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周長壽醫生

周長壽醫生

發布時間:2021-12-18 07:18:05

㈠ 各位醫生幫幫忙啊!!!小弟跪謝了啊 !!!

很明顯,是腎陰虛的表現,目前,你最好的解決辦法,是立即停止手淫,然後,去檢查一下,是不是有急性的前列腺炎症。如果有,要及時治療,如果沒有,要服用一些中葯,六味地黃丸就可以,不要服多了,以手腳心的熱感消退為限,就可以停葯了。
多運動,比如,游泳,跑步等。
祝你健康!

㈡ 西周東漢唐宋明朝的著名醫生

扁鵲
張仲景、華佗
孫思邈
李時珍
古代的名醫們,他們是指扁鵲、華佗、孫思邈、張仲景、皇甫謐、葛洪、朱震亨、李時珍、錢乙、葉天士十位著名的醫學家。
扁鵲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內邱縣), 戰國時代名醫。又家於盧國(今山東長清一帶),因名之曰盧醫。《史記》等載其事跡涉及數百年。扁鵲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相傳扁鵲曾醫救虢太子,扁鵲死後,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於今永濟市清華鎮東。 扁鵲年輕時虛心好學,刻苦鑽研醫術。他把積累的醫療經驗,用於平民百姓,周遊列國,到各地行醫,為民解除痛苦。由於扁鵲醫道高明,為百姓治好了許多疾病,趙國勞動人民送他「扁鵲」稱號。

張仲景
張仲景名機,被人稱為醫聖。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另說河南南陽市)人。生於東漢桓帝元嘉、永興年間,(約公元150~154年),死於建安末年(約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歲左右。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
張仲景從小嗜好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他的同鄉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何顒別傳》)。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葯專業,善於「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結果。年輕時曾跟同郡張伯祖學醫。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和臨床實踐,醫名大振,成為中國醫學史上一位傑出的醫學家。
華佗
華佗(約145-208) 東漢末醫學家,漢族。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譙城區)人。《後漢書?華佗傳》說他「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尤其「精於方葯」。人們稱他為「神醫」。他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可惜沒能流傳下來。華佗醫術十分精湛,他首創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被後世尊之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葯,而且在針術和灸法上的造詣也十分令人欽佩。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時候,不過取一兩個穴位,灸上七八壯,病就好了。

皇甫謐
皇甫謐,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靈台縣朝那鎮)人。生於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他一生以著述為業,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著有《針灸甲乙經》、《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
葛洪
葛洪(284~364)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葯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抱朴子》、《肘後備急方》、《西京雜記》等。其中丹書《抱朴子·內篇》具體地描寫了煉制金銀丹葯等多方面有關化學的知識,也介紹了許多物質性質和物質變化。葛洪精曉醫學和葯物學,主張道士兼修醫術。
孫思邈
孫思邈(541或581~682)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葯學家。被人稱為「葯王」。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幼聰穎好學。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葯之資,罄盡家產」。及長,通老、庄及百家之說,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醫,「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究養生長壽之術。及周靜帝即位,楊堅輔政時,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就。隋大業(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隱於終南山,與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師,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辭不受,再入峨眉煉「太一神精丹」。顯慶三年(658),唐高宗又徵召至京,居於鄱陽公主廢府。翌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仍固辭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上元元年(674),辭疾還山,高宗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司以屬之。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追封為妙應真人。

錢乙
錢乙,字仲陽。祖籍浙江錢塘,後祖父北遷,遂為東平鄆州(今山東鄆城縣)人。約生於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於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錢乙的一生,在治學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專一為業,垂四十年」。我國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錢乙撰寫的《小兒葯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後人視之為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朱震亨
朱震亨,字彥修,生活於公元1231~1351年。元代金華(今浙江義烏縣)人,家居於丹溪,故後人尊稱為丹溪翁,亦稱為朱丹溪。自幼好學,師事朱熹的再傳弟子許謙學習理學,精通文哲,至四十歲才開始習醫,首先自學《素問》,而後又受業於劉完素的再傳弟子羅知悌門下。羅知悌雖為河間弟子,但旁通張從正、李東垣之學,故將劉河間、張從正、李東垣、王海藏諸家之書授予丹溪,使朱丹溪旁通當時名家之說,開拓了知識范圍。通過多年臨床實踐,朱氏自創新說,自成一家之言,創立了有名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及「相火論」學說,並於雜病提出了以氣、血、痰、郁的辨證治療方法,於醫學理論的發揮及雜病的治療作出了貢獻,被譽為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格致余論》、《局方發揮》、《金匱鉤玄》、《本草衍義補遺》等。此外,流傳有關丹溪之書亦很多,其中以《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最有代表性,但均非丹溪本人所著,系後人將朱氏臨床經驗整理而成。
李時珍
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號瀕湖,身高約合現今1.63米,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於學。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於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向父親求說並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葉天士
葉天士,名桂,號香岩,又號上律老人。江蘇吳縣人,約生於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於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葉天士少承家學。他的祖父叫紫帆,名時,父親叫陽生,名朝采,都精於醫術。白天,他從師讀經書;晚上,他父親就教他「岐黃學」。因此,他從小時就自《素問》、《難經》及漢唐宋諸名家所著書,無不旁搜博覽。

㈢ 唐朝最出名的醫生是誰

孫思邈,被稱為葯王,著有千金方、千金翼方等

㈣ 求真正懂醫的人進來,求肺癌治癒康復療法!

幫你找到一個方法。可以試下

氣功療法:
氣功治療能疏通經絡,暢通氣血,調解情志。修煉氣功對肺癌者的體質恢復有益。練功方法:
(一)仰卧調息
仰卧自然入靜,兩掌重疊枕於腦後,下肢一伸直,一屈曲呈60~90度,閉雙目,向上平視,意守上丹田,舌抵上齶,唇似閉未閉,調節呼吸(約8~10次份,1個月後3~4次份)。

(二)端坐搖櫓
取坐位,意守上丹田,兩手握空拳屈肘舉至齊耳,再向前推伸、呼氣、腳掌用力,然後兩手拉回至耳旁,吸氣,腳跟用力。口微閉,目視前方,呼吸深長,作10~20次。練至一定時候,可在呼吸時伴發吐音(呼時哼,吸時嗨)。

(三)前伸蹦蹲
取蹲位,沉肩墜肘,含胸收腹,兩上肢屈曲輕握拳,放於兩膝之外側,兩膝下蹲,意守中丹田,兩手隨即向上平伸至與肩平,亮掌,趁勢兩足跟離地躍起蹦蹲隨即落地,並急吸氣,還原時緩緩呼氣(用鼻呼吸),呼吸之比為5:1或4:1,每分鍾約蹦蹲5~10次。

(四)蹲起展肢
取立位,兩腿分開站立與肩寬。兩眼向前平視,挺胸,收腹,手握拳放於兩側腰間,意守中丹田,以足尖跑步轉一個小圈,口微閉鼻呼吸,兩臂交替前後擺動。8步1息或4步1息,每分鍾跑30~50步,以10~15分鍾為宜。

(五)升降呼吸
輕松站立,意守下丹田,將雙手從體前輕輕提起,同時吸氣,手舉至頭頸最高處時向後折,吸足氣後兩手再由體側緩緩放下,並下蹲,呼氣,待手放至下丹田時再重復前一個動作,共作5~10次。

(六)收功
站立,上下齒輕叩36次,再咽唾液3次,如此反復3次後可作任意活動。如需重練,應間隔15~30分鍾。

(七)其他
姿勢不限,能站則自由站樁,能坐或卧式均可。但任何姿勢要求自然放鬆,兩眼微閉,舌抵上齶。面朝西方,排除雜念,意念乳浴流往全身或身卧池中浸浴,心身放鬆。緩而均勻、細長地時意想「松」字,腹部隨著逐漸凹陷,松肛,十趾也放鬆。呼吸控制到每分鍾10~12次。反復進行30~40分鍾,最後意守病灶區,默念「腫瘤消失」30~60分鍾,收功。

另外加給你們一段病人的飲食:

1.加強營養:肺癌的患者無吞咽困難時,應自由擇食,在不影響治療的情況下,要多吃一些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豐富的食品,如瘦肉、雞、鴨、兔、魚、蝦、豆製品以及各種谷類,一般不限制食量,保證良好的營養,為手術創造良好的條件。如果營養狀況較差,很難耐受手術的創傷,術後癒合慢,易感染,對手術康復極為不利。這就需要術前提高膳食質量。

2.供給要素飲食:肺癌病人在手術前半個月,除一日三餐外,還要輔加要素飲食。要素飲食含有人體必需的各種營養素,由於營養素齊全可滿足機體的需要,不需消化即可在小腸上端吸收,可口服或管飼用之。要素膳可以補充蛋白質營養外,在足夠熱量供應時,可促進肌肉蛋白的合成,在熱量供應不足時,支鏈氨基酸也能提供更多的熱能。要素膳的種類很多,經口服或管飼。應用時,要從低濃度開始,一般為5%的濃度逐漸遞增,若無腹瀉、嘔吐時,可逐漸到10%到20%,如果口服應注意慢飲,飲用速度過快時,由於要素膳為高滲液,易產生腹瀉和嘔吐。要注意適宜的溫度,防止過涼而引起腹瀉。若每天服用100克要素膳,就能增加熱量400千卡,蛋白質16克。同時增加機體的免疫力,能夠耐受手術。

3.術後的飲食調配:手術後根據病情來確定飲食,有的病人在手術第二天就可以進食,但要從清流開始,食物要清淡、細軟、易消化吸收為主,因為手術創傷會引起消化系統的功能障礙,所以在食物選擇與進補時,不要急於求成。要從最簡單開始,若胃腸道無不良反應時,再過渡到半流食、普食。在手術後的一周內,除食用清流、半流外,還要補充要素膳,補充體內的營養。待能正常進食時,再取消要素膳。不論手術前後,都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如綠、黃、紅蔬菜、香菇、黑木耳、蘆筍、檸檬、紅棗等,因果蔬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是抑癌物質,能夠阻斷癌細胞的生成。不吃或少吃刺激性食品,包括油炸食品。可經常吃些大蒜,大蒜中含有抗癌物質。不吸煙不飲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定期體格檢查,及時診斷和治療,就能夠延長生命。

希望能幫到你

㈤ 鍾南山是中國最厲害的醫生嗎

鍾南山是著名呼吸病學專家,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是當代偉大的醫學家之一。

在SARS(中國大陸地區民間通稱為「非典型肺炎」)猖獗的非常時期,鍾南山不但始終在醫療最前線救死扶傷,還積極奔赴各疫區指導開展醫療工作,倡導與國際衛生組織之間的密切合作,因功勛卓著,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同時被廣東省榮記特等功,被廣州市授予「抗非英雄」稱號。

2003年抗擊「非典」中,鍾南山奔赴疫區指導醫療救治工作,主持制定我國「非典」等急性傳染病診治指南,為戰勝「非典」疫情作出重要貢獻。2020年1月21日,新型冠狀病毒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科研攻關組第一次會議,鍾南山任組長。他再次站出來,戰斗在疫情抗爭一線。

(5)周長壽醫生擴展閱讀:

榮譽表彰:

1984年,鍾南山被授予中國首批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1995年,鍾南山被評為中國全國先進工作者(即全國勞模)並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1996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3年,鍾南山再次被評為中國全國先進工作者(即全國勞模)並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03年6月19日,鍾南山因在抗非戰斗的卓越表現,被廣東省委、省政府授予唯一一項特等功。

2003年,鍾南山被廣州市授予「抗非英雄」榮譽稱號。

2004年,被評為「感動中國2003年度」十大人物之一。

2004年4月8日,鍾南山被授予中國國內衛生系統的最高榮譽稱號——白求恩獎章。

2016年6月1日,鍾南山榮膺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第十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鍾南山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的重要推動者」。

2019年12月18日,鍾南山入選「中國海歸70年70人」榜單。

㈥ 請在廣州市介紹一位能治療癌症的中醫生

許多人生了重病,都希望能找到特效葯或特效醫院/醫生。其實靠特效葯和醫院/醫生並不一定可靠,適合別人的也未必適合自己,但是每個人自己都可以成為自己最好的醫生。得了癌症的人,除了醫病外,一定要懂得醫命(民間說法是,醫生只可醫病,不可醫命),方法就是趕緊去多多行善,積累福報,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做法有:
(一)是趕緊多做善事,多做一些幫助別人的事,也就是行善,不管是哪方面的事,只要對眾生有益,都是善業,都能增加病人的福報。特別是不殺生,並且還要放生,多多益善。放生是救其他動物的性命、給其他動物以平安,獲得的果報是自己的健康和長壽。
(二)是勸病人趕快懺悔,尤其是過去犯下的過錯,包括殺害或傷害過生命、不孝父母、兄弟姐妹不和,不正當的男女關系,偷竊或佔用公家或他人的財物,不積口德,說謊,暗裡傷人,破人婚姻等等,病人需真心意識到自己的過錯,永不再犯,並真心誠意希望將自己做善行所積累的功德,迴向曾經傷害過的一切生命,並請求大家能化開無形的冤結。真心誠意懺悔和改正過錯非常重要。
(三)勸病人一定吃素,絕對不能吃任何活殺的動物,不要吃雞湯和海鮮(這些實際補的是癌細胞),建議多吃對新鮮健康的水果蔬菜(如果吃不下可以喝新鮮榨成或擠壓的果蔬汁)以及五穀雜糧,少吃或不吃任何葷腥油膩之物。素食能幫助將體質變為弱鹼性,從而使癌細胞消失或轉為正常的細胞。有些癌症患者本來改變飲食吃素,病情已經穩定下來,周圍的親友知道他有病,都認為營養不夠,要補一補,結果這一補反而沒救了。

㈦ 關於一些醫德高尚的醫生的事跡

孫思邈發揚我國古代醫師行醫的優良傳統,要求醫生具有高尚的醫德。他說,一個高尚的醫生,一定要以普救病人的痛苦為職責,不貪名聲,不圖金錢,對病人應該有高度的同情心,治療工作要有始有終。病人來請看病,不能計較他們的窮和富、美和丑,應該一視同仁,都給以盡心治療。遇到危險的病症,不要先想到自己的利害得失,瞻前顧後。如果遇到傳染病人,醫生雖然要保持清潔,講究衛生,卻不能有所顧慮,害怕接近他們。遇到需要出診的時候,不管山路怎樣險阻,天氣怎樣冷熱,或者是在夜晚,自己尚未吃飯,都要立刻出發。

孫思邈認為,一個好的醫生還應該有好的醫學修養。要熟讀古代的醫學經典,也要廣泛地涉獵其他著作,使自己具有比較豐富的文化知識,從而加深在醫學上的造詣。

結合當時醫學界存在的問題,孫思邈說,有的人只讀了三年書,就驕傲地說天下沒有他治不了的病。但是等他治了三年病之後,才懂得自己懂得的實在太少了。他還批評有一種人,偶然治好了一次病,就以為自己天下第一,驕傲得了不得,這是醫生致命的弱點。

孫思邈自己具有高尚的醫德,堪稱典範。他對病人愛護備至,一心為病人著想。他把一些病人接到自己家裡,耐心為他們治療。有的患者皮膚潰爛,他不怕臟、不嫌臭,熱情地為之擦葯治療;有的脖子很粗,難以下咽,他便讓人喂飯,千方百計地讓病人吃下去;有人久病不愈,性情變得很暴躁,他就耐心地給以開導安撫。他還常常翻山越嶺,走村串戶,深入群眾,治病救人,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在當時,許多病人都為他高尚的醫德深深感動。

孫思邈認為,醫生不僅要治病,而且要勸人防病。他告誡人們,講究衛生,可以預防疾病。要經常勞動,但不要過度疲勞。他要人們不要隨地吐痰,吃飯要細嚼慢咽,不要吃過飽,喝酒不要過量,飯後要漱口,睡覺不要蒙頭、不要張口等等。他自己栽種葯物,早晚做按摩、氣功和打太極拳,活了101歲。由於長壽,宰相魏徵等人在修齊、梁、周、隋等朝的史書時,都曾徵求他的意見,請他提供資料。

孫思邈對醫葯學的偉大貢獻,和他的高貴品質,千百年來為人們所稱頌,人們尊他為「葯王」,並且用各種方式來紀念他。他曾隱居在五台山,後人為了紀念他,就把五台山改名為「葯王山」,在山上建了「葯王廟」,塑像立祀。廟里有「拜真台」,相傳唐朝皇帝曾在這里封他為「真人」。廟里還有一個「太玄洞」,據說是孫思邈當年隱居的石洞,洞里有他的塑像,洞旁有一座亭,內豎八個石碑,叫做「千金寶要碑」,是在1124年北宋時期建立的,上面刻著「千金方」中的部分葯方。廟里有個洗葯池,據說是孫思邈洗葯的水池。在葯王山的南山上,有一個1081年刻的石碑,上面詳細記載著孫思邈的生平事跡。

㈧ 有人知道恩施兒科醫生周長壽醫生的電話嗎我有急事想找到他,我在外地 所以懇求大家的幫助

135 8122 4978應該是這個

㈨ 如果你是一名醫生,會讓你的子女選擇醫生這個職業嗎

如果我是一名醫生,我會尊重子女的選擇。假如他也想當醫生,那我也會尊重他。畢竟這是他的人生選擇,作為父母不會多加干涉。

醫生救死扶傷,在老百姓的眼裡,其實是一個很偉大的,受人尊敬的職業。他們經常戰斗在一線救治病人,日夜顛倒,休息不好。沒有足夠的耐力和體力,是很難干好這個職業的。

畢竟所有的努力都是要付出代價和時間的,就看他能否捱得住了。如果孩子依舊堅持,那麼就一定會成為一名優秀醫生,受人尊敬。

㈩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名醫神醫

導讀:現在的西醫,因為見效快頗受當代人的推崇,然而,中國五千年流傳下來的中醫,是否真那麼不值一提?我倒覺得,中醫文化博大精深,沒有研究過就沒有發言權,本人雖沒有研究過,但一直認為中醫是值得發揚光大的,不說中醫,我們來說說中國古代的名醫們,他們是指扁鵲、華佗、孫思邈、張仲景、皇甫謐、葛洪、朱震亨、李時珍、錢乙、葉天士十位著名的醫學家。
扁鵲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內邱縣),

戰國時代名醫。又家於盧國(今山東長清一帶),因名之曰盧醫。《史記》等載其事跡涉及數百年。扁鵲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相傳扁鵲曾醫救虢太子,扁鵲死後,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於今永濟市清華鎮東。

扁鵲年輕時虛心好學,刻苦鑽研醫術。他把積累的醫療經驗,用於平民百姓,周遊列國,到各地行醫,為民解除痛苦。由於扁鵲醫道高明,為百姓治好了許多疾病,趙國勞動人民送他「扁鵲」稱號。
張仲景
張仲景名機,被人稱為醫聖。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另說河南南陽市)人。生於東漢桓帝元嘉、永興年間,(約公元150~154年),死於建安末年(約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歲左右。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
張仲景從小嗜好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他的同鄉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何顒別傳》)。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葯專業,善於「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結果。年輕時曾跟同郡張伯祖學醫。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和臨床實踐,醫名大振,成為中國醫學史上一位傑出的醫學家。
華佗
華佗(約145-208)

東漢末醫學家,漢族。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譙城區)人。《後漢書?華佗傳》說他「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尤其「精於方葯」。人們稱他為「神醫」。他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可惜沒能流傳下來。華佗醫術十分精湛,他首創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被後世尊之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葯,而且在針術和灸法上的造詣也十分令人欽佩。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時候,不過取一兩個穴位,灸上七八壯,病就好了。
皇甫謐
皇甫謐,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靈台縣朝那鎮)人。生於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他一生以著述為業,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著有《針灸甲乙經》、《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

葛洪
葛洪(284~364)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葯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抱朴子》、《肘後備急方》、《西京雜記》等。其中丹書《抱朴子·內篇》具體地描寫了煉制金銀丹葯等多方面有關化學的知識,也介紹了許多物質性質和物質變化。葛洪精曉醫學和葯物學,主張道士兼修醫術。
孫思邈
孫思邈(541或581~682)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葯學家。被人稱為「葯王」。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幼聰穎好學。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葯之資,罄盡家產」。及長,通老、庄及百家之說,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醫,「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在今陝西郿縣)學道,煉氣、養形,究養生長壽之術。及周靜帝即位,楊堅輔政時,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就。隋大業(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隱於終南山,與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師,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辭不受,再入峨眉煉「太一神精丹」。顯慶三年(658),唐高宗又徵召至京,居於鄱陽公主廢府。翌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仍固辭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隨御。上元元年(674),辭疾還山,高宗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司以屬之。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追封為妙應真人。
錢乙
錢乙,字仲陽。祖籍浙江錢塘,後祖父北遷,遂為東平鄆州(今山東鄆城縣)人。約生於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於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錢乙的一生,在治學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專一為業,垂四十年」。我國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錢乙撰寫的《小兒葯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後人視之為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朱震亨
朱震亨,字彥修,生活於公元1231~1351年。元代金華(今浙江義烏縣)人,家居於丹溪,故後人尊稱為丹溪翁,亦稱為朱丹溪。自幼好學,師事朱熹的再傳弟子許謙學習理學,精通文哲,至四十歲才開始習醫,首先自學《素問》,而後又受業於劉完素的再傳弟子羅知悌門下。羅知悌雖為河間弟子,但旁通張從正、李東垣之學,故將劉河間、張從正、李東垣、王海藏諸家之書授予丹溪,使朱丹溪旁通當時名家之說,開拓了知識范圍。通過多年臨床實踐,朱氏自創新說,自成一家之言,創立了有名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及「相火論」學說,並於雜病提出了以氣、血、痰、郁的辨證治療方法,於醫學理論的發揮及雜病的治療作出了貢獻,被譽為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格致余論》、《局方發揮》、《金匱鉤玄》、《本草衍義補遺》等。此外,流傳有關丹溪之書亦很多,其中以《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最有代表性,但均非丹溪本人所著,系後人將朱氏臨床經驗整理而成。

李時珍
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號瀕湖,身高約合現今1.63米,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於學。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於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向父親求說並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葉天士
葉天士,名桂,號香岩,又號上律老人。江蘇吳縣人,約生於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於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葉天士少承家學。他的祖父叫紫帆,名時,父親叫陽生,名朝采,都精於醫術。白天,他從師讀經書;晚上,他父親就教他「岐黃學」。因此,他從小時就自《素問》、《難經》及漢唐宋諸名家所著書,無不旁搜博覽。

閱讀全文

與周長壽醫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龍龍潭區醫養老院有哪些 瀏覽:874
孝敬友善的優秀童謠 瀏覽:988
養生會所哪裡招人 瀏覽:982
文殊院附近哪裡可以體檢 瀏覽:118
讀書花錢太多對不起父母怎麼辦 瀏覽:336
70歲老人的詩 瀏覽:992
程凱養生說如何養肝 瀏覽:427
84年法定退休年齡 瀏覽:68
外地人在北京交社保可以退休嗎 瀏覽:455
老年人說胡話怎麼治 瀏覽:135
買斷後沒買社保能辦退休嗎 瀏覽:464
建行代發養老金 瀏覽:756
李先生60歲個體經營 瀏覽:290
80歲老年人心率不齊 瀏覽:222
軍人父母住院可以享受哪些待遇 瀏覽:887
老年人如何判斷是否需要化療 瀏覽:62
軍嫂的養老保險 瀏覽:136
長壽區徵收中心在哪裡 瀏覽:882
退伍老兵60歲養老補貼 瀏覽:306
鑒別老年痴呆的圖片 瀏覽: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