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擂茶的擂茶溯源
茶是中國文明的一大特色。中國茶壇堪稱世界之最: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的是中國。即遠在原始社會的仰韶文化母系氏族時期,距今已有4700多年的歷史了。據記載我國的飲茶的方式似乎叢開始就與粥擂茶有關,即把茶葉碾成末,摻在米中煮成粥,稱為米茶,或叫茗粥。三國魏張揖的《廣雅》已有關於米茶的記載,時人已習於用蔥、姜、桔皮等作飧料。1973年長沙馬王堆一、三號墓中曾出土堵塞茶葉以及用茶葉做成的苦羹,有專家認為這種苦羹就是用茶與米做成的茗粥。如此說來,秦漢以前人們飲食茗羹已成普通的習俗。到了唐代,茶葉的製作技術有了很大的改進,人們的飲茶方面軍式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米茶漸趨滅跡,但茶葉中摻蔥、姜、桔皮等的習俗仍存在。有人認為,擂茶是客家人的特產,似乎除了客家,其他地方就沒有製作擂茶和食擂茶的人了。看了前面的介紹便可知道這種認識有失偏頗。其實,客家民系尚未形成以前,中原地區即已有製作擂茶和食擂茶的習俗了,並且曾經風靡過全國的許多地方。不過,隨著歲月的推移,元末明初以後,擂茶在中原和其他地區卻逐漸消逝,只有客家人、部分畲族人及我國西南的個別少數民族繼承下來並不斷地創新和光大。據有關資料記載,贛南、閩西、粵東、湘南、川北及台灣、香港等地的客家人至今仍保留著食擂茶的習俗,有的地方甚至還非常風行,民間有「無擂茶不成客」的諺語,頗能說明問題。
3、製法大同小異
擂茶的原料和製作方法,因地因時因人而有所不同,大體可分為二種,一為米茶,二為香料條。米茶就是古人所稱的「茗粥」。製法是將茶葉、生米、生薑等用水浸泡,然後放在內壁布滿輻射狀溝紋並形成細牙的陶制的擂缽里,用2 ~4 尺長、杯口粗的油茶木或山楂木等可食雜木做成的擂槌,反復碾磨成糊狀,復拌入韭菜、番薯絲等,倒人鍋中煮成稀粥。食用時,再撒上適量的油炸碎花生米、芝麻及另行炒熟的菇、筍、肉絲等佐料。香料茶也叫庵菜或鹽茶。它的基本原料是茶葉、中草葯和油、鹽、姜等。在有些地方,如寧化,所謂茶葉的范疇很廣,除老茶樹葉外,許多野生植物的嫩葉,如山梨葉、大青葉、葯薯(即淮山)葉等,經燜煮、發酵、曬乾等工序大量制備,都當作茶葉,常年備用。中葯有川芎、肉桂、小茴香、白芷、陳皮、甘草等香料型。草葯的食用,則隨季節和氣候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如春夏濕熱,用艾葉和薄荷等;秋季風燥,用金盞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用竹葉椒等。製作時,將上述原料同置缽中,手握擂槌,以其圓端沿擂缽內壁頻頻擂轉,直至原料碾成茶泥。然後將茶泥分置一個個碗中,注入開水,風味獨異的香料擂茶就算做成了。有的在茶碗中還撒上芝麻、米花、粉條、乾果、菇筍,肉類等,用匙攪勻。因為服擂茶是要咀嚼的,所以嚴格地說,用「飲」字用「喝」字或用「吃」字,都欠准確,客家人均用「食」字來表達。食擂茶往往見者有份,越食人越多。若有客人來,尤其是女客,則賓主應在飯桌邊團團圍坐,鄰居主婦亦不邀而至,並攜來各種茶點,如炒花生。鹽酥豆、桔餅、油炸糕等,都用小碟子裝著,整個桌面琳琅滿目,異彩紛呈。主人一邊依次獻茶,一邊頻頻舉署,「食啊,食啊」,動作既熱情,聲音又甜美,情切切,意綿綿,一席擂茶宴把人們的心扉都打開了,把人們的情感都溝通了。一切都顯得那麼流暢自然,毫無矯揉造作的痕跡。這樣一種「下里巴人」的氛圍,在「陽春白雪」的大都市是很難領略到的。可以說,這是一種獨特的食擂茶的文化效應。客家擂茶起源於中原地區,以蔥、姜、鹽及香葯入茶,長期以來一直是人們主要的飲茶方式。到了唐代,擂茶已進入它的鼎盛時期。
4、鬥茶對擂茶的影響
但從北宋開始,一股「鬥茶」風悄然興起,人們的注意力開始移到品嘗茶的原味上來。如蘇東坡曾寫有茶詩幾十首,其中《次韻曹輔寄壑源試培新芽》描述的就是作為貢茶的福建團茶:
仙山靈草濕行雲,洗遍香肌沙粉末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春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一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蘇東坡對泡茶用的泉水也很有講究,在《汲江煎茶》詩中雲:
活水還須活水煮,自臨釣石汲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瓮,小杓分江入夜鐺。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這些詩所歌詠的顯然都不是擂茶。所謂「新芽」,就是「從來佳茗似佳人」的芽茶,泡芽茶自然要有好的泉水,說明在北宋以前,芽茶沖泡法已經發端了。於是拌有姜、鹽等物的擂茶不僅被士大夫階層所譏笑,南方的廣大地區也逐漸摒棄不用了。這種現象,從《東坡志林》即可看出:「唐人煎條用姜,故薛能詩雲,『鹽損添常戒,姜宜煮更挎』……近世有用此二物者,輒大笑之。」但由於種種原因,擂茶在北方民間卻仍十分流行,有蘇轍《和子瞻煎茶》詩可以證明:「北方茗飲無不可,鹽酪椒姜誇滿口,我今倦遊思故鄉,不學南方與北方……」 從社會背景看,客家是因戰亂、災荒等種種原因,從來文化發達、經濟繁榮的中原地區南遷的,這種南遷並非只有一次,而是進行過多次。南遷系逐步推進,開始時大多滯留於長江中、下游一帶,而這一帶,自南北朝以來食茗粥的風氣特別盛行,由於南遷漢民在北方早有食茗粥的習俗,所以很容易將這種習俗傳承下來。嗣後,更有一批批移民遷徙到閩粵贛邊,這些移民的主體又是普通的勞動人民,於是,北方飲鹽姜榮的習俗就自然地帶到了這里,並在相對閉塞的自然條件下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
從經濟背景看,客家居地經濟多欠發達,客家人的生活大多較為貧困。盡管從北宋開始,「鬥茶」之風逐漸盛行,明清以後,芽茶又逐漸得勢,但這些茶製作考究,茶藝程序又十分繁雜,價格貴得驚人,除了皇帝後妃、達官貴人、干金富豪、騷人墨客及名門閨秀等等之外,一般的客家勞動大眾是不敢問津的。
據武夷文化叢書《佳茗飄香》記述,僅武夷茶藝程序就有 27 道,便於表演的也有 18 道,分別是:焚香靜氣;焚點檀香,造就一種幽靜、祥和的氣氛。葉嘉酬賓:出示武夷岩茶讓客人觀賞。蘇東坡曾寫《葉嘉傳》,「葉嘉」意為茶葉嘉美。活煮山泉;泡茶用山溪泉水為上,用活水煮到初沸為宜。孟臣沐霖:即燙洗茶壺。孟臣是明代紫砂壺製作名家,後人即把茶壺喻為孟臣。
烏龍入宮:把烏龍茶放在紫砂壺內。懸壺高沖:把盛開水的長嘴壺提高沖水,高沖可使茶葉翻動。
春風拂面:用壺蓋輕輕颳去表面的白泡沫,使茶葉清新潔凈。
重洗仙顏:用開水澆淋茶壺,既洗凈壺外表,又提高壺溫。
苦琛出浴:即燙洗茶杯。老琛系清初人,以善制茶杯而出名,後人遂把茶杯喻為若琛。
玉液回壺:將已倒出的茶水,復倒入壺中,使茶水更為均勻。
關公巡城:依次來回往各杯斟茶水。
韓信點兵:當壺中茶水不多時,則往各杯添斟,使各杯濃淡均勻。
三龍護鼎:即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頂杯,此法既穩當又雅觀。
覽賞三色:認真觀看杯里茶水上中下的三種顏色。
喜聞幽香:幽幽茶香頓時沁入心脾。
初品奇茗;觀色、聞香後,才開始品茶味。
游龍戲水:選一條精緻的干茶放入林中,斟滿茶水,仿若烏龍在戲水。
盡杯謝茶:起身喝盡杯中之茶,以謝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
按現代文明程度來衡量,實行這些茶藝並非十分困難,但從史的角度來看,這么昂貴的芽茶,這么考究的製法,這么典雅的茶具,這么多繁文褥節的茶藝,對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歸、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客家勞動人民來說,的確是享用不起的。他們的第一需要是填飽肚子,對於其他則不敢有過分的奢求,他們只能一代又一代地保持著古樸、勤勞、節儉的傳統。就飲茶而言,唯有擂茶,可以自采自製,既能充飢,又可解渴,既不失茶道之情趣,又不受經濟之困擾,因而使擂茶能在客家地區長期傳承下來。第四,從自然條件看,客家居域多崇山峻嶺,瘴癘流行。據明《崇義縣志》載:「若夫瘴癘……一、三月謂之青草瘴,五、六月謂之黃芽瘴,九、十月謂之新禾瘴,立冬以後,寒氣漸肅,嵐霧始衰,瘴癘無矣。」在這一年就有半年瘴的惡劣自然條件下,為了生存和發展,客家人自然會想方設法,採取種種防範和治療措施,而含鹽姜、葯草的香料擂茶恰有御瘴去癘之功效。此外,據周暉《汀北擂茶》記:當地人認為擂茶可以祛除邪毒。有人發燒不退,叫患痧症,便煮擂茶給他吃,熱熱地灌下兩碗,睡一覺,出一身大汗,病便好了。遇上感冒、打擺子或食慾不振,亦煮擂茶吃,效果也很好。總之,擂茶有生津止渴、清涼解暑、消痰化氣、健脾養胃、滋補長壽及防範和治療瘴癘等諸多疾患之功能。別人或者視之為鄙俗、粗淺,但客家人卻一直視之為飲料中的佳品。這是客家人所以傳承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原因。
② 擂茶怎麼做
簡介
顧名思義,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進擂缽里擂碎沖沸水而成擂茶。不過,擂茶有幾種,如福建西北部民間的擂茶是用茶葉和適量的芝麻置於特製的陶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細末後加滾開水而成;廣東的揭陽、普寧等地聚居的客家人所喝的客家擂茶,是把茶葉放進牙缽(為吃擂茶而特製的瓷器)擂成粉末後,加上搗碎的熟花生、芝麻後加上一點鹽和香菜,用滾燙的開水沖泡而成;湖南的桃花源一帶有喝秦人擂茶的特殊習俗。是把茶葉、生薑、生米放到碾缽里擂碎,然後沖上沸水飲用。若能再放點芝麻、細鹽進去則滋味更為清香可口。喝秦人擂茶一要趁熱,二要慢咽,只有這樣才會有「九曲回腸,心曠神怡」之感。
擂茶的製作
擂茶是客家人的特製飲料,其製作與風味別具特色。「擂」茶的用具是擂持和擂缽。前者取一握粗的樟、楠、楓、茶等可食雜木,長短2-4尺不拘,上端刻環溝系繩懸掛,下端刨圓便於擂轉;後者乃內壁布滿輻射狀溝紋而形成細牙的特製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圓台狀。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葉、米、芝麻、黃豆、花生、鹽及桔皮,有時也加些青草葯。茶葉其實不全是茶葉,可充當茶葉的品種很多,除採用老茶樹葉外,更多的是採摘許多野生植物的嫩葉,如清明前的山梨葉、大青葉(不分季節)、中葯稱淮山的雪薯葉等等,不下十餘種。經洗凈、燜煮、發酵、曬乾等工序而大量制備,常年取用。加用葯草則隨季節氣候不同而有所變換,如春夏溫熱,常用艾葉、薄荷、細葉金錢、斑筍菜等鮮草;秋季風燥,多選金盞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可用竹葉椒或肉桂。原料備好,同置缽中。一般是坐姿操作,左手協助或僅用雙腿夾住擂缽,右手或雙手緊握擂持,以其圓端沿擂缽內壁成圓周頻頻擂轉,直到原料擂成醬狀茶泥,沖入滾水,撒些碎蔥,便成為日常的飲料。相傳擂茶起源於中原人將青草葯擂爛沖服的「葯飲」,客家先民在流遷過程中,艱辛勞作,容易「上火」,為防止「六淫」致病,經常採集清熱解毒的青草葯制葯飲,江南可供採用的葯草很多,「茶」就是其中的一味。茶,古稱賈,《本草經集注》謂主好眠,兼有清熱、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種功效,所以成了葯飲必不可少的用料。後又有人在葯飲中添加一些食物,便改良成了鄉土味極濃的家常食飲。勞動歸來,美美地享用一碗,甘醇的清流沁人心脾。如果用來淘飯,一股馨香,格外爽口。逢有普通客到,一勺笊飯,一把炒豆,攪入茶中,便可以招待。令人稱絕的是擂茶不排斥任何「饗料」,幾乎所有的食物都可加入,可葷可素,可粗可精。農家取材,極為方便。豆米花生、粉條乾果之類應先煮熟,連水沖入;菇筍香料和肉類應另行炒熟再加;芝麻米花則可直接撒入茶中。用勺攪勻,即成佳品。既可解渴,又可充飢,用以待客,經濟實惠。客家人熱情好客,吃擂茶往往見者有份,越吃人越多,客人吃了一碗又一碗,主人添滿這碗舀那碗,歡聲笑語,彼此間感情得以充分交流。
擂茶,製作簡便,清香可口,且因配料不同,分別具有解渴、清涼、消暑、充飢等效用。經濟而又實惠。
擂茶只當作一般飲料。若當葯用,如祛風寒、消暑氣、清火解毒之用,可添加如細葉金錢、艾葉、小葉客食碗(馬蹄金)、班筍菜(薺菜)、黃花、薄荷等,同茶葉一起擂爛。各種配料,易熟品,切碎後,放入缽內由開水沖熟;難熟的,放入鍋內煮熟,同開水一起沖入缽內。
擂茶習俗
在祖國博大精湛的茶藝中,擂茶是一枝獨秀的奇葩。這一習俗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作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一個陶制的擂缽,抓一把綠茶放入缽內,握一根半米長的擂棍,頻頻舂搗、旋轉。邊擂邊不斷地給擂缽內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葯(香草、黃花、香樹葉、牽藤草等)。待缽中的東西便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後,用一把撈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濃郁、綿長……據說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飢。又一說,擂茶源於中原,盛於長江中下游,至今仍流傳於閩、粵、贛客家居住區。
客家人熱情,多以擂茶待客。待客擂茶分葷素兩種。招待吃素的客人飲用,加花生、豇豆或黃豆、糯米、海帶、地瓜粉條、粳米粉干、冷盤等;招待吃葷的人飲用,則加炒好的肉絲或小腸、甜筍、香菇絲、煎豆腐、粉絲、香蔥等配料。
客家人在南遷途程中,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餐風飲露,歷盡千辛萬苦,到了客居地又需要白手起家,逐漸養成一種堅韌耐勞、向外發展、敢於冒險的品格。正是這種品格,給了客家人不知疲倦地尋找新天地的原動力。擂茶的品格與客家精神不是有某些相通之處么?擂茶,取之於山野,烹之於征途,映日月星辰,染風霜雨雪;品之,呈優雅閑適之情,增粗獷豪邁之概。它是客家的瑰寶,是跋涉者的「源泉」……每一種飲食文化,無不是生活哲學的一種詩化,一種啟迪。
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純,香氣濃,不僅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而且還有健脾養胃,滋補長壽之功能。
武陵擂茶
武陵擂茶在洞庭湖區源遠流長。相傳二千多年前,馬援率兵南征,屯駐司馬錯城(今鼎城區長茅嶺鄉),軍營鬧瘟疫,有仙人獻驗方,驗方上寫著「芝麻、綠豆、生薑、茶葉、炒米,放入擂缽,用梓姜木搗成糊狀,開水沖泡」。服後疫病痊癒,自此傳入民間。擂茶,具有生津止渴,清熱解毒,消炎去疾之功能,是沅水流域民眾待客的上乘飲料。喝時,佐以炸炒的富有地方特色面點以及專門製作的壇子菜,稱之為「搭茶」。搭茶,少則十幾種,多則達四十八種,邊吃邊喝,饒有趣味。
③ 擂茶的文化 客家擂茶的茶藝有哪些步驟
擂茶,就是把茶葉、芝麻、花生等原料放進擂缽里研磨後沖開水喝的養生茶飲。
客家擂茶茶藝表演講解詞
客家人日常生活中,擂茶即是其主食之一,也是待客之佳餚,在客家人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中,擂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美味。而且其製作方式古樸典雅,充分表現了客家人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之傳承。
看,今天貴客到訪,熱情的客家人將用獨特的擂茶來招待他們。
一、介紹用具
1、擂缽,內壁有輻射波紋,能使缽內的各種原料更容易被擂碾成糊。
2、擂棍,擂棍必須用有葯用的山茶樹或山蒼子樹的木棒來做,擂制過程中,擂棍磨損的成分與擂茶配料一同食下,發揮『擂茶』的保健效用。 二、滌器——洗缽迎賓
年輕的客家姑娘用熱水燙洗擂棍和擂缽,再將水倒掉。 三、打底——投入配料
1、這是茶葉,它能提神悅志、去滯消食、清火明日; 2、芝麻,它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不飽和脂肪酸,有美容養顏的功效;
3、花生,有長生果之稱,常食有延年益壽之功效; 4、陳皮,它能理氣調中,止咳化痰;
5、甘草,它能潤肺解毒;
6、薄荷,它清涼芬芳,能祛風提神。
配料可隨時令變換,春夏濕熱,可採用嫩的艾葉、薄荷葉;秋日風燥,可選用白菊花、金銀花;冬令寒冷,可用桂皮、胡椒。還可按人們所需,配不同料,形成多種多樣多功能的「擂茶」。 四、細擂——各顯身手
「擂茶」本身就是很好的藝術表演,技藝精湛的人在擂茶時無論是動作,還是擂缽發出的聲音都極有韻率,讓人看了拍手稱絕。同時在擂的過程中,也可邀請客人參與其中,體驗擂茶的樂趣。
五、沖水——水乳交融
最後用剛燒開的水沖進擂茶缽,邊沖邊攪,香氣撲鼻。 沖好了,湯色濃郁,水乳交融。 六、敬茶——敬奉瓊漿
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純,香氣濃,不僅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而且還有健脾養胃,滋補長壽之功能。 七、品飲——如品醍醐
擂茶一般不加任何調味品,以保持原輔料的本味,所以第一次喝擂茶的人,品第一口時常感到有一股青澀味,細品後才能漸漸感到擂茶甘鮮爽口,清香宜人,這種苦澀之後的甘美,正如醒醐的法味,它不加雕飾,不事炫耀,只如生活本身,永遠帶著那清淡和自然,卻讓人品後無法忘懷。
當然,對客人體貼入微的客家人怕初次品飲擂茶的客人喝不慣擂茶,今天特地為大家准備了白糖和鹽供你調飲。
「莫道醉人惟美酒,擂茶一碗更深情。美酒只能喝醉人,擂茶卻能醉透心」願今天的擂茶能給各位留下美好的印象。
④ 擂茶有哪些種類種類,各自的做法又是什麼
擂茶流行於南方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的傳統的飲茶習俗。依據所處地域不同,主要有桃江擂茶、桃花源擂茶、安化擂茶、臨川擂茶、將樂擂茶等幾個比較有特色和代表性的種類。擂茶又名「三生湯」,即主要以茶葉、生薑、生米仁為主要原料,依不同地域習俗和不同時令輔以其他作料,也可根據自身口味酌情增補。擂茶主要用具有:擂缽、擂棍、撈子,樣式叫法不同地區有差異。擂茶功效依配料而定,主要包括:提神去膩、清心明目、健胃養脾、滋補益壽等~~
⑤ 擂茶的習俗
客家人熱情,多以擂茶待客。待客擂茶分葷素兩種。招待吃素的客人飲用,加花生、豇豆或黃豆、糯米、海帶、地瓜粉條、粳米粉干、冷盤等;招待吃葷的人飲用,則加炒好的肉絲或小腸、甜筍、香菇絲、煎豆腐、粉絲、香蔥等配料。
客家人在南遷途程中,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餐風飲露,歷盡千辛萬苦,到了客居地又需要白手起家,逐漸養成一種堅韌耐勞、向外發展、敢於冒險的品格。正是這種品格,給了客家人不知疲倦地尋找新天地的原動力。擂茶的品格與客家精神有某些相通之處。擂茶,取之於山野,烹之於征途,映日月星辰,染風霜雨雪;品之,呈優雅閑適之情,增粗獷豪邁之概。它是客家的瑰寶,是跋涉者的「源泉」……每一種飲食文化,無不是生活哲學的一種詩化,一種啟迪。
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純,香氣濃,不僅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而且還有健脾養胃,滋補長壽之功能。
⑥ 擂茶有什麼功效
功效:
擂茶只當作一般飲品。若當葯用,如祛風寒、消暑氣、清火解毒之用,可添加如細葉金錢、艾葉、小葉客食碗(馬蹄金)、班筍菜(薺菜)、黃花、薄荷等,同茶葉一起擂爛。各種配料,易熟品,切碎後,放入缽內由開水沖熟;難熟的,放入鍋內煮熟,同開水一起沖入缽內。
擂茶,又名三生湯,是一種特色食品。主要流傳於廣東汕尾市、益陽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於漢、盛於明清。擂茶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綠豆、食鹽、茶葉、山蒼子、生薑等為原料,用擂缽搗爛成糊狀,沖開水和勻,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分布范圍:
擂者,研磨也。擂茶,就是把茶葉、芝麻、花生等原料放進擂缽里研磨後沖開水喝的養生茶飲。擂茶在中國華南六省都有分布。保留擂茶古樸習俗的地方有:湖南的桃源、臨澧、安化、桃江、益陽、鳳凰、常德等地,廣東省的海陸豐、英德、陸河、揭西、五華等地。
江西省的贛縣、石城、興國、於都、瑞金等地;福建省的將樂、泰寧、寧化等地;廣西的賀州黃姚、公會、八步等地;台灣的新竹、苗粟等地。
另外,在江西省豐城市下轄的荷湖、羅山、蕉坑、鐵路、洛市、秀市等地(即當地所稱的河東地區),江西撫州南豐縣(桑田、太源、太和)等地,也有擂茶的習俗,不過至今不清楚其流傳的開始時間。其製作方法比客家人的擂茶簡略了許多。
悠久的歷史淵源
揭西擂茶有較為悠久的歷史淵源,陸羽《茶經》卷三「聞南方有一困蜀嫗作茶粥賣」,結合河婆地名的傳說,此蜀嫗可能就是指何婆。陸羽是唐朝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他所說的茶粥就是把茶葉碾碎成細米,加上米粉、油鹽,製成茶團或茶餅,飲用時搗碎,放些蔥、姜、椒、桂等調料,用水蒸煮,煮成一大鍋茶粥供大家食用,這就是最初的擂茶。
⑦ 客家擂茶文化的介紹
客家擂茶文化是漢族傳統飲食文化之一。史料記載,在宋朝時即有擂茶。在客家人日常生活中,擂茶即是其主食之一,也是待客之佳餚,在客家人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中,擂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美味。而且其製作方式古樸典雅,充分表現了客家人對中國漢族傳統文化之傳承。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純,香氣濃,不僅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而且還有健脾養胃,滋補長壽之功能。
⑧ 客家的擂茶和平常泡的茶有什麼不同
客家的擂茶和平常泡的茶有什麼不同?
差別大了,擂茶的花樣多了,除了配料可以隨季節變化外,還有不同的吃法:擂茶通常可以食清茶、加料吃以及做成擂茶拌飯。
擂茶可以說是至今保存的最具原始形態的飲茶方式,也被稱為中國茶文化中的「活化石」。在中國客家人分布的福建將樂縣、寧化縣、泰寧縣、廣東陸豐市、揭西縣、陸河縣,湖南、江西都仍然保留著傳統的擂茶文化。
⑨ 寫一篇100個字擂茶的日記
客家擂茶
泱泱華夏,盛開著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不一樣的節日,不一樣的穿著,不一樣的食物,不一樣的民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陸河,也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飲食——擂茶。在祖國博大精湛的茶藝中,擂茶是一枝獨秀的奇葩。做擂茶有必不可少的兩樣工具,擂茶缽和擂茶棒。擂茶的做法是:先放一點茶葉到擂茶缽,用擂茶棒把茶葉弄碎後。在連續放入擂茶缽,轉到成糊狀後,在加入兩大把花生後,用擂茶棒把花生搗碎,再轉碎。轉成糊狀後加入沸水。這樣,擂茶就完成了!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純,香氣濃,不僅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而且還有健脾養胃,滋補長壽之功能。所以,喝擂茶已經成了客家人的習慣。招待客人用熱騰騰的擂茶來招待他們,見客人碗中的沒了茶,便再添一些擂茶!
我們陸河還是「青梅之鄉」呢!青梅具有獨特的葯用價值,富含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凈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鹼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的營養保健功能,被譽為「涼果之王」、「天然保健食品」。生產的青梅有許多種類品:青梅汁、鹹水梅、梅胚、咸梅干……
陸河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體現出陸河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
⑩ 擂茶做法,來歷 求答案!! 急!!!!!!
客家擂茶的來源
土家族住在川.黔.湘、鄂四省交界處,一直有喝擂茶的習慣。擂茶又名「三生湯」,我們在前面介紹宋代的茶館時提到它,當時汴京的茶肆在冬季兼賣擂茶。據傳,它是東漢大將馬援征五溪蠻時發明的。土家族則稱擂茶偉「三生湯」,有兩個出典。一是因為它是用生茶葉、生薑、生米加水研搗烹煮而成,主要原料是三種,所以叫「三生湯」。還有一種說法稱「三生湯」的得名和三國時蜀國的張飛(而不是東漢的馬援)有關,說張飛有次率士卒過武陵壺頭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內),因瘴氣太盛,許多士卒都生了病。當地一位民間老醫生獻秘方擂茶給眾人喝,很快大家病都好了。張飛說,真是三生有幸。擂茶因此叫「三生湯」。明代朱權著《瞿仙神隱》,具體記載了擂茶的製法:先將芽茶用湯浸軟,加熟芝麻擂細,再加川椒末、鹽酥油餅,入鍋煎熟,再加栗子片、松子仁、胡桃仁,和水煮,即成擂茶,比現在的做法要復雜些。相傳明代劉基寫的《多能鄙事》一書,也有類似的記載都比現在的做法復雜。喝擂茶有清火明目、去濕發汗、合胃止熱的多種好處,因此,它成為土家人世代相傳的一種習俗。一天不喝,全身不爽。良宵佳日,擂茶是佳品;招待親友,又是「點心」,兼有「以茶代酒」和「以茶代點」的雙重含義。
--------摘自《中國古代生活叢書 中國古代的飲茶和茶館 古代茶俗與茶藝之少數民族的茶俗》由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於1995年出版
我們的擂茶,到底是客家人自己的特產,還是源於土家族,抑或是二者的結合,看來是會是個不解之謎?
擂茶的由來
.
擂茶為客家人招待貴賓的一種茶點,擂既研磨之意,以陶制擂碗將茶葉.芝麻.花生.等多種原料研磨成粉,加入冷熱開水沖泡調勻後飲用.擂茶能充飢解渴,也能當保健飲料飲用.
擂茶工具
一,擂缽:以陶土拉胚製成.
二,擂捧:以芭樂,油茶樹干為主要取材,選大小適中,長約 40 cm 鋸切後陰乾,再去皮即可使用
擂茶的材料
(一) 傳統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一) 傳統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二) 改良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葉3,芝麻3,其餘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經過浸,蒸,曬,炒過程,變成易貯存,可速食的米仔. (二) 改良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葉3,芝麻3,其餘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經過浸,蒸,曬,炒過程,變成易貯存,可速食的米仔.(一) 傳統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二) 改良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葉3,芝麻3,其餘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經過浸,蒸,曬,炒過程,變成易貯存,可速食的米仔.
擂茶的製作
(一) 傳統作法:將傳統材料放入特製的擂缽中,用擂棍慢慢擂成末,中間過程並不斷加開水,使材料娭成漿狀,極為費工費時,有食用擂茶的家庭,連小孩都加入擂茶行列.
(二) 現代作法:1. 茶葉,芝麻以乾果機打碎備用.
2. 其餘材料可混合打碎,最後再加入松子仁一起打碎用.
3. 以上材料放進擂缽加入適當開水,用擂擂勻,並加入香菜或九層塔及適量的鹽.
4. 沖入沸開水即可與米仔共同食用.
擂茶的吃法
(一) 茶點用:可配合米仔,米粿,糕餅一起食用,別有風味.
(二) 正餐用:傳統是加『米仔』共食,用米飯亦可.當正餐時可炒一些萵苣,椰菜等綠色蔬菜,豆乾,花生,蘿卜乾,四季豆至蝦仁等都可當配菜.
擂茶養生功效
客家擂茶由來以已久,據指導老師葉老師的母親口述,( 葉彭效女士,民國三十七年自廣東陸豐縣來台 ) ,在大陸客家地區,擂茶是極為普遍的傳統飲食,每天早午約十點,三點,客家人都會吃一次擂茶,尤其老人家最嗜此物,而一般家庭若有客人來訪而沒有請吃擂茶的,會被恥笑待客不周.而過去許多客家民來台都帶著擂缽,擂棍,可見從前吃擂茶風氣之盛.
吃擂茶成習的老人大多很長壽,活到八,九十歲以上,這是因為他們將綠茶研成末,富含維他命 C,又將花生,芝麻等高營養單位的乾果研末並食,容易吸收,就現代觀點而言是相當健康,有機的飲食. 北埔農會推廣擂茶,用意在推廣多食用綠茶,米食及客家傳統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