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國時期鎮守雲南的將軍都有誰!
李鴻祥(1879—1963年),陸軍上將,護國名將,雲南省長,北京總統府顧問,廣東討袁第一軍軍長,紅塔區人;
謝汝翼(1879—1914年),陸軍上將,護理(代理)雲南都督,雲南講武堂校長,紅塔區人;
金漢鼎(1891—1967年),陸軍上將,滇軍總司令,江川縣人;
唐淮源(1885—1941年),陸軍上將,抗日名將,國民黨陸軍第三軍軍長,江川縣人;
羅佩金(1878—1922年),陸軍上將,靖國軍第一總司令,雲南省長,廣西省長(未到任),四川督軍,澄江縣人;
范石生(1887—1939年),陸軍上將,國民革命軍第十六軍軍長,原河西縣人(今峨山縣人);
鄭開文(1876—1922年),陸軍中將,雲南陸軍憲兵司令,雲南講武堂校長,通海縣人;
魯子材(1891—1920年),陸軍中將,護法戰爭中的神炮將軍,江川縣人;
李良(1901—1963年),國防部審判日本戰犯少將庭長,華寧縣人。
陳鍾書
1891年出生,雲南安寧人。雲南講武堂畢業,抗日戰爭時任第六十軍一八三師五四二旅少將旅長,1938年四月二十四日在台兒庄犧牲,國民政府追認為陸軍中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追認為革命烈士。
寸性奇
1895年出生,雲南騰沖人。雲南講武堂畢業,抗日戰爭時任第三軍第十二師少將師長,1941年五月十三日在山西毛家灣犧牲國民政府追認為陸軍中將。
羅樹昌
雲南河西縣人(現並入通海),1933年委任為滇川黔三省軍事督察專員,由於對蔣介石不滿,民國26年慨然棄職回滇,被龍雲任命為滇黔綏靖公署中將高參,兼中央軍官學校第五分校戰術教官。1941年任雲南兵站總監部中將分監。1944年中央遠征軍進駐雲南,司令長官衛立煌將軍聘羅樹昌為司令長官部中將高參。
趙鍾奇(1904---1970年)
大理鳳儀芝華村人氏,回族,辛亥名將。1904年,26歲的他帶著「軍事救國」的理想,遠渡重洋,先後進入「日本振武學校」和「日本士官學校」學習。武昌起義爆發後,他在上海、浙江、江蘇發動的起義獲得成功,並攻佔南京。趙鍾奇因戰功卓著升為旅長。後來,他奉調回雲南,擔任雲南督軍蔡鍔的「督軍公署代理參謀長」,兼任雲南陸軍講武堂的戰術教官和學生隊長,不久便晉升為陸軍少將。袁世凱「稱帝」後,趙鍾奇義無反顧地參加了蔡鍔領導的護國運動,戰功累累,被提升為陸軍中將。
楊傑 大理人,白族,一位國際知名的軍事家,生於1889年。他遠赴日本,先後進入「日本士官學校」和「日本陸軍大學」學習,並加入了同盟會。武昌起義前,他回到祖國,投入了起義的暴風驟雨中。他又參加了討袁的「護國運動」,累立戰功,被授予中將軍銜。後來,他又參加了北伐,先後擔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總參議、第十七師師長、副軍長、軍長、第十八軍軍長、右翼總指揮等職務。1928年,他出任國民黨軍委辦公廳主任、中央陸軍大學校長、總司令參謀長。
抗戰爆發後,他出任駐蘇聯大使和駐蘇軍事代表,由於淵博的軍事戰略知識和獨特見解,深受斯大林的器重。1943年,又帶領軍事考察團到歐洲和美國考察,回國後即擔任了國民政府高級戰略顧問委員。1949年,他被邀請赴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從昆明繞道香港准備北上,不幸於9月19日在香港被特務暗殺,年僅60歲。
楊傑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被譽為「戰略專家」。他博覽群書,對先秦諸子的著作情有獨鍾,尤其是對《孫子兵法》研究頗深。終其一生,他寫下許多軍事論著,公開出版的有《國防新論》,還有《國民軍事必讀》、《大軍統帥學》、《軍事與國防》、《孫武子》、《戰爭抉要》、《歐洲各國軍事考察報告》、《現代國防的基本條件是什麼》、《如何改造中國》等數十部,對中國的軍事研究是一大貢獻。
顧品珍(1883—1922年),昆明人,出身醫葯世家。光緒三十年(1904年)考送日本留學,初入東京振武學校,並加入同盟會;後轉至陸軍士官學校。
顧品珍是1911年昆明重九起義和1915年雲南護國首義的主要將領。護國戰爭結束後,顧品珍奉命留川,駐節資中。1921年2月9日,顧品珍率所部進入昆明,4月20日再兼任雲南省省長,成為雲南近代史上主持滇政的第一位昆明籍人士。
顧品珍主持滇政期間,實行休兵息民的方針,他力除積弊,嚴懲貪污和行賄者,執法不避親。顧品珍還派出部隊大力清剿蒙自、開遠、建水、通海一帶的土匪。顧品珍積極響應孫中山先生出師北伐的號召,於1921年9月10日、9月22日、11月10日、18日四次致電孫中山先生,代表滇軍表示完全贊同和全力支持,並匯報了出師計劃。顧品珍於16日將省長職務交由政務廳長劉祖武代理,以便率領滇軍「專力疆場,躬親前敵」。孫先生復電顧品珍,贊揚他「體國公忠,洵屬超越流輩,毋任欣佩。所委各司令皆一時干城之選,底定中原,胥於此舉是賴。」
1922年2月,土匪頭子吳學顯、普小洪等人藉助軍事實力,企圖回滇復辟。此舉嚴重干擾了孫中山先生揮師北伐的戰略部署。顧品珍親臨前線指揮布防阻擊。3月25日,顧品珍在路南天生關鵝毛寨遭吳學顯所屬黃誠伯匪部包圍襲擊,突圍不成,舉槍自盡,享年39歲。
1923年4月9日,孫中山先生以大總統名義,發布了《褒揚顧品珍令》,指出:「前雲南總司令顧品珍,忠誠純篤,勇略冠時,治軍有方,勛勞夙著。護國、護法無役不以,艱阻備嘗,志氣彌厲。本人大總統特任為雲南總司令,綏輯軍民,有功邊徼。前年自請率師北伐,董率將士,為國馳驅,不幸中道殞於寇亂」;決定:「顧品珍著追贈陸軍上將,照上將陣亡例給恤,由軍政部查照定章辦理,生平事跡並宣國史館立傳,以昭崇報,而示來茲。」
李根源(1879一1965年),字印泉,又字養溪、雪生,號高黎貢山人,雲南騰沖縣人。
1905年在日本士官學校留學時加入孫中山的同盟會,1909年回國後曾任雲南陸軍講武堂監督(教育長)、總辦(校長),是參與領導辛亥革命雲南重九起義的領導人之一,滇軍名將。民國元年(1912年)被國民政府授予陸軍中將銜,曾任國民政府眾議院議員,次年任參眾兩院主任。1916年擔任北伐軍部參謀,1917年任國民政府陝西省省長,1918年參加了著名的護國斗爭,任駐粵滇軍總司令,授陸軍上將銜,一等文虎章。
1922年入京任國民政府航空督辦,1923年任農商總長、署理(代理)國務總理。北洋軍閥曹錕以5000元一張選票賄選之事發生後,李根源對北洋政府及時局深感失望,曾官至國務總理的李根源,失去了用武之地,1923年隱居蘇州,住在蘇州十全街。
在蘇州期間,李根源母親闕氏病逝,李根源於1928年買下蘇州吳縣(現為吳中區)小王山百畝山林,安葬母親,並在小王山守墓10年。據一位村民告訴記者,這里的村民都很尊敬李根源,對他非常客氣,因為他做了大量的好事。興辦醫院、修橋補路、開展農村改進會等等。李根源為母親守墓期間,不少好友來此探望相聚,小王山被稱為「小隆中」,其志在天下之意可謂昭然。好友前來,不妨吟詩作畫,李根源就長年雇請一石匠,將故友知交的詩文題字,刻在小王山各處石崖上,使得小王山變成了文化山,包括章太炎、於右任、張大千等240位名人題刻共達550餘條,現存150餘條。在小王山,稍不留神,你腳下就是一位名士的鏗鏘題詞。
抗日戰爭中歷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議、雲貴監察使、國策顧問等職。因其正派、剛直,德高望重,在國民黨中素有「李國老」的尊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歷任西南軍政委員、行政委員、全國政協委員等職。1965年7月6日病逝北京。他臨終要求,葬於蘇州小王山母親墓旁,與母為伴,再次顯示出李根源之至孝。這樣一位講孝道、有抱負的雲南老鄉,在全中國也並不多見。若干年過去了,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雲南人。因為,蘇州當地百姓早就把李根源當作蘇州人了。
魯道源,字子泉。民國陸軍中將。1900年出生於雲南昌寧珠山一個望族家庭。1916年考入雲南講武堂第十三期習步科。將軍22歲任唐繼堯部近衛第四團中尉排長,之後歷任國民革命軍團長、旅長、師長、副軍長、軍長、兵團司令等職。他相繼參加了第一、二、三次長沙會戰,及反攻常德、常衡會戰、南昌會戰、湘北九嶺戰役、贛北、贛江諸戰役,迭著戰績。1942年7月,升任第58軍軍長。1945年9月,第九戰區成立南昌前進指揮所,魯兼主任。同年9月14日,他代表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接受南昌、九江地區日寇笠原幸雄的投降。1948年9月授陸軍中將銜。1985年3月12日,魯道源將軍病故於台北。
李汝炯(1899—1990年)民國陸軍中將。納西族,字伯庚,雲南麗江人,生於1899年4月2日。雲南講武堂第15期炮科、日本士官學校第21期炮科、陸軍大學特別班第8期畢業。1924年7月從日本回國,1926年12月任國民革命軍第6軍19師上校參謀,1929年任中央軍校上校教官,1931年任陸軍炮兵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1932年任炮兵第1團團長,1937年10月任炮兵第1旅少將旅長,1940年2月任寶雞陸軍特種兵聯合分校主任,1946年6月任重慶行營軍務處長,1949年任西南軍政長官公署第1處中將處長兼專業法庭審判長,同年12月在重慶陸軍大學參加起義。後任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教員,江蘇省文史館館員,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1990年1月5日在南京病逝。
楊 蓁(1888-1925) 民國陸軍中將。雲南昆明人。雲南講武學堂畢業。後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時參加雲南重九起義。後歷任護國軍支隊長、靖國聯軍總參謀長、滇軍第三衛戌司令、孫中山大本營高級參謀、大本營秘書等職。1925年春,奉孫中山之命,赴范石生軍任總指揮,率師入桂討伐叛軍。同年6月,在廣西遇刺身亡。
田鍾谷(1882-1925) 民國陸軍中將。雲南洋濞人。雲南講武堂肄業,後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參加雲南重九起義。後歷任護國軍第一支隊隊長、旅長、靖國軍參謀長兼第二軍軍長、廣州孫中山大本營高級參謀、滇桂聯軍獨立第二旅旅長等職。1925年夏入桂,染瘴成疾,於同年11月在南寧病逝。
繆嘉壽(1883-1928) 民國陸軍中將。雲南昆明人。雲南武備學堂畢業。曾任巡防營管帶、雲南講武堂執事官,民國成立後,歷任雲南軍政府高級參謀、總司令部總參謀長、陸軍製革廠廠長、督署軍需課長、兵部總監兼步兵第九旅旅長、軍事院參謀部第二部長、雲南省財政廳廳長、雲南陸軍第二衛戌總司令。1920年後長住上海。1927年移居香港。1928在香港病逝。
趙又新(1881-1920年) ,民國陸軍上將。原名趙復祥,雲南順寧人。1904年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並加入同盟會。1908年回國後,在四川新軍中任教練官,後回雲南。1911年參加雲南起義。後歷任李烈鈞部旅長、雲南講武堂校長、護國第一軍第二梯團長、靖國軍軍長等職。1920年與川軍熊克武、劉存厚部混戰,退至瀘州,10月8日被川軍楊森部擊斃
唐繼堯(1882-1927)滇軍將領 ,陸軍上將。雲南會澤人。1904年留學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會。回國後任新軍參謀官、管帶等職。辛亥革命後參加雲南起義。民國成立後,歷任貴州都督、雲南都督、靖國聯軍總司令、肇慶軍務院撫軍長、護法軍政府元帥(未到職)等職。後與北洋軍閥妥協。1922年回滇任省長。1927年2月因部將龍雲等舉行「兵諫」,被迫去職。5月23日吐血而死於昆明。
劉祖武(1886-1922) 滇軍將領,民國陸軍上將。雲南昆明人。1904年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1908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回國後參與創辦雲南講武堂。辛亥革命 時參加雲南重九起義。後歷任雲南護國軍梯團長、代理雲南督軍、雲南省代省長等職。1922年2月因患白侯症病逝。
庾恩暘(1884-1918) 民國滇軍將領,陸軍中將。雲南墨江人。早年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回國後在滇軍中任職。1911年參加雲南重九起義。後歷任雲南軍政府參謀部部長、貴州軍政府參謀總長、總統府諮議官、雲南講武學校校長、雲南督軍府高等顧問、雲南軍政廳廳長兼憲兵司令官、靖國第二軍總司令官等職。1918年2月在貴陽畢節遇刺身亡。
龍雲(1884~1962)愛國民主人士。原名登雲,字志舟。彝族。1914年畢業於雲南陸軍講武堂。歷任雲南都督府副官、NB158飛軍隊長、大隊長、團長、柳州警備司令。1926年起相繼任雲南省務委員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八軍軍長、雲南省政府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路軍總指揮、國民黨雲南省黨部主任委員、滇黔綏靖公署主任。抗日戰爭時期,主張抗日,主持修建滇緬公路,組織滇軍北上抗日,為抗戰勝利作出過貢獻。1945年,調任軍事參議院院長、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1948年12月去香港。1949年8月13日,與黃紹?等44人在香港發表《我們對於現階段中國的認識與主張》的聲明,表示脫離國民黨,擁護中國共產黨,對和平接管雲南做了不少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西南軍政委員會和西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
朱培德(1889-1937年),字益之,雲南祿豐縣黑井鎮人。國民黨要員,早年參加護國運動,北伐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江西省政府主席、參謀總長、一級陸軍上將等職。1937年病故。1931年12月,朱培德升任陸海空三軍參謀總長。1935年4月,國民政府頒布新的軍銜制,朱培德被授予一級上將,成為全國八大一級上將之一。中國國民政府時期,於 1935年將上將區分為特級、一級和二級三等。特級上將又稱五星上將,只授予蔣介石 1人;一級上將又稱四星上將,授予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何應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陳紹寬等8人。
2. 官廷裡面的元帥在部長裡面是什麼軍銜
軍人佩帶在軍衣肩上的識別標志。形狀有梯形、劍形、斜角形、矩形等。綴有軍銜等級或軍兵種專業勤務符號。依佩帶時機通常分為常服肩章、禮服肩章、作訓服肩章等。各種肩章樣式基本相同,禮服肩章以飾物相襯。肩章的作用,是按肩章的種類、式樣、顏色、肩章上的彩色杠(豎條帶)和條紋的數量、寬度以及星徽或其他圖案的數量、大小,區分軍銜等級和勤務的屬性。
l8世紀初,肩章作為一種識別標志在軍隊佩帶。20世紀初,中國軍隊即開始佩帶肩章,1904年,清政府批准練兵處和兵部上奏的《陸軍官務服帽章記》,對肩章的式樣、顏色等作了詳細規定。中華民國時期軍隊的禮服和某些時期的常服,亦配備肩章。
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55年10月實行軍銜制時開始佩帶肩章,形狀有梯形、劍形、斜角形和矩形四種,其中元帥、將、校、尉級軍官以及院校學員的常服肩章為梯形,海軍士兵小肩章為矩形。肩章上綴軍銜或軍兵種專業勤務符號。元帥肩章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和銀白色五角星徽各l枚,將、校、尉級軍官肩章分金黃色、銀白色兩種,分別綉或綴釘銀白色或金黃色五角星徽l一4枚;海軍將官金黃色版面肩章,在金黃色星徽周圍綉黑色線道,星徽正中為鐵錨。軍校學員、文工團和軍樂團團員、體工隊隊員肩章,邊鑲黃色或黑色或藍色絲帶,有的鑲金黃縱線,或綴專業符號。海軍及其航空兵士兵肩章鑲金黃色橫線表示軍銜等級,上等兵、下士、中士分別為l一3條細黃線,上士l條粗黃線;水兵、列兵肩章和學員小肩章綉鐵錨。1965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肩章隨軍銜制的取消而廢止。1985年5月,解放軍軍官和志願兵佩帶劍形肩章,陸軍、空軍為棕綠色,海軍為海藍色,中間綴軍種符號;海軍士兵佩帶印有鐵錨的黑色小肩章。1988年10月,實行新軍銜制,全軍官兵肩章綴軍銜符號,軍官常服、禮服、大衣肩章,主體為長方形,內端呈鈍角。版面為金黃色,鑲邊和縱向彩杠顏色區分軍種,陸軍為正紅色,海軍為黑色,空軍為天藍色。金黃色版面中一條縱向彩杠為尉官,兩條縱向彩杠為校官。將軍禮服肩章外端襯金色松枝葉。軍士長、專業軍士、學員常服肩章的材料、號型尺寸與軍官常服肩章相同,版面顏色區別軍種,陸軍為正紅色,海軍為黑色,空軍為藍色。1993年10月,軍士長、專業軍士肩章樣式改為等腰梯形,陸軍為棕綠色,海軍為黑色,空軍為天藍色,版面鑲有金黃色縱杠和折杠,兩道縱杠為軍士長,一道縱杠為專業軍士,折杠區分軍銜等級。1992年5月,文職幹部統一配發服裝,佩帶文職幹部肩章,肩章中央綴釘軍種符號。美軍將官肩章,用星徽標志等級,五至一星,分別標志五星上將、四星上將、中將、少將和准將;上校肩章綴鷹,中校、少校肩章綴楓葉,中校為銀色,少校為金色;尉官和准尉肩章,用金色和銀色杠杠標志等級。從將軍到尉官,肩章符號的標志意思依次是:星星在蒼竄閃耀,雄鷹翱翔藍天,樹木枝葉茂盛,樹干連著大地。日軍軍官常服肩章的基本模式與中國軍隊的相同,不同的是,其星徽採用櫻花圖案,將官以四、三、二星分別標志上、中、少將。禮服肩章為盤花式樣,將、校官用3股金色圓繩編結,尉官用兩股金色圓繩編結。將官肩章為雙排5朵盤花,校官肩章為單排5朵盤花,尉官和准尉肩章為單盤5朵盤花。將、校、尉官以銀色櫻星區分上、中、少級,准尉無櫻星。
將官 陸軍上將為我軍現行軍銜制中陸軍最高軍銜、軍銜條例規定,中央軍委副主席、軍委委員、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一律授予陸軍上將軍銜。陸軍上將還是正大軍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正大軍區職包括副總參謀長、總政治部副主任、總後勤部部長、政委、大軍區司令員、政委等。 註:黃的為肩章,綠的為軟肩章 陸軍中將是副大軍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副大軍區職包括總後勤部副部長、副政委,大軍區副司令員、副政委、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及其他副大軍區職軍官。此外,陸軍中將還是正大軍區職和正軍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2):陸軍少將為陸軍正軍職和副軍職軍官的主要軍銜。其中正軍職包括集團軍軍長、政委,省軍區和軍級警備區司令員、政委及其他正軍職軍官;副軍職包括集團軍副軍長、副政委、參謀長、政治部主任,省軍區副司令員、副政委、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及其他副軍職軍官。此外,陸軍少將還是副大軍區職和正師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3):解放軍陸軍軍銜——校官 陸軍大校為陸軍正師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陸軍副軍職軍官和副師職(正旅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4):陸軍上校為陸軍副師職(正旅職)軍官和正團職(副旅職)軍官的主要軍銜。 (5):陸軍中校為陸軍副團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陸軍正團職(副旅職)軍官和正營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9):陸軍少校為陸軍正營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陸軍副團職軍官和副營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10):解放軍陸軍軍銜——尉官 陸軍上尉為陸軍副營職軍正連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陸軍副連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11):陸軍中尉為陸軍副連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陸軍正連職軍官和排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12):陸軍少尉為陸軍排職軍官的主要軍銜。陸軍少尉是陸軍軍官軍銜中最低的一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規定,陸軍中等專業學校和大學專科畢業的學員,分配到部隊任職後,一般授予陸軍少尉軍銜。 (13):解放軍陸軍軍銜——文職幹部 陸軍文職幹部技術三級肩章 (16):陸軍文職幹部肩章,軟肩章 (17):解放軍陸軍軍銜——學員 陸軍學員肩章,軟肩章 (18):解放軍陸軍軍銜:士兵 (19):解放軍海軍軍銜——將官 海軍上將為海軍正大軍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也是我軍現行軍銜制中海軍最高軍銜,一般只授予海軍司令員、海軍政治委員。其主要標志為:金黃色肩章兩佩鑲有代表海軍的黑色邊飾,肩章底版上綴有仿刺綉金色枝葉和三顆金色星徽。 (21):海軍中將為海軍副大軍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海軍正大軍區職軍官和正軍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歷較淺的海軍正大軍區職軍官和資深的海軍正軍職軍官,也可被授予海軍中將軍銜。 (22):海軍少將為海軍正軍職、副軍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海軍少將還是海軍副大軍區職和正師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歷較淺的海軍副大軍區職軍官及資深的海軍正師職軍官,也可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 (23):解放軍海軍軍銜——校官 海軍大校為海軍正師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海軍副軍職軍官和海軍副師職(正旅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24):海軍上校為海軍副師職(正旅職)軍官和正團職(副旅職)軍官的主要軍銜。 (25):海軍中校為海軍副團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海軍正團職(副旅職)軍官和海軍正營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26):海軍少校為海軍正營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海軍副團職軍官和海軍副營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27):解放軍海軍軍銜——尉官 海軍上尉為海軍副營職軍官和海軍正連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海軍副連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深的海軍副連職軍官也可被授予海軍上尉軍銜。 (28):海軍中尉為海軍副連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海軍正連職軍官和排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歷較淺的正連職軍官和資深的排職軍官,也可被授予海軍中尉軍銜。 (31):海軍少尉為海軍排職軍官的主要軍銜,也是海軍軍官軍銜中最低的一個等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規定,海軍中等專業學校及大學專科畢業的學員,分配到部隊任職後,一般授予海軍少尉軍銜。 (33):解放軍海軍軍銜——文職幹部 海軍文職幹部技術三級肩章 (34):海軍文職幹部肩章,軟肩章 (35):解放軍海軍軍銜——學員 (36):解放軍海軍軍銜:士兵 解放軍空軍軍銜——將官 空軍上將為空軍正大軍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也是我軍現行軍銜制中空軍最高軍銜。空軍上將軍銜一般只授予空軍司令員、空軍政治委員。 (39):空軍中將為空軍副大軍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空軍正大軍區職和正軍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歷較淺的空軍正大軍區職軍官和資深的空軍正軍職軍官,也可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 (40):空軍少將為空軍正軍職、副軍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空軍副大軍區職和正師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歷較淺的空軍副大軍區職軍官和資深的空軍正師職軍官,也可被授予空軍少將軍銜。 (41):解放軍空軍軍銜——校官 空軍大校為空軍正師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空軍副軍職和副師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歷較淺的空軍副軍職軍官和資深的空軍副師職軍官,也可授予空軍大校軍銜。 (42): 空軍上校為空軍副師職(正旅職)和正團職(副旅職)軍官的主要軍銜。 (43): 空軍中校為空軍副團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空軍正團職(副旅職)軍官和空軍正營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44): 空軍少校為空軍正營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空軍副團職軍官和空軍副營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46):解放軍空軍軍銜——尉官 空軍上尉為空軍副營職軍官和正連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空軍副連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深的空軍副連職軍官也可被授予空軍上尉軍銜。 (47): 空軍中尉為空軍副連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空軍正連職軍官和排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歷較淺的空軍正連職軍官和資深的空軍排職軍官,也可被授予空軍中尉軍銜。 (48): 空軍少尉為空軍排職軍官的主要軍銜,也是軍官軍銜中最低的一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規定,空軍中等專業學校和大學專科畢業的學員,分配到部隊任職後,一般授予空軍少尉軍銜。 (49):解放軍空軍軍銜——文職幹部 空軍文職幹部技術三級肩章 (55):空軍文職幹部肩章 (56):解放軍空軍軍銜——學員 (57):解放軍空軍軍銜:士兵 (59):武警警銜——將官 武警上將為正大軍區職警官的主要警銜。武警上將是武警最高警銜,一般授予武警部隊司令員、政治委員。 (60):武警中將是副大軍區職警官的主要警銜。武警中將還是武警正大軍區職警官和正軍職警官的輔助警銜。 (62):武警少將為正軍職警官和副軍職警官的主要警銜。武警少將還是武警副大軍區職警官和正師職警官的輔助警銜。 (64):武警警銜——校官 武警大校為正師職警官的主要警銜。武警大校還是武警副軍職警官和副師職警官的輔助警銜。 (67):武警上校為武警副師職警官和正團職警官的主要警銜。 (68):武警中校為武警副團職警官的主要警銜。此外,它還是武警正團職警官和正營職警官的輔助警銜。 (69):武警少校為武警正營職警官的主要警銜。此外,它還是武警副團職警官和副營職警官的輔助警銜。 (70):武警警銜——尉官 武警上尉肩章 (71):武警中尉肩章 (73):武警少尉肩章 (75):小知識:武警警官軟肩章 武警警官軟肩章在著制式長、短袖襯衣或作訓服時佩帶,其軍銜標識與硬肩章相同,只是底版採用軟材料,星徽用金黃色、橫杠用紅色人造絲機織而成。武警警官軟肩章具有佩帶方便、輕便美觀、標識清晰、利於隱蔽、無礙活動等特點。此外,由於軟肩章上沒有金屬件,因此便於背扛攜帶物資,非常適合軍官在訓練和作戰時佩帶。 (77):武警警銜——文職幹部 武警文職幹部技術三級肩章 (78):武警文職幹部肩章 武警部隊中從事教學、科研、工程技術、醫療衛生、新聞、出版、文化藝術及體育事業的幹部一般為文職。文職幹部最高服役年齡可達60歲,職務由辦事員(排級)到正局級(正師職),但在肩章上不作區分。文職幹部肩章分硬、軟兩種,軟肩章為著制式襯衣或作訓服時所佩戴。 (80):武警警銜——學員 武警學員肩章為在警校學習的學員所佩帶。肩章分硬、軟兩種,軟肩章為著制式襯衣或作訓服時所佩帶。凡武警院校畢業初到部隊的學員均需有一年實習期,實習期間不授予警銜,仍佩帶警校學員肩章 (81):武警警銜——兵 (83):武警警銜——武警士兵禮儀肩章 禮儀肩章是擔負天安門國旗護衛、外賓車隊護衛等重大禮儀任務的武警士兵佩帶的一種特殊肩章。武警士兵禮儀肩章分為列兵、上等兵、下士、中士、上士二等五級。 (84):武警禮儀士兵 (85):武警禮儀士兵護衛國賓車隊 (88):人民警察警銜——總警監、副總警監(行政) 總警監(上圖):部級正職。總警監警銜標志綴釘一枚橄欖枝環繞一周的國徽。 副總警監(下圖):部級副職。副總警監警銜標志綴釘一枚橄欖枝環繞半周的國徽 (89):人民警察警銜——警監(行政) 一級警監(上圖): 警監警銜標志由一枚銀色橄欖枝和銀色四角星花組成。一級警監警銜標志綴釘三枚四角星花。 二級警監(中圖):二級警監警銜標志綴釘二枚四角星花。 三級警監(下圖): 三級警監警銜標志綴釘一枚四角星花。 (90):人民警察警銜——警督(行政) 警督警銜標志由二道銀色橫杠和銀色四角星花組成。 一級警督(上圖):綴釘三枚四角星花。 二級警督(中圖):綴釘二枚四角星花。 三級警督(下圖):綴釘一枚四角星花. (91):人民警察警銜——警司(行政) 警司警銜標志由一道銀色橫杠和銀色四角星花組成。 一級警司(上圖):綴釘三枚四角星花。 二級警司(中圖):綴釘二枚四角星花。 三級警司(下圖):綴釘一枚四角星花。 (94):人民警察警銜——警員(行政) 一級警員(上圖):綴釘二枚四角星花。 二級警員(下圖):綴釘一枚四角星花。 (95):人民警察警銜——警監(技術) 一級警監(上圖)二級警監(中圖)三級警監(下圖) 警監警銜標志由一枚銀色橄欖枝和銀色四角星花組成。擔任專業技術職務的人民警察的肩章版面為藍灰色。 (97):人民警察警銜——警督(技術) 一級警督(上圖)二級警督(中圖)三級警督(下圖) (98):人民警察警銜——警司(技術) 一級警司(上圖)二級警司(中圖)三級警司(下圖) (99):人民警察警銜——警員(技術) 一級警員(上圖)二級警員(下圖) (100):海關關銜——海關總監、副總監 海關總監、海關副總監關銜標志由橄欖葉環繞的海關關徽和五角星下襯五邊型的星花組成。 (101):海關關銜——關務監督 關務監督關銜標志為一枚橄欖葉和一枚海關關徽,一級關務監督關銜標志為三枚星花;二級關務監督關銜標志為二枚星花;三級關務監督關銜標志為一枚星花。 (102):海關關銜——關務督察 關務督察關銜標志為三道橫杠和一枚海關關徽, 一級關務督察關銜關銜標志為三枚星花;二級關務督察關銜標志為二枚星花;三級關務督察關銜標志為一枚星花。 (103):海關關銜——關務督辦 關務督辦關銜標志為二道橫杠和一枚海關關徽,一級關務督辦關銜標志為三枚星花;二級關務督辦關銜標志為二枚星花;三級關務督辦關銜標志為一枚星花。 (104):海關關銜——關務員 關務員關銜標志為一道橫杠和一枚海關關徽, 一級關務員關銜標志為三枚星花;二級關務員關銜標志為二枚星花。
3. 軍長什麼年齡退休
軍長達到最高任職年齡60歲就可以退休了。
《現役軍官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版軍官達到平時服現役的權最高年齡的,應當退出現役。
軍官平時服現役的最高年齡分別為:
(一)擔任正團職職務的,五十歲;
(二)擔任師級職務的,五十五歲;
(三)擔任軍級職務的,副職五十八歲,正職六十歲;
(四)擔任其他職務的,服現役的最高年齡與任職的最高年齡相同。
4. 跟隨傅作義一同起義,和平解放北平的四位軍長,後來怎麼樣了呢
解放軍越戰越強,而國民黨這邊情況正好相反,時機成熟之後平津戰役爆發,我軍採用“先打兩頭、再取中間”的戰術成功地將國民黨部隊分割包圍,在天津被解放之後,駐守北平的傅作義已經毫無取勝的希望。
101軍軍長李士林,河北蠡縣人,響應起義後101軍被改編,李士林改任四野13兵團副司令員,建國後任張家口市政協參議及張家口市水利局局長等職,1958年病逝於張家口,終年60歲。
104軍軍長安春山,山西聞喜人,響應起義後先後任綏遠軍政委員會委員、交通局局長、林業局局長、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廳副廳長等職,1979年在北京病逝,終年72歲。
以上三個軍都是傅作義的綏軍部隊,三個軍長也都是傅作義的親信,所以對於傅的選擇,他們都會支持,另外一個92軍軍長黃翔就有些不同了。
5. 是軍長官大還是司令官大呀
解放軍陸軍軍銜——將官
陸軍上將為我軍現行軍銜制中陸軍最高軍銜、軍銜條例規定,中央軍委副主席、軍委委員、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一律授予陸軍上將軍銜。陸軍上將還是正大軍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正大軍區職包括副總參謀長、總政治部副主任、總後勤部部長、政委、大軍區司令員、政委等。
(1)陸軍中將是副大軍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副大軍區職包括總後勤部副部長、副政委,大軍區副司令員、副政委、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及其他副大軍區職軍官。此外,陸軍中將還是正大軍區職和正軍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2):陸軍少將為陸軍正軍職和副軍職軍官的主要軍銜。其中正軍職包括集團軍軍長、政委,省軍區和軍級警備區司令員、政委及其他正軍職軍官;副軍職包括集團軍副軍長、副政委、參謀長、政治部主任,省軍區副司令員、副政委、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及其他副軍職軍官。此外,陸軍少將還是副大軍區職和正師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3):解放軍陸軍軍銜——校官.陸軍大校為陸軍正師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陸軍副軍職軍官和副師職(正旅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4):陸軍上校為陸軍副師職(正旅職)軍官和正團職(副旅職)軍官的主要軍銜。
(5):陸軍中校為陸軍副團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陸軍正團職(副旅職)軍官和正營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9):陸軍少校為陸軍正營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陸軍副團職軍官和副營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10):解放軍陸軍軍銜——尉官 陸軍上尉為陸軍副營職軍正連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陸軍副連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11):陸軍中尉為陸軍副連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陸軍正連職軍官和排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12):陸軍少尉為陸軍排職軍官的主要軍銜。陸軍少尉是陸軍軍官軍銜中最低的一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規定,陸軍中等專業學校和大學專科畢業的學員,分配到部隊任職後,一般授予陸軍少尉軍銜。
(13):解放軍陸軍軍銜——文職幹部 陸軍文職幹部技術三級肩章
(16):陸軍文職幹部肩章,軟肩章
(17):解放軍陸軍軍銜——學員 陸軍學員肩章,軟肩章
(18):解放軍陸軍軍銜:士兵
(19):解放軍海軍軍銜——將官 海軍上將為海軍正大軍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也是我軍現行軍銜制中海軍最高軍銜,一般只授予海軍司令員、海軍政治委員。其主要標志為:金黃色肩章兩佩鑲有代表海軍的黑色邊飾,肩章底版上綴有仿刺綉金色枝葉和三顆金色星徽。
(21):海軍中將為海軍副大軍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海軍正大軍區職軍官和正軍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歷較淺的海軍正大軍區職軍官和資深的海軍正軍職軍官,也可被授予海軍中將軍銜。
(22):海軍少將為海軍正軍職、副軍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海軍少將還是海軍副大軍區職和正師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歷較淺的海軍副大軍區職軍官及資深的海軍正師職軍官,也可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
(23):解放軍海軍軍銜——校官 海軍大校為海軍正師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海軍副軍職軍官和海軍副師職(正旅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24):海軍上校為海軍副師職(正旅職)軍官和正團職(副旅職)軍官的主要軍銜。
(25):海軍中校為海軍副團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海軍正團職(副旅職)軍官和海軍正營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26):海軍少校為海軍正營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海軍副團職軍官和海軍副營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27):解放軍海軍軍銜——尉官 海軍上尉為海軍副營職軍官和海軍正連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海軍副連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深的海軍副連職軍官也可被授予海軍上尉軍銜。
(28):海軍中尉為海軍副連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海軍正連職軍官和排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歷較淺的正連職軍官和資深的排職軍官,也可被授予海軍中尉軍銜。
(31):海軍少尉為海軍排職軍官的主要軍銜,也是海軍軍官軍銜中最低的一個等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規定,海軍中等專業學校及大學專科畢業的學員,分配到部隊任職後,一般授予海軍少尉軍銜。
(33):解放軍海軍軍銜——文職幹部 海軍文職幹部技術三級肩章
(34):海軍文職幹部肩章,軟肩章
(35):解放軍海軍軍銜——學員
(36):解放軍海軍軍銜:士兵
解放軍空軍軍銜——將官
空軍上將為空軍正大軍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也是我軍現行軍銜制中空軍最高軍銜。空軍上將軍銜一般只授予空軍司令員、空軍政治委員。
(39):空軍中將為空軍副大軍區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空軍正大軍區職和正軍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歷較淺的空軍正大軍區職軍官和資深的空軍正軍職軍官,也可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
(40):空軍少將為空軍正軍職、副軍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空軍副大軍區職和正師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歷較淺的空軍副大軍區職軍官和資深的空軍正師職軍官,也可被授予空軍少將軍銜。
(41):解放軍空軍軍銜——校官 空軍大校為空軍正師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空軍副軍職和副師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歷較淺的空軍副軍職軍官和資深的空軍副師職軍官,也可授予空軍大校軍銜。
(42): 空軍上校為空軍副師職(正旅職)和正團職(副旅職)軍官的主要軍銜。
(43): 空軍中校為空軍副團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空軍正團職(副旅職)軍官和空軍正營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44): 空軍少校為空軍正營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空軍副團職軍官和空軍副營職軍官的輔助軍銜。
(46):解放軍空軍軍銜——尉官 空軍上尉為空軍副營職軍官和正連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空軍副連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深的空軍副連職軍官也可被授予空軍上尉軍銜。
(47): 空軍中尉為空軍副連職軍官的主要軍銜。此外,它還是空軍正連職軍官和排職軍官的輔助軍銜,即資歷較淺的空軍正連職軍官和資深的空軍排職軍官,也可被授予空軍中尉軍銜。
(48): 空軍少尉為空軍排職軍官的主要軍銜,也是軍官軍銜中最低的一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規定,空軍中等專業學校和大學專科畢業的學員,分配到部隊任職後,一般授予空軍少尉軍銜。
(49):解放軍空軍軍銜——文職幹部 空軍文職幹部技術三級肩章
(55):空軍文職幹部肩章
(56):解放軍空軍軍銜——學員
(57):解放軍空軍軍銜:士兵
(59):武警警銜——將官 武警上將為正大軍區職警官的主要警銜。武警上將是武警最高警銜,一般授予武警部隊司令員、政治委員。
(60):武警中將是副大軍區職警官的主要警銜。武警中將還是武警正大軍區職警官和正軍職警官的輔助警銜。
(62):武警少將為正軍職警官和副軍職警官的主要警銜。武警少將還是武警副大軍區職警官和正師職警官的輔助警銜。
(64):武警警銜——校官 武警大校為正師職警官的主要警銜。武警大校還是武警副軍職警官和副師職警官的輔助警銜。
(67):武警上校為武警副師職警官和正團職警官的主要警銜。
(68):武警中校為武警副團職警官的主要警銜。此外,它還是武警正團職警官和正營職警官的輔助警銜。
(69):武警少校為武警正營職警官的主要警銜。此外,它還是武警副團職警官和副營職警官的輔助警銜。
(70):武警警銜——尉官 武警上尉肩章
(71):武警中尉肩章
(73):武警少尉肩章
(75):小知識:武警警官軟肩章 武警警官軟肩章在著制式長、短袖襯衣或作訓服時佩帶,其軍銜標識與硬肩章相同,只是底版採用軟材料,星徽用金黃色、橫杠用紅色人造絲機織而成。武警警官軟肩章具有佩帶方便、輕便美觀、標識清晰、利於隱蔽、無礙活動等特點。此外,由於軟肩章上沒有金屬件,因此便於背扛攜帶物資,非常適合軍官在訓練和作戰時佩帶。
(77):武警警銜——文職幹部 武警文職幹部技術三級肩章
(78):武警文職幹部肩章 武警部隊中從事教學、科研、工程技術、醫療衛生、新聞、出版、文化藝術及體育事業的幹部一般為文職。文職幹部最高服役年齡可達60歲,職務由辦事員(排級)到正局級(正師職),但在肩章上不作區分。文職幹部肩章分硬、軟兩種,軟肩章為著制式襯衣或作訓服時所佩戴。
(80):武警警銜——學員 武警學員肩章為在警校學習的學員所佩帶。肩章分硬、軟兩種,軟肩章為著制式襯衣或作訓服時所佩帶。凡武警院校畢業初到部隊的學員均需有一年實習期,實習期間不授予警銜,仍佩帶警校學員肩章
(81):武警警銜——兵
(83):武警警銜——武警士兵禮儀肩章 禮儀肩章是擔負天安門國旗護衛、外賓車隊護衛等重大禮儀任務的武警士兵佩帶的一種特殊肩章。武警士兵禮儀肩章分為列兵、上等兵、下士、中士、上士二等五級。
(84):武警禮儀士兵
(85):武警禮儀士兵護衛國賓車隊
6. 軍長什麼年齡退休
軍長達到最高任職年齡60歲就可以退休了。
《現役軍官法》第四十六條規定:軍官達到平時服現役的最高年齡的,應當退出現役。
軍官平時服現役的最高年齡分別為:
(一)擔任正團職職務的,五十歲;
(二)擔任師級職務的,五十五歲;
(三)擔任軍級職務的,副職五十八歲,正職六十歲;
(四)擔任其他職務的,服現役的最高年齡與任職的最高年齡相同。
7. 湘西州悍匪榜爺,24代世傳為匪,60歲能追上狗,奸滑凶毒,後來呢
我國歷經了千年,更換了好幾個朝代,在曾經生活艱難時期時,有這么一部分人選擇了上山當土匪,除了形勢所迫,更讓人驚訝的是,竟然還有世代相傳的土匪!
姚大榜出生於湘西的一個土匪窩,他身強力壯,小小年紀就習得了一身好武藝。後來,他憑借這一身武藝,當上了土匪頭子。當地人因為懼怕他,還要稱他一聲「榜爺」。這位來自湘西州的悍匪榜爺,24代世傳為匪,60歲時還能追上奔跑的狗,此人非常的奸滑凶毒。
隨後,政府多次追查姚大榜的蹤跡,圍剿幾次都以失敗告終。一直到1950年,解放軍進行剿匪活動,姚大榜的人馬受到了重大打擊,損失慘重,姚大榜在逃跑渡河時被子彈打中,落水而亡。一大惡匪活到了將近七十歲,真是應了禍害遺千年那句話。
8. 處級女領導60歲退休遼寧省執行嗎
處級女領導延遲到60退休全國從本月1日起開始執行
9. 誰給介紹四十軍的來歷,和四十軍歷任軍長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集團軍,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3縱隊,該縱隊是由魯中軍區和冀熱遼軍區部分武裝力量發展而來的。屬北部戰區,軍部駐地為遼寧省錦州市。
198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集團軍。2016年,原沈陽軍區第16、39、40集團軍和原濟南軍區第26集團軍轉隸北部戰區陸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40軍歷任軍長
第一任:韓先楚(1948.11-1949.04)35-36歲,安徽紅安人,原東北野戰軍三縱隊司令員,調任陸軍十三兵團副司令員。
第二任:羅舜初(1949.04-1950.04)35-36歲,福建上杭人,原四野第40軍政委,調任海軍參謀長。
第三任:溫玉成(1950.04-1953.11)35-38歲,江西興國人,原陸軍第41軍副軍長,調任解放軍軍事學院學習。
第四任:徐國夫(1953.10-1953.11)(代)39歲,安徽六安人,原陸軍第40軍副軍長,調任沈陽軍區裝甲兵司令員。
第五任:鄧岳(1957.09-1960.05)39-42歲,湖北麻城人,原陸軍第40軍副軍長,調任旅大警備區司令員。
第六任:曾雍雅(1960年-1963.08)43-46歲,江西於都人,原西藏軍區副司令員,調任西藏軍區司令員。
第七任:吳忠(1963.08-1968.04)42-47歲,四川蒼溪人,原陸軍第40軍副軍長,調任北京衛戍區副司令員。
第八任:黃德懋(1968.05-1975.11)49-56歲,山東壽光人,原陸軍第40軍副軍長,調任陸軍第14軍軍長。
第九任:朱玉榮(1975.11-1981.06)54-60,山東省泗水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軍原軍長,國防科委第九研究院院長。
第十任:邢維邦(1981.06-1983.05)58-60歲,山東淄博人,原陸軍第40軍副軍長,離職休養。
第十一任:吳家民(1983.05-1985.08)51-53歲,遼寧蓋州人,原陸軍第40軍副軍長,調任第40集團軍軍長。
第十二任:何道泉(1990.04-1992.11)55-57歲,湖北黃陂人,原第23集團軍軍長,調任總參作戰部副部長。
第十三任:楊福臣(1994.02-2001.12)54-61歲,遼寧錦州人/滿族,原第39集團軍參謀長。
第十四任:王國生(2001.12-2003.12)54-56歲,吉林大安人,原第40集團軍副軍長,調任蘭州軍區參謀長。
第十五任:侯繼振(2003.12-2005.12)48-50歲,山東夏津人,原第23集團軍副軍長,調任第40集團軍軍長。
第十六任:彭 勃(2005.12-2012.12)50-57歲,河南洛寧人,原第39集團軍參謀長,調任蘭州軍區副司令員。
現 任:張學鋒(2013.01-至今)52-至今,遼寧沈陽人,原第40集團軍參謀長。
榮譽戰功
曾擔任過沈陽軍區政治委員和北京軍區政治委員的劉振華上將出自第40軍,在第40軍內曾任第118師師長,第40軍政治委員。此外,在1985年-1992年間擔任廣州軍區政治委員的張仲先中將亦出自該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集團軍曾被授予榮譽稱號的單位有:
鐵拳團 - 原步兵第118師第352團;
渡海先鋒營 - 原步兵第118師第352團第1營。
解放戰爭中,該部參加了三保本溪,四保臨江作戰,贏得「旋風部隊」的美譽。1947年9月毛澤東主席親自修改和批轉了該縱隊開展訴苦教育的經驗報告,由此在全軍掀起了以訴苦和「三查」(查階級、查工作、查鬥志)為中心的「新式整軍運動」,有力提高了我軍的戰鬥力。
在遼沈戰役的錦州攻堅戰中,第7師20團以頑強的精神拿下了城防要塞配水池,爾後第19團和第8師23團首先突破錦州城牆。在遼西會戰中,第21團、第19團1營和7師炮兵營在胡家窩棚殲滅廖耀湘兵團前進指揮所,為全殲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二的新1軍、新6軍做出了貢獻。
1950年4月第40軍又參加了解放海南島的戰役,第118師是解放海口的主力部隊,第352團1營被授予「渡海先鋒營」榮譽稱號。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第40軍揮師北上,首批入朝參戰,10月25日晨,第118師遭遇竄入溫井向北鎮進犯韓軍第6師的一個加強步兵營,當該敵進至兩水洞地區時,第118師突然發起攻擊,經1小時激戰,全殲敵人,並乘勝攻佔溫井,揭開了志願軍入朝參戰的序幕。
這一天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紀念日。在第四次戰役中,該軍在春川以南、金化以北地區頑強抗擊了敵軍3個師又一個旅的進攻,其中第120師360團1連副班長曹慶功、358團3連班長王學鳳和副班長劉維漢等在子彈打光後與敵同歸於盡,均被追記一等功,授予一級戰斗英雄稱號。
1953年7月40軍從朝鮮回國後長期駐守遼寧錦州。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該軍步兵第120師緊急開赴抗震救災第一線,第358團1連後被中央軍委授予「抗震救災模範連」榮譽稱號。
10. 二戰中KMT軍中職務詳細的要還有與之相配的軍銜
樓上不是國軍的,是北洋軍閥的~~!
國民黨軍隊正式軍銜和職務軍銜關系探微
-----原載於《軍事史林》第203期
王一飛 莫非王土
目前,在許多有關民國史學書籍中常常出現把1935年以後的國民黨軍隊中實行的職務軍銜誤作正式敘任軍銜的情況,以致於以訛傳訛,謬誤流傳甚廣。國軍軍銜有正式軍銜和職務軍銜兩種情況,二者有著明顯的區別和不同的作用。
一、 正式軍銜是由國民政府主席簽發任官狀(令)正式敘任之軍銜。
正式軍銜是由軍事委員會銓敘廳根據職務、資歷、學歷、戰功等情況綜合考慮,由銓敘廳正式敘任,並由國民政府頒發任官狀的軍銜。此種軍銜由國家政府主席簽發命令敘任,除了褫奪和晉升外,不隨職務調動而變動。
格式如下:
國民政府任官狀
蔣中正任為陸軍特級上將,此狀。
國民政府主席 林森
中華民國廿四年四月一日
二、 職務軍銜是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簽發任職令臨時任命之軍銜。
職務軍銜是一種臨時性的軍銜,而且職務和軍銜是一體的,並且隨職務變更而隨時變更。如少將旅長、中將師長等,是由軍事委員會發布的任職令,在任職同時授予的軍銜,此種軍銜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簽發任職令,
格式如下:
軍事委員會任職令
茲任蕭毅肅為遠征軍司令長官司令部中將參謀長,此令。
委員長蔣中正
中華民國三二年十月X日
國民政府並沒有制定明確的法律確立明確的軍官佐的職階和官位對應關系。職階是指該員所任軍職的相應軍銜,即該軍職能敘任的最高軍銜,而官位是指該員根據資歷、功勛的條件所敘任的軍銜。當然,在國軍中把軍銜稱為階級等詞彙,稱為軍銜則是人民解放軍的做法。從實際執行情況看,大體上國軍的職務軍銜和職務的對應關系可以看做:少尉--排長,中尉--副連長,上尉--連長、副營長,少校--營長,中校--副團長,上校--團長、副旅長,少將--旅長、副師長,中將--師長、副軍長、軍長、(集團軍)路軍正、副總指揮、正、副軍團長、兵團正、副司令、綏靖公署正、副主任、方面軍正、副司令,陸軍中將加二級上將、二級上將--個別軍長(一般需要兼任省政府主席之類的重要職務)、路軍總指揮、正軍團長、綏靖公署主任、方面軍司令、戰區正、副司令,一級上將--1935年授任在軍界德高望重的九人,且採用定額制度,即退役或者除役一人則可擇優從高級將領中晉任一人。在大陸期間只有程潛、陳誠、白崇禧三人獲得晉任一級上將的殊榮。特級上將則從1935年設置直到1980年取消,自始至終只有蔣介石獨有。
這種職務軍銜實際是臨時軍銜,就是按照軍官所任職務佩帶軍銜符號,任什麼職就佩帶什麼職務所對應的軍銜符號,職務下降或者取消軍銜也隨之降低或取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1936年2月29日發布的《陸軍中將加銜暫行條例》中規定陸軍中將軍銜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加上將銜(臨時軍銜)授予將來有可能正式晉升為該級軍銜的軍官,加銜者只是佩帶二級上將軍銜符號並享受二級上將的薪俸待遇。這一制度不適用於海軍和空軍的中將軍官。而且,職務軍銜的授任並不必然在國民政府公報上予以刊載,而正式敘任將官軍銜則絕大部分都在國民政府公報上刊載。
1936年2月29日,國民政府頒布《陸軍中將加銜暫行條例》:
第一條,陸軍中將依陸軍軍官佐任官暫行條例第五條第五款合於晉任上將之規定者因為員額所限先加上將銜。
第二條,陸軍第二級上將出缺由已加上將銜之中將擇優特補。
第三條,陸軍中將加上將銜之員數以陸軍上將員額為限。
第四條,已加上將銜之中將,其服制與第二級上將同,俸薪仍照最高額支給。
第五條,本條例自公布之日施行。
自條例施行起共授予四十多人中將加上將銜,此軍銜到1958年正式廢止。但是,對於陸軍中將以下的各級軍官以及海空軍軍官的加銜卻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而在實踐中卻又實際上實行了類似於加銜的職務軍銜制度。實行職務軍銜制度的初衷是,既可以在戰時把更大的職責交給軍官,又可以避免在戰爭結束後出現過多、過濫的高級軍銜。而且按職務軍銜佩帶軍銜符號,可以實現職務和軍銜符號相一致,便於對部隊的作戰指揮和平時管理,有利於調整新老軍官之間的利益關系,調動軍官的積極性。
所以經常會出現,職務軍銜比實際軍銜高的情況。典型的如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副局長戴笠,生前穿著中將戎裝照片隨處可見到,可是他直到1945年3月8日才敘任陸軍少將的正式軍銜,次年死於飛機失事後才追贈陸軍中將。至於抗戰期間屢建殊勛的張靈甫自從1937年由於抗戰爆發而被特赦,擔任第74軍51師153旅305團上校團長,1938年的德安戰役之後,張靈甫很快提升旅長。旅下轄團,實為師長。以後,相繼升任58師副師長、師長、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雖然戰功赫赫,職務也一路飆升,職務軍銜也早已經任少將軍職,但直到1945年2月20日才正式晉任陸軍少將。1947年5月16日,時任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的張靈甫戰死於孟良崮以後,1947年7月30日追晉陸軍中將。張靈甫死前所佩帶的中將軍銜標志也是職務軍銜。而張靈甫的老上級第74軍的老軍長王耀武雖然職務軍銜早已經是中將,但直到1945年2月20日才晉任陸軍中將,時任第24集團軍司令。不久,王耀武升任第4方面軍總司令,下轄:胡璉的第18軍,轄第11、18、118師;韓璇的第73軍,轄第15、17師;施中誠的第74軍,轄第57、58、191、196師及暫編第6師;李天霞的第100軍,轄第19、51、36師;廖耀湘的新編第6軍,轄第14、新編22師。王耀武直到1948年9月濟南戰役結束後被俘也始終是中將軍銜。由此也可以看出國軍的中將軍銜是一個跨度很大、涵蓋面很廣的軍銜。
至於,現在有些人認為張靈甫為了能夠憑借自己的戰功而晉任上將軍銜,所以,輕敵冒進而在孟良崮被我軍包圍。筆者認為這實屬主觀臆測。因為,自從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新的軍銜制度以後,獲得上將軍銜(包括特級、一級、二級、陸軍中將加上將銜)的難度是非常大的。筆者經過統計分析注意到,在黃埔軍校前七期的畢業生中,只有胡宗南在大陸期間於1945年10月3日獲加陸軍上將銜,時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1935年4月9日敘任陸軍中將,時任第一師師長,而且成為黃埔畢業生中第一個軍長(1936年4月任職)、第一個兵團總指揮、第一個集團軍總司令、第一個戰區司令長官。職務遠比張靈甫高得多的胡宗南也不過如此。職務與張靈甫基本相當的黃百韜1943年4月26日晉任陸軍中將,時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長。在孟良崮戰役期間,擔任整編25師中將師長,1948年11月11日在碾庄兵敗自殺,時任第7兵團中將司令官,1949年1月19日追晉陸軍上將。而同樣位列五大王牌之一的孫立人已擔任新編第一軍軍長10個月之久,才於1945年3月8日晉升少將,1948年9月22日晉任陸軍中將。而且,解放戰爭期間的國民黨先後組建的22個兵團的司令官也都是中將軍銜。對此,張靈甫自然也是瞭然於心。所以,說張靈甫急於爭功、輕視同僚是對的,說他急於藉此晉任上將則缺乏事實和理論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