興,轄浙江的錢塘江以南和福建。後吳又增設臨海、建安等郡,轄地縮小。
交州:東漢交州治番禺,即今廣州,轄今兩廣及越南北部。吳分交州為交州和廣州,廣州治番禺,交州治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交州轄今越南北部和兩廣的雷州半島和欽州地區。
齊郡:治臨淄(在今山東臨淄)。
朱崖郡:孫吳時設置,治徐聞,在今雷州半島的徐聞縣西,稱海南島為朱崖洲。
並州:東漢和魏治晉陽,轄今山西大部以及內蒙、河北各一部。
米倉道:從漢中沿著濂水穀道和巴江穀道到四川巴中的道路。
江夏郡:漢時治安陸(今湖北雲夢),轄今河南、湖北各一部,三國時魏吳各有江夏,魏在上旭(今雲夢西南),吳在武昌(今鄂城)。
江州:即今重慶嘉陵江北岸。
汜水關:在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也就是虎牢關,演義里把一個關兩個稱呼誤以為兩個關。
汝南郡:治上蔡,即今上蔡西北。
安定郡:治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北。
祁山:在今甘肅禮縣東北。
陽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南古董灘附近。
陽平關:漢陽平關在今陝西勉縣白馬河與漢水交接處,蜀漢的陽平關在在漢陽平關南,今寧強西北。
陰平郡:曹操時設立,治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後被蜀漢佔有。鄧艾滅蜀時經過的陰平道是指從今文縣穿越岷山山脈,經過四川平武、江油到成都的道路。
麥城:今湖

閱讀全文

與七星關長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人血栓治療 瀏覽:415
廣州老年大學2019年春季招生 瀏覽:840
50歲了生孩子怎麼還出奶啊 瀏覽:551
南沙養老院招聘信息 瀏覽:253
東營美年大體檢怎麼樣 瀏覽:408
2017年安徽退休養老金調整 瀏覽:27
慈鉻體檢中心國內有多少家 瀏覽:260
東莞老年大學設計單位 瀏覽:647
徐州結婚女方要給男方父母買什麼 瀏覽:569
老年大學二胡班科班 瀏覽:481
你認為哪個地方適合養老 瀏覽:162
重陽節在秋季的什麼秋 瀏覽:789
農村父母墓碑格式怎麼寫 瀏覽:78
孝敬長輩感想100 瀏覽:986
老年人突然排不出尿怎麼辦 瀏覽:618
現在有錢就是孝順沒錢就是不孝 瀏覽:490
對重陽節的印象 瀏覽:748
子女該如何養贍養老人 瀏覽:291
關於孝敬母親的故事短的 瀏覽:778
老年人腰傷了吃核桃 瀏覽: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