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人對於睡覺有何講究為何他們不及現代人長壽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養生的意識,現在讓我們比較重視的就是睡眠養生,那古人是如何通過睡眠養生的呢?在原始人時期,睡覺幾乎不講場所,倒地就睡,在漢代以前,中原的漢人是沒有床的,沒有我們現在看到的那種床,那時其實大多數人也都是席地而坐,席地而卧,就像我們在電視劇里看到的那樣,往地上鋪個草席就可以睡覺就座。
但是即使古代人對於睡覺養生再重視,在長壽方面他們也不及現代人長壽,這還是源於古代一些外在因素,在農耕社會,幾乎所有老百姓都要靠天吃飯,但是萬一有點意外,又沒有其他的防範措施,每年旱災都有很多,吃飽穿暖都是問題,再加上時不時的戰爭侵襲,一些疾病也得不到及時的救治,百姓壽命普遍不高。
Ⅱ 現在人長壽的原因是什麼
在各種因素影響到今天的人們是三種最明顯的改善食物的條件下,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目前我國經濟的穩定。
食物條件是比以前好了,仍在發展較快的速度增長。首先,食物更衛生。如今人們喝礦泉水、消毒嘶嘶絮語,這是廉價的脫脂奶供應超市。另外,更有營養的食物。更不用說各種精心設計的營養產品。人們可以忽略的可能,因為他們能保持性被簡單地以營養均衡的復合維生素葯片便宜的每一天。
另一個重要的改進,有助於人們的壽命是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一直是令人驚訝的。某些疾病如肺結核、肺炎、痢疾正容易補救措施以較低的費用,但是在過去的日子裡,他們都可能致命的。牙科科技發達的小除它看起來比爾,但是代價收取最簡單的技術有助於人們的壽命。不難想像,如果一個人住在過去的牙疼,沒有一定的牙齒護理是常見的今天,他當然是在一個可怕的前景:他甚至可能死於牙痛!
當前的社會和經濟穩定也是一個非常不可或缺的因素。人們有壓力更穩定的社會,裡面裝的東西越少,他們受苦,健康的壓力。今天的理想的機會也給人們提供了穩定。這讓人感到安全,並有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們的憂慮。
Ⅲ 現代人的平均壽命真的比古代長嗎
現代人的平均壽命是比古代人的平均壽命長的,主要是攝取營養和醫療衛生提高導致的。
身邊的例子,相同歲數的城裡人比農村人看上去年輕,國家統計的平均壽命也是城市人口較高。
孔子只是個例,統計歷史出名的儒家名人,平均壽命只有60多歲,歷史上出名的道家名人,平均壽命只有70多歲,歷史上出名的和尚,平均壽命只有50多歲……
Ⅳ 現代人比古人更長壽的原因有哪些呢
第一、生活條件的改善。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現代人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吃穿用住行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徹底的改變。吃的食物不僅豐富而且營養豐富均衡,身體素質得到了提高;夏天熱不著冬天也凍不著;長途出行也不需要走路。總之人的身體在不斷吸收養分和鍛煉提高的過程中沒有什麼能夠對人體機能造成嚴重甚至致命的消耗。所以人的壽命就變得長了。
第二、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現代醫療技術水平的發展,除了對於癌症惡性腫瘤等疾病的治療還無法有徹底有效的辦法外,其他很多疾病都可以治癒。某個器官壞了,可以更換。失血過多還可以輸血救命。這些醫療技術的出現無疑延長了人們的生命,因為如果放在古代,換了嚴重疾病的人只有死路一條。
第三、社會的和平發展。古代常年戰亂,成年男子都必須參軍打仗,打仗的傷亡率非常高,去參軍也就基本上回不來。所以古代的很多人根本不是老死或者病死,而是因為打仗而死。而現代社會,很多人一輩子都沒見過戰爭,如果沒有車禍或疾病或自殺,那死亡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壽終正寢。在現代科學技術和醫療水平下,他應該會活的很長。
Ⅳ 求王羲之的《蘭亭詩》詳細譯文(在線等待)
第一章寫舉行蘭亭宴集時的心情——為宇宙運化而感嘆。
「悠悠」四句是說宇宙運轉永無止息,萬物的陶甄變化、倏去倏來都是自然規律,非人力所能參與和控制。「大象」,用《老子》四十一章「大象無形」語,這里可理解為冥冥中支配宇宙的根本力量,也可理解為宇宙萬物的總體。這四句是議論,也是為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而慨嘆。
古代哲人面對神秘、永恆的宇宙運化,早已激起探究的慾望:驅遣這偉大運轉的力量到底是什麼?這林林總總的一切,到底有沒有個頭緒?誰能說出個究竟?漢代天人感應之說,認為有意志、有情感的「天」,便是凌駕於萬物之上的宗主,魏晉玄學否定了這種看法,而其本身又有種種派別。何晏、王弼提出「以無為本」,說萬物存在、變化的根據就在萬物之中,其名曰「無」。但「無」是什麼?它沒有任何具體性質,抽象而又抽象,普通人看來實在玄妙難測。向秀、郭象則說萬物都自然而然地產生、運化,並沒有什麼力量在那裡支配驅策。「宗統竟安在」之句正反映了漫長歷史時期內人們的哲理思索,當然也包含著詩人自身的困惑和感喟。
詩人之所以感嘆,是因為人永遠也無力對抗這偉大的運化。那麼該怎麼辦呢?詩人說該「即順」、「任所遇」。「順」是《莊子》中的概念。《大宗師》:「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變化是永恆的,而「得」「失」則是暫時的,都與一定的時間相聯系:當某一時刻來臨時有所得者,必然順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人們對此既無能為力,便「但當順之」(《莊子·天運》注),當以「無心」的態度泰然處之,「無心而無不順」(同上《齊物論》注)。如果「有心」,那就會為利害得失糾纏怨苦,不得安寧。詩人的結論是:對此暮春煙景,還是不要傷時嘆逝吧,還是該通遙自得,呼朋嘯侶,一起來欣賞這大好春光。這也就是他與友人宴集的動機所在。
第二章寫觀賞山水群品,獲得神暢理得之趣。
「寄暢在所因」,承上一章末二句而言。因即依、順之意。不僅要做到隨遇而安,還要隨遇而樂,有意識地隨其所遇而求暢神之趣。觀賞大自然自是其重要途徑之一。「仰望」二句,即《蘭亭序》中的「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由此正可「極視聽之娛」,自由地從造物者之無盡藏中獲取精神的愉悅。
而當此仰觀俯察之際,詩人同時也在悟「理」。原來在晉宋人眼中,山水「質有而趣靈」(宗炳《畫山水序》語),而此靈趣又與宇宙之理交融而不可分,山水原是「道」、「理」的體現。因此,對於大自然的審美觀照,同時也就是哲理的領悟。故曰「寓目理自陳」。這種領悟當然帶著直覺甚至神秘的意味,正與那「妙處難與君說」的審美愉悅的獲得相似。
「大矣造化功」以下四句便是詩人所悟之理。「群籟」,指詩人耳聞的大自然中種種音響,亦喻群品、萬物。《莊子·齊物論》以山林群籟為喻,說明萬物雖千差萬別,但都自然而然,「道通為一」;在「道」的面前它們都是齊同、平等的。「萬殊莫不均」之說就是受此種觀點影響。深受《老》《庄》薰陶的詩人,看著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等等都沐浴在燦爛的春陽之下,平等地享受著造物的恩惠,那麼生動繁復,又那麼和諧統一,自然很容易湧起一種萬物均齊的情愫;而且感到自己也作為平等的一員回歸到這無限和諧之中,與萬物相親,「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故曰「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親」。詩人融入忘懷物我的無差別境界之中,這境界是哲理的,也是審美的。與王羲之同時的簡文帝入華林園,說:「不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世說新語·言語》)也是類似的感受。
第三章歌詠與會者具有托心於《老》《庄》的共同志趣。
「莫非齊所託」,意謂與會者有共同的精神寄託,即《老》《庄》玄理。「造真」之「真」,指宇宙的真諦妙理。「玄根」用《老子》六章語:「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老子將天地萬物的產生,喻為一位偉大母親的誕育;這里即指萬物之所由生存、發展的玄妙根由。「涉世若過客」喻人生短促。《莊子·齊物論》說人不該憂懼死亡;懼怕死亡者好比是少小離家客游而不知歸返一樣。當然死之悲哀究竟難以擺脫,故「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漢代《古詩》)之慨屢見於吟詠。王羲之於此也是欲超脫而又不能。他還是只能以安時處順、隨順自然自解。「前識」二句即表明此種心情。前識,遠見卓識,語出《老子》三十八章。《老子》認為世人所謂「前識」,用盡機巧之心,實乃「道之華而愚之始」,因為它違背「自然」的原則。王羲之此處說不企羨聰明卓識,要緊的是「體道」,即聽任自然的化遷。那樣方能心境空明,不生煩惱。「虛室是我宅」便是說,追求心之清明,乃是我們的依歸。「虛室」指心,《莊子·人間世》有「虛室生白」之語。
「遠想」四句,歌頌與會諸人的交遊乃是體道之交。詩人另有一首四言《蘭亭詩》雲:「詠彼舞雩,異世同流。」指《論語·先進》所載「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之事,所懷想的是孔門師弟。當時與會者詩中也多有尚想古人之意,或仰莊周,或懷巢、許。「何必謝曩昔」,言我等今日之游亦不讓古人。「相與無相與」用《莊子》語。《莊子》說體道者的交往與世俗不同。他們如「魚相忘乎江湖」那樣,「相忘乎道術」,所謂「君子之交淡若水」(《山木》);因此說是「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大宗師》)。這種交往自亦不拘形跡,不拘守世俗禮教,故雲「形骸自脫落」。
第四章仍述體道以求心境安寧之意,且描寫聚會之樂。
「鑒明」二句用《莊子》語。《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又《齊物論》註:「凡非真性,皆塵垢也。」詩人意謂當不斷祛除性靈中不合自然之道的東西,不然鄙吝之心即利害、得失、生死種種糾纏又將復生。這些糾纏如同桎梏,系因違背天道(即自然之道)而生,乃天之所加,故稱「遁天之刑」(《莊子·養生主》)、「天刑」(同上《德充符》)。解脫之法,當「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忘懷得失,泯滅物我。這固然不易,而美酒三杯,倒也有助於進入此種無差別境界呢。「方寸」指心。心靈須無所滯礙,無所執著,則矜持浮躁之氣自可消釋。
「雖無」以下數句寫聚會之樂。左思《招隱》:「雖無絲與竹,山水有清音。」言自然山水之樂勝過人為的音樂,此用其意(後來梁昭明太子亦曾詠左思這兩句詩)。《蘭亭序》雲:「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也正與此呼應,王羲之這一意念還與他將蘭亭會比照西晉石崇的金谷盛會有關,石崇《金谷詩序》說到過「琴瑟笙築」、「鼓吹遞奏」之樂。「詠言有餘馨」不僅指賦詩,清談析理也可稱「詠」。清談也正是晉宋士人生活中重要內容,是他們娛悅心意的重要手段。「取樂」二句,是說按莊子齊同萬物的思想,一朝與千載並無區別,則自亦無須為今日良辰之短暫而惆悵了。
第五章呼應首章,再次致慨於新故變遷。
「合散」句說萬物變遷乃恆久之至道,人之生死亦然:「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莊子·知北游》)「修短定無始」,無始即無始無終。具體的人或物有其或長或短的存在期限,但從「道」的觀點看來,生並非起始,死亦非終結。因為死只是化為異物而已,它恰是另一形態的物的新生;人生雖「修短隨化,終期於盡」,但「道」則無始無終。此即《莊子·秋水》所謂「萬物一齊,孰短孰長?道無終始,物有死生。」話雖如此,但當此時節變換之際,敏感的詩人仍極易發生新故之感,「造新」二句即抒發此慨。詩人於此是很自覺的,他在別處也說過:「新故之際,致嘆至深。」(見《法書要錄》卷十)生死使人感慨;「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神奇倏忽化為塵滓,也是叫人難以釋懷的。此恨綿綿,唯以「推理」(老莊之理)以消釋之。但結尾說立言不朽,卻仍流露出企求永存的願望。「河清非所俟」即人壽短促之意。(用《左傳》襄公八年語:「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生命是短促的,但企求聲名的不朽。「言立」指會上賦詩而言。《金谷詩序》已說「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故具列與會者官號、姓名、年紀,並寫其詩,以貽後人。蘭亭賦詩,同樣有此意圖。
總觀全詩,以感時念逝、舉行宴集發端,以賦詩立言、企求永恆結尾,其主旨在於以《老》《庄》玄理排遣生命流逝的愁懷。全詩和平沖淡,恰與《蘭亭序》斥《莊子》「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慷慨激烈相反。詩、序並觀,便可見出詩人內心沖突之尖銳:既要以《老》、《庄》散愁,又覺得《老》《庄》虛妄不實;雖明知其虛妄,仍不能不借重於彼。「豈不痛哉!」
(先湊合用一下= =)
http://www.erxingyuan.com/Article/Print.asp?ArticleID=7 的第四自然段
Ⅵ 為什麼世界長壽之鄉的人都那麼長壽
中國長壽之鄉是一項榮譽稱號,確定標準是:每10萬人口中百歲老人達到3位。與當地的人均壽命無關。中國現在有19個比較知名的長壽之鄉:江蘇如皋、湖北鍾祥、廣西巴馬、四川樂山、遼寧遼陽興隆村、新疆克拉瑪依、廣東連州、江蘇太倉、湖南麻陽、廣西永福、四川彭山、山東文登、海南澄邁、山東萊州、廣東佛山三水區、上海崇明、廣西東興、福建寧德市柘榮縣、福建泉州市泉港區。 2014年的報道,中國長壽之鄉已達到55個。2016年10月的報道,已有76個地方獲得中國長壽之鄉稱號,其中46個甚至組成了「中國長壽之鄉綠色產業發展聯盟」。 聯合國規定的長壽之鄉的標准:每10萬人中擁有百歲壽星7.5人,上述縣市中江蘇如皋、湖北鍾祥、廣西巴馬達到這一標准。因此也有「中國三大長壽之鄉」的說法。 目前,全世界有6個地方被國際自然醫學會認定為長壽之鄉,其中中國有三個,它們是:中國江蘇如皋、中國廣西巴馬、中國新疆和田、巴基斯坦罕薩、外高加索地區、厄瓜多的比爾卡班巴。 長壽鄉的飲食結構有很大的相同:豆類、薯類、玉米、水果吃得多,動物食品吃得很少,而且飯量小。據國際自然醫學會調查,5個地方的人日均攝入熱量1640千卡,明顯低於一般人日均2400千卡的標准。 還有,長壽鄉基本都處於偏僻地區,民風淳樸,居民熱情友好、樂觀向上、喜歡清靜,這也是長壽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長壽鄉的居民都身體力行著現代人最難實行的長壽原則:勞動一生。專家認為,現代人追求盡興、刺激,缺少勞動意識,快速的社會節奏又常常使人處於緊張狀態,這些對長壽來說都是背道而馳的。
Ⅶ 為什麼現代人比古代人長壽
1,古人平均壽命為35歲,近一半都在14歲以前夭亡,去掉夭亡的,平均壽命為50歲左右.因為兒科學的發展,現在夭亡的孩子很少.比如現在孩子多在醫院出生,發現異常立刻送兒科做ct檢查,查出缺血缺氧腦病等立刻治療.很多小孩疾病過去沒辦法.現在通過手術可以治療.
2,從食物上來說,現代食品比較多,營養也均衡,自然長壽,同時也能夠抗災.而古代很多食品都沒有.比如紅薯和玉米,辣椒等高產作物在明末清初才傳入中國.有了紅薯,人們在水災等災難中就能生存.也就從那時開始,中國人壽命開始增加.人口連續翻番.直到現在.
3,從經濟上說,古代很多人有病不去治,一是醫療條件不好,二是沒錢.現在大家只要有病都去醫院看病.
4,古代很多要人命的疾病現在都能控制,但現在也有很多問題如濫用抗生素,濫用激素,導致很多人提前去世.古代土匪多,社會不安定.現在土匪沒了.社會也安定了
Ⅷ 人為什麼不能長壽
科學家認為,理論上人類壽命有120歲,烏龜有150歲,狗有20歲。
這種物種之間的壽命差回異是由基因決定的。
科學家答已經在若干個物種里找到了跟壽命有關的基因,
其中既有延長壽命的「長壽"基因,也有縮短壽命的基因。
生物體內有一種新陳代謝的副產物,叫活性氧,也叫自由基,
與機體老化、癌症等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細胞氧化會造成細胞損傷或老化,
而「長壽"基因的產物能防止細胞氧化,從而使人長壽。
還有些基因的產物能修復受損的DNA,
或通過控制染色體長度而控制細胞的老化過程,也能使人活得更久。
科學家認為,生物體內與壽命有關的基因至少有上百個,現在發現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通過調節這些基因的表達,可以改變生物體的壽命。例如,美國加州大學的遺傳學家邁克
Ⅸ 為什麼現代人比古代人要長壽些
人類的戰爭的根源、悲劇的根源就是因為沒有「生命至上」的價值觀。生命至上,不是僅僅「我」的生命是最寶貴的,而是說任何一個活著的人,他的生命都是同等寶貴的,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最應當受到尊重和珍視的。只有全人類都以生命至上為最高准則,才能真正鏟除戰爭這個惡魔。
與此同時,生態環境惡化、國際關系惡化都是人類面臨的最大災難。而具有「天人和合」的生態文化與「人人和合」的和合文化的新人類,才能夠從根本上消除人類面臨的最大難題,消除人類將要遭受的災難性後果。
新人類,不僅篤信人類至上、生命至上,崇尚天人和合,人人和合,還是「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本領」的新人。
「有理想」,就是有著使人類獲得最大幸福的理想,有著「人類必將向仙類進化而去」的理想,有著實現全面全球化的理想。今天的全球化,只是單兵突進的全球化、發達國家的全球化、跨國公司的全球化、富人的全球化,而我們需要的是全方位的全球化,是一切國家一切人民的全球化,是給全人類帶來最大福祉的全球化!這就是新人類的「理想」!
「有道德」,就是要具有人類普適性的道德——「愛」與「義」。道德最本質的力量來自於愛,「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愛。」(雪萊)新人類,要自愛、兼愛、博愛,還要講仁義、正義、信義。這些都可以成為人類普適性的道德。
「有文化」,就要具有人類新文化的六大文化——唯人文化、生態文化、生命文化、和合文化、共利文化、大成文化構成的「新文化」。化者,徹頭徹尾、徹里徹外之謂也。這種有文化,遠遠超越能看書識字的文化,而是新時代真正有文化的人,能夠具有實現共同成「仙」理想所需要的新文化的人。
「有本領」,有實現共同成「仙」理想所需要的本領。一切恐慌中,最可怕的是本領恐慌。我在《本領恐慌》一書中為人人開列的「本領菜單」上的「十大本領」,都是新人類應當具有的,特別是其中的核心本領——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新人類特別要在這些核心本領上遠遠超越現有的人類,擁有超強的學習能力、超強的思維能力、超強的創新能力。
從現人類到新人類,這是人類進化到仙類的關鍵階段、關鍵步驟。要使這個步驟獲得決定性的勝利,只有靠新文化、新教育,只有靠文化創新、教育創新,只有靠文化革命、教育革命!
我們需要一個高效率的全球化教育體系來塑造出「篤信人類至上、生命至上,崇尚天人和合、人人和合」,「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本領」的新人類!
什麼是高人類呢?高人類,就是具有全面高素質的人類,即體、智、能、德、美、樂諸方面都達到高水平、高境界的人類。要實現新人類向高人類的飛躍,不僅要靠高新文化、高新教育,還需要藉助高新科技的力量。在後面的第三部分里詳細談到了「科技優生」、「科技優教」、「科技優體」,使科技全方位地優化人類、提高人類的整體素質,使高人類具有向超人類邁進的高素質。
超人類,即仙類,是我們要達到的最終目標。超人類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初級超人類、中級超人類與高級超人類。初級超人類的壽命將達到1000歲;中級超人類的壽命達到10000歲;高級超人類,達到永生——壽與天齊。在這三個階段里,最重要的是實現初級階段的夢想——人人都能活1000歲,同時在其它方面都得到相應的發展。科學家預言這將在2030年之前就能夠實現,這個預言是根據基因破譯的進展而得出的。如果人類從現在開始,提高現人類的素質,有意識地朝這個目標努力,那麼不僅能夠確保2030年這個夢想的實現,還有可能使這個日期大大提前。只要能夠保證盡快實現初級超人類——人人千歲的夢想,那麼人人萬歲的中級超人類、人人長生不老的高級超人類的夢想,都不難實現。因為,只要人人都能確保有千歲之壽,那麼在千年之內還怕不能突破中級超人類的目標嗎?也許無需千年,只要100年、200年……那時,人類將更加信心百倍、意氣風發地向著長生不老的高級超人類進化而去!
科學家們早已經大笑著告訴我們:「上帝創造人的那天就後悔了。人類是第一個試圖改變自己進化過程的生物。」的確!人類已經擁有了延長自己的生命時間、改變自己的命運軌跡的能力,只要全人類團結一心、同舟共濟,就一定能很快從現人類進步到新人類,從新人類躍進到高人類,從高人類飛躍到超人類——仙類!