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陝西90歲李老的畫牡丹

陝西90歲李老的畫牡丹

發布時間:2021-12-24 12:40:45

1. 陝西省農村90歲老人高齡補助多少錢

沒有辦法回答,即是陝西省每個地區還不一樣。

2. 李慶增畫的牡丹多少錢一平尺

李慶增畫牡丹每平尺約3一5千元。

3. 李克玉 李老的畫多少錢 一平尺

最近的 李先生的畫 差不多3000元 一平尺 比2007年有所漲幅 上次去拍賣會看到一副 李老的畫 差不多一尺半吧 拍了5000RMB 就這個趨勢 又該還會有漲幅的潛力 畢竟李老80有餘 也不再是高產畫家的年齡了 估計 以後的作品也不會 超出現在的 造詣 所以最好 就現在收藏 升值空間 還是有的

4. 想找李幸福畫牡丹花的視頻

你需要的已上傳!下載查看即可!!

5. 哪裡有賣李曉明國畫工筆牡丹花的底稿,謝謝

你可以在網路搜索李曉明工筆畫網頁 ,上面 有他的畫的底稿 ,李老師在上面講的很清楚 ,他可以郵購。好心人

6. 怎樣畫國畫牡丹

想要更好的繪畫牡丹,首先必須要抓住牡丹的不同形態以及具體的特徵,通過不同手法的技巧繪畫才能達到更理想的效果。

7. 李老十的人物經歷

1957年出生於一個普通木工家庭的李老十,因為年齡小,家人沒有「走資派」和「反動學術權威」,未被捲入「文革」政治旋渦,沒有被關、被管、被派往農村「戰天斗地」,因此在他的頭腦里,也沒有肉體折磨、人格污辱和精神幻滅等等的「文革創傷記憶」。在他的記憶中,最痛苦的是家境的貧困。他兄弟姐妹十一人,只靠父親的一份微薄工資維持。他四哥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讀書時,經常捨不得吃學校食堂的飯菜,總是把它們帶回家給弟弟妹妹「改善伙食」。⑨ 老十有《題大餅子圖》曰:「大餅子,雜合面,榆樹葉,菜團子,豆腐渣,兒時賴此以活小命。母曾語吾:爾小時最饞,常拽母衣襟,一臉浮腫,哭唧唧曰:媽,我不吃菜團子,我想要大餅子。每聞此語,老十落淚。」對經歷了無數天災人禍的20世紀中國人來說,這只能算平常事。但在李老十的心裡卻是一段痛楚的記憶。貧寒的家境沒有影響他讀書,從哈爾濱到了北京,他一帆風順地學成了大學學業,並成長為一個藝術家。與上山下鄉的哥哥姐姐們相比,他是幸運的,但沒有「戰天斗地」的艱苦經歷,也就沒有知青一代刻骨銘心的創傷記憶,對世事人情懂得不多,心理承受力相對脆弱。李老十作品中的孤獨、抑鬱、痛苦、自嘲、反諷,不是出於對知青式「文革」創傷記憶的追懷與反省,而是出於對當下世界感受的反應和詰問。曾經崇拜的英雄偶像和美好憧憬破滅了,曾經尊奉的道德體系崩塌了,人的慾望之門打開了,正劇變成了喜劇,崇高變成了滑稽,沒有了神與神聖,人與鬼、人與獸、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也難以區別了。荒誕,無聊,痞子主義,唯我主義,享樂主義,毫無原則等等,遂成為一種精神時髦。李老十不趕這些時髦,但他感到苦悶、孤獨,失去了方向感。他選擇了以傳統的方式表達這種痛感。
那麼,李老十「人生太苦」的感受何以如此之深,以至決然做出了棄世的選擇?他個人遭遇到的一些事,如兄長的病故,夫妻間的爭吵,工作的不順心等等,不足以使他走上這條路。應當還有更深層的原因。回答這個問題也許很困難,但還是有線索可尋。 對於「文革後」時代的李老十來說,其生存兩難的痛苦感,主要是源於獨立個體的內在感受,與國家、民族、黨派、團體不大相關,即它是發自「個人」的而非「類」的聲音。「五四」時代曾經發出過強烈的「個人」聲音,並成為中國啟蒙思想與運動的標志。但「個人」聲音不久就被「類」的聲音—國家、民族、階級、黨派、團體的聲音所淹沒和代替。隨著社會革命的成功,「救亡」的聲音轉化為「甘心做工具」的聲音(巴金:《隨想錄》)。在「文革」中,有人把碗口大的像章別在胸口肌肉上跳「忠」字舞,是以肉體的痛換得精神上的「喜」和「類」的認同,也許是表達這種「甘心做工具」聲音的極致。也有人試圖尋求兩種聲音的和諧,發出對單一聲音表示不滿的「我愛咱們國呀,可是誰愛我呢?」的聲音(老舍:《荼館》)。⑩ 作為新時期的藝術家,李老十回到了「五四」的起點上,他感受到的,已不是抽象的「類」的苦難,而是覺醒、獨立或正在覺醒、獨立的個體生命的真實苦難意識。在現代中國,這是否定與反思「文革」、否定與反思個人崇拜和超驗信仰,重新認知個體生命價值的結果,具有再一次啟蒙的意義。
老十初畫殘荷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較早的一幅曰《野水荷秋圖》,用淡墨、土黃和赭色畫殘葉與蓮蓬,秋意蒼茫而慘淡。後來他在此畫的補題中自述了畫荷的經過:「已巳年秋,余住西山,嘗於風雨中獨游頤和園。每見秋枝殘葉,搖盪風雨,心必為之所動。幾回折蓮,何能盡取?故寫殘荷圖百十餘幅,意有未盡,乃以詩記之,並顏其居曰『破荷堂』。」他的「破荷堂主」之號,亦由此而來。觀殘荷而「心為之動」,不是因為「秀色空絕世」的鮮美,「出污泥而不染」的清高,或者「月曉風清欲墮時」的幽淡,而是因為一種發自心底的悲秋情懷。他曾借古人詩詞表達這情懷,在畫上題寫過李商隱「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的詩句,題過元人小令:「干荷葉色蒼,老柄風搖盪,減了清香,愈添黃,都因昨夜一場雨,寂寞在秋江上,」但古人的淡遠空寂之意不足以表達他的內在感受,於是自己做詩,直抒胸臆。我們試舉例略做解讀:
「戲紅倚翠,自在幽游。驀然回首,滿目殘秋。」(《題荷鴨圖》,1996年)此圖為橫卷,畫中殘荷狼籍,秋光肅殺,卷尾有一驀然回首的游鴨。「驀然回首,滿目殘秋」指自然景色,也隱喻人生。戲紅倚翠的幽游過後,終將面對荒涼的殘秋,不論這殘秋是精神的還是肉體的。不難看到,這題句透著一種悲哀。
「花殘終有恨,嫣紅酬病眸。生息參透否,無語對寒秋。」(《題秋塘》,1996年)「嫣紅酬病眸」,是指自己病中觀荷。老十患肝病,經常捂著肚子作畫。他的大哥也遭此不幸,就在這一年過世。大哥本是一英俊的男人,逝世前骨瘦如柴。老十目睹這一切,對自己身體的前景感到悲觀。他在詩中自問是否參透了生死,答曰「無語對寒秋」,心緒是悲涼的。
「遍寫荷塘不見花,風卷殘葉亂如麻。胭脂買笑尋常事,誰解枯蓬勝艷葩。」(《題四十蓮蓬圖卷》,1996年)這一年正月十八是李老十四十歲生日,他畫了此卷《四十蓮蓬圖》。題詩說自己筆下「風卷殘葉亂如麻」的荷花,不被世人理解,因為人們喜歡的是「胭脂買笑」──這里用了一個畫史上的典故,說南宋初,從東京汴梁輾轉來到杭州的著名山水畫家李唐,因畫風不合時宜,生活很潦倒,他作了一首詩自嘲:「雪裡煙村樹里灘,看之容易做之難,早知不如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李老十黑乎乎的秋荷,也像當年李唐的山水一樣,不受時人歡迎,很少有人買。在他看來,人們喜歡用胭脂畫的艷葩而不理解用水墨畫的枯蓬,既是尋常之事,也是可悲之事。他寧守清貧也不趨時好。
「孤魂怪筆寫殘秋,滿紙凄然鬼神愁。若問原心何至此,八風紙外正颼颼。」(《題殘塘風雨圖》,1991年)詩後自註:「八風:佛教語稱,利、衰、毀、譽、稱、飢、苦、樂為八風。」人生在世,都不免遇到八風,儒家、道家、佛家和現代的思想者,各以自己的方式解釋和面對它們。有趨之者,有避之者,有趨避兼之者……多數人能夠坦然對待,李老十似乎不能。他感到自己是「孤魂」,只能畫「滿紙凄然」之作。這是為什麼?是他對人生的痛苦太敏感?是他對感情過於脆弱?是他太執著於對清純世界的渴望?或者根本是一種抑鬱症在作怪?我想,也許是一種包括了思想感情、氣質個性和健康情況的綜合性因由。其夫人劉寶華說,早在美院學習的時候,老十就有過出家甚至棄世的念頭,直到參加工作,娶妻生子,書畫成名之後,也沒有完全打消,這可能與抑鬱症有關。但他敏於感知痛苦,敏於感知人生的異化與荒誕,也是事實。他畫過一幅《籠中鳥》(1990),題:「想(向)往青天日日鳴,奈何細竹困飛鶯。遊人誤解啼中意,多把愁聲做笑聲。」又有題《瓜蟲圖》(1992):「種瓜生土豆,種逗反得瓜。忽然有所悟,拍手笑哈哈。」這是一種逆向思維,它所「悟」出的,常常是因果顛倒、實事無常、人生受困的一面。在《荷鴨圖》中,他把「春江水暖鴨先知」改寫為「秋江水冷鴨自知」,也是出於同類「悟」──不是冷峻的哲思,而是帶有「禪機」的內在感受。他畫葫蘆,常題「天天孤坐太無聊,照著葫蘆畫個瓢。他日浪遊湖山裡,一壺老酒掛僧腰。」──這「一壺老酒掛僧腰」的想像,所嚮往的是自由和超脫,而非真正的空門之思。老十還作過一套題為「得大自在」的冊頁,畫大西瓜、大廝殺(下圍棋)、大餅子、老布鞋、大碗茶、大白菜、大游魚、大葫蘆、大傻瓜、大屎撅,皆為人生常見之物。每圖都作題,內容多為道德啟示錄式的短句。如題《大屎撅》:「……曾有人問,世上什麼東西最臟,吾答:人最臟,人心更臟。」這當然是指他的一種體驗,這體驗的否定性可以引發積極的批判傾向,但其偏頗和悲觀也是顯而易見的。這種體驗和認識,與抑鬱症無關。 老十所畫最多的是人物,包括僧道、鍾馗、小鬼、群鬼、自畫像等等。其實鬼即人,畫鬼亦是畫人世。其中有一部分,是表現老十自己:或直接描述,或間接寄寓。直接描述者如《己巳自寫》作於1989年初,是33歲生日那天的自畫像。正面站立,身穿古裝,做拱手狀。題七律二首:「相對無言感慨多,半生豪氣漸銷磨。狂心自抑學栽柳,頹筆人嫌肯換鵝。 偶寫春山怡倦眼,慣聽秋雨打殘荷。蒼顏記取堪何用,依例明朝畫佛陀。」「三十三年樂幾何,平生半數已蹉跎。未臨人世先罹難,始到邊關已抱痾。養子更嫌柴米貴,成家反覺寂寥多。艱辛自古摧人老,盡向花箋七字哦。」又題:「垢面蓬頭三尺身,仰觀蒼天俯看人。百年孤獨瘀成病,萬古恩分感寸心。」這些詩句,好像出自一個歷盡坎坷的老人,三十三歲的李老十,對人生的體驗竟是如此的沉重!《壬申古裝自寫像》,作於1992年,36歲。畫正面拱手立像,戴草帽,穿草鞋,披麻衣,背酒葫蘆,一副「浪遊」者的打扮。題「家有詩書釀畫才,安貧久困未板哀。笑聞人誇東臨富,自把米錢換酒來。」下款為「安心居主老十。」90年代初,書畫市場正處在「乍暖還寒」的情境,主要買家來自港台,多數畫家還賣得不好。看到畫友已「生意興隆」,自己的畫比較冷落,他並不很介意。此畫此詩,表達了安貧樂道之意,心境相對平和。同年所作《打坐圖》,依然36歲自畫像。題:「我與我戰三十六年,至今未知勝負。」—老十的「我與我戰」不同於古人的「吾日三省吾身」,也不同於「文革」的「鬥私批修」。但「我與我」因何而「戰」,如何戰,不得而知。他似乎陷入了哈姆雷特式的心靈兩難。自我的兩難之戰,是痛苦的。1993年,他畫37歲自畫像,蓬頭垢面,雙手抄袖,低頭沉思。題:「腹中有米不須填,?榻微涼尚可眠。架上佳書五百卷,問君何事現愁顏?」這是在自問,並沒有回答。「愁顏」也就著困惑,「我與我戰」仍沒有結果。這也許可以稱作自下而上吧—不滿於這樣的生存狀態,但又無法改變它;無奈,但又不甘於這種無奈。我們也常常感到這樣的矛盾,但不像李老十這么敏感而強烈,這么執著而難以自拔。
老十筆下的羅漢、鍾馗等等,也常常是在塑造自己的心像。如《侍酒圖》,畫一小鬼跪地奉酒給鍾馗,題曰:「憐君肝火旺,小醉展愁眉。近日人間事,誰能斷是非?」這實際是自說自話,鍾馗是他,小鬼是另一個他。在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以這樣的詩畫求得自我解脫,是老十的本領,但這些詩畫未必能使他得到解脫。譬如他筆下帶有自喻性質的鍾馗持劍像—或持劍獨立,或持劍兀坐,或拔劍欲砍,常題:「莫道情難了,浮生惑患多。掌中三尺劍,為爾斷愁魔。」利劍怎樣斷愁魔?會不會抽刀斷水,愁上加愁呢?劍是雙刃的,在斬除心魔的同時,會不會傷及自身?對這些,老十似乎沒有絲毫的顧及與考慮。1994年所作《樂園圖》,畫自己抱肘依於樹下,身左有一棋局,身右有一荷池,身後是小屋,屋中有一卷書。題:「人生如苦海,亦可製成樂園。除卻天災與病痛,諸多煩惱盡是自找。」這近於佛家說教。不過,老十確想有一個(或製造一個)這樣的心中「樂園」。他的《讀書圖》,畫一白衣人坐在椅中,全神貫注地看書,題:「屋外大雪滿地,爐中煤火通紅。胸中無雜事相擾,掌上有佳書一卷,此中至樂,非讀書之人不能知也。」又曾畫一個老者,邊下棋邊回頭聽鳥語。題「能於爭戰之中兼得閑趣,乃為此道高手。」還曾畫一鍾馗把寶劍交付小鬼,自己袖手觀雲。題曰:「天天打鬼太辛勞,人老無能愧寶刀。偶羨流雲閑自在,去來舒捲任逍遙。」……這些皆以「得閑趣」「任逍遙」為高、為樂的理想,是道家的思想,歷代困頓未仕的士子都如此這般地自我解脫過。厭於紛亂、競爭的現代世界而感到無奈的李老十,從傳統士人的思想庫尋找良方,並不奇怪。但老十又深知自己生活在世俗世界,飲食男女,不可離棄。對此,他始終保持著坦誠與真誠,討厭那些利慾熏心卻偏要作清高狀的人。他反復畫的《乞食圖》,描繪一乞丐拄杖捧碗,沿街乞討,題:「深一腳,淺一腳,沿街乞討。餿也要,霉也要,慢咽細嚼。罵我臟,把我笑,我倒要問問世上人,哪個不乞,哪個不討?」在另一幅《乞食圖》中寫道:「余平生為人作畫,從不標榜清高,非不想也,實不能也。若時時 此狀而又不得身心一致,豈不是欺人耶?故每作乞食圖,其中意思自知也。」老十過世9年後的今天,書畫市場由於多方面的原因而驟然紅火,人們也撕破清高的人格面具,以書畫致富也迅速變成可以馬上驕人傲世的資本。像李老十這樣既不羞於「乞食」又始終以心靈真誠對待藝術的人,也愈來愈少見了。
以鬼事喻人事、世事,是李老十畫鬼的另一重要方面和特色。鍾馗和諸鬼都是人,他們的哀樂與紛爭即人世的哀樂與紛爭。《對弈圖》畫鍾馗跟小鬼下棋,赤腳的小鬼斜視著鍾馗,抱腿竊笑,鍾馗舉棋不定,急得雙目直冒白光。題曰:「舉棋難落卻緣何,怒目橫眉費琢磨。自古英雄憨直甚,不如小鬼計謀多。」畫與詩都有些幽默,但觀者很難開心的一笑,因為這幽默中含著一種令人思味甚至令人悲哀的東西。《對酒圖》畫鍾馗席地而坐,與小鬼對飲。鍾馗舉壺為小鬼斟酒,小鬼伸杯作推辭狀,神態生動之極。題曰:「你一杯,我一杯,從天亮到天黑。分不清東西南北,且忘記自家是誰。莫問它幽冥曲直,休管那人間是非。」喝酒是平常事,以忠直和打鬼為業的鍾馗喝酒有點不平常,而只管喝酒、「莫問幽冥曲直,休管人間是非」的鍾馗就更奇怪了。他為什麼要「忘記自己」?他何以如此無奈?《對鏡圖》畫鍾馗對鏡簪花,看著鏡子里的形象,他氣得暴跳如雷。題詩曰「醉里簪花鏡里竊,相看兩厭多攢眉。怒來欲碎青銅鑒,不教蒼顏惹自卑。」醜人簪花不能增美,反襯其丑,鏡子可以摔碎,自卑無法打掉。這幽默的詩畫透著畫家對人心人世的洞察。《小鬼打鍾馗》刻畫一個小鬼高舉雙拳追打鍾馗,鍾馗抱頭鼠竄,原因是這位鬼頭「貪得臟錢八十萬」,被小鬼造了反。在真實的世界中,小鬼打不了有權有勢、 貪贓枉法的鍾馗。老十所表達的,不過是一個善良的願望而已。《醉歸圖》,畫鍾馗醉歸,小鬼攙扶。題:「欣逢太平世,心閑百事無。日日酩酊醉,天地大酒壺。痛飲乾坤倒,噴吐袖袍污。醉眼觀三界,不辨人鬼狐。著風身欲倒,小鬼爭相扶。歸來山路險,昨夜宿豐都。」「醉眼觀三界,不辨人鬼狐」是中國人天天看到的事情,而且還看到,即使是「醒」眼觀三界,那些「鍾馗」們仍然會「不辨人鬼狐」。老十暗喻的筆鋒所指,是一目瞭然的。
李老十最重要的人物畫,當屬《鬼打架系列》。這個系列最初皆為小品,常畫兩三個鬼持刀劍或毒蛇爭斗,題「青龍吐長信,小刀向咽喉。究竟為什麼,年年爭不休?」或簡單題「何事爭不休?」「何苦?」等。在生活中,所謂「鬼打架」,多指人與人之間的無意義爭斗,老十的小品,是對這類現象輕松而幽默的嘲諷。但後來的《鬼打架系列》,由相當隨意的小品變成了構圖龐大、刻畫精整的大幅創作,畫面所展示的,也由兩個鬼的爭斗變成了群鬼的毆斗與混戰,畫面的輕松幽默也被緊張怪異和陰森恐怖所代替。這些群毆之鬼,有男有女,有著衣,有裸身,有官服官帽者,有披甲胄者,有人身獸面,有獸身人面,有會飛的,有能上樹的,有口吐異物者,有手握毒蛇者;它們大多瘋狂而凶惡,但也有悠閑而滑稽者。毆斗的環境也多種多樣,包括地上、空中、室內、室外、房頂、樹干、球場等等。鬼臉和鬼身擁擠著、重疊著,一切都雜亂無序、錯位倒置,但可以感到慾望的膨脹,你死我活的拼殺,無所不用其極的陰毒手段,以及視罪惡為娛樂和游戲的心態。
這當然是李老十對人世感受的幻化。這幻化是心理的,誇張的,漫畫化的,殘酷而悲觀的。他在《鬼打架系列》之二的裱邊上題道:「萬種罪孽皆人所為,然俱托以鬼名,鬼冤乎哉?老十畫鬼俱在子夜,任意塗抹,非心中臆造,是目中所見。近聞方家世南先生因畫鬼作病,余亦深感時有陰氣襲人,幾欲封筆,然欲罷而不能,其中故事,明人自明耳。」托鬼畫人,這是老十的告白,也能在傳統文學與繪畫中找到先行者,老十在《題鬼趣圖》中就說過:「宋定伯捉鬼,鍾進士打鬼,蒲留仙寫鬼,羅兩峰畫鬼。」為什麼要「托鬼畫人」?因為畫家有揭露「丑惡」「罪孽」的主觀訴求。雖然老十筆下也畫善鬼,文質彬彬的鬼,但大多還是青面獠牙、充滿邪欲、爭斗不休、罪孽深重的惡鬼。作為約定俗成的視覺形象,鬼宜於彰顯醜陋、怪異、陰暗、凶惡和恐怖。不過,《地獄變相》一類作品塑造的恐怖世界,宣示的是因果報應的教義,還不是揭示人世之罪惡。傳統繪畫特別是宋元明清繪畫,以山水花鳥為大宗,人物相對衰退,而即便衰退的人物畫也迴避揭示人和人的行為的復雜性,特別是人性惡和人生痛苦的一面。魯迅說中國的士大夫文人「對於人生—至少是對於社會現象,向來就多沒有正視的勇氣。」① 獨領畫壇風騷的士大夫畫家也是如此。20世紀以來,由於借鑒和推行了西方寫實方法,中國畫家描繪人物的能力空前提高,但畫美而不畫丑、頌揚而不批判的基本傾向卻沒有大改變。尤其在意識形態一體化的長時期里,畫家的思想受到鉗制,寫實人物畫拘守狹窄的題材、概念化的主題和公式化的風格,畫家不能自由獨立地思考人生與歷史,「現實主義」墮落為虛假空洞的粉飾主義。新時期以來,藝術家獲得了很大自由,藝術迅速走向個性化。但隨著現代媒體而 生的大眾文化潮流,又使唯美主義和風格主義大肆泛濫,軟性的、甜俗的、追逐市場效應的作品充斥人們的眼球,而直面血肉人生,揭示生活真相,具有批判性意義的作品越來越少。李老十的難得之處,是他從來不畫那類流俗時髦的東西,始終懷著強烈的表現沖動和批判沖動,有感而發,即使不利於自己,也不停止,所謂「欲罷而不能」。韓昌黎曰:「有不得已而後言者,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②《鬼打架系列》是有思懷、有怨有憤、有悲有痛的,盡管用了喜劇性的漫畫手法。李老十的批判意識也許主要不是出於社會責任感,而是出於上面說的「表現沖動」,但在「表現沖動」背後,必定有一種渴望和深情在,也必有一種道德良心的支持。他在《東坡賞硯圖》中曾題:「陶庵老人曰,人無癖不可與之交,以其無深情也。」癖與深情的關系可以不論,但我知道老十無癖, 卻是性情中人,有深情之人。他處理生活瑣事往往優柔寡斷,在藝術中卻敢恨敢愛,敢哭敢笑,敢把人畫成鬼,敢把鬼畫成人,敢於傾吐痛心疾首的內心世界。在效益、利益衡量一切的現代社會,這樣的人、這樣的藝術家是越來越少了。 作品:

8. 當代國畫牡丹名家有誰

1、張志文

2004年3月16日,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的一則報道,震驚了世界畫壇,推出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張志文。報道說:河南畫家歷時5年之久,繪制了一幅構圖完整、氣勢恢宏的500米牡丹長卷,名曰「華夏牡丹圖」,創造了世界之最,申報了吉尼斯紀錄,將在荷澤國際牡丹花會期間由中國牡丹博物館隆重展出。

2、邵仲節

著名花鳥畫家,美術教育家,齋號「師竹軒」。政協成都市第八屆委員,民進成都市第五屆委員,西南民族學院客座教授。從事美術教育和藝術創作60餘年。擅長寫意花鳥畫,尤以牡丹著稱,有「邵牡丹」之美譽。譽為中國牡丹畫第一人。

3、李萬

歷二十年艱難曲折磨練,融匯中西方繪畫技藝,煉成自己畫作的個性與特色。多次應邀到東南亞地區、日本等地參加國際書畫大展賽並累獲獎譽。因牡丹花鳥畫獨具特色被書畫界朋友贊稱為「南國牡丹王」,廣西省文聯主席藍懷昌先生特意揮毫書寫了 「南國牡丹王」書法一幅贈與他。

李萬現為桂林雅園書畫院副院長、廣西省美協會員,中國當代書畫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書法美術家協會理事,國家壹級美術師,獲得中國花鳥四百強、當代書畫名家、跨世紀藝術家、國際藝術家的榮譽和稱號。

4、王雪濤

王雪濤是現代中國卓有成就的花鳥畫大家,對我國小寫意花鳥繪畫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繼承宋、元以來的優秀傳統,取長補短。所作題材廣泛,構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麗,富有筆墨情趣。創作上主張「師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體,學先人為我所用,不斷創新」。

畫法上工寫結合,虛實結合。他善於描繪花鳥世界的豐富多彩和活潑生氣,又精於表現畫家的心靈感受和動人想像。他注重寫生,尤善於描繪大自然中的小生命,如蝴蝶、螳螂、蟈蟈、天牛、青蛙、蜻蜓、馬蜂等,栩栩如生,引人喜愛。

5、蘇伯群

蘇伯群十幾歲時開始習畫,已有60多年的繪畫歷史。他的繪畫創作以花鳥為主,尤擅長牡丹,在國內畫壇有「蘇牡丹」之稱。

9. 李克玉李老的畫的市場行情如何

目前李老的畫大概3000一平尺,樓主說的很有道理,確實李老的畫很有自己的風格,我見過李老本人,也看過電視上他的節目,他的鷹在天津乃至全國都是別具特色又不失威武的,很有力度,很實在,不愧是老畫家。全國喜歡他的鷹的朋友很多,正如樓主所說,在國際上也有影響,市場行情一定沒話說!!

10. 國畫畫家那個擅長畫牡丹

我給你推薦一個:

閆霞,筆名,煙霞如雲,號,聚賢庄莊主,1953年11月13生於西安,閆霞鍾愛牡丹更愛畫牡丹,把牡丹的精神滲入畫中,國色天香,濃香欲醉人,思雲夢雪,一簾幽夢,等作品神形兼備,在各種刊物上發表,多年來榮獲獎項不計其數,被國際友人及軍警和國家政府收藏,被稱為書畫風雲人物,最具收藏潛力書畫家,慈善書畫家,國際知名文藝家,愛心大使,等等光榮稱號,07年國家文化部為其頒發評估證書,被大家稱為牡丹仙子
中國西部書畫藝術支教隊的創建人,領隊
中國陝西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名家書畫院一級畫師
中國陝西書畫院院士
中國國家書畫院副院長
中國西部書畫名家網書畫協會副會長
台北故宮書畫院名譽院長
台北台北故宮書畫院客座教授終身任期
中國陝西助殘基金會理事
國際美術家聯合會常務理事

閱讀全文

與陝西90歲李老的畫牡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成都聖約翰養老中心怎麼樣 瀏覽:380
武漢父母隨遷在多少歲 瀏覽:931
重陽節文藝演出上的領導致辭 瀏覽:689
老年痴呆遺傳早期症狀 瀏覽:752
龍龍潭區醫養老院有哪些 瀏覽:874
孝敬友善的優秀童謠 瀏覽:988
養生會所哪裡招人 瀏覽:982
文殊院附近哪裡可以體檢 瀏覽:118
讀書花錢太多對不起父母怎麼辦 瀏覽:336
70歲老人的詩 瀏覽:992
程凱養生說如何養肝 瀏覽:427
84年法定退休年齡 瀏覽:68
外地人在北京交社保可以退休嗎 瀏覽:455
老年人說胡話怎麼治 瀏覽:135
買斷後沒買社保能辦退休嗎 瀏覽:464
建行代發養老金 瀏覽:756
李先生60歲個體經營 瀏覽:290
80歲老年人心率不齊 瀏覽:222
軍人父母住院可以享受哪些待遇 瀏覽:887
老年人如何判斷是否需要化療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