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龍婆本70歲

龍婆本70歲

發布時間:2022-01-06 12:39:01

❶ 西遊記中有多少神仙

人物他多太多,我只好復制啦~!

仙 佛 神 靈
江 河 淮 濟 水 火 木 金 土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戌 亥 申 酉 馬 溫 關
玉帝 王母 金母 李靖 哪吒 嫦娥 天官 地官 水官 壽星
福星 祿星 敖廣 敖欽 敖順 敖閏 觀音 仙翁 睺星 炁星
孛星 太陰 太陽 八極 辛環 陶榮 龐洪 劉後 苟章 畢環
趙江 秦完 董全 袁角 天蓬 天佑 張班 魯班 左輔 右弼
清風 明月 摩昂 如來 阿儺 迦葉 諸天 金吒 龍婆 龍女
鼉將 判官 金童 玉女 典簿 力士 土地 城隍 社令 風伯
雷公 雲童 電母 山神 水神 鯊魚 鱯痴 蜃龍 雷公 電母
冷龍 諦聽 龜將 蛇將 獅奴 三清 四帝 三官 三星 四瀆
五瘟 五嶽 七政 八極 十都 張蕃(節) 鄧化(忠)
西王母 李長庚 王靈官 鎮元子 東方朔 張伯端 張紫陽
丘弘濟 葛仙翁 許旌陽 張道陵 計都星 秦廣王 楚江王
宋帝王 仵官王 閻羅王 平等王 泰山王 都市王 卞城王
轉輪王 司馬卿 趙子任 張文通 臧文公 石叔通 崔石卿
王文卿 展子江 扈文長 韋玉卿 孟非卿 明文章 康太尉
張太尉 姚太尉 李太尉 殷靈官 朱靈官 陶靈官 許靈官
九曜星 角木蛟 奎木狼 井木犴 牛金牛 鬼金羊 婁金狗
亢金龍 女土蝠 柳土獐 氐土貉 星日馬 昂日雞 虛日鼠
房日兔 畢月烏 危月燕 心月狐 張月鹿 箕水豹 壁水貐
參水猿 軫水蚓 尾火虎 室火豬 觜火猴 翼火蛇 文曲星
武曲星 巨靈神 葯叉將 魚肚將 黃石公 日游神 夜遊神
周文王 孔聖人 桃花女 鬼穀子 彌勒佛 寶光佛 才光佛
千里眼 順風耳 鱖都司 鮊太尉 鱔力士 鯾提督 鱑把總
鯰外郎 惡烏龜 黿樞密 鼉丞相 鯉總兵 勾死人 巨靈神
魚肚將 葯叉將 鰣軍師 朱太尉 井龍王 鯖太尉 白鸚哥
小黃龍 小驪龍 青背龍 赤髯龍 徒勞龍 穩獸龍 敬仲龍
風婆婆 巽二郎 癩頭黿 四大將 四餘羅 九曜星
斗木獬(豸) 胃土彘(雉)
高天上聖 大慈仁者 太上老君 太白金星 木德星官 托塔天王
赤腳大仙 楊戩二郎 佑聖真君 翊聖真君 金頂大仙 南極星君
與世同君 東華帝君 東方曼倩 姮娥仙子 盪魔天尊 東海龍王
南海龍王 北海龍王 西海龍王 持國天王 增長天王 廣目天王
多聞天王 值年功曹 值月功曹 值日功曹 值時功曹 東方歲星
木德真君 南方熒惑 火德真君 西方太白 金德真君 北方辰星
水德真君 中央鎮星 土德真君 東斗星君 西斗星君 中斗星君
南斗星君 北斗星君 崇恩聖帝 南極觀音 北極玄靈 黃角大仙
金頭揭諦 銀頭揭諦 丁卯神將 丁丑神將 丁亥神將 丁酉神將
丁未神將 丁已神將 甲子神將 甲戌神將 甲申神將 甲午神將
甲辰神將 甲寅神將 郭申將軍 直健將軍 南斗六司 紅衣仙女
青衣仙女 素衣仙女 皂衣仙女 紫衣仙女 黃衣仙女 綠衣仙女
北斗七元 糾察靈官 游奕靈官 大力天王 東西星斗 釋迦牟尼
菩提祖師 觀音菩薩 普賢菩薩 文殊菩薩 燃燈古佛 惠岸木叉
潑法金剛 勝至金剛 大力金剛 永住金剛 烏巢禪師 靈吉菩薩
黎山老母 降龍羅漢 迦葉尊者 伏虎羅漢 彌勒尊者 小張太子
華光菩薩 白雄尊者 清凈喜佛 毗盧屍佛 寶幢王佛 彌勒尊佛
阿彌陀佛 無量壽佛 龍尊王佛 精進善佛 寶月光佛 現無愚佛
婆留那佛 那羅延佛 功德華佛 才功德佛 善游步佛 旃檀光佛
摩尼幢佛 慧炬照佛 大慈光佛 慈力王佛 賢善首佛 廣主嚴佛
金華光佛 才光明佛 智慧勝佛 世靜光佛 日月光佛 妙音聲佛
常光幢佛 觀世燈佛 法勝王佛 須彌光佛 金海光佛 大通光佛
斗戰勝佛 文珠菩薩 普賢菩薩 巡海夜叉 鋤樹力士 運水力士
修桃力士 打掃力士 巡海夜叉 涇河龍王 金衣力士 捧珠龍女
紅眼馬郎 黑甲將軍 橫行蟹士 直跳蝦婆 善財龍女 推雲童子
布霧郎君 黃河水伯 五路神龍 水母娘娘 水猿大聖 閃電娘子
四海龍王 四大天師 四大天王 四大靈官 四值功曹 十殿冥王
五炁真君 五斗星君 五方五老 五方揭諦 六丁神將 六甲神將
七衣仙女 北斗七元 瀛洲九老 十二元辰 二十八宿 雷部諸神
四大菩薩 四大金剛 十八羅漢
玉皇大天尊 玄穹高上帝 貞英李靖女 地藏王菩薩 比丘尼尊者
賓頭盧尊者 蘇頻陀尊者 諾巨羅尊者 跋陀羅尊者 迦理迦尊者
戍博迦尊者 半托迦尊者 羅睺羅尊者 因揭陀尊者 阿氏多尊者
國師王菩薩 火焰五光佛 燃燈上古佛 釋迦牟尼佛 接引歸真佛
大慧力王佛 金剛不壞佛 海德光明佛 日月珠光佛 慧幢勝王佛
旃檀功德佛 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 御馬監監丞 御馬監監副
黑水河河神 梅山六兄弟 火焰五光佛
玉清元始天尊 上清靈寶天尊 太清道德天尊 東海龍王敖廣
南海龍王敖欽 北海龍王敖順 西海龍王敖閏 太乙救苦天尊
南方南極觀音 東方崇恩聖帝 十洲三島仙翁 北方北極玄靈
東方行瘟使者 南方行瘟使者 西方行瘟使者 北方行瘟使者
可韓丈人真君 伐那婆斯尊者 那伽犀那尊者 凈壇使者菩薩
十八護教伽藍
掌瘟癀昊天大帝 丁卯神將司馬卿 丁丑神將趙子任 丁亥神將張文通
丁酉神將臧文公 丁未神將石叔通 丁已神將崔石卿 甲子神將王文卿
甲戌神將展子江 甲申神將扈文長 甲午神將韋玉卿 甲辰神將孟非卿
甲寅神將明文章 迦諾迦伐蹉尊者 闍羅弗多羅尊者 注荼半托迦尊者
葯師琉璃光王佛 過去未來現在佛 清凈大海眾菩薩 蓮池海會佛菩薩
西天極樂諸菩薩 三千揭諦大菩薩 五百阿羅大菩薩 比丘夷塞尼菩薩
無邊無量法菩薩 金剛大士聖菩薩 五百阿羅大菩薩
東方歲星木德真君 南方熒惑火德真君 西方太白金德真君
北方辰星水德真君 中央鎮星土德真君 中央黃極黃角大仙
神通廣大潑法金剛 法力無邊勝至金剛 毗盧沙門大力金剛
不壞尊王永住金剛 八寶金身羅漢菩薩 八部天龍廣力菩薩
觀音菩薩守山大神 觀音菩薩善財童子 文珠菩薩青毛獅子
太上老君金爐童子 太上老君銀爐童子
迦諾迦跋厘惰闍尊者 孔雀大明王菩薩佛母 毗藍婆菩薩昴日雞母
寶幢光王佛接引佛祖 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
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 中天紫微北極太皇大帝 勾陳上宮南極天皇大帝
東岳泰山天齊仁聖大帝 南嶽衡山司天昭聖大帝 中嶽嵩山中天崇聖大帝
北嶽恆山安天玄聖大帝 西嶽華山金天願聖大帝
二十四路諸天鬼子母諸天

太概就這么著吧

❷ 《西遊記》中所有的神仙名有哪些

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如來,觀音等

❸ 惠州府興寧縣古代

興寧古代屬龍川縣地,東晉置興寧縣,以境內寧江而得名,屬惠州府管轄。此後這里逐漸發展成廣東、江西、福建交界處的地區性重要商貿中心,有「小南京」之稱。歷來商貿非常發達,周邊城市消費品都是興寧供應的比較多。境內通行語氣較硬的嶺東語興寧話。

興寧建縣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龍川分治而立,縣轄區有今五華、興寧全境以及龍川縣東部和紫金縣東北部。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數次析古興寧置齊昌縣

興寧建縣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龍川分治而立,縣轄區有今五華、興寧全境以及龍川縣東部和紫金縣東北部。

南朝

齊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數次析古興寧置齊昌縣(府),轄境多次變遷。

梁天監年間(約503年),撤銷齊昌、雷鄉兩縣,並入興寧縣,縣治由雷公墩徙至今龍川縣佗城。

隋朝

開皇十一年(591年),裁撤龍川縣建置,置龍川郡,郡治設於歸善縣(今惠州市東北)。興寧隸屬龍川郡。

唐朝

武德五年(622年),在原齊昌地復置齊昌縣,縣治仍設於洪塘坪。武德年間,龍川郡改名循州。

天寶年間易名海豐郡。

乾元元年(753年),復名循州,興寧屬循州。

貞觀元年(627年),廢齊昌縣,置寧昌驛,隸屬興寧。

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年),復置雷鄉縣。興寧保留東晉所劃轄境,縣治由佗城遷回雷公墩。

五代時期

南漢乾亨元年(917年),廢雷鄉縣,恢復龍川縣建置。循州府治移至龍川。興寧隸屬循州。同年,南漢王劉?於原齊昌縣址置齊昌府,兼轄興寧,府治設於洪塘坪。興寧縣治由雷公墩徙至今龍川境丫下圩附近。

北宋

開寶四年(971年),南漢王劉?降宋。廢齊昌府為寧昌驛,隸屬興寧縣。

天禧三年(1019年),興寧縣治由丫下圩遷回雷公墩。

嘉釣年間(1056至1063年),在縣城南7里神光山興建壽慶寺,後經歷代重建,改名神光寺。

自宋熙寧四年(1071年)劃出興寧縣興寧江(今五華河)及右別溪(今琴江)流域地,設置長樂縣(今五華),有戶二千。以原齊昌縣地為興寧縣,有戶四千,治所設於洪塘坪。興寧、長樂同隸屬於循州。

宣和五年(1123年),邑人羅孟郊中舉,翌年登進士一甲第三名(探花)。

南宋

建炎四年(1130年),原宰相李綱由貶謫地雷州回鄱陽訪家,路經興寧,曾作《通衢夜坐有感》、《過黃牛嶺》、《宿興寧驛》等詩。

慶元二年(1196年),邑人王廷堅登進士榜。自後至南宋末,本縣登進士者還有楊杞(1208年)、曾固(1214年)、陳南一(1238年)三人。

嘉定年間(1208至1224年),在縣治(洪塘坪)東百步建宣聖廟。

成淳四年(1268年),主學盧龍躍重修。元末毀於兵火。

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抵抗元軍失利後,率勤王軍撤至粵東,宿營興寧城西郊,號召勤王,重整軍備。因懷念宋王朝,每晨五更具袍笏,北向朝拜。清成豐年間,邑人於其地建「朝天祠」以祀。

元朝

元初霍山東境地劃歸龍川縣。陳維賢為元代舉人(中舉時間失考)。元末,本縣僅存1697戶,仍隸屬循州。

明朝

洪武二年(1369年),知縣周仕貴移縣治於今興城鎮地,築土垣200丈,圍公署、倉庫於城牆內。同年,縣丞劉淵置興寧驛,全縣設縣前、茅塘、小洋、蓮塘、南木、留田、徑心等7鋪。同年,裁撤循州,興寧改隸惠州府。

洪武三年(1370年),知縣周仕貴和縣丞劉淵秉承朝廷神道設教意旨,建立社稷壇(在西河橋西半里處)、山川壇(在城南半里處)、邑厲壇(在城北約1里處)。

洪武四年(1371年),縣丞劉昭輔奉朝廷設科取士詔令,始創廟學,重建學宮於縣治之東南。同年改陰陽學(元、明時地方設立的天文學校)為醫學(培養醫葯人才的學校,地址在今中山西路)。同年,設十三都巡檢司於縣北100里處(現羅浮鎮),委巡檢1名,設弓兵20名,常年駐守。同年,於縣南水口建河泊所,管理漁民,時有船隻400餘艘。同年,於城內東、北街口建城隍廟。同年,於縣公署右側建嶺東道行台,接待來往官員。

洪武八年(1375年),設巡檢司於水口,委巡檢1名,設弓兵20名,常年駐守。

洪武十四年(1381年),知縣張助於城南始建養濟院,收容窮苦無依的老弱病殘百姓。

洪武十七年(1384年),儒學教渝、訓導奉頒「科舉條式」,令士子攻讀四書、五經,以應科舉考試。

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西安遠人周三率兵進興寧,與官軍交戰,持續3年。本縣人民或死於戰亂,或避難流亡,僅存20餘戶,編為2圖附於長樂,由長樂知縣習韶兼管。同年,興寧驛遷於長樂南門河邊,改名長樂驛。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知縣夏則中招攜流亡,佃耕官田,並上疏朝廷,請准減輕官田租稅,使農民得以安業,短時期內戶口大增。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遵朝廷令編制冊籍。全縣設7里、70甲、160保,有722戶、2626口(適齡賦役對象)。全縣有田地山塘48655畝,應納稅糧:秋糧米1280石,夏稅米8.1石。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大龍田、魚梁、龍婆三屯軍多逃亡,遂並入甘塘和吉昌兩屯,1392年分別由長樂守御黃陵領軍112名、蔣守忠領軍110名屯種,每名每年須納米12石。永樂十年(1412年),全縣有1033戶、418l口,田地山塘117034.4畝。

正統五年(1440年),知縣朱孟德於縣前大街始建布政司行署。

正統六年(1111年),撤銷水口河泊所,?民歸並下六都編戶。知縣朱孟德奏准授張伯齡為水口巡檢,專事撫瑤,並准世襲。

正統十年(1445年),知縣蔡德義等於文廟內始建尊經閣。

正統十三年(1448年),在縣城南3里處建南嶽宮。

景泰五年(1454年),舒韶任知縣,在任9年。分別在和山、茅塘、梓皋、陳坑建預備倉4所,儲糧備荒。

天順五年(1461年)九月,邑人羅劉寧聚眾千餘,先破興城,官署民居全遭焚毀;又續攻長樂、程鄉(今梅州市梅縣區)。後受接察司副使陳廉招撫。

天順八年(1464年),楊輝、曾玉聚眾於縣北寶龍、梅西石坑等地起事,為按察司僉事毛吉率兵剿滅。

成化三年(1467年)冬,知縣秦宏奏報朝廷核准重建縣城,改土垣為磚城,翌年夏建成。城高1.85丈,周長626丈。雉堞903個。環城掘濠,深0.7丈,寬2丈。跨濠架橋,辟東西南北四門。城內公署、谷倉、學宮、城隍廟等的重建工程,費時較長,陸續完成。

成化十六年(1480年),知縣侯爵主修縣志(已佚),邑舉人王璉作序,是為《興寧縣志》有刊本之始。

成化十八年(1482年),改興寧至程鄉驛道。因東路山深林密,改由南路設鋪,隨地易名。共築刁坊、官陂、大水坑、水口、小峰等5鋪。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儒學教諭奉旨,敦促應考士子除攻讀四書、五經外,必須揣摩八股制藝之文(其時科舉考試,開始用八股文)。

弘治十六年(1503年),流瑤首領彭錦、劉文玉、練成才聚眾,各據大望山、大信、上下畲、寶龍等地,朝廷統調大兵進剿。

正德七年(1512年)秋,張番壇於縣北大望山聚眾數千人,先後攻陷福建寧化、江西石城等地。朝廷命御史周南、參政方良率軍圍剿。

正德九年(1514年),邑人王天與登進士。明代本縣有進士3人,另二人為林廷庸(1466年)、林驥(1469年)。

正德十年(1515年)冬,林滿山在大望山率眾造反,知縣祝允明(號枝山)命軍剿捕。同年,重建城內老街關帝廟。

正德十一年(1516年),知縣祝允明主修縣志4卷,題為《正德興寧縣志》,為本縣現存縣志中最早的一部。

正德十四年(1519年),興建和山岩寺。同年,葉塘烏池村紳吳法謙率眾興修水利,在烏池與大坪朱坑村交界處,築石陂1座,並開挖經龍躍、龍塘至坪埂村的灌溉渠1條,全長10多公里,可灌溉農田1500多畝。至今仍發揮效益。嘉靖元年(1522年),全縣有田地、山塘22.16萬畝,比永樂十年(1412年)增加10.45萬畝。

嘉靖二年(1523年),知縣應鵬?倡建西門浮橋,用鐵纜4根連結木船24艘,上鋪木板。十七年,知縣方述籌白銀5000兩,改浮橋為石撟。二十九年,橋被洪水沖毀,知縣黃國奎募資復造浮橋。

嘉靖四年(1525年),修葺城牆,加建4個城門樓,並更名東門為平遠門,西門為阜成門,南門為迎薰門,北門為拱辰門。

嘉靖八年(1529年),於城北2里處建東岳宮。

嘉靖十三年(1534年),知縣施干於西門濠塘左邊建維城社學。

嘉靖三十年(1551年),邑人王天敘重建神光寺。是年,知縣黃國奎主修縣志4卷,今存。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夏,大雨,數百間民房被沖毀。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知縣陳其箴修建城牆,加建重門,東西兩門更名為朝陽門和觀瀾門。

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三十日晨,饒平陳村、鄭呂養等流寇竄犯本縣打禾坪、蛇塘等地,捉人勒贖。同日晚於黃嶺背扎營,次日離去。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賊寇葉舟樓等劫掠各鄉,占據民田,焚毀廬舍。濫殺村民,群情惶恐,寇去則趁隙耕作,寇來則閉壘而守。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秋,瘟疫流行。

隆慶三年(1569年),邑人李松峰等遣反,總兵俞大猷設計招撫。嗣後,蘇繼杞、楊子亮、黃恆等又聚眾造反,破各廂圍寨。後內部互相攻伐,黃恆殺敗楊子亮,收編其部屬,據守黃坑。次年黃經官府誘迫而受招撫。

萬曆二年(1574年),於城南1里處赤崗墩建隆興塔。次年於縣西2里建隆興寺,寺後建七層寶塔。

萬曆四年(1576年),於水口建周塘驛,由水口巡檢司兼攝,接待來往官員。

萬曆八年(1580年),知縣孫夢龍奉令在全縣清丈土地,清出大量瞞地,使稅田從贏靖元年(1522年)的22.2萬畝增至37.81萬畝。

萬曆九年(1581年),水災。縣北大信地有巨石大10圍,高5尺,遭水沖徙移一里。

萬曆十三年(1585年),邑人劉青山等聚眾數百人在羅崗造反,後被官軍捕殺。

萬曆十四年(1586年),知縣石承芳設羅崗營,募鄉兵300名,每月初一、十五日在營,余日歸農。

萬曆十八年(1590年),知縣王棟建富谷社學於城北。

萬曆三十年(1602年),知縣史懋文明令禁服大茶葉等毒草,如有違者,咎其父兄子弟。是年,史懋文重建尊經閣,廣置經籍藏於閣內。三十三年史偕博士王學淵、連瓚等人,專程到江西臨川謁見明文學家湯顯祖。湯應史的請求,撰寫了《惠州府興寧縣重建尊經閣碑記》,全文長達1250字。

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知縣陳應薦修南濟橋(浮橋)。該橋至20世紀80年代初方毀。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何南風中舉。明代本縣先後中舉者有30人(其中武舉5人)。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二、三月,谷貴,附城貧民白晝破倉奪糧。知縣黃若雲派兵圍捕,擊斃數人。夏四月,陡發洪水,龍歸洞圩被沖,溺死127人,鋪屋廬舍,一盪而盡。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設水口渡。是年十月,彗星見於東南,墾長數丈,有如關刀,鄉人呼為「關刀星」。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縣奉文增派遼餉(軍費),每畝以2厘7毫3絲6忽計,共派銀1035.5兩。同年又加征田賦,共銀1627.4兩。天啟六年(1626年),每畝增至7厘3絲6忽,共銀2760.2兩。

崇禎四年(1631年)又增派遼餉,每畝9厘4毫3絲2忽,共銀3569.8兩。次年加派粵餉,每畝1厘3毫,共銀492.03兩。

崇禎二至五年(1629至1632年),災荒嚴重,官府加租逼稅,激起多次民變。起義首領陳文、王觀松、陳萬、鍾凌秀、賴大總等,均在與官兵交戰中犧牲。

崇禎八年(1635年),通查全縣煙戶,計有1.63萬余戶(按每戶4.5口計,則明末全縣約有73350人)。是年,知縣劉熙祚以本縣人文日盛,申請經批准升興寧為中縣,縣學定額歲、科二試各入學30名(取得入學資格者通稱秀才)。

崇禎十年(1637年),全縣春大旱,夏大水。是年,知縣劉熙祚主修縣志6卷,今存。

崇禎十四年(1641年),劉熙祚在縣東西南北邊界加強關隘防守,加固城牆,加深城壕,並於四城門外築護城營房,養兵140名,按保、丁攤餉,以為給養,整頓保甲制度,嚴格編定戶籍,每10戶編為1甲。

清朝

順治三年(明隆武二年,1646年),知縣庄應詔修城池,重建西門樓。

順治四年(明永曆元年,1647年)正月,本縣民眾萬余破北廂諸圍寨,集結於灌水塘,連亘數里,圍攻縣城。知縣庄應詔率兵固守,相持數月。直至三月十八日,惠州府派總鎮黃應傑率兵來援,城圍得解。

順治五年(明永曆二年,1648年),南明皇族滋陽王第三妹避難興寧,招本縣秀才陳文升為儀賓。次年,夫妻二人到端州(今肇慶市)行在謝恩。南明桂王朱由榔誥封滋陽王妹為興寧縣主,授陳文升為亞中大夫。

順治八年(1651年)五月三日,縣民3000多人舉事,襲破縣城。知縣石楚欽、教諭鄧吉士、訓導許仲翼、典史譚肇先被殺,庫藏被破。四日,城南義尚圍彭邦瓊、李開陽等率各鄉勇合力圍擊。五日早,舉事隊伍被擊潰,首領劉世俊被擒,解惠州府處死。五月中旬,鎮守惠州的中軍參將紀大雄率兵來興駐守,年余後返惠。1651年始,清王朝統轄興寧,本縣奉行順治年號。

順治十年(年),清朝廷於本縣舉行首次歲試,督學錢朝鼎調集龍川、長樂(今五華縣)、永安(今紫金縣)、連平、和平、平遠、長寧(今新豐縣)、程鄉(今梅州市梅縣區)、鎮平(今蕉嶺縣)等縣士子歲試於學富明倫堂。是年,重修雞靈山靈化寺。

順治十四年(1657年),清朝廷頒定賦役全書,以明萬曆四十八年會計為例,全縣土地山塘37.95萬畝,稅糧合計5234石,連男婦丁口共編派「一條鞭」銀8317兩,加新增人丁稅銀,共計1.1萬兩。同年,興建建德橋,後更名三聖橋。順治年間,福建上杭人傅耀祖,工於制擢扇,因打死糧差逃至興寧,隱居興城後街,以制扇為業。其後裔遷居永和欖子圍,扇業便在永和一帶興盛起來。

康熙十五年(1070年)正月十二日,耿精忠部萬餘人,奉清朝廷命令,由福建取遭潮州,路經興寧,進攻廣州,迫平南王尚之信歸順。

康熙十九年(1680年),知縣王綸部調整明代原設驛鋪,北路設羅崗鋪、十三都鋪,西路設茅塘鋪、中道亭鋪,東路設楓槭鋪、江坑鋪、鐵馬鋪、古樓鋪、徑心鋪。每鋪撥兵20名,負責文書傳遞。

康熙二十年(1681年),知縣王綸部主修縣志8卷,今存。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縣李清滏以「玉璧長松」旌表耆壽5人:李學良105歲,羅有瑾103歲,張可奇103歲,陳成良101歲,石秉鉞98歲。

康熙二十蘭年(1684年),李清滏奉旨設興寧義學。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修葺城牆,疏通濠池,並修築寬8尺的城腳馬路。

嘉慶七年(1862年)八月,博羅、永安等地天地會起義。十一月,本縣石馬溫石二集結會眾響應。謀泄,知縣庄自儀率兵圍捕,溫等數人被捕,解省遭殺害。

嘉慶八年(1803),大雨雹,大風拔樹掀屋。

嘉慶十年(1808年)春,隕石墜於西廂。夏,雷擊學宮戟門。冬,地震。

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建北城門樓。知縣仲振履重修韓蘇書院,並改名墨池書院;重修羅探花祠,並以祠設探花書院;又改水口司公館為養正書院,翌年改名文峰書院。是年,仲振履主修縣志,12卷,今存。

嘉慶十九年(1814年),於縣城東南(今寧新橫湖長陂嶺)建文峰塔。是年,撤銷西河沿(今河唇街)米行,徙米市於老街,禁止米、谷私販出境。

嘉慶二十年(1815年),地震,年三次。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黃陂山洪暴發,水漲逾丈,沖崩山崗多處。1818年丁口數達262316。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春大旱;秋冬大疫,死者萬人。

道光五年(1825年)秋,彗星見於正南,長四五尺。

道光十四年(1834年)九月,地震。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大水沖潰西北城牆1丈多,城內倒塌祠宇房店甚多,知縣曾名芹呈准給資重建。咸豐元年(1851年)冬,瘟疫流行。是年,小洋堡(今寧新區洋里村)人曾享奎從江西興國學得製造土紙技術,兄弟5人在家開業,後發展至全村12家。所產土紙、紗紙,遠銷汕頭、梅州、佛山等地。

咸豐三年(1853年)冬,瘟疫流行。

咸豐四年(1854年)八月,受太平天國革命直接影響,長樂縣役孔阿福、天地會首領李進春集結會眾萬余,陷長樂縣城後,進攻興城。知縣張鶴齡調集永和、龍田、城南等團勇合擊,會眾潰散,斃、俘逾千人,遭殺害675人。

咸豐五年(1855年)正月,雨雪,繼夏冰雹,大者如卵。是年,知縣張鶴齡改建城內寶成寺為呂祖廟。十月,修整城牆、城壕,城牆增高二三尺至六七尺。城壕加深一二尺至五六尺不等,用銀二萬余兩。

咸豐六年(1856年),知縣張鶴齡增修縣志12卷,今存。是年,竹絲湖堡鴨橋人陳晃樓,陳擷仁到江西吉安學會高型織布機操作方法,並帶回高型織布機,改革了本縣織布技術。同年,壢陂堡群眾集資興建攔河石陂,灌溉農田978畝。

咸豐八年(1858年),法國傳教士於寧新赤沙嶺建天主教堂。

咸豐九年(1859年),太平軍石鎮吉部陷大埔、破嘉應州城後,於二月廿二日圍攻興寧城,久攻不克,至三月五日,不支而退,取道龍田、羅崗、羅浮,奔江西,入湖南。官紳恐其折回,飭令焚燒城西附廓房鋪。初六夜西風大作,城西11街延燒無余。咸豐年間,本縣布商開始在廣州、佛山設號,經銷興寧土布。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間,太平軍余部康王汪海洋部由福建武平敗退入粵,佔領鎮平(今蕉嶺),休整三月後向江西撤退;於八月路經本縣黃陂、羅崗、羅浮等地,遭清軍追擊。汪部在羅崗白水寨山伏擊追軍,殲滅關邦部,並重創其他迫軍。後入贛南,又遇清軍阻擊,敗退連平,復從連平翻山回師和平,經興寧大坪、羅崗、黃陂等地,十二月八日攻陷嘉應州(今梅州)城。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合邑重建學宮大成殿。

光緒七年(1881年),重建文峰塔,至今猶存。

光緒八年(1882年)二月,德籍教士黎力基與華籍教徒張學興、羅日壽在坪塘建立基督教崇真會,並興建教堂。

光緒十年(1884年),紫金「紫霞洞」先天道派人來興寧傳教.教徒李又勛於龍田雙溪寶善樓創設先天道堂。

光緒十一年(1885年),興寧督學何子淵創辦石馬(宇)雨南洞小學。

❹ 西遊記里都有什麼人物

唐僧,又名唐三藏:

擴展:

《西遊記》講述盤古開天闢地,一顆仙石迸生出的美猴王拜倒菩提門下,取名孫悟空,苦練成一身法術,卻因大鬧天宮闖下大禍,被如來佛祖壓於五行山下。五百年後,唐三藏到西方取經收伏孫悟空、豬八戒、沙悟凈、小白龍作其徒弟。四人緊隨唐三藏上路,途中屢遇妖魔鬼怪,展開一段艱辛的取西經之旅。

❺ 龍婆本寺廟在哪

Bang Phra, Nakhon Chai Si District Nakhon Pathom 泰國

龍婆本(龍婆笨|龍波本|龍波笨) 大師——泰國有伏虎羅漢之稱,生於佛歷2466年(西元1923年),那曠不通府,家中有8兄弟姐妹,以務農為生,師博排行最小,自幼便開始了成為僧侶的旅程。

大師起初於泰國術噴不你府的屈通角佛寺出家,向龍波靚大師學習法門,向龍普謙大師古老醫術、符咒、紋身及各種佛法,之後大師便進行離開佛寺,到山林中作苦行僧,大概9年多。

大師稱老虎可辟邪、增權力、招財運。師傅於佛歷2545年(西元 2002年)仙游,享年79歲。

大師已於2002年6月30日圓寂,遺體因為沒有枯化,而安放在去院內給人參拜。

(5)龍婆本70歲擴展閱讀

龍婆本寺廟相關信息:

(1)開放時間:07:00-19:0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2)門票信息:免費

(3)官網:http://www.bp.or.th/

(4)電話:+6634389333

(5)龍婆本寺門前已經有一尊黑色的龍婆本大師自身像,和龍婆本大師坐在老虎身上念經的銅像雕塑。入口處,放有兩只栩栩如生的老虎像。

(6)寺廟大廳里有很多龍婆本大師的自身像,有金身,有泥塑。旁邊還有玉佛像雕塑,和其他佛像雕塑。牆壁上亦掛有好幾幅龍婆本大師生平的相片。

❻ 西遊記81難簡介

金蟬遭貶第一難,出胎幾殺第二難,滿月拋江第三難,尋親報冤第四難,出城逢虎第五難,落坑折從第六難,雙叉嶺上第七難,兩界山頭第八難,陡澗換馬第九難。

夜被火燒第十難,失卻袈裟十一難,收降八戒十二難,黃風怪阻十三難,請求靈吉十四難,流沙難渡十五難,收得沙僧十六難,四聖顯化十七難,五庄觀中十八難。

難活人參十九難,貶退心猿二十難,黑松林失散二十一難,寶象國捎書二十二難,金鑾殿變虎二十三難,平頂山逢魔二十四難,蓮花洞高懸二十五難,烏雞國救主二十六難,被魔化身二十七難。

號山逢怪二十八難,風攝聖僧二十九難,心猿遭害三十難,請聖降妖三十一難,黑河沉沒三十二難,搬運車遲三十三難,大賭輸贏三十四難,祛道興僧三十五難,路逢大水三十六難。

身落天河三十七難,魚籃現身三十八難,金兜山遇怪三十九難,普天神難伏四十難,問佛根源四十一難,吃水遭毒四十二難,西梁國留婚四十三難,琵琶洞受苦四十四難,再貶心猿四十五難,難辨獼猴四十六難,路阻火焰山四十七難,求取芭蕉扇四十八難,收縛魔王四十九難。

賽城掃塔五十難,取寶救僧五十一難,棘林吟詠五十二難,小雷音遇難五十三難,諸天神遭困五十四難,稀柿衕穢阻五十五難,朱紫國行醫五十六難,拯救疲癃五十七難,降妖取後五十八難,七情迷沒五十九難,多目遭傷六十難,路阻獅駝六十一難,怪分三色六十二難,城裡遇災六十三難。

請佛收魔六十四難,比丘救子六十五難,辨認真邪六十六難,松林救怪六十七難,僧房卧病六十八難,無底洞遭困六十九難,滅法國難行七十難,隱霧山遇魔七十一難,鳳仙郡求雨七十二難,失落兵器七十三難,會慶釘鈀七十四難,竹節山遭難七十五難,玄英洞受苦七十六難。

趕捉犀牛七十七難,天竺招婚七十八難,銅台府監禁七十九難,凌雲渡脫胎八十難,第八十一難為通天河遇黿[yuán]濕經書。

(6)龍婆本70歲擴展閱讀:

1,三打白骨精

白骨精是白骨成精,潛靈作怪。她聽說吃了唐僧肉可以長生,又懼怕神通廣大的孫悟空,便用計迷惑唐僧。

她先變成一個花容月貌的女子,巧言哄騙唐僧,卻被孫悟空一眼看穿,一棒打去,妖精使出「解屍法」,預先化作一股妖氣逃走,將假屍留在山路之下。

第二次她變成一個年邁的老婦,又被孫悟空認出,舉棒照頭便打。那妖怪又出化元神,脫真而去,再把假屍留在山路之上。最後她又變成一個老公公,仍被孫悟空識破。這次,孫悟空念動咒語,喚來當地土地、本處山神,在雲端照應,終於真正打死了這個變化多端的妖怪,救護了唐僧。

2,三調芭蕉扇

唐僧師徒路過火焰山,須得芭蕉扇搧滅山上八百里火焰方能通過。此扇在牛魔王之妻鐵扇公主手中。而在此之前,孫悟空與牛魔王之子紅孩兒作戰,並請來觀音將其降服;又與牛魔王之弟如意真仙大戰一場,因而更增加了雙方的仇恨。

果然,孫悟空前去借扇時,鐵扇公主挾恨不予,還將他煽出五萬里外。孫悟空從靈吉菩薩處討得定風丹,又變作小蟲子,鑽入鐵扇公主腹中,迫使她交出扇子,這是一調,這一調所得是把假芭蕉扇,煽得火光更旺百倍。

這次孫悟空變作牛魔王,從鐵扇公主那裡騙得寶扇,得意中一時大意,卻又反被牛魔王所變的豬八戒奪回扇子,這是二調。

三調更為緊張,孫悟空與牛魔王各施神通,變化賭斗,不分高下。最後,在佛祖和玉帝所派來的四位金剛、托塔天王父子和火焰山土地等眾神的協助下,孫悟空才將牛魔王降伏,化解矛盾且取得芭蕉扇,永遠煽熄了火焰山大火。

❼ 《西遊記》中所有神仙列表

西遊記全書人物列表 轉

取 經 五 眾
唐僧 江流 唐三藏 陳玄奘 金蟬子 旃檀功德佛
孫悟空 孫行者 美猴王 齊天大聖 斗戰勝佛
豬悟能 豬剛鬣 豬八戒 天蓬元帥 凈壇使者
沙悟凈 沙僧 沙和尚 卷簾大將 金身羅漢
小白龍白馬 八部天龍馬
凡 間 眾 生
魏徵 陳萼 光蕊 王珪 秦瓊 李淵 蕭瑀 傅奕 樵夫 漁人
張氏 劉洪 李彪 法明 張稍 李定 崔珏 相良 劉全 皇後
劉母 劉妻 廣智 廣謀 高才 李四 紅三 陳澄 陳清 楊妻
楊子 楊孫 寇洪 寇妻 寇梁 宼棟 寇銘 張旺
唐太宗 李世民 殷開山 殷溫嬌 滿堂嬌 袁天罡 袁守誠
房玄齡 杜如晦 徐世績 徐茂公 許敬宗 馬三寶 段志賢
程咬金 劉洪紀 胡敬德 秦叔寶 李建成 李元吉 高士廉
虞世南 張道源 張士衡 李淳風 薛仁貴 吳道子 玉華王
寇大寬 陳萼母 王左衙 李右衙 劉小二 李翠蓮 李玉英
相良妻 劉伯欽 陳老者 眼看喜 耳聽怒 鼻嗅愛 舌嘗思
意見欲 身本憂 高太公 高香蘭 高玉蘭 高翠蘭 王老者
百花嬌 紅百萬 一秤金 陳關保 楊老者 李老者 王小二
趙寡婦 陳少保
尉遲敬德 封胡國公 封護國公 寶象國王 鎮山太保 金池上人
鎮殿將軍 凈樂國王 善勝皇後 金聖皇後
烏雞國國王 車遲國國王 西涼國女王 祭賽國國王 朱紫國國王
比丘國國王 滅法國國王 寶林寺院主 烏雞國太子 烏雞國王後
車遲國皇後 西涼國女官 西涼國驛丞 西涼國太師 朱紫國館使
比丘國驛丞 比丘國正宮 比丘國太宰 趙寡婦女兒 滅法國皇後
金禪寺老僧 天竺國公主 天竺國皇後 銅台府刺史
玉華王大王子 玉華王二王子 玉華王三王子 舍衛國趙長者
穿針兒張旺女
天竺國怡宗皇帝 通背猿猴馬元帥 通背猿猴流元帥
赤尻馬猴崩將軍 赤尻馬猴芭將軍
鳳仙郡郡侯上官氏

仙 佛 神 靈
江 河 淮 濟 水 火 木 金 土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戌 亥 申 酉 馬 溫 關
玉帝 王母 金母 李靖 哪吒 嫦娥 天官 地官 水官 壽星
福星 祿星 敖廣 敖欽 敖順 敖閏 觀音 仙翁 睺星 炁星
孛星 太陰 太陽 八極 辛環 陶榮 龐洪 劉後 苟章 畢環
趙江 秦完 董全 袁角 天蓬 天佑 張班 魯班 左輔 右弼
清風 明月 摩昂 如來 阿儺 迦葉 諸天 金吒 龍婆 龍女
鼉將 判官 金童 玉女 典簿 力士 土地 城隍 社令 風伯
雷公 雲童 電母 山神 水神 鯊魚 鱯痴 蜃龍 雷公 電母
冷龍 諦聽 龜將 蛇將 獅奴 三清 四帝 三官 三星 四瀆
五瘟 五嶽 七政 八極 十都 張蕃(節) 鄧化(忠)
西王母 李長庚 王靈官 鎮元子 東方朔 張伯端 張紫陽
丘弘濟 葛仙翁 許旌陽 張道陵 計都星 秦廣王 楚江王
宋帝王 仵官王 閻羅王 平等王 泰山王 都市王 卞城王
轉輪王 司馬卿 趙子任 張文通 臧文公 石叔通 崔石卿
王文卿 展子江 扈文長 韋玉卿 孟非卿 明文章 康太尉
張太尉 姚太尉 李太尉 殷靈官 朱靈官 陶靈官 許靈官
九曜星 角木蛟 奎木狼 井木犴 牛金牛 鬼金羊 婁金狗
亢金龍 女土蝠 柳土獐 氐土貉 星日馬 昂日雞 虛日鼠
房日兔 畢月烏 危月燕 心月狐 張月鹿 箕水豹 壁水貐
參水猿 軫水蚓 尾火虎 室火豬 觜火猴 翼火蛇 文曲星
武曲星 巨靈神 葯叉將 魚肚將 黃石公 日游神 夜遊神

作者: 58.218.70.* 2006-7-14 10:11 回復此發言

--------------------------------------------------------------------------------

2 西遊記全書人物列表 轉
周文王 孔聖人 桃花女 鬼穀子 彌勒佛 寶光佛 才光佛
千里眼 順風耳 鱖都司 鮊太尉 鱔力士 鯾提督 鱑把總
鯰外郎 惡烏龜 黿樞密 鼉丞相 鯉總兵 勾死人 巨靈神
魚肚將 葯叉將 鰣軍師 朱太尉 井龍王 鯖太尉 白鸚哥
小黃龍 小驪龍 青背龍 赤髯龍 徒勞龍 穩獸龍 敬仲龍
風婆婆 巽二郎 癩頭黿 四大將 四餘羅 九曜星
斗木獬(豸) 胃土彘(雉)
高天上聖 大慈仁者 太上老君 太白金星 木德星官 托塔天王
赤腳大仙 楊戩二郎 佑聖真君 翊聖真君 金頂大仙 南極星君
與世同君 東華帝君 東方曼倩 姮娥仙子 盪魔天尊 東海龍王
南海龍王 北海龍王 西海龍王 持國天王 增長天王 廣目天王
多聞天王 值年功曹 值月功曹 值日功曹 值時功曹 東方歲星
木德真君 南方熒惑 火德真君 西方太白 金德真君 北方辰星
水德真君 中央鎮星 土德真君 東斗星君 西斗星君 中斗星君
南斗星君 北斗星君 崇恩聖帝 南極觀音 北極玄靈 黃角大仙
金頭揭諦 銀頭揭諦 丁卯神將 丁丑神將 丁亥神將 丁酉神將
丁未神將 丁已神將 甲子神將 甲戌神將 甲申神將 甲午神將
甲辰神將 甲寅神將 郭申將軍 直健將軍 南斗六司 紅衣仙女
青衣仙女 素衣仙女 皂衣仙女 紫衣仙女 黃衣仙女 綠衣仙女
北斗七元 糾察靈官 游奕靈官 大力天王 東西星斗 釋迦牟尼
菩提祖師 觀音菩薩 普賢菩薩 文殊菩薩 燃燈古佛 惠岸木叉
潑法金剛 勝至金剛 大力金剛 永住金剛 烏巢禪師 靈吉菩薩
黎山老母 降龍羅漢 迦葉尊者 伏虎羅漢 彌勒尊者 小張太子
華光菩薩 白雄尊者 清凈喜佛 毗盧屍佛 寶幢王佛 彌勒尊佛
阿彌陀佛 無量壽佛 龍尊王佛 精進善佛 寶月光佛 現無愚佛
婆留那佛 那羅延佛 功德華佛 才功德佛 善游步佛 旃檀光佛
摩尼幢佛 慧炬照佛 大慈光佛 慈力王佛 賢善首佛 廣主嚴佛
金華光佛 才光明佛 智慧勝佛 世靜光佛 日月光佛 妙音聲佛
常光幢佛 觀世燈佛 法勝王佛 須彌光佛 金海光佛 大通光佛
斗戰勝佛 文珠菩薩 普賢菩薩 巡海夜叉 鋤樹力士 運水力士
修桃力士 打掃力士 巡海夜叉 涇河龍王 金衣力士 捧珠龍女
紅眼馬郎 黑甲將軍 橫行蟹士 直跳蝦婆 善財龍女 推雲童子
布霧郎君 黃河水伯 五路神龍 水母娘娘 水猿大聖 閃電娘子
四海龍王 四大天師 四大天王 四大靈官 四值功曹 十殿冥王
五炁真君 五斗星君 五方五老 五方揭諦 六丁神將 六甲神將
七衣仙女 北斗七元 瀛洲九老 十二元辰 二十八宿 雷部諸神
四大菩薩 四大金剛 十八羅漢
玉皇大天尊 玄穹高上帝 貞英李靖女 地藏王菩薩 比丘尼尊者
賓頭盧尊者 蘇頻陀尊者 諾巨羅尊者 跋陀羅尊者 迦理迦尊者
戍博迦尊者 半托迦尊者 羅睺羅尊者 因揭陀尊者 阿氏多尊者
國師王菩薩 火焰五光佛 燃燈上古佛 釋迦牟尼佛 接引歸真佛
大慧力王佛 金剛不壞佛 海德光明佛 日月珠光佛 慧幢勝王佛
旃檀功德佛 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 御馬監監丞 御馬監監副
黑水河河神 梅山六兄弟 火焰五光佛
玉清元始天尊 上清靈寶天尊 太清道德天尊 東海龍王敖廣
南海龍王敖欽 北海龍王敖順 西海龍王敖閏 太乙救苦天尊
南方南極觀音 東方崇恩聖帝 十洲三島仙翁 北方北極玄靈
東方行瘟使者 南方行瘟使者 西方行瘟使者 北方行瘟使者
可韓丈人真君 伐那婆斯尊者 那伽犀那尊者 凈壇使者菩薩

作者: 58.218.70.* 2006-7-14 10:11 回復此發言

--------------------------------------------------------------------------------

3 西遊記全書人物列表 轉
十八護教伽藍
掌瘟癀昊天大帝 丁卯神將司馬卿 丁丑神將趙子任 丁亥神將張文通
丁酉神將臧文公 丁未神將石叔通 丁已神將崔石卿 甲子神將王文卿
甲戌神將展子江 甲申神將扈文長 甲午神將韋玉卿 甲辰神將孟非卿
甲寅神將明文章 迦諾迦伐蹉尊者 闍羅弗多羅尊者 注荼半托迦尊者
葯師琉璃光王佛 過去未來現在佛 清凈大海眾菩薩 蓮池海會佛菩薩
西天極樂諸菩薩 三千揭諦大菩薩 五百阿羅大菩薩 比丘夷塞尼菩薩
無邊無量法菩薩 金剛大士聖菩薩 五百阿羅大菩薩
東方歲星木德真君 南方熒惑火德真君 西方太白金德真君
北方辰星水德真君 中央鎮星土德真君 中央黃極黃角大仙
神通廣大潑法金剛 法力無邊勝至金剛 毗盧沙門大力金剛
不壞尊王永住金剛 八寶金身羅漢菩薩 八部天龍廣力菩薩
觀音菩薩守山大神 觀音菩薩善財童子 文珠菩薩青毛獅子
太上老君金爐童子 太上老君銀爐童子
迦諾迦跋厘惰闍尊者 孔雀大明王菩薩佛母 毗藍婆菩薩昴日雞母
寶幢光王佛接引佛祖 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
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 中天紫微北極太皇大帝 勾陳上宮南極天皇大帝
東岳泰山天齊仁聖大帝 南嶽衡山司天昭聖大帝 中嶽嵩山中天崇聖大帝
北嶽恆山安天玄聖大帝 西嶽華山金天願聖大帝
二十四路諸天鬼子母諸天

妖 魔 鬼 怪
虎精 奎星 羚羊 金魚 青牛 猴精 龍婆 松樹 楓樹 杏仙
杏樹 楓樹 丹桂 臘梅 柏樹 檜樹 竹竿 虎將 熊師 春嬌
蜜蜂 螞蜂 蠦蜂 班毛 牛蜢 抹蠟 蜻蜓 白象 白鹿 黃獅
猱獅 雪獅 狻猊 白澤 伏狸 摶象
牛魔王 蛟魔王 鵬魔王 獅駝王 獼猴王 禺狨王 卵二姐
寅將軍 老虎精 熊山君 熊羆精 特處士 野牛精 凌虛子
蒼狼精 黑大王 黑熊精 虎先鋒 黃風怪 黃風怪 白骨精
黃袍怪 精細鬼 伶俐蟲 巴山虎 倚海龍 獅猁王 雲里霧
霧里雲 急如火 快如風 興烘掀 掀烘興 小鼉龍 黑魚精
黃毛虎 假悟空 假唐僧 假八戒 假沙僧 鯰魚怪 黑魚精
九頭蟲 孤直公 凌空子 拂雲叟 賽太歲 金毛犼 蜘蛛精
蜈蚣精 小鑽風 金翅雕 青臉兒 犀牛精
平天大聖 復海大聖 混天大聖 移山大聖 通風大聖 驅神大聖
混世魔王 獨角鬼王 白衣秀士 白花蛇怪 黃毛貂鼠 白骨夫人
金角大王 金爐童子 銀角大王 銀爐童子 九尾狐狸 青毛獅子
守山大神 善財童子 虎力大仙 鹿力大仙 白毛角鹿 羊力大仙
斑衣鱖婆 靈感大王 如意真仙 六耳獼猴 靈明石猴 赤尻馬猴
通臂猿猴 萬歲狐王 玉面公主 玉面狸精 萬聖龍王 奔波兒灞
灞波兒奔 萬聖公主 九頭駙馬 赤身鬼使 杏仙杏樹 女童丹桂
女童臘梅 黃眉老佛 黃眉童兒 紅鱗大蟒 有來有去 玉面狐狸
女妖七子 黃毛老象 壽星白鹿 白面狐狸 地涌夫人 半截觀音
南山大王 辟寒大王 辟暑大王 辟塵大王
虎先鋒虎精 黃袍怪奎星 獨角兕大王 假唐僧猴精 假八戒猴精
假沙僧猴精 碧波潭龍婆 勁節十八公 孤直公柏樹 凌空子檜樹
拂雲叟竹竿 賽太歲先鋒 賽太歲小妖 盤絲洞女妖 黃花觀觀主
比丘國國丈 比丘國美後 雲程萬里鵬 狐阿七大王
寅將軍老虎精 熊山君熊羆精 特處士野牛精 凌虛子蒼狼精
黑大王黑熊精 蓮花洞四小妖 火雲洞六健將 羊力大仙羚羊
赤身鬼使楓樹 春嬌玉面狐狸 天竺國假公主
牛魔王平天大聖 蛟魔王復海大聖 鵬魔王混天大聖 獅駝王移山大聖
獼猴王通風大聖 禺狨王驅神大聖 黃風怪黃毛貂鼠 白骨夫人白骨精
羅剎女鐵扇公主 聖嬰大王紅孩兒 虎力大仙黃毛虎 六耳獼猴假悟空
奔波兒灞鯰魚怪 灞波兒奔黑魚精 九頭駙馬九頭蟲 金鼻白毛老鼠精
艾葉花皮豹子精 先鋒鐵背蒼狼精 刁鑽古怪狼頭精 古怪刁鑽狼頭精
辟寒大王犀牛精 辟暑大王犀牛精 辟塵大王犀牛精
白衣秀士白花蛇怪 鹿力大仙白毛角鹿 觀音菩薩守山大神
觀音菩薩善財童子 琵琶洞女妖蠍子精 玉面公主玉面狸精
盤絲洞女妖蜘蛛精 黃花觀觀主蜈蚣精
如意真仙牛魔王兄弟 有來有去賽太歲小妖 比丘國國丈壽星白鹿
比丘國美後白面狐狸
賽太歲觀音菩薩金毛犼 黃毛老象普賢菩薩白象 雲程萬里鵬大鵬金翅雕
獅猁王文珠菩薩青毛獅子 黃眉老佛彌勒佛黃眉童兒
獨角兕大王太上老君青牛 地涌夫人金鼻白毛老鼠精
南山大王艾葉花皮豹子精 南山大王先鋒鐵背蒼狼精
天竺國假公主嫦娥玉兔兒
金角大王太上老君金爐童子 銀角大王太上老君銀爐童子
九靈元聖太乙天尊九頭獅子
靈感大王觀音菩薩蓮花池金魚
青毛獅子怪文殊菩薩菩薩青毛獅子

❽ 龍蓮寺和龍婆本廟在泰國哪個比較有名化太歲 補財庫 兩家寺廟哪家比較好

龍蓮寺和龍婆本廟在泰國哪個比較有名化太歲補財庫?兩家寺廟哪家比較好?補財庫這家特別的好。

閱讀全文

與龍婆本70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1歲和50歲 瀏覽:193
深圳社保要提前多久辦退休 瀏覽:367
南京江寧最好的養老院 瀏覽:166
瀘洲民辦養老院 瀏覽:970
上海學佛的養老院 瀏覽:588
黔西南州城鄉養老金每月多少錢 瀏覽:874
新退休工資規定 瀏覽:436
養老保險為什麼不能轉 瀏覽:958
拿了失業金會影響以後退休工資嗎 瀏覽:397
獨生子父母養老補助多少錢 瀏覽:946
慰問敬老院的內容 瀏覽:579
老人家總是說攻頭攻手 瀏覽:306
第三人稱關於孝順 瀏覽:877
深談如何靜觀養生 瀏覽:808
敬老院愛心捐贈儀式 瀏覽:601
養老金上調通知2017年 瀏覽:188
單位要個人繳養老保險 瀏覽:404
被孩子氣瘋的父母有多少個 瀏覽:593
小學演講愛感恩孝順 瀏覽:826
外省人員辭職養老保險怎麼處理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