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學曾身世
關學曾是中國北京琴書演員、北京琴書創始人。
2006年9月,關學曾在北京辭世,享年84歲。關學曾去世前一個月,榮膺「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和北京「德藝雙馨楷模」稱號。
㈡ 關學曾是關曉彤爺爺,你知道嗎
滿族
出生日期
1922.08.01
更多
人物經歷
14歲學藝,拜常德山為師習唱單琴大鼓。參與組建了北京曲藝團、北京曲劇團,積極編演新曲目。與琴師吳長寶合作期間,成功改良了單琴大鼓,並更名為北京琴書。《楊八姐游春》、《鞭打蘆花》、《長壽村》為其保留曲目。創作作品百餘段,演唱過上千個段子,演出近2萬場。曾兩次赴朝慰問演出。抗美援朝的前線、自衛反擊戰的貓耳洞,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和聲音。1996年參與發起曲藝進校園活動,並參加了數十場演出。出版了《關學曾北京琴書經典唱段專輯》CD。有北京琴書泰斗之譽。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新中國曲藝50年特別貢獻曲藝家」稱號。2003年獲第四屆中國金唱片獎。2006年9月榮獲中國曲藝終身成就獎。
關學曾老先生從藝60多年來演唱過上千個段子,演出近2萬場,作品題材豐富,經典佳作不斷,在藝術上取得了累累碩果。他的噪音洪亮、寬厚,表演神形兼備,字正腔圓,唱腔優美動聽,板式鏗鏘有力,在演唱上自成一家,讓人愛聽、愛看、過目難忘。
1922年8月1日生於北京,其祖父時家已敗落,「過年都吃不上一頓餃子」。為了謀生,關學曾賣過「門神」,也賣過臭豆腐,但最終還是迷上了「五音大鼓」。他13歲學藝,14歲上台演出,趕廟會、站地攤兒、上電台,無所不幹。老藝人們管在天橋演唱叫作「平地摳餅」,意思是就憑著藝人的兩片嘴,憑著演唱的功夫,掙出一口飯來,「摳」出什麼吃什麼。在艱苦的磨練中,關學曾書藝漸進,形成了「說似唱,唱似說」自然質朴的風格,很快擁有了一批老聽眾。20多歲時,聽眾給他送去一塊匾,上書「琴書泰斗」。
關學曾天生是唱琴書的料。自從幹上這一行,他就沒離開過鼓和揚琴。有人統計過,從藝幾十年來,他演唱過1000多個段子,其中的220多段是他自己編寫的。他精心鑽研,把單調的「五音大鼓」、「單琴大鼓」不斷發展、豐富。日子久了,他見到全國各地琴書多得數不勝數,各地的琴書都有地方特色。既然自己唱的是京腔京韻,純粹的「北京特產」,何不就叫「北京琴書」呢?於是,在北京前門箭樓的一次演出中,關學曾正式打出了「北京琴書」的名目。40多年後,他在書中這樣寫到:「我覺得路是走對了。沒有當初的改名,就沒有今天的發展。」「拿現在的『北京琴書』唱段跟當年我師傅教我的對比,那就沒法比了。」
今年2月7日,關曉彤登上了2016年央視春晚,與郭冬臨、劉亞津、馬天宇合作表演小品《信不信》。在綵排後台,華西都市報記者曾采訪過關曉彤。關曉彤聰明可愛,謙虛陽光。她雖然演了很多戲,但是學習成績並沒有落下,雖然成了所謂的「明星」但和同學們還是能打成一片。關曉彤學習成績很好。從14日北電表演系成績單上關曉彤的「專業考試成績」一欄顯示為90.41分,專業排名為第一名。但有細心網友發現關曉彤的成績單中出現了錯別字,「民族」一欄被寫成「名族」,質疑其造假。記者14日中午第一時間獨家電話連線關曉彤的母親李女士。記者首先向她恭喜曉彤考上北電表演系第一名,李女士卻十分謙虛,代表女兒謝謝大家關心。她表示曉彤考上北電才剛剛開始,還要繼續努力。當問關曉彤的成績單中出現了錯別字有網友質疑其造假時,李女士對此否認,並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這張成績單合格證是真的,但不知道為什麼有錯別字。」對於考上北影的感受,對方稱,關曉彤自己覺得發揮很好,不算是驚喜。
據了解,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高達470多億,引發中戲、北電表演系2016年藝考生持續火爆。僅北電就有7000多人報關曉彤的母親披露了女兒考第一的背後故事:「女兒在7000人報名藝考生中,取得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臨時抱佛腳,是肯定不行的!」
㈢ 關學曾的介紹
關學曾(1922.08.01~2006.09.27),男,滿族,原名關士清,出師後取藝名「學曾」。1922年生於中國北京,「單琴大鼓」第二代傳人,北京琴書創始人。生前曾任北京曲藝家協會主席,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關學曾與常年合作的琴師對「琴書」的唱腔、板式、表演進行了改良,唱腔上吸收了「樂亭大鼓」和「單弦牌子曲」的腔調;板式上由原來的三眼一板發展為慢板、快板、散板等;唱法上由原來只有「跺句」,發展為「雙跺句」、「大跺句」等;伴奏上使用揚琴、四胡、二胡,使音樂表現力更為豐富;曲目大都改為短段子,多以現實題材為主。1951年和1952年,關學曾先後兩次參加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奔赴前線演出。2006年9月27日,關學曾在北京辭世,享年84歲。關學曾去世前一個月,榮膺「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和北京「德藝雙馨楷模」稱號。
㈣ 關學曾不就關少曾一個兒子么,關少曾的女兒是關曉彤,那關學曾的資料,孫女上有一個叫關曉珊的是誰啊
關曉珊是關曉彤的親姐姐,關少曾的大女兒。
關曉彤
1997年09月17日出生於北京市,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
2001年,完成個人出道作品《煙海沉浮》。
2005年,憑借奇幻動作片《無極》被觀眾認識。
2008年,因在年代愛情劇《幸福還有多遠》中飾演大丫而嶄露頭角。2014年,憑借時尚情感劇《一仆二主》獲國劇盛典觀眾喜愛的新人女演員獎。
2015年,發行個人音樂專輯《十八》。
2021年1月18日,主演的電視劇《我就是這般女子》在騰訊視頻播出,劇中飾演富貴千金班嫿;1月21日為網路劇《我就是這般女子》演唱插曲《醉清歡》。
人物評價
關曉彤亭亭玉立的形象深入人心,她從國民閨女變身最具潛力演員,一路成長驚人,而且她在不斷與孫紅雷、張嘉譯、王志文、李小冉等國內演員合作對戲後,她的演技突飛猛進,並且她也不再滿足乖巧可愛的熒幕形象,渴望突破自己,使得她的戲路越走越寬,星途越來越坦盪。
㈤ 關曉彤的爺爺關學曾是琴書大家,為何說關學曾並不是他的真名
因為關學曾這個名字是關曉彤他爺爺出師後取得一個藝名,並不是他的本名,他的本名其實叫做關士清。關曉彤他的爺爺是挺出名的琴書演員,而且他還是北京琴書的創始人,是單琴大鼓的第二代傳人。關曉彤的爺爺在琴書方面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的,被現代人譽為琴書大家。
所以即使我不太懂關學曾在北京琴書的一個地位,但是想到他和老舍是好朋友我就覺得關學曾他肯定是挺厲害的一個人。關學曾還和張藝謀進行合作過,他是曾經為張藝謀所導演的一部電影叫做《有話好好說》創作了裡面的插曲,當然了這個插曲的演繹形式就是北京琴書。關曉彤她曾經在北京琴書研究會成立的十周年紀念大會上說過她小時候和爺爺在一起的事情,她說小時候爺爺會表演北京琴書給她聽,北京琴書是她童年的一個記憶。
㈥ 關學曾的人物經歷
關學曾的人物經歷:
14歲學藝,拜常德山為師習唱單琴大鼓。
與琴師吳長寶合作期間,成功改良了單琴大鼓,並更名為北京琴書。
曾兩次赴朝慰問演出。抗美援朝的前線、自衛反擊戰的貓耳洞,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和聲音。
有北京琴書泰斗之譽。
2000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新中國曲藝50年特別貢獻曲藝家」稱號。
2003年獲第四屆中國金唱片獎。2006年9月榮獲中國曲藝終身成就獎。
㈦ 關學曾的經歷如何
關學曾(1922.08.01~2006.09.27),
北京琴書演員
主要成就
中國曲藝終身成就獎
代表作品
《楊八姐游春》、《鞭打蘆花》、《長壽村》
兒 子
關少曾
孫 女
關曉彤、關曉珊
收起
人物關系
關少曾
子女
個人經歷
學藝生涯
14歲學藝,拜常德山為師習唱單琴大鼓。參與組建了北京曲藝團、北京曲劇團,積極編演新曲目。與琴師吳長寶合作期間,成功改良了單琴大鼓,並更名為北京琴書。《楊八姐游春》、《鞭打蘆花》、《長壽村》為其保留曲目。創作作品百餘段,演唱過上千個段子,演出近2萬場。曾兩次赴朝慰問演出。抗美援朝的前線、自衛反擊戰的貓耳洞,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和聲音。1996年參與發起曲藝進校園活動,並參加了數十場演出。出版了《關學曾北京琴書經典唱段專輯》CD。有北京琴書泰斗之譽。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新中國曲藝50年特別貢獻曲藝家」稱號。2003年獲第四屆中國金唱片獎。2006年9月榮獲中國曲藝終身成就獎。
演出經歷
關學曾老先生從藝60多年來演唱過上千個段子,演出近2萬場,作品題材豐富,經典佳作不斷,在藝術上取得了累累碩果。他的噪音洪亮、寬厚,表演神形兼備,字正腔圓,唱腔優美動聽,板式鏗鏘有力,在演唱上自成一家,讓人愛聽、愛看、過目難忘。
1922年8月1日生於北京,其祖父時家已敗落,「過年都吃不上一頓餃子」。為了謀生,關學曾賣過「門神」,也賣過臭豆腐,但最終還是迷上了「五音大鼓」。他13歲學藝,14歲上台演出,趕廟會、站地攤兒、上電台,無所不幹。老藝人們管在天橋演唱叫作「平地摳餅」,意思是就憑著藝人的兩片嘴,憑著演唱的功夫,掙出一口飯來,「摳」出什麼吃什麼。在艱苦的磨練中,關學曾書藝漸進,形成了「說似唱,唱似說」自然質朴的風格,很快擁有了一批老聽眾。20多歲時,聽眾給他送去一塊匾,上書「琴書泰斗」。
關學曾天生是唱琴書的料。自從幹上這一行,他就沒離開過鼓和揚琴。有人統計過,從藝幾十年來,他演唱過1000多個段子,其中的220多段是他自己編寫的。他精心鑽研,把單調的「五音大鼓」、「單琴大鼓」不斷發展、豐富。日子久了,他見到全國各地琴書多得數不勝數,各地的琴書都有地方特色。既然自己唱的是京腔京韻,純粹的「北京特產」,何不就叫「北京琴書」呢?於是,在北京前門箭樓的一次演出中,關學曾正式打出了「北京琴書」的名目。40多年後,他在書中這樣寫到:「我覺得路是走對了。沒有當初的改名,就沒有今天的發展。」「拿現在的『北京琴書』唱段跟當年我師傅教我的對比,那就沒法比了。」
關學曾與老舍先生是朋友。一次,老舍看了演出,給曲藝團提了意見:「別把什麼曲種都摻合到一塊堆兒,搞雜八湊兒的戲。就用曲藝唱,劇種就叫曲藝劇。」後來,「曲藝劇」定名「北京曲劇」,關學曾參演了最早的幾出劇:《柳樹井》、《光明大道》、《羅漢錢》等。改革開放以後,《茶館》、《龍須溝》等名劇也搬上了曲劇舞台。
關學曾為人謙和,但在藝術上一絲不苟。不論演出條件多麼艱苦,他從不挑剔,打鼓就唱。戰場上、工地中、田野間,都有他樂觀爽朗的歌聲。他在北京曲藝團幹了40年,給自己立了一條規矩:走到哪兒,寫到哪兒,唱到哪兒。上了歲數,加上「文革」中的折騰,他身體不好,兜里裝著一摞醫生開的假條,依舊在台上談笑風生。老伴勸他休息,他說:「我這時間可丟了不少哇!」退休後,他仍然堅持創作、演出,只要有觀眾愛聽,他就不計報酬、不論條件,一定唱得觀眾滿意。老舍茶館剛開張,他張羅著曲藝界的老朋友去演出:「我們在這兒唱,在這兒演,那就是讓民族文化佔領舞台,為弘揚民族文化作了點實事,您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㈧ 關學曾的主要作品
《鞭打蘆花》
《吃面條》
《劫皇杠》
《周總理永遠活在我們心間》
《東坡與小妹》
《高亮趕水》
《楊八姐游春》
《一件花上衣》
《剃頭》
《王貴與李香香》
《長壽村》
《長壽園》
《送軍旗》
《禮尚往來》
《有話好好說》
《父子送糧》
《智炸軍火》
《巧相逢》
電視劇《路過上海》片頭曲
《愛民曲》
《張良納履》
《萬里傳書》
《雪夜情深》
《潘德元》
《考神婆》
《傳家寶》
《買肉餡兒》
《曹雪芹之死》
《小風車》
《小倆口逗悶子》
王若飛在獄中第一回夜間被捕
王若飛在獄中第二回獄中斗爭
王若飛在獄中第三回寧死不屈
《怕婆村兒》
《老組長》
《幸福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