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鄭州到萬縣的高鐵經過南陽哪些地方
鄭萬高鐵的站點為:鄭州東站、鄭州南站、長葛站、禹州站、郟縣站、平頂山西站、方城站、南陽南站、鄧州東站、襄陽東津站、南漳站、保康站、興山站、巴東站、重慶北站、長壽北站、墊江站、梁平南站、萬州北站、雲陽站、奉節站、巫山站。
② 中國人均壽命最長的城市
中國人均壽命最長的是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
郟縣地處河南省中原腹地,背依劉山,面臨汝水,總面積737平方公里,人口63萬。在河南省108個縣(市)中,郟縣的經濟實力排名並不靠前,然而該縣的人均壽命卻在河南省名列前茅。
經調查:截止2015年12月份,郟縣存活百歲以上老人共69人,比例達到10.9/10萬,其中年齡最長者達114歲;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9.45歲,遠高於河南省人均預期壽命74歲;80歲及以上老年人占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為19.7%。
(2)長壽郟縣擴展閱讀
郟縣姚庄回族鄉,是一座人口不足萬人的民族小鄉鎮,然而其發展成績卻在郟縣境內格外突出,並獲得多項稱號——國家級生態鄉鎮、衛生鄉鎮、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中原特色飲食文化之鄉。
平頂山市最高齡的、現年114歲的張學禮老人正是居住在該鄉的小張庄村。據老人子女介紹,老人性格開朗,飲食健康,日日飲茶。茶,早已是張學禮人生中的重要內容,更是整個姚庄鄉乃至整個郟縣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③ 中國十大長壽之鄉是
第一屆長壽之鄉有:麻陽苗族自治縣、彭山縣、永福縣、佛山三水區、鍾祥市、都江堰回市、如皋市、夏答邑縣、巴馬瑤族自治縣、萊州市。
中國長壽之鄉是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評選認定的稱號。自2007年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創造性地制定了一套認定長壽之鄉的中國標准,以科學方法評估認定長壽之鄉以來,巴馬縣、澄邁縣、如皋市、文登市、都江堰市等76個地區獲得「長壽之鄉」稱號。
(3)長壽郟縣擴展閱讀:
巴馬瑤族自治縣,被譽為「世界長壽之鄉·中國人瑞聖地」,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位於廣西西北部,自西向南至北與百色市凌雲縣、右江區、田陽區、田東縣、平果市、本市大化瑤族自治縣、東蘭縣、鳳山縣等市縣區毗鄰。
彭山是中華壽星始祖彭祖的主要生棲地,素有「長壽之鄉」的美譽。是全國唯一一個經多學科專家論證的「中國長壽之鄉」。彭山區是四川省眉山市市轄區,古稱武陽。彭山幅員面積465.32平方公里,轄5個街道、3個鎮,2017年常住人口32.01萬。
④ 關羽一家的故事及圖片
關羽(160-220),漢族。生於東漢桓帝延熹三年,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良人(今山西運城市)。一直是歷來民間崇祀的對象,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前將軍,漢壽亭侯,軍事家。死後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為關聖帝君,佛教稱為伽藍菩薩,尊稱為「關公」。三國時期蜀國名將。被後來的統治者崇為「武聖」,與號為「文聖」的孔子齊名。後人有詩稱贊關羽: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軍事家和戰略家。此外,關羽還被台灣同胞視為恩主神。
關平,原為冀州關家莊莊主關定之子,關羽過五關時被收為義子,從此作為關羽副將,隨關羽南征北戰,屢立功勞,逐漸成長為一員大將,曾與龐德戰平。關羽敗走麥城之際,關平跟隨,一同被捕,遭孫權殺害。
「關平」,河北關定之子,在關羽拜別曹操,過五關斬六將,護送二嫂投奔兄長劉備時,曾借居於關定家中,並收養了關定學武的次子為其義子,此後關平便隨關羽征戰四方。
關索,關羽的三子,三國演義第87回登場。關索自荊州失陷後,逃難在鮑家莊養病,傷勢痊癒之後入蜀,正趕上丞相諸葛亮南征,被拜為前部先鋒,一同南征,屢立戰功。
關索雖然歷史上沒有記載,但是很多民間傳說都提到了關索,水滸傳中的好漢楊雄的綽號也叫做「病關索」。關於關索的其他內容,請參閱詞條「關索戲」。
關鳳,關羽之女,孫權曾為長子孫登求婚,遭關羽所拒,並辱罵來使。
關興,字安國。關羽之子,於關羽死後繼承爵位。關興從小就有好名聲,丞相諸葛亮十分器重他。關興弱冠後就當上了侍中、中監軍,幾年後病逝。蜀漢龍驤將軍,關羽的次子。關興原隨父關羽在荊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水淹七軍後,關興前往漢中報喜。後
⑤ 湖北省荊門市麻城工業園楚嶺大道6號做哪路公交車
我荊門。 。
湖北荊門大嗎?絕對不能說的嗎?
生活水平?大致如此。
好玩嗎?與普通的,幾乎湖北省荊門市的街道是相對落後的城市的
增長的大荊門從來沒有聽說過荊門好玩的地方,我看不起我居住的城市在地圖上的事情哦點漳河鍾祥明顯陵相當。您可以同時看到湖北荊門地圖的地圖可以被發現在線荊門真的不適合旅遊的好,如果你訪問你的朋友,然後逛街運輸街,在最繁忙的街道在荊門吃晚飯好了我可以不說肯德基麥當勞公司與成都肯定沒有得到很好的哦,真的,如果你想旅行,算了吧,不要浪費這個寶貴的寒假時間! !
我說:荊門壞哦。如果您有任何疑問,問我
⑥ 郟縣餄餎面哪家最正宗
老汽車站對面那家許記餄餎面。
郟縣位於河南省中部偏西,總面積737平方公里,下轄8鎮5鄉2個街道辦事處。郟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區位優勢明顯,資源物產豐富。「四保、四鄉、三地」是郟縣的特色元素和標簽符號。
「四保」:即四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北宋大文豪蘇洵、蘇軾、蘇轍父子歸焉之地——三蘇墓和祠、全國保存最好的縣級文廟——郟縣文廟、中原地區保存最完好的紅石古寨——臨灃寨、全國保存較好的清代會館——郟縣山陝會館。
「四鄉」:即中國長壽之鄉、書法之鄉、紅牛之鄉、鐵鍋之鄉。「三地」:即全國知青文化發祥地、中國唐鈞基地、「山兒西煙」基地(常年煙葉種植面積7萬畝以上)。1955年,毛澤東主席親自為郟縣寫下光輝批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⑦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的行政區劃
汴梁路:上。金南京路總管開封府。元因之為南京路,至元二十五年(1288)更名汴梁路。
錄事司:初為警巡院,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錄事司。
開封縣:下,倚郭[城東偏]。
祥符縣:下,倚郭[城西偏]。
中牟縣:下。
原武縣:下。金屬鄭州,金末改屬延州。元初改屬府,後復改屬延州,至元九年(1272)復屬南京路。
鄢陵縣:中。
滎澤縣:下。金屬鄭州。至元二年(1265)改屬南京路。
封丘縣:中。元初自新城復徙治故城。
扶溝縣:下。
陽武縣:下。金末改屬延州。至元九年(1272)復屬南京路。
杞縣:中。元初徙治北二里黃河北岸新城。
延津縣:下。金末升延州。至元九年(1272)復降延津縣,復屬南京路。
蘭陽縣:下。金屬東明縣,金末析東明縣六鄉於舊東明城置蘭陽縣,屬曹州。至元初年改屬南京路。
通許縣:下。
尉氏縣:下。
太康縣:下。金泰康縣。元更名太康縣。
洧川縣:下。
陳留縣:下。
鄭州:下。
管城縣:下,倚郭。元初省司候司入縣。
滎陽縣:下。
汜水縣:下。
河陰縣:下。
許州:下。
長社縣:下,倚郭。
長葛縣:下。
郾城縣:下。
襄城縣:下。
臨潁縣:下。
陳州:下。
宛丘縣:下,倚郭。
西華縣:下。
商水縣:下。
南頓縣: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商水縣,延佑二年(1315)於商水鎮復置南頓縣。
項城縣: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商水縣,至大元年(1308)復置項城縣。
鈞州:下。
陽翟縣:下,倚郭。
新鄭縣:下。
密縣:下。金屬鄭州。至元二年(1265)改屬鈞州。
睢州:下。
襄邑縣:下,倚郭。
考城縣:下。
儀封縣:下。元初析東明縣於通明堡置儀封縣,改屬睢州。
柘城縣:下。
河南府路(河南路):??。金河南府屬南京路,金末升中京金昌府。元初升河南府路。
至正二十六年(1366)裁洛陽嵩縣宣慰司,[其寫尉司及嵩縣(析洛陽縣置)設立年限待考]。
錄事司:
洛陽縣:??,倚郭。
宜陽縣:下。
永寧縣:下。金屬嵩州。元改屬河南府路。
登封縣:下。
鞏縣:下。
孟津縣:下。
新安縣:??。
偃師縣:下。
芝田縣:金永安縣,金末更名。元初省入鞏縣、偃師縣,縣城為鞏縣芝田鎮。
福昌縣:金屬嵩州。元初改屬路,後省入宜陽縣。
長水縣:金屬嵩州。元省入永寧縣。
陝州:下。金屬南京路。元改屬河南府路。
陝縣:下,倚郭。
靈寶縣:下。至元三年(1266)省入陝縣,後復置靈寶縣。有虢略巡司。
閿鄉縣:下。
澠池縣:下。金屬河南府,金末升韶州。至元三年(1266)省司候司,八年(1271)復降澠池縣,改屬陝州。
湖城縣:至元二年(1265)省入閿鄉縣。
虢州:金倚郭虢略縣,屬京兆府路。至元二年(1265)改屬南京路,八年(1271)省州入虢略縣,徙治靈寶,同
年省縣入靈寶縣,以故治為虢略巡司。
朱陽縣:金屬虢州。至元八年(1271)省入靈寶縣。
南陽府:金末於南陽縣置申州。至元八年(1271)升南陽府,直屬行省,二十五年(1288)改屬汴梁路,後直屬行省。
南陽縣:下,倚郭。金屬鄧州,金末改屬申州為倚郭。有三鴉巡司。
鎮平縣:下。金末於陽管鎮置鎮平縣。
鄧州:金屬南京路。至元八年(1271)改屬南陽府。
穰縣:下,倚郭。至元二年(1265)省錄事司入縣。
內鄉縣:下。大德年間徙治渚陽鎮。
新野縣:下。元初析穰縣於新野鎮置新野縣。
淅川縣:金末置淅川縣。元初省入內鄉縣。
順陽縣:金末析穰縣於順陽鎮置順陽縣。至元二年(1265)初省入內鄉縣。
唐州:下。金屬南京路。至元八年(1271)改屬南陽府。
泌陽縣:下,倚郭。元初省入唐州,至元九年(1272)復置泌陽縣。
湖陽縣:金末省縣。元初復置縣,後至元三年(1337)省入泌陽縣。
比陽縣:後至元三年(1337)省入泌陽縣。
桐柏縣:金末省縣。元初復置縣,後至元三年(1337)省入泌陽縣。
嵩州:下。金屬南京路。至元八年(1271)改屬南陽府。
本轄:金伊陽縣,倚郭。至元三年(1266)省入嵩州。
盧氏縣:金屬虢州。至元二年(1265)改屬南京路,八年(1271)改屬南陽府,十一年(1274)改屬嵩州。
汝州:下。金屬南京路。元改屬南陽府。
梁縣:下,倚郭。
魯山縣:下。
郟縣:下。至元三年(1266)省入梁縣,後復置郟縣。
寶豐縣:至元三年(1266)省入梁縣。
裕州:下。金屬南京路。元改屬南陽府。
方城縣:下,倚郭。
葉縣:下。元初於縣置行隨州,並置昆陽縣屬隨州;至元三年(1266)州縣省入葉縣。
舞陽縣:下。至元三年(1266)省入葉縣,後復置舞陽縣。
汝寧府:金蔡州屬南京路。至元七年(1270)因之,三十年(1293)升汝寧府,直屬行省。
汝陽縣:下,倚郭。元初省,後復置汝陽縣。
上蔡縣:下。
西平縣:下。
確山縣:下。
遂平縣:下。至元七年(1270)省入汝陽縣,三十年(1293)復置遂平縣。
平輿縣:至元七年(1270)省入汝陽縣。
潁州:下。金屬南京路。至元三十年(1293)改屬汝寧府。
本轄:金汝陰縣,倚郭。至元二年(1265)與錄事司省入潁州。
太和縣:下。金泰和縣。至元二年(1265)省入州,後復置泰和縣;大德八年(1304)更名太和縣,徙今治。
沈丘縣: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州,後復置沈丘縣。
潁上縣:下。金末改屬壽州。元初復屬潁州;至元二年(1265)省入州,後復置潁上縣。
息州:下。金屬南京路。元中統三年(1262)省,四年(1263)復置息州;至元三十年(1293)改屬汝寧府。
本轄:金新息縣,倚郭。至元三年(1266)省入息州。
新蔡縣:下。至元三年(1266)省入州,後復置新蔡縣。
真陽縣:下。至元三年(1266)省入州,後復置真陽縣。
褒信縣:至元三年(1266)省入息州。
光州:宋屬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1275)歸附,屬黃蘄州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直屬湖廣行省,三十年(1293)
改屬汝寧府。
定城縣:??,倚郭。
固始縣:下。宋末徙治無常,至元十二年(1275)復徙故治。
光山縣:下。宋末縣廢,至元十二年(1275)於故治復立光山縣。
信陽州:宋屬荊湖北路,宋末兵亂地荒。至元十四年(1277)改立信陽府,十五年復降信陽州,改屬湖廣行省;二
十年(1283)徙治羅山縣,二十九年(1292)直屬河南江北行省,三十年(1293)改屬汝寧府。
羅山縣:??,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州徙治縣,為倚郭;而縣徙治西南(羅山新縣)。
信陽縣:??。宋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縣徙治羅山縣,去倚郭名目。
歸德府:金屬南京路,金亡屬宋。元初歸附,至元八年(1271)直屬行省。
睢陽縣:下,倚郭。金亡歸宋,更名宋城縣。元復更名睢陽縣。
永城縣:下。金屬亳州,金末升永州。至元二年(1265)復降永城縣,改屬歸德府。
下邑縣:下。金末改屬永州。至元二年(1265)復屬歸德府,尋省,八年(1271)復置下邑縣。
寧陵縣:下。元初改屬永州,至元二年(1265)復屬歸德府。
谷熟縣:至元二年(1265)省入睢陽縣。
酇縣:金屬亳州,金末改屬永州。至元二年(1265)省入永州。
武安州:下。金徐州屬山東西路,金末改屬南京路,金亡歸宋。元初歸附,至元二年(1265)定為下州,八年(1271)
改屬歸德府;至正八年(1348)升徐州路,十二年(1352)改屬淮南江北行省,十三年(1353)降武安州,徙治
奎山下,復屬歸德府。
本轄:金彭城縣,倚郭。至元二年(1265)與司候司省入徐州。
蕭縣: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州,十二年(1275)復置蕭縣。
永固縣:金彭城縣厥堌鎮,金末升永固縣。至元二年(1265)省入蕭縣。
宿州:中。金屬南京路,金亡歸宋。元初省,中統三年(1262)復置,至元八年(1271)改屬歸德府;至正八年
(1348)改屬徐州路,十三年(1353)復屬歸德府。
本轄:金符離縣,倚郭。至元二年(1265)與司候司省入宿州。
靈壁縣: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州,四年(1267)其地改屬泗州,十七年(1280)復置靈壁縣,復改屬宿州。
臨渙縣:至元二年(1265)省入宿州。
蘄縣:至元二年(1265)省入宿州。
邳州:下。金屬山東西路,金末改屬南京路,金亡歸宋。元初省,中統三年(1262)復置,至元八年(1271)改屬
歸德府;至正八年(1348)改屬徐州路,十三年(1353)復屬歸德府。
下邳縣:下,倚郭。元初省入邳州,至元十二年(1275)復置下邳縣。
宿遷縣:下。金末省。元初仍省入邳州,至元十二年(1275)復置宿遷縣,改屬淮安路,十五年(1278)復屬邳州。
睢寧縣:下。金末以宿遷縣古城置縣,改屬泗州。元初省入邳州,至元十二年(1275)復置睢寧縣,改屬淮安路,
十五年(1278)復屬邳州。
亳州:下。金屬南京路,金亡歸宋。憲宗二年(1252)一度屬歸德府,至元八年(1271)復屬歸德府。
譙縣:下,倚郭。
鹿邑縣:下。至元二年(1265)徙治故衛真縣。
城父縣:下。至元二年(1265)省入譙縣,後復置城父縣。
衛真縣:至元二年(1265)省入鹿邑縣。
襄陽路:下。宋襄陽府為京西南路治。至元十年(1273)歸附,十一年(1274)升襄陽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
改置襄陽府,改屬湖廣行省。
錄事司:
襄陽縣:下,倚郭。宋末兵亂廢,至元十四年(1277)復置襄陽縣。
南漳縣:下。
宜城縣:下。
谷城縣:下。
光化縣:下。宋光化軍治乾德縣,屬京西南路。元初省光化軍入縣,並更名光化縣;至元十三年(1276)改屬南
陽府,十九年(1282)改屬襄陽路。
棗陽縣:下。宋棗陽軍兼縣,仍屬隨州①。元初仍為棗陽縣,至元十四年(1277)改屬南陽府,十九年(1282)改
屬襄陽路。
鄧城縣:元初省入襄陽縣。
均州:下。宋屬京西南路。至元十二年(1275)歸附,改屬荊湖北道宣慰司,十九年(1282)復屬襄陽路。
武當縣:下,倚郭。宋末兵亂僑治無常,至元十四年(1277)定今治。
鄖縣:下。宋鄖鄉縣。兵亂僑治無常,至元十四年(1277)定今治,更名鄖縣。
上津縣:宋屬金州。中統二年(1251)省入鄖縣為上津鎮。
房州:下。宋屬京西南路。至元十二年(1275)歸附,十九年(1282)仍屬襄陽路。
房陵縣:下,倚郭。
竹山縣:下。
蘄州路:下。宋蘄州屬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1275)歸附,設淮西宣撫司,十四年(1277)升蘄州路,十八年(1281)
屬黃蘄州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直屬荊湖行省;二十九年(1292)改屬淮西道宣慰司,三十年(1293)直屬
行省;至正十二年(1354)改屬淮南江北行省。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置蘄州府。
錄事司:至元十四年(1277)置。
蘄春縣:中,倚郭。
蘄水縣:中。
廣濟縣:中。宋末兵亂徙治大江中洲。元歸附後徙故治。
黃梅縣:中。宋末兵亂僑治江中洲。元徙故治。
羅田縣:下。宋末兵亂廢縣。至元十二年(1275)復置羅田縣,大德年間徙治官渡沙。
黃州路:下。宋黃州屬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1275)歸附,十四年(1277)升黃州路;十八年(1281)為黃蘄州宣慰司
治,二十三年(1286)廢司,直屬荊湖行省;二十九年(1292)改屬淮西道宣慰司,三十年(1293)直屬行省;
至正十二年(1354)改屬淮南江北行省。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置黃州府,改屬湖廣行省。
錄事司:
黃岡縣:中,倚郭。
黃陂縣:下。宋末兵亂僑治鄂州青山鎮。元歸附後徙故治。
麻城縣:下。宋末兵亂徙治什子山。元歸附後徙故治。
廬州路:上。宋廬州為淮南西路治。至元十三年(1276)歸附,設淮西總管府,十四年(1277)升廬州路。至正二十
四年(1364)朱元璋改置廬州府。
錄事司:
合肥縣:上,倚郭。
梁縣:中。
舒城縣:中。
和州:中。宋屬淮南西路。至元十三年(1276)設鎮守萬戶府,十四年(1277)改設安撫司,十五年(1278)升和
州路,二十八年(1291)復降和州。
歷陽縣:上,倚郭。元省錄事司入縣。
含山縣:中。
烏江縣:中。
無為州:中。宋屬淮南西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無為路,二十八年(1291)復降無為州。
無為縣:上,倚郭。
廬江縣:中。
巢縣:宋末於縣置鎮巢軍。元初升鎮巢府,至元二十三年(1286)降巢州,二十八年(1291)省州入縣,縣仍屬
無為州。
六安州:下。宋屬安豐軍,宋末於縣置六安軍,屬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1275)歸附,二十二年(1285)改屬蘄黃宣
慰司,二十八年(1291)省,後復置六安州。
六安縣:中,倚郭。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屬廬州路,後復置六安州,仍為倚郭。
英山縣:中。宋末析蘄水縣置英山縣,屬蘄州。至元十五年(1278)改屬六安軍。
安豐路:下。宋安豐軍屬淮南西路。至元十四年(1287)升安豐路,十五年(1288)降安豐府,二十八年(1291)復升安
豐路。至元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改置壽春府,二十七年(1367)降壽州,改屬臨濠府。
錄事司:大德元年(1297)置。
壽春縣:中,倚郭。元統二年(1334)置准鄉臨水山巡司。
安豐縣:下。
霍丘縣:下。
下蔡縣:下。金壽州治縣,屬南京路。至元十三年(1276)升壽春府,二十八年(1291)省,縣改屬安豐路。
蒙城縣:下。金屬壽州。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屬安豐路。
濠州:下。宋屬淮南西路。至元十三年(1286)歸附,設安撫司;十五年(1288)升臨濠府,二十八年(1291)復降
濠州,改屬安豐路。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升臨濠府。
鍾離縣:下,倚郭。
定遠縣:下。
懷遠縣:下。金屬蘄縣,金亡歸宋,置懷遠軍並倚郭荊山縣,屬淮南西路。至元二十八年(1291)省荊山縣入軍,
降懷遠軍為懷遠縣,改屬濠州。
安慶路:下。宋安慶府屬淮南西路。至元十二年(1275)歸附,十三年(1276)設安撫司,十四年(1277)升安慶路,屬
蘄黃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直屬行省。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置寧江府,二十二年(1362)更名安
慶府。
錄事司:大德元年(1297)置錄事司。
懷寧縣:中,倚郭。
宿松縣:中。
望江縣:下。
太湖縣:中。
桐城縣:中。宋末徙治樅陽,又徙治李陽河。元初復徙故治。
灊山縣:至治三年(1323)析懷寧縣清朝、玉照二鄉於野人原寨置灊山縣。
揚州路:上。宋揚州為淮南東路治。至元十三年(1276)歸附,設大都督府,十四年(1277)升揚州路。至正十七年
(1357)朱元璋改置淮海府,二十一年(1361)更名維揚府,二十六年(1366)更名揚州府。
錄事司:
江都縣:上,倚郭。
泰興縣:上。
廣陵縣:宋倚郭[倚東偏]。元省入江都縣。
真州:中。宋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三年(1276)設安撫司,十四年(1277)升真州路,二十一年(1284)復降真州,
仍屬揚州路。
揚子縣:上,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錄事司入縣,又徙治州東新城。
六合縣:下。
滁州:下。宋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五年(1278)升滁州路,二十年(1283)復降滁州,仍屬揚州路。
清流縣:中。至元十四年(1277)省錄事司入縣。
來安縣:下。
全椒縣:中。
泰州:上。宋屬淮南東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泰州路,二十一年(1284)復降泰州,仍屬揚州路。
海陵縣:上,倚郭。
如皋縣:上。
通州:中。宋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五年(1278)升通州路,二十一年(1284)復降通州,仍屬揚州路。
靜海縣:上,倚郭。
海門縣:上。至元年間徙治禮安鄉偏東南。
崇明州:至元十四年(1277)於通州崇明沙(即姚劉沙)置崇明州,改屬揚州路。
本轄:
淮安路:上。宋楚州屬淮南東路,宋末廢州,又復置淮安軍,再升淮安州。至元十三年(1276)歸附,設淮東安撫司,
十四年(1277)升淮安總管府,二十年(1283)升淮安路。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改置淮安府。
錄事司:至元十四年(1277)置。
山陽縣:上,倚郭。至元十二年(1275)於淮安縣馬羅軍置山陽縣,十三年(1276)徙治州城,為倚郭。
鹽城縣:上。
桃園縣:下。金睢寧縣桃園鎮,金末一度置淮濱縣。至元年間置桃園縣。
清河縣:下。金泗州清河口,金亡歸宋,置清河軍並倚郭清河縣,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五
年(1278)省清河軍,縣改屬淮安總管府;後徙治甘羅城,又徙治小河口西北。
淮安縣:宋山陽縣為楚州倚郭,宋末更名淮安縣為淮安軍、淮安州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山陽縣。
淮陰縣:宋末徙治八里庄,金一度置鎮淮府。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山陽縣。
新城縣:宋末置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山陽縣。
海寧州:下。金海州屬山東東路,金末歸宋,後更名西海州,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二年(1275)歸附,復名海州,
五年(1278)升海州路,尋降海寧府,再降海寧州,改屬淮安路。
朐山縣:中,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錄事司入縣。
沭陽縣:下。
贛榆縣:下。
東海縣: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朐山縣。
泗州:下。金屬南京路,金亡歸宋。元改屬淮安路,至元十三年(1276)定為下州。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
改屬臨濠府。
臨淮縣:下,倚郭。金為屬縣。至元二十一年(1284)省淮平縣入,徙治州城,為倚郭。
虹縣:下。金末廢。元初復置虹縣。
五河縣:下。金泗州五河口,金亡歸宋,置安淮軍並倚郭五河縣,屬淮南東路。至元十三年(1276)省安淮軍,
縣改屬招信路,十七年(1280)改屬泗州。
盱眙縣:上。宋招信軍治縣。至元十三年(1276)設招信軍安撫司,十四年(1277)升招信路,十五年(1278)降臨
淮府,二十七年(1290)省府,縣改屬泗州。
天長縣:中。宋屬招信軍。至元二十七年(1290)改屬泗州。
淮平縣:金倚郭。至元二十一年(1284)省入臨淮縣。
招信縣:宋屬招信軍。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盱眙縣。
安東州:下。金漣水縣屬海州,金末歸宋,後改屬寶應州,又升漣水軍,再升安東州。至元二十年(1283)設安東
分元帥府,後改屬淮安路,元初俗稱「漣州」。
本轄:
高郵府:宋高郵軍屬淮南東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高郵路,二十年(1283)降高郵府,仍屬揚州路;二十九年之後
直屬淮東宣慰司。
高郵縣:上,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錄事司入縣。
興化縣:中。
寶應縣:上。宋屬楚州,宋末置寶應州,又改寶應軍。至元十六年(1279)升安宜府,二十年(1283)省,縣改屬
高郵府。
中興路:上。宋江陵府為荊湖北路治。元初復稱荊南府,至元十二年(1275)歸附,十三年(1276)升江陵路,天歷二
年(1329)更名中興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置荊州府,改屬湖廣行省。
錄事司:至元十三年(1276)置。
江陵縣:上,倚郭。
公安縣:中。
石首縣:中。
松滋縣:中。
枝江縣:中。
潛江縣:下。至元二十七年(1290)自白泭徙今治。
監利縣:中。宋末兵亂民散。元歸附後復舊治。
峽州路:下。宋峽州屬荊湖北路,宋末徙治江南。至元十三年(1276)歸附,十七年(1280)升峽州路,復徙故治。至
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置峽州府,同年降峽州改屬湖廣行省。
夷陵縣:中,倚郭。宋末徙治無常。歸附後復徙故治。
宜都縣:下。[天歷年間改屬中興路,待考。]
長陽縣:下。
遠安縣:下。至正初年徙治亭子山下。
安陸府:宋郢州屬京西南路。至元十三年(1276)歸附,十五年(1278)升安陸府。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改屬湖
廣行省。
長壽縣:中,倚郭。
京山縣:中。宋末兵亂徙治漢濱。至元十二年(1275)復徙故治。
沔陽府:宋復州屬荊湖北路,宋末徙治玉沙縣沔陽鎮。至元十二年(1275)內附,升復州路,十五年(1278)降沔陽府。
玉沙縣:中,倚郭。宋屬州,宋末復州與縣同徙治沔陽鎮,為倚郭。
景陵縣:中。宋倚郭,宋末兵亂徙治無常,州徙治玉沙縣沔陽鎮,去倚郭名目。元歸附後復徙故治。
德安府:宋屬荊湖北路,宋末僑治漢陽城頭山。至元十三年(1276)歸附,復徙故治,屬湖北道宣慰司;十八年(1281)
直屬鄂州行省,三十年(1293)改屬黃州路,後改屬荊湖北道宣慰司。
安陸縣:下,倚郭。
孝感縣:下。至元十年(1273)自紫資寨復徙故治。
應城縣:下。
雲夢縣:下。
隨州:下。宋屬京西南路,宋末兵亂徙治無常。至元十二年(1275)歸附,十三年(1276)以黃仙洞為州治。後改
屬安陸府。
隨縣:下,倚郭。
應山縣:下。宋屬安陸府。至元十五年(1278)改屬隨州。
荊門州:下。宋荊門軍屬荊湖北路,宋末徙治當陽縣。至元十三年(1276)歸附,十四年(1277)升荊門府,十五年
(1278)降荊門州,復徙治長林縣古城。
長林縣:上,倚郭。宋末荊門軍徙治當陽縣。至元十五年(1278)復徙治縣。
當陽縣:中。宋末荊門軍徙治縣。至元十五年(1278)復徙治長林縣。
⑧ 郟縣屬於哪個省 哪個市
郟縣屬於河南省平頂山市。
郟縣地處河南省中部偏西,平頂山市北部,屬豫西山區向豫東平原過渡地帶。東接襄城縣,西鄰汝州市,南依平頂山市衛東區及寶豐縣,北連禹州市。地理坐標:東經113°0′40″~113°24′50″,北緯33°48′0″~34°10′50″。東西長37.6公里,南北寬31.3公里,總面積737平方公里。
郟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區位優勢明顯,資源物產豐富。「一縣、三地、四保、四鄉」是郟縣的特色元素和標簽符號。「一縣」:即千年古縣。「三地」:即全國知青文化發祥地、中國唐鈞基地、「山兒西」煙基地。
「四保」:即4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北宋大文豪蘇洵、蘇軾、蘇轍父子歸焉之地——三蘇墓和祠、全國保存最好的縣級文廟——郟縣文廟、全國保存較好的清代會館——郟縣山陝會館、中原地區保存最完好的紅石古寨——臨灃寨。
「四鄉」:即中國長壽之鄉、書法之鄉、紅牛之鄉、鐵鍋之鄉。1955年,毛澤東主席親自為郟縣寫下光輝批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8)長壽郟縣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周康王時期(公元前1004~公元前967)稱「夾」,為成周(雒邑)畿內地。春秋名郟邑,先屬鄭,後屬楚。戰國初屬晉,後歸韓。秦置郟縣,隸潁川郡。東漢建武六年(30),廢郟縣並入父城縣。
建安中(196~219)復置郟縣,屬汝城郡。西晉隸襄城郡。東晉十六國,先後隸前趙、後趙和東晉。北魏太和十七年(493),改郟縣為龍山縣,隸順陽郡。隋開皇初,改龍山縣為汝南縣。開皇十八年(598),改汝南縣為輔城縣。
大業四年(608),改輔城縣為郟城縣。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廢郟城縣為黃渠鎮,入梁縣。元大德八年(1304年),復置郟縣,隸汝州。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隸汝州直隸州。清代沿明制。民國初,先後屬河陝汝道、豫西道、河洛道。
民國16年(1927),改隸豫西行政區。民國21年(1932),改隸第五行政督察區。民國33年(1944)5月,日軍佔領郟縣。
民國34年(1945)7月,河南人民抗日軍第六支隊收復禹郟交界地區,在禹郟交界帶置禹郟縣,縣治曹溝村,同年10月撤銷。新中國成立初,先後屬豫陝鄂邊區第五專區、豫西區第五區。1949年3月,改隸許昌專區。1986年3月,改屬平頂山市。
⑨ 河南百歲「壽星」老人長壽秘訣:作息規律,三字經仍能倒背如流,羨慕嗎
118歲,張學禮老人逝世,這位長壽老人,這位令我們豎起大拇指的老人,這位「網紅老人」,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張學禮,一位見證了中國風風雨雨,見證了世事變遷的長壽老人;縱觀他的一生,他,用自律與自信描繪生活;他,用毛筆與書籍為生活添彩;他,用陽光的心態與樂善好施的品質書寫專屬歷史;他,是「中國最健康的長壽老人」,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老人,是值得所有人點贊的老人!
張學禮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他,堅持粗茶淡飯,堅持吟誦以及踐行《三字經》,堅持樂善好施;他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