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明代最長壽嬪妃

明代最長壽嬪妃

發布時間:2022-01-06 17:05:57

⑴ 誰是清朝後宮最長壽的妃子,雖不得寵,但以九十七歲高齡得到善終

她是康熙皇帝的嬪妃——定妃,因為她淡泊名利,與世無爭,沒有參與後宮的恩恩怨怨,也沒有參與奪嫡之爭,所以她能夠在後宮中安穩的生活下去,雍正即位的時候就將她封為皇考定妃,到乾隆繼位的時候,對她也是非常的尊重,定妃終年97歲,是清朝後宮中最長壽的一位嬪妃。


直到她58歲的時候,才被封為嬪妃,而且還是康熙念在她多年的功勞冊封的,封她為定妃,而她仍舊淡泊名利,與世無爭,並不參與後宮的紛爭,也沒有鼓動她的兒子爭奪太子之位,最後活了下來。後來,康熙皇帝過世之後,雍正皇帝即位尊封她為皇考定妃,讓她在王府中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乾隆皇帝繼位之後,對她就更加尊重了,甚至在她90歲生日的時候,乾隆皇帝還親自到府中慶賀。

⑵ 明代後妃制度及等級

1、制度:

明太祖制定後妃制度的目的十分明晰:一是治天下首先要治理好家,家要管好就必須嚴守夫妻之道;二是後妃的職責是生兒育女、侍候皇帝和管理宮女,嚴禁過問宮外之事和參預朝政;三是強化教育,樹立典範;四是嚴格等級,恩寵適度,尊卑有序。

2、等級:

明代後妃的封號按等級依次為:皇後;皇貴妃;貴妃;賢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順妃、康妃、寧妃;德嬪、賢嬪、庄嬪、麗嬪、惠嬪、安嬪、和嬪、僖嬪、康嬪;昭儀、婕妤、美人、才人、選侍、淑女等等。


(2)明代最長壽嬪妃擴展閱讀

明朝,朱元璋鑒於歷代後宮宮女太多,秩序混亂,干預政事,後患無窮,曾進行過整飭。

規定了六宮定製和出入制度。但這也無濟於事,嘉靖皇帝,一次選入宮中的有名號的妃嬪就有九人,其他無名號的就更多了。

明朝的妃號有賢、淑、敬、惠、順、康、寧、昭等。諸妃中以皇貴妃位次最高,僅次於皇後,貴妃為第三。

終明一朝,共有皇後、皇貴妃、貴妃、妃、嬪、昭儀、婕妤、美人、才人、貴人,選侍、淑女等名分或等級,但各時期有變化,不是一成不變。

明朝統治者吸取前代選妃必出自勛舊,使得「勛而兼戚」、「戚而兼勛」,以至釀成外戚、勛舊禍亂朝政的歷史教訓,改革了後妃的選配和編制制度。

在後妃的選配上,除注重女德外,明初還規定:凡天子、親王的後妃宮嬪,必須從家境清白的低級官員或平民百姓家選取,絕對禁止大臣以各種理由進獻美女。

歷朝君主都嚴格遵循這一祖制,未敢違背。查之史籍,明代後妃自仁宗張皇後始,絕無來自勛貴之家的閨秀。相對而言,代宗汪皇後的出身可算最為尊貴,但其父也僅僅是個六品官。

其他如孝宗張皇後、武宗夏皇後、穆宗李貴妃都出身於尋常百姓之家,熹宗張皇後、思宗周皇後更是:家貧甚」。

⑶ 歷史上最長壽的嬪妃是哪位

最長壽的妃子——定妃 定妃,萬琉哈氏,滿洲正黃旗人,郎中拖爾弼之女,生於順治十八年正月,比康熙帝小七歲。

⑷ 史上最長壽的妃子或太後都有哪幾位

定妃,萬琉哈氏,滿洲正黃旗人,郎中拖爾弼之女,生於順治十八年正月,比康熙帝小七歲。 康熙二十四年生皇十二子胤祹,五十七年十二月冊為定嬪。雍正帝即位,奉皇太後懿旨:「朕念十二阿哥之母,多年侍奉皇考,甚為謹慎,久列嬪位,今晉封為妃。」 雍正帝尊為皇考定妃。雍正年間定妃就迎養於履親王胤祹府第,乾隆朝每逢歲時節日必迎入宮,賦詩獻壽,亦稱為宮中盛事。 定妃九十大壽時,乾隆帝親至府第祝賀。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初七日薨,終年九十七歲。定妃所生皇十二子胤祹,於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封貝子,經常隨康熙帝出巡。五十七年辦理正白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事,六十一年授鑲黃旗滿洲都統,十二月進封履郡王。雍正二年,胤祹受宗人府彈劾,因治事不能敬謹而被奪爵,又因事降為鎮國公;八年五月復履郡王。 乾隆即位後,封胤祹履親王,乾隆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薨,終年七十九歲,稱得上母子皆高壽,下場都不錯。 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皇後 王政君 王政君(前70─13年),魏郡元城(今河北正定縣)人,出身於官宦之家。 公元前53年(漢宣帝甘露元年),政君十八歲那年應詔入宮,邁出了皇後之位的第一步。 公元前49年十二月,宣帝駕崩(熬死的第一個皇帝), 劉驁(王政君與漢宣帝的兒子)三歲, 皇太子劉奭在宣帝駕崩的當天,登上未央宮前殿的龍位,他就是漢元帝,劉驁是他的長子,前被立為皇太子。 但是王政君還沒有立即成為皇後,因為劉奭不喜愛王政君。 元帝想把皇後的鳳冠戴在傅妃的頭上。 但是,在他那個時代,劉驁既立為皇太子,皇後的桂冠按傳統的規制當屬於王妃。 元帝整整跨躇了三天,他還原引來非議,最後還是無可奈何地立王妃為皇後。 公元前33年(漢元帝竟寧元年)。元帝病重, 元帝寵臣侍中史丹闖進元帝寢宮,頓首涕泣而言;「皇太子名聞天下,臣民歸心。今臣聽陛下有廢立之意。若是這樣,請陛下先賜我死吧!」元帝見狀,長嘆一聲,說:「沒有此事。皇後謹慎,先帝又疼愛太子,寡人豈敢違先帝之意?」 劉驁保全了皇太子的名字,王政君也保全了皇後的鳳冠。 公元前33年(漢元帝竟寧元年)五月,元帝死於未央宮,終年四十三歲。劉鰲繼位為漢成帝,尊王氏為皇太後,移居長樂宮。 綏和二看(前7),成帝駕崩,定陶王劉康的兒子劉欣即皇帝位,是為哀帝。哀帝尊皇太後王政君為太皇太後。 王政君生於漢宣帝時,一生經歷七朝,歷盡滄桑,她一人雖沒有什麼政治野心,但愚庸無能,軟弱寡斷,終於斷送了漢朝劉姓的江山。公元13年(新朝始建國五年)二月,太皇太後憂憤而死。享年84歲,她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後之一。太皇太後的遺體被運往渭陵,與元帝合葬。

⑸ 明朝最長壽公主,活到83歲經歷8朝7帝,你知道她是誰嗎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對女子的記錄簿就很少,這名含山公主是朱元璋的第十四個閨女,明史中對她的記述相對性多一些,這關鍵是由於這名公主活到82歲的大齡,並且她一共經歷了八朝七位皇上。

作為大明朝的含山公主才華出眾,可是早前的含山公主也並不幸福快樂,但是她自己並不參加這些宮界,因此之後的含山公主也變為最命好並且最長壽的大明朝公主,第幾代皇上都對她十分的尊重,並且可以說含山公主一輩子也是享有到許多的富貴榮華。

⑹ 歷史上最長壽的嬪妃是誰 經歷了3位皇帝她活了多少歲

慈禧太後嗎

⑺ 清朝最長壽的三位妃子,都活過90歲,是哪三位

古代人的壽命普遍都不長,像乾隆這種活到89歲的,已經算是高壽中的高壽,他不少妃子和兒子,都被他給熬死了。就算像康熙這種活到69歲的,也能被稱為長壽老人了。

當然,歷史上比他們還長壽的也有人在,恰好他們身邊就有這樣的人,就是他們自己的妃子。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清朝最長壽的三位後妃,均活過90歲,分別為康雍乾三位皇帝的妃子。這三位的長壽,連乾隆都要自嘆不如。

然而坐上嬪位之後,陳氏就在這個位置上待了46年之久。陳氏表面為一宮主位,可實際上的待遇,和貴人差不多。只有在她五十大壽時,乾隆稍微提高了一點賞賜,其餘生日的賞賜,都是按常在的標准配合。由此可以看出,陳氏非常不受寵。

陳氏並不得寵,加上她沒有生育子女,所以多年來得不到晉升也正常。不過在乾隆五十九年,乾隆還是將她晉封為婉妃,此時的陳氏已經78歲了。嘉慶即位後,尊陳氏為婉貴太妃,嘉慶對其還是很尊敬的。嘉慶十二年,陳氏去世,享年90歲,入葬裕陵妃園寢。

⑻ 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妃子前十位

定妃,萬琉哈氏,滿洲正黃旗人,郎中拖爾弼之女,生於順治十八年正月,比康熙帝小七歲。

康熙二十四年生皇十二子胤祹,五十七年十二月冊為定嬪。雍正帝即位,奉皇太後懿旨:「朕念十二阿哥之母,多年侍奉皇考,甚為謹慎,久列嬪位,今晉封為妃。」

雍正帝尊為皇考定妃。雍正年間定妃就迎養於履親王胤祹府第,乾隆朝每逢歲時節日必迎入宮,賦詩獻壽,亦稱為宮中盛事。

定妃九十大壽時,乾隆帝親至府第祝賀。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初七日薨,終年九十七歲。定妃所生皇十二子胤祹,於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封貝子,經常隨康熙帝出巡。五十七年辦理正白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事,六十一年授鑲黃旗滿洲都統,十二月進封履郡王。雍正二年,胤祹受宗人府彈劾,因治事不能敬謹而被奪爵,又因事降為鎮國公;八年五月復履郡王。

乾隆即位後,封胤祹履親王,乾隆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薨,終年七十九歲,稱得上母子皆高壽,下場都不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皇後王政君王政君(前70─13年),魏郡元城(今河北正定縣)人,出身於官宦之家。

公元前53年(漢宣帝甘露元年),政君十八歲那年應詔入宮,邁出了皇後之位的第一步。

公元前49年十二月,宣帝駕崩(熬死的第一個皇帝),

劉驁(王政君與漢宣帝的兒子)三歲,

皇太子劉奭在宣帝駕崩的當天,登上未央宮前殿的龍位,他就是漢元帝,劉驁是他的長子,前被立為皇太子。

但是王政君還沒有立即成為皇後,因為劉奭不喜愛王政君。

元帝想把皇後的鳳冠戴在傅妃的頭上。

但是,在他那個時代,劉驁既立為皇太子,皇後的桂冠按傳統的規制當屬於王妃。

元帝整整跨躇了三天,他還原引來非議,最後還是無可奈何地立王妃為皇後。

公元前33年(漢元帝竟寧元年)。元帝病重,

元帝寵臣侍中史丹闖進元帝寢宮,頓首涕泣而言;「皇太子名聞天下,臣民歸心。今臣聽陛下有廢立之意。若是這樣,請陛下先賜我死吧!」元帝見狀,長嘆一聲,說:「沒有此事。皇後謹慎,先帝又疼愛太子,寡人豈敢違先帝之意?」

劉驁保全了皇太子的名字,王政君也保全了皇後的鳳冠。

公元前33年(漢元帝竟寧元年)五月,元帝死於未央宮,終年四十三歲。劉鰲繼位為漢成帝,尊王氏為皇太後,移居長樂宮。

綏和二看(前7),成帝駕崩,定陶王劉康的兒子劉欣即皇帝位,是為哀帝。哀帝尊皇太後王政君為太皇太後。

王政君生於漢宣帝時,一生經歷七朝,歷盡滄桑,她一人雖沒有什麼政治野心,但愚庸無能,軟弱寡斷,終於斷送了漢朝劉姓的江山。公元13年(新朝始建國五年)二月,太皇太後憂憤而死。享年84歲,她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後之一。太皇太後的遺體被運往渭陵,與元帝合葬。

⑼ 明朝最長壽皇妃,活了近九十歲,歷經五朝,但她的晚年是怎樣的呢

歷史上最長壽的妃子是誰,我們查閱各種有關於明朝的史料幾乎都找不到明確的記載,有一種說法說活了86歲的明神宗昭妃劉氏(宣懿太妃)是明朝最長壽的妃子,但實際上這位劉昭妃並非明朝最長壽的妃子,而真正奪得明朝長壽妃子冠軍的則是一位鮮為人知的明朝後妃,她就是明穆宗隆慶皇帝的惠妃馬氏。這位馬惠妃歷經明末五朝皇帝,最終憑借九十歲高齡辭世,成為有明一代名副其實的最長壽妃子。

明穆宗貴妃李氏畫像

嘉靖皇帝晚年,經常將李氏所生之子帶在身邊親自撫養,這在明朝皇帝之中是非常罕見的。李氏也因為這個兒子的降生,地位更加穩固。馬惠妃等人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不僅得不到穆宗對的寵愛,甚至一年到頭,也沒有幾次面聖的機會,這樣的概率,讓馬惠妃生子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就在馬惠妃封妃後的兩年,明宮之內突然發生的變故,讓馬惠妃的人生遭遇了更大的改變。

大明隆慶六年,年僅三十六歲的明穆宗隆慶皇帝朱載坖因為長期沉迷媚葯,以至於耗垮身體,病逝於乾清宮。隆慶皇帝駕崩後,李貴妃之子朱翊鈞登基為帝,次年改元萬曆元年,李貴妃母憑子貴與穆宗皇後陳氏兩宮並尊為皇太後。此時明朝的嬪妃殉葬制度已經廢除,所以無兒無女的馬惠妃逃過了被殉葬的命運,然而還不到二十歲的馬氏卻不得不與明穆宗的其他遺妃一同退入專供太妃養老的偏僻宮殿中與青燈古佛相伴,了此餘生。

此後,馬惠妃經歷了萬曆、泰昌、天啟三朝的半個多世紀的時間,直到崇禎年間,馬氏依舊健在。馬惠妃最後一次出現在史料上則是崇禎十三年的一段記載,根據崇禎帝《思陵典禮記》一書記載,「光廟在御未久,宮中間缺御容坐酒,十三年庚辰九月十二日,恭祖御容,穆廟惠妃具起頂冠鞠衣,不跪不叩頭,行八拜禮」。

記載中提到的「光廟"即光宗,"穆廟"惠妃即明穆宗遺孀馬惠妃。明光宗是明神宗之子,明穆宗之孫,論輩分,祖母輩分的馬惠妃比他高兩輩,所以不跪不叩頭。崇禎十三年時,馬惠妃已經是一位八十六七歲的老婦了 ,卻還能夠參加祭奠明光宗的儀式上,說明這位老太妃的身體狀況應該還不錯,起碼算得上行動自如。

從隆慶四年入宮到崇禎十三年,馬惠妃已經在明宮之中居住了七十二年之久了,更為恐怖的是,這七十二年時間中,有七十年時間是在守寡。七十年的孀居守寡,讓一個十八九歲的花樣少女變成了一個發蒼齒搖的垂垂老嫗。

參加完明光宗的這次祭奠儀式後,年邁的馬惠妃又活了四年時間,直到崇禎十七年時,以九十歲高齡辭世。此時不要說是明穆宗的嬪妃,就連穆宗的兒子明神宗的嬪妃也早已全都去世。

而就在馬氏病逝的半年後,闖王李自成的軍隊攻陷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亡,明朝覆滅,明宮之中的後妃們死的死,逃的逃,失蹤的失蹤,還有一些則被大順軍擄走,受盡了侮辱。死在明朝亡國前半年的馬惠妃幸運地躲過了明末的亡國動亂。就這一點而言,似乎一生不幸的馬惠妃得到了善終。

閱讀全文

與明代最長壽嬪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當年怎麼買養老保險 瀏覽:209
59歲的老人體溫多少正常 瀏覽:17
2017開封退休工資 瀏覽:471
21歲和50歲 瀏覽:193
深圳社保要提前多久辦退休 瀏覽:367
南京江寧最好的養老院 瀏覽:166
瀘洲民辦養老院 瀏覽:970
上海學佛的養老院 瀏覽:588
黔西南州城鄉養老金每月多少錢 瀏覽:874
新退休工資規定 瀏覽:436
養老保險為什麼不能轉 瀏覽:958
拿了失業金會影響以後退休工資嗎 瀏覽:397
獨生子父母養老補助多少錢 瀏覽:946
慰問敬老院的內容 瀏覽:579
老人家總是說攻頭攻手 瀏覽:306
第三人稱關於孝順 瀏覽:877
深談如何靜觀養生 瀏覽:808
敬老院愛心捐贈儀式 瀏覽:601
養老金上調通知2017年 瀏覽:188
單位要個人繳養老保險 瀏覽: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